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2024-11-17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共9篇)(共9篇)

1.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篇一

诗朗诵 作者: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法规

历史

文学

天文

地理

伟人

军事

时政

生活

收藏 图片

网络

教程

音画

娱乐

素材

诗文500篇以上 且用量最多者

【白居易】

【杜

甫】

【李

白】

【刘禹锡】

【元

稹】

【韦应物】

【李商隐】

【杜

牧】

【刘长卿】

诗文500篇以上 诗文200篇以上 诗文100篇以上 诗文50篇以上 诗文25篇以上 诗文10篇以上 诗文10篇以下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有声诗朗诵目录台城

秋风引

赏牡丹

望洞庭

乌衣巷

再游玄都观

浪淘沙词九首(其一)

浪淘沙词九首(其六)

竹枝词二首(其一)

竹枝词九首(其九)

堤上行三首(其一)

秋词二首(其一)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诗朗诵 作者: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2.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篇二

诗歌创作“以命意为主, 命意不凡, 虽气格不高, 亦所不废”。《秋词》“命意”新颖, “气格”高昂, 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刘禹锡一反过去文人感秋而悲的传统, 标新立异, 自度新调, 吟唱出一曲斗志昂扬、振奋人心的秋之颂歌。

世人眼中常见的秋是萧索的、枯寂的、荒凉的, 难怪“自古逢秋悲寂寥”了, 但诗人在此诗中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 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光, 抒发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壮志豪情, 也使读者顿生豪气。这种“反弹琵琶出新声”的立意很值得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学一学。

诗歌教学要求“诵读欣赏”, “诵读欣赏”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 学会欣赏诗的主题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而《秋词》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立意美、意境美。这种美如果让教师尽情地说出来就很没有味道, 如果能让学生尽兴地描绘出来, 感悟出来那就妙不可言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真正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给孩子足够的创造空间, 给孩子一双腾飞的翅膀, 让他们自己去读, 去画, 去想, 去感, 去悟,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求新求异思维的能力。《秋词》就能够给学生提供这种尽兴描绘的机会。

【案例描述】

片段一:诵读感知

师:现在请大家随着音乐自由地朗读这首诗, 弄懂诗中所写的大意是什么, 体会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学生配合音乐投入地摇头晃脑朗读, 几分钟之后让学生分析)

生1:我说第一、二句。自古以来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 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 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 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悲, 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 一种情绪;愁, 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生2:我说第三、四句。这两句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 诗人以秋日晴空为背景, 用“一鹤”振翅冲破云层, 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 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 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 令人精神爽朗, 耳目为之一新, 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生3: (先放声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这首诗大意是说自古以来人们见到秋天都说是悲凉寂寞的, 我却要说秋天的景象比春天的早晨还美。你看, 那晴朗的空中, 一只白鹤冲天而起, 顿时, 我的心中就有一股豪气产生。诗中表现了作者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

片段二:个性理解

师:“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景象很美, 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一景象表现出来呢?如果你想说出来, 那么就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如果你想画, 就用丹青妙笔把它描绘下来。

(五六分钟后, 老师提问)

师:大家都很投入, 同学们愿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交流呢?

生1:蔚蓝的天空下, 浮着几点白云, 金色的阳光温暖地照着广袤的大地, 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宁静。突然, 一声长啸, 一只雪白的大鹤从不远处的芦苇丛中振翅而上, 直冲蓝天, 身影过处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渐行渐远……好一幅“晴空白鹤”图。此时的诗人也禁不住豪情大发, 只觉得心中快意无限, 禁不住口赋一诗———《秋词》了。

生2:我是用一幅画来表现的。画的上方是一片蓝蓝的天空, 右上角是一个黄色的太阳, 画的下方是一条清清的小河, 右下角画上一片黄中带绿的灌木丛。在画的中间偏左的地方, 在灌木丛的上方, 一只长颈的白鹤展开它宽大的翅膀奋力冲天。在鹤的下方, 一位头戴学士帽、身穿白色长衫的中年文人一手捻着长须, 一手负在身后, 仰头对鹤作引吭高歌状。

片段三:创新培养

师:的确, 秋天有可喜的一面。秋高气爽, 丹桂飘香, 层林尽染, 绚丽多姿。同学们能否说出一两句歌颂秋天、喜爱秋天的句子, 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生1:“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这一句写出大山刚被一场晚来的秋雨清洗后所带来的清新湿润, 读后使人感到神清气爽。

生2:“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写被秋霜染红的枫叶红得可爱, 红得鲜艳, 比早春二月的鲜花还要美丽, 不能不使人留连忘返。

师:固然秋天有可喜的一面, 但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秋”往往与“愁”关联, 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 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 诗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种情况?你能说出一些你喜欢的悲秋的诗句吗?能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来更好。

生3: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写出了月圆之夜, 远在异地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的情怀。

生4:马致远的“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写出了在如血的残阳下, 在外漂泊的游子孤单无依极其寂寞悲凉的心情, 描绘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凄清美。

师:自古人多悲秋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节目就曾从科学的角度阐述过这一问题, 人们见秋月、秋风、落叶、归雁、菊花酒、梧桐树等难免产生感伤的情怀, 但由于人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 对秋天的情怀也有所不同。刘禹锡由于自身的原因, 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 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这种立意很有特色, 想想看, 它是一种怎样的立意呢?

生5:他所表现的意境和一般人不一样, 是从不同的方向来写的, 可以说是一种“反向立意”吧。

师:说得真好啊!这种“反弹琵琶出新声”的立意很值得我们学习, 大家能谈谈这一手法的作用吗?

生6:这种手法一脱前人的窠臼, 境界开阔, 新颖独特, 超凡脱俗, 令人耳目一新。

【反思与分析】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 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 在读中反复体味, 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 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 其内容是“熟读精思, 必须成诵”, 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读是赏析诗歌的基础, 好的诗要反复诵读, 如果学生自读能够理解诗歌大意, 教者就应放手;如果学生把握不准诗的感情, 教师可范读。认真反思这一堂课, 我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一个念头: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具体做法是以下几点。

首先, 自始至终重视诵读教学。初一时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 再让他们反复朗读, 直到读准、读通、读顺, 读得有感情。初二开始, 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朗读后将自己的诵读录制成磁带, 上课时适时播放朗读优秀的同学的录音, 借以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长期这样做, 既提高了学生的诵读水平, 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秋词》这节课正是有了这样长时间的诵读教学铺垫, 学生才能通过诵读快速理解诗意, 进入下一个环节。

其次, 注重个性化解读。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这是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决定的。教学中不能整齐划一, 不能追求千人一面的共同答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也是由学生的学习特征决定的。作为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的生活不同、阅历不同、认识不同、个性不同, 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 就更不能求同。我想诗歌教学也应该如此, 《秋词》教学中学生们优美的语言描述、大胆的绘画等个性化的理解是需要我们教师的保护和支持的。

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篇三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学情分析

学生对陶渊明比较熟悉,也能比较轻松地把握陶渊明诗歌的主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归园田居》组诗学习鉴赏

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

4.《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 篇四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1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反思2

《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诗歌,也是陶渊明关于归隐田园生活五首诗歌的第一首,对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高一的学生对于陶渊明已经很熟悉了,初中的时候学习过《桃花源记》、《饮酒(其五)》等等,所以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思想以及诗歌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设置为:多梯度诵读诗歌、赏析景色描写的诗句、感受陶渊明精神光辉这三个方面。整节课主要围绕诗眼“归”字展开,主要分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四个方面,其中“从何而归”、“归后如何”比较简单,“为何而归”中加入对陶渊明时隐时仕的探讨,“归向何处”中主要赏析田园风光的描绘。

在第一次备完课并且试讲以后,组长王老师悉心为我指点,因为这一首诗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且容易理解,所以整堂课比较平,没有突出重点。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田园风光的鉴赏上,在这部分最后可以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或者加上方法指导。对于学生读的方面要充分,在听示范读的时候就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划分节奏、体会情感。最后一个问题我设置的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他给了你什么启示?”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教学提倡情景式教学,于是这个问题换成了“如果你是陶渊明,现在又有一个出仕机会,你还会再去做官吗?”

经过磨课、修改过后,就到了公开课了,公开课上基本按照我设计的流程走,还算顺畅,但是讲完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语言需要斟酌锤炼。语言所传达出来的魅力对于一堂课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语文课。特别是对于本节课,一节诗歌鉴赏课而言,更是需要优美流畅、打动人心的语言。但是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匆忙,语言显得有些平淡和随意,没有展现出语文课的精彩之处,没有很好地用语言感染学生。所以,语言还需要好好锤炼和打磨。

第二,重点把握不太准确。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上,并总结归纳了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但是总结景物描写角度放在这节课来讲并不是很好,容易出现讲不透的现象。这类方法总结其实放在散文中更佳,更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实学生初中就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那本节课就要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如果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了解,这首诗自然是不讲自懂了。分析诗歌紧扣文本,《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园系列的第一首,陶渊明此时究竟有没有想明白?有没有彻底放下?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还没有的,只是后来田园的生活让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最终彻底做到超脱。那学习这首诗,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几首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感情。

5.秋词 篇五

秋词——刘禹锡

“梦得,夜深了,郎州天冷夜寒,早点睡吧。”母亲苍老的声音在寂寂的窗外响起。屋内的桌上横七竖八的躺着几个酒坛,塞酒的红布被胡乱的踏在脚底。刘禹锡和衣半躺在桌上,青衫因此而生出细细的褶皱,似一道道裂纹,心上的。睁开微醉的双眼,侧头便看见母亲孱弱的身影在薄薄的窗纸上投出瘦小的影子,不禁眼眶一热,朝着母亲所在的那扇窗“扑通”一声跪下去,声音也随之哽咽道:“孩儿不孝,累母亲八十岁还要随孩儿背井离乡来这千里之外的郎州受苦,孩儿实在不孝啊!郎州地湿,夜里雾重霜寒,母亲还是早点去休息吧,不要忧心牵挂孩儿。”说完,便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上向母亲行起大礼。

恍惚间母亲长叹一声,说道:“月快要上中天了,早点睡吧。”便听见母亲蹒跚的脚步渐渐的消失在空寂的夜里。

也不知在冷彻入骨的地上跪了多久,刘禹锡终于踉跄着站起来,清冷的月光照在手上未干的点点泪痕上,细碎如珠。他重新抓起桌旁的半瓶酒,仰头大口大口的喝下。当刀子般锋利的酒入喉时,有一种决裂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就像理想破灭的葬歌。两行清泪顺着眼角流入鬓旁散乱未束的长发里。

他想起幼年时,去吴兴拜访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在青青幽篁里,他陪着这两位名动天下的诗人吟诗作对,灵澈不止一次的连声称赞他:“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而皎然总在一旁抚着长长的白须,点头微笑不语。那一刻的夕阳如同凤凰华丽的翅膀,在坠入夜幕的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在那张被高高张贴起来的大红皇榜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选官考试的入选红榜上,他又看见自己的名字。那一年,他才二十岁。春风得意马蹄疾。二十三岁时他踌躇满志,登吏部、取士科,被天子官授为太子校书,朝中的元老们,每次都笑眯眯的拍着他的肩膀说:“后生如虎,年轻人不容小觑啊!”他拱手谦虚而自信的微笑,低头看见身着的官袍似天边瑰丽的朝霞一样鲜艳。永贞十七年刚升官不久他又升迁为监察御史,这个时候,他才三十出头,长安的繁华与富丽被他策马一日看尽,多么尽兴的时刻啊!

他想,人是为了理想而活,是为知己而活。苦读诗书三十年,他知道自己的理想是兼济天下,他知道自己感激唐皇的知遇之恩。所以当刚即位的顺宗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时,他听见在血脉里一直缓慢而平静流动的血液突然间咆哮着沸腾起来。改革,改革。只有抑制着藩镇割据,才能重建中央集权,才能永绝安史之乱。只有压制宦官势力,才能夺回国家军权,才能永保皇室。

正当他如大鹏欲振翅直入九天云霄时,青天白日里,响起一声惊雷,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而自己被贬郎州。

郎州,长安。海角,天涯。枯荣咫尺,只是昨天与今天,尘世便变了样。心如孤岛夜如霜。今夜就让我再煮一壶清冷月光下酒,在朦胧中沉醉,在沉醉中迷失,在迷失中麻木„„

次日清晨。在宿醉中醒来的刘禹锡,像往常一样到母亲那里问早安。母亲端坐在檀木椅上慢慢的喝着他捧来的早茶,静谧在空气中流转。良久,母亲轻轻放下茶杯,对垂首立在旁的刘禹锡说:“娄山的枫叶红了,人人都说好看,我老了,爬不动山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去采几片枫叶带回来给为娘煮茶?”他抬头疑惑的看看母亲,记忆中母亲没提过这么奇怪的要求。不期然与母亲的眼光相遇,母亲的眼波仍是在京时的宁静慈和,一点也不见来到这偏僻郎州产生的忧怨。他点点头,答应了。

深秋的风冷而刺骨,头顶的太阳只是一个极淡的白影,吐出看上去就没有什么温度的冷光。娄山的游人稀疏,偶尔有几只松鼠抱着松子从人面前踩着厚厚的落叶无声的跑过,阴沉沉的天光自松林间细密针叶里透进来,照在萎顿腐烂的落叶上,长出灰白的菌类。

不经意间,抬头,一怔,看见不远处的半山腰一片火红,恰似谁织了半山绯红的轻绡。他料想,那里便是枫叶林了。

缓步,轻拾石阶而上。火红的枫叶像点燃的野火慢慢染红了他的眼,染红了他意料中本该萧索落寞的秋天。

一片枫叶像只美丽的红蝴蝶,从树上翩跹飘落下来。他忆起了他来的本意,伸手,将那红蝴蝶收入掌中。看着它绯红的外衣,他似参禅般突然顿悟,豁然间,明白了母亲的用意。

生命因经风霜而美丽。枫叶绯红的颜色,来源于岁月的磨砺,寒霜的敲击。只有饱经生命的惊涛骇浪,从容如磐,才能成为那飞跃梢头的鲜红。

心境突然澄澈透明,阳光撕裂重叠的乌云细密的洒下来。

他从山上抬眼望下去,黄澄澄的稻穗垂着沉甸甸的穗头,在秋风的吹拂下,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农人家的果子成熟了吧,小伙子大姑娘摘果子的歌声相呼应答,即使在山间也能听见那绵长欢快的曲调。野菊花开的漫山遍野,红、黄、紫、白交织成一方绚丽苏锦。一双白鹤从头顶飞过,一声长唳,便破开秋日凝云。

6.《秋词》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同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值朗州(今湖南常德)时写了这首诗。

四、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1)逢秋悲秋的传统开始于战国时期楚国,也是我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宋玉作品《九辩》中,其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给后来人写秋奠定了一个”悲“的基调。(2)本单元哪篇文章可以印证?

《天净沙秋思》在写景的基础上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1)“我言”:体现了诗人的自信

(2)“春朝”:泛指春天。“春”点明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与寂寥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句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问: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3)本单元哪首诗体现了相同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晴空一鹤排云上”:万里晴空,一只仙鹤凌云飞起,(1)“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2)“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3)”排“:冲开

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4.“便引诗情到碧霄 “: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1)“引”:独树一帜,好像在鹤的引领下到碧霄(2)“碧霄”:蓝天(3)“诗情”: 豪情壮志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即使面临挫折,也要乐观面对的良好心态。

五、比较《秋词》和《登高》 同:作者都处于人生低谷,都写秋天

7.秋词鉴赏 篇七

何: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天,我们来学一首描绘秋天的古诗词吧。这首诗词的名字就是《秋词》。

杨:这首《秋词》,是唐代的刘禹锡被贬职后写的。我们先来带大家学习一下。我们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何: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跟着读,以下同)杨:我言秋日胜春朝。何:晴空一鹤排云上,杨:便引诗情到碧霄。

何:这首诗词讲的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一到秋天,人们都会感到萧条、凄凉、空旷悲伤、甚至死气沉沉,我却认为秋天远远胜过春天。何:“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云层,这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了碧蓝的天空。

杨: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自古逢秋悲寂寥,预备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何:诗人一开始就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情怀。

杨:是的,第一句就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条。

何: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杨:“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苏醒,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要好。

何:第三句具体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一鹤凌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杨: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何: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把感情、景色、道理都表达出来了。

杨:这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颜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8.秋词 篇八

念奴娇·秋思

夏花零落,暑气消,秋意日渐甚浓;

如此年月,人憔悴,不堪往赴前程。

续酒壮怀,豪情未了,嘲当莽中夫,

空栈撩杯,几人快意征途!

满面愁云如秋,若问君何忧,谁与相诉。

青春逝别,空余生,未来如何遁足。

踏沙旅行,何处是花明,来日可寻。

且将忧思,吟颂漫道生平。

(,初秋,无锡)

沁园春·舟山工地

登楼远眺,一线海天,残阳如血。

属半岛湾内,刚管密林;须眉汉子,盔头垢面,

挽卷双袖,挥弄铁锹,仿佛关公舞大刀。

殊不知,老英雄睡去,千载难召。

街上花艳柳妖,使玉树不斩弄枝梢。

念数百民工,男儿气慨;洒尽汗水,争相苦劳。

不惧艰险,风雨兼挑,筑起悬楼万丈高。

转身去,留一方尊碑,造福岛礁。

(。7。16。浙江舟山群岛)

临江仙·念亲恩

步履他乡工作忙,

闲来疏解柔肠。

面壁独自叹炎凉,

十年风雨路,

换得是离殇。

念及亲恩恕难偿,

今又苟居南江。

人生悔过知轻狂,

苦来方得志,

衣锦定还乡。

9.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四、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五、品味田园风光。

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是如何描绘的?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的田园风光。

六、理解情感,整体感悟。

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七、陶诗风格探究

八、自主探究: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幻灯12)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九、课堂小结。

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上一篇:图书管理系统项目申请书下一篇:国家机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