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2024-10-10

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精选14篇)

1.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一

关爱人是社区党建的根本所在。为此,xxx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设立了援助站,建立了帮扶信息化管理,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开展爱心送温暖活动,并结合社区实际,创新载体达到人文的关爱。

一是关爱弱势群体。我社区现有80岁以上老人12名,残疾人17名,困难边缘3户,失业职工83人。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把他们的家庭情况、联系电话都进行记录以备急用,平时通过走访慰问、电话问候及时了解帮扶者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帮助和解决帮扶者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需求,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的送到需要关爱的人群。

二是建立老年文化乐园。社区通过建立老年活动室、成立老年文艺宣传队,通过举办老年读书会、老年人健康、文化、体育知识讲座,每年重阳节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类活动,观光,上门慰问等,使老年人能老有所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生活多姿多彩。

三是帮助居民实现再就业。我们积极开辟就业岗位,不断满足和提供失业人员再就业,近年来为失业职工提供就职岗位208只,已就业的为128人。

四是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每年进行慈善募捐活动,在辖区单位、社区党员、楼栋长、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工作业绩出色,为社会的慈善事业奉献了居民的爱心和真情。

2.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二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11月对许昌市社区100例老人进行调查后显示,47例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年龄62~91岁,平均64岁。剩下53例独居老人,年龄52~74岁,平均63岁。

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没有儿女;③有儿女但不在一起居住。

排除标准:①表达有问题的老年人;②有心理或精神等有问题的老年人。

方法:制订调查问卷:其由调查者设计,经过访问社区老人,了解老人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然后进行整理,并参考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其为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生活质量测评工具,是一个简单、易用、多功能的健康调查量表,对生理以及心理进行整体测量,SF-36汉语本的信效度较为满意,可适用于我国[6]。最后编制有关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健康状况、精神文化与生活、经济状况和居住养老5方面内容。调查方法:采用具体入户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当面交谈,以同样的语言进行指导。问卷由调查者亲自逐项读给被调查者,让他们完全理解后进行回答,然后调查员填写。立即收回问卷,下发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回收率1 00%。另外,可以用抽样访谈对老人进行调查,更加真实地走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现状

结果

通过此次调查,以下为社区的调查结果,见表1。

结果分析:心理问题是空巢老人的最大问题,大多数老人感觉心里孤独,85%的老年人感觉空虚,其次则集中在经济问题。70岁以上的老人占64%,他们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在看病、户外活动、生活上得不到照顾,因此间接影响了老人及时就医和治疗。空巢老人群体年龄偏高于一般老年群体年龄。从生活水平来看,被调查中78%的老人生活水平很低,这可能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缺少社会养老保障。

讨论

解决社区空巢老人现状的对策[6,7,8]:①培养老年人的自我调适。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对于空巢老人要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培养自我关照意识。代沟常常存在于老人与子女之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增加,代沟则成为衡量社会发展速度的重要依据,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方面,家庭各成员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居住方式选择。所以老人们应该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扩展自己新的人脉,并多关心社会,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②赡养老人,责无旁贷。使老人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子女陪伴,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对于老年人而言,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时间资源的稀缺性,儿女为生计奔波的同时,家里剩下的是孤独无助的老人。这样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彼此的距离拉远了。我们将照顾老人的价格视为照顾老人的机会成本,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照顾老人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时间、金钱固然珍贵,但作为子女理,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孝顺父母,努力分配好时间的比例,尽量多陪陪父母,解除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感,使他们得到多些安慰,享受晚年之乐。③社会要加强养老和关爱意识。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机构的发展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这也是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的一个客观原因。空巢老人虽在经济上有一定基础,但在情感上的需求应更重于物质生活满足,但因为空巢,社会给予的关注少,他们容易感觉孤独和失落。作为政府部门,有责任对经济状况困难的老人进行补给和救助,以建立相关机构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们进行帮助,让他们快乐地度过晚年时光。其次加强对福利院、养老院的建设,对护理服务市场进行积极培育,让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福利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有机结合,运用多种方式解决空巢老人缺少日常护理等多方面的难题。与此同时,还要对空巢老人进行思想和健康等方面教育,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保证他们的健康状态。

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所有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阳光,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摘要:目的:了解许昌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许昌市空巢老人100例,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带领,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心理问题是空巢老人面对的最大问题,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孤独感,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老人心里空虚,然后为经济问题,从日常生活来看,他们大部分生活水平偏低,健康状况也很差。结论: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尽量完善社区服务,帮助空巢老人。

关键词: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周建红,杨金禄,强凤芬,等.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空巢老人干预效果与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26(5):53—54.

[2]常伟,周建红,马修强,等.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18(1):4-8.

[3]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7):50—55.

[4]吕志颖,张青.金盏地区空巢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14,3(19):5—10.

[5]庄文静,王晓梅.浅析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牛活现状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41(4):32—34.

[6]陈湘威,古宏文.我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1A):72-74.

[7]陈玲玲,林婷,姜小鹰,等.福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牛活质量及护理服务需求情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8):920—922.

3.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社区体育;城市空巢老人; 体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前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也日益延长。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历史,老年人经历过多个历史时期,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老年人是财富,老年人曾经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是社会和历史的财富,经验和智慧的财富;老年人是力量,老年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经济社会献计献策,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据统计,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空巢老人的出现也给我们带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会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1城市空巢老人的问题

首先是心理问题,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境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其次是疾病问题。空巢家庭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生了病以后特别感到无助。单身老人病倒在床上,待人们发现时已命赴九泉的事例近年来也屡见不鲜。〔1〕

2社区体育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年7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健康是立身之基、民生之本、和谐之源。空巢老人的健康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事,而且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因此,为缓解空巢老人的生活压力,真正使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倡导富有时代气息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体育活动,让体育大步地走向空巢老人。社区体育以其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能够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社区体育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以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2.1社区体育可以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健康长寿是空巢老人追求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曾有调查提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因素,25%取决于社会因素、医疗条件和气候因素,而个人的身心健康、饮食结构等则决定长寿的60%。这就意味着空巢老人的健康长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心健康和个人行为因素。体育活动在提高空巢老人的生命质量和延缓衰老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社区进行适度、科学的体育活动是促进空巢老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人进入老年期后,体内新陈代谢明显降低,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就逐渐发生一系列老年性的改变。体育是健身的重要手段,因为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和提高机能活动水平,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如心跳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血输出量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血管壁弹性增强,血管外周期阻力变小,有利于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各组织。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和步行等可以提高有氧能力,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提高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从而有助于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2社区体育可以消除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近年来,专家研究发现,各种疾病有50~80%与心理因素有关,可见注意心理调整是多么的重要。空巢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退休、离休和社会地位的改变而产生孤独感,无价值感,甚至自卑感。〔3〕研究和实践证明,体育活动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可以提高满足感和生活质量。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可以增强空巢老人对健康和生活的信心,使空巢老人变得乐观、开朗和豁达,注意力容易集中,记忆力增强,情绪更加稳定,变得更为自信而坚强,从而热爱自己的生活。从心理上带来愉悦和满足,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促进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很有益处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使人体远离疾病,处于健康状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譬如在社区里一起打太极、抖空竹、踢毽子,在锻炼的过程中人们也进行了交流,从而可以使空巢老人产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是消除失落感、孤独感和抑郁感的有效心理疗法。体育运动是一种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好形式。马塞(美国)等人1971年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对社会联系的需要更强烈,内向性格者需要更多从事体育锻炼,以增加与他人的联系。根据美国一项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空巢老人的焦虑;有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2.3社区体育可以增进城市空巢老人的交往

社区体育活动给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们自发组织成小规模的民间团体,利用早晚时间或其他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如太极拳爱好者自发组织到一起,在同一晨练点集中锻炼,并且长期坚持,自然地形成一个社区体育的协会,这种协会也称为“草根组织”。空巢老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个人扮演着不同角色。

nlc202309032113

空巢老人,特别是对刚退(离)休的空巢老人来说,社会角色发生了深刻转变,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社会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空巢老人社会角色变迁过程实际上就是空巢人退(离)休后最初的角色生活的选择过程,也就是从价值观念、角色意识到角色行为的转化过程。角色变迁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老年期生活能否正常有序,关系到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如果过渡不畅,空巢老人角色生活方式迟迟不能建立,会给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甚至家庭、社会造成痛苦和困难。所以,空巢老人角色生活的选择是空巢老人生活的起点,是空巢老人活动的第一步,更是空巢老人生活幸福的关键。退休使空巢老人出现短暂的角色中断,如果调节不善容易造成角色不清,会成为空巢老人参与社会化的障碍,然而,社区体育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门球、网球、健美操、秧歌等,可使空巢老人克服“退休不适应症”;释放“地位下降”、寂寞、失落等不良感受,萌发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健康情绪,加强社会交往。

3对策与建议

3.1改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尽管全国用于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并且在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工程和各地基层社区的努力下,几千条健身路径已经分布在全国100多所城市,但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较小的现状来说,这种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少、面积小。第二,体育设施缺乏管理和维护保养。第三,体育设施种类单一,社区空地没有充分利用。针对这种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社区人口数量,按比例配套建设相应数量的体育设施。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建设适合本社区特色的、有利于空巢老人锻炼的体育场所。要结合空巢老人体育活动的特点,统筹考虑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方便空巢老人参加体育活动。公共体育场馆应免费或优惠向广大空巢老人开放,为空巢老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和服务。对现有的体育设施,应进行优化改进,通过科学合理安排空巢老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区域时段,提高其使用率。另外,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企业家发扬中华名族传统的博爱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注空巢老人、关爱空巢老人,捐赠一些与空巢老人息息相关的器材,譬如:空竹、风筝、门球、柔力球、排球等。

3.2加强对空巢老人进行体育活动的指导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一把双刃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促进空巢老人健康,可以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集体项目使他们有了归属感、荣誉感,可以增进空巢老人的交流,使其找到了朋友,不再感到生活无趣,反而觉得生活多姿多彩。但是,一旦在体育活动中出现问题,必然会给空巢老人带了巨大的麻烦。在社区内应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空巢老人进行专门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体育指导员掌握了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指导空巢老人进行科学的锻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成立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协会

为了活跃空巢老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气氛,推广各种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增进空巢老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使空巢老人有归属感,使部分有体育特长的空巢老人发挥余热,在社区应该成立空巢老人体育协会。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协会应该把“组织、活动、健康、生活”作为空巢老人体育活动的重要抓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和谐为主题,以组织促活动,以活动促生活,以生活促健康,以丰富广大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为目标。

3.4开展空巢老人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要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小型多样、文体结合、经常坚持、科学健身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空巢老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把能够参加活动的空巢老人都动员起来参加体育活动。要遵循“安全第一,风格第一,友谊第一,健康第一”和“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快乐,重在健康”的原则,适当组织适合空巢老人特点的体育比赛,定期举办空巢老人运动会,推动空巢老人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梁娟.武汉市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方式的初步研究学位论文,2008.6〔39〕.

〔2〕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3〕梁娟,唐宏贵,邓丽星.21世纪初中国“空巢家庭”体育生活方式的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

(责任编辑:李宏斌)

4.XX社区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方案 篇四

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推进我区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黄丛岭社区开展以“奉献一片爱心、参与志愿服务、温暖空巢老人”为主题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关注社会养老事业、改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为目的,构筑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的为老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帮扶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盼、老有所乐,让志愿者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志愿理念得到广泛普及、志愿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二、活动原则

1.以人为本,尊重自愿。以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空巢老人”为重点,解决他们最关心、最需要的现实问题。对已雇用人员照料而不愿意结对帮扶的空巢老人,或者要求挑选志愿者结对的空巢老人,尽可能尊重他们的意愿。

2.就近结对,帮扶有力。尽量选择离“空巢老人”就近

就熟和以低龄老年志愿者为主、其他专业志愿者为辅的社区志愿者进行结对,开展志愿关爱帮扶活动。

3.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志愿帮扶活动,真正实现了解心声、排解忧虑、解决困难的帮扶目标,为不同需求的空巢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

4.突出重点,优先服务。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服务形式,优先为困难空巢老人提供关爱志愿服务。

三、活动形式和内容 1.服务范围

社区高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指子女在外地、丧偶又体弱多病的老人)和“三无”老人(“三无”指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均属于服务对象。

2.服务模式

关爱空巢老人志愿帮扶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服务模式,即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依托,组织志愿者与老人结对,签订帮扶协议,为老人提供包户、定期、接力式亲情服务。

3.服务机制

关爱空巢老人志愿帮扶实行“四个一”的运行机制:(1)一个主体: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组织、监督对所在社区的老人开展服务活动。(2)一个服务圈:由邻里低龄老年志愿者、社会青年志 愿者、社区居委会构成志愿服务圈。

4.服务要求

(1)社会志愿者(邻里低龄老人志愿者以外的志愿者):至少每月到老人家探望一次;重大节日期间须进行探亲服务;在老人需要时帮助其购物、做家务、陪老人洗澡、看病;根据需要和可能,陪老人散步、游览等。

(2)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志愿者至少每月到老人家探望一次;重大节日期间必须进行探亲服务,为老人捐助必要的生活用品或资金。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社区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和谐因素高度,把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摆上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位置,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2.加强宣传。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努力营造关注、支持、参与志愿帮扶空巢老人的氛围。

3.制定具体制度。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工作职责等,努力形成较完善的、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志愿服务运作模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老年人的要求,组织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XXX社区

5.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五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东委发„2009‟16号)和东城区关于 印发《东城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方案》(东城委函„2010‟6号),按照市文明办、民政局在全市组织开展“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的具体部署,结合我社区实际,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XX社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按照“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坚持社会化运行模式,立足于社区,从空巢老人的迫切需要出发,从切合实际的志愿服务项目入手,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提供心灵关爱,营造幸福生活,加快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为老志愿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培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

二、组织机构

XX社区宣传办公室、妇联、民政办公室、团支部、志愿服务站。

三、主要活动内容

(一)活动主题

“关爱空巢老人、奉献志愿爱心”

(二)活动范围

面向社区的空巢老人,包括孤寡老人、“五保户”、“三无”人员、子女不在本市工作身边无人照顾的高龄老人。

(三)活动方式

以社区为依托,采取志愿者和社工联动、“多带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一个家庭健全、身壮力健的中老年志愿者、一个青年志愿者、一个社会工作者,结对帮扶一个空巢老人。

(四)活动内容

针对心灵孤独、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等高龄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困境,采取志愿者和社工联动、“多带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文体活动、法律援助等服务。具体开展“多个一”活动:

1、给空巢老人问候探望。主要通过家访的方式,看望空巢老人,及时了解和解决空巢老人的紧急需求。尽量定期到空巢老人家中或在社区活动场所陪同聊天解闷,提供精神慰籍和心理抚慰,引导老人建立一个积极愉快的心境。

2、给空巢老人文化生活服务。根据空巢老人实际需要,定期带空巢老人开展一次家庭生活服务或帮助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采购日常生活所需物品。动员空巢老人积极参加区、社区的各类文艺团体和文化活动,尽量定期带空巢老人观看一次区、社区的文艺演出或参加一次文体活动。

3、给空巢老人组织家庭聚餐。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在空巢老—2 — 人家中或邀请空巢老人到志愿者家中开展一次家庭聚餐,帮助空巢老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理发服务等,营造家庭幸福生活的温馨气氛。

4、定期给空巢老人组织市区内出游散心。根据空巢老人实际身体状况,每季度带空巢老人到市、区内文化广场、文化场馆、生态公园等参观、出游、散心,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安度晚年。

5、每年给空巢老人过一次生日和做一次体检。每年为空巢老人庆祝一次生日,提供心灵关爱的温暖。动员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送医送药,配合区、社区组织空巢老人做一次体检,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条件,以及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积极组织志愿者和社工有重点地选择或拓展不同的关爱服务,积极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

四、实施步骤

从2009年11月开始至2010年12月,分三个阶段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精心组织策划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推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和融洽人际关系。

第一阶段:策划开展阶段,从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周密策划,全面启动。制定开展“立新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具体责任。进一步摸清辖区内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了解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及时与志愿者沟通,—3— 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分别制定各自的具体活动方案,填写好对接情况登记表。

第二阶段:深入推进阶段,2010年5月至11月,扎实推进,富有成效。全面铺开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工作,做好关爱服务情况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的记录工作,重点选择2-3个结对帮扶对象进行跟踪报道,进行广泛宣传。广电东城办事处要对关爱空巢老人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行宣传报道,形成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热潮。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2010年9月至12月,巩固成果,交流提高。社区总结成绩,交流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深化活动的意见。

五、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社区把该项工作作为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推动社区和谐的重要工作来抓,与志愿者、社工充分沟通,精心筹划,周密安排,落到实处。

2、宣传引导,典型引领。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及时对工作中的亮点事迹、先进个人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典型,使全社会重视老人关爱工作,自觉参与其中。

3、做好记录,跟踪服务。开展服务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详细记录关爱服务情况,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

4、完善机制,着眼长效。从现在开始,把关爱空巢老人志愿—4 — 服务行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及时组织各种交流,解决实际困难,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5、多方筹措,落实经费。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主要以心灵关爱、精神抚慰为主,以物质帮助为补充。关爱志愿服务行动中涉及的交通、餐饮等经费,采取多方筹措方式,主要由区、社区各级志愿活动经费列支,以及志愿者募集予以补贴解决。社区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发动广大市民积极提供物质支持,形成全民动员、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XX社区居委会 2010年5月12日

6.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六

关键词:空巢老人孤独疾病关怀

当我们在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80后”成长历程,关注经济发展、城市变革时,我们的目光是否错过了他们他们是外出打工子女的父母,是在城市中打拼的“70后”、“80后”的双亲,是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城乡各处静静地生活,数着日子盼儿女回家,守着电话等儿女的问候;因为孤单,面临着很多问题: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命题。

我们调查组从5月27日至6月9日,经过走访附近老人,到街上发放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相关职责部门等方式调查裕安区空巢老人情景。

一:基本情景:

1、对于“空巢老人”这个概念,有80%的人表示明白了解,但仍有15%的人并不清楚,更让人遗憾的是有5%的人群对此并不关心。

2、在此次采访调查中,我们也采访了很多学生得知他们的爷爷奶奶有30%左右单独居住,而70%左右仍与其子女居住在一齐。并且那些不住在一齐的有20%的子孙三四天就会去看望老人,一个星期回家的占40%,其中26.7%一个月回家一次,但仍有0.07%的子女甚至几年都不会回家。

3、受年龄增高、体质下降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空巢老人中有26.7%认为日常生活无人照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而20%的老人认为是安全问题(生病时无人照顾),除此之外,心灵孤独,日常生活无人照顾,老人独自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及生活贫困等其他问题各占13%。

4、期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并对子女们每次前来探望并能期望他们能够陪他们聊聊天的空巢老人家庭占99.3%,仅有0.7%的老人期望子女回家时能够帮他们做做家务或带些礼物。

二: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远游”,在这次调查中,有40%的老人认为此刻的青年思想变化过快,不太愿意留在家里;

2、13.3%的人群认为是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加快;

3、认为是由于经济发展,工作变动而造成此现象的占据26.7%;

4、有10%的老人自愿独居,有的空巢老人认为,子女工作繁忙,跟他们住在一齐反而会影响到他们工作和生活而拖累他们。他们认为自我还有本事照顾自我,足以解决自我的生活问题。能够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由于老人的奉献而构成的“空巢”现象。

三: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无人照料,安全隐患突出,异常是孤寡、独居、与孙辈同住的空巢老人。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经过抽样调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70岁的吴大爷独居在家,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又时早上做一锅饭,午饭和晚饭就吃剩饭,因为他做一次饭很费事。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更是无招架之力,一些独居老人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

2、隔代教育造成老年人生理和心理负担重。年轻父母为了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但此刻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方面老人不能像教育自我儿女一样对待孙辈,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不好教育,看护不力出现问题会遭到子女的责怪,由此加重了老人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3、缺乏精神慰藉,感觉孤单寂寞。觉得在感情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我的存在不再具有价值。因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在调查中有的老人为此而悲痛、哭泣。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期望。

对空巢老人的活动需求调查显示:期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创办老年活动室则成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

4、疾病困扰,就医困难。经过走访发现老人多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疾病。有医保或部分医疗补贴的占少数,多数要靠子女负担医疗费用。空巢老人应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

四:对“空巢老人”现象采取的措施和提出的提议:

经过调查我们收集到以下反馈意见:

1、有43.3%的受访人群期望政府能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老人的生活消除后顾之忧;

2、其中30%期望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老年人供给健全的志愿服务;

3、33.7%的受访群众期望做好空巢老人的统计注册工作,保证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关爱。

解决“空巢老人”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努力,经过调研、查资料、询问相关职责单位,就解决我市老人问题我们有以下提议:

(一)构成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氛围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日,光尊老是不够的,还要帮忙老龄人,尤其是异常需要帮忙的“空巢老人”。我们认为,养老方式应由传统的纵向关照向现代的横向关照转变。

1.充分发挥媒体的进取作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可开辟专栏宣传关爱老人,尤其是关爱“空巢老人”的人和事,同时对损害老人利益、虐待老人的现象进行评说、曝光。

2.政府设立奖项,定期表彰为老年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家庭和个人。

3.市委、市政府要求党员、干部做关爱老人的模范,带头为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做些实事。

(二)将关爱落到实处,老年人更需要交流。①社区的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上门与老人交流,帮忙解决一些实际困难。②发挥志愿者作用。高校学生素质高、活泼可爱是老人们最为喜欢的,鼓励学生们与一些“空巢老人”结成对子,除定期、不定期帮忙老人做些家务外,就是谈心,缓解他们孤独,抑郁的心境。像我校有不少社团协会另外,鼓励社区的一些志愿者与“空巢老人”谈心交流。③引导“空巢老人”们相互交流,人人都有交流的欲望,邻里之间常联系也有助于互帮互助,但一个小区里的邻里间普遍是“互不相认”。这就要求社区的工作人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一些介绍工作,帮忙老人们相互认识,促进交流。

(三)为老人供给文化、娱乐等放松身心的活动。①各社区要进一步完善专供老年人活动的阅览室、棋牌室功能,改变多数老人整天依靠电视的状况,缓解一些老人“风吹日晒”地在小区的道路、草地上打牌、下棋的状况。②每个社区都应建有老人们锻炼身体的场所(能够是露天广场)和投入运动器械。对于费用可经过财政支出和借助社会力量筹集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如慈善机构赞助,鼓励高效益企业赞助,鼓励企业家们赞助,民众的捐助等,把购置物旁立上赞助者的单位、姓名,以示表彰和鼓励。

(四)减轻“空巢老人”疾病痛苦。这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疾病预防,二是病有所医。

我们认为,搞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更为重要。一是坚持每年免费为老龄人常规体检;二是社区组织请一些老年常见性疾病方面的专家进行讲课(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志愿者队伍),比如我市卫校的学生也是很重要的资源。

病有所医在于,“空巢老人”们能看得起病。多种慢性病的药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认为,一是办好社区医院,使社区医院真正成为平价医院、福利医院、老百姓自我的医院。二是经过“空巢老人”的信息资料,筛选出真正因病至贫、因吃不起药而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政府给予救济。

7.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八里店社区的100名老年人。其中53名为空巢老人, 年龄最小53岁, 最大75岁, 平均62岁。其余47名都是与子女一起居住的, 年龄最小63岁, 最大92岁, 平均65岁。

1.2 方法

1.2.1 编制调查问卷

通过访问新农村老年人, 了解新农村老年人目前最急切关注的问题, 对其进行整理及参考相关文献, 制定相关调查问卷, 其内容包括健康问题8项, 精神文化生活方面7项, 经济状况方面5项, 居住及养老方面4项。

1.2.2 调查方法

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由于新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大部分由护士提问进行填写, 实行当场回收问卷,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新农村空巢老人一般状况 (见表1)

2.2 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问题, 而情感则主要是孤独感, 结果统计将近87%的老人觉得寂寞, 其次则集中在经济问题上。调查显示, 空巢老人群体与一般老年群体相比年龄偏高, 70岁以上的老人占64.15%, 他们的健康状况也相对较差, 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动上缺乏照顾,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及时就医和治疗。从生活状况看, 受调查的“空巢老人”生活水平明显偏低, 这可能与农村老人大多没有退休金有关。

3 讨论

3.1 培养老年人的自我关照意识

据调查显示, 在当今这个经济急速发展的社会,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成为子女离巢的空巢老人了, 对于这部分老人自身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 尽快自我调适, 克服空巢心理, 培养自我关照意识。如培养兴趣爱好,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广交朋友, 丰富生活, 培养多种兴趣, 积极参与社区为老人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 关心社会, 重新确立追求目标, 发挥自己的余热, 做到老有所为。

3.2 子女要经常探望和关怀老人

是否孝顺也会影响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原因, 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3,4]。就现在的老人来说基本上都还比较传统, 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金钱与精力, 当他们年老体弱, 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 期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自己, 常陪在自己的身旁。作为子女的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关心和照顾父母, 孝顺父母, 尤其重视父母情感上的需求, 不要让他们有过分的孤独感;还应该尽量多拿出时间来陪陪父母, 解除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 排除大部分的抑郁情绪, 使老年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享受天伦之乐。

3.3 加强社会的养老和关爱意识

新农村老人在经济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情感上的需求, 但由于空巢, 社会给予的支持少等原因使他们产生孤独、失落等心理问题。经济状况差的空巢老人生活条件差, 有病没钱看等问题使他们产生无助、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为空巢老人参与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发挥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场所的积极作用, 加大向老年人开放的力度, 为其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艺活动。同时也要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改变其不良的卫生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保证长久的健康状态。独居的空巢老人应特别引起社会的关注, 给予独居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 尽量完善社区服务帮助老人。

参考文献

[1]杨冬叶, 赵勇.我国空巢老年人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5) :60-62.

[2]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J].人口研究, 2002, 26 (5) :53-54.

[3]王德文, 林维文, 周天枢.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10) :1242-1243.

8.空巢老人宜“蜗居” 篇八

我一听就急了,对老爸说:“别人都想办法住大房子,你和我妈却要过‘蜗居’生活,咱家可不差那几个钱啊。”老爸慢条斯理地对我说:“这可不是钱的问题,我和你妈俩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再说你们兄弟几个都工作在外,一年也不回来一趟,我们住小面積的房子自然有我们的道理。”接着他就给我一一列举起了理由来。

一是可以免除清扫卫生的劳累之苦。父亲每天用于清扫房间卫生的时间都要在一个小时以上。他和我妈又都患有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病时真是一点活不想干,可是看着屋里灰尘满地,平常爱干净的他们又于心不忍,常常忍着病痛清扫卫生,常常是干一会儿歇一会儿。换了小房子,劳动量减少了一半,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

二是经济上也划得来。以前每年的取暖费、物品费、电费合算起来是一大笔开支。换了小房子,一年能够节省下几千元钱。我问这节省下的钱干什么,父亲说他准备以后每年给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要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小房子能减少孤独感。父亲说,以前他和我妈两个人住在大房子里面时倍感孤独,尤其是一到晚上,心里更是显得空落落的。如果让所有房间全开灯吧,又太浪费电能了,不开吧,房间里面又空洞洞的。如今换了小房子,一卧一厅,一卫一厨,又买了些花草,屋子里被各种东西占得满满的,从心里感觉特别的充实,晚上睡觉心里也觉得踏实。

听老爸这样一说,自己再细细一想,老爸的做法还真是有道理。因此,在这里提个醒,对于那些生活在大面积居室里面的空巢老人来说,老爸“蜗居”的做法,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责编/张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

9.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九

一、农村空巢老人现状

1、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差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个性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我病情不说,宁愿自我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光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我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但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职责大,而且极为操心,这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当前“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构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构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齐,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齐。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齐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取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取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齐“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期望与子女居住在一齐,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取回到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取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超多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对改善“空巢老人”现状的推荐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的重要高度,用心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党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1、进一步发展新产业,解决就业问题

家庭养老任然是养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村青壮年能留在家乡,既能养家,又能照顾老人。镇作为“农特之乡”,能够依托传统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传统工艺“手工面”和“盐花生”,透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和减少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其次,镇内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政府能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农村青壮年引进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质农作物,实现规模种植,吸引广大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现状。

2、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逐步落实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提高高龄补贴标准。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养老院设施和逐步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农村养老保险要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让农村老人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从真正好处上实现老有所养。

3、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

现阶段,村级老年人协会建设不足40%,老年活动中心、室、场地更少。村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村级老年协会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体贴老年人难处,解决老年人家庭矛盾,检查督促家庭赡养状况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组织,能直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难处和实际困难。加强镇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用心应对老龄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构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礼貌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4、进一步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

调动各种用心因素,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助老,营造敬老氛围,建立长期服务机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联系一个空巢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忙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镇村两级可组织低龄“老年志愿服务队”,就近为高龄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病残空巢老人带给日常照料服务。

5、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尊老敬老氛围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我们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10.2016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格式 篇十

此次xx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 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2016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1.“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 篇十一

罗淑芳说:“女儿一家人一个月最多能来看望我们一次,女婿也是独生子,亲家那边也要照顾到,况且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也大,不能勉强。”

目前罗淑芳与老伴(67岁)身体尚且硬朗,两人每月的4000多元养老金,也足以维持日常生活, “空巢”尚未带来实际的困扰。

相比之下,北京东城区的李皖园老太的晚年生活就有些凄凉了。76岁的李老太身患两种慢性病,两年前行动不便后,最基本的吃喝都成了棘手问题。

她说,“现在只能靠女儿每周末过来帮忙做顿饭,或带来够吃一周的包子、饺子。”李皖园说:“女儿也53岁了,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料。”为了尽量不拖累女儿,李老太的生活是:“晚上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少去卫生间”,“也尽可能少洗澡,万一跌倒、摔伤,就太麻烦了。”

不论是渴望儿孙亲情的罗淑芳,还是需要家人照料的李老太,空巢老人的背后是中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困境。

孝道观念逐渐解体,年轻子女责任缺失 近年来,因缺失关爱或得不到子女的赡养,空巢老人屡次成为欺诈案件的受害者,也有老人干脆把子女告上法庭。另外,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人间悲剧也常见不鲜。

为鼓励子女多尽孝道、多陪父母,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新二十四孝”,希望唤醒青年人,尤其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独生一代的孝心。新二十四孝要求子女“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给父母做饭”“长供父母零花钱”“给父母买保险”等。

2013年,政府还将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正式入法,以期从法律层面敦促子女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

在传统孝道观念逐渐解体、人口流动加剧,尤其对于“421”家庭(一个孩子需供养父母、两对祖父母)来说,这些试图说服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承担起赡养老人责任的做法,显然很不现实。

摘自《晚晴》

12.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生活质量

“空巢”为当前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由跨地域社会流动情势加剧及人口政策变化所致,其指向群体为老人,社会将该类群体命名为“空巢老人”,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独守老巢的情况[1]。多项研究表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水平均不及家庭和睦者[2]。故而,采取合理的医护措施来改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12个分站的240例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每个站点20例。纳入标准:各站管辖范围内年龄60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意识清楚,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可独立接受并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有精神病史者及认知障碍者,剔除半年内接受放化疗者,重症及终末疾病患者不予纳入。其中,男138例,女102例;年龄60~88(72.2±2.4)岁。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两组患者于性别构成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为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告知其有问题同社区服务人员联系。团队人员每月定时电话随访了解对方身心健康状况,并给予相应护理建议。观察组接受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主要内容包含:(1)合理用药指导。服务团队追踪随访督促患者准确、按时服药,并说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2)心理护理干预。建立“夕阳乐空巢老人俱乐部”,每月举办一次心理健康宣教讲座及心理咨询讲座,由心理干预团队定期组织空巢老人参与;(3)一般性支持治疗。多同空巢老人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其生活烦恼,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劝慰、建议、激励等方式缓解其心里郁结,帮助他们建立生活信心,由此构建良好的交流关系;(4)行为治疗。根据空巢老人身心特点,采用角色扮演、放松训练、心理小游戏等心理干预措施开展心理辅导;(5)社会支持。针对行动不便空巢老人,由团队人员上门进行用药指导,提供输液、换药、中医药老年服务。为空巢老人留存分片管辖全科团队联系方式,告知其遇到意外可及时联系;(6)家庭支持。鼓励其家属及亲人定期与空巢老人电话联系及探视,加强情感交流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1.3观察指标所有研究对象接受为期1年的医护干预。于干预前后接受问卷调查,包含: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干预前后两组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为观察组指标[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核对表格数据,以统计学软SAS9.2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检验方法采用t/字2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评定情况分析经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评分及社会支持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各项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症状自评情况分析两组经干预后,心理症状均有好转,前后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干预后症状自评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空巢老人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年人家庭的25%,数量达2340万之多[4,5]。其中多数因长期独居,离岗退休后同社会接触机会减少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加之随年龄增长其各项生理功能衰退,身体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热点[6]。

既往有研究证实,针对社区空巢老人给予电话随访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提升其身体健康水平[7]。本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主要进行电话随访了解空巢老人身心情况,进而给予相应护理建立。观察组主要采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旨在于通过合理用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行为治疗等多种形式的全科模式心理干预式服务来提高空巢老人的自理生活能力[8],调节其心理不良情绪,从而达提升社区空巢老人身心健康质量的目的[9]。

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三者SF-36量表、SCL-90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改善明显(P<0.05)。可见,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有助于改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状态。组内比较两组经干预后各项指标评分情况,观察组SF-36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SCL-90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说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同常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相比较,于提升空巢老人健康质量方面更具优势性。

本次研究观察组所采取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由社区全科模式心理团队共同完成,国内于此方面研究较少,各类文献资料馆中尚无研究先例,故而,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次研究未能对三种量表进行多维度或多因子探讨,致无法明确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对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改善效果良好及不佳方面,实乃此次研究不足之处。需于后期再行扩展研究,细化量表统计。

综上所述,针对空巢老人群体,给予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可提高其生存质量、心理健康程度及个体的社会支持度,有助于改善其身心健康质量[10]。可见,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可作为今后制定社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客观依据或常规模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田苹,程爱东,周晓萍.牛街地区空巢老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78-479.

[2]尹志勤,陈丽莉,涂海霞,等.温州市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及社区卫生服务意愿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9-61+69.

[3]魏建群,程瑛,罗菊英.社区退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0):1593-1597.

[4]李翠翠,江珊,杨婷婷,等.山东省城乡空巢独居老人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2):1587-1589.

[5]王芬芬.社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中医保健知识需求情况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352-353.

[6]孙艳春,赵文兰,万崇华,等.昆明市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3):4310-4313.

[7]孙菲,汤哲,何士大,等.北京市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12):912-916.

[8]陈艳明,王芬芬.社区空巢老人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141-143.

[9]何华敏,胡春梅,胡媛艳.重庆市不同地区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3):293-296.

13.空巢老人问卷调查 篇十三

请选择您的性别()1.男 2.女

1)您因女离家出现过什么抑郁症状()

A.无B.失眠C.头晕D.食欲下降

2)你觉得您的生活需要改善吗

不值得不需要 可以考虑急需完善

3)对您而言,哪种关心最重要?

A.家庭照顾B.社区关心C.政府救济D.全部需要

4)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对待你

A.定时汇款,保证物质生活B.定时汇款,保证物质生活,并时常来看望C.送去养老院,常有子女去看望,过节接回家

5)您所在的社区为空巢老人做了些什么?()

A.居委会为空巢老人提供一些岗位,使其既解决经济问题,又找到了乐趣。B.建立一些活动中心,同时购置一些健身器材,让空巢老人交流和锻炼C.定期上门与老人聊天,了解其精神状况D.几乎什么也没做

6)您愿意和老人一起住吗?()

A.不愿意B.不是很愿意C.愿意D.非常愿意

您认为政府能为像您一样的“空巢老人”做些什么?

A.加快完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 B.加大全国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C.成立专业的社工队伍为老人服务D.加强文化建设,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E.加强孝道教育,提倡养老意识

7)子女回来看您对于您的意义

A.内心的孤独寂寞得以排解 B.子女照顾,调理身体 C.为乏味的生活增加乐趣 D.关心了解子女的工作生活 E.为老人增添生活必需品

14.空巢老人调研报告 篇十四

据统计,目前阳光社区有常住人口6944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652人,70周岁以上的302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9.3%和4.3%。在所有老龄人口中80%的老人都是经拆迁后由农民转变为居民。他们有稳定的退休收入,身体尚可。

二、存在问题

在平日里,子女们上班,孙辈们上学,老人们白天被孤独的“剩”在了家里。和很多拆迁社区一样,阳光社区的老年居民还面临着一个具有时代特性的问题:小时候没机会上学,不识字,以前在农村种种地养养牲畜,也没碰到什么大问题,可来到城市后,超市商品标签、公交站牌和路牌告示等,都困扰着不识字的他们。没有文化基础的自卑感,使很多老人只愿在自己狭窄的“小团体”体中重复着简单枯燥的晚年生活。

三、需求分析

需求一:自我实现的需求

对于退出工作岗位的老人来说,他们依然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实现自我价值。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由农民转为居民的老人虽然没有文化基础和一技之长,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学习需求,希望能有一个识字班教他们认几个常用字,学点保健知识,在老有所学中体现自我价值。

需求二:归属与爱的需求

老年人对爱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渴望享受天伦之乐。在前期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老人白天除了为家人的起居饮食忙碌,就是看看电视,拉个家常。而和子女同住所产生的包括婆媳矛盾、孙辈教育意见分歧等问题也时有发生。他们需要积极的引导去改变传统的与子女、媳婿以及孙辈相处方式,同时收获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四、有关建议

在社会工作中,有一个符号互动理论,即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并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比如,老人每天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的一切都把他们描绘得老朽无用,那么就会对自己产生否定性的认识。反之,如果周围的信息能带给老年人积极的影响,则会提升他们的价值感。所以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能在增强老人适应社会变化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与人交往的能力,构建和谐的家庭(社区)人际关系。

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开展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教育小组活动。小组活动要在充分了解老年人需要、期望以及兴趣的基础上举办。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要给予老人们耐心的鼓励和情绪支持,比如,在第一次活动中可以用破冰游戏——“名字串串烧”来帮助大家放松情绪,同时锻炼老人的记忆力,增强彼此间的了解。或者也可以用“老年保健操”来帮助大家放松情绪,促进彼此间试探性的交往,逐渐打开活动局面。

在具体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带着不同的主题,灌输各种符合老人需求的知识。可以通过常用汉字记忆书写,为老人传递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孙辈教育方式与婆媳相处之道的经验分享,为老人处理家庭关系提供参考;可以从防骗技巧与身心健康理念的灌输提升老人的社会交往技巧。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内容用深入浅出地方式传递给他们。比如,对于保持晚年身心健康的理念可以用画面温馨、通俗易懂的PPT形式展现出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给予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更多独立性的成长机会,鼓励他们对新学的汉字大胆的书写和朗读,对新的课题讨论发言,充分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上一篇:乡镇企业调查问卷下一篇:建房工人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