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精选10篇)
1.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篇一
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及工作计划
一、我局权属登记软件信息化进程 1.权属登记软件三步过程
2002年我局在市房管局产权处帮助下,采用了西安思维软件公司的C/S架构的权属登记系统软件,到2005年5月升级为B/S架构的权属登记系统软件,建立了楼盘管理的工作模式。2008年《房屋登记办法》实施后,原trade2000的软件系统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2009年8月我局通过招投标方式对正在使用的房地产权属登记系统软、硬件进行了升级,西安思维公司的TT系统最后中标。
2.目前房屋登记管理软件的情况(1)组成部分
现在我局使用的西安思维TT系统,共有登记业务系统、商品房网上备案系统、拆迁行政管理系统、多维分析系统、房地产信息公示及网站建设,升级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房产测绘及成果管理七个子系统组成。(2)登记管理子系统介绍
2010年元月28日,我局正式启用了新版的房地产权属登记系统。新系统采取平行收件,设立了四个受理窗口接受房屋权属登记申请,在受理登记业务时,采用数码相机拍摄资料、证件照片与证件关联;对申请人进行人像采集与登记案件进行关联,上
传照片存入服务器,与案件进行捆绑提交,后续步骤可直接在系统中调阅,直到归档,最终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3)商品房网上签约备案子系统介绍
新系统使用后,我局就开展了期房网上签约的业务,由开发企业购买密钥通过vpn连接。首先,是由开发企业人员在我局系统进行楼盘建立,通过我局审核后,再由开发企业进行预售许可申请,我局核准颁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芜湖县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上会显示楼盘信息,房屋预售后由开发企业办理期房签约业务并打印合同并实时在网站上显示相关楼盘状态,我局对合同进行备案。
二、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 1.档案相关数据
到2011年底,目前档案室库存档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2002年老系统之前的纸质档案约5千份,没有进行档案电子化;第二部分为2002年之后使用了权属登记系统软件,虽然将相关登记信息进行了录入电子化,但没有对证件材料进行电子化,这部分产权档案约为6800份,预售登记备案档案约为2400份;第三部分为2010年2月新系统进行拍照的产权档案约为11000份,预告登记档案约为5000份。合计:30200份。纸张页数,预告登记的约为45张左右,一般产权档案约为20张,单位的产权档案约为60张左右。2.系统软件使用与档案的调整和优化
经过近二年的使用,我局也密切关注系统软件的使用效果,经与县档案局磋商,于2011年底对受理窗口改用扫描仪进行资料、证件的扫描采集、上传。提高电子档案的清晰度,改变数码相机拍摄的焦距、光线等不足。
三、机房、硬件和维护人员现状
1.2009年我局将一间办公室改装为机房,办理了光纤接入业务。将机房、行政服务中心和档案室进行网络连接。
2.新系统硬件设备是与软件一并招标的,共有六台服务器、一台存储器、一个硬件防火墙、UPS备用电源、机柜及交换机等设备。
3.系统维护为两人,主要负责信息数据的统计、查封登记、软件使用中的问题、故障的协调解决、硬件的维护等工作。
四、目前使用情况 1.软件和硬件使用情况
(1)经过近两年的使用,目前软件应用方面基本熟练,后期维护主要是西安思维公司负责,西安思维公司基本每个月都有新的补丁包对系统进行升级,来满足应用的需要。
(2)硬件方面由于我局的机房为后期改建,与农林水大楼的网络交错,加上前期管理员对网络布线较为随意,造成整个系统的网络较为混乱。对整个系统软件的应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局已准备对整个网络进行一次整理,让网络更加通畅,管理上更加规范。
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我局的登记系统经过了三次大的变更,在2005年升级软件时,原C/S系统内的数据导入到了新的软件数据库内。但是,2010年启用的新系统时,原登记系统的数据没有导入到新系统数据库中。造成了数据的脱节,增加了办理业务的难度。
根据《安徽省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领导班子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对建设工作方案中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度了工作计划并报上级主管单位负责人,积极与软件公司联系,咨询相关问题。并将资金保障列入2012年预算中,下一步我局将采取招投标方式采购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软件,对我局的各类纸质档案进行电子录入并与系统信息整合,使之成为可信、可用、可靠的个人住房信息。
2.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篇二
当前, 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历经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多到散的过程。随着企业业务需求不断变化、应用系统数量不断增加、业务流程日趋复杂和系统负担的加重, 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异构系统整合、数据统一、架构优化、流程跨系统运行、标准建设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 企业需从提升IT价值的角度进行信息化建设, 通过系统整合、优化IT架构以提升信息化价值。当前, 统一IT架构和企业信息化规划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基于统一IT架构的信息化规划无疑将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 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建设内容
统一IT架构
架构是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 表现为系统的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指导其设计和演进的原则, 成为各类组织信息化推进的重要方法。站在信息化的角度, 统一架构主要包括统一企业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等IT要素为主的架构。企业构建建设应坚持总体架构统一化、应用架构分级化、数据架构全局化、技术架构自主化原则, 建立标准的业务模式并与IT架构统一, 形成需求驱动、业务交互、应用集成、流程优化、数据单一、运行稳定、自主灵活的IT架构。
1) 业务架构是描述以企业战略、组织、产品和流程等业务要素为主的架构, 需理清企业目标、管理、生产和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 实现业务对象建模、流程建模、业务规则建模和界面建模, 使业务务架构清晰化、结构化、经简化。
2) 应用架构需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业务需求, 从整体上描述应用软件及其交互关系, 以及应用软件和关键业务之间的关系, 实现业务架构到应用架构的平滑过渡, 并形成模型或文档。
3) 技术架构为应用架构提供技术支撑, 包含技术环境、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安全保障及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架构定义整个信息系统中的技术环境和基础架构。
4) 数据架构对数据资源进行规划并建立标准, 使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得以规范定义、表达与使用的模型或文档。通过基于元数据的定义建设通用、一致和共享的数据架构, 推动数据结构管理, 定义各类标准化的数据, 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互。
通过基于TOGAF等架构设计理念, 为企业建设统一IT架构, 实现技术架构支撑应用架构、业务架构驱动应用架构, 数据架构为架构统一提供基础的数据标准和定义, 最终实现流程驱动IT。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企业设计、制造的信息化进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缩短了设计、研制周期。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新的工作方式, 设计与制造已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原来基于文件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复杂工程的需要, 需转变为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同时, 以模型化为核心的数字化进程将带来交流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发展的最新阶段, 也是信息化技术最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可通过分析企业各个环节的业务与流程, 可采取“原模型”到“原子”模型再到“具体架构模型”的建模过程, 建立主业务模型, 并分级设计各分业务模型, 并在模型中加入流程, 且保证流转数据的单一来源。
流程优化与建模
从基于文件的工作模式到基于模型、数据的工作模式转变, 最大的难点是把工作的内容和管理的流程模型化, 形成“元数据”模型, 确定流程主线, 分解业务流程, 并驱动各业务之间的衔接与运转, 企业可采取企业服务总线实现业务流程间的集成, 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服务总线 (ESB) 通过传统中间件技术与Web服务、XML等技术交互协作运行, 从技术上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差别, 保证不同应用之间数据和信息的正确、高效和安全交互。实现不同的应用服务协同工作, 完成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集成。ESB为企业网络提供了最基本的神经中枢, 是构筑企业统一架构不可或缺元素。
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建立企业BOM结构, 对任务、参数、对象、资源、设计、制造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实现企业业务的闭环管理。通过企业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企业生产周期内的数据信息定义、工程信息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管理等内容, 解决企业内部协同和与合作单位跨企业的工作流管理和数据共享, 对企业数据进行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保证数据格式统一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单一来源。
数据结构化与标准化
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符号、技术参数、术语、专业等数据指定标准并建立数据库, 建立计划-任务-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通过结构化的数据支撑各类文件的在线生成, 建立结构化的单元库, 便于数据的可重复使用。提供任务与数据的关联规则管理, 建立关联关系, 用实际数据动态展示任务的最新完成情况。同时结构化、标准化的数据信息也可帮助建立企业计划与任务关联, 快速生成企业生产完成情况, 为后续通过数据追溯提供了可能。数据结构化后, 可根据相应业务规则优化企业生产流程。
企业信息化是对企业数据集合进行数据化设计、实时、应用及管理, 如何保证基础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信息化系统整体化和数据共享的基本保证, 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因素。因此需要建立标准的信息化体系来实现跨系统的业务流程整合, 来实现不同业务和数据之间的统一管理、标准封装和松耦合。
根据企业信息化标准建设情况, 数据标准化可采取全面标准化和渐进式标准化两种, 结合目前企业发展现状, 多数需采用渐进式标准化方式。应先建立企业的数据标准化整体架构, 通过在部分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试点运行, 坚持标准化原则, 实现该业务系统相关的应用数据及部分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建设, 完成标准积累并逐步推广, 实现各业务子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整合, 最终完成企业数据资源管理。
数据梳理与数据挖掘
基础业务数据的梳理应按照标准、高效、统一、支持数据抽取与分析的数据结构以及可靠、单一的数据管理体系及应用架构的原则进行整理。根据企业业务现状, 自顶向下的分析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 分类管理各类数据, 提高数据的规范性和高可用性;并通过贯彻统一架构和业务流程优化的理念, 梳理并优化业务流程, 自顶向下提取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并通过数据的抽取、装载和转换的过程, 建立标准的数据模型, 按照关系数据库标准规范设计数据库结构, 最终实现全面的信息管理和规范的数据整理。
结语
通过建设企业统一IT架构, 建立企业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结合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优化业务流程, 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借助数据机构化与标准化建设, 进行数据整理与数据挖掘, 为企业异构系统整合和后续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架构和标准规范。
观点建议
1、建议加大科学技术的普及面, 通过讲座、宣传册等方式, 在初高中学生群体中大力宣传新的科学技术, 尽早的激发青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也为大学攻读专业提供参考。
3.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篇三
关键词 发展现状 数字化医院 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2010年亚太地区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博览会上得出结论我国90%以上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建立挂号收费、药品器材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1/3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了电子病历。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委员会调查显示,在三级医院中,应用化验收费系统、药物管理系统和挂号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93%、91%和84%;应用住院工作站系统和医院工作站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63%;半数以上医疗机构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上年投入超过100万元。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的我国各医院信息化部门全职员工人数多为3~10人之间,调查样本表明,医院信息部门平均员工数为8.68人。表明了我国77%的医院IT人员编制在10人以下。这说明信息化人员在医院的相对数量比较少,还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要。
建设数字化医院,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卫生信息、卫生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当前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和趋势。在城市公立医院建立和完善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并初步实现试点医院信息系统通过医院信息平台与试点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区域协作,以及医院医疗行为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建立和完善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初步构建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协作系统;基本建立医院医疗行为管理系统。
2医院管理系统进展研究
2.1医院管理系统发展动态
医院信息系统主要由临床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每个大系统又各自包括若干个小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信息化体系。
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只有2%的医院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只有15%的医院使用,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只有22%的医院使用,门诊、急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只有21%的医院使用,制剂管理系统只有21%的医院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只有6%的医院使用,医院资源计划系统仅有2%的医院使用,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管理分系统也不过有51%的医院使用。信息人员总数占医务人员总数比重有1578家在0.5%以下,占医院总数的41.9%,有1237家在0.5%-1%,占医院总数的32.9%。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已经实现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条件较好的医院正在向全院信息化管理过度。然而大部分小型医院在这方面还有待发展,相信未来几年内这个领域将是一块活跃的市场。
2.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技术采用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高速以太网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条码技术。各级各类医院(不同的级别、不同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不同的累积信息化投入金额)对这三项技术的采用率均居前三位,说明各级各类医院对这三项主流技术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生产的发展,硬件价格的不断减低,技术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现代化的医疗、诊断、实验、分析的设备仪器上,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必然促进HIS的发展。
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重点推动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医院之间及医院与相关部门之间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与流程优化,最终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方便百姓就医,降低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其他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疾病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联动与信息共享,构建医院间的联合、合作与双向转诊制度,使医疗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利用;构建医院与其他机构间的业务联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和效果。同时,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丰富、全面的临床信息资源的积累成为可能,有助于落实、规范临床路径,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与应急指挥能力。这将是我国卫生医疗机构在近五年的发展趋势,也是实实在在的目标。
3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未来展望
全国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上。医院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医院的级别越高,信息化的投入越大,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
近几年,国内一些大医院和一些有实力的机构开始探索区域医疗信息化,以实现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跨越医院的信息交换平台,在此平台上,才能开发呼叫中心、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分级医疗、人才培养、信息发布等应用系统。
医院信息化发展到这个阶段,医院使用的HIS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得到。(1)购买。目前在国内市场,有国内企业开发的HIS和国外企业开发的HIS产品。国内HIS企业开发的HIS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的技术服务,价格比较低,设计思想与国内医院管理模式比较接近,目前90%以上的医院购买国内企业的HIS产品;国外企业的HIS产品,由于其设计思想和数据流程与我国医院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异,价格比较高,到目前为止,购买的比较少。(2)自主开发。这类医院多为大型综合医院或大学的教学医院,有充足的人力与资金支持,科研开发环境较好;或是医院自主建立或购入一家IT企業,作为医院的一个分支机构,以解决本院信息化任务为主,对外技术服务为辅。(3)合作开发。医院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合作,实施医院信息化工程项目,为医院定制开发HIS,但不求商品化。而且根据卫生部于2007年对3765所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表明,有2176所医院是购买商品化软件,占被调查医院的58%,说明购买商品软件还是主流。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三级医院已经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业务运行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设施。基层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同时,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向深度发展,从侧重于经济运行管理,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
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门急诊药方管理系统、住院病人费用管理系统、药库管理使用最为广泛,均超过80%,说明以收费为中心的HIS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住院病人床位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使用的医院超过70%,说明住院病人管理系统也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
此外,全国医疗卫生领域医疗软件生产供应商约有500家,其中:医院信息系统生产供应商300家,大型生产供应商占15%,中型占60%,小型占25%。从供应商的数量也可间接反应出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我国90%以上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建立挂号收费、药品器材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1/3以上医疗机构建电子病历[N].健康报,2010-6-1(1).
[2] 任海鸥.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3] 王徐冬,杨希武.我国HIS的发展及未来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08(2).
[4] 吴飚.中小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设备,2010(06).
[5] 易利华,赵阳.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展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8-149.
[6] 姚偉华,朱旭阳,端妮.医疗信息整合研究概述[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12):1334-1337.
[7] 杨悦,赵亚伟,底涛.医院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7).
[8] 刘华.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摘录一)[R].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埃森哲咨询公司,2007.
4.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篇四
一、概述
顺德区位于佛山市南部,面积约806km2,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1992年3月撤县建市,2003年1月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撤市设区。全区现有10个镇(街道),108个行政村,89个居民区,户籍人口114万人,暂住人口为86万人,旅居港澳台的乡亲及国外华侨40多万人。境内绝大部分是江河冲积的平原,河涌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春。顺德区对外交通十分方便,已建成顺德港、105国道及325国道等大型交通项目,所属10个镇(街道)均贯通了高等级公路,公路网密度每100平方公里达187.8公里,居全国同级前列,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陆综合运输体系,顺德已经成为珠三角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顺德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经济水平多年来一直位于全国县级市之前列。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现有机动车和驾驶员增长也非常快速,而密切相关的道路增长则显得相对慢速,造成了现有的交通管理模式与急剧增长的交通需求不相适应,给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交通道路拥挤,停车次数增加,交通事故的上升、各种交通违法行为、肇事逃逸、假牌假证的机动车泛滥,机动车被盗抢、以机动车为工具流窜作案等各种严重问题出现,不仅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妨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制定城市现代化交通管理规划,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我区道路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是我区道路交通管理的当务之急。为此,我区公安局交警大队成立了专门组织对我区道路交通管理现状做了全面、详细、认真需求分析工作,并形成本需求报告,详细内容如下:
二、道路交通建设与管理现状
(一)道路交通设施现状
1、公路与桥梁建设状况。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路、桥梁建设和管理工作,道路交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区可通车公路里程达1526.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89公里,其中三级以上的公路767.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95公里,两项均名列全省乃至全国县级市(区)的前列。通车里程按等级分,高速公路5.3公里(未含广珠西线二期,下同),一级公路390.2公里,二级公路201.5公里。通车里程中,水泥路面有1339.9公里,占87.8%,总体质量较高,形成了以高等级公路和快速干线为主体的主骨架公路网。全区桥梁建设也经过缓解性和适应性工程阶段,目前共有桥梁558座/36025延米。另外,广州环城高速南段、佛山一环南拓线与延长线工程建设也进入尾声阶段。具体路网交通结构状况如下所述:
(1)顺德中心城区与省内其它城市的联系。
A、与广州联系的主要道路有:广珠西线高速公路、珠二环高速公路、龙洲公路、广珠公路及南国路。
B、与中山联系的主要道路有: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广珠公路、碧桂路、桂南路及横九快速路。
C、与江门联系的主要道路有:由南国路、龙洲公路连接佛山纵四快速路,再接入江门的荷合线;由横九快速路至均安,经即将建设的江顺大桥进入江门。
(2)顺德中心城区与佛山市的联系。东西向主要通路:龙洲公路(横七)、南国路(横八)、横九快速路;南北向主要通路:广珠公路、碧桂路、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伦桂路、纵五快速路及城际轨道交通。
(3)顺德中心城区(大良、容桂、伦教)与区内其它城镇的联系。
A、与北滘镇、陈村镇的道路联系。主要通过广珠公路、碧桂路、伦桂路、龙洲路、纵五快速路、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及城际轨道交通等联系。
B、与乐从镇的道路联系:主要依靠广珠公路、伦桂路、碧桂路及纵五快速路接三乐公路。
C、与龙江镇的道路联系:主要通过龙洲公路(“横七”)、南国路(横八)及珠二环高速公路解决。
D、与勒流镇的道路联系:主要通过龙洲公路(“横七”)、南国路(横八)、伦教世纪路及良勒公路联系。
E、与杏坛镇的道路联系:主要通过南国路(横八)、龙洲公路接百安公路一环南延线及横九快速路联系。
F、与均安镇的道路联系:主要通过横九快速路接纵五快速路和南国路接百安路联系。
2、交叉路口情况。目前我区有平面交叉路口2319个(已渠化路口1086个),其中已安装信号灯控制机260个。
3、道路客、货运输情况。近年来,我区投入1.9亿元进行客运站场建设,新建了11个汽车客运站(交通中心),改造了1个旧车站。中心城区巴士有15条线路,城乡公共中巴有17条线路,公共交通在全区行政村的营运覆盖率达75%。
全区共有机动车69多万辆,其中汽车20余万辆,摩托车40多万辆。营运大巴420辆,出租小汽车1082辆,营运货车3.8万辆。2009年,全区完成客运量4862万人/次,货运量2986万吨。
4、停车位情况。目前全区约有社会停车场600个左右(其中,大良121个),车位数53858个(未含办公场所及自建住宅停车位)。
(二)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为响应公安部、建设部“畅通工程”和顺德区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自2002年开始,我区采用分阶段、分步骤、按照“前端视频采集系统---光纤传输系统---后台中心管理系统”的三级模式,实施区属道路监控及电子警察系统工程的建设。目前已建设136套监控点(段)分布于各主要路段和出入口,完成了包括机动车闯红灯抓拍兼卡口电子警察系统、机动车超速抓拍兼卡口电子警察系统、机动车闯单行道抓拍电子警察、道路交通信息实时监控抓拍系统、道路交通流量检测与统计系统、交通信息电子屏幕显示系统等六个道路交通管理子系统建设。
1、机动车闯红灯抓拍兼卡口电子警察系统。针对以往在我区各交通路口出现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行为比较普遍现象,分别在105国道,325国道,以及中心城区的大良、容桂、伦教三个街道办的主要路口,按双向四车道,或四向八车道控制的方法安装视频摄像机,对机动车闯红灯行为进行抓拍。到现在为止,我区已经建成机动车闯红灯抓拍兼卡口电子警察系统共65套,涵盖了65个路口。
2、机动车超速抓拍兼卡口电子警察系统。为保证道路交通安全,防止机动车超速行驶,我区分别在105国道、白陈路、百安路、龙洲路等主要路段安装视频摄像机,按单向2车道控制方法建设了机动车超速抓拍兼卡口电子警察系统共18套。
3、机动车闯单行道抓拍电子警察系统。为减少交通拥
堵现象,根据大良街道内交通实际情况,在大良街道的东康路、东宏路、以及人民医院对开的环城路等几个路段实行机动车辆单向行驶规定,并在这些路段的出入口安装摄像机,按单向两车道控制方法分别安装了机动车闯单行道抓拍电子警察系统共13套。
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
4、道路监控抓拍系统。为及时、准确、直观把握道路
交通状况信息,我区在105国道以及中心城区大良、容桂、伦教等的主要路段,安装普通摄像机实现道路区域监控,一共有54套。同时,在交警大队十楼指挥室配备5套道路监控抓拍主机,指挥室人员可以直接对路面路口机动车辆的不按规定车道行驶,压双黄线、违法掉头等违反交通标
志标线的违法行为进行实时抓拍与处理
5、车流量检测与统计系统。为把握我区机动车交通流量情况,分别在我区105国道、325国道、碧桂路、佛陈路、白陈路、三乐路、龙洲路、百安路等主要路段建立了车流量检测与统计系统共15套。
6、交通信息电子屏幕显示系统。为及时发布交通信息状况、加强交通宣传效果,分别在大良顺景湾对开路段、兴顺路、容桂鹿茵洒店对开路段与桥西公园路口、龙洲路伦教仕版路段、均安镇政府对开路段、百安路均安加德士油站对开路段等地段分别设立了T型架和F杆电子信息显示屏共7块。
另外,与道路交通管理配套的机动车登记信息系统、驾驶证管理系统、道路交通违法处理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事故信息系统、滞留车场管理系统、违法文书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车管、驾管收费等相关软件系统也投入使用,并均严格按照公安部和部交管局制定的行业标准设计,所有的交通管理信息均可适时向上下级传输,确保了数据更新及时,信息高度共享。
三、当前我区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道路交通设施急待提高
1、路网结构仍不完善。目前顺德的道路状况基本上以平面通行为主,未形成3D交通格局,交叉路口多,通行效率不高。道路基础条件和交通设计缺陷、交通峰值造成的交通流量大、道路施工、客货运站场和商贸市场及学校等的区域效应、桥梁的瓶颈效应、停车场建设滞后等都是造成我区道路交通严重拥堵的直接原因。
2、公共交通分担率低。由于顺德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市民出行方式复杂、线路长且繁琐,公共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公交数量不多且运行线路较少,公共交通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顺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公共交通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市民自助出行的比例偏高,摩托车的保有量很大,私人机动车成为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对道路交通和环境的压力增大,造成恶性循环。
3、静态交通管理硬件严重不足。顺德区机动车辆保有量增长迅速,而目前我区现有的停车场和停车位已经严重不能满足机动车增长的要求,停车难直接导致机动车停放挤占道路资源,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
4、中心城区行人二次过街没有行人二次过街的安全岛,也没有设置交通信号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初步阶段。
1、受资金投入限制,导致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顾此失彼。从我区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现状来看,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主要表现在:
(1)建设的监控点偏少。目前我区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已经建成的监控点按信号灯路口计算建设率为25%。而且已经建设的点主要集中在国道、省道以及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外的镇(街道)显得尤其较弱,有的镇甚至是空白。
(2)监控点本身对路面覆盖面低。在已经安装系统的路口,闯红灯抓拍监控点一般是双向4车道,或四向八车道建设,超速抓拍监控点一般按单向2车道建设。因此,只要超过三车道(包括三车道)的路口路面就无法全面进行监控,从而存在监控盲区。调查发现,很多机动车驾驶员往往采用通过盲区违法行使来逃避监控,也导致各种大小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然
而对这种机动车违法行为却无法抓拍,发生事故后又无法取证,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3)已经建好监控点的功能也显得比较片面。主要以闯红灯抓拍、超速抓拍、闯单行抓拍为主,而对当前经常影响交通秩序的机动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交叉路口提前变线、机动车违法掉头、机动车超载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还不能实施控制。
(4)监控设备相对落后,还是采用普通标准工业摄像机,图像分辨率低,跟不上业务需求发展。已经建设好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前端路口使用的监控视频设备都是采用普通工业摄像机,分辨率低,导致拍摄出来的视频图像不够清晰,夜晚无灯光路面表现更为突出。也因为分辨率低,更无法拍摄清楚机动车内驾驶员情况,造成很多违法行为无法取证。
(5)在后台视频存储方面,存储空间相对较小。因路口路面的车辆视频信息量大,需要视频存储容量也大,目前对视频的保存只能保留15天,还缺乏这类数据的安全备份,当过了15天期限还需要这类视频信息取证时,就无法获取。
2、交通控制模式与方法落后,自适应交通控制功能无法实现。
顺德区目前有灯控路口260个,全部采用的是单点信号控制机,没有交通大队监控室的信号中心控制软件实现联网。
(1)设备老化、维修困难,需要更新信号设备。顺德区内的交通信号机设备功能简单、设备老化,由于信号机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设备,对维护要求较高,而目前顺德区信号机的后期维护跟不能上。目前区内大部分信号机需要升级换代。
(2)信号周期固定,不能根据流量变化调节周期。目前的使用的交通信号机都处于单点控制状况,没有和指挥中心实现区域内的联网控制。单纯的固定周期信号控制,不能根据交通流量变化动态的改变信号周期,减少等待时间,提高通行效率,造成道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在交通流量高峰期时,由于目前的路口信号机依然采用固定周期,不能根据交通拥堵的具体情况,通过交通需求控制调节交通流量,造成局部区域交通压力加大,甚至会造成局部路段交通瘫痪。
(3)不具备“绿波”功能。当机动车经过间距不大的连续路口时,信号设备不能进行合理配时,无法实现机动车无障碍的一路绿灯通过路口。以华盖步行街和凤山中路和清晖路路口为例,两个路口间距较短,当上游华盖步行街的信号是绿灯时,下游的清晖路路口还是还有一段时间的红灯,车辆从上游路口到达下游路口后,还要等待红灯时间,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增加车辆的延误时间和排队长度。
(4)针对拥堵路段没有疏导策略。在早晚高峰期中心城区主要路口警察会出现拥堵现象,严重时排队长度会延伸到下一个路口,但是目前的信号设备不支持拥堵控制的功能,不能通过合理的信号周期的改变来疏导交通,只能通过民警去路口指挥交通,效率极差。
(5)流量检测与信息显示屏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虽然我区已经在路面建立了十几套流量检测系统,但因信号机的无法联动特点,检测出来的车流量数据仅用于决策参考,不能也无法用来实现实时交通自适应交通控制,从而也无法实现交通诱导功能,也使得我区现已建设的路面电子信息显示屏,只局限用于交通安全宣传使用。
3、交通指挥中心有待建设完善
(1)指挥中心场所小。目前顺德交警大队使用的交通指挥室位于交警大队办公楼的10楼,监控屏幕18个电视和一个大屏组成,没有目前国内指挥中心普遍使用的DLP大屏,一楼主要用于视频违法抓拍,二楼主要用于非现场违法数据的分拣和录入,在规模上不能满足交通智能化建设的要求。
(2)指挥中心人员配备不足。在人员配置方面目前的人员组织不能满足现在监控和违法处理工作的需要,对道路交通不能实现实时监控,目前只配有违法数据录入人员和视频违法抓拍人员,对路**通信号控制没有相关人员,也没有交通指挥综合调度岗,协调执勤民警指挥道路交通。
(3)分期分阶段建设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还未能有效整合。在已经完成的三期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中,由于不同时期建设的系统分别是不同承建商以及所选各种设备和实施技术也各不相同,导致各期系统相互间分散独立,不能有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给使用、管理、维护带来极大的困难。
(4)指挥决策能力低。因后台没有有机形成一个整体,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各子模块间无法有效协调统一,后台指挥人员无法全面掌握交通信息,尤其由于信号机缺少联动功能,无法通过路面车流量状况去自动进行交通秩序调节,导致路面出现交通异常时,唯有通过后台视频监控观察到情况后,指挥室方能采用通过对讲机发布命令方式实施指挥,指挥能力低、效率非常差。
(5)公交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还是空白。由于没有实现对公交系统的的信息化管理,从而无法实现对公交的实时调度及公交乘客诱导服务,当然更无法实行公交优先、公交信息查询等服务。
(6)缺乏停车诱导系统和停车场管理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的停车诱导系统,造成驾驶员寻找有效的停车泊位困难,增加了车辆旅行的时间,间接上增加了车流,造成新的拥堵。在停车场内,也没有相应的停车场管理系统,缺乏对停留车辆的各种状态的有效管理。
(7)道路交通参与者交通素质整体不高,对出现的各种交通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从日常交通行为来看,行人不按交通规则横穿过道、机动车闯红灯、超速行驶、机动车不按标志标线行驶、大型汽车在道路上不按规定道路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这也是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和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尤其在没有安装电子警察监控的路口路段,这类交通违法行为尤为突出。
四、智能交通建设总体目标
我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将以贯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环境保护与交通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以加强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体交通网络,打造“广佛都市圈”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优化和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服务水平为重点;突出网络化、智能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四个基本要素,全面提升道路交通的通达能力、交通管理及交通安全水平。
五、智能交通系统(ITS)需求
(一)ITS框架总体需求
我区ITS建设应按照国家ITS体系框架,突出“信息中心、决策手段、平台支撑、公众服务”这一核心,框架中的主体包括:交通信息基础环境、智能交通公用信息平台、交通仿真(决策支持)和应用服务,其保障措施也是框架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资金、体制、人力和技术等方面,因此,我区ITS体系框架可以看作是4+1的结构。其中
1、交通信息基础环境是中心。负责所有信息资源采集和融合处理,包括载运工具、客运和货运系统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三方面的建设,提供全面进行交通信息采集环境。载运工具方面,将先进的定位和通讯技术应用于机动车等运输工具,使得它们既是交通信息系统使用者又能作为交通信息提供者;客运和货运系统方面,建设先进的管理调度系统,也能有效地提供交通信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包括有如:线圈、红外、雷达等定点采集设备的购置和布设等工作,这也是城市道路信息采集中相当重要的部分。
2、交通仿真是决策、评估的科学手段。交通仿真是智能交通技术核心所在,尽管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毕竟所获得的数据无法完完整整地反映实际的交通状况,以及即将发生的状况。因此,基于交通领域内各种理论和模型而产生的交通仿真技术能在这方面提供强有力的补充和支持,同时也是基于交通信息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关键所在。依托交通仿真技术,能实现为交通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为交通管理者提供状态模拟的信息、为交通信息的使用者(包括专业交通控制管理人员以及公众用户)提供预测、预报、预警的信
息,从而实现ITS的多种功能服务。
3、智能交通公用信息平台是支撑。通过信息的整合实现各个用户服务功能的提升,各个用户服务围绕公用信息平台进行各自信息的采集支撑,并能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对基础数据、信息采集以及在信息处理上的资源优化,在功能上也能达到“1+1>2”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功效。并且在公用信息平台功能的实现方面,由于在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明确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以信息的标准化带动多元化管理的协同,提高不同用户服务所在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
4、应用服务是目标导向。这也是我区ITS建设最终目标的体现,建立ITS体系框架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用户服务,也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来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最终也应该以是否能全面满足各个层次的用户需求为标准来判断ITS的实施效果。这里将用户需求管理划分成四个层次,分别为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主要针对政府在获得决策支持方面,行业管理与应用得到提升,企业在提供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方面,以及公众在出行效率和所获得的服务水平。
5、在这样一个基本的ITS体系框架下,还需要有资金、体制、人力和技术方面的保障。这样才能最终发挥ITS在我区交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作为导向型产业的高新技术以及支柱产业的现代物流方面的产业提升。
(二)ITS建设内容需求
根据国家ITS体系框架,结合我区ITS建设的目标定位,给出我区ITS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交通信息采集。它主要包括:城市交通流量信息采集;交通事件检测,包括各类交通事故、各种交通违法行为、交通流量等的事件检测;营运车辆与私家车辆定位,包括公交车、出租车、货运车辆、危险品运输、集装箱卡车、个人私家车、摩托车等;人流、物流定位;交通网态势预测、预报、预警;交通环境与气象检测,主要包括对气象、废气、噪音等的检测。
2、交通指挥中心管理平台。它包括7个子平台:城市道路交通空间定位的地理信息平台(GIS/GPS);交通信息综合采集与融合平台;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智能仿真平台;轨道交通公共信息平台;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道路交通控制公用信息平台;公众市民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3、政府决策支持。它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指挥中心决策支持与快速反应;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决策支持,包括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效用评估和影响分析;交通规划决策与规划评价分析。
4、交通信息服务。它包括:实时道路交通信息发布,通过多种渠道如互联网、电视、电话、电台、多媒体终端以及车载终端来实现道路交通诱导与停车设施诱导、危险品运输管理与调度、货运信息等的服务。
5、公共交通管理。它包括:准时公交;出租车预约规划与管理;公交票制与运营管理;公交优化调度系统;城市公交一卡通;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
6、道路运行管理。它包括:道路交通需求管理;道路交通诱导与停车诱导管理;城市安全保障与应急调度;交通管理与控制。
7、交通安全管理。包括:人行交通安全;机动车行驶交通安全;道路交通运输安全;车辆防盗与防抢安全;驾驶员安全辅助;交通管理系统安全。
5.会计信息系统:现状、挑战与展望 篇五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98 更新时间:2009-12-29
广告载入中...广告载入中...【摘要】会计信息系统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大体经历了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到财务管理或企业管理电算化,再到决策支持计算机化的过程,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综合化不足、会计软件的缺陷和信息安全等问题,未来发展趋势是从数据库到数据仓库、融入全方位ERP系统、建立标准接口与统一接口的结合,即以纵深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软件 网络会计
一、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1996年由财政部发布实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明确提出“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是当前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会计电算话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要下大力量抓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体现了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到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国企、事业单位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了手工记账,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就国内的软件市场看来,本土的品牌具有一定优势,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一些国际会计软件商的登陆抢滩,使得会计软件市场面临转型与调整。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
1.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化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而会计是从价值方面综合反映和监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供、产、销各项经营业务的好坏,人、财、物的各项消耗的节约与浪费都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要管好财务、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不仅需要财务数据,而且还必须有产、供、销、劳资、物资、设备等多方面的经济业务信息,现有的会计软件在如何更好的综合处理企业业务上程度还不够,一些企业的业务流程有着自身特点,根据不同企业综合程度的不同,有分别对待的处理会计信息,这是一大挑战。
2.会计软件的缺陷
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品牌众多,但功能却大同小异,大多数基本上包括账务、往来帐、存货、工资、固定资产、销售、成本、报表等一些模块,主要供能是核算,同时会计软件的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比较低。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投资集中、便于交流、设计周到、售后服务较易管理,但我国近几年的会计软件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大、系统定义抽象、系统体积较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各子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且共享性不足,保密性较差等都构成了一系列的不足。
3.信息安全问题
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将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对会计信息安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信息安全定义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因此,会计信息的安全是指会计信息具有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的状态,它来自于会计数据的完整和会计数据的安全。根据国家计算机安全规范,计算机的安全大致包括三类:(1)实体安全,包括机房、线路、主机等;(2)网络与信息安全,包括网络的畅通、准确以及网上信息的安全;(3)应用安全,包括程序开发运行、数据库等的安全。
三、趋势展望
1.新信息技术的影响——从数据库到数据仓库
企业会计数据信息主要存储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随着未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方面需求,海量的大型数据库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与小型数据库相比,大型数据库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支持数据仓库应用所需的海量数据快速查询的能力。大型数据库的设计目标之一,就是考虑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查询。二是大型数据库支持网络功能。
2.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融入ERP管理
ERP是指证和企业内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以计划和控制为主线,使企业业务数据统一化、全部在线处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进行规划、统筹与整合,从而减少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是一个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等方面的管理系统。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结的供应链,目标是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以确立全面竞争优势。
会计软件的发展必须融入到企业ERP的宏观布局之中。会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是未来方向,不仅核算企业日常经济活动,更重要的事迹和各种可能的资源进行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预测,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帮助,通过智能化,高度模拟财会专家的推理过程,得出可能的最优解。专家智能系统具有良好的自学功能,并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功能日趋强大,为更好的与整个企业ERP系统地结合提供了条件。
3.会计软件功能细分与统一接口标准的结合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多元性和渐进性,会计软件也必须适应其发展。会计信息输入方式和输出方式的变化、会计期间灵活多变、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使得会计软件将进一步细分和模块化,根据不同行业会计的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要求,用户模块设置上可以更灵活,软件公司将自身影响对软件独立性降到最低,更大程度上的切合应用企业的需求,针对不同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政府在会计信息化进程中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引导,不断规范市场,针对当下存在的会计软件标准不统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低档重复开发等问题,都反映了要适应新情况的需要,必须制定规范的统一接口标准,也便于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同时也会对审计电算化带来深远影响。
4.网络经济关联的深化——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的以电子形式直接的存储与计算机网络之中,网络环境为会计星系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对企业各种交易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它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实现报表、报账、查帐、审计等远程业务的处理,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网络会计适应计算机化企业的快速变化,能对企业的环境、竞争、顾客需求和物资供应做出及时反映、虚
6.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篇六
2018年8月3日
按照省局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部署和鞠波局长关于认真深入调研我省市场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示,应急管理处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走出去”、“下深水”、“沉下去”,赴江苏、广东等先进单位实地学习调研,深入基层走访多个地市州,分别与总局信息中心、中电科、航信集团、浪潮集团等具体负责同志开展深度交流,拜访省内信息化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对标先进、查找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根据**省实际,提出关于加强我省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省市场系统在用信息系统有90多个,原市场总局及直属单位部署系统30个,省局建设部署系统11个,省局直属单位自建系统13个,市州局自建系统40余个。
省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于2013年启动,总投资仅1100万元左右,其中省局综合平台建设约900万元。省局综合信息平台一期于2016年底验收交付使用,二期目前在建,建成后共有10个业务系统可用。
准规范编制,项目建设见子打子,标准混乱。缺乏顶层设计是造成“信息孤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
(三)经费投入不足。省局从2013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投入经费与发达省份和省内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厅局的投入存在数量级差距,广东省局近5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达到1.92亿,江苏、山东等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省份,近五年的资金投入都是上亿元的规模,重庆、海南、甘肃、内蒙等省市投入也是几千万或上亿元。
(四)信息化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弱。受体机构约束等多方面因素,我局信息化建设队伍力量不足,尤其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擅管理、既熟悉电子政务又了解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现有体制机制也制约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更替,建设队伍难以支撑庞大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五)项目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欠缺,对项目承建商的约束和惩戒制度不完善,对项目建设单位、需求单位缺乏考核;系统集成项目与网络运营服务捆绑采购、项目转包分包等极大的影响项目建设效率,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捆绑采购导致“巨婴系统”,加重了后期系统扩展成本;如何盘活整合原有系统资源和新建项目调研不够,既损失了数据资源又提升了后期建设成本。
三、外省经验
(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较为成熟
对内整合国家、省、市、区系统业务数据,向外与部分政府部门实现数据交互共享,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初步实现“一企一档”、“一品一档”、“一人一档”目标。
(四)存量和新增资源有机融合,在信息化建设中利旧融新。江苏、广东两省都注重盘活原有老系统,与新建数据中心和业务系统实现合理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纵向一致,横向互通的瓶颈问题,有效避免了系统建设构架上下不
一、互不兼容的问题。广东省目前最老的业务系统是2002年药监局成立后组织开发的,完整保留了历年的信息数据,为监管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数据。
(五)省市共建,试点带动,分步推进。江苏省局以常州市局作为江苏省局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在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2015年以来,常州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到信息化大数据阶段,历经了四个阶梯式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江苏省以常州经验为范本,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山东省在2013年出台信息化重点项目规划时,也是把信息化重点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建设。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信息化建设是关系政府治理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是一项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工作量浩大的系统工程,组织领导是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强
建设目标。首先建设数据中心,解决系统内各类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归集和交互共享,消灭信息孤岛、数字鸿沟;同时,从满足基本业务需求出发,建急用系统,在行政审批(备案)方面查漏补缺,补齐日常监管、稽查执法、监管资源方面短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获取范围,实现跨部门数据交互共享,并试点接入企业数据;最后,在获得充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风险分析、监测预警等决策功能。
(四)加大保障力度。一是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化重点项目投入力度。要多方筹措资金,坚持省、市、县配套联动,统一规划、分级投入;可考虑通过政策引导、合作共建等方式,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公众服务类信息化建设;二是着力建设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重视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熟悉监管业务,愿干事能干事的复合型人才。
五、建设步骤
信息化项目建设步骤可在新的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按照五年时间规划为四步走,第一步实施顶层设计;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工程;第三步实施业务系统工程;第四步大数据运用。四个步骤可以前后交错推进。
第一步:顶层设计(2019-2021)。
顶层设计工作量巨大,尤其是标准规范需要分类分批分期完
和总局标准制订一套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规范。
管理体系(2019)。也叫管理架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
编制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2019)。通常在上一年完成项目编制,获得发改委批准立项后才能实施工程建设。
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2019-2022)
数据中心是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工程,按照数据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要求,将数据中心逻辑划分为4个分中心,分别为:数据资源中心、数据资产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应用中心。
数据资源中心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模块,主要涵盖各类基础数据库,包括产经营主体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等;按照数据所有权划分,分为内部数据区和外部数据区;按照数据类型划分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等。
数据资产中心是对数据资源中心的源数据进行“提纯”将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分类、加工等操作后形成可以使用的数据资产,此过程称之为数据资产化过程;该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分类、主体数据、行业数据等模块。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跨部门、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核心,在该区域内涵盖数据交换系统、数据共享系统、数据调度服务等模块,通过各系统和数据调度服务的支撑形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该平台是实现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格式之间进行数据
统建设可以通过购买已经运用成熟的系统来快速建成,优点是可以缩短建设周期,节约资金,但是往往会带来系统版本升级所带来人工维护成本、跨业务系统数据接口调用、业务系统并发访问性能瓶颈、机构改革业务融合等诸多问题。利用新一代微服务架构可将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元服务化拆分,通过拆分形成业务系统的各个微模块,跨业务系统通过微模块的API调用方式实现,系统自动完成数据调用,避免传统数据接口调用耗费大量人工维护成本的问题;同时,我省具备创新性、实用性、推广性的业务创新微模块(容器)可申报国家局进行全国推广、复制,无形中带动行业发展与业务的创新。
第四步:大数据运用(2021-2023)
大数据技术较为复杂,工程投入大、周期长,目前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还缺乏成功案例或成熟模型,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省局已经在先行先试,到2021年启动大数据工程,时机较为合适。
大数据运用主要是建设风险分析、应急管理方面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为监管工作提供预警研判和决策参考,提升监管的预见性、靶向性、时效性。
提升监管的预见性,就是通过数据自动采集、自动汇集、自动清洗、自动计算,从而自动产生预警信息,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
7.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篇七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教育信息化既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也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阵地, 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今, 在大部分的高校, 信息化系统逐步呈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方向发展。网络化主要表现在利用校园网, 统一进行人员管理和相关方面的学校服务。数字化是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的另一个表现方面, 数字化是对学生相关方面数据的处理, 包括成绩、课程等。通过计算机最大程度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同时也为学校角色方面提供数据方面的依据。在知识化方面, 信息化社会本身就是以来知识进行运作。在信息化系统的运作工程中, 数据的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等方面本身就是知识的应用与进一步传播的过程。这就意味着高校管理着必须要有知识的积累, 可以熟练进行知识的传播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在近几年日益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 未来的建设模式定会更加高效, 更加便于学校对各个方面的教学管理。
2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化管理观念以及对应体制还比较落后
如今,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 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 各个高校本着节省人力物力、构建高效管理体系的目的, 大力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绝大部分高校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候, 盲目的注重信息化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这就意味着, 信息化管理的观念被置入盲区, 也就是管理的灵魂没有被引入, 这就导致人们在意识上的认识根本无法与完善的硬件完美对接, 所以尽管硬件设施很完备, 但是实际的经营效果却不尽人意, 也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
2.2 教学管理队伍信息技术整体水平较低
硬件设施完善但是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低是很多院校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关。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学的地位而忽视了管理方面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思想放到管理阶层就直接导致了管理人员的选拔以及录用不考虑其信息化技术水平。没有一定信息水平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工作就如同摆设, 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 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肯定不能满足管理要求。
另外, 时代的进步不断给工作人员提出新的要求, 办公的现代化、网络化在改变办公体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管理方式。信息量的增加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具有分析信息的出色能力, 毕竟传统的文字输入和资料统计已经不能满足教学信息化新形势。这些方面都是当今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所欠缺的方面, 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填补漏洞, 构建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的优势。
3 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在信息化观念以及管理体制方面
高校应该将这个问题提升一个重视程度, 针对观念上的落后和体制方面的落后, 高校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例如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信息化领导小组, 利用这样的小组专门进行相关管理方面的管理工作。这样, 不仅在人员上有了专业化的队伍, 而且信息化观念得以通过更新人员而得到进一步革新。在管理体制方面, 高校有必要采用新的管理体制, 要注重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简化管理流程。操作平台尽可能用精而有效的手段进行操控, 这样才能通过体制提升管理效率。
3.2 对于管理体制的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方面
管理阶层要面对大量的数据,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技术。如果有能力的话, 操作人员可以自主研发适应本学校的数据分析系统, 对老师以及每一位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统一编排记录。另外, 教学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常用数据分析软件, 这样才能通过相关的图示形象生动的对校园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为高校的决策做出数据支持。当然, 具备数据发布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的数据并不都是局限的, 很多情况需要所有师生共同参加,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发布信息的水平。所以, 为了培养拥有如此能力的管理人员, 高校有必要对传统的员工进行培训, 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适应高校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4 总结
高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建设注定是一项长远的道路。学校应该紧抓信息化发展时机, 制定战略性的发展规划, 有计划、有目的地统一部署和实施, 从整个管理基层, 对这个信息化系统, 包括组织、硬件、观念等等方面做足准备。在跟进当前信息化大潮的同时, 高校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又好又快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 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并且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技术, 而是逐步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管理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下, 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 为我国长远建设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提高教学水平, 为我国开拓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
参考文献
[1]刘占彦.高校教育信息化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0 (6) :29-31.
[2]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 .
8.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篇八
一、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硬件状况
据北京市乡镇局调查显示,在1060家乡镇企业中,配有计算机的610家,占57.7%,有内部局域网的93家,占8.8%。被调查企业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为30台,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普及率仅为9%。由此可见,我国乡镇企业硬件基础设施设备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企业虽然有计算机,但仅仅是在领导和文秘办公室,把计算机当成高级打字机,根本没用到财务上。少数企业不但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还把计算机当作娱乐工具。
2.软件情况
现代企业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我国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事业偏窄,理财观念陈
旧,财务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后,专业知识薄弱。他们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排斥现代化的管理工具。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要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企业财务工作的特点和内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由总账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现金流量表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现金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十大系统模块构成。
1.总账系统以资金流为核心反映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在总账系统主要进行凭证的录入、查询、审核、过账汇总等操作,自动生成总分类账,试算平衡表、资金日报表等账表。
2.工资管理系统可以进行工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动态变动,工资费用分配,银行代发等要求,还有个人所得税计算与申报功能。
3.报表系统,报表用于对系统进行数据提取分析和汇总,因此可方便的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基本财务报交易及其他各类自定义报表。
4.财务分析系统。企业对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和预测。
5.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通过对固定资产台账及基本信息、资产分布和使用情况、资产调用和转让情况及资产折旧情况等信息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用于查询和分析资产的使用状况。
6.现金管理。出纳可以利用这一模块处理企业中的日常出纳业务,自动生成各种报表。
7.现金流量表系统。
8.应收款管理系统。系统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全面的核算、管理、分析、预测、决策。提供应收账款回款分析,周转分析和往来对账,信用管理,并能根据不同设置提供债权、催款提示等。
9.应付款管理系统。系统对企业的应付账款进行全面的核算、管理、分析、预测、决策。输入预设条件后,能够进行应付账看的自动核销,张玲的自动分析,应付账款有关凭证的自动生成,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10.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分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及成本分析三方面。成本管理對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有很大的作用。成本分析从管理会计的校对对成本要素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有了这样一套功能强大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使我们的乡镇企业摆脱会计发展的会计电算化阶段,直接进入会计信息化,它将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这套系统使得会计工作中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并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预测及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系统建设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乡镇企业实施这样的管理系统,难度非常大。但是为了乡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定得痛下决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下去。企业建立这样的管理系统从轻的来说是建立了一个信息平台,从中的来说要打破原有的业务流程,可能要剥夺或调整某些人或部门的权力,最起码要改变一些人的工作习惯,因此在实施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1.规范的内部管理是成功应用的关键。如果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各部门的信息不统一,数据不一致,上管理系统也不起实际作用。企业在实施管理系统之前应在企业内部建立真实意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合理规范的业务流程,落实单位的各项考核标准,明确责任。
2.领导的重视是系统应用的保证。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领导的决心和支持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单位领导必须有管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数据化管理,领导的重视可保证系统个方面的需要,保证资金的需求。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带动全体思想意识的转变,从而更好的接纳系统并努力学习、积极应用系统。没有领导的参与和支持,系统的实施是必然要失败的。
3.优秀的人才是应用成功的主要因素。人才的缺乏也同样阻碍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有优秀的人才,能很好的把握管理系统的实质,并能结合公司的业务,经管理系统的功能充分使用。具体管理人员必须有积极性和专业文化知识,只有领导重视,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积极给与配合,管理软件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加强企业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是我们乡镇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9.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篇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设事业信息化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建设事业应用领域大大拓展和深化。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以“数字城市”为目标,全面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设部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地方各级领导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也给予充分重视,并相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
2、全国建设事业的信息网初具规模
“建设部互联网站”、“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中国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已全面开通。网上开设了政策法规、企业信息、行业动态、招投标信息、市场分析等二十几个栏目,每天点击率已达七、八万人次,为沟通全国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3、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应用成果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CIM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IC卡技术、自动监测控制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在建设事业各行业广泛应用。
勘察设计行业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效益也比较高的行业。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推广采用CAD、三维动画、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发建设设计与管理集成化、智能化应用系统,目前甲乙级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已达到100%,彻底把工程设计人员从传统的绘图中解放出来,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使方案的比选、优化更为直观,提高了设计质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建筑业,已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施工系统(CAC)、计算机辅助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一些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管理业务职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促进建筑业科学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目前,全国建立的300多个有形建筑市场,将收集、发布工程信息、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信息、建筑材料价格及工程建设法规政策信息和业务流程计算机管理融为一体,有的还实现了区域性联网。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已与全国100多个城市招投标办联网。
在城市规划行业,以卫星定位、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建立起包括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各种专题图在内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已经或正在建立各自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等。
在房地产行业,不少地区建立了房地产交易管理信息系统、产籍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房地产项目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逐步探索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这些系统的应用,对改变房地产行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全国所有大城市、大多数中等城市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供水监测调度系统。计算机辅助燃气、供热监测调度系统也在一些城市得到应用。一些城市建立起以IC卡为主要载体的公共交通智能卡收费系统。许多城市的公用事业呼叫中心和服务热线的开通,在及时满足用户服务需求和处理紧急事件方面作用显著,提高了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初步形成一支信息化工作骨干队伍
近年来,部、省、市三级建设信息中心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各类技术培训,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建设信息化工作专业骨干队伍。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长期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批贴近建设行业需要的、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支撑力量,成为建设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支宝贵力量。
几年来,建设事业的信息化工作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业信息化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信息资源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信息市场化水平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建设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连基本的设备也没有,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3)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也是制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讲,建设事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设事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还没有建立,许多在岗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
(4)建设事业各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技术政策、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订工作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信息化具有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特点,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有着严格要求,否则,将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但由于过去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导致低水平重复、浪费资源、通用性差等问题,影响资源共享和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10.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篇十
【关键词】电网企业;云计算;软硬件资源池;建设
1.引言
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电力系统中数据和信息将呈现爆炸性地增长, 这无疑为系统的运行和高级分析带来巨大的挑战。电力系统现有的硬件设施和计算能力已难以适应未来电力系统在线分析和实时控制所要求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要求。因此, 迫切需要引入新的计算技术,在维持现有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充分整合系统内部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为智能电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1][2]。
作为一种崭新的计算模式, 云计算将一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相关的能力以透明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或应用,允许用户或应用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服务[3]。由于云计算具有分布式的计算和存储特性,易扩展和管理,特别适合解决目前电网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 因此, 在电网技术领域引入云计算, 在保证现有电力系统硬件基础设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当前系统的数据资源和处理器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大幅提高电网实时控制和高级分析的能力,为电网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目前,电网企业极力推进云计算平台建设,旨在为业务应用提供一体化的运行、集成及信息展现环境,实现信息資源集约管理和动态调配,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中心资源集约化管理、统一使用和动态调配,降低运行成本,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应用虚拟化、自动调度等技术构建的信息系统软硬件资源池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构建可大幅度提升信息资源的建设和运维水平,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按需分配、统一管理、动态调度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率、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并实现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动态满足业务信息化建设对软硬件的需求。
2.资源池建设分析
2.1 必要性分析
信息系统软硬件资源池是信息通信共享融合能力建设的重点。通过将原来的资源按应用绑定的模式,转变为架构标准、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动态调度的软硬件资源池方式,充分发挥设备效率、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动态满足业务信息化建设对软硬件的需求。
2.2 管理效益分析
资源池是一种资源集中、按需供应模式,将实现信息应用所需的逻辑计算资源与物理服务器资源的解耦合,信息应用可以在物理服务器之间在线动态迁移,信息应用的服务提供者不用再考虑信息应用所需的物理资源配置,信息应用的服务使用者不用再关心信息应用实际运行的物理位置,同时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可以实时可视化监控资源的总体利用情况,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资源池”建成后,将促进电网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管理模式的革新,提升信息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
由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的限制,过去是以服务器整体为单位来为信息应用分配计算资源,信息资源的分配管理粒度较大,资源池通过虚拟化技术能够实现对服务器的CPU核心数量、内存大小、磁盘容量的细粒度分配管理,在保证信息应用运行所要求的性能和相互隔离性的前提下,提高信息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
资源池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信息资源服务化,即信息资源能像电、自来水、天然气一样成为基础服务设施,这必然要求加强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建设“资源池”,将进一步促进与电网企业信息应用全生命周期相关的信息架构、基础建设、运行监控、运维保障、安全防护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使信息资源透明地、无差别化地支撑坚强智能电网、三集五大等建设所需的计算服务需求,提高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水平。
利用资源池资源在线迁移、高可用调度等技术手段,实现服务器故障自动化管理,提供对故障服务器的快速搜索定位和告警信息推送,发生故障时,运行在故障服务器上的应用自动恢复到资源池中的其它可用服务器,将应用的受影响时间控制在分钟级,大幅提高管理维护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2.3 社会效益分析
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提升电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电网企业的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电网公司的企业形象;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水平,加快资源池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提高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先进水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国家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资源池建设技术策略
现阶段,电网企业在软硬件资源池前期建设工作基础上,将要进一步扩大软硬件资源池规模,为保障实现全设备、全应用入池目标,电网企业一直致力于存储池及数据库的建设实施。
3.1 存储池技术方案
存储池建设包括存储资源成池和存储管理集成两大部分,其中核心是存储管理集成,主要是存储池管理组件部署调试,以及与云资源管理系统的集成,存储池管理组件架构分为三个层:展现层、数据处理层、采集层。
3.2 数据库池技术方案
通过数据库池管理提供的一种类似数据库虚拟化技术,将各个物理机器的资源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的集群(数据库资源池)。它能整合的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资源,提高数据库故障恢复能力,提供数据库负载平衡能力,另外它能实现数据库存储的虚拟化,使数据库环境的标准化和减少因数据库升级的停机维护时间。
数据库池化技术搭建集群框架,数据库的例程却只有一个,运行在一个节点上。数据库池化技术可以实现在线例程迁移。数据库池化技术可以将实例从一个服务器移到另一个服务器,无需停机。满足数据库滚动补丁最小化宕机功能。
4.结语
软硬件资源池建设是电网企业提升信息通信共享融合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对电网企业基于云计算的软硬件资源池建设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分析了资源池建设的背景依据、必要性及效益等内容,同时,我们也对资源池建设的两个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尽管资源池概念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电力系统现有的资源问题,但在解决资源调度、可靠性及域间交互等方面的问题时,仍面临许多挑战。对这些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无疑对于电网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潘睿,刘俊勇,郭晓鸣.电力系统云计算初探[J].四川电力技术,2010,33(3):71-76.
[2]李琪林,周明天.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0,37(8):102-104.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推荐阅读: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01-13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09-13
IBOS系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01-05
四川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B01-19
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07-11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09-04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11-21
企业信息化系统简介06-22
企业咨询信息系统平台12-03
浅析企业信息系统运维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