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2024-08-12

怎样培养创新意识(15篇)

1.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篇一

怎样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每次做完游戏让孩子们在水池洗手,洗完后总有那么几个水龙头滴滴答答的;每次吃完饭,饭碗里总会剩下不少饭粒……这样的细节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只要孩子需要,父母都会埋单,没有“缺衣少食”的经历,怎样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呢?

注意“言传”的方式方法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有“浪费”行为的时候,往往会采用“说教”的方法,讲一些前人“吃不饱”之类的.故事,幼儿听了似懂非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故事所包含的道理。马山镇中心幼儿园陈老师认为,幼儿常常喜欢和玩具、小桌子、小椅子说话,其实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的特点决定的。如果在生活中,能把“关水龙头”这件事编成小故事,比如水龙头没被关紧,“水龙头很伤心,流了很多眼泪,看它哭得多伤心。”幼儿很容易被这样拟人化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就会主动关掉水龙头。利用孩子的语言,按照孩子的思维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可能会比简单灌输更为有效。

“身教”同样很重要

幼儿的行为习惯受成人的影响很大,成人的一言一行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幼儿突出的特点是喜欢模仿。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家长要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来强化他们的节约意识。幼儿由于生理发育不成熟、小动作准确性不高,在进餐时会有掉饭粒的现象,往往一顿饭下来地上、桌上满是饭粒,碗里的饭也吃不干净。这时就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为幼儿寻找模仿的对象,家长除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以外,还可以做一些小游戏。比如家长在和幼儿一起吃饭的时候,可以做做“比比谁剩下的饭粒最少”比赛,用竞赛的方法来让幼儿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小游戏来培养

据记者了解,现在不少幼儿园的自制玩具很多是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利用这些玩具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节约意识。

游戏一:《看谁找得快》

将百宝箱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成各种交通工具,让幼儿找一找、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是用什么做的。

游戏二:《小厨师》

在废旧的纸板上扎几个眼,做成莲藕;将废纸剪成圆形放上废纸剪碎做成的馅包饺子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既提高了操作水平,又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使幼儿产生废物再利用的意识。

2.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篇二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渴望, 一旦学生喜欢上了某门课程, 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 教师要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创设一些悬念的化学课堂实验, 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还有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知识, 这样, 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的欲望。教师也可利用化学领域的名人名家等先进事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由紫罗兰遇酸变红的现象发明了酸碱指示剂。门捷列夫由原子的质子数的变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讲燃烧时, 教师介绍了拉瓦锡敢于向当时的燃素学说挑战, 提出了自己的氧化学说。阿拂伽德罗、道尔顿不迷信五行学说提出了分子—原子论……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故事和实验来教育学生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实验以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爆炸实验、钠与水反应等。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妙与真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与情境教学环境, 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尖端科技等各个领域中的巨大作用。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幽默风趣的授课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 也对学生学习化学起着不可或缺的情感作用。

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根据化学学科具有新颖性、独特性、想象性、操作性, 再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而来, 而是要脚踏实地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直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不断开发智力, 不要总是依赖教师的答案进行思维, 更不可以停留在书本、教师等固定的思维模式里。例如, 学习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反应的知识时, 教师用实验证明Ca O能不能跟H2O化合, Cu O能不能跟H2O化合;怎样鉴别Mg SO4溶液和Mg Cl2溶液, 怎样用Ca (OH) 2制取Ca Cl2。教师可先让学生运用课本学到的知识回答问题, 让学生自主分析、主动探究、总结归纳, 通过实验,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也为学生积极创新、敢于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创设实验情境, 不断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 通过化学实验, 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奥妙, 探索自然科学的现象和原理。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 实验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欲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

如用足量含杂质的食盐 (杂质不溶于水) 配制成m克a%的Na Cl溶液, 实验操作有以下操作方法: (1) 称量; (2) 过滤; (3) 蒸发结晶; (4) 计算; (5) 溶解; (6) 干燥; (7) 洗涤。我让学生先思考用什么方法操作实验?学生回答后, 教师再总结分析。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可分为两个基本实验操作, 即:粗盐的提纯和用纯净的食盐来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水。粗盐提纯的操作应该是: (5) (2) (3) (7) (6) ; (粗盐提纯时, 必须经洗涤和干燥两步操作, 否则有可能引起实验的误差 (结果偏小) 。配制的操作应该是: (1) (5) 。在提纯和配制的操作前, 一般应先进行计算, 以确定大致需多少粗盐。所以,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4) (5) (2) (3) (7) (6) (1) (5) 。另外, 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也不容忽视。使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充分利用科技活动, 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 也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比如, 正确认识和利用一氧化碳 (CO) 知识在生活中的现象: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也是一种可燃气体, 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在生活中的煤炭燃烧时可以产生, 它的用途是可以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以及气体燃料, 它还会污染环境等知识。这样, 学生能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篇三

首先,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包含着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它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培养里,又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例如,记忆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但是,历史的记忆力是以对所记内容的理解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对内容理解的记忆,对历史学习而言,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本身,就应该包含着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再如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又一重要能力。如果采用一般思维的智力品质分类方法的话,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思维可以划分为历史再现性思维和历史创造性思维。因此,在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其次,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大量的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发明家、大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有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是与其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经验分不开的。离开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就没有发明和创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历史“一度性”的特点所决定,在史学研究中,任何一种接近科学的结论的得出,都是以充足而翔实的史料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史家对许多历史问题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则往往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依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材料。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用采取忽视和削弱历史知识教学的方式,去培养所谓的“历史创造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调动学生“思维”;设计大量超越学生水平、难度很大、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非常专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却不给或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这种做法,违背了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能力了。

再次,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不仅同教学目标联系密切,它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测量和评价之间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真正要做到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就必须从历史教育的整体改革入手,全面解决当前历史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史实加结论的教学内容模式不变,创新的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就只能流于形式。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史料和观点的取舍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怎样的教育、教学思路来选择材料,创建历史知识结构。非常遗憾的是,当前不少同行仍将精力放在史料和观点取舍的问题上,而对中学教学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改造和创建问题却鲜为问津。而这正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再如,在怎样搭配教学组织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哪些教学测量和评价方式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僵化、教条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都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狭义教学环节中的孤立问题。其涉及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了历史教育、教学的所有领域。因此,解决起来既复杂又费时。其间需要做大量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工作,而不能仅凭想当然或带有很明显随意性的所谓历史课“教改试验”。

4.怎样培养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篇四

环境保护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它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发展。最早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还强调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观念的一次升华。进入21世纪,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然而人类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新的工艺,生活质量提高了,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环境遭到破坏,如水土、植被、空气等等。发展是一柄双刃剑,我们既要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肩负着重大使命,该做些什么呢?在校期间,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为我们的社会,校园环境保护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思想单纯,环保意识浅薄,自觉性差,得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但是,他们敢做,热情,易受感动;同时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我采取在班会、课活期间,利用班班通播放关于“地球现状与环境保护”的视频还有“各地市县环境问题”视频等等。然后写心得体会并在班级交流,评出一,二,三等奖,把评出的文稿粘贴班级版报上,供大家阅读。另外,我还开展环保主题班会。通过班会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另方面让他们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如在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人人有责》主题班会时,先让他们去收集校园存在的问题,自己整理小组内交流,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保护校园环境开始。再有,我还利用板报的形式宣传环保方面的相关信息,至于板报是由各小组去搜集整理在出板报,班级评比优秀板报,教师给与奖励,这样不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丰富了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培养良好的环境理论知识和环境道德观,关心、爱护并参与环保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关系到子孙后代大事。

二、保护环境,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至关重要。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习惯的重要性,它可以左右人的命运,所以小学阶段养成好习惯大为重要。我这个班级是从三年级接的,这个班级独生子女多,单亲家庭大约占三分之一,这些孩子大多数任性,散漫,懒惰;为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严格要求,带领他们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如:坐如钟,站如松,行要稳;早晚要刷牙,做事有始有终,课间要静,集队做到快,静,齐。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不随便扔东西,不随地吐痰,关心和爱护绿化,不使用污染环境的产品等等。进入校园,人人做弯腰活动。每星期评比模范个人,优秀小组,慢慢的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习惯成自然。

三、在重要的环境日中提高学生环保的觉悟。

一年当中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就是植树节,世界无烟日,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利用这些节日,我们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县乡举办的植树活动,学校举办的爱护环境板报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他们环保的觉悟。在暑假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本县,本社区,本村,本乡有哪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提供环保部门参考。在寒假期间,可以了解城区集体供暖与乡村自己供暖对大气污染的不同。在家养成夜晚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为家节省开支,还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能力,而且还养成了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在环保教育中我还渗透我国环境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保护法》等。教育大家守法,懂法,用法;为环境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中去。

四、注重评价,奖励,培养学生自觉地环保习惯。

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各小组,个人惊醒评价,并展示。给与他们奖励,同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对于表现好的可以评“环保之星”小组;“卫生之星“个人等。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到环保当中去。让环保成为自觉得活的,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如在校园内焚烧垃圾时,学生就会制止,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大气污染的常识,焚烧垃圾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有些还是致癌物,对人体的健康不利。打扫卫生县洒水在扫地,防治灰尘飞扬。不随便摘花,踩踏草坪,因为花草可以净化空气。进入校园,人人做弯腰活动,随时随地见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能回收的积攒,既增加班级的收入,有美化了校园的环境,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大家就自然而然形成习惯,自觉行动起来,校园环境班级环境越来越好,不良现象就少了。

5.怎样培养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篇五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早就养成了学习上的依赖性。教师成了指挥官,指哪条路学生就走哪条路,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回答什么问题,老师先入为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既定轨道,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围绕老师所提问题团团转,学生哪还有质疑的机会。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故在教学新课前必定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先有充分的自我质疑、释疑,进行个人质疑后,然后小组内部解决疑问,集体解决疑问及各种形式的释疑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释能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特别是中低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好胜心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肤浅,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扰乱课堂的预期计划,但作为教师都要高度重视,不应不屑一顾或拖拉过关,或否定喝斥学生,而应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给予中肯的指导,杜绝扼杀学生质疑兴趣的行为,充分保护好其质疑信心,调动质疑积极性,最初学生的质疑一般会集中在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上,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学生对疑问的解开,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尝到由质疑带来的满足,加上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定会产生质疑兴趣,逐渐形成质疑习惯。逐步提高质疑的能力,指导学生找有价值的疑点,让其充分自信地质疑,在质疑过程中不断思维,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巧妙设置悬念,积极开启思维。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创设出有科学性、新颖性、针对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在导课时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重点及难点时主,设置悬念,可把难寓于趣味之中,排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引起对重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索思维的自觉主动进行;下课前巧设“悬念”,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课停而思维不停,为接受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小学第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时,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疑问式导课: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建造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现在还在使用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巧妙设悬的疑问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自主学习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积极开启思维,迅速明确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本课重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引导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想。

语文教材大部份是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来进行二次创造造来实现艺术审美,所以语文课中最适于发展学生想象力,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敢想才能创,在创中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与创造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很多课文在行文中跳跃大,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填补和充实,充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许多课文的故事结尾言完而意未尽,给人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想象,引导学生多种角度的合理想象的好时机,并给予他们的想象予以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想象积极性,如:教学《掩耳盗铃》这篇寓言故事,故事结尾“没想到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就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他被抓住后的情景。 ( 1 )经过教育→认真改正;( 2)死不悔改→吃了大亏。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领悟立寓之意。想象与创造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只有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才能有所创造,才能创新。

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6.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六

一、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如何创新?

几乎就无法与孩子交流。孩子在网络上的时间长了,和家长的沟通就少了。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因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如“莱鸟”、“大虾”、“打酱油”等,父母一头雾水,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变得日益困难。有专家指出,各种媒体使儿童的思想行为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加大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难度。传统的、简单的、说教式的家教方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

因为不懂网络语言的家长,难以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体地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对网络的接纳程度;对网络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水平;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制意识;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的能力,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汽车一样可笑。

(一)变革与创新: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为家庭教育实践创造新的平台与机遇的同时,也向家庭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家长和孩子、家庭与学校、个人与社会均面临新的考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家庭教育实践应采取全新的策略,不断地吸收社会的文化科技成果,以彰显其生命力。在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以下的变革与创新:

(二)借助网络拓展家教平台。

现代传媒的发展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创新家庭教育方式。2004年底,包头市妇联、市教育局等七个部门联合启动了“新型家教进家庭”项目,改革“广播父母学校”,采取互动、热线答疑式;在新兴传媒上创建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在互联网上创建“家长学校”、“北方家教网”等;同时在报纸和电视台开辟教育热线栏目。

二、家庭的和谐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进步,更有利于对子女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是孩子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可靠保证和有力的支撑因素。请你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家庭创新教育。(1)家庭人际关系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2)家长的言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3)家长的创新观念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1)家庭人际关系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如果子女与父母之间有着积极的交往,榜样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在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让孩子有安全感,能安心学习,能使孩子有责任感。

(2)家长的言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家长运用切身体会到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现身说法,可以在家庭教育的特殊环境中强化学生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自我意识;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有意识的创设教育情景,培养子女主动、诚实、勤奋、勇敢、乐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他们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能力。一个家庭要有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这样能造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

(3)家长的创新观念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7.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篇七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开始时, 学生往往处于“惰性”状态, 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爱好, 设置悬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愿望的引领下进入学习情景, 喜欢历史, 喜欢历史课, 喜欢历史书。否则, 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设计了再好的活动, 再好的讨论, 大多学生都只是在观望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无动于衷, 金口难开, 结果仍然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只能自问自答。

在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 大胆吸收新的教育思想、理论, 使教学呈现出多种模式, 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 更新观念, 大胆吸收新的教育思想、理论, 有广博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有熟练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 有职业道德, 精心备课,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问题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 有一定的诱发性, 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虽然现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轰轰烈烈, 慷慨激昂, 但是设计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是不是”“对不对”, 教师问得很有激情, 学生答得也很欢。我常常思索, 这是课改吗?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哪些创造力呢?所以, 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 要有一定的难度, 问题太容易, 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问题也不能太难, 如果目标过高、要求过难, 学习者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目的的话, 就会打击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技巧, 必须是通过学生努力的思考和教师的不断引导才能解决的并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始终保持质疑的心态,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勤于思考、主动参与的习惯。

还有一种误区, 就是一节课纯粹是几个学生在表演, 比如有一个老师在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时候就安排两个学生 (一男一女) 去表演时装, 然后叫三个学生上来讲课, 最后教师用5分钟时间总结一下, 一节课完了, 学生几乎都恹恹欲睡。过后, 我一直在反思, 整节课, 就只有几个能力强的学生在参与, 其他学生闲着没事干, 那么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呢?这样子的课只是为活动而活动, 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所以我认为, 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的课才是成功的课。

三、要善于组织学生讨论,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设计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又能改变教师的一言堂,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但是, 在课堂上又要防止学生讨论不起来, 启而不发, 或者讨论时, 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哗众取宠等。所以在设计讨论问题时, 教师必须胸有成竹, 如要解决哪些问题、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而且在组织讨论时, 教师不是放任自由, 必须针对讨论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并不断分析、引导和点评, 灵活控制讨论过程;要注意点评时, 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追寻生命的起源”时,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比如: (1) “达尔文挑战宗教权威却获得了巨大的生前名, 为什么?”这个问题难度较大, 和必修I、必修II、III密切相关。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成员不断补充,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基础、自身实践等角度思考, 并上升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 提高思维的深层性, 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 不断进行引导和鼓励; (2)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否是对生命的正确解释,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不管辩论的结果如何, 目标在于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刻认识, 尊重生命, 爱护生命, 并且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最后设计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 设想一下未来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激起学生的科学热情。

总之,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和实践, 取决于教师是否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取决于课堂设计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高中历史新课标.

8.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的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具体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搭设平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甚至与教师辩论,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丰富想象、敢于表达、急于标新立异,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搭设平台。例如,当学生在提问、质疑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很远或提不到要害之处时,教师要鼓励他敢于提问题,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引导,从而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二、运用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诱发创新能力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学生没有发挥自己想象力的机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知识缺乏激情和兴趣,而如果教师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构建工具。同时,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强烈,具有新颖多样、趣味性强的特点,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而产生直观形象、动静变换、快慢调控、化小为大、由近及远的直观优势,使规律性的知识表现得更为直观,更易于学生接受,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更易于启迪思维,更易于形成学生的能动性。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启迪后,有了更多的观察、探索试验和模拟机会,从而形成顿悟,进而作出预测,再通过检验、假设、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象,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象。由此可见,联想想象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象,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象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象: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2.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3.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象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象。如“星期天,你到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和一只小狗说着悄悄话……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又如,“早晨,王老师一踏进办公室,只见办公台上插着一束鲜花,她将花儿捧起,心想:这是谁送来的呢?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下去。”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象能力。学生联想想象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摆正师生各自的角色关系,认真研究和探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疑敢问敢思敢做,着眼于素质提高,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大胆革新旧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紧跟时代,与时共进”。 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9.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篇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而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个体创新性的竞争上,于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为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就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借以抛砖引玉.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这样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传统数学教学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和“一言堂”等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却极易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不会也不愿进行自主地、带有创新性地学习,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数学教育新理念,努力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1.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是课堂民主化的集中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情感就越强.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和时间;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导师”而非“讲师”.

2.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氛围起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3.掌握解题策略,激活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摆脱“题海战术”的困扰,真正发挥“思维体操”之功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多种问题,让学生开阔思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是构成创新能力的两大要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模仿”向“独创”过渡. 创新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探索问题,引疑导学”―“拓展问题,发散思维”―“达标升华,反馈小结”四个阶段,教师应把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落实在各个具体的教学阶段之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开展变式训练,并鼓励学生自编变式题.这不仅能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创造条件.

由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老师做自己仿”的教学模式,而现在必须让他们适应“教师设置问题,以学生为主解决”的模式,所以,在我接手一个新班级的第一天,就向学生宣传这种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有几大好处:

①可使每个学生专心投入,提高学习效率;

②互相交流,博采众长;

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⑤形成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甚至创造能力.这样一来,学生首先在理性上认可我的做法,在实践中能较快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手脑并用,重视“开放性”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同时还需精心设计提问,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启发学生思维.此外,适当进行“开放性”练习,鼓励学生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开放题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现有的材料,结合实际和社会热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开放性问题显得相当重要.总之,只要教师有效地开展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10.怎样培养幼儿责任意识 篇十

关键词:责任 责任教育 责任感 培养

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可一个人的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会自动出现的,它需要个人在常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从小就培养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责任心,有意识地锻炼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内容及训练方法培养责任感

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有“责任”可负。本人在带班时就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大一班的小主人”活动,把各种任务按某些要求划分若干项,每一项内容根据幼儿的能力,分配给幼儿,以此让幼儿去体验“责任”的含义。因此,设计以下几种形式作为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方法。

1.幼儿管理活动区,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发挥幼儿的独立性,创设各种活动角,作为幼儿的责任包干区。根据每个角的不同性质,落实人员,明确要求,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负责管理,体验理解“责任”的含义。

2.通过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值日生对幼儿来说是非常乐意担任的,我把值日生内容分为生活员和卫生员两大类,增加幼儿当值日生的机会,让幼儿通过为别人服务,体验责任感。

3.建立友谊班,以大带小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增强幼儿的自性心。我们与小班建立了友谊班,创设大带小活动条件,开展“我是好哥哥,我是好姐姐”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好哥哥,好姐姐,应该照顾帮助弟弟妹妹,由此感受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体验到关心他人的愉悦感。

4.及时评价、交流,让幼儿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提高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当好班级的小主人,潜移默化的形成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开展“我是大一班的小主人”活动,幼儿的责任感大大增强,形成了关心集体、关心别人、爱护班级的好风气。(1)通过以责任包干区的形式训练,使幼儿明确自己包干区的责任,并对所负责的包干区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他们的工作已不限于单纯的工作,更多地表现对集体的关心,不仅自己能爱护物品,还帮助监督别人也这样做。(2)实行值日生制度和划分责任区,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心,由于大班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很强,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有了责任感,开始意识到值日生工作是自己的任务,自己有责任把值日生工作做好。(3)通过小助手形式的训练,幼儿学会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发、收集、整理教具、学具,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还训练了逻辑思维。

二.与家长沟通,在家中培养责任感

1.学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重视的是幼儿的学习,忽视了自理能力,经常这样下去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很严重了,家长在重视学习的同时,能力和素质应该同时培养的,在家中应该多练习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让幼儿学会叠被子、系鞋带,种植小植物等。我们通过“你变、我变、大家变”这一主题,适当地开展“我已经学会了……”的活动,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发展。

2.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孩子刚在家中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样失败小挫折也随之而来。这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这次不行,还有下次,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孩子觉得失败并不是件什么事情,有了再次去努力争取成功的勇气了,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家长们要给孩子勇气,大胆再去尝试,孩子知难而退的想法也就会慢慢改善。

3.应该让孩子学会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是首信的体现,家长会想孩子还小说到做到很难的。其实在平时还是应该注意培养。要孩子说话算数,首先家长应该做好榜样,我们还应该时常督促孩子们不说谎话。

三.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责任感

社会活动是孩子接触社会的途径,同样更是培养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当幼儿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会发现很多现象。如:6月5日是环境日,利用这个特殊教材,带领幼儿去外面宣传环保,鼓励孩子争做“环保小卫士”,主动捡垃圾,要我们周围的环境变的更美,同样也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家庭成员有人身体不适时,引导幼儿主动表示关心等。

因此,我们应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保持一致,而且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爱护公物等,在教学中有目的发现并珍爱孩子宝贵的责任意识的萌芽,循循善诱,培样高尚的品格。同时,家长的表率作用一定要做好,这样,孩子在我们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幼儿责任感的培养还有很多的办法,当然责任感的培养并不在一时,更不是说几句做几件事情就能培养好了,它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幼儿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以身作则、坚持、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肯定会有收获的!

11.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篇十一

一、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没有问题思维研究不会深入,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问题意识是指人在思维方面的个性心理。一般来说,人在认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无法解释的现象,这种情况就是人产生疑问、探求本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能够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意识在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储备信息量,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当前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在数学的教学中,有一部分老师把所有的经历放在了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方面,基本上都是按照知识点学习—作业巩固—复习小结的模式进行; 有一小部分老师将提出问题看作是学生刁难老师的一种状态。有老师在学生提出 “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时还训斥学生说: “零就是不能做除数,这是数学家总结的,你要问就问科学家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意识那可能得到培养呢? 当然, 也有一些老师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起来看,对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是有待于更进一步加强。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措施

( 一) 打造交流的平台

青少年学生往往是思维跳跃,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恰恰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这颗种子能否萌芽成长,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在现实数学课堂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他们来解答,即使偶尔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怕影响教师自己的权威,怕教学程序被打乱。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被动接受,长久以往,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情感平淡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打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放下老师的架子。让学生想提问、敢提问、能提问、提好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摒弃问题只有唯一答案的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说出自己的心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打造好了这样的平台,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了基础。

( 二) 创设提问的情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手段呈现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即使在文科教学中也可以创设数学问题的提问。

( 三) 传授提问的技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学生会不会问与老师的影响十分相关,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才能教给他们提问的技巧呢? 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根据教育家布卢姆目标分类方法,可以将提问分为两个层次,较低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和运用提问,较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每个层次的问题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较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巩固知识, 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而是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在文字理解、解决问题和对立统一矛盾的学习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分母的值域时,肯定有学生会有 “为什么除数不能为0”这样的疑惑,但是他们不一定会提出来。此时可以借机讨论: axb = c,如果b = 0,则c = 0,根据运算的可逆子性可以得出c ÷ a = b即0 ÷ a = 0 ( 肯定成立) ; 重点讨论c ÷ b = a即0 ÷ 0 = a,根据被除数等于除数乘以商的法则, 可以得看出当被除数和除数都为0时,商可以等于任何数,此时要计算商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了。另外还要讨论加入存在一个被除数不为0而除数为0的算式,根据商乘以除数都等于被除数的法则,无法找到一个数乘以0的结果却不等于0。

( 四) 给予恰当的评价

12.怎样培养传媒创新型人才论文 篇十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数字化产业化发展为特征的传媒行业正面临新旧媒体融合的全面转型。在这种态势下,传媒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传统的偏重理论或偏重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已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据估计,中国传媒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达60万,但其中媒体经营管理人才还不到1%。高校作为向传媒业输送人才的主渠道之一,承担着培养传媒经营管理高端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探究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我国传媒业发展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文献综述

1.国外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在国外高校中,以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较具有代表性。罗颖提出,美国的传媒教育经历了重术轻学到强化理论研究又向重视专业技能回归的趋势,近年来开辟了新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传媒通才教育,打破各专业课限制,在选修课的设置中把专业课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并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英国更注重传媒人才的“学徒制”在职培训,而大学传媒教育概括来说是重术轻学,而日本则重学轻术,偏重于大众传播的基础理论教育。马淑丽()强调,国外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与“术”的平衡,坚持“开放”与“沟通”的培养思维,保证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融合,加强传媒教育的合作开放。2.国内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国内高校的传媒教育呈现出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四个层次,开设的专业有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学、广告学等多元专业方向,传媒学科地位显著提升等特点。同时,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系统、师资匮乏、学生缺少实践等问题,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特质与传媒行业所需不吻合的尴尬境地。因此,部分学者提出改进措施,马淑丽()提出,要从传授创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三个方面改进;郑德梅()提出,高校要传播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打造学生高尚的传媒品质,锤炼过硬的专业素质;彭绪娟()从培养理念、通识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六个方面提出国内高校应该借鉴和参考国际知名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

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1.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高校传媒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国内10所重点高校中开设了传媒经营管理类相近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例,其共性表现为:一是课程体系框架基本趋同,即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学位课以及选修课三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以政治、英语为主,专业学位课则是以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为主。二是在培养目标上也基本一致。首先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其次,使其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再次,学生能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读懂专业的外文资料;最后,培养目标上都希望培养学生能够独立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实务工作或从事传媒产业的管理研究与实际工作。然而,各高校根据传媒经营管理研究方向所属的一级学科点的实际情况又有所不同。一是部分高校是属于传媒经济学,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而有的是属于传播学的研究方向,例如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还有部分高校是属于新闻与传播学或者是广告与公关学等,仅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媒介经营管理专业。清华大学的媒介经营管理与传播战略专业最为特殊,其属于对有1~2年媒体工作经验者的定向培养专业。二是课程的侧重点因所属一级学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传媒经济学类学校从经济学角度对传媒产业的运作进行分析,开设有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实务研究等课程。而广告与公关类学校则更多地侧重广告学、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的授课。新闻学或者传播学类学校在选修课上结合传媒产业,从传媒产业的政策与法规、战略、调查、广告、管理等方面,结合管理学课程开设课程。

2.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1)学与术的失衡。我国目前的培养方案在理论和实务方面有所失调。在培养方案中,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过多强调。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方面,学院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媒体实践平台。(2)新闻学与管理学科的失衡。交叉学科的设置更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管理学和新闻学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要培养同时熟练掌握这两门学科知识技能的高级人才是对高校的严格考验,两门学科之间课程设置的分配也很容易出现失衡的情况。(3)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师资资源方面。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学术能力强但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从政策环境方面看,高校对教师工作的激励中往往对科研成果更重视,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于改进高校传媒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对于学与术的失衡问题,部分高校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如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将实务实践学习直接列入课程体系中,浙江大学新闻研究生则必须要求到新闻单位或者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至少6个月。而对于实务性强的传媒行业而言,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知道传媒产业的发展,为此,韩从耀(2010)提出,学校要建立“校内—假日—专业”3个类型实践梯级,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笔者建议,传媒经营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提供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同时为学生创造观察和参与媒体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检验和提升自己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新闻学实务课程和管理学理论课程相结合

在新闻学课程的设置方面,高校应以让学生掌握新闻采写、编辑的基本方法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新闻素养。而管理学是一门更偏重于理论性的学科,所以建议管理学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讲究系统性。开设如运筹学、管理决策模型和方法等有利于实证研究的课程,力求让学生能掌握系统的管理学方法,具备用管理学的方法对新闻学科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

3.实现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共享

13.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三

一、在情景中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而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就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险故事(板课题),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有一次他乘船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浪,同伴们死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后来,他居然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贴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挂图)。那么,鲁滨逊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篇课文的导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利用挂图,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去,提出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们一上课就深深被吸引住了,起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在情境中营造创新氛围。

14.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篇十四

小学阶段的数学正是为学生将来有较强的应用数学意识打下基础, 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行为中以可靠的理论为引领, 大胆进行实践:挑战课堂教学;挑战学习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堂, 如何促使教与学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动感交流,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精心构思, 设计生活数学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 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并结合知识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 精心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 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估计课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确定教学的形式和具体的处理方法, 变静态教学内容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诱发学生进行探索,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 不断地获取、发现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 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创造性, 发展应用意识.

比如, 在一次参加教学能手比赛时讲的“四边形的认识”一课, 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不规则图形等引出四边形,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来进一步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知道了四边形的特性后再回到美丽的校园进一步去认识四边形.

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 数、形随处可见, 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 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 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大家的情绪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 高效率创造性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 产生强烈的自我学习意识, 在观察、探索、总结这一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提供数学应用的空间

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老师也从目标的制定者及仅仅为了解题的信息提供者变为学生们的“学习伙伴”,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汲取知识, 掌握知识的迁移本领, 使之具有可持续创造发展的动力与能力.教学中要创设多种类型的问题情境, 课堂训练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使学生有创造的学习机会,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比如, 教学面积单位时在认识平方厘米后, 要求学生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度量课桌的面积, 学生在亲身的度量活动中体会到此时用1平方厘米作为单位度量太小、太麻烦, 教师趁机提出:“你能设计出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帮你度量?”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就应运而生.又如, 在学习厘米的认识后, 引导学生测量课本、橡皮的厚度让学生体会用厘米作单位度量不够精确, 于是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1毫米.再如, 学习“十几减九退位减”的内容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法, 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 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的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休验, 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兴趣高, 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 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教学情景, 自然而然认识到, 生活处处有数学, 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受, 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形式与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要教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机会.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 在五年级复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时, 我先把全班同学按各自的能力特长分成8组, 每组6至7人.先给他们一定的课内外时间去回顾教材, 然后组内合作, 运用所学的知识, 依据老师提供的线索, 自行组织材料编制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 我以烹饪的方式在主题为“烹饪大赛”中展开, 要求每一组准备一道菜, 并为这道菜命名, 其实每一道菜都是一道几何图形的知识, 指名学生回答, 课后要求组间交流.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 热情参与, 集思广益, 积极参与, 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四、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 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 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 获得深刻的理解, 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熟悉的生活中, 他会更感兴趣, 也易于更快地探究, 理解知识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 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 学习“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 我让学生例举出日常生活中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如一年有12个月, 一年有365天等.再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各种年历卡, 提出或总结发现的问题, 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设计2008年的日历, 在主动探究中去感悟、去体验新的知识点, 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 让学生开展合理的设想, 探究预见、讨论、辩解, 在具体的日历制作中有目的地寻找每个月份是几天, 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性问题, 学生在设计完日历以后, 还通过对此观察发现每隔四年一闰, 这一特殊的知识.2008年恰是闰年, 这一年有366天.

在孜孜不倦、主动探究中, 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高, 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使学生从思维的等待状态向思维的主动探究状态飞跃, 实践能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五、加强课外实践, 深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它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听十遍不如做一遍, 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会理解和运用.

1. 学以致用,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 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 更透彻,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 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例如, 学习“利息、利率”内容, 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 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 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 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 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 (1) 做自己的小会计, 到银行去了解利率, 然后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 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 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2) 做家庭小助手, 帮助妈妈理财, 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非常有兴趣, 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 最后存钱.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 学生对利息、利率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 同时, 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 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 实现了教知识与育人的同步.

2.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 学生学习数学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 这也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 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 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以后,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开模拟商店, 进行“学做小小营业员”活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后, 开展“生活中的面积计算”等活动.这样, 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 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为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于现实生活之中, 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平台, 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提高应用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数学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15.小议怎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篇十五

一、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竞争的机遇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每学期初,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条件和机遇。在教育教学中,我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比如,在班级开展“卫生奖”、“雷锋奖”等。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锻炼机会。我特别重视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过程中滋生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品质,从而使学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要保证学生积极地、持久地参与竞争活动,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外,适当的鼓励与赞赏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同时,我会明确告诉学生,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它永远属于那些积极进取的人。同时让他们明白,优异的成绩源于坚定的自信心和用之不竭的自信力,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要重视自己每一点一滴的进步,才会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品尝着艰辛与成功,竞争意识会逐步增强。

二、要善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1.教育学生要理性地对待竞争。首先,要消除竞争中的嫉妒心理。要使学生明白,竞争不是相互残杀,而是一种超越。要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努力,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嫉妒他人,甚至采取卑劣的伤害手段戕害他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该彻底地消除。

2.教育学生要采取正确的手段竞争。竞争要凭借自己实实在在的苦干赢得成功。竞争的手段要正当,要光明,要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这些道理我都经常灌输给学生,并在活动中加以实施。

3.教育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新的课改观念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在鼓励学生竞争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许多集体项目的比赛中,像拔河比赛等,都需要大家的真诚合作,没有合作,取得成功的机会就不大。即使一些个人之间的竞争,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要进行教育与提醒,还要与教育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人格才会得到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三、要培养学生具有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

虽然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但竞争的残酷性依然存在。优胜劣汰,这是竞争必然带来的结果。成功与失败,永远与竞争相伴。开展竞争活动,不仅仅在于活动能使竞争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也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还在于能使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经历了失败的阵痛之后,心理承受力的锻炼与心理平衡的再调整,对参与者至关重要。一个志在必得、永不服输的竞争者,就必须具备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战斗精神,这种敢打敢拼、永不言败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较之竞争能力的培养有着更为重大、更为深远的意义。所以,我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使他们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感受中,心态趋于更加平稳和成熟。

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打敢拼的心理品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每次竞赛中和竞赛后我都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注意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保证学生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四、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思想水平以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竞争过程中,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启程,并取得同样的效果是不现实的。所以,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告诉学生在竞争前选择好合适的对手。所谓“合适的对手”,是指竞争对手比自己的水平高,但差距不大。与合适的竞争对手竞争,成功的几率会倍增,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败与挫折,学生的自信心会在不断的进步与成功中得以加强,这给竞争增添了许多积极因素,使班级的整体竞争能健康顺利地向前推进。二是指竞争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相比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優势,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尽情展现自身的优势,彰显自我风范,强化竞争意识,我会引导学生在竞赛中与竞争对手比较某一方面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把准衡量的标准,以激励为主,最大限度地扩大赞赏范围,加大赞赏力度,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上一篇:集团企业文化体系下一篇:基层乡镇公务员2016年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