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共8篇)
1.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篇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标中对必修3有三个大的要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侧重于区域发展基本理论的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内容,是一切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落实与检验”。“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是区域发展研究的支持系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撑。
2.教材如何落实课标
二、教学注意点
1.处理好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使学生了解区域差异,接触区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必修三也属于区域地理,但与初中区域地理的不同在于,通过必修3的学习,要教会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提取出解决某类区域问题的地理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最终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处理好与必修1、2 间的关系
必修1和2属于系统地理,讲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必修3教学时一定要引领学生用学过的原理分析具体的区域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如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可以联系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如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可以联系必修2中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
3.抓主干,突重点
必修3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区域地理中的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教学时要有所选择,千万不要面面俱到。要运用有用的事实性知识提炼出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这才是必修3教学的根本。
三、策略建议 1.做好案例教学知识铺垫
教材所举案例中涉及到大量的区域地理的知识,学习必修三之前应储备的区域背景知识有: 中国地理:(1)中国行政区划图(2)中国地形图(3)中国的气候分布图;
世界地理(1)世界海陆分布与主要国家图(2)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图(3)世界洋流分布图。上述背景知识是对整个“必修3”学习进行知识的铺垫。但如果落实到具体案例学习的时候,教师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体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对该区域某一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区域知识的补充与拓展,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注重对学生分析方法、抽取地理原理能力培养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
如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章的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注意:①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否全面、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总结了基本的规律 ? ②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共性。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且自然原因往往是基础,例如荒漠化的基础是水源问题。而在人为原因中追其根源往往与“人口激增带来的环境压力”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资源的 不合理和过度使用”有关。③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必然的联系,要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寻找治理措施。④最后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规律: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
3.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材料一: 30年前,位于北京东南的留民营村与国内环保机构合作,首开生态农业试验的先河,在中国探索生态农业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北京市
图一 北京市的位置
图二 北京市的地形和留民营村位置
【探究一】结合材料一,思考留民营村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材料二:
1982年,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并委派环保科学院研究所一批专家到留民营村开创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村里投资修建水利和购买农机,使农田实现水利喷灌化和全过程的农业机械化。优美的生态环境、整齐的现代农业温室、系统的能源利用设施和淳朴的乡风为观光农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
件。
图三1982年前留民营村示意图
图四1982年后留民营村示意图
【探究二】结合材料二,观察留民营1982年前后生产结构发生了什么改变?这些改变说明了什么?试评价这种改变。
材料三:通过循环利用,留民营村不仅农业产量增大,还降低了污染,保护了土地资源。通过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不仅节省了以往购煤的开支,还净化了空气。
图五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
【探究三】结合图五,思考以下问题:
① 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2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是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2.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篇二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P5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2)原因:
(地中海气候)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4、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产业转移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
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它(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
4、方向: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
5、举例:亚洲:美国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越南第一次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珠三角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7、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自然:(1)黄土土质疏松(2)降水集中,多暴雨(3)垂直节理发育(4)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轮荒;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开矿;无计划建窑洞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大量流失
干旱灾害频发
生态破坏(4)淤积江河湖库 加剧洪涝(下游“地上河”)灾情
5)畜清排浑导致水量损失影响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工程
: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小流域原则: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功能:经济、生态(“地球之肾”)
洞庭湖 问题:围湖造田、水土流失长江中游洪灾
湿地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结构(2)扩大城镇人口容量(3)发展生态旅游业
案例: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
动 力 地 面 状 况
人 为 因 素
多沙物质 植被稀少
荒
漠
化的治
2.2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地理位置:地处美国东南部,流域面积广大地形:地形起伏大,河床比降大,水能资源丰富
有利基自然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春较多,夏秋较少,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本
条自然资源: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 条
件件不利: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等灾害频繁 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差、交通困难⑴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洪、航运、发电、养殖、旅游、提高水质)⑵ 电力先行(水、火、核电),发展高耗能工业(炼铝、原子能、化学)
治理措施
⑴ 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 ⑵ 因地制宜地开发 经验 ⑶ 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⑷ 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⑴ 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综合开发 启示 ⑵
重点开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⑶重视环境生态问题,走流域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概况 位置:南疆、内流河、冰川融水补给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 生态 特点:干旱少雨,自然环境脆弱
原因: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开垦和乱砍滥伐问题: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1)上游:节水防渗、山区水库 治理(2)中游:建闸、筑堤、造林(3)下游:跨流域调水(4)全流域统一调度和管理(5)增强节水意识
小结:河流开发与流域环境保护
淹没农田拦蓄洪水
迁移居民 灌溉农田
泥沙淤积 发展航运负 积物种减少 养殖水产面 极调节径流 地下水变化影 作发展旅游 水体富营养化响 用调节气候 地震、滑坡增加
提供水源 土壤盐渍化
清洁能源 海岸侵蚀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区域概况: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
(3)水资源:河流众多,水量比较丰富,含沙量较小,为农业生产提供较为丰富的灌溉水源(4)生物资源:森林、草场、渔业资源丰富,为林、牧、渔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2、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条件:地广人稀,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利于发展大规模商品农业
(2)经济基础: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农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快,利于农业的现代化(3)科技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4)交通: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5)市场(6)政策
三、农业发展
1、熟制:一年一熟
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 2 吉林:玉米、高粱辽宁:冬小麦、棉花
3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业开发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
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补充:沼泽地的保护
沼泽成因:①河流众多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④地下有多年冻土层,不利于水分下渗。
生态作用: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然蓄水池和水源地②对调节气候,保护和
改善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③是鸟类栖息地,沼泽植物也是重要生物资源。
过度开垦的负面影响:①引起气候变干;②土壤盐分向表层积聚,盐渍化土壤面积扩大;③河
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④动植物资源减少等,使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措施:停止对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开发,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实行重点保护,退耕还林、还
草、还湿。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4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背景条件与衰退原因)
(一)鲁尔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即辉煌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
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形成水运网)
5、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的制约因素)
1、生产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3、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1)鲁尔区工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用地紧张(3)环境污染严重
二、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这是综合整治的核心)(1)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2)鼓励和引进新兴工业;(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发展科技,繁荣经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欧洲最稠密交通网,区内任何一个地方距离高速公路不超过6千米)
4、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三、思维发散: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以及根据德国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的经验,谈谈东北地区应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提示: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属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鲁尔区 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主要措施如下:
① 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② 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③ 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④ 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的环境质量; ⑤ 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 ⑥ 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2.5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工业主导
指标:农业产值、农业人口、城镇人口推 促标志:工业产值
动 进人口、地域
概念:农村 城市及文明
指标: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比重标志:城市人口比重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模式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2、苏南模式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二、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1、区域特征:
(1)区域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淮河下游;(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3)历史上的辉煌: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今南京)的人口就超过50万。
2、现状工业化中期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3、问题
4、措施 生态:环境污染(水体)治理污染
调整行政区划提高聚集力 经济:城市化质量不高和辐射力(单一指标—城市化率)建设小城镇(工业)社会:忽视“以人为本”保障农民利益
4、影响江苏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因素):
(1)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全国最大; 人均国土面积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少)(2)资源匮乏(人均资源拥有量全
3.高中地理必修三之传统工业 篇三
以煤炭、钢铁为基础,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为主要工业部门,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
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
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人地关系 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 基本协调 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 资源枯竭、环
高失业率、人口减少 矛盾加剧 境污染、地价上涨等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
再生阶段 区域经济逐渐复苏 ? 走向协调
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1、区位优势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 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 ⑥科技力量雄厚 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 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
2、衰落原因
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
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
三、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思路: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措施
1、鲁尔区发展背景(区位优势)
①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靠近铁矿产区 ④水源充足 ⑤市场广阔 ⑥水陆交通便利 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 ⑧科技发达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世界能源结构调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及新兴工业的冲击 ⑤环境恶化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产业布局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发展科技,重视教育 ⑤治理环境污染
四、东北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①煤、铁、石油、水等资源丰富 ②工业基础较好 ③交通便利 ④农业发达 ⑤劳动力充足 ⑥市场广阔
五、东北老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①自然资源短缺 ②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矛盾 ③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④生态环境恶化 ⑤对经济体制改革适应能力差
六、东北老工业区的治理措施
4.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篇四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范围:以东,以北。地表形态:(原因:。黄土高原成因2.水土流失危害:①
②
③
3.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②土壤
③降水④地质灾害
人为原因(主要):①,②
4.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尖锐的根源在于,环境治理以为中心,治理与相结合,是成功的经验
5水土流失三大措施:①,②如:、、,③(根本措施)
第二节鲁尔区
1.分析某工业区区位条件:自然:①②社会经济:①③④
2.鲁尔区区位优势:①③
④⑤⑥.3.鲁尔区的主导(首先衰落的)产业是①②
4.鲁尔区(辽中南、美国东北部)遇到的问题:①是:)②
可持续发展措施:①②
第三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对策时间分布不均的对策:,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一般包括:①②③南水北调根本原因:
2.长江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区的原因:①②③
3.南水北调东线起点:,终点:,利用作为输水渠道 优点有①②,缺点有①②西线起点:优点有①②③,缺点是
4.华北成为我国最缺水(春旱最严重)地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②③,人为原因:①②③
5.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篇五
二教学设计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此本教学设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各阶段设计了适当的多元智能活动,旨在通过开发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活动 自信心 英语学习效率
一、整体设计思路及指导依据说明
课程标准第25页指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等八项智能组成。每个人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谁在哪方面聪明、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能是出色的。根据这一理论,作者有目的地在英语课上开展各种智能活动,给每个学生以展示个人智能优势的机会,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奥运会,尤其是中国2008年成功主办了奥运会,学生比较熟悉该话题,已有一定的元认知,因此依据课程标准及多元智能理论,此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就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阶段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开口,在交流、体验和感悟中学习英语。
作者的教学理念是:英语应该在交流中学,在应用中学,在感悟中学。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奥运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以及比赛项目。本单元的阅读部分,通过一个虚拟的采访,向学生介绍了古代和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及奥运会的一些基本情况。
本课时为阅读部分的第二课时,重点是在第一课时阅读理解之后进行的语言学习。本课时是本单元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良好的文本阅读能力应该建立在良好的语言知识基础上,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者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定位在:
教学重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在文本语境中学习单词、短语和句型,并学会将对话访谈归纳概括为短文。
2.能完成本课教学所设置的朗读、讨论及表演等任务,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学难点(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整个语篇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2.如何调动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和表演活动,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阶段,也是高中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有些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学习有厌烦或恐惧心理,因此如何调动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高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在英语课堂上结合所学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其自信心,进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语言知识Language focus:学习掌握本节课出现的与奥运会及体育运动项目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子。
语言技能Language skills: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有关体育和奥运会的词汇;掌握在句中、文中猜词及运用词汇的策略;学会自己发现、探究新的语言知识并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情感态度Culture and affection:通过多元智能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比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学习奥运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奥运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Ⅰ.Preclass activity(步骤1: 课前活动)
Daily English Report(每日英语报告)
设计意图: 每天课前利用3-5分钟进行每日英语报告活动。该活动为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学生可采用任何方式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用英语进行才艺展示,例如英语小故事、英语演讲、英语歌曲、英语短剧、英语对话、英语绕口令、英文名著介绍等等。该活动采用多元智能活动途径,通过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表演技能、音乐技能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和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Ⅱ.Task checking(步骤2: 任务检测)
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groups:
List as many sports items as you can and the group that can list the most will win the game.(举行小组间竞赛活动: 列出尽可能多的体育项目单词。列出最多的小组赢得比赛。)
设计意图:以小组比赛的方式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任务:查找有关体育比赛项目的单词。该活动为探究型任务活动,学生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此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可学到大量单词,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Ⅲ.Language learning(步骤3: 语言学习)
(1)Role reading(角色朗读)
Ask the students to role read the text to get a further perception of the whole text.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体裁是对话访谈,因此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既训练学生的语音基本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同时对整篇文章再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感知,为下一步语言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Study of the words(词汇学习)
Choose a proper word from the text to complete each sentence.Change the form if necessary.The meaning of the word has been given to help you.① How many countries
(to take part in a sports event)in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② Only
(someone who takes part in a sports competition)who have reached the agreed standard for their event will be
(to allow to enter)as competitors.③ Li Yan is a
(someone who helps without pay)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④
(these days)any country can take part if their athletes are good enough.⑤ For each Olympics,several
(a large sports hall often with no roof)for competitions are built for them to live in.⑥ The Olympic Game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 on a regular basis().⑦ So even the olive wreath has been
(to take the place of)by medals.⑧ Its a great
(duty to deal with)but also a great honor to be chosen.⑨ That
s the
(short sentence or phrase expressing the beliefs of a person or group)of the Olympics,you know—“Swifter,Higher and Stronger.”for competitions are built for them to live in.设计意图:请学生根据括号内的英文注释从本单元找出适当的词汇填空,然后教师在讲解答案时进行词汇及短语的适当连接。此方式打破常规的英英互译模式,采取“空出课文句子中的重点词汇,请学生根据该词的英文释义填词”的方式检测他们对重点词汇含义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体会这些词汇在语境中的应用。
(3)Study of the expressions(短语学习)
Find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① 参加,参与
② 过去常常
③ 去旅行
④ 查明某事
⑤ 每四年
⑥ 为了……而竞争
⑦ 在某方面竞争
⑧ 与……竞争
⑨ 一组,一套
⑩ 达到标准
起重要作用
事实上
为了……的荣誉
也,又
用……代替……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课文中出现的短语,然后同桌之间可以交流商讨答案。此阶段采用发现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
(4)Study of the difficult sentences(难句学习)
Analyze the difficult sentences,translate them into Chinese,and make some similar sentences.① No other country could join in,nor could slaves or women.② There
s as much competition among countries to host the Olympics as to win Olympic medals.③ Women are not only allowed,but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ports.设计意图: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分析长难句。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交际运用和文化感知,因此在文本学习中适当进行英汉互译,既能感知语言的美,同时也是对英语和汉语水平的共同提升。
Ⅳ.Practice(步骤4: 练习)
Finish the summary of the text using the words learned in this period.Pausanias was a writer in(1)
Greece.He wanted to(2)
out something about the(3)
Games more than 2,000 years later,so he(4)
a Chinese girl,Li Yan.From the talk with Li Yan,he knew that there are two main(5)
of Games—the Summer and the Winter Olympics,both of which are held(6)
four years.During the games,(7)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re(8)
as(9)
to compete(10)
each other for the honour of winning.What
surprised Pausanias most is that women are(11)
allowed to join in the Games but play a very important(12)
.He also learned that the Games is not held only in Greece but among many other countries who apply for it,which is just as much competition to(13)
as to win Olympic medals.设计意图:此短文为整篇文章的概括和总结,通过此项练习既检测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也使学生学会对文本的概括和总结。
Ⅴ.Students
activity(步骤5: 学生活动)
Ask the students to perform an interview(表演采访)
设计意图:本文为访谈文体,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体验访谈文体的语言特色,同时也设身处地从一个记者或被采访对象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获得实际的体验,培养人际沟通能力。鼓励学生不仅仅被动学习,还要学会独立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Ⅵ.Summary of this period(步骤6: 小结)
设计意图:总结奥运精神,让“更高、更快、更强”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座右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Ⅶ.Assignment(步骤7: 作业)
Storymaking(编故事)
Make up a story using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ed in this period.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所学单词编写故事,既复习所学单词和短语,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此活动依然利用多元智能理论。
五、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词汇及结构复杂的句子。
2.学生能够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分析文章的结构,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能够由输入信息到输出信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6.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篇六
【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2、能利用所学分析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及问题
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及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种法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
1、提问: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的意义。
2、讨论
你去过那些旅游地,除了经济因素以外,你去此地旅游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在旅游的时候,你觉的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觉的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你的家乡有哪些旅游资源,你觉的这些旅游资源哪些值的去开发,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去开发?
(互动探究)
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结合本地实际的旅游景区,让学生分析发展起来的条件)
1、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不同自然环境,形成景观不同;
不同景观,因气候不同而不同.2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2)市场距离
概念 ——
①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分布地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②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用图表示如下)
出发地 目的地
时间 + 费用
经济距离
结论 ——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游览价值不一定呈正比。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较大。
原因 —— ①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条件
②旅游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3、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质量 —— 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旅游资源的质量上。
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孤独的景点,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
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 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其游览价值也会下降。
4、旅游地位置及交通通达性
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如果旅游资源的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既增加了旅游者的心理顾虑,又使来往路程耗时过多,前往旅游人数就很少。
例如:(教材76页)天柱山风光
5、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
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提高地区接待能力的途径有:
①加强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 ②旅游活动配套设施的建设 ③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概念 —— ①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
旅游活动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说明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旅游活动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
事例分析 —— 庐山与黄山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比较
庐山:环境承载量较大。庐山在1100米的高度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建有小镇,镇上设施齐全,生活、游览都很方便,乘汽车可直达镇上。
黄山:环境承载量较小。黄山山上无较为宽广的平地,生活设施较少,生活用品多靠人力从山上挑下来。游客多时,食、宿不便。问题:地区接待能力与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关系
6、稳定的社会环境
政治、文化及治安等社会环境因素,对旅游业会产生影响。(当堂达标)
学案:74页,即时巩固和自我测评。
7.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篇七
地理
年级/册
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难点名称
荒漠化的成因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突显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位置和土壤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联系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难点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防治荒漠化公益宣传视频
我们看到了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我国荒漠化形势有所好转,但荒漠化面积仍然较大,分布广、危害严重。为了更好地防治荒漠化,我们应该明确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在我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西北地区,请大家阅读地图找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地形区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该区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承转: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什么原因导致荒漠化问题突出,这与本区的自然环境有联系?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一般体现在6个方面分别是①位置、范围②地形③气候④水文⑤植被⑥土壤
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1、位置: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少雨。受冬季风影响冬春季多大风
思考: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水汽难以到达
阻挡水汽进入
位置
干旱
地形
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植被,水文和土壤又会出现什么变化?
展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和植被景观变化图”指导学生阅读,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由于降水由东到西依次减少,东部年降水量为200mm-400mm,植被为草原;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少于200mm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为荒漠草原;塔里木盆地年降水不足50mm,荒漠广布。
5、水文:河湖稀少,多内流河
6、土壤:发育差,多沙质沉积物
承转:以上自然地理要素都与干旱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那么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小结:1.基本条件——干旱
2.物质条件——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冬春季多大风
4.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承转: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那么,人为因素有哪些?
二、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一些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抑制地表起沙,防止风沙,固沙的植被遭破坏。
(2)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牧民尽可能多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
(3)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活动,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4)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绿洲沙化,灌溉方式不合理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归纳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小结
8.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 篇八
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
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教学过程和内容
导入:教师问:产业转移的方式有哪些?(可举例)(学生答略)教师总结:
一、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
迁移的方向:区域内发达地区→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
迁移的原因: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迁移的意义:①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
②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③ 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
二、转移方式:
1、广东边远地区地产业集群效应之间的产业转移:
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产业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原因: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2、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
(提一下上节课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迁移的原因: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迁移的影响: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
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转移的原因:①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
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
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
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大陆的意义: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形成原因: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③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许多地区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积极影响:加速了广东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
消极影响:可能给广东边远地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产业发展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发展低级阶段: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对环境破坏不大。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高科技产业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过渡。在此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小。
区域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整体教学设计经验谈】推荐阅读:
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08-01
高中必修3地理教案09-22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09-22
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06-20
高中地理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7-10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06-09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