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13篇)
1.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 韩朝平余荣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生态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育理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一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学思结合”教学思想。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这便又是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相机提问。因此,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可以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能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班级教学的动态环境中、实践中具体研究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2)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转变的文献进行学习和探讨,以促进课题在我校的深入发展;
(3)案例研究法:对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而取得成功和失败的相关案例予以研究和探索,从而建立富有实效的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五、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按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主要工作:
(1)申报课题,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2、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1月)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举行教学沙龙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3、总结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2)撰写研究报告。
(3)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六、课题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姓名 韩朝平余荣军 职 称 中高 工作单位及职务 森达实验学校校长
学术专长 教育管理
课题组中的分工
课题负责人 负责课题指导
负责课题指导
负责课题申报、研究及结题报告的撰小高 森达实验学校教科室副主任 数学教学
写 森达实验学校
王吉明 曹兆文 夏玉良 徐友萍 李文娟 陈步珍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数学教学
教导主任
森达实验学校总务主任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导副主任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长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师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师 数学教学
负责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 负责课题经费的筹措与管理
负责课题的调研、整理资料
课题会议记录
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存档
负责研究报告的形成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在进行这项研究之前,课题负责人及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曾参与了县思者足音《有效提问—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的校本教研研讨,其沙龙纪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发表,对课题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课题负责人有能力承担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他们的参与是对本课题的有力支持。
2、我校拥有一支强而有力的数学教师队伍,全体数学教师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精湛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以及健全的生理心理素质,教科研意识强烈,有敬业精神。另外,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新颖,在市、县各类评优课中屡获好评的优秀骨干教师,他们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3、本课题理论框架论证较为充分,研究设计较为严谨,这是我们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参与课题的老师对自己的课堂将进行录音、分析,逐步建立资料库,拟对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环节进行具体研究,以便于找出现有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效益。
4、本课题由教师团队共同完成,合作与分工明确。并于2011年2月——2011年6月结合教学经验,寻找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设计了可行性报告,制订了实施计划;于2011年7月——2013年1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对课题进行全面的验收评估。
2.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二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着重点, 也就是切入点、疑问点、趣味点等。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具体和精简,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次数要适当, 不能太少, 也不能太多,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和价值。如果把太多的问题都留给学生去思考, 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疲劳感, 失去思考的兴趣, 这对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很不利。
二、提问的内容要精心设计
素质教育提出,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师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须要有精心设计问题的技能。
(一) 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课堂提问可以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其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 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那么如何设计提问呢?问题的设计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 比如在学习《你们想错了》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课题中的“你们”是谁?想错了, 错在哪里?通过课题来设计问题, 从而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整体去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到主人公优秀的品质, 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通过思考问题、理解问题, 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 提问的内容要有价值
问题的设计要难度适当。如果问题太简单, 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解决, 这样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发展, 所以, 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价值, 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 针对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给他寄的信, 教师设计了这些问题: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理由是什么?如果爷爷收到了信, 会改变凡卡的命运吗?理由是什么?这些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就能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也会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 在创新思维处提问
当学生通过思考学到知识的同时, 再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就能培养创新能力。所以, 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在学生体验到成功, 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教师再次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探究和谈论,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学习《郑成功》这篇文章的时候,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台湾同胞赶来慰劳郑军官兵, 郑成功也对他们表示感谢。提问:“假如你是台湾同胞, 你有什么话想对郑军官兵说?假如你是郑成功, 你有什么话想对台湾同胞说?”从而激发学生思维。
(四) 提问要明确具体
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所提问题要明确具体, 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才会有了思维的方向。比如在学习《穷人》这篇文章的时候, 有的教师这样提问:“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不具体, 所以学生感到很困惑。然后教师紧接着这样提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既然是桑娜, 那课题为什么不用她的名字, 而用‘穷人’呢?请同学们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去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明确多了, 有的学生说:“因为主人公很穷, 所以课题是‘穷人’”。还有的学生说:“桑娜收养的孩子家里也很贫穷, 所以课题是《穷人》。”同时学生经过读书和思考了解到:“课文中主要写了三个人物, 因为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内容描写的是穷人之间的事情。”然后教师接着问:“通过他们之间的故事, 你有什么启发?”这个时候, 学生感悟到了穷人身上的高尚品质。
(五) 提问要立足重点, 突破难点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用多, 但是要精, 要突出文章的重难点。比如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时候, 抓住关键的句子或者是词语, 这些一般就是作者情感的有机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读、多感悟, 多对这些句子进行质疑, 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中心思想。如在学习《长城》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找找关键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然后设计提问:“为什么龙城被称为是奇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了解到:当时条件如此艰苦, 环境如此恶劣, 人们靠肩膀和双手建成了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的修建更是凝聚了人们的血汗和智慧, 这就是奇迹。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设计问题。
(六) 提问要留疑
留疑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的时候,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 为下一个环节学新知识打下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提问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个不断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了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学科中, 有些问题可能会有很多的见解, 可能会使学生暂时感到迷茫, 但这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使其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心逐渐平静下来, 然后发现问题……就这样, 整堂课就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结束。如果下课的时候, 教师能再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 学生就不是被动的学习,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乐趣。
三、结语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实践和创新, 认真钻研教材, 明确提问的要领,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问题, 找到问题切入点, 只有这样, 课堂提问才能有效, 才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才会更加生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 进一步认识到了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在课堂提问方面也是如此。提问是一门艺术, 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参考文献
[1]龙华.课堂提问方法浅谈[M].教育教学论文集 (之十)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4 (1) .
[2]余林生.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习兴趣[M].教育教学论文集 (之二)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4 (1) .
3.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教师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曾精心准备问题,但提问效果总是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提问的策略把握不好,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有效提问。导致低质量,毫无启发性的无效问题充斥课堂,学生茫然,教师疲惫。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自己的物理教学中总结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提出困惑,困顿中灵活求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弃直就曲,迂回中豁然开朗
“曲问”是相对于“直问”而言的。“直问”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则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先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提出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然后瞄准时机,托出要点“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讲过光的衍射后,如果直接问:光发生衍射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如改成:我们常说“闻其声不见其人”,它所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把声和光加以比较,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种弃直就曲的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同类相比,理解与记忆同行
类比式提问是指运用类比来提问的方法。它可以在同种事物或不同种事物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进行,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认清事物间的相同或不同点,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在教学中可用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的两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么才能保持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始终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了多种回答,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的类比的提问,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
四、激发兴趣,引起思维冲动
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例如,在讲热传导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下面的小鱼为什么却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这类提问方式可用于新课教学中,例如:表演气功的大师,为什么在胸前放一块石板后,再用铁锤敲打?或躺在布满铁钉的木板上睡觉,这时可让学生想,若是一根铁钉,这位大师还敢睡在上面吗?这些问题,将会把学生的思维及时带入活跃的状态,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角色。
五、制造分歧,在冲突中解疑
这是在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理解认识趋于一致,但不够全面,甚至错误时,教师故意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分歧通过讨论,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提出如下问题,有一块宽0.6米高1米的平面镜挂在墙壁上,在镜前有一点光源s,问:能看到光源s的像的范围是多大?有的同学开始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镜子有多宽,就应是多宽的范围内可以看到,这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平面镜成像规律,通过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根除这一错误认识。
在讲大气压强时,可以用玻璃杯、水、纸片做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玻璃杯盛满水,盖上纸片将杯口倒过来时,纸片会掉下来,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纸片并没有下落。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纸片不会落下来,是受什么的作用呢?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迫切要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积极地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又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细绳的一端系住一把铁锁头,制成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铁锁头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接贴近鼻子,然后放手,使铁锁头摆动起来,这时很多学生都会替老师担心,生怕铁锁头会碰到老师的鼻子,但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铁锁头并没有打到老师的鼻子。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问铁锁头为什么不会打到老师的鼻子呢?这为学习机械能守恒做好了准备,通过实验演示后提问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有多广阔,物理就有多广阔”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也是无穷无尽的。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⑴陈云奔编著《提高教师效能——给实践者的建议》[J]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⑵杨小洋 《从观念到行为:对教学中的问题观及问题式教学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5/10
4.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四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方式中几种低效方式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具体策略和办法。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课堂;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本文拟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评价作探索,供同行研讨。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某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样的,在实际的处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低效提问,例如以下四种方式是低效的。
1.“玩跷跷板”式提问
据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同而不同,教师比较倾向于让好的学生回答具有“论证性”的问题,而让差的学生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甚至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对好的学生采取的民主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鼓励的态度。而对差生所使用的专制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打击和排斥的态度,这种“玩跷跷板”的游戏导致了学生参与提问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
2.“对牛弹琴”式提问 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老师在课堂中“义正词严”、使用强迫性的语言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有“是”或者“不是”的选择。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有在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教师是在“对牛
弹琴”了。
3.“踩西瓜皮”式提问
有的教师备课时未对课堂提问作设计,上课提问随意、混乱,没有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那里。课堂提问指向不明确,有时提问很密集,有时稀稀拉拉,有时跨度很大,有时跨度很小,思维缺乏连续性。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若干策略
1.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要求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以利学生知识迁移的回忆性问题;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叙述、比较、说明等理解性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应用性问题。
2.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
据研究,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将导致高思考力水平的下降,太难则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
3.瞄准数学课堂提问的时机
(1)在介绍新概念时提问
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学时从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1)概念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它们和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 3)如果改变或者互换概念中的条件和结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提问力求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2)在分析比较时提问
数学知识的内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许多知识存在形似神不似的差异,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就应当让学生把新旧知识作一个系统的归纳,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后,有必要对这两个方程的作一些比较,故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说出两个方程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它们的解又有何不同?这一环节在一定的情况下,需要教师作出适当的提示,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发现,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鉴别能力。
(3)在知识应用时提问
学生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后,可让学生进行概念辨析,如下列四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10x2=9;2(x-1)=3x;2x2-3x-1=0;-=0;2)判断未知数的值x =-1,x =2是不是方程x2-2= x的根;3)把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9x2=5-4x;3y2+1=2 3y;4x2=5;(2-x)(3x+4)=3。讲解时要讲清方程变形时,哪些属于代数式变形,运用了什么法则;哪些属于等式变形,依据什么性质。
5.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五
英语: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用心细节之美,提高教学实效
评价规范,把握几多——小学英语教学评价规范重建的实践研究 打开轻松之门 方便自己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五味俱全”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给一个语言支点 展一片语言天空
玉不琢 不成器——农村小学生英语听力训练之录音模仿辅导经验谈 小学英语书写能力有效性培养初探
立足文本,放眼文外——谈故事化教学在Let’s learn中的有效运用 隐形的翅膀, 有效的课堂
依托反思簿,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
学会倾听学生的需求——小学英语选择性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图式”与快乐阅读——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简笔画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初探 改进五种教学行为,减少学生英语分化
让流动的花朵同样在英语学习中绚烂绽放——外来工子女“插班生”英语学习有效性探索
感悟合作 提炼策略——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备课的探索与实践 学会课外“觅食”补充课内营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点滴谈 精心设计板书 优化课堂教学
把握发问时机 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创新单词记忆方法,提高词汇记忆实效
创新评价,促进发展——议小学英语口语终结性评价的实施与规范 聚焦情境,打造有效课堂——浅谈小学英语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Phonics成功实现PEP英语拼读三部曲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探究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问”出精彩来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论也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足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原理,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产权内涵及经营权实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理身的特点,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比较与鉴别相统一,从风景名胜区产品特性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立社会各界对此争论,结合旅游业自近年来,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而
6.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六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根据专家立项评审意见和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工作,顺利进入2016上半年,也就是课题应用研究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也有了一定进步,下面就将半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组成员上观摩课,研讨课,并进行研究分析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及时充实过程性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撰写论文,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策略。
1、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方式,反复尝试改进,使课堂提问趋于高效、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好的提问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用提问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皮亚杰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亲身经历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这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巧妙的提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学生们用小棒摆作品的主题图,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①你们会摆这么多作品吗?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此处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②你所摆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表示。
③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
这个例子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经历了由特例进行探索、归纳、猜想的积极思维过程,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3)、用提问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①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
②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③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状需要的条件)
④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2、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方法。
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互相观摩交流越来越达成共识形成以下课堂提问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课堂提问要讲究明确的目的,提问必须要为教学服务,备课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了引课?还是为了前后联系新旧知识?或其他目的。课堂提问要尽可能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
如六年级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为了引课,激起学生兴趣。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六(3)班开家长会,老师请家长坐在自家孩子的位置上,出示班级座位图,圈出小明的位置(第5列,第4行),问题:①如果你是小明准备怎样描述小明的位置,才能使家长既准确又快速地找到位置?生1答略、生2答略、生3答略„„②同是小明的位置,却有如此多的方法描述,这样不简洁,又麻烦,还让人容易混淆,你有好的建议吗?生1答略、生2答略、生3答略„„。这时,我说同学们的建议太有价值了,怎样才能用统一的方式既准确又简明地描述小明的位置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策略
学生的生活阅历,与老师不可同日而语,许多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比较多地“参考”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这就导致了许多在老师看来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是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所以老师设计问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思考有方向。
(3)引发学生的质疑的策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质疑的习惯,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力求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发现新问题和独特见解。例如:“圆柱的认识”一课,学生学习后已经知道“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我想学生真正理解了圆柱的特征了吗?为了引导学生对圆柱的认识进行质疑: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吗?”学生经过讨论并结合实际例子得出“腰鼓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但它不是圆柱体”并说出了理由从而加深了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通过从常处生疑,向细微处问难,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质疑精神,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也提高了质疑,释疑的能力。
(4)问题具有层次性的策略
提问要紧密联系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这样以求再次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盼望柳暗花明的过程,这时教师如能抓住时机,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矛盾冲突,适时针对性提问、打开思路、促进问题的解决。
(5)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策略。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可以明确的,也是唯一的。这样的问题,只要一个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其它学生就没有发言的机会了。这对于那些特别想发言又没有得到发言机会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打击,如果经常这样,他们就会对课堂发言失去兴趣,相反提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仅增加学生发言机会,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开放性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6)问题具有创新性的策略
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不囿于常规,而又合乎逻辑规则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具有思维独创性,教师除了要善于提供“鲜活的思维素材”外,首先自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下,设计出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丰富想象力和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进行实验课的展示交流评估小结,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
在总结了课题组课堂提问的策略后,研究成员又开始新的一轮的研讨,在上交流课时,尽量把形成的提问策略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并进行了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探讨,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形成了初步的有效的策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课堂提问还有过去习惯性的不好做法。
2、提问目的性不是很明确,总结出的策略贯彻的还不是很充分。
3、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在不断摸索、探究中收获了点滴经验,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型的做法;也有困惑和挫折,如:如何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等等。
三、今后的工作。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学习课堂有效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
7.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七
一、问题的设计要精心
每节课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要关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背景和情境对问题进行设计,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困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 增强学生全方位数学解题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如果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具体, 不合理、模棱两可, 笼统散泛, 让问题受问者不知道问题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 不能真正领会教师的题意, 结果是有问无答, 或者是答非所问, 从而致使课堂教学不和谐, 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针对性、合理性、知识性和探究性,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正常思维, 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和悬念性。趣味性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悬念性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问题设计要有生活性和娱乐性。高中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太广, 有些数学术语还没有接触过或不理解, 因此, 问题的设计不能太深奥, 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对生活有用, 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一课的讲授中, 经过精心设计, 教师提出了以下一套问题组合:1, 问题情境, 从生活中, 我们能发现很多对称的美如盛开的花朵, 如显微镜下的雪花, 如湖边的小山和它们在水中的倒影等等。问题1: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两种对称, 请问分别是什么 (衔接学生知识背景) ;问题2:画出y=1/x和y=x2的函数图象, 并从对称角度研究看看我们都能发现什么;问题3:讲两幅函数图象的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 能不能从中归纳出一个y=f (x) 的函数图象?能不能从中发现生活中的对称性?问题4:能不能从数量关系上来解释这种上述函数的对称性关系?
这样设置问题使教学问题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生活情境之中, 使之适合学生智力与能力, 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也刚好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相当不错。
二、问题的导向性要强
“学则须疑”, 问题的数量却不是最重要的。必须有的放矢, 问题的导向性要强。要能射中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在提问时要抓住时机, 寻求到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使问题提到问题的重点难点上, 并且要给予一定的导向。北宋文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设疑, 方是进矣。”教师要善于在看似十分简单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来, 因为这样的知识点因平淡无奇, 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思维处于“低谷”, 这时教师应投石激浪, 巧妙提问, 再次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让学生在自身的求知欲下积极的去探索。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往往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害点。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处巧妙提问,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思维凝聚在这些知识点上, 从而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点。
例如在交集与并集一课中准备讲交集之前提出这样的问题:观察两个集合A={1, 2, 3, 4, 5}, B={2, 3, 4, 5, 6}, 问题1:从个体因素来分析, 这两个集合有什么共同点。在这边一问不仅仅起到了复习刚刚讲过的集合的概念。同时为一会讲解本课的重难点交集指明了方向。让学生对交集有了比较感性的认知。
再比如课堂中部提出这样的问题:学校为欢度国庆准备了一场文艺演出。我们班级一共有56位同学, 其中会乐器的有12人, 会唱歌的有4人, 会演语言类节目的有7人, 会跳舞的有16人。
请问:1, 有多少同学既会跳舞又会演奏乐器?2, 班级中有多少同学什么都不会?3, 如果其中有2个人会唱歌又会跳舞, 3个人即会乐器又会语言类节目, 请问有多少同学会三项以上的项目?
这个问题集合了交集并集以及集合的几乎所有重难点, 导向性十分明确。跟生活联系紧密。在实际使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对问题反馈的评价要多元化, 科学化
8.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提问 问题情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55-03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课堂观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提问更有效果,什么才算更有效的提问策略呢?因此,我们走进了高级教师巢老师的课堂去寻找答案,课后巢老师谈到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把握重点,研究难点,让问题与所学知识相呼应,使所提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核心与本质。为此,教师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应带着强烈的感染力去提问,同时要热情地启发和引导他们,让学生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摘录了巢老师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段,并收集和分析了巢老师课堂上所使用的提问方法和提问策略。
二、课堂教学片段
教师:数列 的前n项和是多少?
学生甲: 。
教师:很好,如果数列变成 ,它的前n项和又是
多少?
教师:请你先把求和的式子列出来。
学生甲: ,下面怎么操作呢?
教师:前面你是怎样想到变成差的形式的?
学生甲:前面做过的。
教师:你们说 这一式子为什么可以变成 ?那
是因为分子可以写成(k+1)-k的形式,所以有 。
现在分子的差是2,该如何求数列 的和呢?
学生甲: 。
教师:请你观察一下,最后通过前后相消还剩下几项?
学生甲:还剩下4项, 。
教师:但是现在原题的分子式1,该怎么处理?
学生:每一项先乘以2,再除以2。
巢老师给出了一个与本题有关且做过的问题后,学生很快就会解答了,说明学生以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当巢老师复习后又问到原题时,学生就没有反应了,于是巢老师转变思路,利用“联想搜索”的策略提出问题“前面你是怎样想到变成差的形式的?”从而了解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裂项相消的规则,但学生只是生搬硬套,是因为“前面做过的”,由此可看得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好裂项相消的方法,当题目变了以后就无从下手了。接下来巢老
师利用“提示关键点”的策略提问:“你们说 这一式子为
什么可以变成 ?”帮助学生回忆是如何裂项的,接着巢
老师自己说出了原题裂项的关键点。提问“那现在分子的差是2,
应该如何去求这一数列 的和呢?”学生
回答用裂项法,但没有给出结果。于是巢老师再次应用“提示关键运算步骤”来问到“请你观察一下,最后通过前后相消还剩下几项?”当巢老师回到原题时问道:“但是现在原题的分子式1,该怎么处理?”时,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类问题。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
1.创设先入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先入情境的创设,使得案例情境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有层次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寻找知识的本源,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面广、自由度高、积极性高。
2.创设数学实验情境,引导学生用实验去解决。
案例1:排列组合知识作为高中的选修内容,由于抽象程度很高而成为“教”与“学”的难点。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把题目讲清楚,且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从而思维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一知半解、模棱两可。
例如:将编号为1、2、3、4、5的5个小球放进编号为1、2、3、4、5的5个盒子中,要求只有两个小球与其所在的盒子编号相同,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情境创设:让学号为1、2、3、4、5的学生坐到编号为1、2、3、4、5的五张凳子上,要求只有两个学生与其所坐的凳子编号相同,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这里的关键就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成为题目中的“演员”,成为问题解决的主角,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抽象、枯燥的,但可以从中学到知识,逐步掌握解排列组合题的规律,抓住本质,从而以不变应万变,灵活运用。[1]
3.创设问题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递进。
案例2:用砖砌墙,第一层(底层)用了全部砖块一半多一块,第二层用了余下砖块一半多一块,依此类推,每一层都用了余下砖块一半多一块,到第十层恰好用完,求原有砖块的数量?
问题情境1:设第n层用了an块砖(n=1、2、3、4、5、6、7、8、9、10),原有砖块有x块。如果得到数列{an}是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这一结论,是不完整的,必须进行完整的证明。如何严格证明数列{an}是等比数列?必须要找到an+1与an的关系,但比较困难。由于第n+1层所用砖块数与第n层所用砖块数都与到第n层时所余下的砖块数有关,所以引入参数b,得到了下面一种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2:設第n层用了an块砖,第n层时上次剩下砖块为b块,则由题意得数列{an}是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这里是用等比数列的定义证明了数列{an}是等比数列,弥补了上述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的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
四、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1.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的策略
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注重数学应用的最终目标上,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切入口,以认识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媒介,思维转化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2]在教师有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积极思维,达到轻松熟练地掌握知识,并使那些原来害怕数学学习的学生,变为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真正掌握好知识,用好知识,活学活用,增强学习的能力。要达到目的,包括:引起并维持注意力;加强针对性;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产生满意感。
2.层层设问引导思考的策略
学生的思维通常较肤浅和缺乏深度的研究,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做到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深刻的思维。例如巢老师的课堂片断中,
数列 的前n项和是什么?如果数列是 呢?他的
前n项和是多少?为什么前面你会想到把它变成差的形式?想想
为什么能裂成 ?通过多个问题层层设问,不断引
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裂项求和的方法和本质。
3.多角度设问的策略
为了使学生摆脱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打开新的思路,教学中应该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位思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通过审题你可以发现什么重要信息?题目的条件所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们对结论有什么影响?请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指的是哪些方面?通过多角度设问,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能全面深入的理解问题的本质。
4.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
第一,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关键之一是要注意该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们不同的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不同的解题答案,甚至引起学生的争论。
第二,设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思考问题,形成知识网络。
第三,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异心理,鼓励学生猜测联想。
例如: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一节中,学生学习了向量数量积的五个性质、三个运算律后,由于这些性质、运算律及例题结论与实数运算是相同的,学生自然会想:实数运算的那套规律可否搬过来?事实上课本中的“想一想:向量数量积是否满足结合律”就是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有一位教师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思考:向量数量积是否还可以满足其他的运算律或性质。结果有学生提出“若则或”,当时,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该学生给出理由。于是,学生展开了猜测和联想,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适当的改变条件,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开放性问题特例出发进行引申、推论,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第五,合理的处理现有的教科书中的问题,包括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改编教科书中的习题。
5.设置悬念的策略
在问题教学中,设计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想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尤其是教学进行一定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下降,此时,设置悬念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悬念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比如在函数y=Asin( x+ )的图像中,函数y=Asin( x+ )(x R,A>0, >0)的图像可由正弦曲线通过伸缩、平移得到。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就适时地让学生探讨一般函数y=Af(ax+b)(A>0,a>0)的图像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法由y=f(x)的图像得到。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探究能力。
6.将问题加以分解的策略
可以将一个问题加以分解成各个分问题,通过各个小问题的解决可以达到对总问题的解决。各个小问题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各个小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依赖性关系,呈现链状。具体来说,如果把总问题分解成为a、b、c三个分问题,那么这三个分问题及总问题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解决a而达到解决b,通过解决b而解决c,最后解决总问题。这个关系可表示为:a→b→c→总问题。例如:数列{an}是公差为正的等差数列,a2,a5是方程 的两个根,数列{bn}的前n项的和为Tn,且Tn=1-(1/2)bn(n N*)。记cn=an·bn,求数列{cn}前n项的和为Sn。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先求出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再利用an=Sn-Sn-1(n≥2)求出等比数列{bn}的通项公式,最后cn=an·bn这一数列,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數列{cn}的前n项和Sn。这个问题是层层关联,不断递进,通过将大问题进行分解,各个击破,易使学生接受和掌握,从而解决总问题。
7.特定情境中使用各种关键词提问的策略
主要包括:①要求学生用“假设”来提问,以便使学生在面临一个假设的情景时进行思考。②通过“想象”来提问。比如研究直线斜率时让学生想象楼梯或者山坡的陡峭程度,使学生感觉非常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③通过“猜想”来提问,这就是在论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对有关的情况进行猜想,对问题作出一定的试探性的估计和设想,从而为进一步思考问题开辟道路。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猜想不是乱猜,而是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已具备的条件去寻找尽可能正确的结论。④用“可能”来发问,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或前瞻性地推测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学生通过想象或实验推测其正确性,这样在让学生复习了已有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⑤用“除了”来发问,如除了用基本规律解题外,还有哪些方法?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广开思路,使思维得到尽可能地发散,然后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⑥用“替代”来发问。替代,就是用能达到相同目标的新途径或材料替换原途径、原材料,以解决特殊问题。例如,有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要测量高大的建筑物的高度,没有足够长的皮尺,可用什么替代?”学生回答可以用解三角形问题测量来代替等等。
数学学科比较严谨,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问题。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从不全面、不深刻逐渐发展到成熟起来。他们容易忽视定义、定理的先决条件,常常被表象迷惑,容易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对数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缺乏深入挖掘。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采取相应的准备和措施,对症下药,让学生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邹玲.让学生成为主角——浅谈排列组合的解题策略[J].新一代(下半月),2010(10)
2 刘萍.新课程与“问题“为伴——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科技资讯,2007(8)
9.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九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课堂提问是传播知识、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形成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可以说,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必先从实现“有效课堂提问”开始。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诚信为本》时,用简笔画画出“小木偶奇遇记”里的比洛丘,先问学生认不认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再提问他的鼻子为什么会越来越长,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再顺势诱导学生联系教材,谈谈为什么要讲诚信及如何做个诚信的人。
二、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如教学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富起来》时,由“春天的故事”引入改革开放话题后,可提问学生:改革“改”的是什么?
是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7学生经过充分讨论,联系教材得出结论后,教师再用“足履关系”作比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来,“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这个疑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勿以恶小而为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抓住“危险的诱惑”这一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良诱惑?它们有什么危害?为什么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诱惑?青少年应该怎样抵制不良诱惑?以网络为例,说说你怎样避免网络的不良诱惑。这样提问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身边的各种“诱惑”,初步具备对各种“诱惑”的辨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明辨是非,自觉理智地拒绝不良诱惑,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矛盾之处,也就是认知上最感困惑的地方,有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有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中突等。在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教学“平等待人”这一内容,讲完“每个人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我们要平等待人”后,可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讨论:一个老人上了公共汽车,没有人让座。售票员请一个年轻人为老人让座,年轻人无动于衷。站在一旁的王丽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吗?”年轻人反问道:“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凭什么要我给他让座呢?”请你帮王丽讲出反驳那个年轻人的道理。
五、要抓住聚合点来提问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课文的基本观点或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时,首先就热点设问:“你了解‘同票同权’吗?它有哪些规定7为什么要出台这些规定?”这种结合热门话题提问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并掌握知识。
六、要根据教学重点来提问
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反应。每课都有相关的教学重点,抓住教学重点提问可以使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内容给予一定的重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做出反应,给予注意并加深印象。
10.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十
结题报告
平昌县泥龙小学 车博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国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此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课程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等。然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师教学的领地——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要研究目标。
但是就现在课堂教学中总体上存在着教学内容设计零碎而缺乏整体性、学生因没有明确任务而缺乏学习目的性、提出的问题或太大或太小,缺乏序列性,不利于问题解决、忽视学生行为的分析,学生学习的介入水平受到影响等几大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该牢牢把握有效问题的提出,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以激起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让问题从零碎的片段到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把社会中心的
“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的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务必对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模式,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提供成功的经验。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好的驾驽课堂。
(3)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培养,自主提问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三、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问题的设计及其策略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因而研究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主要的关系,也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大语文观,我们对于中心问题的提出,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策略:
1、以文眼为突破口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一两个关键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设置中心问题,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策略(1)抓课题设置中心问题 操作模式:案例《花潮》:
1、对“潮”的感知
出示潮水的课件,在背景音乐下,课件展示潮水澎湃的声音,宏大的气势,并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潮水(板书)。
2、与“花”的联系
出示花潮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看着迷人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引出中心问题
师:动人的潮声,澎湃的气势让我们深深陶醉,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跟“潮”有关。(板书:花潮)那么,这“花”和“潮”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呢?
生:初读课文,提出中心问题:海棠花什么地方像潮水?
(评析:“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批判精神的培育”是当前我们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了相关要求。教学伊始,学生在欣赏了气势磅礴的浪潮和美丽的花潮后,在谈感受中不由自主地引出了话题:这“花”和“潮”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呢?在揭题中发现花和潮本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兴奋点被这一话题调动起来。提出中心问题:海棠花什么地方像潮水?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
识与批判精神,让学生在揭题后就感知了花如潮;在初读课文中,马上寻找花如潮,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体会花如潮,感受人如潮、心如潮,皆因花如潮,起到了一线贯穿、不枝不蔓的非常效果。让学生对“花潮”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迫不及待地想打开了书本去寻求答案,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促进学习做了不错的铺垫。)策略(2)抓中心句设置中心问题 操作模式:案例《晏子使楚》:
1、、简介背景,揭题。
(1)、导入引出“晏子”(板书),对“子”的拓展理解。(2)、这一次晏子被派遣出使楚国,板书:使楚,对“使”的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问题(1)、检查预习情况。
(2)、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师: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
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师:楚王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3)指读
(4)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尊重、不敢不(不得不)
3、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
(评析:《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一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的质疑,使学生开始去很好地思考这句话中的“奥秘”: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中心问题的产生也是水到渠成: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自然这个中心问题也非常容易转化为中心任务:晏子的口才表现在哪里?对于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教学非常容易展开,也可以使学生的高段语文对文本的探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的作用。)策略(3)抓主要人物设置中心问题 操作模式:案例《赤壁之战》:
1、课前听《滚滚长江东逝水》
2、《三国演义》了解,揭题导入
(1)、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呢?——《三国演义》
(2)、师:你了解《三国演义》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小说中的第49、50回中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播放课文课件
(2)、指读生字词:率领、调兵遣将、坐不惯、渡过江、计策、丢盔弃甲
(3)、你能说一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黄盖献计采用诈降、火攻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4)、在这场战斗中主要有三个主要人物——点击:周瑜、黄盖、曹操
5、抓住问题,深入学习。
(1)、设置中心问题:你觉得在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这场赤壁之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找。(2)、学生自学。(3)、反馈交流。
(评析:《赤壁之战》是一则历史故事,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本课中心问题“你觉得在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这场赤壁之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提出非常好地抓住全文得以铺展,以及激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
在阅读中有着个体的感悟,并能抒发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上超越,真正实效的体现,并且问题序列得以层层深入,教师得以有序指导,引导学生在战争中要想获得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以情感的聚焦点为突破口
有些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备课,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纬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策略1:引用
操作模式:案例《万里长城》:
1、师:长城,是著称于世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旅游者登上长城饱览万里长城的宏伟雄姿,亲睹这一天下奇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亲临长城,之后他为长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出示句子,齐读)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2、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长城,亲近长城,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个伟大的奇迹吧。(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中心问题: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评析:《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
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因此,挖掘情感素材,紧紧抓住“伟大的长城正是由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这样一个情感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长城、热爱中华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教学思路。
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整节课的设计围绕着中心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展开。作为一个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总统——克林顿,为什么也会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也会对长城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而这个问题又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感悟。以问题为中心,不仅提高了知识的整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趣味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策略2:背景知识介绍 操作模式:《江姐》等古诗
教师指图引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吊人木架、老虎凳、电椅子、煤火炉、粗绳子、手铐脚镣、竹钎子等等。这些都是原物,由于事隔50多年,黑不溜秋、锈迹斑斑。可看上去是多么恶毒和张狂。当年的革命者就是戴着这样的手铐被推进这个屋里,几个五大三粗、凶神恶煞的特务不停地变换着刑具,把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据说,一个多月来,江姐在狱中经受了七次酷刑,每次都被折磨地昏过去,可是她都凭着坚强的意志,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硬是挺过来了……
学生在教师的解说下,深入地理解课文,并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策略3:朗读
操作模式:《示儿》
根据课文内容,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1)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 憾的情景;
(2)学生边读边想:
a、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b、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情感。
3、画:
a、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b、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c、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d、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e、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知道了教学相关的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课题中提出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有效提问策略”的课堂操作模式
半年多以来我们围绕如何通过“探索有效提问策略”来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最有效的学习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提问有效策略”让学习者置身于明显的学习阶段。即(1)激活已有经验,探索有效问题(2)展示知识技能,运用问题策略(3)应用知识技能(4)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本课题的研究重在如何通过探索提问有效策略设计让学生更好的介入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以下我们就一堂教研课五年级《比金钱更重要 》操作模式实例: 本节课中教师一上课就抛出问题,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我” 感谢 车主
撞坏
这太奇怪了。你觉得一样什么东西在这中间起着关键的作用呢?(板书方框纸条)
一张小小的纸条,居然能起这么大的作用。你有什么问题吗?(一张纸条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板书?)让学生谈谈看法——
2、课堂交流,探讨问题,运用策略
这是一张不寻常的纸条,它代表的是诚实和信任。(板书:诚实 信任)
大家认为是这样吗?好好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纸,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纸条代表着诚实和信任。(运用问题策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然后展开学习研究)抓重点句体会:
句子一: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纸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是一走了之,也很正常,而作者不仅„„而且„„多么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啊!在这张纸条上,我们看到了„„)
还有补充吗?(还能从哪儿感受到我的诚实、信任呢?)
句子二: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过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在我。(反光镜离车身有多远,15厘米左右吧)(主动承担了责任,很诚实。那你认为责任在我吗?——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天黑、又有雾,归心似箭„„)
是呀,原因很多,有天气原因、车主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以不写纸条。但是我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主动承担起了这些责任。所以能从纸条中感受到了他是个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学生针对下面内容,进行课堂交流:透过一张小小的纸条,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和我对别人的那么信任,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
A、做到这些太不容易了,在当时的情况下。
B、他这么做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有点傻,碰到有人借机向你敲诈怎么办呢?(但是我还是这么做了。你认为我但是心里是怎么想的呢?(a)、他认为别人也会跟他一样诚实、信任;(b)、也许会有这种可能,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不能因为怕被敲诈而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诚实的人,再说,也不该那么不相信别人,况且,就是真这样,也有办法解决,邪不胜正嘛!由此,我们更觉得他是那么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对别人又是那么的信任,多么令人敬佩„„)
(4)这张小小的纸条确实代表着我的诚实、信任,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这张纸条对于我来说代表的是我的诚实和信任的品质,它又给车主带来了什么呢?(根据回答板书:真诚 感动)
3、反馈交流,解决问题(1)请学生读第二部分
(2)交流感受:诚实、真诚——用不了几个钱„„
感动、感谢——向你表示感谢
(3)你认为车主为什么那么做呢?(可想象一下车主收到纸条后的心情)(他为什么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借机敲诈呢?)
一张纸条,不仅给车主带来了同样的诚实和信任,还让车主感动着,震撼着,由于被尊重、被信任而快乐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我和车主的对话,感受一下车主的真诚和感谢(3)男女生角色感情朗读对话。
(4)小结:看,一张纸条,把我的诚实和信任传递给了车主,让车主感到了真诚的感谢,在我和车主之间建立起一份彼此信任和谅解的感情。难怪有这么神奇的作用。(点问题)
3、谈感受,揭示中心句,理解,总结课文
读到这里,有什么想说的?(诚实和信任让人和人之间更理解,更友善,这份感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所以车主说——读中心句
“以问题为中心,探索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其中最关键的特征是:将设计的问题转化为完整的任务,将设计的有效问题策略转化成学生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式的零碎行为。同时把有效问题设计策略,使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任务,让不能解决的问题,分解操作,转变思维行为。让学生介入到问题水平、任务水平、操作行为水平和动作水平,并在教师的有效策略运用下,较好地展开学习。
四、取得的成果:
(一)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还记得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还记得教师手拿教学参考,而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我们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老师不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把自己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实在在的引入课堂,积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呈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交往。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且在问题设计的语言上也让学生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态度亲切自然且富有激情,使得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改师道尊严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让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课程观念的变化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冲击,我们教师深刻地意识到教材给予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可以以此为载体,创造地使用教材。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设计时注意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再把语文课程只局限于语文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同时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得课程变成
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更多的“精彩”回归课堂。
(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学生大都有着浓厚的探索新知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课堂内教师总是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努力养成了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质疑是思维能力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设计的问题、疑点点燃了他们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并探索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二)、形成了一批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成果
11.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十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小学教学中,提问在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出一个好问题,这个好问题就会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教师不断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提问。教师问的问题多了,学生就习惯于思考了,那学生也会不知不觉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问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进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
提问太多,问题太简单 一些教师不顾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问了许多问题,好多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张嘴就能回答上来。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不爱思考问题了,再遇到难的问题就会产生反感情绪,而且学生随口就说会使课堂纪律比较混乱。
提问难度大,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只有部分优等生会解答,那些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就会丧失学習的积极性,对此学科就越来越没兴趣,甚至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这样一来就不能充分发挥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问题,许多问题不言而喻,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且容易造成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
教师缺乏课外知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课外知识非常感兴趣,一些教师只给学生们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古板的教学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现代的教学设施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加上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课外知识,学生会更愿意学习。
教师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现在的孩子们心灵比较脆弱,所以在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问题上,应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的学习。
教学提问的有效策略
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课堂有效性提问必须建立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吃透了教材,教师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删繁就简,有条不紊地组织教材,进而更好地组织教学。
问题有主有次,条理清晰 现在“满堂问”“随便问”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时间久了学生就不会思考了,在学习上越来越懒惰。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课堂提问入手。在一个比较难得问题下设置一些小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整个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使学生思路清晰、具有逻辑性。
随时提问,讲究实效 根据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时提问,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提问有技巧,有创意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表现在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答题的欲望。这就在于教师设计问题的技巧了,首先问题的内容要有新意,再次形式也应该新鲜。
有效设置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是课堂上的主要矛盾,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设置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师永远也不能离开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12.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优化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政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新课程改革提倡对话教学和互动教学。有效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可以将教师的关注焦点由教师转到学生身上, 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常见方法, 但并非所有提问对学生都是有效的, 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目的的。下面就有效提问内涵及有效提问如何优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提问的内涵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有计划、针对性、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教师要以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增强教学提问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了解学生, 心中有数。
要使设问在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整体了解, 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知识和智力水平及爱好特长都要摸清, 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 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不能只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欣赏和尊重, 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肯定和鼓励, 而不是斥责和批评, 这样, 学生的心情才会更加舒畅, 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积极, 更有兴趣和信心地去学习。
2. 精心设问, 导入新课。
上好思想政治课, 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在教学中, 教师的“导”, 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堂上, 教师应当细观察, 巧妙琢磨, 精心设问。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重点、难点, 不可空泛,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还要把解决的问题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 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提问是与生活相关联的, 是有价值的。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 才会被吸引到课堂中来,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参与者。比如在讲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 可以先播放歌曲《说句心里话》, 然后设问: (1) 当兵的“我”为什么要想家? (家中的老妈妈已经白发, 还有一个梦中的她。) (2) 既然想家为什么还要来当兵? (你不站岗, 我不站岗, 谁来保卫祖国, 谁来保卫家。) (3) 这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老妈妈、我、她、家、国家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哲学上把这种关系叫联系。)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提问, 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 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提问有度, 追求艺术。
(1) 调整梯度。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发展水平, 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指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 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 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 教师应提出既贴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 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因难而退, 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妨将复杂问题合理肢解, 深题浅问, 设计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小问题, 再把问题序列化, 形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 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便于学生逐一回答。 (2) 把握深度。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 又不能超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 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研究。只有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最活跃, 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才最高。 (3) 拓宽广度。从近几年的高考看, 一部分题目跨度较大, 综合性较强。因此, 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广度, 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对同一个问题, 从不同角度设问变形, 运用条件的变化和结论的延伸及条件与结论的互换, 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新问题, 这样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4) 注意频度。“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不可取。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互动式课堂, 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 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 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随大流”, 增加回答问题盲目性, 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 课堂提问要适量, 既不能过少, 也不能满堂问。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果,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下应有的思考时间, 避免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 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
4. 评价及时, 实现价值。
教师提问后, 有一种现象应引起重视, 即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反应。这种对学生的回答无反馈的设问, 也属于无效提问。评价反馈不能简单地说“很好”、“错了”、“对”等, 特别是否定性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明确的答复, 不能含糊其词, 要善于通过恰当的评价来引导, 激发学生的新观点、新思想, 多在鼓励中给予纠正。教师适当的肯定, 能保护和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 使他们敢于除旧布新, 敢于超常规探讨。
5. 联系实际, 设疑问难。
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必须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起来,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在讲解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 在我们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早恋”的苗头, 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 (不是, 刚刚学过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而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 (2) 假如你是老师, 你该如何做?怎样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学生回答总结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 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3) 假如你是该学生又该怎么做呢?为什么? (得出结论: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这样, 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发生这种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既学习了课本知识, 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收到激趣化难的效果。
13.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十三
2014信阳市教育系统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课 题 编 号
课 题 名 称
课题鉴定结项报告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研究2014jkjk0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道——课堂,而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又广泛的存在“学生学的艰苦,教师教的辛苦,”导致教学低效的现象,在对个别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教与学这对矛盾进行了认真统计及分析,并聚焦课堂,追求到问题的焦点——“方式决定效率”这个真问题,为更好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了通过有效教学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另外,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向这种严谨的逻辑推理过渡。这是一个逐步积累、衍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就能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近而达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教与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是被强制式地灌输数学知识,那么他们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地“生吞活剥”知识,稍好者“高分低能”,更甚者会厌恶或恐惧学习数学。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应试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也是当前新课改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 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另外,我校作为县小学数学学科基地、乡镇中心小学,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教学点的撤并,生源的扩充,客观原因的影响,我校的学生的智力结构很不平衡,而且彼此水平相差很大,坐在同一教室的同学之间就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为这样一些问题而困扰,如:教学时间、教学密度、教学梯度、落实情况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之一就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 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内容: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
【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
2、师: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也说不出谁最先冲过了终点,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 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
【案例2】《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
生2: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悄悄地)
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跑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虽然教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整堂课效果不佳。)
【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可[案例2]中“童话情境”却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案例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
[分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案例4】有位年轻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案例5】同样也是“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 【分析】:情境[4]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而在情境[5]中,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
【案例6】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 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1)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4年,我申报的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获得立项。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对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好地指导了课堂教学。
(一)深入调查,细致研究,揭示矛盾现状。
首先,我通过本校8名教师的课堂提问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教师教学时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 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有些教师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 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等。
问卷调查和课堂观摩显示,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偏多,很多是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的现象,而提问的有效性偏低,仅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而且提问欠考虑,随机提问、临时提问很多,优质、高效提问很少。提问时机把握不太好,提问切入点把握不准等状况。在积累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我撰写了调查报告《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
(二)查阅资料,读书学习,提升认识。
找到了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课题研究的前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将阅读情况写在博客上。围绕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均反映在读书笔记中,同时认真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积累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资料,为撰写读书笔记和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我借助网络资源认真查阅大量的资料,充分利用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教学论》、《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现代教学论基础》等十几本教育教学书籍。一本本经典的书籍,让我茅塞顿开,开阔了眼界;走近名师,精湛的教育艺术让我为之折服,探名师成长之路,让我的许多困惑烟消云散。
(三)理论指导,实践革新,丰富认识。在认真阅读教育专著,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坚持网络阅读、自主阅读,坚持写好博客文章,引发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并及时取其精华。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阶段总结论文和读书笔记,如《让艺术性的提问贯穿教学始终》等。
在深入调查与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多次走进教室,听教师上课,与教师学生一起座谈,并在学校中选取两位教师和两个班级为实验班,并将课题研究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我还坚持观摩华应龙、黄晓华、张建新等教育专家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向名师请教我的困惑与课题中的问题,倾听专家们的指导,特别是张兴朝校长对我的课题研究提出的改进意见,让我少走了弯路,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在工作之中,我及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阅更多的资料,从而保证课题研究吸纳最先进的理论精华,使课题研究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沿。
(四)归纳整理,总结成果,深化认识。
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根据大量的调查、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并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检验,查阅大量理论资料,吸取更多的理论精华,坚持撰写博客文章和读书笔记,并及时根据相关理论修改丰富课题研究成果。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显示:
1、关于课堂提问的新认识。
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认为如果一节课中的课堂提问共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常规管理性问题,它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能够顺畅进行下去。第二类是记忆复述性问题,它主要是勾起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复述整理的作用。第三类是判断说理性问题,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它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第四类是引导探究性问题,这几乎是每节课提问的主体,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不能引导学生探索,那么它不能算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第五种问题是自问自答式问题。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这五类问题所占的比例要恰当。注重判断说理性问题和引导探索性问题,将零碎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具有思考空间和价值“块状”问题。将其余三类问题有效压缩,从而使整节课不再是“问题轰炸式”的满堂问,2、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课堂提问要高质量。○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易、过难、无意义重复和表述含糊。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一些铺垫型、思考型或提醒型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核反应堆,它的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要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仔细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2课堂提问要适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所谓的“适时”。是指提问要讲究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
3、课堂提问要有层次。○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一个个问题像上台阶一样,一个高似一个地拾级而上。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步获取新知。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提问的“坡度”和提问的“难度”。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启发下才能进行探索,从而不断地迸发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简单明了,层次分明,这才是我们呼唤的课堂提问。
3、严格规范教师的提问行为。1把握“问度”,精问。○课堂提问数量不等于质量,不分析教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一味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设定一定范围,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容易产生疑问之处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 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提问的艺术,并不是多问,而是要讲究善问、巧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只有恰当、适时、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找准“问点”, 巧问。○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要找出“问点”,即在知识的疑难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加以引导。之间的本质联系,恰到好处的让学生解决了问题。所以课堂提问“问点”要精,结构要简单合理,才能使学生明确提问的目的,更好地回答问题。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多变的,只有适时而问,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A在学生兴趣点设问。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B在思维阻滞点设问。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自然成为教师的问点。此时设计问题,此时设计问题必须要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要交给学生思维的“拐杖“,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C在课堂高潮点设问。每节课都有高潮,在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上设问,可以使学生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把教学的重点与学生思维的高潮点融为一体。
3改变“问式”,趣问。○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角度的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教师提问角度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解决了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人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五、课题研究成果:
1、我充分利用一切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等十多部教育教学书籍。
2、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走访、听课、观摩等,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撰写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及引问策略》的调查报告。
4、深入课堂实践,观看名师展示课录像,并在此基础撰写了《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等论文。
5、课题组教师在我的带动下,主动调整、规范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的研究也带动了许多教师和我一起实验、研究,他们也从研究中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都在积极准备参加下一轮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推荐阅读: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9-07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课题上半年研究总结06-2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01-04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09-22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12-20
高效课堂构建与有效教学策略08-20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10-18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09-24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