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2024-12-2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精选8篇)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篇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年级:三(1)班

教师:张 俊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三(1)班数学教学工作,本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有少数同学到现在为止最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

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以及有余数的除法。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1、认真整顿课堂纪律,让孩子有良好的听课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本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时要注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保证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3、对学生缺失的知识进行调查,并及时寻找时间进行补充,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地、较轻松地学好相关知识。

4、密切关注学困生,从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等各方面入手,从课上到课下,把握各种时机帮助辅导,努力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能进一步的提高。

5、加强自身的学习,多向同组老师学习、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六、教学进度

第1--2周: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

第2--4周:测量: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第4--5周:四边形

第6 周:国庆假日

第7--9周:四边形

第10--11周:估计、有余数的除法

第12 周:时、分、秒: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 第13--15周: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第16—17周:分数的初步认

第18 周:数学广角总复习

2012年9月11日

2.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篇二

一、生活经验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其积累新经验的生长点。生活经验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 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认识和反映, 教师在教学伊始应准确辨识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经验, 在数学化的思考活动中建构数学。例如, 教学“掷一掷”一课, 上课伊始, 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孙悟空和猪八戒比赛掷骰子, 谁的点数大就算谁赢, 一人一次为1局, 共进行3局。提出问题:“朝上的点数可能是几呢?”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 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可能是1、2、3、4、5、6”。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知道了会出现哪些点数, 还知道这些点数的可能性相同。接着提出:“如果两个骰子一起掷, 和可能是多少?”从而引出课题“掷一掷”。

二、动手操作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扶手

思维始于动作, 经验源于实践。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 才能有所感, 才会有所获。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 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 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例如, 教学“掷一掷”新知环节:孙悟空和猪八戒把两个骰子一起掷可能出现的和分为两组, 一组是A组:5, 6, 7, 8, 9;一组是B组:1, 2, 3, 10, 11, 12。两个骰子一起掷, 掷20次, 掷出的和在哪一组出现得多, 谁就赢。有的学生认为孙悟空赢, 有的说猪八戒赢。我让学生利用学具, 6人一小组实际掷一掷, 验证自己的猜想, 动手操作后得出结论:八戒赢。

常言道:“教师讲十遍, 不如学生动手做一遍。”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尽管类似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 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 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只有动手操作, 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 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伴其一生, 受用一生。

三、抽象概括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

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 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 而抽象的知识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 知识就变得枯燥乏味, 数学思维也只会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不能从中揭示、获取理性的经验, 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也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 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与发展。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属性, 不断积累知识的建模经验。

例如, 教学“掷一掷”在学生动手操作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 我提出:“你们说八戒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重来孙悟空能赢吗?难道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你们能发现吗?”问题提出后, 思考片刻, 同学们便蠢蠢欲动, 借助动手操作习得的感性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小组内进行大胆设想、合理推测。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观察、思考、比较、交流、归纳,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学生抽象出规律, 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建模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反思交流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的法宝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 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 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 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同时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往往又是模糊、零乱、粗浅的, 只有经过反思和交流, 将其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 使之提升为对以后类似情境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概括性经验。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教学的关注点应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从形象趋向抽象、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上。并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中, 进一步体验活动经验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促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积累数学经验。例如, 在教学“掷一掷”, 我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设计了活动“抛骰子”。通过反思、交流, 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 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经验, 促进学生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 实现经验改造、重组, 沟通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新的数学活动的桥梁。

五、综合应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源泉

朱德全教授曾说过:“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综合应用作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 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例如, 教学“掷一掷”的巩固学习阶段, 我设计了一道综合实践题: (出示一个空转盘) 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 准备怎样设计这个幸运大转盘呢?

(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要求:

1.奖项分设一、二、三等奖。

2.在转盘中注明每个奖项各占几分之几?

3.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首先要进行思维上的深思熟虑而后进行作图设计, 最后实践操作。展示三位同学的不同设计。追问:三位同学的设计都不一样, 但是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综合应用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是字面上的理解, 而是感悟、体验数学的应用, 只有“做”了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此外, 综合应用还可以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 在多种活动形式、多种过程体验及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浸润中,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在数学活动中逐步积累,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活动中感悟, 在体验中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版。

[2]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单肖天、景敏.《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数学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5期。

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4.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篇四

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黎家小学

谭鸿玮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113页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教材分析:

1、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材提供了贝贝想去旅游风景区观光,妈妈准备了几件上衣和几件下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最后找到搭配的规律。同时,学生通过本节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思路

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推理、表演、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迁移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让学生体验、理解搭配的方法,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学生状况分析

生活在少数名族小山区的三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巧妙搭配、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卡片。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是来自哪里吗?(临溪)你是怎么得知的呢?(真会观察,一定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今天老师虽然是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但是老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孩子个个聪明能干,上课发言积极,老师特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中国是礼仪之邦,见面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手),那请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握握手行吗?(行)

师走进学生中间没有顺序快速和一部分同学握手,问:孩子们,我已经和几个小朋友握手了,握了几次呢?

生:不知道

师:那你认为要怎样握才看得清楚呢? 生:一排排、一列列……

师:我发现你们的方法都很好,这样我就跟每个小朋友都能握到手了,也不会握掉了,刚才你们教给我的方法都是怎样?(有顺序)

师:有顺序很重要,因为有序的思考,才能把问题思考得全面。

二、合作学习,探索有序的搭配方法。

(一)探究例1 孩子们都知道了谭老师是来自临溪,那你知道我们临溪哪里的风景最美吗?(银杏堂)我们银杏堂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原始森林、清澈河流、亭台庙宇、智慧僧人四大特色旅游资源,是消夏避暑和冬季游玩的好去处,2010年6月才开业赏光,那你们想不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呢?(想)贝贝今天就要到银杏堂去游玩,妈妈给她准备了几件上衣,几件下装(简单介绍衣服),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你认为贝贝会怎么选择呢?

生:.......师:还有别的搭配吗?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这么多的搭配方法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板书)呢?同学们想不想动手试试呀?(想)那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衣服,四人一组,摆一摆。

1、学生动手摆衣服卡片搭配。

2、汇报。师: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你是怎样搭配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合作后结果?

一种:可以用下装搭配不同的上衣。

另一种:可以用上衣搭配不同的下装。(当学生摆出先选定一件上衣分别搭配一条下装时,师小结象刚才这种搭配方法就是运用了有序(板书)的思考问题,很好。老师紧接着问:你们还有与他们这组不同的搭配方法吗?刚才他们是先选定了一件上衣分别与下装搭配,你们还可以先选定一件什么?——先选定一件下装分别与上衣搭配。)

3、引导学生有顺序连线记录不同的搭配方法。师:请同学们把学具收起来,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摆一摆,解决了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学具,只有这张图,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连线)

生动手在作业本上连一连,(要求:你可以给这些衣服编号,也可以用字母表示,觉得哪种方法好就采用哪种方法)

(1)动手连一连。

(2)连好后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连的?

(3)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出示课件。

4、师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有序的搭配帮助贝贝搭配出了这么多套衣服,这也是我们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搭配中的学问(板书)其实通过有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5、练习反馈(1)早餐的搭配

师:我们为贝贝的衣服已经搭配好了,妈妈又给她准备了这些早餐:你能为贝贝搭配一份吗?

(2)两位数的搭配练习

贝贝吃完早餐坐车来到了银杏堂,(课件出示银杏堂图片)简单介绍,银杏堂的景色美吗?(美)我们的小精灵聪聪也来了,她和贝贝玩起了数学游戏,你们想参加吗?(想)课件出示题目。我们拿出一张练习纸,一起来比一比,看哪个同学最先把这些两位数写出来,准备好了吗?(最先完成的抽上去展示介绍先进经验)

师:孩子们真是太棒了,不但会有序的搭配衣服、早餐,连两位数也能序搭配,其实多玩数字游戏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小精灵聪聪还想出一道问题来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例2)

(二)例2的探究

出示用三张数字卡片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大家有信心完成吗?(有)

(1)小组合作探讨

师:还是小组的几个小伙伴合作吧,记录员作好记录。(师要作好合作前的要求:小组合作时声音不要过大,影响别的小组,还要注意,重要的结果要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你们摆出了几个三位数?怎么摆的?(先确定其中一位的数)

师:大家的记录方法都有道理,只要有顺序的记录就能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

三、巩固深化

(1)贝贝回家的线路。师:贝贝参观完银杏堂准备回家了,但是贝贝这时遇到了问题需要求助大家,抽人回答。

(2)照相。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银杏堂之旅就要结束了,你能想办法把今天感受到的风景带回家去与父母、朋友一起分享吗?(能)什么办法?(照相)好主意,谁愿意和老师一起照相呢?(选两名学生)找个摄影师吧,有个要求,我和这两个小朋友站成一排照相,会有几种排法?再找出最佳的一种排法拍照,谁愿意来? 你真了不起,将来一定能当一个优秀的摄影家。其他学生还想照,好,下课我们邀请你们的班主任一起照一张,好吗?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愉快。

四、课后总结(思维点化)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同学们,搭配是一门学问,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关于搭配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像今天这样,有序思考、发现规律,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五、拓展延伸

5.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篇五

藁城市岗上学区岗上小学:芦金肖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5—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

1、认识四边形,找出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

1、一系列活动直观感知四边形,总结概括四边形的概念,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2、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边形拼图,三角板,直尺,钉子板,装好各种图形的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呢?

2、现在我们就到运动场去,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认识的图形呢?(课件出示课本34页校园平面图。)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图形。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其中的一类图形----四边形。(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下面的图形中,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印发,两人一份)

学生完成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师课件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根据四边形特点,判断图形是否是四边形。(课件展示图形)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四边形分类)

(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明确分类标准。

你手中的四边形中,哪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

请同学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课件展示)

今天认识的其它几个四边形中有没有相同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按角的特点和边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同桌合作,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你们手中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并将分类结果展示出来。

方法1:根据有没有直角分{② ⒕}{⑤⑥⑧⒒⒓}

方法2:根据对边相等分{②⑤⒒⒕}{⑥⑧⒓}

方法3:根据对边相等的情况分 {②⒒} {⑤⒕} {⑥⑧⒓}

鼓励学生发表不一样的看法,教师给予肯定。

三、方法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

1. 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四边形认识中已提过)

2. 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四边形: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围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的四边形。

(全班交流)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3、我再考考你们,能帮小猴穿过迷宫吗?(课件展示,小猴走迷宫)

五、作业:

同学们想一想,把四边行去掉一个角会是什么图形?自己动手试一试。板书设计:

6.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篇六

1、我们一起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帮助饲养员叔叔来解决一个问题,饲养员一次给小猴子3根香蕉,给大猴子6根香蕉,大猴子吃的香蕉根数是小猴子的( )倍呢?

(1)请你圈一圈填一填(请大家拿出小卷子,小卷子的第一道题)

(2)你是怎么想的?是这样圈吗?(大猴吃的香蕉根数和小猴吃的香蕉根数比,小猴吃的3根是1份,我们先把它圈起来,大猴吃的香蕉根数有这样的2份也就是2个3,我们就说大猴吃香蕉的根数是小猴的( )倍。

(3)(谁和大屏幕上不一样?)

2、小结:看来我们用圈一圈的方法能很快的找出2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练习3

1、现在咱们分成2大组来做个游戏(123组是一大组,456是一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在桌子上摆。

2、这组同学第一排摆4根,这组同学第一排摆5根,快动手摆。(开始摆)

3、第二排摆的根数是第一排的2倍。

4、快来看看你们组的代表摆的对吗?第二拍的都是第一排的2倍吗?它们摆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啊?

5、小结:同样是第二排摆的根数是第一排的2倍。由于第一排摆的一个是4根,另一个是5根,第二排摆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练习4

同学们做得特别好,下面咱们大家看大屏幕。

(1)自己小声读要求。(2)一个同学大声读(3)你明白了吗?独立做在卷子上。

1、第一排任意画几个△,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

画一画

第一排:————————————

第二排:—————————————————

2、他画的符合要求吗?对不对?还有谁画的和他们不一样?

请同桌互相查,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

练习5

综合题:

1、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谁能把你发现的信息都告诉大家。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猜棋子)

7.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篇七

一、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前面的内容及后续的知识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纵向联系。因此,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厘清教材的前后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起点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烙饼问题”是渗透优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会对优化思想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但优化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可见渗透的痕迹,如计算教学中的算法优化、解决问题教学中的策略优化以及统计教学中的统计方法优化等。除此以外,教材还以“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较为集中地安排优化思想的渗透,具体分布如下 :

由上表可知,优化思想在四册教材中重复出现,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在低年级,教材虽然没有将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 却已经让学生对优化思想有了些初步的体验。比如简单的排列,排列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有序的排列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初步体验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但诸多方法中却有优劣之分, 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开始以优化思想作为一节课的主要目标展开教学,如“烙饼问题”和“找次品”问题的教学,它们都让学生经历了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过程, 体验到了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思想。鉴于此,笔者认为此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模拟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简单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由此可见,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有利于体现数学教学的连贯性和新旧知识的关联,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纵向建构,能引领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

二、 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既有纵向联系, 又有横向联系。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即研读新知识点与哪些知识是相似的,让学生及时横向沟通,领会新知识点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笔者认为,研读数学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不应忽视。

例如,“烙饼问题”并非为烙饼而烙饼,而是通过烙饼问题的学习提炼出相应的规律, 从而去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教材就为“烙饼问题”提供了三个相似的问题,意在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1.教材105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一种电脑小游戏,玩一局要5分钟,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小东和爸、妈妈一起玩,每人玩两局,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2.教材107页的第2题:东东、晶晶和红红三位同学去量身高、验视力,每项检查要3分钟,他们至少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做完这些检查?

3.教材 108 页的第 4 题:三个客人去饭店吃饭,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比较合理?

上述3个问题分别是玩游戏、体检和炒菜的实际问题,其解决原理都和烙饼一样,学生只要掌握了“烙饼问题”的实质,这三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事实上与“烙饼问题”更为接近的问题有煎鱼、煎饼等生活化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又设计了如下3个练习:

1.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面要用2分钟,请问妈妈煎完3条鱼至少要用几分钟?

2.妈妈用锅煎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条,煎一条鱼要用4分钟( 煎一面要用2分钟) ,请问妈妈煎完4条鱼至少要用几分钟?

3.妈妈用锅煎饼,两面都要煎,一次能煎两个,煎一个饼要用6分钟( 每面要用3分钟) ,请问妈妈煎5个饼至少要用几分钟?

当然,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前提是学生领会了“烙饼时间 = 烙饼个数×烙一面饼的时间”这一规律。由此可见, 研读数学教材的横向联系有利于知识点的横向比较,体现同类知识点的关联,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建构, 能引领学生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来进行探究。

三、 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

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 即研读教材展示的每一个文字和每一个符号, 领会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只有研读清了教材的公开信息,才能厘清教学的基本内容,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做好准备,这也是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比较好的做法是:先梳理出教材所展示的各种信息,然后再决定各种信息的价值权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

例如,“烙饼问题”的教材版面只有半面多一点( 如图1) ,但其中蕴含的公开信息却很丰富。笔者认为,它至少蕴含了如下5条公开信息:

1.烙饼的条件 :烙3张饼 ;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用3分钟;尽快( 时间最少) 。事实上,这些条件表明了“烙饼问题”来源于生活。

2.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探索时必须通过操作使学生清晰, 探索后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从而让学生理解两张饼同时烙,没有让锅空着,充分利用了资源,比较省时间。而一张饼一张饼烙,浪费了资源,花的时间就多,这其实就是优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另外,先探索烙1张饼和2张饼的时间,其实是渗透了化归思想,化难为易。

3.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教材中的一个反问表明烙3张饼的方法多样,应该组织学生探究。为了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教材用示意图表示烙饼的过程。这就表明,在教学时理应让学生学会画示意图。同时,教材通过示意图展示出交替烙,让学生领悟其内涵,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要显著得多。

4.探索烙4张饼、5张饼、6张饼……的最省时间。探索这么多时间,表明烙饼时要设计表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有序,也有利于后面的发现。

5 .“ 你 发 现 了 什 么 ? ” 表 明 教 学 时 要 提 炼 烙 饼规 律 。

上述5条信息,教学时都要予以重视,但这5条信息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第3条和第5条,第3条可以展示探索过程,也可以体现烙饼的实质,而第5条则可以简化烙饼规律,为知识的横向联系做好准备。可见,研读数学教材的公开信息,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

四、 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

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 即研读教材背后所蕴藏的知识点及思想方法。教材的公开信息,只要花点时间就能捕捉到, 但发现其背后的秘密却需要一定的教育经验与智慧。事实上,教材背后的秘密往往又是决定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教材背后的秘密,才算把教材研读透了。

例如,关于“烙饼问题”,教材除了展示出上述5条公开信息外,它的背后还应该蕴含如下2条秘密:

1.同时烙和交替烙的优势。同时烙,即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再同时烙两张饼的反面。交替烙,即不一定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或反面, 可能同时烙一张饼的正面和另一张饼的反面, 也可能烙了一张饼的正面后,等一下再烙反面。但同时烙和交替烙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那就是让锅不空着,充分利用资源,从而节省时间。事实上,偶数张饼适合同时烙,如2张、4张、6张等 , 奇数张饼( 除了1张饼和3张饼) 适合同时烙和交替烙同时使用,如5张饼,其中的2张适合同时烙, 其余3张适合交替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表格展示出烙饼张数和烙饼时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2.烙饼规律的实质。教学时,学生借助表格可以快速提炼出烙饼规律:烙饼时间 = 烙饼张数×3分钟,但教师还应该知道这个规律的数学实质。如教材上所说,烙3张饼的最省时间是9分钟,其实质是3张饼有6个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烙3次( 6÷2=3) ,每次3分钟,一共是9分钟( 3×3=9) 。当然,这个实质可以不告诉学生,因为告诉学生反而会把烙饼问题弄得更复杂,而且会冲淡先前的发现,但教师必须心中有底。从这个本质出发,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烙饼规律时,还可以再抽象一些,即3分钟是烙一次的时间,或者说是烙一面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提炼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规律:烙饼时间 = 烙饼张数×烙一次的时间或烙饼时间= 烙饼张数×烙一面的时间。

由此可见,准确研读数学教材背后的秘密,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既有深度,又更简洁,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入浅出吧。

8.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书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2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20-03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由卢江、杨刚任主编,王永春、陶雪鹤任副主编,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同志们,在大量调研、实验和广泛征求全国城乡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教育工作者的意见下,在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正式发行。现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介绍。

一、教学内容介绍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变动

这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扩展知识的范围,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实验教科书相比,其主要变化有:

(一)加强了准备性,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1.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学生入学前已接受了学前教育,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心中有数,因此安排了“准备课”。

“准备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数一数”,保留了“开学图”和“数一数”、“认数”、“读数”的内容,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读数的情况。第二部分“比多少”,保留了“同样多”“多”“少”,充实了内容,增加了练习一。

2.将一年级下册的“位置”提到一年级上册,做为第二单元。讲了“上下”“前后”“左右”。

(二)降低了有关知识的难度,更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1.在第二单元“位置”中,原实验教科书中‘左’‘右’的相对性和位置删掉不讲。

2.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只讲立体图形,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平面图形删掉不讲。

3.第七单元“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半时删掉不讲。

4.删去了“求未知数”的教学内容,只是在练习中渗透了这样的练习题目。

三、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这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了现行实验教科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力求使新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

新教材在编排上更加体现:

(一)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如数和计算的知识,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又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三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8、9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

如几何图形,先认识“上” “下”“前”“后”“左”“右”(第二单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和练习经常用到这些知识。再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本册只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第四单元)。

(二)加强了知识的整理

整理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它更多的是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更好地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

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材给出了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后边知识的整理,又是前边知识的完善。

大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增加了整理和复习。如P32页3题,P69页第5题的整理和复习。2题是10以内加法整理,3题是10以内减法的整理。再如P101页第8单元的整理和复习,1题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

(三)增设了教学的背景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教材安排了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数学背景知识。

如:P60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算筹。P72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象形数字及计算。P85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四)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作为数学的核心概念,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教材在第五单元中,认识了6、7和加减法后,在p46页~p47页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一步:图里有什么?要求学生读懂题(看懂图);知道题(图)中什么是数学信息(已知条件),有几个数学信息(已知条件);什么是问题,怎样表示。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第二步:怎样解答?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答,把分析过程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解答正确吗?要求学生反思、检验,并学习填写答语。

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初步学习树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五)练习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1.p68页6题。6+□=10,是在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安排的练习,不但复习了前边学过的加法,也为20以内进位加法中“凑十”做了铺垫。

2.“11~20各数的认识”中,p80页3题,如:7+3+5=_____,不但复习了10以内的加法,十加几,还为20以内进位加法的思路做了铺垫。

3.练习是按课时划分的。

(六)注重有关知识的渗透

1.第一单元渗透了集合、对应的思想,第6单元主题图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有的练习中还渗透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思想。

2.渗透了填未知数,要求学生想组成。如p56页11题、p63页7题、p68页6题、p81页7题、p94页9题、p103页9题、p108页9题、p110页17题。

(七)为数学教学评价提供了平台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因此,每个单元安排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由于学生识字比较少,每个单元后的评价,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评价内容有知识性的,有情感性的,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p13页2颗星;p33页3颗星;p38页4颗星;p72页5颗星;P81页6颗星;p87页7颗星;p103页8颗星;p113页自我评价,画笑脸。使学生自己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四、各单元内容介绍

第一单元 准备课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数有所了解,本单元“数一数”通过美丽的校园校内外数量用到10以内各数的物体,学生指物数数(点数),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点数)的方法。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比多少”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体验“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数一数”分为两部分

1.美丽的校园 (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情况)

2.认数、读数。一面红旗、两幅单杠、3个石凳、4个垃圾桶、5、6个背书包的同学、7只鸽子、8棵大树、9个女同学、10个男同学。

通过认数、读数,渗透同一类物体画在一个圈内(集合圈),1~10个数与相应的画面呈现,表示一一对应让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个物体,认一认,读一读旁边的数,初步说一句完整的话,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不是正式教学认和读这些数。

(二)比多少

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的感性经验,教材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比多少”主要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通过小兔帮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

本单元后安排了练习一。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经历数数活动的过程,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的情况,初步感知数数的方法,初步学会数数。

2.通过学生操作,经历比较的过程,直觉感知“同样多”“多”“少”,初步理解其含义,会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兴趣。观察图画或实物,可以从无序逐步到有序,按数目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等。教给学生数数的方法。

2.指导学生操作学具,渗透对应思想,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摆一摆,说一说,说一句完整的话,通过交流感受数学的乐趣,建立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为2课时。

第二单元 位置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位置”提前到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但“左、右”降低了难度,不讲相对性了。

本单元要求学生会辨认上、下、前、后、左、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了适合儿童的情境,亲身体验生活与学习环境中的方位,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上下”、再是“前后”、最后是“左右”,上下、前后,通过一幅大桥的画面,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桥下一艘轮船正穿梭而过。在位置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前后位置是绝对的,引导学生认识方位上下、前后。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后的方向是后。如果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左右,主要是建立左、右的标准,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对应起来,从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小汽车在大货车的前面,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客车的前面是 。

“做一做”进一步体会上下、前后。

(二)左右

左手、右手。

做一做。①左右的练习,②上下的练习。练习二和本单元的练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感受其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说。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

3.在互助合作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上一篇:学生会自我简介下一篇:以植物研究为突破进行小学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