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精选11篇)
1.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篇一
文言文题型词类活用的复习
1.一狼洞其中(名作动,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名作动,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名作动,以宾客之礼相待)
4.香远益清(形作动,远播)
5.亲贤臣,远小人(形使动,亲近?远离)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形作动,“使……苦”,“使……劳”、“使……饿”)
7.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老实的人)
8.帝感其诚(形作名,诚心)
9.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作名,荒废的事情)
10.其妻献疑曰 (动作名,疑问)
11.前人之述备矣(动作名,记述的`文字)
1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名作状,用手)
13.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名作状,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
14.山行六七里(名作状,在山上)
1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忿恚尉,令辱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17.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18.邑人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1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2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2.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篇二
一、补讲语法, 夯实词类活用的必备基础。
目前, 多数版本的初高中教材均存在一些脱节之处。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 语法知识仅作了解, 中考指挥棒不作必考要求, 因此多数形同虚设, 不教不学。高考在词类活用、字词、病句、仿写等考点上必然涉及一定的语法常识, 高中教材又缺乏语法课, 以致学生在高中谈“语法”色变, 一头雾水。因此, 高中教师不宜“犹抱琵琶半遮面”, 而应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补讲语法,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为学生的近期高考和今后工作中的语言运用奠基。
笔者了解学习实情, 征求学生意见后, 决定集中补讲语法。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师生已经尝到了语法的甜头。可以补讲的内容清单是:造字法、词的构成、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单句复句。特别要让学生理清句子成分的基本模式, 各类成分主要由什么词类充当, 为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类活用奠定语法基础。
二、回归教材, 明晰词类活用的知识系统。
学生懂得语法, 能辨识具体语境中的词类活用, 属于感性认识, 未成系统。教师在教学和复习中, 通常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就句论句”, 遇到课文中或习题中的词类活用, 讲清讲明就行, 不在一定的时候归纳梳理;二是“空谈体系”, 抛开教材的知识短文和课本实例, 采取“拿来主义”, 直接借用高考复习资料或相关工具书的介绍。“就句论句”使学生缺乏理论知识, “空谈体系”使学生欠缺坚实基础, 二者均会导致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笔者采取了阶段推进的做法。高一上学期学文言文前补讲语法, 高一学年只“就句论句”, 强化理解记忆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和其余篇目典型句段;高二学年既“就句论句”, 又引导学生归类“例谈体系”, 让实例和理论结合, 逐一突破词类活用的每一类型;高三学年学新文言文时, “运用体系”去“就句论句”, 实现知识的课本迁移;总复习时, 先督促学生梳理课本实例, 再引导学生参看相关短文、资料后自我归纳出文言词类的提纲体系, 促使两者水乳交融。
三、研读成语, 探寻词类活用的经典渊源。
成语本身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丰的特点。在高三略显枯燥的复习中, 词类活用的复习可以另辟蹊径, 从语法的角度研读成语, 对学习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很有帮助。教师可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体系里每一类的小类中各举一例, 再让学生补充举例。这样既能巩固词类活用的知识, 又能深入理解成语, 一举两得。
名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使动用法可举“祸国殃民”, 意动用法可举“草菅人命”, 作一般动词可举“不胫而走”, 用作状语可举“马!革裹尸”。动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使动用法可举“息事宁人”, 作名词可举“救死扶伤”。形容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使动用法可举“涸泽而渔”, 意动用法可举“不远千·里”, 作一般动词可举“耳熟能详”, 作名词可举“青黄不接”。数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作名词可举“杀一儆百”, 作动词可举“一日千·里”
四、联系现实, 拍摄词类活用的生活影像。
叶圣陶说:“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联系现实学语文, 学生耳目一新, 知道高考后语文还大有用武之地。古代茶杯上环形地写着“可以清心也”,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读法, 有没有活用现象, 哪个词活用了, 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有词类活用;大街小巷常见的“美容院”、“美发··沙龙”, 让学生观察到店铺命名中有词类活用;“‘静心’送给妈, 需要理由吗?”“生命一号, 聪明你孩子的大脑!”让学生顿悟商业广告需要词类活用;朗读歌颂海南岛的新诗《太阳河》:“……在枝头上闪光。啊, 红了荔枝……啊, 熟了··爱情……”让学生感叹高雅诗歌中有词类活用。
五、编写歌诀, 铺垫词类活用的理解思路。
歌诀记忆是一种辅助手段。歌诀, 整齐押韵, 节奏感强, 便于记忆。运用歌诀记忆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歌诀最好自己来编;二是使用别人编好的歌诀, 一定要先把歌诀和识记材料相对照, 真正理解歌诀的意义, 避免囫囵吞枣。这样才能记得准, 记得牢。
例如名词的活用, 我引导学生编写“名词活用歌”:“名词连用多活用, 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宾强带宾, 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 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 切记放在句子中。”
“人本德, 祖圣贤。大志向, 小天下。先国事, 后私情。近君子, 远小人。老吾老, 幼吾幼。礼尊长, 勿辱人。耻无知, 正愁予。师百工, 兄事之。夜读书, 日有得。强筋骨, 美容颜。衣布衣, 食杂粮。人美我, 安人心。广言路, 举忠贤。活伤病, 死正义。威服众, 怒怕人。”以上是一教师编写的词类活用“三字经”, 共30句, 将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形网罗其中 (加点词为活用) 。两句大致成对, 主要取材古文, 选材精当, 概括全面, 略具故事性, 形式新颖, 朗朗上口。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思考哪个词活用, 怎么活用, 特别是怎么翻译, 再要求背诵, 力争实现迁移, 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应有切实的帮助。引导示例:人本德———本, 名词的意动用法, 可译为“以……为本”;老吾老———老 (前) ,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可译为“尊重、尊敬”;活伤病———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译为“使……活”。伤、病, 动词活用作名词, 可分别译为“受伤的人”、“患病的人”。
3.文言词类活用辨析 篇三
【摘 要】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词的特殊用法,它既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難点。笔者从语法角度对词类活用的形式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辨析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一种新的意义,并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声调,使语言更加简练、鲜明、生动。动词的使动用法虽未改变词性,但用法特殊也属活用范畴。通常说的词类活用,主要指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个句子必须要有谓语,否则就会“无所谓”。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可直接作谓语的词基本相同,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没有动词或形容词,又不属于省略,那么我们就可考虑这句中名词可能活用。但应注意专有名词和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包括方位名词短语)不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这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名词,而二者无修饰限制关系,即有陈述或支配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名词+代词(代词不受其它词的修饰)。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副词+名词(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例:二月草(已)芽。(《梦溪笔谈·采草药》)。
(4)名词+介词短语。例: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之战》)
(5)介词短语+名词。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苏轼》)
(6)所十名。例:乃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7)能愿动词(助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荀子》)
(8)动词+“而”+名,或:名词+“而”+动词。例: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9)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0)名词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的独词分句。例: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11)名词充当联合式谓语的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12)时间名词+名词。例: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采草药》)。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其特点是这“名词”后必须带宾语,这个表使动的名词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这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译时要恢复成兼语式。例: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个“舍”是“让蔺相如住(在广成传舍)”的意思。辨别理解的具体办法是:先将活用的名词理解为动词(依据是后面带宾语),再进一步辨析:如果这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支配后面的宾语,则这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果没有支配关系,而是有陈述关系,即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是用来陈述后面的宾语的,或者这一动作是后面的宾语发出的,那就只能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了。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其特点也是在形式上必须带宾语,而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在意义上并没有支配被支配的关系,也没有陈述被陈述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用这个格式:主语+“以”(或把)+宾语+“为”(或“看成”“当作”)+表意动的名词。例: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看成是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但是,应特注意当名词是表示官职一类的名词时,虽然也可用“以……为……”对译,但不能理解为“把他当作……”,而应理解为“任用他为……”,也就是“使他为……”,即应理解为使动用法。例: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名词的这种用法,本质上应为意动,但翻译时应用兼语表示。一般名词的意动用法,含有主观成分,而表示官职的名词用如动词,丝毫不带主观成份。
4.名词活用为为动词
“为动”就是为宾语而动。名词活用为为动词,其特点也是这名词后面要带宾语,但无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意动关系。例: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5.名词作状语
这里指名词修饰动词。现代汉语里,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短语可修饰动词作状语,但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作状语的,可在古代汉语中却相当普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比喻。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表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例: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聊斋志异·促织》)
(3)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地点或趋向。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频率、经常性,译时一般要用重叠形式。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6)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或方式。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二、动词的话用
1.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面有代词“其”或结构助词“之”作标志。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活用为使动词
在句中,谓语动词与主语之间没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谓语动词与它后面的宾语也没有支配被支配的关系,而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整个句子应理解为“句子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译时应采用兼语句式。因为句子形式上的宾语,其实是句子形式的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是意念上的施事者。这可与名词的使动用法参照理解。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不及物动词+宾语。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所以,不及物动词后面有一个在意念上被这一不及物动词所陈述的形式上的宾语,是判断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例: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支配的对象,即受事者,又是句子主语使它(句子宾语)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即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3)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词的情况比较少见。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为动词
为动用法指的是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而动”。在这样的句子里,谓语动词和句子的宾语之间没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一点应特别注意,千万不能弄错。例: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活用为使动词,即形容词带上宾语,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有的动词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用动补结构对译。“弱秦”可对译为“削弱秦国。”但不能因为可以动补结构对译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
2.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
即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值得注意的是,活用为意动词的形容词比活用为意动词的名词更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形容词后带宾语,且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这有三条规律:
(1)形容词后无动词而有名词,形容词与这名词无修饰关系而有支配关系。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形容词前有能愿动词。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后有代词。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形容词后不带宾语,前又无能愿动词,也活用为一般动词。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一定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他的)”作定语或有结构助词“之(的)”作标志,翻译时把原形容词看作定语,然后根据文意补出中心语。例: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此外,文言文中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使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这里不再赘述。
4.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名词动用的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判别文言文中名词动用的方法。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判别名词动用的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 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
④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
⑥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
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②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
③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④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国语·楚语下》)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②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
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③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
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
④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
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
5.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学案 篇五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下面以近期做过的试题为例来说明。
例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八月月考《曾巩传》)译文: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例2: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09六安一中第三次月考《张佶传》)
译文:(张佶)又(在)靠近渭水(的地方)设置了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篷离开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如:
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这里“利足”译为“脚走得快”就是意译。
例4: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室比空,非吾一人而已。(09全国二卷)译文: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穷,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这里“耋齿”译为“老人”,“比室”译为“家家户户”都是意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秋毫:比喻细小东西。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有难度,需要根据词语的本意及上下文来揣摩,如同打游击战,要与敌巧为周旋,才能将其消灭。
2、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每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5)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
例5: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案之,发摘奸伏,冤人得雪。(5分)(09六安一中第三次月考《张佶传》)
译文: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子,揭发出隐藏未露的坏人,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雪。
得分点分析:定语后置“民有被诬杀人者”,文言实词“诏”“按”“发摘”。
例6: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八月月考《曾巩传》)译文: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得分点分析:名词动用“饮食冠裳”,文言实词“假”,宾语省略“假(之)”,状语后置“以骑从”,介词省略“夸徇(于)四境”。
例7: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3分)(九月联考李渔《闲情偶寄.柳》)
译文:而它单单适宜在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觉察它。得分点:代词“其”;省略动词“于晓(听赏)”;宾语前置“未之察”。
3、要做到文从句顺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
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字字落实,二要抓得分点,三要文从句顺。这三点必须做到。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到古人所讲的“信”“达”“雅”三个字的翻译标准。吃透古人讲的这个标准,对于做好文言文翻译很有帮助。
所谓“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所谓“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所谓“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2.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
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 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1.项伯杀人,臣活之。
6.词类活用之动词的活用 篇六
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一句中,“至”活用为名词,意思为“到达的人”。
2.动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一句中,“畜”,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为“所畜养的东西”。“之”表示复指,在句中作定语,可以理解为“这些”。
3.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动词前面没有“其”“之”,但是这些动词依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时处于句中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样的动词要活用为名词。例如: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一句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即在句中既充当宾语,又在宾语中充当主语,活用为名词,意思为“听力、听觉”。
4.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要活用为名词。例如:《韩非子》中“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一句中,“饮”本义为“喝”,在这里,意思为“饮料、汤食”。
二、动词作状语
只要动词之间具有偏正关系,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前面的动词同样可以作状语。例如:贾谊的《过秦论》中“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一句中,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意思为“争着”。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
1.卒廷見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3.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4.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韩非子》)
5.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分析:以上例句1~3中的“归”“鸣”“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其后分别跟了“之”、省略词“钟磬”以及“之”,就出现了词类活用现象。“归之”即“使之归”;“鸣”,意思为“使钟磬鸣”;“活之”即“使之活”,意思为“救了他”。例句4中“入之晋”,意思为“使之入于晋”;例句5中“生死”,意思为“使死者复生”。
有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1.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分析:例句1中的“食”是及物动词“吃”,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意思为“喂养”。例句2中的“饮”是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让赵盾喝酒。
四、动词的为动用法
7.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 篇七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亡,使……灭亡 。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
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
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
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
辱,使……受辱。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名词用作动词
除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例:
1、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
女,嫁女。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
军,驻扎。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師》)
鄙,把……当作边邑。
4、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師》)
盟,结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衣,穿。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衣,穿;王,称王。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游泳。
8、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襟,连带。带,环绕。
9、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师,学习。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师,学习。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礼,礼遇。
12、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游褒禅山记》)
舍,盖屋。
13、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游褒禅山记》)
名,命名。
1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名,说出。
15、德何如则可以王?(《齐桓晋文之事》)
王,称王。
1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
衣,穿。
17、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报任安书》)
衣,穿。
18、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传》)
舍,安排住宿。
1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廉颇蔺相如传》)
衣,穿。
20、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廉颇蔺相如传》)
嘻,发出嘻的声音。
2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传》)
刃,杀。
2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
祖,效法。
23、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目,看。
24、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伶官传序》)
函,用盒子装。
2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焦土,成为焦土。
2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前赤壁赋》)
下,攻下;东,向东。
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可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廉颇蔺相如传》)
前,上前。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第一册《勾践灭吴》)
庙,在庙堂上。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上,向上;下,向下。
4、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5、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廷,在朝廷上。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
间,从小路。
(三)、表示比喻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
2、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
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3、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
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好,喜欢。
2、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
明,照明。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老,尊敬;幼,爱护。
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传》)
严,尊重。
5、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短,揭短。
形容词做名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
乏困,缺少的东西。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明,视力。
3、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甘肥,甘美的食物;轻,轻快的衣服。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8.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篇八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左右欲刃相如
2、驴不胜怒,蹄之
3、沛公军霸
4、凡吏于土者„„
5、二月草已芽
6、神弗福也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8、莫我肯德
9、置人所罾鱼腹中
10、大楚兴,陈胜王
11、许子冠乎
12、君君臣臣子子
13、亲亲贤贤老老幼幼
14、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15、其一犬坐于前
16、常以身翼蔽沛公
17、吾得兄事之
18、生男女,必货视之
19、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1、相如廷斥之
22、诡踪迹,草行露宿
23、操军破,必北还
24、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25、岁赋其二
26、乡邻之生日蹙
2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8、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9、稍稍宾客其父30、粪土当年万户侯
二、形容词的活用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3、义不杀少而杀众
4、乘坚策肥
5、大无侵小
6、四美具,二难并
7、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8、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9、素善留侯张良
10、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11、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12、大王必欲急臣
13、其家甚智其子鲁
14、孔子登东山而小
1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三、动词的活用
1、尔安敢轻吾射
2、惧有伏焉
3、一屠晚归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5、则其至又加少矣
6、谗谄之蔽明也
7、不敢复有株治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10、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
11、外连衡而斗诸侯
12、宁许以负秦曲
13、晋侯饮赵盾酒
14、且庸人尚羞之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7、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四、数词的活用
1、其一犬坐于前
2、一厝雍南,一厝朔北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父母者,人之本也。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水,智者乐也。
7、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8、粟者,民之所种。
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10、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1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4、此亡秦之续耳。
1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6、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1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1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1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20、人非生而知之者。
2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3、夫鲁,齐晋之唇。
2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26、夫战,勇气也。
27、“离骚”者,犹离忧也。
28、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二、被动句
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8、为天下笑者,何也?
9、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2、忠而被谤。
13、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14、戍卒叫,函谷举。
15、洎牧以谗诛。
16、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三、倒装句
1、主谓倒置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③渺渺兮予怀。
2、宾语前置
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②寂寥而莫我知也。
③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④古之人不余欺也!⑤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①沛公安在?②大王来何操?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豫州今欲何至?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⑥而今安在哉?
⑦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③且臣少仕伪朝。
①夫晋,何厌之有?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④有碑仆道。③唯利是图。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①马之千里者。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一、表陈述或判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君亦无所害。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5、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6、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7、项王未有以应。固定句式
4、状语后置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④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①居十日,扁鹊复见。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2、省略谓语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①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3、省略宾语
①遂拔以击荆轲。②急击勿失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③竖子不足与谋!
4、省略兼语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省略介词“于”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河曲智叟亡以应。
10、军中无以为乐。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12、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13、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14、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二、表委婉
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无乃尔是过与?
三、表反问或疑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5、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7、此为何若人?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9、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晋其庸可冀乎?
四、表比较、选择、取舍
1、孰与君少长?
2、吾与徐公孰美?
3、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5、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9.《词类活用》教案 篇九
【教学章节或主题】 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与规律,熟悉使动与意动用法的特点;了解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间的差异,了解词类活用的界定及词类活用的基本类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名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难点:使动与意动的判别【授课用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名词用如动词,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尤其宾语是代词):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2)助动词或副词后的名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3)介词“于”前面的名词(若句中无动词):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4)“所”字后的名词: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5)连词“而”连接的并列成分,一端是动词,则另一端的名词用如动词:且秦无已而帝.(战国策.赵策)二,名词作状语:动词前的名词,若不是主语,就作状语.1)表比喻,名词前隐含动词“如,像,似”等词,见教材例句.2)表示待人的态度,在名词前隐含介词“以”,相当于“以+名词”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3)处所或工具,名词前隐含介词“于”或“以”.也是介宾词组修饰动词.4)时间名词作状语的特殊含义.三,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1在“其,之”字之后作中心语: 1)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4)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2作中心语兼作主语,宾语
亲爱在离居(曹植《赠白马王彪》)(按:白马王为曹植的异母弟曹彪)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3形容词在数词后作中心语
1)《黄鸟》,哀三良也.(《诗经.黄鸟序》)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四,数词用如动词:在“之,其”前,带宾语 1)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2)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秦穆公死,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为人所敬重的子车氏三兄弟,哀悼他们.)3)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五,使动用法: 1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不及物动词经常有使动用法,这样它就带有宾语: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及物动词本来带宾语,它的使动用法与普通带宾语的用法在形式上没区别,区别在意义上.比较: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前例是使动,后例是普通及物动词带宾语.使动用法又叫致动用法,因为动词对其宾语含有始令,致动的意义.这种用法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的内容,使句法非常精炼.现代汉语少用这种形式,它被以下两种方式替代:一:用含有“使,令”义的动词的兼语式;二:将动词换成动补结构的双音词:“活之”换成“救活他”,“鸣鼓”作“打响鼓”或“敲响鼓”.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见p.347书例.3 名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为动词.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吴王我:使我像吴王一样被刺杀.)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诠《上高宗疏》)(刘豫投降金.)六,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这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客观的事实不一定就如此.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后面的名词性成为它的宾语,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充国年七十矣,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1)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2)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意动用法也是兼语式的省略,它把兼语后的形容词或名词移到兼语前面成为及物动词,后面的成分作它的宾语.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使动是谓语动词“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 1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2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小国寡民)例1中“洁”“美”“饱”用于使动,例2中“洁”“美”“饱”用于意动.【思考与练习题】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2 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10)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记)附:参考答案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使动用法指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干什么或怎么样或成为什么,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二者的区别: 1)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于使动,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2)使动是 “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 “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3)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2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难:形容词用于意动,以……为难事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3)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名词用于使动,使……成为吴王
4)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小:形容词用于意动,认为……小,即小看,轻视
5)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生:动词用于使动,使……复生
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衣带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儿: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小孩般……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箕畚: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箕畚……
10.词类活用教学1 篇十
编制人 迟兆波 梁桂玲 使用时间 9月7-8日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堂案
一、【考点解读】
在古汉语中,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某些词会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并不单独出题,考查常常结合在文言实词释义的选项中或者在文言句子的翻译中。
二、【活用类型】
1. 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4.名词活用作状语 5.动词活用为名词 6.动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7.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使动用法】
一 知识分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想办法削弱]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A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二 方法总结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如:“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可翻译为:“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就是使动用法了。也就是说,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谓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动词+宾语(或无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即主语+使+宾语+动词。
【意动用法】
一 知识分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有奇才)
B.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才”是主语邓骘“认为其有奇才”之义。B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B.稍稍宾客其父。(渐渐地人们把他的父亲当作客人看待)二 方法总结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它怎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看成)什么”。即句子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状态和性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小鲁”是孔子认为鲁国的地方小,这里的“小”是形容词临时用作意动词,含有“以鲁为小”的意思。
巩固案
11.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篇十一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表方位的有: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表示工具或依据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表示比喻 :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所讲内容。
板书设计: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
1、划分词类的目的
2、文言文词类的划分
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重难点解决过程
第二课时
一、示例解析
二、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课堂练习题(针对性练习)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
3、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4、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名词
5、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6、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的动词
7、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8、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形容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补充: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找出使动用的数词
11、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12、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找出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
13、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14、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15、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四、布置作业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推荐阅读: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10-07
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11-18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词类)10-23
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06-16
文言文复习之筛选信息与概括分析专题教案07-11
文言文教学之整体规划07-08
专题复习 —文言文11-09
初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08-31
中考复习文言文教案06-23
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