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精选11篇)
1.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一
加强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深寒mjt 〔内容摘要〕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漫漫长河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饱含着古人或喜悦﹑或悲愤﹑或抑郁﹑或苦闷等丰富的感情。本文重点从根据意境,制作画面,激发情感;反复朗读,读出节奏,体会情感;推敲﹑品味意境,领悟情感
;产生共鸣,举一反三,丰富情感四方面探讨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古诗词
情感教育 教师
学生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古人抒发情感,表达理想的平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优秀诗篇,丰富着我们的知识,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充实着我们的情感。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理应担负起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熏陶的重任。情感既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又是诗歌的主要特点。《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产生,乃是出于七情自然表达之需要。诗歌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凡是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一腔热血乃至生命写成的。诗的生命,无不饱含着诗人的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不仅抓住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而且更有助于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形成高尚的情操,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丰富的文学知识,学习优秀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技巧,更要担负起培养年轻一代情感的重任,使他们受到健康美好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完美人格。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谈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根据意境,形成画面,激发情感
情感不会凭空而生,它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 积极创设具体的情境,渲染气氛,以激发情感。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但只用语言指导,都是老师在讲,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想象的空间,学生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也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根据诗歌内容制作图片,或制作成动画画面,添加适合情景的背景音乐,用真实的画面,给学生真实的感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这首词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体可感,再现的难度比较小。再体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把文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制作成图片,用ppt课件播放出来,图文并茂,这样文中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静下心来,去除杂念。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马致远,眼中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温馨的“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 是自己的所经之地,“瘦马”是自己所骑,而冷冷的“西风”正吹在自己身上,把只所有的细节连结在一起,让学生想象自己此时此刻,心头涌上的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告诉学生想得越细致越好。在做了这样的铺垫之后,再去体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容易体会出漂泊异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悲凉之情。
二,反复朗读,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诗词是音乐文学,也就是古时的流行歌曲,可以反复的朗读和歌唱,所以朗读是古诗词学习的一个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正是反复朗读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朗读,可以由老师范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富有魅力的范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会更好地直观地再现诗歌的声感美。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引导,重要的还是要学生自己朗读,这样才能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旋律、用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把 教师指导和学生朗读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形成自己独到的体会。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主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李白的处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初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播放准备好的课文录音,让学生欣赏专家富有感情的朗读,对作者感情有深一步的体会。最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尽情的朗读,更进一步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如诗人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这样精美的食物,却“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很快就可以理解诗人心中充满难以排解的烦恼,因烦恼而心意茫然,无所适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给诗人迷茫的内心注进希望之光。接着两用了四个“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沉,写出了诗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毕竟诗人对未来还有一线希望,因此,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不灭的信念和追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或者小组竞赛,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苦闷﹑迷茫﹑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情。
三.推敲,品味意境,领悟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言简而意丰。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深入思考,仔细玩味,感受领会其丰富的意蕴美,达到审美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檐后榆树柳树树荫婆娑,浓荫匝地,习习的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茂果盛,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无限欢乐。诗人在同草木交流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倾听,依稀听到狗叫鸡鸣的声音。从这样的画面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幸福满足之情溢于言表。陈与义《登岳阳楼 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岳阳楼面朝着无边无际的洞庭湖,背靠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在一片惨 淡的夕阳余晖之下,楼上悬挂的帷幔一动不动。因国家之难,诗人无心欣赏风景,如此名胜,这般凄凉。凭栏远眺,诗人思绪翻滚。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暮霭淹没,但一幕幕悲壮激烈的历史画卷却历历在目。诗人随着逃难的人群行路万里,来到岳阳楼,凭栏吊古,年仅三十九岁,却鬓发已斑白的诗人,立于萧瑟的秋风中,面对“老木沧波”,眼看大片国土落入金人之手,自己却无能为力,不禁悲从中来。蕴含着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山河破碎﹑中原动荡之忧,和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了解了两位诗人生平的基础上,嚼其味、寻其旨、通其情便会增添丰富的审美情趣,崇仰陶渊明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高尚品质,理解陈与义经历风霜后憔悴悲愁之绪因此教学古诗的学习要抓住意境,陶醉于诗的意境中去,达到移情冶性的目的。
四,产生共鸣,举一反三,丰富情感。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诗人,大多仕途坎坷历经沧桑。从他们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内心丰富的情感。或表现被贬后失意苦闷,悲观消极;或表现困境中奋发图强,积极乐观。读他们的诗,能深刻的体会到诗人写诗时的心理感受,这就是文学鉴赏中所说的“共鸣”。共鸣是文学鉴赏中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应现象,亦是鉴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现象,一般是指人们鉴赏文学艺术品时所引起的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当鉴赏主体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共鸣。具体的说,在文学鉴赏中,当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景符合读者自己的审美理想、趣味、心境时,鉴赏者往往会进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以致于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的境地,这便产生了共鸣。
如教学杜甫《春望》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让学生先倾听一段低沉的小提琴曲,再闭上眼睛,静下心来,仔细想一下,自己考试不理想或者加家中亲人生病﹑去世时,自己看到景物时的感受,越细致越好。在此基础上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就会产生和作者相类似的感觉。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评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学生和诗人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就很容易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体会了诗句所表达的内容,而且 丰富了滋生的情感。
再例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学生理解了诗人的爱国之心后,可以举一反三,表现爱国之情的诗句还有那些,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展示成果。这样,学生就会找到很多有关爱国诗句,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不仅理解了诗人的爱国之心,而且丰富了自身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和诗人产生共鸣,通过举一反三,即理解了诗人的感情,也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一箭双雕。不过,要让学生细致的体会作者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点滴积累,长期培养,学生和教师都要有毅力和耐心。
古诗词蕴含着古人深刻丰富的感情,是我们的无价之宝。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诗歌的内容,更要重视诗歌表达的情感,加强情感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正确而丰富情感的人。
参考文献: 1.《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华文学鉴赏宝库》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3.《中国历代名篇欣赏·唐诗》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唐宋词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二
一、情感之帆———用鲜明的目标去指引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比以往年龄段更明显的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不爱上健康理论的室内课程而喜欢到户外去运动,有的学生对于中长跑等耐力型的运动项目有着严重的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学生的天性和心理年龄所制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少鲜明的情感目标指引,缺乏积极情感支配下的体育学习冲动。因此,教师要在进行教学之前,就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目标进行挖掘和定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愉快地展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如在教学“加速跑”时,教师将情感目标定位为“以较高的热情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自我”。为此,教师精心设计,将枯燥乏味的加速跑包装成“我与羽毛球赛跑”的趣味形式,让学生排成一路纵队,排头扔出后面学生所给的羽毛球,同时向前快跑争取接住球,然后次第进行,依次循环,得分多者列前。该活动有效 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
二、情感之源———用饱满的情感去感染
教师自身的情感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当教师精神抖擞、情绪饱满的时候,学生也会随之变得兴致高昂起来,可以认为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学生情感的源头。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避免将自身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当与学生注视的一刹那,教师就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能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又要适当地展现自己幽默风趣的一面,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正面情感的传递。
如在教学“侧手翻”时,该项技术动作难度 较大,有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由于倒立时塌腰、摆腿无力等原因无法正确完成动作。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一方面反复引领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另一方面以饱满的情绪去激励学生,如“做错了没关系,大胆去做就是好样的”“试一试,相信你能行”“大家鼓励鼓励他,给点儿掌声”,鼓舞学生战胜自我。
三、情感之桨———用宽松的氛围去推动
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是使学生积极投入体 育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去的有效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尊重学生的 个性,鼓励学生 展现和发 挥自身的 特长,努力去除传统 体育教学 中一些不 必要的强 制性要求。当学生感受到宽松氛围下的自由成长时,如同划动双桨给予小舟 前行之力,体育课堂 的流程变 得更加顺 畅。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与锻炼中, 身体力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课堂变得更加活泼和富有张力。
如在教学“立定三级跳远”时,学生很容易出现难以控制身体平衡,三跳过程不连贯的问题。此时,教师除了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单足跳+跨步跳”的基础动作外, 还要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反复出错的现状,从两腿交替弓箭步跳练习开始让学生加强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促进学生逐步达到练习标准。
四、情感之翼———用和谐的关系去维系
高中生的心理需求更加敏感和现实,他们迫切地希望获得他人对于自己的信任与尊重,特别是来自教师的关注与亲近。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和谐情绪背景,更是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悉心地呵护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来自教师爱的情感时,会引发心灵的共鸣和震颤,而长期地、持久地保持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仿佛插上情感的双翼, 执著地飞翔在快乐的体育蓝天之下。
如在教学“低单杠”的动作各种摆动、屈伸、回环、转体以及腾越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动作的技术特点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保护。在保护过程中,教师可以 温声给学生勉励,轻拍学生的肩膀以示鼓励,给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等,增强师生间的沟通。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是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不容忽视的内容。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于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充实有关情感教育的理论,在教学准备环节中就要有意识地将情感因素纳入备课和预设当中,用自己饱满充盈的精神气度去感染学生,让情感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 从而使体育的魅力进一步彰显,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升华。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也要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渗透和养成,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情感需求,享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三
关键词:情感教育;情感因素;情感氛围;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基本都是文学大家的精品佳作,其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自身所具有的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感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一番探讨,望能抛砖引玉,给其他同仁在高中语文情感教育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
古诗有说:“文章不是无情物。”的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论什么题材,其中都或多或少的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出这些情感因素并加以利用,就能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随着课文中的情感变化而出现寂静无声、情绪高昂等不同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接受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具体学习某篇文章时,应积极挖掘出蕴藏在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情感因素加以分析、品味、解读,以此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情感。
以必修二第二册中《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为例,因为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且属于经典名篇,文章作者郁达夫通过饱含深情地为我们描绘一幅典雅质朴、神韵清绝的北国秋色图,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但由于故都的秋与学生现实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无法真正领悟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于是,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预习。如了解郁达夫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个人性情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等;课堂上,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并尝试自己与文本内容进行多层面对话,让学生通过仔细品味作者细腻、丰富的语言,来感受郁达夫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以此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此,我们也达到了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良好教学目的。
二、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所限,文本中的情境与学生现在所处环境有着巨大差别,所以,如果仅靠教师口头语言地讲述和学生地自主理解,学生很难体会到文章作者真实的情感感受,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手段,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以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化。我个人认为,利用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能实现上述教学目的一种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融语言、图像、文字、动画、音乐等多种电子信息于一体,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它可以将高中语文教材中冷冰冰的语言文字以悦耳逼真的声响效果、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等方式展现出来,便能将学生带入文章作品所特有的意境氛围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触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以必修二第二册中《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真切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在为学生讲解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了月色下的荷塘,如:晶莹剔透的荷花、舒展时像舞女裙的荷叶、凝碧的荷波、脉脉的流水……所有的景物在月色的映衬下,变得轻柔安谧,同时,配以温婉柔和的古筝笛子曲——《荷塘月色》,这样,文本中典雅清丽、富有韵味的文字就以配图画、古乐的方式,给予了学生色彩逼真的视觉享受和生动悦耳的听觉享受。在这种图、文、声相互融合的情景氛围下,学生也很快感受到了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也会比传统的直白说教好得多。
三、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感教育,课堂教学固然重要,然而,要想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光是靠教材中的百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将其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比如,我们可以在学习了某些文章之后,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其情感表达类似或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课外读物,这样既充实了学生单调枯燥的高中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健康的情感品格。
比如,在学习了古代议论散文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荀子的《劝学》等之后,我们可推荐学生阅读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著作《论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本著作去领略古代圣哲孔子独特的智慧以及理性的道德;在学习了《中国建筑特征》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中国建筑研究的书籍,如《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小品建筑十讲》等,以此使学生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了《雷雨》《哈姆雷特》这些文学作品之后,我们可为学生推荐其他一些文学经典,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等,让学生与文学大师直接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并从中汲取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样我们也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目的。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还有很多,以上仅是我个人几点简单的陈述。总之,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后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与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好教学,以便学生能够自然进入教学情感氛围,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陈成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浅析[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12).
[2]费洁.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家教世界,2012(8).
[3]冯明德.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4.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四
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把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成长,是中学语文老师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深挖课堂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
中学语文的教材编写条例清晰,注重落实课程目标,尤其是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情感教育目标。中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备课环节,根据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堂内容的情感教育因素,合理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情感教育,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的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的情感。例如《散步》一课要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师在预设课堂时,充分解读教材,挖掘出“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这一句的情感教育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下文的理解打下扎实基础;在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时,学生的情感起伏达到顶点,教师用饱含感情的引导语指导学生理解“整个世界”中浓浓的亲情,体会生命与亲情的延续这个宏大的主题。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也不着痕迹的完成了情感教育。
二、以情激情,以情导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再生长
情感体验的发展在于情感从外在到内在的延伸和再生长,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剧烈变动的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去激发和引导,启迪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再生长。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本课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教材的这个特点,结合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来体会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师首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自然的穿插表露,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沿着教师的.情感轨迹来表达和拓展,最终完成情感的再生长。
三、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让情感教育无处不在
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故事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可贵素材。情感教育也一样,学生看到乞讨的乞丐会动恻隐之心,看到离别的场面会伤悲……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每天都会在学生的身边无数次地发生,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开辟第二课堂。并且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生活化的语言、采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不仅从课堂上落实情感教育,而且在课堂外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本课内容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在教学语的设计上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如“挖洋葱”“铲韭菜”等,学生对这些事例有明确具体的感知,在理解文本上更加容易;而且学生对种植这些农作物的时间、程序,收获的时间和方法都十分明确,不仅促进了对“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学生也有真实的劳作感受,在升华情感时基础更稳固。在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的实践任务,在帮助父母劳动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主旨,更加理解父母的辛劳,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
四、丰富课堂情感渗透环节,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
5.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五
一、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和情感教学相结合首先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授课时,要将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出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将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两者结合的意义
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有三点意义。首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感角度着手对课程进行情感上的安排和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从而与教师产生共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景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生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转换为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与创新,从而发挥出自身主体地位的作用。最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后,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起来,这样一来更加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整体和个体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及时解决。在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二、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一)通过创设合理的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充分解析教材内容,并通过合理的情景设置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获得预想的学习效果。应注意的是,不要为了盲目追逐形式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与课本内容出入很大的情境,这样一来不但无法取得预想的学习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无法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失去情景设置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情境进行情感教育
这是高中历史课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图片、文字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新技术,例如声、光、电等科技,或者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上的刺激,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共鸣。例如,在学习与战争题材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大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展示一些战争中死去的将士和百姓,也可以将战争后环境恶化、民不聊生的`现象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危害,从而引发共鸣。这样一来,教师在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通过模拟角色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角色模拟,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扮演教材中的人物演绎课本剧。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演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授课,将所要讲述的内容穿插进剧本中,让学生在“表演”中掌握历史脉络,了解历史知识。这种角色模拟的方式可以隔空拉进学生与教材中人物的距离,再加上形式新颖,符合学生的猎奇心理,学生的参与性强,寓教于乐,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比前两种方法更直接。学生扮演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可以充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便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四)通过启发式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启发式情景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类情景模式不需要教师对课堂流程进行全面而细化的设置,而是只注重将课文题目引入,余下的探究和结论部分则由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与讨论中逐步完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这样的启发模式虽省略了许多教学内容,但激发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推理的能力,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六
1 教育理论上知识和情感同样重要
这里就体现了, 教学中知识的重要, 同样的教学中的情感同样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首先, 情感上的教育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令身心双方面得到发展的教学。其同认知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并且配合密切且能够相互的促进;其次,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情感的重视度不高认为是一种教学的附加项, 不是必须的, 可有可无。但是若是教学活动中没有情感教育相互进行渗透和配合, 很多的认知上的活动就没办法开展。在教学上要根据大纲要求以及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计划,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结合以确定如何将情感教育同教学的活动相互结合, 通过方法、要点以及目标和途径的把我将整套教材每一本教科书以及教科书中的单元和内容同具体的感性教育中的情感相互结合, 构成一个完成的计划目标, 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上强调一个反复的过曾, 从而形成上升的螺旋式教育方式。
2 教学中要以人为本
现代社会中各方面都讲究以人为本, 这种观念就是需要将活动的主体围绕着人进行, 将人作为所有活动以及价值全乡的根本之所在, 是重点和先决条件, 以人为先并将情感作为联系的纽带。教育在价值上的选择方向定位在以人为本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教育在人的创造性上的价值以及意义。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对人格的健全予以培养, 对知识予以丰富, 对情商以及智商的开发予以加强。在教学活动中将人作为发展的特别对象和中心予以重视和强调的就是将教育的客体——具体的人作为发展的根本中心内容。若是说自觉自为是人可以得以发展以及进步的一种本质的力量, 那么教育则是一种动力特征, 突出显示了教育客体作为生命体在和谐发展完整的不断进步和成长的一个过程和转变。教育, 目前所追求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理念, 所以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是这种发展性的教学中所普遍使用和应用的重要手段, 情感渗透就是对这种理念的充分诠释和体现, 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对只是的吸收和理解, 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对课题的内在的潜力的挖掘和开发, 重视对人的内心的的开启以及内在的发展, 这是一种对主观能动性进行开发和发展的理论。对于人来说, 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人们自己的预计, 所以在教学中, 内心的塑造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巨大, 对于感情的渗透在教学中大部分就是这种塑造活动。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只是进行累计, 将其情感体验进行提高和丰富, 将其情操不断的进行陶冶, 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而这种活动的创新性也极易培养, 对实践能力进行发展, 从而达到一个最好的教学结果, 在一个感性的环境中促进教育的发展, 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3 现代心理学的的应用
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说, 心理学上将情商以及智商两个指标作为对一个人的素质的评价的主要内容。智商同情商的共同发展才是现代教育需要追求的目标, 并且高情商可以对智商进行有效的发展促进。并且目前在心理学界认为:对于现代的人来说, 将我们所处的心理以及情感环境以及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变和改善可以对学习以及工作的热情进行有效的激发和大大的促进并有效的提高效率。而情感渗透在教学上的应用无疑就是对上述理论最好的阐述和时间, 通过情感目标的教育指导, 将课堂的氛围进行有效的放松, 将其改善成为灵动宽松以及轻松和谐的氛围, 这地于学生在学习中解放身心以及其反手和兴趣的丰富以及热情的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种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过程, 而非传统教学中的理性的逻辑认知过程, 是和认知相互交融并且是不可分割的, 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一种过程。这种活动同认知一样, 见人的心理发展同成熟的过程。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最有感染力的部分, 所以借助这种感染力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调动起来, 通过引导使得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以及知识进行接收和理解, 并且能够对其健康的心理以及青训的稳定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有所帮助, 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完善。这种情感渗透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以及教学能力的自我养成以及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影响自我促进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局面, 在这种引导方式中, 教师发挥的则是一种引导性的作用, 最中心的内容还是学生自我的心理和情感以及道德的增强、完善, 是一种审美的能力的丰富、发展。只有对其情感教育才能够贴近生活, 才能对学生的心弦产生拨动, 才能对教育的效果达到增强。
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 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情感渗透教学法。
(1) 体育目标渗透情感教育。
体育目标本身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它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基本方向。融入情感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 就是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学的兼顾性, 即在促进学生认知教育的同时, 应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过去我们过多的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和体育的认知教育, 研究比较多的是: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很少顾及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教育是很难进入最佳状态的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水乳交融, 情感渗透认知教育的境界才能得以实现。通过教师情感渗透,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达到情感交流、融合和和谐的境界。让师生在共同创设的生动、美好的教学环境中, 充分自觉地开展教与学的认知活动。这会给学生的个性及人格带来非常大的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学生的情感需要, 让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能融进情感目标, 并把情感目标实施在学生的认知教育中,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情趣”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2) 体育内容渗透情感教育。
每一项体育内容都隐含着特有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内涵, 有效地开发情感资源, 让情感插上翅膀渗入到学生的心坎里、学习中。让他们在爱的包容中愉快地成长。体育课的内容蕴涵着很多的情感因素, 比如:短跑中隐含着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长跑中隐含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接力和球类项目隐含着集体主义精神。所有这些情感的渗入, 都会使体育课培养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引导其感知教学内容, 帮助其形成健康心理、稳定情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形成。情感渗透教学法, 关键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固然重要,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固然不可忽视, 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的增强和完善, 自身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感教育, 才能叩开学生的心弦, 受到实际效果。
(3) 体育教法渗透情感教育。
以往的教学都是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教师被动的教, 学生被动的学。究其原因, 就是缺乏情感纽带。因此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 注意和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教学中往往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点头和一句肯定的赞许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采用一些新颖的和带有情趣性的教法, 诸如:竞赛法、游戏法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充满感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情感渗透教学法是进行体育教学的有效方式, 它不仅促进了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通过情感渗透为认知教育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努力激发学生热爱体育、学好体育的动机和兴趣, 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要依据“知情并重”的教育理论, 教师运用情感渗透教学法,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通过教师情感渗透,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达到情感交流、融合和和谐的境界。让师生在共同创设的生动、美好的教学环境中, 充分自觉地开展教与学的认知活动。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那种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法对开展认知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因素。
教学实践还证明, 认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是与情感投入的程度成正比的。情感投入越多, 认知活动产出的效率就越高, 相反, 认知活动就处于低效或无效状态。分析当前体育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恐怕与长期以来对情感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 甚至忽视情感教育对认知教育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关。教学中, 一旦遇到困难挫折, 就一味埋怨学生基础差、纪律差。殊不知, 没有情感教育的渗透, 学生的认知教育是很难进入最佳状态的。因此, 只有当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水乳交融, 情感渗透认知教育的境界才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 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 认知活动不仅得益于情感教育, 而且它也能给情感活动以积极的影响和反作用, 促进学生对认知教育或教师的情感及时、准确地认同和吸收, 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出版社, 1994, 12.
7.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七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感教育;记忆能力
音乐教育可以被视为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素质教育理念推行的教育领域备受重视。有效地将情感教育融于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其实用性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提升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的喜爱程度,以及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协助教师提升音乐教学质量诸多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一、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触动,与作者产生共鸣
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辅助教师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生平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目的与特色全部挖掘出来,那么情感教育法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领会作品创作的情感,从而对音乐内涵有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一个真实的故事》的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应用情感教育这一教学方式,为学生介绍这篇音乐创作的背景:中国第一位训鹤姑娘徐秀娟17岁以后跟随父亲在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做临时工,负责养鹤、训鹤工作的经历,在1987年9月16日徐秀娟在寻找两只受伤脱群的天鹅时不幸坠入沼泽遇难。教师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生动的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一歌曲创编为音乐情景剧,在剧中与音乐作词者陈哲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即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生灵。此外,情感教育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在音乐情景剧中表现得更加形象、出色,可见情感教育这一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强化初中生的感知能力与记忆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而情感教育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在触及音乐文化知识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例如,《雪绒花》的音乐课程应用了情感教育手段,使初中生对大自然充满了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此外,情感教学法是对全篇幅的歌谱学唱和教师笼统教学这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取代,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45分钟的教学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鼓励学生用最为真实的情感去诵读“可爱的雪绒花,请为我故乡永远吐露芬芳”等歌词,借助此途径强化学生对《雪绒花》歌词记忆的效果;当然情感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对每一个乐句强弱力度的变化、咬字的位置以及声音的位置有更为牢固的掌握。
三、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平台
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各类民族打击乐器有基本的认识,应用录音机为学生播放音乐《丰收锣鼓》,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各种乐器的名称。之所以认为情感教育在本节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设平台,具体从以下环节体现出来,教师问:“听了这首乐曲,你联想到了什么?农民丰收,那是什么场面呢?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有些人在干什么?其他人在干什么?谁能用动作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大家不要拘谨。”有学生做出割稻子的动作;有学生做出堆谷子的动作;还有的学生说这支乐曲的播放展现了一幅热烈、欢腾、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音乐教师继而向学生阐述各种乐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例如,潮州大锣鼓的打击演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而笛子凭借自身明朗清晰的音色,借用散板的旋律为欣赏者提供了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观,该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对乡村田园生活有一个笼统的认识。为了提升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教师为学生布置以“农民与丰收”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学生在教师思想的引导下,间接地体会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对粮食更加的珍惜。由此可见,情感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通过为师生构建交流平台的途径,使学生对音乐学科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这一教学方法在塑造学生健康思想品质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初中生作为有潜质的群体之一,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而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也大幅度地提升了音乐教学质量。本文作者建议初中音乐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对学生艺术细胞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强化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情感认知的能力,发扬与传承音乐精神,为我国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颖青.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中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15.
8.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八
关键词:情感教育;美学熏陶;积极性;感悟能力;联想和想象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注重语文知识积累和做题技能的提高,轻视情感教育和美学熏陶的倾向。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语文学习就是为了提高做题能力和应试能力,使语文学习陷入机械、僵化的模式,缺少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忽略对文章美的意境和人物身上具有的美德的品味,忽视语文学习的美育和人文性,使得语文学习呈现出快餐式的病态。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个问题,我认为还应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让语文教学担负起情感教育的使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纯洁的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情感教育和美学熏陶。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中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敏感的时期,任何一点小小的情感刺激都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要善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成为与情感活动同步进行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学就符合了“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要求。让学生由被动地听教师谈感受,变为主动地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合欢树》的时候,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秋天的回忆》,整理出史铁生的成长和创作轨迹:他在生命最狂妄的季节,突然间瘫痪。身体上的残疾对他产生的精神折磨,使他心灰意冷,数度表现出轻生。结合当时的情形来体会他母亲对他的担忧和牵挂,从而结合文章内容,来感受文章中所传达出的震撼人心的悲情和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所爆发出的超越常人的韧性,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出的“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和美学的双重熏陶,为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发展助力。
二、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对学生来讲,悟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教师的长期培养和不断引导。而且感悟能力,离不开对文字所蕴含的感情的体会。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能凭借直觉、联想和想象来再现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意境,领悟遣词造句的特点,以及文字的精妙之处。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诗时,除了对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外,还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感情变化。
作者在朝廷受到排挤,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结合作者当时的情形品味诗人的情感变化。“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塞将士,行程已经过了远在边塞的居延。面对边塞秋天空旷的荒野中飘飞的蓬草,诗人的孤独、抑郁、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自己何尝不像飘飞的蓬草、离群的孤雁,漂泊天涯、孤苦伶仃?而随后看到的大漠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除了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塞外风光外,也表现出诗人看到壮美风光后,开阔的心境。此时,诗人的情感由孤独、抑郁、悲愤,逐渐转为豁达、悲壮。尾联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则是诗人看到边关将士在奋勇杀敌、戍守边疆后,自己也受到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产生了以身许国的情感。
只有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征蓬”“归雁”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才能理解大漠风光的壮美,以及作者看似平淡的结尾所表现出的对戍边将士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中注重美学的熏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语文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感受美的过程,通过对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语言的体会,学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激发起学生对相同或相似情景的再现。课文《有月亮的晚上》是这样描写月下景色的:“深秋之时,夜凉如水,真有点儿凉露霏霏露沾衣的感觉。长空里,纤尘不染。圆圆的月亮很洁净,挂在树梢上,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清水刚刚洗过一样。香盘河波光粼粼,如涌动着一河月亮。我们沿着长满杨柳的河堤走着,时而走在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作者对月下山村景物的描绘如诗如画,这其中的美有景物本身具有的美,也有作者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圆熟的美。学生透过这一段如诗如画如歌的文字仿佛看到了月光下一位教师带着他的学生走在这美如梦境的上学路上。朗月在天,碧空如洗,河水淙淙,满河银光。师生出入于杨柳淡如水墨画的倩影之中。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群顽童簇拥着教师行走在月下、河边、杨柳树影的上学路上。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引导学生去感受汉语言文字所蕴含的节奏美和形象美。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注意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美学熏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文章内容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9.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九
1. 增加体育课上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体育课每周才3节课, 很多知识和技能大多浅显易懂, 教师应精简讲课的时间, 把时间还给学生。如:在七年级的“原地运球”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进行基本动作示范后多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练习, 找出原地运球的方法和技巧。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提高。
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原则
作为体育课堂主导角色的教师, 是通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 调控教学气氛,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 变被动为主动, 变消极为积极, 成为教学的主体, 从而建立起主导与主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 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 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教师的基本原则。
3. 应用形成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利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对师生互动学习中学生取得的成功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快乐。第一, 让每位学生都相信自己能成功。第二, 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学习中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正确评价与激励,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信心。
二、优化体育课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1. 利用课堂提问增加互动效果
课堂提问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助活动的刺激, 它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相互启发, 共同提高, 加深个体与群体的沟通与反应, 增进师生在课堂中展开双边多向, 多种形式的互动交往活动, 为此, 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第二、把握提问时机, 引导思考。课堂提问是体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
2. 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师生互动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一些体育技能训练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第一、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第二、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获得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动机。
三、拓展互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课参与的积极性
1. 学生小组互动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集体对问题的探究是积极和有效的, 小组合作还可大大增加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与情感机会。教师按照学生的基础、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 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 学生的疑难点,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交流相互的观点、看法, 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 也是学生、师生间进行广泛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互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 不要怕出错, 积极参与实践。同时, 教师自己也要参与其中, 观察学生的动作要领, 并及时归纳。
10.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篇十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教育;愉快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教学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双基,这就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消极参与。最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核心;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所谓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
数学观念是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整体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数学教育只有把落脚点放在形成学生的数学观念上,才能将教学活动真正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问题解决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摆在了教学的突出位置,注意观察、归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把数学观念的培养和教育纳入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等过程中去。对此,学生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就像连环套”;有的学生认为“学数学有用”;有的学生认为“数学问题有魅力”;有的学生认为“善于联想就学会了数学”;有的学生认为“数学让我学会了思维”。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
二、精心选择,融入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受着认识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着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它悄悄地微妙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因此,尽管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从而我们就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有针对性。通过心理交往去影响他们,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及独立思考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铺垫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名称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可有的放矢地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数学典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令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意兴盎然、其乐无穷。
三、注入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注重知识的应用
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正如和学生谈话中所述:现在这种忧虑没了、我很喜欢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希望有更多的做庄机会;你甚至可以给老师提意见;选择恰当方式,灵活把握契机,教师的情感注入才更加有效。从学生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反映教师情感注入的影子:老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如:我们是数学天才,我们有学数学有天赋;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意性的问题用“精彩、精辟、有创建”等语言加以鼓励。
11.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三策略” 篇十一
所谓英语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与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以求得共同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是指教师把对学生的情感转化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合理需要的行为。下面介绍一下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三策略”:
策略一: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生刚上初一时,可先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见面、道别、致谢、道歉、家庭成员的称谓、时间、年龄、性别等,鼓励他们适时、适当地使用这些用语。甚至当学生半中文、半英语夹杂着与我对话时,我也会非常有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恐惧感,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学生们感觉我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所以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策略二:用细微的身教体现情感教育。
老师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试想一位整天死气沉沉、板着一副面孔的教师,学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说让他们和你一起走入课堂内容,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一位整天心不在焉的老师,把本职工作当作苦差事来应付,学生更不可能与你身心交融,更不可能让学生以主动进取的心态投入学习中。每当我步入学校走进教室,心中总会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和神圣感,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一丝不苟地教读每一个音节、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自始至终热情饱满,从而不知不觉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鼓舞着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教学成绩逐年上升。
策略三:用无私的爱心表露情感教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在英语教学中,整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这是许多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在学习困难的“学困生”身上。有几个同学在初二上学期在英语学习上掉了队,我更为他们专门制定了适合他们程度的学习方法,并相应调整教学设计,尽量在教学中面向多数、兼顾“两头”,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从而避免了进入初三后的大面积滑波现象。
【儿童诗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与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儿童教育游戏的意义论文06-23
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09-0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策略引导08-09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扶贫教育工作总结08-3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08-12
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06-30
儿童诗中的比喻法07-19
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09-17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