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发展史

2024-10-09

英语的发展史(共10篇)(共10篇)

1.英语的发展史 篇一

英语社团未来发展的看法

作为英语社的一份子,对英语社的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来到英语社的人都抱着一份对英语的热爱来到这,并寻求着自我的提高。同时也本着服务中财的精神,希望给同学们创造一个更加便利与和谐的环境来提高英语水平。社团精神是社团成长的灵魂,以往的老社员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他们热情、真诚、专注的精神。我们新的干事,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为英语社团带来新鲜的东西,带来我们独特的感动。通过组织干部干事培训,来使新干事对英语社有更深的了解,对我们以往举办的一些精品活动有大体了解。加强内部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创建一个温馨自由的家。

组织英语角活动,邀请学校的留学生参加,这样可以吸引大家去参加。同时可以尝试与学校志愿服务中心合作,找一些与英语有关的志愿活动,比如到老年服务中心与老年英语学习者交流,或者每周一次的英语支教活动,总之鼓励大家去用英语,在实践中培养兴趣。

英语资源的整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许多人找不到高质量的材料,在搜索信息的时候浪费了许多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每周为大家整理一些阅读和听力的材料、有趣的博客、美剧、音乐之类的,把地址贴到学校BBS上的英语社板块。

2.英语的发展史 篇二

一、语言的变化

“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语言在很多方面发生变化, 如在词汇、语音、语法以及语义等方面。英语语言的发展可概括为三方面: (1) 英语自身的发展, 尽管美国仍沿用英语中的一些旧用法, 但英语在英国本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 美国的独立发展, 美国在吸收词汇的基础上, 同时使自身得到了发展。 (3) 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十七世纪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英国英语占主导地位;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美国内战, 美国已渐渐独立发展起来, 尽管英语仍占统治地位;从内战到现在,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开始影响英语, 同时替代了英语中的一些词汇鉴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 英美语言出现一些差异是不足为奇的。”

(一) 语音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语音方面的一些不同是显而易见的。这么一则笑话:一位英国人和美国人在火车站不期而遇。美国人性格开朗, 善于结交朋友, 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就问:“What’s your job?”英国人回答说“I’m a clerk.”美国人听了十分惊讶:“Clock? Your job is to tick tick all day long?”同一个词, 美国人念[klεrk], 而英国人读[cla:k].以上这则笑话就反映了英美两国在语音方面的不同。

另外, 两国在词重音的处理上也不尽相同且差异较大。重音的差别在英语单词中, 只要是两个以上的音节, 其中一个音节总要带重音。在多音节单词中, 通常有两个重音。BE使用者习惯把单词的主重音放在诸音节靠后的音节上, 而AE使用者则喜欢把主重音放在前面的音节上。在许多以-ary, -ory结尾的单词和以-ate结尾的双音节词中, BE把主重音放在第二个音节上, 而AE则把重音放在第一音节上。通常情况下, BE的次重音出现在主重音的前面, 而AE的次重音出现在主重音的后面, 特别是复合词。尽管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发音上有些许不同,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很容易的对其进行区分, 这也并不会造成我们学习的困难。

(二) 词汇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虽同出一源, 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受到的影响不同就产生了拼写上的不同。英语基本词汇系统是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共同词汇核心。离开这样一个核心, 无论是美国英语还是英国英语都将不复存在。 (1) 同词异义:相同词既出现在美国英语中, 也出现在英国英语中, 但分别表示完全不同的概念。 (2) 同义异词: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分别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同一概念。 (3) 拼写差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虽属于同一体系, 但两国在拼写体系仍略有不同。

(三) 语法

英语和美语除了发音、拼写和词汇上存在差异外, 在语法上也存在差异。对英式英语、美式英语语法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以下我举几个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习惯上用法不同的例子。

1.名词。

除上文讨论的词尾变化不同外。美国英语将其他词类名词化的倾向比英国英语更为明显, 特别是那些带介词的短语动词:to cook out→a cook-out ;to know how→the know-how; to run down→the rundown; to be shut in→a shut-in; to stop over→the stopover等。

2.动词

have, get, make。当动词have有致使之意时, 美国用have;英国对上级用get, 对下级用make.英语中的to have是个词性不明确的动词。英国人既把它用作助动词又把它用作实义动词;美国人则一律将它当作实义动词来用。

3.形容词。

在美国英语中, 形容词的比较可以跟在all the之后, 表示强调。而英国英语则使用any加形容词比较级这一形式来表示强调。

4.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

表示距现在不远的过去所发生或完成的事情, 英国英语常用现在完成时, 则美国英语则倾向于使用一般过去时。

二、语言变化的原因

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英语是当代国际交往中使用最广的语言, 同时又是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的语言。其来源有很多, “首先, 科技的发展是其主要提供源。其次, 动荡的政治局面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也是其来源。第三, 社会的变革冲击着人们意识形态, 也给语言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产生了相应的语言。”

(一) 政治经济

政治事件, 政治人物、政治运动、政治团体、政治政策都可能导致语言的变化。有时, 语言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尤其是在社会政治变革的时候。

(二) 社会生活

英语语言反映时代的脉搏, 直接面对现实生活, 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语言文化是相联系的, 语言反映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作为一种活跃的材料, 能够折射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随着整个国民生活的提高, 给小孩一点礼品不再当作一回事, 这句流行语也就随之推出历史舞台。

(三) 国家历史

语言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 它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英语的传承与历史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英语如果从公元450年的古英语算起, 至今已有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在这段历史中, 英国经历了外族人的入侵、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海外殖民和扩张等历史阶段, 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

(四) 地域文化

“语言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写照, 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内, 不可避免地体现了该地域的自然面貌特点。由于美国和英国在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方面仍有某些差异, 美国中的某些词在英国中就不存在。

三、英语前景预测

当代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 经济交流趋势与全球一体化, 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要日益急迫, 各类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超时空的传播,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是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的工具, 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当前联合国有汉、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六种工作语言。俄、汉、阿拉伯等语种其实主要还是区域性的国际语言, 英语则不同, 英语环境的全球化使其具有良好基础。

尽管当代英语各种变体已经自成一家, 尽管传统语言正面临当代人, 特别是当代青年的严峻挑战, 一个总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当今, 美国的影响, 通过其科学技术、商业、文化、电影电视的对外传播遍及世界各地, 美式的生活方式和其他带上美国标签的事物将对全世界各个民族特别是他们的年轻人造成巨大的影响。

摘要:通过比较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差异, 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的产生和流传有决定作用, 并且通过分析英语的这两大变体, 折射了英美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国家历史、地域文化、各自的文化特异现象等。由于英语本身具有词汇量大、包容性大、表达简洁的特点, 英语语言的发展趋势将向着共同语与多样化并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变化原因,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任明崇.从语言要素看英美英语差异[J].川东学刊 (社会科学版) , 1997.

3.《圣经》对英语发展的影响 篇三

《圣经》最初用希伯来文写成,后被译为希腊语,再后来出现了拉丁文版本。基督教在罗马确立地位后,罗马天主教凭借拉丁文版本的《圣经》对《圣经》拥有了唯一的解释权,并以此来维护其统治地位。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以后,德国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主张每个人都有直接聆听上帝的权力,而不是非得通过罗马天主教会才能了解上帝。于是,欧洲各国纷纷开始将《圣经》译为本国语言。在随后的两百年间,出现了不少《圣经》的英译本,但是1611年由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下令翻译而成的《圣经》意义十分重大,世称“钦定本”或“詹姆斯一世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ison of the Bible)。这部钦定本所用的语言是中古英语到现代英语的过渡,它不仅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将《圣经》的内容普及给千家万户,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古英语向现代英语的转变。以下分别是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版本的《圣经·创世纪》(The Book of Genesis)中第三篇的第一段话,大家不妨对比一下,感受钦定本在英语由中古英语到现代英语转变中的作用。

中古英语版(出自14世纪末的The Wycliffite Bible):But the serpent was feller than alle lyuynge beestis of erthe which the Lord God hadde maad. Which serpent seide to the womman Why comaundide God to ou that e schulden not ete of ech tre of paradis.

早期现代英语版(出自1611年的钦定本):Now the serpent was more subtill than any beast of the field, which the Lord God had made, and he said vnto the woman, Yea, hath God said, Ye shall not eat of euery tree of the garden?

现代英语版(出自1961年的New English Bible):The serpent was more crafty than any wild creature that the LORD God had made. He said to the woman, "Is it true that God has forbidden you to eat from any tree of the garden?"

迄今为止,《圣经》的英文译本已有好几十种,单用现代英语翻译的译本就有很多,它们有着各自的翻译特点,其中New International Reader's Version (NIrV)版本的《圣经》用有限的词语和简单的短句来表达,即使小学生也可以看懂,很适合英语初学者阅读。

《圣经》之所以对英语语言影响重大,也在于其本身的魅力。首先,作为一部宗教著作,《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部分,不仅是基督教的圣典,也是犹太教的圣典。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90~96年),历经约1600年,通过40多位作者的贡献,一部浩大的《圣经》才终于写成。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不相同,其中有君王,有祭司,有牧人,也有医生,每位作者都是各自成文,最后由各宗教组织集结成册。《圣经》的内容之丰富,含义之深刻,语言之凝练,使其不仅仅是一部宗教著作,还是一部文学经典。除了信奉基督教的人把《圣经》奉为圣典之外,非基督教教徒也将其当做文学巨著来拜读。这就令《圣经》的阅读范围极为广泛,成为世界上拥有译本最多、销量最高的图书,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书可以与其比肩。对于英语这门世界通用语而言,《圣经》的流传也为英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人们对其内容和文字耳濡目染,常常会用到其中的词句和人物,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许多源于《圣经》的词汇、格言和习语。

首先,《圣经》为英语增添了许多词汇。在由拉丁文译为英语的过程中,许多拉丁词汇被保留下来,成了英语的一部分,如altar (祭坛)、angel (天使)、apostle (使徒)、candle (蜡烛)、creed (教义)、hymn (赞美诗;圣歌)等。而《圣经》中的一部分词汇又在其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比喻义,如the cross (原义:耶稣被钉死在上面的十字架;衍生义:苦难)、creature (原义:上帝创造的有形与无形之物;衍生义:生物)、deluge (原义:上帝降的大水;衍生义:洪水)、incarnation (原义:道成肉身;衍生义:化身)、sanctuary (原义:祭献上帝的场所;衍生义:避难所)等。

其次,《圣经》为英语创造了大量的格言警句,比如《圣经》教导人们“当爱人如己(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教导人们“言多必失,智者少言(The more talk, the less truth; the wise measure their words)”,教导人们“不要论断人,免得被人论断(Judge not, that you be not judged)”。这些格言也成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

此外,《圣经》还为英语带来了大量的习语,如at the eleventh hour (在最后时刻)、to beat the air (白费力气; 徒劳)、all things to all men (尽力设法讨好所有的人;八面玲珑)等。由于这些习语一般都源于《圣经》中的典故,因而若不了解其背后的典故或许根本无法明白其含义。比如at the eleventh hour,为什么“在第11个小时”就是指“在最后时刻”呢?原来《圣经·马太福音》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富人,他有一个葡萄园,葡萄园需要人手,他便雇了些人来。可这个富人没有数学头脑,他是这样来雇工的:早上5点开始雇人,一整天都陆陆续续有人前来干活,最后一个到了深夜11点才来。他又是这样来付工钱的:到了12点活干完了,只要在场的就能得到一个银元。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早上5点就来了、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活的人到头来竟然和晚上11点才来、只干了一个小时的人所得的报酬是一样的。那些早来的人当然也不是傻子,他们马上就总结出: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所以at the eleventh hour便有了“在最后时刻”的含义,沿用至今。

美国有位词汇教授曾经说过,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读过圣经的人能够学好英语。这是因为不仅源自《圣经》的习语在英语中的使用十分普遍,而且文学作品、演讲、影视作品等中也常常利用《圣经》中的典故来表达各自的想法。此外,由《圣经》衍生的一些派生词也十分有趣。在后续两期文章中,我们将具体讲解《圣经》的习语、《圣经》典故的应用,并介绍由《圣经》衍生的一些派生词。

朱辰蕾,北京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酷学酷玩夏/冬令营词汇魔鬼速记营教师,擅长运用联想法和溯源法,帮助学生科学记忆单词。

4.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篇四

一、中央电大与对外经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现状比较国内普通“商务专业”(包括经济、贸易、管理等专业)主要培养对内商务工作者,一般设在工商管理院校;新近发展起来的“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涉外商务工作者,大多设置在普通高校的英语院(系)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是在该校“英语学院”中开设的一个独立的专业,更多地体现出“商务专业”的特点。而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的“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则是附属于“英语专业”之下的一个“专业方向”,更多地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特点。很显然,两校的这个专业在定位上存在着较大区别,但是,按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的“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则应该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样,建立独立的“商务英语专业”,以适应中国加人,O之后商务环境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总学分巧4学分,总学时2754学时。其中:校级公共基础必修课47学分(占总学分的30.51%),学科基础必修课50学分(占总学分的32.46%),专业方向必修课23学分(占总学分的1493%),学科基础选修课至少选修18学分(占总学分的11石8%),学生需从开设的18门选修课中修满12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中央电大“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课程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阶段,专科以高中为起点,本科以专科为起点。其课程设置为总学分147学分(专科76学分,本科71学分),总学时2934学时(专科1656学时,本科1278学时)。其中必修课93学分(其中专科44学分,本科39学分,占总学分的63.26%),限选课28学分(其中专科12学分,本科16学分,占总学分的1905%),专科阶段开设有14门选修课供学生选修1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8学分,本科阶段开设有11门选修课供学生选修8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

_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1)校级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大,基础必修课以语言(英语)课为主,专业必修课以强调基础能力培养为主;2)每一门课程的学分都很少,多为2个学分,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多选课程才能修满学分;3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几乎全都放进了选修课之中,因此选修课的专业性和倾向性十分突出,如:工商导论、商业伦理学、管理学原理、国际经贸组织、国际商务环境等,而且几乎全是英文课程;4)没有开设第二外语课程}361开放学习(学生不学习二外课程也可以拿到学位,当然,学生也可以自由选修二外课程,并计入学分)。

中央电大“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特点是:l)全部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三类,必修课虽然占总学分的63.26%,但几乎全是语言类课程,没有包括非本专业的人文、科学等“通识”类课程;2)限选课相当于专业基础课,但数量较少;3)本科阶段的选修课程的专业倾向陛不明显,几乎没有一门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仅相当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基础选修课”。4)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日语》和《法语》两门二外课程,而且,学生要想取得学位,必须选修。

二、中国“商务英语”专业与英国“商务学习”专业现状比较中国的“商务英语”专业是将“英语学习”与“商务学http:///习”同时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到,目前,无论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代表的普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还是以中央电大为代表的成人高校的“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外语学习内容都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当然,随着中国学生英语程度的日益提高,这个比重会越来越小。那么,我们应该作些什么准备呢?我们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呢?很显然,应该以英语为母语教学的英美国家的相近专业和课程设置作为借鉴和参考,同为远程教育体系的英国开放大学的“商务学习”专业可以作为中央电大课程设置改革的参考和借鉴的代表。

英国开放大学虽然在学校性质上同中央电大一样,也是一所开放性的成人高校,但他们

与普通高校的关系与中国不同,他们的“商务学习”专业与英国其他普通高校的“商务学习”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而教学内容则更新,教学手段更先进。

因此,通过中国的“商务英语”专业与英国开放大学“商务学习”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对于准确把握中国“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英国高校的“商务学习”专业属“普通商务和管理”学科,一般都开设在各大学的“商学院”中。该学科除“商务学习”专业外,还有许多专业方向,如:商务管理;国际商务;国际商务管理;商务市场;商务市场管理;人才资源管理;商务金融等。英国各高校“商务学习”本科学位的课程都是按照“英国商务学院联合会”颁发的统一标准设置的,而且学位名称与其专业名称吻合,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商务学学士”学位。由于英语是母语,因此,所开课程完全按照专业需要设置。

英国开放大学和普通高校商务学院中所开设的商务类专业,都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并以专科课程为起点,最终的出口是一博士课程。

中国的“商务英语”专业与英国“商务学习”专业的区别,虽然从名称上看仅仅是在“商务”后面加上了“英语”两字,但是,却改变了整个课程的性质,其中心词由“商务”变成了“英语”。也就是说,中国的“商务英语”专业不是商务(经济)类的专业,而应该隶属于语言(英语)类的专业。此外,中国高校目前没有设立专门的“商务英语”学士学位,“商务英语”专业多在各大学的英语院系中开设,学生毕业后获得的不是“商务学学士学位”,而是“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如前所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商务英语”虽然是独立设置的一个专业,但仍以英语语言学习http:///xingzhengws/为主,而中央电大的“商务英语”只是一个附属在“英语专业”之下的“商务方向”,其语言学习的倾向则更为明显。因此,英国的“商务学习”专业强调的是学习商务知识和技术,而中国的“商务英语”专业强调的是学习商务环境中的英语语言。

5.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篇五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席卷而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以实践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一宗旨主要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再者,就是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教学将跟随时代潮流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向前发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并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活动 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 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教育 发展趋势 多元化

首先来看看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什么是 “以实践为中心” “ 以实践为中心”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实践中,鼓励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用“以实践为中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以实践为中心”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三、《新目标英语》为实施“以实践为中心”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新目标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景的关系,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这套教材的推广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以罗杰斯(Carl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文主义的课程论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思想训练的过程,成为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展开课程,完成教学。马斯洛、罗杰斯更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格是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的“情感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从而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些教育学理论都为“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五、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2.实践性原则。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自主学习原则。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4.生活性原则。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5.序列原则。即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调整。6.开放性原则。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7.合作性原则。“以实践为中心”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实践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实践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其次是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教育大思潮的背景下,在外语教学理论界的反作用下,在中国国情变化的推动下,中国英语教育教育教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依据考察,举其要者加以归纳,笔者认为未来中我国英语教育将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多元化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更是影响教育多元化的主要因素。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英语教学需求、教育机构和教学主体、教学媒体、教学材料、英语语言、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

1.英语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英语教育需求的多元化首先反映在一些对英语有直接强大需求的行业,如:涉及外经、外贸与外事等社会机构和组织,外资企业以及旅游业等。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其他各行各业也将不同程度地加入国际化进程,由此必然产生对英语人才的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与不同样式的多元需求,而这种多元需求又必然引发和推动中国英语教学其他方面的多元化趋势。

2.英语教育机构和教学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国有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改革开放后,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也开始被允许进入教育产业,而教育领域中需求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又正是英语教学,新型资本自然首先涌入英语教育产业。由多元资本催生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民办学校、社会办学机构以及各种短平快的培训中心、补习班、夏令营等共生共存,呈现一派多元化景象。

在多元化的各种教学机构中,除了传统的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以外,在双语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非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用英语讲授其他专业课程;更有众多的母语为英语的人士涌入中国,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或社会办学机构中,讲授英语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还有一类中国英语教师,他们出身于非英语专业,但精通英语考试,这种“考试英语教师”在那些专门进行英语应试培训的社会办学机构中,深受学生欢迎。可见,中国英语教师的来源已呈多元化趋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更是如此,当今中国,除了小学生、中学生与大学生法定学英语以外,还有幼儿园的孩子,外资企业的白领、蓝领,外贸外经企业的老板和员工,以及许多为了提薪升职,或有心进入国际舞台、打入国际市场、从事对外业务的公务员、律师、会计、工程师、职业经理、艺人、记者、模特儿、主持人、经纪人,甚至工人和农民,都在学英语,可以说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英语学习群体。随着国人英语学习热潮的不断升温,英语学习者日益多元化已成大趋势。

3.英语教学媒体多元化

随着信息化和虚拟化的发展,教学媒体已从古老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发展为传统、现代和信息技术三个不同时期的教学媒体大融合。传统媒体包括直观教具(如教师形体动作、口头语言、印刷材料、黑板、粉笔、实物、模型与标本等)和示意教具(如图画、图片、卡片、挂图、图表、地图、路线图与照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包括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与唱片等)、视听媒体(如电视、电影与录像等)和单媒体系统(如语言实验室等);IT教学媒体包括VCD、DVD、MP3、手机、多媒体系统(如计算机、有线局域网等)以及超媒体系统(如国际互联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已经是中国英语教学现实的一部分。

4.英语教学材料多元化

英语教学材料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料的来源、载体、内容以及品牌的多样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一本教科书”的局面已经完全改变。现今图书市场提供的教科书、参考资料和教辅资源空前丰富,品种多样,除了本土编写的以外,进口原版英文图书也越来越多。而且,在传统的纸质文本巨大增量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电子文本的教学材料,音像资料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得以大规模的发展和增长。教学材料的内容也趋于多元化,已经从原来以单纯的一般英语即共核英语为主,向各种专业、行业的英语发展。英语资料的品牌也由原来少数几个垄断老字号,如《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发展为多种品牌之间的竞争。

5.英语标准的多元化

在英语发展早期,一般认为英国英语是标准英语,二战以后,英国势微,美国崛起,美国英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对英国英语的标准英语地位提出挑战。进入上世纪末,英语逐步确立其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标准英语的概念逐渐淡出,开始出现“国际英语”或“世界英语”的概念。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播音员就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各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士,也有中国本土以英语为外语的人士。在中国的英语教育市场上,更是多种国别英语同台竞技,异彩纷呈。“英语的教育规范,从„一颗星‟转向„一条银河‟”(高一虹,2000)。

6.英语教学模式多元化

从理论上讲,各种不同的新模式构想不断涌现。比如:有的针对某一语言技能提出某种新模式,如:彭青龙(1999)的“3D外语口语教学法”,王初明(2000,2002)的“写长法”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杨文滢、胡桂莲(2003)的“延续性写作教学模式”;也有的针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宏观新模式,如:张正东(1999)的“立体化教学法”;还有的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普适模式,如:应惠兰等人(1998)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谢邦秀(2002)的“多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等。而从国家教学大纲来看,先有《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后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推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从实践来看,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的坚持语法和翻译教学,采用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语法翻译法;有的仍操练不止,坚持风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听说法;有的则用任务法,将交际思想贯彻到底,等等。而多数教师,在他们各自的课堂上,则一如既往地坚持实用主义原则,采用折中法(樊长荣,1999;Liu,2002),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为我用。既有对传统方法的返璞归真,也有对流行方法的狂热追捧。最具新世纪代表性的可算是上海大学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大学英语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在这种实验中,学生可以在多种教学模式中自由选择(毛忠明等,2004)。无论其最后结果如何,改革实验本身已向世人昭示:中国英语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时代已经开始。

7.英语教育理念的多元化

在上述多方面的多元化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本质性的英语教育理念的多元化。从坚守传统的语言知识观、语言技能观(如李观仪等,1995;董亚芬,2003;罗立胜、石晓佳,2004),到现代的语言功能观、语言交际观(如王才仁,1996;徐强,2000;董亚芬,2003),再到后语言学时代的文化主义(如胡文仲、高一虹,1997;刘润清,1999)、认知观(如刘润清,1999;黄源深,1999;曹志希,2003)与建构主义(如钟书能,2004;田星,2005)等,中国英语教学在英语教育理念上呈现一种多态、多极与多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我们应该特别为这种观念上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拍手叫好,因为对于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任何其他事业的发展,包括经济之繁荣,社会之进步,民族之复兴等,观念的多元化都是至关紧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价值观念多元化进程的开始,而改革开放至今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就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结出的硕果。

六、/结语

综观上述,新世纪的中国英语教育事业将以多元化发展趋势并随中国经济,更加繁荣兴旺,生气勃勃。高一虹(2000)说得好:“半个世纪当中,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绝对转向相对,从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民族中心主义的偏狭转向多元文化主义的宽容。”开放是大原则,发展是硬道理,变化是常态。中国英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

参考文献:

Liu, J.2002.Re-conceptualizing methods in the post-methods era[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Schools, 25/1: 7—11;25/2: 1—5 Schon, D.A.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M].Basic Books.White, R.V.1988.The ELT Curriculum[M].Basil Blackwell.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2.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十五”计划[J].外语教学与研究,3:225—227 蔡基刚.2005.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1 曹志希.2003.认知发展: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J].外语教学,3:73—75 董亚芬.2003.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1:2—6 樊长荣.1999.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付克.1986.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一虹.2000.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3:182—189 胡文仲.2001.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4:245—251 胡文仲,高一虹.1997.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胡壮麟.2004.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5:345—349 黄源深.1999.思辨缺席[A].载于张后尘主编,外语名家论要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62—67 李观仪主编.1995.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良佑,张日升,刘犁.1988.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刘润清.1999.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7—12 刘润清.2002.关于英语教学大纲改革——从分离式教学大纲到统一课程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6:403—404 罗立胜,石晓佳.2004.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J].外语教学,1:84—86 毛忠明,冯齐,郑娟.2004.大学英语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报告与分析[J].外语界,5: 2—9 彭青龙.1999.3D外语口语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12:24—26 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田贵森.2002.导读[A].载于Keith Johnson.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田星.2005.反思,从独白走向对话[J].外语与外语教学,1:60—62 王才仁.1996.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王初明.2000.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3.王初明.2002.外语“写长法”的教学理念[A].国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王力第.外语热潮持久理性[N].北京晚报,2002-04-17(2)

6.英语的发展史 篇六

一、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1.小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数量比较少。农村小学以往是以语文、数学教学为主体,艺体常教学为辅的教学结构体系,现在将英语也作为一门主要课程纳入其中,就使得教师数量极不均衡。我们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总共只有两个英语老师,今年一个英语老师修产假,势必另一个老师就要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关于教学问题缺乏商量交流的对象,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

2.小学生对于英语的接触面和知识面相对较窄。

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相对于城市小学生而言,在学前接触英语,接受英语教学的机会很少,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都是上了三年级以后才真正接触英语,对于英语比较陌生。而英语学习的方法和语文、数学的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其觉得英语学习既困难、吃力又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久而久之,对英语学习丧失了兴趣。

3.小学生特点

现在由于人口流动大,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心里缺乏关爱。在家无人管教、督促。容易形成自卑等心理,也对学习产生逃避情绪。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改进措施

上述的三个问题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改善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以改善和提高。

1.提高小学英语师资水平

首先,加大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可以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增加其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建立城乡学校交流制度和城乡学校

联谊制度, 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定期到城区学校进行交流和学习, 互相传递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建立各级教研网络建立以教研室为指导, 各城区小学、各乡镇中心学校教研组为中心, 各小学为教研实体的三级小学英语教研网络, 明确各级职责, 加强计划性, 完善教研制度, 健全各级教研组织, 开展各种听课、评课、说课和校本教研活动, 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3.增加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投入,丰富小学英语教学手段,培养善于表达沟通的英语小学生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不高,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农村小学英语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增设一些英语语音设备和视频播放设备,建立英语视听训练专门实验室。改变过去仅靠教师上课读读写写的教学方式,运用英语视听教学设备,将纯正的英语播放给学生听,将具有有趣画面的英语教学资料直观地给学生看,通过听、看继而自己练的方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培养能说会写,善于表达沟通的英语小学生。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针对当前农村新课程改革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 各级部门应多渠道地加大农村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加快建设农村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步伐, 支持农村的新课程改革, 教育监督部门应对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4.通过教师引导,社会舆论引导,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小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和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

目前,农村小学英语学习的环境整体还没有城市好,主要是父母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不能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只能依靠学校教师的引导完成。因此,学校英语教师应当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在平时教

学中,积极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应当通过诸如社团活动等方式,积极开展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开展英语兴趣课,英语讲座课,等等,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和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7.谈英语新教师的发展 篇七

新教师指的是刚踏入工作岗位及五年内教龄的教师, 是个特殊的群体, 具有英语专业基础好, 工作积极性高, 可塑性强等特点, 而且大学期间容易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 有较强的成就动机。由于生长时代和环境更开放等因素, 有更广泛扎实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对于新课程理念, 新的教学技术及新的评价体系等方面, 新教师有更强的吸收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是英语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大量缺乏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教育政治和社会背景知识等。从知识的性质上来看, 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数是依靠个人的感悟或经验获得的而不是专家直接讲授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的知识。因此对英语新教师来说, 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尽快实现明确的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结合, 完成明确的知识向缄默的知识的转化。

二、英语新教师的发展中自我反思与实践改变的重要性

在一个人的教学生涯中, 前几年的工作表现和发展至关重要。Michael J. Wallace在“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Teachers”中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是这样论述的:教师应该明确地认识到, 在履行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都面临着专业发展的问题。专业发展可以有不同的途径, 而在专业发展过程中, 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那些和他们的工作最为贴近而又有可能得到真正改进的领域。教师改进自己专业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提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这就需要询问和反思, 在反思之后就要进行改变。

三、新教师的行为研究—笔者的个案研究

1.关于课堂调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我的英语课堂常常会出现些小骚动, 有些学生会讲与课堂无关的话, 或者做些与上课无关的事, 给别的学生造成了干扰。而当我用严肃的口吻命令学生停止讲话的时候, 开始还算有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又会克制不住自己的毛病。久而久之, 课堂的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赫尔巴特曾经说过, 先有管理后有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使得课堂调控在笔者掌握范围内更加有效, 笔者在这几个方面作出了改变:

(1) 座位调整。作为调整课堂纪律的最古老的方法, 笔者也采用了座位调整。把几个集中的谈话角落拆散, 改变了课堂的整体布局同学们一开始还无法适应, 但后来也逐渐融入其中。喜欢开小差的人也找不到可以搭讪的人, 课堂噪音逐渐减少。

(2) 注重课堂上的言语、表情和动作艺术。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灵魂。在学生喧闹时, 笔者会停顿几秒, 或者突然提高或降低音量, 改变语速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 在课堂上笔者开始尽量多用一些表情艺术。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一个蹙眉的动作, 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笔者还开始学会充分利用微小的形体动作达到管理课堂的目的。

(3) 课后私下交流。个别处罚不能是长久之计, 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且保证不再犯。笔者有时会与个别学生进行课后的私下交流, 要求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自尊, 也达到了交流的目的。面对老师心平气和的建议和谈话, 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改进在课堂上的表现。

2.关于如何听课。听课几个月了, 每次除了记录教学步骤就是改作业, 感觉听课就是一种任务, 因而对自己的问题改善并不多。我问老教师, 她说应该多与她交流听后感。可是怎么交流呢?我该说什么?做什么?听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师在职培训方式, 是连接教师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的重要纽带。笔者希望能够改变片面的听课模式, 化听课为学习的最佳工具, 特做了以下的改变。

(1) 听课前准备。听课前了解学生的程度和进度, 阅读上课材料。如果是笔者上过的内容, 笔者会回顾以前的教学步骤;如果是新的内容, 笔者会花几十分钟的时间预想如果是自己上的话会采取怎样的教学步骤。

(2) 详细记录。听课时, 笔者会把听课记录分成竖的两个部分。左边的部分记录教学步骤, 右边的部分是笔者的建议和评论, 并作上相应的记号。这样记录的最大好处就是笔者在自己上课的时候, 会无形注意到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有意识地进行改正。

(3) 课后交流评论。笔者坚持每次听完课都能与授课老师、其他听课老师交流, 尤其对自己觉得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能够求同存异、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 刚步入教师行列, 新教师们总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 有无限的憧憬与愿望。由于受西方教育的影响觉得自己英语底子比老教师的要好, 就忽视了其他的方面, 在教学中有的是自己对教学的困惑, 有的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怀疑, 新教师遇到的问题基本是相似的, 而新教师的成长却各不相同, 这时是否发现问题、是否反思、是否作出改变和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笔者的个案能给阅读此文章的新教师一点启示, 帮助新教师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走得快乐并且硕果满满。

摘要:本文从英语教师的特点入手, 讨论了英语新教师的现状及其优势劣势, 并以笔者本人为例根据新教师经常容易面对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英语新教师,反思,改变

参考文献

[1]Wragg, E.C 1994.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Observation[M].London:Routledge.

8.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专业发展,途径

教师群体作为优秀的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先导和示范。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其相关因素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进程、实施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探讨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求》明确提出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学生参与课堂内外大量的英语实践活动来实现。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林崇德、辛涛(1996)把教师素质归纳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具体到英语教师素质,则包括更多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成为外语教师的基本条件;语言学、语言学习及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是外语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必备条件,学习能力是其他各项能力发展的基础。此外,宽广的知识面,批判性思维能力,反思、探索性实践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高尚的道德情操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有调查(张宜等,2003;吴一安,2005)显示,专业知识丰富、通晓西方文化知识、博学多才,专业技能强、讲课有深度、教学方法灵活、幽默开朗、热情乐观、思想活跃、善于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融洽、对学生负责、气质优雅、有个人魅力、有职业道德、富有奉献精神,能够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二、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现状

1学历层次偏低,缺乏专业培训。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多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所占比率较低。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生,在从教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语言学、外语教学、外语学习理论,没有受过正规职业道德修养和语言教学技能培训,对外语教育理念、原则、方法等知识了解甚少,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功都还有待于提高。总之,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

2职业满足感较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与普通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受社会尊重、认可程度、个人成就感以及经济收入等低于预期目标,导致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自信心不足。尽管许多英语教师工作态度认真、教学成绩出色,得到学生肯定,但他们对施展自己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英语课堂失去信心,缺乏职业满足感往往使他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而仅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对教学改革和个人教学质量的提升缺乏热情。

3专业发展和个人职业规划的意识不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大多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少年轻教师还兼有繁琐的学生管理工作,每天忙于应付各种任务,无暇思考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缺乏危机意识和个人发展的动力,不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明确合理的规划。

4知识结构不合理,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许多语言教师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知识而忽略文化知识的积累,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更少。在突出外语的工具性,强调外语与专业结合的英语教学中,由于知识面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的内容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敢与学生灵活互动,不能拓展丰富的课外知识,照本宣科很难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更无法胜任专业英语教学。这样的课堂模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英语学习被动,效率低下。

5对外语教学的认识模糊,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活动脱节。由于很少关注国际英语教学研究动态、缺乏反思教学实践的习惯,许多教师不懂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甚至不能正确认识现代外语教师的角色。部分教师虽然对“交际为本”、“学生为中心”等理念持认同态度,但他们在实践中并不懂得如何体现。以教师讲解课文和练习为主的课堂依然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主导形式。由于教育理念、语言能力、知识范围的局限性,许多高职英语教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很难实现培养目标。

6科研与教学实际联系不够,总体科研能力较弱。高职英语教师职前很少经过规范化的学术训练,没有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实验调研和论文写作的技能。在教学中又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重教轻研,重教轻学,重考试成绩轻应用能力,很少关注学习者个体因素、学习过程、学习与测试、语言与文化学习的关系等方面。到了评职称时,既写不了语言研究的文章,又不知道如何写教研论文,所以高职英语教师科研成果寥寥,反映出整体科研能力较弱。这样既不利于学校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和管理体制提出的考核评价要求,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的自我角色期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1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促进教师自身发展。高职院校首先应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学院应在考虑学院综合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促进教师提高学历的制度和常规性进修制度,制定一个较长期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计划,对培养方式、考核标准、奖惩措施、职称晋升、经费投入等都要有明确规定。同时制定系统、客观、可操作的教师工作量化评估体系,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要特别重视教学质量、教研能力和公益性活动参与的评估,通过激励性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增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以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不多,学院应充分拓宽师资培训渠道。一方面可以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以访学或进修的身份参加高水平的学习,培养教育研究的能力,在专业和学术方面进一步提高。也可以以短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为目的,派出任课教师到先进院校集中进行跟踪式的单科听课、进修,力争在较短的时间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教学方法、经验,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充分利用学院的内部资源对教师进行业务及综合能力的培训。如开展计算机技术、外语教学方法培训。对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在岗培训,可以

以讲座、讨论式进行,内容包括本校的教学工作规程、教师的职业道德、备课方法、课堂教学艺术、师生沟通技巧等。也可以以示范式的公开教学和比武式的讲课比赛等方式进行。

外语教师培训的侧重点应该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和教学法培训拓展到外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学习理论、教师自信心、职业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发展等多个方面,使教师培训成为架设在教师教育理念和课堂行为之间的桥梁。

3创设良好条件,加强教科研活动,构建专业发展的有利环境。高职院校应努力为英语教师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氛围。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任务。增加英语专业教育图书、音像资料、国内外外语教学期刊杂志,吸引众多教师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科研动态,拓展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严格的教科研常规制度,教研活动以合作备课、听课、研讨课为载体,使教师经历一个主动行动、不断反思、合作互助、分享交流的行动研究过程。多树学术带头人,为其科研立项、精品课程申请、组织活动给以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吸纳、带动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广大英语教师在集体合作中逐步积累经验、拓宽思路、完善教学、提升自我。

4促进教学反思,培养科研兴趣,提高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师对其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的一种内省式的自我研究。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察、比较、分析和评估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能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教学反思的方法有:课后补充备课、写反思日记、课堂观摩与分析、教师共同讨论、行动研究、文件夹法等。通过教学反思,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围绕语言教学的特定专题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使教学成为科研的先导和研究对象,使科研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同时,使科研过程在实践中得以总结、概括,并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教学中培养科研兴趣、科研习惯和科研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

9.英语的发展史 篇九

While bicycles are hailed as “green traffic”, urban drivers are complaining about them jamming up the already tight traffic. A boiling sea of bicycles have become a headache for causing traffic jams and accidents. The problem of bicycles battling with cars is mingled with high level of urbanization (都市化) and low level of infrastructure.

In my opinion, the tough problem must be solved, otherwise, the growing conflict will steadily grow worse with more automobiles on busy streets.

10.英语的发展史 篇十

作者:刘爱兰

工作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摘要: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双重作用的结果。古英语在向中世纪英语的转变中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规律。而1066年诺曼人入主英国这一历史突发事件从某意义上来讲改变了整个英语发展的进程,法语作为统治阶级的语言,而英国沦为下层阶级的语言,大量法语词汇涌入英语。法语能够在英国的土壤上生存下来有其内在的政治因素。而当这些因素消失后,法语也就失去在英国存在的机会。而英语在新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情绪的觉醒中重新崛起。虽让法语使英语早就开始的变化加速了其发展的步伐,但是法语的对英语的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语的特性。如果没有诺曼人入主英国,英语也会脱离原有日尔曼语系的发轨道,应为在诺曼人入主英国以前,英语语音、语法、句法和词汇个方面都已开始一系列的变化。

关键词:法语,古英语,中古英语,诺曼人

1066年,也就是古英语①(450-1150)的末期,在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诺曼底伯爵威廉(William)率领诺曼人入侵英国,打败了英国日耳曼国王黑罗德(Herold)并于当年圣诞节那天卫冕为英国国王。诺曼人通过军事掠杀和政治迫害铲除了英国原有以日耳曼人为中心的贵族阶级从而成为了英国的统治阶级。而诺曼人使用的法语在英国其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成为了英国上层统治阶级的语言,而英语则沦为下层阶级的语言。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诺曼人的侵略,英语是否会像其他日耳曼语言②一样,继续保留其词语的曲折形式和以曲折形式为区别的句法语法(synthetic Language)的语言特性呢?然而就是这突发的历史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了整个英语发展的途径,加速了中世纪英语脱离其原有的日耳曼语言体系的步伐。在两百多年的时间内法语并没有代替英语,而是通过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来影响和改变英语语言,从而实现两种语言的互溶。法语对英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斯堪的纳维亚语和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11世纪初北方海盗时期丹麦国王在打败了日耳曼人统治英国的25年期间,英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出现语言互溶的现象,但是因为两种语言的相似性,以及丹麦王室对英国统治的短暂,斯堪的纳维亚语对英语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对英语词汇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名上。而拉丁语是通过五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的传播及中世纪拉丁语作为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权威语言对英语语言产生了深刻影响,英语吸收大量关于宗教文化方面的词汇。但是历史上拉丁语并没有像法语一样作为统治者使用的语言出现。而法语作为统治阶级的语言在诺曼人入主英国后在英国的土壤上根植了下来,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语言在英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及日常生活起着统治的作用,从而改变英语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言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该语言人的重要性。法语能够在诺曼人入主英国后能够作为上层阶级语言从而在英国根植下来的原因,还得从诺曼人说起。诺曼底人的前身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法国人,而是9世纪到10世纪期间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及英国东北部定居下来的北方人(Northmen),这些北方人在定居后以其非凡的适应性迅速地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使用法语,在政治上采用欧洲当时先进的制度,在信仰上接受基督教。他们在诺曼底的势力得到了法国国王菲利浦(Philip)的承认并被封爵位。这些变化使当时诺曼人在文化本质上与当时法国文化一样,诺曼人也成为当时欧洲制度上最先进,军事上最咄咄逼人的民族。在诺曼人入侵英国之前的数年里,英国和诺曼底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1002年英国国王娶了诺曼人的女儿,后来国王被丹麦人驱除出境后在其妻子的弟弟(诺曼底伯爵)处避难。国王的儿子爱德华(Edward Confessor)就是在法国长大。1042年丹麦王室没有后裔,爱德华复位日耳曼王室。爱德华率领众多的诺曼人进入英国,让他们担任政府要职。因此在爱德华统治的24年内浓厚的法语气氛就已经在英国上层阶级风靡起来。因为爱德华的母亲是诺曼人,从血缘上爱德华和后来入侵英国的威廉是堂兄和堂弟的关系。爱德华死后也无后裔,他生前曾许诺当时身为诺曼底伯爵的表弟威廉以王位。而爱德华死后,在英国非常有势力黑罗德伯爵被选举为国王。在这种情况下威廉只有通过武力来夺取英国的王位。威廉国王政权的建立不仅意味着诺曼底伯爵对日耳曼国王替代,也意味着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的入侵。威廉政权通过武力和政治迫害铲除了原有英国的贵族阶级,国家政治权利和宗教特权及国家财富几乎垄断在诺曼人手里。法语之所以能够在为英国为上层阶级所使用是因为当时进入英国的诺曼人的数量及他们所掌握的权力足够让他们在入主英国后继续使用自己的语言。开始使用法语的仅仅限于诺曼底人,后来英国人也开始通过通婚和其他的方式接近使用法语的统治阶级,能够使用法语的英国人在政治上也享有优势。很快使用法语和英语的区分不是民族的区分而很大程度上是阶级之分。法语能够继续使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紧密关系,而这种紧密关系一直持续到13世纪。在英国的诺曼人国王们对欧洲诺曼底大陆有着一种情感依恋,许多国王娶诺曼人为妻子。甚至威廉国王自己似乎也更依恋在欧洲诺曼底的领土,而不是自己通过武力方式来取得的英国国土。正是这种感情的依恋让他们在语言上对法语也是情有独钟。更有趣的是当时的英国人对入主后的诺曼人并没有继续持仇视态度,也没有抗拒法语的使用。事实上战败的伤口和战争对政治社会秩序造成的动荡逐渐被人们所忘记,人们开始接受和适应新的统治秩序。英国人和诺曼人两个不同民族在不断的互溶中,两种语言也获得互相交流和借鉴的机会。在两种语言互溶的时间里,两种语言之间词语的转移是不可避免的。应该来说这种借鉴是相互的,许多英语词汇进入法语的词汇里。而更多的法语词汇进入英语语言,因为当时英语代表的是相对法语而落后的文化,有更多向法语代表的先进文化学习的地方。从诺曼人入侵一直到中世纪英语末期法语通过在政治、军事、宗教文学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不断涌入英语词汇。使用法语的上层阶级也逐渐大量地使用英语时候,使用过程中可能是为了填补英语词汇的不足,或者对英语的不熟练和对法语的某种依恋让他们在使用英语语言中掺入了大量的法语词汇。同时在把用法语写的有关法律、宗教、艺术作品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有关行政、宗教、礼仪、法律、军事、时尚、食物、生活、艺术、文学及医药等方面的词汇进入了英语。而且许多法语词汇在被借入后已被英语所同化,从而很难看出其法语的渊源。一些日耳曼语词汇在被法语替代后逐渐消失或附上新的意义。法语作为统治阶级的语言在政治和行政控制使许多有关行政的词汇进入英语如:government, govern, administer, crown, state, empire, royal, authority, sovereign, majesty, tyrant, oppress, court, council, parliament, statute, alliance, record, appeal, tax, prince, princess, slave, servant。同时法语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宗教界的通用语言,许多有关宗教的法语词汇可以在英语中找到:religion, theology, sermon, baptism, confession, penance, prayer, passion;代表宗教头衔的有:clergy, clerk, prelate, cardinal, legate, dean, chaplain, parson, pastor, vicar, sexton, abbess, novice, friar;有关宗教弥撒的有:crucifix, incense, image, chancel, convent;有表达宗教和神学思想的词汇有:creator, virgin, miracle, mystery, faith, devotion, sacrifice, simony, temptation, mercy, pity, obedience, preach。在法律方面法语词也大量进入英语词汇,如与法律程序有关的动词有:sue, plead, accuse, indict, arraign, depose, blame, arrest, seize, pledge, warrant, assail, judge, condemn, convict, imprison, banish, pardon;与犯罪名称有关的:felony, trespass, assault, arson, larceny, fraud, libel, slander, perjury, adultery。英语也从法语中借用了许多军事方面的词汇如:navy, peace, enemy, arms, battle, combat, siege, defense, ambush, retreat, soldier, spy;以及有关军事头衔有:captain, lieutenant, sergeant。而在时尚,食物,及生活的词汇有:gown, button, kerchief, fur, jewel, ornament, ivory, turquoise, ruby, pearl, diamond, crystal, coral, beryl, beef, pork, mutton, bacon, sausage, oyster, biscuit, cream, salad, lemon, cherry, spice, herb, 其中还包括新创造的词有creation, melody, music, chess, leisure等。在艺术,文学和医药方面的法语词汇有:art, painting, sculpture, beauty, color, figure, tone, poet, prose, romance, story, chronicle, tragedy, grammar, physician, surgeon, pain, paralytic, pestilence, anatomy, stomach, remedy, poison等。法语在进入英语后很快地被同化,有许多法语词汇成为了英语词根,可以自由地加在其他词语后面组合成新的词汇。比如法语中的形容词:gentle 在1225年被英语收入,在5年的时间内,该词汇可以与英语单词一起组合成gentlewoman,并且出现了其它与之相关的gentleman, gentleness, gently 等词汇。法语在进入英语时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在英语原有的词汇中有相应词汇存在。如法语词envy 所表达的意思在英语里由anda这个词来表示。在这种语言的互溶过程中一般有两种结果:要么其中一个词汇被另一个词汇取代而逐渐消失,或是两者同此生存下来,但是在意思被区分出来。Envy 进入英语后,原有的anda在很长一段时间还继续存在但是最后还是envy完全取代;而英语单词deem原有在法律上的意思被法语词取代后,但是赋予了表示“思考”新的意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法语不仅给英语带来的大量的词汇,同此也加速了古英语中许多日尔曼语语词汇的消失。

然而历史疑惑有开始了,既然法语作为统治阶级的语言在两百多年的内对英国社会和英语有如此的势力和影响,然而为什么法语并没有在英国一直存在并取代英语地位呢?事实上到从13世纪到14世纪法语在英国的存在地位已经是表面上的风光了,尽管后来还有一些新的因素让法语在英国社会和政权上继续占统治地位,但是随着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和英国民族情绪的觉醒使英语从新获得悉日的荣耀和地位,到14世纪英语已经在英国重新得到了全面的使用。而与此同时法语逐渐失去了其在英国存在的政治土壤,到15世纪法语在英国就基本消失了。法语作为统治阶级的语言没有直接取代作为下层阶级的使用的语言英语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当时统治阶级对英语的态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民族用野蛮的发式来取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当时的统治者对英语在下层阶级的使用是持冷漠旁观的态度,既不鼓励也不压制。根据历史记载威廉国王为了更好的统治他的臣民在43岁的时候竟然开始学习英语,只不过事务繁忙,英语没有取得更大的进展。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当时法语和英语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谐的。法语在英国的政治身份也不是外来语言,而是英国统治阶级的语言。而直接造成法语在英国的衰亡的历史事件是英国国王亨利(King Henry)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法国国王菲利浦打败,英国从而失去了包括诺曼底在内法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大部分在欧洲大陆的财产。诺曼人的后裔贵族们在失去在大陆的势力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英国,比以前更把自己看作是英国人,这一转变大大削弱法语在英国的存在的政治因素。而此后英国与法国之间持续一百多年(1337-1453)的战争更激化了两国之间的仇恨。英国人也不会忘记法语就是他们敌人使用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民族情绪增长,人们开始找回民族的尊严,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不再把英语看成文化内涵肤浅的语言。在中世纪英语后期,使用英语的工人劳动阶级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的土地佃农也消失,工人比以前更自由。1349年在欧洲的“黑死病”造成大量下层阶级人群的死亡。由于工人的大量短缺,工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某意义上来讲,不幸的“黑死病”提高也工人阶级的地位,从而提高他们所使用语言的地位—英语。从14世纪开始英语逐渐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在英国得到了全面的使用。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和缓慢的过程,历史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加速或制约语言的发展,但是语言的发展趋势还是由其内因动力和规律所控制。我们可以想象即使没有诺曼人的入侵,法语的介入,英语也会沿着自己的原有发展方向前进。只不过诺曼人入主英国后,英语失去了优势语言的地位,沦为下层民众的语言,同时也没有了书面语的制约,这样反而使古英语早已经开始的变化进程加快了步伐。在这段时间内,英国社会使用的书面语是法语,民众口头使用的英语语言没有书面的记录,我们无从知晓当时语言的特性变化的情况。直到13世纪中叶,英语的文本开始多起来时,我们才发现中世纪英语与古英语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语言形态、句子结构和词汇方面,中世纪英语都呈现了与古英语显著的不同的特性。诺曼人入主英国后,法语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英语中的保守成分,带来了大量的法语词汇,加速了英语脱离原有日尔曼语言的步伐。大量曲折词形式消失,他们的语法功能也被前置词的功能词和固定的词序所替代,从而完成了由句法语言(Synthetic Language)向分析性语言(analytic language)的转变。但是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语的特性。一个历史事件发生前后,人们使用的语言并无多大的不同,中世纪英语的发展变化规律还是其内在的因素决定的。事实上中世纪的英语的形成也是在诺曼人入侵之后一百多年后形成的。就中世纪英语而言,在这突发历史事件之前其语音、语法、句法和词汇各方面都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英语语法的变化表现为大量英语曲折形式的消失,原来名词和形容词词尾表示数、格及性的曲折词缀在语音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至这些曲折词缀失去了其原有的表示意义区别的形式和功能。动词的情况也是如此。这种曲折词缀的减少归功于语音的变化及因某些词语与其它词相似而推测出其词形变化的类推方法。语音的变化是简单的也是深远地。比如以字母a, o, u,e为结尾的曲折词缀被统一为一个字母,也就是所谓的“不确定字母”,后来这个“不确定字母”在书面上写为e。产生的结果是原有以—a, —u,—e 结尾表示意义区别的形式简化为统一以—e结尾的词汇,这样以曲折词尾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消失了。曲折词尾的消失还表现在词语词性(sex)的简化。古英语中名词的词性不是由意义决定的,词性可能与意义相矛盾的。比如woman(古英语wif-mann)的词性是阳性,因为该合成词的第二个词是阳性的。然而在中世纪时这些表示词性的曲折词缀逐渐消失,从而词性由其前面的形容词和语境决定。英语内在深层次的变化规律告诉我们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它本身,即内因,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因和外因双重所用推动着语言的发展。

备注

①古英语:根据英语的发展进程我们一般把英语分为古英语(450—1150)中古英语(1150-1500)以及现代英语(1500——至今)。英语的前身是日耳曼语,所以古英语是以三个日耳曼部落:朱特族,盎格鲁族和萨克森族入主英语为开始。而中古英语的划分大概以诺曼人入主英国一百年后开始。而现代英语则大概以文艺复兴为标志。这些划分虽然与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但从某种意义上还是任意的,因为语言的变化是缓慢地延续地。②日耳曼语:18世纪在发现印度梵语与欧洲语言的某种缘源后提出了印欧语系的设想,1882年德国的语言学家进一步根据语言相似进行类推提出了印欧语系的9大语言体系。英语则源于日耳曼西支。

参考书目: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英语史》第四版 作者:Albert C.Baugh 和 Thomas Cabl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9 P105--194 English Linguistics 《英语语言学》主编:王东坡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P76-9

作者简介: 刘爱兰

学历:在读硕士

工作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上一篇:2010对口支援总结下一篇:项目前期策划编制审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