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经典

2024-11-29

现代诗经典(精选17篇)

1.现代诗经典 篇一

担心你为我爱阮

而放弃了自已

心疼你思念阮

而在深夜里哭泣

希望我能在你身边

为你擦乾泪湿的眼

孤单是我给你的伤害

让我吻一吻你的脸

你是我最简单的快乐

也让我彻底的哭泣

我用什么来说爱你

只怕我让你更伤心

喜欢你在乎的表情

尤其是吃醋的样子

你会说爱我很久很久

那时最温柔的事

喜欢坐摩哆的时候

轻轻靠在你的背后

让风吹乱你的秀发

拂去我所有哀愁

你是我最简单的快乐

也让我彻底的哭泣

我用什么来说爱你

只怕我让你更伤心

你是我最简单的快乐

也让我彻底的哭泣

我用什么来说爱你

只怕我让你更伤心

啦啦.........

2.现代诗经典 篇二

20年代初期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在思想上更接近禅宗。在他的《我和诗》一文里, 他介绍了自己与哲学和诗歌结缘的经过, 其中说道, “秋天我转学进了上海同济, 同房间里有一位朋友, 很信佛, 常常盘坐在床上朗诵《华严经》。音调高朗清远有出世之概, 我很感动。我欢喜躺在床上瞑目静听他歌唱的词句, 《华严经》词句的优美, 引起我读它的兴趣。而那庄严伟大的佛理境界投合我心里潜在的哲学的冥想。我对哲学的研究是从这里开始的。”宗先生的这段经历对《流云》小诗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创作《流云》时, 先生在“静寂中感觉到窗外横躺着的大城在喘息, 在一种停匀的节奏中喘息……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一会儿, /又觉得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里, /在里面灿着。”这首《夜》写仰望星空的微妙心理变化, 并赋予这一变化以灿烂的诗意的表现, 引起人们对于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悠长的哲学思索。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仰望星空而终于悟道, 西方的哲人也有静夜独处对空沉思的习惯。杰出的诗人和哲人往往集于一身, 因为他不仅有丰富的人类共同情感, 也有深刻的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

徐志摩、林徽因都曾留学西方, 但他们自幼受过传统思想的熏染, 其诗同样也有含蓄的“禅寂”意境。梁启超在著名的《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阐述过佛教对现代中国复兴的重大作用, 所论或有夸大之词, 但由此可见他对佛学的重视。而徐是梁颇为欣赏的得意学生, 林徽因又是梁才貌双全的儿媳。泰戈尔诗作多充满了“爱”和神性之美, 也有释迦的献身精神。他的《飞鸟集》、《园丁集》都有泛宇宙之爱的灵光闪烁。我们知道艺术创作中灵感的倏忽即逝和佛教禅宗的“顿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林和徐两个年轻人在梁启超和泰戈尔两个东方智者的影响下, 也有一些表现“灵之颤抖”的诗歌, 如徐志摩有一首《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当他听到天宁寺的礼忏之声时, 他感动于那种人间没有的境界, 犹如听到“初夏的第一声鹧鸪”、又犹如“热带空气里听一个骆驼的铃声, 轻灵的, 在远处响着, 近了, 近了, 又远了”他赞道, “这鼓一声, 钟一声, 磬一声, 木鱼一声, 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 迂缓的, 漫长的回荡着, 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和了, 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 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他把这声音称为一种“大和谐”, 是“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这是直接写对于寺院梵呗忏诵之音的主观感受的, 表达了诗人在这宇宙庄严谐和之声中心灵的颤动。

林徽因的诗歌更多一些女性的细腻体验, “夜、灯、星空、光、影、花、梦”等成为其诗歌中经常涉及到的物象, 表现“禅寂”的诗作就多一些, 如《昼梦》“昼梦/垂着纱, /无从追踪的情绪/开了花;/四下里香深, 低覆着禅寂, /间或游丝似的摇移, /倏忽一重影;/悲哀或不悲哀/全是无名, /一闪娉婷。”还有《冥思》、《空想》、《静坐》《记忆》、《山中一个夏夜》等都是作者在寂静中获得的细微感受, 如果没有灵敏的感悟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很难表达得如此形象。另外, 《莲灯》和《题剔空菩提叶》是直接采用佛教常用物象入诗的, 而《中夜钟声》则采用优美的形式突出了钟声的悠长和回音:“钟声/敛住又敲散/一街的荒凉/听——/那圆的一颗颗声响/直沉下时间/静寂的/咽喉。”林是建筑家, 在考查中国的古代建筑时, 直接接触了众多的古刹佛像, 面对庄严凝重的大殿佛像, 她每每肃然起敬, 心生玄思。

废名是新诗人中独特的一个, 他偏爱佛理, 自己也打坐参禅, 往往有妙悟。所以他的诗最难懂, 是典型的“现代禅诗”。他的诗作不多, 但类似禅宗公案般耐读。比较好懂的是他的《街头》:“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 /乃有邮筒寂寞。/邮筒PO/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人类寂寞。”这首诗突出表现了现代人在都市的寂寞情绪。古人也有寂寞, 却是“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式的。当“汽车”和“邮筒”出现在古皇城北京街头时, 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可现代人的寂寞不再是那种相思不得相见的无奈和凄美, 而是一种茫然无着的焦虑和机器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无所适从的困惑。废名抓住了街头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事物, 在看似漠不相关的一组事物组合的街景中传达了人类共同的现代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他以局外人身份“静观”的结果。他的人生宇宙观和审美观不同于同代人, 而是更多得益于东方古老哲学与禅宗及美学的睿智与敏慧。他的《星》、《十二月十九夜》、《妆台》、《花盆》、《灯》、《画》等诗也有深刻的佛理禅趣。

卞之琳的许多短诗如《断章》、《雨同我》、《寂寞》、《圆宝盒》等都以智慧之美取胜。《投》是《雕虫纪历》中的一首。从写小孩子投石头玩, 想到“说不定有人, /小孩儿, 曾把你/ (也不爱也不憎) /好玩的捡起, /象一块小石头, /向尘世一投。”这首诗以“小孩子”为诗人的观照对象, 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层思考。这两“投”, 小孩子都在其中, 只是在前一投里, 他是投石人, 而在后一投里, 他是被投掷者。投石头时的他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但这个“由自己做主”必须在生命产生之后。在没有生命时, 无所谓做主和不做主。人都属于“不由自主”的, 既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 又不能决定投生到怎样的环境。而当人有了思想开始厌倦生命时, 生命的存在已然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生命的偶然性总让我们无可奈何, 所以诗人用“随地”“好玩”来修饰那不同的“一投”。

其他如吴奔星、赵萝蕤、何其芳、李白凤也多化古诗意境入新诗, 以“静默”的观照来统摄诗歌的灵魂, 因此具有了无言的禅寂。

综观这一时期的现代禅诗, 其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刚刚突破旧体, 音韵上比较和谐, 内容多反映个人对于社会人生宇宙的关注。带有比较浓厚的古典诗风。诗人“静观”的创作心理类同禅宗的“观心”, 故其诗歌氛围多寂静悠远, 因柔和有余而呈现出玲珑之美。

摘要:新诗和传统诗歌有截然不同的体式, 但并不意味着新诗与传统诗歌完全背道而行, 例如传统诗歌里的禅道精神从新诗初创就时时隐含在诗歌文本中。本文仅就其中的部分诗篇进行例证, 以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关于新诗和传统诗歌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2].周良沛选编.《徐志摩、林徽因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

3.读英文经典,一起寻找诗和远方 篇三

相信我,拥有这种神奇力量的书绝不是心灵鸡汤,鸡汤只会像吹气球一样给你希望后又很快飞走;更不是网络小说,绝大部分网络小说只会用它冗长的情节占据你的时间,打乱你的计划,甚至拖垮你的情绪,让你变得庸俗又暴躁;更不是所谓的成功学,这样的书只会给你打一身鸡血,却无法给你面对失败的力量。

拥有这种神奇力量的书或许只有一种,那就是经历了时间考验、岁月沉淀的经典。比如经典小说。这样的小说能直击灵魂,震慑内心,让你伤怀沉思,让你感同身受,让你找回爱和美好,也让你了解黑暗与死亡。也许你会忘记它的情节,但永远也无法忘记它在你内心留下的印记。正如高尔基所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或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而现在,我们将要带你走进八部英文经典小说的新世界:它们或深沉,或轻快,或美好,或沉重;它们关乎友谊,关乎成长,关乎现实,也关乎理想;它们有着不同的故事情节,却都在书写生命中爱与希望的力量。

在这个盛夏,请寻一片阴凉,捧起一本心爱的小说,将躁动的心轻轻安放。

4.关于经典历史文物现代诗:诗九首 篇四

中华自古多良将,

铁骨雄魂可柱天。

妙策在胸帷幄里,

钢刀喋血士卒前。

挥师印缅国威誉,

转战丛林敌胆寒。

更叹英年辞板荡,

名垂青史戴安澜。

游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二首

其一

梦里诗中入画姿,

留连不舍惹相思。

分明仙境红尘外,

美在深山人也知。

其二

风雨桥横碧玉流,

苗乡古寨景温柔。

芦笙响处闻歌舞,

情调迷人吊脚楼。

参谒衡阳保卫战纪念城二首

其一

切齿倭贼罪孽深,

尸山血杵煞惊心。

惨绝战史衡阳役,

卅万生灵化鬼魂。

其二

浩气长存天地间,

横刀上阵好儿男。

党国自有英雄汉,

勇为民族把命捐。

侗乡鼓楼

美景怡然最壮观,

鼓楼如塔入云天。

雕梁彩绘龙麟凤,

斗拱层叠榫角檐。

根自夜郎文化远,

源来侗寨古风传。

芦笙响彻催人乐,

歌舞狂欢三月三。

衡阳石鼓书屋

大道宏播警世篇,

讲学解惑任承传。

民族经典泽春雨,

永向书屋缅圣贤。

游独山翰林故里

古今多少少年郎,

书海穷经日夜忙。

字富五车堪大任,

翰林腹内有文章。

游衡山玄都观

浪迹林泉笑尔曹,

风光绝处觅逍遥。

刘郎不是此山客,

5.刘诗诗经典语录 篇五

1、讨厌别人送我东西、更讨厌别人跟我交朋友、最讨厌别人抢了我想要的、你觉得我不行么、偷来送、在本姑娘眼里、天下没有偷不到的东西。――燕三娘

2、你绝望放弃时选择离开,我心死时也许也会选择放手,可也许是绝不放手

3、月亮和星星很难说哪个更好的,如果你不要只是为错过月亮而低头哭泣的话,也许会看见繁星满天呢!那也是不逊于月亮的美景!

4、累了才放慢脚步、错了才想到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伤了才明白坚强、醉了才知道难忘。

5、原来我们走过的露已经那么长了,连我娘都认为我们是一对,可我们却真的只是伙伴,可笑吗?

6、有些事明白是一回事情,看着它发生在眼前又是一回事情。

7、自由恋爱不一定会幸福,盲目听从可能会白头携老。

8、只是不要哭泣太长时间就可以了,记得哭完后,赶紧擦干眼泪看看天空,莫要错过了属于你的.星星!

9、好女不跟男吵,尤其是粗男。

10、有胆进我的白龙香车,就不怕出不去吗?

11、不许嗯!以后醉生梦死的男人都不许嗯!我燕三娘要的东西,自己会偷回来。――燕三娘

12、胡说!她明明喜欢景天,却把他让给你,你这个笨蛋还不知足,如果我是她,就抢了你的身体成为人,这样神界也奈何不了她,反正你也是个没有魂魄的家伙!

13、你有什么可伤心的!还假惺惺地掉几滴眼泪来赚同情?想想那个夕瑶吧!她为了你什么都不要了,到下界还不知会转世成什么东西,如果你还哭,她岂不是要屈死?

14、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心中最大的希望破灭。――挞拔玉儿

15、秋风落叶,他们都在自怜自伤,不想凋零落下,却最终逃不过落下的命运。

16、我不应该相信你的,可我现在不得不相信你。――挞拔玉儿

17、原以为抛开过往,以后的日子就只会有偶尔的悲伤。可原来再在努力,再用心,落得仍是痛彻心扉的悲伤。也原来有很多记忆,人会情愿永远抹掉它。没有忆,则没有痛。

18、哥哥…小葵一直不能替哥哥做什么事,铸剑不能帮上忙,现在也总要哥哥照顾,这一次能救哥哥…真好…我好高兴…哥哥你要好好保重…这柄镇妖剑……送给哥哥…

19、谁让你是我的人,我不管你要管谁啊?

6.论现代诗的语言与教学 篇六

笔者认为,学习诗歌应从语言入手,而教学现代诗,更要有现代诗的语言意识,并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

懂得理解现代诗诗歌语言,需要读者将公众语言观转变为诗歌语言观,具有诗歌话语结构的意识。公众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具有词典意义。但由于诗歌语言是一种创新,则不能完全按大家都懂的词典意义来理解它。有了这个意识,就能自觉地联想、想象、领悟、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或暗示的意蕴。如笔者的诗句:“上帝的乳汁/从天而降/给我一个生长的方向”、“母亲/一部民间歌谣总集/沿着故乡的音阶/拾级而上”、“民歌体的身段拂花弄影/从男人的胡茬走进走出/放牧山风和羊群”、“云梯耸起我们的高度/月亮摄下我们站成的风景”、“我们相看泪眼/洒下几滴雁声”,等等,若只按公众语言及其词典意义便难以理解。

懂得现代诗语言是一种非常规语言或反常规语言,用常规的语法和语义是难于解释它的。其中朦胧诗、先锋诗、探索诗等,经常打破常规的语法要求,令人觉得这些词语不搭配,或者矛盾而不合常理,词语跟平时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而显得陌生。如:“鞭炮震动你长满青苔的耳朵”,若用常理去解释,就会理解为“耳朵里长青苔”这种谁也没有看见过的情况了。这就要求老师指导学生不拘于常规语法和常规语义去理解诗歌语言。

认识到一首诗的语言,并不全是反常规的诗歌语言(诗语),而是常规语言(常语)占多数,非常规的诗歌语言占少数,常语和诗语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如:“心中渴见一个人/口上却说不要相见/只把相思化作笔底波澜/浪击远方的堤岸”。这一节诗中第三句诗的“相思”二字以上为常语,以下为诗语。常语多是叙述语言,是为诗语作铺垫的。常语是诗的枝干,诗语是花。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一首诗中的常语和诗语各是什么,并提取诗语加以联想、想象、玩味,结合常语挖掘内涵,想象其意境,从而让学生充分捕捉和理解诗意,并感受诗的美感。

要懂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不能按常规表述或描写中的语言结构去理解。如:“有根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叶/有叶却没有花/这是一种特殊植物/它的名字叫游子”(云鹤《海外游子》),诗人把海外游子比作水中无依无靠和很不健全的可怜之植物,或者有根无茎,或者有茎没叶,或者有叶没花。这种语言结构只有作为诗,才可能存在和被人接受,否则就是荒唐的。

要懂得诗人不是用一般书面的语言来与读者对话及交流感情,而是通过诗语(艺术语言)来与读者对话和交流感情的。诗语是诗人在诗中设计的一座桥,这桥越别致越好,且不是很直的,而是适应于诗人和读者在桥上看风景和谈情话,使读者流连忘返,桥缥缈隐蔽,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且又能够走通而非断桥。教学时要让学生到这桥上看一看“风景”,理解其中景与情的联系,领悟它的情趣、理趣、意趣、诗趣。

要懂得诗语与日常用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即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就算完满了,而诗语除此之外,还具有形象感与鲜明感或诗感。诗人把普通用语重新加以组合,使语言具有立体感,加深读者的印象。一般地,诗人要达到这一目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态为动态。如“家具惊醒/影子逃散/散成骇人的鬼魅”,使“害怕”化成了形象,有了立体与动态的感觉。又如写离开故乡十年,母亲的思念,一声咳嗽,“摇落那一滴在眼眶/挂了十年的/倔强的眼泪”。眼泪挂十年,是动态的描写,说明母亲没有一天不思念儿子,但从客观生活现象上看这是荒谬的,不可能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一首诗中用了哪些普通用语,又是怎样把普通用语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的,它有怎样的立体感,并充分想象它的立体感,从而在自己心中产生诗感,享受诗美,受到诗美的熏陶。

懂得有诗感的才是诗,教学时一定要抓有诗感的句子来理解。朦胧诗、先锋诗如此,生活流诗也如此。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世代代/太阳好像是平原上的庄稼人种的”,结尾一句属于诗感语言,能引起读者对庄稼人的各种联想,或表示同情,或希望他们改变这种境况,这些是诗感语言所包含的意思。而用日常用语写诗的“生活流”诗人(如教材所涉及的诗人韩东),他们的语言是很普通很自然的,也可称之为白描的语言,他们以描绘人的感情为主,《山民》即如此。

要能把握现代诗语言精练、形象、意义丰富、时空跨度大等特点。精练:现代诗包括整个现代诗歌,作者在定稿时一般尽量删去多余的字和句,少用形容词,少用排比句。在诗歌教学中要向学生点明诗的精练特征;形象:形象的语言是立体的,抽象的语言是平面的。如把“五月里我们要拿起锄头下地了”改为:“喧闹的五月/锄头开始敲打土地”,其中“敲打土地”就比“下地了”更具形象性,因读者由“敲打”可联想到一个人举锄又落下的情景及敲和打的声音。在教学中要多进行诸如此类的用词用句分析,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欣赏诗歌语言;意义丰富:指语言不流于表层,不干瘪,而富有思想的内涵。如“墓碑和纪念碑/有时共同着一块石头”,教学时要对这类语言进行深层的多角度的挖掘,不必流于字面分析;时空跨度大:现代诗的句与句之间,常出现极大的断裂和跨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断裂空白处加以补充,对跨度加以想象,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

7.现代诗教学应厘清三个“≠” 篇七

[关键词]现代诗 朗读 文本赏析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4

许多教师教惯了白话文,在教学现代诗时也按照教白话文的方法与策略来教,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内容与情感的感受。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出现的错误,谈一谈如何教学现代诗。

一、朗读诗文≠朗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生:这一小节主要讲中国的幅原辽阔。北方还在飘雪的时候,南方就已经春意盎然了;东方升起太阳时,西方还是群星闪烁。

思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但是他把朗读课文的技巧用在了朗读现代诗,是不对的。朗读诗文≠朗读课文,现代诗有它独特的行文结构与语言描述特点,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忽略了这一点,就会使学生不能深刻地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对策:

师:(教师把第一自然段变成白话文出示)大家比较一下,这样的行文结构与教材有什么不同,朗读的方法能不能一样。

生1:我们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要读出停顿的节奏。

师:光读出停顿还不行,还要读出重音,请大家再读一读,谈一谈读过之后的感受。

生2:我才读到一半,内心就非常激动了,祖国太辽阔了!

师: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情感与节奏阅读下面几小节,看谁读得更感人。

二、文本赏析≠文本解读

师:刚才,大家已经阅读了这首现代诗,哪一位同学能说一说这首诗主要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祖国的?

生1:从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物产、民族的情谊、灿烂的文化、祖国的精神几方面来写。

师:同学们能根据内容,把这首现代诗分段吗?

生2:可以。这首诗可以分为三段,第一小节为第一段,写的是祖国的辽阔,起到总领全诗的作用。第二段是2、3、4、5、6小节,从不同的视角介绍祖国。第三段是第7小节,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思考:现代诗的教学重在欣赏,而不在解读,这位老师带着学生一步步解读文本,从表面上看无可厚非。但是,从诗歌的内容与特点来说,这位老师过于理性的解读已经把诗歌内在的意境美给丢弃了。诗歌的文本赏析≠文本解读,这样的教学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有点格格不入。

对策:

师:同学们刚才都带着自己对祖国特有的情感朗读了这首现代诗。那么,在朗读过程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美丽的西湖、云雾缭绕的黄山与庐山、白浪翻滚的长江与黄河。

生2: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祖国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更加富饶,更加文明。

三、情感体验≠知识传授

教师播放视频《美丽的中国》,内容有祖国大好河山的介绍,有中国的各种物产的介绍,有对各个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的介绍。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满脸迷茫。

思考:知识的传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应放在情感的体验上。在这一节课中,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但是没有丰富的情感作基础,他们对现代诗的特性没有一个具体的体验。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远比失去的多。

对策:

师:祖国有那么多的山河与物产,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这首诗的相关内容吗?

生1:能。(学生分别选择不同的内容来绘画)

师:通过绘画,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到了现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修建了三峡大坝与小浪底工程,让我们的母亲河可以更好地服务我们。

总之,现代诗的教学不能用其他文章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诗歌最注重的就是表达情感,要让学生在不断读、品、悟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现代诗的意蕴,让学生在现代诗中获取美的享受,升华自己的情感。

8.经典禅语静心诗 篇八

2. 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它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佛菩萨,人天善神,都看着你;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愿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4.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5. 有时候闭上眼睛、才能看见最干净的世界。

6.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7.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8.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9. 比丘熹斗诤,共相骂詈,彼此诤言,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是为疾灭正法。——《萨婆多毗尼婆沙》

10.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

11.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

12. 佛说:前世,你是我亲手种下的一株碗莲,别的莲都开了,只有你,直到枯萎,也没能把你清丽的容颜展现在我眼前。

13.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源自:《华严经》

14.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5.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6. 是您指引我走出第一步,生命中的第一位“上师”,帮助我找到以后的路,谢谢您,妈妈!祝您新年快乐,违缘尽除,身体健康,永远开心。

17.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源自:《楞严经》

9.一首充满古典意象的现代诗 篇九

诗的第二节,“东风”、“柳絮”、“春帷”等意象,多见于古典诗词。李白诗《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商隐诗《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思妇幽怨、分别销魂之意。苏轼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词意“幽怨缠绵,直是言情”(沈谦《填词杂说》),寓伤感于飘逸,表达了无限幽怨。正是由于运用了“东风”、“柳絮”、“春帷”等具有古典意象的词语,诗中自然地散发出深沉浓厚的哀伤幽怨之情。思妇心扉紧掩,寂寞孤独,如同枯木;春来不发,好像死水,波澜不兴,而寂寞的背后仍是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如此,才引发出第三节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思妇在漫漫无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听到清脆的达达马蹄声由远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骑马归来,她的心被达达的马蹄激活了,怀着满腔的惊喜,打开久久紧掩的窗扉,迎接归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个陌生过客,从窗前走过,这和“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何其相似!《错误》确是一首精致典雅充满哀怨的诗歌。

我们说《错误》是一首优秀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它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更在于它的现代手法的运用,彰显了现代诗歌的魅力。下面,我们就从叙述视角这个角度来剖析《错误》的现代性。

现代叙述学在分析小说时认为,在作家和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叙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中站出来叙事,而是通过叙述者来叙事。古代诗歌中,闺怨诗多为代言体,诗人与诗的叙述者清晰明显。如唐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诗人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客观地叙述。有的诗人把自己设想为思妇,直接以思妇的口吻叙述,如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而《错误》中的叙述者,与此又不尽相同,这个叙述者就是“我”,在诗中充当了两个角色,或者说叙述时采用了两种视角:受限制的视角和全知视角。《错误》诗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视角,第二句和第二节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三节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视角。为了理解方便,我们不妨把原诗改动如下:

过客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思妇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思妇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过客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过客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样,一眼就可以看出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一切尽在诗人的视线之中,可是诗的韵味便荡然无存了。诗中“我”的身份开始并没有明确,我们读完第二节诗时,也会善意地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样诗便充满了张力,读者产生阅读期待心理,结果却又超乎读者的意料,获得一种意外的美感。接受美学认为,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产生一种期待视野,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契合,读者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和满足感,但若是一味契合,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因此,当作品合理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新奇感,阅读兴趣会更浓厚,可以更深刻地获得美的享受。因此《错误》一诗在人称运用和叙述视角上确实独特高妙。

评论此诗,有人认为这个“错误”是“我”主动造成的,有人认为是“你”主动造成的,从诗的内容上看,不管是谁主动造成的,这错误还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吗?那必是一个残忍的错误。如果清楚了叙述视角,明白了叙述视角的转换,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无奈的事实,正如徐志摩《偶然》中所写的那样:“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并非是故意而为的错误,错误才是美丽的,诗意显得更加凄美淳厚。

布鲁克斯在《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一文中说:“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充分运用隐喻。”如果我们认为《错误》这首诗以闺怨意境为隐喻,指代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那么,诗人这位“过客”没有走进古典,皈依古典,而是继续前行,诗人走向了哪里?诗人走进了诗歌的现代,实现了对现代诗歌的追求和创造。《错误》这首诗隐含了诗人对古典和现代的态度。这样理解,不知是否称得上是一种接近文本的解读。

附: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0.现代诗经典 篇十

就拿笔者所执教的六年级来说, 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 六年级下册就安排了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 朗费罗的《人生礼赞》, 魏刚焰的《你, 浪花的一滴水》, 王慧骐的《我们上路了》, 蓝星的《万岁, 母校》, 还有《苏武牧羊》等6篇现代诗, 占教材总容量的七分之一强,

面对教材中的现代诗篇, 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怎样的教学策略, 才能使现代诗教学上出诗味, 上出诗意来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笔者想从现代诗教学的“简”与“丰”两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般而言, 现代诗教学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从教学任务上看, 现代诗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读出诗歌意韵, 结合背景,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体悟诗歌意境意蕴, 还要能适度仿写诗歌的某些章节, 在诗歌写法上领悟出一点“皮毛”来。

一、教学程序安排要简单

一课时的时间长度是有限的, 如果教师的教学程序安排繁杂, 教学环节安排琐碎, 那么一课时的教学效果一定值得怀疑。

1. 教师要先读为快

一篇现代诗到手, 教师自身要反复把读, 读出诗的韵脚, 读出诗的内蕴, 读出诗人的情感, 甚至还要想象:诗人当时在创作该诗时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波澜?只有教师读到位, 对现代诗篇的感悟才能出味, 也只有教师读出味了, 在与学生的共商共学中才能起到“首席”的作用。

2. 教师要抓准“诗眼”

每一篇现代诗篇, 尽心涵泳, 总会从诗篇中找到现代诗的“诗眼”, 这“诗眼”或明或暗, 或显或隐,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个词, 也可能是一句诗。只有准确地捕捉到正确的“诗眼”,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不偏离“准确的航线”。

不久前, 我们六年级备课组在研究《我站在铁索桥上》一诗的“诗眼”, 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老师认为, 本诗的“诗眼”应着落在“红旗”上, 因为“红旗”是勇士们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的目标指引, 也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 因此, “诗眼”非“红旗”莫属;也有老师认为, 本诗的“诗眼”应是隐含的, 是“遐思飘飞”, 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的所见所思, 重在所思, 而这“思”恰是本诗的“诗眼”……而笔者则认为, 就全诗的描述与抒发“流线”来看, 本诗的“诗眼”应落脚在“高声歌唱”上。为什么呢?全诗共有四节, 第一节点明诗人站在今日的铁索桥上;第二节讲的是诗人在铁索桥上回忆当年那惊心动魄的渡桥画面;第三节讲的是今日人民的幸福生活与人民对勇士、先烈的缅怀与哀悼;第四节诗呼应第一节, 深情歌颂了英雄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就全诗的内容与诗人饱满澎湃的激情来看, 全诗的意旨在于高声歌唱英雄、歌唱可敬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追求、歌唱伟大的祖国……诗歌的最后一行“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声歌唱!”意犹未尽, 留下了诗人无限的倾诉空间。就此而言, 本诗的“诗眼”便再清晰不过了。因此, 在教师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还要引进“全组的智力”, 这样对现代诗篇的内涵内蕴的把握才会更准确、更到位。

3. 教师要“读声鲜明”

现代诗“以读为本”, 为此, 在充分咀嚼诗篇的基础上, 教师要“先读为主”, 将诗读出气势来, 读出情绪来, 读出情感来,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以自我的读诗体验去感染与影响学生。同时, 教师在备课时, 应特别注意精心设计有“煽情效果”的过渡导语, 给学生的每一章节与完整诗篇的朗读“助燃煽火”, 达到“以情激情”的学诗成效。在读的形式上, 要多变, 个体读, 小群体读, 集体读, 配乐读, 设计情境读等方式要相互配合, 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课堂不仅读声琅琅, 而且情意绵绵。

4. 教师要简单施教

简单, 并不等于没有内容;简单, 是一种教学的境界追求, 正所谓“此时无招胜有招”。进入中高年级, 学生的现代诗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了, 教师不要老不放心学生的学力, 不管不顾学生的预习起点, 一入课总是从生字、新词的学习做起, 然后再逐句朗读、逐句讲解, 在教师的包办下, 再将诗行的意思, 诗歌表达的情感一股脑儿倾囊相授。包办下的学生, 学力发展必然是依赖性的、畸形的。因此, 教师要以发展学力的眼光安排教学, 应以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为现代诗歌学习的起点, 对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体悟与认识到的, 完全可以让学生说、学生读来简化处理。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也不要给予扮演“天下知”的角色, 要引发学生的思索, 实在有难度了, 教师再加以引导。而后重点围绕诗歌的题眼、诗眼, 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 引导学生有质量、有质地、有质感地读诗歌, 让现代诗教学的课堂飘逸出浓浓的诗声、诗情来。

二、教学成效呈现要丰盈

一课时的现代诗篇教学, 简单的教学程序安排也许不甚好看, 但对教师的挑战难度将更大, 就像如今的世界乒球比赛, 虽然比赛的回合没有以前那么好看了, 但对技术的要求却更高了, 因为, 所有的选手都想在前三板抢得先机。同理, 现代诗篇的教学, 教学程序的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成果的“缩水”, 相反, 在简约中, 现代诗篇的教学正在追求着丰盈温润的教学风韵。

1. 外引资源, 为品味语言“注泉”

还以《我站在铁索桥上》为例, 现代诗篇教学依然不可忽略语言文字的品味。本诗的第二节“勇士们哪, 攀着一根根铁索, 冒着密密的弹雨, 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其中“攀着、冒着、冲破”三个动词, 形象地再现了勇士们英勇顽强, 为革命为战斗胜利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用词的精当, 教师可适当引进《飞夺泸定桥》课文中有关22位突击队员铺木板的描述, 体会诗歌语言与记叙文描述性语言的异同, 也可引进毛泽东的《长征》诗行, 体会不同诗人在描述同一事件时的不同笔法, 以体会祖国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2. 当场消化, 为积累语言“献力”

对现代诗教学, 教师一定要有让学生当场尝试背诵的意识, 千万不能认为背诵是学生课外的活。只有树立起抓紧课堂时间让学生背诵、积累诗行的意识, 课堂才会紧凑高效, “逼迫”教师砍去许多无谓的末节。一课时的教学, 对于较长的现代诗来说, 现场背诵可能有点难度, 但教师也应挑出重点、精彩的章节, 通过填空式、提醒式的设计, 引领学生踊跃背诵, 以提高现代诗篇学习的效果。

3. 适度仿写, 为运用语言“搭台”

现代诗是情感的抒发形式, 是一种美的聚集, 美的表达。虽然我们无法强求学生今后人人均成诗人, 但我们别忘了要用诗行去涵养学生诗人的气质。因此, 现代诗篇的教学也应重视“读写结合, 练笔迁移”。仿写可分两种, 一为语言上的技巧模仿, 一为情感上的恣意流泻。笔者认为, 第一、二学段的现代诗学习宜以第一种为主, 第三学段则可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内容技巧的仿写, 不宜全篇仿写, 可以以诗篇中的某一章节, 结合教师所创设的情景进行仿写, 也可进行补白式的续写。情感式的仿写, 应立足在全诗学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思考、思绪等仿照诗行的形式予以表达。如学完《人生礼赞》, 面对诗人在诗中呼吁的“行动起来吧, 就在生命的此刻行动!让生命之舟乘风破浪!”结合学生即将小学毕业, 步入中学生活, 再过六年, 这批孩子就要走进大学校园, 面对自己的未来, 目前该有怎样的人生规划, 该有怎样的行动表达?在学完全诗之后, 可以让学生应答诗人的“呼唤”, 将心底的“冲动”倾吐出来, 这对学生在学诗之余, 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催力”的“发酵”呢?练笔同样是现代诗教学的应有之义。

11.李清照经典诗 篇十一

李清照经典十首诗词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

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12.对于叶芝经典英文诗欣赏, 篇十二

关于叶芝经典英文诗欣赏 1

the white birds 白鸟

--by: w.b.yeats

would that we were, my beloved, white birds on the foam of the sea!

we tire of the flame of the meteor, before it can fade and flee;

and the flame of the blue star of twilight, hung low on the rim of the sky, has awakened in our hearts, my beloved, a sadness that may not die.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一双白鸟!

流星尚未陨逝,我们已厌倦了它的闪耀;

天边低悬,晨光里那颗蓝星的幽光

唤醒了你我心中,一缕不死的忧伤。

a weariness comes from those dreamers, dew-dabbled, the lily and rose;

ah, dream not of them, my beloved, the flame of the meteor that goes, or the flame of the blue star that lingers hung low in the fall of the dew:

for i would we were changed to white birds on the wandering foam: i and you!

露湿的百合、玫瑰梦里逸出一丝困倦;

呵,亲爱的,可别梦那流星的闪耀,也别梦那蓝星的幽光在滴露中低徊:

但愿我们化作浪尖上的白鸟:我和你!

i am haunted by numberless islands, and many a danaan shore, where time would surely forget us, and sorrow come near us no more;

soon far from the rose and the lily, and fret of the flames would we be, were we only white birds, my beloved, buoyed out on the foam of the sea!

我心头萦绕着无数岛屿和丹南湖滨,在那里岁月会以遗忘我们,悲哀不再来临;

转瞬就会远离玫瑰、百合和星光的侵蚀,只要我们是双白鸟,亲爱的,出没在浪花里!

--傅浩 译

关于叶芝经典英文诗欣赏 2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漫步在莎莉花园

William ButlerYeats 威廉巴特勒叶芝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

在莎莉花园深处,吾爱与我曾经相遇。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她穿越莎莉花园,以雪白的小脚。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她嘱咐我要爱得轻松,当新叶在枝桠萌芽。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但我当年年幼无知,不予轻率苟同。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 在河边的田野,吾爱与我曾经驻足。

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她依靠在我的肩膀,以雪白的小手。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

她嘱咐我要活得轻松,当青草在堤岸滋长。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但我当年年幼无知,而今热泪盈眶。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

斯遇佳人,仙苑重深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玉人雪趾,往渡穿林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瞩我适爱,如叶逢春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我愚且顽,负此明言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 斯水之畔,与彼曾伫

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比肩之处,玉手曾拂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

嘱我适世,如荇随堰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I am full of tears.惜我愚顽,唯余泣叹!

叶芝经典英文诗歌篇二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思昏沉,在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阴影的浓重;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刻,出于假意或真心地爱慕你的美貌;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逐渐老去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躬身在火光闪耀的炉火旁,凄然地低语那爱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爱缓缓踱着步子,将脸隐没在群星之中。

叶芝经典英文诗歌篇三

心中的玫瑰

叶芝 诗/黎历 译

万事破碎而不全,万物磨损呈旧颜,笨重马车吱嘎响,途中孩子在哭喊,农夫步履沉甸甸,冬日沃土翻飞溅,伊玫瑰倩影,映我心田,可有缺陷。

丑陋之物的缺陷,严重得无法叙言;

我远坐绿色小山,渴望将其重塑建,用大地天空河川,制成如金盒灿灿

盛装梦中伊倩影,似玫瑰心底放绽。

The Lover tells of the rose in his Heart

By William Butler Yeats

ALL things uncomely and broken, all things worn out and old, The cry of a child by the roadway, the creak of a lumbering cart, The heavy steps of the ploughman, splashing the wintry mould, Are wronging your image that blossoms a rose in the deeps of my heart.The wrong of unshapely things is a wrong too great to be told;

I hunger to build them anew and sit on a green knoll apart, With the earth and the sky and the water, remade, like a casket of gold

For my dreams of your image that blossoms a rose in the deeps of my heart.关于叶芝经典英文诗欣赏 3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茵尼丝弗莉湖岛 中英双语对照:

William Butler Yeats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Nine bean 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岛,造座小茅屋在那里,枝条编墙糊上泥;

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es dropping slow,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There midnights all a-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那儿安宁会降临我,安宁慢慢儿滴下来,从晨的面纱滴落到蛐蛐歇唱的地方;

那儿半夜闪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红光彩,而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I hear th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ay,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我就要起身走了,因为从早到晚从夜到朝

我听得湖水在不断地轻轻拍岸;

不论我站在马路上还是在灰色人行道,总听得它在我心灵深处呼唤。

(飞白 译)

其它译文:

茵尼思弗梨湖中小洲

现在我要动身了,去到茵尼思弗梨,在那儿用泥土和茅茨盖一间小屋;

我将在那里种九亩豆,又养一箱蜜蜂,孤独地隐居在蜂鸣营营的林间。

我将在那里得些平静,因为平静是徐徐地滴下来的,从清晨之幕里滴下来,到那有蟋蟀歌唱的地方;

那里夜半只是一缕微光,正午是一片紫色的闪耀,而暮色中充满了红雀的羽翼。

现在我要动身了,因为整日整夜地

我常听得湖水拍岸的微声,当我站在大街上,或灰色的铺道上的时候,我在深沉的心底听到这种声音。

(施蛰存 译)

茵纳斯弗利岛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笆房;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13.现代诗经典 篇十三

一、何其芳早期诗歌古典意蕴的成因

(1) 早年经历和环境对何其芳诗歌创作的影响

何其芳非常熟悉中国古代文学, 并善于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古典文学表现手法。从小在封建气息浓重的私塾读书, 开始接触我国古代诗歌以及一些古文经书。由于家庭生活和私塾生活的暗淡, 十二岁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他这种经历, 培养了他对想象世界的眷恋和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1]他最初迷恋古典小说, 后来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开始读文赋作品, 《唐宋诗醇》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诗歌, 感到了艺术的魅力。中学时代接触了白话文, 同时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 这些都引导他更近地走向了文学。初中读冰心的小诗, 有一种创作的冲动。高中流行所谓的“豆腐干体”诗歌, 于是痴迷的学习写整齐的诗。诗人后来回忆说∶“我的第一个诗集《预言》是这样编成的∶那时原稿都不在手边, 全部是凭记忆把它们默写了出来。凡是不能全篇默写出来的诗都没有收入。这也可以说明我当时对于写诗是多么入迷。”[2]他诗歌中字里行间的整齐和韵律的协调, 都是受了古典诗歌和格律诗的影响。

之后他进入北大读哲学系是因“从事文学的人应该了解人类思想的历史”, [3]一下课就沉浸在文学书籍里, 丰富的阅读不仅培养了他对传统诗歌作品的认同, 也使创作中的何其芳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古典诗歌的意趣。

(2) 社会时代背景和城市文化环境对何其芳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直至去延安之前, 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京津度过, 那段时期正是何其芳创作的高峰, 《预言》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相对当时“现代”气息浓重的上海来说, 北京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远离工业化, 文人们保存着相对古朴的风气。从小就受古典气息熏陶的何其芳生活在这里, 便更加认同这儿的传统审美情趣。这在他作品中有完美的体现, 《古城》中的城墙和《夜景》里的宫殿等这类景象, 充满了他早期的作品。

(3) 侧面反映古典诗歌传统影响

除此之外, 他早年未出国留学, 也没翻译过外国作品, 由此可从侧面佐证西方诗艺影响的局限。

二、以《预言》为例, 品味传统意蕴和现代情趣

《预言》写于1931年秋, 那时诗人“几乎绝望地期待着爱情”, 而那股奇异的风“用更明白的语言说出来, 就是遇上了我后来歌唱的不幸的爱情。”[4]他以自己真实的爱情生活为依据, 不加掩饰袒露真诚。谢冕曾这样评价何其芳, “有人认为诗是不可扼制的情感的奔泻, 并不主张诗对情感的更多的加工。但何其芳却把真情的流露与艺术的精雕细刻很好地统一起来。他不讳言自己崇尚的是‘绝美的诗情’”。[5]

《预言》展示了六个主要画面, 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 由开始聆听到“年轻的神”的“足音”的狂喜到足音消失后的怅惘, 让我们在短短几节诗行中体验了一次爱情的悲喜。

⑴传统意蕴在诗中的体现

首先, 文字的锤炼和精雕细琢。正如诗人所说, “我喜欢那种锤炼, 那种色彩的配合, 那种镜花水月。”[6]古典诗歌讲究词语的精雕细琢以符合音律, 很多诗人并非感情涌动才成诗, 而是“苦吟”而得, 句句推敲。何其芳便是其中的代表。早期诗歌中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 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若你细读《月下》, 一定能感受到晚唐诗宋词华丽唯美的形式和语言文字的细微敏感。诗人的心理、情感, 以至美学的选择, 都偏向中国古典的“佳人芳草”, 即使是最抽象的情思在他的笔端都变成了可观、可触的声色而流芳溢彩。

其次, 诗歌的含蓄性。在这里, 诗人对古典诗词, 特别是那种含而不露、蕴藉深远的意境的追求有了切实的实践。诗中没有着意刻画“年轻的神”的形象, 而是梦还式的爱情吟唱。捕捉“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心灵语言, 省略意象之间的链锁, 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 使诗有一种宁静柔和的朦胧美。

第三, 对古典诗词意境、技巧的转化翻新。那“年轻的神”来而又去, 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情调, 技巧层面既与戴望舒的《雨巷》异曲同工, 又与《诗经》中的名篇《蒹葭》里那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调和构思惊人的一致;对女神不正面描写, 而用“我”的感情与语言侧面烘托的写法。

⑵与现代诗的关联

首先, 运用象征主义的象征手法。就这首诗形象的象征性来看,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预言中“年轻的神”的灵感来自法国后期象征派大师瓦雷里的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7], 在象征手法上虽有借鉴, 但预言之神不同于命运女神, 预言之神更带有乐观的调子。就形象的象征性来看, 和戴望舒的《雨巷》也有些相似之处, 比如年轻的神悄然的来去, 和那位有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的出现和消失有类似的影子。只是《预言》中年轻的神没有雨巷中那么浓重的惆怅和幻灭感。何其芳运用的象征手法与象征派不同的是, 不是为了暗示虚无缥缈的“另一世界”, 不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和神秘意象。

其次, 对新月派格律诗的实践。全诗共六节, 每节六行, 韵律得当, 显然受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开头的突然与警醒和结尾的惆怅余韵, 和谐呼应。诗化口语的运用有一种透明柔美的格调。重复的语言, 节奏随情绪的变换, 更增强了诗的美感。

三、结语

何其芳早期的诗歌创作, “用新奇的想象和朦胧的情调构成的意境美, 使人很难分辨哪些是中国古典的, 哪些是外国的现代诗歌的影响。”古典诗艺的运用和现代意象的结合形成了何其芳独特的个性, 诗人以其“真”品性找到了古典和现代的契合点, 这一切都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蓝棣之《何其芳全集》序言二.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2]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3]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4]何其芳《<刻意集>序》.何其芳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5]谢冕《中国现代诗人论》, 重庆出版社, 1986

[6]何其芳《论梦中的道路》.何其芳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14.同题现代诗赏析教学举隅 篇十四

一.两首《留别日本》与两个文学阵营

关于徐志摩与日本的直接关联,如果单凭他曾三次游访过日本这一事实,或许我们很难说他和日本有很深的地缘关系。然而,日本的风土人情是激发他创作欲望的主题之一,而他以日本为背景来创作的文章和诗作也为数不少。在此,先不妨对徐志摩的访日情况做简要的梳理:第一回,1918年8月,乘坐南京号前往美国留学途中在东京靠港停留;第二回,1924年,作为泰戈尔访日的随行人员正式游访日本;第三回,1928年6月,前往欧洲旅游途中经停日本,在神户、横滨和东京短暂游历、寻访友人。

首先,我们来考察两首《留别日本》各自的创作背景。1924年陪同泰戈尔一起访问完日本的徐志摩,回国之后随即前往庐山修养,在此期间他陆续翻译了一系列泰戈尔访日时所做的演讲。随着翻译工作的展开,访日之时的种种回忆和场景被逐一诱发,随之挥笔写就了《留别日本》。而郭沫若的《留别日本》,则是他在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在日留学生涯后,1923年4月和家人一同离开日本、回归祖国之时心绪的凝结和表达。郭沫若在自传《创造十年》中曾这样记述道:“一九二三年的三月,在福冈住了四年零七个月的我,算是把大学弄毕业了。(中略——笔者注,下文同)北京没有去,带着家眷仍然回到了上海,动身的一天又恰好是四月初一”[1]。郭沫若选择的路线是从北九州岛门司港出发乘坐海船归国,而这要花费将近整整一天时间的海上归途,似乎也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封闭时空,让他整理自己离别日本的复杂心境,同时也唤起内心深处对回归祖国的美好憧憬。而从《留别日本》结尾处所属的日期“四月一日”可以推测出,这首诗歌正是他四月一日在海上归途中所写。

不同作家的作品在精神层面和审美形态上往往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体现着他们各自所属文学团体的整体风格和美学理念。在20世纪初的中国留学大潮中,以徐志摩等作家为代表的英美留学阵营与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留日作家群,虽然在文学观念上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与特点,但都以其厚重的文学实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留学欧美作家群大都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学本体的独立性与个体心灵的自由抒发;与之相比,留日作家在创作方面则多倾向于从社会现实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工具作用。尽管他们在二三十年代针锋相对、论战频繁,尽管也都存在着各自的偏见与缺陷,但正因其迥异文学观之下衍生的不同文学创作恰恰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难得的共生共荣的文学现象,从而生成了既对立却互补、多元发展的文学格局。留学日本的郭沫若乃是创作社的文学领袖,而留学欧美的徐志摩是新月社的创始人和核心人物。对这样两位背景截然不同之诗人的同名诗作进行比较解读,考察他们各自的日本体验,我们或许能从中窥探出不同流派作家日本认识的差异之所在。

二.异样的“日本体验”,两极的“心象风景”

那么,这两首作品又到底蕴含了徐志摩和郭沫若二人各自怎样的日本认识呢?

1924年,作为泰戈尔随行人员的徐志摩从日方得到了访日全程的经费支持。不仅如此,甚至被视为贵宾而礼待有加,从而全身心地体味到了一般普通中国人无法经历的游访体验。而更为重要地是,随着游访日本主要城市的行程的深入,徐志摩亲眼目睹了经历过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普通民众努力重建家园的身姿,加深了他对日本人民所持好感的同时,也给他提供了反省中国民众之国民性和社会问题的契机。

郭沫若在日本开始他的新诗创作之始,怀抱着一种亲近自然的思想,并曾用大量的笔墨持续地书写和赞美了日本自然之美。然而,到了《留别日本》之时,他却一反前状,创作了一首饱含民族愤怒之情的特别之作。从不同于徐志摩的视角和体验出发,将他郁积于内心的情感借助诗歌的形式爆发出来。郭沫若对于自己曾经所遭受的来自日本人的人种歧视遭遇进行过这样的控诉:“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本来支那并非恶意,有人说本是‘秦字的音变,但出自日本人口中则比欧洲人称犹太还要下作。”[2]可见,郭沫若的处境和身份与作为外国贵宾来访日本的徐志摩相比无疑是天差地别。对于一名只是在异国求学苦读的留学生郭沫若而言,对日本的认识最先还是来自于日常而细碎的生活体验。沉重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以及前途未卜的内心苦闷等等,这种种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艰辛体验在他笔下的《创造十年》中充满了字里行间(见附表)。

(1)异邦与故国:作为镜像的日本

前文所述徐志摩与郭沫若各自不同的日本体验,也在其二人的同名诗作《留别日本》中有所表达。接下来,我们对两首作品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诗节对比请参照下表,带圈字符表示其在诗作中的相应小节数)。

从诗人的立场而言,徐志摩的诗作总体上是以回到中国之后对留下深刻印象的日本进行回想的方式来书写,而郭沫若的作品则表现了他将与曾压迫他的日本诀别。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首作品却有着相同的构造,那就是:以日本为镜,在与日本的对比之中来反观自己的母国。而就诗作中所呈现的对异邦与故国的态度而言,徐志摩总体上表现出对日本文化的倾倒和对日本异国情调的憧憬(比如第一节、第六节)。与之相对的是,对于自己母国的中国,却站在批判者的立场,控诉现实中国的不满而追怀古典文化的盛况。徐志摩的这种思路,不仅仅是在诗作中,在他随后谈及日本之行的演讲稿《落叶》(1924年秋)中也有所体现:endprint

再看日本人天灾后的勇猛与毅力,我们就不由的不惭愧我们的穷,我们的乏,我们的寒伧。这精神的穷乏才是真可耻的,不是物质的穷乏。我们所受的苦难都还不是我们应有的试验的本身,那还差得远着哪;但是我们的丑态已经恰好与人家的从容成一个对照。我们的精神生活没有充分的涵养。[3]

郭沫若却正好相反,他则是秉持一种类似国族主义的主张和立场,在对日本进行批判的同时表达了一种期盼早日回归祖国的心境。比如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五节,当时的日本无论是多么先进而美丽的国度,但在郭沫若的眼中看来都无法和自己的祖国相提并论。全诗洋溢着要向祖国飞奔而去的“回归”心态。诗作中的这种心境,同样在自传《创造十年》中能够找到对应:“‘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中略)在‘五四以后的国内青年,大家感受着知识欲的驱迫,都争先恐后地跑向外国去的时候,我处在国外的人却苦于知识的桎梏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进我爱人的怀里。”[4]如此这般发自心底的呼声,无疑可以看作是郭版《留别日本》最相称的注脚。

(2)“理想之国”与“文明监狱”

正因为徐志摩和郭沫若二人经历了异质性的日本体验,秉持着迥然不同的立场,怀抱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决定了他们诗作中各自所描绘出的“心象风景”抑或是“日本形象”也自然呈现出两个极端。在中国古典文献以及传说中,时常能够见到用“扶桑”来指称海上仙境,比喻一种世间乐土。而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也延续不断地得到继承。徐志摩诗作中所描绘的日本景象,正如这种古典传统所言,是犹如“扶桑”一般的理想国式的存在。长期在日本这片土地上实实在在生活过的郭沫若则与之相反,因为亲眼看过、全方位体味过日本的不同侧面,所以他对日本的态度怀抱着赞美与不满的两面性。而在郭沫若版的《留别日本》中,他只是单单选择将他长期在日本郁积的不满、苦闷、不自由的一面尽情地倾吐了出来。正因为如此,滞留了长达十年之久地日本,在他的心中成为了一所无形的监狱。《留别日本》则正是给他十年留学生涯画上终止符一般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

事实上,在《留别日本》创作前后的这一时期,中国的内乱以及关涉到民族存亡的各种政治问题给了郭沫若思想上很大的冲击,而这种影响也非常直接地体现到他的文艺观念中。在1923年9月9日发表于《上海周报》第18号上的《艺术家和革命家》一文中,郭沫若这样论述道:

“艺术家要把他的艺术来宣传革命,我们不能论议他宣传革命的可不可,我们只能论他所借以宣传的是不是艺术。假使他宣传的工具确是艺术的作品,那他自然是个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以他的作品来宣传革命,也就和实行家拿一个炸弹去实行革命是一样,一样对于革命事业有实际的贡献。”[5]

在郭沫若早期的诗论中,他主要倡导诗歌本体的艺术性。到了1923年,他却开始强调文学家的社会责任以及要重视文学的社会性。而1924年5月,他开始著手翻译河上肇(1879—1946)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受其影响,他的文艺观为之一新,自称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随后,他便将文艺的社会使命与革命性作为文学创作的信条。如若将这一时期的徐志摩与郭沫若相比,我们能明显地意识到“如果说徐志摩是自然之子,那么郭沫若更像是一位社会之子”[6]。徐志摩不仅仅是没有将自身定位为启蒙家的自觉意识,而且他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提出质疑,并提倡一种普遍性的个人主义:“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这并不高深,这只是说我只知道个人,只认得清个人,只信得过个人。我信德谟克拉西的意义只是普遍的个人主义。”[7]因此,即便是以相同主题来创作的同名诗作,郭沫若采取的是从阶级论的视角来批判日本,呈现出一种革命者的姿态。而徐志摩则是一以贯之地倾注真实的情绪和感受,最直接地抒写了自己对日本的认识。

结 语

中国人古往今来都对日本有着深厚的兴趣与密切的关注,对日本的言说也从《山海经》的想象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特别是到了近现代,有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代表的风俗记,有以王韬的《扶桑游记》为代表的旅行记,有以戴季陶的《日本论》为代表的论说文,还有周作人笔下描绘日本文化的一系列小品文等等,可谓不胜枚举。而伴随着这些形式各异、视角不一的日本言说的出版和传播,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形象从最初的虚幻之像变迁为现实之像,近代中国知识人鲜活而多面的“日本体验”也浮出水面进入公众视野。本文所选取的徐志摩与郭沫若,都以现代诗人的身份观察日本,体验日本,进而以诗歌的形式抒写了各自所理解的日本。我们也通过对二人同名诗作《留别日本》的比较解读,从一个侧面考察了徐志摩的日本认识。正如前文所述,长期在日本生活过的郭沫若其笔下所呈现的日本较为复杂而且多面。与之相比,徐志摩的日本纪行诗文中所描绘的日本形象,则是一种“理想国”式的“扶桑桃源”,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受到贵宾式接待的公式化访日给他带来一种情感体验的错觉,并由之生发出一种如海市蜃楼般的“心象风景”。与鲁迅、周作人以及郭沫若这类知日派作家相比,徐志摩的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尽管难免稍显片面而且单纯,但作为近代中国知识阶层日本观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横截面,却也不容我们忽视。

注释:

[1]《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文学编第12卷,166页。

[2]郭沫若《关于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宇宙风》1936年9月第25期。

[3]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第一卷《散文1》,467页。

[4]《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第73、74页。

[5]《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文学编第15卷,192页。

[6]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29页。

[7]《列宁忌日—谈革命》,原载1926年1月21日《晨报副刊》。

15.经典签名最美三行诗摘抄 篇十五

1、今天心情上了点雾

2、有人感冒了一个喷嚏思念了整个冬季

3、我深深地喜欢你就像你深深地不喜欢我一样

4、偏偏,偏偏你已在岸上走我仍旧立在水中候

5、樱花落满的梦里,漫寻你的影踪期盼蓦然的回首恰吻,你的额头

6、你说愿在樱花深处嗅丝缕芬芳却留我一人看樱顶上盛装的新娘

7、总有那么一些人改变着你的习惯温暖干净

8、虽然人生总不圆满但那些能够完成的愿望就是我的方向

9、《在水一方》白露轻枕叶凝霜,蒹葭微雨意悠长,难赋深情隔岸烟润隐衣裳。

10、《男人》你送白玫瑰胭脂,劝红玫瑰美白,却转过身怀念墙角那株紫罗兰。

11、《家书》上学路上拾起一瓣法国梧桐叶却不经意翻译出它泛黄的脉络秋凉,添衣,勿念,速归

12、如果你愿意我们都可以是一株向日葵在日出或日落出生或死亡向着太阳歌唱

13、我在外求学他开始浏览一个陌生学校的网页他开始关注一个陌生城市的天气

14、《六月八日》笔停,铃响一张试卷卷走了三年的时光谁回头问我,今天考完了,还要回班么?

15、此春太凉,彼夏尤伤今秋勿恼,来冬甚慌这时光,恰是我思念的模样

16、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小雨《武汉大学第二届“三行诗”大赛第41号作品》

17、猜不透的未来回不去的曾经得不到的你——我爱你◇与你无关《我无能为力的三件事》

18、现在我才发现原来我不是喜欢你是只喜欢你

19、种子养大了土壤黑夜照亮了烛光——我爱你◇与你无关《三行诗》

20、灰色,一个错综複杂的颜色,一个似好似坏的`人格。

21、停止吃饭停止呼吸停止爱你——我爱你◇与你无关《我无法做到的三件事》

22、感到绝望吗?我热爱生活,她却不爱我。

23、我要开花给你看日出,日落都是向日葵的颜色

24、知道你不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

25、错过斜阳拉长孤影刺目狰狞葬情

26、如果离的太近你不喜欢我就化作天上的星星照亮你追求爱的路。——写给七夕文□子静。

27、无题天空笼罩了一层雾看不到你的方向看不到我的前方。

28、你的心里有一座城阳光透过纱帘能照亮整个屋子我透过伪装能进入你的心温暖你的心房吗?

29、传说七夕节的早上有月亮月光撒在少女的身上他就会出现。

30、忘记我窗外下着小雨淋湿了路边的小草伤透了你的心。

31、小城故事不要提起她这会拨动我心扉小小的一座城。

32、暗恋我想和你走近一步可是不是距离变得更近还是这条路裂开深渊。

33、《淡去你的生活》不去打扰你的宁静了让爱如天上的彩云如水里的柔波消散消散。-

34、葬你于心之一隅我就是你的墓碑了——王尔碑《墓碑》

35、《血榨鸭》卢瓦尔河边两个月安逸的生活,幻变成压鸭器中的精华,稠密的猩红渗入了片片肉体。

36、这小小的孤城你不愿进来我害怕出去

37、最疼不过父母心

16.经典怀古诗 篇十六

宋代高似孙

望九疑兮云雨,心惨惨兮思君。

冉冉兮愁痕,楚波深兮斑竹活。

历嵯峨兮极眺,讯遐心兮谁将。

蛟何路兮冲波,鸿何惊兮离纲。

湘有苹兮渚有荃,欲将诚兮无能宣。

苍莽兮何之,孰亮余兮{左女右便}娟。

羽何音兮锵锵,凤何仪兮济济。

朝腾余轫兮梧阴,夕娱兮清澧。

蹇踌躇兮自喜,逆清川兮如洗。

植馆兮云中,树之兮石磊。

大贝阙兮鳞堂。杂青枫兮始霜。

芷路兮蘅薄,桂飞橑兮兰房。

相芰荷兮可衣,美秋菊兮曾粮。

瑶华兮在席,江有蓠兮吐芳。

被薜兮带萝,表之兮以兰香。

汇众卉兮扬徽,贮芳辛兮同薰。

哀弦切兮入云,灵来下兮缤纷。

捐余珰兮中流,遗科玦北渚。

俨奉君兮嘉荐,乃遗余兮芳杜。

17.现代诗经典 篇十七

一、声之茂

朗诵时的声音应该是层次丰富的,力求把诗歌的意蕴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同学们注意朗读时声音的一些变化。

首先,要注意声音的停顿和延续,要学会给诗歌标上相应的记号。比如《再别康桥》中的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需要停顿和延长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情感起伏的地方,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

其次,要注重声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比如:“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两节中, 加着重号的词需要读出重音。“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句前后之间要读得稍微快一点,“彩虹”二字则要分开读,让听的人能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进入诗歌的意境。再如《回延安》借鉴了陕北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读起来悠扬高亢。所以同学们朗读时,要循着诗歌的感情,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同时, 诗歌中又有大量口语化、方言化的语言,给人以清新质朴之感,在朗读时要读出这种让人感觉特别亲切的感受。

再次,要注意语音的变化。不同的诗歌,朗读时所用的语音也是不一样的。《回延安》是热烈高亢的,所以音调就比较高、比较急;《再别康桥》则是低沉的、缓慢的、深情的,所以朗读的音调要用中低音;《歌词三首》中,《我的中国心》和《黄河颂》都是比较高亢激烈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则充满了活力和希望,所以语调应当比较轻快欢乐。

二、情之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把诗歌读得动人心弦, 首先得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

这5首诗歌都可以用一个“情”字来概括:《回延安》中浓郁的亲人之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我的中国心》中澎湃的爱国之情,《在希望的田野上》对祖国繁荣富强的赞颂之情,《黄河颂》中强烈的民族感情,可谓丰富多样。这些感情应成为同学们朗读的基调。

当然,在面对不同的诗歌时,同学们也要注意把握每首诗歌所呈现的不同的情感层次。比如《再别康桥》,诗歌从一开始的“表面洒脱,内心不安”,到临别时的“难以割舍”,再到回忆往昔时的“欢乐与眷恋”,诗人的感情到达了最高点, 进而又从幻想回复到现实中的“黯然神伤”“哀婉缠绵,内心忧伤”,诗人感情的变化和递进是很有层次的。所以同学们在朗读时, 要注意灵活运用朗读技巧,表现不同层次的情感。

上一篇:秋分节气如何养生下一篇:国庆手机促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