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农场》读后感

2025-02-06

《动物农场》读后感(精选5篇)

1.《动物农场》读后感 篇一

《动物农场》读后感(精选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动物农场》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农场》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动物农场》这本书,里面的的权力斗争让我感受十分深刻。

《动物农场》这本书相信许多中小学生都阅读过,书中的“主猪公”——雪球和拿破仑,因为同情动物们食不果腹的生活,带领自己的子民们奋起反抗,将农场的主人琼斯赶出了农场。后来,人们为了夺回农场,与动物们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斗争。动物——惨胜。可不久后,权力熏天的拿破仑为了自己的权力,将雪球赶出了农场。在农场中,他不断加固自己和猪的地位,将别的动物都当作自己的奴隶,不断修改约束自我的动物法则。最后拿破仑竟然与人类通商,学会了用两条腿走路。但是,别的动物的生活,和以前有改变吗?

权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它把良心吞噬,只留下贪婪。拿破仑也因为权力,从为动物着想,变成了欺压动物,剥夺动物的粮食。其实动物农场正是二战时的苏联,拿破仑正是当时的斯大林。斯大林用百万士兵的鲜血和生命击退了敌军,但自己却因为权力,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到自己的名下。他在人们眼中既是英雄也是恶魔!

在我们的历史中,也有许多被权力熏瞎眼的人。例如刘邦,他将项羽打败后,封了许多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但是他为不让人瓜分自己的权力,接连杀了许多功臣,完全没了当年的宽容和大度。

乔治.奥威尔写出了《动物农场》这本书,不就是在警告我们不要被权力所迷惑吗?

《动物农场》读后感2

奥威尔的作品大多以政治讽刺为主,通过对执政者的统治手段的描绘,以及此背景下被统治阶级的一些应变态度的描写,深刻的让人有一种悲喜交加的反思。

《动物庄园》和《1984》均为奥威尔的代表之作,但是这两本书区别最大的是接受和反抗。我想作者之所以用动物和人类两种生物来分别作为两本书的主角,大致因为人类作为高等动物,所以在1984中对当时的执政者的统治行为作出了自己的反抗,而在动物庄园里却仅仅是没有思想的遵从。

《动物庄园》呈现的是一群动物在两只猪的发动下,掀起了一场反抗人类压迫的战争,却最终又被束缚在猪的统治下。这个故事讽刺性极强的揭露了在共同利益下的联盟,一旦当权者得到了权利后,就会忘记最初的目的,为获取更多的私欲而放纵自我,压榨同类,从而创设了“特权”。这让我想到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最典型的莫过于秦始皇,在统一六朝之后的短短数年内就被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这就是在自我权利和群众权益的抗衡中,迷失了最初的为民服务的目的的后果。

《动物庄园》中的那些影射的动物形象,不仅仅存在于奥威尔的时代,更在如今,乃至未来的政治背景中都将存在,到底该如何平衡政府的权利和人民的权益,将是执政者,更是每个人民需要考虑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动物农场》读后感3

原本我以为动物的世界里只有单纯的需求,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但凡是这大千世界中的一员都会在进化的过程中有各种的纠葛,无论是感情的,地位的甚至利益的。这本书中便阐明了利益、地位纠葛的不断产生以及对最终善良本性的抛弃。

故事的开始,是人类在管理着农场,而后是动物的“自治”。人类无疑是被利益纠缠甚至掌控的,但动物本性是善良的,及至最后,都有动物在努力工作,但他们却相信了猪的谎言,相信着与人类同是利益追求者的猪带来的不切实际的希望,才会导致最后农场又一次被人类利益侵蚀。

农场中的动物们经历的统治从不平等到不平等,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物种因欲望而不断聚拢地位,食物,金钱从而形成一个独裁局面打压敌对势力的相同结局。若不是受到了猪的迷惑,善良的动物们早就会揭竿而起了。不过我觉得在未来一定有一天会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并告知大家,夺回本来应当属于大家的生活。

顺应民心,本就是一个领导者的责任,而他统领的一切是由无数的人民构成的。任何的国家只要有一个明智的领导者,便会水涨船高,越发繁荣。

《动物农场》读后感4

《动物农场》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伪社会主义者。

本故事描述了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蜕变。故事开头以一只猪思想觉醒,不满被制压在人类的统治下,开启了以猪为领导的革命,一起反抗赶走了农庄主史密斯.农庄奉行一律平等的原则,动物们开始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动物的权利的得到了保障。

可惜好景不长,属于领导阶层的两头猪拿破仑和雪球开始争夺政治权利,拿破仑为了赢得胜利,把一群刚出生的小奶狗培养成为私人武装力量,赶走了雪球,开启了在庄园的统治.以拿破仑为首的统治者滥用权利,导致动物们的权利被损坏,动物们的日子又回到了以前的状况,甚至更差,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我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动物们虽然在思想上是觉醒了,但是却有藏在骨子里的软弱,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知默默忍受剥削,不懂得反抗。由于权利没有有效的制约,拿破仑拥有至上的权利,与动物们渐渐脱离,变得自私自利起来。

其次,动物们一直渴望获得平等,人生自由,却不懂得独立自主地思考,这样容易随波逐流,导致权力再次被剥夺。

最后,胜利的果实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权者的腐化是肯定的。

《动物农场》读后感5

一部很精彩的书,但是评论人数却远远比不上各大图书榜单的热门畅销小说。一定程度上反应的当下读者们的阅读倾向。一直觉得这本书能在中国出版,不能不说是罕见。其中充满了种种政治隐喻,一样的社会制度,从中总能读到一些现象,然后对号入座。作家的书写相当有趣,也许一开始吸引我的也是他的有趣,但是读到最后只有悲凉,一本看得我很像哭的小说。或许是因为相似,所以才觉得压抑哀伤。懂书之人自会明白其中缘由,偏激牢骚也是无济于事。最恐怖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至少现在我们还保留着一部分自由,自由到可以看到这本书。

其实看完小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当初说好的宏伟蓝图最后无法实现,是什么导致了它成为了一纸空文,进而又开始了残酷迫害?恕我不才,思绪万千,却终究无法理清头绪。无心情在这里拍案而起讽刺人性,人生不过数载,谁又能看透人性,没看透就没有多少发言权。只是小说太真实的把画面摊开到你眼前,让你连一个梦都无法做完整,最后却不给你一个解决的良方。没有希望才更显绝望。

推荐过这本书给很多人,不过真正看过的没几个。这世界本就残酷,留一些希望或许还可以做梦。这也许是为什么各大言情穿越,心灵鸡汤的评点过万的原因之一吧。

《动物农场》读后感6

书中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影射的真实人物,让我们从一个更加简单、新奇的角度去认识这个充满着政治、权力和舆论的世界。

“如果你们有你们的下等动物要对付,那么我们有我们的下等阶级要斗争。”作为政治寓言,不仅仅是看见了对苏俄的讽刺,更能看见许多国家政权的缩影。动物们在驱逐人类建立自己的乌托邦的过程中,慢慢的也在效仿人类,甚至赶超人类,与“老少校”的构想最终背道而驰。这里的作为统治者、领导者和决策者的猪们,何尝不是另一种“人”呢?

平等不是通往极权的借口。当“七大戒律”变为了“所有的动物生而平等,但是一些动物生来就比另一些动物更平等时”,极权到达了顶峰。人类常用的政治手段,暴力革命、诋毁事实、鼓动宣传、操控舆论等等被统治者猪们运用的淋漓尽致。“拿破仑”放逐“斯诺鲍尔”争夺权力和对九条小狗的奴化教育;“斯奎勒”利用宣传掩盖真相笼络人心;“博克塞”愚忠一生压榨至死等等,都是打着平等的旗号、借助未来的蓝图帮助统治者一步步走向极权,迎来一个不敢说话、不敢唱歌的时代。暗示着政治和人心是最为恐怖的东西。

我认为政治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尽管牵扯到权力、地位和物质基础,但是本质上还是为了为人民获得更好的幸福,但是绝对不能少了正确的引导和利用。作为个人而言,在面对巨大的政治机器面前,我们最好的就是做到像老驴“本杰明”一样,睁大双眼保持自己的立场,不做那墙头草的绵羊们或者是一心愚忠的“博克塞”,不能让人成了猪。

2.《动物农场》读后感 篇二

那么, 面向对象有哪些基本特性?面向对象的基本特性很复杂吗?在本文中, 让农场的动物们来帮助我们, 解答这些疑问吧!

面向对象方法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 抽象性

现实世界中的万物非常复杂, 比如农场中的牛, 有编号、身长、年龄、体重、体型、毛色、是否有角、健康状况、内部器官构成等宏观上和微观上数量庞杂的特性, 但是当用程序描述牛时, 不需要存储它的所有特性, 如右图1:

只需要存储牛的编号和年龄, 我们就可以用计算机描述一个牛对象了, 看起来很简单, 但这就是抽象。抽象有效降低了程序的复杂度。

(2) 封装性

对于一个牛对象, 我们可以请求它的公有行为使它叫一声:哞~~~ (通过程序模拟) , 却不需要知道它在内部是如何实现的。

而对于牛对象的私有属性, 如编号和年龄, 我们则不能直接看到, 只能请求牛对象告诉我们 (“get”函数) , 或者给出新的编号或者年龄请求牛对象接收和修改 (“set”函数) 。但是如果牛类没有设计get函数和set函数, 那么牛对象的私有属性对我们而言就是不可读也不可写的秘密了!

所以, 封装有效保护了对象的“隐私”, 使其免遭滥用和破坏。同时, 即使对象的“隐私”改变了, 只要我们能够发送的请求 (即调用的函数签名) 不变, 也不会对其它程序造成影响, 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连锁反应。

(3) 继承性

我们为什么需要继承?

前面的图1已经抽象出了牛类和马类, 以及牛类和马类的属性和行为。但我们发现, 牛类和马类的很多属性名和行为名都是相同的, 这样在编码时必然会造成代码的冗余。那么, 我们可不可以将牛类和马类相同的属性和行为提取出来, 生成一个共同的基类, 使牛类和马类继承基类获得属性和行为。这样, 就能有效地减少代码的冗余, 促进代码的重用。结果如图2:

这样, 牛类和马类就都有了“编号”和“年龄”。但是在行为上, 虽然牛和马都能叫, 但是牛和马的叫声是不一样的, 这就需要对继承下来的“叫”行为进行重写。所谓重写, 就是指子类继承基类的行为并修改其内部实现过程。

(4) 多态性

紧接着前面, 既然我们已经重写了牛类和马类的“叫”行为, 那么当我们对牛对象和马对象发送同一请求, 希望它们叫时, 牛对象和马对象产生了不同的行为 (牛叫“哞~~~”, 马叫“嘶~~~”) , 这就是多态。可以看出, 多态的实现依赖于继承和重写。

在解释了面向对象的基本特性后, 让我们继续来扩充我们的农场动物们对应的类吧!如图3:

可以看到, 我们又增加了鸡类和虫类。对于增加的鸡类, 没有问题。但是虫类, 问题却出现了——虫不一定能叫!我们想当然的认为, 所有农场动物都能叫, 因此将“叫”行为设计在了基类中, 造成了这个错误。对图4进行调整:

因此我们在设计类的层次结构的时候, 一定要谨慎和科学, 尤其是对基类。基类的特征的修改会影响到每一个子类, 不谨慎的话很可能会导致连锁反应。

但是总而言之, 利用面向对象的基本特性, 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建模, 是很有趣的事情, 本文在分析论述的同时, 也旨在抛砖引玉。欢迎所有对面向对象方法感兴趣的志同道合者, 给予指导和批评!

摘要:本论文借助农场动物们为例, 使用UML建模, 分析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四个基本特性的含义, 并论证其作用, 指出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旨在与对面向对象方法感兴趣的编程爱好者交流, 和为其提供参考。

关键词:面向对象,农场动物,基本特性

参考文献

3.《动物农场》重译琐记 篇三

苏福忠,当过28年编辑,业余时间进行翻译和写作,编辑有《伍尔芙文集》《莎士比亚全集》《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等,译著有《索恩医生》《亨利八世》《莎士比亚》《瓦尔登湖》等。

《(动物农场)重译琐记》全文八千余字,这里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标题为“‘凡是与‘任何”。作者通过重译过程中对当年初译时有关误译的校正与反思,让读者看到译者对作品更精微的理解,更感受到原作的伟大。

翻译是一种嚼烂再咽下去消化的过程,是任何一种阅读都无法相比的,比如细读和精读和解读,比起翻译一种作品,那都只是一种读法而已。哪怕你阅读得烂熟,但是一旦动手翻译起来,你还是會大吃一惊:这个词儿是这个意思啊!这句话是讲那东西吗?这些信息我当时怎么都没有注意到呢?尽管如此,一本书可以反复阅读,但是一个人却很难反复翻译一种作品,因为翻译毕竟是一项付出太多的劳动。

然而,《动物农场》是值得重译的作品。我经常想,如果奥威尔不是用动物做他笔下的各种角色,换成人类,那么无论写大人物还是写小人物,无论写悲剧还是写喜剧,都无法在六万汉字的篇幅里表达这么多的内容,这么深刻的寓意,这么触动灵魂的厚度。

小说里涉及狗、马、山羊、驴子、乌鸦和猪,这些动物有名有姓,算角色;绵羊、奶牛、猫、鸽子和成群的鸡与鹅,无名无姓,算群众演员。谁可以成为《动物农场》的主人公呢?一般人可能会在狗身上做文章,而且写狗的文学作品也确实不少。不过,奥威尔似乎只给三只狗起了名字——布鲁贝尔、杰西和平彻,因为正是这三只有名有姓的狗生了九只小狗,被拿破仑包养起来,后来成了他一步步独揽大权并成功地当上独裁者的有效工具,相当于希特勒豢养的无恶不作的党卫队、贝利亚掌控的杀人如麻的安全局,从而把狗的属性写到了本质。当然,马是人类最得力的好朋友,写马的文字,古今中外,几近汗牛充栋的程度。奥威尔写了三匹有名有姓的马,每一匹马代表一种性格,而且几乎是为了给这三匹马做映衬,才写了动物农场的哲学驴子本杰明、略识文字的白山羊缪里尔。乌鸦摩西代表鸟类,没有腿而有翅膀,来去自由的一个形象,代表没有腿的动物。我没有想到奥威尔会把猪写成主人公,有名有姓的有四只;一只称为少校的老公猪,没有名字,但是十章为单位的小说,作者用了几乎全部第一章写少校的讲话,其核心价值是“人是所有动物的老爷”“所有人都是敌人”“所有动物都是同志”。待到动物们揭竿而起,把庄园农庄攻打下来,建立了政权,开始筹建乌托邦了,正是根据少校临终前的这番讲话的核心价值,归纳出了神圣的宪章性质的“七大戒律”:

1.凡是两条腿走路的都是敌人。

2.凡是四条腿走路的,或者长翅膀的,都是朋友。

3.任何动物都不准穿衣服。

4.任何动物都不准在床上睡觉。

5.任何动物都不准喝酒。

6.任何动物都不准杀害其他动物。

7.所有动物都生而平等。

首译《动物农场》这部内涵丰富的作品,我把前六条戒律的开头都翻译成了“凡是”二字,重译时只把1、2条用了“凡是”,而3、4、5、6条则改作“任何”。这样的改动,不仅是重新领会原作的结果,而且回头看还与我的年龄大有关系。首译时我正往五十岁上奔,自以为从小被洗脑后灌输的政治语言,已经摆脱得差不多了。仅仅过了十几年,再看一连使用的六个“凡是”,政治语言在我脑子里的残留依然如此嚣张,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七大戒律最后围绕着独裁者拿破仑转圈圈,越转越小,把他舒舒服服地包裹起来,起先虽然只是在特定戒律上抠字眼地稍加涂改,但内容却发生了根本改变,比如第四条“任何动物都不准在床上睡觉”涂改成了“任何动物都不准在有被褥的床上睡觉”;动物在柴火窝里睡觉,充其量铺盖一些麦秸或杂草,铺了被褥睡觉就是人的行为了。又比如第五条“任何动物都不准喝酒”涂改成了“任何动物不得饮酒过度”。喝酒是享乐,酗酒则是堕落,这更是人的行为。动物们造反夺取政权,与人不共戴天,夺取政权后却偷偷摸摸地向人的生活靠近,而这样的更改戒律,又都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和独裁者的一步步腐化和享受。到了最后,更具深刻寓意的是,七条戒律最后剩下了三行字,归纳成了一条规定:所有的动物生而平等/f旦是一些动物生来要比另一些动物更平等。这一条新规定一出台,“凡是”相对“所有”,难免显得空洞,不如“任何”带出的内容更有对比性,也更能给读者留出思考空间。

不过,最令我感到脸红和惊愕的是,这种从小灌输的政治语言的毒素,导致了首译译文中的一个可怕的黑白错误:

如果你们有你们的低等动物感到满意,那么我们有我们的低等阶级感到满意。

以上是首译里的句子,而重译里相对的句子是:

如果你们有你们的低等动物要斗争,那么我们有我们的下等阶级要斗争。

刚发现这个错误时,我真有点懵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不是理解问题,因为句子不复杂,没有生单词,只是因为把contend误看成content了吗?仅仅是个看走眼的问题吗?误看导致误译,是翻译活动中比较容易犯下的错误,可是尽管这两个英文词儿只有一个字母d和t的差别,但是对于这两个一点也不生僻的英文词儿,我实在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啊?这个疑问一直折磨到我重译完毕,我才恍然大悟:还是政治语言的毒素在作祟。毕竟,阶级斗争论的叫嚣伴随了我的前半生,更要命的是按照当时的阶级划分,我家的成分一直在“贫下中农”的行列,站在“低等阶级”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年来潜移默化,已经深入骨髓了。潜意识里,我一直为“低等阶级感到满意”,而很难想到在统治阶级内心深处,什么时候都是“我们有我们的下等阶级要斗争”。在那些与人斗其乐无穷黑白颠倒的岁月里,分明下等阶级一边被戴高帽,一边在挨饿受苦,但是我们就是一直心甘情愿地受骗上当,还是愿意相信政治谎言,而且相信到了潜意识里,真让我不寒而栗。

还是奥威尔一针见血:“政治语言被故意用于使谎言听起来像真理,使谋杀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

4.《动物农场》读后感 篇四

这本书主要讲了农场主因疏心看管于动物,结果由统治者带领下驱赶了农场主,成了一个动物农场,统治者是如何从民主走向特权、腐败的,这些猪是如何压榨动物们的。真实反映了旧时社会的黑暗。

读完这本书,不由得感觉到可悲又可笑,这些猪们最拿手的好戏就是颠制黑白,从最开始的“长两腿的都是敌人”到最后与人类做交易,从最开始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的利益”到最后抢母鸡的蛋,夺奶牛的奶,真是让入哭笑不得,到最后“窗外的动物们打量过猪又打量过人,又打量过猪,再打量过人,然而这时已经不可能分辨出谁是猪,谁是人了,令我掩卷深思。其实,这本书就是以这样一个小小的动物社会,来反映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黑暗与可恨,压迫着人民敢怒不敢言,用花言巧语耍得人团团转,简直是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样子。

但是封建社会已经成为历史,读完《动物农场》这本书,深深的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要知道如今这和平年代,是多少先辈抛头颅撤热血才造就而成的呀。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要好好学习,做目家的栋梁之材,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的幸福时光,是自己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全力以赴,只有这样才能报答祖国,振兴中华。

5.动物农场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五

但是短暂的兴奋以后,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农场,如何真正让动物们过上富裕体面的生活。这个问题一开始还并不是十分地突出,因为造反发生在秋季,正是收成之时,动物们只需要把当年的劳动成果照单全收即可,但是熬过了今年的冬天,明年又怎么样呢?总是不能坐吃山空,所以动物们总归是要劳动的。当动物们开始劳动时,就发现他们的生产效率并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并没有灵活的双手,也不会使用人类发明的诸如锤子、镐锹这样的工具,更不会使用脱粒机高效地将收割的谷物脱壳,所以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把谷物碾碎以后再用吹气的办法把外壳吹走,这样的效率可想而知有多么的低下。另外一件证明他们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的事情就是,当他们为了建造风车而采集石块的时候,因为没有办法得到符合大小的石块,他们采取的办法竟然是把大石块拉到悬崖边上再抛下去,想把大石块摔成小石块,这种方法也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动物们造反成功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不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共同富裕呢?不过动物们有一点值得赞赏的,就是他们意识到自己连钉子也造不了的时候,就开始和人类贸易,用鸡蛋换取生产风车需要的设备,这的确加快了造风车的进程(论贸易的重要性)。在农场经济每况愈下的时候,猪们也开始了“杀鸡取卵”的事情,鸡蛋卖的越来越多,已经没有鸡蛋剩下用来孵小鸡,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农场怕是连鸡蛋也没有了。

除了生产问题以外,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分配。动物们造反的初衷就在于他们认为贪婪而懒惰的人类窃取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赶走了人类,就再也没有寄生虫了,动物们的待遇就能提升。不过动物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他们赶走了“扒皮”们,却迎来了新的“大魔王”,以猪为代表的统治者并没有比原来的人类好多少,母牛挤出来的牛奶被猪们享用,成熟的苹果也要先拿给猪们尝一尝,当农场动物们的食物配额一降再降的时候,猪们却已经是膘肥体壮了。当然,官方给出的说法是,猪作为农场的领袖,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方案,制定方针,撰写材料,这么辛苦的工作当然要有丰厚的食物作为补偿。

上一篇:《音乐与游戏》教学设计以及网友点评下一篇:安全监察是公务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