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精选7篇)
1.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篇一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创作的时间跨度从文字产生的遥远古代到秦朝统一中国为止,历时达数千年。这段时间里,散文创作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到第一个高峰的若干个阶段。先秦散文笼统地说可以分为“记事”的历史散文以及“记言”的诸子散文。由于诸子散文属于属于先秦散文中比较后期的产物,纵然达到了文学成就的高峰,然而不足以完整阐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故而,本文将从先秦历史散文行文中的文采这一角度论述先秦散文的发展。造字到西周以前,是文史学家公认的散文萌芽到形成时期。
“仓颉造字,夜有鬼哭”,由此可见,人类能够造字并且用之以记事,其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鬼神都为之惊诧哭泣称之为夺鬼神之力。然而,文字需要记事,则需要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否则,文字就将仅仅是一堆堆砌起来毫无意义的奇怪符号。字、词、句、段、篇、章,西周以前,散文需然还是简略,然而已经可以反映当时的文章特点,叙述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尚书》以及《周易》。在文采方面来说,这一时期的散文仅能记录清晰,并没有掌握完整章节遣词造句的艺术能力。
西周到春秋末,是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的散文主要表现为史官文化的产物。跟前代的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散文以及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仅形成了完整的篇章,而且已经开始富有文采。散文家,更确切来说是史官,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平铺直叙的“记录”,散文向一门艺术不断发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这一时期代表作《春秋》、《左传》、《国语》之一《春秋》的编撰人,孔子这番话表明,文采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同时也是史官文化)的重要特征。《左传》、《国语》辞采之风华,文章之华美,远迈前代并且鉴于后世,《春秋》则讲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们的成就表明散文在这个“重文”的时代已经获得非凡的发展。
战国到秦朝建立,是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散文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达到一个创作的高峰。一直在西周时期,文化都是贵族阶层垄断的。底层的“士”,甚或平民,不能够接触全面系统的教育,反映在散文上,就是散文的创作阶层一直被认为地限制在少数人身上。战国时代,动荡而纷杂的变革,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贵族沦落,而平民、奴隶独立,同时“学在官府”也逐渐被私人讲学所取代。旧秩序被打破的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霸,纷纷招揽人才。在战国的环境下,士人思想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拓展了。表现在散文上,则是:
1、时代特征鲜明,内容丰富,关注现实,理性思考,试图解决现实问题;
2、人格独立,作品风格各异。
行文上注入作者的精神与人格,作品感染力浓郁,深度挖掘思想,相对于前代,可谓质的飞跃。
先秦散文,从无到有,从简略到繁复,慢慢地形成了我国散文史上第一座高峰。先人的呕心沥血,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心怀敬畏。
2.“先秦诸子散文”教法探微 篇二
诸子散文博大精深,作为选修课,教材挖掘到什么深度,拓展到什么广度,怎样处理选修和高考古文教学的关系,从诸子散文中学习什么,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将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和作法呈现如下:
1、教有侧重,不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品读思想。诸子散文微言大义,千年后光芒依旧,短短半学期的教学时段中,我把教学的突破口定位在“文化角度”上,简言之就是关注诸子思想的核心主体。力图通过少而精的讲练,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比如:孔子的主要思想有仁、义、礼和中庸,而他思想建立的基础却是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所以我把孔子讲述的重点落在礼和仁上;依此类推,墨子学说回应的是“亏人自利”的世风,所以教学中围绕“兼相爱,交相利”来拓展;孟子学说回应的是好战嗜杀的暴政,所以重点定位在解析“仁政”上;庄子的学说回应的是对生命的理解,重点定位在“安时处顺”的思想上……
品读个性。诸子散文各有千秋,教学时就各有侧重。比如:《论语》赏简而能赅、浅而能深,《孟子》赏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荀子》赏譬巧博喻,《庄子》赏奇妙深幽,《老子》赏练达辩智……
圈定重点。每篇教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既贴近教材,又有拓展引申,难易适中,可以定为教学重点
2、学讲方法,不用一种模式框架所有文章。
不同文章学法不整齐划一:针对玄奥的哲学思想,课堂教学中采取师生聊天式的品读方式,比如《庄子·逍遥游》,对学生有积淀的哲人智慧,选用学生小组探究交流心得的互助方式;比如《论语》,对有共通之处的文章选用比照阅读的方式;比如孟子和庄子的寓言艺术,对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知识的延展,在自求间自得……诸子的思想是活着的思想,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用诸子的思想来关照现实,比如就许霆案我就带领学生用所学的思想进行了一场“人性和法制的大讨论”,同时还写了一篇题为《诸子的审判》的想象作文。在思想的碰撞和道德的模拟法庭中,学生领悟到:贪婪是一直躲在我们心底的黑暗,财富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性中的贪婪;培养健康的人格,除了悟道修身洁身自爱外,法制的健全及人性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3、练重感悟,不让哲人的智慧束之高阁。
所谓感悟就是用诸子的智慧来反观历史、现实进而照亮人生。诸子的智慧只有和现实、历史、自我人生相结合,才是有生命的的思想,才是活的智慧。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做眉批,把读时读后的所悟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并且整理成段,甚至形成文章在班内交流。力图让一个人的智慧,催生更多的灵感。而班级的博客就是最好的交流平台。
半个学期下来,用诸子的智慧来思考人生,用诸子的情怀来提升生命的高度似乎已成为了学生们的自觉行动。在诸子思想的耳濡目染下,学生慢慢懂得了什么是优雅和高贵的灵魂,明白了何谓淡定从容的气度,清楚了心系天下也是人生天地间必有的情怀,知晓了诗意的栖居原来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选择……
4、处理好选修课和高考古文教学的关系,以线串珠,知识系统化。
弘扬文化,涵养德行,砥砺人格,还要增强能力。首先,在诸子散文教学前,我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高考古诗文阅读的考试大纲要求,方便学生学习中自觉积累。其次,我坚持堂前检测,重点实词、虚词用法归类(尤其要联系以往所学)、特殊句式、句子直译等;另外,平时的练习辅以人物传记类叙事类的小练习。
5、记忆生命的智慧,记忆有生命力的名句。
马克思说“死人紧紧的抓住活人”,是说哲人的思想高山仰止。面对先哲智慧,我们要做的就是尊敬的在山脚下仰视,勤快的在山道上打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精神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推己及人的美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崇德尚义的操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的智慧;“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是解除倒悬之苦的智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是以柔克刚的智慧……
记忆有生命力的名句,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积淀。文化是素养的外现,因为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着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的存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直播的青歌赛吸引了亿万国人的眼球,比赛中有文史知识测试,有项调查显示,全国各省对自己本省派出的选手在艺术技能上的落败能够接受,却无法容忍他们居然答不出那些耳熟能详的知识。这就足以显现一个人的素养有多么重要,很多中国人还是习惯在文化上寻求自身尊严和群体尊严的。
诸子文章博大精深,我想我们学诸子散文的目的无非是起个导学作用,更深入地研究还待今后的涵养。就像把京剧的八大样板戏引进教材选修,并不是用来培养戏剧精英,不过是弘扬国粹,涵养修养而已。
3.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篇三
1、在思想内容上先秦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对现实的认识有广度和深度;
2、在文风上先秦诸子散文各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在语言上先秦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彩和修词
4、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已经确立了论说的体制。〈君子于役〉《风》各地的民歌;《雅》王都附近的诗,有大雅之分;《颂》庙寺的诗歌 抒情女主人公反复吟唱,重章叠句,体现了诗了 主题
〈氓〉诗经的艺术成就:
1、真实、生动、生刻的反映现实生活;
2、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3、重章叠句的结构形成;
4、杰出的语言艺术。〈十五从军征〉《汉乐府》主要保存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移居〉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山水诗三首〉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山中〉苏轼评论王维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燕歌行〉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将进酒〉李白的诗:
1、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它傲岸不屈“天生有才必有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舟散发弄扁舟”
2、他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像,来描写形象,抒发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
3、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手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疑似银河上九天” 〈兵车行〉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反应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分明,如“三史”“三别”
2、描写事物真实细腻,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4、杜甫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无论写景抒情、感时、怀古都格律精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沉郁顿挫。〈长歌恨〉
1、“汉皇重色思颂国”在本诗中起什么作用? 揭示了故事悲剧的根源,确定了全诗情节的发展
2、怎样理解“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本是李隆基儿子的妃子,这种是隐忌的说法,他不愿事实直接暴露出来,从浪漫的角度上,白居易希望他们的爱情建立在纯洁的基础上,营造出使读者觉得惋惜的共鸣结束。
3、诗中最能体现杨玉环绝顶美艳是哪两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和“白”相映称,“一”和“六宫”相对比,“一笑白媚生”表现出杨玉坏的倾国倾城的美艳绝代,风情万种。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 雏竟未休 雏:比喻志向高尚的人 苏轼和辛弃疾 都是豪放派代表 柳永和李清照 是婉约派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谏逐客书〉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史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分层次 第一层:臣闻地广者粟米多,国大者人众、、、、、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第二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3、这段大意:内容之利,却容之弊
4、各段文字的层次中心:(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疾,藉寇兵而盗粮。
5、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对比B比喻C排比D引用E对偶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前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泣孤舟之嫠妇。
这段运用使动用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是用细长的比喻箫声的余音细长而悠远 其中段落里边 “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使深渊里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对箫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认为人行无常的悲哀怨愤情感
4.《先秦两汉散文史》练习题库 篇四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散文是甲骨卜辞。
2、先秦历史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三表法”的提出者是墨子。
4、两汉散文的主流是汉赋。
5、贾谊、晁错是汉初政论文作家。
6、先秦散文中最早的一本书是《尚书》。
7、先秦诸子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 《庄子》。
8、“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韩非(子)。
9、两汉散文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书是《史记》。
10、《汉书》先后经历 四 人之手而写成。
11、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是《铁云藏龟》。
12、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分为文献结集型,编年体和国别体三类。
13、《战国策》的主导思想属于 纵模 家。
14、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15、东汉学术散文两大家是王充和应劭。
16、《周易》是上古的巫文化结晶,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最为完备的一部儒家经典。
17、《春秋》三传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18、“兼爱非攻”是 墨子 的主张。
19、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 性恶 论。20、《史记》就史学角度而言,是纪传体之祖;就文学而言,是传记文学之祖。
21、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记,相传经过孔子的修改和润色。
22、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合称为 《道德经》,又名《老子》。
23、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
2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
25、标志两汉赋风转变的代表作是张衡的《归田赋》。
26、《周易》中阳爻用“— ” 符号表示。
27、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到对话体 再到成篇文章的漫长过程。
28、《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29、我国最早的理论散文总集是《吕氏春秋》。3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二、词语解释
1、《春秋》三传
答:配《春秋》而作的三部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据说是左丘明。在汉代还有两部配《春秋》而作的著作,一是公羊高的《公羊传》,一是谷梁赤的《谷梁传》,它们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2、性善论
答:孟子在理论上提出“性善”论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不同于禽兽,人先天就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它们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与生俱来。人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的本性,明确提出了“性善”的观点,这对于推动人最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行人辞令
答:行人辞令,即外交辞令。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外交活动频繁。在外交活动中,他们一方面要顾到“礼”,在理由上站住脚,以体现其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真正的用意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确地感觉到,这就要求外交辞令必须文雅、含蓄、委婉、富有文采,同时又要语意清楚明白。
4、李斯
答:秦代文学极不发达,而李斯则是秦代唯一的文学家。李斯是一位大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谏逐客书》是秦统一以前的作品,颇有辞赋之风;他作的石刻碑文,“质而能壮”,启发了汉晋碑铭的创作;另外,《史记·李斯列传》中所附的几篇文章,也能体现李斯卓越的文学才能。
5、《史记》五体 答: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的设立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为后代史家所继承。本纪是以朝代的先后为序记载从黄帝至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表是以表格的形式,以年或月为经、以事件为纬的方法记载历史大事。书是分类的专门史,分类说明典章制度、天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世家是记载一些世代相承的诸侯王的历史,取其“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之意。列传是除本纪、世家外的历代的形形色色的各阶层各方面的人物传记。这五种体例,相互配合、说明、印证、联系、比较,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6、九流十家
答: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先秦学术流派分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以及小说家,因前九家形成流派,故称九流,小说家不能入流,与前九家合称九流十家。
7、兼爱非攻
答: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人不分阶级,不分亲疏,大家互爱互利。“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墨子的“非攻”反对的是攻伐无罪之国,反对的是侵略战争。对于反侵略的防御战,他不但不反对,相反还大力支持,他甚至发明了多种守城器械,用以帮助被侵略的国家进行防御战。
8、合纵连横
答:战国时期,纵横策士出于各自的目的,鼓动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与某几个国家结盟,以对付别的国家。合纵,指的是联合赵魏韩燕齐楚六国,以对付秦;连横,指的是联合秦赵魏韩燕齐六国以对付楚。
9、汉赋
答:汉赋是在汉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新的文学体裁。它是两汉文学的主流,其形式受传统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深刻,并经历了初兴、成熟与转变三个不同的阶段。汉赋的特点有铺叙夸张,劝百讽一,词藻华丽,想象力及艺术表现力丰富等。
10、李陵之祸
答:公元前99年,武帝命李广利攻打匈奴,并命李陵为李广利“将辎重”。李陵不肯,主动请命攻打匈奴。李陵先打了几个胜仗,朝中大臣纷纷祝贺,后来几经恶战,李陵终因寡不敌众和孤立无援而失败,投降了匈奴,原本为李陵唱赞歌的众大臣纷纷落井下石。司马迁深感不平,说了一些袒护李陵的话,武帝大怒,把司马迁下狱治罪,处以宫刑,使他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很大的摧残。司马迁由此深刻地认识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并认识到了统治者的残酷本质,这都有助于他对汉代社会作深刻的分析揭露。
11、甲骨卜辞
答:甲,指的是乌龟的底版;骨,指的是动物的四肢和肩胛骨。占卜时,巫觋将龟板的某部分刮薄或钻一个洞,再放在火上烤。这样龟板就会出现裂纹,这裂纹就是“兆”,巫觋从裂纹中看出天帝对占卜问题的答案,便将问题(有时连同答案)刻在龟板上,这就是甲骨卜辞。
12、《论语》 答:“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篡、编辑之意。语,即言语、言论。论语就是指编辑孔子及其弟子等的言论。《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最重要的文献。
三、翻译
1、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唉!当我贫穷时候,父母不把我看作是儿子;一旦富贵了,亲戚们就都畏惧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又怎么可以轻视呢!
2、余睹李将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我看李将军外貌象边鄙之人一样,平平庸庸的,他又不能言善辩,但当他死的时候,天下之人不管知道他与否,却都哀怜他的不幸遭遇。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如果能够驾乘天地之间的正气,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在无所穷尽的境地,那么,他还有什么要依待的呢?
4、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矣。孔子说:“有远大志向和仁德之心的人,他们是宁可以自己的死亡来成就仁德,也不愿为偷生苟活而损害仁德的”。他还说:“代表国君出使别国,要不辱没国君委派给自己的使命”。苏武是完全符合的。
5、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语出《周易·屯卦·六二》。
意谓一群骑士徘徊逡巡,不是来抢劫,而是来迎亲。
6、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
7、子曰‘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意谓你问‘怎么知道鱼快乐’,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8、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意谓吃得饱穿得暖,安逸地居处而没有教育,就与禽兽差不多。
四、简答
1、《论语》中孔子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位思想深沉、举止端庄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形象。《乡党》篇静态地写出孔子端庄而迂谨的特征。孔子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的一切行事都限定在礼的范围内,只是他有时候太拘泥于小节,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论语》中的孔子既是一位“圣人”,同时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儒者,是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孔子思想中还有向往恬淡,投身大自然,追求心闲自在的一面。《阳货》篇中,既表现了孔子性格中有不被强力所动摇的棱角的一面,也有在不敢得罪阳货的情况下以几句短语搪塞的圆滑的一面。
2、《左传》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a、作者善于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选取典型材料,条理清楚,叙述既集中,又富有戏剧性。b、作者在记叙历史的同时,还特别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的性格。c、《左传》是以善于记叙战争闻名于世的。作者在记叙战争时,总是把战争和参战各方的政治、外交、民心向背等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其胜负的原因,有时还连带说到战争带来的影响,这体现了作者先进的军事思想。d、《左传》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也是很突出的,尤其是善于记叙行人辞令。e、《左传》在详尽地记载历史的基础上,运用了许多文学上的技巧。
3、荀子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荀子是我国战国后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个代表人物。荀子生活的时代的现实已经证明儒学治国无多大成效,而法家学说却越来越显示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威力,所以荀子纳法入儒,改造了儒学。
在思想上,孟子承认有天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荀子则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主张“制天命”。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唯心的;荀子主张性恶论,虽然也是唯心的,但他强调人后天的学习与改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极力主张“法先王”,不遗余力地推行仁政和王道;荀子则主张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主张礼治与法治并用,王道与霸道兼行。
总之,荀子既继承了孔孟的学说,又在新形势下对其进行了改造。荀子的思想是战国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具有进步性的。
4、《国语》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A、注意情节的推进,在记叙中加以渲染、铺排,运用了如同小说家的笔法。
B、有的篇章中人物性格刻画得颇为生动。作者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去突现人物,去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也颇有小说家的特色。
C、语言平实晓畅,有些小故事中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十分传神。
5、孟子有哪些论辩艺术?
孟子善于雄辩,富有气势。孟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提出了改良主义的主张,这样就必然会与其他各家各派展开思想上的交锋。在论辩时,孟子善立机巧,引人入毂。即他善于将题外的公认的道理引申到所要论证的话题中,从而使对方口服心服。逻辑上的归谬法,孟子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孟子在论辩时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另外,孟子在论辩时还善于因势利导,从而步步紧逼,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6、《韩非子》文章有哪些特点?
《韩非子》文章是先秦论说文发展的最高阶段: a、《韩非子》中多长篇论说文,其中有立论、驳论、解说等多种类型,表现出高度的分析综合能力。b、韩非善于运用大量的寓言和历史故事来说理,从而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力。c、《韩非子》文章风格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极富于论辩色彩。韩非的法治思想本来就刻薄寡恩,真率直露,所以为文也就讲究实效,不加文饰。
7、先秦散文总体上的特点。
先秦散文就其总体而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功利性,无论哪一部著作都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而创作的,还没有出现后世那样单纯的抒情写景而供人怡悦心情的散文。(2)创造性,先秦的散文作家无处模仿和继承,因而各成体系,各具特色,各有秉性,成为后世各种体裁之源。(3)综合性,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均未独立,往往统一存在于一部著作中,即这些著作具有多学科的性质。(4)殊途同归,尤其是战国时期,尽管史家的各自观点并不一致,但都在记述史实的同时存在着另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当时和后世统治者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单是为了史实本身;哲学家思想各异,但都是为了治理乱世,为了追求一个虽然各自不同但都是太平盛世的理想。
8、《尚书》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尚书》在文学上的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已成篇。《尚书》之文已经有了起、承、行、合等,有层次,有段落,有中心,在段落之间,甚至还有了过渡。(2)文体的区别开始明显。《尚书》中的标题有“典”、“誓”、“诰”、“命”等,它们之间有文体上的区别,如“誓”是面对军队、鼓励将士英勇作战。“诰”多对臣民等。(3)作文技巧的提高。文中已经用上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尚书》多记言,记言中能传达说话者的语气、情感、神态等。(4)散中间韵,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文学性更加突出。
9、应用文有哪些总体特点?
作为应用文,古今有着相同的特点:(1)具有实用性,即使用性。虽然它和抒情散文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它的首要目的是要在实际的生活和公务中具有使用价值,而不是给人们以审美享受。(2)具有真实性。即不能想象、虚构,它所记录和说明的是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事实。虽然也有夸大的地方,但作为问题,其要求仍是真实。(3)具有时效性。即除少数文体外,一篇应用文是随着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时间一过,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只剩下文献价值。(4)具有规范性。每一种具体的应用文体都有其相应的规范要求,如格式、用语、份数等,而且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相对固定的。
10、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特色。
《史记》传记在语言方面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准确地叙述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1)司马迁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的文言,朴实实用,既便于叙事,又使人易懂。他有意识地摒弃那种词采华美的语言形式,加强语句的长短变化,使其更为散文化,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干净利落、朴实优美的语言风格。(2)司马迁善于用历史人物本身的语言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展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就是他内心的外现,说话的神态、口吻,包括内容都带有说话者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些语言加以记录,就能表现人物的个性。(3)《史记》本身的叙事语言也是十分高妙的。不仅能准确地记述事件的发展经过,而且能极好地烘托环境气氛,使人物和事件活起来,如同小说一般。(4)司马迁大胆采用民间口语、俗语、谚语,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1、《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国语》的思想进步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中的许多明智者及许多哲人都比较重视民心向背,从而主张在一定的限度内保障民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得到民的支持,以巩固其统治地位。(2)揭露了统治者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荒淫阴险、骨肉相残的丑恶和残暴行为。对于统治者的揭露,先秦史书多能做到,秉笔直书,不隐恶,是对当时史官的要求。(3)作者肯定和赞扬了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爱国者、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
12、《左传》的思想倾向。《左传》所包含的思想比较复杂,但其进步思想倾向十分明显。(1)作者作为一个忠于历史事实的史家,本着“不隐恶”的史德,真实地描述了历史事件,对统治集团及其成员的荒淫无耻、阴险凶残,贪鄙邪恶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上,作者强调“人道”。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作者十分强调“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民本思想。(3)《左传》的作者对政治上具有卓识远见的人、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人、有爱国言行的人、有高尚节操的人,是加以肯定和赞扬的。(4)《左传》作为先秦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必然反映出思想上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如作者多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维护宗法制度,维护反映尊卑上下的“礼”等,以及迷信天道鬼神等。
13、《周易大传》提出了哪些文艺观点。
《周易大传》虽然是释经,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明,而是就经文而加以发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存极为美妙的哲学、文艺、美学等方面的论述,对后世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其文艺观点包括:(1)非常重视“言”、“辞”的作用。《周易大传》多次提到言辞是一个君子修养的重要方面,作为君子,必须通过修饰自己的言辞来确立自己的诚信,将其看作成就自己事业的关键,若出言不慎,将导致祸乱的到来;言辞是交往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外观,团结和睦的言辞才是君子之言;君子之辞既要有内容,又要讲究言辞的技巧。(2)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周易大传》论述了“辞”和“情”之间的关系,“圣人之情见乎辞”,内心的“情”不同,所外观的“辞”也就不同。(3)提出了“书”“言”“意”等观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是提出了文艺创作的重要论题。①“书”指书面文字;“言”指言语,口头所说之话;“意”指思想和内心的领悟,即“心意”。②指出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明了三者的关系。(4)关于“文”的论述。《周易大传》指出“爻有等,故曰物,物象杂,故曰文”;提出“天文”“人文”两个文化范畴。自然万物,刚柔交错,形成了天文景观;人文即为“礼”。刚柔交错的天象是自然的外观形式,是自然的“文采”;“礼”的等级是社会的外观形式,是社会的“文采”。《周易大传》的这些论述对后世的文论和和美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14、《春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艺术特点有:(1)记事上“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以年、时、月、日、事为记史顺序,首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史系统。(2)记史简略,叙事只是一个大纲,并不细写,如同现在文章的大标题。(3)《春秋》在语言上的特点比较突出。①特别重视用词的准确和含义的深刻,“微言大义”,即以准确的词语来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态度、立场等。②《春秋》虽不以记叙见长,但有些记叙句非常讲究技巧,表现了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
15、简述《史记》的影响。
《史记》作为一部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巨著,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1)司马迁在史德和人格方面为后代的史学家、有志之士树立了榜样。他继承了先秦时期史学家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自身遭受不幸而不颓其志,忍辱含垢而发愤著述。这种人格精神鼓舞、激励着后来者,其史德也为后人崇敬。(2)自司马迁首创了《史记》的纪传体例后,在以后的正史范围内几成定例。其本纪、世家、表、书、列传五大部分相互映照、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博大而系统,具有很高的科学性。(3)司马迁首创的人物传记这一体裁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从《史记》开始就出现了传记文学这一门类,其刻画典型人物的种种方法和艺术技巧都为后代史家和文学家所借鉴和学习。
16、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一些同时代人的言行和学说,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的政治主张实质上是为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①孟子在理论上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这是“仁政”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先天就有四个“善端”,只要发挥这四个“善端”,就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②孟子极力宣扬“仁政”学说,推行“王道”。“王道”要求在位者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王道”是孟子最终政治目的,是其治理国家的最高设想。③孟子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贪婪残暴。④孟子思想中也有许多不正确的地方,如明确规定了劳心劳力的等级和秩序,为历代统治者的剥削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17、《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有哪些?
《战国策》记史的真实性虽然不如《左传》,但可以说在叙事文学上又创造了一个高峰。(1)书中刻画了许多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上至君王,下至士卒,形形色色,其中许多是说客谋士。作者通过重要场面、环境的选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2)《战国策》中策士的语言独具特色。①策士语言铺张、敷张扬厉,纵横驰骋,自有一股打动人的气势;②善于夸张。这不仅表现在修辞上,也表现在史实上;③有时叙事之语灵活精巧,有声有色。这常常体现在一些小故事的叙述中。(3)善于用故事寓言说理。这是策士游说的需要,也是表现他们口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学角度而言,策士是寓意于寓言,化抽象为具象,使道理明了,便于对方接受。
18、《史记》传记的思想倾向。
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尊重历史事实,富有求实精神,许多地方都突破了封建正统观念,具有明显的民主性和进步性。(1)对于封建帝王敢于持批判态度,对汉王朝统治集团也敢于揭露和讽刺。司马迁继承了先秦的史德,秉笔直书,没有把历代帝王神化,对历代统治集团的成员也褒贬分明。(2)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详细记载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经过,并给予很高的评价。(3)热情地歌颂了那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有重大贡献、有爱国思想的上层人士,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即使对应否定的人物也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4)为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历史人物立传。对于出身社会中下层的帝王将相以及散见于各传记中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司马迁看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是十分可贵的。
五、论述
1、《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文章总体上的浪漫主义并不排斥对客观事物作具体而细致的真实描绘,这种总体上的虚构和局部的求实造成了这部书中的艺术形象虽非事实,但又不失真实的特色。
②《庄子》中的文章大都通过寓言、神话和故事来说理,这就大大增强了它的文学性,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在庄子这里,寓是寄寓的意思,言即言论。寓言就是托于别人而说的话,就是将自己的观点寄寓在某个人物的话或某个故事之中。《庄子》寓言的特点:
a、在文章中的密度大,许多文章基本上就是由几个虚构的故事组成的。
b、将哲学、政治等观点渗透到寓言故事之中,文章的观点与寓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且文章的观点往往不明确说出来,而要由寓言故事加以引申,要从寓言故事本身去分析。c、往往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作品中的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越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具有更广泛深刻的内涵。总之,《庄子》寓言极富于创造性和生命力,是其文学性的主要表现。
③《庄子》文章纵横捭阖,仪态万方,表现出一种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庄子行文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同时冲破了一切固定的模式,任性大胆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
2、《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还是一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在文学的许多方面,它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开创了人物传记这一形式,也就是开创了传记文学这一体裁。先秦没有这种传记史体例,司马迁在对前代史籍借鉴、继承的基础上,突出了人创作历史这一因素。《史记》的文学成就具体体现在:
第一,司马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了慎重的选择和恰当的安排。司马迁选择的是那些他认为最能反映历史进程的典型人物,在事件的选择上选择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比如《留侯世家》中对张良诸多事件的选择即是。第二,《史记》具有极其强烈的悲剧色彩。书中的悲剧人物有120多个,这与司马迁本人的遭遇密切相关。第三,为了使事件能集中地突出人物,司马迁还首创了“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一个事件牵涉到几个人物,不可能在这些人物的传记里都把这些事件重复一遍,这件事对突出谁地性格最典型,司马迁就把它写到谁的传记里,而在其他人的传记里只用“在某某传中”一句加以说明。这样,既避免了材料的繁复,有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例如,司马迁对鸿门宴(分见于《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的处理即是。第四,《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多样,安排合理,极具艺术性。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廉颇为主线安排人物,《魏其武安侯列传》对魏其、武安侯和灌夫矛盾的叙述即是。第五,《史记》人物传记在语言上的艺术成就也极高,不仅能准确地叙述历史发展进程,而且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司马迁主要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来写人,他还大胆地采用民间口语、俗语、谚语,以便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总之,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伟大文学巨著,《史记》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3、《孟子》的文学成就。
《孟子》的议论增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体现了语录文体的新发展,是早期散文从“章”到“篇”的过渡环节。
(1)《孟子》刻画了孟子这一人物形象,大量的对话性的议论文字往往在记录双方言论的时候,同时写出了整个议论的过程,通过这种回忆录式的笔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孟子》刻画人物是靠内心世界的揭示,个性化的语言,在以言叙事中以言写人。
(2)《孟子》文章善于雄辩,富有气势。①在论辩时,孟子善立机巧,引人入毂。即他善于将题外的公认的道理引申到所要论证的话题中,从而使对方口服心服。②逻辑上的归谬法,孟子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孟子在论辩时已经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③孟子在论辩时还善于因势利导,从而步步紧逼,牵着对方的鼻子走。④《孟子》中文章的逻辑推理,感情因素,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极具气势。
(3)《孟子》长于运用比喻和语言来说明道理。孟子设喻时避开了偏僻深奥的东西,显得十分浅露灵活,与事理密合无间。从广义的角度看,寓言也是比喻,便于说明道理,《孟子》中的寓言也善于刻画人物。
4、《墨子》的文学成就。
《墨子》散文与先秦其他诸子散文相比,别具一格,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墨子》文章体有因革,其中既有对话语录体的文章,也有比较完整的论说文,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重大发展。《墨子》中有些文章是由语录组成,但这些语录往往围绕着一个中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墨子》中也包含了对话体文章和完整的论说文,这些论说文有一个概括文章中心的真正题目,而且能围绕中心进行论证,讲究结构安排,篇幅完整。
(2)《墨子》文章逻辑推理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实开我国论辩散文的先河。墨子立论时最重证据,并把这一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三表”方法(“三法”)。即立论时必须有三个方面的根据:①前人的经验;②个人和百姓的亲身体验;③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其创作也实现了其理论,许多文章都证据充分,论证严密,能以理服人。
(3)《墨子》散文朴实无华,很少修饰,表现出尚实尚质的特点。墨子提出“非乐”主张,这种思想反映在文章写作上,就是重视实用,不讲文采。墨子为文都是有所为而发,针对性强,文章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墨子为防止“以文害用”,为文时有意避开文饰。这些形成其文章质实而缺乏文采的特征,这也是其对后世影响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5、答:《论语》不仅是一部记述孔子思想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文学意义的书。(1)《论语》一书写出了孔子、孔子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物的形象。《论语》是以记言为主的,由于记述者多是孔子的弟子,一来对孔子的言行十分熟悉,二来记述孔子的话时往往满怀敬仰和虔诚的心情,对孔子的仪态举止、神情等也加以描绘,从而鲜明地写出了孔子及其弟子等的形象。(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形象性极强,又富于启发性、哲理性,都是生动精辟的格言警句。(3)《论语》的语言风格朴实含蓄,雍容和雅。广泛地运用了当时的口头语,同时又加以提炼,使之既平易又极有概括性,再加上大量运用了各种虚词表情达意,使《论语》成为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语言的成熟,它以第一部私家著述的新的形式、新的文风、导致了后来墨、名、道、法各家风格多样、生动活泼的散文的出现。
6、答:《史记》和《汉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既有同,又有异,这反映了前后汉思想意识上的发展,也反映了史传文学的风格上的变化。相同点:在思想倾向上:
(1)班固和司马迁一样,都在记史时秉笔直书,遵循自先秦以来的史德标准,记载历史详实而严谨。(2)对于汉代帝王,班固和司马迁所持的观点相同,但缺乏司马迁的那种胆略。
在艺术性上:
(1)班固在记史的同时也非常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2)班固在选材上也极为注意典型性。
(3)在刻画人物时,班固也一样注重通过细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不同之处:
(1)班固是以儒家的是非标准来记史,“惟圣人之意尽心”,同时他还继承了前代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许多方面的看法与司马迁不一致,其思想进步性不如《史记》。
5.先秦、秦汉历史练习题 篇五
第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
1、()五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下列远古居民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3、()中国台湾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A、大禹陵B、黄帝陵C、秦始皇D、孙中山陵
4、()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其方法是 A.父亲传子B.兄长传弟C.母亲传女D.民主推选
5、()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A.尧时期B.舜时期C.禹时期D.黄帝时期
6、()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于 A、距今约170万年B、公元前207 C、公元前1600年D、公元前841年
7、()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 活的是A、兵马俑 B、司母戊鼎C、竹木简D、青花瓷
8、()下列朝代按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夏、商、东周、西周B.夏、商、西周、东周 C.商、夏、东周、西周D.商、夏、西周、东周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遂鹿中原,战乱不休,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是:
A.世袭制B.郡县制C.禅让制D.分封制
10、()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
A、孔丘B、墨翟C、孟轲D、荀况
1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1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研究军事家孙武,他们应参考的资料是 A.《论语》B.《道德经》C.《孙子兵法》D.《离骚》
13、()历史活动课上,李明同学在扮演孔子时所说的台词应该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兼爱” “非攻” C.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4、()现在我们到中医那里看病的时候,医生都要给你切脉,你知道是谁最早总结出望、闻、问、切的四种诊断方法的吗?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范缜
二、简答题:
1、西周时,周王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实行的制度有哪些?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3、我国较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什么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什么文字?
5、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三人最后入围。入围人员:庄子韩非墨子
节目类型:A、《人与自然》 B、《法制空间》 C、《军事天地》
D、《爱心世界》E、《教育论坛》
请你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主持节目。(只需填序号)庄子—— 韩非——墨子——
6、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记述了、、时代。《春秋》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由整理编辑。
第二章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单选题: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中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2、()下列秦朝官吏中,直接掌握县令任免权的是 A、皇帝B、丞相C、御史大夫D、郡守
3、()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儒家学说()《开心辞典》
6、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他统治时候,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他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7、()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
该去的省份是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8、()纸发明后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现在已知最早纸出现在 A秦朝B西汉C东汉D宋朝
9、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是:
A《九章算术》B《缀术》C《周髀算经》 10()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学家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天人三策》D.《伤寒杂病论》
11、()东汉时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的皇帝是: A.光武帝B.汉明帝C.汉桓帝D.汉献帝
二、连线题:
班固《春秋》编年体
孔子《史记》纪传体
司马迁《汉书》
三、填空题:
1、贫苦农民、于年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后在陈县建立政权。
2、西汉初期,实施“”的政策,恢复社会经济,出现“”的小康局面。
3、东汉后期,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瓦解了东汉政权,中国从此进入长期分裂的、、南北朝时期。
4、是一种韵文文体,最初始于战国后期,在两汉时流行起来,通常称为 “”。、简答题: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6.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1 篇六
单元概述: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他的法治主张,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如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孔子作为圣人对“道”的态度。
3.了解孔门弟子对隐居者的态度、孔子在不同阶层的人心中的地位。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隐居者的相互态度、子路对道义的理解。教学难点:
对孔子担当精神的概括、评价,比较孔孟的处世方式。教学过程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谏:挽回。
趋:快步走。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4.做课后第三大题。
三、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四、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五、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教学反思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
语意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2.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教后反思: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五则:
第八则:(第11、12、13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2)果:果断、坚决。(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教学反思】
1.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7.从先秦的历史看华为的发展轨迹 篇七
纵观华为的过往,可以隐然发现,虽然华为如此年轻,其产生的文化却极为早熟且足以让所有对手胆寒,使其在所进入的任何行业中披荆斩棘、无往不利。我时常会想,这种遇神杀神见佛诛佛的气魄和能量究竟从何而来,在这看强大的外表下所包含的内造机制,是否构造出华为一个真实强大的内在,抑或只是色厉内荏的气场?它能为华为这一发动机提供多少能量?华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仅仅是伴随着信息产业壮大以及人民币长年的低汇率么?
其实,如果拿先秦的历史规律来看华为的发展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当我们还在拘泥于管理学中细节时,老祖宗那早就有最朴素的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越过千年时空,将先秦的历史拿来与华为公司的成长历程进行对比分析的话,历史规律是惊人的相似,它在换了外装和阵地后穿越时空跳入现代生活。对比下二者的共性:
1、前者结束了奴隶文明、建立了人类社会第一个君主专制帝国,后者冲破了恶劣市场经济环境,成为中国现代民营企业的头号标兵;二者具有同样的史无前例开拓性,在各自的时代中里没有同行经验可借鉴。
2、二者都具有一个极具英雄主义色彩的创业型统治者,始皇帝凭借皇权机制专一统治,而任正非任总凭借的是其个人领导力。
3、在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的军事化体制管理,秦帝国不必说了,类似于二战时日本和德国的纳粹军国主义循环生产体制,只不过秦的对手要弱小的多;而做为学毛标兵的任总,其生活时代和成长经历使其深得毛主席的哲学、军事、政治思想,并且极好的将它运用到了企业运营中来。如这种崇尚武力,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全方面服务于对外扩张和积极备战的思想政治制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军国主义。
4、在达到前期的战略目标后,二者同样面临这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先秦,在统一天下后对体制的变革、如何治理国家成为首要任务;华为,随着成为世界头号电信设备商的目标趋近,如何维护市场的统治地位、寻求新的利益刺激点、改变以往的文化体制显得迫在眉睫。然而,秦帝国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实现军国主义化的顺利转型,最终覆灭于体制的反噬。以史为鉴,希望华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能走得更好。我警惕自己犯下经验照搬主义错误,尝试以时间轴的线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去分析两个帝国(一个政治帝国、一个企业帝国)各自的建立方式和异同之处。
一、乱世: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七国争雄,战乱时代的的礼乐崩坏使得人们对于的传统的奴隶制文明的不再惟其是从,各国对新的文化思想以及政治体制的渴求诞生了最古老的学术思潮纷争,诸子百家们无不费劲解数试图将自己的治国思想货与帝王家,以求登入庙堂。这也是一个生产力与思想璀璨迸发的时代。
两千年后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科技的春风,信息产业的崛起带来了各大企业争夺通信市场的博弈,在经过春秋时代(21世纪前)的兼并混战后,曾经强大的“巨大”基本被淘汰,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21世纪后,世界通信市场剩下数雄:爱立信——楚(老牌帝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不可小窥)、华为——秦(最具进攻性的,且在此前的竞争中最具有良性机制)、阿朗——燕赵(有着极佳的战争人才资源、脱离贝尔实验室算是自毁长城之举,而且要受外患的折磨,要打折扣,陆思博会成为阿朗的廉颇李牧么?)、诺西——韩魏(最初较强、随后越打越没脾气,市场额不断缩小)、中兴——齐(老总是个文人,企业文化就讲究儒家、连糟粕也照单全收,巨阴的家伙)。长年的战争竞争已经开始
使秦帝国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日益不可阻挡。
二、变法
商鞅以其极富煽动力的口才和魄力将自己的政治理论成功的兜售给秦孝公,从此由推销员成功转变为职业经理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将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均打造成为战争服务的机制,才能使得国家资源得到最大潜能的挖掘和利用。在此基础上,商鞅所实行变法,即将整个国家打造成一部战无不胜的战争机器,凭借诱人的的军功激励制度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战斗力,并且以农养战,这样,携带良性的体制的秦帝国自然非六国可比。随后,在商鞅时代后形成的国民思维进行洗礼,并在随后的各位秦王的统治中不断得以复制强化。华为基本法的诞生是华为企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诞生,使得华为在前期发展中养成的“习惯”开始系统化和规章化,并成为规范每一个华为人的行为准则。很多狼性的精神,如“以奋斗者为本”都是从那个时代承传下来,正是靠这种极限的激励方式鼓舞了一代代华为人拼死搏杀,造就今天的神话,但也具有很大的体制惯性,留下未来的隐患。后来基本法又淡出华为人的话题,也许是因为高层也看到了它如核武器般的可怕杀伤力。
三、解构
1.政治组织:郡县制vs矩阵模式
首先提的是二者政治组织方式而非经济,这似乎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相悖,但是当考察在特定的历史时间段下,该理论未必可行,因为在君主集权体制下的战国时代的经济基本靠小农经济来给养,而这种生产方式天生的脆弱性和对环境的依赖性决定其不可能作为确立政治体制的因素,相反,一个好的政治组织和治理方式,却能很好的把由原始社会过渡而来尚未被激活的农业生产力挖掘出来,并以此形成良性反馈。因此,在秦帝国的前期(类比于华为创业的初期),统治者对于治国创业所需要确立的政治机制的选择对其帝国后续的历程与文化演变有着经济因素不可比拟的决定性。战国时代,在打破最原始的封土建国的方式后,各国开始采用以郡、县为两级治理机构的层次组织方式,这样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点线状金字塔管理模型,与华为在早期的组织方式较为类似,但随后,由于其集权的嫌疑,随后引入IBM咨询顾问所IPD开发流程产品线,并且与原有的部门进行重叠,创立了矩阵管理体系,通过各部门的交织管理对事物进行这一体系比金字塔模式更加稳定,并且不易出现上下直接对接的专权行为,同时,对各部门间合作作战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外界环境出现变化时,矩阵模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特点使得其变革极为复杂和艰难。而且,交织管理所带来的责权不清,部门主管与产品线间职责混乱的现象也难所避免。这种现象在基础研发体系尤为明显(其它部门不清楚),一点细微的工作却要经过大量的会议来确定责权,导致闻名业界的胶片文化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设想中层以上管理者有更强的责权认识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矩阵式管理能够非常有效,但是在基层,唯有淡化原有的旧部门墙,断绝胶片文化的上行下效,才能给基层的研发流程带来活力。
2.经济生产方式:“农战”模式
既然是军国主义化的机制,那么就可以用战争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二者的异
同,我们先看秦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产生源源不断的战争动力,并以此所向披靡横扫六国的。战争论告诉我们,人(员工)、武器(技术)、食物(资金)、战场(市场)是任何一场战争的四个基本元素,这四个因素或多或少的都有经济的因素在支撑,从这种逻辑来看,说战争是
另一种经济生产也不过分,并且在实行以战养战的各种策略的前提下,只有整个体制都围绕战争这一终极目的,农战的经济策略将整个帝国的战争潜力完全挖掘出来,使得秦帝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而,这样的机制不可避免的会最大限度的透支未来潜力,当无战可打或者资源耗尽时,这样的机制会把帝国瞬间毁灭毫不留情,如同二战的纳粹德国和日本,在竭尽全力耗费完本国的资源后终于落败。其次如先秦,则是在征服了诸多对手后,由于体制的自我落空而随着时代大潮迅速走向毁灭。
再看华为,一直所倡导的以奋斗者为本的激励体制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无限制的消耗未来活力,继而以新的生力军来补充机器的能量。与商鞅的农战模式几出一辙。大队培训的期间,看到那一个个不顾生命投入工作的奋斗者们,我感到很困惑和心寒,在未来人本主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代,再强调这样的案例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了?艰苦奋斗精神是不是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了?微软、IBM、google从来没有强调这样的文化,却能始终走在科技的前沿,未被超越,其经验值得借鉴。
如《华为真相》所言“由于战争式的市场手段屡试不爽,战争意识渗入人心,沉淀下来,就成为华为企业文化的基因”。
3.文化:法家文化vs狼性文化
商鞅的变法将秦帝国打造成一部体制完善的战争机器,随后的另一个天才思想家——韩非,则是对这一体制的经验集大成者和文化建设者,说到文化,不可避免的谈到焚书坑儒,这是个让人心痛的话题,我一直不愿意接受这样为了适应体制需求而大面积破坏思想萌芽的行为,但不得不承认,其对维护先秦的短暂统治稳定起了不小的作用,诸子百家门从战国乱世走向一统,倘若没有统一的思想作为后盾,治理的工作已无从谈起,并且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法家思想,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从这一方面,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行为无可厚非,当然,始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他耗尽精血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瞬间就坍塌了,以法家文化为导向的军国主义制度,这一秦国横扫六国的法宝,在秦国统一之后,却仍然在被统治者津津乐道而泛滥使用。
华为狼性文化的产生背景也正是在严峻的外界市场竞争环境下诞生的,在前期,通过员工得潜力最大化发挥,将整个企业命运也推动起来。如这种文化中,所有的成员都疲忙于分工,断然产生不了新思想的源泉,华为所提倡“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只是经验主义的一种错觉,从这样的环境走上管理层的华为员工,难免会有战略思维的困局。以先秦为例,诸子百家中无一人是秦国出生,秦国的前进,很大程度上要靠从东方六国中进口人才资源,这一情景也和华为的现状极为相似,每年社招的人数比例居高不下,高流动率的人才机制也正说明了文化的强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然而,当东方六国的文明环境由于统一的被破坏后,秦国还能从哪里去寻求进一步改革的思想呢?没有了,只能通过强制性地扼杀思想维持统治,却也逃不脱历史前进的大潮。事实上,人类史上从来不缺少野蛮战胜文明的例子,内者如蒙古与宋、外者如斯巴达与雅典,这不得不说是人类文明的悲哀和耻辱。
四、隐患
1、外部经济政治环境的日趋恶劣带来的融资泡沫将会是华为寻求涅槃的最大挑战。华为很有钱,作为500强中唯一不上市的公司,钱从哪来?员工内部的持有股(这种融资方式曾经一度被对手起诉,被认为是搞内部银行)。当企业在高速发展时,员工靠着股票的激励以及
与企业共同的利益而奋斗,获得丰厚的回报。也正如战国时期的秦国,通过丰富的军功封地机制,带来的大量勇猛的生力军。但是一旦统一后,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泡影。仍然还是那句话,过度透支未来的文化不具有可持续性,没有哪个行业能够长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即使是最具活力的IT产业,通信市场的饱和加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步伐日益渐进,二个最重要的机遇逐渐不存在,华为还能像以前一样获得丰厚的利润吗?虽然这几年的收益仍在迅猛增长,但利润增长率却在逐渐下降,部分有危机感的老员工已经开始将手中的股票挤兑了。一旦缺乏增长实力,巨大的融资的泡沫将会现形。到那个时候,恐怕由不得华为不上市,上市之后这一切就得另当别论了。
2、在任总退任之前,华为如何能形成合理的接班机制是每个HWer值得思考的问题,以避免出现类似始皇帝在暴卒后秦帝国的政治动荡局面,无数历史案例证明,权力的交替过程是决定一个帝国未来走向的关键,权力过渡越平稳,其交替成本就越低,引起的组织动荡就越小,倘若因为某种统治者个人因素而迟迟不愿建立合理的交替机制,必将使权力交接时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其日后带来的权力交替成本将高的无以复加。试看今日华为所处的现代商业社会,各种利益集团的权力寻租以及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外患程度远超当年独霸天下的秦帝国,而内部抗干扰能力较之却远远不足,在此条件下,说华为处于内忧外患的地步绝非危言耸听。尽管关于任总儿子接班的系列传闻都已一一消释,但接班人的具体机制的建立、以及接班人如何带领长期以来沉浸于任总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之中的华为人继续前进,值得深思。
3、走出IBM的影子,主动尝试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良好的商业基础,更谈不上扎根于自身文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所有的管理体制,都是照搬西方人士的方法,却用来在思维和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身上,有些中学西用的味道。但是常常却是只得其表不得其本,与IBM、埃森哲等咨询公司建立起的各种流程开发代表不了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家优秀的民营企业,华为有着国企所不能比的活力和改良动机,走出对过往的眷恋和固步自封的文化,时刻保持对环境变化的警觉,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华为自成立以来最大的老师是IBM,任总曾说:华为唯一的老师就是IBM。企业前期,向行业巨头学习治理经验必不可少,因为这关乎着企业在行业中立足之本以及凝聚力的迅速集成。任何经验都带有特定的时代痕迹。事实上,毛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学毛的过程中,停留在企业文化和员工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不去建设性的更新企业思想,恰如始皇帝的焚书坑儒,在一时有利于维护统治并集中团体力量的阴影下,也扼杀了所有新的变革思想以及延续帝国寿命的可能性,对文化的自我眷恋使其被时代的新浪潮所抛弃。
4、商鞅的农战经济模式在战乱的农业社会有不可复制的可行性。一场战争中,数量上的优势无论在战略或者战术层面都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当然,前提条件是建立在具有良性循环的经济激励方式下才可能,否则,数量上的庞大,不但不会成为优势,反而可能成为累赘,秦帝国在统一天下后,原本以战养战的军功制度不再适用,其自我癌变并反噬的作用开始显露,随着统一后土地不再增加而人口大量激增,这时候,对外发动战争成为解决二者矛盾的唯一办法,当走到战无可战的地步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很自然的会成为体制的潜在威胁,这一点上,华为靠的是高流动率的员工机制,每年大量的新生涌入来补充流失的员工,这样维持现状潜在的危机便是人力资源成本的高居不下,倘若遇到外界恶劣经济环境的刺激,危机的爆发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而先秦帝国,则因不具有如此解决方式最终在底层的不驯化中走向灭亡。
5、在尚无更好的新战略构思的情况下,适度保留市场的竞争面以保存自身在未来新兴领域的潜能和冲击力极为重要。如果说,在此前20年的发展中,华为有着清晰的战略目标,那就是成为世界顶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如秦帝国的目标是统一天下,但随着这个目标逐渐实现,最为关键的实行以人为本二次变革却始终没能赶上市场扩大的步伐,以次循环,若要维持运作,只能靠近乎饮鸩止渴的方式去寻找新的开发点,寻求新的发展点是保持自身战争活力的必要条件,华为的高层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开始进入热门的新能源及云计算等非传统电信领域,讨论这些新兴领域是否存在泡沫可以另起文章,但是,自古不能谋大局者必不能谋一役,在浮躁的环境下保持冷静分析极为重要,警惕由于外界环境日益恶劣以及长久官僚化的一言堂会议机制所造就的管理层群体性战略思维单一,倘若在战略上一旦失误,无论具备多么精良的战术,多么优秀的军队(奋斗者),都必将是全局失败的命运,甚至可以说,当执行错误战略时,战术层面做的越优秀,走的更远,失败的会越彻底,可能回旋的余地越小,如楚汉之争,项羽六战六胜,却一战彻败。靠随波逐流的大打广告和赞助、大举进入热门领域,日益激烈的投资无法掩盖在核心科技研发竞争力上的趋于瓶颈。
经济转型的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希望还是在于民营企业,作为其中中最优秀的代表,华为真的还太年轻,甚至没有经历过任何大的挫折,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或许,在经历过一次痛苦的涅槃之后(这一时间可能并不遥远),华为能走得更加成熟,更加长远。华为的成长,早已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故事,它也代表了数无数民间企业的希望,它的经验和发展,也将会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推荐阅读:
先秦历史习题集07-18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08-06
先秦君子风范尔雅答案09-24
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11-02
先秦儒家生死观探析07-28
先秦诸子我来评议论文11-13
简论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06-18
读《中国历史》3第三章有感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