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来历和起源(10篇)
1.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篇一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贴春联,也有个门当户对问题,就是贴春联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环境。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异议,说我顽固保守,不合民主自由潮流。不是向来有行业春联吗?行业春联贴近行业性质特点,不仅起着广告的作用,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以特殊美的享受。
既然是行业联,就要符合自己行业的性质特点,就要体现本行业的诚实诚信,绝不能说大话、说过头话,这事关行业(企业、单位)形象,事关人们对其行业(企业、单位)的信任程度。即使个人家门口贴的春联,也要注意避免言辞是巨人而行动是矮子的尴尬。曾有一户家门前的水沟被污染得臭气熏天,房子周围光秃秃的尽是乱石,没树没花草,门框上却贴着一副春联“门前绿水声声笑,屋后青山岁岁春”,不如贴一副“治山治水治家业,富国富民富精神”来得贴切些。 总而言之,撰写春联,书写春联,张贴春联,都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让科学发展观来率领大众习俗舆论阵地,让科学发展观来创造大节氛围,让科学发展观来贯穿所有人文活动;公意认识到:这是为避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穷折腾所该做的实事、这是为顺利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所必须做的实事、这是有益于大众的现在和将来所该做的实事。
十二生肖来历:属相虎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中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那虎是怎么当上十二生肖的呢?本文为大家具体介绍,属相虎在十二生肖中的来历。 在远古时候,属相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好,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这时,玉帝想到殿前的虎卫士。 天宫的虎卫士从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种不出名的动物。它从猫师傅那里学得抓、扑、咬、剪、冲、跃、拍等十八般武艺后,成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同它较量的,不死即伤。从此,老虎威风凛凛,雄霸山林。后来,玉帝听说老虎勇猛无敌,便下旨传老虎上天。老虎到天宫后,同玉帝的卫士较量,赢得胜利。从此,老虎便成了天宫的殿前卫士。 谁知不久之后,地上的飞禽走兽见无人镇管,开始胡作非为起来,给人间造成了灾难。这事惊动了土地神,土地神连忙上报天庭,请玉帝派统勇天神镇管百兽。玉帝便派老虎下凡,老虎要求每胜一次,便给他记一功。
玉帝只求人间安宁,当然满口答应了老虎的要求。 来了凡间,老虎了解到狮子、熊、马是当时最厉害的三种动物。它就专门向这三种动物挑战。凭借着老虎的勇猛和高超的武艺,接连击败了狮子、熊、马。其他恶兽闻风而逃,藏进了无人居住的森林荒野。人间欢声动地,感谢老虎为人世间立了大功。 回到天宫,玉帝因老虎连胜三仗,便在它的前领上刻下了三条横线。后来,人间又受到东海龟怪的骚扰,大地一片汪洋,虾兵蟹将作恶人间。老虎又来到凡间,咬死了龟怪。玉帝一高兴,又给老虎记一大功。在额头的三横之中又添了一竖。于是,一个醒目的“王”字出现在老虎前额。从此,老虎便为百兽之王,总管百兽。时至今天,虎额上也还可见到一个威风凛凛的“王”字。 在狮子的恶名传来天宫后,玉帝便决定除去狮子的属相头衔,补进了兽王老虎。从此,虎成为属相,狮子则被贬到遥远的南方去了。当然,老虎也从玉帝的殿前卫士下凡到人间,永保下界安宁。今天也还有虎符、虎环、虎雕等除灾免祸的镇邪物。在农村,不少人家也喜欢给孩子戴虎头赗、穿虎头鞋。为个啥,还不是图个趋吉辟邪,吉祥平安。 凌晨3-5时(“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所以寅时同虎搭配。
十二生肖来历:属相牛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丑”,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丑时”--夜间一点至三点又“牛时”。易卦为“坤为子母牛”。那牛是怎么登上十二生肖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十二生肖来历:属相牛。
古时,牛正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有一天,农夫托牛给玉帝传个口信,说是人间寸草不生,大地光秃秃的,太难看,请玉帝带点母草籽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好看些。玉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 “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牛王自告奋勇地说。 “你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不放心地说。 “玉帝放心,这点小事我都办不好,甘愿受罚。”牛王坚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请求,属咐牛王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王带着草籽,走出天宫,在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附下人间后,头脑晕乎乎的,误以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于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了。 他们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玉帝知道坏事了,召来牛王一问才知道粗心的牛王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办坏了。 “你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间遍地里草,当初你怎么保证的?从今以后,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帮助农夫除草,同时,祖祖辈辈是帮助农夫干活儿。”玉帝说完,怒气未消,飞起一脚踢向老牛,牛王一个筋斗从天上落到人间,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于是,牛从此便一辈子给农夫当苦力,并且从未停止啃青草。直到今天,它的那排上牙也还没有长出来。 但是,牛是个知过即改的好动物,它任劳任怨,勤恳踏实,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们的好评。在排生肖的时候,人们一至推举他为生肖。如果不是投机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抢先得了头名,牛王肯定还会当上生肖首领呢。 牛凭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当上了人类的生肖。 凌晨1--3时(即“丑时”)。这时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十二生肖来历:属相鼠
鼠在十二生肖属于首位,与十二地支中配属,“子”,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子时”--晚上十至凌晨一点,又称“鼠时”。那鼠是怎么当上生肖的呢?下面是属相鼠的十二生肖来历。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生肖这件事归四大天王掌管,当年执事的天王姓什么,那年出生的人就属什么。后来,四大天王回归天宫镇守南天门后,玉皇大帝就决定挑十二动物代表人间生肖,并赐封为神,为体现公平原则,玉帝下令,在规定的日子,人间的动物都可以到天宫应选 ,并且以动物们赶到天宫的先后作为排名次的顺序,只取最先赶到的前十二名。 那时鼠和猫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约定一同到天宫去争取当生肖,并约定到时老鼠来叫猫一同出发。可是,机灵的小老鼠想,人间的许多动物都比自己漂亮,并且还对人类有用,比如,猫念经、兔拜月、狗守屋、龙蛇治水、猴镇山、牛马耕田、猪羊供人食用,自己应当想个法子才能争取到属相。
于是,在规定到天宫的那天一早,小老鼠悄悄地起来,也没去叫猫,自个儿偷偷跳上老牛的角中藏起来,韧性最好、最勤奋的牛带自己去上天宫去,老牛果然第一个赶到天宫大门。天亮了,四大天王刚打开大宫门,牛还没有来得及抬蹄,小老鼠从牛角中一跃而下,直奔天宫大殿。尽管玉帝不愿意封这个小小的老鼠为生肖。可是群王口中无戏言,自己定下的规定不能更改,玉帝也只好宣布鼠为生肖之首。 猫在家等了半天,不见鼠的影子,只好自己赶去天宫,由于等待老鼠耽误了时间,等猫赶到天宫时,十二生肖的名额已排满,没有猫的份儿了。从此,猫恨透了老鼠,一见到就扑去咬,以泄心中这愤,而老鼠呢,也觉得有些不起猫朋友,见到猫就逃。直到今天猫和老鼠的还是殆对头,人们也觉得老鼠的这生肖之首来得不怎么光明正大,也对老鼠失去了好感,其他动物也疏远了它。 于是,便离开了人和别的家禽家畜下建立了自己的家园,过着独立自主的生活。直至今天,它们子孙也还是生活在地下。这一来反倒免去了和其他动物的纠缠、争斗,所以鼠的家族始终昌顺、繁衍不息。不管怎么说,老鼠毕竟是凭自己的机警和聪明坐上了生肖的第一把交椅。 晚上11时至第二天1时(即”子时“)。这时候,老鼠胆量最壮,活动最频繁,所以,子时同鼠搭配。
“十羊九不全”的历史来历“十羊九不全”是什么意思
相传“十羊九不全”是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晚清政府所营造的策略。因为慈禧太后是1835年出生的,生肖属羊,干支为“乙未”年,而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曾国藩和李鸿章也同属羊,曾国藩生于18,干支辛未羊年;李鸿章生于1823年干支癸未羊年。革命党人在民间宣称属羊的命不顺,其目的.就是从精神上给他们打击,以笼络更多人士,造就更浩大的声势、理由推翻晚清腐败的封建帝制。 据说“十羊九不全”的口号最初来自于天平天国,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以后,得到广为流传。再后来的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人民更加的憎恨属羊的王公大臣,清朝晚期真的是和属羊的“干”上了。袁世凯也是属羊,生于1859年阴历的八月,是己未羊,后来袁世凯称帝,人们口号就是“八月的羊挨刀宰”。建国初期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也是属羊的,生于1907,是丁未羊。从那以后,“十羊九不全”开始广为流传,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也有学者考证,最早的关于“十羊九不全”是来源于周朝研究八卦易经的周文王,但当时周文王说的是“十羊九福全”,说十个羊有九个是有福气的、是幸福的。但因为那个时代文字不普及,老百姓不认字,传播过程多是口头相传,传着传着渐渐成了“十羊九弗全”,成了“不”的意思,同样的读音,完全不同的含义,后来演变成了“十羊九不全”了。
12生肖的来历是什么
用12生肖纪年,在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开始了。《北史·宇文护法》中,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表明当时民间已有12生肖的用法了。 考古和研究表明,十二生肖的来历和产生与我国先民的的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理念、天文星象等有着不解之缘,它们是我国十二生肖得以生成的源泉和土壤。
1、十二生肖源于古代的动物崇拜 在原始社会,先人们的生存和生产力低下,他们必须对周边世界,尤其对动物十分关注。因为有些动物,比如猛虎、毒蛇,对他们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只有敬畏,更须提防。有些动物,比如马、羊、牛、鸡等,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源。有些具有特殊感官的动物,比如狗,有灵敏的听觉、嗅觉反应,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帮手和朋友。他们还感到,在冥冥之中必定还有一种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威力无比的动物在驾驭他们的命运,令他们诚惶诚恐、顶礼膜拜,于是他们把鳄鱼、蟒蛇、走兽、雷电、洪水等的声和形汇合一体,形成了看不到摸不着的龙。因此我国的十二生肖中除掉“龙”之外,其余十一种都是生存在自然界的动物。先族徽号或标志并加以崇拜,图腾的意义也应运而生。图腾崇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国先人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十二生肖是一种巧妙地、形象地将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2、十二生肖源于当时农业社会的生活 古人云:“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的生活和劳作规律。为了更有利于劳作,古人对日出日落规律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最终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等时间段。他们用十二个地支来分割等时段,每一时段称之为一个“时辰”,其时辰名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种十二时辰纪时之法,与我们现在的24小时记时之法如出一辙,所不同的只是“小时”为60分钟,而“时辰”则有120分钟。由于十二地支的名字不易记住,后来,古人逐渐把时辰用的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结合了起来,并按照这种十二种动物的不同习性,用十二地汉语来解释就是:“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古人还认为“地支”有十二,谓之十二地支、十二子、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同“十天干”一样亦有其含义:“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卯是茂,言万物茂也。辰是仵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证明,“干支纪年法”之后出现了“生肖纪时法”,即以动物作地支标志,使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因此两者可能同源“生肖配地支”也源于当时古人对这种星象的观察结果。我国古人创立了十二辰学说,把周天等分成为十二份,用十二支来表示;古人同时创立了二十八宿之说。这样,天上便有两个对应关系的“圆周”系统。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家用以观测天象和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运行的系统,它排列为东、南、西、北四组,每组配以一种动物。根据这种排列方法,其次序正好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样,古人以地支标志十二辰,又以生肖属配十二支,这就使十二生肖与二十八宿产生了关联。很显然。十二生肖的生成,与古人观天象有密切的关系。二十八宿用二十八种动物来代表,包含着十二属相中的动物,因此,十二生肖源于二十八宿,即源于天文学之说,是不无道理的。
3、十二生肖源于“五行”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有学者认为十二生肖源于道教,其依据一是道教设置二十八宿尊神(有二十八动物来作象征)、三清天尊和其他神只,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南极仙翁、真武大帝、九天玄女等。而在“玉帝选十二生肖”的传说中,选择了与二十八宿尊神关系密切的十二种神灵(即动物)来作为十二种生肖,虽为传说,但是很可能是对当时流传民间的不统一、无系统的十二生肖进行了调整、补充、改变,形成与时辰、年龄等相关联的十二属相。依据二是道教成于东汉,而十二生肖也大约成于东汉时期,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并非巧合,因为创建一个宗教,必须有其教义和学说(即说教),道教对十二生肖的提炼和创新是其内容之一。依据三是道教还有十二元辰(或曰十二宫辰)神只,“元辰”中的“元”意为“开始”,而“辰”则为“时辰、时光、日子”,即日、月、星辰的统称,因此“元辰”其实也就是指子、丑、寅、卯等的十二地支名称,将它同十二见智,莫衷一是,但是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起源于中国,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应该说,十二生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就,亦非来自一脉之源、一抔之土,它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是中华文化积淀所致,是中华民族智慧所成。
守宫砂是什么 守宫砂来历
守宫砂是中国古代验证女子节操的药物。据说只要拿它涂饰在女子的身上,终年都不会消去,但一旦和男子交合,它就立刻消失于无形。因为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在中国古代就有人用它来试处女之身。
1、守宫砂是什么少女白藕般的手臂上点一颗鲜艳的红痣,以验证女人们的贞操,在古代是常见的,叫“守宫砂”。不明旧理的人,以为“守宫”就是守住那神圣的一方妙处。
2、守宫砂来历实际上“守宫”是晰蝎的一种,躯体略扁,脊部颜色灰暗,有粟粒状的突起,腹面白黄色、口大、舌肥厚、四足各有五趾,趾内多皱褶,善吸附他物、能游行在直上的墙壁上,就是大家常见的“壁虎”。古老相传,用瓦罐一类的东西把壁虎养起来,天天喂给它丹砂,大概吃到七斤丹砂的时候,就把它捣烂,用来点在女人的肢体上,殷红一点,只要没有发生性关系就终身不灭,一有性生活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只能用在未结婚的女子身上,已婚妇女是绝对不灵验,这种办法是在宋代随理学的兴起而得到推广的。
3、守宫砂的传说故事在宋代由于刚刚使用,经验不足,闹出了许多笑话,弄出了许多是非,其中有名的一个冤案出现在四川。事情还得从宋太祖灭后蜀讲起。王全斌率军进入四川,宋太祖谆谆告诫:“行营所至,毋得焚荡庐舍,驱逐吏民,开发丘坟,剪伐桑拓。”然而宋军骄纵不法,滥杀无辜达数万人。民情汹汹,民变迭起,宋政权一面严惩有关人员,一面派太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蜀宣慰,一面承诺减赋,一面承诺拔擢人才出仕为官。所谓拔擢人才,既然属于安抚性质,自然是以有财有势或者有头有脸的人士为主,至于真才实学则放在次要地位。 四川万县大豪富林宓田连阡陌,骡马成群,自然也在拔擢之列。于是打点行装到汴京去朝见皇上,接受宋太祖的面试,等待任命。林宓除结发妻子外,还有五位如花似玉的侍妾。最小的侍妾叫何芳子,才18岁,原本是后蜀政权兰台令史何宣的女儿。宋朝灭后蜀,何宣不愿降宋,被宋军杀死,可怜官家小姐何芳子沦为万县土财主林宓的第五房小妾。林宓即将动身前往汴京,家中的所有事物都已交待妥当,唯独对年轻貌美的侍妾放心不下。于是将心事透露给了他的好朋友、城外清风观中的上乙真人。
对上乙真人来讲,这自是小事一桩。他不久就从江湖术士的手上购买了一些守宫砂,如此这般地把用法给林宓解释一番。林宓如获至宝,回家之后一一亲自点在侍妾们的臂膀上。 何芳子是位千金小姐,人既甚美,读书也多。在她为自己所描绘的人生蓝图中是希望找到个如意郎君,比翼双飞,最终想不到却嫁给了一个几十岁的乡间土财主,还要和一群庸脂俗粉天天争宠斗气。她本无意于这种无聊的争斗,但由于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气质高贵,使得林宓天天黏着她,而冷落了那些女人,于是那些女人就结成统一战线,处处与她为难。 那些女人们自林宓离家之后,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她们手臂上红豆般大小的守宫砂痣,不敢洗涤,不敢触碰。何芳子却痛恨它,好像那是涂在她身上的一个污点,她满不在乎,照样沐浴洗涤,不久,守宫砂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下,那些俗气十足的女人终于找到了攻击的借口,讽刺她,嘲笑她,甚至公开骂她偷人养汉。更有不辞辛劳的,夜夜躲在何芳子的窗下偷听,随时准备捉住淫妇奸夫,准备看看这小婊子是如何勾引男人的。半年以后,林宓已经奉派在汴京任职,派人前往蜀地把一妻五妾一同接来京城。当天夜晚,林宓就迫不及待地在灯下一一检视妻妾们的守宫砂痣。当看到何芳子时,那带着得意笑容的脸僵硬下来,一怒之下,当即就给了何芳子两记耳光,问她这是为什么。何芳子把头低着,脸上没有一点表情,牙齿紧紧地咬着嘴唇。林宓火冒三丈,下令严刑拷打。何芳子自知行动上没有越轨,抵死不肯承认自己有什么情夫。
可林宓那一记一记的鞭子,把何芳子的芳心一点一点地抽碎。她彻底绝望,留下一封血泪交织的遗书,自缢而死。 林宓仍以为何芳子是羞愧而死,对何芳子以死剖白的遗书并不重视,草草地把何芳子埋掉了事。林宓在万县财大势大,打死一名奴仆或冤死一个侍妾,只要花些银子,摆平其亲友家属,便可不了了之。然而在天子脚下的汴京城,可就是人命关天,非同小可了。林府死了个小妾,第二天便沸沸扬扬地传播开来。开封府听到消息,当下雷厉风行地查起案来。第一步就是开棺验尸,发现何芳子皮开肉绽,全身都是鞭打的伤痕。接着就是提林宓前来审问,林宓无法隐瞒,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讲出来。于是判官用林宓所剩下的朱砂,点染在三名妇人臂上,然后把一条活壁虎放在其中一人的手臂上,那壁虎瞬间就把那些守宫砂舔得干干净净。事实上守宫丹砂点在处女的手臂上,经过数日不加洗涤,或可深入皮下,再经擦拭或洗涤都不会消去,而且愈见鲜艳。就算传说中一经房事,颜色就自行褪去,可是对于已经有过婚史的女性来说,守宫砂就毫无用处。(此处未曾讲明白)何芳子无疑是受了莫大的冤枉。
开封府尹判何芳子清白,林宓滥用私刑,逼死侍妾,免去官职,并加重罚。 由于这个案子涉及到四川地方,牵涉到安慰后蜀政权的子民,因而连中央专管刑狱的大理寺也出动了。就在大理寺准备重判林宓的时候,林宓神秘地死去,上乙真人也投湖自杀。人们十分同情何芳子的遭遇,她千里迢迢地从四川万县赶到汴京,却含冤蒙屈地游魂异乡。于是就有人发起建一座“贞女庙”。这座庙自宋代以来,历代加以重修,千年以后,至今仍矗立在河南开封南部,有的人又叫它“守宫庙”。
2.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 篇二
关键词:词汇自测定方法 汉字 起源 字测定方法
当代国内学者主要运用考古文物资料来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由此得出的结论因“对资料的不同定性及汉字起源在阶段上的不同认识而有所不同”[1](P239),有“三千多年说”[2](P16)、“四千—五千年说”[3](P55~58)、“六千多年说”[4]、“七千—八千年说”[5]、“八千多年说”[6]、“九千多年说”[7]、“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说”[8](P74)。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未来还有可能出现更多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考古学的方法只能把年代一步一步向前推移,无法科学地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不可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阿里内(Alinei,Mario)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lexical self—dating)来测定印欧语言分化的具体年代。这种方法用于建构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新方法,弥补了我国汉字起源研究在方法上的不足。因此,笔者试图提出基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起源年代的方法,称作“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本文讨论该方法的理论背景与基本观点,论证其理论可能性。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90年代,阿里内等人根据“乌拉尔连续理论”[14](P3~14)(The Uralic Continuity Theory)提出了“印欧语言研究的旧石器连续范式”[11]、[13](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 for the origin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以下简称PCP)。他们认为,语言的历史要比传统理论界定的几千年久远得多,按照托拜厄斯(Tobias,P.V.)的观点,语言的历史至少要追溯到距今250万~100万年的“能人时代”之前[15](P87~94)。与语言一样,词汇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应该按照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对所有语系及其语言的词汇发展进行历史分期(lexical periodization)[13]、[16](P132)。
为测定印欧语言起源及分化的时间,阿里内在指出其它语言年代测定方法——如最早文字记录测定法、语音嬗变测定法、词源测定法、斯瓦迪士[17~18](Swadesh,M.)的语言年代学方法(glottochronology or lexicostatistics)的各自特点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词汇自测定方法”[9~12]。作为文化与语言系统之间的接口(interface),词汇记录着言语社团无数次文化历史变革的轨迹,是言语社团历史的全景体现,词汇的历史对研究言语社团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有相当大的价值,透过词汇这面镜子可以看清语言发展的整个历史。具体说来,一个词就如同一个考古现场,它揭示的不是某个单一时期的历史,而是像考古层位一样揭示了多个时期的历史,测定一个词产生的年代与考古一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层位与之对应。只要词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事件本身发生的年代可以确定,词产生的年代就可以测定。根据词的不同性质,词汇自测定方法区分了“历史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traceable referents)和“历史不可测定指称对象”(historically untraceable referents)。人类劳动的所有产物和绝大多数社会产物都产生于特定的时间,指称这些对象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是可测定的,而那些用于指称自然产物、先于人类存在的事物、情感和抽象概念的词的产生年代一般很难测定,甚至不可测定。
二、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的基本观点
(一)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
阿里内等人提出的PCP推翻了吉布塔(Gimbutas,M.)的“黑海——里海起源说”[19](P155~198)和伦夫鲁(Renfrew,C.)的“小亚细亚起源说”[20],认为印欧语言的分化时间不是红铜时代也不是新石器时代。印欧语言从原始印欧共同语分化成各种非标准变体或方言的过程极为漫长,到冰河时代结束时(距今约1.2万年),原始印欧语已经分化为原始凯尔特语、原始意大利语、原始日耳曼语、原始斯拉夫语、原始波罗的语。自旧石器时代以来,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就一直生活在欧洲[13] 、[16](P135)。
笔者认为,与印欧语系诸语言一样,汉语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可能在我国人类“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21](P2)。许多国内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如孙常叙认为:“现代汉语,这一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在形成民族之前的部族和部落中就已胚胎,孕育,逐渐滋长壮大了的”[22](P170)。刘民钢认为:“原始中国语的诞生已经具有漫长的历史,根据人类诞生发展的时代推算,它不可能早于450~500万年,依据现代汉藏语系诸语言的可比较性和古人类及旧石器文化的研究成果,也不可能迟于180万年。”[23](P111)
“文字的起源问题与语言的起源问题难以分开”[24](P39),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模态(modal)(“语言的多模态性”,汉字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不仅仅因为目前所见最早用汉字记下的文字资料距今已有3000多年,更重要的是,“早在商代以前,中国汉字已经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29](P3)。裘锡奎认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大抵是动物跟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30](P55);“凡是象形字,虽则都是原始字,可是它们的发生时代不会一样,兕和象的图画,也许两万年以前就有了。”[30](P77)可以看出,他对文字产生年代的推定远远超出了赵诚[7]界定的九千多年。诚然,相对于个人而言,九千年相当久远,但相较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九千年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而已,把汉字起源时间或者“汉字系统成型”[8](P68~83)时间限定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都是不科学的,这些观点不仅低估了史前人类的语言能力,还小视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应该按照我国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来考察汉字的历史
阿里内认为,应该按照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对所有语系及其语言的词汇发展进行历史分期。[16](P132)黄亚平认为:“对汉字起源、形成问题的讨论一定要有人类学眼光,仅用纯文字学的理论是不够的。”[31](P23)根据吴新智提出的“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自旧石器时代以来,我国人类进化发展模式的主流是连续进化,附带有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32](P276~282)笔者认为,汉字在我国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是连续发展的,要弄清汉字起源年代问题,就必须按照我国人类进化的整个进程来考察汉字的历史,而不应该把汉字看成是某个时间突然产生的事物,也不应该把汉字看成是由汉民族独立创造的,更不能把新发现的考古资料的年代直接认定为汉字的起源年代。
(三)汉字与汉语不是附庸关系,二者同时起源,同步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文字观——“文字是口语的符号”[33](P55)对西方学术界影响至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能逃脱,以致于在讨论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时仍然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34](P47)但索绪尔可能意识到汉字与印欧语言的文字之间的差异而对亚氏文字观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他对人类的文字体系进行了二重区分: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对中国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34](P55)鉴于两种文字体系之间的巨大差异,索绪尔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只限于表音体系。而“许多汉字研究者忽略了索绪尔的二重区分,将索绪尔对欧洲文字性质的判断,视为人类文字的共同属性,并用以指导汉字改革的理论实践”。[35](P414)因此,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产生的,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29](P25)
让·雅克·卢梭也说过,文字的最初形式并不描绘语音,而是要么像墨西哥人那样直接描绘对象自身,要么像古埃及人那样以象形的方法来描绘对象[36](P25~26)。陈望道认为:“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与语言相并,别出一源,绝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底记号。”[37](P74)哈里斯(Harris,R.)指出,文字并不只是为了记录口语,文字与口语是两种平行的符号系统,文字远比语音更有权势[38](P35)。笔者认为,就个体发生(ontogeny)而言,汉语与汉字可能有先后之说,而就系统发生(phylogeny)而言,二者应该同时出现于群体的社会活动之中;汉字与汉语并非同出一源,认为汉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记录汉语是不科学的,有盲目跟风之嫌,持此观点者没有真正弄懂索绪尔的理论,也没有真正认识汉字的个性特点,有削足适履之嫌;更不能认为汉字产生的基础是汉语,汉字的产生基础是汉字使用者所处生存环境的特征及他们在与所处生存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和所处生存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申小龙认为:“汉字的象形象声象意之构造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它真实而又客观地反映当时代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成果。”[35](P430)
汉字与汉语之间不是附庸关系,它存在的理由不是为了表现汉语,它也绝非用于记录汉语的符号,二者作为一个硬币的不同侧面,应该同时起源,同步发展。
(四)汉字形成的历史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阿里内认为,受神创论和进化论的影响,19世纪的西方学术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突变论(Catastrophism)者”和“均变论(Uniformitariamism)者”,就语言而言,语言的发展变化是渐进的,而非突变的[16](P122~126)。孙常叙认为:“语言的发展是逐渐的,不是爆发的。汉语从氏族语言、部落语言、部族语言转变成民族语言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消灭旧的语言另创新的语言,而是经过长期的逐渐发展,通过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使语言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22](P170~175)笔者认为,与汉语一样,汉字形成的历史也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它是我国人民在社会活动中随着社会及自身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由某个人突发奇想单独创造出来的,也不是“圣王”或“巫师”[31](P24)的专利。正如唐兰所言:“所谓仓颉作书及文字起源于结绳或八卦的传说都是不可靠的,最初的文字绝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众人的创造。”[3](P12)
汉字形成的过程与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一致。人类不可能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一次性认知所有的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所有特征。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时至今日,人类仍然处在认知世界的漫漫征途中,而作为我国人类表征其认知的世界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汉字的形成过程也自然是渐进而漫长的。
(五)汉字形态具有稳定性
阿里内认为,保持稳定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变化是例外。[13]、[16](126~128)汉字形态也是这样。“稳定是汉字发展传承的基础”,“在汉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字形的稳定和统一是一条主线”,“汉字是一个在多因素制约下形成的相对平衡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系统。”[39](P74)有人比较现代《新华字典》和汉代的《说文解字》两部字书,发现其中有50%左右的字汇的形体和字义完全相同,这些均是汉语基本词汇。[40](P35)另据研究[41](P143),从《玉篇》《干禄字书》《五经文字》《新加九经字样》《龙龛手鉴》到《复古编》,再到现代汉字,楷体汉字字形结构表现出高度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六部字书中出现的字,形体与35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规范字形全同者共2185字,占3500字的62.43%。笔者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之前,古今汉字形态与意义吻合度应该更高。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汉字的形态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但汉字形态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汉字形态自古至今始终保持固定不变,而是在保持字形稳定和统一的基础上的“动态平衡”[39](P74)。实际上,汉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次改革,如秦始皇的“书同文”、唐代的“辩证文字”、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字改革”等等,但这些文字改革并不是以一种文字替代另一种文字,并没有导致汉字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万变不离其宗”,或者说“形变而神不变”,在保持汉字基本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这些调整使得汉字形态更加规范,更有利于人们交际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六)汉字起源年代可以自测定
以往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研究要么运用考古资料,要么“运用传统文献流传的汉字起源的说法”[1](P238),这些方法无法客观而科学地确定汉字起源的具体年代。作为“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写符号系统”[35](P424),它包罗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映射社会文化的每一个细节,展示社会文化的多维层面,是一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工具,而且它本身为我们提供了早于历史文献的远古历史文化信息。[35](P430)虽然无法找到最早的汉字记录,但作为历史的“活化石”[40](P11)、“文化之根”[8](P125~152)、“文明之母”[8](P153~176),这些最早的汉字记载着我国人类进化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文化、孳乳着华夏文明,就像“基因”一样仍然存在于当今的文字之中,所谓“前人所以垂后”[42](P316)。透过这些信息,找出这些汉字的“基因”,并以地质学之父赫登(Hutton,James)[16](P128)、[43](P31)提出的“现在是通往过去的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为指导原则,基于汉字自身来测定汉字的起源年代,在理论上是可能的,所谓“后人所以识古。”[42](P316)
当然,基于汉字自身的汉字起源年代测定方法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汉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汉字起源于何时”这一类问题,而是着重解决裘锡奎先生提出的问题: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30](P22)
三、结语
受文物(献)资料自身的局限性的制约,加之“一般通过训练而成为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文字学家很少将他们的研究与现代语言科学联系起来”[24](P39),因而难以摆脱“神创论”“突变论”“个人英雄主义”“文字附庸论”等错误思想的影响。以往学界关于汉字起源年代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局面。本文提出的“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试图摆脱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制约,消除其中的错误思想,结合文字学与现代语言科学,提倡汉语和文字并行,同时起源,都是在其使用者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并同步渐进发展的。鉴于汉字久远的历史,以及汉字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征,笔者认为,以“现在是通往过去的钥匙”为指导原则,回溯我国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汉字起源年代的测定在理论上来说是可能的。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汉字起源年代的字测定方法”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旨在介绍本测定方法的理论来源,论证其理论可能性,其实践操作部分尚未涉及,笔者拟另撰文探讨。
参考文献:
[1]邵碧瑛.汉字起源问题[A].陈忠发.汉字学的新方向[C].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J].考古,1972,(3).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
掘简报[J].文物,1989,(1).
[6]中国文字起源学术研讨会秘书组.中国文字起源学术研讨会综述
[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9).
[7]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曹念明.文字哲学——关于一般文字学基本原理的思考[M].成
都:巴蜀书社,2006.
[9]Alinei,Mario.Il problema della datazione in linguistica
storica,con commenti di Ambrosini,Giacomelli,Stussi,Swiggers,Tekavcic e Tuttle,e replica dell,autore[J].In Quaderni di Semantica,XII,1991:3~19; Commenti 1991:21~46; Replica,1991:47~51.
[10]Alinei,Mario.The problem of dating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SLE Presidential Lecture[J].In Folia Historica Linguistica,XII/1—2,1992:107~125.
[11]Alinei,Mario.Origini delle lingue d’Europa,vol.I:La
teoria della continuità; vol.II:Continuità dal Mesolitico all’età del Ferro nelle principali aree etnolinguistiche,2 vol.[M].Bologna:Il Mulino,1996~2000.
[12]Alinei,Mario.The Problem of Dating in Linguistics[J].
Quaderni di semantica,2004,(25):211~232.
[13]Alinei,Mario.The Paleolithic Continuity Paradigm for
the Origins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in Progress[OL].http://www.continuitas.org/index.html,2011.
[14]Meinander,Carl F..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Finno—Ugrian Peoples[M].Helsinki:University of Helsinki Archaeology Institute,1973:3~14.
[15]Tobias,Phillip V..The evolution of the brain,language
and cognition[A].In Facchini(ed.),Colloquium VIII:Lithic Industries,Language and Social Behaviour in the First Human Forms,The Colloquia of the XI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rehistoric and Protohistoric Sciences(Forlì[Italia]8—14/9/1996)[M].1996:87~94.
[16]Alinei,Mario.Darwinism.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the
New Palaeolithic Continuity Theory of Language Evolution[A].In Gontier,Nathalie; Bendegem,Jean Paul van; Aerts,Diederik(Eds.),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Language and Culture.A non—adaptationist,sy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C].Springer,Berlin,Heidelberg,New York,2006:121~147.
[17]Swadesh,M.Lexicostatistic dating of prehistoric ethnic
contacts[A].Proceeding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52,(96):452~463.
[18]Swadesh,M.Towards greater accuracy in lexicostatistic
da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1955,(21):121~137.
[19]Gimbutas,Marija.Proto—Indo—European culture:the kurgan
culture during the 5th to the 3rd millennia B.C.[A].In G.Cardona—H.M.Koenigswald—A.Senn(eds.),Indo—European and Indo—Europeans[C].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155~198.
[20]Renfrew,Colin.Archaeology and Language.The Puzzle of
Indo—European Origins[M].London:J.Cape,1987.
[21]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1772)[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8.
[22]孙常叙.汉字词汇(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3]刘民钢.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语言起源时代的初步研究[J].上
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24]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9.
[25]Kendon,A.Gesture:Visible Action as Uttera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6]Kendon,A.Signs for language origins?[J].Public Journal
of Semiotics,2008,(2).
[27]Kendon,A.Language’s matrix[J].Gesture,2009,(3).
[28]Kendon,A.“Gesture first”or“Speech first”in language
origins?[A].In D.J.Napoli & G.Mathur(Eds.),Deaf around the world:The impact of language[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9]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0]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1]黄亚平.汉字的性质及其有关汉字形成的几点假说[J].汉字文
化,2000,(1).
[32]吴新智.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J].人类
学学报,1998,(17).
[33]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59.
[3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8.
[36]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M].
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7]陈望道.修辞学的中国文字观[J].立达季刊,1925,(1).
[38]Harris,R.Rethinking Writing[M].London:Continuum,
2000:35.
[39]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0]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1]范可育等.楷字规范史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3]Alinei,Mario.Towards a Generalized Continuity Model
for Uralic and Indoeuropean Languages[A].In K.Julku(ed.),The Roots of Peoples and Languages of Northern Eurasia.IV(Oulu:18—20/8/2000)[C].Oulu,Societas Historiae Fenno—Ugricae,2002: 31.
3.日语中汉字和假名的起源及发展 篇三
日本现在使用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假名、罗马字。此外,还有像数学这类特别的场合,使用希腊文等。汉字原本是为了表达汉语而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日本的假名则是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文字。
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并没有文字和文字语言。据日本最古老的史书《日本书记》和《古事记》记载,汉字大约在公元3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一般认为,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汉字正式传入日本,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王派遣阿直歧和王仁到日本教日本的皇子学习汉文汉字。这是有关日本人系统学习汉文汉字的最早纪录。但是,据考证,日本人肯定在那以前就已经接触了汉字,从九州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据《后汉书》记载为公元57年汉武帝接见日本使者时赠给日本国王的金印)以及其他一些出土的金石器皿也证实了这一点。到5世纪左右,太刀铭、钟铭、碑文等金石文中已经有日本人撰写的汉文。到6世纪,已开始正式学习汉文,而且以学习真正的汉文为前提的学术界也逐渐形成。
从此,汉字逐渐被日本社会所接受。到7、8世纪,日本人撰写的汉诗、汉文已不鲜见,这说明汉字已被日本的知识阶层所掌握。总之,从4世纪后期,日本大和朝廷侵占朝鲜开始,到7世纪后期日本在白村江一战中失利,从朝鲜半岛退出为止,在此期间,随着朝鲜半岛政治形势的改变,一直都有大批所谓“归化人”来日,他们都是朝鲜籍汉人,精通汉文,受到日本朝廷的欢迎,并被赐予姓氏,他们和精通汉文的韩汉人出任史官或博士。所以早先传入朝鲜半岛的汉字最初就是由这些人带入日本的,并在日本上层阶级之间逐渐获得推广的吧。
汉字传入日本后开始只在文首、文直等一部分氏族中使用。那日本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际使用汉字的呢?我们可以在《日本书记》仁德天皇41年的记载中看到:“遣纪角宿祢于百济,始分国郡疆场,具录乡土所出”,也就是派遣纪角宿祢到百济,让他观察那里的疆界,记明送往百济的出所、国名和品名。此外,在履中天皇4年还有“始之于诸国置国史。记言事达四方志。”这样的记载。这时,更是进一步在各国设置国史,让其记录国内的形势,并作出报告。由此可见,汉字逐渐在官方变得实用了。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汉文化传入日本,具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开始能用汉文记事。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至八世纪后,这种将汉字作为表间符号的方法已经被普遍采用,日本古代著名的诗歌集《万叶集》就是采用这种书写方法。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在《万叶集》中就用“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桜”读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个汉字来书写。日语中的助词“て、に、を、は”等则用“天、尔、乎、波”等汉字来表示。这种书写方法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但是,用万叶假名式的汉字记事作文十分繁杂,在此后来慢慢简化,只写汉字楷书的偏旁,如“阿”—“ア”,“伊”—“イ”,“宇”—“ウ”等。
另外,柔和的汉字草书适合于书写日本和歌,尤其在盛行用草书书写信件、日记、小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简练流畅、自由洒脱的字体,如“安”—“あ”,“宇”—“う”等。至此,日本民族终于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由于这些文字都是从汉字字形假借而来的,因此称为“假名”。根据假名的书写方法不同,取自汉字楷书偏旁的称为片假名(カタカナ),从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称为平假名(ひらがな)。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一般书写和印刷都用平假名,片假名通常用来表示外来语和特殊词汇。平假名也可以充当句子中的其它无具体意思的成份,如例中的“は”就是一个助词,用来分隔“これ(这)”和“日本语”。
另外,它还是日文中汉字读音的基本单位,和汉语拼音的作用有点相似。“テキスト”是片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一一对应的,读音相同,只是写法不同。片假名主要用来构成西方外来语及其它一些特殊词汇,如例中的“テキスト”的意思是“课本”,就是从英语单词“text”音译过来的。此外,日语中还有用源于罗马的拉丁字母来表示日语的方法,称为“罗马字”。罗马字主要多见于人名、地名等。
随着中日两国的交往,汉文典籍不断地传到日本,中国各个时代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不断地被日本人吸收,创造出适合自己使用的文字,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不断交流,有利于两国的共同发展。
姓名:程延鹏
4.端午节的来历起源习俗故事 篇四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古人有一种习俗,是在五月五日以兰草沐浴,所以端午节又有“浴兰节”之称。因五月五日午时为“阳辰”,唐宋时称端午节为“端阳节”。明清时代,北京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
提起端午节,海峡两岸同胞都会想起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对他产生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屈原生长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楚怀王起初对他很信任,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并封他为三闾大夫。后来受到奸臣的诽谤,被楚怀王渐渐疏远,最后竟遭放逐,满怀悲愤,写了一首《怀沙赋》,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撑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有个渔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抛到江里去,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体。一个老医师还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果然,过了不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晕着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把这条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让孩子们用雄黄酒抹七窍,说是这样一来,毒蛇、毒虫就不敢伤害这些小孩子了。据说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江的。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纪念屈原。也有另一种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是春秋时代楚国人,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他怒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完成霸业,并攻陷楚国,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了出来,鞭打了三百下,以报杀父之仇。但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十分专横,不但不听伍子胥“联齐抗越”之计,反而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还在五月五日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了钱塘江中。从此,江浙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各种祭祀伍子胥的活动,这也就成为后来端午节种种风俗的起源。
5.汉字的来历 篇五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向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此刻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能够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带给了新的依据。
透过系统考察、比较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此刻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透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状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能够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仅表此刻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此刻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构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述的资料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体系正式构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构成就应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6.百家姓之欧阳姓氏起源、来历 篇六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电影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7.百家姓之海姓氏起源来历 篇七
姓氏:海
姓氏祖宗:海春
姓氏起源:
海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卫国灵公姬元的`大臣海春的后代。 海春,原名春,本来是齐国人,居住在海岸,于是以海为姓,以海春做为自己的名字。他的后代世世相传,于是产生了海这个姓。
姓氏郡望:
1、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临淄 县一带。
2、薛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设置,治所在鲁县,也 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南部一带。汉朝时改为鲁国。
姓氏堂号:
无
姓氏迁徙分布:
海姓望族居住在薛郡(今天的山东境内),
8.汉字的起源 篇八
一、汉字起源八千年说
此说以20 世纪80 年代河南舞阳贾湖考古发现的龟甲、骨、陶、石等刻画符号为依据, 认为贾湖契刻是中国汉字的正源, 是汉字的始祖。1987年光明日报记者侯红光报道了河南舞阳贾湖契刻的发掘情况:“ 出土这批甲骨遗址, 位于河南舞阳城北22 公里的沙河故道旁。经碳14 测定, 这里的文化层异常单纯, 是一处距今八千年且保存完好的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在几片呈灰黄色的龟板浮甲表层, 显而易见的人为契刻符号不容置疑。此外, 还有用锐器画在石具和骨片上较规则的符号可以佐证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 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板上, 是与远古时期人类占卜相联系的佩在身上的饰物”。据王忠恕先生和张居中先生研究认为:“这些符号的刻画、笔势、形态、组合等各方面都与殷墟甲骨文基本一致”,“所以说这些符号应该是八千年前贾湖人使用的文字,„„贾湖契刻才是中国汉字的正源, 才是汉字的始祖”。据此, 研究者认为中国汉字的起源至少已有8000 年以上的历史。
二、汉字起源六七千年说 世纪中叶以来, 中国先后在山东、西安、河南等地发掘出土大量的原始陶器, 这些陶器上有众多刻划的符号。学术界以西安半坡遗址和全国仰韶文化及大溪文化等遗址发现的大量陶文刻符为依据, 认为这种些刻符已具有文字的功能和性质, 是中国早期的文字或汉字。经考古年代学者研究表明, 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的相对年代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
三、汉字起源四千年说
汉字起源四千年多年说, 其中又分为大汶口陶文文字、丁公陶文文字说和王城岗陶文文字说等等。此说认为大汶口刻画符号、丁公龙山文化陶刻符号或王城岗陶文是早于甲骨文并与古汉字有关的文字, 中国汉字的起源据此可上溯距今四千多年。
四、汉字起源3000 年说
汉字起源3000 年说其中又分为夏代文字说和殷代文字说两种。(一)夏代文字说
文献记载夏朝有“夏书”, 结合相当于夏朝的考古学遗址“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较多的陶文符号等迹象分析, 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首先是在夏代初期由居住中原地区的夏人创造的, 这与中国历史中原的夏人首先进入文明,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是相一致的。汉字是与中国文明同时产生的,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殷代文字说
9.汉字的起源教案 篇九
(1)了解汉字的起源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重点
理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难点
对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悠悠中华五千年,中国有着太多太多让外国人仰慕的东西,包括四大发明,文字等等,而汉字则是见证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今天句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走进中国。
二、推进新课
北京奥运会将要举行,圣火传递仪式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奥运会的会徽。
1、汉字的起源
(1)结绳记事说
(2)八卦说
(3)书画说
(4)仓颉造字说
课堂活动:文字游戏
2、汉字的造字方法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帧N洹⑿攀且病�(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课堂活动
3、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2)金文(3)小篆(4)隶书(5)草书(6)楷书
课堂活动:书法欣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外延伸
课后“小试身手”
10.汉字的读音起源与规律 篇十
一位年近70岁的技术专家,拖着半身几乎瘫痪的身体,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汉字读音的起源与规律,撰写了70余万字的《远古的呼唤----汉字读音起源与规律》,从而结束了汉字没有读音起源的历史,并以此规律重新释译了老子的著作,撰写了《重解老子----彻底颠覆通行释译》,约120万字,纠正了通行释译中的错误百余出,真实地再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这些研究成果的主人名叫顾广瑞,男,今年69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国著名的波纹管技术专家和国内闻名的波纹管换热器发明人,曾经荣获第42届尤里卡发明博览会金奖及军官勋章、第11届美国发明博览会金奖及远东最佳发明奖,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优秀专家,中共党员。2003年患闹梗,半身几乎瘫痪。多年前,顾广瑞在无意中得知,国外人曾经讽刺中国汉字的读音没有起源,他对此非常震惊,觉得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汉字不可能没有起源,人类从不会说话到可以用声音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其中一定有一个飞跃,而这个飞跃的最开始方式其实就应当是汉字读音的起源。于是他暗自决定,一定要找出这个秘密。后来,他因为想探索自己办企业受到挫折的原因,反复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想从中找到答案。但是,读到深处后他却发现通行的解释矛盾百出,文理混乱,甚至张冠李戴,严重歪曲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社会主张,并且将老子的思想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古代经典望而生畏。为了探究这些错误的原因,他不得不研究老子著作中的汉字,以图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但是,当他翻阅了大量的字典后才发现,在老子时代,还没有统一的字典,而通行释译中对这些字的解释则多是按照比老子晚了几百年的字典,这些字典则是按照此前的通行解释而解释的。可见,字典参照通行解释,通行解释又参照字典,这是相互参照错误。
于是,他不得不研究这些汉字的真正含义。这时候,他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生不堪老师的羞辱,决心要考考老师,问老师,为什么“飞机”的“飞”与“非常”的“非”的读音一样?甚至“废物”的“废”、“心肺”的“肺”、“土匪”的“匪”、“沸腾”的“沸”等也有同样的基本读音(不考虑声调)?老师无语。
这个故事引起了顾广瑞的极大兴趣,他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汉字读音规律。经过对几乎所有汉字读音的考证、比较、分析,他终于发现,汉字的不考虑声调的基本读音有这样一个规律,即,相同的基本读音必定有一个共同的含义,简称“同音共义律”。如“飞”、“非”、“费”、“肺”、“匪”、“沸”等汉字的基本读音都是“fei”,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即“空”。如:“飞”是在“空”中行动;“非”是目标落“空”;“废”是功能已经“空”了;“肺”是具有“空”隙、可以储存“空” 气的器官;“沸”是热水生成“空”气泡的
现象等等。
按照这个规律,顾广瑞将所有汉字读音都找到了共同的含义。这时他又考虑到,既然同音有共义,必定有一个事物是最开始读这个音的,而这个最开始的读音应当就是这个读音的起源,以后凡含有这个共同含义的事物就可以也读同样或基本读音相同的声音,它们的进一步区别则依靠声调或后来的字型来区别。于是,他详细地推敲所有读音最初所代表的事物后,发现了所有读音的起源都是“象声”的,如:“fei”的读音其实就是飞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再如“皮肤”的“皮”的读音则是用手摩擦皮肤的声音,“头”的读音其实就是用手敲击头顶的声音等等。这就是说,汉字的读音其实就是起源于古猿人生活、劳动、玩耍以及指示事物中发出声音。
有了汉字读音起源与“同音共义律”,老子著作中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就可以根据其读音校正其含义,也可以根据其含义校正其读音,这比靠后来的字典要可靠得多了。如老子著作第一章中的“玄”,通行解释都是“玄妙,微妙”,如把“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解释为“无和有两者,同出于一个本原本体,只不过称谓不同,同样可以说是含义深远幽昧微妙”,把“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释为“从深渊幽昧微妙推向深渊幽昧微妙,那就是一切玄妙的总门”。这样的解释把这个“玄”解释得越来越玄,越来越糊涂。其实,按照顾广瑞发现的汉字“同音共义律”,基本读音为“xuan”的汉字共同含义是“来回行为”,如“选”是“来回挑”,“旋”是“来回转”,“宣”是“来回说”,“悬”是“来回摆动的结构”,“眩”是“眼中的东西来回动”,“轩”是“有来回的长廊”,“癣”是“来回挠的皮肤病”等等,这样,“玄”应当是“来回变化”的意思,即使从字型看,“玄”是一条细绳下有两个珠子,也是一个悬起来可以“来回摆动”的结构,具有“来回变化”的意思。
按照这样的解释,老子的“玄”其实就是对宇宙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来回变化、周而复始的描述,而这种变化的思想就是理解宇宙万物变化的总纲。
再如对“道可道,非常(恒)道”的解释,通行解释为“大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这样的解释把老子的“道”神秘到了极点,让人们搞不清楚“道”到底什么何方神仙,怎么说都说不清楚?连老子自己都说一旦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我们这些俗人怎么可以搞明白?这样,再加上“从深渊幽昧微妙推向深渊幽昧微妙”的“玄妙”,人们还怎么去拜读这样奇妙的文章? 其实,将第二个“道”解释为“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按照“同音共义律”,“道”的读音的共义为“狭窄”,可以延伸为“狭小”,如“刀”是刃口“狭窄”的工具,“岛”是海洋中“狭小”的陆地,“倒”是从“狭窄”的口中倾出,“盗”是从“狭窄”的空隙里偷去东西,“捣”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冲击,“导”是在“狭小”的路线上引等等,“道”的普通含义是“狭窄”的路,在用于精神范畴则是允许尺度“狭小”的准则。而“说”的含义里无论如何也没有“狭窄”或“狭小”的含义,因此,“道”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把“道”赋予“说”的含义是汉朝以后的事情。汉朝的开国皇帝得天下得益于老子的“道”的思想,因此,历代汉帝都是尊道的,经常向有学问的贤臣隐士问“道”,即询问老子思想。后来,逐渐把问“道”逐渐演变成问,凡提问一律说成“问道”。这里的“道”也逐渐演变成了“说”。
但是,老子是汉以前的人,根本不会把“道”当作“说”来用。其实,“道可道,非常(恒)道”的含义是“我的道可以借用道理的道来描述,但是,道理的道并不是我的表示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永恒的道”,这里的道理是指当时社会上已经流行的各种做人做事的准则。这样,一开头老子既提出了“道”的概念,又指出了描述的方法,还提出了道的永恒性以及与通行的道的区别,六个字,四层含义,可谓一字千金。但是,经过通行那样的解释,老子这部著作的开头却成了吓唬读者的咒语,让人敬而远之,望而却步。
可以想象,通行本对老子思想核心的“道”和它的“玄”的核心思想都解释错误,还怎么谈得上准确解释其全部巨著?所以,顾广瑞认为,对老子著作的通行解释必须彻底颠覆。他用了五年的时间,三移其稿,终于撰写成了长达120余万字的《重解老子----彻底颠覆通行释译》。这部著作,不但纠正了通行释译中的百余处错误,还从中发现了老子的非同寻常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有此延伸出来的大量的做人、做事、治国的准则,以及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儒家思想的严厉批判,再现了老子思想的光辉。
顾广瑞的这些研究成果意义非凡。汉字读音起源与“同音共义律”不但填补了汉字读音起源的空白,还发现了用汉字读音规律考证、校订古籍的可靠方法,对国学研究、典籍整理、古典哲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即使对当前的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抗击金融和经济危机也都具有现实意义。顾广瑞自己运用这一成果对老子著作的成功研究已经看出这一成果的价值。但是,遗憾的是,自2008年以来,顾广瑞虽然与多家出版社和研究机构有过联系,在互联网上通过论坛、博克等途径不停地宣传,也没有引起过各方面的注意。他以为,社会对他的这样重大的文化成果如此冷淡,是整个文化界的悲哀,这样重要的成果不能与世人见面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如果能有伯乐出现,把这一重大成果推向社会,推向世界,那将是社会之幸,人类之幸,世界之幸。有意者请给他的电子信箱ggr2006@sina.com发邮件。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推荐阅读: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07-21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作文06-16
中国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和习俗07-02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07-19
小学三年级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08-09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有哪些风俗活动08-28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_腊八粥的来历07-25
我和汉字的故事作文600字09-25
汉字和书的故事doc10-02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缘起和发展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