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教案

2024-07-06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教案(精选11篇)

1.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

教学重点

1.自转的运动规律。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经度时差。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

【讲述】地球运动的种类

2.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教案 篇二

颗粒物料的分级分类对其商品化具有特殊意义。美国Alle Electronics公司研制技术装备可分选果实、蔬菜、果仁及各种小食品的“Inspecttronic”装置[1,2];Autoline公司的水果分级设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其产品已经系列化 (5个型号) , 能够按照重量、颜色、形状分级;日本把成熟度、色彩传感器与自动化分级、包装线连在一起, 率先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无损伤检测选果[3];韩国SEHAN-TECH株式会社是生产果蔬分选机的专业生产厂家[4]。国内目前生产的分级设备基本还限于机械分级阶段, 主要进行大小、重量的分级,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果大小分选机虽已用于实际生产, 但由于价格昂贵, 还未能推广使用。另外果品质量检测中使用的自动检测生产线多为进口设备, 这种进口设备是针对大农场生产设计的, 在我国小农户产品的检测中并不实用[5,6,7]。为此, 分析和研究物料在筛分过程中的运动特性, 寻求筛分效果最佳组合, 很有必要。

1 单颗粒质点运动学分析

平面振动式筛分和滚筒式筛分是目前市场上应用广泛的两种筛分方式, 而耦合筛分是在前两种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对筛分过程中单颗粒质点的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表达有助于从理论上分析工作原理。本文主要分析各自的单颗粒质点运动规律。

1.1 平面振动筛分

物料颗粒在平面振动筛分的运动过程可描述为:振动筛面在简谐激振力F的作用下, 与物料颗粒发生碰撞, 碰撞过程极短, 振动筛面与颗粒分离, 随之物料颗粒被抛起;在物料颗粒下落过程中与振动筛面再次发生碰撞, 如此往复直至完成筛分过程[8,9]。图1所示为振动筛与单颗粒质点间的关系模型, 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 X轴平行于筛面方向, Y轴与筛面垂直。其中α为筛面倾角, β为振动筛的振动方向角。相邻2次碰撞间振动筛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式中:c为阻尼系数, k为弹簧刚度, F为简谐激振力, ω为振动筛的振动频率, γ为初相位。

由此得出, 振动筛的振动由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叠加而成, 由于阻尼的影响, 自由振动在振动筛工作开始后逐渐减小, 因此, 只考虑振动筛的强迫振动。故式 (1) 特解为:x (t) =Asin (ωt+τ) 。其中, A为振幅, τ为激振力与位移的相位差, 其值分别为:

假设物料颗粒在筛面上无滑移现象, 且不计物料相互间作用力。设筛面沿y方向的位移和速度分别为x、v, 则可得:

单颗粒物料沿y方向的运动方程为, 两端分别对t积分后可得到, 其中, g为重力加速度;C1、C2为待定系数, 由系统的初始条件决定。由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定理和碰撞恢复系数Q的定义, 令质量比μ1=m1/m≈0, m1为单颗粒质点质量, m为振动筛质量, 可得系统碰撞后的瞬时速度为:

式中:Q为碰撞恢复系数, 0≤Q≤1;为振动筛筛面碰撞前、后的瞬时速度;为物料颗粒碰撞前、后的瞬时速度。

1.2 滚筒式筛分

物料颗粒在滚筒内的运动轨迹如图2所示, 其运动可分解为沿回转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和垂直于回转轴线平面内的平面运动, 其中滚筒回转轴线与水平面夹角为θ。前者是由滚筒倾斜安装而产生的, 其速度即为物料通过滚筒的速度;后者与滚筒的转速密切相关。现以单颗粒质点P为原点, 建立坐标系, 其运动过程为:当物料由C进入滚筒后, 随即做匀速圆周运动, 并被提升至O点, 然后脱离筛面做抛物运动, 当到达抛物最高点B处后落回筛面C1处, 如此循环往复, 直至物料最终排出滚筒。P在垂直于回转轴线的平面内, 即XOY平面, 运动由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两部分组成[10]。在研究滚筒内物料的运动规律时, 假设物料颗粒随筒体的转动沿滚筒回转轴线作螺旋筛分运动;不考虑物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分析单颗粒质点P在XOY平面内的运动。

P尚未脱离滚筒时, 其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 在重力分力Gcosθ、滚筒筛的支撑力N、切向静摩擦力f及离心力H的共同作用下。随着滚筒筛的转动, 在静摩擦力f的作用下, 物料随滚筒一起运动, 当转到某一角度α时, 物料将下滑与滚筒筛发生相对运动。随着物料的上升, α不断增大, 重力的切向分速度Gcosθsinα不断增大, 静摩擦力f不断增大 (两者保持平衡) 。但其下滑力却始终小于最大静摩擦力fmax, 所以颗粒P不会下滑。当P被带到一定高度, 如图4所示, 图中为O点, 其转角为amax (最大提升角) 时, 摩擦力与下滑力的大小都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此时物料在切向方向处于滑动平衡状态。当P转过此平衡点时, 下滑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fmax, 平衡被破坏, 物料将滑动, 之后发生抛落运动。在P到达滑动平衡点之前P的受力状态如下:

式中, θ为滚筒筛轴线与水平面夹角, μ为静摩擦因数, μ=tanф, 其中ф为静摩擦角。整理式 (5) 可得:

式中, v为滚筒筛的转速。式 (9) 为物料提升角为α时所需的滚筒筛转速。由此可得物料的提升角的大小与物料的静摩擦角 (或静摩擦因数) 、滚筒筛的转速、滚筒筛轴线与水平面夹角及滚筒筛的半径有关。

P点的具体的运动方程如下:

其中, R为颗粒P在XOY平面内距筛体轴线的距离 (即为滚筒半径) ;β为颗粒P的脱离角;v为在XOY平面内颗粒P脱离时的线速度;ω为滚筒筛的角速度;t为单元体P的运动时间。由颗粒P的运动方程可以得出其运动轨迹方程, 具体如下:

1.3 耦合筛分及耦合筛分质点运动学分析

耦合筛分是在滚筒式筛分的基础上, 采用方法手段, 使滚筒受简谐激振力作用, 令物料在滚筒内既能做滚筒式筛分里的圆周运动和抛物运动, 又能做平面筛分里的碰撞运动, 以此实现筛分功能。

耦合筛分可视为上述两种筛分运动的叠加, 在叠加过程中可能出现下述三种情况:1) 当滚筒的振动周期远小于滚筒圆周运动周期时, 物料只做平面振动筛分;2) 物料只做滚筒式筛分。以上两种情况都达不到耦合筛分的目的。3) 当滚筒的振动周期接近滚筒圆周运动周期时, 物料既做平面振动筛分, 又做滚筒式筛分。对第三种情况, 同样取单颗粒质点P进行运动分析。

考虑到耦合运动的先后顺序, 设P先进行圆周运动。参照滚筒筛分物料运动规律, 同样可将耦合运动分解为沿回转轴线方向的直线运动和垂直于回转轴线平面内的平面运动, 物料随筒体的转动沿滚筒回转轴线作螺旋筛分运动, 运动轨迹与图2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P在XOY平面上的运动轨迹。其运动过程为:P由喂料装置进入滚筒后, 进行圆周运动, 当到达Oi点 (不是物料最大提升高度) 后, 滚筒与物料发生碰撞, 碰撞过程极短, 当P到达B′后, 开始作抛物运动, 后再次回落到滚筒C′点, 重复上述过程, 直至物料排出滚筒。物料P的在XOY平面内的运动轨迹如图5所示。在研究物料运动过程时, 假设物料颗粒在一个运动周期内, 只进行一次滚筒式筛分和一次平面振动式筛分;物料颗粒间相互作用忽略不计。

单颗粒质点P在XOY平面内的运动分析。

由于P先进行圆周运动, 其轨迹方程为:

物料颗粒的切向速度, 即线速度为:vf=ω′R。其中, R为滚筒筛半径, β′为物料P脱离角, ω′为滚筒筛角速度。当物料颗粒达到Oi点时, 物料颗粒与滚筒发生碰撞, 碰撞后瞬间速度矢量如图5所示。根据对滚筒式筛分的分析, 在未到达最大提升角时, 物料颗粒P在法向上的受力平衡, 碰撞前、后物料颗粒P在法向上动量守恒, 从而有:

式中, m1为滚筒筛的质量, m2为物料颗粒的质量, v10为碰撞前滚筒筛的法向速度, v1为碰撞后滚筒筛的法向速度, v2为碰撞后颗粒P的法向速度。因为m1>>m2, 令恢复系数Q=1, 根据式 (3) , 则有v1≈v10, v2≈2v10。在碰撞后, 物料颗粒P做抛物运动。其抛射速度v0为:

将v0代入可得:

由式 (16) 可知, 物料颗粒耦合筛分比滚筒式筛分能获得更大的抛射速度。又根据式 (18) 可得, XOY平面内的运动, 在X方向上具有更大的位移;在Y方向上能达到更高的下落点, 从而 (B′-C′) > (B-C) , 即有更大的运动落差。从而增大了在XOY平面内的运动周期, 进而增大了物料颗粒耦合筛分运动周期, 大的运动周期数有利于提高筛分效率。

2 耦合筛分机设计

整机由基座、激振装置、机架及设于机架上的复数个筛分滚筒、料斗、驱动装置、复数个输送装置、集料装置组成。采用滚筒式网筛, 设计物料的筛分等级为3~4级。各筛分滚筒分别设有中心转轴, 且各中心转轴分别可转动地倾斜并排固定于机架上并能分别与驱动轴传动连接。在1、2级滚筒下方, 共设有两条物料输送装置, 用于把上级滚筒盛料传送至下级滚筒内。在各级滚筒的倾角处设有物料收集篓, 用于收集分级目标物料。喂料装置位于1级筛分滚筒上方, 内有流量传感器及重量传感器, 以便于控制喂料量及喂料速率, 保证匀速喂料, 从而保证最大筛分效率。在2、3级筛分滚筒上方还设有物料引导槽, 用于把筛下物料引导至下级筛分滚筒内继续筛分。筛分机机架上共设有2个电动机, 其一个带动2级滚筒的中心轴, 使之成为主动轴;另一个作为物料输送装置的动力源。为使得滚筒及物料输送装置的运动同步, 设计用V带连接其余各级滚筒及另外一条物料输送装置传动。

3 耦合筛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新型筛分机耦合了振动筛分与滚筒筛分, 因此其筛分效率受这两个筛分运动方面的因素影响。除此之外, 物料本身的特性也对筛分效率有较大影响。

3.1 平面振动筛分影响参数

1) 振动频率。振动频率对物料在筛面上的跳动状态影响较大, 它对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周期也有很大影响。低频 (5~15 Hz) 时, 物料几乎没有被抛起, 堵筛明显, 高频 (40~60 Hz) 时, 物料跳动厉害。无论是高频筛分还是低频筛分, 筛分机运行效率都偏低[11,12]。

2) 振幅。其主要影响颗粒在筛面上的运动能量, 大的振幅对颗粒的能量输送较大, 每次可以使得颗粒弹跳更加剧烈, 并且有利于物料的分层。振幅是影响筛分机结构强度的重要参数。

3) 筛面倾角。筛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筛面倾角。倾角的大小与筛分设备的处理量和筛分效率有密切关系。当倾角增大时, 将增加筛上物料的抛掷强度, 从而物料在筛面上向前的运动速度加快, 使筛子处理量提高, 但物料在筛面停留时间缩短, 减少颗粒透筛机会, 使筛分效率降低。反之就会使处理量降低, 从而提高筛分效率。

上述3个参数的共同影响可归纳为一个参数———抛掷强度KV。

式中:A为振幅;ζ为激振频率;υ为振动方向角;θ为筛面倾角。

K为振动强度。研究表明:KV=3~3.3时, 物料最易透筛;KV<3时, 物料难透筛;KV>3.3时, 物料过度被抛起, 物料更难透筛。

3.2 滚筒式筛分影响参数

滚筒筛分主要参数包括:滚筒中心轴转速、筛面倾角、筛面开孔率等。

滚筒中心轴转速:当中心轴转动过慢, 物料在筛网上的周期数减少, 周期时间增加, 将不利于效率的提高;而当中心转轴过快, 物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随着筛网一起转动, 透筛率将大大减小。

筛面倾角:它是中心转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它影响到筛孔的水平投影尺寸, 同时对物料在筛面上的滑行速度也有很大影响。当倾角变大, 筛孔水平投影尺寸变小, 物料在垂直方向上的透筛概率降低, 物料沿筛面方向的速度分量变大, 生产效率提高。当倾角变小, 筛孔水平投影尺寸变大, 物料沿筛长方向运行速度变慢, 停留时间长, 垂直方向上的透筛概率增加, 但处理量减小。筛面倾角可在15°~30°间选取, 以保证物料在筛面上有足够的运动速度和合适的料层厚度。

筛面开孔率:开孔率为筛粒尺寸与筛粒尺寸、筛孔尺寸和之比, 当开孔率大时, 增大了物料的透筛概率, 提高了筛分机的筛分效率。

3.3 物料相对几何特征

物料相对几何特征是指物料与筛孔的相对尺寸及物料外观形态。

物料与筛孔的相对尺寸:只有物料粒径小于筛孔尺寸, 经过多次反复与筛孔接触, 才有透筛的概率。颗粒透筛的概率主要取决于颗粒横截面在筛板平面上的投影与筛孔面积之比。

物料的外观形态:物料的外观形状影响物料的透筛概率, 物料的平行截面越是与筛网开孔相似的, 越容易透筛, 条状或不规则形状易卡在筛孔中影响效率。

4 结论

基于平面振动筛分和滚筒式筛分单颗粒质点运动规律的分析, 提出了耦合筛分概念。

运用运动叠加原理, 构建了单颗粒质点耦合筛分运动数学模型。

理论分析表明, 物料颗粒耦合筛分比滚筒式筛分能获得更大的抛射速度。物料在XOY平面内的运动, 在X方向上具有更大的位移;在Y方向上能达到更高的下落点, 从而使物料获得更大的运动落差。这增大了在XOY平面内的运动周期, 进而增大了物料颗粒耦合筛分运动周期, 而大的运动周期数有利于提高筛分效率。

根据耦合筛分运动特点, 对筛分机结构进行了整体设计。分析了振动频率, 振幅, 筛面倾角, 滚筒中心轴转速、筛面倾角、筛面开孔率及物料相对几何特征等因素对耦合筛分效果的影响, 采用抛掷强度KV综合各因素的影响:KV=3~3.3时, 物料最易透筛;KV<3时, 物料难透筛;KV>3.3时, 物料过度被抛起, 物料更难透筛。

参考文献

[1]Gezer I, Haciseferogullari H, Demir F.Som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acihalilonglu apricot pit and its kernel[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2 (1) :49-57.

[2]王红兵, 张路霞.探析影响直线振动筛筛分效果的若干因素[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08 (4) :29-30.

[4]任斌.影响筛分过程的因素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4) :103-104.

[5]Cleary P W, SAWLEY M L.DEM modeling of industrial granular flows:3D case studies and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hape on hopper discharge[J].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ing, 2002 (26) :89-111.

[6]Standish N, Meta I A.Some kinetic aspects of continuous screening[J].Powder Technology, 1985 (41) :165-171.

[7]焦红光, 李靖如, 赵跃民.筛孔孔径和筛面倾角优化配置的试验研究[J].选煤技术, 2007 (2) :1-4.

[8]李玉凤.直线振动筛运动学参数的确定[J].煤矿机械, 2008 (29) :33-34.

[9]郑炫, 马铖, 张景.滚杠式红枣分级机的实验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9) :107-110.

[10]唐红侠, 赵由才.滚筒筛筛分生活垃圾的理论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07 (12) :126-129.

[11]王桂锋, 童昕, 陈艳华.基于DEM的振动筛筛分参数对筛分效率影响的研究[J].矿山机械, 2010, 38 (15) :102-106.

3.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教案 篇三

新课程·高一必修·物理1(人教版)

04-05学年度上学期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复习)

★新课标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如何建立运动中的相关概念,并体会用概念去描述相关质点运动的方法。了解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意义。

2、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学会用计时器测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通过学习思考及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模型和工具的特点,体会其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如质点的抽象、参考系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4、体会物理学中,相关条件的特征及作用,科学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如瞬时速度、图象等。★复习重点

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及对这三个概念的应用。★教学难点

对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其矢量性,解决与这三个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1、知识框架图

北京英才苑

新课程·高一必修·物理1(人教版)

04-05学年度上学期

2、基本概念图解 北京英才苑

新课程·高一必修·物理1(人教版)

04-05学年度上学期

(二)本章专题剖析

[ 例1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加速度大,则速度也大

B.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就越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解析: 对于A选项来说,由于速度和加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因此A错误。B选项,av,速度变化量越大,有可能t更大,a不一定大,B也错。C选t项,加速度a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a越大,所以C对。D选项,vv称为速度变化率,a,故有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所以D对。故答案应tt选C、D。

点拨:本题往往会误将A、B选项作为正确选项而选择,原因是没有弄清楚a与v、v的关系。而D选项部分同学却认为不正确而漏选,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加速度定义式a包含的本质意义,造成错解。

[ 例2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图象如图1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象可以看出()

A.甲乙同时出发

v所t 3 北京英才苑

新课程·高一必修·物理1(人教版)

04-05学年度上学期

B.乙比甲先出发

C.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0处

D.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出发时物体离原点的距离。当直线与t轴平行时表示物体位置不变,处于静止,两直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离原点距离相等。

答案ACD 拓展思考:有人作出了如图2所示的x-t图象,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同一时间不能对应两个位移)

[例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试分析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特点。

分析:开始计时时,物体沿着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初速度v0=-20m/s,并且是减速的,加速度a是正的,大小为a=10m/s2,经2秒钟,物体的速度减到零,然后又沿着规定的正方向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一直不变。

点拨:图线是一条直线,斜率不变,故加速度不变,且a>0,但速度的大小、方向都发生了变化。

(三)课堂练习

1、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加速度减小时,则(BD)A.汽车的速度也减小 B.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 北京英才苑

新课程·高一必修·物理1(人教版)

04-05学年度上学期

C.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

D.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

2、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A.0-t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1-t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 B.在0-t2时间内火箭上升,t2-t3时间内火箭下落 C.t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 D.t3时刻火箭回到地面

3、由av,可知(CD)tA.a与v成正比

B.物体加速度大小由v决定 C.加速度方向与v方向相同

D.

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B.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大小与速度变化在实质上是同一个意思

C.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的大小表示速度增量的大小

D.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课余作业

复习本章内容,准备章节过关测试。

4.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

2、运动训练

3、运动训练学

4、运动竞赛

二、填空题;

1、运动训练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学者_____________及他的同事提出了项群训练理论。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3、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个有机组成部分,4、竞技体育基本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

7、依据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8、竞技体育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_____________。

9、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个方面。

三、判断题

1、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

理论。()

2、竞技体育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活动。()

3、竞技体育由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部分构成。()

4、竞技体育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竞”和“技”两个方面。()

5、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

6、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

7、运动训练是运动员在教练员的独立执导下完成的体育活动。()

8、高水平运动员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因为他们竞技能力的各构成部分都得到了均衡发展。()

9、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只有进行大负荷训练,才能提高运动成绩。()

10、现代科学技术队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对于心理能力、运动智能却无能为力。()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竞技体育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A、运动训练B、运动医学C、运动员选材D、运动竞赛

2、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A、一般训练理论B、周期训练理论C、项群训练理论D、专项训练理论

3、在运动训练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我国学者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周期训练理论B、提出超量恢复理论C、建立项群训练理论

D、建立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理论层次

4、从运动员竞技能力获得的途径看,成功运动训练的重要前提条件是()

A、运动员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竞技体育管理

5、在现代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需要对原有计划进行必要的变更。这反映的运动训练的特点是()

A、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B、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C、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

D、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6、在竞技体育的比赛中,选手们往往为追求成绩的0.01秒的提高。常常表现出忘我的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这反映出的竞技体育社会价值是()

A、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B、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C、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求

D、排解社会成员不良情绪

五、简答题

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哪些?

2、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3、简述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

六、论述题

1、试述运动训练学与各项训练理论的关系。

七、方法应用题(此题为知识拓展题,可自由选择是否作答)

5.税法 第一章 总论 教案 篇五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税法的概念和分类 1.1 税收制度概述

1.1.1 税收制度的内在规定性

税收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包括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税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国家的各种税收法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以及税务机关内部的管理制度

狭义——国家的各种税收法规和征收管理制度,包括各种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的税收规定。

 税收的本质——税制是税收本质的具体体现,其本质就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分配的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若要得以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税收制度来落实。(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它来正式立法制定税收法律,由国务院制定税收法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税收法规,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税收制度)

税制的职能:

* 取得财政收入

* 调节社会经济(缩小收入差距)* 保护国家利益(贸易保护)

税法的目的:保障国家利益以及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1.1.2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1)课税对象——对什么征税,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商品or劳务:以生产的商品or提供的劳务为课税对象,一般按其流转额课税,所以也叫流转额课税

收益额:对经营的总收益or纯收益课税。总收益通常指经营收入,从中不扣除成本费用

纯收益=经营总收入-成本费用

profit=Income-cost expense 财产:对财产的价值or收益课税。

1.1.3 税法的特征

1)从立法的过程来看——税法是制定法,通过立法程序制定。2)从法律性质看——税法是义务型法律

从定义推理,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谁都不可以随意变更or违反法定纳税义务

权利义务对等,是一个基本的法律原则。从财政角度看,纳税人从国家的公共支出中享受了很多权利,这些权力是通过其他授权法规赋予的。但是从税法角度看,纳税人以尽义务为主(所以税法是一种义务型法律)

税法虽然是义务性法规,但是并不意味着纳税人没有权利,而是说权利是在纳税义务的基础上的,从属性的。

3)从内容来看,法律具有综合性——他是由实体法、程序法、争讼法构成的综合体系(我国实行的是税法+税收单行法律、法规的结构)

1.1.4 税法的分类 1)按照在税法体系中的法律地位不同:

税收通则法——对税法中的共同性问题加以规范,对具体税法具有约束力,在税法体系中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典型:税收基本法)

税收单行法——对某一类人,某一类征税对象or某一类税收问题单独设立的税收法律、法规、章程(但还是受通则法的约束)

2)按照税法内容不同:

税收实体法——规定谁守法律关系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何法律的规范的总称。(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客体、计税依据、税目、税率、减免税等)税收程序法——税收实体法的对称,指以国家税收活动中所发生的程序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定国家征税形式程序和纳税人纳税义务履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解决程序)税收处罚法——对税收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处罚的法律规范。税收行政法——规定国家税务行政组织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3)按照税法效力的不同

税收法律——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规范性税收文件 税收法规——最高行政机关、地方立法机关根据其职权or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授权,依据宪法和税收法律,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制定的规范性税收文件。税收规章——又叫税务规章,制国家税收管理职能部门、地方政府根据其职权和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授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税收文件。(税收规章增加了税法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4)按照征收对象不同:

流转税法——对流转额课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与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密切相关)

所得税法——企业所得、个人所得

财产行为税法——对财产的价值or某种行为课税 资源税法——对自然资源课税的税法,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家自然资源而课税,现行的有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都属于资源课税范畴。

5)按照税收收入归属和征管权限不同:

中央(收入)税法——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消费税、关税)地方(收入)税法——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6)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

国内税法——国家在其税收范围内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经有授权or依法律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文件

国际税法——调整国家和国家只见税收权益分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政府间双边or多边税收协定、关税互惠公约、经合范本、联合国范本以及国际税收惯例。国际税法效力高于国内税法

1.2税法的地位和作用 1.2.1 税法的地位

1)税收收入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而财政收入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

2)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为它是调整国家和企业、公民个人分配关系的最基础、最直接的方式

1.2.2 税法与其他法律关系 1)税法与宪法

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制定所有法律法规的依据、章程 税法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依据宪法制定

2)税法和民法 本质区别: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平等、等价、有偿)。

税法是调整国家和纳税人只见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强制、无偿、固定)密切相关:

当税法的某些规范和民法的规范基本相同时,税法一般援引民法条款,涉及税收征纳关系的问题时,应以税法的规范为准则。3)税法和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税法与刑法的关系

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2.3 税法的作用 税法的规范作用

税法调整、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实质是法律的基本作用在税法中的体现和延伸 税法的经济作用:

 税法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  是正确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法律依据  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无形的手,促进消费,促进or限制某行业的发展,eg 成都2012.7的二手房指导价上升) 税法是监督管理的有力武器

1.3 税法的基本原则

1.3.1 税收法律主义原则——法定主义原则,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 1)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必须由法律直接规定(注意:若没有税收法律作为依据,or违反了税收法律的规定,都是无效的)

2)课税要素明确原则——有关课税要素的规定必须尽量的明确而不出现歧义、矛盾,基本内容上不出现漏洞。(经过法律解释含义仍然出现不确定的概念是不能在税法中成立的)3)依法稽征原则(税务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稽核征收,无权变动法定课税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1.3.2 税收公平原则——税收负担必须根据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负担能力相等,税负相同,负担能力不等,税负不同。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制定标准,但是原则是要公平并使得社会牺牲要最小。

Ps: 法律上的公平主义和经济上的税收公平比较近似但是还有一些区别。而且严禁对特定纳税人给予歧视性对待,也不能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对特定的纳税人给予优惠。

1.3.3 税收效率原则

1)提高税务行政效率,使征税额费用最少

2)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最小,使税收的超额负担尽可能最小 3)有利于资源的最佳配置(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改善某些人的境况的同时,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1.3.4 税收社会政策原则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截断后才提出,指税法是国家用以推行各种社会政策,主要是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

为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总体利益,有时对各纳税人来说,虽然需要放弃公平原则,使其赋税不公,但是这样对整个国民紧急发展和社会总体有利,因此对整个社会来说使公平的。(eg对高收入人群收取更高的税额,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1.3.5 税收合作信赖原则——公众信任原则(税收双方的关系就其追流来看使相互信赖、合作而不是对抗的)

1)纳税人应该按照税务机关的决定及时缴税,税务机关有责任向纳税人提供完整的水手资料

2)没有充足的证据,税务机关不能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有所怀疑,纳税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予以信任,纳税人也应该相信税务机关的决定使公正准确的。

1.3.6 实质课税原则——根据纳税人的真是负担能力决定纳税人的税负,不能仅仅考核其表面是否符合课税要件。(此项原则是为了防止纳税人偷税漏税)——在西方国家的税法系统中,此项原则同样适用于减免税务,如但职工收入家庭,学生减税、多子女家庭减税等,以达到之前所说的公平原则。维护弱小群体的利益。

1.4 税收的法律关系

1.4.1 税收法律关系是说由税法调整形成的,在税收活动中各税收法律关

系主体之间发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狭义——税收法律关系仅指税收征纳法律关系

广义——可以把所有与税收有关的法律关系都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

1.4.2 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 1)主体的一方只能是国家 2)体现国家单方面的意志

3)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不对等性(国家享有较多权利,承担较少义务,但是纳税人承担义务更多权利较少)

1.4.3 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

1)权利关系说——奥特.麦雅(Ott.Mayer):纳税人对国家课税权的服从关系,纳税以国家权力为依据,体现国家意志

2)债务关系说——阿而巴特.亨赛尔(Albert.Hensl):债务债权关系,税收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金泉的给付,国家是债权人

1.4.4 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主体、客体、内容)

1)主体

税收法律关系重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or参加者。主体资格由国家通过法律直接规定。

征税主体——参加税收法律关系,享有国家税收征管权利和履行国家税收征管职能,依法对纳税主体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的国家机关

纳税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外企、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在华虽然没有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企业和组织。(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or个人)

2)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影响和作用的客观对象。

3)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  征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税务机关享有依法行政和征收国家税款的权利。

税务机关的义务

 纳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知情权、保密权、陈述权和申辩权、控告检举权、延期申报请求权

义务:依法按照办理税务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or重新登记、依法设置帐簿、合法、正确使用有关凭证。

1.4.5税收法律关系的运行(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过程)1)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

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某一法律实施而形成权利义务关系。2)税收法律关系的变更

是指由于某一法律事实的发生,使得已经发生的税收法律关系在主体、内容、客体等要素方面发生改变

3)税收法律关系的消灭

因一定法律事实的产生使得已有的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原因: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纳税义务因超过期限而消灭

纳税义务的免除

某些税法的废止

6.第一章 施工水流控制教案 篇六

水利工程施工,与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土木建筑工程是在陆地上施工,而水利工程施工常在河流上进行。这就要求水利工程施工要创造一个干地的环境,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控制水流,进行施工导流,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可以说施工水流控制关系到整个水利工程施工的成败。

水利水电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水流控制简称施工水流控制,又称施工导流。在河流上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时,为了使水工建筑物能在干地上进行施工,需要用围堰围护基坑,并将河水引向预定的泄水通道往下游宣泄,这就是施工导流。

围堰是导流工程中的临时挡水建筑物,用来维护基坑,保证水工建筑物能在干地施工。在导流任务完成以后,如果围堰对永久建筑物的运行有妨碍,或没有考虑作为永久建筑物的一部分时,应予以拆除。

一、施工导流概括为:

1.导

如何将水流导向下游?

2.截

如何将原河床的水流拦断,使其按照我们的意图下泄? 3.拦

如何在洪水来临时,拦住洪水,保证整个水利枢纽的安全渡汛? 4.蓄

如何在工程建设的中后期及时蓄水,保证工程的效益按时发挥?

5.泄

如何保证水流顺畅流向下游?

三峡工程是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高185米,长2,309米,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河床宽广。

在江河上修建水工建筑物,施工期间往往与通航、筏运、供水、灌溉或水电站运行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发生矛盾。

溪洛渡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中第一个开工建设的项目,两岸山体浑厚, 河谷狭窄, 为“U”型河谷。

施工导流的基本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分段围堰法导流,水流通过被束窄的河床、坝体底孔、缺口或明槽等往下游宣泄;另一类是全段围堰法导流,水流通过河床外的临时的或永久的隧洞、明渠或河床内的涵管等往下游宣泄。

分段围堰法导流:

所谓分段,就是在空间上用围堰将永久建筑物分为若干段进行施工。所谓分期,就是在时间上将导流分为若干时期。导流的分段数和围堰的分段数可以不同,因为在同一导流分期中,建筑物可以在一段围堰内施工,也可以同时在两段围堰内施工。通常采用的有二段二期导流、三段二期导流及三段三期导流等多段多期的导流方式,另外像莱茵河作为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是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肯伯司水电站分八期施工,工期也就比较长。

在工程实践中,二段二期导流用得最多。

这张图是一个典型的二段二期导流的例子。先在右岸进行第一期工程的施工,水流由左岸的束窄河床宣泄。一般情况下,在修建第一期工程时,为使水电站、船闸早日投入运行,满足初期发电和通航的要求,应优先考虑建造水电站、船闸,并在建筑物内预留底孔或缺口。到第二期工程施工时,水流就可以通过船闸、预留底孔或缺口等下泄。

分段围堰法导流一般适用于河床宽、流量大、工期较长的工程,尤其适用于通航河流和冰凌严重的河流。这种导流方法的费用较低,国内外一些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较广。例如葛洲坝工程、长江三峡大坝、富春江等水利枢纽工程都采用这种导流方式。

分段围堰法导流,前期通常利用被束窄的原河道导流,后期要通过实现修建的泄水道导流。

按围堰与水流方向的相对位臵可以分为:横向围堰和纵向围堰。

采用分段围堰法导流时,纵向围堰位臵的确定,也就是河床束窄程度的选择是关键问题之一。

在确定纵向围堰的位臵时,应重视下列问题:

二、纵向围堰位臵的影响因素

1、利用有利地形条件

葛洲坝利用葛洲坝岛、三峡利用中堡岛

三峡大坝坝址区河谷开阔,两岸岸坡较平缓,江中有一小岛(中堡岛),具备良好的分期施工导流条件。

2、与永久建筑物相结合 葛洲坝利用厂闸隔墙

3、束窄河床允许流速

考虑施工通航、筏运、围堰和河床防冲等

4、各段主体工程的工程量、施工强度要比较均衡

5、便于布臵后期导流泄水建筑物,不致使后期围堰过高或截流落差过大。工程实例1:

三峡工程施工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碾压混凝土围堰挡水发电方案。第一期围堰河床右侧,在一期土石围堰保护下开挖导流明渠,修筑明渠左侧的混凝土纵向围堰;同时在左岸修建临时船闸及其左岸非溢流坝段;长江水流仍从主河床宣泄,主河床照常通航。第二期截断主河床围其左侧,修建二期上下游土石围堰与混凝土纵向围堰形成二期基坑、施工大坝泄洪坝段、左岸厂房坝段及电站厂房;江水从导流明渠宣泄,船舶从明渠及左岸临时船闸通行。第三期截断导流明渠,修建三期上下游土石围堰及碾压混凝土围堰,在三期基坑内施工右岸厂房坝段及电站厂房;江水从大坝泄洪坝段导流底孔及泄洪深孔宣泄,船舶从双线五级船闸通行,左岸电站发电。

全段围堰法导流一般适用于河床狭窄,基坑工作面不大,水深流急、覆盖层较厚难于修建纵向围堰,难于实现分期导流的工程。广泛应用于拱坝、重力拱坝工程中,如雅砻江二滩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等等。

工程实例2:

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中第一个开工建设的项目,两岸山体浑厚, 河谷较狭窄, 为“U” 型河谷。溪洛渡水电站施工期导流采用一次断流、隧洞导流、基坑全年施工的施工导流方式。

溪洛渡工程因为在深山峡谷中修建,只能采用导流洞方式导流,溪洛渡工程导流洞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导流洞群。导流洞对称布臵于金沙江左右两岸山体内,左右岸各布臵3条导流洞,宽18米,高20米,开挖断面尺寸20×22(宽×高)米,高程约在364~400m之间。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导截流

2、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枢纽布臵

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坝后,另在右岸留有后期扩机的地下厂房位臵。永久通航建筑物均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升船机。

3、三峡水利枢纽施工导截流

三峡工程施工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碾压混凝土围堰挡水发电方案。第一期围堰河床右侧,在一期土石围堰保护下开挖导流明渠,修筑明渠左侧的混凝土纵向围堰;同时在左岸修建临时船闸及其左岸非溢流坝段,并开始施工永久双线五级船闸及升船机挡水部位(上闸首)的土建工程;长江水流仍从主河床宣泄,主河床照常通航。第二期截断主河床围其左侧,修建二期上下游土石围堰与混凝土纵向围堰形成二期基坑、施工大坝泄洪坝段、左岸厂房坝段及电站厂房;继续施工升船机挡水部位(上闸首)及双线五级船闸;江水从导流明渠宣泄,船舶从明渠及左岸临时船闸通行。第三期截断导流明渠,修建三期上下游土石围堰及碾压混凝土围堰,在三期基坑内施工右岸厂房坝段及电站厂房;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和纵向围堰及其以左大坝挡水,水库蓄水至135m水位;江水从大坝泄洪坝段导流底孔及泄洪深孔宣泄,船舶从双线五级船闸通行,左岸电站发电。

4、三峡水利枢纽的工期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8年。一期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远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一、施工导流概括为:

1.导

如何将水流导向下游?

2.截

如何将原河床的水流拦断,使其按照我们的意图下泄? 3.拦

如何在洪水来临时,拦住洪水,保证整个水利枢纽的安全渡汛? 4.蓄

如何在工程建设的中后期及时蓄水,保证工程的效益按时发挥?

5.泄

如何保证水流顺畅流向下游?

1、坝址

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长江水运可直达坝区。工程开工后,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长约26公里的准一级专用公路及坝下游4公里处的跨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还修建了一批坝区码头。坝区已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7.第一章化学的魅力教案 篇七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魔棒点灯等实验使学生体会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内容:

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1、我们周围的物质变化,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2、化学研究的范畴,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判断书本上第三页哪些属于物理学研究范畴?哪些

属于生物学研究范畴?哪些不属于以上两类研究范畴?初步总结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变化、性质、物质的制取合成等,为以后化学是怎样的学科打下伏笔。

3、化学研究的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变成原来不同的新的物质的运动。直接提出化学变化、物

理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是有其他物质(或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

4、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让学生共同参与,尽量让学生说,当

他们的判断错误时,教师引导他们理解判断错误的原因。

5、四个课堂实验(补充一个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注意点:

1)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初步让学生领会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2)引导学生用较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3)实验中进一步强调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为什么?(进一步从概念角度去领会,以加强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的掌握)

4)边做实验边描述现象,边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方程式,可在化学物质名称下书写化学式)

6、化学变化常见的现象: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气体等。(辩证地理解现象与变化间的关系,变化中常有这些现象,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没有现象的不一定不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以上为第一课时的内容

板书: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第一课时)

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或新的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或新的物质)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4、常见的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或其他金属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橡胶或塑料等物

质的老化等

5、常见的物理变化:物体的形状、大小发生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三态变化);灯

通电后发光发热;物质的溶解等。

8.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篇八

复习目标

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复习重点: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纬度的划分:

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0N);南回归线(23.50S);北极圈(66.50N);南极圈(66.50S)。

4、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纬线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都是半圆;②长度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的划分:经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的180度属于东经,用“E”表示;从本初子午线向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用“W”表示。

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典型题目讲解。学生做题目,老师点拨: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A、赤道 B、极点 C、极圈 D、回归线

2、为什么“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

A、因为地球是球体 B、站得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C、要看的风景在上层楼 D、高出视野好

(二)综合题

3图1为地球仪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请写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点和线的名称:A为北极点;B为

南极点;C为纬线纬线;D为经线经线。

(2)图中E点位于F点的西南方向;A点位于E点的东北方向。

图1 图2

4、读图2地球仪经纬网图判断: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经度西经600,纬度北纬600 ; B:经度00,纬度00 ;

C、经度东经400;纬度南纬400。

(2)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B 地,位于东半球上的是BC地

位于西半球的是A 地。

(3)B地位于A地的东南方向。

三、课堂总结

回顾所讲知识点。

四、课外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经、纬线中,能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是(D)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2、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A)

A、赤道 B、200W经线 C、00经线 D、1600E经线

3、下列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长度都相等 D、地球仪上的经线有360条

4、已知某地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地经度肯定是(D)A、1800 B、00 C、200W D、1600E

(二)填空题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一圈的航行,从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三)综合题

读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5、甲图中,A地的地理坐标是600S,300W;乙图中,B地位于东(东或西)半球。

6、B地在A地的东北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重点内容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和五带 复习目标:

了解地 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 地理意义 复习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复习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 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球的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P9)

例1:下更现象是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C)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昼夜交替 D、五带的划分

2.昼夜形成的两个条件?(①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②太阳光是平行光)3.同一时刻地球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所差异,其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的交替 D、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4.自然界用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以极点为中心的自转:以北极为中心(呈逆时针转动)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转动)

例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区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点早上些,所以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产生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不同地方时差的计算方法: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即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一小时)

例4: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区的时间是(C)

A、10月1日17点 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 D、10月2日4点

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〇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〇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各地冷热;〇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影响,热带地区可以受到太阳直射、寒带地区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地区则都受到太阳斜射;〇五带因此划分并有不同的气候特点。P11-12(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代)

例1:回归线和极圈是如何确定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只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移动,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极圈以内)

2.如下图说明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①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②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

3.关于五带的划分及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全年阳光斜射的地区一定是寒带地区 B、有极昼极夜现象不仅在寒带地区 C、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而且四季分明的地方为温带 D、热带地区跨纬度范围广,占地面积最大 例如:教材P10-12活动 形式 中心 方向 周期 转动特点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地轴倾斜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指向不变 五带的划分:教材P12 图1-20地球上的五带 名称 范围 获得热量 气候特点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最少 终年寒冷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四季明显 热带 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最多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第三节地图

重点内容

1.地图要素的处理及教学——重读图用图 2.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列表、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剖面图

3.从地图找信息的技能训练——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线路图、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地图、绘校园或社区草图 复习目标

1、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复习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复习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1、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②公式:比例尺= ③表示类型:(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3)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内容简略

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

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 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2、.地形图的判读

(1)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 海拔 特点

山地 500米以上 坡度陡峻平原 低于200米平坦广阔

高原 较高 地面平坦,边缘陡峭 盆地 没有一定标准 中间低,四周高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①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③等高线与等深线:(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3、.地图的应用

(1)、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2)、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实际运用注意事项: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表示方向。实地正置地图的方法(使地图北方指向实地的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以北极为中心:内北外南,顺东逆西;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内南外北,顺西逆东)

判断方向的原则:⑴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无论图上经纬线怎样弯曲,同一经线上的各点是正南和正北的关系,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是正东和正西的关系⑶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北极外各点都在北极的正南;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南极外各点都在南极的正北。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上;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表示)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①比值确定时: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②图幅相同时: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

扩展: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9.初三物理第一章教案 篇九

1、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正确的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

三、教具准备:

每组三节干电池,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二)、进行新课

这节课要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在实验中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分两部分进行。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串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接在a、b、c三处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请同学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并填入课本表2-1中。在学生动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学生先检查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和要记录的数据外,还要提醒学生,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实验结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组的测量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内。

表2: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IaIbIc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组织讨论:比较三组数据的共同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并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按在干路和两个支路上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内。鼓励先完成实验的小组把测量数据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内。

表3:研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干路IA支路IB支路IC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组织讨论:①哪个电流?②IA跟IB+IC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练习题:

10.职业生涯第一章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其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明确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了解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理想的内涵。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

运用:区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人群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培养自信、自强的心态。

【教学重点】

1、职业的涵义和职业的特点

2、职业生涯的特点

3、理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关系

2、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 树立职业理想

第一节 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导入』关于职业规划都重要性 『授新课』

一、职业与职业生涯

(一)、职业与民生之本

1、职业的涵义: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既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舞台,也是人们谋生——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手段。

2、职业的内涵(有四个要点):

(1)稳定的收入。从事职业活动是有报酬的劳动,有稳定的收入是职业区别于其他劳动的主要特征。

(2)要承担相应责任。

(3)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进行自我完善的途径。(4)是个人与社会相互连接的纽带。

(二)、职业生涯与人生

--------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业准备阶段、从业阶段,从业回顾阶段。

1、从业准备阶段

-------可以细分为职业认知、职业试探、职业选择、职前准备四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交融的阶段。

2、从业阶段

--------是人生的主要阶段。职业与人生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是人们通过职业活动满足多种需要,其满足的程度反映出职业生涯发展的程度;(2)人的职业活动,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过程。

3、从业回顾阶段。

二、职业生涯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一)、职业生涯的含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历程,即一个人一生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的实现过程。

(二)、职业生涯的特点: 1,发展性 2阶段性 3整合性 4终生性 5独特性 6互动性

(三)、职业生涯的规划的重要性:

1、帮助我们目标明确的发展自己

2、帮助我们扬长补短的发展自己“扬长”即发现、培养、发挥自己的长处,“补短”即认识、发现自己的的短处,“补短”要重视时机、重视实用。

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1、专业定向后初次就业

2、必须面对就业难的现状

3、必须把个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4、引导自己形成学习的动力和终生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为终生发展打好基础的规划。

5、指导自己就业和创业首次就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懂得“现先就业、后择业”可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形成创业意识。

第二节 职业理想的作用

『导入』P11页的故事中发现了什么? 『授新课』

一、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1、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1)职业理想的特点:1社会性 2时代性 3发展性 4个体差异性

(2)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

2、作为奋斗动力的职业理想

(1)职业理想是人在职业活动中,追求工作、事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2)立志是规划职业生涯的起点,反映一个人的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就和大小。

二、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有明确职业理想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2、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1、务实的规划才能把理想变成现实,(1)要做的是根据这一理想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务实,具有鲜明的个性,符合个人实际

(2)目标明确,阶段要清晰,措施要具体 2 规划的过程是提高自己的过程。

四、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进行点评

【教学总结】本章通过对职业和职业生涯含义的介绍,以及中专生为什么要了解职业和职业生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的作用,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打下了基础。

【教学作业】做一份规划:我的人生理想

11.《机械制图教案》第一章第一讲 篇十一

第一讲

题:

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3、我国工程图学的发展概况

课堂类型:讲授

教学目的:

1、讲解图样的概念及形成

2、介绍本课程的任务、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性质

2、领会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图样的形成及与立体图的比较 教

具:长方体模型

教学方法:本次课是介绍绪论部分,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起对这门课的兴趣,讲课时尽可能采用较为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教学形式,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以往积累的教学经验,向学生介绍一些适时可行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题

机械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是研究如何运用正投影基本原理,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看图、绘图和空间想象能力,达到教学大纲中对本课程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以适应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图样的概念

准确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尺寸和技术要求的图,称为图样。(对此定义作简要说明,并强调:形状、尺寸和技术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2、机械制图的概念

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图样称为建筑图样,在机械工程中使用的图样称为机械图样。机械制图是以机械图样作为研究对象的,即研究如何运用正投影基本原理,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课程。

3、图样的作用

(1)图样是工厂组织生产、制造零件和装配机器的依据。(2)图样是表达设计者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

(3)图样是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被誉为“工程界技术语言”。

4、图样的形成(1)立体图

表示物体的大致形状可以用立体图。立体图是从一个方向、用一个图形来表达物体的形状。如图所示,只能看见长方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后面、下面和右面无法看清;而且长方体是由六个矩形面构成的,但矩形都变形为平行四边形。

如果对此长方体作进一步加工,则会发现:圆孔打得多深,方槽是否前后贯通,在立体图中表达不清楚,而圆形也变形为椭圆形。

综上:立体图的缺点有: 1)发生变形。

2)物体内部和后面等看不见部分的结构表达不清楚。3)没有尺寸和技术要求。

可见,立体图不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形状,所以,不能直接应用在生产上。

但是,立体图也有独特的优点:立体感强。因此可以作为生产图样的辅助性说明。

生产中广泛采用的图样是用正投影法绘制的。(2)正投影法

具体定义后面章节介绍。简单地说,在物体后面放一张图纸,眼睛正对着图纸看物体,把看到的物体形状在图纸上反映出来。这里把平行的视线当作投影线,把图纸看作投影面,画在纸上的图形就是物体的投影,称为视图,这就是正投影法的形象说明。

一般是从三个方向对物体投影,因此得到三个图形,称为三视图。长方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

立体图产生变形的地方,视图能正确地表达出来;立体图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视图却能完全表达清楚,这样就能物体的真实形状完全地反映出来,如果再注上尺寸、技术要求,就构成一张完整的图样。

(二)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1、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学习正确、熟练地使用绘图仪器、工具,掌握较强的绘图方法和技能。

(2)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运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物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初步能力。

(3)学习、贯彻在读图和画图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逐步熟悉和掌握《国家标准

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及其他有关规定,并具有查阅有关标准及手册的能力。

(4)培养学生绘制(含零、部件测绘)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5)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2、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在学习本课程时,除了通过听课和复习,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外,还要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一系列的制图作业,进行将空间物体表达成平面图形,再由平面图形想象空间物体的反复训练,掌握空间物体和平面图形的转化规律,并逐步培养空间想象力。

(2)正确处理读图和画图的关系。对于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人员,正确地读懂图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绘制图样也同样重要的,画图可以加深对制图规律和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提高读图能力。同样只有对图样理解得好,才能又快又好地将其画出。

(3)在读图和画图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逐步熟悉和掌握《国家标准

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及其他有关规定,在学习中应注意养成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

(三)我国工程图学的发展概况 我国比较早记载工程上使用工程图的文献是《尚书》,书中记载公元前1059年,周公曾画了一幅建筑区域平面图送给周成王作为营造城邑之用。

宋代李诫于公元1100年完成《营造法式》三十六卷,附图就占了六卷,其中有平面图、立体图和断面图等图样,画法上有正投影、轴侧投影和透视投影等,充分证明了我国工程图学技术很早以前就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宋代以后,元代王帧所著的《农书》、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等书中都附有上述类似图样。清代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画出了许多农具图样,包括构造细部和详图,并附有详细的尺寸和制造技术的注解。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列强侵略,致使我国工程图学的发展停滞不前。

解放以后,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我国于1959年颁布了国家标准《机械制图》。改革开放以后,三、小结

上一篇: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障对策下一篇:数据库精准营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