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精选16篇)
1.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情境创设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这种单一的方式来学习古诗。由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理解的差异,难以深切体会诗中的意境。这种单一的教学刺激方式,不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因此,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学习体验。
如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机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刺激物,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摸索出对古诗的一些教学方法,即运用情境的创设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尝试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有部分古诗可以运用尝试情境进行教学。如在教学《锄禾》时,如果教师单一给学生讲解粮食如何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学生可能体验不到。因为现在的儿童都是家里的宝贝,根本没不参加过劳动,更不知粮食如何得来。因此,在上《锄禾》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义务劳动。在通过学生亲自劳动尝试后,再让学生写出劳动的经过和感受。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这次劳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教师相机提出诗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比讨论理解。这样就把握住了学生学习的心向,调动了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二、用媒体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经验的不足,致使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悟有障碍。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望庐山瀑布》,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教师把这部分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处理相机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这样,即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多角色模拟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一首古诗时,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法效果,可以采取给学生加一些“互助套餐”。如在《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声音角色的模拟,也就是说让学生根据“猿”的叫声模拟学叫,然后组织讨论:“猿的叫声给人的感觉怎样?”其中有一位学生就提出:“猿的叫声非常难听”。随即教师提出问题:“当时李白这样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在讨论中有同学就这样说:“因为当时李白被皇帝赦免,心里太高兴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这样,在交流中,学生通过相互探讨就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唤起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达到了知识的无缝链接。也在此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总之,在古诗的教学中,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教师们如何在教学中去创设情境。如果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也就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强烈愿望,教师的教学就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二
我们知道, 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学生通过朗读, 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沟通, 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声情并茂的朗读, 不仅让学生领悟知识, 而且唤起学生的爱憎情感。如我在讲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 我对文本解读后, 让学生自由朗读, 初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指定学生模仿广播电台播音员朗读这则消息, 让其他学生当听众, 体验如果是解放军指战员听到这则消息的感受, 如果是得到解放的江南老百姓听到这则消息时, 感受又如何? 当时的反动官兵听到这则消息后又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这则消息的情感思想, 体会作者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教师有意创设体验情境, 让学生沉浸其中
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 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特点,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师要善于当导演, 让学生当演员, 让学生走上讲台, 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并进行认真反思, 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取知识, 体验快乐。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朗读教学外, 还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加深体验。如课本剧演练, 小品表演, 模拟课文表演, 大自然奥秘探索等, 浓厚的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围。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 我把课堂表演引入了课堂,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更多的自由。一方面, 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 另一方面, 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把握皇帝、骗子、大臣们的内心思想活动, 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 在把握课文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 而没有表演的学生则进行对比分析, 品头论足,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角色体验, 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 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三、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拓宽学生的情境体验场所
为了给孩子扩容, 情境体验式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运用, 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学时, 多做读书笔记, 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这种读书笔记类似读后感, 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也可以是语言结构, 行文风格, 甚至记录一下文章打动你的一个句子。我尤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如阅读《西游记》时, 我除了要求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 分析人物形象之外, 还要求学生找一些打动他们的骈句; 我们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 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中的外祖母对你有何启示; 读到《凡卡》想到自己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艰辛……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 通过他们的想象和联想, 转化为自己的体验。情境体验式教学, 加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3.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英语;音乐;游戏
情境教学法是指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场景之中,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进而,确保高效的英语课堂顺利实现。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情境的创设为例对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高效英语课堂的价值最大化实现。
一、音乐情境的创设
音乐是活跃课堂气氛,给课堂注入生机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情境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重拾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My favourite colours”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创设了音乐情境,向学生播放了“Red,Yellow,Blue and Green Stand up”歌曲,引导学生在轻快的音乐,简单的歌词中找到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在音乐情境中真正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二、游戏情境的创设
游戏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来组织多种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What do you like to do?”时,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有效地将游戏情境教学法应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点名”游戏,随机选择一名学生,然后问:What do you like to do?回答:I like to...,之后,这名学生随机点名其他学生进行这样的询问,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而且,对学生英语素养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价值,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在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张娟.谈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36).
4.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四
永川区仙龙镇张家初中 孔令宏
创设情境,是每个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终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创设有价值的情境教学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以下就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的的作用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课堂引入创设情境,有助于渲染气氛,陶冶情感。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的确,作为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教师,我们在教学里应该传递出极大的感染力,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我曾听过一堂课,那是本区骨干教师献出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就说课前导入吧。老师配乐讲了一个故事。音乐是《感恩的心》,故事是“感恩的心的由来”。故事特感人,我情不自已,眼泪止不住流下来。我发现身边好多老师都在擦眼睛,前面好多学生在抽泣,甚至讲台上讲故事的老师,也泪光闪动!故事讲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我一定要找到《感恩的心》这首歌,找到“感恩的心的由来”这个故事,学会这歌的手语,然后去跟我的学生分享。
是啊,从这位充满爱心的教师口里,喷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感动了她自己,感动了她的学生,也感动了听课教师。课堂引入创设了这么感人的情境,这堂课当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加深理解,活跃课堂。初中语文课中很多文章意蕴深厚。有时,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难以奏效。这时如果创设一定的情景,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由于现在农村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感情不深,甚至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当分析完“背影”时,我问学生有没有类似的情景,很多学生都说: “我好多年没有见过我的爸爸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深情地给学生讲述了我父亲的一个小故事:上初中时,我父亲每天晚上到学校来接我,由于不准进校门,父亲只好在校门口站着等,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无论刮风下雨,三年从不间断。父亲的影子印在了我的脑子里。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它就在生活细节中,只是需要用心去体会,于是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父亲对自己的“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教学《童趣》一课,我给学生讲述自己童年如何观察蚂蚁搬家,如何把花籽埋到土里当地雷,让其他小伙伴来“排雷”。教学《看云识天气》,我让学生到教室外观察天上的云,辨认云的名称,判断天气。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情境,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时利用课文本身具有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皇帝的新装》、《陈太丘与友期》、《范进中举》、《孔乙已》、《核舟记》等课文,文中都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通过表演教学,让学生进入情境的角色中去,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表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三、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兴趣,积累素材。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龚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当堂布置文题,接着作一些指导,或读一两篇范文,最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作文。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分类背一些优秀作文,以便考试时依葫芦画瓢。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作文,难免步入“假、大、空”的行列。
我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累积的素材太少。这一点可以从学生日记中看出来,平常整天坐在教室里,没东西可以写,一旦学校开展运动会、艺术节、扫墓等活动,学生写出的作文就大不一样,可惜这类活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开展得太少了。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写作的欲望。
平常的作文教学中,除讲述必要的写作技巧外,我总会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情境。
利用语文课有目的地开展“演讲”,“讲故事”,“献爱心”,“讲歌朗诵会”,“古诗背诵”等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作文的源泉变为一潭活动水。春天来了,我会让学生到校内外观察,写下“感受春天”。有空时我会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陶瓷厂、养鸡场参观。写下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分别让学生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我常以自身经历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我们的生活丰富多采,用多彩活动来创设情境,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综合性学习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培养能力,适应社会。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提出来,强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综合性学习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新型的教学法形态。由于操作起来难度大,很多老师怕麻烦,怕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没有落到实处。而是跟普通课文一样只在听说读写上下功夫,并没有真正去实践。
怎样才能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呢?我认为关键是围绕主题创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生活。
在综合性学习《金线,共同面对的话题》教学时,针对学生爱乱花钱的习惯。我选择“我也来当一回家”这一实践性活动。活动分为以下几步:
一、通知家长,说明活动意义,得到家长的支持。
二、弄清自己家庭以前一个月的消费。
三、拟定一个月的消费计划,班上进行交流。
四、一个月后比较当家的这个月与以前的消费。
五、写当家的感受。开始部分学生家长不太支持,由老师出面说服他们。除此以外,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这种无痕的情景设置,学生很感兴趣,特别认真,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通过参与家庭的理财实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初步的理财能力。
5.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五
教师先讲,学生后学,最后作业巩固是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当翻转课堂的改革之风吹来,这种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教学中掀开了一次“革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建构概念、主动迁移、自主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尝试到了语文““翻转课堂”的不少甜头,也收获了一些实践经验,在此和各位同仁分享。
一、小学语文学科如何实践“翻转课堂”
目前,国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的学科多为理科类。这缘于理科知识点明确,很多教学内容只需清楚地讲授一个概念、一道公式、一道例题、一个实验,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有力实施。而文科类课程(如:政治、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在授课过程中会关联到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碰撞才能起到最佳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翻转课堂”模式?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那就是提高教学视频的质量,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翻转教学”备课室,语文教师务必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大量搜集课程资源,调用自己所学计算机知识(ppt、Flash、音频下载、视频剪辑、图片嫁接、图标转换等),将新授内容制作成教学录像,概括课程中所要讲授的基本知识点,阐述相关理论,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层思考,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逐步深化理解。
通过翻转课堂实验,学生收获最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学生认可、接受翻转课堂这种学习模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超前学完范本教材,获取更多的文学知识,开拓文学视野;学习吃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达到“学懂”的目的。对于语文学科,翻转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厚的学习信息,拓展其语文乃至人文学科的视野,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广泛地与社会接轨,更好地认识与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把传统教学结构颠了个倒,改变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有一个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作指导,就我个人对“翻转课堂”的认识来看,其指导思想应该是建构主义理论:
首先,“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展开是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翻转课堂”的课堂展开非常适合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回话和协作。
其次,“翻转课堂”中的教师角色也符合建构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虽然“翻转课堂”中学生回家通过看视频学习仍可认为是“传授——接受”教学的一种新形势,但很显然,这种“传授——接受”式教学形式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权威。特别是“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是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定位的。
三、语文“翻转课堂”应用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学习由学生在家完成,课堂成为互动的场所,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包括组织活动、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师生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有序、互利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
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当教师由内容的传递者变为指导者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发展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互相帮助、学习和借鉴。此外,还增强了课后家长和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在家完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在监督的同
时也能积极参与其中。而互动性在语文课堂中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师生”互动演绎情思共鸣,另一方面,“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语文课堂互动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追求和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自己把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了这样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但语文学习要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纯粹的书本知识,或者说是单纯技巧、方法的内容似乎容易掌握一些,一些人文的要素,却只有在师生交流、沟通、互动中,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把握得更加深刻。语文课堂互动还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交际能力不仅是一个人能说会道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人与他人沟通的问题,与社会交往的问题,能融入群体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问题。这也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又一基本素质。语文“翻转课堂”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淡化了课的形式,消融了师生在空间上的隔膜,拉近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心灵的距离。
2.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
利用网络教学视频和网络数字资源,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同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可以快进跳过,没懂的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类似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有效解决了忽视“瑞士奶酪式”的间隙、“一个版本”针对所有对象讲课造成的问题。语文“翻转课堂”发展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
把传统课堂先教后练的基本格局改造成先学后练,把知识的传递安排在课前,把知识的内化安排到课内,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参见“教学结构变化比较图”),其结果发展了学生安排学习的能力、思维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树立起学习自信心。
3.改变家长的角色
改变了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一起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共同督促学生的学习,当发现孩子不学习时,能及时制定一系列实时的、必要的干预措施。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看教学视频的表现对其进行更深地了解,更好地配合教师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共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加之教学视频和情境素材,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合理融入,学习者的课前学习内容由呆板、单调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视频,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这一点能满足大语文教育观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切实提高语文能力。5.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来录制教学视频,在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同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内容和难度、课型设计更加完美,一位教师的讲解可以供全年级学生和教师共同使用。从长远来看,教学资源库一旦建立起来,特别是语文学科,大量的名家视频、电子书、影视作品会大大地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将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辅导学生的作业,精心设计待讨论的问题,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六
摘要: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化的应用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教育中也较多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会使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扩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时从其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迎合现代学习的学习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现代技术教育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笔者将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谈信息技术在小这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如果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农村孩子,认知水平不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个体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二、恰当的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如学习《“红领巾”真好》一课教学中,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悦耳的鸟鸣回荡于教室,葱郁茂密的树林,点辍着各色野花的草地展现在眼前,欢快的小鸟、可爱的“红领巾”活跃其间,动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乐之韵、诗歌之情。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教材中涉及内容比较多,知识也比较广泛,可以说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课文中的许多人物故事、科学知识、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课文中出现的“伸着大鼻子的货轮”、“斜拉桥”、“葛洲坝水力发电站”、“拦河大坝”这些事物都是学生从没见过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事物的特点、作用,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呈现出一幅幅图片以及它们的特点、用途,这样学生先前遇到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阅读起来也比较顺利,而且在阅读的同时,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了一段课文视频,在视频中,配合着音乐,将王二小壮烈牺牲的一幕、敌人的凶残都刻画得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也跃然于学生的眼前,每个学生都静静地看着,脸上露出心痛、愤怒的表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3、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涉及方方面面,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因此,要想更好地学好语文,必须做好预习作业。例如,在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东方之珠”的资料,有个客观的印象,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经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学生会了解到“东方之珠”就是香港,然后从网络上可以浏览香港的各种资料。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时,经常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这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对突破重难点起到关键作用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抓住教材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航天飞机》一文,对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的描述: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有的学生想象不出,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出示一架“航天飞机”,让学生观察其外形,便一目了然。还有让学生理解航天飞机的“飞得快”这个特点时,我们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看“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的距离,再比较“普通飞机要飞行4个多小时,而航天飞机只要7分钟”来说明航天飞机速度快。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之所以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兴趣,缺少写作素材。现在,有信息技术的视频、图片辅助,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如《为动物设计名片》,以乌龟为例,首先出示乌龟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乌龟的外形特点,并相机板书,再指导学生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接下来播放一段“乌龟的生活习性”方面的录像,让学生对乌龟有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录像组织语言,说一说对乌龟的了解。有了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写起乌龟来也得心应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又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能够精心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更精彩。
综上所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北京教育技术研究》,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7.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七
一、“演绎探究”获真知, 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激情是小学生的天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场景中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性, 构建一个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就像建造房子, 教师在构建教学流程时, 应充当材料供应商的角色, 为孩子们提供砖瓦、水泥, 而将这些材料变成房子的过程, 应由学生去体验完成”。这段话引出了一个深层次含义:教师应为孩子们构建一个体验性十足的教学环境, 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获取语文知识的真谛。
笔者认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演绎教学”的手法, 让学生在“互动参与, 演绎探究”的环境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也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也经常借用角色扮演、团体演绎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真实感, 让他们在“个性演, 亲身扮”的过程中轻松获取语文真知。
〖教学案例1〗
教师:今天, 我们学习《落花生》。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 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必须要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 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教师:父亲的话意味深长啊!大家能体会出他让孩子们分析花生好处的真正用意吗?
学生1:他想将孩子们教育成对有益社会的人!
学生2:他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教师:大家的想法很正确!现在, 请大家跟我一起去“亲身”体验一下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吧!
接下来, 我便引导班上的学生重新布置了班级, 构建了一个“月下品花生”的场景, 并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置了孩子、母亲、父亲的角色。
学生3:老师!我们可以成为临时小演员, 对吗?
教师:是的!现在, 我需要几个临时小演员!
(一听说有上台演戏的机会, 大家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
学生4:老师!我要演孩子!体验一把接受“教育”的感觉!
学生5:我来演母亲吧!
教师:好的!我来扮演父亲!大家准备一下吧!
在接下来的“演出”中, 大家各司其职, 在我的引导下, 很快“入戏”, 几位同学还有了“即兴发挥”, 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教学效应分析〗
在上述教学案例的课堂实施中, 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 亲身投入到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得到了最优发挥, 也将课文中的深层内涵渗透进了课堂教学, 更为重要的是, 此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行为心理”的构建将起到刺激作用, 充分调动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情感探究”体深意, 语文课堂情意浓浓
情感探究是自主探究教学的核心, 通过有效的情感激发和引导, 语文课堂将变得情意浓浓, 从而为加深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奠定基础。正如刘勰曾经说过:“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 我便采用了“情感探究”的策略, 并将“读写”融合教学引入课堂, 为学生构建了“情意浓浓”的课堂氛围。
〖教学案例2〗
教师:我国拥有5000年灿烂的文明历史,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 有很多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葩!圆明园便是其中的代表。然而, 圆明园却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带着感情, 进行全文阅读!
(大家开始齐读课文)
教师:大家的朗读节奏控制的很好, 而且极富情感!谁能告诉我, 读完这篇课文后,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我的心情很沉重!有些压抑!
学生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圆明园这一建筑瑰宝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
教师:相信作为一名中国人, 读完这篇课文后, 心情都会沉重, 会有恨、怨的感受!归根结底, 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3: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自强!
学生4:我为我们国家今天的富强感到自豪!为满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感到可耻!
教师:通过自主阅读, 深入探究, 大家体会到了文中所蕴含着的情感深意!老师十分欣慰, 大家都是爱国、爱家的好孩子!假设圆明园没有被毁灭, 你们的心情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重新齐读原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开始齐读, 教师巡视)
教师:大家的感情十分充沛!接下来, 让我们带着悲愤、复杂的心情重新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连串情感激励过后, 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异常高涨, 极富感情地朗读玩最后一段)
教师:阅读完后, 大家有没有一种想用手中的笔抒发情绪的冲动?
学生5:我想!我要用手中的笔痛斥八国联军的卑鄙行径!
学生6:我也想!我要歌颂我们伟大祖国今日的富强!
(显然, 通过情感诱导, 自主探究, 同学们的思想都得到了升华, 由“读”向“写”转化的教学思路顺理成章)
教师:太好了!今天我们的课后作业就定为:请结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写一篇抒发自我情感的文章, 题材不限!
〖教学效应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通过“阅读-激发-探究-再阅读-再激发-再探究”的流程, 将学生的爱国情感调动到极致, 自主探究的教学效应得到充分体现!此外, 有效的教学场景构建, 使得“阅读-写作”的教学流程恰如其分地融合为一体, 强化了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锻炼, 在情意浓浓的课堂氛围中, 孩子们获得了语文学习的灵感!
三、“实践探究”练能力, 学以致用促发展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是最终目的, 也是自主探究教学效应体现的真谛!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文内容, 为学生构建“实践探究”环境, 帮助学生完成“学以致用”, 让他们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案例3〗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完了《草原》这篇课文!大家对草原有了怎样的了解?
学生1:草原有碧蓝的天, 绿油油的草!
学生2:草原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
教师:既然大家对草原如此神往!今天回家后, 大家勤动手、多动脑, 收集一些关于草原的图文资料, 明天交给我!做的好的同学有奖励哦!
(一听到有奖励, 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天, 关于草原的资料便呈现在我的办公桌上, 有图片的、有文字的、还有图文并茂的!异常精彩!
〖教学效应分析〗
“课内”与“课外”交替融合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语文教学理念, 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同时, 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整理案例, 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必将得到提升!
总之, “自主”探究, “体会”深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叙述了自己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法”的经验,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应,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动感交互的课堂, 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善娟.培养质疑能力强化探究意识[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2 (04) .
8.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小学阶段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更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本文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景模拟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符合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水平,使学生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达到教学目标。
一、结合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情境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口授为主,很难将学生带到相应的场景和感情氛围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常常感到枯燥,利用多媒体的集声、视于一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词时,借助多媒体以声音烘托出风、雨、惊涛拍岸的磅礴,用音乐来带动学生的情绪更加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神话《夸父逐日》的故事时,让学生配合视频播放中的动画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一方面对文章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现力。通过PPT展示雅鲁藏布江的迷人风貌,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很好地发挥指导作用。网上有海量的知识,所以相对来说比较杂,小学生的辨识能力有限,老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推荐相关知识网站,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组织学生对一周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沟通,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搜获知识。
二、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情境教学
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熟悉的场景相结合,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接受程度。比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的变化,根据文章的描述思考自己看到的日落过程,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体会描述的妙处。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学以致用,同时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学会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写景的手法。在对文章《慈母情怀》进行学习时,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对孩子也是百依百顺,使得有些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想想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和自己在家中的表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也使得家庭气氛更温馨,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下成长。利用生活的场景,学生更能够深切体会,并将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道理应用到生活中。
三、创设场景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课堂内容故事性较强,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善于模仿,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将故事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组织学生对《渔夫的故事》进行改编。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分析各角色的特点可以让水说话,让风传达等来丰富故事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小组的力量,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相互沟通,相互包容。在这一过程中,班级的学生之间关系更密切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很浓,表演结束后学生积极表达自己通过学习和看表演对各个角色的感受和明白的道理。通过这种途径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思考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通过相互的沟通学会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的学习重在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面的拓宽,这就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加深自己对各种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断地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张鹏飞.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451.
9.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杨婷
学校:新疆克拉玛依电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9秋
学号:0965001251589 指导教师:王丽娟
论文完成时间:2011年 6 月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目 录
第1章 前言 „„„„„„„„„„„„„„„„„„„„„„„„„„„„2 第2章 运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2 2.1针对性„„„„„„„„„„„„„„„„„„„„„„„„„„„„2 2.2启发性„„„„„„„„„„„„„„„„„„„„„„„„„„„„2 2.3趣味性„„„„„„„„„„„„„„„„„„„„„„„„„„„„2 2.4艺术性„„„„„„„„„„„„„„„„„„„„„„„„„„„„3 第3章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 3.1运用恰当的导入,创设情境 „„„„„„„„„„„„„„„„„„„3 3.1.1视听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 3.1.2语言描“境”导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4 3.1.3新旧知识导入,承上启下„„„„„„„„„„„„„„„„„„4 3.1.4活动表演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3.2体验探究,感悟情境„„„„„„„„„„„„„„„„„„„„„„5 3.2.1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5 3.2.2在语言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5 3.2.3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6 3.3发挥想像,升华情境„„„„„„„„„„„„„„„„„„„„„„6 3.3.1加强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6 3.3.2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神„„„„„„„„„„„6 第4章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7 4.1情境教学法应该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来设置„„„„„„„„„„„„„7 4.2情境教学法要把握“度”的问题„„„„„„„„„„„„„„„„„7 4.2.1时间上的“度”„„„„„„„„„„„„„„„„„„„„„„7 4.2.2呈现方式的“度”„„„„„„„„„„„„„„„„„„„„„7 4.2.3内容上的“度”„„„„„„„„„„„„„„„„„„„„„„8 4.2.4运用上的“度” „„„„„„„„„„„„„„„„„„„„„8 第5章结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9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现代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面向小学课堂教学实际,从情景教学内涵、案例研究等出发,总结出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基本原则及运用方法,分析了语文课堂实践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语文教学;原则;运用 ;问题
第1章 前言
目前,对于情境教学的定义,许多学者都做了充分的解释。教学中普遍认同的说法是: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情景教学法自己也进行了一些摸索。我的理解是: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把新课知识渗透到非常有趣味的情节、场景或部分故事中,把课文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看成文章中情境的本质内容;通过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课程中所需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下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语文课堂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问题。
第2章 运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有相对应的原则,只有遵循了原则,才能发挥其最优效果。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对于运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2.1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以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导入的情境必须与所要教学的内容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不管教师设计的情境是多么的吸引,多么的别出心裁都不能起到最终的目的。
2.2启发性
教师设计的情境应该对学生所学新知识具有启发性。情境中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主动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达到主动探究知识的目的。
2.3趣味性
有些课文内容的确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想要去学习的兴趣点比较低,对于这类情况,我们教师设计情境的内容最好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层,设计出生动、新鲜、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枯燥学习的僵局。
2.4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情境的语言艺术,以使设置的情境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火花。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一个有效情境教学的前提。
第3章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如何合理有效地贯穿于整节课中呢?我认为要在运用中实践 “创设情境→优化情境→升华情境”情境式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完成明理达标,以激情晓理为主线,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在运作过程中,以情育情,以情激情,以情导情,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1运用恰当的导入,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节课的开始时尤为重要的,在课前通过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的导语处设计的引人入胜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后面的探究知识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更为教授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1.1视听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利用实物、音乐、视屏片段、图片等为媒介导入课文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让学生在这种丰富优美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探究课堂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方法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充分体现。
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的导入中,由于学生都没有真实的接触过人民大会堂,光凭直观的描述达到吸引效果,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导入时,我先用幻灯片投影《人民大会堂全貌图》,形成初步的感官知识,这也紧紧抓住了学生没到过人民大会堂那种好奇心理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又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由于这首词蕴含的感情比较细腻,在教学前我先播放时下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林俊杰的《忆江南》作为配乐,在轻松舒缓的音乐渲染下,加上我充满感情的朗读影响,使学生的情感心理能很快进入这首词的意境中。再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试着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导入教学,因这首歌学生大部分小时候就会唱,而且与课文内容相似,学生边唱边学,学习的情绪高涨,主 动进入学习状态,更深层次地巩固教学内容。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课文的基调而定,只要所选曲目与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意境相协调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导入过程,贴合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切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主动探究学习,迅速掌握课文重难点。
3.1.2语言描“境”导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所谓语言描境法就是指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去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周总理,你在哪里》这是一篇抒情诗,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比较沉痛悲壮,所以创设的情境导语要紧紧围绕这基调,为接下来引导学生悟境生情奠定基础。所以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是这样导入的:这个人是我们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中国无产阶级伟大领袖,他为了中国的发展,不幸逝世于1976年1月8日,他就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我们永别了。亿万人民沉浸在一片无限的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篇悼念诗文滚滚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我认为老师这样的导入,符合本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语言情境的渲染,一开始便能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把全班的精神凝聚起来,注意力集中在接下来的新课内容。
3.1.3新旧知识导入,承上启下
课文与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课文都存在一定的知识联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仅能尽快地使学生明白所学新课的内容,而且还能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学生轻松自然的就能掌握新课。
在教学《夸父逐日》时,我通过联系已学过《女娲补天》的,引出神话一词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过度到新课的学习。这种以复习旧知识作为桥梁,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4活动表演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及学生的特点的把握,以编排节目、辩论、演讲、短话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情境中 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有教师是这样导入的:课前就根据课文的特点让表演的学生事先熟悉课本,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学生一表演,全体同学就立即活跃起来,注意力也全都集中起来。这样的导入,不会重蹈学习语文的枯燥。
3.2体验探究,优化情境
运用合适的导语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在创设有效适宜的情境后,教师也应适当地优化情境,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以情境达到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3.2.1在探究性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来源于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我们适当合理的根据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主动探索,创新学习,使新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消化。
在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中,我认为创设的情境要紧扣这些问题进行:“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各具什么特点?”“人民大会堂这样建筑物的构造特点?”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课文,优化情境。这样学生就会非常主动地去探究课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难点。
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结尾时,延伸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想像盲婆婆会怎么说,借盲婆婆表扬学生的语言,来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适时引导想像“自己如果是盲婆婆的邻居,会为她做些什么?”来升华学生的情感。既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又关注文本的情感取向,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文本情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创新,激发了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意愿。
3.2.2在语言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给予想象的翅膀,使生硬、抽象的知识点经过加工锤炼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
听优质课时,曾经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奶”字的,老师亲切地对学生说:“奶字,左边是个女字旁,而右边就像一个驼了背的老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通过形象的语言,把文字形象化,把本来死板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让学生深入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3.2.3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们说,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以周边发生的人事物取得学生对于作者情感上的切入点,并通过实际经验来探究课文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积累经验,运用经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听优质课《爬山虎的脚》中,老师考虑到虽然很多学生都已见过爬山虎,但并未仔细观察和思考过。对于课文细节描写的地方,如“茎叶长叶柄的反面”究竟是指什么位置?“爬山虎的脚为什么长得像蜗牛的触角呢?” 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老师通过带着学生去现场实地考察,供学生观察思考,讲一讲所观察到的,不仅突破教学难点重点,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3.3发挥想象,升华情境
情境教学中强调对教材形象的感受,在创设出情境中延伸体验积极而热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了一种开放性发展的过程,成为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开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激荡,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能力得以拓展。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通过适宜的教学情境将丰富细腻的情感融汇贯穿于教材中,不断引导扩充创新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处于情感的最佳学习状态,为其创造力的发掘和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
如在教学《放风筝》一文时,以一首欢快童趣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作为牵引,并通过视频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中能知道什么?放风筝时作者都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动作?心情是又怎样的?你又有什么感觉?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一边看课文,一边想象感受自己在放风筝时的心情,文本与情感相结合,自由畅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与课文相同的情感共鸣,升华情境,升华内涵,深刻理解课文。
以恰当适宜的情境扩充教材内涵,使学生得到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让孩子们能够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教师入境 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第4章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日趋流行的教学方法,在众多学者及教师的实践中发现创设一个优秀的情境教学法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4.1情境教学法应该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来设置
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我们所运用的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因为情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服务于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情境的创设正是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必须达到一致。否则,即使创设再好的情境也不能起到有效地服务教学内容的目的。比如,清新淡雅的文学作品不适宜用过于沉闷凝重的音乐或图画等来创设情境,反之,感伤悲壮的文学作品不能用轻松幽默的音乐或图画来创设情境。总之,设计的情境一定要以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导入的情境必须与所要教学的内容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不管教师设计的情境是多么的吸引,多么的别出心裁都不能起到最终的目的。
4.2情境教学法要把握“度”的问题
在情境教学中,重点要把握好适度原则,以免形式冲淡内容,喧宾夺主。
4.2.1时间上的“度”
情景创设要恰当,把握好呈现的时间。在进行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情景呈现的时间,学生如何进入情境,什么时候进入什么样的情境,这都是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都要注意到的。也不可选用太长的材料或耗费时间较多才可形成的场景。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并易感到疲劳,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丰碑》时,不可能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角色,因为学生离那个年代太远,不可能有这种体验,而且也不需要一开始就进入角色,只有让学生在探究军需处长奉献精神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作者的角色,因为只有真正认识、理解了军需处长的奉献精神,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才能真正理解主人公,也就完成了本课的探究任务,这就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才真正进入角色。
4.2.2呈现方式的“度”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在课堂上的普遍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情境教学时对多 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情有独钟。但是,一个有效的情境教学不在于情境所呈现的方式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而是在于运用方式是所承载的探究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或争议,从而自主探究。过度追求情境呈现方式的现代化,不仅增加了操作难度,还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当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相同效果时,应该因内容制宜,选择较为简洁情境呈现方式,易被学生理解、消化。
4.2.3内容上的“度”
教学新的知识点使运用的情境,始终要围绕新与简,就不能对知识点的重叠与堆砌,增加学生理解的负担。对于有些学生来生,由于理解能力的不同;如果创设的情境内容过于繁琐复杂,就有学生消化不了。
4.2.4运用上的“度”
一是开始之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迅速、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氛围中去,在开始时就掌握好运用的度。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由于这首词蕴含的感情比较细腻,可以直接播放流行音乐林俊杰的《忆江南》作为配乐,在轻松舒缓的音乐渲染下,加上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影响,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一下直接进入这首词的意境中。
二是重难点。由于情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所以教学中一些重难点,掌握好这个度就能让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事半功倍。如《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故事,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例如“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等等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边读边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描述的情境,学生自然体会到纪昌的努力勤奋、坚持不懈、谦虚好学的精神。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第五章 结论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老师教授的方法,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文艺术。运用恰当适宜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中根据相应的原则及方法运用就能创设 出高质量的情境。当然,创设出色的情境,对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提高语文的实效性和应用性的最终目的,从而做到真正地激活语文课堂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郑林萍.“情境教学法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泉阳市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2] 马春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师生学习力的实践研究[J].十一五课题研,2010.09 [3] 许庆英.散发品德课魅力的源泉[J].山西省基础教育,2010.12 [4] 孙咏梅.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J].情境教学法研究,2010.10
致 谢
10.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
一、小学语文教学运用游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热情。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相对较小,对于课程的自我探索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而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广泛地接触,学科本身的新鲜感、吸引力与其他的学科对比相对较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困惑。小学生天性好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各种丰富多彩、有趣的游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作用是很明显的。教师在引入游戏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更加集中,对于教师所布置的各种教学任务的完成效率也更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更加融洽,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就掌握了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有趣的汉字》讲解时,引入猜字谜、趣答歇后语等游戏。教师让学生根据“一人腰上挂把弓”这句话来猜一字。小学生在猜字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并进行讨论,很快就有学生猜出正确的答案――夷。教师结合猜字谜的过程进行汉字间架结构的分析,并对汉字的历史、发展历程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这种游戏感受到了汉字的奇妙和汉字的伟大,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热情,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掌握了《有趣的汉字》这篇课文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又如教师在进行二年级课文《纸船和风筝》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将如何叠纸船和扎风筝引入课堂。通过这两项游戏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使他们从实际中体会到松鼠和小熊如何利用纸船和风筝进行传递信息,整个课堂教学的目标通过这两个游戏很容易地实现了。
2.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
将各种益智游戏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更加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理性分析,使他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综合判断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在教学《渔夫的故事》这节课时,可以引入“故事接力棒”这种游戏。具体做法是:学生先分组,然后根据《渔夫的故事》的内容,每节课让一组选派一个代表讲其中的一个故事片段,照此轮流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加深对寓言故事内涵理解的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游戏,可以使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明显的提高。因为许多游戏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小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较差,因此,通过语文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促进他们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比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懂得任何人都是有自己的优势的,也有自己的弱势,所以不应该存在自大和看不起他人的情绪,要学会团结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拔河游戏,挑选一些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组成一组,挑选一些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分为另外一组。在对抗赛中,体育组的学生轻松地获得胜利。教师结合这个实例,让语文、数学科目学习好的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好的同学也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让全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尺有所短?摇寸有所长》文中所蕴含的意义,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和实施游戏教学
1. 精选适合课堂教学的游戏。
教学时,要精心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游戏。因为有些游戏尽管非常有趣,但对于课堂教学没有促进作用,相反还会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游戏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所谓适合的游戏,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课文特点。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课文也都是童话、寓言等,更适合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比如:在教学汉语拼音、生字词时,教师可以安排“开火车”这种游戏。这种游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字母、词语等方面进行巩固复习。到了中高年级,要采取这些游戏,必须赋予有一定深度的内容,比如词语接龙,要求后一组以前一组所说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说词语。如,第一组第一名学生组词“开火车”,第二名学生接着组词“车水马龙”,第三名可以组词“龙飞凤舞”,第四名学生组词“舞蹈”……这样接力说词语,学生对于词汇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深。除了“开火车”游戏,“摘果子”游戏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游戏方式。这种游戏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文字游戏中“猜字谜”游戏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一种游戏方式,既拓展了学生语文知识,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中游戏的时间。
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要十分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游戏时间把握不当,必然影响正常教学。比如,游戏时间过长,既不利于课堂内容的讲解,也可能会使学生沉迷于游戏。当然,如果时间过短,一闪而过,也难以发挥游戏的作用。笔者觉得,一般情况下,游戏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这样一是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内容的传授,二是可以将游戏和知识传授、知识总结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控。
3. 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对学生合理引导。
课堂教学引入游戏时,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很重要,因为有一些学生往往会脱离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自顾自地沉迷于游戏之中,此时,教师要及时提醒,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游戏感受到语文魅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反之,若教师不加合理的引导,就会偏离游戏引入教学的初衷,甚至会起反作用。
11.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一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语文;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着眼于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把个体差异看作是资源来开发,使教学指向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它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契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
二、因材施教,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教者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应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如何地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这对教师上好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要彻底废除设置“线路”,给学生“划圈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填鸭式”的备课方式。
三、分层教学,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着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我想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如果教学有什么模式,那么教育教学又有什么可研究的呢?所谓“教学模式”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作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我想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事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
四、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那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量的学生被迫厌学、弃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给社会带来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着的差异,直接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酿成恶果。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评价学生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
12.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二
一、语文情境教学概析
1. 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基本年龄、爱好、心理特征及成长需求出发, 在课程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生动而形象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 加强记忆, 通过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
第一, 形象逼真。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 借助音乐、视频、美术等艺术的感染力, 将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境简化为形象鲜明的模拟图画, 使学生如闻其人, 如临其境, 形象逼真, 富有真实性。
第二, 情深意长。模拟当时的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相应情景下的感受, 使学生能够深入情境, 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领会感情, 深化感情。
第三, 知、情、意、行合一。情境教学通过联系生活, 语言描绘、实物演绎、角色扮演, 艺术渲染, 直观再现情境, 使学生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品味语言, 再造想象;揣摩意蕴, 审美判断;力求交融, 产生共鸣。通过对意境的体会, 形成一定的志向, 从而知道自己的行动, 实现知情意行的相互交融。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类型归纳
1. 联系实际, 体验情境。
一个人的情感阅历源自于生活, 因此, 从生活中体验情感是最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情境教学就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体验现实生活场景, 模拟想象当时的情境, 体验作者的感受。
如在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别》一课时,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李白与好朋友孟浩然之间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在成长的过程中, 自己与亲人或者朋友离别时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机会再次渲染情境:李白独自伫立在江边, 望着滔滔的江水, 回顾着这么多年来与孟浩然之间的点点滴滴, 过往的一切历历在目。而如今交通不便, 此次一别就是天各一方, 相见无期。通过这种情境上的渲染方式, 全体学生的情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丰富与升华。
2. 借助图画, 再现情境。
图画最为直观地展示了情境, 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 抛砖引玉, 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感受到作者的中心思想, 有利于学生由直观形象的思维感受升华至抽象思维, 感受作者内在的真实情感。直观的图画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极好地帮助了小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体验作者体会。
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在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找到庐山的挂图或者是视频录像, 从陡峭山崖上倾泻而下的水, 远远望过去就像白布, 通过欣赏挂画, 学生可以借助自己欣赏画时的感受想象诗人来到庐山, 被瀑布的壮美所吸引, 内心惊喜不已的心理。
3. 音乐演绎, 渲染情境。
音乐是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 它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音乐能瞬间让人身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 教师可以播放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 真灵巧, 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 彩云飞, 剪柳条, 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 春天风光多美好。”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的抑扬顿挫感受燕子飞回, 春天降临, 万物苏醒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掌声》时, 可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听到掌声想起来时心情, 通过音乐从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 音乐又可以缓和课堂气氛, 改变以往严肃呆板的课堂氛围, 真正使学生享受课堂, 寓乐于学。
三、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1. 多媒体动画创设教学情境。
近些年来, 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地普及到我国的小学课堂之中, 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在小学语文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教师利用图画、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材料的具体情感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感知教学内容,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举例来说, 在学习《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时, 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副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图片, 同时播放草原上小动物、植物及牧民的真实生产、生活录像, 让学生在画面的带动下内心产生对草原的向往和爱护之情, 体验和谐环境下大草原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学生心中燃起保护大自然的热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 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了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2.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创设问题, 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来体验教学情境的方法也是小学语文改善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教学苏教版《只有一个地球》时, 在导入新课之前, 我引用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由此提出问题:“宇航员为什么说地球是个微小的、美丽的同时又脆弱呢?”由此通过问题来导入新课。通过这种巧设问题的方法, 就能充分地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在新课一开始时便提出问题, 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巧妙的问题创设了一个探求知识的情境。
3. 创设游戏教学情境。
寓教于乐是最佳的教学方式, 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游戏, 在潜意识中将学生在游戏中的状态带入学习之中,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和领会。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课时,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将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 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游戏中使学生思考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 做到游戏与学习有机结合, 寓学于乐。此外, 在课堂上设计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游戏, 如开设拍卖会、辩论赛、新闻采访等, 都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 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
4. 创设故事教学情境。
故事教学情境包括以故事导入新课及将所学内容变成故事传授给学生两种形式。通过创设故事教学情境, 学生不仅能了解一个故事, 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还能轻松自在地通过故事了解到故事背后的内在意义。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我叫“神舟号”》一课时, 可以通过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 你们知道月宫里面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女是谁吗?
生:嫦娥。
师:嫦娥是后羿的妻子, 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药, 才奔上了月宫。她上天后一直思念家乡, 所以有一天晚上她出来散步, 这时候她遇见谁呢? (flash分别展示嫦娥从月宫出来及神州号在太空上自由`快乐地飞着, 然后相遇的情景) 。
生:你看!是嫦娥!嫦娥从月亮里出来了!好美哦!
生:咦!神州号还会飞耶, 它真美!
师: (flash画面停止) , 小朋友们, 你们刚才看到谁和谁了?他们又怎么样了呢?
生:我们看到嫦娥姐姐和飞船了, 他们遇到一起好像还在说话呢!
师:那么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请你们把书打开自己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评析:首先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将宇宙飞船与嫦娥联系在一起,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创设故事导入情境, 学生就能很快地融入情境,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充分发挥想象力, 便能再现情境。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语言和动作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情境, 通过问题情境, 师生间交流互动, 学生便能充分了解和明白文章所要阐述的意义, 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目标。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 加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学习求知的能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情境教学同其他的任何教学方式一样同样也存在着教学资源短缺, 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教师引导和观念更新不到位等情况。因此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以一种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不断完善和发展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新时期的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为适应时代的需要, 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 由教师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确定其主体地位。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 介绍了情境教学的主要类型, 并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情境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学,运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2]李京雄.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 2005.
13.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三
(陕西省紫阳县汉王镇中心学校 陕西 紫阳 725300)
摘要:电化教学集形、声、光、色于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老师在教学当中应充分发挥电化手段的优势,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爱学习,乐学。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电化教育的最佳功能。
关键词:电化教育;转变教法;扬长避短;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80-01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运用电子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可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可以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营造一个动感课堂,使其内容更丰富充实,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景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给课堂注入了探究的活力。教师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直观逼真的感知材料,使学生身临其境。促使学生投入情感,在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中理解、感悟文章情感,积累语言文字。如:教学第六册的《夸父追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夸父追日的过程,我播放了动画片,让学生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教《锄禾》这课,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用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拿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的汗珠从头上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引景,激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而且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思维,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和小学生身心特点,将知识点以不同的动态形式组合、呈现,增强动感,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打开了通道,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目的。
2.运用电子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几乎涵盖了每个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如《恐龙》一文中只向我们介绍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霸王龙及恐龙的亲戚鱼龙和翼龙,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于是我又上网搜集了更多恐龙的图片及其形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资料,上课时有选择地供学生欣赏、阅读。这些内容都是小学生十分感受兴趣的,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
3.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秋天到了》一课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句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再观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如《刻舟求剑》一文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原因。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4.运用电教手段,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14.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四
伊川县鸦岭乡郑窑小学刘社魁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伊川县鸦岭乡郑窑小学刘社魁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许多农村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效果显著。我主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
一、巧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运用
21世纪,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知识的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获得视听等多种感受,从而极大调动学生的,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巧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刺激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在这方面,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就有粉笔加黑板这种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因此,选题得当,制作精美的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针对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中原的孩子没有亲眼见过大海,为了使孩子们能领悟课文内容、我为学生播放了制作的动画片:白天的大海、海上日出、海底世界。看着生动活泼的画面,学生情绪高昂,同时老师在一旁为孩子们进行导游。一下子,陌生的景观和同学们拉近了距离,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壮观,白天大海的热闹,海底世界的神奇,紧接着播放夜晚大海的景象,明月高悬,星星闪烁,倒映在海面,海风轻轻的吹着,海浪轻轻的摇。观此情景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说:“大海睡了”。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在教学《开国大典》时,用课件展示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盛况,规模强大的阅兵式,人山人海的群众游行等场面,通过声光色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既增设了情境,又化解了课文重难点。
当然,语文课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而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课件制作和运用要注意灵活性,要以是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丰富学
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出发点。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网上信息繁多,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既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展,同时这也能有效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技巧很不理想,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机会,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可以创设情境,从而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抖动”,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
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从感知——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开国大典》时,用课件展示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盛况,规模强大的阅兵式,人山人海的群众游行等场面,通过声光色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既增设了情境,又化解了课文重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应用媒体资源中范文朗读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 配乐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写景篇、小诗歌等题材时,利用媒体资源创设优美的画面,再配以动听的音乐,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信息技术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它的不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应用的正确、准确、合情合理,做到有机整合,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其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2、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15.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五
一、语言描述法构建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教师应该使用具有趣味性的语言, 通过巧妙的场景描述,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常见的语言描述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生动的讲述、教师有感情朗读、多媒体设备录音播放等。通过语言描述构建情境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投入足够的感情, 投入到角色中, 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情境中, 产生情感共鸣。
二、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情境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中, 已经逐渐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 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构建形象的教学情境, 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提供助力。例如,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青蛙搬家》学习过程中, 可以通过多媒体在教师中播放青蛙王子的动画片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的阅读, 学生更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表演体会法构建教学情境
新课标要求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学生展开,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情境, 能够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 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特别是对于一些叙事性的文章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表演, 让学生理解叙事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有利于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培养。
四、生活展示法构建教学情境
学习来源于生活, 情境教学法应该充分借助生活, 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对于语文写作教学来说, 应该为学生构建更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总之,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具有多种方式, 不仅可以通过巧妙有趣的语言、精心的设计构建学习场景, 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生活展示等, 将学生带入形象的情境中, 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摘要:从语言描述、多媒体技术创建、表演体会、生活展示等几个方面, 略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希望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学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16.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 兴趣
引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把新课知识渗透到非常有趣味的情节、场景或部分故事中,把课文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看成文章中情境的本质内容;通过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课程中所需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1.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情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2.情境教学在小學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图画再现情境,丰富感性认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的课文都配有色彩缤纷的插图,图与文的内容是相通的,一幅图往往是表示课文的某一片段,甚至于整篇课文的内容。借助插图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运用图片展示再现情境时,教师加以指导和启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学生就充分感受形象,进人情境。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2.2活动情趣,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及学生的特点的把握,以编排节目、辩论、演讲、短话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情境中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结合课文特点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歌颂自然"绘画活动;于活动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我们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2.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介绍《西游记》一书时,我选择了《西游记序曲》作为语言描述情境的配乐曲。课堂上,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同学们都被深深吸引住了,仿佛看到了孙悟空的形象,仿佛看到唐僧四人风雨兼程地去西天取经……为感受本课中孙悟空的形象作了铺垫,同时优美的音乐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
2.4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们说,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以周边发生的人事物取得学生对于作者情感上的切入点,并通过实际经验来探究课文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积累经验,运用经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爬山虎的脚》这一课中,老师考虑到虽然很多学生都已见过爬山虎,但并未仔细观察和思考过。对于课文细节描写的地方,如“茎叶长叶柄的反面”究竟是指什么位置?“爬山虎的脚为什么长得像蜗牛的触角呢?” 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老师通过带着学生去现场实地考察,供学生观察思考,讲一讲所观察到的,不仅突破教学难点重点,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适宜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出色的情境,对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提高语文的实效性和应用性的最终目的,从而做到真正地激活语文课堂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少月. 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12:18-19.
[2]梁钟钦.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105-106.
[3]高佳. 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08-13
浅析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06
情境教学法在秘书专业教学中的运用07-24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小学语文电教论文07-19
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1-08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09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09-28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0-30
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注意的几个问题11-22
浅谈拼音在小学英语音标教学中的运用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