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档案管理制度

2024-09-17

居家养老档案管理制度(13篇)

1.居家养老档案管理制度 篇一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制度

一、定期参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召开的工作会议,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二、对辖区内有需求老年人的调查摸底,并适时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建档。

三、及时受理需求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提出的申请,按照《居家养老服务申请程序》进行审批,入户服务。

四、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及时调整或更新服务项目,创造出具有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每周对服务对象进行一次回访。

六、协调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的关系,抓好日常工作,根据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进行核实,有责任监督核查或调整服务人口数量。

七、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总结、考核和奖励。

八、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宣传与咨询。

2.居家养老档案管理制度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共收住老人32例, 男5例, 女27例, 年龄76~92岁;婚姻:配偶同住8例, 丧偶24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7例, 中专及初中学历23例, 小学以下2例;生活自理23例, 半自理9例, 其中伴有高血压21例, 糖尿病2例, 冠心病2例, 心脑血管病1例, 胸、腰椎骨折各1例, 脑瘤术后1例, 关节置换术后1例, 阿尔兹海默病2例。

1.2 方法。入住评估: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谈、文静5例;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谈27例;生活基本自理6例, 需要帮助24例, 很需要照顾2例。依据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分大致划分护理级别:内容:进食、沐浴、修饰 (包括洗脸、刷牙、刮脸、梳头) 、穿衣 (包括系鞋带等) 、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 (包括便后清洁及真理衣物) 、床与轮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 共10项;再根据老人完成每项内容所需帮助程度, 内容:不需要任何帮助即可完成、需要部分帮助才能完成、需要完全帮助才能完成。病情观察与生活护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当病情观察需要大于ADL分级需要时, 以病情观察需要为先, 当压疮风险、跌倒风险危度较大时, 适当提高护理级别。

2 开展“医、护、养、康复”为一体的护理服务

2.1 人员配置:由传统医院的医师、护士组成的医疗护理团队到现在由护士、护理员组成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团队。工作人员:法人1人, 护士长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人 (每日从医院选派) 、营养师1人、食堂2人、护理员4人、保洁2人, 开展床位22张。高度专业化服务水准, 护士全部在日本接受培训并取得从业资格;护理员全部接受规范的老年护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养老人文素养和规章制度的培训, 考核合格后上岗。

2.2 从医院选派临床经验丰富具有爱心的护士值24小时班, 严密观察病情, 根据病情监测生命体征, 按照一、二、三级护理分级每1 h、2 h、3 h对老人进行巡视, 完成各项治疗 (如注射、输液、鼻饲、导尿灌肠等) 、用药, 预防并发症, 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做好记录。

2.3 加强护理风险防范管理, 确保老人安全:建立健康档案, 责任护士根据老人护理级别和个体特征制订护理计划并每周进行评估完善。内容:生活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健康监测、服药、健康教育、紧急救助等, 积极预防和解决潜在和现存的护理问题, 与老人和家属做好交流沟通, 对高危老人列出护理重点, 如床尾悬挂“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贫血”、“骨质疏松”等安全防护提示。

2.4 夯实基础护理:责任护士每日依据Barthel指数评分的护理级别分级完成护理服务工作。护理员完成生活护理如室内清洁、打水、清洁便器、帮助老人购物等。护士长每天利用床头交接班检查评估各项护理服务工作完成质量, 予以点评, 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2.5 专业营养师根据老人的营养和身体状况需求营养配膳, 在饮食结构和营养上下功夫, 让老人吃香吃好营养健康。

2 . 6 提高老人对疾病的认识, 每周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一次, 每次30~40 min, 防止因不了解疾病特征而延误治疗, 使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人们能在这里安心的安度晚年。

3 开创“仁爱、祥和、安康、快乐”的多元化服务

3.1 改善老人心境, 消除孤独, 树立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1-2]。引导鼓励协助老人积极参加活动, 如每日下午2点组织的手指操、手穴操、太极拳、气功、下棋、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联谊和祝寿等活动, 让老人们在一起, 开开心心手脑并用, 延缓衰老, 相互交往沟通。

3.2 拓展服务内涵, 为短时间内无人照顾的老人提供短期入住。对行动不便, 不能或不愿到医院就诊的老人提供医疗、护理上门服务, 包括个人生活照料 (洗浴、卫生、饮食照料、陪同) 、家庭生活照料 (居室清扫、洗涤、代行、配膳) 和康复服务等。

4 讨论

我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所具有的优势, 能在生活护理的基础上, 有效的满足老人长期医疗护理、饮食调养、康复护理、心理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全方位照护, 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但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 如花费在租赁、装修、培训过程中的高成本投入成为制约居家养老中心全面铺开的较大障碍, 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求解决方法。在当前社会老龄化现象日趋加重的现状下, 护理管理人员应责无旁贷的发挥自身具有医护专业技能和具备医院护理管理背景优势, 探索一条个性化、人文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养老机构护理管理模式, 提高老人生活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丽珠, 郝伟平, 袁国萍.“医养融合”老年护理改革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 (6) :656.

3.居家养老档案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居家养老;行政管理;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79—02

一、研究背景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这说明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化国家。

与其他国家老龄化国情不同,中国的老龄化问题集中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老龄人口基数大。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龄人口数量上升快,到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将近1.4亿。

第二,未富先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产力仍然处在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阶段。中国目前的生产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这种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政策法律为保证,同时积极调动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模式[1]。鲁东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赵立新指出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就是“家庭供养+居住在家+社区服务”的局部社会化养老方式[2]。所以,从居家养老的特点上看,居家养老兼有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社会的养老资源。

二、问题提出

在中国实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依然面临这一系列的障碍和挑战。这种挑战有来自主观方面,也就是由于中国历史而形成的社会意识。还有客观方面,主要来自中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民一直保留着“养儿防老”的社会意识,因此家庭养老一直占据中国养老模式的主流。

在客观层面,目前中国社会还缺乏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导致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推行过程中,缺乏人才和专业支持。缺乏人才和专业支持,就缺乏了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指导,不能及时、准确和在根本上解决居家养老模式推行的障碍。

政府推行居家养老力量不足,缺乏必要的行政干预与支持,是居家养老模式长期不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计划。目前,中国政府还未出台全国性的居家养老推行文件,只是在极个别的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文件。这样导致居家养老模式片段化,没有统一的原则和执行规章,而且难以在全国推行居家养老模式。

第二,组织。目前,中国政府还未建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只是在个别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地区,政府将居家养老服务承包给社区机构,有社区机构进行管理。政府并没有安排相关的人员配备,也没有额外的资金支持。

第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的关键事件和重要领域上,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而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因此,在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上,中国政府必须起到领导作用,为居家养老模式推行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保障。

第四,政府有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职能。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且加强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章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查处,保证居家养老模式顺利推广。

三、描述分析

表1 是否愿意参加居家养老服务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愿意参加居家养老的为262人,不愿意参加居家养老的有146人,愿意参加的占总样本的64.22%,超过一半。这说明大部分老年人愿意参加居家养老服务。

四、回归分析

上表是老年人是否愿意参与居家养老的回归分析表。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政治面貌是党员的老年人更会倾向于参加居家养老服务。

从是否与子女同居的角度看,不与子女同居的老人更倾向于愿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这可能是因为,独居老人独立性较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与其他群体相比较弱。因此,独居老人他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较强。

从收入上看,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参加居家养老的意愿越高。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条件较好的老年人,思想较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思想较为保守。另一方面,家庭经济越好,说明老年人抗社会风险的能力越强,这样的老年人群体容易去尝试新鲜事物。图1 老年人意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ROC曲线图

ROC图指的是敏感性与(1—特异性)的散点图,ROC图可以检测logit回归的模型拟合效果,从上图可以看出ROC曲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0.68以上,所以,模型的识别程度比较高。logit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上述回归结果和分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五、整改方案与建议

由上述的回歸分析,我们基本上找到了政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推行的着力点,这些着力点包括老年人的思想观念、老年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老年人的抗风险能力等。政府应该紧紧围绕影响老年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找到问题,发挥优势,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推行。

第一,在计划方面,政府应该将长远的战略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首先,政府应该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战略规划,制定战略总目标和实施的阶段性目标。这不仅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目标统一、力量统一、资源统一,也是为了保证组织在运作过程中的连续性。其次,在短期规划上,要注意政策的灵活性。短期规划必须与政策实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并且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组织是社会行政管理的基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推行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政策,因此,政府应该在中央设立居家养老专门办事处,并且在各地区设立地方性办事处,专门处理居家养老问题。在各个职能部门的设置上要保证责权利明确,保证机构按规章办事。另外还要设置参谋机构,聘请资深居家养老研究专家对政府的政策实施评估。

第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为一种养老方式,对其管理肯定存在社会分工,但是,如果只有分工,那么就没法保证组织的协调与统一,因此,就需要领导。领导是为了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梳理,领导有利于加强组织配合,有利于信息沟通和资源配置。

第四,控制。监督和评估是组织进行控制的两种重要手段。在居家养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对组织行为、经济运作等进行监督。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要对居家养老政策本身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石梅华,刘宝成.社会分层视角介入城市居家养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J].学理论,2010,(14).

[2]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人口学刊,2009,(6):42.

[3]Kalvinde urity Protocols in a Home Health Care System[J].2009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and System Security, Australia,2009.

[4]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8).

[5]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

[6]杨菊华.社会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STATA软件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李斌.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8]邓大松,石静,胡宏伟.农户健康、保险决策与家庭资产规模——基于交互分析与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方法[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39(5).

4.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篇四

(社区助老服务站工作制度)

一、定期参加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召开的工作会议,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二、对辖区内有需求服务的老年人进行调查摸底,并实时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建档。

三、及时受理需求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提出的申请,按照程序进行复核、审批并指派服务人员入户服务。

四、做好《受助对象需求登记》、《派工登记》、《服务质量跟踪回访记录》和《服务代金券》的发放、管理、使用情况登记工作。

五、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及时调整或更新服务项目,创造具有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六、协调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抓好日常工作。根据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进行核实,有责任监督核查或调整服务人员。

七、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服务员的工作质量及时跟踪回访,落实工作完成情况。

八、对居家养老工作进行总结、考核及提出改进方案。

九、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宣传和咨询。

马鞍山市居家养老服务券管理使用

暂行办法(摘要)

根据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马政办[2011]7号)的有关要求,现就“居家养老服务券”的管理和使用,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发放对象

(一)具有本市户籍

1、未进机构养老的城市社会孤老。即同时具备“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条件、且经民政部门认定的未进任何养老机构养老、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人。

2、享受城市低保且生活不能自理、其直系亲属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人。无赡养扶养能力是指经济或体力等客观能力。

3、重点优抚对象中生活不能自理、其直系亲属无赡养扶养能力的。重点优抚对象是指经市民政部门认定的享受定补定恤的在乡复员军人、“三属”、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两参”退役人员和残疾军人。

4、经市总工会认定的市级以上劳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二)具有本市户籍、无子女或子女户籍在马鞍山市以外的城市低收入空巢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其中“低收入”界定为目前我市廉租房政策中所规定的低收入标准。

本办法中所称的“生活不能自理”是指申请者在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及洗漱、自我移动五项中有三项及以上需要护理的方可认定为“生活不能自理”。

二、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发放和使用

(一)申请

符合政府购买服务条件、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持本人户口簿、身份证等相关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申请“居家养老服务券”。

(二)审批

1、初审。社区助老服务站收到申请后,可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形式进行核实,经民主评议后,社区应将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张榜公示。经核实无误后,上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2、复审。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复审,符合条件的签署复审意见,报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3、核准。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收到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复审材料后组织评估和核准。

(三)发放

1、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每季度首月下发居家养老服务券。各街道需在每季度第3个月25日前,将下季度新增补贴或核减人员备案表及相关审批材料报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审批后即将居家养老服务券发放给各街道,并及时更新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的相关数据。(遇有节假日或特殊情况可向后顺延)

2、“居家养老服务券”由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发至社区助老服务站,社区助老服务站下发给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3、社区助老服务站在每月5日前必须及时更新服务券管理系统。

(四)使用

1、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通过市社区便民服务网络中心凭“居家养老服务券”向签约的服务机构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必须据实填写服务记录本,并经服务对象认可,以作为兑换结算时的凭证之一。

2、居家养老服务券可以折抵享受补贴人员入住养老服务机构所应交纳的费用。

3、居家养老服务券在使用时,超出部分自行承担。

4、居家养老服务券按季发放,本季度内使用有效,过期作废。

5.居家养老档案管理制度 篇五

丰富活动

强化服务

------贵驷社区争创“AA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汇报材料

基本概况:贵驷社区老年康乐中心是2006年2月成业,主要为原集镇地块,位于贵驷景德路1号,面积1500平方米,道路畅通平整,环境整洁优美。现区域总人口数:6732人,60周岁以上老人575人,老年协会入会人数 575人,入会率100%。活动中心内设施齐全设有办公室、保健室、休闲谈心室、阅览室、棋牌室、老年大学、台球室、乒乓室、舞蹈室、电视录像室、图书室、书画室、健身房、钓鱼池。为老年提供各种教育、娱乐、服务。

贵驷社区星光老年之家面积大、设备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抓

1、注重管理

2、强化服务

3、丰富活动:

一、注重管理:(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服务体系,健全组织网络,成立了7个人的管理委员会,日常长期由2个人管理。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总结,经常召开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定了“星光老年”活动中心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实施方案、防火防盗制度、老年学校指导思想和活动内容、学员守则、阅览须知、棋牌活动须知、健身须知。老年活动中心成立至今已有6年,除“五一、十一、元旦、春节休息外,星期天也不休息,早上开门到晚上4点关门。各项工作和活动运行顺畅。(2)加强了活动室的自我管理,现在每个活动室都推荐了室长自己管理自己效果良好。(3)管理人性化尊重老年人,维护老年人形象。

二、强化服务:(1)为加强社区老人的医疗保健,做到老有所医,特设立“老年保健室”配备日常医疗用品,血压计,不定期为老人免费测量血压到今年10月份止有609位老人,及老年保健咨询。(2)为了有效地调节老人的情绪,缓解老人的心理矛盾,满足老人们的交流需要,营造双向沟通,互相和谐的氛围,开辟了“休闲谈心室”。(3)还免费供应茶水.三、丰富活动:(1)宣传活动:为保障社区老人能及时了解社区星光老人的活动信息及有关法规的宣传,开辟专用宣传栏有黑板二块每月一次黑板报由退休教师刘诚龙专人出刊。(2)教育活动:除管理上教育外中心内积极还开展形势教育如请刘同年老师上课,老年人健康教育请医院医生上课。(3)娱乐活动:为丰富和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品位,开辟“棋牌室”14桌,“乒乓桌”1张,“台球室”1张,有22件“室内外健身器”等活动室。从2006年2月开始至现在老年人次数达到78499人次。中心每天平均有150人次的老年人在活动。

现在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活动的老年人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老年人互相关心一些老年人行走不方便来回用三轮车接送也到活动中心来坐坐、看看、聊聊、玩玩。老年人说:“政府真关心我们,有这样一个活动场所,我们贵驷老年人真幸福。”

6.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养老中心 篇六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大幅增加,单靠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并不足以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必须以社区为依托,把养老服务引入家庭,使广大老年人在家中、在社区里就能享受到多样化、常态化、专业化的服务。江门市蓬江区现有户籍人口近4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6.7万人,占户籍人口14.26%。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新时期社会养老模式,蓬江区把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项目从2011年初开始规划筹建,2011年底正式动工,2012年底落成。该项目得到了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区政府无偿提供3800多平方米物业作为项目建设场地,省、市、区三级福彩公益金资助了450万元,昌兴关爱基金、伍威权慈善基金、香港通济商会等社会慈善团体捐助了220万元。为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区领导多次带队到佛山顺德、南海等地考察学习,汲取先进地区经验;区民政局领导亲自督办项目建设,切实做到项目建设进展每天一报。为使示范中心的功能设置和服务内容更切合广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区民政局专门委托社工机构深入辖区1000多户老人家庭开展调查摸底,为“三无”孤寡老人、低保或低收入家庭老人、60岁以上重点优抚对象等建立了健康档案,为中心投入使用后率先覆盖特殊老年群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示范中心建设过程,得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桂光,江门市委副书记聂党权、副市长陈佳林、蓝华等专程到中心视察指导,省委巡视督导组在蓬江区巡视督导期间,也对示范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新落成的江门市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由功能服务区和管理服务区两座大楼构成,内设有社区饭堂、日托中心、按摩理疗室、心理咨询室、社区影院、时间廊、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书法室、乒乓球室、棋艺室、舞蹈室、残疾人庇护工场、老年人中途宿舍、平安钟、理发室、慈善超市、老年人保健中心等。其中,位于中心一楼的伍威权庇护工场是康复及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内设辅助就业区域、职业培训区域、农疗区域和小家电维修区域,为辖区成年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生活技能训练、康复功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和辅助就业、康乐文化活动等服务。日托中心设有50个床位,由中心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专业社工为日托老人编排在中心每日的活动,包括兴趣班、体育活动、生日会等,使长者身心舒畅,让其家人放心。社区饭堂坚持“以人为本,灵活创新”的原则,实行集中就餐和送餐相结合,关顾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提供包括普通餐单、高血压餐单、糖尿病餐单在内的个性化餐单,切实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优质、均衡营养的膳食,解决其日常就餐困难。社区影院按照标准影院设计,配置了高清投影机、150寸大屏幕和50张舒适座椅,每天为老年人播放两场电影,具体播放影片由参与的老人自主决定。老年人保健中心引进辖区专业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有完善的保健设备,重点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咨询、保健及应急服务等。位于中心二至七楼电梯大堂两旁的“时间廊”是中心的一大特色,通过收集整理了300多张珍贵的江门历史图片,按大致年代排序,以“时间廊”的形式予以展示,给老年朋友们一个怀旧回忆的时间空间。除了为老人们提供日常的活动场所外,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还配备了很多智能化系统,如呼叫中心,为辖区独居老人配备了具卫星定位、紧急呼叫等功能的呼叫手机,依托江门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平台,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整合医院、超市、家政公司等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帮助和紧急救助等服务。

江门市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实行政府委托、专业社工机构运营的方式,引入了蓬江区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老年人服务,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随着示范中心的投入使用,预计2013年每天将为全区140多名特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50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为200名老人提供会员服务,为300名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为500名特殊老人提供求助铃服务,越老越多的老人将通过示范中心这个平台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老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48位老人参加沙龙

建言献策

江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梁绮桦 通讯员/林文静)老人们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老人们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到服务中心的事务中来呢?10月19日,在岭梅社区婚姻教育学校,蓬江区老龄委、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蓬江区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蓬江区白沙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了一个老人沙龙,48名老人纷纷畅谈“我眼中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参与到政府事务中来。

老人关心

一日三餐和会员服务

当天,白沙街岭梅、羊桥、阜康、复兴、迦南、花园共6个社区的老人分成6组,在两个讨论主题中各抽取一个进行讨论,这两个主题分别是对该中心的老人饭堂和会员服务有什么建议。

羊桥社区的老人代表刘伯说:“我是个空巢老人,虽然有子女,但子女已成家,没有和我一起居住,平常我自己做饭比较麻烦,到外面吃又不放心,所以经常随便吃吃就算。希望老人饭堂不仅向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服务,也能照顾越来越多像我这种独居的老人家。”

至于收费方面,刘伯表示,很多老人的退休金都不高,希望老人饭堂的收费与营养比外面餐厅的有优势,饭菜每餐最好在4至6元之间。另外希望低保老人可以享受更低的收费优惠。“我一直烦恼的,就是不知道如何解决我自己的一日三餐,如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那该多好啊,那这里将是我第二个温暖的家。”

在讨论另一个主题——会员服务时,花园社区的老人代表许伯说:“平常,我白天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事情去消磨时间,社区的娱乐活动比较单一,我想去上老人大学,但花费又比较多,我退休金不高,负担起来有点困难。如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后能为会员提供一系列的活动项目,老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参加,那就好了。”许伯还希望会员服务能够推广到各个社区,让有需要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贴心的老人服务,让老人们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当天,各个社区的老人代表纷纷就收费、服务项目等提出建议。复兴社区代表表示:“希望服务中心可以设立更多的活动场所,如乒乓球室,舞蹈室、棋牌室等,让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都能在服务中心享受服务。”

阜康社区代表:“希望对老人进行分期分批收费,对于孤寡老人及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减免收费。”复兴社区邓玉欢女士表示:“举办这个活动,说明了市、区政府及相关单位对老年人工作的重视,重视基层老人的意见,我希望这个综合服务中心可以办得好,以后在市区内多建类似的服务中心。”

养老服务中心

将提供五类服务

据了解,蓬江区是我市中心城区,下辖三镇六街,现有户籍人口47万多人,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6.7万多人,占户籍人口比例13.6%,老龄化日趋严重。从2010年开始,蓬江区委、区政府筹建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计划在今年12月份投入使用,并将以此为平台,对蓬江区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开展日托、康复保健、社区饭堂、文化娱乐、图书馆、体育健身等多项服务,打造具有蓬江特色的老人服务机构,推进蓬江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7.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 篇七

跟许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我国正在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经济, 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问题, 在认识上和思想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老龄化的问题, 需要我们从政府到社区, 从单位到个人, 全社会行动起来, 各部门多方协作, 齐抓共管, 才能共同应对。

2008年初,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联合十部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 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 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老年人的照料问题就成为一个艰巨的问题, 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老年人不仅是被照料的对象, 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作深一步的研究, 以满足和发挥老年人的作用。

一、完善社区服务中的用人机制

1. 积极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养老服务工作应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养老护理员取代社区或职介所提供的家庭钟点工或保姆。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的要求, 制定相关培训计划, 将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逐步纳入职业资格制度, 从而实现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从业规范化, 提高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提供支持。

2. 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 设立养老服务的社工岗位, 吸收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 并建立相关制度, 为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努力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水平。

二、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以社区为单位, 建立相关制度, 鼓励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为自己将来打下基础。在一些发达国家, 盛行老年人互相照料或积蓄货币购买服务的养老方式。美国2.7亿人口中6000万人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他们当中有1500万人从事社会性服务工作, 他们每星期要工作10~20小时。在日本推行老年人护理的“时间银行”, 就是把照料别人的时间储存起来, 等到将来自己需要护理的时候, 再从“时间银行”取出来获得他人服务等。在我国的一些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也已率先推出了类似的服务形式。这种养老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1. 努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以老养老。

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成为了社会的巨大负担, 但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比如, 社区可以设立时间储蓄或劳务储蓄银行, 安排健康、低龄老人或老人的家人为别的老人提供的服务时间或劳务, 将这些服务记录在个人的账号上, 进行劳务储蓄, 将来拿着这个劳动时间储蓄卡就可以获取他人对等的服务。另外, 对于目前希望得到服务的老年人, 可以依据不同情况, 提供收费、半收费或免费的服务, 老年人及家人从自身利益出发, 就会更愿意参与这种提供养老服务的形式, 形成良性循环。

2. 社区成立老年人再就业机构。

该机构的职责是对本社区的老年人才登记和进行分类, 组织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可以组织老年教育工作者开办老年大学, 周边的老年人可以报名学习, 使老年人老有所学;可以组织老年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服务, 老年人可以就近就医, 减轻老年病人的医疗费负担;聘请离退休企业管理人才, 兴办福利型企业,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等等, 这些老年人兴办的机构也可以为当地社区提供相关服务, 从而为老年人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当然, 他们的劳动也可以用时间银行的方式进行记录, 为将来的“被服务”做准备。

三、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

由社区牵头建立志愿者管理中心, 该中心与周边大专院校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并广泛吸收致力于老年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做志愿者, 定期为本社区老年人以及养老院提供帮助和服务。社区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为老年人献爱心, 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思想在老年照料产业中深入人心。

四、整合现有资源, 形成网络化服务体系

彻底打破以往社区和单位条块分割的局面, 全面统筹和高效地利用社区内的养老组织和设施。政府可以采取收购等形式, 统一收回社区单位原有的福利院、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 进行资源整合。在提供服务的对象上, 将服务扩大到全体老年群体, 而不应只面对部分高龄和行动困难的病人。在服务内容上, 可以按照轻重缓急, 先满足最为迫切需要的几项要求, 再扩大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发展老年照料产业须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既不能超出了社会需求和家庭的承受能力, 也不能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根据当地家庭养老问题中存在的不足, 在社区设立能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及能为大多家庭所能承受的多层次的服务项目, 形成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全覆盖的老年护理设施网络, 在每个社区都设立家居养老和护理中心, 为老人提供方便服务。

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种为老服务设施

街道社区可通过再就业方式, 鼓励社会富裕劳动力兴办养老服务实体或进行社团登记, 取得法人资格后, 这些组织或机构可以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无偿、低偿或有偿服务。街道办事处也可通过跨区域公开竞聘, 按照市场化管理的方式与家政服务公司或为养老服务实体签订服务协议, 认真做好为老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8.居家养老新格局 篇八

城北社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568人,占居民总数的13.5%,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26人,另外有空巢老人37人。自2008年起,城北社区结合辖区老年人分布特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专业与志愿相结合的服务机制,较好地构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2010年,城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被列为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房,总建筑面积2690平方米,主要以高龄、空巢、困难老人为服务对象,开展配餐、助醫、保洁等服务。

为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城北社区严格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要求依法进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非营利性运作。为增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收入,城北社区利用中心区位优势将一楼改成店面对外出租,以补贴中心运营费用。该中心由社区聘请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下设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障、法律维权、配餐服务6个小组,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做到了制度上墙,还设立了服务超市,将服务项目、服务价格、联系方式予以公开,并加强服务监督,公布投诉电话,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以上门家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将老年人家庭经济情况、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进行评估并建立档案,一户一档,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回访,听取老年人对服务的意见。

同时,在县卫生主管部门的关心下,设立城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务室,配有专职医护人员,备有常用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保障了社区老人的医疗需求。服务中心还内设了日托室、配餐室、活动室、办公室等,其中日托室配有床、被子、水壶等日常生活用品:配餐室配了桌椅及相应的炊具等;活动室配备电视机和棋牌,提供图书报刊,并配置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以满足老年人文体活动及精神文化需求。

为增强服务效果,该社区与辖区内的餐饮店、杂货店、家政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协议,以优惠的价格、优质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配餐、助医、助洁等服务。如借助县完美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上门为老年人助洁服务,不仅价格公道,服务质量更有保障。为合理利用资源,该社区协调辖区内的机关、企业、学校,将其内部设施对老年人开放,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

为满足老年人需求,该社区尽力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精神慰藉、购物等各类服务。78岁的温才源是社区的空巢老人,3个子女在外打工,他独自一人生活,因年纪大身体虚弱,家里卫生条件差,中心定期安排服务人员帮助他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老人逢人就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子女可以安心在外打工了。”中心还开展互助服务,鼓励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与孤老、困难老人结对,经常上门看望提供帮助。82岁的张老腿脚不方便,孩子不在身边,邻居李阿姨主动找到张老说:“有事就找我吧。”从此李阿姨多了一份责任,时常帮张老买菜及生活用品,还经常陪张老聊天。

城北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9.居家养老 篇九

一、推行政策宣传服务。积极向老人们宣传省、市计生奖扶政策标准以及办事处推出的计生家庭优惠政策,并按时发放奖励扶助、独生子女父母金等,让他们优先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实施健康检查服务。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并结合该区全民健身活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进行免费检查身体(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对行动不便、偏瘫在床或家中无人照顾的老人,入户为其检查身体;对当时就能检查出的结果,当时告知老人,方便老人及时就医;对需要综合评价的诊断,待综合诊断出来后及早告知老人;对所有体检的老人进行健康评价,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出健康养生食疗处方,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三、开展志愿者零距离服务。各社区成立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号召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为计生老人提供家政服务,例如:打扫卫生,帮助购买生活用品,*******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

10.居家养老服务手册 篇十

一、前言

② 起居服务。协助穿脱衣服和入厕,衣物整理放置有序,定时为卧床老年人翻身,无褥疮。

③ 卫生清理服务。协助刷牙、洗脸、洗脚,做到老人容貌

为了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整洁、衣着适度、指甲整洁、无异味;定期清洗、更换床规范养老居家服务与管理,特制订本服务手册。

我手册所述居家养老服务指向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料理、家政维修、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运动等内容。

本手册所述服务针对购买“金远-宝兴狮城”物业且签署《合作经营协议》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60周岁及以上的业主或其亲属。

二、工作原则

本着以人为本、公平、公正、专业化的原则,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

① 助餐服务。尊重老年人的饮食生活习惯,注意营养,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谱。

单和衣物,无脏污;打扫室内外卫生,做到清洁、干净。④代办服务。代换煤气、代办各种手续、代缴各种费用等,应按照老人的要求及时办理。(此服务产生的交通费用,需用老人自理)。

⑤助浴服务。助浴前应进行安全提示,助浴过程应有家属或助老员在场;应根据四季气候情况和老年人居住条件,注意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和浴室内通风。

2、医疗保健服务

①预防保健服务。医疗保健咨询、协助老年人正确使用康复、保健仪器、提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老年期营养、心理健康等知识教育。②医疗协助服务。

遵照医嘱及时提醒和监督老年人按时服药,或陪同就医;协助开展医疗辅助性工作,应能正确测量血压、体温等。③ 康体保健服务。

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提供免费康体按摩、松骨等服务。④医疗陪同服务

陪同老人提供挂号、就诊、预约检查、取药等医务辅助服务,同时在陪同服务对象就医过程中,通过交流在一定程度排解老人的不良情绪。

3、日常家政服务

清洗换气扇、油烟机、煤气灶类水池、浴缸、座便器、蹲坑、地漏疏通等应做到清洗干净、卫生,符合老年人要求。

4、精神慰藉服务

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和基本沟通技巧,陪同老人聊天,为老人读书、读报等丰富老人日常生活。

5、旅游休闲服务

每月将组织老人进行一次康乐养生旅游。(以旅行社的实际

安排为准)

6、其他服务

定期组织老人进行各种学习,陶冶老年人的情操;定期组织老年人康乐活动,比如:老年秧歌大赛、老年红歌会、老年书法交流会等。

四、服务人员行为准则

1、仪表仪容端庄、大方、整洁。

2、统一着装、配备工号牌。

3、提倡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简洁、清晰。

4、主动服务,符合相应岗位的服务礼仪规范。

5、尊老敬老,对老年人富有爱心。

11.他们为何重返居家养老 篇十一

居家养老率达90%。瑞典目前实行3种养老形式,即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人公寓养老。政府眼下大力推行的是居家养老的形式,并为所有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全天候服务。

早在2003年,瑞典议会就专门成立了“老人委员会”,并出台了《未来老人政策》。根据这一制度,老年人提出的申请只要核实批准,便会有专业人员定期到其家中进行医疗、家政服务,并为那些有特别需要的人配备专门的警报器。

瑞典各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家政服务虽说是福利性质的,但还是要收取一定费用。

日本

护理保险制度让老人回归家庭。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主要目的。国民每年缴纳3000日元就可以在65岁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家庭“空巢”現象十分严重,伦理学家提出了“一碗汤距离”的概念,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后来,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最近为“一碗汤”距离,最远为“一炷香”时间。

德国

鼓励大学生与独居老人合住。德国的妙招之一是安排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这样,老人得到了照顾,大学生又省下了宿舍的租金。德国社会福利机构还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老人体验祖父母照顾孙辈的快乐,单身父母也能省下请保姆的费用。

新加坡

与父母同住可获津贴。199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赡养父母法令》。被控未遵守该法令的子女,一旦罪名成立,可被罚款1万新元或判处1年有期徒刑。新加坡政府还规定,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的单身者购买政府组屋,如果是和父母同住,可享受2万新元的公积金房屋津贴。

美国

开发全面监测系统。据调查,美国85%的老年人都希望在家中养老,不愿被送到养老机构。

然而,一旦独居老人突然发生意外,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救助措施?美国正在研制一种全新监测系统,该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被精心放置在老年人活动的关键地点,如浴室、厨房、入口和卧室,用来监视老人家中情况并记录他们的行为。 (责编:田茵)

1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十二

1 居家养老模式的论述

于景元、袁建华、何林在《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中认为,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和老年人口居住的家庭类型构成老年人口的养老模式。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以家养占主导地位,自养也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大多数人承担了赡养老人的责任,但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只接受孩子们的经济支援,而选择了或不得不采取了经济上依靠儿子、生活居住独立的养老模式[1]。

陈赛权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中认为,我国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以下4种代表性的模式:①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由家庭成员关心和照料老年人。②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生产功能外移、养老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依靠子女赡养老人转向了社会保险养老。③以自我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④居家养老模式,实质是建立在社区大力支持的前提保证下的养老模式。它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服务与照顾,使他能长期在家里居住[2]。

郭文娟在《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中认为,当前学者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已经达成共识。只是学者探讨的角度不同,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可以说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点模式。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就明确提出: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关于居家养老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童星、唐晓英、周溥嘏、俞贺楠等坚持社区保障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主体。张乃仁提出农村居家养老的双向耦合机制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侯立平对美国养老模式研究后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是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罗淳提出社区要介入解决少子老龄化态势下的居家养老问题。张奇林、林青指出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

郭玲在《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分析了我国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利弊,认为家庭养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子女数量锐减,导致子女对老人的养老负担增重,农村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以及土地数量减少和农业产出不稳定等因素,经济收入受到相应的影响,加上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有效保障,都导致了家庭养老模式逐渐被淘汰,而机构养老又由于农村传统观念和资源不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难以在农村地区发展壮大。农村养老的最好出路是采取居家养老的模式[4]。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弘扬了“尊老、爱老、敬老、护老”的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准则。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相对于我国目前的两类基本养老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化的机构养老模式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家庭、社区和社会三结合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另一种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即所谓的“请出来,走进去”相结合的服务形式。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这种新模式使养老回归到社区,回归到家庭,使老龄人口找到一种归属感,从而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晚年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2 国内外居家养老的实践评价

2.1 国外居家养老发展情况及成功经验

2.1.1 美国模式

美国于1981年开始实行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并将此项目推行到各州。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符合医疗补助资格、在家养老的弱势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该计划提供的服务有病历管理、家庭健康辅助、个人照顾、杂务家政服务等。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社区保健室。

美国有85%的老人会在家中养老。足不出户,社区保健中心可以为这类老人提供简单的日常护理和医疗辅助服务。这是有偿服务,根据服务项目的不同,由个人付款或在各种医疗保险中扣除。

(2)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老年人活动中心每天向老年人提供午餐,并组织老人开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等活动,丰富老年人闲暇的生活。

(3)提供免费教育。

各社区大学义务接收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进修,但这种教育没有学分,不颁发毕业证,仅仅是为了满足老人自我提升的需求。

(4)志愿服务。

在美国大多数社区都向老年人提供充当志愿者的机会并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老年人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去帮助他人,发挥余热。美国政府还帮助社区制订志愿者工作方案,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的实施主要由志愿者来完成。

2.1.2日本模式

日本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70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为解决老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日本政府早在1963年就推出了《老人福利法》,推行社会化养老。1982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将老年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居家养老、看护方向。比如,政府出资培训了10万名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5]。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机构和医疗保险的压力,开始实施“老年保健福利计划”,重点建立和实施社区综合护理系统,推进家庭护理,提供老人保健福利和医疗服务[6]。

日本老年卫生政策表明,养老侧重于公民自立,重视发挥家庭福利的功能,在完善家庭护理制度的同时,推进家庭保健、医疗和福利的综合发展。

日本的家庭养老有3种方式,即同居式家庭养老、分居式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7]。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一般以家庭或亲属的护理为主,以公共福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为补充,其中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社区的志愿者。老年人接受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以下内容:①家政服务,并根据老人的要求,提供日或夜间服务。②老人保健医疗服务,提供日常的护理,并在老人病发时联系医生进行治疗。③专业人士对老人的康复进行指导。④日间托管服务,针对部分行动不便、长期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生活援助、康复指导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⑤组织老人进行文体娱乐活动。

2.1.3 新加坡模式

在社区养老方面,新加坡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与东方家庭价值观念相结合。在制定政策上,新加坡政府强调发挥社会的力量来处理养老问题,为此政府还设立了相关的老人照料项目,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实施这个工程。政府要求个人承担起自己的养老规划,要求社区完善在老人照料方面的服务,帮助家庭给老人提供协助和支持,而政府则为个人、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方面的综合运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养老设施的建设,养老机构的运作资金补贴的提供,实行“双倍退税”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等。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且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拥有一支义工队伍,许多义工具有专业知识,并且长期为养老机构服务。在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上,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达到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

2.1.4 国外居家养老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最初是由民间力量发起的,其对象大都为社会弱势群体,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为社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坚持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是国外发展社区服务的主要途径。绝大部分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种模式不仅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能调动社会各方关心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目前,福利服务已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将养老服务作为一个专业、一个职业,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特征。国外社会福利法规体系较为规范。外国政府在福利事业发展进程中,从宏观上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2.2 国内居家养老发展情况

2.2.1 香港的居家养老措施

香港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998年全港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4.1%,香港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鼓励并协助市民照顾他们的年长家庭成员,并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那些未能在家庭中获得照顾的长者安享晚年,同时鼓励长者继续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所长,最终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属和老有所为的理想。香港的居家养老服务大致分为3类:①老人急需的服务。②个别需求的服务,且需求程度相当大。③为老人的特别需要而设立的服务[8]。

2.2.2 台湾的居家养老措施

台北社会局开办的“居家照顾”服务按服务对象,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老人院服务,针对那些单身年迈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残障需要协助照顾的老人所开展的服务。②居家看护服务,针对居家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③居家护理服务,针对那些出院后仍然需要继续照顾的生病老人,或家中长期患病的老人、家庭中患重病的老人。

2.2.3 宁波市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2005年3月,宁波市海曙区决定在全区65个社区中全面推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由海曙区政府出资,向非营利组织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员,每天上门为辖区内600余名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服务。老年人遇到情况后只需要拨通81890,信息中心的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有关这个老人的姓名、住址、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病史以及子女情况等资料,以便接线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反应。此外,政府定做了一批“一键通”电话机,免费安装到独居、高龄的老人家里,一键直达81890信息中心。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还有其他配套政策,海曙区政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走进去”和“请出来”的“两走”居家养老模式。所谓“走进去”,主要是指对一些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专门的服务人员走进老人的住所,提供上门服务。除此之外,“走进去”的服务方式还有志愿者无偿服务、老人自己有偿购买服务和企业为老人购买服务等。所谓“走出来”,就是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老人“走出来”的载体有老人日托中心和各种老年民间组织[9]。

3 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

从国内外经验上看,目前居家养老模式主要还是在城市社区之中发展,利用城市社区能够方便集中和利用资源的优势,整合养老机构、社区及地方政府等多方资源,提供服务。农村社区在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相对于城市社区有其先天不足的局面。首先,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面临的困难。政府财政支持不足、村组集体自筹资金规模小、社会捐赠少成了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其次,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大多集中在乡镇,偏远农村社区老人有养老需求却不能够享受到这些设施的便利,而农村社区缺乏专业的人员和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入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社区的养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3.1 孝道的传承是我国居家养老传统文化基础

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居家养老的特征与模式。由于传统不同,居家养老在东西方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强调国家、社会和社区,日本和新加坡则更突出家庭的作用。而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村老人受到“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影响仍然很大,不愿意离开故乡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因此,我国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对农村老年群体在社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符合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我国在发展居家养老时,应特别重视和突出家庭的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文化、舆论、法律等各种手段,倡导中华民族孝道文化,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各种养老服务形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幸福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3.2 农村居家养老应建立在发挥家庭核心作用的基础上

农村居家养老体现了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时,居家养老社会化应立足农村社区,应发挥家庭成员的核心作用。社会化居家养老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养老压力,但并没有减轻家庭的养老责任。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起赡养老人这一明确法律义务。从情感层面来讲,很多老人最大的担心是亲情关系的疏远和天伦之乐的远离,而这种亲情是构成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从现实的层面讲,政府对农村养老投入的有限性和社会力量参与存在欠缺,以血缘为基础的养老关系必将长期成为整个农村居家养老体系的核心,只有发挥了家庭的核心作用,这个体系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3 农村老年人纯粹养老时间短

中国农村老年人在完全丧失劳动力之前会一直参加劳动。相关数据显示,50~60岁的老人有95.6%的人会参与劳动。大约2/3的60~70岁老人也会参与劳动。即使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老人,仍会做一些辅助性农活和家务。这说明农村的老年人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其仍然具备简单的或者基本的生产生活自理能力,纯粹由他人照料的养老时间短,这样能够节省很多的资源和人力。

3.4 农村社区养老成本低

农村社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存在。许多老人会自己种上瓜菜、养猪等农副业生产,相对于城市社区只能购买商品,农村社区的生活成本要低很多。农村居民自有住房,粮食蔬菜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衣食住行成本都相对较低。老年人不仅可以继续劳动,拥有的土地也能获得收益。因此,总体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成本和负担也较低。

4 农村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逐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的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资金规模小、资金来源也不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当前应推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鼓励社会力量进行捐赠,使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

4.2 重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突出问题是服务人员的素质低、人数少。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将村里的空闲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没有外出务工的妇女带动起来,由于农村妇女在农村社区的优势很明显,对于本社区的老年人基本情况十分熟悉,因此通过对她们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就可以把农村的空闲妇女劳动力组织成一支贴近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队伍。

4.3 根据本社区需求,制定服务标准

每个农村社区都有自己社区的共同点和特殊点。因此,要根据本社区的需求,制定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这有助于满足本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也有利于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拓展更深层次的服务项目。

摘要: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弘扬了“尊老、爱老、敬老、护老”的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准则。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农村社区的可行性。

关键词:居家养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景元,袁建华,何林.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2(1).

[2]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3]郭文娟.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1).

[4]郭玲.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7).

[5]王欢.社会老龄化——世界各国的难题[J].观察与思考,2005(18).

[6]刘则扬.护理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5.

[7]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J].日本学刊,2004(3).

[8]唐咏.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J].社会工作,2007(2).

[9]朱志莹.海曙“两走”居家养老模式成全国示范[N].宁波晚报,2005-11-04.

[10]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8).

13.居家养老服务政策 篇十三

摘要: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北京的老龄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当下社会值得关注的主题。老年政策的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制定了养老服务政策,即“九养”政策。本文就此政策的内容及实施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促进老年政策的完善。关键词:老龄化;“九养”政策

根据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同2009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相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标准,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国家总人口的10%,该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北京市的户籍老龄人口比例高出国际标准将近十个百分点,可见北京市养老压力之大。北京市老年人口存在规模大、增速快、空巢化的现象,建构了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理念上摒除了以往问题取向的思维模式,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千方百计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城乡一体,把适度普惠与困难帮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全体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运作方式上,抛弃了单纯由政府提供养老服务,转而将目光投向市场,运用“有形的手”对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控。在依靠主体上,遵从我国本土的传统观念,重视家庭与社区对养老服务的巨大作用。政策的优势还包括资源的整合程度高、服务内容全方位广覆盖等。

1.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北京市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即“九养”政策来提高老年人服务水平。2009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残联等13委办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意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完善本市“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1建立居家养老券服务制度及管理办法

养老券由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残联共同监制发放的,它是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方面服务的经济手段。具有北京市户籍的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均符合申请养老券的条件,老年人可以在指定的签约服务单位如老年餐桌、托老所等使用养老券。养老券的使用,保障了老年人专款专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指定的签约服务单位使用养老券,便于确定服务标准,保障了服务质量,有利于服务单位的管理和监督。

为了充分发挥养老券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多重效应,北京市民政局和市残联制定了养老券的管理办法。在服务单位的发展方面、养老券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第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单位,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区县挖掘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实体,以签约服务单位等形式,开发符合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服务项目,扩大养老券的使用范围。建立了激励机制,对小型企业进行扶持并制定了奖励办法,激发了街道及乡镇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单位的积极性。

第二,健全养老券的管理制度。养老券管理单位自上而下分别为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区县主管部门、街道(乡镇)主管部门、社区(村)负责人。每一级别的主管部门都需要专门的负责人,主管养老券的管理工作。养老券的存放、预算、发放、结算、养老服务单位的统计、服务项目的统计及销毁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养老券的上报制度有季报制度和年报制度,下级单位需配合上一级单位对本季度的养老券情况进行汇总和统计,并在季度末上报到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

第三,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确立了定期检查本地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制度,对违反规定的部门采取批评、责令整改、取消签约资格等有效措施。

养老券服务及管理办法为养老券的有效使用和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有重大作用。满足了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保障了老年人将老年券使用在迫切需求的方面;对服务单位的管理,保证了服务质量,更便于对养老服务单位的监督;上报制度的确立,规范了养老券的使用和管理,及时掌握养老券的使用情况、了解全市老年人的总体状况、便于分析和调整策略。

1.2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居家生活困难。建立养老餐桌、托老所、无障碍服务车、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措施是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养老餐桌在餐桌的设置、服务标准、服务范围上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在养老餐桌的设置方面,是聚集多方资源,利用城乡社区公益性用房、单位内部设施、居民空闲房屋等社会资源建立养老餐桌,同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餐饮企业承担老年人的就餐服务。在标准方面,养老餐桌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及送餐服务,并建立了服务商的管理、激励和监督机制。养老餐桌在服务范围上实现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使城乡居民均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城乡社区托老所是聚集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社会空闲房屋等,开展以生活互助、文体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互助点,以解决老年人日间生活照料困难、生活枯燥等问题。托老所的激励机制是对运营满半年的托老所和互助点给予补贴:对月服务18天以上、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的托老所床位每月补贴100元;对月活动时间18天以上的互助点每月补贴100元。托老所的维持除了经济上的补贴还需要服务人员的配合,因而为了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各街道聘用5至7名养老员;每个城乡社区(村)至少聘用1名养老员。养老员优先从“4050”人员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资格且符合本市就业特困认定标准的人员中招聘,纳入公益性岗位。他们的工作任务除了要完成日常的照料服务之外,还需要承担宣传、探访、收集资料等工作。养老员的配备不仅提供了养老服务而且提供了一定的公益性岗位,解决了这些群体的就业问题。

无障碍服务车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捷和安全。无障碍服务车主要为方便组织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用于社区托老所、社区“星光老年之家”、职业康复机构等开展活动。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在洗澡、如厕、做饭、户内活动等方面的便利,逐步对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改造的实施过程由市、区县两级老龄办和残联共同完成,经费由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这两项工作的实施为老年人解决了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养老服务的最基本内容,解决的问题都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老年人最迫切需求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想老年人之所想。

1.3开展养老精神关怀服务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提高生活水平上,现代老年人的需求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快乐的老年生活是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满足。以上的各项措施是应老年人生活方面最基本的要求,而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要开展精神关怀服务。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负责整合和开发辖区心理咨询服务资源,依托“96156”社区服务热线,充分发挥各类心理咨询专业组织和社区市民学校、老年学校的作用,组织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相关知识培训,动员社区内志愿者特别是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聊天、读书等志愿服务。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经受到政府、社会及家庭等系统的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服务趋向多元化与规范化。

2.养老服务模式政策的优劣分析 2.1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 2.1.1理念上的与时俱进

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政策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仅仅依靠政府提供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为受到财政资金、服务人员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限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促使整个社会投入力量。受我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在家中养老,因而居家养老是主流。因而居家养老政策不仅遵从我国的本土文化,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将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聚集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有很强的可行性。

2.1.2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制

北京市的“九养”政策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打破了城乡二元的户籍限制,将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统一纳入养老服务的体系中来,使城乡老年居民均能享受到“九养”政策的服务。“九养”政策的城乡一体化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各个方面,首先在养老券的发放方面,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券。养老券的使用,使老年人能够专款专用,从根本上保障了老年人的饮食、日间照料等问题。其次,养老餐桌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饮食问题。整合社区活动中心、闲置房屋、餐饮企业的资源为城乡老年人提供健康合理的营养配餐,无论城乡均可以满足配餐、就餐和送餐服务。第三,托老所的建设也是城乡统一标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托老所覆盖全市城乡社区(村),满足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文娱活动等需求。最后,在精神关怀、为老年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方面也保证了城乡一致的标准。

2.1.3建立了有效的奖惩机制

“九养”政策明确了各项奖励和惩罚制度,有效的奖惩制度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催化剂和激发积极性的作用。为了弘扬尊敬父母、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在北京市开展万名“孝星”评选表彰活动。活动采取基层初选、逐级上报和两级表彰的方式,推选出10000名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孝星”。此项活动引发了全社会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热潮,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为了提高签约服务商的工作积极、保证服务质量,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八家单位制定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单位管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管理规定》制定了服务单位的确定程序、监督办法和奖惩制度等,规范了签约服务商的服务行为。奖惩制度确定了市政府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居家养老服务单位,并予以奖励;对不符合规范的服务商,签约部门终止协议,取消服务商资格,终止结算的惩罚措施;对服务单位定期进行工作指导与交流,宣传推广优秀服务单位的先进经验。明确的奖惩制度激发了服务商的积极性,保证了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2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不足 2.2.1政策实施标准的制定不够明确

北京市的“九养”政策是涉及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各个区县具体实施及家家户户的配合,因此是一个涉及多方的复杂系统。因而,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指导思想和意见,具体的实施细则更是一个好的政策能否贯彻到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九养” 政策自从2009年实施以来已经经历了四年,从试点到全面推进,市民政局及残联等单位不断的调整策略和丰富具体细则,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确定的标准。比如,“孝星”评选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客观的指标,基层的实际评选工作是根据平时的了解、推荐等传统方法得到的资料,未免出现不客观的问题。再如,优秀服务商的评选涉及16个区县的上千家服务商,因而很难确定标准,并且无法全程监督评选的服务商。还有一些上报材料各个指标拟定的合理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去除冗杂的指标、筛选出反映养老服务情况的指标。

2.2.2区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九养”政策采取属地管理的原则,发挥城乡社区(村)的资质优势,做好老年人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共同将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到位,但是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区县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对文件不够熟悉,以致在做具体的工作中不了解工作程序,出现推迟、上报材料不准确等各类情况。其次,也有个别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因此在工作中工作态度积极性不高,常出现拖沓、失误率高等情况。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区县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态度问题,不能完全将政策落实到位,工作的创新性不强、程式化。

2.2.3 精神关怀服务缺乏具体的计划

在精神关怀方面,“九养”政策的指导意见汇中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建立有效的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社区公共资源和社会专业资源,形成市场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精神关怀服务发展格局。工作任务主要确定了四个方向,即开通“96156精神关怀服务热线”平台、举办精神关怀大课堂、设立心理服务站、上门关怀服务。虽然发布了指导意见,但是北京市的老年精神关怀服务还没有进入实行阶段,目前仍处在探索的时期。老年人精神关怀是一个可为的领域,需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工作范围、创新工作内容。目前的老年精神关怀服务大多数停留在表面文章,不够深入,不但不能给老年人带来心理慰藉,反而带来了很多的经济、人力物力的浪费。因而,系统的规划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应列入工作日程,制定出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又有效果的策略。

2.2.4欠缺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

“九养”政策实施以来,主管单位会按季度和收集各区县的报表,并对本的工作进行总结。但是,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因而无法掌握政策的实施效果,不能了解老年人对这项政策的满意度。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估进行反馈,从而对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养老服务政策需要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检测,要求对工作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级的段分别作出评估,将关心的重点落在各个步骤和程序怎样促成最终的介入结果。评估的方法是了解和描述介入活动的内容。养老服务政策也需要对实施的结果评估,在工作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目标是指介入要努力达到的方向,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3.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建议 3.1提高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需要各方人才的加入,政府工作人员、专家、服务商、养老员等。因而我们需要从这几方面的人群进行专业化团队的建设。

首先需要对区县、街道及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学习文件精神、熟悉工作程序、理解各项工作的意义及内容、及工作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能力。其次,要建立一支稳固的专家团队,对专家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专家能在养老服务中持续发挥作用。服务商方面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确的明确各个方面的规范,有量化的指标。养老员的工作关系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而对老年人的服务需要很多专业的知识,包括心理学、护理知识等。因而,养老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传统的照料,更需要专业化的知识为支撑,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

3.2建立一支社会工作的团队

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包括老年人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事业的作用,会对老年人事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九养”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在宏观上发挥整合、协调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实施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建立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团队,需要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从社会工作者的考核、认证、培训到待遇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保障社会工作者团队的素质和待遇水平。

3.3政府培养和孵化合作机构

养老服务是一个大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提供保障是不切实际的,受到经济和人力的限制,政府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触及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因而,需要政府培养和孵化项目执行的合作机构。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筛选出适合的合作机构,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沟通,调适彼此的工作和职责。在信任和熟悉的基础上,将工作的权重逐渐交与有资质的合作机构。政府可以对具体的实施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降低政府的压力,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老年人。

4.总结

上一篇:借助文本学语言,跳出文本用语言下一篇:生命的起点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