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的名言

2024-11-16

孝亲的名言(精选14篇)

1.孝亲的名言 篇一

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2)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拉法格

3)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礼记》

4)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劝报亲恩篇》

5)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6)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7)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8) 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9)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大学》

10)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培根

11)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名贤集》

12)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维吉尔

13)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14)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15)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 ——西塞罗

16)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司汤达

17) 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

18)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19) 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20)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2.孝亲的名言 篇二

关键词:正史,列女传,孝亲,女教

自刘向《列女传》出世, 女性亦成多数封建正史中“列传”的记载对象, 自《后汉书》首设《列女传》, 至《清史稿》共计二十三部正史, 有《列女传》的共有十三部。

《古列女传序》言:“其文美刺, 诗书以来, 女德善恶系于家国治乱之効者, 故有母仪、贤明、仁智、贞慎、节义、辩通、蘖嬖等篇而各颂其义。”[1]1可知刘向将所录女性事迹归为七型, 尽管历代正史作者基本按照刘向选材的标准收录女性事迹, 但是并没有将所收事迹作明确分类, 为了对其进行研究, 笔者将正史《列女传》所收事迹类型再作细分, 其中“孝亲”为史家必收之典型事迹。

一、历代正史《列女传》所收孝亲类事迹之人数

笔者对二十五史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列女传》收录人数进行统计, 《后汉书·列女传》收录有孝行的女子有五人, 《晋书》收录三人, 《魏书》收录五人, 《隋书》收录五人, 《北史》中《列女传》基本沿用《魏书》、《隋书》的女性事迹, 孝行类所收人数增加一人, 《旧唐书》收录十三人, 《新唐书》收录十八人, 其中有十二人事迹为新旧唐书所共收, 《宋史》收录十人, 《辽史》收录两人, 《金史》收录三人, 《元史》收录四十二人, 《明史》收录三十四人, 《清史稿》收录三百零二人。正史《列女传》收录孝亲类女性共计四百三十一人。

以上数据说明, 正史《列女传》所收孝亲类事迹人数在总体上呈递增趋势, 孝亲类事迹在《列女传》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历代正史作者重视女性孝亲类事迹之原因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 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在中国,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 “孝”字在中国文字历史上很早就有出现, “孝, 从子, 从老省, 老亦声。战国齐系文字、楚系文字的地域特点, 参‘老’字。《说文》‘孝, 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 从子。子承老也。 (呼教切) ’ (八上二十五) ”[2]631《古文字谱系疏证》列出了“孝”字从殷商到秦代形体流变谱系, 总体上来看, “孝”这个字的古字形是“子”双手举起, 并向下动作, 作出磕头样子, 给老人请安, 达到“孝敬”的目的。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 华夏先民就有了“孝”的观念。“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蓼蓼者莪, 匪莪伊蔚。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3]326就是在感叹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共出现“孝”字18次, 谈到“亲”并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 与“孝”有关的有8处, 这些内容涉及《论语》20章中的10章。唐朝散郎侯莫陈邈妻郑氏仿《孝经》作《女孝经》十八章, 开篇即言“五常之教, 其来远矣, 总而为主, 实在乎孝, 夫孝者, 感鬼神, 动天地, 精神至贯, 无所不达。”[4]7正是这种思想渊源, 令正史作者认为孝道是女性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 因而不吝笔墨加以记载。

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制社会, 其内部等级分明,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等级关系, 而孝的思想可以令子女顺从于父母的命令, 以使这一等级关系保持稳定, 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将孝作为维系家族和稳定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 而古代女子的社会关系几乎完全等同于家族关系, 她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还有舅姑及丈夫家的长辈, 其是否能守孝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历代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非常重视女子的孝道教育, 如明代仁孝文皇后亲撰《内训》一书, 列“事父母”、“事舅姑”二章, 即言:“孝敬者, 事亲之本也。”“妇人既嫁, 致孝于舅姑。舅姑者, 亲同于父母, 尊似于天地。”[5]其后再详述何为孝亲之本, 如何行孝亲之事, 反复强调女子行孝之重要。正史一般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而社会主流思想又是由统治阶级所控制的, 因而, 统治阶级重视女性孝道教育自然在正史的《列女传》收录事迹之中有所体现。

《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郑玄注曰:‘为其遽于事, 且不能备物。”[6]78, 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局限于上层贵族, 而从唐代以后, 女性教育的传播有了很大进展。女教读物在数量和体裁上有所突破, 唐宋之际, 女教读物以《女论语》、《女训格言》等为标志开始向世俗扩展, 至明清, 随着女教范围日益扩大和印刷刻书业兴旺发达, 以《女儿经》、《妇女一说晓》、《闺训千字文》为代表的一大批通俗女教读物迅速在民间普及, 屡经翻刻重印, 数量可观。《女论语》曰:“每朝早起, 先问安康。寒则烘火, 热则扇凉。饥则进食, 渴则进汤。……父母有疾, 身莫离床。衣不解带, 汤药亲尝。”[7]《女小儿语》曰:“孝顺公婆, 比如爹娘, 随他宽窄, 不要怨伤。尊长叫人, 接声就叫, 若叫不应, 自家先到。”[8]55……这些仪则规范类女教读物既不注重理论发挥, 也不辑录嘉言嘉行, 而是侧重于把仪礼规范编成通俗韵语, “更以格言至论可法可戒之事日陈于前, 使之观感而效法。”[9]402普及于社会大众的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正史作者, 使他们在收集女性孝行类事迹时特别重视几种类型的人物事迹。

三、历代正史《列女传》所收孝亲类事迹再细分和影响分类之因素

刘向《列女传》并未特列“孝悌”一德目, 而将两位孝事婆母的孝妇:“宋鲍女宗”与“陈寡孝妇”, 分别列入《贤明传》与《贞顺传》;挺身救父亲於难的赵津女娟、齐太仓女 (缇萦) 以其言词犀利, 入《辩通传》, 另有陷於孝、义冲突之中的《京师节女》, 为曲从父亲并使丈夫免於祸害, 牺牲生命以全孝义, 则入《节义传》。后代正史《列女传》中, “孝”一以贯之, 隶属于这一思想下的行为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 一方面新的类型被增加, 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收录人数有变化:一些类型收录人数相对减少, 甚至于不录, 而一些类型收录人数大幅增加。现将各正史《列女传》收录孝亲类事迹人数再作分类归纳如下:

从以上表格可见, 悉心侍奉父母舅姑类事迹各正史《列女传》均有记载。其中一则录广汉姜诗妻事迹道:

妻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 水去舍六七里, 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 不时得还, 母渴。诗责而遣之。妻乃寄止邻舍。昼夜纺绩, 市珍羞, 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10]2783

其记载生动详细, 然至后世正史《列女传》, 此类叙述则趋于简略。如《元史·列女传》录王德政妻郭氏, 仅言:“事母张氏孝谨。”[11]4488各女教文献, 尤其是后世规范仪则类女教读本, 如《女论语》、《女小儿经》、《新妇谱》等都不吝笔墨叙述女子该如何悉心侍奉父母舅姑, 这一行为已经成为了孝道的基本。然正如《明史·列女传》序言:“魏隋而降, 史家乃多取患难颠沛, 杀身殉义之事。盖晚近之情, 忽庸行尚奇激。”[12]7689史家认为侍奉父母乃基本、平常之事, 所以愈来愈简化其描述。

在父母舅姑遭遇危难之际, 作为女儿或儿媳, 需要挺身而出救护双亲, 这类事迹于《魏书》、《北史》、《新唐书》各录一人, 《宋史》录八人, 《元史》录十一人, 《明史》录八人, 《清史稿》录四十七人。其中事迹最为惨烈者又为女子教育读本如明代王相母刘氏所作《女范捷录》、明代吕坤所作《闺范》收录。尽管《辽史·列女传》序言:“男女居室, 人之大伦, 与其得烈女, 不若得贤女。天下而有烈女之名, 非幸也。”[13]1471然社会大众, 尤其是正史作者对此种行为持认同态度是明显可见的。非但如此, 史家又开始重视其中一类极端的行径, 一类是以一些近乎自残的行为来医治父母舅姑的疾病, 如吮其脓血、舐其疾目, 甚至以己身之肉为药治亲之疾。这类事迹始自《宋史》, 《宋史》与《金史》各录两人, 至《元史》和《明史》分别为十二人和九人, 《清史稿》则高达二十四人, 且其伤害身体的程度愈来愈严重。另一类则是在父母舅姑亡后, 痛不欲生乃至于死亡的事迹, 从《后汉书》记录二女因父亡而自尽之后, 历代史家似乎提倡这一做法, 多有记录, 并将之具体化, 如子女在双亲亡故后, 不胜哀毁, 不思饮食衣服, 乃至于死亡, 此类事迹《魏书》、《北史》录两人, 《隋书》录一人, 《旧唐书》录五人, 《新唐书》又增两人, 共为七人, 《元史》录两人, 《明史》录四人, 《清史稿》录十二人。

中国的孝道发展至后世, 已由行孝顺侍奉亲人之事上升到需持“竭诚以待”之心, 唯至诚方为至孝。如明代仁孝文皇后作《内训》中“事舅姑章”、“事父母章”论曰:“养非难也, 敬为难, 以饮食供奉为孝, 斯末矣。”“专心竭诚, 勿敢有怠, 此孝之大节也。”[5]而衣服饮食为其次, 强调了女子侍奉长辈需要秉持恭敬之心, 要竭尽全力顺从并满足其要求。其实女子的血肉并非神药, 而亲人亡故后的极尽哀毁乃至死亡并不能换得其再生, 然此种极其不人道的行为仍为后世史家所热衷, 正是因其表现出了女子的竭诚孝心, 且愈是惨烈, 愈是显示其孝之诚, 《明史·列女传》录刘氏事迹道:

逾日, 竟刲肉煮糜以进, 则乃姑已不能食, 乃大悔恨曰:“医绐我, 使姑未鉴我心。”复刲肉寸许, 恸哭奠箦前, 将阖棺, 取所奠置棺中曰:“妇不获复事我姑, 以此肉伴姑侧, 犹身事姑也。”乡人莫不称其孝。[12]7735

其“使姑未鉴我心”一语正道出历代有此“孝行”之女子心声。

自《旧唐书》始, 《列女传》大量收录有关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于卖掉子女以筹得资财安葬其父母舅姑的事迹, 以及常年为其守墓的事迹, 《旧唐书》录八人, 《新唐书》增至九人, 《元史》录十一人, 《明史》录五人, 《清史稿》录二十人。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死亡, 要求按照礼仪归葬逝者, 令其在九泉之下得以瞑目, 所以对于亲人进孝不仅表现在其生前殷勤服侍, 更表现在是否能以礼善成其后事, 古代女性是家族的主事者, 这一重任自然就为她们所承担, 且越是到后世, 丧葬礼节越是耗资不斐, 所以就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得不劳作终身以完成其葬, 更有舍“生者”而葬“死者”的情况出现。

为父报仇的事迹亦始自《后汉书》 (录一人) , 后《晋书》、《隋书》各录一人, 《旧唐书》录两人, 《新唐书》增至三人, 而后《宋史》至《清史稿》均未著录。这种不通过统治者设立的法律和审判机构, 而以己之力手刃其杀父仇人的行为, 虽然完成了女子的孝道, 但极有可能扰乱社会秩序, 而当这种孝行影响了社会的结构与秩序稳定时, 就会逐渐不为统治者及正史作者所提倡, 所以在正史《列女传》中这类事迹在逐渐减少。

《清史稿》在这几大类型之外, 又新增了两类事迹, 当然, 这两类事迹也绝非在清代才出现, 但是《清史稿》作者在《列女传》中将其特别提起, 绝不是无意为之的。

其中一类是“不嫁侍亲”, 多因家中没有能够侍奉父母的儿子和儿媳, 所以这些女子还未出嫁却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最终她们就立志不嫁, 终身劳作以供养亲人, 这一类型共有十人, 还有一人不仅不嫁, 而且只身一人为父沉冤。虽然史家强调的是她们的立志不嫁以行孝, 然其本质与一般已嫁妇女并无二致, 都是代替男子承担起沉重的行孝责任, 史家特别标明其不嫁的事实, 显然有称赞之意, 然此种态度更可见清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榨已达到了一个顶峰, 即连女性嫁人的权利都要让位于行孝的义务。

另一类新增的事例是已嫁作人妇的女子在夫家饱受虐待, 其中有的婆婆行为不检, 竟然逼迫媳妇与之同流合污, 这些女子自然誓死不从, 然而尽管受尽折磨, 甚至被诬陷获罪, 在孝道的严压下, 她们仍然要孝敬婆婆, 甚至宁死也不言其恶行。清人李毓秀《弟子规》言:“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14]160可见社会将无条件孝顺父母舅姑视为理所应当遵循之事。在前代显然也有此类事情发生, 但是史家并没有将之收入正史《列女传》, 而在《清史稿》中却收录有十人, 这一方面说明了清代社会这类事例数量增多, 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更加认同这种极其不合理的做法, 并诱导女性效仿这一做法, 从而进一步将女性的人生幸福压榨殆尽。

3.亨达孝亲鞋:足下的孝心 篇三

“这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谈及为何要设计孝亲鞋,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玉萍这样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5月3日举办的青岛第13届国际时装周暨青岛名牌产品展会上,亨达终于推出了酝酿已久的“中国首款孝亲鞋”。孝亲鞋的推出,让一直主打“孝亲文化”的亨达,成为了整个展会的人气“旺角”,也获得了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高度评价。

单玉萍的“使命”

单玉萍决心做出一双孝亲鞋,源于她陪同母亲一起去北京人民医院看病的经历。

单玉萍的母亲潘瑞兰,是亨达的创始人,今年已经80岁高龄,被亨达人亲切地称为“单妈妈”。由于常年十几个小时的站立劳动,让单妈妈的身体每况愈下——关节变形,小腿浮肿,腰椎受伤。为了能让儿女们全身心工作,不给他们添负担,单妈妈一直忍受着疼痛的折磨,最后病情恶化到骨裂,到了不得不手术的地步。

在北京人民医院就诊的那段日子里,无言、心痛、泪水、愧疚,单玉萍内心被定格在了这几个字眼上。看到母亲一条腿就缝了32针,特别是看到术后为怕粘连而每天进行的多次拉伸康复时母亲咬牙强忍、痛得变形的脸,单玉萍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愧疚和自惜责。

医院的医生告诉她,单妈妈是由于膝关节骨膜磨损,大腿骨和小腿骨关节不断摩擦撞击,导致了小腿骨骨裂。鞋子不减震,走路的时候有撞击,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单玉萍还了解到,医院里还有很多中老年,特别是老年人都在承受着与自己的母亲相似的痛苦。更有不少老年人,由于鞋子不防滑,滑倒后造成骨折,甚至脑震荡、身体瘫痪。原本幸福快乐的家庭因为一双不合适的鞋子而陷入痛苦的深渊。

据2012年第三届全国预防伤害研讨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摔倒已成为老年人意外伤害的“第一杀手”,占老年人各种意外伤害的40%左右,每年仅用于此项的医疗费用就高达104亿元。

如果能有一双专门根据老年人骨质变化以及脚部肌肉和骨骼特点定制,又能防止老年人滑倒的鞋,那么,老年人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伤害和意外了。想到这里,单玉萍满心的忏悔,为自己做鞋做了33年却未能设计出一双这样的鞋子而忏悔。在她看来,母亲的伤痛是上天给自己的启示,启示着她尽快地做出这样的鞋子来。她把这看成了上天给自己的使命。

“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孝敬天下的父母是大孝”,单玉萍觉得,自己能够做鞋是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她要用自己做出来的鞋子,惠及天下父母亲。因此,她在设计孝亲鞋的时候,把适用人群分为了三个年龄层:40岁至50岁,50岁至65岁,65岁以上。她希望天下的老人都能穿上自己亲手设计的孝亲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切实的行动,单玉萍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朴素情怀。

抱着这样的心愿,单玉萍开始跑遍全国各地以了解老年人对鞋子的特殊要求。为了做出符合老年人特点的鞋子,单玉萍和亨达团队根据不同老年人脚型的特点,制作了数百个脚模,每天设计研发到很晚。为了做出既有适用性又具美观性的鞋子,单玉萍亲赴意大利取经,观察意大利老年人鞋子的最新流行款式。在大街上、地铁站,甚至吃饭的时候,只要是看到有好的样式的鞋子,她都会细心观看,有时会跟着穿那些鞋子的人走很远,被人笑称“鞋痴”。

做完前期准备工作,单玉萍开始带领亨达的研发团队,倾尽自己33年做鞋的经验和智慧,结合对人体工程学和步态学进行的充分研究,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高端研发平台和强大的研发能力,高标准、严要求地生产出了凝聚着孝心的鞋,并亲自将鞋命名为“孝亲鞋”,“亨达孝亲鞋”由此诞生。

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亨达孝亲鞋总共设计出了200多个花色品种,并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点研发,主要包括防滑、轻软、减震、抑菌、防臭、透气、干爽除湿、保健、按摩、舒适等十大功能,其中防滑、减震、柔软等高新技术还在展会现场做了当场演示,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孝亲鞋的生产线上,亨达所用的员工都是经过挑选出来的。“我们只选择传统文化学得好的、有孝心的员工来做孝亲鞋。”单玉萍认为,做鞋,尤其是做孝亲鞋,不是单纯机械地做鞋,是用情在做鞋,员工必须要把为自己的父母做鞋的感情融在里面。有浓浓的感情融入其中,做出来的鞋就能够传递正能量。

最大限度惠及天下父母

我们逛商场时,很少看到有老年人专柜。老年人不舍得为自己多花钱,子女为他们花钱,如果多了,他们也会感到心疼。这就是商家不愿意卖老年人商品,企业不愿意生产老年人产品的一个原因。

可是,也正是这么一个普遍被人忽视的市场,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单玉萍将孝道融进企业,从对自己母亲尽孝的角度去考虑产品研发,竞在不经意之中开拓出一个大市场,传统孝道精神与商业市场成功结合在一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潜在价值。

当然,要开拓一个新市场,企业就要先付出高昂的产品设计成本和市场营销成本,许多企业因为更加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而放弃这个市场,然而,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做产品时,肯定不会只专注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希望企业在做产品时,能够想到天下父母,想到为我们操劳一生的人”,单玉萍表达了她的美好期望。在当下老年人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市场环境下,她的期望显得十分可贵。

记者了解到,孝亲鞋的价位定得都不高,最低的仅268元,最高的368元,这对于头层皮的鞋子而言,已经是相当的低廉。因为皮革按照质量档次划分,可分为头层皮、二层皮和人造皮,其中头层皮是最具强度、最富弹性、最透气的皮种,为老人量身定做的“孝亲鞋”,自然要采用这一高端皮种。为了让更多老人有能力购买,“孝亲鞋”成本高,定价低。单玉萍坦言,这种价位使得孝亲鞋只能通过网上销售,以节约中间成本,在实体店销售的话肯定亏本。

“孝亲鞋”要孝亲,质量摆在第一位。因此,在设计孝亲鞋的时候,为保证质量,亨达可谓不惜成本。最初设计的200多双孝亲鞋,因为穿起来有些松,达不到亨达的高要求,被全部废掉重新做。参加展会时,亨达孝亲鞋的库存只有3000双,发售当天,有的款式已经卖断码。面对巨大的市场渴求,单玉萍表示,今后会逐步加大孝亲鞋的生产量。

传统文化进企业。孝道精神创市场

从产品制造到品牌运营再到文化输出,是亨达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亨达自2011年在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中确立中华传统文化的“统领”地位以来,承传、弘扬和践行“孝亲文化”是其主要的内容之一。亨达孝亲鞋的推出,就是亨达近几年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丰硕成果。

实际上,国内有不少企业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贯彻孝道,也成为不少“鲁商”的选择。在传统文化发源地的山东,将企业精神、商业行为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结合起来是一大特色,亨达就是此中的佼佼者。

据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介绍,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我国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2013年将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2054年突破4.72亿。

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孝亲经济”的应运而生。而从社会责任感而言,推广“孝亲文化”,生产惠及天下父母的产品,也是一个有文化、有责任、令社会尊敬的企业的当为之举。

“‘孝’不能等待,必须尽快行动,子欲养而亲不待,该是多么痛煞人心。”单玉萍说。父母倾尽一生精力,哺育儿女成长、成人、成功,自己却渐渐老去,直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许多人在痛失双亲之后才感到悔恨,这种人间悲剧不能再继续上演。单玉萍和亨达人为了更重要的社会责任,为了自己的父母以及全天下的父母,身上多了一份紧迫感和使命感。

4.孝亲名言名句 篇四

2)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 亚米契斯

3)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 孟郊

4)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

5)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 费孝通

6)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 陈宏谋

7)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 《劝报亲恩篇》

8)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 —— 鲁讯

9) 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 —— 戴达菲尔德

10) 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 罗素

11)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 《动报亲恩篇》

12)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 《论语学而第一》

13)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 林语堂

14)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华考范文网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 周秉清

15)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 《家语弟子行》

16)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 《四言》

17)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 《劝报亲恩篇》

18)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礼记》

19) 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 —— 袁采

5.敬老孝亲的楷模 篇五

--------友谊路社区兵团八建退休职工何春碧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良的传统。早在春秋时,孔子即提出:“不学礼,无以立”。“百善孝为当先。”这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尚且为此,何况今人。在这里我们要讲述的是 有这样一个四世同堂平凡的家庭里,但在这个平淡的家庭里时时上演着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幸福快乐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她的主人公就是兵团八建退休职工何春碧同志,她说“我也享受着,关心我的亲人和其他人带来的快乐”。

一、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关爱社会

今年62岁的何春碧是友谊路社区兵团八建的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中共党员。上有90岁的父亲,下有三个女儿、女婿、三个外孙。一家四代生活在一起,何春碧是个为人谦和、热心助人、特别贤惠的人,也是这个家的顶梁柱。90岁的老父亲何福勤是何春碧的继父,母亲很早去世,父亲的腿不好何春碧早早就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住。父亲住的房子总是朝阳、最大干净明亮的。家里的饭菜是总是按老人的口味去做,是香喷喷软乎的、烂烂的,父亲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的。近年来老父亲年事已高,为了保证老人的身体健康不管自己每天有多累多疼每天早晨六、七点钟,下午的八、九点钟自己都支持陪送老人起来活动散步,还自编一套健身操让老人运动。二十几年来从没间断过,老人今年虽然90岁了除了腿脚不好,他眼不花、耳不聋人是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谁见了老人家都说老人家真是好福气,有一个这么好的女儿。特别让人称道的是何春碧的好脾气、孝心,同何春碧生活二十几年的老邻居从没发现何春碧同老人红过脸,吵过嘴。老人有时像小孩一样生了气,她总是笑嘻嘻地哄着老人开心。到了冬天老人棉衣棉裤总是新做的,特别是老人的腿不好棉裤的膝盖部分总是加的厚厚的;夏天出去散步我们常常看到重孙女牵着太爷爷手在前面走,而何春碧总是身背水壶手提马扎和棉坐垫寸步不离跟着后面的景色。在她的感染下三个女儿、女婿、三个外孙特别疼老人对老人特别亲,出门都是牵着老人,吃好东西总是让老人先吃第一口,全争着给老人夹菜,逢年过节大家都给老人买衣添物。老人要是生病了一家人更是忙的跑前忙后的。送饭的送饭;看护的看护;陪老人讲故事的讲故事,老人每天都是乐哈哈的仿佛没有他的烦心的事。

由于是建筑企业,何春碧的女儿、女婿要经常到单位工地住勤,外孙女从三岁时开始学习舞蹈;四岁时学电子琴并且都是星期

六、星期天两天时间,一去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支持女儿、女婿的工作何春碧又把照顾外孙女的是压在自己身上。外孙女吃喝、洗衣、上学及学习辅导都成了她每天的日常工作,但从没见他有过一句怨言。在他的影响下90岁的何福勤经常参加公益性劳动,他住的单元门前的积雪基本上年年都是他打扫,不管谁家有事、有困难、有需要他总会热心帮忙。特别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何福勤老人带头向灾区捐款500元,是社区捐款最多的人。在我们社区里只要有何福勤老人的身影就有何春碧的身影,在社区的离休人员座谈会上,社区党员学习会上你总能看见一个头发花白妇女搀扶着一位步履艰难的老人……

二、互敬互爱同舟共济

二00四年九月一日是何春碧悲痛伤心的日子。相濡以沫,相亲相爱30余年的丈夫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了,留下的是迈父亲;还有给丈夫常年治病欠下的沉甸甸的外债。自己好要面临的日渐衰弱的身体和退休后仅够维持生活的退休金。就在她彷徨无助的时候年迈的父亲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不要怕,只要我们大家健康地活着就一定能克服眼前的难关”!三个女儿、女婿轮流守护在她身旁,坚定地告诉她:“放心吧,妈妈,我们还年轻这点困难不算什么,我们一定会让你和外公过上好日子的”!年幼的外孙女也紧紧抓着她的手仿佛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要成外婆的保护神。在爱的沐浴下何春碧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精神。眼神充满了坚

定和自信。

三、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6.孝亲敬老的作文 篇六

到了10月,禅不再高声歌唱了;青蛙也不再朗诵诗歌了;蚯蚓也不再松土了……他们都去哪儿了呢?原来呀,天气变凉了,他们都冬眠了。像我姥爷这样的老年人冬天,生病常常光顾他。妈妈则要更加勤勉地照顾着。

有一次妈妈突然说要做冰糖雪梨,我问妈妈为什么呀?妈妈说:“因为呀,你姥爷最近总是在凌晨的时候咳嗽,冰糖雪梨既可以润肺,还可以止咳呢!”

妈妈开始上早市刚开筐的新梨,妈妈挑梨的时候,眉头紧锁精挑细选,大小、光泽、匀称是挑梨的标准。我问:“妈妈你为什么要挑的这么仔细啊?”妈妈说:“因为呀,给你姥爷做冰糖雪梨,一定要选最好的梨,这样你姥爷才会好的更加快呀!”

回到家开始做冰糖雪梨的时候,我看到妈妈非常仔细地在洗着梨,只要有一点儿泥,妈妈就会洗好几遍。妈妈把梨切成块的时候,妈妈切的有点儿小,我问妈妈:“妈妈你这个切的是不是有点儿小呀?”妈妈耐心解答着:“切的小你姥爷吃梨的时候,吃起来比较方便。”妈妈把梨放进锅里的时候,她时不时就开锅盖看看,我说:“妈妈,你为什么老是开锅盖呀?”妈妈说:“煮梨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煮过了不行,不熟也不行!”

妈妈把梨汤盛出来的时候,她把杯子来来回回洗了好几遍,因为妈妈她怕杯子上还会有细菌。梨汤放在一边晾着――因为妈妈怕太热了会烫着姥爷,凉了姥爷喝了又会难受。温度合适之后,妈妈才小心翼翼地跟他姥爷面前让姥爷喝。

姥爷喝着冰糖雪梨,妈妈又端来了一盆水,要给姥爷洗脚。妈妈一会儿倒凉水,一会儿倒热水,直到水温合适他才让姥爷把脚放进去,妈妈给姥爷洗脚的时候,她发现姥爷的脚瘦骨如柴,脚背上青筋清晰可见。我看见妈妈的眼睛里有点红,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转。在我心目中妈妈坚强乐观,这是我第一次见她哭,第一次见她如此柔弱……

7.孝亲从童年开始 篇七

“弘扬孝道文化要从娃娃抓起”,6月1日,“致童年”对话行动在亨达·孝亲鞋青岛旗舰体验馆门前成功举办。

活动当天,亨达·孝亲鞋旗舰体验馆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许多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早早来到现场,有的小朋友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跑到舞台上载歌载舞。有些中老年朋友听说青岛市区也开了一家亨达·孝亲鞋体验馆,在儿女的陪同下很早就赶到了这里。

“致童年”是青岛亨达股份举办的公益性社会活动,旨在通过几代人从不同的角度回忆童年,感恩父母的关爱,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美德。

据了解,本次“致童年”对话行动,早在“六一”前夕已经在媒体预热展开,其中包括“致童年微博话题”、“我的幸福家庭”儿童绘画征集活动等。活动一经推出,就引起了青岛市民的广泛关注与参与。截至6月1日,参与人数已高达数千人,活动特别选取了30多个家庭来到了活动现场,话说童年,并赠送了由亨达研发的、全国独创的中国首款孝亲鞋。

活动中,许多参与者现场朗诵了自己致童年的微博,几代人共同的童年回忆,真实的情感互动,令在场观众热泪盈眶;其中,活动还面向儿童征集了数十幅关于“我的家庭”的绘画作品。记者注意到,孩子们以他们的独特视角,描绘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阳光可爱的笑脸还有他们和蔼可亲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展现了童趣无限的美好瞬间。

另外,现场的义工还表演了《跪羊图》等手语节目,特别是儿女们为父母洗脚的感人场面,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灵。

平时的“六一”儿童节,大都是家人给小朋友送礼物,而在这次的活动中,很多小朋友把自己通过才艺展示获得的孝亲鞋,作为“六一”的特殊礼物送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一位年轻的妈妈激动地说:“现在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认为首先不能让孩子输在道德的起跑线上。往年‘六一’都是我给儿子送礼物,今年儿子给我送孝亲鞋,我太高兴了。”

活动主办方的话,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他说,因为忙碌紧张的工作,让我们在长大之后,没办法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他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不仅让孩子们,还能让更多人学会感恩父母,孝顺父母。

亨达股份董事长王吉万介绍,在市区开办的亨达·孝亲鞋体验馆,是亨达股份践行孝亲文化的重要举措,也让亨达孝亲鞋成为继亨达、奈奢、阿迪丽娜、动力足等四大品牌之后的第五大品牌。在市区开办孝亲鞋体验馆,能够让老年朋友更好、更方便地了解和感受孝亲鞋,也能够让子女们更好地体验孝亲文化,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当为之举。

8.的孝亲敬老读后感 篇八

一天,我吃完晚饭,便拿起《孝亲敬老》这本书来读。在“古人孝亲篇”中看到了《亲尝汤药》一文。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汉文帝刘恒,虽然出生在帝王之家,可他仍然孝顺父母,对他们始终竭力奉养,从来没有丝毫怠慢。在母亲长达三年的患病期间,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陪在母亲床边,亲自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是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直到母亲病情转好为止。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同龄人。他们有几个能汉文帝那样孝顺父母呢?他们唯我独尊:家里的饭菜不合口味,要哭要闹,硬要父母重新做;自己的衣服不好看,硬要父母重新买;更甚至,连自己的鞋带散了,也要父母系……在他们心目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奴隶,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我,不也同样存在着不理解父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吗?早晨,父母起晚点,我会在家唠唠叨叨上好半天,以示不满;中午回家,见菜没有烧好,便硬要父母拿钱到外面去吃;父母的生日时,我没有想到为他们做些什么。相反,我的生活中,却处处充满父母之爱:夜深人静时,他们总要起床我的被子是否盖好;遇到下雨天时,总能看到他们手持雨伞,站在校门口耐心等候的身影;我生病时,总会见到他们跑东家医院,奔西家药店,为我求医问药的情景……

的确,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无私的爱,是世间最真诚的爱。有了这爱,那手无缚鸡之力的老麻雀也会吓走庞大的猎狗;有了这爱,那《1、5公斤水的故事》里的老母牛才会将以死争得来的水让给小牛喝;有了这爱,那瞒着母亲远赴巴格达采访报道战事的我国记者冀慧彦,在“连线巴格达”时,面对电视镜头,他深情地说:“是母爱,促使我圆满完成我的工作。”

9.孝亲莫忘同游 篇九

2014年,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独腿小伙邱义松带着母亲来到杭州。邱义松在2010年7月份的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不久,他的父亲又因癌症晚期而过世。双重的打击坚定了他要及时尽孝的决心。在获得赔偿款后,他却买了一辆自动挡汽车,用仅有的右脚开车,带着母亲开始了他游遍全国的尽孝之旅。

历时3个多月,母子两人从石家庄一路向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最远到了北极村。

起初,母亲赵金芳也曾极力反对这个“疯狂”的决定。但是最终,母亲理解了他的用心良苦。“儿子在哪儿,我的家就在哪儿。”母亲非常喜欢跳舞。每路过一个地方,邱义松都会录制一段母亲跳广场舞的视频。“我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带着母亲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等到老了之后,一起回味这段经历,便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这个故事感动了多少人,我不知道。他却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个朋友。

南京江宁曾有一家经营得很红火的私家超市。店主是个30出头,喜欢研究文物,很斯文的男青年。去年春上,店门前突然贴出了转让启事。很多人不解,包括店主的朋友和父母。询问之,才知道,他打算带着已经年迈但身体尚健朗的爸妈,做全国文物保护考察巡游。父母担心他还没成家,不肯这样做。他毅然打出征婚广告,要求对方能和他一起放下一切,陪着父母做主题旅行。他对我说,这些年,辛苦打拼,也算挣下了家业,有了经济基础,为此也耽误了个人的终身大事,这倒没让他有什么遗憾。倒是突然发现父母青丝换白发,身躯失去了挺拔,才惊觉时日的无情。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他决定趁着年轻,带着父母到处走走,做一些自己喜爱的文保工作。他停了停,又说,“如果不这样,继续经营下去,肯定会挣到更多的钱。可是,等到父母倒在床上那一天,钱能带他们周游世界吗?我不能让这种后悔折磨自己一辈子。”说罢,他轻嘘一口气,脸上的神情开朗而坚毅。

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母亲。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父亲去世后,沉重的生活压弯了她的背,直到我工作后,她的眉眼间才常含笑意。母亲爱花,在随我迁居金陵后,一楼小院里栽种得姹紫嫣红。一年中,再忙,我都会带母亲去两次玄武湖公园,一次是盛春,赏满园鲜花烂漫;一次是金秋时节,菊花正好,玄武湖的菊展年年都留在我给母亲拍的照片上。其他名胜就只去过栖霞山,母亲虽乐善好施,但并不迷信。我们去,就为了看有名的古寺和满山的风景。长江大桥也去过,却是记不清楚了。这样没过两年,由于我的工作变迁,就没了去其他处的机会,但春夏两次赏花却是保留节目,雷打不动,直到母亲缠绵病榻。

那是一年艰难的日子,我四处延医,昼夜陪伴。苍天有眼,母亲渐渐好了起来,但是出门却要依靠拐杖了。紧接着,我结婚生子,一边是繁忙的教学,一边是老母幼子,生活与工作如两只疯狂的车轮,让我无暇顾及其他。等到孩子大了,条件好了,母亲却愈发衰老,出去一趟着实不易。

我忘不了母亲最后一次出游。

那年春天,母亲身体不佳,住进了医院办的老年公寓,我每天两次探望陪伴。快过五一了,我发现她常闷闷不乐,怎么也问不出缘故。后来托照顾她的钱姐侧面打听,却是说我允诺要带她出去玩。当时我就懵了。那时母亲已经86了,且身体状况不佳。我哪里敢贸然带她出去,万一有个闪失可怎么办?可是,看她常常不开心,我又无法释怀。矛盾纠结中,家人替我做了决定:五一带母亲去莫愁湖。

一早,我们把车开到楼下,上楼一看,母亲早就穿得齐齐整整,坐在轮椅上等候了。家人和护工们把她抬到楼下,一路上老太太笑眯眯地答应着大家的问询:老闺女接我去玩玩。

家人把母亲安排在副驾驶的座位上,细心为她系好安全带。车行平稳缓慢,我坐在后排,关注着母亲。车到半程,母亲的脸上显现出难受的样子,她晕车了。家人忙将车停靠路边,我急忙下车照拂,家人拿来了水,我擦去母亲的呕吐物,让她漱口,等她歇息过来,才继续慢行。看着家人一边小心开车,一边伸出手帮母亲整理衣服,再看母亲略显苍白的面容,心中难受不已,很后悔带母亲出来。

终于到了莫愁湖公园,我们在轮椅上安置好母亲,推着她沿着林荫路慢慢走。仲春时分,碧草如丝,杨柳依依,临湖而行,轻风淡淡。时常有路人迎着微笑,或是善意的询问。

母亲渐渐舒缓,但是面容上依旧泛出颓唐憔悴。我忆起曾几何时,我陪着她赏菊,她还争着要背包,如今……家人把轮椅停在湖边大树下。我蹲在母亲膝前,抚着母亲的手,修长细腻如旧。那么多艰难岁月的操持,都没有损伤它的美丽,只是如今无力而微凉。母亲是真的老了!抑制住酸涩,我逗着母亲看那些盛开的花儿,直到那熟悉的笑容渐渐浮现,心才会稍安。

转眼盛夏,7月15日,母亲毫无征兆地离去了……此时,我才知道,时间无情世事无常!每每想起母亲,似乎胸臆间还有那么多要说的话,手中还有很多想为母亲做的事;于是,我才知道,我还有那么多的遗憾,今生都无法弥补。而唯有谈起那次出游,成了我陪母亲最后的绝唱之行。如今想来,伤怀之余,万分庆幸,总算是没有留下更深重的悔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核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时日翻转,不复当年农耕时代,多数人可以守家在地,陪伴父母养育后代。科技的发展,让地球变成了村落。生存与发展,让人们腿长了,视野宽了,心也野了。可是,亲情不能散。同样,等不及的还有尽孝。

10.描写孝亲敬长的作文 篇十

或许、在现代人的眼里,孝亲敬长变得可有可无,在大家奋力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孝亲敬长这个词早已在慢慢消退了。

孝亲敬长,这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孝敬师长,尊敬长辈,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人们早已不愿拿出诚意与时间去完成这些他们看似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我相信,那些心存感激的人身上一定会发生许多故事,而我也不例外,虽然那些故事很平凡。

小时候,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把我寄养在外公外婆家。所以,我从小都是在外公外婆的关爱下成长的,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外公外婆却都把最好一切的给了我,这已经使我很满足了。

如今,我亦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早已从孩童蜕变为一个身体与思想上逐渐成熟的青少年。可过往外公外婆抚养我的日子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该是种怎样的情感?

暑假时,我好不容易回家乡探望一下外公外婆,看到的却是他们那历经风霜洗礼的脸庞。可那脸上闪烁的笑容却让我永生难忘。而我也意识到,自己也该抓紧时间报恩了。外公外婆不再有年轻时的活力了,现在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人陪在身边说说话而已吧。

陪在外公外婆身边的那个暑假,我做的事也许很平凡与简单,但却能使他们快乐。还有什么能比他们脸上的笑容更可贵吗?当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也无须刻意的想去得到别人的答案。我觉得,做好了我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外公外婆的负责。

小时候,外公外婆总是很宠我,让我不禁觉得自己现时的感恩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越是这样,我便更觉得自己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快乐,或者,这是我唯一能为他们做好的事情。

随着开学的日子来临,我也要回到城里读书了,临别前,外公外婆十分不舍地说:“孙女啊,有时间要回来看看我们两老啊,我们都老了,以后怕是想看你们也看不到了,所以你也不要嫌我们烦啊……”

看到外公外婆眼光中流露出来的不舍和无奈,我强忍着泪水滑落,微笑道:“外公外婆,你们放心啦,到时候我一定会养的白白胖胖的回来看你们,那是你们可不要不认得我啊。”

就这样,在夕阳的伴随下,我再次离开了外公外婆的身边。

事情过去了很久,如今想起来,自己那时所做的一切虽不伟大,但我却心安了。因为我还是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来孝敬外公外婆,让他们的时光里多一分欢乐,多一分笑语。

孝亲敬长根本无需用金钱来换取,需要的仅是一份真心,一份让人感到宽慰的真心。

各位游子们,去尝试一下用真心孝敬自己的长辈吧,或给他们递一杯茶,或给他们捶捶那整天奔波而早已麻痹的背…。。

11.常用的孝亲敬老演讲稿 篇十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十四孝故事图,该图生动的描绘了古代二十位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

这是筷子架,洗好的筷子插在里面;做饭用的铲子,盛饭的锅;这是馅擦子,蔬菜通过它就可以变成细丝;葫芦水瓢;蒲垫;胭脂盒、香皂盒、漱口杯、茶水杯;针线笸箩、烟盒、酒壶、暖炉、钱袋、学习用的黑板、抽烟用具、眼镜、父母小时候看的图书、画报、写的读书笔记、日记。。。 。。。 (代表故事:孝感动天,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周郯tán子,着鹿皮入深山,取鹿乳供奉双亲;百里负米:春秋时期鲁国人仲由,早年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为父母从百里之外背米,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想为父母亲去背米,也没有机会了。” 孔子赞扬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 这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呀!

尝粪忧心、刻木事亲、涌泉跃鲤:东汉的姜诗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

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姜诗家的孝行对现代人也很有启示:儿子孝顺,媳妇也孝顺。正如诗句说:“子能知事母,妇更孝于姑。”。

扇枕温衾qīn,东汉江夏安陆人黄香因幼年丧母,侍父极孝,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寒冷的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再让父亲休息。长大后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时,黄香倾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被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行佣供母,恣蚊饱血:晋朝人吴猛,幼年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哭竹生笋,怀橘遗亲:三国时期的陆绩,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yè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涤亲溺器:北宋的黄庭坚,,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所以说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对父母孝敬的人,才能移孝为忠,效忠国家。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展览的第三部分---家。从一颗肉眼仅能看到的受精卵,重量不足百分之一克,经过十月怀胎,增加到六斤上下,在这漫长的10个月中,我们的父母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顺”,它寓意着顺利、顺产、顺意。只要没有任何的意外,我们

的父母再苦再累也没有怨言。幸福的我们依偎在父母的怀抱,就像歌中所唱的: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家。

下面这个展厅,他展示了,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贫民百姓,是母亲赐予我们生命,给于我们一切,为什么我们总是把祖国比作母亲,因为母亲博大、伟大,能生臣,能生官,能生天下所有人。所以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

下面这个展室我们看到了:精心照顾老人的好儿媳,给婆婆洗脚的教师,助人为乐的小学生,为不认识的阿妈治病的市长,抗洪抢险的武警官兵,社区托老所的幸福老人,“孝”无处不在,大家再看这两幅图:乌鸦被人厌恶,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它却拥有一种值得人类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乌鸦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食物,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这就是 “乌鸦反哺”。 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

动物都如此孝道,更何况我们人呢!

大家再看这个展室----孝感动天。过去我们的父辈都用这种家具,衣柜上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年曹操知道刘备军中有能人相助,想除掉刘的羽翼.当他听说这个人就是徐庶,并得知他是个孝子时,就捉了徐母,逼迫她写信给徐庶,要他归降.徐母认为徐庶辅佐刘备是匡扶汉室的正义,宁死不从.曹操无奈,使人模仿徐母笔迹诈书徐庶.徐庶中计来降,徐母悲愤交加自杀身亡.徐庶深感后悔,于是虽身在曹营但不发一语,不献一策.

左右两侧的木雕版,描述的是为

12.刘金山:孝亲敬老问心无愧 篇十二

床前尽孝无怨无悔

刘金山的父亲是京剧界的老前辈刘文光,父子俩关系非常好。1991年,刘文光在日本演出时病倒了,回国一查,竟然是胰腺癌晚期。

当时,刘金山在事业上刚刚起步,但他毅然推掉所有片约,寸步不离地照顾父亲,一心一意陪着老^走完人生的最后里程。刘金山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父亲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更需要加倍呵护。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人们从刘金山身上,看到的却是一个尽心尽力的孝子。

从他父亲生病到去世,加在一起有七八个月。这段时间里,刘金山始终在父亲的身边守候着,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父亲的床边。后来,他实在撑不住了,就找来几个特别知己的朋友帮他。

为减轻父亲的病痛,刘金山想过各种办法,数次连夜驱车求医、找偏方。朋友们都认为他到了疯狂的状态。每当父亲感到身体不适时,刘金山总会叫上几个要好的朋友,把父亲抬到离床1米高,并且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因为这样,能够减轻父亲的痛苦。

一次,他父亲疼得受不了了,就乱撕乱咬。刘金山心疼父亲,便把自己的胳膊放在父亲嘴边,任其咬住,直至咬出两道血痕。等父亲清醒过来,看到儿子胳膊上鲜红的牙印,不禁老泪横流。

为了照顾父亲,刘金山从一个大胖子熬成了瘦子。父亲走后,他就病倒了,并且是莫名其妙的高烧,一个多星期都不退烧。

正在给父亲筹办丧事的时候,电视台来了片约,要他和几个老艺术家一起录制小品。当时,刘金山是带着黑纱去的,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可他还得上场,还得笑,还得逗大家乐。

小品录制结束,他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回到家,看到好朋友和同学都还在守灵,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哗哗”地就下来了。

倍加珍惜尽孝机会

父亲去世后,刘金山对母亲更加孝顺。他担心母亲悲伤过度,就连续推掉片约陪伴母亲,并且变着法儿让母亲高兴。等母亲渐渐好起来,他才继续接戏拍片。

随着父亲的离开,刘金山成了家庭的支撑。“我意识到一下子长大了,甚至有时候都觉得我老了,家庭的担子无形中就落到我身上。那时候,有很多事我必须得扛,你能扛得住也就过来了。扛过了再反思,就觉得自己好像成熟了。”

刘金山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对朋友的父母也一视同仁。他朋友董大夫的母亲90多岁了,每逢过年过节,刘金山总会前去看望。他说:“是人就要孝顺父母,没有孝心的人绝对不能交朋友。”

李琦曾经说过:“他母亲病了,金山只要一回家,就守候在母亲身边,之前,他对父亲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他视朋友如自己的兄弟,视朋友的父母如自己的父母。”

有人问他:你非常孝敬父母,还被评选为演艺界“十大孝星”2_-,请你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刘金山说,“孝星”谈不上,但孝敬父母我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

父亲教诲铭记在心

刘金山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从小父亲就让他练功,想让他子承父業,那时他是个小胖子,吃不了压腿、下腰的皮肉之苦,最终没能子承父业。但父亲对他说过的话,他一直铭记在心。

刘金山说:“父亲叮嘱我学艺要先学做人,我觉得这是最值得学习和最有价值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忙于工作,照顾不了老人。其实,尽孝并不是表现在自己要天天守在父母身边,而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孝心,给父母最大的照顾和关爱。”

刘金山比较直爽,他认为,孝顺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一定要孝顺,这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德,绝对不能和没有孝心的人交朋友。

父亲没过上几天好日子,这是刘金山最遗憾的事。但是此后,他结识了父亲曾经和他提起过的同行之女,并组成了美满幸福的家庭,这是让他感到到最欣慰的。在刘金山看来,这也许是对父亲尽孝的另一种方式,也算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一种安慰吧。

链接

刘金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13.孝亲敬长的演讲稿 篇十三

大家好!我是62班的王跃。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孝亲敬老,争当美德少年》。

父母之恩深似海,父母之恩一生不可忘。孝顺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孝顺老人的传统美德,被世界誉为“诚信礼仪之邦”。古人说“孝是道德的基础,孝在一切美德中是第一位的”,可见“孝和尊老”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你还记得前几天刚播出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仪式》吗?这些人和我们同龄,但他们的艰苦生活让他们早早成为家庭的支柱。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勇敢面对,毫不畏惧地挑战。他们的孝顺感动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听着他们感人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我自己和他们差别很大!自己的工作拖拖拉拉,房间里的物品乱七八糟。遇到困难就哭。生活中的挫折就像一块绊脚石,让我们头晕目眩,无法前进。

但是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重、尊重、爱护和帮助老人的传统美德。“老了,老了,年轻了,年轻了,年轻了”,我们应该尊重和关心自己家庭的老人,同时也应该像尊重和关心自己的家庭一样尊重和关心其他老人。一个问候,一个微笑,一杯香茶,也许老人们就能倍感欣慰和满足;贴心地捶背,温暖地搀扶,都能让老人们脸上绽放幸福的微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心老人,多为他们着想,对待老人要有礼貌,外出学会礼让老人;在学校里,更要尊重师长……让我们大家从今天做起,从尊敬、关心身边的每一位老人做起,说一句敬老话,读一本敬老书,做一件敬老事,争取做一名懂文明、有礼貌学生。

14.孝亲的名言 篇十四

银杏老人院地处西咸一体化战略中科技、文化、教育板块绿色、低碳规划之一隅,与陕西商贸学院、镐京学院等高等院校毗邻。在银杏老人院王俊发院长干净整洁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对老人院的关心、褒奖的珍贵照片。陕西省老龄办高度赞扬:“选择银杏。选择快乐,入住银杏,幸福一生。”

银杏老人院是2001年经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2007年7月被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确定为陕西省首批、咸阳市首家“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单位”,2007年10月被咸阳市老龄办授予“爱心养老示范单位”。2009年10月,又一次被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予“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2010年被陕西省民政厅确定为陕西省社会化养老示范单位。而王俊发院长对刚刚获得由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和陕西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授予的“陕西省孝亲敬老之星”的荣誉称号也颇为自豪。

“如果没有外出,王院長经常是一大早就到施工现场检查去了。”在新址建设现场,不少人都为王院长醉心于老人事业的点点滴滴所感动。由于王院长有过多年的养老慈善行业的创业经历,深知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加之他见多识广、勤于动脑,所以总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作风。从老人院的整体规划布局,到装饰瓷砖颜色的遴选;从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到软件服务的培训与提升;从对慕名而来者的咨询解答与接待,到对社会化养老机构规范管理的建章立制;从对老人24d'时的衣食起居安排,到对特殊关照需求者的心灵理疗——王院长总是以老人的感受、接受程度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亲力亲为。

他说,不是“不放心”别人,而是为了“心里踏实”;他说,要对得起老人事业,对得起自己钟爱和选择的这份事业,对得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和褒奖,真真正正做到“帮天下儿女尽孝,替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忱”。

王院长说,银杏老人院迁建以来,得到省、市、区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现在新址的土地是以出让方式购买的,已经取得“咸国用2010第139号”国有土地使用证。在老人院新址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期工程项目14000平方米主体已经全部封顶,部分工程进入内装修阶段。他指着即将投入使用的建筑介绍说,目前的建设都是按照建设部、民政部联合颁布的《老人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建设的,建设内容包括老人附属接待楼、介助老人公寓楼、自理老人公寓楼、介护老人公寓楼、老干部公寓楼、老人服务楼、诊疗大楼、老人会所楼、老人餐厅、老人活动中心楼、福寿镇、大家院、感恩塔。建筑密度为29.8%,绿化率48.8%,容积率1.6。设置标准床位850余张,其中特护床位160张,20张床位专为免费接待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功臣。

王院长说,根据《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自助老人是指日常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介助老人是指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是指日常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养老院可为这些人的生活提供尽可能的便利。

申某曾是陕西有名的书法家,咸阳市某部门离休干部,患有多种病症。入院后,老人院的护理员精心护理,每天推心置腹地陪老人聊天、散步,了解他的心理变化及心理需要,掌握心理特征,一周后,老人就自己走出房门和周围人聊天,到餐厅吃饭。在老人院搬迁时,其他老人都回家了,可申老人说什么也不回去,并对来看望他的女儿说,“银杏搬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银杏老人院就是我的家。”

西安市安仁坊的王某是抗美援朝功臣,为了不影响子女工作,他在老伴去世后慕名孤身一人来到老人院。入院登记时,老人院发现这天恰逢老人生日,于是专门定做生日蛋糕,安排生日庆祝,并组织工作人员为老人祝寿,唱生日快乐歌。老人非常感动,高兴地说:“我们在繁华闹市住惯了,原以为住在老人院孤独、寂寞、不适应,谁知,你们的热情胜似亲情,你们的爱心,使我忘掉了失去老伴的痛苦,解除了我的矛盾心理,真是不简单呀!”老人的儿子王志华得知后连声感谢,并为银杏老人院赠送锦旗一面。

老人院有一位百岁老奶奶,除耳朵有点背外,思维很清晰。当她看到王院长进来后,欠起身,拉着王院长的手,一行清泪悄然流下她的面颊。王院长说:“我每次看老人时,老人都是这样落泪,我知道,这是老人在用热泪表达着感激。”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老人院的一日三餐是稳定老人入住的重要环节。为此,银杏老人院成立了膳食管理委员会,做到每周有食谱,注意营养合理搭配,根据老人的需要或医嘱制作普食、软食、流食。厨师和炊事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清洗消毒餐具,严防食物中毒,把好病从口入关,切实保证入院老人的膳食安全。

老人院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注意安全措施,防患于未然,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老人院的制度有:老人院章程、服务规范、门卫制度、护理人员职责、家属探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洗浴管理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入住老人登记制度等。

“现在新建的公寓楼都是中央空调。”不少人给王院长算了笔账,按照现在的护工工资和物价水平,原来的收费标准是有点低了。王院长说:“老人院以社会效益为主,附以适当的经济效益,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那么,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银杏老人院的投资运营经费从哪里来?王院长说出了他的成阳博兰顿养殖有限公司和博兰顿化妆品有限公司。这些特种动物具备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支持公司和老人院运营,而且可供老龄朋友观赏。博兰顿化妆品有限公司利用养殖的特禽动物自身原油,作为生产化妆品原料,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

“硬件具备了,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加强软件建设,包括老人院‘以人为本’的管理和对护工的职业化培训。”王院长说着,拿出了他出任主编的陕西省银杏老人院管理委员会编印的《社会化养老机构规范管理日常服务实用手册》,里面有“老年护理工作管理”和“员工管理制度”等详实内容。王院长在册子的前言中写到:为了加强对爱心护理工作的指导,完善管理和护理的规范化建设,帮助广大爱心护理工作者提高责任心,建立集中托养和屑家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根据我院2007年~2010年开展试点以来的实际情况,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看到这些,记者深深感到,王院长实实在在是以谦逊质朴的品质、低调踏实的作风、悲天悯人的情怀,专注地谋划着他所醉心的老人事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王院长说,他还有好多关于老人事业的故事没有讲完。他希望社会各界携手合作,为建设国际化的养老院,为人类崇高的养老事业,为社会的和谐、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沪深资金申购股票实施办法全文下一篇:我做工长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