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论文文档

2024-08-14

孔子学院论文文档(8篇)

1.孔子学院论文文档 篇一

《孔子拜师》名师导学案

【小编寄语】《孔子拜师》名师导学案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孔子拜师》名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纳、丘、毫、授、佩”7个生字,会写“闻、尘、仆、纳、闷、丘、迎”等12个生词。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学习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析。(难点)学法指导:

1、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感受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描写孔子和老子的句子,并摘抄下来。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

第 1 页 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温故而知新。

一、自主学习: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huān yíng háo wú bǎo liú chuán shòu nà mèn fēng chén pǔ pǔ wén míng

2、我会填上恰当的字。日夜()()风尘()()学()()博()无保()远近()()()餐()宿

3、小组合作读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小组读课文,品读一下孔子是如何拜师的。并用“—”标出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第 2 页 2)品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句话中表明路途之遥远的词语是;表明路途中生活艰苦的词语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写出了孔子最终还是历尽艰辛来到洛阳的词语是。从这句话,我感受到了。

3)品读句子,对比理解“拜访—拜见”“迎候—等候”两组近义词在句子中的不同用法,体会一下这些词能不能互换? 4)通过讨论,我明白了课文讲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拜 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 的精神和老子 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 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我会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说一段话。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

五、当堂检测:

1、我积累的孔子名言有:(1)三人行,(2)不亦悦乎?(3)知之为知之,2、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名,字,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他是我国伟大

第 3 页 的 和。

(2)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 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去洛阳拜大思想家 为师。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孔子拜师》名师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第 4 页

2.孔子学院论文文档 篇二

关键词:全球竞争,文化转向,孔子学院,转型发展

在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中, 权力存在着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制度权力、知识权力、规范权力等不同纬度。自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全球竞争焦点转向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趋势越加明朗。其后,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1992年 )、弗朗西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1993年)、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年)、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1997年)、汤姆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1999年)、吉登斯的《失控的世界》(2001年)等书籍相继向全球释放着秩序重整的信号,其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化权力”置于后冷战时代民族国家全球竞争战略中给予高度重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达了一个思想者对后冷战时代世界秩序重构的见解,“在全世界, 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1], 尽管非议颇多, 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化与文明等“软力量”已毫无争议地在国际权力竞争中占据了更为显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为国际社会制定国家文化战略提供了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立足“本土”与“国际”双重视野,纷纷调整文化战略以适应国际文化竞争态势。不同的是,在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中,中国文化战略的实现还面临着美国战略重心不断东移所带来的另一重现实考量。这正是孔子学院在2004年成立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孔子学院

适应全球文化竞争与“重心东移”的形势,文化“走出去”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层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和任务,并提出把“走出去”作为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2],其后,中国文化国际战略一直处于探索和完善过程中, 直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布局才基本完成,其中包括“五位一体”战略举措,即: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为目标,重点实施“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构建人文交流机制”“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五个方面的重大工程,至此,我国基本形成全球文化权力竞争的国家战略。

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基本确立,汉学大众化传播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形成包括“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政策与“专门性”文件三个层面的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其中的重要文件包括《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政策;专门性文件方面,从《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到加入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从“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的更名、《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制定和修改到《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等,为包括孔子学院战略部署提供了专门性指导。汉学大众化的传播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形成了以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带动为主体的“国际汉语传播”“传媒走出去”“文化艺术走出去”“学术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的五大文化传播序列,立体地涵盖了国家文化权力要素的方方面面;并实施了包括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年实施)、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 (2009年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年启动)、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 (2010年实施)、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年设立)为主体的五个国家重大项目。五个重大项目通过出版资助、翻译资助和渠道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文化走出去”战略从提出到基本完善并付诸实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行动和越发明朗的文化战略与文化自觉。

语言与教育输出的诸如国家形象塑造、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方面的功能决定了它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自然也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创领导全球之能力的教育:国际教育和外语教育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等文件将语言教育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和“世界领袖”培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德国,“对外文化和教育”是其对外政策的第三支柱,有效调动了政府、社会和民间三重力量参与国际文化传播,联邦外交部、各州政府、教会、工会、体育协会、各政党作为政府力量在文化权力角逐中发挥着顶层设计功能,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对外关系协会等民间组织执行了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绝大部分任务,各种各样的基金会等中介机构也都执行这方面的使命[3]。而在法国,语言输出是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首要政策工具和政策基石。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文化关系总司司长雅克·德布邦·比塞就宣称,要不惜一切代价在全球推广法语,直到今天,推广法语仍是法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4]。

孔子学院是全球竞争形势变迁的国家战略缩影,适应了语言与教育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文化权利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早在1991年, 季羡林先生就在其《21世纪 :东方文化的时代》一书中预言 :“东方文化将在未来岁月中显示出魅力”,“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5]。诚然,经历了十年的探索式发展,孔子学院在以语言输出为基础的规模扩张和渐次展开的质量提升动作初步见证了自身的成长和东方文化品牌的形成,但是,也招致了来自国内外的广泛质疑。英国文化协会负责人马丁·戴维森惊讶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式上“宣传”:“中国人非常清楚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想改变外界对中国的看法,用正面的宣传来对抗负面的宣传。他们用的是‘宣传’这个词。”[6]西班牙《对外政策》杂志对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新文化外交”评论道:“中国近年来发起的文化外交‘魅力攻势’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一切迹象表明,中国要达到欧洲和美国的声誉和软实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江村等人提出了孔子学院“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有效推广”问题[8]。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张宽则对孔子学院“在不自觉中有可能适应并强化了后殖民批评所说的‘东方主义’模式”表述隐忧[9]。

应该说上述质疑反思了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启示性,然而又都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事物螺旋式上升的阶段性。单从国际知名语言和文化输出机构建立的历史来看,法国法语联盟建于1883年,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 德国歌德学院创办于1951年,即便是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1991)距今也有25年的历史了。相比之下,孔子学院2004年创办至今也仅有十年历程,摈弃“数字崇拜”的嫌疑,十年里在122个国家建立起的445所孔子学院和680个孔子课堂[10]的全球布局及其引发的全球范围内汉语热的持续发酵,至少让“中华文化”这个迟到的世界文化成员跻身于“国际文化占位”领域。而2013年孔子学院发展史上最显著的系列变革似乎也昭示了转型的趋势: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颁布实施了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五个文件”, 标志着经历了十年探索和积累,孔子学院国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走向成熟;“支持外国高校设立汉语师范专业”举措的推出,则标志着“师资本土化开发”的开始,是孔子学院从“跨国教育”迈向“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步骤。2教学资源方面,修订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开发了《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简称《指南》)网络平台,两者在孔子学院教材和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前者在弱化“语言本体知识”教学的同时,突出国际汉语教学的“实用性”;《指南》网络平台则依托大数据和数字处理技术,自动生成汉语教学和学习需要的讲义和教辅资料,是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将有效解决适用教材紧缺对孔子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的制约问题。3数字化建设方面, 2013年正式上线了数字图书馆、数字教学案例库,目前“网络孔子学院”已开设包括“学习”“考试”“文化”“在线图书馆”“教学资源”“汉语桥”“教材编写指南”在内的7个频道 ,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内容 ,为汉学大众化奠定了基础。4开发了针对国外高端群体的“孔子新汉学计划”与“青年领袖”项目,开启了“中国研究”的新模式,标志着孔子学院办学路线更加自觉。对孔子学院十年磨砺,许嘉璐指出:“孔子学院事业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第二阶段开始了”[11]。

二、转型的新课题:转向哪里

转型发展势在必然,然而怎么转型?转向哪里?这些都因复杂的政治、文化、教育、外交、经济等因素的杂糅和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 而变得难以一言以蔽之。在这方面,国际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针对中国文化、国家形象的国际误读,倪宁认为“究其原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缺乏全方位、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对此,黄会林、漆谦则提出建立一种不同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的“第三极文化”推广战略;在传播什么样的文化方面,郭可从受众的角度提出“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展示目前我们真实的甚至可能有点缺点的文化现状”的观点。在怎样传播的策略方面,张昆提出“整合传播”策略,认为“国家形象的传播不能仅仅依赖于官方的主流媒介,非主流媒体、非专业性的媒体、文化交流、旅游、体育比赛、影视剧等,都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杨金海则提出文化走出去需处理好“五大关系”,即“把政府的推动和学者的推动结合起来, 把政治交往和学术交流结合起来,把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结合起来,把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把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传播结合起来。”1学界较早的实证研究在谋划孔子学院的文化版图时也提出, 应在“淡化官方色彩”“丰富传播手段”“塑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介绍当代中国为主”等方面有所作为[12]。得益于此,笔者主张在坚持“全球视野,本土行动”原则的基础上,以“大文化”观重新梳理孔子学院在“ 做什么”与“ 怎么做”方面的顶层设计。

(一)输出内容:语言教育基础上的“大文化”

语言的工具属性决定了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鉴于此,二战后语言与教育输出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全球文化占位的有力工具。美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马歇尔计划”“第四点计划”《对外援助法》以及“富布赖特计划”“国际访问者”“和平志愿者”等教育与文化交流项目将美国英语推广到全球;伴随着殖民地的独立和国力衰退,法国忧虑于英-美语长驱直入对其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的冲击,因而通过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推动包括法兰西学院、法语联盟等语言与教育组织积极开展以语言输出为基础的文化外交。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抢滩语言势力范围的行动见证了语言与教育输出在全球文化博弈中的重要性。目前,英国文化委员会拥有230家海外分支机构、138家教学中心, 法国法语联盟则在13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140个法语联盟分部,德国歌德学院在76个国家设立了128所分院, 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在23个国家设立38所分院。不仅如此,语言因素还是当今世界诸多区域性组织创设的重要动因。自1986年“法语国家高峰会议”成立以来,“荷语会谈”“西班牙语国家高峰会议”“突厥语国家高峰会议”“葡语联盟”纷纷创设。尽管这些跨国语言区域有着复杂的创设动因,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语言工具属性的跨区域运用。

然而,就一国的全球文化竞争力建设而言,作为工具的语言又显然具有局限性。现代语言学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即特定的语言并不总是跟特定的文化相对应。”[13]正是出于对此的认识,“输出什么”的论争一直伴随着孔子学院发展的十年。早在孔子学院成立之初,季羡林先生就提出“中国孔子学院的建立,不要只学语言。”王岳川也指出,“现有的孔子学院作为国外的中文学校,更注重语言教学,有些忽视中国文化的教学。”“如果仅仅是在外国教汉语,意义就太狭隘了。”[14]李宇明则从中国国际话语权战略的角度历史地审视了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指出:“百余年来,中国因语言国情所定,一直侧重于从显性工具的角度规划语言。”并呼吁“当此之时,当此之世,语言规划在继续关注语言工具职能的同时,要更多关注语言的文化职能。”[15]应该说,上述针对孔子学院阶段性特征的体认预示了转型发展的方向, 那就是接下来要转变到以汉语为根基,以文化介绍为主的阶段。当然,转型期内涵式发展的种种行动表明孔子学院总部充分注意到了“语言”作为文化的有限性,在其修订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国外汉语教学“五级目标和内容”的每一部分都明确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并对其实现途径以“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等子系统加以规范[16],并通过《汉语教学话题和内容建议表》对包括语言与文化、文学艺术、科学与技术、政治历史与地理、价值观念等13个子项目的统筹,将“大文化”观贯彻于国外汉语教学之中,而这正是孔子学院转型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的内容。

超越“语言工具观”导向的文化输出模式有着深刻的国际权力竞争转向的背景。当前,在全球化催生的全球文化博弈中,以本土文化产业为后盾的包括音像制品、电子游戏、跨国旅游、影视作品、艺术展演等为载体的价值观输出成为各国文化权力竞争的重要方式。仅就亚洲的日本与韩国而言,固守“语言输出”阵地,抢占“文化输出”制高点的动作,就显示出这一倾向。得益于音像制品方面的文化输出,“韩流经济”2012年首次出现了8550万美元的顺差 ,其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也从20世90年代中期的不到1% 上升到2011年的5%[17]。鉴于成立于1972年的“国际交流基金”因偏重语言教育在推广日本文化方面的有限性,近年来,日本以建设“文化超级大国”为目标,竭力发展以动漫、电子游戏、时装、饮食、茶道、插花、歌舞伎、日本料理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业。2013年安倍政府又以高于往年10倍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国际战略”,在全球开设“日本屋”,以进一步增强日本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18]。在这一趋势下,世界各国语言观念和语言政策也正悄悄从单纯的语言学领域向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转变。这趋势与国际权力竞争互为因果、互为动因,催生了语言教育输出基础上的“大文化”输出模式的勃兴。

文化功能转向意味着要渐次释放孔子学院在“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将其建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这个平台承载着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 无论是“文化输出三大战役”(王岳川,2011)、“百千万系列工程”(洪晓楠 ,2014),还是“一体两翼” (许嘉璐,2014),都因文化传播的跨国实践,而与以“融进去”为旨归的国外受众战略、传播渠道战略之间存在复杂的纠葛。鉴于此,全面实施、深化拓展《孔子学院章程》的“业务范围”,包括开展以现代传播技术为依托的、“面向社会各界人士”的、本土化的“大文化”输出,是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国际教育课题,更是一个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国家话语权建设的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课题。

(二)目标受众:从精英到精英与大众的结合

与输出内容相适应, 目标受众的调整也迫在眉睫。创建初期,孔子学院锁定关键国家和重点群体的精英化路线,适应了全球占位和规模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最大化地激活了有限资源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作为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相关数据和国外媒体报道及民间的态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孔子学院精英路线取得的全球影响力。陈静的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多人,汉语被40多个国家纳入本国的国民教育。英国政府要求所有中学在2015年之前开设汉语课。仿照法国,泰国制定的外语教学计划将汉语作为全国中小学的必修课。在美国,汉语已成为第三外语。近年来,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战略在国外精英阶层中引发的“中国文化霸权”论则间接折射出十年规模化发展产生的全球影响。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担忧颇具“威胁论”色彩,他认为,崛起后的中国必将导致西方文明的终结,未来的世界秩序将不得不按照中国文化理念进行重组,并最终形成“中国文化霸权”主导下的人类文明格局[19]。关于国外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态度的实证分析则揭示了国外精英的矛盾心态。刘毅研究了《纽约时报》十年来涉及孔子学院的报道后发现,持消极倾向的报道最多(35.3%),其次为中立性报道(31.4%)和积极性报道(27.5%)[20]。数据表明,尽管消极报道最多,但并未形成一边倒的批评态度。这种矛盾心态在两年前《孔子学院的海外镜像———基于国外媒体报道而对孔子学院运作情况的考察》(林雪,2012)中也得到证实。相关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学院十年发展在国外精英群体中产生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转型时期, 孔子学院面临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首先,各国文化权力竞争手段更趋多样化。除传统的跨国教育、文化交流和艺术展演等方式之外,音像制品、电子游戏、跨国旅游、网络外交已成为各国文化权力竞争的新手段。这些具有大众传播特征的文化输出方式, 必然带动文化传播受众由精英向大众的扩散。其次,汉学大众化的内外部条件基本成熟。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包括“纲领性”“指导性”与“专门性”三个层面的文化“走出去”政策体系,汉学大众化的传播格局基本形成, 形成了以国家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带动为主体的“国际汉语传播”“传媒走出去”“文化艺术走出去”“学术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的五大文化传播序列,立体地涵盖了文化权力要素的方方面面。从我国对外文化关系建设和孔子学院自身建设来看。我国已与149个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与合作协定,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计划;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文化交流合作关系[21]。良好的对外文化关系为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传播提供了外部条件。近年来,孔子学院管理机构日益完善、建设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电视孔子学院”“教材编写指南平台”等数字化建设的提速,适应了“大数据时代”海外汉学大众化的需要。

办学路线转向“精英与大众”,意味着孔子学院在继续关注国外精英群体的同时,更加关注国外大众群体。关注精英群体是因为这个群体在一国观点、态度的形成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现实中,“意见领袖”往往是指政府、社团的负责人、领袖、报刊主编、评论家、学者、教育家等各类社会名流,他们掌握着各个国家的话语主导权, 对所在国形成对中国的观点、态度和评价起到引导和主导作用[22]。美国的“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SLI)”就明确了“关键区域的政府和人民”作为文化输出的重中之重[23]。然而,网络时代的民众并非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特别是当下Web2.0技术在全球的普及,推特、微博、脸谱等社交网络平台大量涌现,将公共空间从现实世界延伸至虚拟世界,这一趋势对各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克林顿政府就强调要用21世纪的方式来解决21世纪的问题,并直言“直接与全世界人民特别是年轻人联系正是21世纪的外交核心。”[24]奥巴马政府更是积极倡导利用所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对外交流,称其为“21世纪的治国方略”。他认为,21世纪的外交已远远超出了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活动, 而成为政府之间、人民之间以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25]。可见,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大众文化发展较为充分的西方国家,民间话语并未完全淹没于主流声音。因此,在关注“意见领袖”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国外普通民众 ,特别是青少年, 将其作为汉学大众化时期的国外民众基础,因为他们是中国文化“融进去”的“草根”,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民间基础,是网络外交时代中国文化国际运作能力的关键。

(三)渠道建设: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依托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语言与教育输出,以特定范围内的特定群体为受众,具有明显的“小众化”特点;就孔子学院目前开辟的汉语桥、夏令营、参观旅游、留学生计划/项目、节庆活动等特色渠道而言,也显然带有零散化的不足。转型时期孔子学院的重新布局,需要重组各种文化传播渠道,实现全媒体覆盖。这就意味着在继续重视传统渠道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及时跟踪大众传播技术前沿,充分发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兼容了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介功能和媒介内容的大众传媒在功能整合和内容整合中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国际传播环境,3G技术使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几乎实现了无缝对接,“台网融通”为传统电视开辟了一个多元化的传播新渠道;Wi Fi的全球应用及4G网络的渐次推广,正在推动“媒介融合”走向深入。

适应网络时代国际文化权力竞争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进的步伐,西方国家纷纷转向网络阵地。近年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屡次强调,网络是美国海外宣传的最重要阵地, 美国将争夺网络空间主导权。美国还曾利用You Tube、Twitter等网站创意成功策划了诸如“全球民主短片竞赛”“全球Twitter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网络新媒体吸引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参与,在全球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2009年奥巴马就职后的首次访华策划的“博客吹风会”,也是美国拓展新媒体传播的成功案例。如今,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国际文化传播,已成为继教育与文化交流、国际信息项目、意识形态较量之后新的文化输出形式,成为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的补充手段。它以国外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作为受众,成为了解、告知、接触和说服国外大众的重要媒体。此外,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公布的旨在指引欧洲发展的“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面向教育的“流动的青年计划”和面向数字社会的“欧洲数字化议程”。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文化大国”的目标后 ,于1996年公布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2014年推出了“酷日本战略”,都将其国际战略与互联网发展结合起来。时至网络时代,从语言与教育输出到各类文化产品, 包括影视作品、报刊、广告、广播等纷纷触网,给目标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现实层面上,以打造“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为目标的大众化传播渠道建设,需要结合目标国网络建设的实际,综合考虑以下操作路径。首先是如何与所在国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借船出海”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合作,制作播出《美丽的中国》《敦煌》等纪录片的实践具有典范意义。其次是如何与所在国有影响力的营销渠道联合,以开辟网络建设、远程教育、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展等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综合文化传播渠道。再次是如何与所在国网站合作,以实现现有文献资料数字化,并提供这些历史材料的永久性访问权。目前,“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电视孔子学院”“教材编写指南平台”等数字化建设刚刚起步,线下资源的线上整合仍是未来“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的需要破解的难题。最后,大众传播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关注国外大众的“期待视野”,在把握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方面,邀请国外专家参与节目制作和栏目策划不失为“内容中国化、形式本土化”的良策。

三、转型发展:给我们带来什么

转型发展为孔子学院提出的新课题,无论是输出内容的“大文化”、目标受众的精英与大众的结合,还是渠道建设对大众传播的诉求, 都因教育、文化、政治、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缠绕而变得极其复杂。如果把“孔子学院”比作即将驶向远方的“文化航母”,那么在起航前,我们需要审慎分析:它的目标是什么?它将展现怎样的文化图景? 这样,就可以将这些复杂的问题整体上归结为“输出什么”和“怎样输出”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而这艘文化航母所能够展现的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面貌也将更加清晰和明朗。

(一)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

“去中国化”与“再中国化”,是基于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当代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引发的中国文化影响力变化的概念。前者指世界文化版图中中国影响力式微的现象,后者则是一种相反的文化运动。历史地审视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去中国化”浪潮,不难发现,那些曾经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圈拥趸者。

明治维新前后, 有两种教育体系并存于日本:寺子屋和汉学塾,两者都以中国经典作品研习作为教学内容,是日本教育史上中国文化最受尊崇的时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再加上甲午海战滋生的民族主义,汉学遭受空前冷遇。二战后,日本“脱亚入美”,日本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采取“对内实行单语制”“对外奉行实用主义”, 汉语教学被完全排除在日本中小学的全部阶段[26]。尽管汉语教学在二战后日本大学中开始实施,但仍是“第二外语”,且受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影响较大。1945年朝鲜半岛从日本的殖民统 治中解放 出来 , 在美国的 强力干预 下 ,1945—1965年的20年间,朝鲜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去中国化”运动,这场规模宏大的运动的首要目标就是从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消灭汉字”, 禁止在课堂和学校教科书中使用汉字。可见,朝鲜的“去中国化”运动深受美国的影响。1945年后,韩国把学习、使用和精通朝鲜语作为民族主义的重要标志,再加上朝鲜战争后,东北亚军事对抗的存在,韩国国内也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去中国化”运动,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新加坡是华人社会占主导的国家(76.5%),加上长期的英国殖民历史 ,语言问题、文化问题和种族问题是这个殖民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其中英语和汉语的角逐在1950年后导致华文学校的衰落和英文学校的繁荣, 开始了近代新加坡“去中国化”的漫长历史。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镇,东南亚各国的汉语教育也大致经历了二战后受挫的历史命运。据有关数据,1937年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学生人数8.6万余人, 缅甸在日本占领前的1942年华人学校达300多所,1941年菲律宾的华校126所,在校生达2.1万余人。二战后,东南亚各国相继独立,其后民族主义思潮高涨, 印尼的汉语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泰国于1957年下令禁止一切汉语教学,缅甸于1966年将华文学校收归国有,柬埔寨在1970年封闭所有华校[27]。应该说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去中国化”浪潮兴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伴随着近现代中国国力衰微导致的文化影响力下降是其根本原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我国综合国力的累积效应,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是国际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股“再中国化”的浪潮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兴起。以孔子学院为核心的文化战略的深入发展所推动的“再中国化”浪潮也初见端倪。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共同的儒家文化观,近年来,韩国国内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再中国化”浪潮。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目前韩国每天新出版10多本关于 中国的书 籍 , 专门播放 中国节目 的HAOTV、CHINATV和中华TV等电视台大量涌现。据统计, 韩国120所大学均设有中文系,每年的中文专业毕业生约有3000多人。在世界各地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11万人中, 其中7万名考生是韩国人[28]。在日本,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至今,出现了两次“汉学热”,一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次是新世纪以来。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日本783所大学中开设公共汉语课的大学约700所,选修汉语的学生约16万人[29]。目前,日本是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国家。菲律宾、泰国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纷纷将汉语教育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 ,即便是在未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汉语教学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随着国际汉语热的持续发酵、汉语的经济性日益凸显,孔子学院的转型发展必将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刺激中国文化的复兴。

(二)从“研究中国”到“中国研究”

姑且将“研究中国”与“中国研究”看作两种有关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模式, 这两种模式因研究立场、主客定位、研究取向等的差异而易于导致对“中国性”建构的不同乃至截然对立。“研究中国”是一个以“他者”立场和视角、以“中国”为研究客体的话语方式,带有鲜明的赛义德意义上的“东方主义”色彩,即西方在研究非西方世界时,以一种“地位优越”的姿态将非西方根据自己的立场设定为落后的“他者”。如果说“研究中国”形成了西方观察中国社会的一种方式和传统,那么这种方式和传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显然不在于是否有中国学者加入这一论域,也不可能在于其理论观点在中国的传播状况,而在于它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假设与西方经验的逻辑基础,注定这一传统或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经验时的有效性悬置。长期以来,西方都以一种封闭的“东方主义”式的论述错误地再现中国情境以巩固自我。新近,美国学者丹尼尔·F.武科维奇在其所著的《中国与东方主义:西方的知识生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书(2012年)中,对西方的“东方主义”展开了审慎的观察,并以“汉学东方主义”的概念描述了“东方主义”的新形态。在“汉学东方主义”看来,“中国处于迟疑不决但不可避免地与‘我们’西方变得相同的进程中:即变得开放、开明、现代、自由。换言之,‘中国’被认为正在变得总体上与西方等同。”这里,武科维奇所要揭示的“汉学东方主义”的核心在于,将过去和当前的中国看做与理性、自由、民主的西方相对立的存在。显然,从赛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到武科维奇所揭露的“汉学东方主义”,一以贯之的话语方式主导的有关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关注的并非历史的真相和现实的变迁,而是其预设的优势地位,“中国观察者(或专家)的地位优越性,致使中国或有关中国的事情决不能通过挑战广为接受的思想范畴来获取优势地位。”[30]显然,在西方理论的视野下中国已成为不同于西方的、与理论逻辑不相适应的“悖论社会”。

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建设应对“研究中国”保持警惕,同时,大力推进“中国研究”,真正确立中国学术文化的自主性,避免读着“洋书”了解中国的情景。鉴于此,“中国研究”是以自我立场对自我的全新审视和把握,是一个话语自觉与自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确立的表征。从“研究中国”向“中国研究”的转向,意味着从被动言说到主动言说和话语输出的转型,这正是“中国研究”的精神主旨。在这种知识生产策略之下,政府规划和国内学界的努力不可或缺。把学术走出去作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构成纳入政府规划在当前尤为必要和重要, 学术走出去能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学界的努力应坚持中国主位的立场,既以理论对话又以增进国际社会认识及理解中国为取向。简言之,“中国研究”旨在确立大国的话语生产方式。

当然,“中国研究”还要正视一个庞大的海外军团及作为后备力量的青年学者。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0年,国外共有中国研究机构185家,知名汉学学者1570多人,且主要集中在美、日、德、意、英、韩等国家1, 这些机构和人员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第一接受者,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但由于缺乏中国作为主体的问题意识,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国外强大的学术传统的影响下, 很可能难以超越既定的预设和框架,其所谓中国研究很可能成为“研究中国”向国内的延伸,很容易沦为“冷淡的冷战战斗士”“过于自信的道德家”(傅高义,2004)。因此,在现实的意义上,增进这个群体特别是青年学者对作为客体的中国的直接接触,无疑是一个长远的战略考量。某种程度上,本土知识背景使他们成为“中国声音”的国际代言人,并且形成一股强力影响西方学界全面分析、阐释当下中国文化现状的有生力量。正是在这个层面上,2013年“新孔子学院计划”的实施无疑是对国外“中国研究 ”的积极回应,它对中国声音的传播也终将在孔子学院未来发展中渐次深化。

(三)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在现实的层面上,文化走出去只是一国文化战略的手段,融进去继而实现文化占位、外交支持和理念博弈才是后冷战时代国际权力竞争的目标。人类文明交流史表明,文化输出的背后其实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即“世界之争表象在‘利益’、在‘势力’,而本质则在‘思想’、在‘文化’。”[31]因此,一种文化要“融进去”才能深入异质文明的内部神经。

然而,融进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方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表明,思想价值观传播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的、非显著性的,而它一旦确立起在异文化领域的地位,其影响又将是持久的、稳定的。美国著名的国际文化交流专家伦纳德·R·沙斯曼曾总结道,“文化交流,然后政治变化,是经过很多年在这些国家社会中发生作用的”,“我们无法弄清楚文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我们深信它是其中一个因素”[32]。中国文化融进去还必须面对一个现实, 那就是西方近500年的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使得整个世界越来越广泛地卷入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而且这一运动在全球化的今天仍在延续扩散。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外部动力:遭致外来文化“主导”和“殖民”的巨大威胁,换句话说,融进去面临重重困难。就文化市场占位而言,尽管通过十年的努力,我国基本扭转了文化贸易的逆差,但对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突破、创新和超越仍将在一定时期内考验着我国政府的智慧。

当然,“融进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必然结果,它取决于国际权力竞争转型的实现和中国软实力输出的国家战略。21世纪以来,世界重心的东移和全球实力向新兴国家倾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国际权力竞争从硬实力向软实力地转型,倒逼式地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舆论的前沿。从理论上看,任何既定的文化结构和中心都是人类行为的后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累积效应, 在为中国话语输出提供全方位的强大支撑的同时,也为在“异文化”间传播中国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全球化、信息革命,“历史终结”“文明冲突”“文化霸权”, 非传统安全以及“软实力”等后冷战时代的事实、概念和认知,一并塑造着国际社会权力关系新面貌的今天,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软着陆的举措,更是向世界发出的和平实现“权力转移”的信号,而依靠自身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融进去, 正是当年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的关键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正是基于对中国文化融进去的判断,而会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33]。

3.孔子学院故事多 篇三

事实上,杭师大的这所孔子学院只是全球中国热的一个缩影。所谓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开办。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以“万世师表”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承办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国际品牌和平台,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重要载体。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已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23万多人。仅2009年就开设了各类汉语课程8000多班次,同比增长2000班次。目前全世界已有4000万非母语汉语学习者,25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其中美国就有800所、韩日两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

孔子学院花开全球,知音遍天下,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趣闻与故事。

“说中文就好像是在唱歌”

蒂姆从中国旅行回国后,将学习中文提上了日程,他先后上过一些培训班,最后在2009年9月决定到西澳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蒂姆觉得孔子学院在教学方面比较标准,要求也比较高,而且各方面的教学设施都不错,教师都很敬业,这比一般的培训机构要好不少。不过,更重要的是孔子学院为那些对中国文化有兴趣或者对中国市场有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另外,孔子学院的课程也很适合蒂姆,因为孔子学院有夜班,这对于白天要工作的蒂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的很多铁矿石都进口自澳大利亚。而蒂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冶金和矿务方面,因此他和中国方面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少,蒂姆之所以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是因为汉语在工作中能派上用场。

66岁瑞典人孙艾玲在退休之后还坚持申请到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北欧孔子学院学习汉语。

她曾经担任过瑞典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所以有时也会承办一些有关中国的展览。1992年,孙艾玲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游览了北京和云南,印象非常好。之后,孙艾玲觉得有必要了解中国,所以,她决定学习汉语。一开始,孙艾玲在夜校学汉语,但觉得夜校水平太低,自己进展缓慢。

后来孙艾玲申请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北欧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每周上两次课,这家孔子学院是欧洲第一家孔子学院。这一次,孙艾玲对来自复旦大学的汉语教师赞不绝口。而且,孙艾玲觉得现在的汉语教材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非常适合于汉语学习。

Eva每周去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内的孔子学院上两次课。她现在能用简单的汉语介绍自己,不过,她还是会犯把“我31岁”说成“我31年”这样的小错误。Eva说,这是因为中文实在太难学,而在瑞典又很难找到练习中文的机会。

Eva曾经在齐齐哈尔大学当了4个月的英语外教,她说,正是那段时间让她爱上了中文。“我会说瑞典语、英语、德语、法语,这些语言其实差别不是很大。但汉语就完全不一样,无论是语音语调还是字形,汉语都与我熟悉的那些语言不同,我总感觉听别人讲中文就好像是在听唱歌。”

虽然在齐齐哈尔生活时,Eva一直生活在中文环境里,甚至还学过几句日常用语,但真要认认真真讲中文,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了找中国人练习中文,Eva成了周围中餐馆的常客,“我常常会点上一盘鱼片,然后和餐馆的中国老板用中文拉家常。但是,我会的中文太少,所以说来说去无非就是我在哪儿上班、我怎么会学中文的。说到后来,我都觉得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再去听了。”

除了学习中文,Eva还在孔子学院选修了一门中国文化与经济的课程,因为这和她的工作密切相关——Eva在瑞典的一处企业协会里从事国际经济形势分析、汇报的工作。

对老外来说,学习汉语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这一点蒂姆也不例外。首先汉语的发音对于西方人来说并不熟悉,汉字则更难。尽管这么难,蒂姆并没有想过要放弃,反而觉得学起来挺有意思的。蒂姆记得有一次在中国旅行时,当时乘的是火车,火车上有位女士很想跟他搭话,可能是想练英语,最后他们却说起了汉语,但交流起来却特别困难,不过这位女士对蒂姆相当耐心。最后他们俩说着汉语相对而笑,实在是有意思。

剪纸、美食与话剧

保加利亚索非亚孔子学院于2008年3月8日举办了剪纸艺术展和讲座。

走进学院的孔子厅,犹如进入了剪纸艺术的海洋。厅内四周墙上都挂满了用镜框装裱的剪纸作品,窗子上也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窗花,两大本剪纸作品摄影集摆在入口处供人欣赏。60多幅剪纸作品吸引了近百名喜爱中国文化的保加利亚人前来参观、学习。

走近细看,这边是“十二生肖闹新春”,那边是“奥运福娃欢迎你”;这里挂着“福禄寿喜”,那里贴着“如意吉祥”;左边是荷叶与梅花描绘的“和和美美”图,右边是莲花与锦鲤的“连年有余”。

在剪纸艺术讲座中,索非亚孔子学院的学生通过幻灯片向来宾详细介绍了中国剪纸的历史起源、发展变化,历朝历代都有哪些代表作品,当代剪纸艺术的发展和成就,以及从剪纸派生出来的刻纸艺术。来宾听得聚精会神,遇到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也当即提出来,由学生们进行更为细致的解答。

在剪纸艺术讲座过程中,索非亚大学汉语教师孙永红教师还当场进行剪纸表演。只见孙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和剪刀,左一下、右一下,小剪刀在她的掌控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展现在她手中。来宾被她的精彩剪纸表演征服了,顿时以热烈的掌声回报,还有人高呼“BRAVO(棒极了)”。

讲座结束后,很多来宾都围聚在孙永红周围,要求她继续展示这门神奇的艺术。好几个保加利亚小朋友也围在她身边,不停地喊着“教教我”、“我想学这个”。

当人们刚迎来新年之际,2010年1月4日,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联合商业管理学院举办了为期10天的中国美食文化节,受到当地各界的欢迎。

由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院校沈阳师范大学请来的两位沈阳名厨,先后为80多名黎巴嫩专业厨师以及对中国美食深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30个小时的中国美食课程,其间共介绍了30余种中国特色菜肴和饺子等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食品,使黎巴嫩人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美食文化既荤素营养搭配合理又色香味俱全的鲜明特点。活动中,黎巴嫩学员们自己动手制作和品尝了很多从来没有吃过的中国式菜肴,并从中亲身体验到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中国饮食文化。

日前,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邀请布大语言中心学习西班牙语的中国留学生为孔子学院师生奉献了一场汉语和西班牙语双语版话剧《雷雨》。出演的中国留学生正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语言中心学习西班牙语。在表演的三幕节选话剧中,第二幕是中文对白,第一幕和第三幕都使用西班牙语对白。虽然表演时间不长,但每一场落幕时观众都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气氛十分热烈。

孔子学院中的“浙江特色”和“杭州味道”

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将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是第一家走出国门的杭州市属高校。而此前,浙江省高校中已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8所院校同8个国家合作共建了11所孔子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和罗马尼亚巴贝什——博尧伊大学合作的孔子学院是2009年9月开学的,注册了165名学生,分6个班教学,大部分是大学的学生,还有律师、医生、研究所研究员。为了吸引罗马尼亚人的兴趣,他们安排了不少文化体验活动,比如书法练习、中国饮食文化的介绍,进行气功和咏春拳教学。

而杭师大筹办的孔子学院,除了中国和浙江特色外,还要带去更多的杭州味道。开学初要先举办2010春纳什维尔中国文化节,把杭州的杂技、音乐、舞蹈、书法、国画都带过去展示,向中田纳西州的市民介绍杭州,介绍这个有着西湖和西溪的美丽城市。

就在杭师院和美国中田纳西亚州立大学签署共同办学协议时,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透露,现在差不多每6天世界上就会多一所孔子学院。如此扩张速度,连推广孔子学院的国家“汉办”都未曾设想到。

在泰国东方大学附近湖畔边,有一片开阔草坪。由温州医学院开办的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就坐落在这里。温州人创办的孔子学院,不是以汉语教学为中心,而是以中医教学为主。

这个举措创下了两项“第一”:对于浙江来说,这是第一所与国外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的高等院校;对于全国来说,它是第一所以中医教学而非语言教学为主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它也是首家。

早在2005年10月,应泰国方面的邀请,温州医学院的代表飞赴泰国,在东方大学附属医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中医门诊,并协助该大学建立孔子学院中医学专业,推广中医和中国文化。

他们的到来,在泰国整个医疗界引起了震动。头天义诊,诊室外面就黑压压等着一大群人,不得不控制人数。这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他们每天接诊不下三四十名患者,许多病人甚至慕名从几百公里以外的乡下赶来。

在泰国期间,只要“温医”人上街,经常有人主动招呼他们,“那种尊重让我们感动”。温州医生、老师如是说。

许多泰国人都知道一个故事:在泰国的某个小岛,一位来自欧洲的男游客突然心肌梗塞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这时,游客中快步走出两名“温医”人,边用英语表示“我们是中国医生”,边用针灸对男子实施救治。经过十多分钟的针灸,男子的呼吸逐渐平稳并最终得救。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孔子学院在非洲同样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站在金色的非洲地图背景墙前,身着蓝色套装的国家“汉办”主任兼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笑得格外灿烂。谈起非洲孔子学院这些年来的发展,她如数家珍:“非洲地区的孔子学院发展迅猛,目前共在16个国家设立了21所孔子学院和两所孔子课堂。”

2009年10月来自非洲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中外方负责人聚集一堂,召开非洲地区孔子学院联席会议,探讨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之路。有专家学者感叹,大会本身就体现了孔子学院在非洲大陆桃李芳菲的繁荣景象。

2000多年前,孔夫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之道。如今,以这位圣人命名的中国孔子学院正一步步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孔子学院在人们的期待中走向一个新的时期。

4.孔子学院论文 篇四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理论对我国历代价值观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对我国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价值观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呢?本文将从价值观的角度论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即主要从海外孔子学院的属性与功能是否满足我国主体需要的关系层面去探讨。

关键词:

价值学 海外孔子学院 主体需要

“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时光飞转,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崛起,孔子“以和为贵”的思想备受推崇,并随着中国的影响力漂洋过海,集中表现为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据国家汉办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学孔子教程。由此可见,海外孔子学院正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其带来的价值也值得人深究。

海外孔子学院在不同地域下的价值有何差异

从价值学角度看,同一客体在不同环境下其价值也有所不同,而且其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着“需求上升率”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孔子学院在海内外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地域与生产力水平是其因素。

众所周知,美国是西方价值观的代表国家,在纽约曼哈顿唐人街上就矗立着一座孔子铜像,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东门上有3个古代圣贤的浮雕,分别是摩西、梭伦和孔子,孔子名列其中,由此可见孔子在西方的影响力。海外孔子学院有着一种跨文化的传播价值,有着其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于中国而言,它既适应了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大局的需要,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又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知名度和办学水平。这是相对于我国是孔子文化这个客体的产生者和传播者这个身份而言的;就于外国而言,孔子学院是对外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主要采取中外合作的形式在国外的大学等教育机构中设立,这样使外国学生有选择地接受我国的儒家文化,特别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但其影响力却与我国有所不同,因为客体的价值属性是客观的,总是为社会实践、社会历史发展所制约。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大国的前提下,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对当地来说,既加深了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为海内外的共同发展搭起了一座桥梁,更深沉的意义在于使某些敌视我国的国家学习到我国“和为贵”的思想,受到我国的文化魅力的影响。我想,这就是海外孔子学院的主要价值所在。

海外孔子学院的功利与超功利价值

所谓功利价值就是指一定对象对一定主体的效益与效用,超功利价值则是指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学术价值等超越了具体利益层面的价值。不得不说,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具有一定的功利价值的。因为无论是从海外孔子学院设置指南来看,还是从它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这方面来看,它都存在利害问题和利益问题等功利性问题。然而,虽说功利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但也不能把一切价值都归结为功利价值,因为还存在超功利价值。就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来说,它有些价值超出了利益层面,譬如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一方面,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跨越了地域领域,却加深了两国人民的联系,缩短了相互之间心灵上的距离;另一方面,其孔子思想的熏陶,是人民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道德感染,是人民反省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此为道德价值。正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海外孔子学院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价值是不相矛盾的。

5.孔子学院现象之我见 篇五

一、在美国正规大学设立的孔子学院不需要进行资质认证;

二、美方不再要求目前在美国中小学教课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在6月30日前离境。之前的一切限制全部取消,事件得以比较完美地解决。

(事端在大洋彼岸虽已解决,但在此岸掀起的舆论波澜却难以很快平息。网民对此事件背后深意的给出很多猜测。一种解释是“政治动机说”:即美国社会一直存在一些政治势力,试图借对孔子学院在美的活动横加指责、抹黑中国。但更多中国网民却在微博上将矛头对准国家汉办,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钱到国外去办汉语教育,不如多费点心抓好国内教育,尤其是首先要解决边远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甚至有人翻出前两年孔子学院的“史上最贵网站”事件,直指中外教育投入存在的差距。)

对事件的评论

事端在大洋彼岸虽已解决,但在此岸掀起的舆论波澜却难以很快平息。我认为,孔子学院签证事件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软实力的逐步增强对美国乃至整个欧洲心理上的冲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担忧;但是更多的,影射出我国在文化推广和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这几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支撑,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完整内容。

“十一五”以来,我国全面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一手抓弘扬传统,一手抓开拓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我国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优化国家形象,促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为人类文明和国际治理结构的重构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和谐世界的实现。

“中国有那么多失学儿童,农民工子女,为什么还要拿钱帮助外国人去?”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比较狭隘的。我们的国家的确还不是很富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一些地区的贫困学生问题。但是,它和推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是非此即彼、有你无我的关系。总体来看,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因此,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否则中国永远无法逆转中西文化传播的巨大“逆差”。其实欧美国家对孔子学院的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美国媒体与民众十分在意孔子学院的“政治化”问题。因为孔子学院总部与中国国家汉办是“一体两面”,而国家汉办又是中国教育部的一个下属机构,所以一些西方人特别担心,海外的孔子学院会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中国可能会通过诸如孔子学院这样的文化权力来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反观西方的文化传播,真正能够让国人印象深刻的,往往都是些亲切的文化符号、文化现象、文化载体,如好莱坞的大片、麦当劳里的汉堡包、牛仔裤和流行音乐,这些都不是政府出面推动形成的,都是无数企业、个人和非政府组织自发努力打造的结果。

6.2009孔子学院奖学金申请办法 篇六

[来 源] 重大项目与交流处[发表时间] 2009-03-23 19:34:07

“孔子学院奖学金”由孔子学院总部设立,旨在鼓励世界各国学生、汉语教师来华学习和研究汉语言文化。

一、颁发对象

1、各国孔子学院(课堂)的优秀学员;

2、在海外从事或计划从事汉语教学者;

3、参加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各类汉语考试且成绩优异者;

4、“汉语桥”世界大、中学生中文比赛优秀参赛选手;

5、国外有关高校汉语学习者;

6、符合孔子学院总部特定协议规定条件的人士。申请人须为非中国籍公民,身体健康。

二、奖学金类别及相应申请资格要求

1、进修奖学金

奖学金期限一般分为四周、一学期和一学年。申请人原则上应具备一定汉语基础,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2、学位奖学金

申请人应参加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并获得3级以上汉语水平证书。

学士学位奖学金:期限4-5学年。申请人应具有相当于中国高级中学毕业的学历,通过中国大学入学考试或经推荐被中国大学免试录取,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硕士学位奖学金:期限2-3学年。申请人应具有学士学位或相当学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博士学位奖学金:期限3-4学年。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学位或相当学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三、奖学金内容、标准

1、提供注册费、学费、基本教材费、住宿费

2、按月发给奖学金生活费,标准为:

a. 进修生:1400元

b. 学士学位生:1400元

c. 硕士学位生:1700元

d. 博士学位生:2000元

3、发给一次性安置费,标准为:

a.在华学习时间满一学年(含)的:1500元

b.在华学习时间在一学期(含)以上但不满一学年的: 1000元。

4、提供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为在华奖学金生所投付的综合医疗保险。主要用于学生因大病住院或发生人身意外伤害所支付的费用。

四、申请途径

申请人应向如下奖学金招生单位提交申请文件:

1、驻各国的中国使、领馆教育(文化)处(组)

2、各国孔子学院

3、孔子学院总部设在海外的各类汉语考试考点

4、孔子学院总部指定的其他机构

五、申请材料

申请人须按如下要求向奖学金招生单位提交相关材料(均为一式两份):

1、《孔子学院奖学金申请表》,需使用中文或英文完整填写或打印。此表可从国家汉办网站和网络孔子学院网站下载,下载地址:http:// ;

2、护照照片页复印件;

3、申请陈述。包含申请人汉语学习背景、来华学习计划及目标等,不少于200字,用中文或英文打印并附申请人签名。申请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者请详述来华学习和研究计划(可另附纸);

4、汉语水平证明。可为汉语水平证书及成绩单、或其他汉语学习和教育证明;

5、学历证明和成绩单(须由所在学校教务单位直接出具并加盖公章);申请学习本科专业者,须提供经过公证的高中会考成绩单。中英文以外文本需附经公证的中文或英文的译文;申请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者,须提交两名教授或副教授的推荐信,用中文或英文书写;

6、年龄不满18岁的申请人,需提交监护人保证书及应急联系方式;

7、《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此表格由中国卫生检疫部门统一印制,仅限于来华学习时间超过6个月者,须用英文填写。缺项、未贴有本人照片或照片上未盖骑缝章、无医师和医院签字盖章的《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无效。

上述申请材料由各招生单位于2009年5月31日前送抵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总部暂不受理个人申请。

六、学习院校选择

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学习,可从孔子学院总部认可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学中选择三所志愿学校。相关学校名单请登录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网站查询。查询地址:http://。

孔子学院总部鼓励申请人提前自行联系学校,如申请人已获得学校邀请信,请在申请材料中附上。

七、录取

1、孔子学院总部将对奖学金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有权对申请人所选择的学校和学习时限进行适当的调整。经孔子学院总部审核合格的申请材料将转送有关学校,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

2、已就读于孔子学院总部认可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学的申请人,由所在学校推荐,经孔子学院总部批准后可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资格。

3、孔子学院总部在2009年6月底前将奖学金录取结果通知奖学金生招生单位。

八、报到

奖学金获得者须按录取学校规定的时间到指定接收单位报到。无法按期报到者,奖学金资格原则上不予保留。

九、联系方式

国家汉办 重大项目与交流处

电话:86-10-58595958 86-10-58595968

传真:86-10-58595957

电子邮件:scholarships@hanban.org

Application Procedures for Confucius Institute Scholarship

(2009)

“Confucius Institute Scholarship” is established by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with a goal of encourag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worldwide, who are studying and/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o study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hina.Eligibility

1.Outstanding students from Confucius Institutes(Classrooms)worldwide;

2.Foreign teachers who are teaching or planning to teach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3.Students who received distinguished grade from the Chinese Examination series held by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4.Outstanding Contestants in “Chinese Bridge” Chinese Proficiency Competition;

5.Students study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overseas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6.Applica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ther of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agreements.Applicants must be non-Chinese citizens in good health.Categories and Specific Criteria

1.Scholarships for Short-term Study

Duration for these scholarships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4 weeks, 1 semester and 1 academic year.A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basic knowledge Chinese language level, and under the age of 55.2.Scholarships for Degrees

Bachelor’s Degree Scholarship:4-5 academic years.A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diploma comparable to a Chinese high school certificate, pas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dmission examination or be admitted by recommendation and without taking an admission exam, and under the age of 35.Master’s Degree Scholarship: 2-3 academic years.A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bachelor degree or a diploma comparable to a bachelor degree, and under the age of 45.Doctorate Degree Scholarship: 3-4 academic years.A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master’s degree or a diploma comparable to a master degree, and under the age of 45.Details of the Scholarships

1.Exempt from registration fee, tuition fee, fees for basic learning materials and accommodation on campus

2.Monthly allowance are at the following rates(CNY Yuan per month)

a.Short-term studying:CNY1,400

b.Bachelor’s Degree Students:CNY1,400

c.Master’s Degree Students:CNY1,700

d.Doctor’s Degree Students:CNY2,000

3.One-off settlement subsidy, at the following rates(CNY Yuan):

a.Students who will study in China for 1 academic year or more:CNY 1,500

b.Students who will study in China more than 1 semester, but within 1 academic year : CNY 1,000.4.Comprehensive Medical Insurance and Benefit Pla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s provided by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for the scholarship students, in case of hospitalization for serious diseases and accidental injuries.How to Apply

Applicants are suppose to submit their application materials to the following institution:

1.The Education(Culture)Department(Section)in local Chinese Embassy and Consulate overseas.2.Confucius Institutes worldwide.3、Overseas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s centers recognized by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4.Other institutions specified by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Application Materials

Applicants must submit application materials to the recruiting institution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in duplicate):

1.Completed “Application Form for Confucius Institute Scholarship”,filled and printed,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The form can be downloaded fromthe Hanban website and/or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Online at http:// ;

2.A Photocopy of the passport page with your photo on it;

3.Personal statements, indicating the applicant’s Chinese learning background, study plan and goals in China, etc.The statement should be no less than 200 words, printed in either Chinese or English and signed by the applicant.Detail research and study plan(additional paper can be attached)are required for students applying formaster’s or doctorate degree;

4.Certificates of Chinese Proficiency, could be Chinese Proficiency Certificates and

transcripts, or other certificates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and/or education;

5.Diploma and transcripts(issued directly by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the school/university, and with a school cache);Applicants for undergraduate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provide notarized copy of senior high school transcripts.Documents in language other than Chinese or English must be attached with notarized translations in Chinese or English;Applicants for Master’s or Doctorate Degree are required to submit two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in Chinese or English by professors or associated professors;

6.Applications under the age of 18 should submit letters of approval and provide emergent contact of their legal guardians;

7.Photocopy of Foreigner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m(printed by Chinese quarantine authority and only for those whose period of studies in China lasts up to six months)filled in English.Incomplete records or those without the signature of the attending physician, the official stamp of the hospital or a sealed photograph of the applicant are invalid.The above application materials should reach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via the recruiting institutions by May 31th, 2009.Individual applications will not be accepted by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Selection of Institutions

Applicants can select 3 institutions as personal preference from the list of Chinese higher institutions or secondary schools designated by 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For detail information of the designated institutions, please check on the website of Hanban/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at http://。

Contacts between applicants and their target institutions are encouraged.Please attach the admission letters from the target institution to the application materials, if there’s any.Approval

1.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will review all the application materials from the appointed authorities and is authorized to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s on the applied institutions and duration of study.The qualified applications will be forwarded to institutions and the final decision on whether to admit the applicants will be made by them;

2.Recommended by their current institution, scholarship applicants currently attendi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or higher institutions could be officially awarde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cholarship;

3.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will send the List of Acceptance to relevant recruiting institutions by the end of June, 2009;

Registration

Students who are awarded the scholarship are required to register in the designated institution within the specified deadline.The privilege of the scholarship would be withdrawn, if one could not register in time.Contact Information

The Division of New Initiative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anban/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

Telephone:86-10-58595958 86-10-58595968

Fax:86-10-58595957

7.孔子学院论文文档 篇七

孔子学院虽然在数量上呈现飞速发展,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发展困境的出现与所在国政治文化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试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英国孔子学院的发展, 以期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孔子学院在英国的发展现状

欧洲的孔子学院以169所的数量位居各大洲之首。英国作为欧洲政治经济最为核心的国家之一, 更是以29所孔子学院, 111个孔子课堂的数量成为欧洲孔院建设之最、世界第二。而欧洲孔子学院数量排名第二的德国、俄罗斯及法国才各有17所孔子学院, 3到4个孔子课堂, 英国孔子学院发展状况在欧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 孔子学院在英国的发展成就

自2005年英国第一所孔子学院——伦敦孔子学院建立以来, 除去2009年和2014年以外, 孔子学院在英国的数量一直保持间隔式的稳定增长趋势, 英国80%左右的大学和约20%的中学都开设了不同形式的汉语课程[1]。

由图1可见, 除去个别年份外, 孔子学院在英国每年都保持2-5所较为稳定的数量增长, 而且在时间上呈现一种间歇式的稳定状态, 即经过一两年的短暂停滞后又会重新恢复以前的增长模式。

数量上的稳定增长是孔子学院在英国发展成果的一种体现, 而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也是“孔院热度”的一种写照。仅以BBC网站为例, 截止到2016年2月初, 以“Confucius Institute”为关键词搜索, 就检索出52篇报道。

从统计状况来看, 自2006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 英国广播公司每年对孔院的报道都保持在5篇以上, 而且报道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2、2014年两年更是达到了10篇。BBC作为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 其关注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孔子学院在英国的受重视程度。

孔子学院在英国的发展除了获得了增长数量上及社会关注度的成就之外, 在开办种类上也很具有多样性。全球第一所商务孔子学院、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等专业孔子学院也都建在英国伦敦。

(二) 孔子学院在英国的发展困境

尽管孔子学院在英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但一些问题的出现也不得不引起关注。概括而言, 英国孔子学院出现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 政治意图的质疑。政治目的的揣测是英国公众质疑最为突出的一点, 这种猜疑体现在多个方面, 集中体现在英国媒体的政治性选择误判。近年来, 中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节节攀升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伴随着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言论此起彼伏, 英媒此类报道也并不少见。在此背景下, 刻意转载批判性话语吸引公众眼球是英媒的常用做法, 诸如指责孔子学院为中国的“文化间谍机构”[2], 是中国实现迅速的“软实力”扩张之举[3]等常见于英媒表述之中。比较之下, 对于孔子学院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这一主要职能的报道则反倒略显薄弱。政治意图的质疑还凸显在学者们对孔子学院的研究中, 从目前西方学者的研究情况看, 西方学界许多评判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动辄将孔子学院与中国威胁论相联系, 认为孔子学院不仅仅是推广汉语的语言机构, 其背后还有政治目的, 如中国外交的野心, 甚至于认为孔子学院通过课堂搜集华裔信息等[4]。“一些专家的理解这是拿着钱去宣传中国政府”[5]。这些报道及言论的传播, 不仅给孔院戴上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输出“帽子”, 而且扭曲了孔子学院建设的真正意图, 造成了英国公众对孔子学院的种种猜疑与不信任。

其次, 因名而来的宗教质疑。孔子学院取“孔子”之名, 原本旨在凸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追求世界人民的友好、和谐相处。然而,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范围的有限, 英国乃至西方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直存在某些误解甚至偏见, 有限的孔子学院宣传力度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认识。在某些英国人观念里, 儒家是一种宗教, 儒家即是儒教, 孔子学院以儒家创始人“孔子”之名命名, 给公众带来了宗教传播的错误印象, 以致对孔子学院的推广抱有抵触心理。

最后, 束缚学术自由的质疑。《孔子学院章程》规定:孔子学院管理体系是各孔子学院受孔子学院总部的领导和指导, 总部制定教学、管理和发展计划, 各孔子学院按照总部的要求通过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制完成各项活动。孔子学院这种大方向上的引导以及教学中关于中国敏感政治问题的合理回避成为公众质疑孔院学术自由的起点。虽然某些公众能够正确认识孔子学院的教学规定, 如谢菲尔德大学的副校长, 基思·伯内特就驳斥孔子学院有关安排是对言论自由一种威胁的说法。[6]但是也一直存在不同声音, 阿尔斯特大学现代语言工作人员就曾宣称, 如果孔子学院的管理依旧遵循一项计划, 那么科勒雷恩校区将关闭孔子学院。[7]此外, BBC、泰晤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都曾单独发文对孔院的学术自由问题做出了相关报道。英国主流媒体关于孔子学院学术自由的关注显示了英国大众的心理担忧, 学术自由的质疑已然成为孔院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孔院发展遇阻的政治文化分析

孔子学院在英国发展遇到各种困境,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的视角也应是多维的。文化影响人的行为选择, 而政治文化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侧面, 政治文化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孔子学院在英国推广的困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文化是指内化于民众之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8]。正是这种深埋于公众心里的、没有具体形态的存在却在孔子学院的推广中发挥着某种阻碍作用。笔者认为, 孔子学院在英国发展遭遇困境的政治文化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治文化的根本差异

每个国家都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 自然、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国际环境等都会对政治文化产生影响。中英两国在这些方面的巨大差异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 而“国家都倾向于追随文化相似的国家, 抵制与它们没有文化共性的国家”[9]。在古代中国“家天下”、“大一统”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个人消融并从属于整体, 直至现在, 集体主义政治思想、政府的权威也深深的烙印于中国人脑海中。相反, 英国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之一, 在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中, “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 与“政府”一词对立的是自由, 因此西方一直存在着“管的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思想, 民主从古希腊开始便在公众观念中根深蒂固, 他们具有对自由、民主的强烈欲求。英国作为最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十分注重独立、强调个人主义。因此, 孔子学院不仅在隶属关系上、运行模式上的特色难以符合英国的主流政治文化, 就连政府对孔子学院建设的种种支持行为, 放在不少英国公众的观念里, 也具有了束缚了学院发展、影响学术自由、输出意识形态的嫌疑。

此外, 孔子学院多数教师是由中国人担任, 受政治、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 这些志愿者不可避免的带有某些“中国印记”, 例如关于人权、民主制度等观念的看法, 这些政治文化差异的存在不仅可能造成孔院课堂教学的困难, 更可能形成英国公众乃至政界对于孔子学院建设意图的担忧。

(二) 大众媒体的政治文化误导

瓦特斯等人的研究揭示了政治精英、文化精英以及大众媒体在塑造大众文化和亚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10]。媒体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之一, 也是英国乃至西方公众了解中国信息最为主要的通道, 在英国公众观念里, 媒体更是一种公正客观的“第四权力”, 不难理解, 因为时空、地域等的局限, 英国大众媒体传递信息的导向将会很大程度影响甚至决定公众态度。

长期以来, 英国大众媒体在传播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信息时往往更多的是以西方的眼光审视、用批判的态度看待, 使得公众在这种持续的社会传播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对中国社会整体产生怀疑、审视的政治文化,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汉办大力推动并且迅速成长的事物, 不可避免的被冠以官方头衔, 同时接受英国公众持续、严苛的审视, 媒体这种不间断的、带有意识形态的批判, 不仅降低了孔院在英国社会的认可度, 而且误导了公众对于孔子学院的客观认识。

(三) 英国的政治文化保护

已建孔子学院绝大部分采取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 在外国高校内部建立孔子学院, 亦或者在中小学直接设立孔子课堂, 这样孔子学院面临的多数人群即是青、少年, 年轻一代是最不稳定的, 基本价值观念都未成形, 而且青年人也是反抗与革命的主角, 因而, 英国社会各界很容易形成对于孔院意识形态输出的担忧。

英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一直以中国意识形态输出的理由对孔子学院发难, 显而易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本国政治文化的保护, 通俗来说就是避免本国公众被“洗脑”。“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 “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大大增强其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11]。相较于英国强国地位的相对下降, 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军事实力却在逐渐增强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而作为文明主要因素的语言也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 英国作为欧洲孔院数量最多的国家,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于本国政治文化的保护, 从而造成孔院建设的某些障碍。

保护本国政治文化无可厚非, 然而扭曲事实的猜疑确是不必要的, 其中涉及的深层次内容便是对于多元文化的不同理解。我们追求“和谐”, 在双方都认可的范围内开展汉语言推广, 避免双方存在分歧的敏感问题, 在跨文化交流中力争“求同存异”, 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刻意揣测, 不仅体现自身对于政治文化的过度保护, 更是显示了其对于多元政治文化的低包容度。

三、孔子学院发展困境的消解策略

(一) 增强媒体信息沟通, 扩大孔院宣传力度

孔子学院要“正名”, 加强媒体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发现, 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报道的消极倾向源自中国对外媒体在国际舞台的长期集体失语。正是媒体这种信息沟通不畅的状况, 导致种种不客观信息的长期留存, 形成了公众对于孔子学院非公正、非客观的浅层认识。因此, 孔子学院要树立良好形象, 必须加强与英媒的信息沟通, 主动将孔子学院相关信息公开, 用更加透明的合作、教学方式改变公众看法, 减少源自政治文化差异的猜疑。此外, 也要加强中国与英国华文媒体的合作, 利用华文媒体传递、沟通信息, 打破英媒“独大”、掌握对华“话语霸权”的局面, 力争为孔子学院长远发展树立良好形象。

(二) 推动筹资、合作的多元化, 淡化官方色彩

应该吸收民间、商业资本, 实现孔子学院财政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孔院建设的投资方实际主要是中国政府, 伴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 这不仅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而且也使得孔子学院带着抹不去的浓厚官方色彩。资金筹集的第三方机构参与, 可以极大的冲淡孔院的官方色彩, 突出其语言推广的本来职能。因而, 孔院的资金筹集应鼓励多元化, 广泛吸收民间、企业资金的加入, 不仅可以利用与个人、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拉拢资金, 互惠互利, 还可以利用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的力量, 建立各类基金组织, 发动社会力量拓展资金来源, 进而突出孔子学院非营利性语言机构的特点, 淡化政府色彩。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建立高校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 强化与国外其他高校、语言推广机构之间的项目、教学等合作, 学习经验, 加深相互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孔子学院教学的改进, 还有利于淡化孔院政治色彩, 树立良好形象的,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质疑。

(三) 完善孔院建设, 增强自身吸引力

孔子学院长远发展最终的借力实际在于自身的吸引力, 而非外在的推动力。除了中国经济、军事等崛起带来的汉语吸引力之外, 孔子学院自身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化活动、一脉传承的中华之韵都可以成为其取之不尽的引力来源, 这些吸引力的发掘需要各个孔子学院自身的努力。已建孔子学院可以通过与所在地文化的交流沟通, 因地制宜、有选择性的开展文化交流互动, 从而寻找长远发展的突破口, 此外, 还可以通过志愿者招募方式、质量的提升, 汉语教材的改善以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快捷化等方式增强自身吸引力, 自身建设的完善将为孔子学院国外形象的“扶正”发挥极为重要的助力。

总而言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我们在推广本民族语言的同时, 必须注意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 尤其是政治文化的区别, 从该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出发, 有针对性的改进孔子学院的建设, 尽可能的求同存异, 融入当地特色并利用本土化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由于政治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 实现孔子学院的长远发展。

摘要:孔子学院作为语言推广机构成立已有十余年时间, 英国作为欧洲孔院数量最多的国家, 其孔子学院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基于政治文化的分析视角, 孔子学院在英国发展遇阻源于中英政治文化的根本差异、大众媒体的政治文化误导以及英国的政治文化保护等三个方面。孔子学院要想获得长远健康的发展, 积极消解政治文化的阻碍不容忽视。

关键词:孔子学院,政治文化,困境

参考文献

[1]张新生.英国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的本土化[A].北京:中国国家开放大学, 2011.156-167.

[2]China morning round-up:Row over Confucius Institutes[N].Retrieved May 25, 2012, from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18202131

[3]Sudworth, J.Confucius institute:The hard side of China's soft power[N].Retrieved Decembe 22, 2014, from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30567743

[4]安然, 魏先鹏, 许萌萌, 等.海内外对孔子学院研究的现状分析[J].学术研究, 2014, (11) :129-160.

[5]Shepherd, J.'Not a propaganda tool'[N].Retrieved November 6, 2007, from http://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07/nov/06/highereducation.internationaleducationnews

[6]Hurst, G.Chinese staff in universities‘pose no threat to free speech’[N].Retrieved December 23, 2014, from http://www.thetimes.co.uk/tto/education/article4305155.ece

[7]Meredith, R.Ulster University language staff in Confucius Institute closure warning[N].Retrieved October 23, 2015, from http://www.bbc.com/news/uk-northern-ireland-34610344

[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16.

[9][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 刘绯, 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167.

[10]徐湘林.把政治文化找回来—“公民文化”的理论与经验反思[J].政治学研究, 2012, (2) :29-36.

8.孔子学院的是与非 篇八

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了“软实力”(Soft Power )概念。按照他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迅即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也在全世界掀起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热潮。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软实力建设。比如,德国创办了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机构叫“歌德学院”,西班牙创建了“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对外文化机构也取了一个具有文化象征性意义的名字——孔子学院,目前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

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一直如火如荼,但2012年5月17日,一纸突如其来的公告令孔子学院陷入了舆论的漩涡。美国国务院称,目前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必须于6月30日离境。中国外交部以及官方报纸迅即对美国政府的举措提出异议。虽然事态在中方的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但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与以往类似事件中“一边倒”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迥然不同的是,许多网民直指“孔子学院”劳民伤财,甚至为美国的举措叫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海外大跃进”

中国自21世纪初以经济上的硬实力强势崛起之后,也成为世界瞩目的舆论高地。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应当对外输出中国价值观,在国际社会树立中国的善意形象。于是大力加强“软实力”建设,开设孔子学院就是其中一个便捷的途径。

肩负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同时增进世界对中国了解的使命,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 “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不到10年间,孔子学院已在全世界106个国家扎根。其发展势头之迅猛,人称“海外大跃进”。

看到孔子学院如此迅猛的扩张,许多人为之兴奋不已:这么多洋人都学习和仰慕我中华传统文明,真乃我民族之千年盛事。孔老夫子当年“道行于天下”的未竟理想实现似乎指日可待。但是,8年来,孔子学院除了在数量上不断刷新纪录外,在教学质量和创新上始终却突破不多。一方面,孔子学院在大张旗鼓地创建,仿佛建成了多少学校好像就完成了任务,可以给国人一个圆满的交代一样。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和教材编制严重不足。在国外的孔子学院,甚至有很多是没有法律保证、没有校舍、没有教师的“三无学院”。

过度追求数量上的冒进,其质量必须会大打折扣。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时,它的主要课程是“教老外识几个汉字”、“读些中国名著”;8年后的今天,孔子学院铺下了越来越多的摊子,但深度远远不够:孔子学院还以这几个老套路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老外只能学到识汉字、包饺子、打太极等中国文化的一点皮毛。因此,尽管冠以孔子之名,但孔子学院最大的功能并不是宣扬孔子思想,而是“推广汉语文化的非营利性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甚至等同于一所“汉语培训机构”。表面上,中国价值观似乎在轰轰烈烈地输出了,实际上效果却不大。

此外,“孔子学院”的巨额亏损也一直为人诟病。每一所孔子学院的开办与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国家进行了巨额的财政拨款。据报道,至今为止已经花了数十亿元之巨。这几十亿元人民币都是在赔本赚吆喝。德国某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曾直言:“当地大学之所以合作办孔子学院,主要是为了得到中方提供的一大笔经费,自己办语言班和演讲等活动。”

当然,“孔子学院”巨额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维护像孔子学院那样的网站,年服务费最多不过十几万元,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却支付了3520万元。财政部网站公布中直机构的中标公告显示,这个名为网络孔子学院网站运营服务项目的采购项目,采购人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中标供应商为五洲汉风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属网站招标,直属机构中标”, 这些猫腻的的背后,很可能是一些部门的利益纠葛。

而中国公众的不满,由一则在中国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原作者已不可考的微博可见一斑:“以‘汉语国际推广’为招牌的孔子学院,一年耗费多少税款?2008年预算高达16亿。此后更是一年更比一年多。希望工程历经20多年,也才募集50来亿元。与其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理由,拿纳税人的巨款,慷国家之慨到国外去搞教育,为什么就不舍得花点钱给自己国家的公民?”早在2006年,身居美国的学者薛涌就曾发表文章批评“孔子学院”。据他估算,在美国建一所“孔子学院”起码也要几百万美元。中国这样一个穷国,却大把大把地往富国扔钱,让他有点儿想不通。“当中国的孩子连每年300元的年教育经费还拿不到,外来工子女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流离失所,读书越来越难时,纳税人的钱却被挪到每年享受着将近7万元人民币教育经费的美国人那里,补充人家的教育开支。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教育每况愈下,中国将越来越没有文化。这是弘扬中国文化,还是对中国文化的出卖?”

中国文化亟待被重新定位与认识

人们对孔子学院的种种质疑,究竟是认识偏差,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亟须改进?抑或是在对自我的文化认识中存在误区?“孔子学院”怎样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呢?

在1993年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上,各大宗教将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写入《世界宗教伦理宣言》之中,并确立为人类文明的首要的、基本的法则。从世界文化与交流的角度上看,孔子价值具有毫无争议的世界性,并且渐为各国所接受。

但是,欲使孔子价值在世界上更广泛地传播,首先应当具有更广泛的民族性。而现时中国的现状是,孔子精神与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大陆已经趋于淡化,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儒学、新儒学的研究恐怕国内学者不如海外的华侨华人学者。那么,背上“孔子”这块金字招牌的孔子学院,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更有多少人能够教授孔子的思想?诚如一些民间学者对于孔子学院的指责,“孔子学院还处在教汉语、太极拳的阶段,这些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但这些仅仅是‘术’,还不是‘道’。”孔子学院的实质不过是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或许可以略兼“宣传中国文化”之责,但却远远没有能够到达“宣扬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高度。造成这种困境的首要原因,是在“究竟要向世界展示自己怎样一种文化”的问题上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孔子学院的主要功能究竟是向海外传扬中国文化、孔子思想,还是单纯的对外汉语教学?薛涌就曾经表示:“孔子学院并没有对孔子的研究和其思想精神的传播有什么贡献。所做的事情,不过是教外国人中文而已,是资助人家的教育。”

当然,要把孔子的儒家思想推向更多国家,还要看孔子思想与当今世界的价值观的异同之处。孔子思想基本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说这种思想本身很高尚,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崇高文化,但也有其局限性,它在中国得到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统治者或政治家的目的。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西方民众并不以之为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在他们的眼里是空架子。他们要的是民主和自由,每个人能平等地生存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这就与孔子思想有甚至有相当大的冲突。

海外人士提及孔子思想,常常大加嘲讽的是,孔子思想在中国流传几千年,中国人自己又做得如何?接受了孔子思想几千年教育的中国人,对外讲和平,修养很高。但对内往往野蛮专制,唯利是图的事情近几年来也是比比皆是。例如,毒胶囊毒奶粉都是源自中国。而在他们眼中,美国人对外霸道,但对内讲民主自由,尽量平等对待自己的国民。所以,美国政府驱赶孔子学院,也许不只是对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打击,很可能是美国人民意识到孔子思想对美国民主和自由带来冲突时,从而维护自己国家文化的一种行为而已。

同时,对于孔子学院,西方社会也一直质疑不断。西方民众往往对官方机构心存警惕,认为政府和权力不应插手民间机构。以这种视角看来,他们眼中的孔子学院是在输入价值观,搞“文化渗透”,因此招致许多民众反感。

上一篇:会计每月报税流程下一篇:市委政策研究室2005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