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2024-06-2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共12篇)(共12篇)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一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HB12GL007]

[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 编号 201201074]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研究

夏建军 郭飞 安宴菲 王学军

(河北北方学院 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高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作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策措施,以期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能力提升;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A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内涵

“新生代农民工”首次提出于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户籍在农村而在城市就业的人群。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无论他们是从小就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在城市读书,和城市孩子一起长大,然后留城市就业,还是在农村长大后进入城市就业,但他们融入所在城市达到市民

[1]化的效果从而摆脱农民身份、进入更高社会阶层的基本行为目标和重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今天,他们正

以每年800万~900万人的速度飞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成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缔造者和见证人。

就业能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业能力的内涵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在发生着改变,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对其进行探讨, 导致了这个概念愈加模

[2]糊和多样化。但研究者一致肯定了就业能力理论对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意义,并将就业能力理论的关注聚

焦于最终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和再就业上, 他们对就业能力理论的核心意义和内容描述也具有一致性, 即

[3] 就业能力是指劳动者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并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高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企业要不断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提供

[4]充足的适用人才资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社会和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大都也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各方面技能也较老一代农民工有了更大的提高,但对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职业发展变化。因此要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学习的需求;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完善自我的需求;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客观需要。据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 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所以就就业目的来看,他们在城市就业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谋求自身的更好的发展。可见实施职业教育

[5]对于农民工本身而言是及其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要实现其人生目标和自身

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奋斗,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共同发展。

3职业教育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作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很难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新生

代农民工素质及就业能力,对加速我国城市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将巨大的人口压力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由此看出,我国农村人口依然非常庞大,依然存在大量无技能的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三农”依然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可以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化为有效人力资源;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升级;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可以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新生代农民工从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业领域就业。这就走上了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的良性发展道路,即: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6]—吸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

3.2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不同于基础教育,是一种以传播技能为主,以服务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第一线的一种教育。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某项技能, 获得就业岗位的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他们既不会农业生产又没有职业特长,既没有干重活的体力又没有干脏活的吃苦耐劳精神。只有加强职业技能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在城镇稳定就业。发展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为6.8年,意味着距离完成义务教育还差2.2年,如果填补上这个差距,劳动者收益可提高8.8%;如果把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相当于完成高中教育,劳动力收益则可提高21.1%(蔡昉等,2008)。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有利于延缓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更好的实现就业岗位与劳动力技能之间的匹配。

3.3发展职业教育,帮助增加收入,利于稳定职业

职业教育是面向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一种教育,它是一种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教育,是最直接、最具经济效益的一种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且能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从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使其的劳动所得增加。调查发现,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随着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收入弹性逐渐增大,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户,其家庭劳动纯收入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户。随着我国产业机构的升级,对熟练劳动者需求进一步加大,必然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两级分化,低技能岗位的减少,必然加剧低技能劳动者的失业,相反,高技能者会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而且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同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其职业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文化水平高又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他们文化基础好,基本素质高,就业能力强,就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就易于适应产业转型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就易于在就业竞争中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为永久定居城镇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对策措施

4.1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财力上增加投入,政策上给予支持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张,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了其中的40%,而这部分人迫于社会职业需求和生活压力,迫切需要学习技能,提高能力,增加收入,实现价值。但就业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过普通的义务教育来完成,只能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来完成。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成功大规模转移的需要,政府应当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投入,合理利用教育资金,充实优化教师资源,扩大职业

教育的规模和覆盖面积。一方面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通过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来提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正确运用经济学实践原理,合理充分运用有限资金,提高职业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对其投入的相对量和绝

[8]对量,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规模和供给总量。

4.2教育部门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面对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实行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办学模式。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的受教育层次以及心理接受能力的差异,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差异,因此要构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要面临最根本也是最为实际的谋生问题。对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其微薄的工资要承担起在城市的消费,这种繁重的生活压力,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钱,没有更多的精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接受教育,完善自我。因此要求有关部门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减少理论知识的空谈,加大实践的实行度,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体力到技能的完全转型。

4.3学校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强调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以此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变化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并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础、需求和企业的情况,使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均应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实

[9]际生活、学习能力,反映工作中的应知应会。

4.4社会应推广远程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网络化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飞跃,网络日渐充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对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而言,由于条件有限,导致其对网络接触并不深入,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在最基础的表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成功转型,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等高科技手段,所以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提高他们职业技能,实现职业教育网络化。同时,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制约性,发展远程教育,更能节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时间,有效地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学矛盾,且从经济上而言,这样更实惠,也能够减少职业教育学校的数目,节省国家很大一部分建设开支,更好地将这部分钱利用到教育质量上。

4.5新生代农民工要自强不息,在培训中完善自我新生代农民工要树立远大理想,要勇于吃苦,勇于拼搏,抓住提升自我的每一次机会,通过不懈努力,改变命运,改变自我,实现更高层生活的追求。继续保持奉献精神,顺应时代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一是利用现代化城市的一切便利条件,如:图书馆、阅览室、公益培训、科普宣传等,主动寻找教育、培训机会,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二是利用现代城市的信息化条件,如互联网、电视、广播、信息中介等,来实现知识的更新、技术学习及工作环境条件的改善。三是要自觉做一个遵纪守法,高素质高品质的合格市民,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严格要求

[10]自己,加强品格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城市文明习惯,以便更好地融入城市和实现职业向上流动。

参考文献:

[1]饶文英.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建议[J].农业考古,2006,(06):310-312

[2]郧在廷,黄丹.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1,(20):87-88

[3]谭明,方翰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提升[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49-52

[4]阮艺华.职教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和应对策略[J].职教通讯,2003,(04):11-13

[5]宁可夫.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策[J].职业圈,2007,(19):72+81

[6]连建华.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635-11650

[7]方翰青,谭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远程职业教育作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4):72-75

[8]刘俊威.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内涵与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8):4895-4897

[9]张爽.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理论,2009(09):99-100

[10]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与开发,2010,(02):5-9

作者简介:

姓名:夏建军出生年月1967年10月性别:男籍贯:河北蔚县 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职务:河北

北方学院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职称:副教授学位: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E—mail: y2112312@163.com 姓名:郭飞出生年月1965年12月性别:男籍贯:河北张家口 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职务: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学生科科长 职称:农艺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安宴菲 出生年月1983年1月性别:女籍贯:河北赤城 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职务:辅导员职称:助教 学位:学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王学军出生年月1981年9月性别:男籍贯:河北唐山 工作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职务: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团委副书记 职称:助教 学位:学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地址:张家口市高新区钻石南路11号(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办公室)邮政编码075000联系人:夏建军联系电话:***电子信箱:y2112312@163.com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二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反映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体现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导向, 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必将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反映出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1. 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问题。

近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增加, 2013年达到699万, 再创历史新高, 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 比2003年增加了487万人, 10年间增长了3.3倍。当前, 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新增就业的主要群体。以河南省为例, 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约220万人, 其中高校毕业生超过51万、中职毕业生近65万, 而城镇就业岗位供给总量仅100万个, 人力资源供需缺口在120万人以上。毕业生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所能提供就业岗位数量的相对不足, 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大。

2. 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服务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本科中的工程、建筑、自动化等工科类专业和高职高专中的汽车技术、食品加工、热电管理等技工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就业形势很好;而法学、艺术、心理学、社会、体育等文科类专业供大于求。不同专业间供需情况差异较大,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滞后性、盲目性的特点, 专业趋同、趋热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高校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有效调整, 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毕业生就业质量反映出高等教育办学理念问题。

一方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市场化的时代潮流中, 部分高校的办学理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不能主动融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格局中, 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片面追求办学效益, 存在重招生轻就业、重研究轻应用、重学科建设轻人才培养、重专业教育轻能力培养等现象。另一方面,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强化实践实训环节,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受办学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往往是根据现有师资力量、设备条件、规模效益需求等核定招生规模、设置课程内容, 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与实际岗位对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导向作用, 推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毕业生就业状况就是检验和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标准。通过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反馈机制, 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研, 不同学历层次、专业类别的毕业生在行业、区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可以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 可以反映出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状况。毕业生就业状况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导向, 也是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毕业生就业与高校发展挂钩的要求, 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校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2. 桥梁作用,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毕业生就业是教育培养环节和社会需求环节的结合点, 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桥梁。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就业市场, 搭建毕业生就业双选平台, 开通毕业生服务重点产业、行业发展的直通车, 将人才直接输送到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通过实施基层就业项目, 为城乡基层发展引进人才, 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干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 使数百万毕业生成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的中坚力量, 为城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引导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推动作用, 毕业生就业关系着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

毕业生就业状况反映着高校的办学水平, 毕业生就业质量反映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高校生源的好坏, 就业前景已经成为学生和家长在高考报志愿时的核心依据。近年, 高校越来越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纷纷实施“一把手”工程, 书记、校长亲自抓就业, 实行“全程化、全员化”抓就业,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三、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角度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途径

1.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布机制, 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有关部门应对重点产业、行业人才需求搞好规划, 建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发布制度, 在审批重大项目时积极发挥调控作用, 结合电子信息、航空航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具有就业潜力的金融保险、特色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科学预测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能力标准。高校应主动与有关部门、行业对接, 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调研,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2. 强化实践育人和职业能力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系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推进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学时的50%,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3. 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

加强专兼职结合的高等学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双向交流, 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针对毕业生差异化就业需求, 分类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咨询和指导服务。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有效整合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就业信息资源, 搭建高校、行业、企业、社会公共就业机构等人才供需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平台, 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快捷、高效地进行对接。同时, 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 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 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高校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面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主战场, 超前部署重点产业相关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 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在确定学校发展规模时, 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重要参考。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时, 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偏低的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 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平均水平的专业, 调减招生计划或实行隔年招生, 直至停止招生。在高校质量评估时, 切实把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重要指标, 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学校专业调整时, 避免专业趋同性、重复性, 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在学校领导班子考核时, 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重要的考查指标。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学术型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近十年来逐渐呈现出学术型人才过剩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实践型人才明显不足的趋势,普通高校毕业生越来越难就业而高职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市场的青睐。高校供求失衡,高等教育改革显得势在必行。今年,教育部表示将实施技能、学术两种高考模式,这标志着高职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等报道常见诸各种媒体。刚刚过去的2013年更被媒体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有消息称,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727万人,就业将难上加难。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2003年至2005年分别为70%、73%、72.6%,2008年仅为65%,2009年为68%,2010年为72.2%。而高职院校就业率往往高于普通高校。早在2006年,“高职院校就业率”就“超过普通高校”。据新华网报道,“2010年和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2012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高于其他所有高校。”

目前,大学生特别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牵动着各种社会因子的心,如大学生、家庭、高校、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毕业即失业让大学生牢骚满腹——读大学有何用?读研究生有何用?我把4年甚至7年的青春花在学校,结果连工作都找不到,即使找到了工作,收入甚至可能还不如农民工的高。家长不乐意了——我花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供孩子读书,甚至不惜举债,结果孩子连工作都找不到,枉费了家长的一片苦心,将来的日子该怎么过?高校担忧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明年还有多少学生来报考?如果招不到学生,学校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政府部门有压力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流落街头成为闲散人员,这无疑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用人单位也郁闷——一些行业人满为患,而另一些行业、地区、单位却招不到满意的员工或根本招不到员工。缺少员工的单位该如何正常运行……。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日常所说的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指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难”。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供需错位。普通高校培养了大批过剩的学术型人才,而社会紧缺的是实践型、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供求失衡,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是大量用人单位招工难。据调查,多地“招工缺口集中在普通操作性工种和高级技能人才两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供不应求”,“一线+操作工种以及技术工人尤其短缺”。如,芜湖2013年“最难招到人的岗位、”“求职缺口最大”的职业,“装配工名列榜首”。2014年广东“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企业,比如纺织、服装、餐饮、玩具、制鞋和家政等”,普通技能型员工短缺较为突出。2014年山东“城区部分餐饮、个体私营、家政、快递等服务行业面临员工短缺的问题”。

(二)劳动观念有失偏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能创造一切。崇尚劳动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光荣传统,但在一些人眼中却成了“久违了的价值观”。有的人甚至固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观念,只愿从事脑力劳动,不愿从事体力劳动、技能工作等,尤其是家庭环境较好的大学生表现较为明显。不正确的劳动观念导致一些人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就业难”现象。

(三)万般皆下品,唯讀普高好。不少家长持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认为只有读普通高校才能荣耀祖宗,才会有出路,纷纷送子女读普通高校;认为读高职院校会低人一等,更有甚者提出读高职是农村学生的事。加之,近几年来普通高校逐年扩招助长了全民读普通高校的现象。学生高中毕业后拼命挤向普通高校,不少学生大学毕业后不愿从事技能劳动,不愿去农村、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工作,一窝蜂想挤进城市当白领,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三、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旨在提升全民基本、综合素质不同,重在突出专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服务,这就决定其必须与社会市场需求密切相联,必须按需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当前,我国为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急需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学术型人才显得过剩。若继续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造成“就业难”现象,甚至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高等教育改革是经济发展大势所需,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已迫在眉睫。

德国、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之所以经济发展迅速,都无不与重视职业教育有关。如德国制造业之所以领先世界,就是由于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了“人力资源上的根本保障。”日本则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其经济能在二战战败后迅速恢复,得以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我国台湾地区能够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与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其他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和技能培养。endprint

四、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是基础。在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劳动以人工操作为主,背、抬、挑等笨重体力劳动居多,劳动强度较大,与脑力劳动相比,差异较为鲜明,因此产生了“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而在机械化、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集团化大生产居多,机械化操作逐渐代替了笨重的手工操作,精细化劳动逐渐取代粗放型劳动,劳动强度相对降低,技能成分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间的差异不再鲜明,有的甚至已经相互融合。如电脑操作,操作电脑的打字员属于技工是蓝领;但白领不懂电脑操作的却很少。可见,无论白领还是蓝领,几乎人人都能进行打字这种精细技能劳动。再如开车,专职驾驶员是蓝领,属于技能劳动者;但很多白领都会开车,把开车作为应该掌握的技能,视为工作需要,甚至是享受。就高校而言,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学术理论型人才,但在教授理论的同时也教授一定技能知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传授技能的同时也传授一定理论知识,只是侧重点不同。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正逐渐缩小。无论学术型还是技能型人才,无论白领还是蓝领,都属于劳动者,不存在贵贱之分,仅社会分工不同而已。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脑力劳动与大多数技能劳动已无法截然分离。在不远的将来,脑力劳动者将可从事技能劳动,技能劳动者也可从事脑力劳动,甚至可相互转化,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时代潮流,不可抗拒。人们的观念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时转变,否则就会被淘汰。劳动创造财富,要尊重劳动。劳动光荣,技能劳动同样光荣!

(二)政府引导是重点。第一,需舆论先行,宣传到位。通过各种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在全国特别是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学大力宣传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使高职教育得到社会各阶层、各类人士、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第二,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需政府改变以往偏重普通高校的做法,需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财政支持。第三,需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整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等各种资源,建立高职教育产业园区,实现集团化发展,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高职教育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以产业发展带动高职教育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个人举办股份制高职院校,将有条件的部分高职院校稳步推向市场。第四,需统筹考虑师资队伍建设。一大批普通高校转制为高职院校后,将面临双师型教师紧缺的现状。一方面,需政府积极为高职院校引进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以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对原普通高校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使之具备双师素质。这样,在政府的支持下,使教育改革逐步推进,防止不具备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高职院校大批涌现,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防止把高职推向市场后放任自流、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目的。总之,需政府对高职院校一管到底,需职能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负责到底。

(三)制度创新是保障。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随时修订高职教育制度,以科学完善的制度统领高职教育发展。学习借鉴台湾高职学生可读博士的做法,搭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为高职学生提升技能和水平搭建平台。在高中升学方面,实现平等竞争,为学生提供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兴趣等自主选择就读高职或普高的机会。不能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让城市学生读普高,让农村孩子读高职院校,否则将会在青少年就学的道路上打下歧视的烙印。要为青少年提供宽松、独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他们在良性竞争中求发展。要实现这些就需教委(教育厅)及高职院校结合实际,分别制定发展规划,有序、分步推进高职教育改革。

(四)发挥高职院校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自身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办具特色的高职院校。第一,加强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增辦特色专业。可面向全国经济需求,也可以服务局部区域性经济发展为目的。第二,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可将长期教育与短期培养相结合,以长期教育为主,短期培训为辅。第三,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需在“高”质量上下功夫,向“高端”技能人才迈进,培养新型劳动者,避免走上培养廉价劳动力的误区。第四,打造校园文化。建立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新时期劳动者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第五,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不仅要主动与企业对接,更要增强对民间、企业、行业的吸引力,吸引企业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主动参与合作,真正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使学生毕业后能根据自己意愿到相关企业工作,解决好就业问题。第六,实施淘汰制。要立足长远,坚持成熟一个办一个的原则办名符其实的高职院校。实施淘汰制,坚决淘汰办得不好的高职院校,能够充分调动高职院校领导、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高职院校真正健康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富民强做贡献!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四

论职业技术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与发展方向

就业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国更是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探讨了职业技术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并展望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

作 者:钟小川 钟佑洁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教科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3(4) 分类号:F241.4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就业  

5.密码学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综述 篇五

摘要:如今,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都需要采用密码技术来解决。密码体制大体分为对称密码(又称为私钥密码)和非对称密码(又称为公钥密码)两种。对称密码术早已被人们使用了数千年,它有各种形式,从简单的替换密码到较复杂的构造方式。它通常非常快速,但容易遭受攻击,因为用于加密的密钥必须与 需要对消息进行解密的所有人一起共享。而非对称密码在信息安全中担负起密钥协商、数字签名、消息认证等重要角色,已成为最核心的密码。无论我们在应用程序中使用哪种密码,都应该考虑使用的方法、认识到发生的折衷方案以及规划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系统的前景。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密码技术;私钥密码;公钥密码

一、引言

当前,公钥密码的安全性概念已经被大大扩展了。像著名的RSA公钥密码算法、Rabin公钥密码算法和ElGamal公钥密码算法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有些公钥密码算法在理论上虽然是安全的,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却并非安全。因为在实际应用中不仅需要算法本身在数学证明上是安全的,同时也需要算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是安全的。比如,公钥加密算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考虑选择明文安全、非适应性选择密文安全和适应性选择密码安全三类。数字签名根据需要也要求考虑抵抗非消息攻击和选择消息攻击等。因此,近年来,公钥密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证安全密码学正是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公钥密码在信息安全中担负起密钥协商、数字签名、消息认证等重要角色,已成为最核心的密码。目前密码的核心课题主要是在结合具体的网络环境、提高运算效率的基础上,针对各种主动攻击行为,研究各种可证安全体制。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基于身份(ID)密码体制和密码体制的可证安全模型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影响非常巨大,例如公钥基础设施(PKI)将会更趋于合理,使其变为ID-PKI。在密码分析和攻击手段不断进步,计算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以及密码应用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发展密码理论和创新密码算法。

二、研究方向

1.在线/离线密码学

公钥密码学能够使通信双方在不安全的信道上安全地交换信息。在过去的几年里,公钥密码学已经极大地加速了网络的应用。然而,和对称密码系统不同,非对称密码的执行效率不能很好地满足速度的需要。因此,如何改进效率成为公钥密码学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之一。针对效率问题,在线/离线的概念被提出[1]。其主要观点是将一个密码体制分成两个阶段:在线执行阶段和离线执行阶段。在离线执行阶段,一些耗时较多的计算可以预先被执行。在在线阶段,一些低计算量的工作被执行。2.圆锥曲线密码学

圆锥曲线密码学是1998年由****首次提出[2],C.Schnorr认为,除椭圆曲线密码以外这是人们最感兴趣的密码算法。在圆锥曲线群上的各项计算比椭圆曲线群上的更简单,一个令人激动的特征是在其上的编码和解码都很容易被执行。同时,还可以建立模n的圆锥曲线群,构造等价于大整数分解的密码。现在已经知道,圆锥曲线群上的离散对数问题在圆锥曲线的阶和椭圆曲线的阶相同的情况下,是一个不比椭圆曲线容易的问题。所以,圆锥曲线密码已成为密码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3.代理密码学

代理密码学包括代理签名和代理密码系统。两者都提供代理功能,另外分别提供代理签名和代理解密功能。

目前,代理密码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亟需解决。一个是构造不用转换的代理密码系统,这个工作已经被*****和日本Tsukuba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3]。另外一个是如何来构造代理密码系统的较为合理的可证安全模型,以及给出系统安全性的证明。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在这方面展开工作。4.密钥托管问题

在现代保密通信中,存在两个矛盾的要求:一个是用户间要进行保密通信,另一个是政府为了抵制网络犯罪和保护国家安全,要对用户的通信进行监督。密钥托管系统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被提出的。在原始的密钥托管系统中,用户通信的密钥将由一个主要的密钥托管代理来管理,当得到合法的授权时,托管代理可以将其交给政府的监听机构。但这种做法显然产生了新的问题:政府的监听机构得到密钥以后,可以随意地监听用户的通信,即产生所谓的“一次监控,永远监控”问题。另外,这种托管系统中“用户的密钥完全地依赖于可信任的托管机构”的做法也不可取,因为托管机构今天是可信任的,不表示明天也是可信任的。

在密钥托管系统中,法律强制访问域LEAF(Law Enforcement Access Field)是被通信加密和存储的额外信息块,用来保证合法的政府实体或被授权的第三方获得通信的明文消息。对于一个典型的密钥托管系统来说,LEAF可以通过获得通信的解密密钥来构造。为了更趋合理,可以将密钥分成一些密钥碎片,用不同的密钥托管代理的公钥加密密钥碎片,然后再将加密的密钥碎片通过门限化的方法合成。以此来达到解决“一次监控,永远监控”和“用户的密钥完全地依赖于可信任的托管机构”的问题。现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构造网上信息安全形式问题,通过建立可证安全信息形式模型来界定一般的网上信息形式。5.基于身份的密码学

基于身份的密码学是由Shamir于1984年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系统中不需要证书,可以使用用户的标识如姓名、IP地址、电子邮件地址等作为公钥。用户的私钥通过一个被称作私钥生成器PKG(Private Key Generator)的可信任第三方进行计算得到。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方案在1984年Shamir就已得到。然而,直到2001年,Boneh等人利用椭圆曲线的双线性对才得到Shamir意义上的基于身份的加密体制(IBE)[4]。在此之前,一个基于身份的更加传统的加密方案曾被Cocks提出,但效率极低。目前,基于身份的方案包括基于身份的加密体制、可鉴别身份的加密和签密体制、签名体制、密钥协商体制、鉴别体制、门限密码体制、层次密码体制等。6.多方密钥协商问题

密钥协商问题是密码学中又一基本问题。

Diffie-Hellman协议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在不安全的信道上通过交换消息来建立会话密钥的协议。它的安全性基于Diffie-Hellman离散对数问题。然而,Diffie-Hellman协议的主要问题是它不能抵抗中间人攻击,因为它不能提供用户身份验证。

当前已有的密钥协商协议包括双方密钥协商协议、双方非交互式的静态密钥协商协议、双方一轮密钥协商协议、双方可验证身份的密钥协商协议以及三方相对应类型的协议。

如何设计多方密钥协商协议?存在多元线性函数(双线性对的推广)吗?如果存在,我们能够构造基于多元线性函数的一轮多方密钥协商协议。而且,这种函数如果存在的话,一定会有更多的密码学应用。然而,直到现在,在密码学中,这个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目前已经有人开始作相关的研究,并且给出了一些相关的应用以及建立这种函数的方向,给出了这种函数肯定存在的原因。7.可证安全性密码学

当前,在现有公钥密码学中,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安全性的定义,即语义安全性和非延展安全性。语义安全性,也称作不可区分安全性IND(Indistinguishability),首先由Goldwasser和Micali在1984年提出,是指从给定的密文中,攻击者没有能力得到关于明文的任何信息。非延展安全性NM(Non-malleability)是由Dolev、Dwork和Naor在1991年提出的[5],指攻击者不能从给定的密文中,建立和密文所对应的与明文意义相关的明文的密文。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上,不可区分安全性和非延展安全性是等价的。对于公钥加密和数字签名等方案,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安全模型。在相应的安全模型下,定义各种所需的安全特性。对于模型的安全性,目前可用的最好的证明方法是随机预言模型ROM(Random Oracle Model)。在最近几年里,可证明安全性作为一个热点被广泛地研究,就像其名字所言,它可以证明密码算法设计的有效性。现在,所有出现的标准算法,如果它们能被一些可证明安全性的参数形式所支持,就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就如我们所知道的,一个安全的密码算法最终要依赖于NP问题,真正的安全性证明还远远不能达到。然而,各种安全模型和假设能够让我们来解释所提出的新方案的安全性,按照相关的数学结果,确认基本的设计是没有错误的。

随机预言模型[6]是由Bellare和Rogaway于1993年从Fiat和Shamir的建议中提出的,它是一种非标准化的计算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任何具体的对象例如哈希函数,都被当作随机对象。它允许人们规约参数到相应的计算,哈希函数被作为一个预言返回值,对每一个新的查询,将得到一个随机的应答。规约使用一个对手作为一个程序的子例程,但是,这个子例程又和数学假设相矛盾,例如RSA是单向算法的假设。概率理论和技术在随机预言模型中被广泛使用。然而,随机预言模型证明的有效性是有争议的。因为哈希函数是确定的,不能总是返回随机的应答。1998年,Canetti等人给出了一个在ROM模型下证明是安全的数字签名体制,但在一个随机预言模型的实例下,它是不安全的。

尽管如此,随机预言模型对于分析许多加密和数字签名方案还是很有用的。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保证一个方案是没有缺陷的。

但是,没有ROM,可证明安全性的问题就存在质疑,而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直到现在,这方面仅有很少的研究。

三、机遇与挑战

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六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基地建设研究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基地建设研究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地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文化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大文化产业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文化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文化产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产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文化产业的背景以及所处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文化产业当前的市场环境与竞争水平;文化产业的主要细分市场发展情况;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及运营情况;文化产业的领先企业经营情况;文化产业未来的前景预测与投资建议;同时,佐之以全产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文化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文化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文化产业以及产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文化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文化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文化产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地把握文化产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文化产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7.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七

关键词:音乐表演,职业,前景

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和育人的重要途径,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 “道”“德”“仁”“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在竞争压力日趋紧张的社会形态中, 作为艺术重要表现形式的音乐教育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教育在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通过音乐表演的各种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 培养高雅情趣, 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性, 以各种表演方式作为载体, 构建独特、流动的审美过程。

一、职业教育中音乐表演的发展现状

音乐表演随着国际化教育的发展, 与其他艺术门类齐头并进, 展示了跨世纪专业的风采。但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存在观念上的保守与狭隘, 音乐表演更多的只是被视作校园文化的一种点缀, 使专业的发展受到局限。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职院校的很多生源都来自农村, 受各地方条

件的限制, 学生的艺术教育比较缺乏。还有些学生认为, 自己将来不会从事跟音乐相关的职业, 所以没必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音乐类相关课程。

2. 即使是那些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的院校, 他们

的授课方式仍以教师授课为主, 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发挥不够。

3. 在教材的选用和授课内容方面还存在教学大纲

的要求与学生自身兴趣及需求相矛盾的事实。基础课与专业课基本处于分离状态, 相互渗透不够, 为学生的实际运用造成阻碍。

4. 由于专业的划分逐渐细化, 造成学生的技术与

其人文素质不对称的发展, 特别是高等教育扩招以后, 艺术类院校的门槛一路降低, 学生通过短期应试型的训练, 就以较低的文化分进入音乐表演专业学习, 但对其职业技术和能力的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 音乐表演专业只存在于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 由于学科相对单一, 专业划分过细, 造成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不注重综合学科, 从事音乐表演或创造偏重于专业技法, 与岗位的实际需求形成脱节, 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高职综合性的专业平台也拓宽了音乐表演类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他们获取新的知识点, 挖掘新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开设音乐表演专业, 为素质教育加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依据, 而且音乐表演自身重实践的专业特点在高职院校中也有很强的生命力。

随着今后音乐表演专业的普及和深入, 高职院校间的生源争夺也会更激烈, 学院会更注重自身品牌的塑造。通过引进名师、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争创特色优质品牌。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音乐不断产生影响, 尤其是相互渗透的学科与跨界的领域不断出现, 音乐表演面对这样的挑战与压力, 在保持和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 也要积极研究和开发音乐的新学科, 对自身专业建设的各环节适时地做出调整, 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

音乐表演专业的个性化培养是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 在注重人的发展的社会形态中, 越发凸显其教学模式的优势。音乐表演将更强调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艺术学科的精华, 明确自身的发展道路。

音乐表演专业会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性, 以技术革新、观念革新、传播媒介革新, 与现代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 成为提升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品质的重要精神元素。

三、关于音乐表演发展的几点思考

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是专科学历层次的, 德、智、体、美综合发展, 具有一定音乐基本理论及表演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音乐工作者。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 同时又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力保障。

它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 突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特色为前提, 建立由教育部门引导、学院建设为核心、社会积极参与的科学体系。

1.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展丰富的人文素质课外

活动,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促进高职院校文化的和谐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和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能够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进取的学习生活氛围。

2.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增强课堂内外的师生互

动与主动性,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创新意识融入音乐表

演的教学中, 形成新的观念和见解, 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音乐表演人才作为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

4. 职业院校应建设一支质量高、配备整齐的音乐

专业教师队伍, 以引进优秀教师资源和培养自有教师相结合, 逐步提高自有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 同时扩大同行业间的访问和交流, 及时掌握音乐表演教育最新的资讯和动态。

5. 鼓励师生到实训基地、演出机构进行顶岗锻炼, 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 确保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6. 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多媒体设备、现代音响设备引进课堂, 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提升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音乐表演专业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如何生存和发展是关注该学科的专家、学者们一直探讨的问题。作为发展历史并不长的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培养适应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音乐表演需要更紧密地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过去只在课堂或舞台上出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去各种演出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充分调研, 总结岗位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 制定具有专业、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师生发现与挖掘新的音乐相关职业岗位, 及时调整专业教学体系, 从容地应对社会或行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向黎立.浅谈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中国校外教育, 2009年12期.

[2]汤才虎.高职艺术教育的思考.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第21卷第4期

8.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八

关键词:火炸药;教育模式;就业;科研创新

中图分类号:T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24-01

一、火炸药行业教育与科研现状

作为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开设火炸药专业(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的院校一共有六所,其中985高校仅北京理工大学一所,211高校除了北京理工大学外还有南京理工大学,其余四所高校均为普通高校。就分支而言,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有火药、炸药、火工品、烟火学等四个方向,各高校在学科分支上因研究课题不同而各有偏重。

在教学安排上,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多而浅,教师传授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但学生理解并不深刻,总体表现为有广度而没有深度。比如火药和炸药是全然不同的学科,虽然他们有一些共性,但真正在研究领域是完全不同的。炸药主要进行合成和工艺研究,人们追求的是低成本高产率和绿色环保[1];而火药则主要研究配方设计,研究药形及各火药各成分配比对火药能量示性数的影响,以期获得平台效应的火药[2]。事实上,学生就业后不可能同时将所有学科所学内容应用于企业,因此,这种教学安排分散了学生专攻一个领域的精力,使学生在知识理论上有广度而没有深度,有共性而缺乏个性。

在教学方法上,很多老师采用读PPT式教学,学院开设的很多课程由于课时少、任务重,从而导致教师在每节课讲的内容太多使学生听不懂,而且很多院校在考核上都有划重点的传统,考核试题基本重复往届题目,所以很多学生可以在考查前几天突击而轻松通过考试。这种教学和考核方法很明显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十分不利于火炸药行业的发展。

科研创新上,很多理工科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火炸药行业的很多教材仍然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教材,使用的很多课本均为翻印版,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吸取,也不利于学生了解火炸药行业的发展水平。在实践上,专业性操作偏少,在工厂的实习均为参观性实习,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学到的很多东西由于没有深刻理解而一知半解。课程设计均为理论水平,没有给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在科研课题上,大多数时候都是跟踪国外搞科研,很多东西都是参考文献重复别人的成果,真正属于自己独创的、有创新性的成果很少。

二、火炸药行业就业现状

在地理环境上,火炸药行业由于特殊的行业背景,其相关企业大多在偏僻的山区,所处地理环境都远离繁华的闹市,比如甘肃白银的805厂、辽宁庆阳的375厂、山西太原郊区的245厂等,很少有火炸药企业处于一、二线城市。然而,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偏远的地区工作。因此,这导致了大量的业内人才流失,学习该专业的很多人或是转行去从事销售、管理工作,或是签约与化工类相关的化工厂、水利水电或者中建局,抑或选择跨专业考研,以期日后转行深造。

在工资待遇上,作为国防重器,和其它行业相比火炸药行业并无特殊待遇。对于普通院校本科生而言,很多企业工资都在3000元左右,扣除五险一金后净收入不足3000元。在兵工厂,老师傅在工人中所占比例很大,年龄相似的年轻人相对较少,且男女比例失衡严重,这不仅给交流造成了代沟,也不利于自由恋爱的开展。因此,这也是导致很多大学生放弃兵工厂而选择转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身安全上,火炸药行业是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行业,火炸药化工厂爆炸事故屡见不鲜,此外,在火炸药化工厂里面还有其它诸多隐形的危险,如火炸药的制备需要用到高浓度的硫酸、硝酸和醋酐,有时还需要其它有机溶剂如乙醚、丙酮等。而高浓度的硫酸、硝酸腐蚀性大,极易对人体造成烧伤;发烟硝酸和醋酐具有挥发性,容易损坏人体呼吸黏膜;有机溶剂多有毒性,危害人体健康。考虑到所有这些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因素,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去兵工企业工作。

三、火炸药行业前景展望

作为国防重器,火炸药行业的发展关系国防力量的强大和国家安危,特别是在周边局势动荡的今天,关注火炸药行业的发展对国家安全意义深远。然而,鉴于火炸药行业在教育和就业上的现状与种种弊端,改革教学模式和改善就业条件势在必行。

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提高教学质量、明确学科分支。术业有专攻,要想培养业内人才精英,就必须实现授课知识由多而杂向少而精的转变,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避免花不必要的时间学习日后与自己行业无关的知识。同时,学生应该有选择学科方向的自由,这样可以避免因学习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而产生厌倦和排斥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上钻研自然事半功倍。

其次,理论与实践要紧密联系,理论产生于实践而应用于实践,学院应该多安排专业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以加强对专业性知识的理解。此外,学生应该有参与实验课题的机会,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实践,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在就业形势上,火炸药行业的大多数企业本来就有地方偏远、工资低廉、环境恶劣等先天不足,这样大大磨灭了当代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大学生的激情,很难让他们满怀希望地投身于国防事业中。所以国家必须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大力扶持该行业,改善就业条件和工资待遇,吸纳大批优秀人才,加强对火炸药行业的投资,增加科研费用的投入,这样才能避免大量优秀人才转行,从而推动火炸药的发展,增强整体国防军事水平。

总之,火炸药作为国防领域重要的能源材料之一,它是各种火力系统完成弹丸发射,实现火箭、导弹运载的动力能源,火炸药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武器装备的毁伤威力和远程打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周边环境并不稳定,世界局势依然动荡的今天,我国火炸药领域总体实力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重大差距,所以国家和政府必须加强对火炸药行业的重视,调查并明确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加强业内人才精英的培养,保证火炸药行业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任务正.火炸药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北方化学工业总公司,2001.

[2]王泽山,何卫东,徐复铭编著.火药装药设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李雅津.1-甲基-3,4,5-三硝基吡唑的合成工艺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1-3.

9.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九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章文化行业“十二五”规划概述2第一节“十二五”文化行业发展回顾

2一、“十二五”文化行业运行情况

2二、“十二五”文化行业发展特点

5三、“十二五”文化行业发展成就7第二节文化行业“十二五”总体规划9

一、文化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9

二、文化行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1

1三、文化行业“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12第三节“十二五”规划解读1

5一、“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战略布局1

5二、“十二五”规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6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精神解读18 第二章“十二五”期间经济环境分析23第一节“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

3一、“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逐步恢复增长2

3二、“十二五”期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2

4三、“十二五”期间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将引领全球产业27

四、“十二五”期间跨国投资再趋活跃27

五、“十二五”期间气候变化与能源资源将制约世界经济28

六、“十二五”期间美元地位继续削弱30

七、“十二五”期间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大幅提升33 第二节“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36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长期趋好36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围绕三个转变38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产业将全面升级

41四、“十二五”期间我国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43 第三节“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预测4

5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结构预测4

5二、“十二五”期间我国贸易形式和利用外资方式预测47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结构预测48

四、“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体系预测50

五、“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竞争力预测

53六、“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国家化预测55

七、“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面临的贸易障碍预测56

八、“十二五”期间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预测58

九、“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与城市发展关系预测6

1-2-

十、“十二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需环境预测63第二部分 行业运行分析

第三章“十二五”文化行业总体发展状况67第一节“十二五”文化行业规模情况分析67

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67

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68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70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7

3第二节“十二五”文化行业财务能力分析76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76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78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8

1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83 第四章中国文化市场规模分析86

第一节“十二五”中国文化市场规模分析86第二节2013年我国文化区域结构分析87

第三节“十二五”中国文化区域市场规模分析88

一、2011-2013年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88

二、2011-2013年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三、2011-2013年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四、2011-2013年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五、2011-2013年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

96

六、2011-2013年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98第四节“十二五”中国文化市场规模预测102 第五章“十二五”文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04第一节文化行业特性分析10

4第二节文化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105第三节“十二五”文化行业发展分析106

一、“十二五”文化行业发展态势分析106

二、“十二五”文化行业发展特点分析109

三、“十二五”文化行业市场供需分析111第四节“十二五”区域产业发展分析11

3一、“十二五”区域发展态势与存在问题11

3二、“十二五”我国区域政策的基本走向11

5三、“十二五”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转移116第三部分 行业竞争策略

第六章文化行业竞争力优势分析1

21一、行业地位分析120

二、行业整体竞争力评价12

2三、行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12

5四、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127 第七章文化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130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130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130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13

3三、替代品威胁分析13

5四、供应商议价能力136

五、客户议价能力138

第二节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1

42一、生产要素1

42二、需求条件14

5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147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148

第二节文化企业竞争策略分析1

51一、提高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1

51二、影响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三、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的策略154第八章文化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分析159第一节企业一159

一、企业概况159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160

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16

2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16

5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167第二节企业二169

一、企业概况169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17

1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17

2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17

4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177第三节企业三180

一、企业概况180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18

2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18

5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187

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188第四节企业四19

1一、企业概况19

1二、企业优劣势分析19

2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19

4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197

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199第五节企业五20

1一、企业概况20

1二、企业优劣势分析20

3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20

4-3-

52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209

六、“十二五”期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211 第六节企业六21

3一、企业概况21

3二、企业优劣势分析21

5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216

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218

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221 第七节企业七22

4一、企业概况22

4二、企业优劣势分析226

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229

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2

31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232 第八节企业八23

5一、企业概况23

5二、企业优劣势分析236

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238

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2

41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243 第九节企业九24

5一、企业概况24

5二、企业优劣势分析247

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248

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250

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253 第十节企业十256

一、企业概况256

二、企业优劣势分析258

三、“十二五”经营状况分析26

1四、“十二五”主要经营数据指标26

3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264 第四部分 投资前景预测

第九章文化行业“十二五”投资与发展前景269第一节文化行业“十二五”投资机会分析269

一、文化投资项目分析269

二、可以投资的文化模式27

1三、“十二五”文化投资机会27

2第二节“十二五”期间文化行业发展预测分析27

5一、“十二五”文化发展分析27

5二、“十二五”文化行业技术开发方向276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278

一、产业集中度趋势分析28

2二、“十二五”行业发展趋势285 第十章文化行业“十二五”热点问题探讨289

第一节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289第二节发展绿色经济和文化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90

第三节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91 第四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研究292 第五节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29

3第六节“十二五”时期文化行业自身热点问题研究29

4一、行业技术发展热点问题29

4二、产业增长方式转型问题297

三、行业产业链延伸问题299

四、行业节能减排问题30

1五、行业产业转移及承接问题30

1第十一章“十二五”期间文化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305第一节“十二五”文化存在的问题305第二节“十二五”发展预测分析306

一、“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方向分析306

二、“十二五”期间文化行业发展规模预测309

三、“十二五”期间文化行业发展趋势预测311 第三节“十二五”期间文化行业投资风险分析31

3一、竞争风险分析31

3二、市场风险分析31

5三、管理风险分析316

四、投资风险分析318

第十二章中国文化行业投资策略分析32

3第一节“十二五”中国文化行业投资环境分析第二节“十二五”中国文化行业投资收益分析第三节“十二五”中国文化行业产品投资方向第四节“十二五”中国文化行业投资收益预测

一、预测理论依据326

二、“十二五”中国文化行业总产值预测

三、“十二五”中国文化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323 324 325 326

3293

31四、“十二五”中国文化行业利润总额预测3

32五、“十二五”中国文化行业总资产预测334 第十三章观点与结论339

第一节文化行业营销策略分析及建议339

一、文化行业营销模式339

二、文化行业营销策略340第二节行业应对策略3

43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3

43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34

4第三节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350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350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3

53三、重点客户战略管理35

5四、重点客户管理功能356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容。------------------------------

【报告价格】[纸质版]:6300.00元 [电子版]:6500.00元 [纸质+电子]:6800.00元

(部分用户可以享受折扣)

【交付方式】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付款后24小时内发报告)

10.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十

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的有效途径。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增强其自身的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是当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的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初步形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部来看,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形成的合力;从内部来看,它需要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心理教育部门对学生的求职心理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方面,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保证。只有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就业教育的实效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业竞争力具体包括就业心态、就业技能和就业特色竞争力。[1]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弱项

(一)就业价值观、就业心理存在明显的错位

1.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导向严重

近年来,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据相关机构统计,在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工资高,福利好,工作安逸职业的学生比例占了59%,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忽视社会责 1

任感和个人诚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大学生本身的个人因素外,学校弱化或淡化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忽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社会就业不足,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就业心理缺失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常见心理弱项有:焦急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多数毕业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一些问题被一一暴露出来,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态度使不少学生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就业机遇。在就业工作中,相关部门没能主动适应当前就业的新形势,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形成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择业心态。[2]

(二)能力素质与市场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求职能力等。

专业能力培养环节中,部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或社会需求较少;个别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要求存在差距,教材、教学内容老化,专业特点不鲜明;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特别是校企合作开拓实习实践基地从数量到质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学生专业动手实践能力亟需提高。

综合能力培养环节中,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开展的教育活动理念尚不完全清晰;一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措施还不到位;多数高校学生课外活动虽然较多,但是内容还不够丰富,缺乏针对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局限性;高校毕业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甚至一些基本的组织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都亟需有意识地系统培养与训练。

求职能力培养环节中,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仅停留在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指导上,缺乏有针对性的、贯穿大学四年的系统指导和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多刚起步,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理性思考,更没有上升到可操作层面上的设计,不能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合理安排大学学习和生活,缺少有针对性的求职能力培养与锻炼;多数高校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和学生个人的求职能力特征。

(三)缺乏特色竞争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盲目追求上规模、求数量,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学生的教育管理走粗放型的路子,以致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反过来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自主性的形成就业价值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的结合点之一,因此,牢牢抓住就业价值观的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引向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的思想和心理危机期,为就业指导提供全方位保障。

1.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价值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成就需求,激发学生对自我实现的价值认同,帮助大学生形成奋力拼搏、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的正确理解,从长远的角度来规划自己的就业,需要深化的则是如何针对客观形势,引导大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视野去看待职业世界,调整就业期望值,避免走入误区,造成职业定位不科学。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克服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浮躁心理、依赖心理、恐慌心理等。

我们知道,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就业也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它伴随着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先就业后择业作为一种就业的策略。

2.培养就业自信心,促进就业自主性的形成大学生初次步入社会,相对于成熟的劳动力和用人单位而言,这一点同进城民工一样,是绝对的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就业自信心的培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鼓励教育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活动或竞赛,对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惑给予解答,从而增强其就业自信心,促进其就业自主性的形成。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清晰的就业意识

据我们的调查,52.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当指出,就业指导并不是毕业前“临门一脚”的事,而是贯穿大学四年生活的系列性工作,需要尽早着手,以便学生能够及早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计划,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现行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的指导,不仅从时间上看已经太晚,而且在内容上也仅能做一些“求职面试技巧”之类的弥补性工作,显然不可能在提高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策划创业方案等许多重要方面对大学生有任何帮助。

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观。我们在实践的探索中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四年的整个过程,同时,就业指导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才会具有比较强的就业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三)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大学生特色竞争力

每一个经济区域都有一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特色,这就从根本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特色的要求。大学生在校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特色竞争力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普通的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而应该从源头抓起,真正培养大学毕业生的特色竞争力。指导大学生参加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素质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一般而言,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因各学校的办学风格和所学专业不同,形成具有鲜明学校和专业特色的能力特征。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我们旨在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必须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多举办一些能与专业相结合起来的活动或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总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规划,从大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把学生纳入就业指导的系统工作中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

养出独具特色、就业竞争力强、适应职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志川 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十一

【关键词】高等教育 服务质量 研究生就业能力

随着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职业结构和市场劳动力的迅速转变,高学历群体的研究生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薛天祥,2001,2004;廖湘阳,2006)。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丁元竹等,2005)。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研究生就业困境作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市场供需矛盾是研究生就业的壁垒(李海萍,2007;白冰,2008;温丽馨等,2015)。

在教育学领域,学者们对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难等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个体就业主观因素、教学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关注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对研究生就业的作用。无论是劳动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和冲突,还是个体知识技能鸿沟,研究者们都发现研究生教育在其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余琼等,2009;孙章丽,2009;施丽,2009)。

研究生教育对于实现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谢桂华,2004)。从资源配置理论的角度而言,研究生教育是对研究生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较高层次,关系到研究生未来就业和创业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才资源的高效开发和重要配置。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仅仅围绕着研究生所处的“情景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和所拥有的“个体资源”(如知识和技能、社会资本、态度等)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却少有学者将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纳入就业能力范围内进行探讨,且从已有的关于就业能力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将研究的对象群体往往聚焦在大学生领域,为今后教育者如何高效开发研究生人力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服务质量是顾客可感知的、能否达到其预设标准的一种期望比值(Gronroos,1982;Levitt,1972),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特性的总和(范秀成,1999)。由于高等教育服务是一种具有导向性、过程性、无形性、主观性和服务型性等特点,能够促进教育需求者人力资本增值的非实物形态的服务产品,且教育服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满足需求主体对教育水平的预期感知(刘俊学,2002)。为此,我们可以定义教育服务质量就是教育消费者对教育需求与实际服务期望的可感知比,比值越大,教育服务质量越高。教育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是由高等院校的一系列内部服务质量和外部服务质量控制链组成的。其中外部服务质量控制链包括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教学服务和培养计划的要求、招生和注册服务以及教育服务审核。它强调教育内容与教育消费者期望的需求切合性。而内部服务质量控制链则包括教学环境服务设计、教育科研服务设施與教育岗位的配备、教职员工资薪酬设计、选聘与培训、内部沟通与管理等,它强调教育环境设计的有效性(胡子祥,2004)。教育服务质量能否满足学生的教育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就业能力和就业绩效。就业能力被定义为指个体拥有一种获得工作、维持工作和有效工作的能力(Hillage & Pollaed,1998;Robinson,2000),强调个体能力与市场环境的契合。McQuaid(2005)则进一步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拥有能够满足雇主和顾客不断变化需要的特征和胜任力”,是雇主认可求职者适当岗位的适应能力(Yorke et al,2007)。Bradley&Nguyen(2004)在分析英国学生就业情况后就指出,学校质量对学生就业影响较大;Alison & Lindsey(2001)则更加细化地指出学校课程设计影响着学生就业机会,且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契合度越高,越有助于形成较高的就业能力,其就业机会也就越多(Hesketh,2000;张进,2007)。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高校外部服务质量的内容越契合研究生市场就业需求,其就业能力也就越高。

从位置冲突理论的角度来讲,求职者要想获得就业机会,就需要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以及教育资本等资源(Brown et al,2003)。但是只有将这些资本全部转化为个人资本,它才能对就业产生影响。那么如何使这些资本转化成可利用的技能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就业能力的管理,而这种能力的管理是与他们对个人和职业属性的感知相联系的(Brown,2000)。就业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求职者展现给雇主个性化包装的过程,而这层包装是涵盖了求职者动机、适应力和人际敏感性等内在的竞争力,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求职者能否就业成功。为此,我们再次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高校教育内部服务设施配套越符合研究生教育消费需求,其就业能力越高。

假设3:高校教育服务者对研究生教学的响应性越高,其越有助于就业能力的提高。

数据和变量测量

本文的调查数据来源于2015年11月以福建省地区高校研究生为样本进行分层抽样。以学校进行抽查,共抽查12个学校,每个学校随机抽查20~30个,在每个抽查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人采访。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93.3%。

(一)因变量的测量和赋值

本项研究以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量因变量的问题是:您认为您目前具备的就业能力如何?1. 能够熟练驾驭专业知识和技能;2. 能够较好地与他人沟通、协调和合作;3. 善于分析思考和挖掘潜在信息;4. 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5. 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进取心和责任感。将选择一个选项的设为1分,将选择二个选项的设为2分,将选择三个选项设为3分,将选择四个选项设为4分,全选设为5分。我们将其处理成等距变量进行分析,分值越大,就业能力水平越高。

(二)预测变量的测量与赋值

本项的预测变量分为教育外部服务质量与市场契合性、教育内部服务质量与教育消费者契合性以及教育服务质量的响应性三类。测量“外部服务契合性因子”“内部服务契合性因子”以及“服务教学的响应性因子”,通过对问卷的如下9个项目的因子分析获得:1. 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设计与市场需求贴合;2. 学校的培养计划与市场需求贴合;3. 学校的教学宗旨与市场贴合;4. 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是我喜欢的专业;5. 学校的教学配套设施能够满足我的教育需求;6. 学校教师配备科学合理且具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7. 我能够在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中生活;8. 学校老师和同学能够积极帮助我解决学习困难;9. 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总是对学生生活加以关心和照顾。问题的答案分为:1. 完全不同意;2. 比较不同意;3. 一般;4.比较同意;5. 完全同意。这9个项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46,表明其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我们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外部服务契合性因子”和“内部服务契合性因子”以及“服务教学的响应性因子”,解释方差达到84.029%。

(三)控制变量

本项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校类型。年龄是定距变量。性别(0=女,1=男)是虚拟变量。学校类型是分类变量,普通二本院校 =1,普通一本院校 =2,211重点院校=3,985院校=4。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的描述统计量见表1。

(四)研究发现

1. 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情况分析。

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的分值区域在1~5之间。表1提供了本研究所有变量的描述统计信息,图2提供了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程度分布的柱状图。从表1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就业水平的程度最小值是1分,最大值5分,两者相差4分,说明不同院校的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程度差异较大。

表1同时显示,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的程度的均值仅为2.6039分,最高分只有5分。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水平程度得分都集中在1~3分之间。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程度得分分布情况说明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就业能力普遍较低。

2. 研究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前文假设中所有的自变量与研究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了获知教育服务质量的每个自变量的影响力,我们先将控制变量全部进入回归方程,得到模型1,然后逐个将教育服务质量的每个自变量逐一引入回归方程,与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做了嵌套模型,得到模型2、3、4。

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中,性别、年龄和学校类型与研究生能力水平做回归后,模型调整后的R2为0.136,系数显著为正,模型1总体上解释了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程度13.6%的变化。具体而言,在各控制变量中,年龄和学校类型与就业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而性别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不相关。这说明年龄和学校类型对就业能力具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对其没有影响。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外部服务契合性因子”后,调整后的R2上升为 0.216,且系数显著为正,外部服务质量的契合性进一步解释了就业能力水平8%的变化。外部服务契合性与就业能力水平正相关,假设1得到证实。这说明外部服务契合性对就业能力水平有显著影響。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把内部服务契合性放入后,调整后的R2上升为 0.282,且系数显著为正,内部服务契合性进一步解释了就业能力水平6.6%的变化。内部服务契合性与就业能力水平正相关,假设H2得到证实。这说明内部服务契合性对就业能力水平有显著影响。

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把服务教学响应性放入后,调整后的R2上升为 0.543,且系数显著为正,服务教学响应性更进一步解释了就业能力水平26.1%的变化。服务教学响应性与就业能力水平正相关,假设H3得到证实。这说明服务教学响应性对就业水平有显著影响。

模型2、模型3、模型4的结果显示,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对研究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在模型4中引入“服务教学响应性因子”后模型的解释力度达到54.3%,几乎是模型2和模型3的两倍。这说明在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学校老师、管理员对学生的生活关心和学业问题帮助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也有助于其能力的改善。

二、结果进一步讨论与政策思考

在模型1中,我们实证了年龄对其研究生就业能力有显著影响,即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年龄越大,其研究生的就业能力越高,这与个人成长、知识技能积累过程是相关的,与岳昌君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也实证了学校类型(985院校、211院校、普通一本院校及普通二本院校)对其就业能力的影响,发现学校质量越高(如985、211学校)其就业能力也越高,这与Bradley和Nguyen(2004)和周俊波(2003)的研究发现基本相同。对于模型2、模型3、模型4的结果表明,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教育服务质量的契合性与就业能力的研究结论与Alison(2001)和Hesketch(2000)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学校外部服务质量与市场契合程度的紧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而从学校内部教育服务质量和教学服务响应性的两个层面来讲,学生就业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就业环境适应力,从而影响着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Savickas,1997)。从教育服务质量的特点而言,师生人际交流和校园生活环境等作为隐形教育活动对学生就业能力社会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吕媛,2008)。因此,学校教育所能提供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设计以及学校师生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从整个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研究生就业能力水平不高。这与研究生本身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有关外,还与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紧密相关。也就是说,现行教育服务制度与研究生职业教学模式发展滞后,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本化的培养模式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为探究研究生就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教育服务质量的视角,具有一定教育政策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问题研究 篇十二

为了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 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势必要重视中小企业, 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将在对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基础上, 具体阐述就业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并基于此分析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中的重大意义, 并就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做简要阐述。

1 就业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 实现就业可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和基本生活来源, 满足个人和家庭生存生活需要, 促进家庭和谐, 与此同时, 劳动者通过就业发挥自己的才能, 学到了新的技能, 有利于劳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感, 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另一方面, 劳动者通过就业创造社会财富, 增加社会物质生产资料, 劳动者获取劳动收入又能反过来刺激消费增长, 对于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势态还在持续中, 除了受固有经济周期的影响, 还与我国劳动力总量大, 劳动力素质与当前市场需求不对接的就业现实有关, 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处于日益严峻的状况中,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劳动力供需矛盾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 每年毕业大学生数量增加, 下岗职工人数增多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使得我国劳动力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整个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有关就业问题的突出群体就是大学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知识群体, 是社会的宝贵人力财富资源,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 这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长此以往, 势必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再加上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 更进一步增加了就业压力, 并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2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势必要首先弄清楚中国境内到底有多少家中小企业。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最近统计, 截至去年底, 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 此外, 还有数量更多的个体工商户。目前, 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对GDP的贡献超过60%, 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 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 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1) 促进就业, 推动经济增长。目前, 大企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资本集约化和高度机械化方向发展, 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呈不断下降趋势, 能够向全社会供应的就业岗位自然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与此相反, 中小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仍旧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 对于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因此, 我们可以说, 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中的贡献远远大于大型企业。

(2) 加强市场竞争, 推动经济良性循环。人类文明史本质上也是一部竞争史,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 正式竞争的存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展现出新的形态。竞争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中, 则更多地体现为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世界共识, 全球化竞争趋势也表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各企业之间存在的正当合理的良性竞争对于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企业竞争本质上对于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宏观上有利于提高社会分工效率, 提升社会化水平。另一方面, 企业间的竞争促使彼此不断追求优势, 对于技术、资本、服务、价格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力, 推动企业乃至全社会技术进步。此外, 企业竞争符合“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企业进化精神, 能及时淘汰不合格企业, 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和再分配, 使社会资源真正物尽其用, 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也是推动全社会经济和企业良性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关于推动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建议

(1) 打造良好企业文化, 助益企业发展。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在灵魂,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 上级与下级, 同事之间相互关心, 相互帮助, 对集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对工作热忱, 且对外自觉维护公司形象, 自然也萌生了团队意识, 增强企业凝聚力, 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企业文化不仅对于企业内部有助益作用, 且对全社会具有辐射作用, 对于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增强企业领导人自身素质, 做好企业的带头人。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演讲中曾提到过, 好的企业领导人要有学习意识和危机意识, 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 多掌握几门技能, 尽管现阶段企业业务洽谈免不了要各方应酬, 仍旧要把有限的时间一压再压, 挤出时间学习, 多参加企业讲坛, 多听相关的经济学讲座, 活到老, 学到老。此外, 合格的企业领导者, 不只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更要坚守道德底线, 要在心里有一杆秤, 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能做,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坚守诚信, 做到对员工负责, 对企业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负责, 惟其如此, 才能领导企业乘风破浪, 立于不败之地。

(3) 加大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纵观我国经济社会, 仍旧存在阻碍中小企业良性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因素。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现有经济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制度和政策的保障, 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型的必然要求。这其中, 自然包括建立完善的金融机制,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在资金方面尽可能解决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

4 结语

本文在对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基础上, 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经验具体阐述了就业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并基于此分析中小企业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1) 促进就业, 推动经济增长; (2) 加强市场竞争, 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并就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做简要阐述, 也即打造良好企业文化, 助益企业发展;增强企业领导人自身素质, 做好企业的带头人;加大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由于本人阅历有限, 仍有许多不到之处,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977ec77f46527d3240ce09b.html?from=search

[2]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千万户[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5/14/c_12102294.htm

[3]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演讲[EB/OL].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11105/103610761039.shtml

上一篇:全国两会应急预案下一篇:雪之美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