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共19篇)
1.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一
关爱空巢老人,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个公民的应尽责任,也是妇联组织履行职责、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新浦区妇联对全市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及时掌握情况,为妇联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依据。
一、我市“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增加、高龄化趋势加快、“空巢”家庭的增多,许多家庭无法承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要提供社会服务的老年人和“空巢老人”比例在逐步上升。调查显示,造成“空巢老人”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子女工作原因不在身边;二是儿子自然分家、女儿出嫁;三是老人和子女不和,不愿意住在一起。
二、当前“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大部分的老人家庭靠退休金,10%左右靠社会救济,9%左右为其它来源。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的生活简陋,穿的都是好多年前的衣服,吃的大部分都是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并且大多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但收入菲薄,子女们平均每月每人给老人生活费用不到150元,有些家庭甚至在一年当中也没有给足老人150元的生活费。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在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虽然大部分老人都参加医疗保险,因报销比例很低,到医院看病,又需要支付昂贵费用,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致使常年遭受疾病折磨,甚至有些家庭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子女外出谋生通常是一年回来一次,也没有太多钱给父母看病,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生活孤独情感空虚
“空巢老人”都存在生活方式单调的问题。城镇“空巢老人”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打扑克、玩麻将牌,晚上一些老年妇女会到社区广场跳健身舞。而农村“空巢老人”则因居住分散,有些因条件有限,没有供老人休闲娱乐的固定场所。不管是城市老人或农村老人,他们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常有的情绪,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状态下,孤独地出去,孤独地回来。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他们常年劳累,情感孤独再加上思念亲人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了的伤害,使他们加速了进入老年痴呆的行列,大部分老年人存在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现象。
(四)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由于“空巢老人”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极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针对老年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也较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一些老人身体素质差,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危险信号,身边又没有亲人在,很容易出事,每年“空巢老人”因心肌梗塞、脑血栓等急性病抢救不及时病逝的都有十几至几十例。
三、妇联组织在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中的作用
(一)发挥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呼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1、要继续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进一步拓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及时把他们纳入救助对象,给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待遇,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2、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要适当提高政府补助的比例,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制定并完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养老保险措施,促进农村家庭孝心养老向制度养老的转变。
3、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由政府投资在每个社区建立一所可容纳100人左右入住的福利院,工作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加强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的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增加报刊、杂志等阅读资料和必要的健身器材,为老有所乐提供场所。三是各乡(镇)、街道要成立基层老龄组织,村、社区要建立 “空巢老人”家庭档案,大力倡导和组织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各项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二)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居家养老模式
尽管多数“空巢老人”独居在家非常寂寞,但仍都希望住在家里,而不想选择入住老年公寓,家庭养老仍然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养老方式。因此,一方面要从以德治家入手,从家庭细胞开始,积极营造以家庭养老、敬老为荣的良好风尚,弘扬敬老爱老亲老的传统美德。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尊老爱幼、孝敬老人”传统美德的宣传和教育,呼吁成立基层老年协会,督促儿女们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对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社会舆论要予以谴责,子女所在单位和组织要严肃批评教育。各级妇联组织要联合有关单位继续开展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孝亲敬老模范”、“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等优秀家庭角色的评选表彰活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协议养老制度,对子女不及时履行赡养义务的,基层老年协会、妇女组织要及时督促和帮助落实,必要时可以帮助老人采取法律手段解决,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要加大对不履行赡养义务,不孝敬老人的行为曝光力度,让全社会都来谴责这种不孝行为,引以为戒。三是要积极探索以家庭为核心,以村居、社区为依托,从城市向农村辐射,为居住在家的“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卫生保健、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养老模式。
(三)履行维权职责,创新维权服务手段,依法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
“空巢老人”反映较多的仍然是维权问题。无论是来自社会的歧视、欺侮老年人的违法行为,还是来自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老人的失德忘本,均可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老人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各级妇女组织应积极助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老年法》等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落到实处,做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抓住侵权的典型案例,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舆论支持,帮助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开展巾帼志愿者活动,建立社会关爱机制,发展老年服务事业
1、开展巾帼志愿者爱心服务活动。各级妇女组织组织巾帼志愿者、党员代表,针对空巢老人积极开展爱心服务活动,实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家访并进行跟踪服务,及时了解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极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及时发现、挖掘典型人物及感人事迹,营造巾帼志愿者帮扶“空巢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巾帼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2、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大多数老年人在进入晚年后,最怕精神孤独、寂寞,怕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为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在社区建立老人互助小组,提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从而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优势互补。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切实解决多病、体弱、“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开展医疗、生活照料等入户服务,建立家庭病床,提供无偿或低偿医护服务。
3、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积极鼓励下岗女工、失业女性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社区开办老人日托所、聊天所、家政服务机构,设立求助热线,提供聊天、日常护理、买菜做饭、陪医送药、保姆服务等多种社区服务方式,及时为老人排忧解难。建立社区婚姻服务机构,独居家庭夫妻双方一旦失去其中一个,经济和生活照料都会出现问题。而再婚是失偶老人实现夫妻互养的先决条件,要为“空巢”独居老人牵线搭桥,营造欢乐之家,使之过上安祥健康的晚年生活。
2.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二
一、当前有害学风的表现和发生的原因。
(一) 主要表现为“假大空”。
(1) “假”, 是指学术道德的败坏。一是假成果, 即剽窃、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二是假根据 (包括数据和事实) , 即从网上下载或道听途说的未经核实的“垃圾”资料;三是假设前提, 自做数学模型“游戏”。
(2) “大”, 是指科研工作的弊病。一是好大喜功, 不顾实力和条件, 攀比要完成几大课题、几大工程等等;二是大干快上, 不论基础和水平, 争相上国内一流、达国际名榜等等。
(3) “空”, 是指学术文章的歪风。空话连篇, 套话成灾:一是照抄文件或书报上的套话;二是搬用半生不熟的译文。总之是跟着别人“学舌”, 而无自己的个性语言和文采。
(二) 主要原因是急于求成的行政化的指令作风。
(1) 首先是科研单位行政化, 讲政绩、竞达标、争先进。领导班子换届频繁, 一届一个令, 一届比一届的目标高, 口号大。习惯于施用指令方式管理科研人员。
(2) 其次是学科 (所、室) 掌门人的不良作风、言传身教地影响年轻科研人员。
(3) 第三是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的缺失。
总之, 班长的作风决定班子, 班子的作风决定单位, 单位的风气决定学科乃至每个科研人员的学风。因为一个单位的风气环境是有害学风存在与发生的温床。
二、克服有害学风要对症下药, 消除产生问题的源头 (发生的温床) 。
(一) 先要区分科研单位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
(1) 在编制上落实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两翼”的论断;
(2) 科研单位的领导班子 (主要指班长) 不宜混同一般行政单位按时换届。应保持10年以上的稳定;
(3) 科研单位班长的人选标准, 不一定都是学者, 但必须热爱科学事业, 要懂得科研程序, 又真诚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
(二) 其次要区分科研单位与政府政策咨询单位的职能。
(1) 科研单位侧重长远的战略的前瞻性的问题研究, 未雨绸缪;咨询单位侧重当前的政策的实施中的问题调研, 及时雨。
(2) 科研单位可比作战略参谋部, 咨询单位是作战参谋部。要在合理分工基础上协作, 既不“抡粥吃”, 也不能“没水喝”。
(三) 还要区分科研单位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政 (业) 绩考核。
(1) 对科研单位的考核时间, 不要看1-2年, 要看2-3年。
(2) 对科研单位的考核重点, 要看完成了几项原始创新成果, 涌现了几位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素质的人才 (学者) 。
三、建设扎根中国的优良学风, 是一个长期的实践的积累过程。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是探索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指南。要掌握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即创造世界的劳动人民的立场、新陈代谢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唯物主义的辩证的方法。
(2) 当今世界的新学科的新成果和新方法, 要兼容并包。鼓励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 形成“百家争鸣”制度。
(3) 要对不同学术的观点进行评论, 形成学术评论制度和一支评论家队伍。
(4) 评论的重点, 是论证的优劣, 不是观点的正误。要当质量检验员, 不当竞技裁判员。
(二) 坚持以增进人民的福利为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 “人生为一事而来”。一生为经世济民的科学事业, 是默默耕耘的精神支柱。
(2) 精神支柱, 源于对献身人群的热爱深情。要扎根在这个人群之中, 成为知心朋友, 沟通永久性的信息网。
(3) 把好关乎民生的重大研究课题的立项关。建立对策方案的实施效果责任制, 确定主持人为第一责任人, 承担其一切后果。
(4) 要杜绝两种倾向:一是为满足本人的好恶服务即为寻求臆造兴趣而搞研究;二是为迎合别人的好恶服务即为谋求不正当权利而搞研究。建立监督警示制度, 防微杜渐。
(5) 学术人生中的“黄金”时段即50-70岁之间的学者群, 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应设立学术荣誉称号, 授予退休学者, 树为师表, 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传承作用。“自家的和尚也会念经。”
(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1) 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 是科研单位的天职。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 必须经过政府权力转化为方针政策和制度规范, 方能实现。
(2) 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在实际。对中国问题的真知灼见, 源于扎根中国的实际即国情、省情和县、乡、村情。要具体掌握两个方面和实际, 一是研究对象的历史和现状及有关方针政策实施的历史和现状;二是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失误案例的教训。从教训引申的思索, 有时更为深刻。
(3) 向党和政府报送的成果转化形式, 一般是领导批示办理:一是全部采纳或照办, 二是批转参阅或参考, 三是鼓励和表扬。
(4) 政府设立的奖励制度中, 应增列一项“创新建言奖”。以表彰由于种种原因未被采纳的, 而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发展实际的创新成果。鼓励勇于探索、执着建言的职业精神。
(四) 坚持科学精神, 为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努力奋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科学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创新, 科学家的“天性是原创性”。多出原创性成果、创新型人才, 是人生追求的价值。
(2) 原创性成果, 必须从两个起点上把握:选题和根据, 即前人没有做过的课题, 和前人没有涉猎的根据。创新成果从原始根据上创新, 才能引申出前人所没有过的观点和见解。
(3) 创新思维有三个支点:一是直觉, 即实地, 实 (人) 物的实在感观 (感情) 体会。一些重大理论创新, 皆是从直觉提出问题, 或由直觉实现质 (突) 变的。二是求异, 即“求异存同”, 贵在出新, 不宜陈陈相因, 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三是继承, 即知识和思想的积累, 是几代学人甚至千百年的积累过程, “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 继承是创新的基石。
(4) 创新型人才, 是在原始创新成果的实践中历练出来的。有成功也有失误的实践过程, 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有建树的人才, 不是靠说教去培养, 而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5) 原创性成果, 应由学术权威机构认定, 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和维护学者的“科学发现优先权”, 可设立“原创重大成果冠名榜”制度, 即在成果名称前面加冠主持人 (作者) 姓名, 例如 (严瑞珍“比价与比值剪刀差计算法”) , 载入社科发展史册。
(五) 坚持身体力行, 恪守学术诚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1) 学术诚信, 是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承诺社会责任的证书和品牌。保证科研成果的诚实性和应用效果的信义价值, 是起码的学术道德标准, 即不虚假、不伪劣, 是学术道德的底线。
(2) 尊重知识产权、珍视学术声誉是起码的法律规范。包括维护他人的权益和维护本人的权益。即不剽窃、抄袭他人成果, 不盗用、损害他人声誉, 也是学术道德的底线。
(3) 道德违纪者, 当然要个人负责, 但其根源在于不良学风。单位领导者和学科掌门人的行为表现, 是引领学风的表率。“上行下效”, 言传身教重在身教, 是提高道德水平的根本途径。
3.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三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留守老人;养老模式
一、前沿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人口养老的隐性问题逐渐显性化。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国内对留守老人的研究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出国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得流出地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反贫困斗争的一个重要部分,武陵山片区作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更加严重和紧迫,而该地区留守老人作为养老人群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他们的养老问题需要更加关切的目光。
二、研究背景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我国西部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交界区域。千山万岭,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杂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因此,这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典型“老少边山穷”地区。随着2011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出台,正式吹响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号角,在这个新形势下,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需要更加合理化和较强的针对性。
三、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现状
目前,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暂时不能得到合理满足,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是武陵山片区留守老人消费需求不足,生活基本处于维持生计层面,人均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够均衡,消费仍旧主要用于基本生活需求,用于文教娱乐和服务方面的支出较少。
第二,基本服务保障存在缺位。老年人一般体弱多病,而且地处西南山区,气候潮湿多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但现在的基本服务难以完全满足这些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较大的人群。
第三,而且由于儿女外出务工,享受家庭欢乐和亲人生活照顾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多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友情和亲情而较为孤独。而部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将自己年幼子女托付于留守老人照顾,虽然可以缓解老人孤独之意,却也同时给年老体弱的老人带来了照顾小孩的生活负担。凡此种种,该地区的的农村留守老年农民暂时还达不到安度晚年的程度,其养老模式仍旧值得商榷。
四、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家庭小型化,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使我国西南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适合新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笔者将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探讨相关方面问题。
按照农村养老保障的最初设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储蓄保障四位一体共同构筑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在武陵山片区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贫困使得储蓄保障可能性很低,因此,目前,仍以前三种养老模式为主。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的新型的社区养老模式。
俗语说的好:“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虽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在逐步成熟化,但是受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而且家庭在提供伺候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较为方便和成本较低,家庭养老的普遍性和受欢迎度一直走在养老模式前列。
然而,如今的家庭养老保障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代社会,随着“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及和新鲜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道德规范对子女养老的约束显得越发脆弱,许多务工青年将进城挣钱放在颐养父母之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家庭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在下一代的身上,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会相对地减少。二,大批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造成空间上子女与父母之间距离的拉大,部分进城青年具有较父辈一代更高的文化水平和眼界见识,使得他们与父母在观念上产生更大的差异,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和经常的交流,令留守老人深感冷落和孤寂。三,在武陵山片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囿于高学历和高技能的欠缺,收入普遍不高,这些农民工能够给予留守老人的金钱不多,而且回家路途遥远,旅费昂贵,年轻人回家照顾父母的时间很少。
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留守老人最稳定、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但是武陵山区耕地面积小少,质量较差,分布较散,人均占有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农业生产工具比东部经济条件发达地区低,土地贫瘠,经济收益不高。年迈的老人在这样的土地上劳动十分辛苦而且收入较少。而且随着城市化加快,还有部分农民被征收土地,对于一直靠种地为生,没有其他技能的农民,他们的养老问题更为迫切。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采用让渡土地的方法来解决养老问题是不甚实际的。而且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民只能让渡其所拥有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微薄土地租金使得老年假如仅凭土地收益是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保障的。据统计,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 左右来自劳动收入。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此养老更是奢望。
五、结语
当前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让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生活状况如何,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谐程度的重要参数。传统的养老方式不足以全面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必须适时发展新型的因地制宜的武陵山片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士征.社会保障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白晋湘.山寨经济发展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6.
4.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四
总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其中农村老年人约有1.3亿。并且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村老龄人口的数量正在一步步的加大。然而,据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待遇却远远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可是他们年迈的身体却急需好的医疗,好的护理,因而现实条件与内在需求的巨大矛盾亟待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也成为了社会一热点问题。
农村老年人与城镇老年人有着巨大的差别,因为他们大部分无钱看病,甚至很难养活自己,他们的身体更加脆弱,年轻时的辛苦劳作给他们留下太多的病根,他们不懂要科学的爱惜自己的身体,总是能省则省,他们身居农村,简陋医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他们对健康的渴求。可是如若没有他们,有怎么有我们这个蒸蒸日上的社会?是他们早年田间的辛勤劳作才为我们社会带来了生命的活力。可是到头来,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他们却没有享受到那份应得的奋斗果实,因此向来崇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在农村老年人这一块,是不是应该投入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解决看病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因此,为深入研究农村老年人的看病难题,我于
2013.1.15-2013.1.30,走访了70位辽宁省##县##村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其经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如下:
1.您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A.现无收入来源,由儿女赡养40%
B.现无收入来源,靠存款生活35%
C.退休金或养老基金25%
2.您现在的身体健康吗?
A.比较健康,几乎没有病痛2%
B.一般健康,偶尔有小病小痛(如感冒等)25%
C.患有腰腿疼等常年性疾病33%
D.患有心脑血管等严重病症40%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解决您的看病难题?
A.完全解决5%
B.部分解决85%
C.没有解决10%
4.您感觉现在的医药费高吗?
A.很高,难以承受30%
B.比较高,勉强承受40%
C.一般,可以承受28%
D.很低,完全可以承受2%
5.如果你身体不适,您会采取哪种治疗方式?
A.放任不管,心想过几天就好了5%
B.去药房买些药就行了75%
C.主动去医院看病治疗20%
6.关于看病问题,您最关心哪一方面?
A.医药费60%
B.医院医疗服务设施8%
C.医生医术水平25%
D.医生的医德7%
7.您对咱们铁岭县的医疗服务满意吗?
A.满意18%
B.比较满意45%
C.比较不满意35%
D.不满意12%
由此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一下几点:
第一,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的生活保障,且生活十分贫困。
第二,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患有各种疾病的概率很大
第三,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差,为节约不愿就医治疗,总是能挺就挺。第四,农村甚至县城的医疗服务设施较差,无法满足广大老人的要求。
那么总结看来,农村老年人看病难问题的原因究竟在何?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空余的钱来看病,或者从另一方面讲,他们看不起病,医药费太贵了。75%的老人没有生活收入,紧靠儿女或储蓄,那么他们怎么会有空余的钱看病呢。再者说,访谈中一位老人说道他年前感冒一次的花费竟然是一千元,这还仅仅是小小的感冒呢,难怪民间流传着“疾病毁全家”的说法。其次,农村卫生发展严重滞后,设备条件较差,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就##乡而言,辖26个行政村,人口4万,可是镇上的大型医院只有一家,药房只有5家,如此少的医疗单位怎能满足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呢?
那么如何解决农村老人的看病难题呢?又如何能让广大的老年人有钱治疗,看得起病呢?对于这一弱势群体,国家,社会,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呢?
对于国家而言,首先政府应给予农村每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以最低社会保障,让他们有钱看病,有钱治病。其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该差别对待老年人。如今的合作医疗社会保障低,跌打损伤等小病并不在保险范围内,且医疗费金额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给予报销。然而据调查,人一生中60%以上的医疗消费是在老年期发生的,因此对于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医疗报销的范围和力度应该更宽更大些。其三,大力扶持农村诊所,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既方便有利于农村老人就医,也大大减少了交通成本。其四,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市人民政府网上资料显示,2010年末,铁岭市总人口为3051481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049426人,可是全市中大型医院只有26所,中大型药房34所,如此少数的大型医疗机构怎么满足庞大人群的需求呢,寡头垄断也必然会使医疗费用飙升。其五,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收费行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坚决打击以次充好、更名提价,进药收回扣行为,洁净药物流通渠道,以达到真正降低药价之目的。医药费用负担减轻了,农村老人们也便看得起病了。
那么对社会而言,首先我们应该给予广大农村老人以应有的敬爱,以慈善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愿意拿出部分收入来帮助受到疾病折磨的患者。对于具有慈善之心的人看来,医疗服务市场自发的利润驱动活动无法向老人提供足够的医疗保健服务服务,同时政府向农村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由于受到某些利益的限制而供应不足。那么此时就需要我们动员红十字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慈善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上,利用慈善聚集的力量来弥补医疗服务市场的失灵。其次,我们也应更多的利用媒体向老年人宣传关于养生保健等的小常识,这样既有助于患病老人的康复,也能让身体健康的老人防患于未然。最后,我们也可以在电视广播上播出一些关于“关爱农村老年人”的公益广告,如此带来的正外部效应,它的影响是无穷的。它可以迅速提高整个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关注度。
那对于我们,对此又应做些什么?他们是我们可敬的爷爷奶奶,他们是我们的学习典范,为社会,为我们奉献了一辈子青春的他们却因看病难问题痛苦不堪,对此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
然是不用多说。只有我们通过知识技术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才会为农村老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医疗环境。当然除了学习,我们也应该做些其他的,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献血献爱心,去捐出不用的衣物,最直接的还可以去附近农村去陪陪老人,去给他们讲一些医疗常识,也许我们无法给予他们以物质上的关怀,但是在精神上,我们绝对不要去吝啬,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关怀与敬爱,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一生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5.社区老人安全知识宣传会议记录 篇五
会议地点:**办事处中心敬老院会议室
主持人:
与会人员:
会议内容:
一、总结上季度工作:
1.继续开展宣传工作。
开辟宣传阵地,继宣传板、宣传栏、宣传单等纸质书面宣传材料之后,吸取外地宣传经验,制作了宣传网站。位于**办事处安全网的一个页面。受到了普兰店市以及大连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2.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了多次活动。
活动中心常年向老干部开放。老干部可以凭身份证借阅书籍,并且可以在棋牌室打扑克,在乒乓球管打乒乓球,也可以在活动中心自行活动。活动中心得到了老干部的好评。
3.辖区中心敬老院建成。老年人安全宣传板、宣传栏已经悬挂到位。院内老年人会议室、活动室已经投入使用。敬老院的.安全工作受到了上级肯定。
4.办事处兴建的广场健身场所,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5.老年人安全监测持续进行。工作技术性有所提高。
6. 志愿者活动或好评。
二、问题讨论:
三、布置本季度工作:
1.敬老院项目:
将敬老院作为老年人安全工作的样板,定期对外开放。定期邀请
辖区老年人参观敬老院,培训安全知识。
2.辖区老年人家庭安装扶手持续推进。
3.辖区老年人健身场所的安全检查。
4. 定期监测老年人安全状况。
5.听取居民反馈意见。
6.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六
xxx县各所学校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园区看望慰问老人,送去问候,xx月26日下午,xxx三小、xxx学校共组织60余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社会福利院,看望慰问住在这里的老人,并和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学生代表们不仅为老人准备了慰问品,还为老人带去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表演以及自己亲手制作的节日贺卡,同老人谈心。为老人们带去了阵阵的欢笑声,整个敬老院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老人们欣慰地享受着孩子们带来的关爱、幸福,通过为孤寡老人献爱心,送温暖,践行文明行动,充分培养了小学生尊老敬老的观念,増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经验和服务意识,促进和谐、文明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玛店学校九年级学生连馨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双节来临之际,我们学校组织了前往敬老院慰问老人老人的活动,我很荣幸可以参加本次活动,为老人送上祝福,尊老爱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年轻的我们,更应该把这个美德传承下去,让老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
7.空巢老人伦理问题浅析 篇七
一、空巢老人伦理问题产生背景
1. 社会结构变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 流动频率逐渐提高, “父母在, 不远游”的传统道德观念束缚被彻底打破, 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大量的农村或小城市中青年人开始进入大中型城市就业, 或在就业前景更好的地区学习、工作、成家, 这使得原有家庭代际关系趋于松散, 代际分开居住, 老年人留守家庭中。据2013年全国老龄委统计的数据, 目前全国1.67亿老年人中有近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但从客观来看, “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 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家庭结构转型
自1980年以来, 我国家庭规模有了明显的变化,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作用以及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的间接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家庭结构与规模出现新的趋势, 家庭户规模小型化, 家庭结构核心化。人口与社会学家指出,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实行30多年, 若干年后, 随着独生子女逐渐步入中年, 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 “空巢家庭”将越來越多。可以想象, “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中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3. 思想观念的改变
中国式家庭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 以血缘为纽带, 共同生活。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的思想素质发生巨大变化, 曾经以“四世同堂”为幸福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时尚和新潮思想, 或由于工作繁忙而不愿意或无法和父母居住在一起, 也有些老年人不想在晚年还去为子女的家庭、工作和照顾孙辈等所累, 希望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主动选择“独居”, 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二、空巢老人面临的伦理问题
1. 缺乏精神慰藉, 情感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慰藉”就是安慰、抚慰。原则上来说, 对空巢老人心理上的伦理问题, 子女应该承担责任, 去安慰和抚慰他们。法律规定, 子女有赡养老年人的义务, 这其中赡养的意思, 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养, 还包括对老年人心理上的慰藉。
一方面, 子女应该在道德行为上给予空巢老人心理上的慰藉。心理空虚寂寞、孤独广泛存在于空巢老人中。空巢老人的子女即使没有跟老人们一起居住, 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帮助他们缓解空虚寂寞感。另一方面, 是老人自己给予自己慰藉。空巢老人也应该主动结识一些老年人, 还可以参加社区活动或者老年大学, 在这些活动中能认识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样, 在空虚寂寞的时候, 这些业余生活和爱好就能够充实他们的生活, 做到自我安慰。
但事实上, 在空巢家庭中, 子女为了保证老人衣食无忧, 往往外出求学、工作, 无法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虽然大多数空巢老人都能理解, 但也感到十分无奈。而且老人日渐年迈, 身体状况不佳, 行动不便, 活动范围大多局限在屋子里, 接触的人可能仅仅是老伴。因此, 生活缺乏乐趣, 精神感到空虚, 导致了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2. 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空巢老人生活的基本保障是良好的经济基础, 而日常生活照顾和非日常生活照顾中, 老年人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主要依赖和求助配偶及子女, 但通常空巢老人的子女并不能在身边照料。
大多数的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基本可以照顾自己, 但也有一些空巢老人自理能力基本丧失, 并需要有人在他身边时刻照顾其日常起居。同时, 即使是那些身体状况良好、生活可以自理的空巢老人, 也有需要被人帮助的时候。
据调查显示, 空巢老人家庭的老年人患病率达80.7%, 比非空巢老人平均患病率高10.03%。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及对各种危害因素的抵抗能力下降, 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 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 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 因此空巢老人病情加重或暴死家中的例子也时有发生。
在这种家庭照顾的功能慢慢减弱之下, 空巢老人需要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就变得较为强烈, 且这些服务需求涉及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在农村地区, 医疗卫生水平有限, 儿女不在身边, 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甚至一些犯罪分子专门针对空巢老人家庭进行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 老人往往求助无门而遭受损失。
3. 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养老保险到2011年就实现了全覆盖, 但是因为保障水平有限, 在某些时候没有起到多少实际作用, 并不能真正解决老人的经济问题。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 更容易无可避免地患上一些疾病。但现在医疗费用过高, “有病没钱治”这一现状是社会上公认的, 空巢老人在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和身体容易患病的前提下, 感觉到了医疗制度的不公平。据有关部门调查, 老年人全年人均医疗费占总人口的2.56倍, 占总人口10%的老年人口其医疗费用占总人数的30%, 目前还有上升的趋势。所以, 沉重的医疗负担就成了空巢老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
大部分空巢老人因为有退休工资或子女长期在发达地区工作, 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也有部分空巢老人用于资助儿女的费用较高, 没有什么积蓄, 退休之后, 他们的工资收入比在岗时低很多, 年纪大了又没有了工作的能力, 子女生活状况不好或不关心老人, 有些老人连日常生活都成问题, 即使生病也只能忍受病痛的折磨, 生活拮据势必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所以, 建立健全法律政策, 保障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三、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对策
1. 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宣扬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项, 对于空巢老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所以, 关爱空巢老人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国孝文化这个传统思想, 让它广泛存在于社会中, 影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让社会给予空巢老人道德支持。
社会上的道德舆论要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 加强道德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比如, 在公共场所挂上一些弘扬孝文化的标语, 时刻影响人们的视觉, 让关爱空巢老人的标语深入人心;或在电视上多播放有关孝文化的知识和公益广告, 加强道德舆论的导向作用, 指导人们去关爱空巢老人。这样就有利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重新认识或者唤醒他们的孝文化。
⑵学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 专门开设有关孝文化的课程。道德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要加强宣传教育, 使年轻人体谅老人, 理解老人, 从一言一行上孝敬老人, 尽可能减少老人的孤寂感和失落感。社会上有着很好的道德氛围, 大部分人们都去向老年人尽孝, 才能让空巢老人的伦理问题不会在以后愈演愈烈,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2. 建立社区养老服务
构建社区的关爱网络, 就是要求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和社区中的其他居民, 甚至影响到周边地区, 在这个大范围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主动关心爱护空巢老人的道德风气。社区关爱网络的建立, 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精神空虚寂寞和医疗救助等伦理问题, 还能够促进社会上关爱空巢老人道德风气的形成。
首先, 社区要建立相关的道德制度和配套设施。比如, 建立高龄、空巢老人信息数据库, 形成高龄、空巢老人探望制度, 根据条件安装应急呼救装置等。其次, 空巢老人自己要打开心扉去接受这一道德行为, 有些空巢老人由于长期精神空虚, 对外界的帮助有着抵触心理。他们应主动接受帮助, 并和其他空巢老人形成互帮互助的小团体, 这样不但能让关爱网络更好地发展下去, 也能够帮助他们认识更多的朋友, 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心理的空虚寂寞。最后, 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要提高。构建社区关爱网络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 需要人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够完成。因此, 要加强社区居民的道德教育, 宣传社区关爱网络的好处, 让社区人员都来参与这个利人利己的行动。
另外, 可以开展社区志愿者无偿服务, 建立志愿者队伍。比如联系一些高校的学生或者志愿者组织到社区来, 让他们到社区去为空巢老人进行无偿服务。这样既能让他们体验生活, 又能锻炼他们的能力, 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也可以在经济上提供一些援助, 让社区内下岗或者无业人员积极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让他们对有空巢问题的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
3. 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法律制定的过程是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 也是针对一些伦理现象、道德问题来制定的, 以最终到达人人平等的目的。法律应该针对空巢老人的特点设立一些法律法规, 让空巢老人权益得到保障。
在经济上的无助感是空巢老人的一个特点。虽然国家也设立了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方面的人性化条款, 不过空巢老人相比非空巢老人在经济上更加困难, 比如说在吃饭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开销上, 空巢老人只能自己负担, 而非空巢老年人就能够跟着家人一起负担, 相比之下花费少一些。所以, 法律应该本着公平的原则, 在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方面的条款中加大对于空巢老人的经济补助, 让他们感觉到法律给予的权益保障。
当然, 我们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在解决空巢老人伦理问题上的成功经验。例如, 法国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就会让别人搬到自己的家中, 组成新的家庭, 重温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在英国, 空巢老人会组成一个“老年村”。“老年村”里面设施齐全, 并且还有许多人性化的规定, 比如汽车限速、严格控制宠物的饲养等等。
总之, 关爱空巢老人只靠单个家庭是不够的, 要靠集体的力量和社会共同努力来担当。
摘要: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空巢老人”现象日渐突出。这些人在生活的照顾、心理的开导、精神的慰藉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没有子女在身边和心理空虚寂寞等原因, 使得空巢老人问题成为老年人问题中的典型代表。空巢老人问题, 必会成为目前和将来整个社会关注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代沟,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喜珍.老龄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刘海鸥.从传统到启蒙——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俞志新.关于“空巢”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杭州科技, 2002 (03) .
[4]陈建兰.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
[5]刘美萍.社区养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主导模式[J].行政与法, 2010 (5) .
[6]亚平.渴望空巢——英国空巢家庭采访记实[J].中国经贸导刊, 2001 (10) .
8.空巢老人生活问题浅析 篇八
成都;空巢老人;制度非均衡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11-02
2010年,成都市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社会和谐,生态优美,文化多样,经济繁荣是成都市民对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公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随着成都迈进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成都市长远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成都市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
空巢老人是指独居和只有夫妇二人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它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据统计,成都市中心城区(五城区加高新区)人口301.8万,60岁以上人口48.8万,占16.2%;空巢老人大约有16万,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2.8%。2010年9月13日,第三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在成都举办,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空巢老人接近五成,而“空巢家庭”的比例还会进一步加大。
截止2009年成都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在社区(村)建立了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3万多城乡“空巢”老年人摆脱了过去人照料、缺少关爱的状况。财政资金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了全市城乡老年救助信息网,将城乡“三无”老人、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但随着成都市空巢老人比例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仍面临诸多生活问题。
部分空巢老人生活拮据,甚至基本的食宿温饱都难以保证,这是成都市空巢老人首要的生活问题。医疗花销是普遍空巢老人平日支出中最大的负担,有一定困难和不能承担医疗费用的老人占24.5%。成都市空巢老人经济相对困难主要原因有离退休金偏低,无固定收入以及医疗费用负担重。尽管有些空巢老人经济上比较宽裕,但他们同样面临日常生活的问题,甚至存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极大困难。空巢老人普遍担忧的问题是犯病时没有人照料甚至不被知道。
另外,精神孤独在空巢老人中更是普遍存在。中国文明网联合多家网站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64.7%的被调查者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灵孤独。脱离社会角色后的空巢老人需要专业性服务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相比贫穷,孤独对于空巢老人而言更可怕也更普遍。
二、成都市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的原因
空巢老人生活困境问题成为成都市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的角度认识它。成都市空巢老人生活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养老保险的水平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也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混乱,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队伍不稳定等方面。
其次,空巢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目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常常不能满足空巢老人的医疗保障需求,其一,保障水平一般较低;其二,需要符合相应条件才能支付医疗费用,而规定的条件亟待完善;其三,医药费的自费部分还是让那些收入较低又经常生病的空巢老人难以承受。
另外,为空巢老人服务的社会资源尚未有效利用。社区老年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滞后,经费和人员短缺,管理不规范使得社区的服务功能弱化。同时,养老机构发展缓慢,缺乏规模效益,优惠政策力度不足导致民间资金进入养老机构行业难度大。据资料,截止2009年,成都市各类养老福利机构218家,其中城乡国力福利机构191家,民办养老机构27家,共有养老床位2.8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约1.6张,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再次,社会发展导致空巢老人关爱缺失严重。城市空巢老人的子女容易忽视父母的感情和精神需要,邻里之间的关怀逐渐淡化,企业单位对离退休老人关心不足。成都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农民工劳务输出规模较大的地区。由于农村绝大多数子女一般是年初外出,年终回家,在家待的时间很短,这样连这种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也难以满足老人。
三、解决成都市空巢老人生活问题的对策建议
1.增加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保障空巢老人基本生活。一部分空巢老人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应该保证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要加快立法,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规范养老基金的财务管理,强化监督机制,尤其是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监督机构。减轻空巢老人就医困难,重视老年人医疗。首先提高老年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成都市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方位发展社区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2.寻找照料空巢老人的新出路。
首先,受启发于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建议在各类高等院校设立老人护理专业或者建立专门的老人护理学校,培育护理和照料老人的专业人才。
其次,在照料空巢老人的制度上可以采取类似“村官”、“选调生”“特岗教师”制度的做法,设立“特岗护理师”这种专门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岗位,通过分配到养老机构,社区或者上门服务为空巢老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特岗护理师应该设有标准稳定的工资薪酬以及未来工作发展规划。也可以在公务员考试上设立相应的志愿者加分规则,鼓励参考人员参与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行列中来。
最后,成都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比如中山市民政局从2010年开始在中山市范围内安装颐老一键通,家居服务员一般由需要政府安排工作的大嫂工作班组成。上海市进行的“以房养老”试点工作,也是一种新的模式,其创新和有效的地方值得成都市把其纳入解决空巢老人困境的思考之中。
3.扩大为空巢老人精神服务。加强宣传关爱老人的观念,弘扬我国尊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力度,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多组织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和加强媒体宣传活动。社区应该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建设,经常组织开展老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等等。
[1]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多措并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J].社会福利,2009,(01).
[2]关注空巢老人探索照料模式[EB/OL].四川老龄网,网址:http://www.scllw. org.cn/ doc/info/view.php?id=8465
[3]中共青羊区委党校课题组.成都市城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4]简新华,杨艳琳主编.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62.
9.关于孝敬老人的故事 篇九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陈毅孝敬父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任中国外交部长。一次,他率团从国外访问回来,路过家乡,决定抽出时间去探望病重的母亲。陈毅的母亲年高病重,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见到儿子来探望她,非常高兴,正要和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湿的裤子还放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底下。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也非常激动,他连忙走上前去拉住母亲的手,亲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陈毅问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看着瞒不过去,只好说出了真情。陈毅听了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由我去洗吧!”母亲硬拦住,不肯让他洗,并说:“你是国家干部,做大事的,又打老远回来,快歇歇吧!和妈妈聊聊。”陈毅说:“我们做儿女的平常不能孝敬您,现在回来看您,帮您洗几件衣服是很应该的。”说完就把母亲的脏衣服全拿过来泡在盆里,搓洗起来,母子俩,愉快地说着话,直到陈毅把母亲的衣服全洗干净。
10.关于孝顺老人的英语作文 篇十
As we can see from the picture , an old woman sits on the chair as if she is talking with her images in the front mirror and shadows on the wall,saying that “my sons have gone to work and my grandsons have gone to school ,leaving me alone at the cold house.The picture does reflect a thought-provoking social phenomenon.Nowadays , a majority of the aged in china have the Empty-nest syndrome which means that the aged have no family members to accompany with so that they feel lonely and helpless, as which reflects in the picture.The widely existence of the Empty-nest syndrome mainly owing to many people’s occupation of personal affairs,especially in work and children’s education,which leads to their having no time caring their old parents and even neglecting them.This phenomenon reflected in the picture is immoral and distressed.It is well-known that caring the aged and not making them feel lonely and hopeless is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virtue cherished by Chinese but also a duty laid down in the constitution.In order to prevent such phenomenon typified in the picture ,w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promote moral education ,and ,at the time ,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s and laws.Only in these ways can we ensure a better life for the aged.
11.关于伟大时代交错的记录 篇十一
从后记看起,我一气呵成至《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权延赤所作之序,终于敢说一声:这本书纵是不喜欢政治的人都可以翻翻看看,它并不枯燥,也无时下流行的权谋官场的拥挤。也许同为记者的惺惺相惜,令我更了解作者——一名新华社资深记者为完成此部著作所倾注的跳跃、煎熬、感悟、勤奋、变换与经验,一个认真的记录者,在一个伟大时代交错时,他的真实的由懵懂到经历,再到讶异、欣喜与感佩,每一步转变都娓娓道来。
田炳信的思维跳跃相当猛烈,大量发挥通感,用短句传递密集的信息量,短句之间像伸出一把把小钩子,准确地钩到下一个准备好的句子上,迅速搭钩成一张密织的网。令我感觉他这书不是写给所有人读的,而只想给那些能读懂他的人读,文字张弛自有股傲气,多一句也不肯啰嗦。
落在章节末端的感悟,仿佛一枚田氏印章一
“我问:人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陈建华答:无疾而终。
陈建华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天下之事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我说:不了了之。”
这样的对话仿佛更应该出现在名人自传或画家感悟之类的文体上,因为我认为书法绘画也堪称另一种修行,长期修行的人会比较多参悟生死之间的博弈。作者在密集的文字与信息量之间突然插入感悟,令人有深呼吸之感。
书中提到邓小平观点:“天下大稳,才能得到天下大治,天下大治,才能得到天下太富,”天下大富,才能奢望天下人性的大自由,否则也许改革之初所有的DISCO都听不到悲伤又摇滚的《巴比伦河》,直到今天也未必听到“答应了你不再爱你,我却还没答应我自己”这样文字矛盾却直抒胸臆的表达。
“邓小平一生16次到广东,新中国成立前3次,开放前10次,开放后3次。”这令我看到了这位前辈的勤奋与训练有素,尽量多地占有资料,永远是干这一行成功之要义。“从一普通新闻人的视角……”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足令许多人一筹莫展,因为并没有太多成资料可援手,意味着80%要一手一脚重新去采。
“……值夜班的陈锡添突然发现接收新华社通稿的机器嗒嗒嗒嗒打个没完……”
“华莱士问邓小平:没看到中国的任何场合挂您的照片……”(引用外电采访)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在其回忆录里写道:……整个晚上他没抽烟,也不用痰盂。”(名人传记细节借用)
“第七届全国人大会议……宋平手里收到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抽烟。”(政治逸闻)
以上引用在同一章节里密集使用,在文字上给人密不透风的可信之感,与后记里的舒朗大气成明显对比。显示占有资料的丰富性,有细节有数字对比参差,有的细节则充满趣味,一扫政治题材著作的晦涩枯燥或直接堕入猎艳奇谭,还人物历史以原有的清乾之气。
12.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十二
(一) 农村老年人空巢化是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提高, 也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 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 同时, 农村生育率的相对下降, 使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代际重心发生倾斜, 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两代人的观念、生活习惯等的不同, 更多的年轻人向往独立的生活。这些都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 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
(二) 优良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挑战
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 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 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 这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年轻人不愿意赡养老人的越来越多, 而且觉得和老人住在一起是累赘, 尤其是当老人有好几个儿子时, 往往会相互推诿, 这种现象在我国大量出现, 传统道德观念的淡化导致部分老年人的赡养得不到落实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三) 农村老年人思想观念的固化
人们进入老年, 其生理、心理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加上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 而同时老人为了儿女的幸福, 怕给子女添麻烦, 他们愿意守着那份土地而不愿意到城市生活, 这样的空巢家庭已经不足为奇。这样, 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以外, 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 也一样多半会自守农村的家。
二、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
(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低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 60岁以上老人领取养老金的前提是子女必须参保, 而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的参保意识不强, 参保积极性不高, 农村仍有大部分老人未被养老保险制度覆盖, 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另外,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自愿参保原则, 不具备强制性, 这也是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 空巢老人的生活缺乏经济支持
一方面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子女外出打工, 工作流动性大, 收入来源不稳定, 除了要维持基本生活以外, 还要供养孩子上学, 很难再对老人的物质生活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老人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 承担农业劳动的能力越来越有限, 获得的收入也越来越少。
(三) 在精神慰藉方面, 空巢老人缺乏爱和关心
随着子女外出打工时间越来越长, 他们对老人的关心和慰问越来越少。空巢老人每天都重复单调无味的生活, 缺乏生活新鲜感, 常常因为思念子女而感到孤独, 如果老人失去了配偶, 不仅意味着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 还将给老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他们年轻时为子女付出了很多心血, 希望在自己年老时, 子女能多关心自己, 多陪伴身旁而实际上, 农村外出打工子女能为老人做的却微乎其微。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措施
(一) 政府加大投入,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从根本上来讲, 只有发展农村地方经济, 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首先, 中央政府应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策略,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1) 地方政府增加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的资金支持, 鼓励农村青年在家创业; (2) 根据地方资源情况,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发当地资源, 增加本地就业就会, 从而发展地方经济; (3) 在自然资源贫乏、开发乏力的地区, 利用其已有的交通、人脉制定帮扶政策, 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这样不仅能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还能节省劳动力成本, 是一个“双赢”的措施。
(二) 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体制
家庭自我养老一直都是中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 同时由于农民没有退休的概念, 往往60岁以上的老人会和青壮年一样干农活甚至出去打工, 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在农村空巢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 鼓励有能力的农村老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不仅能够增强家庭自我养老功能, 还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更能提高农村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在强化家庭养老的同时, 适当将养老资源向农村倾斜, 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积极发展农村家庭服务业, 在合适的地方修建养老院等机构, 引入社会养老的观念并利用社会养老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三) 发挥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作用, 建立农村特色养老机制
通过社会组织和公民道德规范等多种方式宣传传统美德, 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 同时, 在某些时候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维护老人的权利。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浓厚的“乡情”基础, 挖掘老年人力资源, 实现以亲情为基础的相互养老, 使“空巢”不空, 养老不愁。与此同时, 注重成年子女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作用, 鼓励甚至以立法的形式约束常年在外的成年子女对通过“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等多种方式与父母交流沟通, 履行精神赡养义务。
总之,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农村“空巢”养老将是人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 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发展情况, 因地制宜的建立农村“空巢”养老体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积极宣传法制, 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意识, 积极倡导“孝文化”, 真正实现“空巢老人”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空巢不空。
参考文献
[1]吴佩芬,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南方论丛, 2012 (4) [1]吴佩芬,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南方论丛, 2012 (4)
[2]霍永刚, 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2]霍永刚, 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3]曾详玉, 建立“家庭——社会”并重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东方企业文化, 2011 (2) [3]曾详玉, 建立“家庭——社会”并重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东方企业文化, 2011 (2)
13.关于孤独老人的故事:期盼 篇十三
老爷爷经常坐在门口,他期盼着他的儿女能回来看看。他的儿女在外地上班,而他年纪大了,只能留在村子里,他好想他们。老爷爷看着落日回忆往常一家人在一起的欢歌笑语,一家人在一起的甜蜜时光。幸福快乐的时光虽然短,但老爷爷充满希望地期盼着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这样他就可以经常和他的儿女们在一起了,再也不分开了。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到了春节。老爷爷像平时一样坐在门口张望着。他看到许多人都回来过年了,却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女回来,老爷爷非常难过。他叹了口气说:“他们又在忙,又不回来了,今年又是一个人过年!”
看到上面的老爷爷,让我明白了:多陪陪老人,关爱老人,孝敬老人。
小荷老师点评:文章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14.关于尊敬老人的作文6篇 篇十四
【篇一:尊敬老人,人人有责】
2008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因为世界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举行,我们要用文明去迎接奥运会。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作为一名小学生,首先要从尊敬老人做起,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敬老人的方式很多,也很简单,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就一定能够做好。比如奶奶做家务累了,帮她捶捶后背,让她感到一份轻松;爷爷从外面回来,帮他倒杯凉开水,让他体会到一份清凉;上学的路上,搀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让他们感受到一份安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真诚的关爱等等。
如果你做到这些,你也会感到无比快乐。今天我们家来了一位袁奶奶,她是爸爸的阿姨,我一到家就向她问好,给她倒水,跟她聊天,带她参观我们居住的小区,介绍我们美丽的宿迁,而且我还帮她整理了要住的房间呢!她夸我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并要求我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帮助老人其实人人都能做到,可是有些人为什么不去行动呢?也许他们觉得那些老人跟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他们错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尚知如此。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将心比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安宁,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美德就会传承下去,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篇二:他教会我尊敬老人】
今天,我照例乘公共汽车回家,中间要乘5站路。
我背着沉重的书包,从学校走了2站路到车站,到那后我已经满头大汗、筋疲力尽了,自己的脚都快走断了。上车后,我立即找了个座位,风似的跑过去,一屁股坐下,并且自言自语到:“啊!总算可以休息一会儿了。”
这时,我看见一个青年也上了这辆公共汽车,他双手拎着货物,问售票员:“请问去外滩乘到哪?”“乘到终点站——外滩就到了,大概你还要乘十几站路吧!”售票员说。接着那青年便握着扶手,在喘粗气。
“常熟路站到了”广播中说道,车门开后,许多人拥出车门,那青年也找了个位子坐下,这时,已经没有空的座位了。最后,有一位老人走上来,他迈着蹒跚的步伐去买票。我看后很同情这位老人,想为他让座,可我转眼一想:我也刚坐到位子,如果自己让了座,又要受累了。算了,今天我不让座了,还是让别人当‘雷锋’,做好事吧!
转眼之间,我发现那青年对老人说:“老大爷,请坐我这!”还搀扶他坐到位子上。看了这一幕后,我十分惭愧,想:我虽然背着沉重的书包,但是那青年的货物比我的书包还要重,而且,他还要乘十几站路呢!他可以为老人让座,我为什么不可以呢?不知不觉中,我的脸红起来。
从此,我乘公共汽车回家时遇到老人,我都会给他们让座,并且我想对那个青年说:“谢谢你,是你教会我怎样尊敬老人,同时,还用你无声的话语告诉我——为老人让座是一种美德。
【篇三:孝敬长辈】
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同样也要孝敬长辈,我就是这样去做的。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职”。虽然这个年代冬季都有电热毯了,用不着孩子去替妈妈暖被窝了。但这种孝敬长辈的美德时时鼓励着我,让我在平常的生活中关心和关爱着自己的长辈。
一次,吃完晚饭,妈妈的腰酸背痛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二话没说,就把妈妈扶到床上,让她先躺着休息一下。接着,我把碗收拾到厨房,用热水洗刷碗、筷。虽然有点油腻,看上去有点恶心,但我还是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的。最好还把餐桌擦了,把地上我不小心掉下的饭粒也拣起来了。哎,这时我才发现,也许就是我平时太爱掉饭在地板上,妈妈弯腰次数多了,才腰疼了呢,我心里一阵内疚。干完家务事后,我就到房间给妈妈捶腰和背了,我先用双拳捶妈妈的腰部,然后用双掌重叠在一起慢而有力地揉着,直到妈妈感觉疼痛有所缓解。捶完腰以后,我又开始给妈妈捶背了,这下我拿出我的拿手好戏――用脚后跟捶背,这可是我妈妈最觉得舒服的捶背方法。我的脚像打小鼓似的不停地捶动,虽然有的累人,但看见妈妈的病疼有所好转,我的心却是甜滋滋的。
还有一次就是今年去二爷爷家过年,晚上要睡觉时,看见我的祖母颤颤踮踮地拿着盆子去打水洗脚,她可是已经89岁高龄的人了。我赶紧去帮她端水,然后坐在小凳子上给她洗脚,我先把祖母的脚丫子洗干净,然后又给她搓脚心,还一边一洗,一边给她讲我们学校发生的趣事,乐得我的祖母合不上嘴,直夸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呢。
虽然这些只不过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但我希望孝敬长辈这个传统美德能继续发扬光大,并且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篇四:我最尊敬的一位长辈】
我的外公是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的主任医师,只要一提起他,我心中的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我很尊敬我的外公。他年逾花甲,两鬓斑白,但丛丕服老—你看,他走起路来腰板直,脚步快,如果看你的背影,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已过退休年龄的老人。医院领导经常劝他回家安度晚年,但外公总是说:“我能留在工作了近四十年的岗位上,这是我最大的快乐,你们不要阻拦我。”医院领导没办法,但考虑到外公毕竟年纪大了,便将他的工作时间改为早晨九点上班,下午三点下班,还决定用小轿车接送。外公知道后,一口谢绝了:“生命在于运动,价值在于贡献。如果你们这样照顾我,不是给医院添麻烦吗?”他再三推辞,领导对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外公坚持每天步行上下班,‘还笑呵呵地对人说:“安步当车,其乐悠悠!”我有时也对外公说:“外公,你真傻,有福不会享!”外公却说:“唉,你小孩子懂什么!我这样做,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可以为国家节约汽油,这不是一举两得吗?”说完便爽朗地笑了起来,我也随着笑了起来。外公事事为国家考虑,怎叫我不尊敬他呢?
外公白天勤勤恳恳工作,夜里还刻苦钻研外语。我经常问外公:“您的医术不是很高明吗?怎么还学不完呀?”外公总是抚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七十还嫌少嘛!”由于外公刻苦钻研,如今他已掌握了英、日、德、俄、法五种语言。外公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许多论文,并将它们翻译成好几国文字,在各种医学书刊上发表。
我佩服外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更尊敬他为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他是我心目中最敬佩的人。
【篇五:关爱、尊重老人】
12月28日是爱老助残日,我们要做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和老人一起聊天。
一早,我们和张老师一起去了老年活动室。首先,我与一位老爷爷聊天。他今年70岁,但是看起来却很年轻。我问他:“您觉得现在的老人最需要什么?晚辈应该怎样关爱、尊重老人”他说:“有事要跟老人商量:老人容易失去自己的价值感,而最难过的是被当做废物。家里的事(尤其是老人所关心的),要事先向老人请示,藉此对他表示尊敬,让他感到受重视;满足老人钱的需要:有足够的钱使老人有安全感,生活亦较能自主;让老人饱口福:老人胃口不佳、行动不便,若能设法让他吃到喜爱的东西,可以使他快活好半天;让老人饱眼福:视力好、听力好的老人,生活质量高。若能常看电视、关心国家大事,还能唱歌,跳舞,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可年青十岁;不要忽视老人小毛病:老人体力及抵抗力都弱,小毛病不小心易成大问题,所以老人稍有感冒、发烧、食欲不振等现象,宁可过敏一点视作大问题来关心才好;不要在老人面前‘太亲热’:年轻夫妻往往忽略老人的存在,在老人面前亲热、恩爱。许多老年人常因为没了老伴,看了会感到孤单、寂寞。有些老人个性保守,对此可能不悦,或感到尴尬;对老人不可‘说服’:人上了年纪,脑细胞就减少了,思考也较不灵活,甚至有的变得很固执,所以有所规劝时,要特别和颜悦色,苦口婆心;要听老人讲‘故事’:老人喜欢重复说得意的往事,对他来说这是项有益身心的乐事。纵使三番两次的‘车轱辘转’,也要耐心去听。”
听着听着,不由得想起前几天发生的事。一位刚退休的母亲,突然在家闲起来感觉没个着落,就在姐妹们的相邀下每天到公园跳舞,一来二去就会经常和一两个很要好的舞伴一起出去约个会或吃个饭什么的。她的儿子见了不禁大加挖苦:都什么年纪了还这么花心!老人受不了朋友的这种眼神,再也没有单独和人出去吃过饭。可以想象,老人内心有多向往和同龄的老人们一起乐一乐,聚一聚,尽情地享受属于他们的晚年之乐。还有一个朋友的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后,因为孤独寂寞,同另一个同样孤独寂寞的老大爷建立了感情,有意在一起过日子。和双方子女一提,竟遭到两方强烈的反对。为了子女的颜面,他们俩只好分开,成了时下很多被强行分开的黄昏恋情中的又一个牺牲品。
年轻人每天有自己的工作,与许多人交流,周末还要去娱乐一下。老年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心灵的空虚”,自我价值感的失去也会引起他们的失落感。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食量的充实。这些问题,用道理去衡量很简单;而用感情去对待,取舍却很难。
老人需要什么?是需要儿女们甩给的钱吗?不是!是需要儿女的冷漠吗?不是!是需要儿女们的嫌弃吗?不是!那需要什么?是需要关心是需要爱!是需要精神物质双重的关心!
很气那些自以为孝顺的儿女,每天趾高气扬的样子,对待老人像对待作错事情的孩子一样!这样对吗?老人不需要!
我想问问!当老人生病时有谁在身边照顾?是谁给老人洗澡,洗内衣,剪指甲。又是谁给老人做饭,收拾,聊天。有谁给老人经常打电话?
我希望老人们过的好,过的开心。不要顾及别人的眼神和目光!我只能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到我的孝心……这就足够了……年青人,让我们一起关爱、尊重老人,让老人们安度幸福晚年!
【篇六:尊敬老人,爱护老人,从我做起】
他们,满头银发,满脸皱纹,却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手拄着拐杖,却还有着硬朗的身躯。他们是——老人。现在都提倡要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可为什么街上还到处可见老人乞丐?有一次,我偶然看见了一位老人乞丐写在地上的粉笔字的内容……
他写着:由于体弱多病,儿女看他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就将他赶出家门。我看了,不禁为那些儿女的行为感到羞愧!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有病应该到医院医治,这不仅是老人对子女有养育之恩。他们年轻时劳累辛苦为了下一代,但作为儿女不但不回报,还做出如此天理难容之事,这对老人是多大的伤害!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我身为少先队员,就有义务去尊敬老人,爱护老人,也有责任批评那些不为父母着想的儿女!我提倡:“尊敬老人,爱护老人,从我做起!”
现在,只要看到有困难的老人,我都会上前帮忙。一天,我坐在公共汽车上,上车的人越来越多,这时,挤上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我见了,急忙起身准备让座,没想到,在一旁等候多时的一个小学生一屁股坐在位子上不动了,我拉了拉他的袖子,轻轻地对他说:“小同学,你能让座给那位老奶奶吗?”说着指了指不远的老奶奶,小学生翻了翻白眼说:“干嘛要让给她呢?”哼!还挺倔的。我只能搬出了大道理:“小同学,你想想,老奶奶老了,脚站不稳,万一摔倒了怎么办?你身体壮,应该让给那位老奶奶,再说,现在提倡尊敬老人,爱护老人,你说呢?”小学生听了,脸刷地一下红了,赶忙起身与我异口同声地说:“老奶奶请坐!”老奶奶慢慢地走过来,抚摸着我俩的头,说:“真是个好孩子!”小学生瞥了我一眼,脸更红了……
还有一次,邻居王奶奶带着她的两个小孙子从百货商店回来,手里提了大包小包的,又抱着一个小孙子,牵着另一个小孙子,王奶奶额上直冒汗,我连忙跑下来帮忙提东西,上楼后,又陪两个小东西玩,王奶奶一看,笑得合不拢嘴:“真是远亲不如近邻!”
15.失能老人照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五
1.1 失能老人照顾问题的现状分析
失能老人, 是指因为生理机能衰退、慢性病、意外残障或衰老等因素, 导致其生理功能失常和心理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对于老人的供养之道, 我国自古有之, 照顾老人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而且也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失能老人的护理和照顾有一定的难度,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服务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例如2007年, 我国1350万失能老人需要床位约565万张, 但实际供给只有不到173万张, 供给缺口为392万张, 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其次, 没有长期照料服务费用保障, 无法解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再次, 现在的社区服务尚未提供长期照料服务, 且失能老人大多依靠家庭供养, 民办机构的长期照料服务价格昂贵, 使大多数失能老人在经济上难以承受。虽然, 目前社会上养老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但是养老机构内部的照顾失能老人的质量却令人堪忧, 不仅缺乏专业的照料人员, 而且缺乏有益于恢复失能老人健康的硬件设施以及一些养老机构的环境、质量恶劣等, 这些都影响着失能老人照顾问题和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现实问题。
1.2 目前失能老人照顾体系的创建状况
照顾失能老人存在诸多困难, 而我国现有的对于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模式, 是依据服务提供主体和供给对象及内容的不同, 可分为居家家庭照护和医疗民政 (营) 机构照护养老类型, 其中居家家庭照护养老属于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成员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模式, 是基于伦理关系的、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然而, 近年来却发现这种养老模式, 无论在经济方面或者照顾质量方面都不大尽如人意, 因此有必要将照顾责任公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机构可以完全替代家庭、亲属照料老人, 而是在“就地老化”的政策目标下, 实现社会照顾和家庭照顾的协作和互补。这其中融入政府、社会 (主要是民间非政府组织) 的力量, 即由家庭、政府和社会组织三方协同, 共同担当起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工作, 因此它被学术界称为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当然, 照顾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与服务水平的质量, 但是又不可能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来担负长期照顾的责任, 这又会产生一些矛盾, 而完全依靠社会公共部门不能够有效持久地解决这个问题。总而言之, 当前失能老人照顾体系的创建需要做一些调整与改善, 避免产生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2 对失能老人照顾问题的思考
2.1 关于创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及养老机构的设立措施
基于目前失能老人照顾服务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 照顾问题呈现的严峻性, 以及完善该体系的迫切性, 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创建稳定有益的照顾服务体系为最终目标, 实现体系的造福利民。其中关于养老机构的设立, 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养老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所以应把发展服务对象广泛、符合老人意愿的护理中心和托老所等作为优先发展对象, 同时应发展适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长期卧床、需要全天候照料的专业养老护理机构, 以满足当前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 形成健全的专业养老体系, 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二是专业养老机构的内部布局要合理, 即使是大的综合性养老机构, 也需划分一定的功能分区, 减少干扰。对于失能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要有必要的辅助和活动设施, 要充分考虑失能老人的身体特点和特殊需要, 提供人性化服务。三是对于重度失能患者, 例如老年痴呆等, 相关机构部门应给予重视, 并研究更加完善的特殊养老对象的服务, 以减少因为照料不善而引发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2.2 关于失能老人照顾服务的监管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组织与监管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是人性、方便、快捷、遵守法律规定, 同时要注意各系统的协调一致, 遵循公平、公正与效率原则,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监管, 使参与其中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服务提供者、照护对象及其子女能够积极参与失能老人照护并互相协调合作, 达到各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立法完善、依法管理、科学有效的服务组织与管理, 政府部门在对失能老人服务、监督的同时也要有及时对失能老人服务信息进行反馈, 才能让相关组织部门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进一步提高对失能老人服务的质量, 构建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
3 结语
创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失能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应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温暖,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促进社会的人性化发展, 实现以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 对失能老人的照顾, 需要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 需要长久有效的制度的维系, 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只有每个人都将失能老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以平等尊重的态度, 以和善的行动去践行帮助失能老人的行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失能老人的社会问题能够得到改善, 社会也会愈加和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人口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 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我国的人口逐渐老龄化问题。在老龄化人口中, 失能老人占了很大的比例, 因此, 对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照顾失能老人, 从道德方面来说, 是传承我国仁孝的表现。从社会方面而言, 是减轻社会负担,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失能老人,照顾问题,调查,思考
参考文献
[1]丁仪.失能老人照顾责任公共化与长期照顾制度的建立[J].统计与决策, 2012, (03) :24-25.
[2]倪荣.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 2010, (05) :77-78.
16.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 生活照料 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38-01
1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现状
甘谷县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以传统的农村家庭照料方式为主,由于农村的年轻人迫于生计的需要而外出打工,以致留守老人在农村成为普遍现象,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由已往的子女照料变为自己照料,由于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再加上自己家里繁重的农活和琐碎的日常事务影响,他们的基本生活照料情况极差。甘谷县安远镇农村子女对父母的供养水平普遍很低,外出子女改善留守老人经济状况的能力十分有限。子女普遍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物质供养,而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家庭内外均很难得到满足,普遍存在孤独感。
2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 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方面的困难
甘谷县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作物的收成,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具有不稳定性,基本的生活费用得不到保障。由于他们的生活缺少照料,部分年纪较大的农村留守老人行动不便,在做饭吃饭、衣服的清洗、缝补等最基本的生活照料方面存在困难,没有能力处理生活中各种琐碎的事务。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为文盲或半文盲,在购买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时遇到种种困难,甚至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在用钱时不会辨别真假、识别面值、算清找零,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2.2 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存在的困难
甘谷县安远镇是一个贫困县,医保服务方面比较落后,没有定期专门为农村留守老人检查身体的医保服务机构。农村留守老人没有医疗保健的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当遇到比如头痛感冒或能忍受的一些小病时,他们根本不会去找当地乡村医生看病而是硬扛着,当他们扛不住病魔的时候病情已经严重了,需要到镇或县里较大的医院去,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去镇或县里较大医院看病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很难找到医院,找到医院了也不知道看病的流程,更不用说使用医保卡缴费了,农村留守老人在就医时遇到重重困难,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无依无靠,只能恳求他人帮助。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人看护的现象比较普遍。
2.3 精神生活指引方面存在的问题
甘谷县安远镇的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处的比较融洽,由于子女工作的繁忙和大多数留守老人不会使用通讯工具的原因,子女用电话慰问老人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子女时隔半年甚至半年以上才能看望老人一次,留守老人在精神上缺乏慰藉。在日常的生活中农村留守老人最担心就是外出子女的安全问题,他们不求子女多挣点钱给他们寄回来,只求子女在外能够平平安安。甘谷县安远镇的农村既没有留守老人锻炼身体的的基础设施,也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农村留守老人的空闲时间大多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他们的精神生活十分的匮乏,个别留守老人有抑郁的症状。
3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金体系,以保证他们的日常基本生活所需;建立优质的医保服务体系,以保证他们病有所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保证他们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另外,就基层的村委而言,应详细了解本地区内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状况,每隔一段时间对留守老人进行慰问,了解留守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伸出援助和向相关部门反映。
3.2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健身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健身的基础设施,以保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健身运动,这对于增强农村留守老人的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农村留守老人休闲娱乐场所,不仅可以使留守老人愉快的度过空闲时间,消除他们的寂寞、孤独感,还可以把农村留守老人聚集到一起聊天、玩游戏、打牌等,使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
3.3 进行赡养、关心农村留守老人的宣传教育
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孝道教育,使其不仅能够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需要 ,而且能够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要。并进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给留守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享受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4 结语
农村留守老人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今中国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而现有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甘谷县安远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需要當地政府、留守老人的子女共同参与。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促进其生活照料矛盾的合理解决,不但可以使老人们真正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提高其生活质量安享晚年,还可以使子女在外安心工作,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欣.老年人生活照料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0).
[2]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
17.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十七
【题名】《活着》(1993)
【作者】余华(1960-)
【主题】生活 忍耐 死亡 命运
【梗概】
本书描写了一位老人一生的经历,从富贵到贫穷,从浪荡到落魄。福贵,年轻的时候是地主家的儿子,爱钻青楼,嗜赌成瘾。在别人的设计下,他把家产输得精光,父亲被他气死,富贵从此沦为贫穷的佃户。在帮母亲看病的路途上,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辗转两年最后回到了家乡,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因生病成了聋哑。为了送儿子有庆上学,福贵卖了女儿,不久女儿跑了回来,学校组织抽血救县长的妻子,有庆被黑心医生抽血过多,最后死了。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却因难产出血而死。在经历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后,家珍也因病去世。女婿二喜带着外孙苦根在城里做苦力,不料二喜出了意外,被楼板夹死。福贵只好带着外孙到乡下生活,也许命运对他来说就是不公平的,苦根一个人在家吃豆子噎死了。福贵最后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每天坐在田埂看着那片土地。
【摘录】
1、我看着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2、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
【推荐语】
18.关于申请老人协会筹备 篇十八
珠海市民政局:
根据中央《十二五规划》政策要求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珠海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的积极性日趋高涨,本着为了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摒弃原有的养老模式、关爱老人,促进全市养老事业发展为宗旨,我们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于2012年8月23日向贵局申请成立《珠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旨在有助于构建政府、中介组织和养老机构三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不断深化养老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做好政府与养老事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协会管理服务作用,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具有开创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
协会业务范围:
一、建立健全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和学术研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养老保障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重点,联合工商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人士,倡办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开展孝文化活动。
三、充分挖掘养老资源,协调各会员单位,面向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为老人提供养老、护理康复、旅游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
四、组织养老服务方面的学术交流、学习考察。总结交流学术成果和工作经验。对养老服务机构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评比表彰。
五、贯彻社会养老法治化,标准化建设的工作部署。配合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行业标准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根据主管部门授权或委托承接行业等级评级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六、推进养老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强化内部管理。公平竞争,实行行业自律。
七、发挥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的作用。适时为会员单位和个人提供养老服务信息。开展相关法律政策咨询服务,维护行业合法权益。
八、接受市民政局交给的其他任务,就加强我市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九、对老年特殊人群进行救助,接收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欢迎有加入协会意愿的各企业单位、社团组织或从事养老服务的公办、民营、私营等单位以及乐于为老人服务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均可参与。
协会要求做好自身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和行业标准建设、增加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协调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诚信意识。
为了落实行业协会业务和宗旨,本着对老年养老事业的一份责任,特向贵局申请批准成立《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为盼!
发 起 人:
19.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 篇十九
一、农村空巢老人应有权益没有得到保护的表现
(一) 劳动负担较重
老人本应该是在家含饴弄孙, 颐养天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 大批的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 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的思想, 所以很多空巢老人都会自己耕种几分田地, 保障自家粮食自家供应。还有一些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还行, 还会多种一些田地多收获一些粮食卖掉以后来增加一点经济收入, 为自己的子女减轻一点压力。这样无形之中就加大了自己的劳动量。并且很多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会将自己的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抚养, 所以老人就还要承担起照料小孩的义务。这样田间劳作、抚养小孩、干家务活全都落在了老人的身上, 加重了老人的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等负担[1], 其实老人们的身体有时候是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劳动量, 但仍然硬撑着, 导致老年人的生存权利受到威胁。
(二) 生活无人照料
研究认为, 现在农村有很多女性劳动力也迁移外出, 这样就导致家庭照料者减少[2], 并且使女性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面临更大的压力[3]。农村家庭照料者减少, 乡镇的养老服务机构非常稀缺, 农村基本没有国营养老院, 私营养老院也少之甚少, 义工服务也没有城市多, 社会化的照料服务等正式福利制度的缺失, 降低了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照料的质量, 使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而且农村的老人有一种恋家思想, 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养老院生活, 不愿意接受社会养老机构的帮助, 这样也使他们本身更加陷入困境。为响应国家农村养老政策, 许多乡镇修建了所谓的养老院, 因为没有服务人员, 也没有基本生活设施, 农村空巢老人来养老院生活就相当如换了一个地方, 没有人照料的状况依旧是没有改变, 所以很多空巢老人还是宁愿在家里, 不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这样也导致国家资源的浪费。但像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 超过80%的空巢老人住在一个子女家里或者隔壁, 这样即使有子女外出, 但老人的生活仍然有人照料, 前提是自己的子女非一个[4]。国内研究表明, 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量太大, 甚至自己几个子女全部都离开家乡, 去城市务工, 这样老人就没有一个子女来照顾他们。农村还有一个现象, 一般女儿出嫁以后就是他家人一般不回来照顾自己的父母, 她们也一般离父母家比较远。所以出嫁的女儿及其他亲属等亲缘关系群体只提供辅助型照料服务。空巢老人主要靠自己照顾自己, 或者由配偶来照顾自己及相互照顾。他们生病的话就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空巢、丧偶和高龄的空巢老人极易陷入生活缺乏照料的困境。并且政府及村委会力量非常薄弱, 很多政策都是在口号上实施的很好, 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往往因很多原因不实行或者是推迟实行, 没有落到实位的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照料和护理服务。总而言之, 空巢老人应有的被照料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三) 经济状况日下
本身农村的养老金制度就不完整, 很多老人的养老金都不够生活所需, 甚至很多老人没有养老金。只有一些生活特别贫困的孤寡老人才能收到政府微薄的救济。子女外出务工使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发生改变, 或者改善或者恶化。大部分子女会不时的给空巢老人寄一些生活费, 使老人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有一些子女因为能力问题或者意愿问题, 不愿意给父母或者很少给父母支持。甚至有的子女不仅不给父母经济上的支持, 而且将自己的孩子留给老人抚养, 这样老人还需要承担抚养小孩的费用, 这样更使空巢老人的生活窘迫。据调查, 高达80.9%的农村空巢老人是通过自己劳动来获得收入[5]。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必竟不如年轻人, 有的老人需要经常看病吃药, 很快就花光自己的积蓄, 所以在没有子女供给的情况下, 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并不如意。空巢老人应有的基本物质生活权也没有得到满足。
(四) 身体和心理健康堪忧
现在农村很多地方都实行农村合作医疗, 很多老人也参加进来。可是有很多老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那部分费用也负担不起, 而且很多老人认为自己老了, 不应该再花钱看病, 有病总是拖着或者直接不看, 这样就延误了老人的病情, 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而且农村很少有人有那种定期检查身体的习惯, 第一, 因为费用太高, 第二离医院比较远, 这样潜在的疾病没有被及时发现。总而言之, 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至于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 农村空巢老人经常感到孤独, 不幸福, 甚至有自杀的念头。青壮年很多夫妻双双都外出务工, 工作条件好点的会把孩子接到城里面去, 这样空巢老人最起码的慰藉也没有了, 空巢老人长期独处, 精神找不到寄托, 农闲季节更是无事打发, 无法享受到儿女在膝下的天伦之乐。在娱乐方式几乎没有的农村, 空巢老人们就这样过着空寂无聊的生活。有的空巢老人担负着照顾孙子的责任, 孩子们的读书教育任务就落到他们的身上, 因为自己基本上不识字, 无法辅导小孩的作业, 并且现在电视网络不良因素太多, 担心小孩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样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心理负担。这样老人不仅健康权没有得到保证, 并且精神也没有得到赡养, 还承受精神压力。
二、弘扬孝道, 保护老人权益
农村的空巢老人可以说是在岌岌可危的边缘, 没有人照料, 经济窘迫, 劳动量大, 身体和心理健康堪忧, 需要社会和家人以及法律的保护。农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政府, 立法, 司法, 执法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和实施,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法律宣讲、教育, 弘扬孝道精神
我们需要:第一, 加强法律宣传, 强化法律惩罚。现在有很多途径宣传老人权益, 如法律讲堂、普法栏目组等电视节目;也可以组织法律人员下乡为村民讲述孝的重要。同时教育、引导老人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权益, 鼓励他们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据理力争。
第二, 加强舆论监督作用, 利用群众的力量来谴责那些不尊重和爱护老人的行为。使青壮年们意识到除了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外, 还要为老人精神和心理提供温暖, 常回家看看老人, 多跟老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让它们不时常感到空虚寂寞。甚至可以通过政府机构表彰那些孝敬老人的模范。
第三, 法律宣讲教育的同时, 提出可行的建议。对于那些家里经济条件实在不好, 儿女都必须进城务工的家庭, 应当依父母的身体状况而定。如果父母身体还硬朗, 出去务工的子女要平时经常跟父母联系, 并且寄予一定的物质和金钱来支持父母的生活, 并且尽量抽出时间回家看看老人。如果父母身体已经明显不适合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 那必须协调一下, 可以一人出去或者轮流出去, 这样在满足孝道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打工收入。
(二) 实施和强化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
虽然中国现在有一些关于老年人权利的法律散见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 但各种法规不协调, 使有些措施难以实施, 导致空巢老人的权益经常处在盲区。至今尚无一部完整的独立的保护农村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现如今, 大多数情况下是靠道德约束, 而道德是思想层面上的约束, 不具有强制性, 所以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可依。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我们需要:
第一, 完善老年人健康立法和精神赡养立法。
通过老年人健康立法, 将与老年人身体保健相关的服务设施和机构、补贴的医疗费的来源和补贴量等问题法定, 强制实施老人医疗保健制度, 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价格便宜、质量优越的服务。与此同时, 精神赡养也是很重要的, 现代研究表明:在人生活的环境中, 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是缩短人寿命的最重要的因素[6]。我国普遍认同的精神赡养, 主要内容有二。第一, 为老人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如购买收音机和其他的老人能使用的娱乐器具, 来愉悦老人的精神, 或者直接给予相应的费用。第二, 给老人亲情的关怀。从思想层面上看, 这个非常广泛, 要求很高, 即尽自己最大所能的给予老人各种关怀。从法律层面看, 看望和照顾老人, 是不可缺少的。而现在农村空巢老人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并且在我国已实行的法律中, 没有法律来制裁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行为。这种案件发生时, 判决书都是立刻停止侵害、继续履行义务。为了给空巢老人一个安全温暖的精神关怀和避免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赡养案件时候的无法可依的尴尬境界, 所以将精神赡养写成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定, 将其量化是很必须和立刻的。
第二, 强化侵权责任。
归根结底, 对老人进行赡养的主角还是其子女, 考虑到亲情血缘的关系, 很多老人被侵权以后其子女也就是被教育, 并没有采用强有用的手段来使子女“改邪归正”, 所以必须加大法律的执行力度, 比如说不仅仅将刑法中“虐待家庭成员, 情节恶劣的”, 的自诉更改为公诉, 对遗弃父母, 导致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的行为也采取严厉的处罚。并且, 法律机关也要严格地依法办事,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发展农村经济,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农村养老机制
(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对老人履行的赡养义务主力军还是家庭, 而子女被生活所迫外出务工, 所以才导致父母无人照顾。所以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经济, 为年轻人在家乡提供工作岗位。这样一方面能发展农村经济, 与此同时, 经济发展以后老人的物质条件就能得到改善, 精神面貌也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而变好, 另一方面较好的就近地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就近工作, 一方面可以孝敬父母, 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免受背井离乡之苦。
(二) 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将已经步入老龄的老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让他们直接拥有一部分养老金。通过村干部宣讲和宣传, 让广大的农民积极踊跃地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甚至可以说刚刚起步, 并且农村经济水平较低, 农民思想没那么开放, 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真正地让农民受益。
(三) 政府加大投入, 创建切实可行的政策
政府在照顾农村空巢老人方面值举足轻重的, 它不仅仅需要完善农村养老机构, 如在已经建成的村和镇养老院里配上专门的服务人员, 并且考核这些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招聘专业的有爱心的人来照料老人的起居生活。它也需要积极地组织老人活动, 比方说, 村委会可以为空巢老年人定期举行文艺娱乐节目, 组织老人到一起聚会减少精神孤寂, 也可以在一些老年人汇集区增设健身设备, 在老人聚会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四) 空巢老人更需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心理态度
首先, 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不做超过自己身体承受能力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积极的参加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 实现农村空巢老人的自我价值。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做一些怡情养趣的事。多多锻炼自己的身体, 不要整天呆在家里。其次, 要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寻找精神寄托扩大社交圈, 多与隔壁邻居互动交流, 积极组织和参加活动这样就尽量的避免了一个人呆在家里, 减少了孤独感, 其次就是要自己慢慢的放平心态, 尽量不去想不开心的事, 用积极的心态迎接自己的晚年。
四、结语
每一个人都有老的时候, 保护老人的权益, 就是保护现在的我们的权益。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社会,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起草和完整保护老年人权益方面的法律是势在必行的。家庭作为养老的主力军, 面临多方面的问题。要权衡利弊, 尽量地在父母身边尽孝。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发展时期的重大挑战。虽然现在农村“空巢老人”已经逐渐被社会所关注,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等原因, 各方面保障措施还没有完全建立, 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让曾经吃苦受累的农村“空巢老人”有一个健康幸福美满的晚年。
参考文献
[1]贺聪志, 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3) .
[2]Chang Tan Poo.Implications of ChangingFamily Structures on Old-age Support in the ESCAP Region[J].A 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992, 7 (2) :49-66.
[3]Toshiko K aneda.A Critical Window for Policymaking on Population Ag-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2007-08-24) .[EB/OL].http://www.prb.org/A rticles/2006/A Critical Window for Policy m aking on Population Aging inD eveloping Countries.aspx.)
[4]Zim m er Z,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Migrant Interactions with Eld-erly Parents in Rural Cambodia and Thailand[M].Presented atthe2007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Annual Meetings in New York, March29, 2007.
[5]李春艳, 贺聪志.农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1) .
【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推荐阅读:
关于关爱灾区孤寡老人的实践报告07-18
走近孤寡老人08-21
重阳节孤寡老人09-06
“关爱孤寡老人”策划书10-20
帮助孤寡老人感想与心得09-06
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关注孤寡老人)08-07
关于申请老人协会筹备09-21
关于学习张富清老人精神10-10
关于《老人与海》读后心得体会11-03
关于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