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2024-10-14

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精选12篇)

1.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一

活板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按照工作程序依次说明事物的方法;二、掌握课文中一些文言词语的近义语。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教学设想

一、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说明事物的顺序,采用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提示”充分自读及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事前准备毕昇的人物图象、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录相片,也可以与当地印刷厂联系,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增强教学效果;

三、参观附近的工厂,写一篇参观记。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周会班会等时间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介绍毕昇的生平及活字印刷;可以带着问题先行参观附近的印刷厂。

二、课堂实施:

1.借助注释运用“阅读提示”自读课文,组织讨论;

2.讲解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和”:huò “从”:zòng

“今”: 使 “自”:另自,另外。

“具”: 准备好。

3.引导讨论:(1)讨论第一段,重点了解活版印刷是从木制印刷发展而来的。它将木刻印刷术直接刻在木板上的方法改进为用胶泥制成活字,在铁板上排版。这样,它就不需要像木制印刷那样每字必刻,既耗费时间又耗费钱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而可以做到“瞬息可就”、“瞬息可成”。

小结:第一段交代活版印刷的前身——木制印刷术及其发展。

(2)讨论第二段重点了解活版印刷出现的年代及其发明者的姓名、身份。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活版印刷技术;

①制字印、排版技术,即活版制作技术,先介绍制字印,再介绍排版。

②指出活版印刷之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一是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便可以连续排版;二是采用了“按音韵的贮字印”的科学检字法,用排字代替了刻字;

③说明字印不用木制而用燔土的原因。

在说明活板制作技术时,采用了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制作字印(制字印:胶泥刻字→火烧)→排成活版(放置铁板→蒙上松脂、蜡纸灰→放置铁框→火烤→压平字印)

(3)讨论第三段时着重领会这一段交代了活字的下落。,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技术的珍爱之情。

4.讨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围绕“活”字说明,作者从制作字印、排版、印刷技术等方面作了重点说明;而对与“活”的特点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则一字未写。

(2)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三 练习: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特别是填好练习二的表。

2.完成书后练习三。

3.参观附近的工厂,学习用“按工作程序依次说明”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参观记。

(练习三参考答案: 印①,动词;印②③,名词。火①名词;火②,动词,用火。以①,动词;用;以②,连词,来。就①,动词,成为;就②,动词。为①,做;为②,成为;为③,为④,是。)

作文训练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作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说明文的顺序:从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出发,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程序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教学方法

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本单元的课文为范例,如《故宫博物院》说明建筑物的,采用了空间顺序;《活板》着重解说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采用了程序说明;《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说明了书籍演变的历史,采用了时间顺序。于此,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阅读作文训练知识短文后的“例文一”、“例文二”、“例文三”,分析理解不同的说明顺序:《我们的校园》是说明学校整个建筑结构布局的,使用了“空间顺序”;《香菜味美待嘉宾》是介绍江南特产——“香菜”的腌制“过程”及方法的”,使用了“程序顺序”;《蝴蝶是怎样飞回来的》,作者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初步推断将雄蝶与雌蝶分离开来,相距甚远,却能迅速飞回的原因,可能是蝴蝶之间有一种能发出和接受信号的“电磁波”。本文使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作文提示

针对课文提供的“参考题目”,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说出不同的说明顺序。1.《我喜爱的一座建筑》

明确:空间顺序;如果把某一座建筑与史实结合起来介绍,也可采用“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2.《„„发展小史》

明确,填上具体要说明的事物,如“火柴”“邮票”“钱币”等;时间顺序。3.《介绍„„小制作》

明确:填上“笔筒”“风向仪”“贺年片”“飞机航模”等;程序顺序。4.《风筝为什么能上天》

明确:逻辑顺序。

5.《霜叶红于二月花——谈枫叶变红的原因》

明确:逻辑顺序。6.《××菜,我是怎么做的》

明确:填出菜名;程序顺序。7.《布置我的小天地》

2.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二

一、关于催化剂概念的表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37页关于催化剂的概念, 第五行“这种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反应速率”中的“增大”, 我认为表述为“改变”更为妥当。因为催化剂包括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同样称为催化剂。湘教版教材上册114页和人教版教材上册38页对催化剂的表述均较严谨。

二、关于二氧化碳状态变化的叙述

固体二氧化碳就是我们常说的“干冰”, 在常压下, 温度高于-78℃时, 雪花状的固体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显然, 这种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上称为“升华”。而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41页二氧化碳状态变化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干冰在气化时要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中的“气化”应改为“升华”更为妥当。因为“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物理现象。原句的表述虽然使用了“气化”而非“汽化”, 但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湘教版教材上册39页和人教版教材上册115页对此内容的表述均无疑义。

三、关于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记述

20℃时,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如出一辙地转载、复制和沿用。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258页附录四也毫无例外。笔者认为对碳酸的挥发性有待推敲、商榷。据调查和分析, 挥发性酸是指逸出溶液后还保留酸分子形式的酸, 挥发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而碳酸逸出溶液的气体是CO2而不是H2CO3, 它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 笔者认为严格说来, H2CO3是不稳定性酸并不是挥发性酸。

四、关于氯化钠的形成的微观图示的描述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 (Na+) , 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Cl-) , 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了氯化钠。但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9页图3-16对此过程的微观描述显示: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明显比钠原子小。这是对的, 因为根据原子、离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知:电子层数越多, 粒子的半径越大。而构成氯化钠的氯离子应大于氯原子, 这是因为当粒子的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相同, 核外电子数不同时, 核外电子数越多, 粒子的半径就越大。因为在电子层数、核电荷数相同的前提下, 核外电子数越多, 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逐渐增大, 结果导致粒子半径不断增大。因此, 氯离子应大于氯原子。但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9页图3-16对此过程的微观描述显示:氯原子与氯离子大小相等。这一点运用化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笔者建议将此微观图示加以修正。

五、关于原子的客观存在的描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6页图3-12, 据本教材介绍, 这是国际上借助扫描隧道技术在铜的表面上镶嵌48个铁原子, 并将其排列成一个圆形图像。教材中取用该图像是借以说明原子的客观存在及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笔者所不解的是, 为什么要在铜的表面上镶嵌48个铁原子而不是铜原子呢?而湘教版教材上册61页图3-11恰恰取用了同样的这个图像, 却注释为“STM观察到的48个铜原子的图像”, 这个注释与本人的想法一致。但这究竟是两幅图还是一幅图?该图像中到底是铁原子还是铜原子?这些似乎与运用该图像的用意无关紧要, 但基于科学的求真、求实的严谨性, 归属于一个确凿的注释显得很有必要。

六、关于元素周期表示例的阐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49页附录四和下册259页附录五出现了两次元素周期表。表中以氧为例, 说明了每小格代表的元素、元素符号及相关数字的含义。但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出现了差错。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与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所在的表格背景不一致。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所标识的是金属元素的颜色, 而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因此, 应将示例中表格的背景颜色由深蓝色改为淡蓝色为宜。

七、关于中和反应中的“中和”的表述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也就是说, 中和反应的反应物要求是一酸一碱。但沪教版教材有两处在运用“中和”这一化学术语时稍显随意, 忽略了对中和反应概念的顾及而缺乏学科术语的严谨性。第一处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46页附录二最后一段倒数第三行:“如不慎将较多量的酸 (或碱) 液泼在实验台上, 应立即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或稀醋酸) 中和……”中的“中和”笔者认为欠妥。因为, 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是酸和盐发生反应, 因此不是中和反应。第二处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204页练习与实践栏目中的第5题:“蒸馒头、炸油条常要用小苏打 (NaHCO3) 或纯碱, 它既可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 又能起发泡作用。怎样用化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本题中也使用了“中和”这一化学术语。同样, 题目中所涉及的“小苏打 (NaHCO3) ”和“纯碱”均属于盐, 它们和酸反应不能断定为中和反应。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两处“中和”术语的运用均有待推敲商讨。

八、关于物质或溶液颜色的图示描述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下册第154页图6-3中的第二支试管内盛装的是硫酸铜溶液。教材中所显示的颜色为绿色, 这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际颜色为蓝色不一致。该图的用意在于介绍三种带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因此, 颜色的真实、匹配很重要。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60页图3-3a中第三个烧杯颜色改为红色更为客观。

九、关于铁生锈数据的统计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上册第126页第一行“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 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一句中的“十分之一”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18页最后一段第三至第五行所述的“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不相吻合。而九年级化学湘教版教材下册第50页第一自然段第一至第二行对此内容的叙述则为25%~40%。如果上述三个数据都是可靠的话, 那么原因应该在于数据统计的时间不同。因此, 笔者查阅并考证了上述三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时间, 分别为人教版2006年出版, 湘教版2008年出版, 沪教版2008年4月修订出版。基于此, 沪教版的“十分之一”仍有待考究。

3.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三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4.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四

1、了解戏剧的一般情节结构;把握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2、理解剧中人物语言对塑造人物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的光辉品质。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各种朗读方法,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并学习话剧语言的独特表现力。

教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陈毅市长的铜像照片)这是一座伟人的铜像,它矗立在滔滔的黄浦江边。你知道他是谁吗?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2、(多媒体:出示解放前夕旧上海图片)简介上海刚解放时的情况。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自己对陈毅的点滴了解。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既拉近了学生与陈毅之间的距离,又为下面对陈毅市长的人物分析作准备。默读课文 初步感知

1、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陈毅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之一,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要求:(1)借助文后注释,扫除文字障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阅读完这个故事,你最大的一点感受是什么呢?

1、(1)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文后注释扫清字词障碍。(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作概括:陈毅说服齐仰之出山,请齐仰之主持筹建医药厂。

2、学生交流各自读后的最初感受。概括文本内容着重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却又是八年级学生有待于提高的能力;而交流初读后的感想有助于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所在。明确结构

分析人物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陈毅在拜访说服齐仰之的过程中碰到了哪几个难题?据此,这场戏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2、这些难题为何能得到顺利解决?

3、从中可以看出陈毅和齐仰之各自怎样的个性?学生讨论明确:

1、碰到四个难题:被拒门外、谈话限时、难以说服齐仰之、请齐仰之出山。据此,这场戏可分四个层次: ①矛盾的发生(开头至“齐仰之请陈毅坐下”):解决了难以进门的矛盾。②矛盾的发展(至“齐仰之又请陈毅坐下”):解决了谈话限时三分钟的矛盾。③矛盾的激化(至“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解决难以说服齐仰之的矛盾。④矛盾的解决(至结尾):解决了请齐仰之出山的矛盾。

5.一年级语文上册数小鸡教案沪教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认识笔画“横折弯钩”,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描写“气、少”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拼读音节的兴趣;复习声母j、q、x,能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教学重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

2、能拼读带有声母“j、q、x”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熟读成诵。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蜡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一天清晨,母鸡妈妈带着它的宝宝们到草地上做游戏来了。有个宝宝名叫小黑鸡,可是,大家都叫他——小淘气。

2、学习“小淘气”的“气”。

1认识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教师当堂板书 “气”字,重点指导“横折弯钩”的书写。并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本子上描一描这个“气”字,教师作巡视指导。2读词语:○“小淘气”

3、揭示课题,拼读“鸡”字的音节jī。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数小鸡》这首儿歌。

二、朗读儿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边听录音,边跟着指读。

(二)轻声读儿歌,圈出儿歌中的生字。

(三)读儿歌,随机学生字。

1、学习生字“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戏”是由左边的“又”和右边的“戈”组成的,这样的结构就叫“左右结构”。想一想,我们认识的哪些字也是左右结构的。○1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当场书写“戏”。○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学习生字“急”,读词语:着急

○1鸡妈妈发现少了一只小黑鸡,心里可着急了。你们能不能劝劝它,让它别着急呀!(请学生轻声读句子)

○2谁来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呀!(指名读句子)○3我们一起来劝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齐读句子)

3、学习生字“毛”

○1正音,读词语:毛茸茸(máo rōng rōng)○2学生交流:哪些东西也是毛茸茸的?

4、学习生字“少” ○1带读。○2齐读。

○3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意思同“少”相反的?(多)

4给“少”组词,再说出几个反义词。○(大小、上下、左右、前后、黑白、高矮、长短……)

三、朗读儿歌,尝试背诵 1、师生合作读儿歌。

2、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读儿歌。3、指名读。

4、试背。(能背的小朋友可以一起背,背不出的小朋友可以看着书读。)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读句子:鸡妈妈和小鸡一起做游戏,发现少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黑鸡,鸡妈妈心里可着急了!

2、看图拼读音节“jiā、xià、jú huā、hú xū、jī qì”。

3、照样子描写“气、少”。

1教师通过板书把“少”的“先中间后两遍”的笔顺规则展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一些基本的笔画笔顺。

2学生当堂练习书写“气、少”○,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6.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六

xiaoxue.xuekeedu.com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雨、下、桃、花”4个生字。认识笔画“竖弯钩”。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摹“花”“下”“雨”。

2、复习“d t n l ”, 正确拼读课文中所出现的音节:di da fa。

3、正确朗读儿歌,感受春雨给植物带来的快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课题学习生字。

1、出示下雨前情景的图片与文字。

师:瞧,蚂蚁背着粮食在搬家,蜻蜓飞得低低的,抬头看看,天空中乌云密布,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就知道要——

2、读准课题的字音。

◇ 出示词卡:下雨啦(la)

◇ 师示范拼读:la下雨啦。

◇ 个别生读——开火车读

3、结合课题书写,识记“下、雨”

过渡:瞧,天空越来越黑,不一会儿,就——

媒体出示:下雨啦

(1)借助笔顺框,识记“下”的笔画、笔顺。

出示:“下”及“下”笔顺框。

(2)借助动画演示,识记“雨”

出示:窗外下雨的动态图画。

4、读好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受春雨的轻与细,读好词语。

(1)听录音,引入情境,拼读“滴答滴答”

师:你听到春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呀?

师:雨点落在地上,发出了——

出示词语:“滴答滴答”拼读

(2)创设情境,反复练读。

xiaoxue.xuekeedu.com

师:雨点落在屋檐上——,雨点落在操场上——雨点落在窗户上——

(3)齐读

2、看图,说说春雨给大自然带来怎样的变化,出示:图

师:春雨给大自然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看,用心记。呆会儿老师请你按照图片出现的顺序来说说什么怎么样?

3、师范读,拼读音节,将儿歌读正确。

(1)师范读,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拼读词语“下吧、发芽”(个别——齐读)

小结:拼音可是我们识字的工具,你以后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

自己拼拼音节,认一认,养成一个好习惯。

xiaoxue.xuekeedu.com

(3)各种形式练读儿歌。借助拼音,读通儿歌。

自读儿歌——个别生上台读——同桌读文——齐读课文

三、反复读儿歌,积累语言。

1、读第一句,体会不同角色的快乐。

(1)体会小雨滴的快乐。

师:瞧,小雨点儿从天上落到了地面上,他多快乐啊,谁来读这句话?

出示: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

(2)体会植物们的快乐。

师:其实快乐的不止是小雨点呢,自然界中的植物们也很快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你多快乐呀,儿歌中就用了一个感叹号,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那份快乐。

(3)男女生读好句子

2、角色扮演,积累语言。

(1)自读

师:现在你就是柳树,或者你就是桃树。看到春雨落下来了,你们高兴吗?选一句话来读读,把你的快乐告诉大家。

(2)个别生读

(3)同桌两个人合作读文。

(4)全班合作:第一句齐读。女生扮演桃树。男生扮演柳树。

四、复习、巩固字词。

1、读词游戏,巩固字词。

出示:下雨雨水雨天桃树桃花桃子花草采花

(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2、写字指导。

(1)回忆“下、雨”的书写。

(2)指导“花”的书写,认识新笔画竖弯钩。

xiaoxue.xuekeedu.com

师:看看这个“花”字,我们该怎么来记住它呢?请你仔细看,用心记。花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3)在田字格里各描一个生字。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儿歌,看图说话。

1、齐读儿歌。

2、看图说话

出示:图和填空。

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

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复习拼音,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后练习。

1、练习一:我会读

(1)媒体出示音节:mǎ lù lǘ tù

(2)指名交流。

(3)拍手游戏。

xiaoxue.xuekeedu.com

师:请你跟着我拼一拼说一说。mǎ一匹马,tù一只兔,lǘ一头驴,lù一头鹿。

2、练习二:我会拼。

(1)复习已学的声母、韵母。

(2)拼读音节。

d

d

t

t

ɑ

i

n

n

l

l

同桌两人互相拼一拼——开火车拼读音节。

3、练习三:我会连

(1)逐一出示图画,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2)拼读音节。

出示:tu tu tu,dɑ dɑ dɑ,pɑ pɑ pɑ,di dɑ di dɑ

师:这些东西会发出什么声音呢?拼拼音节,动动脑筋,就能找到答案了。

自拼——男生——女生

(3)连线

(4)交流

xiaoxue.xuekeedu.com

师:你们是怎样连的呢?我们要来做交流了。怎么说呢?请你仔细听,用心记。

tu “tu tu tu”是摩托车发出的声音。谁能学着我的样子来说。

(指名说——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5)读儿歌。

媒体出示:

摩托车开起来

tu tu tu

机关枪响起来

dɑ dɑ dɑ

大气球爆炸了

pɑ pɑ pɑ

小闹钟跑得欢

di dɑ di dɑ

指名领读——自由练读——全班表演读

7.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七

xiaoxue.xuekeedu.com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个、不、回”3个生字

2、复习三个单韵母“ɑ、o、e”,练习它们的四声。

3、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4、复习笔画“横折”,能在老师指导下描写“不、个、回”。

教学重点: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不、个、回”三个生字。练习“ɑ、o、e”的四声。

教学难点: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文磁带、生字卡片、带声调的拼音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揭示儿歌

1、我们先来唱首歌,也可以请你的好朋友一起跳个舞。

2、播放歌曲《拔萝卜》。

3、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一说你看到过的萝卜吗?

4、今天我们学得儿歌就与又大又红的萝卜有关。

出示课题:2 拔萝卜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儿歌,认识生字。

1、在这首儿歌中,你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同桌交流)

2、这首儿歌中,还藏着不少生字宝宝呢,让我们来看看。

3、出示生字:“不、个、回”

4、再听儿歌,要求学生记住生字的读音。

xiaoxue.xuekeedu.com

5、你认识了哪些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的?(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6、指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出示生字:“不、个、回”

(1)“不”:找好朋友指名读

(2)“个”:猜字谜——人爬敢,高高在上

(3)“回”:顺口溜——大口里面藏小口。注意笔顺指导。

7、现在我们把字宝宝送回家,再来读读这首儿歌。(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漏字。)

(1)同桌互读儿歌。

(2)小组比赛读儿歌

(3)齐读儿歌,能背诵的学生合上书背儿歌。

三、复习巩固

1、游戏巩固生字

(1)游戏“拔萝卜”

(2)游戏“一字开花”

2、口头扩词:回

四、读儿歌复习拼音

1、送信游戏,巩固单韵母“ɑ、o、e”

2、ɑ、o、e都是单韵母,单韵母都有四种声调。

老师边教方法,边做动作。

3、声调就好比这辆滑板车,你们可以用自己的小手当小车帮助读准四声。

(1)自己练习按顺序读四声。

(2)在小组内互相练读。

(3)、如果老师把顺序打乱了谁还回读?

xiaoxue.xuekeedu.com

(4)重点指导“ɑ、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练习。`

4、读儿歌,找找儿歌中带有“ɑ、o、e”的字。

五、书写指导

1、复习笔画“横折”

2、找一找“不”、“个”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笔画?

3、学生自学笔顺后交流。

4、教师示范,找准“横折”在田字格中不同的位置。

5、学生照样子描写。

六、拓展

如果你看到这个又大又红的萝卜,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8.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八

《瑞恩的井》教学反思

《瑞恩的井》叙述的是一位加拿大6岁男孩得知非洲儿童饱受苦难、面临死亡,而70美元可以帮助他们打一口井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了这笔钱,后来他得知这笔钱只够买器材,打井却远远不够,因此他继续努力并寻求媒体的帮助,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两年后,他来到了非洲,看到了他的那口井。至今,由他发起的募捐行动仍然在全加拿大进行着„„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瑞恩的爱心、决心和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课文弘扬了一种善良、博爱的精神,一种真挚的想以个人力量拯救世界的态度。

课文中有些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负责人对他说:“这个数目对你来说太大了”,这个数目是多少?我让学生对70美元进行人民币的兑换,合人民币约560元左右,这对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来说70美元是通过自己做额外的家务活挣得的,这个数目确实是太大了,领悟到瑞恩身上的那种善良、有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再如:“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光靠老师讲解是很难体会的,在教学时我播放了一个视频介绍了非洲的现状让学生观看,视频上非洲贫瘠的土地,一些骨瘦如柴的孩子引起了学生的动容,课堂上学生个个面容沉重,严肃,有的眼闪泪花。在交流时,他们说非洲是一个没有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饥饿、疾病、死亡时刻威胁着他们,这是非常痛苦的,而瑞恩的井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因此学生对瑞恩的所作所为,由衷的敬佩不已,课最后在对瑞恩说说心里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感受到这篇课文他们读懂了。摘录几段:

“瑞恩,你的行为让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了爱心的感染,我也想拿出我的零花钱捐给非洲的朋友们,加入你们爱心的队伍。我祝你心想事成。”

“瑞恩,我十分敬佩你那种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我要向你学习,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要有毅力有决心。”

xiaoxue.xuekeedu.com

“瑞恩,你让我看到了我现在的生活有多幸福,我要好好珍惜,像你一样多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瑞恩,你是一个善良的小朋友,我也想像你一样帮助非洲儿童。我知道我们中国也有许多贫穷的儿童,我会像你一样帮助我们中国的这些贫穷的儿童。”

„„„„

9.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九

重 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难 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考点分析:函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内容是第十八章的基础内容,为以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做铺垫。在以后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求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本节课。

教学内容

函数的概念

知识回顾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在图中描出下列各点: E(3,2),F(–1,–3),G(0,1),H(–2,0)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不同位置点的特征: x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 y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

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____,纵坐标为_____; ②对称点的坐标的特征: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__相同,_______相反;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______,纵坐标______。

1、授课内容

探究过程:

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

知识点1:常量与变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点拨:变量和常量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此外,还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常量,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火车行驶的问题上,火车在启动阶段,速度v就不是常量,而是变量。

例题一:(1)瓜子每千克12元,买x千克瓜子需付款y元,用x的代数式表示y,并指出这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解:y=12x。在这个问题中,单价12元是常量,瓜子的重量x千克、付款金额y元是变量。

(2)写出圆周长公式,并指出公式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量是常量还是变量

解:C=2πR或C=πd.在公式中,2π或π是常量,半径R或直径d、圆周长C都是常量。

点拨:变量一般用字母表示,常量用具体的数表示,但有时也用字母表示,如例题(2)中的π表示圆周率是常量。

知识点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在x的允许范围内,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理解函数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函数并不是数,它是指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的一种对应关系,至于这两个变量是否一定要用字母x、y来表示,不一定。

其二:自变量x虽然可以任意取值,但在很多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的,如x表示时间则x一般在正数范围内取值;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其三:对自变量x在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这里确定与对应对理解函数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至于唯一确定是中学阶段对函数概念的一种界定。

例题二:(1)2x+1是不是变量x的函数?为什么?(2)在二元一次方程2x+3y=6中,y是不是x的函数?为什么?

解:(1)因为x是变量,代数式2x+1的值也是一个变量,且随着字母x的取值而唯一确定,所以变量2x+1是变量x的函数。

(2)在二元一次方程2x+3y=6中,因为x、y可以取不同的数值,62x所以x、y是变量。当x取确定的值时,可由y=求出y,即y的值随之唯

3一确定。所以在这个二元一次方程中,y是x的函数。

练习: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之间有如下的关系:G=mg,其中,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g=9.8牛/千克,物体所受的重量G是不是它的质量m的函数?

知识点3: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

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如果y是x的函数,那么对于x在定义域内取定的一个值a,变量y的对应值叫做当x=a时的函数值。

符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f表示y随x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函数的自变量取定义域中的所有值,对应的函数值的全体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如函数y=x+10(4

x12x

(1)y=3-2x(2)y=2x3

(3)y=52x(4)y=

4x3 13x 分析:(1)是整式函数,整式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是分式函数,分式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3)是二次根式函数,二次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4)是二次根式与分式的综合,要注意综合考虑

解:(1)定义域是全体函数(2)2x+3=0,即x=-(3)5-2x≥0,即x≤5

3x4x304 即

(4) 解不等式组得113x0x331-x< 43

练习:求下列各函数的定义域

(1)y=2x+5(2)y=

(3)y=3x4(4)y=

例题4:已知f(x)=

13x,求f(-)的值

22x13x1 x2x1 x4 分析:函数与函数值是不同的概念,函数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1而函数值指的是当自变量取某一数值时,函数的一个对应值,求f(-)得值,2113x就是当x=-时,求y=,的值,只需要把x=-2代入后计算即可。

22x113()3212 解:f(-)==- 4212()12

练习:已知f(x)=2x31,求f(-2),f(-),f(0),f(2)

2x4

练习:把下列x与y的关系写成y=f(x)的形式,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1)8x+7y=16(2)xy=9(3)x=

10.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十

1、通过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暗示,体悟本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并进一步理解学习“伏笔”这种谋篇技巧

2、通过对文中杰米和鲍勃两个人物的深入品评,进一步学习如何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3、感受欧亨利小说幽默外壳下的沉郁的人生及人性的光辉。

教学重点:

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伏笔,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相关描写,揣摩人物复杂的心理,感知人事沧桑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上海外滩今昔对比图,从二十年的变化入手,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说《二十年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

二十年前,一对好友分别,鲍勃去西部,杰米留在纽约,他们相约二十年后在相约地点聚会。二十年后,鲍勃挣得家业,冒着被捕的风险回纽约赴约,在等待时却当了警察的杰米认出他是通缉犯,杰米请便衣警察将其捉拿归案。

2、你认为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为什么?(结合全文,谈谈故事的结局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追问:什么情节在你的意料之外?为什么又说它是情理之中的呢?这得益于一种什么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预设: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在文章的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做回应。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伏笔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1)鲍勃是一名通缉犯

面对警察,主动打招呼--心虚,警觉性,老练、圆滑,主动避开嫌疑。

主动讲故事--重友情,撇清关系

小小的伤疤--不寻常的经历

金表、宝石--炫耀财富,身份悬殊

第3节“在一家黑黢黢的五金店门口”,在他所站的环境可推测,他不想站在光亮的地方,有掩饰真实身份之嫌。

不断东奔西跑--东躲西藏

13节。语言描写。“我得同……不可终日。”他为什么有这种感觉?由此可揭示出他做的是非法生意。时时刻刻在冒险。过着一种不稳定的生活。

(2)杰米居然就是开头的那位警察

第1节。在夜里将近10点,寒风中,还在巡逻,写出他忠于职守。对他负责的这个地方的百姓负责。

第2节。忠于职守,责任心强。是和平的保护神。

第8节、12节。通过寒暄,想对朋友了解得更多一些。

(或:2、这个结尾是否可信? 请同学圈画出文中为这意外的结局做了伏笔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交流。

3、引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三、再读课文,分析感悟:

过渡: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简单地说杰米是个好人,鲍勃是个坏人呢?

(一)分析杰米

1、如果你是杰米,你会怎么做?

引发学生讨论,并让他们在讨论中理解杰米为何不放走鲍勃,而又不亲手抓捕他。

情与法之间的抉择:坚持正义 坚守原则

坚持了原则,也顾及了友谊

2、面对二十年没有见面的好兄弟,好朋友,而好兄弟此时又是被通缉的罪犯。在听到鲍勃谈论以前的友情和二十年间对朋友的思念,他心里该怎样想?又是怎样的感受?请给杰米添加一段心理描写。

小结:二十年不弃不离的友情揪扯着他,警察的职责鞭笞着他,朋友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描绘及其对自己的夸赞刺痛着他,他在朋友面前的不动声色、不露痕迹不是他的冷酷无情,而是心灵的煎熬,是痛苦的抉择。

3、你认为杰米是个怎样的人?

忠于职守、高度责任心、正直守信、大公无私、秉公执法、冷静机智

过渡:在杰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人,说他真实,是因为我们许多人就像杰米一样面对情与法、面对诱惑与规矩时会矛盾会动摇,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但是杰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经过挣扎后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恰恰是人性美的体现。而人性的复杂在鲍勃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分析鲍勃:

爱炫耀、粗俗、圆滑、自高自大。

守信、重情、重义、真实、坦率

罪犯没有因为犯罪就泯灭了人性美好的东西,警察也不会因为职责而变得冷酷无情。

四、补充拓展,升华理解

1、本来杰米和鲍勃是最要好的朋友,为什么二十年后差别会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者在文中有没有提示?

他们间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所造成。

“纽约”   “西部”

纽约:“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一个人在纽约可以墨守成规,过过舒服日子”

西部:“在西部就像刀架在脖子上,惶惶不可终日”“我得同一些极精明的人竞争才能发财”。

2、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文反映的是怎样的社会生活?

补充作品所反映的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西部的一个侧面。当时美国只是东边的殖民地地区,需要大量的土地,当地已经满足不了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西部,当时西部的土地都是印第安部落的。有一帮先驱者向西部探索,并和印第安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来大量人包括政府和军队涌入西部,通过劫掠、诱导、欺骗、屠杀印第安人,并开发西部地区。当时美国社会过于强调财富,却并没有为人们实现财富目标提供比较充分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因而,一些很难通过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和途径发财致富的人,常常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并进而认为没有必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鲍勃就是这个时代的冒险者与牺牲品。

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

所以当我们在评价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两点: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一定要将人物放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评价。

五、 课后拓展作业:

(一)阅读欧亨利的《贤人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要求:

1、进一步体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品评两文中的主要人物,留心本堂课提醒的注意点。

(二) 揣摩人物心理,添加人物描写

1、在鲍勃谈论以前的友情和二十年间对朋友的思念时,作为听众的警察杰米有怎样的内心波动?

2、看到那张纸条后,鲍勃的心理会有什么想法?他会有什么动作?

3、如果有一天,两位昔日好友在监狱内外隔着狱门真正面对时,会有怎样一幕场景?

张梦楚

11.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

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正确选取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举出一些认为运动的例子。(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甚至地壳运动等等)

师:除了上面举的例子,还有什么东西在运动呢?(展示图片宇宙星系并解释: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亿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师: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所产生的,说明我们脚下的土地也是在运动着的。

师:动物也在运动当中,那么呢?(展示图片:跑步、游泳)

二、推进新课: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运动的世界》,自然界的人,动物甚至植物等等都在运动,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三、自学设问

1.我们生活在一个()的世界里?请举例? 2.人们分别在用哪些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运动的世界? 3.什么叫机械运动?简称什么? 4.什么是参照物? 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过程

5.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6.参照物选取的原则是什么?

四、合学解问

(1)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自学成果,合作探究未解决的问题,对预设的问题形成答案。

(2)学生展示,点评,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补充。

(3)交流结果如下

a.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都在运动。

b.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描述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描述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述运动

c.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d.事先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e.观察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改变了就运动,不改变就静止。

f.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既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也可以选静止的物体;同一物体,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也可能不同;参照物一但被选定,我们认为它就是静止的;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一般选择地面或者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五、拓学再问

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2.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 ] A.江岸的码头 B.游轮的船舱 C.迎面驶来的汽艇 D.油轮上奔跑的小孩

3:诗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以__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以_____为参照物。

4:“月在云中穿梭,云从月旁擦过。”前一句是以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是以____为参照物。

六、固学运用

1、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A、静止的 B、由东向西运动 C、由西向东运动 D、无法判断

2、如图2-1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如图飘扬。在河面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 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

七、布置作业:书本课后1和2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动与静

教学目标: 预设问题: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1)我们生活在一个()的世界里?请举例?(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2)人们分别用哪些方式来描述运动的世界?(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什么叫机械运动?简称什么? 教学重点:(4)什么是参照物?

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静止的判断(5)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学难点:

(6)参照物选取的原则是什么?(1)参照物的正确选取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12.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5个。2. 正确朗读课文。

3. 预习课文,总结预习方法。

4. 通过教学,是学生懂得自然界处处蕴藏奥妙,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预习要求,阶段训练

(1)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课文。(2)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大意。

(3)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准字音。(4)了解课文的主要层次。(5)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词语。(6)理解词语。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板书“走路”,我们大家都会走路,这是非常自然的事。2. 补全板书,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3. 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了谁走路的奥秘?是什么奥秘呢? 4. 交流

二、预习

1、复习预习方法:

(1)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大意。

(3)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准字音。(4)了解课文的主要层次。(5)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词语。(6)理解词语。

2.选择你需要的方法预习课文。

3.交流预习情况。你选择了哪几种预习方法? 4.指名读课文。

5. 练习: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2)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

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3)次序。()(4)奥妙神秘。()

三、细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报告。实验报告 研究对象: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工具:1 白 纸 2 _______ 3 ________ 研究过程: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交流 3.质疑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1. 齐读课文

2. 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要知道,自然界处处蕴藏奥妙,但要揭示这些秘密仅靠好奇是不够的,需要智慧和毅力,还要有探索的精神。

五、延伸

上一篇:未来汽车的奇思妙想小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浅谈对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