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启示

2024-07-21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启示(11篇)

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启示 篇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读书交流会与阅读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师:①布置黑板 ②多媒体课件

2.生:①仔细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3分钟)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2.(课件出示)小结、过渡。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

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二)、汇报交流: 1.再现情节:(12分钟)

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课件出示)过渡。

总之,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2.交流心得:(20分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任选其中一则寓言谈谈自己的见解或受到的启发。(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相同篇目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教师也根据同学的发言,相机穿插自己的一些见解。

(三)师、生共同小结:(2分钟)深化主题,突出:“我读书、我快乐”。

(四)推荐读物。(1分钟)

《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五)成果展示。(2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

3、课后在班上展出,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启示 篇二

所谓“神童”, 指的就是那些智商超常, 或天赋极高的少年儿童。更具体一点说, 就是指那些成熟较早、聪明过人、智力超群、才思敏捷的孩子。他们并非什么神仙下凡、星宿转世的“神”, 而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现实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 是一些才华横溢、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

在我国古代, 科举制度中还没有“童子科”, 专门选拔那些绝顶聪明、具有超群才华的少年儿童。那些通晓儒家经典和会作诗文歌赋的早慧儿童, 由地方官吏、朝廷大臣推荐, 或个人报名, 都可以参加考试。中选者称为“举神童”, 或送入官学深造, 或授以官职, 这在当时是一件很荣耀和为人羡慕的事情。

在这些早慧的少年儿童中, 有的巧思善辩, 如甘罗、刘弗陵、孔融、曹冲等;有的敏于应对, 如黄庭坚、解缙、周起渭、王尔烈、宋湘、李士彬;有的精通诗文, 如曹植、王勃、王维、李白、白居易、李东阳、梁启超等;有的工于琴棋, 如林杰、王守仁、叶小鸾、夏完淳等;也有的擅长书画, 如王羲之、王献之、苏小妹、苏轼等;还有的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如荀灌、李寄、耶律铸、秋瑾等。

如果我们将中国历史上的神童作一个粗略的归纳, 就会明显地看到, 他们成长、发展的结果, 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 幼年时期颖慧超群, 随后得到精心培养和健康的发展, 长大后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成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或学者。例如唐代的王维曾官至尚书右丞, 又是杰出的诗人与著名画家和音乐家;李白成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泌为著名政治家, 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宰相, 封邺侯;白居易官至刑部尚书, 又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北宋的杨亿曾官至工部尚书, 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晏殊数十年历任要职, 官至宰相, 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司马光曾入朝为相, 又是杰出的史学家;苏轼则是一代旷世奇才:诗词、歌赋、文章、书画、琴棋样样绝佳, 属于一个全方位的艺术大师。明朝的杨慎一生好学博览, 成为“明代著述第一人”;于谦官至兵部尚书, 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张居正官至内阁首辅 (宰相) , 成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清朝的林则徐官至湖广总督, 成为封疆大吏, 又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文学家;魏源则是晚清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张之洞数任封疆大吏, 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宰相) , 又是著名文学家;黄遵宪则成为晚清杰出的外交家和爱国诗人, 等等。

第二种类型, 幼年才华横溢, 却天不假寿, 英年不幸早逝。这种类型的“神童”又有两种情形:其一, 尚未成年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标志着已经成年) 便夭折了, 就像一颗闪亮的新星, 刚刚出现在天边, 尚未升到天空就被黑暗永远吞没了。例如曹冲只活到了13岁, 苏福只活到了14岁, 夏伊兰只活到了15岁, 林杰、曹宗、戴大宾、叶小鸾、夏完淳、陆瑀华等人只活到了十六、七岁;苏小妹、邢居实等人也只活到了19岁。

其二, 虽然已经成年, 并以卓越的才华奠定了自己在历史上相关领域的地位, 正待进一步发展或大展宏图的时候, 却因各种原因而不幸早逝;就像一颗划过长空的流星, 留下一束耀眼的光芒就永远消亡了。例如汉昭帝只活到了21岁, 唐初的徐惠 (唐太宗的妃子) 只活到了24岁, 晋明帝只活到了27岁, 唐代杰出诗人王勃、李贺也只活到了27岁, 明代宪宗时的礼部员外郎洪钟仅活到了27岁;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去世时年仅34岁, 唐宣宗大中五年 (公元851年) 的状元莫宣卿, 去世时也只有34岁;三国时魏国杰出的文学家曹植, 去世时亦只有40岁。

第三种类型, 幼年天资聪慧, 才思敏捷, 可忽视了后天的培养和努力, 成年后则无所作为。北宋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名文--《伤仲永》, 介绍浙江金溪一个农家子弟方仲永, 无师自通, 从5岁开始善作诗, 且“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可后来未拜师指导, 也未努力学习, 结果到20岁时便成为一个极平庸、极普通的人。又如清末民初时期甘肃永登县的王炀 (yang) 龄, 小的时候以“神童”之名誉满乡里, 成年后却不求上进, 结果未能成大器。

综观中国历代“神童”成长、发展的历程,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 神童们的聪慧超群来自他们的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识字背诗, 五六岁时便学习作诗, 9岁时已精通作诗的音律, 他学习极其勤奋刻苦, “昼课赋, 夜课书, 间又课诗”, 直至“口舌成疮, 手肘成胝”的地步。因此, 他十五六岁时就在诗坛上崭露头角, 得到诗坛名流的称赞。宋朝的司马光, 6岁入学接受传统教育;从7岁开始, 便广泛阅读, 手不失卷, 简直到了废寝忘餐的地步。为了抓紧时间多读书, 不浪费光阴, 他还自己设计用木头做了一个圆形的“警枕”。睡觉时, 只要头从警枕上滚落下来, 他就又披衣起床, 挑灯夜读, 直到天亮。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到15岁时已经于书无所不通, 文辞深醇, 下笔有西汉之风。明朝的宋濂, 6岁开始读书, 每天要记诵2000多字的文章, 9岁时便能赋诗。因为家里贫穷, 13岁便辍学了。但他坚持自学, 从不间断。买不起书, 就向别人借书来抄, 有不懂的问题, 便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时为了弄通弄懂一个问题, 甚至顶风冒雨徒步数百里去请教。他发愤苦读, 终因知识渊博, 经纶满腹而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用, 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晚清的魏源, 7岁读书, 白天在私塾如饥似渴地学习;晚上回到家里, 又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广泛阅读, 经常足不出户, 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读书, 以致偶然出来, 连自家的狗也把他当作外人而狂吠不止。他后来曾写过一首诗回忆自己小时侯学习情况时说:“终日一编不离手, 终岁不窥园外柳。”正是由于自己的勤奋努力, 终于成为晚清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

其次, 神童的成长和发展, 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历史上的不少神童,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曾得到过那些有识之士、师长们的奖掖、提携。例如唐代杰出政治家李泌就曾得到张说、张九龄、严挺之等重臣的器重和关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得到老诗人顾况的赞赏、推荐;宋初杰出的文学家王禹 (cheng) 就得到过府官毕士安的多方关心爱护, 培养支持, 提拔他当府学的“小教授”。明初的大学者宋濂, 曾得到过乡贤张继之的帮助, 保荐他入府庠学习几年, 打下了坚实基础。明代中叶的名相张居正, 自少年开始, 就一直得到湖广巡抚顾麟的精心培养和鼓励。晚清杰出的爱国诗人丘逢甲, 曾得到过福建巡抚丁日昌的爱护和奖掖。晚清的大文豪、大学者梁启超, 曾得到礼部尚书李端棼的鼓励、关心和爱护。清末民初著名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蔡锷, 也曾得到大学者梁启超多方面的帮助、关心和提携, 等等。

当然, 除了社会的大环境之外, 神童们的成长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培养和呵护。尽管中国古代神童的家庭出身, 既有帝王将相, 又有封疆督抚;既有学士名流, 也有平民百姓。但总的说来, 出自平民百姓之家的毕竟只是极少数, 而绝大多数则是出身于官宦门第, 书香之家。当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一旦发现他们的子孙天资过人时, 就会采取有效的措施,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 进行精心的培养, 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和早日成才。例如唐初的徐惠, 出生五个月便会喊人, 不到一岁便能跟着大人说话。其父就精心培养她, 3岁时便教她读诗赋文章。4岁就开始读《诗经》、《论语》。6岁时就能背诵儒家经典著作和很多古代名家诗文, 8岁就会作诗了。宋代的苏轼, 在他刚刚会走路说话时, 父亲便开始教他认字背诗。到6岁时便送他跟眉山道士学习, 7岁时就会吟诗作对, 名闻乡里。明代的戴大宾, 在刚学会走路说话时, 父亲便教他学诗文;4岁时便能吟诗作对。5岁时就参加县试、府试、院试, 都顺利通过, 成为“秀才”;9岁时竟考中举人, 14岁便点了“探花”。清朝的林则徐, 三岁时便随父亲进私塾读书, 6岁时就学做八股文, 并能吟诗作对, 12岁时就考取秀才。晚清的丘逢甲, 两岁开始识字, 四岁入私塾, 六岁便能吟诗作对, 七岁就会写文章。这些充分说明, 环境对他们成长、成才的影响是很大的。

3.中国古代大数系统及启示 篇三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表示大数的名词。《诗经》“丰年”篇有“万亿及秭”之说,“亿”“秭”就是两个大数名。毛苌注进一步解释:“数万至万曰亿,数亿至万曰秭。”就是说:“亿”等于一万万,跟今天最常用的大数“亿”一样;“秭”等于一万亿,应该是由亿逐次(十)进位而得。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在万以上出现亿、兆、经(京)、垓、秭、选、载、极等名,相邻两数皆从十进,即10亿为兆,10兆为京,10京为垓,……依此类推。其中的“亿”,按十进位原则等于十万,与《诗经》毛注有别。而毛注“万万曰亿”的万进法在公元3世纪时被延用到亿以上大数:西晋杜预注《春秋》就规定“万万曰亿,万亿曰兆”;三国吴韦昭注《国语》则称“万万兆曰垓”,是由兆万进为京、京万进为垓而来。因此,至公元3世纪,事实上已存在有十进和万进两种大数记数法。

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大数记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以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十个字为基础的大数名词系统。这十个大数被称为“十等”,按“等”之间的进位关系又确定有三种大数记数法:下数、中数和上数。下数以十为进,即秦汉以前通用的记法。中数“万万变之”,即万万进,首见于公元4世纪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该书中、下数并提)。上数“数穷则变”,即万万为亿,亿亿为兆,兆兆为京……《数术记遗》①中始载。《数术记遗》总括了上、中、下三种大数记法,并认为“下数浅短,记事则不尽。上数宏廓,世不可用。故其传业,惟以中数尔。”自此至宋元,数学家多沿用中数法。明代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中有“大数”一节,所述大数记法,仍为万万进中数法,只是在“载”之后又增添了“极”“恒河沙”“阿僧秪”“那由他”“不可思议”“无量数”等六个大数,这些新增名词,显然是从佛经借鉴而来。

三、关于“兆”字的麻烦。无论是选择万万进的中数系统还是万进系统,都将遇到与信息行业中“兆”字定义的冲突。众所周知,随着各种信息产品的流行,作为表示百万的“兆”字已深入千家万户,如果改称“百万”或其他的字,人们会感到很不习惯从而造成某种程度的混乱。但反过来,如果根据“百万为兆”的原则来确定大数名称系统,那么从《诗经》时代以来数千年人们习用的“万万为亿”,就要变成“十万为亿”,十三亿人就要说成一千三百亿人或一百三十兆人,诸如此类,岂不要引起更大的混乱?因此笔者个人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权宜之计是两套系统暂时并存,但逐渐弱化表示百万的“兆”。实际上,信息产品使用的“兆”,实质为字头,而与其并列的其它字头目前均是用外文字头的汉语谐音字来表示之,如“吉”G(Giga)、“太”T(Tera),唯独表示百万的Mega使用了中国古代大数名“兆”。逐渐弱化“兆”,突出缩写M,最终以一谐音字来替代,不失为一种过渡方案。

注 释

4.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篇四

1.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孟 子《孟子·公孙丑上》

孟 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当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为齐宣王客卿。他死后,门徒把他的.著述编辑为《孟子》。《孟子》和论语一样,是问答语录体,但篇幅略长。书中引用的寓言故事,精粹深刻,风趣幽默,标志着中国寓言的成熟。

2.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鹬蚌相争

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策·燕策二》

4.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说明:羊丢了,把羊圈修补起来,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战国策·楚策四》

5.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人搞祭祀活动。祭祀完了以后,取出一壶酒来赏给门人们喝。

门人们见只有一壶酒,就互相约定说:“这壶酒几个人一起喝,肯定不够喝;如果一个人喝,才会有点剩余。我们可以一起在地上画蛇,谁先把蛇画好,这壶酒就归谁喝。”

于是,大家找来树枝和瓦片,飞快地在地上画了起来。

有个人先画好了蛇,端起酒来正准备喝,发现别人都还没有画好,就一手端着酒壶,一手又接着画,并且一边画一边得意洋洋地说:“我还可以给蛇添几只脚呢!”

还没等他把蛇的脚画好,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了,他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说罢,他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地把酒喝光了。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楞楞地站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机会。

寓意:把功夫用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个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5.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 篇五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6.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 篇六

经过乙和尚一番劝说、开导之后,甲和尚就打消了惩罚蝎子的念头,随手将它放了。

三天之后的又一个晚上,甲乙两个和尚又一起值更时,乙和尚刚往蒲墩上一坐,哎呀一声站起来,他的屁股也被蝎子蛰了。没等甲和尚端来蜡烛,乙和尚就气急败坏地朝蒲墩上乱踩一番。待烛光映亮蒲墩时,那只蝎子已经被踩得稀巴烂了。

当甲和尚口念阿弥陀佛未及说话时,乙和尚就气愤愤地说:“那天它蛰你,我为它讲情,救了它的性命,它居然恩将仇报,又把我蛰了,这个没良心的,确实该死……”后悔的青蛙

青蛙向癞蛤蟆请教上天的办法。癞蛤蟆说:“你要想上天,办法只有一个:巴结天上的仙鸟——天鹅或者凤凰,让它们提携提携你。”

青蛙牢牢记住这句话,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

这天,青蛙突然发现一只天鹅落到池塘边,不觉大喜过望,连忙提上早已准备好的小虾小鱼,上前搭话。

“这些礼品,微不足道,还望……”青蛙像臣民见了皇上,不敢正视天鹅,说话也吭哧起来。

天鹅大受感动:“难得你这片孝心,自打我受伤,你还是第一个来看我的呢。”

“受伤?”青蛙抬眼看去,这才发现天鹅一只翅膀耷拉着,膀根鲜血淋漓。看样子,再也飞不起来了。

“哼!”青蛙马上变了脸色,“看望你?孝敬你?我图个啥哟!”说完,它带上小鱼虾,三蹦两跳不见了。

青蛙回去后,越想越窝囊,第二天一早,它又来到天鹅跟前,打算奚落它几句,以泄心头之气。哪料还未开口,天鹅却扑棱扑棱翅膀,凌空飞走了。

7.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及其启示 篇七

关键词:古代,科技,教育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十七大胡锦涛的报告中明确强调了科技教育, 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而据统计, 发达经济国家科技对本国GDP的贡献占到60%~70%, 而我国科技的贡献只占到GDP的10%, 科技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科技教育没有很深入的开展, 这些都表明我国的科技教育仍需不断的、深入的进行。

科技教育是传授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目的是培养为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各种专门的科技人才。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技教育就是这种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必要前提, 是潜在的生产力。在16世纪以前, 我国的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 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科技发达的原因很多, 科技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什么呢?认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经验, 在倡导“科教兴国”的今天, 对我们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科技人才, 推动科技发展将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古代的科技教育大体上可分为官方科技教育和民间科技教育, 试析如下。

1 官方科技教育

我国古代的官方科技教育可以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1) 政府通过设立专科技术学校来培养科技人才, 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官方的科学技术学校从领导体制上看有两种类型。

一是算学, 多由教育行政部门国子监 (寺) 领导。隋朝设立了国子寺, 作为全国最高学府, 内设祭酒一人, 领导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馆, 并“各置博士、助学、学生等员”。其中算学设算学博士1人, 助教2人, 学生8人, 由算学博士指导学生学习算学, 后停办。算学教学同土地测量、历法推算、水利和建筑工程等实际问题相互联系。实行七年的学制教育, 学成之后参加科举考试中的明算科考试, 考察学生的“明数造术, 详明术理”的能力, 即理论 (术理) 与运算技能 (术数) 两个方面。也就是既要掌握运算法则, 具有运算能力, 又必须通晓数学的基本原理。考中之后政府予以录用, 委以官职。这种考试原则兼顾知识与智能两个方面, 在一千多年前是先进的, 在今天也是可取的。因此, 算学虽是专科教育, 却也归于当时“普通教育”之列, 隶属国子监领导 (除个别时期隶属太史局) [1]。即便如此, 古代的这种算学教育还是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祖冲之等一大批数学人才, 在数学发展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二是医学、天文、历法专门学校, 多由朝廷所设相应的业务部门领导。医学专科学校, 由太医署 (或称太医院) 领导。太医署是管理全国医药、为皇室提供医疗保障的机构, 北魏时开始要求太医署的太医招收学生, 传授医药知识。隋代的太医署作为医学教育机构, 下设医、咒禁及按摩三科, 每科设博士及助教各二人, 以教授学生。隋立国太短, 医学教育制度尚未详备、至唐代才逐渐完善。唐代的太医署是当时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组织最完备的医学校。太医署设有医、药两个部分, 并附设药园。医学部分又分为四科, 即医科、针科、按摩及咒禁, 而以医科的规模为最大, 又详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 (拔火罐等疗法) 五科。

(2)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和官员来普及科技知识。西周就设有民政官大司徒, 掌管教民生产的职事。《周礼·大司徒》记载了这十二项涉及大田农作、果树、蔬菜的辨种技术, 采伐山林材物、采集野生果物的生产技术, 豢养鸟兽的养殖技术, 以及化治丝麻的副业操作技术等等, 几乎囊括了当时农、林、牧、副各业。汉代设有“大司农”和“力田”一类管理, 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2 民间科技教育

我国古代科技教育, 其精华部分是在民间。采取私家传授的方法,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在专深广博上都超过了官学。中国古代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宋金元时期所出现的三次科技发展的高峰, 都处于战乱中官学衰微、私学发达的时期。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除天文学外, 从官学中培养出来的并不多, 相反大多出自民间市井百工之人。民间科技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私学科技教育。春秋战国之际, 随着官学的衰落, 私学兴起, 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2) 家传制。中国手工工艺技术教育主要采取家传和带徒。家传制即父子世代相传科学技术知识, 从而造成了《管子·匡业》中描述的“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的现象。唐代规定“工巧作业之子弟, 一入工匠后, 不得别入诸色。”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劳动人民工艺技术的传授形式主要是家传。

(3) 艺徒制。所谓艺徒制, 是一边参加生产实践, 一边接受关于生产技术教育的科技教育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在官营作坊, 还是在私营作坊中, 艺徒制都是传授科技知识、手工技艺、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途径 (虽然官营作坊中的艺徒制带有官方性质, 但教师是民间的工艺名师, 因此把官营中的艺徒制也列入民间科技教育的范畴) 。

(4) 民间自发的科学知识普及活动。这种活动形式之一, 就是民间科普读物的传播。民间的科普活动不凭借官方的力量, 主要依靠自身的适应性而获得生存发展的活力。

8.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启示 篇八

【关键词】中国古代;心理测量;心理研究

一、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研究意义

现代心理测量和测验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于19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科学心理学测验的起源,世界上一致认为1905年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共同编制的智力量表是心理测验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测验。虽然近代心理学的故乡不在中国,但是有关心理测量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却是十分丰富的。从某个方面来讲,他们是近代心理测量理论和实践的发源之一。这一点,纵使许多西方学者也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承认。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首先是一项爱国主义事业;其次可以学习古代学者探求真理与严谨治学的精神。所以,当前中国的心理测量研究领域就不能仅仅是关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还应该追根溯源,拿出足够的资源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比起西方的各种理论和思想,它们更为适合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国情,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广,特别对于目前普遍关注的着力维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社会更是如此。

二、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研究

在心理测量的思想基础方面,中国古代的哲人们早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早在2500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所谓“习相远”就是认为人在后天的行为表现可能呈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同时还提出“上智”和“下愚”的概念,又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且不论以上观点本身正确与否,至少说明这些论述已经体现出人的智力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分类思想,而这与现代测量学中的类别量表的见解是一致的。因此,著名的心理测量学家艾森克(Eysenck)就把“差异和分类”的思想直接溯源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关于上述差异的可测量性,中国古代的先哲们也有着确切的论断。例如,同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孟子,就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说法,明确指出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与物体一样可测量,这可能是关于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可测量性最早的表述。

中国对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一些心理测验技术的萌芽。如董仲舒通过“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实验证明学习与注意的关系。而中国古代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测量实践活动,则集中表现在对人才的评定和选拔上。从两汉到魏晋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王朝主要实行的人才选拔方法是举贤推荐制,以“贤、良、方、正”这四种品质为标准。虽然说这种举贤推荐的方式在“怎样测量”的操作化方面存在缺陷,但至少说明在“测量什么”,即在确定人才内容方面有着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三国时期魏国刘劭所编著的《人物志》一书,非常详尽地描述了如何察举用人和品鉴人才。1937年,美国的施罗克(J.K.Shryock)曾将它翻译成《人类能力研究》在美国发表。书里所主张的“考课核实”方法,实际上遵循的就是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一致的原则。从人的体貌、言语、行为等诸多方面的观察入手以便判定其“心志”大小,从而归于圣贤、豪志、傲荡、拘懦等不同类别。同时,他提出詳尽的“八观与五视”的观察方法,以尽可能地减少“考课”过程中的误差。②书中所提到的上述种种观察法,作为心理学中收集心理事实材料的方法迄今仍被沿用。在生理心理测量方面中国的古人们也有着突出的发现,例如:宋朝时期,通过对中风病人半身不遂和口眼歪斜症状的细致观察,王清任在《口眼歪斜辨》里提出了一个假设:“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有左右之互之义。”③王清任的这一观察结果,要比西方相关方面的专家所得到的类似实验结果早数百年。

中国古代最值得称道的心理测量的实践活动当属兴盛于隋唐时期,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这种人才的选拔方法不仅在诸多方面接近于近代心理测量的基本模式,而且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并且制度规范,内容完善,其考试形式有帖经、墨义、口义、策论和杂文(诗赋)等。另外,在具体测验方法和形式上也有颇多的创意。例如,其中的帖经,就近似于今天的填空题。还有一种对偶形式的题目,则与近代测验中的类比题极为相近。因此,一个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欧美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直接移植于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自发的心理测量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并且影响深远。特别是春秋战国末期孟轲的门生乐正克所编写的《学记》,可以说是第一部将教学与测验结合起来,论述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征个体差异的著作。另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七巧板益智拼图和九连环游戏也备受西方人们的推崇。七巧板被西方人称为“唐图”(Tangram),即:“中国的图板”之意。七巧板利用大小形状不同的七个小板块,能够组成上百种生物或实物的复杂图形。这种拼图任务现在几乎为当代多数智力测验和创造性测验所使用,并且已经发展为标准化的纸笔型测验。而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德沃斯(Woodworth)则把九连环赞之为“中国式的迷津”,因为它的设计精巧性可以同现代的魔方和魔棍等操作性玩具相媲美,足见这个古老的游戏在世界心理学领域的特殊地位。

三、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启示

如今,心理测验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它不仅仅在教育界中被广泛使用,在医疗卫生、工矿企事业、家庭、社区无不有心理测验的踪影,甚至国家的重大决策都有心理测量的参与。④国内现在使用的量表以来源为依据可以划分为修订量表和自编量表。但是,修订的西方著名量表主要存在跨文化修订与翻译等问题,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当谨慎引进。所以,多加研究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心理测验应用领域,尤其是中国自己的心理量表和测验的编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当前广为流行的西方心理测验思想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验思想具有明显的东方特点:首先,它们都是描述性的,不定量的,其次,我国古代往往将心理特点(能力,人格,智力等)与道德观念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的测验思想是分类思想,即把个体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别,而每个类别里人们的评价中带有层次高低和好坏善恶等感情色彩。

中国的心理测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先人不仅在关于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量内容上有大量的理论论述,更在实践上做出了大量的贡献。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不容忽视,值得后人更好的重视和借鉴。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一要博采众长,吸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成果;二要立足本国现实心理问题的科学实验、调查与研究;三是弘扬祖国心理学思想遗产的精华,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汇为一体。因此,根植于这些思想,去伪存真,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编制并创造拥有中国本土特色、并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心理测量量表和测验就是一件具有非凡战略意义的事情。

【注释】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9.

②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

③杨鑫辉.新编心理学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70.

④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3.

⑤章竞思,王晓霞.中国古代心理测量学思想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5,(5):63—65.

【作者简介】

于雷(1981— ),男,哈尔滨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9.中国古代寓言小故事 篇九

在舅舅家,山羊兄弟每次出去游玩,归来后都要跟舅舅谈谈它们的所见所闻。

一天,它们外出游玩回到家后,山羊哥哥对舅舅说:“舅舅,今天我们上山,遇到了乌鸦,我想 不到小乌鸦竟会外出觅食,喂养它的妈妈。乌鸦的这种美德真令人敬佩啊!”

山羊弟弟问道:“那么,乌鸦觅食喂养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

山羊哥哥说:“当然是乌鸦告诉我的呀!”

山羊弟弟“哼”了一声,说:“父母将它养育大,它觅食喂养父母不是应该的吗?就这么点儿小 事也值得挂在嘴上?真是爱炫耀的家伙……”

第二天,山羊哥哥回来后又向舅舅谈起了刺猬。

山羊哥哥兴冲冲地说道:“舅舅,今天在小河边,我可是开了眼界,真没想到小小的刺猬竟敢与 毒蛇搏斗,太了不起了!”

山羊弟弟不屑地一撇嘴,说:“刺猬如果没有那一身刺,它敢与蛇搏斗吗?看刺猬赢了蛇的那副 得意的神态吧,就这么点儿本事,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多令人讨厌啊……”

转眼,假期就要结束了,这天,山羊舅舅把山羊兄弟叫到身边,说:“这些日子,老大在我这儿新交了不少朋友吧?老二怕是一个朋友也没有交到吧?”

山羊兄弟怔住了:“您是怎么知道的?”

山羊舅舅说道:“如果一个人总是对别人百般挑剔,而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的话,那他是不会 有朋友的。”说到这儿,山羊舅舅拍了拍山羊弟弟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这个假期,如 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最大的收获!说不定,这是你人生最有价值的收获呢!”

10.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篇十

林莺

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时,曾得出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我个人理解,这个孔子,他其实是个泛指,并不单单是孔子这个人,或者是孔子的思想,而是我们中国古代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和文明,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其中,就包含有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中国古代家训智慧。

那么,先来简单了解下,什么是家训?家训的训,指的是教导,训诫,家训,就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家族的长辈教育子弟或家族成员,父母教育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训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言行举止、修身、处世、交友、家庭生活、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等。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西周初年周公的《戒子伯禽》。周公殷殷告诫代其治理封地鲁国的儿子伯禽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的意思是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他说这个的意思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告诫儿子,到了鲁国后,一定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君,就慢待了士人和民众,要像自己一样爱才、惜才、尊重人才。

同样,还有个父亲教育孩子的故事,这个父亲也很有名,大家一般将他当老师,当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父亲,这位父亲就是我们常说的“万世师表”——孔圣人。孔子对学生很和蔼,对儿子很严肃。他儿子也很有名,孔鲤,字伯鱼,因为出生时,鲁君送了一条大鲤鱼来作为贺礼,所以叫孔鲤,字伯鱼。孔子对这个儿子很严格,《论语》里记载,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无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能正确的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立足)”“是”,“退而学礼。”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但“家训”这两个字正式得名并被后世广泛认可并流传下来是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写了《颜氏家训》,“家训”才正式得名。

以后,大量以家训为主要内容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司马光的《家范》等,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还有许多家书、尺牍,里边涉及有教育子女家人内容的,学术界也一概将其视作“家训”。

中国家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也承载着华夏文明独特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

这些浩如烟海的家训,我们当然不可能尽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精华,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首先来看看《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可以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被称为“古今家1 训的鼻祖”。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出生于江苏南京,是魏晋南北朝儒家文化尤其是家训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后人,也出了许多大家,比如唐代大学者颜师古就是他的孙子,后代还有个非常有名的颜真卿,大书法家。

《颜氏家训》中关于修身、处世、治家、勉学、为官等方面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还有许多在当时看来非常有远见的观点。比如说,《颜氏家训》认为:第一,教育要从小抓起,颜之推特别提到要重视胎教。现在我们科学发达了,对胎教都比较重视,但大家想,颜之推,那是魏晋南北朝,公元531年,差不多1500年前的古人啊,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太不容易了!第二,颜之推提倡“礼为教本”,要以忠孝仁义作为人生准则,为人不能贪慕名利,要做实事。他还用一句话告诫后代:“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个对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我个人觉得具有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技。”父母长辈,留给子女、后代再多金钱财富,而不教会他们通过正当途径赚取金钱的本领,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漏筐,所有留下的好东西都会从筐的缝隙中溜走,最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无尽的慌张,甚至是慢慢走向犯罪的机会。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败家高帅富,挎爱马仕包打劫超市”,说的是一个富二代,因为生意败落,妻子离婚,又迷上赌博,败光了所有家产,只好在成都街头流浪。在饥饿难耐,走投无路时,心一横抢劫了超市。被捕后警察发现其身上穿戴的奢侈品均为正品,但就是这样一个身穿高档品牌的25岁青年,面对生活的坎坷,脱离了富裕的生活便失去生活方向,连最基本的糊口都不能自给自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要告诉孩子,父母总有离去的一天,人生,最终只有靠自己。作为父母,不能认为留足够的财富给孩子就够了,一定要教子一技,教他真正实用的本领,好为他在将来自立于世、自求发展打好基础,那才是真正的爱。

再来看看皇族的家训,唐太宗的《帝范》。《帝范》共十二篇,是唐太宗亲自写了,赐给太子李治的。

《帝范》第一篇先讲《君体》,主要包括为君之德性。其中写道“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民”,意思是君王没有威信和德行,就不能使远方四夷之人归附;君王没有仁慈的胸怀和宽厚的品质,就不能使百姓感受到恩典,治理天下,必须威德并用。

这句话既是对皇子治国的教导,其实也是一个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对我们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也有启示。

这里也有个故事,唐太宗时期,有个功臣,尉迟恭,不但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还几次对太宗有救命之恩。特别是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他的对手,也是兄弟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一喝,把李元吉吓得赶紧放手逃跑,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要不是尉迟恭这一喝,李世民可能当场毙命,历史就要改写了。所以,对尉迟恭,唐太宗自然是给了格外的恩宠。但这样一来,这个尉迟恭呢,就有点张扬、膨胀起来。一次,唐太宗举行宴会,请了些老臣和宗室至亲,因为有个人坐在他的上头,尉迟恭就很不服气,认为此人功劳不及自己,没资格坐在自己上面。坐在尉迟恭下头的任城王李道宗出来好意劝解,没想到尉迟恭不领情,抡起拳头对着李道宗一顿狂扁,不一会就把李道宗打得满脸乌青,最严重的是,眼睛都几乎被揍瞎了。这个李道宗也不是闲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他还有个女儿,特别有名,就是文成公主。李世民当然很不高兴。把尉迟恭叫去,说,我昨晚读史书,看到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的事,原来我以为高祖不对,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今天想想,我觉得韩信,彭越,他们也有该死之处啊”这话,说的尉迟恭腿直打斗,史书记载,此后,他天天在家里练仙丹打坐,安享晚年,再也不闹事了。这个就是宽严有度,恩威兼施。

此外,唐太宗还告诫皇子们要多读史书,以史为鉴,并且要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学2 会判断是非、得到启示。唐太宗本人也正是这么做的——

有一天,唐太宗就与大臣们聊,说是昨晚挑灯夜读,读到《晋书》,里面有一则晋武帝和大臣何曾的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生活上极尽奢华,大臣何曾看出了其中的危机,有一天下朝后就神色忧虑。儿子何劭看到后很纳闷,就问父亲,怎么回事?何曾就将自己对皇上的担忧告诉了儿子并对他说,你呢,还可以免于杀身之祸,但是,他指指孙儿辈,像他们这代恐怕就危险了。果然,西晋王朝只延续了短短几十年,先是“八王之乱”,然后“五胡乱华”,国家陷入了长时期的动荡和战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啊?何曾的孙子果然跟他预言的那样在乱世中遭酷刑所杀。

唐太宗说完此事,让大家议论,发表看法。大家都纷纷夸何曾有远见,是个聪明人。但唐太宗却脸色一沉:我觉得何曾是个不忠不孝的罪人!

大家一听,都愣住了。

“作为臣子,对君主要恪尽忠心,时时刻刻为国家安危和发展考虑,匡正君主的恶行,协力治理好国家。何曾作为朝廷要员,地位高,责任重,既然看到了问题,理应据实相告,直言规劝。可他呢,怕得罪君王,退朝回家发发议论,实在是不忠不孝。”说到这里,唐太宗话锋一转,“我听说你们有些人在背后议论魏征,说他提意见出风头,我看他不是。他敢于直谏,那是帮助我防微杜渐,不至于让国家发展误入歧途,是真正的良臣!”

从此后,再也没有人在背后议论魏征了,更多地大臣也像魏征一样,发现问题,也向唐太宗直言劝谏。也正是在魏征等一大批忠臣、直臣、贤臣的帮助下,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太宗从史书中读出了智慧,所以,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多读史书,还要多思考。

再来看看五代十国时期的《钱氏家训》这部家训是钱氏的先祖吴越国王钱镠(liú)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里边有句话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当年,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时,曾引述过。

江南钱氏,堪称千年望族,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无数进士。宋末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诗人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均系钱门。近现代更是人才“井喷”,出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其琛、钱文钟,钱永健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钱氏家训》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个人篇开篇即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产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要堂堂正正无愧于天地,言行举止要符合圣贤的标准。家族篇开篇即语:“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让我们看到家庭的细节对于优良人格的形成有多重要。家长把家里打理得次序井然,后辈自然会从小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最终才能有办大事的基本能力。社会篇开篇即言:“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第一要务。在乡邻问题的处理上,谦让与人方便是首先要做到的。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更要负起责任,有能力就要带头抚恤。国家篇开篇即言:“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 [dù]如仇。”在国家层面,普通人更多的是在集体层面上,我们要懂得用严明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懂得社会的准则,洁身自好。爱民(对优秀的员工要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于社会(集体)的蛀虫(蠹),则要坚决剔除。由此可见,《钱氏家训》主张忠孝传家,爱国恤民,化家为国。它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3 个中国家庭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包拯,包青天,大家很熟悉。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严厉警戒后人:凡是包氏后代子孙有贪污受贿者,活着不得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氏子孙。如此言简意重的包公家训让人肃然起敬,发人深省。事实证明,包拯的子孙确实没有违背如此严厉的训诫,历代未听闻有贪污犯法之人。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个人觉得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精辟、也是我个人觉得最优秀最有借鉴意义的一本家训读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我们以前在教科书中学到的是“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事实上,林则徐虽然睁眼看了世界,但他对西方依然有许多的误解与偏见。比如,林则徐认为西方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一仆不能复起”可任大家宰割。因为西方人穿的高筒皮靴,他就以为西方人的膝盖是不能弯曲的,只能依靠坚船利炮,在海上作战,一上岸,就会倒地,束手就擒。他还认为,西方人喜欢中国的茶叶,那是因为他们平时都是吃牛羊肉或牛羊肉磨的粉,如果不喝茶,就会便秘而死。

曾国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也就是说他是站在林则徐这些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他不但是看了世界,还进行了实践,眼到心到,行动到。其直接结果,就是其洋务意识的产生。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还说过一句话:“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就是说不论艰难险阻,都要亲身体验,亲自品尝。有“行”有“知”,方为知行合一!比如他要搞洋务运动,要向西方科技文明学习,就要首先了解西方社会的状况。但限于时代的原因,曾国藩很难做到实地考察,于是他找到了一个著名的替身--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在西方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的留学生,他的巨幅画像至今还被供放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校史陈列室里。容闳毕业后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与环境,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国内,力图教育救国。他跟曾国藩初次见面,两人都被对方的精神、信仰与气质所打动。曾国藩对所谓的美利坚知之甚少,却在一面之缘之后即掏出68000两白银之巨资交给容闳,请他帮忙到美国走一趟,替自己考察现代军工企业的设置情况,并委托容闳全权购买能建立完整军工企业所需的原生机械。此前,清政府从未派人去过美国,绝大多数国人也并不知道美国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曾国藩就是这么信任容闳,亲自把容闳送到江边码头,亲自把容闳送上船,然后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就好像自己亲自踏上了远赴美国的航程。历时整整两年之后,容闳费尽千辛万苦,带着他从美国购买的100台能够生产机器的原生机械回来了。就是在这100台机器的基础上,曾国藩着手组建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标准的近代化企业--江南制造局。

曾国藩家书中,我重点想讲讲“诚信”,他在《交友》篇中,告诫儿子:“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这里,是将诚信这个品格作为择友和与朋友相交的一个首要条件和准则。交朋友,要交诚信的人,与朋友交往,也要做到诚信。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季札,春秋时代吴国的公子,博学多才,品行高尚。一次,他奉国君的旨意出使各诸侯国,途径徐国时,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两人谈古论今,意气相投。宴席上,品着美酒佳肴,听着优雅的音乐,季札一时性起,就起身抽出佩剑以助酒兴,并对徐国国君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

这把佩剑非比寻常,剑鞘上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有上等的宝石,灯光下闪烁着4 夺目的光芒。剑锋则是用上好的钢打磨而成,寒光闪闪,格外锋利。在季札手中,剑被挥得银光万道,威力无穷。徐国的国君被这把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心知其意,无奈出使诸国,宝剑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赠,于是就在内心暗想道:等我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国国君。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经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却在不久前暴病身亡了。

季札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祷念着:“我知道您喜欢这把佩剑,只是当时不便相赠,如今我出使归来,任务完成,可以将它赠予您了。”跟在一旁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国国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说:“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剑,在离开徐国之前,我曾在心里许下诺言,回来时要将这把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呢?”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季札挂剑处修建了 “季子挂剑台”。

司马光,大家都听过他小时候砸缸的故事,非常聪明。那是他六岁时的故事。司马光七岁,还有件事,有一天他跟姐姐在父亲的书房里玩。玩着玩着,开始砸核桃来吃,砸开了硬壳,取出里面的核桃仁,放到嘴里,可是刚嚼了几下,就觉得核桃仁又苦又涩,于是吐了出来。姐姐对他说:“你瞧,核桃仁外面有一层薄皮,把这层薄皮剥掉,就不苦了。”司马光点了点头,就照姐姐说的去剥皮,谁知怎么也剥不下来。姐姐帮了一阵忙,也没剥下来,正好有个小伙伴来叫,就走开了。这时候,有个使唤丫头来给主人加开水,看到司马光正干着急,就叫司马光把核桃仁放在茶杯里,倒上开水泡一会儿再剥。果然,很容易就把核桃仁的皮剥掉了。过了一会儿,姐姐回来了,看到桌上放着白白的核桃仁,很惊奇,就问司马光:“小弟,这怎么剥出来的?是谁想的好办法?”司马光挺得意地说:“我!”还把用开水泡核桃仁的方法告诉了姐姐。姐姐很开心,这小弟太聪明了,去年砸缸救人,今年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剥核桃仁,真是神童啊。这时候,司马光的父亲走过来了,十分严厉地对司马光说:“这是你想出来的办法吗?明明不是你,为什么要说谎?你这么小就不老实,以后还有人相信你吗?” 司马光挨了批评,知道撒谎是坏事,老老实实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再也不撒谎。后来,宋史中记载,司马光最大的品行就是诚,被人推崇,被青史记载。

国外,对这个诚信更加看重,有个德国留学生,成绩很好,在德国读到了研究生毕业,然后就想留在德国就业,找工作。但是找了很多企业、公司,都不要他。于是,退而求其次,找了中等企业去应聘,谁知人家也不要他。德国,大家知道,很多都是技工,他是研究生,高学历啊?难道是因为中国国籍受到歧视吗?不是的!后来,有个企业老板跟他说了实话:“年轻人啊,你知道吗?信用记录显示,你曾经有三次坐公共交通没有买票!”

所以,这个诚信非常重要。曾国藩将这个写进家书,作为家训,教导自己的孩子!另外,曾国藩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取向的态度,也有值得我们现代家长借鉴的地方。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一生快不快乐,不在于做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而在于你有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所以他多次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曾国藩本人是个标准的儒生,和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一样,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纪泽,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领军人物;二儿子曾纪鸿,出色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惜后来英年早逝。这两个孩子,从小也是学的经史子集,当时的封建社会,儒生要施展抱负只有“华山一条路”,即参加科举考试。但曾纪泽,第一次进城赶考就落榜了。老爹曾国藩得知后,打算写信勉励他,不要灰心,继续努力。谁知,老家传来消息,说曾纪泽打算从此放弃科学考试。族中长辈对此都甚觉惊奇,觉得这孩子疯了,大家都认为曾国藩要是知道这个消息肯定要气坏了。哪知,曾国藩却很平静,写信问儿子,为什么要放弃科举考试,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曾纪泽跟父亲说,科举考试内容僵化,都是在故纸5 堆中自欺欺人,不如学点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将来可以报效国家。现在西方列强入侵,国家饱受内忧外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摒弃夜郎自大的心理,承认差距,奋起直追,我想学点西方社会学与语言学。对儿子如此清晰的思路与远见卓识,曾国藩大加赞赏并全力支持。不仅同意儿子放弃科举考试,还亲自为曾纪泽找老师,请当时一些了解西方文化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来教育他。后来,曾纪泽终成晚清著名外交家,跟郭嵩焘两个人成了中国外交史上开风气之先河者,出任英法大使期间,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得到了西方各国的交口称赞。俄国侵占我国新疆伊犁时,在已经签订前期卖国条约的情况下,他孤身一人愤然请缨,在彼得堡跟俄国人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终于凭借高超的外交智慧将伊犁要了回来。此事,被世界各国评论者称为“人类外交史上的奇迹”.次子曾纪鸿,紧跟哥哥,他当时还小,还没到参加考试的年龄,却也学哥哥的样,跟父亲说:我也不考了,我要学物理学、数学。这些学科,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曾国藩自己也不了解,但他还是支持儿子的兴趣。曾纪鸿后来成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他将圆周率值计算到了100位的数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曾国藩家书中还说:“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孔子教育弟子,其中最要紧的是仁,仁,莫过于“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几句话。曾国藩也是这样说并这样做的,他的家训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吸收中国古代家训智慧,用于现代的教育,愿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能做到立德为先、修身齐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幸福生活!

从传统再回到现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孩子成了现代中国家庭的中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青春期,是身体和思想迅速成长和定型的时期,这个时期,教育和引导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

那么,这个敏感时期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首先是帮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追求。

人生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什么东西才能真正支撑我们走一辈子呢?钞票?不行!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可以买到婚姻,却买不到爱情;可以解决物质问题,但不能解决精神问题。朋友圈?也不行!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被取消关注了。亲情?友情?爱情?当然这些很好,但没有人可以陪你走一辈子,而且也没有人可以替你走你的人生路。能支撑我们走一辈子的东西唯有一样,它就叫做“价值追求”。

现在的孩子心理普遍很脆弱,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哪里哪里的学校,这其中有中学也有大学,有个学生跳楼了。回想下中国古代,何曾听说过有这样的事?古代的年轻人、知识分子绝不会这样,基本上就没有自杀的,绝不会动不动就去自杀。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屈原,第一个就是自杀的,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端午长假!请问屈原怎么死的?”“自杀的。”“怎么自杀的?”“跳水自杀的。”“跳的什么水?”“跳的汨罗江。”“汨罗江在哪里?”“湖南。”“屈原哪里人?”“湖北人。”问题来了,湖北人要死,为什么要跑到湖南去跳江呢?湖北没有江吗?湖北号称“千湖之国”,要死不死在自个家门口,死到别人家门口,恶心人家去吗?那么屈原为什么要跳江呢?原因很简单,郢都被攻破了,楚国灭国了,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之际,写完《哀郢》与《怀沙》后才沉江以明志。这叫6 什么?这叫“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为了一个更高的价值观去死。不要说屈原了,“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田横在秦末自立为齐王.刘邦统一中国后,田横带领五百多人逃入海岛.刘邦招降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耳.田横来到离洛阳三十里处,终觉向刘邦称臣为耻,自刎而死.岛上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五百人可以集体横刀自刎。大宋亡后,崖山之役,十万可以集体跳海自尽。更不要说大明亡后,江南一城一城的知识分子集体自尽殉国。这叫什么?这叫为了一个价值追求,为了一个价值观而舍身取义!

但是,在个人生活中,面对再大的坎坷,再大的磨难,屈原怎么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孟子怎么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庄子怎么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些都是古人的名言,其实用现代的话来说更容易理解,那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为什么呢?因为内心有强大的价值支撑。这种价值支撑什么时候最容易获得呢?无数的仁人志士告诉我们,它在青春期最容易获得。

整整一百多年前,有一个17岁的年轻人,他叫蒋志清,考进了宁波的箭金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叫做顾清廉的老师。在这里他跟着顾老师读到三本书,他后来在日记里提到,这三本书奠定了他整个人生的价值追求。第一本书,邹容的《革命军》,树立了他的革命理想;第二本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此他就变成了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所谓“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第三本书,王阳明的《传奇录》,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终身理想。这个17岁的年轻人后来有一个名字叫做蒋中正。

在蒋志清同学之后,又有一个比他小5岁的年轻人,叫毛学任,字咏芝,考入了长沙第一师范学堂,遇到了著名的杨昌济老师。杨老师问他:“你这名字,不错哦,谁取的?”毛学任说:“我自己取的,因为我崇拜的偶像是国学大师梁任公,梁启超。”杨老师听了点头说:“梁任公确乎一代楷模,但我们湖南也有先贤值得你学习啊!”于是就送了两本书给这个年轻的毛学任同学。一本《曾文正公文集》,一本《胡文忠公文集》,作者是晚清实学的两位大师——曾国藩与胡林翼,也都是湖南人。后来毛学任太喜欢这两个人了,说了一句名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另外,则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不叫字咏芝了,因为胡林翼字润芝,他就把自己字改成了“润之”,后来大家都叫他毛润之。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发现大多都发生在十七八岁,十八九岁。比如说,两千四百年前,有一个叫仲由的同学。据司马迁描述,他大概原来是混黑社会的,性格比较冲动。但在十八岁的时候拜在孔仲尼老师的门下,从此他脱胎换骨,由仲由变成了孔门大弟子——子路。

同时,在西方,在雅典,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名叫阿里斯托勒斯,因为听了一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师的演讲,感觉太深刻了,深刻到苏格拉没有底儿了!于是他决定放弃自己摔跤手的生涯,请注意,他原来是一个体育特长生啊,他当时在摔跤界已经有个外号叫“宽”,说明已经闯出了名头。可他毅然决然放弃了职业生涯,拜入苏格拉底老师门下。这个决定对于他个人来说还不算巨大,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说才是意义极其重大,因为“阿宽”的绰号只是意译,它的音译叫做“柏拉图”。

还有一位梁卓如同学,十七岁的时候高中举人,有着大好前程,可十八岁的时候,因为来到一所学校,听了一位叫康南海老师的课,便毅然放弃了科举考试,拜入了康南海门下。后来这对师生以“康梁”并称,这个梁卓如同学就是后来的国学大师梁启超。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青春期是一个人性格定型和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更是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更关键,更重要。

1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启示 篇十一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当代价值

我国古代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功能与当代有所不同。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伦理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其方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工具,因此一般谈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为主体。中华民族有着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人格理想的精神品格,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也形成了既强调社会教化又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方法体系,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法,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今天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本的封建宗法制社会,历代统治者特别重视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建设和强化,而伦理道德也在论证和巩固这种政治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中国古代从统治阶级到庶民百姓都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内容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划分为外在的教化方法和内在的修身方法两大类。“教”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指统治阶级的“教育、训诲”;“化”指“具体化、感化”等。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上施下效”的教育活动,因而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原始社会教化主要表现为由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通过耳口相传、观察模仿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授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进入奴隶社会后,甲骨文中对教化已有记载,孔子是古代教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者,明确指出“上化”“下习”这两种具体教化方法的主要途径。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强调的自我修养、自律自教的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如思维自律修养的自省方法、言行自律修养的克己方法、习惯自律修养的慎独方法等。

二、两种教育方法的确立依据及其关系:

教化方法的确立依据教化方法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本质是使人们在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之后,明智自觉地进行社会规范的选择。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人性的认识和灌输理论是教化方法的确立依据。在方法途径上,修身方法强调的是内心思想的转化,其实质是一种内化方法,其确立依据主要包括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化方法与修身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教化方法强调教育主体从外部对于教育客体进行正确思想意识的灌输,是一种外化方法;而修身方法更注重强调教育客体自身思想意识的转化,是一种内化方法。修身方法是内因,教化方法是外因,两者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修身方法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变化发展的根据,教化方法通过修身方法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变化发展起作用,两者护卫条件,同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两种教育方法的功能及其特点:

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为宣扬统治阶级思想、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阶级地位服务的,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受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影响,两者又都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消极作用。教化方法是一种注重外在思想灌输的外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其功能具体表现为使青年人掌握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其功能具体表现为通过对百姓进行政治规范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一代又一的顺民。因此,教化方法的功能是通过强调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等教育方式,将本社会、本阶级的思想意识由外向内地对人们进行教育影响,使人们的思想统一,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目的。而修身方法以教育客体的内心活动为特征,注重其内心思想转化;本质是强调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从而开发教育客体的内在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推行这种方法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自觉用统治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要求检查自己约束自己,以便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统治;同时,统治阶级还将修身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并作为治国的手段之一。由于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深受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同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其具有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相结合、教育内容具有历史继承性、方法途径选择具有内在性、方法使用过程具有强制性和浓厚的渗透力这五个特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属于政治伦理,是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相结合的产物,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既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思想,这既是等级制度的基本要求,又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巧妙地将伦理和政治结合在一起,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以忠孝为基本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导致了伦理专制。伦理专制是政治独裁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独裁专制则是伦理专制的前提和保证,主要表现为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教化方法,是征服人心的内化方法。

四、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启示: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渊源,尽管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在教育内容上坚持方向性和鲜明性的统一、在教育方法上坚持外部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强调教育者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合力育人功能、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教育载体的多样化等方面内容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我们应当以辫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之所在,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精粕,然后予以批判的继承。

上一篇:广电网络论文下一篇:用色彩表达的情感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