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言素养

2024-10-21

提高语言素养(精选13篇)

1.提高语言素养 篇一

课外摘抄能提高中学生语言素养

王灿华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这样的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而在写作方面也提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加强语言的积累呢?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二00一年新版教材已经注意到在每次阅读教学的“思考、练习”中有意识地安排摘抄,但是,仅仅在课堂上练习几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少语文教师在初一新生入学后即要求学生做摘抄,希望能够通过课外阅读摘抄这一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并将其运用于写作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往往有些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因为收效甚微学生兴趣全无便草草偃旗息鼓了;而另一些,虽说经过较长时间的摘抄训练,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未像预想的那样同步提高。这其中,教师是否该深层考虑,自己在落实摘抄的过程中该如何调动学生摘抄的积极性;该如何将摘抄与写作有机的联结在一起;又该如何才能让摘抄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种阅读的习惯。

一、指导摘抄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摘抄不仅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要让摘抄与抄写生字词、书面回答课后问题等课外作业区分开来,在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可看书报,也可看杂志;可边读边抄,也可边抄边背;可以坐在家中的小书房慢慢品味抄写,也可以在学校挤休息时间快速阅读摘录。看自己所想看,写自己所想写,乐而为之。这样才能使摘抄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需要,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

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摘抄进行鉴赏、迁移并将其运用于写作。

在摘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了1~2篇课外文章后,请把你认为写得

较优美的或对人们较有启发性的佳作或片断摘录在专门的摘抄本上(包括好词佳句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学生摘抄积累的这些内容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一定的词、句、段是阅读写作的基本条件,积累越多,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同时在每节语文课前,我都要抽3~5分钟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佳作,片断或其他内容。如果是交流佳作片断的,我还要求交流者回答:你为什么摘抄这一片断或这一佳作?请自己点评一下,旨在培养他的赏析能力。经过隔天晚上的充分准备(我在作业中有此要求),学生往往评述得头头是道,然后,再请全班同学来评一评,议一议:这位同学积累的内容你认为有价值吗?他的自我点评怎么样?这样,在同学们的评议中,赏析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总是定期举行“最佳摘抄赏析”评选。方法有几种,一是可以由老师来评定一下这一个星期来哪些同学的摘抄较有价值,这需要老师好好花点时间把每一位同学的摘抄作业细细阅读一遍;二是可以由同学们推荐提名,你所听到的或看到的哪一位同学的摘抄内容较好,可入围;三也可以是同学们自我推荐,我摘的哪篇佳作、哪个片断较好。这样,学生对于课外摘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在写作上会觉得轻松很多,感到自己有话可写,“写出来的句子美了很多”。

三、摘抄是一种更深一步阅读的手段,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提倡摘抄,要求摘抄。在摘抄中,要注意指导以下几点。1 渗透“习惯”二字

要求学生凡是读书,必做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一定要摘最好、最美、最有意义的;“抄”,一定要抄写工整、要讲究抄的格式。2 摘抄的分类。

指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分类阅读和摘抄:

a、知识类文章

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有强烈的探究心理,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些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头脑,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搞好知识摘抄,鼓励学生建造自己的百宝箱和资料库。

b、故事类文章

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惊心动魄的求生故事、动人魂魄的沧桑巨变、感人至深的细节琐事,都会给学生很多的教益。这一类文章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锻造学生的意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读这样的文章,做好摘抄,写出感受、思考和评析。

c、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

中学生的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如果读得多了,积累多了,运用语言的水平自然会得到显著提高。这类文章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审美层次和审美情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名人传记和文学名著

名人的成长经历对中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名人为建功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和辛勤汗水可以激励一部分学生争相仿效。这类书学生很喜欢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摘抄名人的典型事例,并写出心得和读后感。至于文学名著,推介给学生时要慎重,要有选择,必要时还需作引导和指点。文学名著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自身必然会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中学生与名著有一定的距离,读名著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读完后可以指导学生做好摘抄,交流感受,写出评论。

3 摘抄采用训练的方式,有层次地渐进

每读一本书,一段话,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求做到“应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下圈点、勾画,并多读几遍,如果能够背诵,那就更好”;“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做到依据教师指导,在熟练地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阅读对象,精读;再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并想一想,说一说,好在哪里;然后把它们记下来”。对于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要求做到“学习浏览,进行预习性的大量阅读,收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词句、文段,摘抄下来,并记录

自己的„读后感‟,对文章进行自我简单的赏评式分析;在讨论会、欣赏会上,朗读自己的摘抄,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4 为摘抄增加情趣

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抄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抄本设计统一的版图。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学生在画画期间也在思考摘抄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回忆和积累。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摘抄作业本”,一年下来,能够积累不少阅读资料。由于是自己的“杰作”,很多同学每次在做新的摘抄时,都会一页页地翻过去。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摘抄——(瞬时)记忆——提取——(长效)记忆”的反复积累的完整过程。

阅读好的文章,只停留在读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过程中总能发现一些美好或者有意思的句子或段落,会在记忆里停留很久很久。这些句子和段落就像是海滩上的贝壳,散落在书里,等待学生明亮锐利的眼睛找到它们。让学生进行课外摘抄有利于促使他们读得更认真,想得深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资料,以备日后使用;可以进行练笔,提高叙述和说明的技巧等。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大,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摘抄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在“摘”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在“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提升言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提高语言素养 篇二

实验教材的课后训练题。“读一读, 写一写”涉及到的主要是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言材料是语言的基石, 没有基石, 就不能建立起交流大厦。教师应持之以恒地指导和督促学生做好这项工作, 当然在方式方法上可以灵活点, 比如除了读读写写以外, 还可以采用造句、联词组段等等, 让学生在活学活用中, 内化语言材料, 提高积累的有效性。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课后练习题。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题, 一般包括整体感知、文笔精华和延伸拓展这几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从语言积累的角度, 认真分析一下课后三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就会在方法上得到启示:

1. 在诵读中强化语言积累

古人为学, 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 背得熟了, 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 愤悱在心了, 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经过一定的时间, 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 既领悟了道, 也掌握了文, 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 其实, 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 一些范文佳作, 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 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从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 可以看出编写者非常重视诵读,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3 0篇课文要求朗读有2 6篇, 其余4篇要求默读、速读和阅读回答, 在2 6篇中要求熟读成诵有:《童趣》、《论语》十则、《春》、《秋天》、《古代诗歌五首》、《诗两首》 (《金色花》和《纸船》) 、《世说新语》两则、《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 八篇文章, 加上《课标》推荐背诵的, 大约是每两周背诵一篇, 不多吧, 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完成, 这与我们古人“口舌成疮”相比, 真是天壤之别。其实, 阅读教学, 就该在“读”字上下工夫, 直至学生读正字音, 读通词句, 读断句读, 读准语调, 读请思路, 读懂技法, 读出感情。并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范例, 把课文的句式、语调、语法规则、修辞手段等深深的印入脑海, 并以“格”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样, 回头遇到同样的语言, “格”就神速地出现, 并迅即“同化”和“顺应”, 范文中的句式和辞采便可化为己有。

2. 在品读中深化语言积累

品读课文的语言是阅读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文章的多种美, 如立意美、结构美、技法美、情思美、神韵美、形象美、意境美、风格美等都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所以语言才是根本。, 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 几乎每篇教读课的练习题都有一道围绕“文笔精华”设计的题目, 有的课文设计了两道题。比如:《春》课后练习第二题和第三题都是围绕“文笔精华”来设计的。第二题的题目是:课文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仔细揣摩下列语句, 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好在哪里吗?“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⑵“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 你觉得还像什么?)

这些问题涉及到两方面:一是根据语境品位语言, 具体关联到词语的准确运用, 生动运用, 倒装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等。二是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 目的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 活学活用, 内化课文语言。由此启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 深化语言积累。如何品读?古人的涵泳法值得借鉴。涵泳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即把书当作水, 读者沉浸其中, 如鱼得水, 自由游动;如春雨润花, 得到滋养。涵泳, 要沉浸书中, 深入体会、着意把玩, 求其认真, 与那种“眼中了了, 心下匆匆”的读书现象背道而驰。

涵泳的主要方法有:

⑴揣摩──即回想, 边读边回转思考, 对文章的语言文字反复推求。

⑵推敲──即比较, 主要是指对文章字词句的品味。

⑶触发──即联想, 由眼前读物中所写的人和事, 联想到读者生活经验中的人和事。

触发联想, 带来阅读思考的广阔空间, 或者切己体察, 或者由此及彼, 或者由近及远, 使品读获得精妙而深邃的见解, 真正的触类旁通。我们强调在品味赏析中积累语言, 就是让学生不要浅尝辄止, 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 深化认识、融会贯通。如:《世说新语》课后习题三:“用‘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运用揣摩、推敲的方法对“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喻体加于比较, 从中体会物象与意象的区别, 然后采用触发的方法, 联系生活体验, 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这样学生在比较辨析, 联想交流的过程中, 自然能深入理解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 加强记忆, 深化语言积累。

3. 在泛读中丰富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个量的积累。这单靠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是不够的, 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丰富。这套实验教材, 几乎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有一道延伸拓展题, 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一篇文章《沁园春·雪》课后第三题就是一道拓展题。题目是: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 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如有条件, 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与同学交流心得。

除了重视课文内容的延伸拓展以外,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3.重视语言积累 提高语文素养 篇三

一、遵循规律,培养小学生的积累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情产生兴趣,他就会乐此不疲。因此,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要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把握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当然,语言积累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依照课程纬度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生积累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勤于积累,乐于积累。比如,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可引入竞争机制,比一比看谁积累得多,或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汇报,让学生充分展示积累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自我寻找差距,以此来激发全体学生积累的兴趣。

二、强化课内,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读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内容真实感人,要培养学生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途径之一就是反复朗读,熟读直至背诵。只有读透文本,才能感受作者的思路,也只有感悟到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所表现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朗读作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更多更好地去积累语言。例如以前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以优美的文字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多姿、与众不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后,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闭目想象画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努力把课文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通过课堂积累和反馈,让学生真正感受桂林山水清、静、绿等特点,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之间游览。这样引导,将美丽的画面与优美的文字联系起来,积累语言也就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形成了。

三、注重实践,指导学生在背诵中积累

记忆是积累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前提,背诵则是加强记忆,丰富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教育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没有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作基础,就无从谈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观点,我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读、多背,除了让学生背诵指定的课文外,有许多适合单元训练重点的段落、词句也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巩固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例如,在以前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我除了让学生在“岭、林、花”这三个部分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背诵外,还让学生将其他两个部分读熟,最好能在脑海中有所记忆。这样对学生以后写作文时运用语言无疑是有益的。

四、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的积累毕竟有限,而让学生在课内积累的基础上再扩充一些课外知识,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习作还是学生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创造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既要让学生在多读、多思中积累知识,同时也要加强生活与积累的联系。例如,可通过班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所积累的电视广告;可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大街上的各种布置,分类积累行业语言;还可组织学生多走入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并把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打好坚实的基础。

4.提高语言素养 篇四

摘 要:英语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英语课上既要保证学生学好英语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提升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思维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核心素养等都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做好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焦点和热点,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可谓是无处不在的,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不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发展中,英语所占的比重都是极其巨大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许多教师关心的重要内容。在英语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都属于核心素养培养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到高中之后,学生即将成年,对于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到了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英语知识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应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综合水平,促使学生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高中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高中英语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英语的教学方式开始由单一走向多元,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人们也已经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适用于当前的英语教学,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很难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也是“哑巴”英语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中英语在教学中做出了不少的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新课程教学改革虽然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已经形成了定势,大部分教学工作的开展依然是为考试服务的;其次,英语是一门语言知识,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知识时最大的难题就在于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的高中尤其突出,缺乏语言环境使得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无法流畅自如地表达出来,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理想,学习积极性不高。我国学生真正接触英语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在其进入到高中时,大部分学生对英语都不是十分的陌生,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英语知识时,就已经养成了一些不是很好的习惯,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这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三、高中英语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做好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并非是易事,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工作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之所以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课程内容及教师教学方式存在问题造成的。如当前大部分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作文等课程内容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耳提面命的内容也多是考试可能会涉及的考点,如笔者经常?到有老师对学生讲“这个句型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你们一定要认真听。”在这种较为压抑且功利化的学习环境下,学生难以找到英语学习真正的趣味性所在,学习积极性可能会越来越低。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首先必须要做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工作,教师不能仅仅将英语教学的目光局限在考试之上,还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所喜欢的英语知识有哪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为高中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创造良好语言环境

英语是一门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学科,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通过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已经比较多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些学生的表达意愿比较强,他们也希望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给身边的学生听,所以说,教师还应当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排英语音乐剧,举办“我说英语”等小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不小的帮助。

总之,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核心素养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也是当前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趋势。当然在教学中要做好相应的改革工作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乐于配合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美玲.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2]李美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5(08).[3]尹川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5(15).作者简介:

5.提高专业素养 争做 篇五

—— “新时代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讨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者,是为师也!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兴国必先强师,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中,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全体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新目标,当前教师队伍建设还存着一些问题,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追求。”因此,打造一支能够胜任时代和国家需要的教师队伍,是面向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6月11日下午,学校在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新时代如何加强教师队建设”专题讨论会。

会上,老师们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围绕如何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几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下面,就是我校教师讨论的主要内容汇编。

1、师德为要,牢记教育使命,不忘从教初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老师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弘扬高尚师德,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始终坚持“四个统一”,争当“四有”老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二是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然后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2、积累业务知识,努力成为智慧型教师

身为一线教师,似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的确,工作、生活的压力使老师们的轨迹日渐狭小单一,而且让我们整日忙忙碌碌不知所终、身心疲惫。但是这些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停滞不前的阻碍,只要打破传统和惰性的坚冰,我们就会发现,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我们看清方向,找对方法。

一是要善于调节心态、端正态度,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信息时代学习刻不容缓的重要性,要时时想到学习,处处联系学习,事事贯穿学习;要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也向自己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在不断进步中学习,使自己获得一种较为持久的学习心境,在潜移默化间,把学习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角落。

二是要多研读一些教育理念名著,为自己打造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理念名著是我们学习路途中的指明星和领航灯,可以比较全面的供我们借鉴和比照,并对自己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把自己的教育理解与专家的经典观念相融合,在实践中完善和创新,日积月累中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个性。三要多阅读各级各类的教育杂志报刊,为自己吸纳新鲜的事物。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天变化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艺术、问题处理等都需要随着孩子而瞬息万变。多阅读这类书刊,可以使我们置身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前沿地带,更快更多的接触、探讨和使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速度的更新,获取最大的收益。

在广泛涉猎、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交流,善于积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位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也会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取得更快的进步。

3、更新教育理念,不断锤炼教学技能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之根,是教师育人之本,是教师教育教学教师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是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新课程标准的落实,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教师观念更新要从多角度,多思维来看问题。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

要学会“从高看下”,即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还要学会“从前看后”或“从后看前”,对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从后看前”,用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改革,来观察教育现状,来反思教育问题。

4、与时俱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设一支具有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补偿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搞好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是自己走向温厚的保障,也是消除职业倦怠,得到职业幸福的最佳途径;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动实践,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不断的学习,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是学生学业进步,素质提升的前提。成败的关键。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育观念要更新,这是人们的共识。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新时代,人工智能助力教育事业已是成事实,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各种课堂形式层出不穷,教学方式探讨方兴未艾。因此,教师还得是新技术、新思想的“输入者”,给予学生更多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要认识到终身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时刻要保持对时代发展的敏锐度和进取心,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习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知识,并自觉将所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不断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实践。

6.学好数学语言, 提高数学素养 篇六

小学生阶段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不但可以和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相辅相成, 而且通过文理交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多边活动, 活动离不开语言的交际、沟通、交流。如果缺少了语言的交流, 数学教学、师生互动、学生活动都无法得到开展, 可以说这种数学语言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 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语言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有关数学语言方面的培养和练习, 以此来从某种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现在,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语言, 有的是学生从未遇到过的, 有些是陌生的, 有的是其它行业用语, 有的是其它专业用语, 有的是成人用语, 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或者在理解上出现了障碍、偏差, 就会影响思维, 阻挡思维的进一步深入, 影响了解题, 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试从几种数学语言的学习入手, 力求切中肯綮, 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学习数学专业术语

在数学学习中, 有很多是数学的专业术语。如二年级认识乘法中的“相同加数”, “几个几”, 要认识乘法, 知道乘法的含义, 首先必须理解“相同加数, 几个几相加”。有的老师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一遍, 甚至没有板书, 也没有让学生多说几次。如果这样, “相同加数”和“几个几”就不会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时应该对应例题中的数强调什么是“相同加数”, 要对应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的变化, 让学生理解“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实际上, 这一课的关键词“相同加数”“几个几”就是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 也是学习的过程。认识乘法的第一教时如果学生不能清楚地理解掌握这些“数学术语”, 那么后续的学习就肯定存在问题了, 下次遇到学习乘法的意义、算理时, 学生就会失语, 甚至错语、无语, 也很难自如地运用这些词语、术语、句式来解释、描述数学现象。

二、读懂数学中的“图像语言”

1.看懂具体的“图像语言”。由于图像语言和文字语言在一起出现时, 学生更侧重关注文字信息, 容易忽视图像所表达的数学信息。小学数学中尤其是第一学段, 很多是情境图, 有些是图文结合的题目, 这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 并且通过图文转换, 把情境图中的图形表达的意思转换为数学信息。如三年级的下册p81有一道题, 画了一个四层楼房的情境图, 文字表述中并没有出现“4层”这个数学信息, 用语言表达的是两条信息“每层有5个教室, 每个教室放6盆花”, 问题是一共放了多少盆花?有些学生没有仔细观察, 就简单地计算成5x6=30 (盆) , 而忽视了图形所表达的意义。

2.理解“被”具体化的“图像语言”。

如上图, 一份是60千克, 在图像中隐藏的需要学生解读出的信息“下面的一条线段是上面的4倍”, “花括号”表示的是一共多少千克?只有正确理解了图像所表示的意义, 才能获得正确的数学信息, 才能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

三、理解数学中“一词多义”

语文中有一词多义, 数学中有些词语也有这样的现象,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特别的意思。如“大约”“至少”这些词语。“大约”在数学中一是表示取近似值, 很多用在估算上, 接近多少, 在什么数值左右, 或者在什么范围内。二是表示生活中不精确的数值。如从家到学校大约多少米、二月份大约用电多少千瓦时。当学了求近似值以后, 学生看到大约就用近似符号“≈”。

四、注意辨别“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

很多时候, 学生数学素养还不够, 看到一些数学语言, 就想当然地去猜, 或者按照生活中的意思去理解。在一次作业中, 让学生画出从A点到直线a、直线b的距离, 有两位学生就直接连接了A点与字母ab所在的位置。显然这两个学生并没有理解“距离”作为数学语言的特定涵义, 而只是把它想成了“离多远”。只有当学生真正地理解了作为数学语言的“距离”, 他才能知道是画从A点到直线a、b的垂直线段。

五、读懂数学中的“缩句”

在解决百分数问题时, 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种商品售价80元, 比过去降低了20元, 比原价降低了百分之几?“比原价降低了百分之几”是数学中特定的缩句, 必须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才能读懂的数学句子。“比原价降低了百分之几”把它扩句后是“现在的价格比原来降低的价格是原来的价格的百分之几”。这里涉及到“单位一的量”———原来的价格;“比较量”———降低的价格。这里的问题中只出现了单位一的量, 理解的时候必须要说明哪个量是哪个量的百分之几。

还有更简单的问法, 如“精简了百分之几”, 在这个问题中一种量也没有出现, 这时, 我们可以通过扩句, 把问题扩成“精简的人员是原来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在这句问话中, 两种量赫然而见, 问题就迎刃而解。

六、读懂数学中的符号语言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要使学生真正具有符号意识, 就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符号含义和实质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正确理解符号的内涵, 正确理解使用符号所表示的概念。现行的教材, 摒弃了原来概念、性质的繁琐的语言叙述, 取而代之的是用数学符号来间接的表示, 如乘法分配率, 原来叙述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结果不变。很繁琐, 学生也很难记忆。而如果用数学符号来阐述, 就是“ (a+b) ×c=ac+bc”, 更加简洁明了。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 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

7.重视语言积累 提高语文素养 篇七

1)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评议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进行思想交流。

2)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

4)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课文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形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本里的课文,虽不全是名家名篇,但也经过精心筛选,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范例。在语文教学中,我每教学一篇课文,都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进行熟读和背诵,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山中访友》,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仿佛来到树林中,小溪旁……通过诵读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些段落背熟。有时哪怕是课文中的一句话,学生背熟了,就会对整篇课文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往往比在教学中进行琐碎的分析、讨论得到的印象深刻。同时,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词汇。现在,我班的学生已经自觉养成了积累课文语言的习惯,即使不要求背诵的课文,同学们也自觉地找出一些优美的词句积累背诵,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之后,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把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段摘抄下来背熟,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中,这样有利于促进语言的积累,增加语言的储备。

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阅读、背诵和积累的文章,并让学生建立“摘录本”,有重点地进行积累和背诵。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尽量减少一些机械性的练习与作业,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诵。每周我还组织一次课外阅读与积累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谈体会与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体会到了积累语言的益处。唐婷婷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读书时,我觉得自己就像小蜜蜂在百花园中采集花粉一样,到处是知识的花朵。写作文时,好词好句如同泉水一般涌出来,再不像以前苦思冥想,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典诗、词、文更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华。为了让学生广泛进行语言积累,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上课前、自习课、阅读课等时间背古诗词、格言警句、简短的文言文等,广泛积累语言,学生兴趣很高,长期坚持,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鼓励学生背诵,我开展了评选“背诗大王”、“我喜欢的名言警句”征文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三、增加习作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为此,我要求学生常练笔。不过,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应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来做这件事。这就要求我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花力气,经过探索,我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并且一旦发现好的习作,立即投稿,当见自己的习作换成了铅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习作成为他们内在的愿望。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多管齐下,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为什么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8.如何提高礼仪素养 篇八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和外形,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如果是工作的话应给人感觉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

1.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

2.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

个人礼仪之感谢信

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面试时要提前半小时去,先与他们的总台人熟悉一下,总台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多打听一下有关将要面试你的`上级的消息。如称呼等。

个人礼仪之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__公司的__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__,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个人礼仪之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个人礼仪之笑容

9.提高语言素养 篇九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

二、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通过熟读背诵,把范

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记诵者,学问

之舟车也。”语言积累多了,以后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

如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应该在课堂上留有充足

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整体效应。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创设环境,增加运用語言的机会,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

此外,我校的课前三分钟演讲,重大节日的演讲比赛,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每年一次的主持人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语言才华的舞台。卡耐基说,增强自信的最好方法,即是在大庭广众下大声讲话。教学实践证明,神采飞扬的演讲,声色并茂的朗读,让同学们找回了失落了的自信心,感受到了激情语文的乐趣,充满了对竞争生活的豪情与斗志。

三、加强言语实践 确保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1、全学年作文不少于30次,约计18000字。2、每周阅读课不少于2节,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全学年读名著不少于10部,阅读量不少于200万字,读书笔记不少于2万字(平均每天读书笔记约55字)。3、每天练习钢笔字50字。4、每学年出手抄报8期。5、每堂课前三分钟演讲、朗诵或背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量的规定,督促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确保语文素养的日益提高。

四、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书本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如何学的启示。”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为此,我校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三段式 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形式就是“自学——互动探究——质疑——反馈练习”。其基本程序是“三段四环节”。

(一)自主性学习阶段。第一环节: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质疑释疑(一般自学解决)。

(二)互动探究性学习阶段。第二环节:生生互动。这一环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收获、质疑问难,,以质疑探究为主,时间要长,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留到下一环节。第三环节:师生互动。学生质疑释疑,教师点拨释疑,解决上一环节遗留的问题,教师稍作点拨,常常是一带而过。

(三)反馈练习学习阶段。第四环节:教师布置适度训练,学生巩固新知,并突破创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语言思

维训练,且能与生活联系,体现语文生活化特点。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

很好地提高了语文的整体素质。

五、阅读成长记录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语文教师把阅读与之结合,创建了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它必须包括内容选择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选择的指南、评分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省的证据”。 “它是在对传统评价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阅读成长记录袋主要有三个作用:1、学生自我设计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每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在上面填写其名称、阅读时间、阅读字数、文章内容、对自己的启示、优美的词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等,填写完后,收进记录袋,班级定期组织评比,评比优胜者发荣誉证书,证书也放在记录袋内。2、在写作、演讲、做手抄报时也随时用记录袋内的材料。利用课前三分钟,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3、每一个月,都要回顾看书的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写出改进意见。

阅读成长记录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读书热情高涨,读书的范围也从作文扩大到传记、名著、交际与口才训练、励志类图书(如卡耐基的成功学等)等,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10.提高语言素养 篇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训练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对素质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来实现。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种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 必须全面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才能谈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那么怎样才能落实呢?下面我以《我的战友邱小云》一文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记叙了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 “我”和邱少云所在连执行潜伏任务, 通过“我”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活动, 写出了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严格遵守纪律、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 忍受着烈火烧身的煎熬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歌颂了这位伟大的战士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品质。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首先要确定训练点。这篇课文的重点是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写邱少云所处极端危险的处境, 是通过“我”焦灼不安的心情来反映, 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内心活动又是通过他的英雄形象来突出的。这种外表和内心的差异, 学生难以理解。所以, 在教学中, 既要抓住邱少云这个主要人物的英雄形象, 又要抓住“我”当时的复杂心情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确定了训练点, 然后分三步来落实。

一、抓重点词句, 分析理解

我在教学这课时, 采取了直奔中心的方法。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 抓住下列重点词句:“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这知道眨巴忍受得了呢?” (1) “心绷得紧紧的”是什么意思? (2) “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 或者突然叫起来”。 (1) “我”担心的原因是什么? (2) 为什么这里用“年轻的?” (3) “我不不也行敢朝他那儿看……—火突然间熄灭了。” (1) 当时, “我”的心情怎样? (2) “我”为什么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 (3) 除了盼望出现奇迹,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4) “我的心像刀绞一般, 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1) 这里用什么比喻什么? (2) 这个比喻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3) 课文写到的是邱少云, “我”的内心活动为什么写得这样具体?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句分析理解的训练, 是学生“我”的这一系列内心活动, 体会到邱少云的处境极端的危险, 体会到邱少云经受的痛苦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

教学第八自然段时, 着重抓“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个比喻句。让学生知道, 这个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为什么这样比?这样比有什么好处?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 从而使学生明白:这样比, 突出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巨大意志, 突出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高大形象, 突出了邱少云的伟大。同时, 学生也体会到邱少云此时的内心世界。

二、指导朗读, 加深理解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 我指导学生由感情的朗读, 来进一步理解。读“我”的内心活动一段, 要把“我”为邱少云担心、不忍心、不放心、痛心这种深沉而复杂的感情读出来, 从而体会邱少云的艰难处境;读邱少云烈火中高大形象这一段, 要读得坚定有力, 要透过他的外表去领会他的内心:下定决心, 坚持隐蔽, 为了战斗的胜利, 宁可牺牲自己。能过有感情地朗读。触动了学生心灵深处, 诱导感情上的波澜, 再现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壮举, 感受到了邱少云那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品质。

三、读写结合, 深入理解

通过抓重点词句, 分析理解第八自然段后, 通过英雄的外表反映英雄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感染和教育。为了加深理解, 我安排学生仔细观察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插图, 先用自己的话说说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 并想象他的外表和内心, 然后写下来, 一学生写道:烈火在邱少云身上呼呼地燃烧, 邱少云脸上滚下了豆大的汗珠。他双眼怒视敌人, 喷射出仇恨的火花。烈火在他身上越烧越旺, 他紧锁双眉, 咬紧牙关, 忍着剧痛, 手指深深地插进了泥土里。这时, 他想:考验我的时候到了, 我的一举一动, 关系到整个潜伏部队战士的生命安全, 关系到这次战斗的胜利, 关系中中国人民的开解啊!他感到了祖国人民的重托, 感到了朝鲜人民对他的希望。他铁了心, 宁死也一动不动……这样做, 不仅加深了对课文航天重难点的理解,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训练既是贯穿教学截长过程的一根线, 也是课堂运行操作把手。通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 我深刻地认识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既要科学地把握“度”, 又要将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对每个训练点都有心得、有体会、有收获, 如同“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般培养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11.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篇十一

昭平县马江中学 林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在他的脑力劳动中没有死记硬背,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可是在我们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交通不便,信息堵塞,教学设施比较简陋,图书设备不健全,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小学生的家庭阅读状况就更差了,绝大部分小学生家庭没有专门的书房或其他专供阅读的场所,私人藏书少得可怜,基本上都是优秀作文选,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另外,有的农村集镇连一家正规的新华书店都没有。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农村小学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那么我们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就要采取一系列扎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以读书活动为主导”的校园文化。

每天早晨,让全体学生朗诵半小时的中华经典、国学精粹以及优秀的新诗篇章;每天中午,让全校师生安静地阅读二十分钟经典童话或教育类文章;每周三篇日记,鼓励学生总结、反思个人的收获与不足,从而让孩子们形成了一种“晨诵——午读——暮省”的学习新方式。在这种共读共写的校园文化气息里,让孩子们开始喜欢读书,享受读书,热爱读书,这种通过整体环境的提升达到教育目的的育人方式,要远胜于机械的应试教育。

二、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

各年级各班图书角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总数不少于200本;要有图书质量上的保证,所陈列书籍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丰富,有益于其成长;对班级图书角的管理,须有健全的制度保证。

三、发挥教师的作用

语文教师首先要勤于读书,在教师自身读好书、好读书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做好读书方法的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语文教师及班主任要通过各种形式与家长建立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保证学生有计划的进行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班级、家庭读书氛围,促进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四、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阅读指导

将阅读指导结合教师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落实到每个年级。教师要求学生以背诵诗歌、优秀诗文目标。专门阅读指导老师做到中午与学生一起看书。老师们在教室里布置识字角,让识字帮助阅读,以阅读促进识字。课外让学生以剪贴本的形式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要重视从扶到放的指导过程。除中午为自由阅读时间外,每周还抽一节课为大阅读课,开始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自备摘抄本,摘录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尝试自己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老师还按月有重点地向学生推荐共同阅读书目,以便于指导阅读与交流。还要十分重视宣传发动工作,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同时心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书香氛围。老师们鼓励学生到校图书室借书。该年段重视读书笔记检查反馈。读书笔记要求非常具体,每周2篇,每篇包括6个好词,3个好句,1个好段,还要写上“我的感想”。老师要不但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动笔,还要把学生作品整理成册。以便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而且教师就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孩子”,向学校要时间,向老师要时间,向家长要时间,开展有特色的阅读活动。如:成语故事赛、诗歌朗诵、评比阅读之星等。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自备摘抄本,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要求每周3篇。最后要形成阅读反馈形成制度,每天背一首古诗,每两周举行一次阅读交流会,每月评一次阅读之星。本学期开展一次“读名著,讲名著”主题活动,一次年段课本剧表演,不定期手抄报展示。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自备笔记本,除摘录好的句段外,练习写读后感。

五、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加强阅读交流,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1、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活动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假如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来到今天”,“我崇敬和喜爱的一个作家”等;其形式可以是:故事会、班会、书评会、演讲会、朗诵会、作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自编自演课本剧和小品等。

2、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校黑板报每学期出2期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班刊每期须有1/4内容反映阅读活动。

3、以年段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4、每年举行一次“读书节”大型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名著欣赏讲座、演讲比赛、名著阅读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评选书香小博士、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

六、加强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管理。

12.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探讨 篇十二

提高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涵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提高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

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还要求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同时应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始终贯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给数学教学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投影仪、电视录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应用,以微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情趣盎然。

在这种形势下,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不能胜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时刻了解数学发展的最新动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对数学的要求等。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成为学生的示范者、咨询者、质疑者、鼓励者。

三、探索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教材改革

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提高数学素养应优先解决的问题,严格的说,我国目前部分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按应试目的而设计的,忽视了实际应用。数学仅看成是继续学习的工具,它所强调的思维,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基本都是通过习题来培养的,以致变成了解题能力的训练。而很多例题、习题又是多年不变,无法跟上社会进步的形势,因此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在新教材未出台之前,立足现行教材,充分挖掘内涵,渗透一些与市场经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内容则是必须和有效的,但教材内容调整应注意这样几个原则:一是要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利于使学生了解一般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二是要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解题的思想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横向渗透的目的;三是要更具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2、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是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思想方法可产生和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得突出思想方法教学。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概念讲解、定理证明、例题解答,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始终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传授。

3、加强数学运用能力教学

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这样两个方面努力:①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学生们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及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在学习导数的应用,如生产效率、边际、弹性时,就不致于觉得过于抽象而无从下手了。

②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实现问题解决,最后反过来又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数学建模是沟通数学理论与实际的中介和桥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模能力训练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应从简单问题入手,师生共同创建模型,引导学

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划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随着能力和经验的增加,可通过实习作业或活动小组的形式,由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分析每种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修改意见,讨论是否有进一步扩展的意义。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中培养信心,纠正理解的片面性。比如下面实际问题的建模,学生就出现两种不同的模型。

题:对于同样的航程,船在静水里往返一次时间和在流水中往返一次时间是否相同设船速为U,航程距离为5.水流速度为V,(其中U>V)。

模型1:

a.流水中船的上水速度为U-V,下水速度为U V,则上下水平均速度为U V U-V/2=Ub.因为静水中船速为U,静水和流水往返行程均为2S。

得结论为船在静水和流水中往返一次时间相同。

模型2:

a.流水中船上水用时间:t上=s/UV下水用时间t下=S/U V往返总时间t1=t上+t下=S/U-V S/U V=2US/U的平方-V的平方b.静水中往返总时间t2=2S/U-2US/U的平方C:比较∵U平方>U的平方-V的平方∴t1>t2得结论,船在静水中往返所用时间要短些。

对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是有效的,也弄清了模型1失效的原因是简单地采用算术平均值求平均速度所致。学以致用,必须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充分吃透和掌握,否则将得出错误的结论。

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抓“双基”、培养三大能力和加强应用教学的关系,防止厚此薄彼的片面作法。

总之,提高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对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这一形势需要。

13.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篇十三

一、在解词析句中促积累

汉语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语言, 其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内涵深刻。大家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 就是因为“闹”字用得好, 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样的语言, 需靠解词析句让学生感悟、品味, 达到心领神会。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结合富有个性与生命力的一篇篇文章, 在生动的语境中, 品味语言的意蕴、意象、情感、色彩, 再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只有如此, 语言才会扎实有效地在学生记忆中储存起来, 达到有效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在激情诵读中促积累

“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道出了学语文的真谛。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浅显易懂的佳作, 正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多读多背, 强化记忆, 让学生“装”进脑子里。装进脑子里的这种材料是活的, 是可以投入运转的, 经久不忘, 学生终身受用。例如, 《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文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穿着雪白的衣裳……”, 我在教学时, 首先通过音乐, 对文字进行渲染, 再与展示的图画相结合。同时, 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 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感受。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思考, 用色笔划出表示看得专心, 看的时间长, 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的词。这时, 学生的语言储蓄库被打开了, 他们说“我 (久久地) 看”“我 (默默地) 看”, 之后, 我请学生想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此, 我及时引导:“荷花美, 语言文字更美, 就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课文。”学生此时诵读得有滋有味, 在不知不觉中与语言产生了共鸣, 从而积累了语言。

三、在背诵记忆中促积累

背诵, 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要下一番功夫来背诵。背诵的古诗文多了, 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 应大量地背诵积累语言。陶渊明说过:“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 学生在自悟、反刍中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 能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当然, 理解背诵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外, 还要重视背诵的指导, 给予充分的背诵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积累语言。

四、在迁移练习中促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在迁移练习中有意识地在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 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 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如学习了《广玉兰》一课后, 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学习课文中写花的形态的句段, 说说课文写了哪几种花的形态,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如此生动细腻的, 本小节又运用了什么构段方式。请你课后观察一种花, 仿照这一段写出它的特点。这是运用对课文句段的迁移练习来积累语言。

五、在课外阅读中促积累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只有博览群书, 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才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累语言、丰富知识。因此, 我注重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一方面, 要合理选择课外读物。另一方面, 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 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

六、在社会实践中促积累

秦牧在《语林采英》中说:“语言的宝库在当代人的口头上。”的确, 以人们活的唇舌为源泉的语言, 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因此, 要鼓励学生做有心人, 留心生活, 并帮助他们建立观察基地、开辟实验园, 利用双休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等来拓宽活动天地。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参观工厂, 观赏园林, 慰问革命老区人民, 调查厂矿企业, 与边远地区少年儿童手拉手, 亲眼去看, 亲耳去听, 亲手去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 便会自然产生联想, 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进行重组, 日积月累, 引来源头活水。

上一篇: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操作学具制作》下一篇:店长面试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