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

2024-09-29

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共10篇)

1.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 篇一

防治大气污染的建议书

全县广大职工朋友们:

洁净的空气是我们存活的基础,还天空一片蔚蓝,建我和谐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参与。xx月xx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动员大会,旨在全县掀起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高潮,全力推进大气污染整治,全面改善我县空气质量,保障群众环境权益,努力打造美丽幸福新xx。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全县广大职工朋友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最大的的热情参与到行动中。为此,特发出如下建议:

勇于担当大气污染防治的主力军。广大职工要主动承担起工人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迅速行动起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转变生活理念、工作理念和发展理念,从企业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积极争当大气污染防治的急先锋。鼓励职工在生产生活中多提合理化建议,用实际行动彻底解决烟尘、粉尘、扬尘、机动车尾气等突出问题,全面改善空气质量,保障群众环境权益,还全县人民一片蔚蓝的天空。

全力争做大气污染防治的实践者。每个职工都要做一名大气污染防治的实践者,广泛宣传环保理念和大气污染防治知识,监督举报大气污染的不法行为,积点滴之功做环保,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2.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 篇二

1 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规模化畜禽业的发展在解决了畜产品供给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规模化畜禽场大多分布于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畜禽业的这种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及畜禽养殖区的城市化, 畜禽粪便不能及时为农业利用, 也难以进行有效处理;加之农业上由传统的使用有机肥转向大量使用化学肥料, 畜禽粪便利用率低, 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物, 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三个方面:粪便、污水和大气污染。

1.1 粪便污染。

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 据统计每年产生量约为17.3×1010t, 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 而且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畜禽粪便中含有的氮、磷分别为1597×106t和363×106t。畜禽粪便中又含有很多的有机污染物, 远远超过工业排放量。由于以往我国畜禽养殖场环境意识差, 畜禽粪便随意堆放, 清粪水随意排放, 极易造成畜禽粪便流失, 进入水系。因此, 可以认为, 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 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2 水质污染。

畜禽粪尿、畜禽场排出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 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据调查, 重庆市两个家禽集中饲养区造成两条河流严重污染, 需上亿资金治理, 某开发区地处主城区, 一些暂时尚未使用的空地被外来农民搭建简易猪舍, 收集潲水大养其猪, 粪尿、污物随意排放, 污染极为严重。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表水, 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 严重污染地下水。

1.3 大气污染。

畜禽粪便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NH3、H2S、粪臭素、CH4、CO2等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不但会导致动物应激, 还影响人类健康。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 由于对粪便没有进行有效处理, 相当部分养殖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 严重地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

2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2.1 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为集约经营。

我国畜牧业原来的规模小, 仅作为一种家庭副业来经营, 加之粪便得到充分利用, 所以污染影响不大。近年来畜牧业逐渐转为集约化, 规模较大, 所产生的大量粪尿等排泄物如不及时处理, 随时都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2 饲养场地选择不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蛋、奶、肉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 使集约化养殖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 造成农牧脱节, 畜禽粪肥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

2.3 畜禽粪便未能充分利用。

农业上由使用有机肥逐渐转向大量使用化肥, 结果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 造成公害。

2.4 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

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 在生产中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 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 经济利益驱动、监管不严和科学知识的不足, 使滥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兽药的残留, 通过人们摄食转移到人体内, 影响人们的健康。另外有害物质通过畜禽的排泄, 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 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3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对策

一是适当实行集中、规模化养殖。建议养殖农户, 以自然屯为单位建立牛羊托管所, 养殖户将自家的牛羊集中在一个场所存放, 轮流出工养殖管理, 既节省了空间、劳力, 更重要的是规模化养殖有利于对畜禽粪便、养殖污水的统一处理和利用。但是, 如果规模过大, 可能会造成大量畜禽排泄物及养殖污水不能及时处理和综合利用。所以要适当实行集中、规模化养殖。

二是积极推广畜禽粪便零排放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针对大型规模牧场。具体分为三步实施:第一步, 实施粪污“减量化工程”, 通过建筑设计、饲喂设备和饲养管理模式等的改变, 减少污水排放量的70~80%。第二步, 引进零排放设备, 建造发酵棚舍、集污池等设施, 通过污水喷淋和物料发酵, 实现污水零排放。第三步, 通过有机肥深加工和商品化生产, 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畜禽-沼气-种植 (养殖) ”模式。该模式是针对中小牧场, 以建立沼气池为中心, 对于养殖场周围有较大规模鱼塘、农田、果园和蔬菜地的中小牧场, 建立“畜禽-沼-果 (蔬、草等) ”生态模式;对于周边没有上述有利条件的牧场, 在建造集肥池、沼气池、净化池的基础上, 增建生物塘, 达到中小牧场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4 畜禽养殖业污染污染治理的建议

4.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各乡镇、开发区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全国生态区创建成功的高度, 加强对村组干部、养殖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 认真宣传贯彻《农业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 强化生态农业建设, 提高畜禽养殖场 (户) 环保意识, 积极宣传、推广使用有机肥料, 改变农户用肥习惯。

4.2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各乡镇、开发区必须按属地治理、分级负责的要求, 强化领导, 成立班子, 全面推进。对本乡镇 (区) 范围内区确定的重点督办规模化养殖场 (户) 以块为主, 由区、镇两级共同督促治理, 其他由各乡镇 (区) 具体负责治理。乡镇政府与村、村与养殖场 (户) 也要层层落实责任, 确保治理任务落到实处。区农林、环保等部门要对各乡镇 (区) 的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4.3 各司其职强化监管。

要建立以农林部门为主体, 环保部门监管执法相配合, 有关部门齐抓共管, 共同治理的机制。农林部门要把发展生态养殖纳入工作计划, 制订控制养殖污染的相关政策措施, 大力推广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技术等先进治理技术;环保部门要加强宣传, 参与养殖场建设的规划、论证, 把好项目审批关, 协助养殖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定期开展对养殖点的环境监测。对列入区督办治理的养殖场 (户) , 如既不进行配套治理、又拒绝有机肥料生产企业收集治理而造成环境污染的, 环保部门要按规定进行相应处罚;各乡镇、开发区、村要把畜禽粪便综合治理作为镇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 列入环境优美乡镇、省级卫生村、生态村创建的考核内容, 督促养殖场 (户)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 加强环境整治, 禁止将粪尿直接排入水系;科技部门要在项目立项、技术推广等方面支持综合治理;农工部门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强化实施;国土、供电、税务等部门也要通力配合, 给予支持。

摘要:畜禽养殖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严重而持久的, 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后果更是难以想象。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养殖业污染现状、客观地阐述了产生污染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和治理建议。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付俊杰, 李远.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01) .

3.环境噪声污染分析和防治措施探讨 篇三

【关键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近些年来,环境噪声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成为了社会成员急需解决的核心污染问题。由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存环境,因而不论是工作,还是家庭事务,其休息都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需要对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探究,否则不利于休息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环境舒适度的整体提升。

1.环境噪声污染的来源概述

1.1城市交通噪声和工业噪声

随着公路建设施工项目的不断增多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民私家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这给城市的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交通拥堵的现象使得市区道路上喇叭声轰鸣的现象十分普遍。此外,火车的行使和飞机的起飞降落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较大的噪声影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宁权。城区的机械制造厂和发电厂作为工业噪声的重要来源,具有较强的振动性、持续性和较大的危害性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容易对人们的精神产生潜在的危害。

1.2工程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工程施工项目日益增多,包括公路施工、建筑施工、管道施工等工程项目,施工场地相关的空压机、压路机、转载机、打桩机等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成为了环境噪声污染的重要来源。城市建设和改造所产生的巨大噪音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和持久性。[1]城市居民的娱乐活动和商业表演等集体活动产生的噪音被统称为生活噪声。城市广场舞的日益流行,使得具有较大分贝的舞蹈音响成为了环境噪声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此外,一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进行消费,经常在店门外播放较大分贝的音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休息。

2.环境噪声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究

2.1不利于婴儿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由于环境噪声污染对婴儿和青少年的危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而婴儿和青少年如果长期处在环境噪声污染环境下,会无形地延缓其生长发育,甚至会增加婴儿畸形的发生概率。经过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其智力水平与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的同龄人相比至少低三分之一,而且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比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的同龄人短。

2.2严重影响成人的神经系统和生产生活

成年人如果长期处在噪声污染环境中,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神经系统和听力系统,而且噪声污染产生的超大声波也会严重扰乱人们的脑电波,导致成人出现失眠、头晕、注意力很难集中等问题,甚至会导致成年人神经错乱,影响了成年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作息。环境噪声污染还容易增加成年人的工作压力,降低成年人的睡眠质量,增加部分职业的危险系数,严重影响了成年人的情绪调解能力,还危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2.3损害了人们的听力系统和神经系统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问题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对人们听力的损害,分贝较大的噪声极其不利于人们的听力系统,严重者会损伤人体的耳膜,严重损害人体的耳部毛细胞,甚至容易导致耳聋问题的出现。巨大的环境噪声污染会导致人体听力能力的下降,增加不可治疗性耳聋问题的出现概率。此外,长期处在城市噪声污染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其神经系统会在无形中变得衰弱,人体脑电波的混乱使得社会成员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神经衰弱等症状。

3.改善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策略

3.1做好具体噪声源的分类处理工作

由于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意城市的环境噪声污染问题,因而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整治模式对缓解噪声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其中,做好噪声源的具体处理工作是改善城市生存环境的关键环节。由于环境噪声污染源分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施工噪声这几种,因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执法力度,对商家的宣传行为进行有效整顿,规范社区成员的文娱活动,降低环境的噪声污染,引导人们对防噪知识的重视。为了有效防止工业噪声的污染问题,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城市噪声排放标准执行,相关部门还应当对一些噪声较大的大型车辆采取禁鸣和限速措施。[2]

3.2加强政策对环境噪声污染治理层面的引导

各地区的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其具体的实际情形加强噪声防治的立法工作,为防噪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保护屏障。国家也应当将现存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不断完善,认真落实防治噪声污染工作,实现对环境噪声污染问题的有效监管,进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应当对城区进行合理规划,对一些噪声较大的工厂进行迁出,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工作,推广多条环城大道的建设,这样既能减少道路的车流量,适时扩大城区的绿化面积,又能实现降噪和净化环境的效果,促进降噪技术朝着科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是当前改善城市居民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理念,尽量将城市环境的噪声污染对社会成员的损害降低到最低。国家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有效调动工厂处理降噪工作的积极性。相关部门还可以采用先进的屏障工艺降低环境噪声污染给市区居民带来的影响,对违法施工行为进行严惩,以便为城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l]陈丽娟.浅论城市环境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J].法制建设,2013,(6):23-24.

4.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 篇四

摘 要:从南京市地膜使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南京市地膜使用面临形势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南京市地膜白色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膜;对策;南京

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1-0085-03

Applic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ulching Film in Nanjing City

Liu Chunlei1 et al.(1.Nan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nging trend of mulching film application in Nanjing were studied,and corresponding mulching film pollution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Mulching film;Countermeasures;Nanjing City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将塑料薄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由于地膜具有保温、防冻、节水、保墒、控制土壤盐碱度以及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产量和品质等作用,地膜覆膜栽培成为促进农业增产的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推广。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用膜消费国。每年地膜使用量约120万t,占据全球市场的61%;地膜覆盖作物已超过50种,每年地膜覆盖面积达0.7亿hm2,近年来增长到0.23亿hm2左右,地膜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预计今后10a中国农用地膜覆盖面积可能会保持大约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1]。

随着地膜使用量高速增加,塑胶地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持续应用已经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地膜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对17个省市开展调查,发现所有覆膜农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并且对农业生产及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近年来,甘肃、新疆等残膜污染严重的省份已经开始重视并启动地膜污染治理工作。

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地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随着南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农田在营造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时对农用地膜的需求量加大,地膜使用量、覆盖面积、地膜使用强度必定随之增加。了解南京市农用地膜应用及残留现状,开展地膜残留防治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地膜覆盖现状

1.1 使用量、覆膜面积持续增加 20a来,南京市农用地膜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全市农用地膜使用量从1994年的1 531t增加到2014年的2 640t,增加了近1倍。其中,近6a南京市地膜使用量保持年均5%的高速增长。南京市的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也同步上升,从1997年的10 221hm2增加到2014年的21 606hm2,短短7a翻了一番。

1.2 农用地膜使用强度不断增强 地膜使用强度即单位耕地面积的地膜使用量(kg/hm2)。据南京市近20a统计年鉴,南京市的地膜使用强度从1996年的8.59kg/hm2增加到2014年的11.08kg/hm2,提高了29%。从全国范围来看,南京市属于地膜使用强度较高地区[2],应当引起相关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

1.3 地区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从2014年南京市各区地膜使用量来看,南京市地膜使用量区域分布不均。南京市地膜使用分布在7个涉农区中,江宁、六合、高淳是前3个占比最大的区,合计占全市使用量的61.3%,雨花台区占比最小,仅0.7%。

1.4 残留量逐年增大,污染日趋严重 据南京市2009年污染源普查报告,全市地膜回收率为83.47%,回收状况不容乐观,离100%回收率仍然有不少距离。地膜是一种聚乙烯加抗氧剂支撑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聚氯乙烯),分子量大,性能稳定,自然条件下可在土壤中留存200~400a。长期的地膜使用,残膜不断累积,如果按照2009年的回收率计算,南京市年地膜残留量从1993年的253t上升到2014年的436t,22a间地膜年残留量增加了近1倍,22a间总地膜残留量累计达8 393t,即耕地的地膜残留量达35kg/hm2。目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污染问题一直没有提升到很重要的位置,随着中西部地膜残留问题凸显,地膜污染防治才逐渐被重视。尽管南京市地膜使用量尽管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地少人多,强度逐渐增加,地膜残留状况需要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南京市地膜使用及管理存在主要问题[3]是:

2.1 产品质量不过关 农膜生产市场准入条件低,乡镇企业占有相当比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批生产厂家使用劣质原材料,减少农膜生产厚度,导致市场上主流农膜厚度一般为0.005~0.008mm,产品质量不过关,易破碎,不利于回收再利用。

2.2 使用者环保意识不强 地膜的使用者主要是农村人,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环保意识淡漠,大多数人对地膜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地膜回收和再利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2.3 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缺失 我国尚没有针对农膜污染防治进行专门性立法,没有建立农膜土壤残留标准,也没有针对超薄膜回收难的问题修订国家地膜厚度标准,导致管理部门、生产企业、消费者的责任意识模糊,缺乏法律约束,给予地膜残留滋生蔓延的空间。

2.4 农村环境管理职责有待明确强化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管理和相应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固废资源化管理体系、经济技术及政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致使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得不到重视及解决。

2.5 缺少资金扶持 由于我国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尚未明确防治资金的投入来源以及相关的保障机制,国家的财政投入与环保投资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要求。南京市地膜使用发展趋势及预测

3.1 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提高,地膜使用量逐渐增加 据《南京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南京市秉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坚持把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作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落脚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设施、休闲、安全、品牌农业等“五大农业”。2010年底,全市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面积累计发展到.67万hm2和2.33万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6%和9.7%,共建立各类农业园区171个,其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个,66.67hm2以上规模的农业园区69个。到“十二五”末,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0%以上,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上升到18.17%,在江苏省内仅次于徐州、常州。随着南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农用地膜广泛运用于各类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量、覆盖面积、地膜使用强度将持续增加。

3.2 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地膜使用区域更加集中 基于南京市土地资源禀赋的局限性和农业经营模式的滞后性,一定程度制约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进。南京市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区域为“两带三区”,即江宁区汤铜公路沿线的汤山设施园艺、湖熟设施蔬菜、周岗设施水产、横溪设施西瓜、谷里设施蔬菜等园区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产业带;六合区、浦口区的江浦和星甸设施蔬菜、盘城和葛塘设施园艺、龙池和东沟设施蔬菜、竹镇设施果蔬等园区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产业带;高淳县环固城湖设施特种水产养殖和固城设施食用菌生产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园区;溧水县傅家边现代农业园区的设施园艺采摘业和有机蔬菜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园区。浦口区、栖霞区、建邺区、雨花台区及六合区南部南京绕越公路以内的近郊区,重点发展以休闲农庄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园区。随着南京市城市定位的提升,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推进,浦口、栖霞2区的农业用地面积将随之减少,农业功能将向高淳、溧水、六合、江宁倾斜。未来,南京市地膜发展重点关注区域主要为高淳、溧水、六合、江宁4区。

3.3 各区农业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地膜使用量趋势各不相同 由于农业发展模式的不同,地膜在各区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近10a各区地膜使用量发展情况来看,六合、高淳、溧水、江宁4区呈增长态势,雨花、栖霞、浦口呈减少态势。雨花台区地膜使用量12a间减少了92.6%,这与该区的区域位置有关。由于靠近主城,随着城市往外扩张,农用面积骤降,地膜使用量必然随之骤降。而高淳区是地膜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区,10a间增加了170%。该区的地膜使用快速增长与农业发展模式有关。近年来,高淳区农业结构不断调整(2013年高淳区粮经比为33∶67),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棚蔬菜种植、菌菇养殖,特别是3大支柱产业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地膜使用量快速增加。所以,应当针对各区主要地膜使用行业进行残膜污染防治。南京市地膜发展对策建议[4-7]

基于南京市地膜应用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南京市在追求农业科技增产增收成果的同时,可以从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回收同步开展工作来促进农膜环保化使用,确保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废弃地膜污染的科普知识宣传,让人们了解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土地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禁止焚烧废弃地膜,防止二次污染。引导农民使用优质地膜,自觉保护农村环境,科学购买、使用、处置地膜。

4.2 从源头控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可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从源头控制,加快制定地膜的回收和再利用法律法规,如确立严格的地膜市场准入条件来促进生产企业提高生产工艺,改善地膜质量,从而促进地膜回收率的提高。

4.3 建立农用地膜污染防治责任制度 处理农村环境问题需要环保局、农委、财政局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各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各自职责行使管理职能。建议建立农用地膜污染防治责任制度,明确各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促进农用地膜使用、回收等管理工作科学有效推进。

4.4 抓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 基于南京市现状及预测情况,建议重点抓六合、高淳、江宁、溧水4区。针对各区不同的地膜使用行业,依托各行业协会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如高淳区近年来的地膜使用量快速增长与螃蟹养殖相关,可以通过高淳固城湖螃蟹养殖协会,宣传废弃地膜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号召养殖户开展对废弃地膜的回收工作,鼓励条件较好的养殖户改用钙塑板等材料代替塑料地膜。

4.5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废弃农膜回收网络 健全农用地膜回收制度,加大农户的残膜回收财政补贴,提高农民积极性;加大对残膜回收机械补贴力度,为推广使用残膜回收机械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在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政府补贴来调动回收企业建设网点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发展协议收购大户、流动废品收购商户等形式,广泛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建设废弃农膜回收网络。

4.6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保农用地膜和地膜清理机械的研发和应用 政府部门应当充分依托南京市强大的高校科研资源,优先扶持环保农用地膜研发的项目,推进可降解膜的推广使用,降低农用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注意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农用地膜清理机械,提高废弃农膜回收的机械化程度。促进地膜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变为“始端控制”。

参考文献

5.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 篇五

项目的审核申请报告

市环保局:

现将我县《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项目建议书》呈报,请予审核立项。

二0一二年七月九日

主题词:项目 审核 申请 抄送:本局各局长 正宁县环境保护局 2012年7月9日印发 共印10份

正宁县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与污染防治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名称:正宁县城区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建设项目

二、实施单位:正宁县环境保护局

三、实施年限:2011年---2013年

四、总 投 资:1173.8万元

五、项目实施依据

根据《正宁县2007-2025县城总体规划》(长安大学规划设计院于2007年编制)和“十二五”环保规划,我县城区饮用水源地为庵里水库,日设计取水8000立方米,以保证县城区约10万人(2025年)的生活用水。根据庆阳市环境监测站近五年来对庵里水库的水质监测报告,水质量呈下降趋势。同时,为贯彻落实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草案编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10]1420号)精神,决定实施我县城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项目。该项目实施可以改善区域性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效地解决了水源地环境污染,符合当前国家环保政策。因此,该项目的实施极为必要。

六、项目区基本情况

6.1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 6.1.1水源地水文状况

城区水源地位于县城东南西坡乡石家湾子自然村四郎河上游,以庵里水库为中心,距县城14.5km。四郎河发源于子午岭东麓,全长83km,是我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泾河水系支流,位于县域中部,由东向西流径县内5个乡镇,于周家乡车家沟汇入泾河,流域总面积783km,植被覆盖率平均在80%以上,占全县总面积的44%,径流量为0.91m/s,径流均深44.7cm,年均输沙土量342万吨,年均含沙量119kg/m,矿化度0.46kg/L,水质较好,适宜灌溉和人畜饮用。

庵里水库位于四郎河秦家店子以上8km,库区上游为子午岭林区,汇水面积为150km,水库大坝为均质黄土坝,坝高31.5m,坝顶长420m,总库容624万m,为小(Ⅰ)型水库,32

2水库库容为175万m,兴利库容为490万m,调洪库容为133.2万m3。水库上游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为0.94m/s,最小径流

33量为0.48m/s,常年入库水量为525万m3,入库沙量平均为35.5万吨。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庵里水库水源的储存条件、补给条件均比较好,可以保证正宁县城城区供水要求。

6.1.2县城饮用水水源地运行状况

随着城区经济发展和城区供水实际情况,2003年我县委托甘肃环境地质研究所、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了正宁县四郎河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区划。

庵里水库于1957年12月动工,1960年9月基本建成。后于1979年4月再次加高,1979年10月底全面竣工。除险

加固工程于2003年9月动工兴建,2004年6月底竣工供水。日设计取水量8000m3,年取水量292万m3。是解决县城供水的唯一理想水源。水源补给条件好,主要有阳向河、米家川河和皮坊店河。

6.1.3饮用水源地社会经济概况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现有3个自然村,两个林场,共337户439口人居住,且有大家畜牛170头,羊2400只,农田面积2910亩,主要土地类型为粘土,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黄豆、洋芋等。主要经济作物有麻、荏、胡麻、药材等。林场为西坡林场和中湾林场的一部分,现有职工354人,总经营面积274100亩,林业用地242617亩,非林业用地21584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4.97%。

6.1.4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 6.1.4.1地表水化学特征

根据对四郎河河水的水质分析,河水的矿化度为539.5mg/L,总硬度为291.8mg/L,PH值为8.1,水化学类型属HCO3-— Mg2+—Ca2+型,各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的规定,水质较好,是理想的生活饮用水源。

6.1.4.2地表水质量评价

根据对四郎河河水和庵里水库水的水质监测分析,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四郎河河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庵里水库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以历年的监测数据为依据,四郎河上游及庵里水库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各项指标均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是较好的生活饮用水。

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1供水现状

正宁县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为四郎河上游的庵里水库,地表水及县城区7口机井的地下水。前者占主导地位,后者仅为补充水源。1987年经省投资修建了正宁县上水工程,取水点设在四郎河主河道上游,庵里水库下游6.7km处,在河道旁设臵取水井、蓄水池,经一、二级泵站从蓄水池中直接取水,枯水期,通过庵里水库调节供水。日供水量为500m3,水质较差,不便管理,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县城近期需水要求。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正宁县城市总体规划预计2010年需水量6000—10000m3,为此,于2002—2004年新建正宁县城区供水工程,将庵里水库作为取水水源点,直接由输水管道供水,利用地形高差重力自流到加压泵站蓄水池,输水管线长度为6740m,日供水量8000m3。

7.2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四郎河上游、水库东部子午岭林区,加大了水源涵养林管护建设力度,林业部门加大投入,实施了“天保工程”,林缘村、组也广泛采取了退耕还林和禁牧防垦等管护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水源保护上还存在许多潜在问题,如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从长远来讲,将对保护区水体环境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7.2.1东部林缘区“两川两河”(石马川、皮坊店川,阳响河、皮坊店河)3个村、7个组、1439人居住,但极分散,而且贫困,大秋作物种植和畜牧业放养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占用土地比例大,广种薄收,产量低,传统使用化学肥料,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7.2.2保护区周边流域25.6公里,有2个乡、6个村、27个组、10660人,多沿塬边居住,这些群众环保意识淡薄,所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废弃物(如死亡家畜)已形成倒入沟壑内的习惯,遇到大雨,这些有害有毒的物质,随着洪水流入保护区河流水体,使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

7.2.3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乡村企业、加工业的不断兴起,所产生的有害有毒工业污水、固废物就近排入塬边沟壑内,对河流水体造成直接威胁。

7.2.4因资金编制等多方因素,保护区内专门的水质监测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建立,不能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致使水质安全得不到有效监管。

八、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正宁县实施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也具备了较好的条件,综合分析,有以下优势:

8.1是实施基础较好,通过近几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水源地周围区域植被较好,林草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口居住地的行政村落,面源污染相对较轻,容易治理。

8.2是有明显增加的地域特征,由于饮用水源地地处偏僻,人为活动影响较小,截至目前,饮用水源地一级区的排污口已全部取缔,区内的人口稀少,污染影响较小。

8.3监管体系逐步形成,通过多年的努力,保护区内的居民不再完全是水源地的破坏者,而是逐渐变成“准环保工作者”,保护区的水质监管机构已经县政府批准,只因无办工设施及固定办公地点,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望彻底解决机构办公及监测设施问题。

8.4是有强大的法律支持《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后,分布于保护区的各探井全部封堵和迁出,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九、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规划与资金筹措

为了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经论证规划,分三年三个阶段,投资1173.8万元(争取国家环保专项资金939.04万元,市县配套234.76万元),实施13

个保护建设项目,其中:

第一阶段:投资383.8万元,2011年实施完成: 9.1隔离防护工程

9.1.1一级保护区圈网隔离建设项目

一级保护区周边进行围网隔离,以坡底自然村小河沟南北梁为界,共设臵隔离网48公里,每5米栽两米高水泥桩一个,并用两米高的铁蒺藜固定隔离网,阻止人员、牛羊、闲杂车辆进入一级区。围网工程预算资金150.8万元。其中铁丝网65.56万元,水泥桩40.16万元,人工及运输费用45.08万元。

9.1.2生态隔离带建设项目

在封闭隔离的一级区外修建50米宽的林草生态隔离带,预防农药、化肥的面源污染,并有利于水源涵养。在已形成退耕还林基础上新上550亩河堤防护林带,每亩造价750元,共计41万元,其中种植费用37万元,管护费用4万元。

9.1.3标识与警告设施建设项目

饮用水源地一级区建设界定标识性标志牌50个,警告标示牌30个,共计费用资金6.5万元。

9.2点源污染防治工程 9.2.1养鱼场污染防护项目

实施芦子山鱼场、米家川鱼场污染控制工程,将其迁出一级保护区至下游,防止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总投资5.5万

元。

9.2.2人口移民工程项目

实施完成石家川一级保护区内,南桥村、石洼、马儿沟、袁树圪 三个居民点10户49人搬迁。预算资金30万元。

9.3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9.3.1污染源缓冲带建设

在继续扩大退耕还林的基础上,一级保护区4个村按六平方公里建设农业源污染缓冲带,植树种草,树草间作,进一步降低化肥、农药的污染。亩建设费用100元,共计90万元。

9.4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9.4.1预警监控建设体系工程

成立水源地监督监测管理站,配备办公设施、监测设备,提高监管能力,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监督监察,定期进行饮用水质环境监测,提高库区抢险应急能力,确保水环境安全。进一步完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0万元。

第二阶段:投资500万元,2012年实施完成。9.5点源污染防治工程 9.5.1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为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优良,计划将一级保护区内皮坊店村48户270人整体搬迁,预算资金共计200万元。

9.6应急替代水源建设工程

加固扩建建庵里水库上游宫河寺水库,保护维修好县城区7眼机井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工程。总投资300万元。

第三阶段:投资290万元,2013年实施完成。9.7点源污染工程

9.7.1完成马儿沟养猪场,石洼中东养殖场搬迁,总预算投入资金20万元。

9.7.2移民工程项目

为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优良,计划将一级保护区内石家湾子村坡底组50户260人搬迁,预算资金共计200万元。

9.7.3清除居民点排污口、建筑物项目

在中期实施保护区移民搬迁后,清除所有居民建筑物、生活垃圾、固体废物,并恢复生态植被,总投资50万元。

9.8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9.8.1水源地监控体系网络建设

配臵自动化监测仪器,搞好水源地监控体系网络建设,总投资20万元。

十、环境影响评价及效益评估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大气、水体、土壤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只对生态环境有轻度毁损,但在短时间内就能修复,并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水平。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

相关技术方法、法律法规,解决目前危害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我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并为后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十一、保障措施

11.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县上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环保局局长任副组长,水务、林业、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在县环保局,由环保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3名人员专门办理具体业务。

11.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广泛动员公众参与,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环境信息发布机制,推进环保政务公开;坚持环境宣传社会化、系列化、规范化、经常化,通过开展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新的生产方式,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保障。

11.3用好资金,提高效益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信用效益,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项目设立专帐、专人管理,把好信用审批关,做到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项目建设,坚决杜决胡支乱用。二是立足实际,层层制定实施方案,搞好项目的计

划,按计划投放资金,并落实资金信用制,对每个重点建设项目的任务和要求,认真考察论证,责任到人,实行目标考核,定期检查,确保资金发挥最佳效益。三是接受审计监督。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审计、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充分发挥资金作用效益。

11.4加强监测,确保质量

6.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篇六

⑵ 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 在居住区里,随着人口的集中,大量的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也需要耗用大量的煤炭,特别在冬季采暖时间,往往使受污染地区烟雾弥漫,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空气污染源。

⑶ 交通运输近几十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城市行驶的汽车日益增多,火车、轮船、飞机等客货运输频繁,这些又给城市增加了新的空气污染源。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汽车排出的废气。汽车污染空气的特点是排出的污染物距人们的呼吸带很近,能直接被人吸入。汽车内燃机排出的废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烃类(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等。

7.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 篇七

农药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即天然药物时代、无机合成农药时代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 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 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 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2 农药的危害表现问题分析

2.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 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 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 特别是有机磷农药, 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危害人体的健康。

2.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 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 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 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2.2.1 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 世界一些著名河流, 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畏。

2.2.2 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 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 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 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 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 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 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 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 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2.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 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 且污染程度不同。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 之后由于空气流动, 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 并迁离使用带。在此带中, 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 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 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km, 甚至上千km远。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 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 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风速起着重大作用, 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 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 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 在农业生产中, 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 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 基本结论与几点建议

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 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 (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 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 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 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3.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 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 虫害不易产生抗性, 成本低, 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 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摘要: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 本文有二个大方面介绍了农药污染的危害, 充分说明其环境保护的重要, 并对未来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防治建议

参考文献

[1]刘长江, 门万杰, 刘彦军, 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农业系统与综合研究, 2002 (4) .

8.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 篇八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环境整治战役

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保护部等六部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深入实施《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及《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河北省大气污染深入治理三年(2015-2017)行动方案》,认真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建议整改落实,以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突出重点、科学施治,深入推进各项防治措施,全面提升防控能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为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12%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2%以上,烟(粉)尘、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空气质量实现总体改善。

二、主要任务

1.以控煤为重点,消除煤烟污染。严禁审批新上涉煤项目,确需新上涉煤项目,实行污染物减量或等量替代。2016年煤炭净削减 5万吨,压减替代散煤17万吨。加快集中供热工程进度,年内增加供热面积400万平米,取缔集中供热范围内的所有燃煤锅炉。加大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煤改太阳能工程进度,确保供暖期前21个乡镇办全部完成改造。严禁新建外来煤洗选项目。完善洁净型煤生产配送体系,加快洁净型煤和专用炉具推广应用,年内推广城市型煤专用炉具1.5万台、农村高效清洁燃烧炉具0.8万台。完善煤质检验体系,提升煤质检验能力和水平。完成工业燃煤锅炉改造28台、140蒸吨。加大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定州伊利乳业有限公司的监督管理,确保20蒸吨燃煤锅炉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污染物在线监控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计量,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8万平方米,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55%以上。加快吉光定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实施并网发电。增加天然气供应渠道,提高天然气供应量。加快四方格林兰定州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示范项目的建设进度,利用该项目为周边农村输送天然气,有效减少农村生活用煤。鼓励开发利用地热、光能、生物质能、轻烃等新热源供热工程建设。制定实施《定州市散煤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全面管控城市区域和农村地区散煤污染。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太阳能,在集中供热难以覆盖、不宜改气改电区域实行清洁燃料替代。加强煤炭生产企业质量监督,对国华电厂、旭阳焦化等用煤单位实施煤炭质量报备认定和煤质报验。加强宏利、博达两个型煤生产企业和用煤企业煤炭质量检测,严防不达标煤炭进入流通、使用环节。

2.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制定实施《定州市道路车辆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统筹车、油、路污染治理。实行机动车排放国五标准,严格机动车尾气静态、动态排放检测,开展常态路查路检,查处劝返超标排放车辆。开展未按新国标要求生产机动车的打假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达标车辆。加大对机动车特别是重型柴油车的抽检和治理力度。严禁超标排放车辆登记、转入,强化报废车辆和二手车市场监管。综合整治超载超限运输,实施进市货车绕行、禁行。全市所有加油站全部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低于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加强油品质量监督,建立常态化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劣质油品机制。优先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完善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年内推广使用新能源标准车4086辆。

3.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加强工业堆场抑尘措施,对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固废建设防风抑尘墙、围挡或实行全封闭储存。大型煤堆、料堆和细灰料建设密闭料仓、储存罐及封闭传送装置,无法全封闭的要根据物料类别使用防尘网(布)覆盖或建设自动喷淋装置。进入厂区运输车辆进行密闭(或覆盖),并在进出厂区时冲洗干净。加强企业含尘设施拆除、爆破、切割等作业的扬尘控制。按照《河北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新15条标准》,深化建筑扬尘治理,推行标准化施工、绿色施工和文明施工。实行建筑施工分包责任制,负责施工工地扬尘管理。加强对施工场地作业监管,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防尘抑尘措施,对达不到相关要求的禁止开工建设。所有渣土运输车辆全部实施全密闭运输并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实现运输无尘化,不达标车辆一律不允许上路。对不符合要求的渣土运输车辆,一律查扣处罚。所有工地使用手续齐全的达标渣土车辆运输。

4.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制定实施《定州市焦化行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对河北旭阳焦化有限公司开展污染排放专项治理。以《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为依据,严格环保执法检查,严控焦炭产能。强力推进河北旭阳焦化达标治理,加快河北旭阳焦化旧厂区120万吨焦炉的搬迁进度,新区实施全封闭管理,加快推进煤场气膜式封闭、脱硫脱硝一体化、熄焦塔蒸汽回收等综合治理,创建全省焦化行业环境治理标杆企业。加强对河北定州宝光实业有限公司的监管,有效控制粉尘无组织排放。加强重点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完成11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旭阳焦化、河北长安汽车和保定长安客车旧厂区VOCs排放达标整治,安装VOCs排放在线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加强塑料加工、防水卷材等工业企业原料使用、生产过程环境管理,建立VOCs排放管理台账,提高装备水平,严格控制跑冒滴漏和有机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中VOCs无组织散逸。鼓励生产和销售低挥发性有机溶剂,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逐步实行水性涂料替代油性涂料。

9.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 篇九

关键词:雾霾治理; 机动车辆治理; 碳交易; 经济解释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4103 我国雾霾成因的主流观点

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2013年3月2日,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特邀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以“中国雾霾的能源成分与解决方案”为议题的“pm2.5,霾污染及调控”主题报中,对北京pm2.5排放源分析发现燃煤、机动车为最主要来源。此外,河北和天津地区的燃煤、化工、重金属冶炼都是大气污染的来源。

1.1机动车尾气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课题组在对2013年1月北京雾霾的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强霾时段,汽车尾气对雾霾的贡献可达47 %,接近一半,而在同期污染较低时,贡献率大概在30 %左右,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雾霾的重要来源。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 %,燃煤占16.7 %,扬尘占16.3 %,工业占15.7 %。

1.2燃煤

气象局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年平均pm2.5排放中,燃煤占26 %,机动车19 %,餐饮11 %,工业10 %。1月的强霾中,北京机动车排放贡献最大,占25 %,其次为燃煤19 %和外来输送19 %;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污染来源则是燃煤34 %、机动车16 %和工业15 %。

2雾霾治理的现行措施和出售空气现象

2.1控制机动车通行数量,拓建公共交通,呼吁道路收费

2014年始,我国各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要求,继续发挥收费公路政策的筹融资作用,加快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节假日期间,启动机动车禁限行措施:大中省市区范围内禁止大货车通行,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措施,单号车单日通行,双号车双日通行,车牌照尾号是字母的以最后一个数字为准。京津冀地区,在重污染红色预警时长过长期间,车辆限行。社会和学术界也有争论,呼吁除高速公路外,对占道路交通体系大多数的普通道路实行收费制度。

2.2提高煤炭价格,预建立碳交易机制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努力,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圳积极推动碳交易相关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且具有深圳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先后完成了制度设计、数据核查、配额分配、机构建设等工作。自2011年11月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7地先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7个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截至2014年6月,7个试点省市全部相继启动交易,共纳入排放企业和单位1919家,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t。根据安迅思统计,自各试点启动至2014年底,总交易量达1514.5万t。2015年2月举行的中国碳排放交易高层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气候司表示,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市场。

2.3出售空气

3雾霾防治措施和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3.1道路收费与扩张道路体系的经济学解释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我国政府从提供更多的交通道路公路、完善交通体系,扩大供给和局部限行抑制需求两方面制定政策。一直以来,除高速公路有适量收费外,绝大多数普通道路在我国都是作为一种公共提供物品由政府提供。

公路的定位是“混合物品性质的公用事业”。混合物品是同时具有使用或消费上的有限竞争性与收益上的有限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有限竞争性是指在消费者达到一定数量之前,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而超过该数量后边际成本将不再为零;有限排他性是指部分人可以被排除在对该产品的消费之外―基于法律或其他客观原因,譬如由于该物品的生产加入了私人资源而不能无偿使用。现实生活中,混合物品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存在。基于此,并不存在性质迥异的两个公路体系,有且只有一个公路体系。应该按照一个公路体系的思路来调整、改革收费公路的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3.1.1道路收费的经济学解释

我国道路的产权并不是完全明晰的,公私没有清楚的界定。按照租值的概念,我国的道路就是没有明确归属的道路,会发生租值消散。一条公路,多一辆车参进,假设该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若干公里,其他车辆在略有挤迫的情况下,大家的时速会大致相同。这辆参进的车的私人利益是节省了的时间的租值。另一方面,多了这辆车的参进,公路的其他车辆的行速会缓慢一点。所有这些缓慢的时间损失加起来的租值是一辆车参进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同时参进的那辆车的车主也是社会的成员,他赢得的时间节省所值也是社会利益的一部分。那么要争取这条公路对社会的贡献极大化,就要求在边际上一辆车的参进获得的利益要与其他车辆每辆的轻微损失加起来的总损失相等,也就是达到帕累托均衡。要达到这种均衡,需有两方面的措施:其一,界定公路使用的权利与解决收费的困难,使得这条公路的使用按每公里算,要收一个价。有了一个收费之价,所有车辆付同价,使得每辆车的边际用值变为相同。其二,这个收费价格要安排在公路的总租值达到最高的那一点。稍有偏离,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都会出现分离,即某项选择对社会有害,而对个人有益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统一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使之不再分离。即增加私人的使用成本,让新增加的车辆所能获得的收益,因为增收的费用而变为零,他就不会再上路了。

3.1.2扩张道路体系的经济学解释

对于一条路,根据mr=mc,最优通行的车辆数是一个明确的数值,超过最优值,再增加一辆车,这辆车的获益就少于其他所有车的总损失,对于社会总利益来说,是得不偿失。但对于这个新增的车辆的车主,虽然他使用这条路获得的收益已经不高了,但还是比不用这条路要好,走得慢,总比走不了要好,所以,使用这条公路依然是最优选择。所以扩充道路体系,增加消费选择,从而避免车辆拥堵,减少或杜绝延长尾气排放给大气污染带去的不利因素,是可采取的方法。

通过上述两种经济上最优的方法,一方面抑制需求,一方面增加供给,来解决机动车辆交通问题,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3.2碳交易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碳交易遵循了科斯定理。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使外部性因素内部化。明晰产权对减少交易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产权界定得清楚,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选择最有利的交易方式,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从而通过交易来解决各种问题。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这治理会给企业带去成本上的压力与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以看成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以交换,由此,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最有效地方式。通过碳交易这种方式,就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以市场机制来解决综合社会问题。

3.3空气出售

伴随重雾霾现状,空气出售商家认为中国的雾霾是一次商机,空气可以拿来用做商品卖。那么究竟空气买卖是否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首先,买卖的发生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空气并不是一种资源,因为它不具有稀缺性,所以它不能成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

其次,正因为空气不是一种资源,不符合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那么空气的买卖就只有买方,而没有卖方。现实生活中,我们把它视同为一种公共物品,权属全人类,或者可以再分割到可能分割的最小范围,权属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人民共有。在这样的产权下,不可能存在一个特定的卖家,如果出现了这样一个卖家,这个卖家利用共有空气取得的收益,相对而言就是其他人的租值,空气这种共有物就发生了租值消散,整个社会的效益是发生消散的,是不经济的。

10.噪声污染和建议性防治 篇十

一般看来,雾和霾较难区分,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描述:雾是微小水滴或吸湿性质粒雾幕浮游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现象;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1999年Ramanathan et al.在亚洲南上空发现尘霾,命名为亚洲棕色云,我国称为霾天气[1]。目前根据相对湿度(RH)来判断轻雾和霾成为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的共识,但界定二者的相对湿度存在分歧,Doyle et al.研究英国能见度的变化趋势时,去除了RH大于90%的资料[2];吴兑提出了日常观测和预报时识别二者的概念模型[3]。目前,雾霾的研究中涉及化学成分分析[4]、光学特征分析[5,6]、气象条件影响、预报研究[7]等多方面。对雾霾天气进行特征分析时一般采用统计和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方面,Schichtel et al.利用美国298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1980—1995年霾的变化趋势[8],范新强等利用PM10、SO2、NOX等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厦门地区1953—2008年的霾变化趋势[9],赵普生等利用实测的气象要素和天气气象资料分析了京津冀区域1980—2008年霾的天气特征[10];在数值模拟方法应用方面,刘红年等建立了城市霾的数值预报模式[11],胡荣章等利用霾与能见度的关系模拟了南京能见度分布及霾天气[12],陈训来等模拟分析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三角地区霾天气的影响[13]。此外,雾霾天气的颗粒物浓度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14],Shooter et al.通过分析奥克兰冬季PM2.5、PM2.5—10、PM10的数据得出容易形成霾的主要原因是静风和机动车尾气等[15]。

目前我国对雾霾天气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城市集群区,但这类研究多是从观测方法、变化特征、能见度影响等大气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对于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系统提出防控雾霾的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缺乏。因此,本文结合当下的热点问题,通过探讨英国伦敦雾霾的治理成效与方法,并参考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雾霾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为政府防控雾霾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控制或减少雾霾天气所带来的健康与环境的负面影响。

1“雾都”伦敦的雾霾治理及成效

近百年来,作为“雾都”,伦敦治理大气污染、建设生态城市有着清晰的足迹,治理雾霾成效显著。20世纪50年代首先针对烟雾型污染进行分析治理,80年代以后针对汽车尾气进行治理,进入21世纪着重对可吸入悬浮颗粒及二氧化氮进行治理,从立法到制定空气质量策略,伦敦的治雾目标和治雾步骤清晰明确,值得我们学习与参考。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伦敦治理雾霾的经验与成效。

19世纪,伦敦雾就闻名遐迩,在1881—1885年间的12月—1月,伦敦市中心日照时间不足牛津、剑桥、莫尔伯勒和盖尔得斯通等四个小乡镇的六分之一[16]。这种混黄的雾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成为伦敦标志之一,在此过程中伦敦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烟雾事件,其中最严重、对健康危害最大的一次在1952年12月份,受自然雾气、居民取暖燃煤与工业燃煤排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量杂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一层深100—200m的浓雾,最严重地区有近48小时能见度低于10m。据当时估算,在浓雾持续的5日中,每一天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烟雾粒子近1000t、二氧化碳2000t、盐酸化合物140t、氟14t,还有可以转化为800t硫酸的370t二氧化硫,每立方米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达3800μg、烟尘达4500μg,PM10最高值达14000μg/m3,是平时的10倍,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17]。图1反映了1952年12月伦敦冬季烟雾灾难所造成的巨大伤害,伦敦烟雾事件从12月5日持续到12月9日左右,可以看出在12月5日开始随着空气中雾污染物和二氧化硫浓度的急遽上升,每日死亡人数出现较大幅度的同步增长趋势,由原来的300人/日暴增至900人/日,12月8日随着雾霾的渐渐扩散、烟雾和二氧化硫浓度逐渐变低,死亡人数也随之出现较大的下降幅度,直至12月10日才恢复较低水平。据统计,此次大烟雾灾难导致近1.2万人死亡,震惊世界。

数据来源:根据www.wikipedia.org(维基百科)整理而得。

这场事件使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由此催生了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开始采取将重工业企业迁往郊区、改造居民燃煤炉灶、设立禁止使用能产生烟雾燃料的无烟区等措施,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抑制和减少雾霾排放;1968年,颁布了一项清洁空气法案,规定企业要建造高大的烟囱;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了工业燃料的含硫上限;随后伦敦政府又出台了诸如《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等法规,严厉处罚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的污染企业。经过整治,伦敦雾霾污染有明显的转好趋势,平均每年雾日数下降明显:19世纪末为90日左右,20世纪50年代末超过50日,1975年降至15日,1980年仅为5日。

20世纪80年代,英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尾气排放的烟尘微粒成为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各种新污染物如汽车排放的“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等也相继出现,伦敦采取更多的措施积极应对。一是应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光化学烟雾”等新污染物,1993年伦敦政府强制汽车加装催化剂;1995年通过《环境法》,确定污染物控制的指标;1997年制定国家空气污染战略,多部门配合减少排放,要求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城市划出质量管理区域进行重点治理;进入21世纪,伦敦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旨在减少交通流量,包括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等内容。二是设立一个几乎覆盖全城的低碳排放区,对进城车辆征收费用,2003年2月起,开始征收车辆进城费,使得进入伦敦的车辆每天减少近7万辆;2007年,伦敦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计划在20年内将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三是控制悬浮颗粒,2010年伦敦正式将可吸入悬浮微粒列入全国立法之中,表1为英国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指标;2006年制定《关于控制建筑工地扬尘及污染气体排放的指导》,意图有效控制大伦敦地区的交通和施工扬尘;此外,伦敦还将先进科技应用到悬浮颗粒除尘中,研究使用抑制灰尘机来消除道路灰尘,预计在街道使用钙基粘合剂除尘可减少10%—20%的悬浮颗粒PM10,2012年春,伦敦投资90万英镑喷洒这种类似胶水的粘合剂,监测结果称,使用这种除尘方式区域的微粒已下降了14%[18]。

数据来源:www.londonair.org.uk(伦敦市空气质量平台)。

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治理,伦敦基本实现了“云开雾散”,摘掉了“雾都”的帽子,今日的伦敦己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城市面积的1/3都被花园、绿地和森林覆盖。图2反映了伦敦半世纪治雾的成果:从整体看,1950—2000年伦敦空气中的二氧化硫、雾污染物曲线呈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雾霾污染物浓度由半世纪前的每立方近300μg降低到几十μg,二氧化硫由每立方400μg降低到几十μg;从局部看,自1956年通过《清洁空气法》后,伦敦花费20余年的时间才使得空气中雾霾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呈现较为稳定的低水平,治雾之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20]。

数据来源:AEA Technology Environment 2002。

表2显示了20世纪伦敦地区雾霾污染的主要指标PM10(颗粒物在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和年均雾日天数的变化:年平均PM10由19世纪末的300μg/m3增长到20世纪50年代的3000μg/m3(1952年12月高峰值达到14000μg/m3),经过半个世纪的治理,PM10均值低于30μg/m3;年均雾日数由19世纪末的3个月左右,降到20世纪50年代的50余天,经过治理,在1980年达到最少日数仅为5天,现在年均雾日数一般低于10天。当然,现在的伦敦与很多国际大都市一样,雾霾污染仍然存在,仍需继续进行监测防控,仍要历经漫长的治理过程。

数据来源:根据www.wikipedia.org(维基百科)整理而得。

2 其他国家和地区治理雾霾先进经验简述

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受到过污染问题的困扰,大气污染事故频发,如美国“光化学烟雾”等,欧洲的德国、比利时、亚洲的日本、东南亚国家也都发生过类似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现象。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欧洲、美洲(美国)、亚洲(日本、东南亚国家)等较早采取措施治理雾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各国防治雾霾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立法提高监测标准,改善空气质量。国外治雾成功的国家,几乎都制定了空气清洁的法案或空气质量标准,并不断进行完善,如美国1955年国会就通过了《空气污染管制法》;日本1986年制定《大气污染防止法》;欧盟的德国、比利时等国也早已制定相关的空气质量标准,2005年欧盟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上限作出严格限制,规定空气中PM10年均浓度不得高于40μg/m3,日均浓度超过50μg/m3的天数不得超过35天。二是进行科学规划,严格执法。尤其是针对汽车尾气致霾这一问题,通过控制汽车尾气来抑制污染物的排放。如欧洲部分地区提高征收交通费、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日本东京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2003年),使用白毛巾测验汽车尾气排放,如毛巾变黑则禁止汽车进入市区等;菲律宾号召用手机检举排放超标车辆等。三是加大监控力度,公开监测信息。美国环保署专门针对PM2.5含量的标准进行检测,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环保署的官网及时更新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更新频率快至每小时一次;英国的“London air”是伦敦政府的公开空气测量信息的官方网站,民众可使用手机实时查看本地的大气状况。

3 防控雾霾的对策建议

结合伦敦半世纪的治雾历程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治雾经验,结合雾霾现象的我国“特色”,本文提出防控雾霾的相关政策建议。

3.1 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而产生的雾霾污染,仅依靠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为进行有效的防控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应对持续不散的雾霾,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监督和引导。

3.1.1 完善立法,科学规划。

目前,雾霾污染的重灾区如北京、河北、江苏等地都采取了许多力度较大的防控措施,如关停搬迁工厂、改造燃煤锅炉、启动应急预案、鼓励公交出行、提倡少放鞭炮等,但成效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日益增多的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区域间大气环流所造成的污染转移和二次污染,使得个体区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要从根本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完善立法、科学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成为有效治理污染的关键。一是整合和完善现有的空气污染防治法律,尽快拟定类似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清洁空气法》,包括主要管理制度、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在制度上加强保障。要对大气污染排放监控、排污许可申请审批、机动车数量控制、尾气排放监控、有毒有害物质监控、信息发布公开等制度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明确和强化法律责任,对违规违法排放污水、废气、废物等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彻底杜绝“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缺陷。二是开展科学研究,强化规划指导,完善相关标准。建议在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研究后,制定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规划,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提出空气质量指标和在规定期限内城市建设的空气质量目标,实施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同时建立或提高相关空气环境标准,当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增设的PM2.5、PM10的浓度值仅与国际最低标准接轨且2016年才开始执行,在制定标准和执行时间上都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又如我国较多地区使用的油品含硫量国三标准,与欧盟国家使用的欧五标准相差15倍之多,以上这些问题均反映我国应尽快建立或提高相关标准。

3.1.2 运用政策杠杆,约束与激励并举。

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成为当前我国发生雾霾现象的“罪魁祸首”,这既与企业排放有害气体以及城市消费能源结构有关,也与机动车用油质量和排气效率有关,因此政府需要运用政策杠杆,多手段、多举措开展雾霾防控工程。一是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工业污染。对于污染大、耗能高的“三高”工业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把好关;对于国家明确规定予以淘汰的相关产业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予以关闭,国家不鼓励或限制发展的产能,要逐步予以淘汰;对于使用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改用清洁能源,给予一定的奖励引导;通过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增加企业对传统能源进行二次回收利用,提高使用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积极性。二是采用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经济手段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可以通过加快推进燃油品质与排放标准实施进度,提升车用燃油清洁化水平;采用机动车限行、控制车牌发放数量、提高停车费用等行政手段,增加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使用成本,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增加公交汽车、地铁、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给予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购置优惠和补贴,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实施,采用约束和激励并举的行政、经济调节手段,全面提高雾霾天气的控制水平。

3.1.3 积极构建区域性的联防联控机制。

尽管相关各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雾霾治理目标,但对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而言,空气质量的改善不是各省目标进行简单相加就可以实现的,相反,区域间大气环流带来的污染转移产生的二次污染使得区域空气质量仍然难以改善。因此,在防控雾霾天气时,要充分考虑到区域联防联控的因素,根据雾霾污染的区域状况,积极构建区域性的联防联控形成统一的防治目标。美国在治理大气污染时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方法,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协调开展工作。参照美国经验在我国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区十群”开展区域性的治理活动,各区域根据辖区内雾霾天气特征,共同推动统一的目标,制定统一的环境评价标准,分享数据、联动治理,防止污染转移和二次污染。

3.2 企业和个人发挥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

防治雾霾、促进空气清洁是典型的涉及所有人的公共事务,在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同时,企业和个人更应意识到“同呼吸,共责任”的事实,自觉实现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3.2.1 企业履行公共义务,转变发展方式。

企业要提高责任意识、履行公共义务,牺牲部分经济利益,坚持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产品单耗和污染物浓度控制为重点,将节能环保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一是积极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提升。加大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排放监控技术及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排放、消除污染;实施技术更新和转型提升,提高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二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清洁生产。企业生产要积极从“工业链”向“生态链”转变,加大煤、石油等能源资源的梯级开发利用,在内部构建“三废”尤其是废气废水的多级小循环或大循环,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梯次生态网状工业,努力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积极采用各种清洁技术对传统能源进行清洁化利用,对不得不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脱硫、脱氮、除尘等无害化处理,不断提高可再生资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比重,控制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总量,减少化石能源的大气排放[21]。

3.2.2 个人强化环保意识,转变生活方式。

驱之难散的雾霾与个人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更是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优美环境的塑造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提高环保意识、积极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人人行动起来自觉减排。一是自觉践行减少污染排放的文明行为。降低使用私家车出行频率,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或尽量不使用空调、冰箱等高耗能家电;少吃路边烧烤摊;农村居民减少或尽量不燃烧秸秆等,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自觉降低碳排放。二是积极充当环境问题监督员。积极参与空气清洁活动,监督企业、个人的排污行为及行政人员的履职情况,积极反映企业的违规排污、渣土车“跑冒滴漏”、建筑工地扬尘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人人承担一份社会责任,使污染排放违法行为无可乘之机。三是积极为治理雾霾工作建言献策。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为政府、相关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献言献策,提出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4 结语

上一篇:处理医疗事故原则下一篇: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