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2024-10-01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精选10篇)

1.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篇一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尽管人际交往是一种普通的生活现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上,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一直都是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因而也就积累了关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借助于这些研究和理论,我们就可以对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人际交往的动机

关于人际交往动机的分析,涉及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交往,以及是什么样的内在需要促使人们进行这种交往的。人际交往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内在需要,同时,我们的交往与我们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有关。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1、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需要

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注定要有与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需要。除此之外,还要有其他一些需要,其中有的需要是只有他人才能提供的,比如说社会性的需要。

也就是说,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社会性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人际交往实际上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一种手段。可以说,人际交往是个体和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

2、人际交往的自我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交往过程是个体借助于交往来认识或证实自己,从而表现自己的过程。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支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在社会舞台上扮演自己的某种角色,通过这种角色的扮演,来完成自我的表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是在不断地提高自我。

3、人际交往的自我完善

我们每个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增加对自己或自我的认识。这种自我认识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并且这种自我认识的需要满足与否,与一个人自我完善的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通过人际交往,能够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而增加了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人际需要与人际反应

1、人际反应的基础是人际需求

所谓人际需求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与别人交往,以建立一定关系的倾向。

人际需求有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际需求表现为多种多样,从而人际反应的疾病倾向也多有所差异。有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将人的人际需求分为三类: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和感情的需求。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增加对自己或自我的认识。这种自我认识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并且这种自我认识的需要满足与否,与一个人自我完善的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通过人际交往,能够增加我们的自我认识,而增加了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

2、所谓人际反应是指在交往中个体对活动状况的评价

人际反应涉及个体对人际交往做出的一系列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反应。如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参与或逃避等。人际反应的基础是人际需要。

所谓人际需求是指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与别人交往,已建立一定关系倾向。人际需求有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在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人际需要表现为多种多样,从而人际反应的基本倾向也多有差异。

(三)人际交往的工具

人际交往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才能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多种多样,其中符合系统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在心理学的文献中,一般将符号系统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符号与语言交往

语言是一种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的功能,二是交际的功能。语言的交际功能既体现在人们凭借语言交流思想,同时也体现在凭借言语交流感情。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是其他交往工具所无法代替的。在认识交往中,除了语言工具外,还有手语、旗语、电报代码等,但这些都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2、非语言交往

非语言交往一般指个体运用动作、表情、体态、语调等方式进行的交往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非语言符号系统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交往活动。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只有借助非语言符号系统才能更好地完成交往活动,即有时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形式。

关于非语言行为,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非语言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动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静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以及有声的非语言交往等三种形式。

所谓的动态无声的非语言交往,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所起的交往作用。尽管它们都是无声的,但却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因而被称作是动态的。至于静态无声的交际,则主要指人们的体形、穿着,以及空间距离等。

以上这些非语言交往的组成,都是在静态中传达信息,起到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所谓有声的非语言交往,主要包括说话时声音的音量、音调、变音转调、节奏和停顿等。

实际上,辅助语言也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组成要素之一。即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沟通、社会认知和人际互动三大因素构成。所谓信息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感、互通消息的过程。

3、信息沟通的一般模式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信息沟通的具体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在通讯设备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但是,信息沟通有一个基本的模式,任何信息沟通都必然与这一基本模式有关。

4、信息沟通的条件

人际交往的信息沟通过程与其他信息沟通的过程有所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人际交往中的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而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一般是在几个人之间进行的,它不单纯是消息的传递,同时更重要的还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因此,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可能由于心理因素而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因而,为了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沟通双方还要有诚意,要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由于每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存在着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信息沟通就是或者求同存异,或者通过双方的交流而达成一致,因而,宽容与诚恳的态度,有助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进行。

2.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篇二

关键词:人际关系,干预性研究,心理疗法,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主要能力之一,也是个体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现有研究表明,尽管近年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扰[1,2,3,4]。引起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原因很多,如人格特点、交往态度与沟通技能等能力的欠缺[3,4]。移情能力是指个体从他人角度出发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想法和认识的能力,是个体与他人交往的基础,维持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源泉[5]。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干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社交焦虑[6,7],但效果大小与长期性仍存在诸多争议。有些研究结果发现辅导效果只是短期的、即时性的[8],但有些研究结果发现能保持到2个月以上的效果[9],甚至在9个月后对社交回避、苦恼、羞怯的作用更大[7]。与团体心理辅导在意识层面进行工作不同,团体沙盘游戏充分利用非言语交流和象征性意义在无意识层面进行工作[10,11]。现有研究表明团体沙盘游戏可以有效缓解个体的交流焦虑,改善个体的回避行为,增强理解、包容他人及换位思考的能力[12]。本文试图比较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沙盘游戏干预效果的差异,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13年11月初,以海南某高校24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筛选大学生移情能力问卷与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得分均处于40%低分段,且自意参与干预实验的44人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团辅组16人( 接受团体心理辅导) 、沙盘组14人( 接受团体沙盘游戏) 、对照组14人( 不参加任何干预活动)[13-14]; 3组被试的移情能力与人际交往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将沙盘组被试分为两组,每组7人,由同一指导者带领。

1.2 评估工具

1.2.1大学生移情问卷由赵会青[15]编制,问卷包括认知移情、情感移情和行为移情3个维度共22个题目,采用1~5级记分制,得分越高表示移情能力越强。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40,分半信度为0.822。

1.2.2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编制,魏源[14]在中国对21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7,问卷与人际反应指标( IRI) 的总分相关值( 效标效度) 为0.82。该问卷包括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与情感支持5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8个题目,采用1~5五级记分; 得分越高表示该项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1.2.3 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SCL-90[15]由Derogatis编制,共90个项目,采用0 ~ 4五级记分制,0表示没有,4表示严重。该问卷在大学生中人际关 系敏感因 子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1[16]。

1.2.4团体成员主观评估此评估表由林孟平教授于2001年4月设计,主要是成员对参加团体以来发生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估。评估的内容涉及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理解他人、关怀他人、控制情绪、自信、分享、与人沟通、乐于交友等能反映训练效果的评价项目。以参加时为0分,变化尺度为( -5) ~ ( +5) 分,如果未改变则为0分[17]。

1.3 方法

1.3.1施测方式干预前一天施测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 实验结束时施测团体成员主观评估表;实验结束1周后及实验结束2个月后施测大学生移情问卷、人际交往能力问卷、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

1.3.2干预方法从2013年11月16日开始干预实验,团体沙盘游戏与团体心理辅导均为每周1次,每次100 min,共计6次。前3次的团体沙盘游戏采用无主题的方式进行,后3次分别以“我的人际现状”“我能做怎样的努力”与“收获与感悟”为主题。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团体成员不能用语言进行交流,完成后再进行团体分享。团体辅导的主题分别是“相见欢”“我们都是好朋友”“认识自己”“我能行”“遇见另一个自己”“再见亦是朋友”。

1.4统计分析将没有参加全部干预( 共6次) 的被试剔除,沙盘组13名和团辅组7名成员参加了全部测验。将3组被试的测试数据录入到SPSS 19.0中进行统计处理,所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t检验与方差分析。

2 结果

2.1干预后主观评价结果以单样本t检验法检验干预后被试的自我评估,以无变化为0分,分别检验团辅与沙盘组干预后均值与干预前的差异。沙盘组干预后的了解自己、接纳自我、理解他人、关怀他人、控制情绪、自信、乐于分享、与人沟通、乐于交友的自我评估得分分别为( 2. 38±1. 33) ( 2. 07±1. 71) ( 3. 46±1.27) ( 3.08±1.38) ( 2. 23±1. 79) ( 2. 00±1. 68) ( 3. 77±1.17) ( 3.38±1.45) ( 3.08±1.55) 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t值分别为6. 487,4. 390,9. 859,8.027,4. 502,4. 284,11. 658,8. 442,7. 146,P值均 <0.01) 。团辅组干预后的了解自己、接纳自我、理解他人、关怀他人、控制情绪、自信、乐于分享、与人沟通、乐于交友的自我评估得分分别为( 3.00±1.29) ( 3.14±1.35) ( 3.43±1.27) ( 3. 14±1. 07) ( 2. 71±1. 25) ( 2. 86±1.21) ( 3.57±1.40) ( 3. 29±1. 25) ( 3. 43±1. 40) 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148,6.181,7.129,7.778,5.729,6.222,6.763,6.935,6.492,P值均<0.01) 。

2.2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得分比较由表1可知,沙盘小组在移情总分、认知移情、行为移情、人际交往总分、适当拒绝、自我表达、人际关系敏感上的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均好于干预前( P值均<0.05) 。

团辅小组在情感移情与适当拒绝上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干预后高于干预前,但在其他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3 干预结束 2 个月后各项指标得分与干预前比较由表 2可知,沙盘组在移情总分、认知移情、行为移情、适当拒绝、自我表达方面,干预后2个月的得分仍高于干预前( P值均<0.05) ; 团辅小组只在主动交往上的得分高于干预前( P<0.05) 。

(±s)

(±s)

2.4对照组干预前后各指标得分比较将对照组干预前后3次测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只在自我表达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差异主要发生在干预结束1周后与干预前( t = 3.095,P<0.05) ,干预结束后2个月这一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t = 1.900,P>0.05) 。见表3。

(±s)

3 讨论

团体沙盘游戏有利于大学生认知移情与行为移情能力的提升,且在干预结束2个月后这一作用仍得以保持; 人际交往中的适当拒绝、自我表达、人际关系敏感干预的即时效应也有统计学意义,但只有适当拒绝、自我表达的效应在干预后2个月内仍得以保持。团体沙盘游戏通过个体自由选择与摆放沙具来表达无意识中的内容,个体不需要担心他人会窥视自己的内心,从而减轻了个体的参与焦虑,能更放松地探索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对于改变人际交往的自我偏差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表达能力[18]。其次,在团体沙盘的制作过程中不允许成员间的言语交流,每个参与者需要对他人意图进行揣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制作结束后,团体成员讨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意图,个体通过比较自我揣测与他人真实意图,逐渐学会理解他人,从而有效提高其认知移情与行为移情能力。随着团体中各成员移情能力的提高,个体在自我表露时能感受到倾听者的真诚与理解,人际敏感性降低,自我表露的意愿也随之增加[5]。在团体沙盘中能够允许个体移动、掩埋他人摆放的沙具,这有利于其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内心,同时,被移动或被掩埋者也会谈到这一行为对他造成的影响,他内心的体验通过这一真诚的表露,也有助于个体认知移情与行为移情的发展,并帮助个体学会适当拒绝。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情感移情与适当拒绝即时效应显著,对主动交往的即时干预效果不明显,但在干预2个月后主动交往效应明显。随着团体交往的加深,在“遵守无批评原则”“保守秘密”“相互尊重”“敞开心扉”等原则下,团体成员在其中收获了积极的人际交往体验,因而更愿意主动交往,也学会了适当拒绝。但是,团体心理辅导创设的这一情境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情境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的情感移情能力与适当拒绝能力也难以顺利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19],因而情感移情与适当拒绝能力的长期效应不明显,但随着人际交往活动的增加,个体体验到了主动交往的作用,因而主动交往能力的长期效应得以提升。

团体沙盘游戏的长期效应优于团体心理辅导,原因在于沙盘游戏是无意识能量的释放过程[11],因此在沙盘制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团体沙盘,在沙盘呈现的过程中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团体成员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建立一种交流,而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过程正是人格心理分析理论中人格的成长; 另外,团体沙盘游戏的象征性也降低了个体改变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与阻抗情绪,因此沙盘游戏效果的保持性较好,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17]。团体心理辅导是在意识层面进行的一种交流,通过创设一种信任、安全的氛围来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体验与观察学习来达到辅导的目的。这一活动氛围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个体也难以有效的将习得的人际交往方式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效果自然也难以保持[19],与胡春红[20]的研究结果一致。

团体沙盘游戏在情感上的移情与支持干预效果不大,原因可能在于团体成员共同构建沙盘,个体难以系统性地呈现自己的无意识层面,这样也就很难深刻、准确地去体验内心的情绪感受; 在分享过程中,成员也更多地表达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沙具,却鲜少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自然也很难对他人产生“同感”。团体沙盘游戏的这一缺陷正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长处。

团体沙盘游戏与团体心理辅导对成员的情感支持与冲突管理的提升作用均不大,原因可能在于参加此次干预活动的均是人际交往能力不良的人,他们很难通过观察学习习得恰当的情感支持与冲突管理的技能。

3.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总是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他们能否顺利地走上社会,的确为全社会所关注。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除去宏观形势、大学生择业心态等因素外,大学生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涵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为三种: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尽如人意。

2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别力,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沉迷网络等等。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没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渠道,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撑系统,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长期情绪、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疏导渠道,而使心理疾病产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团体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思维固化性。在团体内的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习惯和方式,对外来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直接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性。关心团体内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无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小团体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老乡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人际交往具有泛指意义,它不仅仅指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校园同样不是封闭的,人际交往还包括与社会人员的交往和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社会人员利用,陷入网络陷阱。

3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年级不同表现不同

大一是适应阶段,也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挣脱出来,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特别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同龄人,更让他们兴奋、好奇。交往的范围比较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二年级经历了一年级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一年的接触大家逐渐相互了解,交往范围缩小,学习开始繁忙起来,大都有针对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并已习惯了大学及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个时期会更多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而进入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压力,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忙碌,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行动会少一些。

3.2性别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在对交往的自我评估、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坦诚性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在交往上可能显得更封闭些。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这种性别间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础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还与男女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程度有关系。在使用问卷法时,当问卷触及到的敏感问题,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诚,少一些掩盖性。此外,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不同,社会与传统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认为男性应当坚强,要有责任、敢担当。这种性别角色偏见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时,常常选择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更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维护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则被容许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并善于通过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缓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3.3专业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互助性、对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理科学生平时得到的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会比文科生更明确,更理性,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主动去追求,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外倾性。由于理科专业的性质,有很多实践性的知识(比如实验)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现了较好的互助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失调上存在差异,文科生的问题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对生活、文化的体悟比较深刻,与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绪更容易失调。

4结束语

很多专家都把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看作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稳定程度状况,除了受其人格的影响外,直接由人际交往能力制约。但是以往研究都是关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人际的作用、原则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见,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巧香.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篇四

《怎样与父母交往》 第8周

一、教学理念: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这天凉,让他多穿件衣服,他都给你较劲,真让人生气!”

“我那孩子真拿他没法了,你说东,他就西,样样作对,真是头痛呀。” “我那孩子什么话都不跟我说,与我说话从来就只有一个字:‘嗯’”,与同学抱着电话却能聊上两小时,你关心关心他吧,还嫌你烦,唉!”„„。

而学生则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如果我妈不说,我还可能加件衣服,可我妈一唠叨,我宁可冻着,就是不想听她的话。”

“唉,我老妈对我就跟管小孩子一样,简直是烦死了!”

“我那老妈才叫烦呢,要有同学来电话,非得问问是男是女,时不时还要搞个地下活动,你说她没当侦探真是屈才!”

“有事不跟他们说吧,就一个劲地问,说吧,可刚一开口,话还没说完,她就把你教训一通,真是没办法!”„„。

中国父母是爱孩子的冠军。而对母亲为他们做的一切,学生不但不能体会到爱,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不仅不知感恩,更不知珍惜。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帮孩子找回失落的人性的光辉——对他人的关爱。爱,应从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开始。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辅导活动,以感悟、交流,音乐影片的播放等形式,把学生情感一步一步地调动激发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心灵深处产生要感谢父母,要报答父母的强烈愿望,并学会珍惜,从而改善亲子关系,是本次辅导的主要目的。

二、教学目的:

1、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

2、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能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能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

四、教学方法:

心理游戏、表演小品、交流讨论

五、教学准备:

三位学生演员、桌凳各三张、书包、课件、音乐影片、康乃馨鲜花、学生家长。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小品表演

1、引言:曾经有位同学告诉我,他有许多次在回家的路上,骑自行车很慢很慢,希望回家的路很长很长,原因是他认为家是个产生烦恼的地方。下面是他回家后的一幕,请三位小演员表演小品《回家后》。

2、小品表演——《回家后》。

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儿子高兴地拿着试卷往家跑:“妈,我的数学成绩下来了,你看,112分,全班第三名呢。我要去看电视轻松一下。”说完,把书包一放,就到电视机前,开着电视看。母亲却过去阻止儿子:“有那么高兴吗?最高分是150分,你才112分,如果你再努力就会考得更好,你为什么不那样呢?还看电视?去去,到房间里复习去。你看人家×××,样样都比你强。”儿子觉得很委屈,觉得妈妈一点都不了解他,不喜欢他,就和妈妈大吵起来„,这时爸爸回来了,看到与妈妈吵架的儿子,一气之下,打了儿子,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下,儿子甩门而出„。

3、看后思考

(1)假如你是小品中的儿子,你会怎么做?

(2)生活中,你们和父母在一起时,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矛盾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结:

我们有时会很烦恼父母对自己管得太严,甚至对自己不理解,可父母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被爱,才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和谐呢?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心理辅导话题——《感悟父母心——谈谈怎样与父母交往》。

二、体验——心理游戏

1、写出你平时最珍爱的五项事物,这五项中有两项必须是“我”、“妈妈”。(游戏要求:五项事物之间是互相独立的。然后假设遇到意外逐一舍去,最后只留一项)

●运用这个游戏的主要原因是想让学生们在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之下,更深地领悟到自己与父母亲是拥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而这份情又是无可代替的,以此感悟到父母的爱心,进而更好地去珍惜这份爱。

2、游戏结束后,指导学生放松心情,做放松动作。

3、请学生谈游戏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并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先在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

4、小结:

留下妈妈,因为他用生命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留下自己,因为让自己扛下了这巨大的痛苦,无论留下谁,大家都能从母亲的角度去考虑。父母的爱,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我们的爱,是父母生命的支撑,生命的希望,生命的寄托。生命诚可贵,父母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珍惜生命。

三、感悟——听故事

1、朗读故事,音乐伴奏。

有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惟独房粱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三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发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十个手指。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外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个子很矮的女人,全身呈站立姿态,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正是孩子的母亲,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坑,又哭喊一声:“爸——”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的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恰是一个父亲的伟大形象啊!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原来,母亲正是站在父亲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女孩„„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主要是与上一环节的游戏作了很好的配合,使学生清楚地懂得父母亲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都是心先想着孩子,那么,在其它生活小事上,就更可想而知了。如此一来,这课的主题就再次得到突破了。

2、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针对故事的内容以及对故事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3、请学生发言,说出真情实感。小结(这,就是父母的心,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换来孩子们的第二次重生,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当我们在埋怨他们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又了解了他们了呢?)。

4、小测试(结合老师的结语,真实地回答测试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地深入对父母的爱的感悟、理解。)

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在哪天吗?

②你了解妈妈最喜欢吃什么菜吗? ③你为你父母做过什么?

(测试中,教师以采访的方式自由发挥提问,不局限于以上三项,让学生在毫无准备之中回答,更好的使学生清楚自己是否了解父母,进而深化主题。)

四、分享——交流讨论

1、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想想你打算今后怎样和父母交往,让自己和父母更融洽、更和谐地相处,自由发言,分享大家的感言。(1)回家外出主动与父母打招呼(2)在家里参与父母聊天(3)相信父母,赞美父母

(4)自己做错事时,主动向父母道歉

(5)常与父母进行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多从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

●以上五点只是作为参考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作答,答案不限。

2、请学生家长发言,谈谈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并提出对孩子们的希望。让学生体验浓浓的亲情,促进亲子关系。

五、总结——感情升华

1、结束语: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就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她永远在你心灵最深处,你愿一生去爱她;有这么一颗心,它任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从不要你的任何回报。这一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同学们,别嫌父母唠叨,别厌父母过时,别恨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是最伟大的,是最无私的,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去关心、去尊重、去孝顺父母吧。

2、播放音乐影片《天下父母心》,谨以献给天下的父母亲。

5.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篇五

经常听家长说:“现在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这天凉,让他多穿件衣服,他都给你较劲,真让人生气!”

“我那孩子真拿他没法了,你说东,他就西,样样作对,真是头痛呀。”

“我那孩子什么话都不跟我说,与我说话从来就只有一个字:„嗯‟”,与同学抱着电话却能聊上两小时,你关心关心他吧,还嫌你烦,唉!”……。

而学生则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如果我妈不说,我还可能加件衣服,可我妈一唠叨,我宁可冻着,就是不想听她的话。”

“唉,我老妈对我就跟管小孩子一样,简直是烦死了!”

“我那老妈才叫烦呢,要有同学来电话,非得问问是男是女,时不时还要搞个地下活动,你说她没当侦探真是屈才!”

“有事不跟他们说吧,就一个劲地问,说吧,可刚一开口,话还没说完,她就把你教训一通,真是没办法!”……。

中国父母是爱孩子的冠军。而对母亲为他们做的一切,学生不但不能体会到爱,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不仅不知感恩,更不知珍惜。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帮孩子找回失落的人性的光辉——对他人的关爱。爱,应从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亲开始。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辅导活动,以感悟、交流,音乐影片的播放等形式,把学生情感一步一步地调动激发起来,让学生真正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心灵深处产生要感谢父母,要报答父母的强烈愿望,并学会珍惜,从而改善亲子关系,是本次辅导的主要目的。【教学目的】

1、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

2、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能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

小品表演——《回家后》。

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儿子高兴地拿着试卷往家跑:“妈,我的数学成绩下来了,你看,112分,全班第三名呢。我要去看电视轻松一下。”说完,把书包一放,就到电视机前,开着电视看。母亲却过去阻止儿子:“有那么高兴吗?最高分是150分,你才112分,如果你再努力就会考得更好,你为什么不那样呢?还看电视?去去,到房间里复习去。你看人家×××,样样都比你强。”儿子觉得很委屈,觉得妈妈一点都不了解他,不喜欢他,就和妈妈大吵起来…,这时爸爸回来了,看到与妈妈吵架的儿子,一气之下,打了儿子,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下,儿子甩门而出…。

3、看后思考

(1)假如你是小品中的儿子,你会怎么做?

(2)生活中,你们和父母在一起时,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矛盾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3、请学生发言,小结(这,就是父母的心,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换来孩子们的第二次重生,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当我们在埋怨他们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又了解了他们了呢?)。

4、小测试

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在哪天吗?

②你了解妈妈最喜欢吃什么菜吗?

③你为你父母做过什么?

6.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篇六

青春期如何与异性交往

一、活动主题:青春期异性交往辅导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端正异性交往态度。

2、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异性交往应遵循的一些准则,做到与异性友好地相处。

三、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事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异性交往的准则、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

四、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贺卡等。

五、理论分析: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在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体验,进入了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有了解异性接近异性的欲望。异性同学间相互欣赏、相互吸引,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异性间健康的交往或友谊有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会使学生性格开朗、情感丰富、自制力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性心理。但在这一阶段,由于年龄、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原因,他们对社会、情感、伦理、人生真正的涵义还理解不深,所以会遇到很多的困惑与苦恼,如果不能好好地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就会影响学习,甚至给以后的人生发展留下阴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异性交往的辅导旨在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实现正常的人际交往,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顺利地度过人生的花季。

六、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主题

(课件):屏幕播放优美画面,背景音乐是《友谊地久天长》(课前就开始播放,上课时直接引入主题)。

教师指导语:伴着这优美动听、富有节奏的旋律,听着这充满浓浓情谊的曲子,看着这一副副情真意美的画面,相信每一位同学已经沉浸在真情友谊的幸福回忆中,刚才我们一起欣赏的曲子是——《友谊地久天长》(学生齐声回答)

友谊是人类优美的感情之一,是人们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励鼓舞人们前进的高尚的道德力量。友谊可以说是我们青春的主旋律。学生时代的朋友往往是终生的朋友,这个时代结下的友谊是最为纯真的,只要我们好好珍惜,它的纯真就会永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但同学们也许会困惑:难道我们的交往,我们的友谊只能限定在同性间吗?异性间该不该交往,又该如何交往呢?引出活动主题——青春期异性交往辅导。(二)、剖析主题

1、青春期异性该不该交往

(课件1):案例1(“我的烦恼”):某同学(男)问:“我曾听人说,在学校‘一谈朋友,哪怕学习基础再好,再聪明,学习都完蛋,考不上重点了。’为此我从不与女生交往,但我的学习成绩却还是在下降,尽管我不与女生交往,可是我看到班里其他女生与男生有说有笑的,感到很羡慕,而且我常会控制不住地想:‘如果有女同学追求我怎么办?’在我的内心,我真的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和异性交往,您能告诉我吗?„„”

讨论:异性同学该不该交往?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得出结论:异性交往是有益的。(课件2):录象:心理专家对青春期交往的看法。(课件3):结论:异性同学交往的意义:

(1)、促进学习;(2)、丰富情感;(3)、完善个性;(4)、学会交往。

教师指导语:世界是由男女两种性别构成的,男女各顶半边天。青少年之间的异性交往是应该的,正当的,也是健康的。

2、青春期异性应该如何交往?

(1)、(课件4)出示案例2:(漫画)教室里,男生甲和女生甲在嬉笑追打,男生甲打了女生甲的头,女生甲大骂:“讨厌、混蛋”。男生甲回骂:“找死啊你!”男生乙拉拉男生甲:“算了,算了,别跟女人一般见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这三位同学的言行对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2)、(课件5)出示案例3(文字、配音):班长A因班级的工作活动找学习委员B商量,为了保密和给同学一个惊喜,他们把商量工作的地点选在校园后的小树林里,不料恰巧给班级里一个女生看到了。两人回到教室后,发现同学们议论纷纷,面对这样的情景,两人不知如何是好。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A、为什么案例里的这两个人会如此地尴尬? B、如何避免此类尴尬的发生?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3)、(课件6)心理剧场:一天放学时,突然下起大雨,没有带伞的小丽站在校门口焦急万分,住在医院里的妈妈还等着她送饭呢。这时,和她同路的同班同学小刚打着雨伞走了过来„„ 学生自由发言:假如你是小刚,你会如何做?

(4)、(课件7)心理剧(录象):一位女同学从书包里发现了一张字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我喜欢你,喜欢你的微笑,喜欢你银铃般的笑声,我钦佩你的学习,钦佩你在同学中的威信,我想和你交朋友,你不会拒绝我的友谊之手吧。”女孩看完后把纸条揉了,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做呢?

学生看录象,自由发言: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做?为什么? 教师提示:处理类似的事情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A、要把握自己;B、保留友情;C、果断拒绝。

根据同学们对以上案例或心理剧的讨论,归纳总结,得出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基本准则。

出示(课件8)交往准则:

1、交往双方一定要相互尊重,自尊自爱,言谈举止要做到庄重文雅。做到“六不”:不过分随便,也不过分冷淡;不过分拘谨,也不过分亲昵;不卖弄自己,也不过分严肃。

2、异性交往最好保持群体模式和公开模式,尽量避免或减少秘密的、单独的相处。即使单独相处,也不要在偏僻、昏暗处长谈。另外,同学间要彼此理解、相互信任,不要无端猜疑、误解,那么我们的关系会更和谐。

3、异性交往应该自然、大方,同学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真诚、友好地相处。

4、异性间的交往很有吸引力但也非常敏感,要学会控制自己,避免冲动,把对彼此的喜欢化为上进的动力。还要注意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讨论学习了异性交往的方式和准则,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会好好地把握,健康、正常地进行交往。那么我们的友谊之树一定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三)、结束部分

1、携手共谱友谊曲

(1)、教师送给同学们几句话,请同学们用心地去体会。

出示(课件9):

十五、六岁的年纪,花一样美丽,情窦初开,面对异性,几分亲切、几分拘束、几分热烈、几分羞涩。纯洁的男女友谊是幸福与力量的源泉,友谊的花,开在纯朴的心灵中;感情的蜜,酿在纯净的心底,掘得越深,水越清冽;情,藏得越深,爱越甘醇。愿美好的甜蜜友谊,保留在幸福的记忆里,充盈在未来岁月中。(2)、请同学们在贺卡上写一句最真挚的祝福(背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3)、请男女两位同学分别起来大声读一下对同面异性朋友的祝福。小组内交流贺卡内容。

(4)、请同学们站起来,异性同学握手致意,互增贺卡。(背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2、教师致结束语:

7.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篇七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 人际关系的简单化。大学生人际关系, 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校里发生的人际关系。在这样一个程度的人际关系中, 以学生对学生或者学生对老师的关系居多。在人际交往的目的方面, 大多没有什么目的性, 都是简单的生活情感交流或者专业的学术交流, 在这其中大家不存在什么利益关系。因此, 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简单性的特点。

(二) 人际关系的独立化。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刚刚成年的年龄段, 这个时候大多学生都具有较为独立的思想和发散的思维, 自己的主意较多, 人际交往也带有自己很多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交友、恋爱、学习中的人际关系, 都具有自己的意见。与以往相比,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再依赖老师和亲人, 转向以自己为主。因此, 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独立性的特点。

(三) 人际关系的主动化。大学生往往都是独自到了新的环境、新的城市, 他们渴望自己的独立, 渴望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子, 能够自己独立生活, 并且获得一定的成绩。因此, 很多大学生都自己去主动进行人际交往, 构建自己的人际圈子。在这种情况下, 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成长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由心理年龄不成熟转为成熟的过渡时期, 他们面临着学业、生活、亲情、友情等等诸多的社交压力, 很多大学生处理不好这些人际关系, 导致心理问题多发, 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据社会研究数据, 所有大学生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压力, 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心理障碍, 并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全国高校的统计中, 因为心理健康原因而退学休学的大学生占到退学休学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应该被高度关注, 并且刻不容缓地去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曾经有欧洲的学术机构特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他们对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评价:心理健康程度高的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理性的自信的评价, 做事喜欢为别人着想, 让别人感到可靠, 能够融入社会;心理健康程度不高的大学生总是抑郁、焦虑、紧张,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内心不成熟。在这其中, 他们对造成两种极差状态的原因进行了找寻, 发现人际关系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些心理问题都是源于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中, 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议。做事情讲究的是方法,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需要科学的方法和认知。那么如何促进大学生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有以下几个建议。

1.认知自己。在人际交往开始之前, 大学生应当首先对自己有清楚的自信的认知, 对自己在生活中有清晰的定位,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消除不自信和焦虑的心理。当然, 也不能过于自信, 做到理性定位。

2.真诚热情。在与他人交往或交流时, 不能抱有“好无聊, 不想跟他说话”之类的态度, 为人要真诚, 待人要热情。只有大学生把握好情感关, 用自己的热情成为双方交流的纽带, 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信任, 才能做好人际交往。

3.把好尺度。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 说话办事都要有分寸, 有尺度。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 不滥交, 多交有益的朋友。

4.平等交往。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摆高, 也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 平等交往才是对双方最好的选择。在具体人际交往中, 要注意多体会别人的情感, 多为别人着想, 学会换位思考。在别人发表意见时, 要学会聆听和思考使大学生较好地把握人际关系难题, 进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 处理好大学生的家庭、学校、同学关系。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 一些主要的人际关系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这就是家庭、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平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交流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家长喜欢惩罚孩子, 严格教育, 这就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孤僻心理, 进而造成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因此, 家长要注意跟孩子的交流方式, 做到科学有依据, 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是他们的主要生活, 在校期间, 对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离不开自己的老师。因为, 大学生刚来到大学中, 还较为不熟悉的时候, 自然而然地就会信任和依赖自己的老师, 导致老师的一些想法和行为对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老师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导中, 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向, 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关系了。在长期的学习和相处, 一直都是同学陪伴在自己左右, 很容易对同学产生感情和依赖。同时,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同学的支持和帮助, 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有充沛的经历去面对生活和学业的压力。

四、结语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成熟, 自己的行为品质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 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 进行初期准备和缓冲的重要时期。在这其中, 由于大学生的适应力不同, 大学期间的学业、友情、家庭、恋爱、择业等很多人际关系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复杂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起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通过努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引导, 进而使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成长。

摘要:在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年龄段,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其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快速成长期, 他们的心理仍需要不断成长。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 使他们健康成长, 最终成功走向社会。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应当考虑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这几种主要关系, 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作出一定的研究判断, 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人生殿堂。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彭昱, 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

[2]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0

[3]冯卫东, 张剑波.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7

[4]李婷.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20

8.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篇八

一、小学教师与同事交往的心理调适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个体化的劳动,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大部分教师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同事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能给教师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缓解心理压力。那么,如何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一)与同事交往的策略

1.平等尊重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都会自发地保护自己的价值,也应该自觉地维护和尊重对方的自我价值。如果在交往中伤害了对方的自我价值,容易引发对方消极的情绪反应和对伤害者的不满乃至愤怒。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一定要有平等尊重的态度。教师之间虽然学历有高低,资历有先后,年龄有大小,业绩有优劣,术业有专攻,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彼此都应该尊重对方。自认为具有优势地位的老师不能颐指气使,任意贬低其他老师,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有的老师做错了事情,可以抱着真诚的态度就事论事指出来,但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更不可落井下石。尊重他人的人,也能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有效沟通

有些老师真诚热情,却因不善沟通而交不到朋友。因此,掌握一些有效沟通的技巧非常必要。首先,学会倾听,学会说话。倾听要专注,不要面无表情,毫无反应,或目光游移、漫不经心;表达要准确,要让对方正确理解自己的想法,不要引起误解或歧义;回应要积极,及时给予对方反馈信息,不要采取不冷不热、阴阳怪气、爱理不理等消极的回应方式。其次,把握沟通对象的特点。例如,与孤僻者交往,要主动热情,耐心细致,运用暗示法,多启发,多诱导,并善于选择话题,找到他们的兴奋点。与急躁者交往,要冷静、宽容、忍让,很多时候不妨付之一笑。最后,要注意开诚布公,当面沟通,不要背后传话,更不要搬弄是非。小学教师群体中,女性较多,她们在交往中往往考虑细致,怕得罪人,这就有可能造成一些女老师有话不敢或不愿当面讲,但不讲压在心里又不舒服,于是就在背后讲。殊不知这种背后传话既容易造成误解,又容易被人利用而演变成流言,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这是最使人反感和最容易失去朋友的行为之一。因此,教师要提醒自己有话当面讲,当面沟通是最及时最有效的。

3.相互学习

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彼此之间的关系多不密切,也就不容易有相互学习的愿望和机会。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相互学习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可以主动向其他同事请教,这既是提高自己的方法,也是获得友谊的途径。例如,新教师可以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老教师可以向新教师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技术手段;不同学科的老师可以相互了解对方学科领域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另外,教师在交往中要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德的底线,不能一味迎合他人而放弃这些原则。对于同事违反原则的做法要有明确的态度。

(二)消除与同事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

1.封闭心理

有些教师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理,对同事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友情表示怀疑,因而不愿意向同事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结交朋友,对交往缺乏愿望和兴趣,孤芳自赏,使人无法接近。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掩盖起来。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要走出这一自我封闭状态,首先要调整认知,学会从积极方面看待同事关系;其次,在行动上要主动与人交往,可以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例如主动与同事打招呼,慢慢养成一种交往的习惯;另外,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矫治孤僻的性格。

2.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扭曲、膨胀、自私的病态心理。怀有嫉妒心的人,总是对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在言语上冷嘲热讽,在行为上打击报复。嫉妒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熟悉,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却在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例如同龄人、朋友等,因此对友谊的伤害非常大。

怎样克服嫉妒心理呢?首先,认识嫉妒的危害。嫉妒的人往往以害人为目的,以害己而告终,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嫉妒的苦,主要苦在自己。其次,将心比心,利用角色互换,从被嫉妒者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心中该做何感受?”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再次,走出自我中心的泥潭,只有突破自我,才能天地宽阔。平时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看到他人的长处。另外, 充实自己的生活。一个埋头工作和学习的人,是没有时间去嫉妒别人的。嫉妒他人不如奋起直追,“嫉妒别人的机遇,不如欣赏自己的脚印。”

嫉妒者固然痛苦,而被嫉妒者也同样不安。那么,怎样对待同事的嫉妒呢?第一,要有充分的自信。被人嫉妒,并不是因为得罪了对方,而是因为超过了对方,因此,不妨把嫉妒看成是另一种方式的赞扬,千万不可被别人的嫉妒吓倒而裹足不前。第二,主动帮助嫉妒者,让他感到你的成功不是对他的威胁。不要因为成功而得意忘形,看不起其他同事,否则,你不仅会招致嫉妒,而且会引起“公愤”。第三,主动求助于嫉妒者,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一旦他感到“你也有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妒火就会降温。第四,适当与嫉妒者交流感情,可以把自己的不幸、困难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告诉他,从而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

3.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由于对人际关系的不合理认识引起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有这种心理的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因而总是对别人持不信任态度。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人们在议论自己,对他人言行极其敏感,因而陷入无端的痛苦与焦虑之中。要克服猜疑,首先需要有理智的头脑。当发现自己猜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反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证据何在?有没有别的可能?其次,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和被猜疑者开诚布公地交流。猜疑可能是由于误解或别人挑拨离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克服猜疑的最好办法。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其实是对他的信任,他不会因此而记恨你,反而会因此而更敬重你。另外,增强自信也能消除猜疑。有些猜疑源于不自信,不自信的人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嘲笑自己,变得神经过敏,惶恐不安。

4.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者是指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他人的看法和利益。他们在交往中,要求别人事事都得服从自己,听从自己,表现出唯我独尊,自高自大,冷淡自私,爱慕虚荣等特征。自我中心者将自我与他人、与群体隔离开来,在交往中不愿投桃报李,不愿降低自己走出“中心”,最终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长此以往将会变得孤独和退缩,缺少朋友。一旦出现心理困扰,也很难得到同事、朋友的劝慰,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另外,自我中心者固执己见,不善合作,还会影响其才华和能力的发挥。要走出自我中心,主要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强加于人。同时,学会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

二、小学教师与家长交往的心理调适

小学阶段是教师与家长交往最为密切的阶段之一,其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与家长有共同的目标,有合作的基础,但也有各种冲突。

(一)与家长交往的主要冲突

1.教育观念的冲突

由于教师和家长所处的角色、位置、教育素养的不同,他们在教育观念上会有很多差异。教师按社会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持有一种社会取向的教育价值观;而家长主要是想把孩子培养成符合自己和家庭需要的人,是一种个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明显带有情感色彩。这种冲突会导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态度、期望值等多方面的不同。

2.对学生期望值的冲突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对学生彼此之间的长短有横向的比较,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寄予不同的期望,其期望值是现实的、理性的;家长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孩子,许多家长都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超过孩子自身的条件和现实基础,带有较强的非理性。当孩子的表现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时,有些家长会责怪或怀疑老师没有能力。

3.相互期望的冲突

教师期望家长能配合自己,共同教育好学生,而家长往往期望教师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照。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对方能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全体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特别关注”,而家长也不可能整天围着学校和孩子转,于是,双方的期望就会产生冲突。特别是当学生出了问题或教育无效时,教师和家长就有可能相互指责;矛盾加深时,双方会更不配合,最终受害的是学生。

(二)与家长交往的心理策略

第一,对每位家长予以尊重和平等对待。教师要尊重家长的人格,把家长看成是平等交往的对象,在家长面前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尊重家长的教育知情权和教育处置权,主动与家长沟通。不管家长的职务、职业、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如何,都要一视同仁;对成绩好的学生的家长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家长也要平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

第二,多进行换位思考和情感交流。如果发生冲突,教师可以设身处地从家长的角度分析一下,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家长,是不是也会这样”;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任意嘲笑或无情打击,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脱离实际,可以善意指出或适时引导家长正确认识;适时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例如,与家长聊聊教育孩子的不易,养育孩子的辛苦等,拉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

第三,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教师与家长交往离不开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学生时要全面、客观。一个总的要求是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所取得的成绩,让家长对孩子有信心,激发家长教育孩子的热情。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之处,不要在家长面前尽说学生的缺点,也不要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或把家长请到学校来,那样容易挫伤家长的自尊心,造成家长的逆反心理。

第四,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教师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要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例如,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家长统一认识。对于后进生的家长,要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激发他们对孩子的信心。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但一次不能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对于态度强势甚至“来者不善”的家长,教师要以理服人,沉着镇定,坚持原则,外柔内刚。

第五,与家长交往距离要适度。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距离要适度,不要太近也不要太疏远。与某些家长距离太近,教育中就可能有失公正,也容易过多地介入学生的家庭生活;距离太远,则彼此沟通不畅,也很难达成教育共识。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9.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篇九

【关键词】威信;自我教育;自制力

【Abstract】Good relation of teacher and pupil is education achieve success of importance assurance, but comprehension student, improvement method, adjust good with student of association mental state is the form master make good work of key.

【Key words】Prestige;Ego education;Self-made dint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而理解学生,改进方法,调整好与学生的交往心理是班主任搞好工作的关键。目前,做为与学生交往最多的是班主任,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师生的双向尊重、信任的环境。如果班主任在教育方法、时机等方面选择不当,对学生不了解或了解不全面,从心理厌恶那些所谓的“差”生或经常用语言伤害他们,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就难以形成有利交往的环境,教育的目的不仅无法达到,而且还有可能逐渐加深学生的错误意识,因此,教育过程首先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全面细致,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然后再作出正确的评估。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对学生任何行为的辨证分析都能造成有利的交往心理。

班主任的不断自我完整,是加强史学交往的基础。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最大的苦恼的是艰巨的思想教育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根本点就是班主任个人威信在学生心理上的作用,这不是三言五语,一天半天的,而是长年累月的工作和言行与学生的感情、心心相印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威信,那师生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有成效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无法想象对学生漠不关心工作失职的班主任能与学生心理相通,使学生心悦神服,得到学生信服。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只有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才能获取好的效果,对学生的教育,只有融化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应,这种教育方式,就顺应了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中会主动认错,内心会产生一股强大的.驱动力量,因此,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既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一种教育艺术的表现,当今时代的学生在大庭广众大发雷霆、让其面壁思过的手段是用不得了的。做为班主任应给犯错误的学生以适度的宽容,然后在宽松的环境里,班主任就以朋友的身份,引导他站在老师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认识自我,自觉进行思想转化与行为控制,避免了师生情绪对立,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与学生长期接触交往中,班主任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慈母的爱,严父的情,青春的欢乐,童年的纯洁,语言的魅力,行为的感召,信念的力量,让师生共同生活在自然的、充满亲密和温暖氛围中,这样,班主任与学生的隔阂就荡然无存,

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首先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到来自班主任的爱。这种爱是来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切、爱护、理解、信任、尊重、期待以及尽职的感情。这种爱标志着前一代人对后一代人的社会职者责,体现着教育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准则,是师生之间情感最有力量最贴切的连接点。这种爱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由,而是一种父母亲的温存,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把这些美好的感情传递给学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爱的确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学问,纯洁质朴的教育爱,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力量源窜泉。

其次,班主任的自制力是良好修养的表现,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是一味强调学生听从“命令”,一味强调学生听从“命令”,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理交往。同时,对差生切姊忌冷嘲热讽,他们更惧怕训斥,惧怕的背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对立,摆脱学生的困难,班主任的心理作用不亚于学生自身的心理作用。

第三,对待学生不能千篇 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学生的心理、兴趣、气质、能力、需要千差万别 。俗话说:量体裁衣。一个班几十个人,有人潇洒,有人激昂;有人乐观,有人低沉等等。总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生的交往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调整好自己的心理,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定会取得显著的效果。第四,要尽可能寻找到使学生四,要尽可能寻找到使学生产共鸣的语言环境。现代的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已有自己的语言、幻想、思维方式、心中偶像,成年人很难打入他们的语言范围。为了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班主任要注意研究当代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观察和分析他们活动内容,尽可能多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讨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调整与学生的交往心理,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如指掌,缩小双方的距离感,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了解、互相配合的良好的软环境,为其他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0.人际交往心理学 篇十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了强烈的成人感可又无法真正独立。青春的萌动使人坐立不安,充满寂寞,孤独茫然。而青少年的心智又不足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摆脱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父母对青春期的子女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让“性”字脱颖而出,恨不得捂得紧紧地让它永不能见光亮;而教师的主要精力全集中到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无能为力般的忽略。因此,青少年要想摆脱因成长带来的烦恼,只能借助于与自己有着相同心态、相同需求的同龄人。性别差异使青少年充满好奇和想往,彼此之间需要倾听和聆听,需要安慰和寄托。而这种倾诉和聆听、安慰和寄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春的焦虑和不安。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而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又是其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迅速发育,从而进入“思春期”,男女之间有一种情感的自然吸引,有彼此接近的心理需要。对方在他们眼里是神秘的,他们更渴望男女同学之间能够进行自然而正确的交流,以便消除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健康、正常的异性交往有重要意义呢。

青春期异性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男女间正常的接触与交往,是很自然很美好的事情,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对身心的急剧变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缺乏成人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难以一下子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无法及时做好自我调整,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显得无所适从,出现害怕、惊慌、紧张等消极情绪反应。同异性交往也不够稳定,表现出既向往又惊恐,既好奇又羞怯,既有一点朦胧的性意向又不了解其真谛,导致异性交往中各种特有的情绪震荡和行为偏差。早恋、恐惧、冲动、过敏是这一时期异性交往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早恋,即过早地涉入爱河,在身心还没有成熟的年龄堕入情网。这种过早出现的恋情,如果不能及时稳妥地加以处理,轻则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则会直接造成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和行为失范,危及心理健康。

恐惧是青春期异性交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青少年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一定的不安和拘谨,并不足怪,但有些青少年却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和恐惧,严重的甚至害怕看到异性,只要异性在场,或与异性目光接触,就会局促不安、心慌意乱。典型的异性交往恐惧症,会使他们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和能力,给心理的正常发育及以后的恋爱、婚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非常容易冲动,而且常常不考虑后果,在同异性的交往中,很难完全从性本能的冲动中解脱出来,听到会激发性兴奋的语言,看到或触到异性的性感部位,甚至闻到异性身体散发的气味,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冲动。这本身并不是下流无耻的事情,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侵犯性的性冲动,如行为过激、语言粗俗下流、性骚扰等。

过敏与恐惧不同,过敏是由于个人感受性太强,易受暗示引起的交往障碍。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他们过分注重异性的评价及交往中的每个细节,处处谨小慎微,步步设防,斤斤计较,使交往无法深入,难以建立深厚的友谊。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

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异性交往的障碍,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端正异性交往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生理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5岁,性生理已处于成熟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性冲动,这是正常现象。性成熟使大学生开始萌发性意识,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男生如果主动和女生交往,就会给女生造成“有性行为的企图”心理;而女生如果和男生主动交往呢,则会被认为“性意识比较开放”。在这些心理意识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不轻易地和异性交往,总和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难怪不少同学感叹,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太少,太拘束了,更无从谈起造成亲切的气氛。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异性交往都带着“性”的因素,许多大学生交往的动机是纯洁的,大都期望的是“精神交往”。在异性交往这方面,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在这个世上,没有真正的男女之间的纯洁友谊“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情侣关系(爱情关系)和异性关系的混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和异性交往的关系视为对情侣关系的破坏,常怕背上“第三者”或“外遇”的名声。这得从爱情说起。爱情具有专一性、排他性;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爱情,就排斥他人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任何第三者的插入和男女双方任何一方充当第三者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爱情的神圣和纯洁。

。这些无不说明了大学生谈恋爱是非常普遍的,这种普遍可能会导致个人和异性交往人数的减少。因为: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坠入情网后便不能自拔,陷入彼此卿卿我我的狭小天地里„„疏远冷落了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情侣主体外的人对这对情侣的疏远。

情侣关系的热度遮盖了异性的关系。异性交往在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在的时候,许多人选择了中断交往,以免让人产生误会。

王怡红的观点认为,即使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可以更为自由地待在一起,可是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就是找不到爱情的感觉,也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仍可以在一起发展关系,做一个朋友或者做一个好朋友。显然,“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心理不符合健康交往的需要。

如何把握“恋爱”的度:

青春期,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与成熟,性知识的不断增长,少男少女之间必定会彼此表示好感,互相接近。悄悄地观察他(她)的变化,开始用欣赏和友好的态度与他(她)交往;有意或无意地渴望他(她)成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并且尝试着去吸引他(她),希望得到对方的赞赏……所有这些都是这时期少男少女的健康而正常的感情体验,因而我们不必因为喜欢谁或关注谁而内疚、不安。在有些青少年朋友看来,两个人只要合得来就行,只要有了“爱”,就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了,其实不然。因为青少年朋友还不能完全判断这个“爱”到了什么程度,很容易头脑一热,心血来潮,在幼稚的不成熟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任由感情的野马狂奔,从而酿出苦酒。因此,我们说,喜欢异性、爱慕异性是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但要把握好这个“度”。在家长或校方看来,中学阶段的异性交往不要超过一起学习、一起谈天、一起郊游、相互关心和安慰,避免过分亲近,避免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因为中学阶段正是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的大好时光,如果把时光消磨在个人情感的世界里,岂不是白白误了青春的时节吗?同时,这一时期少男少女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依恋,还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它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增强,青少年会对“朋友”、“友谊”、“伴侣”、“爱情”的涵义理解得更深更透,从而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世界。

人的成熟标志之一,就看他把握自己的感情程度。成熟的爱,需要成熟的条件,就像一棵树的成长,需要浇水灌溉,需要施肥,需要修剪,需要除害虫一样,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两颗虽然赤诚却不冷静的年轻的心是无法一下子承担这么多的。有的人对爱情的理解很单纯,认为爱就是爱,不附加任何社会因素,而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知之甚少。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迥异于成人期的独特的时期,此时,两性之间的感情纯洁而又朦胧。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大家在此大作文章,有的称之为“不该吃的禁果”,也有的形象描述为“感情的暴风阶段”和“犯个美丽的错误”等等。

它们都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它的美好和诱惑力;一个是它的不成熟。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尤其谆谆告诫,循循善诱,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把自己那份纯洁而美好的情感珍藏起来,但遗憾的是,仍有少数的少男少女们还徘徊于危险的边缘。爱情这杯酒是醇厚甜美的,但现在还不是品尝它的时候。与其匆匆步入爱河,不如我们静静地等待它的成长。

少男少女之间互相吸引,互相欣赏,这是少年朋友走向成熟的表现,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的确有些学生开始恋爱。正在恋爱的青少年朋友应当注意:首先,不要把这种感情当成生活的惟一重心,应多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结识更多的良师益友……更好地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千万别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二人世界”里。其次,行为上不要过分亲热,因为过分亲热不但不雅观,而且会让他人,尤其是成年人产生误会,父母或老师更会不理解或不允许。再次,不要把婚后的事提到婚前做,否则会使双方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会严重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要适度,在恋爱时更要把握“度”,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学生身份。

怎样得到异性朋友的尊重和信任:

青春期与同龄朋友的关系比和父母师长的关系要亲密。相似的经历使同龄朋友彼此结成了“盟友”。同伴之间将友谊当做“至高无尚”的追求,讲“义气”,守“信用”,以至于在犯错误时也互相包庇或为朋友打抱不平。青春期,随着“成人感”、“独立感”和“自我意识”的日趋增强,青少年开始发现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和改善自我。他们通常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注意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形象,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对自己要求较高;有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爱好广泛,关注一切新异事物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个性逐渐发展起来了。

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然社会群体是由男女两种性别组成,并形成分工合作,当然就会有异性交往。况且社会的基本单位棗家庭就是由两性组成的。因此,只要你生活在人类社会,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集体生活都必然要与异性打交道。

正常的异性交往是走向成熟的前奏曲,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在异性交往中得到异性的尊重和信任呢?

异性交往的成功先要符合人际交往的原则。据调查,人缘好的人都待人真诚,守信用;待人宽容,善理解;待人友善,好助人;而且尊重他人,谦虚好学,兴趣广泛,温文尔雅,风趣幽默。人缘不太好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狂妄自大,不诚实守信,不尊重他人,不求上进,好猜疑、报复,粗鲁,学习好但不肯帮助别人,或学习不努力。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要取得异性的信任,如果忽视了自身的品格修养,往往得不到异性的尊重。如果把做错事而不肯承认错误认为是坚强不屈,把打架、骑车抢行等违章行为认为是勇敢无畏,把抽烟喝酒认为是男子汉的成熟,把忸忸怩怩、矫揉造作认为是女性的温柔,把涂脂抹粉认为是女性的魅力,把不尊重他人、骄横无理认为是活泼开朗,那你恐怕会失去异性朋友。

上一篇:生产运作管理(简答)下一篇:垃圾分类处理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