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重点词句解读

2024-08-03

十七大报告重点词句解读(12篇)

1.十七大报告重点词句解读 篇一

解读党十7大报告之教育优先发展

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国家战略。党的十7大报告,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打下坚实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hjt总书记不久前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在十7大报告中,hjt总书记号召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来说,这既是极大的鼓舞,又是进军的嘹亮号角。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教育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作出了新的贡献。一是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大力推进国家西部地区实现“两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XX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8%,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二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XX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将超过800万人,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10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三是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的服务能力。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进入到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把加强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务,切实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五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从XX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六是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动我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全国共计约1亿多农村中小学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接受良好的教育。七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建设。八是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致力于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每年资助500亿,受助学生2000万”。

过去五年中,我国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扩大,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进一步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决心在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2.十七大报告重点词句解读 篇二

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地位显赫, 是一次举世瞩目、具有伟大作用和深远意义的历史性盛会。

在中国现代史上, 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从来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是中共形成政治共识和执政方略的过程, 并在一定时期里决定着中国的走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从十二大到十六大, 每次党代会都解决了当时最重大的问题。如十二大宣布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解确定为全党指导思想;十六大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纲领。至十七大召开时, 改革开放已历经近30个年头, 中国站在了又一个新的历史关键点上。人们对十七大的关注, 不仅集中于人事变动, 更关心在未来若干年, 中国共产党如何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如何协调多元社会利益, 整合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力量, 以及如何规划未来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七大回应了人们的期待和疑虑。

研究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主要是看这次大会自身为历史奉献了什么新东西, 发挥了什么新作用, 进行了什么新开拓, 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审视其深远影响, 确定其历史坐标, 评价其社会价值, 也就是说, 通过研究其历史贡献、作用和伟大意义, 从而确定其历史地位。十七大有许多新的亮点和贡献,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中六次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 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呼吁两岸同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强调指出, 我党要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要求全党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这说明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和历史意义所在, 就在于确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纲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何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指中华民族“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从历史上看, 中华民族最为繁荣的时期首推这样三个阶段:一是西汉的文帝、景帝时期, 史称“文景之治”;二是唐代的太宗、玄宗时期, 史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三是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史称“康乾盛世”。

从历史发展整体来比较, 应当肯定中国在大多数年代, 曾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中国由当时的先进沦为落后最早则始于17世纪中叶世界历史大转变时期。中国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时间, 史学家一般认为始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但是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考察, 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时间应从17世纪中叶算起, 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时间。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标志着西方世界开始由封建时代转变为资本主义时代。经过17和18世纪200多年努力, 英、法、德、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 实现了由封建手工操作到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转变, 并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在经济上、政治上开始领先于世界。正是在这一时期,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在人类社会向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重要时刻, 中国没有能够适应这一当时时代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却正在延续着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朝的变更。1644年, 建立清王朝, 并使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到19世纪。这样, 中国社会就远远脱离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 最后

●张克敏

走上一个畸形的社会形态, 由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尤其是19世纪4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 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造成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历史表明, 中国从17世纪中叶以来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 就是迅速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发展社会生产力, 使中国重新走上振兴, 使之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 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这就是说, 使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历史也表明, 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必须要先后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即革命的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即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围绕着这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各个政党、派别、集团, 中国各时期的先进分子都曾拿出过自己的方案, 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导演过一幕幕活剧, 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 这些方案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运而生, 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两场伟大革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动和领导了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第一场伟大革命。在中国彻底断绝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下, 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中国通过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一独特方案, 在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 奠定了民族复兴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基础。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领导进行的第二场伟大革命, 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 以最终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主题。进入21世纪, 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新的历史起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展现出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 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 从国内来看, 至少应包括八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经济发达。主要标志是:完成了工业化, 全面推进信息化, 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政局稳定, 主要标志是:国家政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政治权力对国家大局和走势具有绝对控制力;国家具有抵御各种风险、战胜各种挑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社会秩序良好。三是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是:合理的权力分配机制、科学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灵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四是文化繁荣。主要标志是:科技水平在更多领域进入世界前沿或领先地位, 涌现出一批对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教育质量和普及程度较高, 形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府;创作出一批具有传世生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学艺术作品;世界顶尖人才的拥有量成倍增加, 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五是民族团结且共同繁荣。主要标志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普遍发展;民族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六是人民富裕。主要标志是:个人拥有财富量大幅度增加, 吃、穿、住、行、用的状况明显改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七是民气旺盛。主要标志是: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得到极大增强;普遍树立起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民族优越性自豪感普遍增强。八是祖国统一。主要标志是: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打击各种分裂势力和图谋坚决有力。

从国际上看, 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主要标志是:在综合国力方面, 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 任何国家都不能、也不敢小觑中国。二是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主要标志是:在国际事务中, 中国要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意见将更有权威和分量,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拥有良好的国际环境。主要标志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得到有力推动且稳定发展。

一、作为利益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

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捍卫本民族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 并通过其创造性劳动扩大此种权益

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正常的条件下, 面对国际社会中存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的现实,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 应当牢记主权高于一切。中华民族要彻底扫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尊严, 中国的领土完整, 绝不允许外力侵犯。中华民族要反对任何形式的来自外力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军事进攻和文化侵略。中国的内政绝不允许外力干涉。中华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前进步伐绝不允许外力阻挠。中华民族治国安邦创业的战略部署绝不允许外力破坏。在国内, 中华民族内部绝大多数人的正当权益———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等等应当得到坚决维护。中国的一切基本国策必须符合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而不能仅仅服从于和服务于由少数人所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中国应当高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依法治国, 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还要依靠本民族全体成员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把中国建成理性阳光普照和智慧创新之花到处盛开的国家, 建成劳动成果极其丰盈、社会财富万泉迸涌的国家、建成国家发展速度保持先进纪录的国家, 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不断扩大其正当权益。

二、作为伦理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

兴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 以使全体中华儿女具有极其优秀的道德品质, 其精神素质升华至更高的境界

世界的全部民族兴衰史表明, 一个道德沦丧、品质恶劣、精神解体的民族必然会陷于衰亡, 根本谈不上振兴。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 必须从精心铸造其伟大的民族魂着手。

值得指出的是, 中华民族在其历时数千年文明史的积淀中, 尤其是在争取民族复兴运动的千锤百炼中砥励出一系列优秀品质。如国际主义相联系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结, 强大而牢固的民族凝聚力, 远大的民族理想, 强大而牢固的民族凝聚力, 远大的民族理想, 厚德载物、博大仁爱的民族情怀, 高尚的民族正义感和尊严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主体精神, 富于雄才大略的创业胆略与魄力, 底蕴深厚的民族智慧, 自强不息的民族进取精神, 坚韧不拨的民族意志, 超常卓越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重视民族气节、开明豁达、好学善思、求真务实、勤劳俭朴等等优良品质。

正因为中华民族具有上述一系列优秀品质, 才能作为精神纽带将全体内外中华儿女凝聚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作为精神支柱, 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厦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猛烈冲击下和历史运动的剧烈震荡中历尽沧桑, 仍巍然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作为精神动力, 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励志图强, 建功立业。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素质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赖以产生的精神原动力;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命运发生伟大转折的复兴的主导精神因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中, 全体中华儿女应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 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之。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主要条件之一,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中如果忽视此点, 无异于南其辕而北其辙。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运动中, 尤其要高度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品质对全体中华儿女心灵的主导作用, 加大中华民族精神优秀品质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度。我们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品质去克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腐蚀人心、妨害中华民族复兴的负性精神因素。这些负性精神因素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例如, 封建地方阶段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保守习性、奢侈懒惰的恶劣品质、专制残暴的本质等;大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掠夺成性、贪得无厌、欺诈成性等;旧式官僚群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庸俗作风、享乐主义等;小资产阶级的自私、狭隘、急功近利、左右摇摆等等, 这些负面精神因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腐蚀剂。对这些精神污浊必须坚决清洗, 以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氛围;铸成在精神领域里防腐拒变、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企图“分化”、“西化”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鼓足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奋发图强的干劲。这样, 在宏伟壮观的中华民族复兴运动中, 就会从始至终, 由里到外跃动着伟大的中华民族魂。

三、作为认识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攀登人类理性之巅

全世界的民族振兴表明, 一个愚昧的民族是谈不上崛起的。任何民族的振兴都是以其所蕴涵的智能资源总量 (包括其智能资源质量、智能资源数量及其智能资源结构的总和) 为前提条件的, 都是以其所蕴涵的智能资源之充分发挥作用为根本途径的。

中华民族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攀登人类理性之巅。而要达到此目标必须积蓄和开发蕴涵于中华民族中的智能总资源。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提高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智能素质, 以极大地增强本民族可调用的智能资源总量, 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具有最深厚最广大的智能基础;二是造就具有超常的高素质的智力精英, 尤其是要造就出类拔萃、登峰造极的世界级的大师和巨星, 以直接实现攀登人类理性之巅的目标。例如, 在自然科学领域, 中华民族应当培育出像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普朗克式的人物, 创立堪与古典力学、进化论、相对论、量子力学相媲美的自然科学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中华民族应当涌现出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黑格尔式的巨人, 创立同辩证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帝国主义论等具有同等价值的伟大科学理论。这样, 中华民族就能攀登人类理发之巅峰, 在民族群体的智能方面实现民族复兴。可喜的是, 20世纪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宏伟历史运动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在思想境界、理性思维能力、理论创新方面的巨人, 创立了具有世界历史价值的理论。例如,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论、人民战争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等, 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杨振宁、李政道创立的关于宇称不对称不守恒的理论, 陈景润破解哥德马赫猜想之谜等等, 均是中华民族攀登人类理性之巅征途上之里程碑。可以预见, 中华民族只要充分一切其蕴藏于12亿人口中的智能资源, 则其在实现本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中必定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 并且组成一系列攀登人类理性之巅峰的梯队, 从而创造出许多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崭新纪录。

四、作为实践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在实践中走在世界前列

实践既是联系人类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 又是人类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本途径。世界上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振兴运动都是以一系列伟大实践为其基本动作方式的。中华民族要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宏愿, 必须在实践中走在世界前列。

所谓中华民族在实践中走在世界前列, 具有多方面的含义。现在联系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实践史, 举例说明其含义:有些实践具有首创性, 例如中国在外交关系中首次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统一祖国方式上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并将这二者成功地转化为实践。有些实践具有创造世界历史纪录的性质, 如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略大转移。有些实践具有超常的质量, 如中华民族在统一战线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有些实践的客观情况之复杂程度和主体操作之艰难程度, 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振兴运动中所未曾达到过的, 而中华民族却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如中华民族所进行的解放战争即是如此。有些实践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运动。在这一历史运动中, 中华民族要完成极其浩繁的历史任务, 战胜各种敌对势力, 克服严重的困难, 必须进行许多第一流的实践活动。

迄今为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若干段路程, 其更长远的路程还在后面。今后, 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 必定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其所从事的实践将更加伟大、更加艰巨。同时, 中华民族作为实践主体, 其自身的素质将进一步提高, 其实践经验将更加丰富, 其科学决策水平将更加高明, 其实践操作能力将更加高超, 其实践的历史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 其实践的动作形式将更加万象纷呈, 其实践的效果将更加卓有成效。中华民族应当在实践中走在世界前列。

五、作为实力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使中国具有堪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综合国力

此处所讲的综合国力, 系指其具有包括自然资源因素、国民素质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对外影响力方面的因素等在内的综合实力。此处所讲的堪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综合国力, 系指其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实力, 指其具有足以对付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力, 指其具有能保障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富裕文明生活的实力, 指其具有能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

要使中国具有上述综合国力, 中华民族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高度强化既有的优势。中国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只要将蕴藏于中华民族中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本大国。这是中国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中国是资源大国。只要将蕴藏于其辽阔国土上的资源合理开发, 就足以构成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中国是政治大国。中华民族具有数千年政治史所积淀的政治优势, 特别是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创造的政治优势。这些政治优势是:中华民族具有底蕴深厚的政治智慧:其各族人民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 形成强大的统一战线;中华民族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有大批政治人才;中国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族手中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中国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具有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国际政治方面的联系;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具有很重要的国际地位。这种政治优势是当代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核心因素和主导因素。上述人口优势、资源优势和政治优势的聚焦, 使中国过去能在国际政治的格局中, 现在能在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中发挥其重大作用。

用辩证法全面分析中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应当看到: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在下述领域一方面确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实力, 但是另一方面同发达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之实力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这些领域中, 中华民族要积极创造条件, 发挥本国潜在的优势, 并创造新的优势, 以缩小差距。在经济领域, 中国是经济大国 (其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 但同一些经济强国的经济实力相比, 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中的一个决定全局的中心问题。为了改变此种情况, 中国要长期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要扩大经济规模, 提高经济质量。中华民族要将祖国大陆的经济实力同祖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实联系起来, 构筑大中华经济圈, 以造成与美国旗鼓相当的经济实力。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物质基础。在科技领域, 我国的科技实力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是中国综合国力相对较弱的关键所在。中国只有在科技领域消除了本国同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 其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居于前列。中华民族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使用权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造就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优秀科技人才;要培育出相当数量的第一流的世界级杰出科技人才。这样, 中国就能在高科技领域拥有堪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科技实力, 从而成为与美国旗鼓相当的科技强国。只在科技领域实现了此种预期目标, 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大棋局就全局皆活。在军事方面, 中国应当坚持科技强军的战略, 形成足以保收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的军事实力, 应当拥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实力。在文化领域, 中华民族应当继承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 发扬其近现代史上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 进行高质量的文化“综合创新”。中国应当具有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化大国地位, 使中国具有抗衡来自任何方面的文化侵略之实力。中华民族应将其优秀文化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地, 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中华民族只有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诸领域消除了同有关国家的差距, 则中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更一上层楼。只要我们将中国已有的优势同新创造的优势结合起来, 中国就会拥有第一等强国的综合实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中心点正在这里。

六、作为历史主体,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创造光辉的历史, 建立举世瞩目、永垂青史的历史功业

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告诉我们, 任何民族振兴运动的真正价值, 归根到底在于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历史价值集中表现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自身兴邦创业的历史价值: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发展总进程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价值。

1. 中华民族作为华夏大地上兴邦创业的

历史主体, 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兴邦创业的历史主体, 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将建立丰功伟绩。中华民族近代史的后期和现代史的全过程有许多这方面的纪录。例如, 驱逐外国侵略者出中国, 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扫荡了盘踞在华夏大地上的各种封建割据势力, 实现了大陆范围内的统一;打碎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国家机器,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展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开展了在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网络, 提高了国民素质;实现了“两弹一星”升空, 增强了国防实力;建设了一系列工程, 改变着中国万里山河的面貌;收回了对中国香港、澳门的主权, 雪洗了国耻;粉碎了国处敌对势力的多次挑衅, 捍卫了国家主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外交活动, 提高大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所创建的伟大历史功业, 至今已经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新纪元, 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千秋基业。今后, 这一运动的进程将继续谱写其光辉灿烂的篇章。

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业史将作为人

类历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进程。这一运动将导致占世界人中总数1/5的中国之基本素质和历史命运发生巨变这本身就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总面貌。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 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将会如同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那样影响整个世界。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中, 贯彻其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大经贸战略、大文化战略、大统战战略等将有利于促进全球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中, 将以其雄厚的国力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从而有利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和平环境。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中, 将协同世界上其他民族共同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致力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从而有利于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中华民族在实现其伟大复兴中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下去, 进行到底, 开拓出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社会理想转化为现实。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 致力于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 将进一步美化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总之, 中华民族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将反转过来影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从而在世界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集中概括上述诸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其本质是中华民族作为创业主体去创建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这一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一系列要素所组成。其中每一要素不但具有其确定的质的规定性, 而且具有明显的相互区别, 而且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些要素彼此联结, 相互渗透, 形成极其复杂的整体态结构———这就是庞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极精细地分析这一庞大系统内各要素自身所具有的规定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才能真正综合地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的内涵。

中国已步入改革开放30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 我们应该对中国近30年的改革实践做出基本判断。经过近30年的改革, 中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2006年, 中国GDP的总量是1978年的57.5倍、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978年的85.3倍、财政收入是1978年的34.2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中国目前处于新的发展阶段, 即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

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五个方面的变化, 可以作为决断中国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的参考性指标。按照这些参考性指标, 中国在本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这个判断, 与中国本世纪初“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判断相一致。

经济发展水平。中国要实现小康,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000美元。这也是一个国家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起点。到2002年, 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1100美元;2006年, 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了2010美元。

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时, 通常把第一产业的产值不超过10% (亚洲国家不超过15%) 、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40%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中国在2001年第一产业产值降到15%以下, 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40%。2006年, 中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经下降到11.8%。

消费结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整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就业结构。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 工业化初期结束的标志之一是农业劳动力比重不超过55%;工业化中期结束时农业劳动力比重低于50%。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42.6%。

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时, 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2003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了40%。2006年, 中国这一指标进一步提高到43.9%。

从生存型社会赂发展型社会过渡, 是中国近30年来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背景。这个历史性过渡带有“转轨中发展”的特点, 也带有“发展中转轨”的色彩。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需要结合这些宏观的结构性变迁来思考和分析。

3.甄小英:党建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 篇三

就相关问题,本刊访问了党建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教授。

1

作为一名党建专家,您对这份报告有何感想?

甄小英:一是觉得这份报告比较务实,对未来的部署比较详细。二是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三是它符合党员和人民的意愿。四是针对性很强,都是针对目前这个发展阶段。还有一点就是它总结了人类发展的共同经验。

2

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举措有何意义?

甄小英:这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相适应的一个实质性的发展。

3

报告提出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这一范围具体是什么?

甄小英:随着民主的推进,新公共管理模式在全世界风行,很多自治组织应运而生,管理主体不仅是政府,而应该将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与民众自下而上的参与结合起来。民众的自治管理包括成立很多非政府组织,如协会、自治组织等。而党提出这一点,就是要为这些群众组织创造条件。过去有人把民间组织看作洪水猛兽,这是不对的。

4

报告提出要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基层在政治术语中具体到哪一个级别?

甄小英:一般来讲乡镇一级是属于基层组织,近年来有一些试点搞乡镇地方党委书记直选,报告提出这一点就是在总结推广经验,将试点范围放大。

5

报告提出,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就目前而言,具体有哪些形式?将来有可能在哪方面扩大?

甄小英:主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干部选举,先由群众公投,然后党内在老百姓拥护的候选人中进行差额选举。二是党代表常任制。党代表列席党的会议,将党员意见反映上去,并进行发言、参与、监督。三是全委会积极发挥作用。实际上,扩大民主形式已经形成思路,基础是要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实现党员在党内的平等与民主。围绕这个基础完善通报制度、执勤制度、候选人提名制度,理顺党内权力机构,让权力运行符合民主程序、接受全委会的监督等等。

6

报告也提出要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这是否意味着全委会的作用将得到增强?

甄小英:这是当然的,在以前全委会发挥作用较少,十六大以后,全委会作用不断增强,常委会必须向全委会负责。近几年试点常见的模式是,全委会决策,常委会执行;对于重要干部的人选,常委会提名,全委会进行票决。这对贯彻民主集中制,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7

报告提出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常任制有何好处?

甄小英:最重要的是更大地发挥党代表的作用。以前是开完代表大会,他们就不发挥作用了,现在是闭会后,他们还要继续发挥作用,如代表党员列席党委会,将党员意见与要求提上去,并监督党委工作,同时将党委的意见带下来,这也加强了基层党代表的自豪感。

8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十七大报告有何新意?

甄小英:主要有两点,一是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二是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防并重,更注重治本、预防,以及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消除腐败。

9

报告的第十二部分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您如何理解改革创新精神?

甄小英: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基层组织遇到很多的问题,最早是提出以改革精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然后十六大提出以改革精神加强整个党的建设,现在提出改革创新,党的建设要更注重创新,这包括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等。

10

报告提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您对此有何评价?

4.十七大报告重点词句解读 篇四

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更让人们确信中国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问题是群众关注的重点。保障总关情,民生系国运。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这充分体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学有所教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学有所教”这四个大字,字字千钧,将会止住多少渴望读书的贫困学子的眼泪!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为了让贫困孩子上得起学、读得了书,从小学到大学,一双双温暖有力的手帮助着贫寒学子。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代表介绍,自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与此同时,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500亿元。到去年,“两免一补”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开,惠及全国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资助新体系解除了社会困难群体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担忧。

路钢代表说,十七大报告将“学有所教”列为改善民生的第一目标,充分表明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等。

劳有所得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代表就“劳有所得”给记者举了一个来自基层的活生生的例子:为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青岛市崂山区有关部门启动“绿色追薪”通道,信访、监察、仲裁密切配合,快速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

自去年12月1日至今,该区劳动监察大队共受理欠薪投诉54起,涉及人数169人,拖欠工资金额36.94万元。目前,已追薪28.46万元,占全部拖欠金额的77%。

劳有所得,一方面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另一方面,有“劳”才有“得”,要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战略。

5.十七大报告重点词句解读 篇五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此间分析者认为,中共每5年一次党代会,既是中共中央集体领导探索创新的一个过程,也是中共全党形成政治共识的一个过程。今后,中共还将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以使这个全球最大的执政党的运作更加科学民主。

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越来越注重加强集体领导,在胡锦涛担任总书记后的这几年,有关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中央的议事规则已非常健全,并且制度化、规范化。哪些问题应该常委会讨论,哪些问题应该政治局会议讨论,哪些问题应该全会讨论,都有着明确的规定。”虞云耀说,“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了中央集体领导的实现,与过去相比,这是很大的进步。”

中共在集体领导问题上曾经有过惨痛教训。“文革”期间,权力过于集中使党和国家遭受了巨大损失。党建专家、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黄苇町说:“党从这段历史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加强集体领导成为其后一代又一代党员的共识。”

“同一级中共党组织中的领导者是一个集体,而非某个人;本级组织的重大问题要由这个领导集体来共同决定;在这个集体中,不存在任何个人特权,少数要服从多数,个人只对领导集体和组织负责。”黄苇町说,在集体领导过程中,不同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表达。

为进一步加强集体领导,十六大对党章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第十条第五项的规定作了补充和完善,明确提出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过去5年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都是集体领导的产物。

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设立并坚持了定期的集体理论学习制度,至今共进行了44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针对当前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集体学习制度对保障领导集体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上原则立场的一致起到了关键作用,凝聚了领导集体的共识,保障了集体领导的有效运转。

中共在县以上各级党组织设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全委会及其常委会是执行党代表大会决议的工作领导机关。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发挥全委会在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决策和重要干部任免中的作用。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代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为进一步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起了示范作用。

在十七大上,胡锦涛提出,要“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

中央作出表率,省市县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关于地方党委工作的要求,坚持实行集体领导,重大决策要交由集体讨论决定。包括票决、举手表决、记名和不记名投票在内的多种方式,为各级党组织在进行重大问题决策时普遍运用。

2004年,中组织部颁发《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明确提出对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全委会票决制。

“这些措施是中共中央用实际行动对集体领导原则的强调和重申。”黄苇町说。

“集体领导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保证科学决策,避免一个人说了算。个人不能决定重大问题,这是我们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原则。”虞云耀说。

“坚强的集体领导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关键。”黄苇町说,没有坚强的组织力量作为保障,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难以得到有效实施。民主集中制是中共获取这一力量的重要源泉,而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形式就是集体领导。

6.团的十七大精神解读 篇六

——团的十七大精神解读

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必须按照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就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青春使命。

一、大会概况

按照团章的规定,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6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取得了圆满成功。

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团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审议通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团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秦宜智同志当选为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罗梅、汪鸿雁、周长奎、徐晓、傅振邦6位同志当选为书记处书记。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代表党中央向大会致祝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代表人民团体向大会致贺词。秦宜智同志代表团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高举团 旗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报告。

二、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深情寄语和殷殷嘱托

1.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对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条明确要求

总书记指出,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关键在团干部。一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团干部应该最富有理想、富有理想主义,要在广大青年中树立威信、形成号召力,首先要高扬理想旗帜。二是必须心系广大青年,坚持以青年为本,深深植根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为了青年,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努力增强党对青年的凝聚力和青年对党的向心力。三是必须提高工作能力,勤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青年学习,在同广大青年的密切交往中提高工作本领,在同他们打成一片中找到做好青年工作的有效办法。四是必须锤炼优良作风,既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更要有脚踏实地的作为。要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养成慎始、慎独、慎微的意识,走好人生每一步。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着力解决广大青年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做好团的工作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2.刘云山向青年提五点希望

——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力实现中国梦。广大青年要深化对党领导人民的奋斗 2 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的了解,深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的认识,掌握思想武器,认清前进方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

——希望广大青年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广大青年要有“读万卷书”的志向,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在如饥似渴的学习钻研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让青春伴随着书香成长。要有“行万里路”的气魄,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在改革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本领,让青春的翅膀因实践的历练而更加坚强。

——希望广大青年勇于创新创造,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青年要树立奋勇当先、勇攀高峰的精神,树立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勇气,树立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在不断求索中积累经验、取得突破。既要紧盯科学、技术、产业、管理的前沿,努力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又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保持推陈出新的意识和干劲,善于捕捉创新创造的每一个机会与灵感,力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希望广大青年矢志艰苦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 3 功立业。广大青年要有实干精神,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做工作,聚精会神干事业,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要敢于吃苦,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勇于到艰苦地区、基层一线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要不怕挫折、不畏困难,顺境不骄、逆境不馁,让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希望广大青年锤炼高尚品格,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广大青年要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心中有国家、有社会、有人民,做一个肯付出、勇担当的有责青年。要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一个守底线、讲诚信的有德青年。要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做一个热心肠、愿助人的有爱青年。

三、团十七大报告的主要内容

秦宜智同志代表团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共青团工作,阐明了当代青年的青春使命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提出了新时期共青团的光荣责任和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对今后五年的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大会的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满怀信心地紧跟着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报告的灵魂和主线

团十七大报告在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青春使命,这是整个报告的灵魂,并且作为主线贯穿对未来五年工作的部署。

3.新时期共青团的光荣责任和推进工作的基本要求 报告作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的论述。报告强调,共青团要围绕这一主题创造新的时代业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始终坚持发挥优势、凝心聚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融入青年;必须始终坚持强基固本、狠抓基层;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必须始终坚持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必须始终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4.今后五年的工作部署

一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二是在全面 5 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三是竭诚帮助服务青年成长发展。

5.全面提高共青团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党建带团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共青团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切实增强党对青年的凝聚力、青年对党的向心力、共青团的影响力。报告主要从基层组织覆盖、团干部队伍建设和团员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作了部署。一是着力推动团的组织广泛覆盖、提升活力、延展手臂。二是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的团干部队伍。三是着力建设一支思想进步、作用明显、规模合理的团员队伍。

四、《团章》的修改情况

7.十七大报告体会 篇七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为实现公安队伍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当前,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争创“三个全国一流”为目标,以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石家庄为契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推动公安队伍科学发展。

一、推动公安队伍科学发展要认真夯实“四个基础”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发展必须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发展,离开了基础,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推动公安队伍科学发展,应当认真夯实“四个基础”。一要夯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社会来说,这个“人”就是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对公安队伍来说,这个“人”就是公安民警,这个“本”就是民警的根本利益。夯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要求各级公安领导干部时时刻刻做到内心装着民警、大脑想着民警、思想重视民警,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切切实实做到关注民警自身发展、关心民警切身利益、关爱民警心身健康,努力在政治建警、文化育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上想实招、求实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各个层面之上。

二要夯实“科技强警”的硬件基础。物质决定意识、制约发展、影响战斗力的提高。当前,全国公安机关正在强力推进科技强警工程。石家庄市公安局紧紧抓住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并把争取到的巨大资金全部投向“科技装备”等硬件设施,有效提高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大大降低了民警执法执勤中的伤亡率。因此,推动公安队伍科学发展,应当以实施科技强警工程为载体,加强装备保障,打牢物质基础。通过内“挤”、外“援”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网络设施、技防措施、调度指挥、技术手段等建设,提高科技含量。

三要夯实“警营和谐”的软件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警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强化公安机关职能作用,推动公安队伍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夯实“警营和谐”的软件基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过理顺上下级关系、促进民警间交流,努力形成警令畅通、心齐气顺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美化警营环境,优化办公设施,做到整齐划

一、整洁美观、情景交融,以增进警营和谐促进队伍发展、社会和谐。

8.团十七大报告摘要 篇八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2013年6月17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满怀信心地紧跟着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五年来,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切实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推动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实现新的发展。着力创新载体、贴近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全面深化。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深入开展学雷锋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引导青少年践行基本道德规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不同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推动基层团组织广泛开展分类引导工作。积极运用新媒体和文化手段。

强化品牌引领、示范带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富有成效。坚持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相结合,充分发挥团的工作品牌的引领作用和各类青年骨干的带动作用,促进广大青年踊跃投身各项建设事业。加强组织化动员,深化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振兴杯”技能竞赛等工作,大力培养和选树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深入开展“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等活动。拓展社会化动员,开展博士服务团等项目,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深入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五年来,在大型赛会中,广大青年志愿者挥洒汗水、热诚奉献;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勇攀高峰;在抗击自然灾害中,广大青年官兵、青年突击队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感人的青春篇章!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实现突破。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和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共青团面向基层的“桥头堡”朝着乡镇一级迈出坚实步伐。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中新建43万个团组织和5000多个省市县三级驻外团工委,联系和覆盖了大量游离在团组织之外的团员青年。以班级团支部为重点加强高校团组织建设,制定实施加强中学和中职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意见,促进学校共青团活力进一步增强。

主要通过募集社会资金,为县乡两级团组织提供经费支持;积极争取把乡镇团委等基层共青团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批选派地市级以上团的领导机关干部、高校团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到县级团委帮助工作。

注重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服务青少年工作扎实推进。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重中之重,推动金融机构向167万名青年发放创业小额贷款,组织100多万名青年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上岗见习,对超过1000万人次的青年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并成立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大力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动员436万名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建设各类服务阵地近3万个。深入推进“希望工程”。

努力畅通渠道、完善机制,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创新发展。在县以上普遍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积极反映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预防违法犯罪试点工作,深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氛围。

狠抓党性锻炼、作风改进,团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团干部做到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在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中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分批分层培训各级团干部219.4万人次。制定出台并严格执行一系列制度,制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措施,要求广大团干部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

五年来,共青团充分发挥在青联组织中的核心作用,推动青联进行制度和载体创新。指导学联组织突出思想引领,切实服务学生成长。认真履行全团带队职责,落实少先队组织根本任务。

五年来,紧紧围绕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积极开展港澳大学生内地实习计划、内地优秀青年赴港澳交流等工作;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连续举办海峡青年论坛、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两岸青年联欢节等活动。

五年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外交工作大局,广泛开展友好交流合作,举办大型交流项目,积极参与国际青年事务,深入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推动青年对外交流在规模和层次上不断拓展和深化。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它既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既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只要我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始终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联;一部青春激扬的中国青年运动史,始终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紧密相联。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必须按照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就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青春使命。

党的奋斗目标、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共青团的光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创造新的时代业绩,共青团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始终坚持发挥优势、凝心聚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融入青年,必须始终坚持强基固本、狠抓基层,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必须始终坚持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必须始终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引导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青年既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毫不动摇地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大力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力加强党史、近现代史和国情形势教育。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活动。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等活动。

以“三观”、“三热爱”为主线,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强青少年国防意识教育。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深化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工作,积极挖掘各领域青年中的“最美人物”。深入开展“劳动·创造·奋斗”主题教育。在中学中职学生中深入开展“与人生对话”等活动。深化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

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不断改进创新引导青年的方式方法。要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依托团的组织优势,寓引导于教育之中,切实打牢工作基础。坚持分类引导的理念,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思想实际,帮助青年形成理性客观的思想认识。要在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要把新媒体作为青年思想引导新的突破口,努力把握网上思想引导的主动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激励青年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要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创新创效等工作,引导青年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着力培养更多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作贡献。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等工作,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引导青年官兵全面提高素质本领,积极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作贡献。

组织青年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努力使志愿服务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时尚。大力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组织动员青年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发挥青年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让青春为美丽中国添彩增辉。动员青年投身基层、勇挑重担。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大学生西部基层建功计划,影响和带动更多青年到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基层一线去贡献力量、施展才华。深入开展“三下乡”、博士服务团、“科技之光”、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等工作。特别要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激励青年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

竭诚帮助青年成长发展。共青团只有竭诚服务青年、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努力为青年“圆梦”创造条件,才能更好地团结凝聚广大青年。

千方百计促进青年成长成才。要激发青年学习热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技能培训活动,使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鼓励青年深入实践,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和内涵,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优化青年成长环境,为青年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发展平台。

尽心尽力服务青年所急所盼。要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服务,深化青年就业培训、见习基地、创业小额贷款、青年创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要为青年交流交友拓展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联谊活动,促进青年在社会交往中展现自我、追求美好生活。要对青年身心健康倍加呵护,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青少年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提升身心素质。

满腔热忱关爱困难青少年群体。要针对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深入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丰富青年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推进济困助学、希望工程等工作。针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困难青少年群体,开展学习就业、成长发展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针对生活工作存在突出困难的流动大学毕业生,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并尽力提供服务和帮助。依法有序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把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与坚持党的领导、依法维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使青年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推进法制化维权进程,推动有关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贯彻落实。完善组织化维权机制,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构建社会化维权体系,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事业中来。

全面提高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党建带团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切实增强党对青年的凝聚力、青年对党的向心力、共青团的影响力。

着力推动团的组织广泛覆盖、提升活力、延展手臂。巩固和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要强化高校团组织建设,下大力气全面加强中等学校团的建设;深化乡镇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和实体化“大团委”建设,探索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团建和村团组织建设;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流动青年群体、行业协会等领域团建工作;积极探索园区建团、楼宇建团等多种联建共建方式,推进城市基层共青团区域化发展。

大力提升团的基层组织活力和服务能力。要以服务青年、做青年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建设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基层团组织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工作内容和工作项目,使青年乐于参

与、便于参与。要尊重团员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团内基层民主,使之成为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的重要途径。努力在经费、人员、项目等方面帮助基层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

注重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导。要了解把握青年社会组织的信息和动态,加强联系沟通,为青年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信息、阵地等方面的服务并开展工作项目合作。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引导,在有条件的青年社会组织中建立团组织,进一步延展团的工作手臂。

探索创新网络团建和信息化工作手段。要加强共青团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建团,逐步建立网上团组织。积极推动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实现线上线下发动青年、聚集青年的更好结合。

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的团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组织和推动各级团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教育各级团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深刻理解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传统、历史使命,紧跟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提高业务本领。要在全团大兴学习之风,推动广大团干部既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团的业务知识,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推进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注重加强对全团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探索推进工作的新途径。要努力做到问需于青年、问计于基层、问效于社会,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锤炼良好作风。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引导团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与青年的联系。加强团干部管理,要求各级团干部严于律己,防微杜渐。

着力建设一支思想进步、作用明显、规模合理的团员队伍。要强化日常教育,促进团员坚定理想信念。做好经常性发展团员工作,控制团员总量,保持队伍合理规模和结构。教育广大团员自觉增强团员意识,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先争优。积极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9.十七大报告重点词句解读 篇九

——学习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领悟十七大的精神。我发言的题目是《用军人的忠诚书写十七大圆满答卷》。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神州大地,同唱欢歌。十七大胜利闭幕,是我党用使命描绘的宏伟蓝图;“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是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奏响的宏伟乐章;而作为军人,就要用忠诚向祖国和人民谱写壮丽篇章。

十七大,令人振奋,令人激昂。十七大,高举旗帜,求真务实。肩负历史重任,昂然开拓奋进。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大,郑重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从此,中国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红旗飘飘,又擎起一个新的希望。

曾记得,以毛泽东同志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诞生,使千百万被奴役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建国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中国迅速迈入全面发展的正轨,共产主义事业蒸蒸日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掀起改革开放的浪潮,短短的二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迎来了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江泽民同志以“三个代表”阐述建设国家的重要理论,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一大步。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中国迈入了腾飞的历史进程。

如今,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发展观,提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新设想,正满怀信心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辉煌的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七大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胡锦涛同志再次当选总书记,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领导机构,他们将引领亿万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注民生,看重民意”: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七大给我们提出了一道道关系国计民生的考题,等着各级政府去落实,等着我们每一名军人以无比的忠诚去应答。

军人的忠诚在于知责思为,爱岗敬业。基层是部队建设的基石,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单元。作为基层干部,不要身处基层轻视基层,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个基层干部都要十分珍视在基层工作的机会,以强烈的责任感干好工作,努力打牢部队建设的基础;以强烈的进取心干好工作,刻苦锤炼成长进步的基础;以本职岗位作为造就和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实现自身价值。

军人的忠诚在于严于律已,独善其身。孟子说过:“守身,守之本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一个人要不为名利所动,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就必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净化思想灵魂,培养健康情趣,严守纪律干好本职工作

军人的忠诚在于勤奋学习,提高能力。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定要有很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能满足现状,再忙也不能忘了学习。要有钉子精神的“钻劲”和“挤劲”,坚持学用结合,注重知行转化,努力提高理论水平,掌握本职业务技能。

10.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 篇十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开幕。大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上网查询,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受益匪浅。学习了十七大会议精神,我感触颇深。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因“三农”问题近年来特别突出,而我出身农民家庭,对此问题颇有感触,因此以下主要对“三农”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事农为民”的执政理念,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全市农林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农村”做出了应有贡献,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功能迅速拓展、产品质量大幅提升、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和谐农林日趋显现。

党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所在的村庄过去是一片破旧,如今水泥大道,高楼随处可见;不少村民家里的家私让人眼花缭乱,大家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农业部门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主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稳定等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将坚持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作为总揽全局的第一要求、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要事,争创“现代农业快发展,农民收入多增长”的新业绩。

以史为鉴,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党根据历来的经验,对三农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具体如下:

一要善于以新的视角审视农业。十七大报告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农业功能的拓展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密切注视农业动态,“紧跟形势”,加快推进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要善于以新的理念发展农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作为我们的神圣职责。要强化品牌理念,通过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农林工作水平。

三要善于以新的思路定位农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按照“产业高效、功能合理、生产安全和装备先进”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四大体系、五大农业和六大主导产业。

四要以新的作为振兴农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中国的要求,尽力实现“高效农业全省一流,旅游农业全国名城,东部城市绿化中心和质量安全社会公认”四大目标,努力建成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品牌。五要善于以新的风貌推进农业。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继续坚持公开公平的干部竞争上岗机制、坚持阳光政务工作机制、重大项目实行决策、执行、验收“三分制”,坚持科学完整的工作考核机制,探索基层党建民主渠道。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在总结工作还是分析形势时,都对“三农”工作予以强调;特别是在部署工作时,更是做了集中的阐述。报告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来分析和部署,总结了近年来“三农”工作的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既明确了今后发展的原则、目标、任务,又强调了政策要求、工作重点和发展措施。这些重要论断和部署,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要求明确,切合实际,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党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为当前和今后的“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全面把握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规划了更加壮美的发展蓝图,农业农村经济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和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以更加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明确的各项任务。

二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要求和具体途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村节能减排。

四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进管理服务方式,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

11.十七大 报告 读后感 篇十一

---------十七大报告读后感 历史的又一次聚焦,人民的又一次团结,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世界华人和国人的关注下胜利召开了!胡锦涛总书记作为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的代表,在大会上作了集全党智慧的报告。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全面总结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他的报告热烈的鼓舞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抓住经济平稳高速发展的机遇,做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夺取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主题是报告的灵魂,真正做到了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了强调民生和民主;它把人民的利益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也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党的十七大上,胡总书记紧紧围绕主题,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创造性概括,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是在新世纪和新阶段指导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的纲领性文献。

通览十七大报告,我们会发现其中提出了很多可喜的亮点:更为实在的体现了结合中国实情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决心,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首先,十七大要求要求全党抓住并利用好该重要战略机遇期。早在上一届大会就提出了这个概念,要求全民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的召开,对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来看,从21世纪开始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实现三步战略目标,至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大会确定的主题看,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要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这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十分紧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突出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表明,我们党将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十七大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要求全民解放思想、求实创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党的十七大主题的内在逻辑,也是党的十七大后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十七大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最后,十七大首次单列篇章阐述了“民生问题”,暗示全民锐意进取,夺取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旨在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廉租房制度”,将两岸关系正式纳入“和平协议”新提法,全面阐述中国与世界的五个“相互”、十个“共同”关系,并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做出了很多新提法、提出了很多新措施。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坚持继

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把报告写成了坚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文件,写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件,写成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文件。

作为新时期的福田青年,我应该做到:在思想上认真学习十七大重要思想,高举党的伟

大旗帜,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取为企事业做

出更多的贡献,为共产党争光;在人格上重视自身基础素质的提高,开发思维,启迪智慧,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探索

精神,激发创新潜能,争做共产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优秀青年。在工作上积极投入,培养良

好的工作习惯,用能力武装自身,提高创新能力,重视创新实践,掌握为国贡献、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把握创新这把利刃,争取为民族崛起世界之林增砖添瓦。相应十七大的号召,抓住机遇,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相信中国人民会离全面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

12.十七大报告重点词句解读 篇十二

摘要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下称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最新的阐述,并将其写出了党章。大会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结合十七大会议内容对科学发展观提出与坚持的现实依据进行了论述。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 现实依据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的开幕式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长篇报告。与历届党代会相比,本届党代会主题的文字表述很长,字数近百。其中“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其实就是“四个坚定不移”。再去掉前面的“大状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最后剩下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句正是本届大会的主题。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是“四个坚定不移”的统帅。那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坚持有什么现实依据呢?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又善于总结经验的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最引人注目的“创新”,是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因为这是“创新,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这是我们研究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所必须牢牢把握的现实条件。我们应该注意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决定》在论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决定》在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次全会上,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来的,它体现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大在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时,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做了战略部署。党中央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始阶段,及早明确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讨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入地总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这一重要基础上提出来的。

党的十七大通过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经验总结,深刻说明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报告用十个“结合”的简洁语言,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并把这些宝贵经验作了十分准确的归结。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为开辟这条道路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我们开辟这条道路过程中形成的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二)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针对粮食生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党中央在实践中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七大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党中央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认识到我国当前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总结29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十七大报告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集中而全面地回答了当年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性问题,这就是报告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如实地指出了经济、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指出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就是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工作体现。这个阶段,从国际环境看,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从国内改革和发展形势看,我国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也更加艰巨。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发展阶段,是不进则退、无序推进则乱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在这个时候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联系起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提出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也是总结“十五”经验、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直接需要

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愈加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十五”经验、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不仅明确地指出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而且同样明确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党中央之所以这样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提供了这样的经验。

2005年1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5年。这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尤其是最近两年多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强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我们在充分运用以往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又得到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是:(1)坚持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2)坚持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则;(3)坚持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4)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5)坚持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保障;(6)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会议在充分肯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指出,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不平衡矛盾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还较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中央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并把它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进行了回顾,深刻揭示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依据。报告概括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最显著的成绩和成就、最突出的标志,说明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对深化改革中产生的一些困惑和疑问、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难题的明确回答,既有鲜明的针对性,又令人信服。

(四)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回答的是“什么叫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显然,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了贯彻十六大精神,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2005 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任务,只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再次,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胡锦涛在十七大中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真正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审时度势后的产物,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贯彻,使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清晰。十七大在理论层面全面深化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又通过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等制度化安排,使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成为执政党的不二选择,这无疑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2]十七大专题.新华网./17da/

[3]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6

上一篇:瑜伽总结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晋升中级职称述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