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新闻传播

2024-10-26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精选9篇)

1.暨南大学新闻传播 篇一

2013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考研复习资料

一、专业介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二、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1)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2)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

(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4)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5)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6)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7)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与传播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新闻与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8)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新闻与传播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9)积极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10)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11)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三、全国统考科目

(1)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2)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主命题复习参考书

1、新闻传播理论考察部分

(1)《媒介管理学》郑丽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段京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主编,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新闻传播史论考察部分

(1)《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新闻传播实务操作考察部分

(1)《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杜俊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硕金牌复习资料

(1)《媒介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35元、42页纸

(2)《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复习笔记、43页纸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77页纸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考研复习笔记 35元、63页纸

(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98页纸

(7)《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80页纸

(1)南大《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和评论写作)复习笔记 37页纸

(2)《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策划书写作)复习笔记 35元、57页纸

以上是南京大学新闻学院专硕最佳复习方案,请同学们复习相关参考书,复习资料部分只需要经过强化记忆,就可以了。解决你专硕复习茫然困难。有问题请咨询工作室,可以在线交流。

翠屏考研工作室

2012-6-11

2.暨南大学新闻传播 篇二

中国梦, 承载着“国家统一, 主权完整, 民族复兴”这一宏大愿景, 牵系着两岸以及全球华人的心思与目光。两岸民众同根同源, 血脉相连, 拥有着共通的文化坚守与历史传承, 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播, 作为一股两岸交流、交融的力量, 涵括了文化交流与媒体合作。“两岸携手, 媒体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是媒体需要真正践行的责任与使命。两岸传播应遵循一个共同的精神核心———“构建两岸共同的精神认同”。媒体需要充分利用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与集体记忆,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义相结合、核心利益与社会共识相结合, 将共同的民族自豪感转化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愿两岸媒体能够为文化互通搭建桥梁, 为精神交融提供纽带, 为中华儿女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1987年是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元年。透过新闻传播, 38年的隔绝被打破。之后, 两岸新闻交流和媒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极大推动了两岸共识, 也促进了共同利益。所不足的是, 两岸媒体都甚少关注和报道彼此百姓日常生活的经验细节, 而这些对增进理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在信息交流通道不再被阻隔的时候, 媒体仍然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海峡两岸媒体都需要更具体、更微观、更经验性地去接触、去观察、去反映彼此, 而不只是表面化、睥晲式、娱乐性的旁观或批判。

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院长、教授

纵观人类传播的历史, 从早期的双向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到后来借助于纸质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以至于当下借助于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传播。传播发展经历了一对一的双向传播到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进而回归到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这种螺旋式的传播规律其实都是在借助媒介还原平等、双向的沟通与交流, 而这正是传播的本质。而平等的沟通、交流信息, 弥合信息传递的误差, 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能够形成共识, 求同存异, 这些何尝不是海峡两岸传播的本质?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

媒介交流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靓丽风景, 这就是海峡两岸传播的魅力。从最早的大陆制造到如今的海峡两岸共同制造, 充分反映了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的文化血缘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媒介的本质就是沟通和交流, 这一点在海峡两岸的媒介交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两岸交流, 媒介在先, 这对于海峡两岸的老百姓来说, 不失为一种幸事。媒介促进开放, 开放促进交流。

孙振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我通过多次与台湾学者和学生的交流, 发现虽然海峡两岸存在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同宗同源的文化渊源, 但是两岸在政治传播和舆论导向方面都存在着传播的真空绝缘。文化传播并不是海峡传播的惟一内容, 也不应该是消除两岸理解误区的惟一手段。既然我们抱有着求同存异的主旨, 就不应该在一些敏感领域三缄其口, 而是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敞开心扉, 认知是理解的前提, 理解是认同的前提, 创造一个平和而开放的舆论平台将更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理解与共鸣。尤其是在当下的全媒体语境中,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达”, 勇于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 是我们必须要扭转的传播思路和方向。

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台湾与大陆之间新闻传播界, 亟需寻找一种弱阵营、去政治、泛民间、新媒体化的学术与实践沟通模式, 探寻多层面的传媒实务与传播研究的可能;其一, 两岸传媒产业如何保持活跃、健康、可持续、具有创新精神的互动模式, 破除台湾娱乐大陆市场的思维窠臼是为根本;其次, 推动两岸媒介消费者行为及主体的比较研究, 为更具目的性和创造性地原创作品服务是为策略;其三, 如何拓展深层的传统媒介转型与新媒体化之后自身营销、生产及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对策互补则是当下最为紧要的工作之一;相比大陆而言, 台湾的纸媒遭遇市场的围攻、广电媒介面临数字媒介的倾轧时间更早, 景况更为紧急;但就产业转型、市场开拓方面远不如大陆具有活力和试验性, 如何建设双赢互补的传播模式则需要双方传媒人及学者的共同经营和努力。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讲师

3.暨南大学新闻传播 篇三

12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东发到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校旅游论坛讲座。肖教授的演讲课题为“全民阅读与国民素质提升”。他从“全民阅读是国家战略,也是强国之策;三大支柱之一信息传播史——图书史;与三种文明对应的三种阅读;轴心时代的经典及阅读经典的意义;继承并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如何建立文化强国——落实到教育与阅读;提高国民素质任重道远” 等七个方面阐释阅读的意义、历史与发展、变化与特点、要求与规律等。解读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性思考,强调通过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建立一个和谐、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社会。

整场讲座不到两个小时,信息容量非常大。肖教授致力于文化强国的国策研究,他深入浅出地对传统阅读、现代阅读、后现代阅读的特点进行分析,图解现代阅读新媒体,提倡深阅读、慢阅读、阅读经典;引导大家讨论中华文化优秀的文化遗产,指出“思、学、述、作”是阅读与思考、论辩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旅游论坛自开办以来,先后邀请了数十名专家学者、旅游行业精英和企业领军人物到我校演讲,促使广大教师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文化气息,为校本培训充实了内容,为示范校创建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

4.暨南大学新闻传播 篇四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一)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历史

1.元谋人:最早的直立人;北京人:华北地区最早的直立人;山顶洞人:我国最早发现的墓地。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繁荣的代表,黄河中游;

河姆渡文化: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位于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陶器,代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后来发展成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从事原始农业为主,还有畜牧业;

马家窑文化:彩陶发达;

北方农耕文化(名词解释/3个阶段);

南方农耕文化(3个阶段)。

3.传说时期:五六千年前直到夏商周4.三皇五帝(掌握几种不同的说法)

5.三代:夏商周(西周的四个阶段,东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6.春秋五霸(重要):两种说法

7.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8.统一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

9.分裂的封建王朝(非常重要)十六国分为前后两期/南朝都是建都南京(建康)/北朝的统治者都来自于鲜卑族/辽金西夏所对应的民族

5.暨南大学新闻传播 篇五

就复习阶段而言,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我从七月份才开始准备,暑假的两个月主要看的是英语单词和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巴兰的那本《传播学起源、争鸣、未来》,并对两本书作了笔记。大概做完这两本书的笔记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而当时政治基本上还没怎么看。所以当时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其间还看了其他的传播学的书,像《传播学史》《手机传播概论》等乱七八糟的书,其间还为论文开题什么看了些论文。到十二月末才基本上运用《传播学精编》的框架,再整合了许静的《传播学概论》基本上做出了一本传播学知识的比较完备的笔记本。所以事件非常紧,当时跟我一起复习得都比我快,我压力相当大。所幸我思想简单,照样能吃能睡。

所以在说这个阶段问题之前,首先想提醒大家一下。就是这个阶段时间上并不是固定的,其中有很多灵活性,但这几个阶段中提到的事情那是一定要完成的。

阶段一:撒网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了解考研信息,决定自己要考的学校和专业。购买资料,关注招生简章、招生计划,留意一下公共课的考试大纲。这个阶段还有一个主要的事情就是要复习好英语,因为英语是需要长期的一个东西,所以这个阶段可以以英语单词为重点,并且多读点英语小说之类的英语读物。

为了要给下一个阶段打好基础,主要是把相关的书大致看一遍,对学科框架有个全局性的认识。

8月之前主要是全面打底阶段。在这个阶段你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等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下来后,确定好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一旦确定,就不要再动摇。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从6月份开始到8月吧,把基础的课本大体上看了几遍,从而对传播学建立了比较系统地了解。

七月之前主要是入门阶段,专业课可以只是初步涉猎一下,可以读读李彬的《传播学引论》。这个阶段当然主要是解决报考哪个学校的什么专业的问题,了解这个专业的招生状况、考研的各种问题,比如说辅导班、考研资料、导师状况、考研的通行人、比较好的考研网站等等。这个阶段主要是在网络浩瀚的信息中沉浮。当然主要是为了以后对网上的各种信息有抵抗力和正确的认识,也是为了知道能从那些网上获得自己想找的可靠的信息。还有当然就是找一下看是否可以找到。

阶段二:搭建框架、填充内容阶段

前面说到,在冲刺阶段不太适合大量接触新知识。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把该吸收的知识尽量一网打尽。把看到过的相关的知识,都尽可能系统地收入到自己的笔记本中。即使在期刊、杂志或者报纸中看到的知识,也要把它记下来,收入到笔记本中。

所以这个阶段是要使自己对整个学科进行完备的整理,并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这个阶段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所以占的时间是最多的,大致可以把它划分为8月到12月。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时间很多,实际上我曾经做一本郭庆光《传播学概论》的笔记就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所以大家要安排好时间和进度,而且也不要因为专业课侵占了公共课的复习时间。

主要要做的就是把书一本本的仔细看过去,进行理解和吸收,把知识点作笔记。需要消化的书就是上面提到的郭庆光、许静、中华传媒网、巴兰这几本书,另外还有关于那些关于研究方法、网络传播和新媒体方面的资料,还有就是要看期刊、杂志报纸,了解社会热点和学术研究中的一些讨论热点。把这些知识都进行理解吸收,并收入自己的笔记本中。上网不可过于频繁,因为大家都知道上网很耗费时间,基本上这摸摸那摸摸,什么都没作时间就过去了。所以建议一个星期上网不超过两次。同时规定自己上网只能是看社会热点等与专业课相关的。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再看考研经验或技巧或复习资料什么的,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它很容易把你淹没。所以你必须学会掌控,而不是被网络的浩瀚信息淹没。

可能刚开始,弄出来的笔记只是关于一本书的,比较零散。但看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开始要将这些知识尽量把相关的部分放在一起,最后将放在一起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就成一个框架了。所以个人觉得可以尝试使用那种活页的笔记本,可以重新拆了组装,有利于将原本不知道该放在一起的内容放在一起。

这个阶段,强烈建议增加营养,保证睡眠。不可开展疲劳战,这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

阶段三:冲刺阶段

在12月中旬到考试阶段,也就是离考研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候,你的学科框架都已经搭完,并且能填充的`内容都填充完了,该吸收的知识都已经基本归纳在你的笔记中了。所以这个阶段主要要复习的内容是自己的笔记,阅读自己总结过的笔记、掌握最重要的理论,将各个分散的理论串起来,为我所用。有的同学读了不少书,但是最后答题的时候发挥不出来,成绩不理想,可能就是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因为散落的知识在考试紧张的环境中是很难运用的,只有将掌握的每个知识点归入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地提取出来。

到这个阶段,你不能再去接触太多新的知识了。因为接触新的知识,特别是那种你听说是必考知识那类东西的时候,你会变得很抓狂。所以这时候是很难吸收新知识的。而且,只是也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你之前费了那么多力气,又是搭框架又是填知识,做笔记什么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已有的知识牢牢把握在手里。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确认自己已有的知识已经基本上完全掌握了,并且把一些你觉得重要的知识点或问题单独拿出来,进行强化记忆。所以这个阶段会涉及一些背诵、加强记忆。因为复习到这个阶段,对整个知识心理基本有数了。可以总结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强的记忆,甚至按答题的的形式整理出答案进行记忆。这个极端一点也可以被称之为压题。这个阶段是激动人心地冲刺阶段。复习目标是对知识进行高度总结,为我所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有一个月就要考试了,这一个月,要学会用自己总结的框架来答历年真题,解释今年最新传媒热点。一旦完成了这个阶段,你已经在头脑中建立起了自己的框架,并且能用自己的框架对事件、问题等开始能比较系统地、有逻辑地、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这基本上是你即将成功的一个讯号了。

另外,若是在论文、期刊杂志、了解社会热点方面还没有作得很好的话,这个阶段就一定要加强了。并可以勤上中华传媒网,了解传媒最新热点问题,避免答题时连事件是什么都不知道。上网可以从7月份就开始,贯穿整个考研备考过程,但要注意量。这一部分一定要在平时积累,短时间内虽然也可以阅读大量这样的文章,但是没有时间去消化,效果差很大的。

阶段四:考试进行时

在参加初试考试的那两天中,你要做的是像猪一样吃好睡好,心态良好很平静,尽量使自己保持常态。告诉自己,无论我准备得怎么样,现在我已经到达这个地步,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储存在脑中的东西拿出来。所以我们不需要紧张、也不需要担心,因为我们能做到的就在我们头脑中,不能做到的就是不能做到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任何负担,我们需要做的事是很有限、也是不太费劲的。我们把能写出来的写出来,其余的一切就交给评卷人就好了。很多人认为这两天是最重要的两天,因为所有的努力就取决在这两天。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两天是最不重要的两天,之前所有的准备和知识的吸收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之前是要把外界的知识转为我的所有,而这两天要做的只是把我拥有的东西看需要给出去,所以一切都在我掌握中。所以无论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一切皆已定局,只要放松听天由命即可。这两天之前要注意的是,要联系好吃住行的问题。如果你住的地方离北大考点很远,最好能租个北大旁边的房子,免得到时要起得太早,同时又没吃早饭,去考场的途中太过耽搁等等,以免影响你的精神和心情。做考研试卷是很消耗精力的,想想连续三个小时坐在位置上精力高度集中、头脑飞速运转、手上奋笔疾书,能不耗费能量嘛?所以要吃饱睡眠充足,使你的思维状态最佳。确定好那边吃饭的状况。北大里面所有的食堂都是需要校园卡才能吃饭的。所以这点要特别注意。当年我就只有跑去南门外的城隍庙小吃里面吃面,由于份量太少而且吃饭的人极多,所以没怎么吃饱,考综合知识二时,写最后的论述题部分基本上是趴在桌上写的。当时饿得不行,也很没力气,所以基本是随便写了点什么。中午的午睡基本上是没法睡着的。即使你找到了能睡觉的地方,但由于你神经很紧张,担心错过考试时间什么的,所以一般睡不着。但闭上眼睛、趴一下,做一些放松神经的想象之类的,可以调节心情、平复情绪。比如可以想象自己仰面躺在水面上,湖水轻轻的荡漾,你只听到了自己沉沉的呼吸的声音,你浑身很放松、很平静。你在游泳池里面仰泳的话就会有这种感觉的。还可以想象一下你喜欢的自然宁静的景色。等等。

6.暨南大学新闻传播 篇六

科目代码:334(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一.术语解释(共8小题,每小题5分)

1.公共新闻

2.硬新闻

3.媒体垄断

4.马拉犁结构

5.奥普拉

6.闭锁式回应

7.精确新闻学

8.新闻专业主义

二.简答(共2小题,每小题20分)

1.媒介的社会功能及其在新闻实务中的缺失

2.简述我国当前报纸版面设计的优点和遇到的难题

三.论述(30分)

融合媒体下新闻报道的趋势和问题

四.写时评(不少于500字,40分)

(材料是关于李阳家暴事件和我国家庭暴力的立法)

科目代码: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

1.新闻

2.新闻报道

3.舆论

4.舆论监督

5.拟态环境

二.简答(共3小题,每小题20分)

1.简述报刊自由主义

2.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3.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

三.论述(共2小题,每小题35分)

1.结合《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谈谈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和道德修养

7.暨南大学新闻传播 篇七

刘建明:尽管我在新中国长大,但我的人生有过煎熬的岁月。1942年我出生在辽宁营口市,四岁时母亲因病无钱医治去世。幼年丧母,贫穷、没有家庭欢乐,更没有父爱母爱和儿时的文化熏陶,使我从小养成孤独寡言的性格。直到解放后我才能吃饱饭,家里的日子稍有好转。苦难的童年总是在我心里抹不掉,我总想, 不能让不幸再降临头上, 于是立志改变人生,所以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习不敢懈怠,常常想一些苦点子锻炼意志。

1960年,我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当时称辽宁师范学院),读的俄语专业,选修英语与日语。老师中有几位饱学之士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们讲课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逻辑严密,使我对学问、读书、写作发生了兴趣。大学期间,我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和西方哲学、经济学与政治理论家的著作,积累了一些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了自己的思考。

196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丹东市第一中学教书。在农村劳动锻炼一年后又被抽调到“四清”工作队在农村搞“四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又回到中学,如火如荼的大批判冲击了一切角落,学校更是重灾区。1970年学校革委会把我遣送到农村。我在农村白天干活,晚上在陋屋中读书、练习写文章,一晃三年过去了,1973年才回到城市的中学教书。

当“四人帮”倒台后,批判他们的极左路线活动掀起高潮,我几乎每周都写出一篇文章,刊登或播出在《丹东日报》《辽宁日报》的理论版、丹东广播电台的理论学习节目和一些杂志上, 做了几个新闻单位的通讯员。1977年末,我调进丹东广播电台当了理论节目编辑和文教记者,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

陈娜: 您曾经做过丹东广播电台的记者和广播电视局局长, 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先后两次走出丹东,进京求学? 人到中年弃官不做,远离妻儿潜心钻研,您的这份人生抉择又是否遇到过艰辛或困扰?

刘建明:从事新闻工作后,特别是做了基层新闻单位的领导, 我深感有关新闻工作的学识和理论修养严重欠缺,这方面的研究没有任何书籍可读,零星的文章又十分空洞、直白,我想掌握新闻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体系,遇到了困难。同时,我感到,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 新闻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理论体系,基本属于学术空白。我想到权威学府深造,一方面想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想做出自己的探索, 于是我先后两次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的研究生,读了硕士读博士,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陈娜: 是什么样的契机和渊源让您走进了舆论学与媒介批评学的“学术荒原”去开疆拓土?

刘建明:在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期间,我读了很多书, 有关新闻学及其相关的近万册书籍都粗读了一遍,对个别著作做了精读。我发现舆论学和媒介批评学两个领域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现象的社会基础和社会评价问题,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加深对新闻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指导新闻报道的运作。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征得导师甘惜分教授的同意, 着手研究舆论学课题,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舆论现象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

当开始研究舆论现象时, 不得不首先对社会流行意见和人们日常的言谈做些观察和思考, 自然就回顾了“文化大革命”和以往历次政治运动的舆论批判。那时处处都有舆论混战,每次政治批判都伴随舆论狂涛, 舆论阴谋和舆论攻击在人们心灵中发生震撼。舆论和人心的同构制衡着社会变动,牵动每个人的思想变化。在一个没有舆论学熏陶的国度,不仅假话盛行,而且言论陷害被视为“政治义愤”,诚实的语言可能给人带来悲剧。这样,舆论岂不是需要研究一下吗? 我思考着这类现象,为舆论利器的社会效应感到吃惊, 也为新闻理论的贫乏和舆论学的缺位深感遗憾。就这样,经过半年的思考和写作,我于1986年出版了《基础舆论学》一书。

陈娜:在中国舆论学领域,您不仅先走了一步,而且迈出了一大步,先后出版了八部著作,您能简要地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是否一帆风顺? 您的研究成果究竟产生了哪些社会价值?

刘建明:1981年我在读硕士时,就在《新闻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舆论学初探》一文,今天读起来发现有许多幼稚和不准确的结论。我的舆论学观点是一步步发展的,是个不断探讨、不断演进的过程,无论《当代舆论学》《社会舆论原理》还是《天理民心》和《穿越舆论隧道 》的出版 ,都经受了曲折苦思和意识危机的折磨。有些问题很敏感,提不提出来研究? 我从邓小平著作中找到了解放思想的勇气。

我的研究成果,只是个人对学理的孜孜追求,对学界和业界是否有裨益,我个人无法评价。但有十多篇文章给予肯定,被引用的论断有几千篇次,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界也产生了影响, 因为这些论著填补了空白。某些好友告诉我,我的成果对国家决策及其社会机制变革的借鉴意义,远远大于对学界的辐射。从1987年开始我在论著中就强调民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对民意的概念、性质和量化做出界定。我在1989年出版的《当代中国舆论形态》一书中提出尊重民意是人民政府和先进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此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界没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欣慰的是,1998年中共中央终于在十五大报告中写上了“尊重民意”的观点,2003年在十六大报告中又以整个段落强调遵循民意的理念,我的研究至少体现了治国方针。

1998年出版的《天理民心》一书,是我在1995年完成的《社会主义舆论学:中国的社会舆论与舆论制度》的国家课题删节稿,对1949年后50多年我国意识形态与新闻报道中的正误和得失进行了总结,揭示了我国上层建筑、思想建设和社会舆论的关系和表现形式。有人对这本书持批评意见,是因为它提出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当时人们还不理解,总是用“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无限优越”的观念来判断问题,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需要社会和谐来克服政府体制、经济制度和人们道德上的不足。该书提出的“从舆论和谐达到社会和谐”的舆论机制(《天理民心》7-10页)、倡导“公正、公平、正义的道德舆论”(《天理民心》307-308页)、建立“社会痛苦指数、社会挫折指数、社会腐败指数、社会骚动指数”的预警体系(《天理民心》433页)等重大课题,当时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 但后来和今天的国家治理政策表明,这些研究成果对政府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娜: 您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媒介批评的研究专著,您那本《媒介批评通论》在十年后(2012年)又出版了第二版,此外您还相继带领团队(研究生)撰写了《西方媒介批评史》和《中国媒介批评史》,可以说您在中国媒介批评研究方面已经史论兼备。这种学术“拓荒”的意义受到了新闻传播评论者的肯定。那么,同为媒介批评和舆论学研究领域的“拓荒者”,这二者在您学术思想体系中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刘建明:媒介批评是媒介的“医生”,是对媒介的评价,更是对媒介“病态”的医治。一个健康的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批评。但我国的媒介批评比较肤浅,最广泛的批评活动是作品评价,比如每年开展的好新闻评选活动,而理论批评、体制批评、媒介市场批评就很少。业界和学者们对作品的评价往往缺少科学的操作规范和健全的评价标准。在2000年前后, 西方媒介批判学派的著作和观点被大量引进,但有些学者把这些观点视为媒介批评学,把它同媒介批判理论画了等号,这就在逻辑上混淆了两个紧密联系而又确实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我想把这二者区分开来。正是以上两种动机,促使我着手媒介批评的研究,把新闻与传播理论的疆域向这个领域扩展。

媒介批评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如何批评媒介,批评的规则、标准和方法是什么,西方的媒介批判理论的着眼点则是如何看待、认识媒介,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就是说,媒介批评学不单研究专家、业界和政府对媒介的批评,还包括广大受众对媒介的评价,后者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反映出来。媒介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渗透舆论现象和舆论规则, 但它和舆论学并不是相互依存、各为其机理的学科。舆论学不仅是一门新闻传播学科,也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和市场调查学的子类,覆盖的社会研究领域更为广泛。

陈娜:您能否谈谈甘惜分先生对您的影响,以及在您的学术人生中, 还有哪些人和事曾经对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的两个阶段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建明:到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读硕士、博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甘惜分教授1981年出版的《新闻学基础理论》一书,甘老师有很深的理论修养和犀利的文笔,这本书奠定了我的党报理论知识。如果我要写有关党报理论的文章,除了阅读党的新闻工作文件外,还要认真读一读这本书。此外,甘老师的为人和治学态度对我的影响很大。

甘老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他指导我们的学业,启发我们积极思考,自由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独立研究问题。在思想修养方面,他总是告诫我们老老实实做人,激励我们忠于祖国和人民,也尽量帮助我们解决自身的一些困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人品正直,没有任何市侩习气,敢于说真话,不顾个人的得失而建言献策。

这里不能不谈及我的硕士生导师何梓华教授。他是我新闻学理论的引路人,1979年我刚入学读硕士时,对新闻理论一窍不通,何老师的理论课我在不同课堂上连续听了三遍。当时没有教材,这三遍课我把他讲授的内容全部记录了下来, 等于手里有了一部他的讲稿。何老师的讲课和讲稿注重知识,甘老师的那本书则注重理论,充满思辨。后来我多次反复研读何老师的授课记录稿,这对我后来写作《宏观新闻学》一书帮助很大。

陈娜:学界有些人认为,您在学术上经常提出一些预见性的观点, 能否举例说明您提出的学说预见是否被实践所证实? 还有人说,您的学术观点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不盲从、不迷信,敢于直面真理、挑战陈见,并且您有极其敏锐的批判性和前瞻性。您认为这种能力源自哪里?

刘建明:这些问题都有挑战性,但也是搞学问的人难以回避的。就是说,社会不断发展,学者将面对种种新的研究课题, 在学术上不能及时提出新的见解、预言事变的走向,一味地重复落后于时代、脱离实际的理论,学术就一钱不值了。任何真正的学问都有科学的预见性,否则就称不起探索。

但预见不仅要有理论根据,而且要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随着我国加入世贸谈判获得进展,从1999年到2000年国内新闻学界和业界突然出现“传媒入世”的热潮,发表了几百篇文章预测传媒作为文化产业也要加入世贸: 外国和港澳电视台要在我国落地几十个频道,外国电视节目将进入千家万户,外国传媒大亨将到我国来创办报刊和出版社,或投资、兼并我国媒体。一时说得神乎其神。我在《新闻记者》杂志2002年第2期发表了《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不赞成这种望风捕影的观点和炒作。《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指出:“中国加入WTO的议定书就外国媒体准入和中国媒体进入外国新闻市场没有任何谈判和协议。即使在未来数年,某些西方传媒准许在中国大陆开放,也不是我国加入世贸的承诺。”“笔者不反对媒体开放,而是反对弱者向强者奉送财富的开放,反对外国新闻集团垄断中国新闻市场和广告市场的开放。”文章发表后就出来了几篇文章和我辩论,认为传媒入世势在必行,否则就是鸵鸟政策。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五年过去了,十年也过去了,直到今天传媒也没有入世。

我们对媒体和新闻现象的研究, 需要认真考察客观实际,了解我国的新闻政策,对理论判断的合理性与后果要做出多种考量。我从事了五年的新闻工作,算是有点实践体验,这对研究新闻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养成看问题要尊重实际,看问题的角度要全面, 看问题的出发点要遵循党的新闻政策和国家利益。我的学术观点对实践不一定都有指导性,但很少盲从,不迷信,倒是真话,我更喜欢挑战陈见,提出过一些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结论。我认为,搞学问就要有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一股热情,能不能发现真理又当别论。国家把我们培养成教授,让我们教书育人,就是要探索真理,把有用的知识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告诉学生和广大读者。从小范围说,这是为了提升传媒理论的科学化;从大范围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道,这就是我追求前瞻性学术探索的动力源泉。

陈娜: 您上面说到的例子涉及学术争鸣问题,不知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 能否结合您的亲身经历谈谈看法?

刘建明:学术争鸣是件好事,没有争鸣的学术是死学术,是停滞的学术。学术争鸣不仅能活跃学术空气,而且能给学术界提供新思想,得到一种新观点而茅塞顿开。但也有不好的争鸣,提出的反对意见没有很好地思考,对争鸣的问题根本不了解,也不查阅文献和调查,就随便做出结论,结果漏洞百出。更坏的学术争鸣是意气用事,与我不同者必黑,往往夹杂一些不雅的言辞。

我写过一些带有争鸣性的文章, 有的是应约稿而为,有的是主动写的。但不管哪种情况,只有重要的理论分歧、对重要情况和发展趋势做出误判或把基本知识搞错了,有贻误读者的后果,我才拿出争鸣文字。究竟我争鸣得对不对,最终由实践和多数人是否赞成来评判,不能自恃高明。对一般不同观点的文章,我不会与之争鸣,应允许有各家的看法,学术有派是正常的。

写争鸣文章是件严肃的事, 不仅对反驳的观点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和事实根据,而且在逻辑上能经得起推敲;对涉及的概念要搞清楚,不能有任何无法自圆其说之处。这就需要认真阅读、研究与之争鸣的文章,找到它的错误之处,否则就会破绽百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时,我应约发表过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家是传播学主要原理的首创者》一文,与我争鸣的人并没有认真阅读全文,把原理和理论两个概念完全混为一谈, 认为像张闻天、陆定一、胡乔木这样一些党报理论家谈的都是宣传理论,他们怎么能提出传播理论问题呢? 并得出宣传理论绝不是传播理论,党报只能满足党的需要,不可能满足受众需要的论断。他忘记了传播学的鼻祖之一拉斯韦尔就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技巧的, 也忘记了党的需要就是人民的需要这一根本原理 (如果二者不一致,是违反党的政策和纲领造成的)。他更忘记了连孔子、柏拉图等古代学者都提出了一些传播思想而受到当代学者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家怎么就提不出某些传播学论断呢? 他还把知识沟和信息沟、把关原理和把关行为视为同一种东西。尽管我的文章引用了张闻天、胡乔木等人的具体论述,但争鸣者根本不顾及这些论述而自说自话。

写争鸣文章一定要尊重科学,注意逻辑,同时也要照应对方文章发表的目的与环境。在纪念陆定一发表《关于我们新闻学的基本观点》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我发表了《陆定一的历史遗产》一文,后刊登在《新闻大学》上。有人在网上发表批驳文章说,陆定一在1957年整过人,你的文章只说他好的一面,这是违背事实的,也是一种不老实的态度。这种争鸣实在可笑,我不得不在同一个网站上发表反驳文章正告:中国有句古训,对逝者不言其过,要求在纪念会上批评逝者的过错是不道德的。看来,搞学问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占有全面的资料,弄清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还要有宽容精神和道德修养。

陈娜:上世纪80年代您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国际关系学院和清华大学任教, 两座知名学府的执教经历对您的学术研究是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刘建明:我在国际关系学院任教九年,虽然担任国际新闻系主任, 但我的精力主要用在治学和授课上, 我也要求系里的其他老师都要把教书治学作为第一要务,其他事情再重要也处于从属地位。国际关系学院对教员管理相对宽松,领导很开明,向来要求教师要务正业, 只要做好科研和教书育人工作就称职,这对我投入学术研究极其有利。

1995年我调入清华大学,兼任中文系副主任,主管新闻专业,我继续秉承科研为先的想法,在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时就主动辞掉了行政职务, 利用清华大学图书馆历史藏书浩瀚的优越条件, 加强对各门学科的知识储备。学术视野宽广,才会有新发现,不断跟踪学科前沿,才能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清华大学更为重视教学, 新闻学院是新建立的科研教学单位,校方为其确定了“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教学方针。可是,拿什么“面向主流,培养高手”? 只能拿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才能把教学方针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我的大量著作和几百篇学术论文大都是在清华大学在职工作的14年中完成的。

陈娜:作为20世纪40年代生人,您如何评价新中国这一代新闻学者的学术使命与学术责任? 您如何看待这一代新闻学者的集体学术特征?

刘建明:我国新一代的新闻学者总体素质较高,要好于我们那一代人, 所处的宽松政治环境更是我们那一代人无法获得的。许多人都很努力,富有进取心,学术成果累累,特别是在引进西方传播学方面有贡献。但很多人缺乏新闻工作实践的体验,对我国的新闻体制和演变的过程不熟悉, 对新闻学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对新闻理论不感兴趣。一些学者用传播学理论代替新闻理论, 有些院系没有把新闻采访、编辑、写作的研究和教学提到重要位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到新闻单位上路慢, 同现实的新闻工作需要有很大差距。这都需要我们深思,要想方设法改进我们的科研和教学。

西方传播学有些原理适用于新闻学,因为它本身就来自新闻学。比如议程设置理论,首先由李普曼在研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时提出了理论雏形,1968年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中的新闻报道进行定量研究, 看到媒体议程同公众议程的相关性,于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概念。但大量传播学原理不能说明新闻规律,新闻学包含更多的人文因素和政治倾向,依赖所谓“中性”的传播学的“客观分析”,难以对许多政治新闻做出解释,注定产生严重的误导。

另一个令人遗憾的是, 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忽视严谨的科学性, 往往不在科学层面推演理论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概念延至关系、结论推导关系等。这就不成其为理论科学,很难培养人们的新闻思维和认识新闻现象的深度。新闻理论,无疑研究的是理论问题,由一系列概念、原理、论断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 以科学论证确立新闻实践及实践方式的理性。理论论著没有提出理论问题,没有严密的论证,只是罗列简单的现象,正是新闻理论同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差距。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真正的新闻理论究竟来自何处? 答案很简单,正确的理论来自新闻工作实践,不是来自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来自文件和西方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作为党报工作和现今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但不是新闻理论的源头。“理论来自实践”这个唯一源头,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说得非常清楚。

陈娜: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理论教学,对培养高水平的记者占有首要地位,掌握新闻理论也是做好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的必要条件。新闻官员只有掌握正确的新闻理论,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新闻政策,对媒体实施有效而科学的管理。您对新闻理论都做出过哪些探索,有什么成果,能否介绍给我们的读者呢?

刘建明: 实际上我的很大精力都用在新闻理论研究上, 我也总想在新时期政治与思想环境更加宽松的条件下写出一本像样的新闻理论著作, 这方面的探索大体有以下几个设想:(1)用绝大多数篇幅研究新闻学的普遍原理和一般规律, 把党的新闻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确定为一章的容量;(2)把新闻法治和新闻管理纳入研究视野,这是以往“新闻理论”和“新闻概论”的教材从没有系统研究过的内容;(3)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使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 意识形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指导,互联网已成为强势媒体,新闻理论应当体现时代、意识形态的进步和传播工具的新变革;(4)新闻理论不仅要研究新闻运作的规则和规律, 而且要探索记者观察和解释事件的法则、方法,指导记者正确观察世界和阐释世界;(5)厘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来源,归纳、界定知识单元和体系,确定应有的原理,并做出论证。

1991年我出版了《宏观新闻学》,我的设想初步贯彻在了这本书中,但还不全面,特别是第2、3条没有体现。该书强调了宣传、新闻的阶级性和新闻没有商品性,这是不适当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新闻理论教学有严格的政治要求,也只能如此。1999年我又出版了《现代新闻理论》一书,更多体现了上述设想,复旦大学徐培汀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20世纪的新闻学与传播学》(166-168页) 一书中认为:“刘建明的新闻思想,集中体现在《宏观新闻学》和《现代新闻理论》两本著作中……他创立了新的新闻理论体系。”2003年我出版了《当代新闻学原理》一书,全面体现了我的上述设想,对记者如何认识和阐述当代事件也做了深入探讨。第一版很快销售一空,2005年又出了修订版。

此外,我还出版了《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新闻学前沿》《新闻学概论》《科技新闻传播理论》《新闻发布概论》等。这些著作力求从新闻宣传实践和受众需要中印证或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 从全球化和人类文化发展方向探索新闻报道的规则, 也试图在新闻研究的理论化方面做出尝试。

陈娜:您的新闻理论成果如此宽泛、丰富,而且重视社会发展新趋势对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影响,确实难得。今天看来,传播的全球化和文化、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世界发展的必然前景,先进文化及其相关报道会不断扩大传播空间, 您对西方的新闻理论是否有研究?

刘建明: 今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出版我的《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就21世纪新闻学的前沿理论做出全面的引证和介绍, 对观察和思考当前中外新闻现象有重要价值。在现实与历史语境下,该书重点引介了国内鲜为人知的200多位西方新闻学者的最新观点和73位著名学者的学术身份,力求呈现西方当代新闻理论的原貌。在第一章介绍了西方新闻理论的新兴学派, 第二章就介绍了当代西方新闻理论在全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提出的新观点,此后八章陆续演绎了新的理论和学说架构,许多新的概念在我国新闻界鲜为人知。

我认为,我们正在亲历全球化,新闻传播早已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令许多经济或文化屏障爆裂,强悍冲击了广阔的传播场域。西方对新闻法则的新发现,深入到技术魔力与传统观念的崩塌地带,闪烁着激浊扬清的锋芒。但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媒体的控制,媒介体系自身也在重新整合和巨变。回顾一下历史, 所有新闻媒介可分为感官互动控制和线性字语控制两类,由低级符号表达向视像表达演进。在网络时代,人类进入媒介化社会,新闻媒介成为社会的路标和窗口,沿着新闻同质化、碎片化,传播人性化,媒介全球化, 媒介融合和大数据驱动五个路径向前发展。西方新闻的四种民主模式正在遭遇挫折,媒体与新闻已不是西方民主的保障, 对新闻媒体的分析要有全新的视角。

陈娜:您从1985年读博士开始,到现在已经出版了35本著作,还有500多篇文章,科研工作量这么大,需要付出多么大的辛苦! 更不容易的是,您的成果几乎都是别人没有或很少研究的领域。您的钻研精神体现了执着的探索、刻苦勤奋和博览群书的孜孜追求,这也使您有了宽广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对许多问题都有通达的领悟。不仅如此,网上还可以经常看到您写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和经济学的文章,都是针对现实紧迫问题的独家之见。不知您的这股干劲来自何处?

8.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 篇八

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其来逐步构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在这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下一步发展上都必须直面一个最大的问题——世界一体化的总体趋势,包括理论上的和现实中的。在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想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本民族和本国的特色来实属不易,因为一体化的特点便是要剥夺个体的特征而使之格式化,但是,掌握着世界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国家,则很容易将本土文化特征灌输进整个进程之中。从构建国家形象来说,美国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恰恰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新闻传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指导现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学界理论,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这是由这个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西方学界在理论上的若干演进,常常会导致现实中的全球新闻传播活动的连锁反应,正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推一张而及全体。但因为新闻本身不仅仅承担着传播消息的角色,它在本质上更加表现为一种该新闻所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扬和国家形象的宣扬,因此,一种新闻的触角所能触及之地,即系该种新闻所内在的母体文化的播撒之地,也正由于这重关系,在新闻传播的方法方式与对本土文化的播扬上,中国新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闻理论的汲取和演进同中西文化互相传播的一个内在的矛盾。换言之,中国新闻应当能够在中西方融合与冲突之中,恰如其分地找到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将之传播出去,以构建为世界所认可的国家形象。当然,这样说的目的,并不等同于是在鼓吹或者宣扬构建中国新闻本土话语体系,因为对于那种试图构建所谓的本土话语体系的想法,笔者暂且存疑,因为这种努力类乎在主流之外另起炉灶,即使能够自饮自炊,最终也很难为受众所认知并获得其认可。而更为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话语权”并非是可以刻意营造出来的,“话语权”并不等于“话语霸权”。我们应当采取的最为可行的办法并不是改弦易辙,与世界传播主流分庭抗礼,而是因势利导,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宣扬中国新闻与文化,利用主流媒体话语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而在新闻传播上,中国到底应当如何通过自己的宣传来构筑一个为受众所认可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李小萍在接受“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课题组的访问时曾这样说道:“我们认为在当今信息过剩的西方社会里,西方观众并不指望从我们的报道中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中国是怎样看待国际大事的,中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有什么利益所在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角色。我们可以从节目内容和观点的独特,突出独家报道、独家立场、独家观点,使我们的位置不可替代。即在以我们的相对优势去和西方主流媒体的绝对优势竞争上下工夫,我们的独特在于反映中国的视角和中国的观点。”②李小萍编辑所描绘的局面在短期内颇难改变,而且是一个在实际上同国际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新闻传播的一个选择,应当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宣传自己对世界大事的观点,使受众认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世界事务的看法,进而认知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样做的话,中国的国家形象便在新闻传播中得以提升。例如,近年来,无论是针对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还是针对伊拉克战争,中国都通过新闻传播手段积极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并为切实走向和平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上逐步构筑起一个敢负责、能负责和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大国形象。

总之,对于现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业而言,一个最为急迫的任务便是融入国际传播的主体潮流之中,并利用这一潮流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便要在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扬长避短,大力传播中国的本土新闻与中国文化,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给受众。

注释:

①乔舒亚·库珀·雷默等著,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刘继南、何辉等著:《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9.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计划篇 篇九

1、基础(3-6月)专业课浏览课本,初步理解课本内容,整理笔记I,作为最详实,最全面的笔记。大学语文浏览课文与文学史。

英语背单词,拓展阅读,如经济学家,时代周刊等。

2、提高(7-10月)暑假的黄金时间没有课业负担,应打牢基础,为开学做准备。政治加入复习,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参加政治辅导班。做客观题训练。英语加入真题。做一到两遍,对题目有整体把握。大学语文整理出笔记I,十月下旬整理法律、政经笔记。专业课可以根据笔记开始记忆。研究真题,试着根据掌握内容答题。

3、冲刺(11-12月)进入全面记忆阶段,各科每天分配一定量。反复记忆。

反复做真题,可以只写答题要点,不断完善答案。

专业课、大学语文总结出笔记II,就是比较简洁的要点笔记,便于记忆跟答题。

十二月开始进行英语作文的训练,积累句型,以总结出自己的模板。并总结政治热点背诵。

4、回归、模拟(考试前二至三周)以真题为参照,全面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对于自己之前没有复习到的,可以以理解为主。

各科按照考试时间模拟一到两次,对考场进度有相当把握。可以拿真题模拟,主要是训练对时间的分配控制。注重心态的调整,考研到最后大家比的是心态。

二、专业一(综合知识)

1、基础(3-6月)

大学语文熟悉课文,浏览课后提示。可以买来(或者去图书馆借)文学史的书作为拓展。我当时买了二手的古代文学史跟现代文学三十年。对于文学史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就好,重点划出书中对课本篇目的评价,特别是课后提示中没有的。

课后提示的段落划分对于分角度把握文章有很大作用,如《蒹葭》的提示,第一段写的主题思想即朦胧的意趣,二三四段分三点论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

这个阶段的语文是轻松而愉快的,可以当做消遣。外国文学部分在历年真题中都没有涉及的,应专注于中国部分。

2、提高(7-10月)

利用暑假,综合课本与文学史,整理出语文的笔记I,注重笔记的全面、详尽,课后提示中的背景也要整理出来,这其实就是背诵的最初版本。

可以根据真题的出题角度总结,比如我每一篇都是分内容、思想、艺术特色三方面整理的,个别篇目还包括背景,另外答题中可以用到的课文原句也总结出来,便于日后脱离课本记忆。

开学后可以有计划的开始背诵,如一天背诵3到4篇,一个周期过后,再开始新一轮。

十月底可以开始有计划的总结法律与政经,如一天总结2到3章,由于两科内容很少,总结起来还是比较省力的。

3、冲刺(11-12月)

大学语文继续背诵,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总结出笔记II。在第一阶段的背诵后会发现,纵向比较,每篇都有较为相似的要点,可予以归纳。如我当时就是把每个要点总结几个词,如语言:质朴、平易晓畅;风格:明快洒脱、淳厚、沉雄等等。这样总结后,不仅背诵的内容大大减少,而且知识体系浑然一体,最后还总结出了答题模板。

法律、政经背诵起来较为容易,可以抓要点,如我当时是每句话抓最关键词,分层次记忆,省时省力,印象深刻。

真题反复浏览,综合的真题重复率不高,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大学语文每一篇都可能考到,而法律政经越来越与时事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比较少,题目难度不大,应结合政治的复习,属于典型的一石二鸟。

练习作文,如09考感受2008,10考感受建国60年。近几年题目越来越泛,时效性强,便于大家自由发挥。应适当从专业角度谈下对某个问题、现象的观点。

4、回归、模拟(考试前二至三周)

综合这部分我认为关键还是心中的总体框架,最后可以不回归课本,因为第一份笔记足够详尽了。而语文总结出答题模板,以不变应万变,任何一篇读过的文章都可以应对,即使不是课本上的。

模拟还是很重要的,综合部分题量稍大,答题点繁多,对于题目应根据分值安排答题量。特别是要留出适当时间写作文。

Ps1:

综合这门课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总结整理以及背诵了。08年我综合的复习不到位主要就是因为所用的资料有问题。这份资料是我向前一年考专业第一的学姐买的,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个资料的全面性有很大问题,文学部分只有所谓的重点篇目,而且她注明了资料里没有收录的篇目被考到的几率很小。我当时就是按照这份资料复习的大学语文,但是08年的题既考了往年已考的,也考了偏门。政经部分更是考了2题政治,所谓的“当代政治与经济只考经济部分”的传言又害了不少人。

我的复习方法就是从头开始,认认真真的翻透书本,把每一篇课**仔细研究,做了一份详细的笔记。除了大学语文这本书,大学语文导读和古代文学史,以及现当代文学三十年都很有用。笔记做完后,我从9月开始背第一遍,等到考试时已经背了有10遍以上。虽然很多人说文学部分贵在积淀,理解为主,但是我的背诵习惯是要么不背,要背就背熟。所以是那种一个字不差的全部背住。

答题举例:以09年的综合试题为例,考了张爱玲的金锁记,这篇文章本身就是我非常喜欢的,看了不下10次。刚好我的播音主持这门课上还用它做的朗读材料,对文章本身就很熟。所以我在答题的时候不仅写了书上的一些分析,还有笔记里的总结,甚至还将金锁记最后一小段写上去,并结合这个结尾写了一些。

另外一个例子是秋瑾的诗,这首诗在大学语文众多篇目中很不起眼,很多人也许都没有注意过。但是我本着全面撒网的原则还是很重视它。答题时我将原诗的每句都写上去,并逐句赏析。

说这些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想要拿高分,最好的办法还是踏踏实实的看书并且记住。随便看看就想上考场写,也许你能写出很多,也能写得不错,但是分数不一定会高。今年就有同学跟我说,我觉得我每一题都会,也写了好多,但是我都是用我自己的话写得,可是分数不高。我想武大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和复习程度吧,答题时引用书本原话比自己的话还是更有说服力一点。

三、专业二(传播学概论)

1、基础(3-6月)

教程跟单向度反复浏览,总结出笔记I,也就是最为详尽的笔记,争取不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

特别是单向度,由于课本本身比较难懂,应先通读二至三遍,这样书的框架就非常清晰了。05年加入考试范围以来,单向度一般仅涉及主要理论观点,而对于理论纵向的延伸考察较少。10年头一次对理论背景进行了考察(葛兰西霸权理论对文化研究的影响),可以说出乎绝大多数考生的意外,导致大家专业二成绩普遍偏低,我也只是在最后回归时扫过一眼,考试时只能按自己理解写一写,希望11年的同学们能够重视起来。

郭庆光那本书通过历年真题可以看出第七章以后较为重要,而第十二章也就是介绍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宏观效果研究的问题更是一考再考,大家分析真题后就会发现这本书重点突出,但每年也会涉及一道前几章的题目。

2、提高(7-10月)

进行第一轮记忆。把自己的笔记尽量完整的反复记忆二至三遍,对两本书的基础内容心中有数。根据真题着重记忆重要知识点。这段时间可以反复研究真题,不是纠结于答案,因为这个阶段不可能有比较完备的答题思路。而是分析命题趋势、思路,便于对课本的把握。如我当时列出了章节与真题的对应表,每章在哪一年考过哪个知识点,分值多少都可以在表上直观显示出来。(空闲时还可以算出每章历年所占分值)这样哪一章重要一目了然。

到学校的全文数据库下载论文,可以下载武大新传院老师的最新论文,以了解他们的研究焦点、研究动向。还应该针对时事热点关注下相关论文,如09年群体**件比较敏感,网络监督力量凸显,结果在综合知识中考到网络监督的问题。

3、冲刺(11-12月)

根据真题与笔记I,整理出各章节框架,即每一章包括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包括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几个角度等,这样,两本书就变成了几页薄薄的纸印在脑海中。应当做到如果有充分的时间,能够把一本书完整复述出来。这就是一个由厚变薄,又由薄变厚的过程。

这一阶段对知识的掌握不应再局限于章节,而是个知识点融汇贯通。可以在平日拿真题训练自己的答题思路。近几年题目越来越活,一个题可能会涉及几个章节的内容,可以每天一套真题进行演练,只写出思路要点即可,并结合笔记的背诵不断丰富自己的答案。真题要反复做,这样考场上拿到卷子就不会手生。

定期去图书馆下载论文,一周拿出一定时间浏览,把它当做繁忙课余的补充,对答题可以用到的观点进行整理,融入自己的真题答案中。

4、回归、模拟(考试前二至三周)

全面回归课本,平等的对待每一个知识点,不要再为它们贴上重要与否的标签。对于没有复习到的内容,不要慌张,相信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专业素养与应试策略,对遗漏知识点进行理解性记忆,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考前看过的东西停留在记忆的表层,考场上很容易想到。论文继续浏览。

最好拿真题进行模拟,对考试的三个小时有个细致的分配,辨析简答控制答题量,论述分析要全面,还应结合事例答题。

Ps1:

虽然武大指定的教材是3本,但是我在这里就不写李彬的那本传播学引论了。因为这本书从来没有考过,我自己也没有很重视它。就是个入门的教材吧,大概是为了让跨专业的同学更好的理解传播学这门课。写得很有意思,无聊的时候可以翻一翻。

很多同学问我,传播学教程是不是最重要的,我的回答是,当然是,但是批判学派也不可忽视啊,毕竟占得分值还是蛮大的。

对于传播学教程这本书(以下简称教程),我觉得还是很好复习的。本科学过这门课的同学一般都是用这个教材,本身就很熟悉了。只要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好好总结整理即可。教程的要点很明确,一般跨专业的同学复习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总的来说,第四章和第七章以后的章节是考察重点,80%以上的题都是从这些章里出的。重点把握好以后,再适当的分一些时间给别的章,也不能完全不看哦。毕竟武大近些年题目出的常常爆冷门。

批判学派的教材是石义彬院长的单向度这本书。好多同学说难懂。我一开始也是完全看不懂。不过本科的时候有个老师是哲学博士,讲新闻学专题以及媒介经营管理时常常会提到批判学派,所以也不算陌生。耐下性子仔细读上5遍,这本书的脉络就十分清晰了。

复习单向度这本书最重点的是,从书里找出需要掌握的内容。因为这本书很多东西都是背景知识,或者横向的延伸,这些是不需要掌握的。只要了解即可。我花了大约1个月的时间整理出一份笔记,后期基本上就是把这些笔记背熟。书本倒没有再琢磨。对付考试也就很够用了。总之这本书不必深究,我们所要做的是将它里面会考到的内容掌握住就万事大吉。

总之传播学这门课需要理解的东西更多,很多时候都会结合热点来考。像超女、变形记、奥运,这些东西都是当年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我建议多参考一些论文,答题时会更有思路。09年最后一题关于奥运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石义彬老师的一篇论文就是写这个的。我刚好看过,所以多少不会惊慌失措,不知道要说什么。

四、公共课(英语、政治)

1、基础(3-6月)

英语记忆单词。这个过程至少要重复3遍以上才会有效果。可以买一本考研英语单词书,边背边整理出生疏的单词,形成单词I,第二遍背的时候只看自己整理的就好了,再把第二遍没有记熟的词总结出单词II,以此类推,最后你会发现本子越来越薄,而单词越记越多。

由于考研单词多数在阅读中出现,所以背单词的标准是看到一个词能够反应出它的汉语意思即可,无需纠结于拼写。一般白天记,次日重复效果比较好,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不用说了。另外可以拓展阅读一些外文原刊。

2、提高(7-10月)

开始做真题。首先按照考试时间总体做一遍,标记出自己的错题。然后开始逐篇研究。

第二遍摘抄生词,长句记忆分析,分析正面选项,看答案的时候最好先别看相关分析,可以对题目有一个分类。如人物观点题、文章主旨题等等。

第三遍,详细分析选项。对的为什么对,错的为什么错。分析出题人怎么设置的选项,为什么这么设置。

第四遍,从出题人的角度分析。包括出题人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出题,其他还有可以出题的地方吗,可以试着自己出几道题(这点我没有做到啦 呵呵)

政治买一本书练练客观题,我当时报了一个辅导班,跟着听下来,省了不少时间,自己做了大概2000道基础题。

3、冲刺(11-12月)

英语第五遍,像第一遍一样做。体会真题的魅力,纵向比较真题,寻找一些基本规律,如一般用最高级的词除非原文有,否则一般为错误项。

加入翻译跟作文,作文的积累在平时,在真题阅读中找出好的可以应用的写作的句子,背诵之,最后总结出自己的模板。完形填空不要过多浪费精力,此题型复习与否对提高英语成绩无太大帮助,临考试做几篇真题练练手就可以了。英语得阅读者得天下。

政治结合辅导班或者辅导资料总结出少量的背诵要点,记忆。答题技巧是关键的,可以买本真题研究下得分点。政治是付出最少,回报最丰的一门科目,关键在答题技巧,如问影响的题目要分正反两面回答。

4、回归、模拟(考试前二至三周)

英语背诵模板,做真题训练答题感觉,每两到三天写一次大小作文,以防考场上手生。

政治背诵最后的要点,各辅导机构的命中率是差不多的,最关键的还是答题技巧。总体来说政治是考试时间最充足的一门,当然模拟还是必要的。

Ps1:

英语:英语我主要就是干两件事,背单词&做真题。后期做了一些模拟题,也就是纯心理安慰,掌握个答题时间,对水平提高没啥帮助了。建议小朋友们单词要一直背,一直背到考试前天晚上。单词超级容易忘记的„„另外我用的单词书是新东方的词根联想和印建坤的一本真题单词,后期搞了个EXCEL的大纲单词,我也忘了在哪找的了,小朋友们自己搜一搜,就是一个按颜色分类的单词表,先自我测试一下,然后把不会的单词打印出来。就背这些。英语我就没上辅导班,但是新东方的课件听了一些。主要都是讲作文的。很有用。建议没报班的同学上网找找听一听。

政治,真的没啥好说的。我就报了个辅导班跟着上,效果很好。时间花的不多,分数也够用。题目适当做一些,别做太多,浪费时间还没用。好像也不能推荐辅导班吧,我在这就不说是哪个辅导班了。反正我用的教材是任汝芬的一二三四。跟着学,最后把大题背一背。政治70以上绝对是没问题。

Ps1:

现在是5月下旬了,教材要开始看了,第一遍不必看的太仔细或太急,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做到基本的了解就差不多了,这一切要心中有数!如果你现在还没开始看也不用急,那就多花点时间在英语上,(本人去年这时候还没开始准备呢)大概最晚7月要开始看专业课了!李彬的那本适合入门人士看,本人认为那本书没多大实际意义,至少不适合考试答题,但是还是能形象的帮助你理解一些概念的!所以这本书就是两个字:了解。

郭的传播学教程这本书很重要,虽然说答题时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但是如果考到书上有的死知识,还是按照书上的来答要心安些。除非你能出新出奇,超越专业人士 编的教材!这几年传播考的很活,会和热点案例结合考,所以掌握比死记硬背重要的多!05,06年都没有考名词解释,所以这种死的知识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少,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理论概念还是要熟练掌握的,这样才能运用的融会贯通。所以这本书就是两个字:背熟。

单向度那本书,真不好意思,没弄的多明白,去年占了很多比重,今年也可能延续去年的风格,但是我自己发挥的还不错,这证明在掌握了骨架之后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考前我只是看了一下提纲之类的资料,理解那几个基本概念,一定要理解,会不会背到是其次,这样才能用自己的理解的话 说出来。所以这本书就是两个字:理解。

关于综合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复习,其实弄清楚条理以后复习很简单。从去年的试卷上看,文学,法律,经济,写作4个部分分开考,复习时也要有所侧重。今年考的XDJM们你们已经很幸运了,至少不会象我们去年不知道这几块是不是混在一起考。今年无论怎么变化,基础是要打好的。关注一些新闻传播方面的热点,如今年有一个关于隐私权立法的问题,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论文是一定要看的,了解导师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因为基础写作和题目中的案例分析很可能会涉及到。只有死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时间充裕,期刊和书籍也可以有所涉及。总之不要因为这个而扰乱心态,平稳中有冲刺的动力是理想状态!

回顾考研这一年,准确的说并没有一年,感触最深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心智的历练过程。有过迷茫,痛苦,坚持,妥协`„„最后,终于如我所愿。我想最后胜利的人都是坚持到底的人。曾经听一个师姐说,嚷着要考研的人有一堆,着手准备的人剩下一部分,去报名的人又剩下一下部分,最后去考试的人只剩一点,坚持考完的人比较少,最后考上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无论怎么样,一定要坚持下来。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

与考数学的专业相比,我觉得传播学要容易的多。呵呵,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是这样滴。说白了,就是多背多看多想,做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如果你无暇专注其它的部分,那么把书老老实实吃透是基础。另外关注近几年武大老师的专业研究动向很重要,看看相关的论文,形成一定的自己的观点,或者至少要清楚老师的观点,这样答题时至少有话说。并不否认,象中国文学知识之类的需要一些平时的积累,但是考研,说穿了也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并不是难以攻克的洪水猛兽,有它的答题套路与技巧,掌握了这些就能得分。

传播学这门课近几年考的很活很细,机械的背诵没有用,在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之后,要条件反射的随便挑出书中的某个知识点,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才是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单向度那本书,至今为止我也不敢说自己搞的多明白,但是它的框架很清晰,几个理论的基本意义一定要掌握。05年的传播考了很多这本书上的东西,我感觉答的还不错,虽然这本书我没弄的太清楚。不要畏难,沉下心来看这本书,还是能拥有自己的东西的。概论那本书,背下来并不难,难的是形成理论框架,不然掌握的都是散的知识,答题时会过于机械以至很可能慌乱而答不出来。以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说,是对着目录来背诵,每一章讲了什么有那些理论和重点,和前后章有何联系等等,可以通过自己在目录上做些笔记来灵活的记忆。由于现在我手边没有书,所以不能对照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但是学习这回事方法是很重要滴。大家应该都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吧,所以方法好就意味着效率高。

再说说复试,虽然现在说复试太早了点。不过外校外专业的的确吃点亏,我就是跨校跨专业考的,我本科学的是经济。但是我觉得总结下来就是——实力+运气+关系。你至少要拥有其中的两项。总之,尽人事,等天收。自己付出了就一定有收获。

很多人都觉得外校考研很难,确实,有难度!特别是武大,连续几年报考人数最多的高校。但是,武大每年招外校的学生也很多,所以只要你有实力,是不会被这一道坎拦下的!我觉得考研要想取得成功,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心态。与其担心自己最后是否会被录取,还不如把那分精力和时间用来备考!所以只要你今年确定要考武大传播,就朝着这个看似遥远实际上可以通过努力而实现的目标努力吧!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在调整了心态之后,要做的就是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因为寄希望于光看参考教材就能把知识运用的很熟练是不可能的!除了多与已经考上的人交流以外,多关注一下近几年的,特别是近一年的武大传播研究热点是很重要的,这直接影响你的得分的大头。如果你有条件,去听一下本科生的课,很多导师研究的热点都会在课堂上讲到,当然这可能是个费时费力又很盲目的活。

我一直觉得看导师的论文很重要!可以去自己学校的数据库上找一些相关文章,总之看了不会有坏处!去年考研我通过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和信息获得了一些必看的论文的书目,感觉还是有所收获的,至少你在看到基础写作和大的论述题时不会茫然和慌张。另外,平时要多留意一些传媒方面的网站,上面有很多媒体观点和学术动态,紧跟形势是很重要的!去年考时,不知道是听谁说的,武大考研出题的方向很靠近《南方周末》的观点!具体是不是我也不好判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多关注这一类的主流媒体的观点和热点,对知识的运用是绝对有好处的!《南》的观点有的很有见地,很新也有深度,而且是与时俱进的报刊形式,所以对于了解热点很有用!虽然个人观点觉得它和以前相比还是圆滑了一点„„

在复习综合知识的时候,我觉得法律和经济是相对比较好复习的,可能自己是学文的,并且本科学校也偏向于文科。大学语文占的比重使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在《大学语文》书上列出的每个作家和作品,应该很清楚的掌握。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掌握作家。因为选文只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篇或几篇。在掌握了作家的同时,根据选文有重点的掌握作品!另外基本的文体,文学社团这些是一定要掌握的,很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里!很仔细的作出笔记,然后有方法的理解和记忆,是很好的备考办法!去年我在复习时,就做了很周全的笔记,个人觉得很有价值。

Ps2:

(1),政治复习:

1,推荐一定上一个冲刺班,且不说押题这类虚无缥缈的事情,益处至少有三,一则串讲知识,二则学习如何答主观题,三则稳定心态,推进复习,基础班视个人情况而定,个人认为它并不会造成多少差距;2,大量做选择题(注意:不要大量做主观题,没有必要),找到感觉,边做边翻书,查缺补漏。同时,把自己错误的地方标记出来,重点理解,弄懂,这是取得高分的捷径;3,反复研究真题(8-10年的),至少要研究两遍以上,主观题尤其不能放过。我用了“研究”一词,就是想请朋友们多想想这道题考的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考?如果当时是我考,我会怎么答呢?我为什么会答错呢?我为什么答不全呢?4,背下一些基本知识点。这些年,有很多考研辅导班的老师宣扬千万不要背,听听他们的课就可以了。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误解,个人认为,背下一些东西不仅直接有利于分析作答主观题,而且有利于推进整个复习进程,特别是在冲刺阶段起到稳定心态、安定大局的作用,试想,如果在最后的冲刺时刻,您发现主观题一点也找不到北,然后老师讲的您一句完整的也接不上,和同学交流也是疙疙瘩瘩,您的心态能够稳定吗?政治没有难与不难的问题,只要认真准备,重视起来,抓紧复习,肯定没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英语复习:

1,反复背单词一直到上考场。最好采用一本薄的、块头小的、便于携带的、词汇量能覆盖考研词汇的单词本,随身携带,利用零碎的时间背诵(我一般不用整块的时间背单词,因为那样效率很低),反复记忆。我用的是考试虫的,1/2三十二开的,感觉不错。2,做最近8-10年的真题三遍以上(全部做完,尤其不能放过作文,您可以买一份真题,然后复印两份,考研时期大多也是经济困难时期,能节省处且节省。),这是取得理想复习效果的捷径。虽然每年的具体题目在变,但是,英语出题思维,尤其是设问的思维却是相通的或者相似的,鲜有变化,而且近两年的思维复杂度和难度还有简化趋势,因此,反复做真题就是无限接近考题,就是训练答题思路,我强烈推荐反复做真题的方法,它比您做多少模拟题都来得直接和有效(当然,作适量的模拟题也是必需的,下面会谈)。第一遍,一套一套的做下来,可以不是以完整的三小时为单位;第二遍,分专项来做,即把五种题型纵向地放在一起来做;第三遍,严格按3小时一套来做,模拟考试。在这个过程中,做些笔记,把重点突出出来,同时,把每次错的题目标记出来,在这个地方反复思考,想通。3,可以适量做做专项练习,尤其是针对新题型的,十分必要;4,最后两个月,除了完成真题上的作文外,最好每周另外练习一篇作文。小作文比较容易得分,而且早年的真题里面没有,所以要加紧练习,作文的题目可以从模拟卷上借来;5,不建议大家做大量的模拟题和阅读理解,如果有时间,适量就可以了,模拟题3-5套,阅读理解20-40篇,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真题上去。这些模拟题和阅读理解的整本书大多出自一个人之手(而真题据说是5位出题老师集体研究的结果),都是一个模式,起不到多少强化英语思维和分析能力的作用。做到最后您会发现,基本上不错了,那不是胜利,反而是失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专业课复习:

我是“三跨”考生,而且是在职考的,在专业课上投入比较大,结果也比较理想,现在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A,第一遍看书,通读,弄清全书框架。然后可以简要地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感兴趣的东西。这一轮不要做大量或者全面的笔记,全面的笔记放在第二轮看书做。看书要讲求方法,不仅要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书本内容,而且,要学会把大段的文字,或者您认为表述不清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写在书页的空白地方。由于这是初步看书,对重点的感知不太准确,所以,建议用铅笔做记号,以便于第二轮看书修正而又不至于把书划得一塌糊涂。

这一轮的主要目标是立起全书的框架。弄清框架在复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比如造屋,此乃整体架构,屋子能否造好,造的怎么样,全赖这个框架是否稳固和完整,当然,这个框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第一遍看书的时候就搭好它是不现实的,这一轮主要是立起一个初步轮廓,然后随着复习的深入,不断填充细节,补充枝叶,完善之,形成一棵知识树,最后,您的摩天大厦就建造成功了。我复习的时候,请教师哥师姐们,得到最多的一个回答是“一定要把知识框架搭好!”,当时不甚理解,但是,借鉴了他们的方法,尽力去做了这件事情。现在想来,所谓搭框架,简言之,就是指明晰这本书的主体内容及其相互联系,然后填充进具体内容,形成一棵知识树,以便于整体把握和记忆。我以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为例,做一个基本框架,限于篇幅,只是树干,具体的枝叶请朋友们自己栽培。这本书可以划分出两条线,第一条:传播和传播学,第二条:拉斯威尔的“5W”。第一条线:什么是传播(第1章),传播的历史(第2章),传播的分类、功能、意义(分四章,人内人际传播(第5章),群体组织传播(第6章),大众传播(第7章),国际传播(第13章)),传播的模式、过程和结构(第4章);传播学及其研究历史、代表人物、流派(第14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第15章);第二条:传者(制度和规范理论)(第8章),媒介(第9章),信息及内容(第3章),受众(第10章),效果(第11.12章)(这节里面又可以按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来搭框架)。这样就形成了两条明晰且完整的线,有“纲张目举”之用。另外,石义彬老师那本书比较晦涩,也许第一遍认真读完了,还是一头雾水,但是,请不要着急,这本书实际的考题并没有学习这本书时这么大的压力和迷惑,所以,一定要有耐心,继续学下去,等到第二轮总结出自己的笔记,我倒觉得这本书反而比较容易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作笔记,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第二轮复习的主体工作。在作笔记前,先要研究一下历年真题,初步弄清楚大体上考什么,是怎么考的,有哪些题型,有哪些变化,有一个印象。历年真题在专业课复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向标,是把握、分析、预测重点内容的依据,具有指导性,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应该反复分析、研究和体会,也可以把它当作模拟题来认真作答,模拟考场,所以大家一定不能忽视对它的剖析。作笔记的时候,如果有学哥学姐、本专业同学或者其他研友的笔记可以借鉴、参考一下,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我自己当时买过两份笔记,不仅参照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师哥师姐们作笔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笔记,收获颇多,这一点对跨专业和外校考生来说,算是一个捷径,对复习好专业课有很大帮助。当然,借鉴别人的笔记只是一个方法,不是必须的(注意:买过别人笔记的朋友千万不要完全依赖于别人的笔记,而不去整理自己的笔记,这是毁灭性的举动)。作笔记很辛苦,但朋友们一定要坚持,而且要做好笔记。作笔记也不是机械地抄书,要讲求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a,化繁为简。把书中大段的文字或者自己认为表述不清晰的地方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如同第一遍的总结; b,合并同类项。把相通的知识点归结在一起,或者按专题归类,比如受众理论等,不仅要把这本书内的同类项合并,而且要跨书,把这门专业课的相通知识点归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对这个知识点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还避免了重复劳动;

c,把书本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出来。我的笔记基本上都是某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可能来自真题,也可能是自己提出来的,也可能是借鉴自内部辅导班的模拟题,还有可能是其它兄弟院校对应的考题,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不仅明了,而且可以引发思考; d, 边做笔记边理解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记忆笔记,这是第三轮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轮中,需要继续分析真题,同时,多了另外一项工作,这就是论文的阅读和学习。最好是能找到所报考专业方向导师的论文,特别是近几年的,了解老师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做些摘抄笔记,在答题的时候,可以把这个引用上去,肯定是亮点和得分点(不过,一定要引用得当和恰当);还可以阅读本学科的论文,最好是关于热点和重点问题的讨论的;也可以针对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或者自己觉得重要的问题,有方向的搜集一些论文来阅读,辅助学习,这一点在学习石义彬老师的那本书时尤为重要,我由于在上班,很方便检索和打印,就搜集了相关论文来学习、理解这本书,效果很好。阅读论文对答题很有帮助,朋友们一定不要忽视了。关于记忆,就是一件很灵活的事情,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符合自己的记忆习惯,能够背下就好了。这一轮,可以利用第二轮做出的全面笔记,总结出一份浓缩笔记来,即自己感知的重点、考点,反复理解、记忆,这样一方面可以继续填充框架,另一方面便于记忆,是很必要的。对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框架,把整本书清晰地装进自己的脑海。要达到合上书后能够有条有理地讲述它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第四轮,强化记忆,进一步查缺补漏,冲刺。不仅要强化第三轮的浓缩笔记记忆,而且由于笔记和自己的重点感知,难免偏差,所以,迅速回归课本,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就非常必要了。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学习到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又由于复习时间紧迫,所以,这个工作必须讲求效率。当然在这一轮中,仍然要分析真题,不可忽视。

关于专业课,我的经验就这么多,总结起来,大致三点:框架要牢固,知识点要全面,重点要记牢。还有一点,就是综合考题中有一道基础写作题,必须针对它做训练,最后两个月,至少每三周安排练习两篇以上。

Ps3:

Ⅰ.基础 March—— 每天约6h 英语单词;NCE;语文课文;专业课书 ===6月中下旬准备期末考试ing=== Ⅱ.强化 July—— 每天约6h 英语单词;英语阅读;语文课文解析;专业习题+笔记

Ⅲ.升华 October——

(任务最紧张,量变到质变的时期)每天约10h 英语真题*2;英语模拟题;英语作文;政治强化班+客观题;经济法律;综合知识真题;专业真题;专业课书框架总结及扩展 Ⅳ.冲刺 Last month 每天约11h 英语真题;政治真题+主观题+时政;语文鉴赏模式练习;作文热点及素材;重温专业笔记习题;报刊论文社会热点;各科查漏补缺;各科按时按量模拟考试一次。·基础知识一定要全面、细致、扎实 ·本科专业相关的可以压缩基础期

·不喜欢长战线或时间不够的可以延长每天的学习时间 ·每年考试日期依春节早晚而定,复习计划也应随之调整

计划篇——英语

英语主要靠积累,除作文外见效慢,个人觉得辅导班没什么用。

09年的题比以往难,可以说我很少见识过这个难度的题,所以考完后一点底也没有。对阅读的自信彻底被击垮~~so,多读多练各种类型和难度的文章吧。

另,如果懂得小语种,就考小语种吧,容易拿分些。

·单词:背三遍以上,结合读音和例句。有时间最好背到12月份。(Ⅰ—Ⅱ/Ⅲ)·NCE或其他阅读:纯粹阅读,不用做题。可挑选句子做翻译练习。(Ⅰ—Ⅱ)

·真题:约9月开始,做三遍以上。分析阅读出题点(我不知道怎么去分析,结果失分严重)。11月后按考试时间即2:00-5:00做。(Ⅲ—Ⅳ)

·大小作文:收集好句子,形成自己的模版。各类题目都要练练。约12月。(Ⅲ)·查漏补缺、薄弱题型强化。

计划篇——政治

对政治不感冒,所以报了个全程班梳理考点。2010年删节了一些难点,新增了历史的内容,整体难度应该下降;辅导班对这一变化估计也没经验,老师不可全信。如果报了班(建议秋季班),也应有自己的复习计划,切忌完全被牵着鼻子走。

在理解的基础上,其实主观题很好背。只要答的要点差不多就有分。·教材或大纲解析或同类参考书:9月左右,在秋季强化班开学前。(Ⅱ)·强化班及讲义、习题:10月初左右,基础知识的学习。(Ⅲ)·客观题强化:至少两三千道。参考书要权威,查漏补缺很重要。(Ⅲ)

·框架总结:各科的重点总结,整理脉络和框架。如毛概中各时期的著作、政经中的几个等式„„(Ⅲ)·真题:做客观题,注意主观题的出题方式、答题模式。(Ⅲ)

·主观题及时政:热点主观题,时政。(Ⅳ)

计划篇——综合知识

《大学语文》是综合知识的大头,各篇课文都可能考到,可谓没有重点篇目。但近几年的题很少有超越这81篇的范围的,考题也很基础。所以只要熟读课文、看看赏析,再怎样也能掰出来„„很多人推荐了《大学语文导读》,好像是配套的,不过我没买。

2009年的经济法律题有变灵活的趋势。不过难不到哪去,死记硬背的更少了。作文跟高考类似。我习惯于写成抒情式议论文。·课文:细读课文及赏析。暑假前完成。(Ⅰ)

·赏析:结合课文前后的导读和赏析,做笔记。暑假不想动脑筋的时候做最合适了。(Ⅱ)

·重要出题点:除了赏析中的出题点,还有作者特点、作者其他作品、流派、相关作者或篇目对比等可能考到。根据学姐笔记及网络资料整理得出。(Ⅱ—Ⅲ)

·经济、法律:熟悉重点名词、简答题。可结合政治相关知识学习。12月初左右。(Ⅲ)·真题:温习课文,熟悉鉴赏模式。(Ⅳ)·作文:关注热点,积累素材。列提纲练习。(Ⅳ)

计划篇——传播学 ·《教程》:大三上期选了传播学,顺便买了这本书。寒假的时候细读+笔记。很好的教科书,一定要仔细看。(Ⅰ)

·《引论》:虽然几乎不考这本书了,但最好还是看看,当作巩固。书中有些小纰漏~~3月份的时候细读+笔记。(Ⅰ)·《批判》:石义彬老师本来是学哲学的,这本书比较晦涩,不过千万别畏难,看懂字面意思就行,考题都很基础。4至5月细读+笔记。(Ⅰ)·习题和重点:9月,《教程》习题、《批判》(和《引论》)的重点题归纳。(Ⅱ)·复习教材/笔记:10月,浏览一遍(Ⅰ)期做的笔记或浏览书本,巩固基础。(Ⅲ)

·框架总结&扩展:10至11月,总结/绘制各章节框架图(厚书读薄);根据框架在脑海中回忆、扩展知识点(薄书读厚)。(Ⅲ)·真题总结:11月做真题(写个答案提纲就行),分析总结知识点的分布和出题偏好等。(Ⅲ)·热点:从报刊杂志和网络上了解传播学热点事件和总结,看看老师论文。(Ⅳ)·最后再看一遍笔记、真题、习题、重点归纳,形成答题模版。(Ⅳ)

下面说一下专业课复习的经验和要注意的问题:

1、本人心中一大痛处:关于综合知识里法律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复习

05年武大的综合知识的考核改革,新增加了法律和经济。根据当时我从各处搜集的信息,包括在网上,去武大内部买资料,参加考研辅导班,托同学买笔记等等,最终得出结论,这两部分的知识会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考。事实证明这句话是错的(当然今年怎么考我不敢保证)!考完之后很多战友都说败了!我的综合考了118,虽然我已经比较满意,但是当时在考场上望着卷子上的法律和经济的名词解释和简答欲哭无泪的情形我现在还记得!我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准备,说白了我没背!

经验总结:无论今年怎么考,一定要把笔记认真做出来,认认真真把该背的死的知识塞进脑子,一句话:一定要背!就算它今年结合专业知识一起考,有了这个地基,自己再发挥一下就OK了!

2、传播学(我考了123)

算起来,我考研准备的时间跟那些特刻苦的人比起来,实在是太短!运气很好,我承认,但是注重方法和效率也非常重要!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说实话,全靠我同学帮我找的那分笔记了,很详细很全,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形式把书上的知识全部总结出来,所以我就看了2遍书(还不是太仔细)就开始着手背那本笔记了!断断续续背了3,4遍就差不多了!当然是理解性记忆!背完之后你的知识框架还很散,虽然可能单独问你一个名词解释你能背出来,所以这时再用构建知识框架的思想去看书!

李彬的那本,很浅,看着玩吧,讲的挺有意思,就算考上面的知识也不好做答,和郭的有的是重复,有的是扩展了一下下,还是郭的书适合考试专用!

石义彬的那本书,我看了2遍之后很晕,讲的太深了感觉,要沉下心来看其实很好懂也很有意思。去年考题中考了很多这本书上的知识,当时复习时也是我的一块心病!其实也好对付,把几个基本理论好好掌握,每一章的框架勾勒出来,做出笔记,就可以了!不要被它高深的外表吓退,沉心看还是能看的懂!大段的理论其实都是帮你更好的理解那几个基本理论!那骨架摸清楚,题目怎么变,你也能说出个一二!不必拘泥在细节上!

上一篇:班级文化建设解读下一篇:室内设计专业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