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2024-08-15

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3篇)

1.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

调查人:陈一鸣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调查地点:河南师范大学

调查对象:河南师范大学学生

调查结果报告: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在致力于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道德素质的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而为祖国提供各种各样人才的大学校园就成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因此我国在各高校推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新事物最迅速的、思维最活跃的知识群体,除了要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外,还应该努力地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在将来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抓住机遇、取得有利的地位。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缺乏道德和违反法律规则的现象频频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之内,这令部分的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法律素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近日,我在大学生这群体里展开了一次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64份,具体的调查情况以及我对此的思考观点如下:

先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状方面谈起,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是思维活跃、目光远大、乐于助人,廉洁自爱的,他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道德伦理建构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努力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现状的主流是好的,例如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当中,就有62%的大学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经常让座位给老,弱,病,残人士;在守时和遵守承诺方面,44.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能做到,1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做不到,其余的则表示自己偶尔做不到;在他人的道德修养状况对自身影响方面,32%的大学生表示父母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影响,相比之下,54.7%的大学生表示同学、朋友和老师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影响,这表明大学生受身边同学的道德修养状况影响更大。调查中,1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道德修养很高,1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道德修养很低,52%的大学生表示自身道德修养一般。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这样的例子:某部分大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不专心听课,睡觉,敷衍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出现随便逃课现象,这对任课老师极不尊重,不识尊师重道之礼。还有部分人在公共场所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产,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不雅信息,在公众场合行为举止不得体。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情侣,他们毫无顾忌地在大街小巷里亲热,一幅幅异常令人肉麻的画面真是不堪入目,以上种种行为,都直接破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淡化,攀比意识与拜金主义盛行,穿名牌衣服,买高档手机,生日宴会花费过万元,根本就把他们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私人取款机。而且不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诚信,在考试时作弊,传纸条、发短信等,这些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就算是拖欠助学贷款等违反国家法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

在这次调查中,只有8%大学生认为法律跟生活、学习没多大关系。2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48%的大学生表示在遭到权益侵害时不敢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而选择“自认倒霉”。另外有12%的大学生在遇到侵权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事靠武力解决问题。这说明针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和敢于跟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合实际生活可以知道,由于当前学校里有存在着法制教育的不足以及当今社会上某些法律制度的不明朗化,致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着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

2、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忽视义务和责任,形成“只要有权就有势,有势就有钱”的错误价值观念,对法治没有充分的信心。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努力掌握法律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善于、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同时,还应该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促使人们多一点了解、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观看优秀影视剧等,去培养良好的人品。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四周发生的一切现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发展阶段的一群思想活跃分子,他们的思想意识如何,或许在将来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人际交往秩序。所以在大学生求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的训练,这样才能适应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

2.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篇二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一) 主流上积极健康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在社会中积极的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在学校奋发进取, 尊敬师长和关爱同学;在家庭里孝敬长辈关爱亲人;个人的道德观积极向上。而且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值得继续保持和大力弘扬的。

(二) 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中所体现出一系列的追求物质享受, 文化精神低级化, 注重个人性格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带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侵蚀了大学生的心灵。一些主流媒体为了经济利益进行的无选择性宣传, 网络的普及化和无限制性等因素更是加剧了大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程度。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 扰乱了部分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较低的大学生的思想, 使他们出现了道德信仰的危机和道德价值世界的混乱。

2. 学校教育的偏颇和失误

校园中的大学生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术精神缺乏和抄袭化现象泛滥;物质享受方面的攀比, 个人利益的计较得失和争强好胜, 恋爱价值观的不成熟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等。原因在于高校把德育工作沿用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高校德育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 而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德育首位”名存实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内容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单一、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等都是大学生产生道德素质问题的重要原因。

3. 家庭教育的缺乏和误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孩子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部分大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过分看重金钱和名利, 以损人利己为行事方针, 这就导致大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崇拜金钱等不良思想;父母的夫妻不和、第三者插足、家庭破裂也会影响到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方面问题。错误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有显著地影响, 父母的过分溺爱和专制型教养都会给子女造成自私自大的心理, 这种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会让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4. 个人因素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 道德观没有真正的形成。在接触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的时候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一定的政治辨别、思想认识和情感控制能力。过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也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带来一定影响, 社会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处于社会转型期没有明确的道德导向标准, 大学生的恋爱观、是非观、荣辱观也是模糊的。

二、大学生道德问题对策探究

现阶段,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采取一些真实有效的具体措施, 才能真正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 解决大学生道德素质中所体现的问题, 提高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

(一) 改善社会道德环境, 树立良好道德氛围

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制定出一套真实有效的道德导向标准, 让大学在个人道德观的形成过程中有所依据, 而不是靠大学生本人的道德评价标准去批判和吸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观念的优秀成果同时, 也要形成符合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道德价值标准。正确的道德标准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风气需要诸多因素, 其中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社会要严把宣传关口, 多做公益性质的, 积极向上的宣传, 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严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价值观的误导。努力为大学生营造文明、整洁、和谐的道德氛围。

重视网络道德阵地的占领。网络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网络中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大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要坚决遏制网络因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带来的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道德失范行为, 为大学生营造绿色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 影视文化阵地的道德影响也不容小觑, 要把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一剂良药, 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 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坚守自己的到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注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不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诱导, 把爱国作为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根本要求和准则去践行。

(二) 发挥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必须提高德育的地位, 做到学校, 教师和学生都对其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把德育与毕业相结合。高校德育的培养模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灌输, 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最恰当的实际给予最合适的指导。如社会近期上出现的热点道德现象, 学校要紧跟社会步伐, 在学生迷惑时提供方向, 防止学生形成错的价值观念, 或者受到拜金主义、现实主义不良思想的侵蚀。针对学生恋爱问题, 学校要多做此类型题材的演讲、报告等,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在学生就业之前, 多做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 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入社会。

高校德育环境及氛围的营造也是十分重要的, “身正为范”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学生, 教师的道德素质一定要达标, 否则只能适得其反。高校的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审核一定要严格, 不能良莠不齐, 也不能只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干净整洁, 人人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环境, 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学生的道德素质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

学术道德对大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道德素质之一, 受到社会上学术界中抄袭现象的污染, 大学生学术抄袭现象也十分严重。学校要严把学术关, 制定真实有效的奖惩制度, 发扬学术专利精神, 全面扼杀学术剽窃现象,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素质。

(三) 巩固家庭德育第一阵地

家长是大学生的第一老师, 也是对大学生最了解的人, 家长要以大学生为本, 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促使大学生在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家长也要与时俱进, 跟住社会前进步伐, 随时做好对大学生的道德指导和答疑。

家长要做好大学生的道德示范, 时刻注意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以自己的模范言行给大学生做标准和榜样。在正确和高尚的言行熏陶下, 促使大学生树立相应的道德观念, 并作出合理的道德行为选择,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来培养的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既不能过分专制也不能过分的宠溺, 要大胆的给大学生提供道德实践机会, 同时也要站在大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 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要肯定, 对他们不道德行为要批评指正。同时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四) 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是外在教育和内在自我修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必须通过学习道德知识、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和加强道德自律等方面着手。大学生要充分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 并以此作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如大学生在学校要准守校纪校规;在社会要伸张正义, 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事业有责任心, 勇于承担责任。道德规范是社会伦理的道德压力, 它是具有制约力的, 如果大学生学习并对照自己的行为, 在面对日常生活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观念的斗争时, 就会觉得保持正确的善恶观和荣辱感非常重要, 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就会把道德实践看成是一种强烈的需要, 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道德实践活动中。

目前, 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不高, 主要表现为:道德认知模糊, 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关系协调能力不强等问题, 只有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才能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时, 要勤于思考、注意反思。检验自身言行是否规范的过程, 更是积累道德实践经验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的过程。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靠自律。道德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我制约, 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 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道德实践的知行脱节问题, 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才能完善大学生道德实践,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要注意小节, 在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我国全民整体素质和道德建设发展的水平,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与大学生自身全面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进步、社会和谐发展也息息相关。现阶段大学生所呈现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受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就要“多管齐下”, 结合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正确处理好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环境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环境, 使全社会共同致力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摘要:作为文明礼仪之邦, 道德素质问题向来就是中国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其思想道德水平对全民族的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欠缺的现状入手, 进行分析总结, 旨在探索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对策, 调动社会, 学校, 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有利因素, 全面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罗国杰, 夏伟东.以德治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文卫.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探讨[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 八荣八耻

[作者简介]张斌(1970- ),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娄底417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97-02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塑造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增长举世瞩目,政治改革稳步推进,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今后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代大学生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当突击队和主力军,我国未来先进思想、先进精神、先进文化的创造群体也是当代大学生。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l.政治思想稳定、健康。当代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不断增强,政治取向务实积极,关心国内外大事,认同、拥护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在事关国家荣誉、国家主权、祖国统一等问题上,都有高度的政治热情。

2.社会责任感较强。青年大学生大多数认同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据有关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同意“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这一道德要求。多数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认同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优先的准则。

3.关注自身发展,价值观念趋向务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由原来的注重群体向注重个体转移,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他们追求独立人格,追求自身素质的完善,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不再好高骛远,重实效,重现实利益。

4.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增强,对个人前途充满信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们普遍认为,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自我奋斗和受教育的程度,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勇敢地走向社会,有信心面对明天。

5.向往健全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他们对道德失范现象极为不满。多数大学生在道德上追求崇高的标准,重视诚信,对社会上存在的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及主要表现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思想的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自强意识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会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道德文化呈现多元性和变动性,使一些大学生出现思想道德缺失、荣辱观偏颇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过于注重自我,集体意识淡薄。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体生理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封闭性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按照利己主义的标准,一切为自己着想,不关心公益;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协作、互助精神;注重个人职业理想,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2.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世俗化、功利化趋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形势下,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难免会表现为多元性和易变性。如他们既追求实惠,希望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又向往政治,希望升官掌权,光耀门第。在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有的大学生步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淡化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有些学生爱情观扭曲,过分放纵性行为,缺乏承担婚恋责任的思想准备,据广东省教育厅和卫生厅调查: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比例高达10%~30%,浙江省高校大学生性行为调查显示,平均13.1%的大学生已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17.6%,女生为8.6%;有的大学生一味追求高消费,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有的大学生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等等。

3.诚信观念淡薄,道德标准偏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社会对一些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评价并不高,这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方面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出现上课旷课、剽窃论文、考试作弊、假造个人履历、伪造证书、不归还助学贷款、以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违法乱纪等现象。

4.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知、情、意、行不统一。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上倡导的公民道德规范,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持批判态度,但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缺乏对道德义务的理性思考。如一些大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关心社会公益,法纪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差;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文明恋爱;还有不少大学生喜欢在墙壁、课桌上乱刻乱画,且内容粗俗,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等等。

5.缺乏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一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想提高政治觉悟,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有的表面上要求进步,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实际上却是想为将来就业和个人发展捞一点有利的资本;有的厌恶政治理论课,拒绝学习政治理论;极少数人甚至听信政治谣言,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此外,一些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利用网络行为主体相对隐蔽和角色虚拟的特点,在网上制造、散布和传播各种非法有害信息,或以虚拟的身份和虚假的个人资料进行网络欺骗和网络侵权等行为。

6.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情感脆弱,不能正确对待挫折。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社会竞争,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大,焦虑感过强,心理状态不稳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压抑”“烦恼”“空虚”的状态。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爱慕虚荣,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没有勇气正视现实,个别人甚至走上轻生之路。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

三、以“八荣”为目标,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为目标,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1.“以热爱祖国为荣”,增强责任意识。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中国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提升大学生造福于祖国、造福于人民的奉献精神,使他们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奋发学习的使命感,树立为集体、为事业献身的责任意识,进而确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义务感。

2.“以服务人民为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个人离不开群体,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合作中,个人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以服务人民为荣”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指针,更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准则。应引导大学生从身边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树立服务他人,服务大众的新时代奉献精神,倡导礼仪新风。

3.“以崇尚科学为荣”,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崇尚科学为荣”,就是说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和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例如,以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不行,发展太快了也不行,必须讲究科学的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具有崇尚科学的理念,只有崇尚科学,才能讲科学,进而运用科学,用好科学。对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因此,要激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和个性发展。

4.“以辛勤劳动为荣”,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为保护环境、建设和谐校园贡献个人力量,牢固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自立自强的劳动观念。

5.“以团结互助为荣”,增强“仁爱”意识。要以班级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互帮互助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要通过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仁爱意识,把重礼貌、知荣辱、尊敬师长、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变成大学生内心自觉的要求。

6.“以诚实守信为荣”,端正学风,培育诚信。诚信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人的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标准尺度。诚信就是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食言,讲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其本质是一个人对事业、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实”品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诚信,包括不旷课、不违纪、不考试作弊等;二是经济诚信,包括如实反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按时交纳学费,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等;三是生活诚信,包括遵守日常规定,不以不正当的手段竞争,拾金不昧等;四是社会诚信,包括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

7.“以遵纪守法为荣”,培养科学精神和法制意识。科学与法制是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培养科学精神和法制意识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方面。

在科学精神培养方面,一是要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开展必要的科学研究;二是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三是要教育大学生抵御和清除愚昧、迷信、非科学、伪科学的侵袭和影响,特别是不得参与邪教组织。

在法制意识方面,一是要教育大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大学生行为准则》,努力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好习惯、好作风,并自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二是要增强网络法制意识,举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创建网络文明新风尚”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倡导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提高大学生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尚。

8.“以艰苦奋斗为荣”,增强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意识。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学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号召,开展感恩教育,使他们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节约支出,合理消费,铸造大学生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参考文献]

[1]孙书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6(3).

[2]龚小平.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初探 篇四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主体的大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其

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在这些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2、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

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3、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4、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甚至我们从中还可以观察到某些儿童时心理的残留,如有意试探纪律的边界,明令禁止的却偏要去做等。另外,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有时尚不能加以正确选择,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的内容及途径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2、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首先要提高认识。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养成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思想教育而无具体措施,容易流于空对空,文明习惯、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不容易养成。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只有形成文明的习惯,社会公德才能形成。实践证明,公德教育就应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

再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要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而且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为人处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更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千百年来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里磁力,才会吸引他们自觉地去接受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高校,应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对教师进行正规化培训,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信心和信念。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意识和育人能力,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5.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三生石编辑

当前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特点与成因

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发展水平与小学生、大学生相比,处于从不稳定向成 熟过渡的重要阶段。《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中学德育即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 治和道德心理教育”。即向中学生进行以基础文明、基本道德、基本思想政治观点 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能力的培养。据此,我们对当前中学生 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分析。

一、广大中学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希望祖国 早日强盛从调查中我们看到,无论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制 度、爱党爱国、政治稳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改革开放等问题,选择正确 观点和认识的都居多数,尤其对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选择 “理解”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均占第一位;高中学生选择的比重占到92.7%。说 明党的基本路线受到大多数中学生的拥护,还说明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学校进行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教育,对中学生的 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较好的教育实效。

二、尚有较大比重的中学生,对某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认识不清例如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表示“不理解”和“说 不清”的,初、高中学生均占第一位,总和比重为40%至50%多。对“爱国与 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高中生表示“不理解”和“说不清”的占30%多,居高中生“不理解”和“说不清”选择的第二位。对党的基本路线初中生表示“不 理解”和“说不清”的占40%多,居初中生“不理解”和“说不清”选择的第二 位。这些情况表明,中学生在政治认识方面还存在问题,有些问题急待解决。这就 必须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对中学生进行基本政治理论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的“特 色理论”教育。否则将会使一部分中学生认不清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而也 就不能从理性上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出现了惊人的发展,但在学校生活中,集体 主义教育影响仍起着较大作用。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学生中出现了一批思想境 界层次较高的学生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还是对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处理 原则,前两项的取向都比较明确,所占比重是50%左右和40%左右,而对于学习动机、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以及关于个人与集体关系问题的认识都是从个人为本位 的角度考试问题的,约占50%左右。正确与不正确的几乎各占一半。如果联系湖 北武汉大学附中1992年12月对全校1200余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加以分 析,中学生价值取向较之改革开放前,确有惊人的变化。如果得出“有将近50% 左右的学生已经选择了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结论,可能并不是夸大的数字。当前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在价值观的倾向上,在理想追求的倾向上,带有“公私融 合”、个人为本的特点。说明市场经济既有诱导学生注

重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的积极影响,也有诱发学生个人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 识。

另外,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个人服从集体、主动为班集体多做好事或能完成班 集体交给的工作,仍占多数和绝大多数。然而,这仅限于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范围和 学校集体生活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不是有关学生个人前途发展的重大利益的选择。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和我们国家、社会、学校长期以来坚持的优良传统教育和集体主 义主旋律教育密切相关的。不过,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斗争会 在各个领域中出现,如果稍加放松,多数可变为少数,纠正起来将更为困难。

在强调重视学生价值观倾向具有个人为本位特点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另一种 可喜现象,即主张人生价值在于贡献的占29.2%;主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 占8.1%;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为学习动机的占15.2%;以社会需要为自 己择业主要考虑因素的占24.6%。他们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我们在调查中发 现,这部分层次较高的学生有些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一位同学向我们讲:“我 认为人活着就应该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另一位同学说:“他虽然说得挺正 统,但他说的是真话,因为他平时就是这样做的。”湖南省汩罗市某中学,在过去 的一年中,先后就有14位高中生陆续入党。我们应该精心培养。中学的德育目标 也应当是分层次的,要因材施教,既不能脱离实际地拔高,也不能一刀切地盲目降 低。

四、当前在中学生思想中,既有长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 表现,也有现代意识和观念的表现调查表明学生心中有祖国,热爱和向往社会主义,且多数学生都养成尊敬国旗 的好习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除选择“考试分数不理想”和“毕 业后的出路”两项位居第一和第三以外,居第二、四、五位的分别是“不正之风”、“社会治安不好”、“社会分配不公”,更进一步说明广大中学生的忧国忧民意识 以及对国家繁荣安定的渴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能做到“尊敬父母、老师”、“尊 老爱幼”(分别占85%左右)。这都有力地证明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美德、优秀品质。同时,他们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大潮中,思维敏捷,易于接 受新鲜事物和新的观念,例如,在列举的16种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中,学生自我 评价为一、二级水平的就有“改革意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法制 意识”、“环境意识”以及“信誉观念”、“竞争观念”、“合作观念”、“时效 观念”、“求实观念”、“求知观念”等11种,均占60%以上。不足60%的,只有5种,它们分别是“市场意识”、“公关意识”、“商品意识”、“创新意识”、“信息意识”。这表明了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下较为重要的一些现代观念,也表明 了我们以往德育内容的缺撼。在学生座谈会上我们发现学生一方面能理解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性;另一方面也感到他们对市场经济的一 些基本特点尚不清楚,问卷与座谈调查是吻合的。这说明德育工作在适应市场经济 体制过程中,尚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索。

五、学生在文明行为方面、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有些做得较好,有 些做得较差;有相当数量中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上严重缺乏自觉性,某些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存在,距离文明社会的要求,相差较远从调查中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尊、善良、团结、自信、正直等品质 具备得很好或较好;50%左右的学生对于谦虚、自律、勤俭、勇敢等品质自我评 价不高。70%以上的学生表示能做到的道德行为是尊敬父母、尊重老师、升国旗 奏国歌时脱帽行礼、在外国人面前文明礼貌、不卑不亢、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尊 老爱幼、参加义务劳动等;30%多至70%的学生做不到或只是有时能做到遵守 公共秩序、尊重他人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关心集体、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拾金不 昧、遵守纪律、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等。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正直、善 良、尊重长辈等方面做得较好,而谦虚、勤俭、互助友爱、拾金不昧等方面做得较 差;由于自律品质较弱,在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维护清洁、爱护公物等社会 公德方面十分缺乏自觉性,打架、骂人、喝酒、说谎、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在相当 数量的中学生中严重存在。

六、在家务劳动方面,一般不做和基本依赖家长的初中生占45.4%,高中 生占52.9%虽然能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初、高中学生均在72%,但在学校参加义务劳动 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在家里的劳动情况更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 度。近半数的中学生不参加家务,不能不说是个严重问题。可喜的是,我们在调查 中还发现,有的学校已开始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困难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校内 服务性劳动并列入课程,经过实践证明学生在参加学校服务性劳动后,在家里参加 家长劳动的人数明显增加。

七、对中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成因的分析

(一)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全国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好的。形 成这种主流的原因是:1、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一贯重视,坚持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 旋律的教育。2、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和者坚守岗位,努力工作。3、德育工作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做了新的尝试,如社会实践、军训、升旗活动等,都得到学生较好的评价。

(二)调查资料也表明,中学生无论在政治思想还是道德品质方面,都存在着 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

在调查中能够反映这种现状成因的材料,分析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学校影响力弱化。如问卷中“你最崇敬的人”一项,选择班主任的比重仅 高于“没有敬佩的人”和“其它”两项,位居倒数第三。在“你最爱读的几类书”的选择中共列15项,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修养书籍 位于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心里有事最愿意向谁诉说”的选择,共列七项,学校 团队干部位于倒数第一,老师位于倒数第二。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学校班主任、老师、团队干部不仅不是学生最崇敬的人,而且不是他们信赖的人,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力已非过去。但是学校德育却是 学生德育的主要渠道,主渠道发挥不了主要作用,对学生的教育必然难以达到我们 理想的程度。相反,许多信息表明,社会、家庭、父母对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的 影响则越来越大,如影视、小说、报刊杂志、港台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周围人对现 实、对政治的态度都较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认识。2、重智轻德、升学的压力使学生心态不良,影响其全面发展。从调查中可以 看出,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选择“分数不理想”是最苦恼的事为最多,初中 占79.5%,高中占73.2%.位居第一。而问及“对家长、亲人和教师总告 诫学生要抓紧学习”的感受时,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虽然学习很苦,还是要抓紧” 和“硬着头皮学”。从以上调查看,升学压力和学习重负,使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 了乐趣,这不仅影响着教与学的指导思想,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并自 然会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效。

3、学校政治课等德育工作实效不大。学生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很好”、“较好”的都不超过70%,而对政治课教学效果评价为“一般”的,初中不超过 56%,高中不超

过41%。对问卷列出的12项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中,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的均在 70%以上,最高一项“升旗仪式”,初中生占91.1%,高中生占87.7%。说明多数学生认为进行这些活动对他们是有意义的。但是对这些活动效果的评价则 不高。除对“升旗仪式”一项认为“有收获”的达80%左右以外,其他各项都在 60%和70%左右。所以,德育总体实效是欠佳的。

八、几点结论

(一)多数中学生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是正确的,但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一些 糊涂认识。

(二)半数左右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带有公私融合、注重个人的特点,尤其是高中学生。

(三)多数学生具有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观念的特点,但对市场经济缺乏全 面的了解,存在不少糊涂观念。

(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既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面,也有基 础文明、道德文明欠缺的一面,尤其是初中学生。

(五)学生劳动观念不强,特点是家务劳动做得很差。

6.当代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六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10建环

姓名;宁显川

学号;201031271

5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是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结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群体,也受到社会消费的影响,消费观是否正确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就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对云南农业大学18栋学生的消费情况做一调查,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一个非凡群体,有自身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并在参与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治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1

调查中,至少百分之七十都是农村的,这就更能反映现在农村和城市贫富差距,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是来自家庭提供,而在调查中发现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把生活费用于吃喝与娱乐,而用于学习的几乎没有,我们能发现更多的学生倾向于业余生活是花更多的时间在网络和游戏上面,而把更重要的忘记了,我们是学生是来学知识的。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构成,我认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学习费用。学习费用是大学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在大学生中消费占很大部分,占到大学生日常总消费的近30%。学习费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上交学校的学费和平时自己的学习投入。

娱乐消费。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基本生活费用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大学生用于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正在逐年上升。

人际交往消费。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平台,已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地方。现代大学生都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人际交往技能作为大学生活的必不可少两大部分。

二、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时代的非凡性,决定了消费存在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概括起来讲,当代大学生消费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高出居民收入水平,近年来的物价上涨,导致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费愈来愈高,物价上涨是一方面,更多的学生消费于娱乐,而父母又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对教育进行投资,这就导致大学生消费高于居民收入水平。

追求时尚化,现在的大学生消费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是时尚化,喜欢新奇浪漫的事物,网上购物,成为大学生现在购物的主流方向。

三、消费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家庭收入基本上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我国贫富差距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个人消费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消费与低消费差距比较悬殊。在调查中,最高消费的达到2000,而最低的只有500,更突出现在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

四、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休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

五、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总体来说是比较理性的,但由于个性发展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消费来源单一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消费的过程中轻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消费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消费观主要包括两

方面的内容,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轻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攀比消费在大学生中间主要体现在穿着妆扮上。情绪化消费就是把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除此之外,在青年的大学生中存在高消费的现象,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别出心裁的东西,追求前卫新潮,加上相互之间攀比心理严重,往往会出现消费负担过重,消费水平超出了实际需求或家庭的支付能力。

.大众媒体是现代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其特有的轻易让人理解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现代的广告大多只注重物质文明宣传,不重视精神文明引导,这种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形成了不良的影响。家庭原因。

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方法与途径

1.社会教育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最为明显。大众媒体应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为大学生提供消费参考意见,加强大学

生正确消费心理的引导。

2.学校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一定要注重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学习,通过组织一些关于素质教育的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爱好。

4.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理财的自我意识,平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积累消费经验。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在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注重积累消费经验。学习消费知识,提高理财能力。

在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消费方面的活动,从中学习消费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作为现代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消费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基础,提高维权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法盲。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根据生活、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消费标准,坚持合理的消费原则,做出消费计划,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关键的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消费有度原则、消费计划性原则、消费主导性原则和消费自立性原则,通过

这些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

总体来说现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发展趋势还是健康的,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消费来源单

7.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当代高校学生 道德素质缺失 分析及对策

引言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是多方面元凶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教育的缺失。再者,社会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如今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目标感缺乏,浑浑噩噩过日子,对整个社会和自身将来的发展都毫无信心等特点。接下来,本文将罗列出导致高校大学生素质下降的两大原因——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的失败和鞭长莫及等等,并且摆脱论文说大话说空话的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性策略。

1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的原因

1.1.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双向缺失

1.1.1.德育的缺失。显而易见,学校没有做好德育和心理教育是导致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的最大“元凶”。因为学校才是大学生直接接受教育且一天中所待时间最长的地方。毫不夸张的说,学校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这两项教育的理解从根本上走入了误区。学校普遍认为,大学生,平均年龄在18至23岁之间,已成年,并且在经历过多年学校教育之后,人格较健全,并且已经有了较好的自控能力和主见,以及抵制外部消极影响的能力。然而,由于大学生还处在校园这片“最后的净土”中,还缺乏社会阅历,甚至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例如严峻的就业形势都一无所知,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此时,他们更加容易感情用事,放任自流,出现道德素质方面的空缺。而学校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对口,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的精英人才,将教学和培养的侧重点都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际操作方面,而忽视了德育,造成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

1.1.2.心理教育的缺失。心理健康对大学生而言也尤为重要。作为笔者,本人认为心理不健康会造成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至对整个社会抱有不满或抵触态度,他们就用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低素质行为来报复社会,例如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在晚归被宿管思想教育之后还满不服气地顶嘴甚至怒骂。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家庭的穷困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虽然贫困大学生中不乏鲤鱼跳龙门的例子,然而,反面例子也很多。例如,当自己穿着寒酸的地摊货走过,看到自己的许多同学拿着苹果手机,用着戴尔电脑,穿着美邦等名牌,心中会感叹命运不公,有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觉,觉得社会再发展有什么用,我和同学比起来,简直卑微如一个小丑。其次,是父母的逼迫。即自己根本不想上该所大学,是父母考虑到就业率,逼迫自己报考。强扭的瓜不甜,这样一来,学生越学越觉得逆心而为很难受,一旦心理扭曲,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但是又无可发泄,无人可倾诉,其道德素质便会下降,也将素质低下的表现看做是发泄。

1.2.家庭教育的失败和鞭长莫及

家庭教育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溺爱。尤其是“阔人家”的“公子小姐们”。她们从小养尊处优,在家中事事惯从。从小生活在一个只有鼓励,没有严厉的环境中,助长了其脾气和虚荣心,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其素质低下。至于鞭长莫及,指的是许多大学生一旦告别家乡,到千里之外的外地去求学,从此便“天高皇帝远”,只有在“弹尽粮绝”的时候才会向家里打个电话。一旦脱离了家庭的管束,天高任鸟飞,其素质难免令人堪忧(特别是那些本身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

2 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

2.1.多在大学生中宣传“公民意识”

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以亲社会、贡献社会为荣、损社会为耻,才能让其从根本上转变看法。

(1)参与意识。顾名思义,公民的参与意识指的是公民自身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作贡献。将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考虑问题和做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参与意识还体现在公民对权利的享受方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选举权。

(2)责任意识。与刚才所谈到的参与意识具有相同之處,然而,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相比,其侧重点被放在“贡献”方面。

其宣传方式多种多样,可将这些内容融入学校宣传栏中,让学生在来来往往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也可邀请此方面的专家到校讲座。或将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与校园文化节、校庆活动、各个节日的晚会相结合,可采用小品、舞台剧等丰富多样,幽默诙谐的体现形式。

2.2.在校园中设立心理咨询室

要提升大学生素质,就必须从德育和心理教育两方面入手。刚才谈到的公民意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而心理教育一定要真正做到对学生有用,而不能流于形式,在校园中设立心理咨询室,并聘请相关心理专家“坐镇”,能有效帮学生减压。因为专家面带微笑的倾听和春风化雨般的“出谋划策”以及疏导无疑能让学生宽慰不已,让其重拾信心,战胜困难。

2.3.构建“反溺爱,多沟通”的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影响颇深。家长应多陪伴孩子,多与之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一味责骂,以“父母权压人”。更不能溺爱,当孩子出现道德低下行为,例如在公交车上将手机开外音听歌,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等,一定要及时制止,严加教育,不可以有听之任之等默许行为。家庭成员自身也应为孩子树立榜样,自身不犯低素质错误,避免“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情况。

结论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两大方面原因(家庭原因和学校教育原因),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虽然有人指出,大学生素质下降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甚至是一种消极趋势,所谓的对策只是杯水车薪。然而,只有多重“杯水车薪式的力量共同奏效,才能迎来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段晓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2):98-100.

8.当代大学生道德调查问卷 篇八

此次调查主要是想通过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此问卷仅供学习研究使用,我们对您的配合表示深切的感谢!

1、您认为现在大学生在孝敬父母方面做的怎么样?

A 很好B 一般C 较差D 说不清楚

2、你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吗?

A 很严重,必须杜绝B 比较严重C 很少,可以忽略D 说不清楚

3、在处理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时,你的原则是:

A、先人后已B、利已但不损人C、先已后人 尽量兼顾D、只要利已 不顾他人

4、你在食堂买饭时会排队吗?

A 会B 不会C 人多就想方设法插队D 人少就老老实实排队

5、你在食堂吃完后会将餐具放到回收处吗?

A 会B 不会

6、您觉得大学生道德缺失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多选)

A、强调自我,忽视他人B、功利性强,缺乏理想C、社会责任感淡薄D、公德素养低E、亲和暴力、色情、赌博F、其他(可列举)

7、您认为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要求下降B、学校、家庭道德教育的缺陷

C、社会风气的侵染D、其他(可列举)

8、进入图书馆之前,你会如何处理手机?

A 把音量调小B 开静音,调成振动C 不做任何处理

D 我从来不带手机进图书馆

9、您会不会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

A 经常B 偶尔C 不会D 没注意

10、您如何看待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人士让座的行为?

A 值得学习,我也会做B 值得学习,但是我不是每次都做

C 没什么值得提倡的D 未注意

11、在你的心目中,一个人做到怎样的程度就算是有道德了:

A、正直正义的人。

B、只要不做坏事,做好自己本分工作的人就是了。

C、有良知就行了,谁还都能那么善良实在呢。

D、其他_____

12、你认为目前你周围大数人的思想追求是:

A、利己主义B、功利主义C、拜金主义D、为国家做贡献

E、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F、不知道

13、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有文化,没素质”的观点日益流行起来,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A、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了,环境导致

B、大学生盲目扩招,林子大了就什么鸟都有

C、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14、如果有献血车到学校,你会积极献血吗?

A会,觉得那很有意义B有相熟的人一起就会去,一个人就要考虑考虑

C偶尔会去,考虑到献血有利于自身健康D不回去,挨痛又不讨好

15、您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意思?

A 父母的言传身教B 良好的学校氛围及思想道德教育

9.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调查 篇九

宋宇航 201208132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环艺三班

调查时间:2014/6/9至2014/6/12 调查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调查对象:当代大学生 调查方式:观察法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是一个既关乎理论探讨又涉及实证分析的时代课题,有意识地将研究内容放在要素、结构、内外关系的诸系统中,把思维对象作为系统去分析、论证和推理,把思维过程作为系统去规范和运思,才能从方法论意义上突出教育对象的分众化、教育内容的当代化、教育目标的层次化和教育形式的隐性化。

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它既是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精神基础,又是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这里所说的道德信仰,是在解构“道德”与“信仰”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范畴,它可以帮助很好地解决道德行为动机与效果统一的问题。高校作为一种学缘性的生活共同体,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信仰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应该说,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应回归生活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塑造,以人和生命为双重坐标的新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敬畏道德信仰并努力使之成为完整的人和生命。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研究应当关注的主要趋势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道德信仰作为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以“应当的应当”引领和把握“是的应当”,它使道德的自律本性得以彰显和成为可能。当前,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功利主义浸染、虚无主义盛行、主知主义滥觞,更让大学生道德教育呈现“去信仰化”倾向。如何有针对性地去提高大学生道德信仰自选择能力、自组织能力和自控制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研究,既涉及道德信仰的分众化研究,又关系到道德信仰的当代性研究,是一个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如何厘清道德信仰的真实内涵和生成路径,使当代大学生从道德信仰危机中摆脱出来,从而赋予当代大学生以真切的人生意义和终极的价值关怀,就成为当下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国内近些年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的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主体性的弘扬,注意厘清道德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关注“教之以知,晓之以理”的灌输式道德知性教育和“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熏染式道德信仰教育,注重从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研究道德信仰的基本内涵、认同原则、生成规律,使大学生从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上潜移默化地积淀道德信仰。目前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热点,由于各学科的立足点不同,研究过程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这在客观上开拓了该问题研究的新视野,拓展了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罗国杰强调:“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道德教育、道德责任、道德养成、道德自律、道德引导和道德保证的重要性。”[3]唐凯麟强调:“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逻辑起点,要真正能够根据人类道德生活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科学地阐明道德在人的发展和精神完善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人的发展和精神完善的道德机制,指出人的发展和精神完善化的道德目标。”[4]唐代兴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新存在论思想,认为“人类的全部生存行为都是伦理行为,人类的全部伦理行为都是目的性行为。人总是有目的地追求利益并有目的地限制自我利益追求,无论是从个体人的角度看,还是从群体、社会的角度讲,目的地选择构成其伦理行为的动力。”[5]檀传宝认为:“信仰对道德有论证、聚合、圣化作用,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亦有内在和外在的补遗作用。克服目前德育危机的出路在于确认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信仰教育的高度构建新的德育理念。”[6]任建东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必须以信仰为基础。道德信仰的生成有着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逻辑根据。从人生角度而言,人生具有有限性、未完成性和创造性,这为道德信仰的生成提供了逻辑前提与基础,从而使道德信仰成为一种必然性的产物。”[7]魏长领深刻剖析了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认为:“道德信仰的价值整合在整体和社会中突出地表现在,有了共同道德信仰,就具有了共同的道德理想,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善恶评价标准。”[8]黄明理认为:“随着社会群体共有的道德价值观的增多,道德信仰的确立也将进入更加自觉、自主和更加巩固的新阶段。未来社会值得人们向往与追求,在伦理上的主要魅力就在于,过去和当下那种太多的道德对立将让位于更多的共同道德追求和道德共鸣(当然不是简单的道德一元化,而是多元自由与理性秩序的辩证统一)。”[9]总之,道德信仰的实现应建立在主体对道德规范及基础的深刻认识和信仰上,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研究应突出教育对象分众化、教育目标层次化、教育内容生活化和教育形式隐性化。

当代国外道德信仰理论流派众多,诸如价值澄清理论流派、逻辑推理价值教育流派、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流派、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流派等,其基本发展趋势是各流派道德信仰理论日趋融合,在价值取向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教育方法上注重隐性德育和道德价值体验。国外相关研究涉及德性论的“实质主义”和规范论的“形式主义”:德性论者认为,道德之为道德,主要在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只有具有了某种内在的品质,才是一个道德的人,只有道德的人才能有道德的行为。规范论者认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属于是个人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成为或者不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和任何其他人都没有权利干涉个人的这一权利,只要行为方式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就是正当的、道德的。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可以也应当基于自己的内在禀赋去全面地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遵循外在行为的普遍规范;作为普遍性的社会规范,道德固然无权为所有的人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整齐划一的模子,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的社会行为的层次上。对于当代伦理学来说,道德的“外化”与“内化”运作过程是两个相互对应交会而又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完整的道德类型学概念必须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合题选择。所以,我们应把德性论与规范论统一起来,实现从德性到德行转变。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是对大学生进行的以建立具有终极价值道德信仰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理念的认同,促使道德情感的产生、道德意志的养成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途径之一。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研究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学术界对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非常关注并取得一些成果,忧的是相关研究则大多是从表象问题到具体对策或从工作实践到规范要求,或是研究成果深度不够,缺乏理论支撑,流于“工作总结”“经验体会”,或是研究内容以偏概全、缺乏逻辑,在理论建构、规律把握、学科渗透等方面缺乏全面、深刻、系统研究,这些势必会导致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应放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去研究思考,以“和谐”为基点和主线去深入阐释“道德信仰”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从多学科视角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生成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必然性和一体同构性,以“和合”观念理性看待个人与社会、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理性与感性的互动交流、利益博弈和心灵碰撞,从应然性、实然性的高度来审视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的规律性与独特性,从方向性和前瞻性的高度来思考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体系性和实效性。道德信仰的哲学反思是研究难点,道德信仰的主体特点与时代特征是研究重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涉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概念界定、理性认同、基本指向和实践生成四个方面。

第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概念界定主要解决“道德信仰是什么”的问题:从善良意志的主观需要、认以为真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的客观法则三个维度阐释道德信仰的基本涵义;从道德信仰的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三个方面分析道德信仰的结构模式;从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精神之我对肉体之我的超越、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剖析道德信仰的本质外显;从审美定向功能(道德人格塑造之坯)、精神激励功能(道德行为动力之源)、社会整合功能(道德秩序调控之手)、价值判定功能(道德标准衡量之尺)四个方面说明道德信仰的主要功能。

第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理性认同主要解决“为什么信仰道德”的问题:从本体论视角考量道德信仰的共生性发展需要,从人的本性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两个维度论证道德信仰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种关系和谐需要,以避免人类陷入焦虑的极限、施恶的极限、对抗的极限、增长的极限;从认识论视角考量道德信仰的历时性生成机理,分析道德信仰由感性的自发(初级阶段的“被动式效仿”)到知性的自觉(中级阶段的“责任感驱动”)再到理性的自由(高级阶段的“习惯成自然”)的纵向生成路径;从动力论视角考量道德信仰的共时性张力结构,阐释从道德认知的自选择能力、道德情感的自组织能力、道德意志的自控制能力、道德行为的自超越能力促成道德信仰生成。

第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基本指向主要解决“信仰什么样道德”的问题:从道德信仰的自控性、整体性、实践性、层次性四个方面对应分析道德规范的自洽性、完备性、能动性、动态性;运用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回溯推理,反思人类生存利益法则的进化完善——从血缘化到地缘化再到生态化,完成后现代社会的生命主义对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和前现代社会的权利主义的扬弃,明确道德信仰的共生性指向(爱人之心)、互利性指向(奉献之心)、至善性指向(善良之心)、反思性指向(敬畏之心);从约束性、责任性、亲缘性、境界性分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应然规范。

第四,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实践生成主要解决“怎么样信仰道德”的问题:反思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危机的多元参照系,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剖析道德信仰危机(心灵危急和行为危机)的主要表征;分析“应然”与“实然”互动关系,从道德信仰客体的可信之信、道德信仰主体的确信之信、道德信仰主客体之间的信信与共三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的条件创设;从道德信仰生成的文化之维、教育之维、制度之维给出道德信仰生成的基本路径——自然式的默化路径、应然式的教化路径、使然式的强化路径。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亟待创新的重要走向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基于规律性、可操作性和系统化的研究构想,研究课题应采用系统科学方法、文献研究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方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意识地将研究内容放在要素、结构、内外关系的诸系统中,把思维对象作为系统去分析、论证和推理,把思维过程作为系统去规范和运思,尽量进入问题、分析问题、综观问题,力争在各个范畴的相互关联和动态发展中把握理论的真实内涵和完整体系。“信仰的教育和接受的本质特点是要求教育方式的‘体验性’和‘情感性’”[10]。在研究过程中,应以大学生道德信仰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为切入点,认真分析其结构模式、社会功能和运行机制,梳理归纳出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的原则、规范,提出大学生道德信仰认同和实践的基本方略,给出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大学生道德信仰认同与实践的理论支撑和可行对策。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在实质上,是现代社会“人本主义”之“危”和后现代社会“生命主义”之“机”。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生态化的和谐社会,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信仰应指向“共生”“互利”“至善”。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熏染、教育督导、制度规约等多重路向综合给力来实现完成。社会繁荣期适宜采用文化熏染路径,社会爬坡期适宜采用教育督导路径,社会转型期适宜采用制度规约路径。道德信仰生成问题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理论难题,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道德信仰认同与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转型和处理道德观之基本问题(“道与德”“义与利”“群与己”)的价值优先性选择,形成正确的“人我观”“群己观”“义利观”“得失观”“道德观”,实现价值层面的和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生成,应以人和生命为双重坐标的新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摈弃人类中心主义和种族地缘主义(前者使人类与自然为敌,后者使人类与自己为敌),敬畏所有的人和生命并努力使之成为完整的人和生命。

10.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

摘要: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问卷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恋爱观。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及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

2.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周围初中和高中同学朋友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0份,回收39份,有效率为97.5%。

3.调查时间为2010年2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四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恋爱观,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最后到大四的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恋爱,恋爱观趋向成熟。

三、大学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5.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

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6.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四、树立合理恋爱观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

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贞操”不一定

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当代大学生随着性心理和性生理、性思慕期、性意识期的到来,在没有了各方面压力下,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人生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在相爱的同时,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影响着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甚至引发痛楚事件。

11.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一

亲爱的同学:

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来填写这份问卷。为了调查当代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状况,我们编制了这份问卷。这次调查是不记名的,对于您的答案我们将严格保密。调查所得的一切数据只用于研究分析,不会给您带来任何麻烦。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请您务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感谢您的合作!

1.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2.你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你的生源地是()

A.城市B.农村

4.你的家庭结构是()

A.单亲B.双亲C.重组D.其他

5.你是不是独生子女()

A.是B.不是

6.你的家是否与学校在同一市()

A.是B.不是

7.你了解父母吗()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只了解一部分D.基本不了解

8.你能立即说出父母的生日吗()

A.能B.不能C.只记得其中一方D.完全忘记

9.父母生日,你是否会记得送上礼物或者祝福()

A.经常B.偶尔C.从未

10.你是否主动与父母联系()

A.是,主动和父亲联系B.是,主动和母亲联系

C.是,两者都联系D.否

11.在校期间你和父母联系的频率是()

A.每天一次或以上 B.两三天一次 C.一周一次 D.一个月以上一次

12.在校期间,你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

A.书信B.电话或短信C.网络D.其他

13.你与父母的通话时间是()

A.5分钟之内B.5--15分钟C.15--20分钟D.30分钟以上

14.你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

A.500以下B.500--1000C.1001--2000D.2000以上

15.你生活费的来源主要是()

A.父母提供B.打工挣取C.学校奖学金助学金

16.你生活费主要用于()

A.学习、买资料B.社交、请朋友吃饭C.娱乐活动D.买生活必需品E.其他17.你大多数什么时候打电话给父母()

A.没有生活费了 B.遇到情感问题C.遇到学习上的困难 D.与朋友发生冲突 E.想念父母了

18.当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第一个会想到谁()

A.父母B.老师C.同学D.恋人

19.你与父母沟通时氛围如何()

A.非常融洽B.比较融洽C.一般D.比较冷淡E.非常冷淡

20.你与父母沟通后感觉如何()

A.愉悦B.舒服C.紧张D.困难E.无奈

21.你跟父母聊天的内容是()可多选

A.对前途对感情的困惑B.生活的琐事

C.学习的情况D.共同关注的兴趣爱好E.不怎么和父母聊天

22.你与父母沟通时,通常会在哪些方面与父母意见不合()可多选

A.学习B.穿着打扮C.生活习惯D.消费观念E.人生计划

23.你觉得影响亲子之间亲密程度的因素主要是什么?按重要性排序

A.父母的管教方式B.思想观念和价值观C.沟通技巧

D.家庭经济情况E.学习工作忙碌程度F.父母是否离异

G.学校对于家庭亲子方面的教育H.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

第一因素:第二因素 :第三因素:

24.身边有同辈群体与父母之间关系不融洽,你会介入吗()

A.会,告诉他父母是爱你的,不要与父母闹矛盾

B.不会,任其发展C.不会,并且很赞同

25.你认为()可多选

A.父母一直很爱自己,自己也很爱父母

B.虽然经常说讨厌父母,但心里爱着父母

C.虽然经常父母说你某一方面不好,但是父母是爱你的D.一直认为父母没有很爱你,自己对父母也没有什么爱的感觉

26.你会有以下的想法吗?()可多选

A.在当代,亲情的位置越来越不重要,被爱情和友情替代了

B.在当代,大学生忽视了亲情的重要性

C.在当代,大学生不会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D.在当代,大学生明白亲情是怎么一回事

E.在当代,部分大学生根本不重视亲情问题,只管自己的事

27.你是否同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母日渐疏远是正常现象”这种说法()

A.非常同意B.同意C.不清楚D.不同意E.强烈反对

28.对父母的认可情况最符合下列哪种说法()

A.父母是我各个方面学习的榜样,我只是喜欢像他们那样的生活

B.我要改掉跟他们一样不好的地方

C.他们很多时候是我的反面教材

29.你认为哪些方面可以加强亲子的沟通,促进情感的交流()可多选

A.家庭聚餐B.外出旅游C.培养共同兴趣D.经常谈心

12.探究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二

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群体,在总体上,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10%左右。其中,大学生中有心理疲劳倾向的占26.8%,低度心理疲劳的占13.4%,而中高度心理疲劳都与压力有直接的关系。除了数据统计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看到一些关于大学生事件的报道,每年都有一些高校生自杀事件发生,造成了一场又一场的惨剧。

有调查发现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生活、学习、感情和就业等方面。尽管我们不能作出所有大学生事件都是由压力所导致的结论,但有研究认为,任何事件在发生前的一刹那,确实和压力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有着必然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感情、就业中,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比如背负着父母的期望,稍不用功,或者参加学生活动多了,以及其他一些分心的事情,成绩就会不够好;由于大学里的同学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各自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差距,难免会存在着攀比现象;每年大学毕业生都在增加,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的交往难免会有些摩擦……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如果得不到缓解或释放,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我校是211百年名校,每位学生学习都非常的刻苦,压力不时地追随着每一个人,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学生都有什么压力,压力从何而来,在压力之下我们会有哪些反应,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去应对所面临的压力等,我准备做这个调查。

1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三

工作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党的十

七大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希望和要求。

因此,认真审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现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

论和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格,培养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成为

必然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共产注意信仰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

号:1009-0592(2010)08-231-0

1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49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状况

调查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共产注意信仰,拥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赞同国家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和举措,关注党的政策、方针,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关注国家和民族大事,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信心。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总体良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准确。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强,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组织利益,并将个人利益与发展同国家和集体联系在一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维护和珍惜集体荣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详细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

1.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的重要体现,当问到“是否对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时,54.8%的人表示“是”,其余35.9%选择了“不好说”,另有9.3%表示没有,可以看出,还有很多大学生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对于入党问题,有64.6%的同学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28%的同学不向往或者没有想过入党问题。

2.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应该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是衡量其思想政治观的重要指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5.2%的同学“经常关注”党和国家大事,而“偶尔关注”和“很少关注”的人数占53.5%,这说明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注度不够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够强,有待提高。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当问到“对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时,61%的同学觉得很“有必要”,而表示“非常反感”和“基本不认同”的占7.3%;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看法,74%的人觉得很需要;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课,22.4%的人觉得“很好,很有教育作用”,说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较高的认同和认识。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

1.大学生国家或集体意识较强。当问到“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时你的态度”,“以国家利益

为重”和“兼顾三方利益”的分别占总人数的42.3%和40.6%.可见大学生能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国家利益为重,兼顾集体和个人利益。

2.大学生社会公德心较强。通过对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进行调查,如对“教室上课或自习室碰到同学吃剩的东西”,61.1%的人“很鄙视,自己从来不干”,65.1%的人能在公共场合自觉做一些文明行为,如主动让座,不乱扔垃圾。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较强,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3.大学生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是否关心他人,乐于奉献,是大学生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当有人组织募捐帮助他人时”83.6%的人选择了“一般都会捐”或“偶尔会捐”;当问到“你是否有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行动”时,有60.4%的人“经常主动服务他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有爱心,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很强,能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

(三)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反映了一个人对生活对社会所持的总体意向。当问到“对自己人生前途的态度”时,30.1%的人选择了很乐观,42.5%的人选择“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18.7%的人认为“命运难测”,只有1.7%的人认为“很悲观”;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以100分为满份,80分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6.5%,60分以下的占总人数的7.4%。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较为乐观,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较高,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更幸福的明天。

2.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最直接体现。在“金钱、社会地位、名誉、爱情、知识、健康、权利、家庭、事业”中,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和“社会地位”分别以3.2%和3.0%列前两位,接下来的是“健康”和“金钱”以2.4%同占第三位,表明了大学生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个人成就,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和他人认同并尊重的渴望。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

大学生收到过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但依然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我国的政党制度和基本国情不太熟悉。此外,有45.2%的大学生没有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及基本政治素养的学习。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积极性不高,老师授课方式单一

调查中,只有22.4%的人认为思想政治课很有教育作用,觉得“作用较小”和“基本没作用”的占26.3%,另有12.5%的人觉得思想政治课“没意思,基本不去上课”。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这与老师满堂灌,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应改变思想政治课程单一,枯燥,无味的看法,同时,老师应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

(三)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需要关注

上一篇:摄影协会学期工作下一篇:初三化学期中考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