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语言是一门学问(共14篇)
1.论文语言是一门学问 篇一
“比”是一个会意字,即拿一物或一类物,与另一物或另一类物进行比较。“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在学校,同学之间比成绩、比品德;在社会上,人们之间比地位、比权势;在超市里,人们比质量、比价格……
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善于用“比”这把剑的人会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善于用的人则可能伤害自己。因此,“比”是一门学问。
客观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启迪和成功。只有理智地“比”,才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被广泛熟知的莫言,就值得我们借鉴。在写作生涯中,他的内心就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分析一些名作家,究其大红大热的成功因素,其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在农家生活中寻找灵感,让文风愈加独成一派。现今很多作家将赚钱和功利放在首位,成为了所谓的“市场作家”,什么畅销就写什么;还有的作家为了搏关注,沉迷于风花雪月、野史风韵。莫言就是善“比”的典型,知道自己应该比什么,是销量、关注度、名利掌声,还是文学著作本身的意义,相信莫言内心总有一把“比”的尺子。
缺乏理性地“比”,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空白和遗憾。和别人进行比较后,自己仍没受到任何启迪,这样的“比”就是盲目的,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事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诉人们,秦朝实力雄厚,阿房宫的建造更是雄伟壮丽,秦始皇满以为这样就会稳坐江山千余载,不曾想,一个陈涉起义就让一切土崩瓦解了。“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代统治者“比”而不鉴,所以悲剧才会重复上演,令人扼腕叹息。
不顾实际地“比”,带给我们的是诱惑和伤害。现在有些学生圈就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攀比,且愈演愈烈。媒体也报道过一些学生举办豪华聚会,开着名车,穿着名贵礼服,排场浩大。这些学生比的不是成绩和素质,而是吃喝穿戴、时尚享乐、排场,无不让人惋惜。校园里应该是最纯洁的圣地,可攀比之风让这里丧失了本来的纯真、质朴和善良。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不恰当的“比”,选择理性的“比”。对待生活,我们应努力将“比”变成自我奋进的动力,使“比”成为我们顺利到达成功彼岸的助推器。
该“比”的时候,我们绝不怯懦;不该“比”的时候,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种累赘,一种牵绊。
总之,“比”是一门学问。只有善比者才能知足常乐,才能体会“心远地自偏”的美妙。比出思想,比出境界,比出风采,才是我们应该达到的人生高度!
2.论文语言是一门学问 篇二
类似这样的现象年复一年地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循环往复,几乎成为习惯定式。但从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从对学生充分负责的角度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也很值得关注。
首先,在学生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或进入高校等明显的过渡时期,学校在开学之初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要比抢时间讲教材、授知识更重要、更具有长远意义。根据一些调研观察,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衔接过程中,能在两周、一个月之内较好适应新环境的学生不到20%,在2至4个月期间才逐渐适应的学生大约占60%,到学期末仍一直不适应的学生约占20%,这种依靠学生自然适应的做法显然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在学生适应的过程中有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的状况将得到较大的改善,这便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除了上述明显的衔接过渡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小学2~3年级的过渡、初中1-2年级的过渡时期,也因为反抗期和青春期的问题应引起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注意,包括要加强师生、亲子之间的交流、疏导,对数学、物理、化学等较难学科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目前,一些学校在开学伊始就通过家长会、家庭联系簿等形式,将学生在新学段、新学年、新学期以及新课程中所涉及的要求、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出现问题后建议采用的方法等,向家长告知,以求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其做法是非常有效和值得肯定的。
其次,依据以人为本、多元智能和因材施教等重要教育原则,教师和家长只知道教育的一般规律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性格、特长、志向、兴趣、自信程度、意志品质、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家庭和所在环境的影响、社会化能力、生活经验和心理问题等。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不能只靠文字资料和他人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述。如果在开学之初,教师或家长就能和学生真诚、倾心地交流,将会为学生个体顺利进入和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做好积极铺垫。其结果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和家庭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进入状态。国内外许多个性化的成功教育案例都强调教育者在实施教育之前要能够倾听受教育者的想法,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若能将这一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在前面,那么,随之展开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第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都应是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自立自强、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和功能之一。对此,既要让教师和家长明确,也应使学生尽早懂得。教育者在校、在家、在社会上,都应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学会交际、懂得尊重、能负责任、乐于付出,拥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了这些方面的培养和积淀,学生的学习生活将会从被动走向自觉,综合效率将会协同提高。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教学的效果不只取决于说教的精彩和掌握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在真实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如果学校和家长在开学之初都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对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则大有好处。
第四,就学科教学总体情况而言,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强调要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但如何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效、更科学,关键还在教师有关学科学习的方法指导。一些调研发现,小学的数学,初高中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是学生们普遍惧怕的学科;语文、外语、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生学习困难虽不明显,但学习兴趣却普遍不高。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学科教学开展之前,先将所学课程的专业特点、用途、相关经典、名人贡献、发展前景、著名案例、参考工具书,尤其是相应的思维、学习、记忆、实验、操作,甚至考试、评价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则对其后续的学习大有裨益。
3.装傻是一门学问 篇三
给予是健康生活的奥秘……金钱可以用来做坏事,也可以是建设社会生活的一项工具。
如果一个人每天醒着的时候把时间全用在为了钱而挣钱上面,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样的人更可鄙、更可怜的了。
二、为工作要有建设性的争吵
良好的方案往往不是由互相容忍得来的,而是争吵的结果。
三、知识+智慧
知识是外在的,是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识;智慧则是内涵的,是我们对无形事物的了解;只有二者兼备,你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自信与坚持
我总设法把每一桩不幸化为一次机会。
从贫穷通往富裕的道路是畅通的,重要的是你要坚信,我就是我最大的资本。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五、勤奋务实
凡事都得试试,哪怕希望微乎其微。
从最底层干起,一点一点地获得成功,我认为这是搞清楚一门生意的基础的最好途径。
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积累的知识越多,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一切事情,你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你得亲自去看……盲目下手的人是捞不到好处的。
六、设计运气,把握时机。
设计运气,就是設计人生。所以在等待运气的时候,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这就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忍耐并非忍气吞声,也决非卑躬屈膝,忍耐是一种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性格磨练,它所孕育出的是好胜之心。
想获胜必须了解冒险的价值,而且必须有自己创造运气的远见。风险越高,收益越大。
要取得今天的成功,就要在教育与努力之外再加上这些要素 ——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丰富的心灵。
全面检查一次,再决定哪一项计划最好。
七、做生活的强者
与其生活在既不胜利也不失败的黯淡阴郁的心情里,成为既不知欢乐也不知悲伤的懦夫的同类者,倒不如不惜失败,大胆地向目标挑战!
我需要强有力的人士,哪怕他是我的对手。
越是认为自己行,你就会变得越高明,积极的心态会创造成功。
坚强有力的同伴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不论哪种行业,你的伙伴既可能把事业推向更高峰,也可能导致集团的分裂。
我不知道是不是勇气。一个人往往进入只有一件事可做的局面,并无供选择的余地。他想逃,可是无路可逃。因此他只有顺着眼前唯一的道路朝前走,而人们称它为勇气。
八、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凡事都需要看得远一点。你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中必须装着第二步。
装傻是一门学问。
做事不抢时间,不求多,稳稳当当地做,就能做许多事情。
没有一杆完成的高尔夫比赛,你需要一杆一杆地打下去,你每打出一杆的目的,就是离球洞越近越好,直到把球打进。
4.成功学是怎样一门学问 篇四
成功学的原理:成功学在国外最早来源于英国培养绅士的观点,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等人,代表作品是《教育漫谈》; 成功学原理基础:弗洛伊德的三我, 巴弗洛夫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 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基本范畴是:观念(理想、信念)目标、行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管理、财商。
成功学的定义:成功是达到预期的目标。目标是重要的,但过程更精彩.,成功学是专门研究成功过程的学问,成功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成功学”是约定俗成的称呼成功学
“成功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或者说是理想信念与目标行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开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课程。学者曾经指出:“虽然‘情商热’和‘财商热’都有组织策划的成分,但作为一个持续10多年的社会文化现象,‘成功学现象’却不是某一个机构力所能及,它既有天时地利的社会环境因素,又有人们心理需要的配合,既有成功学本身的魅力,又有成功学培训和图书等丰富的载体的配合。可以说,成功学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基本理论有:
A.美国的拿破仑•希尔以及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特别强调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积极的心态:“成功态度最重要,有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人生。”一份由研究机构所进行的万人调查显示:决定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最关键要素中,80%属于个人自我价值取向的“态度”类要素,如积极、努力、信心、决心、意志力等; 13%属于后天自我修炼的“技巧类”因素,如各种知识和能力。7%属于运气、机遇等因素。客观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它决定一个人暂时的成败,但如果一个人有积极的心态,激发高昂的情绪,克服抑郁、消除紧张就能凝聚成功的行动力量,从而实现人生的进步及事业的成功。
B.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个人品德修养的基本准则,并在青年时期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品德行为训练。美国的阿尔伯特•哈伯德在其著名的《送给加西亚的信》中提出了以忠诚、勤奋、敬业为核心的工作原则;美国的另一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则提出了良好人际能力的基本思路。戴尔•卡耐基认为:“成功15%靠专业技术,85%靠人类工程即人格和领导别人的能力”这一切都构成了个人成功的基本要素。
C.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1909---2005)的关于自我管理的理论,他在《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挑战》等书中写道:“事实上,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正如医学不等于妇产科一样。妇产科是医学的一部分,同理,企业管理是管理的一部分。”“有伟大成就的人,向来善于自我管理。然而,这些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但在今天,即使资质平庸的人,也必须学习自我管理。”关于目标管理的理论:“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有工作”关于时间管理的理论:“如果不对时间进行管理,那么任何管理都没有必要了。”等现代管理理论十分精辟,可以合理运用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成功学的分支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目标越来越大,创业者越来越多,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今成功学得以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研究成功学,也越来越多的人将成功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生活、工作当中,而取得不凡的成就,。
随着成功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分支,如潜能开发、女性成功学、行销成功学、创业成功学、交际成功学等
成功学的代表人物
在研究成功学的历史长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戴尔 卡耐基(1888—1955),,,其代表作为《人性的光辉》、《语言的突破》、《美好的人生》《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特点是注意人际关系.
——拿破仑·希尔(1883—1969),,其代表作为《思考致富》《人人都能成功》。特点是强调积极地心态。
5.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篇五
【内容提要】教学论既不是纯然思辨的理论学科,也不是完全处方式的应用学科,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涉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学论在理论上的基本逻辑结构是:目标假定―对象假定―内容和方法假定。教学论与课程论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看是交叉的,但最终是整合的。要使我国教学论获得更为健康的发展,必须关注课程和教学理论性质的认识起点,现实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起点,以及探讨教学论问题的方法论起点。一、教学论是什么性质的学科
“教学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这样的提问在今天听起来已经十分类似当年人们探问“光是粒子还是波”。苏联教学论的舶来,让人以为教学论就应当是十分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大量西方教学理论的传入,又给人以十分强烈的应用学科印象。其实,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朝着相互渗透方向发展的今天,这种非此即彼的两分式的归类和提问已经显得机械刻板和毫无意义了。我们有必要超越这种两分法,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提问: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简略回顾教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鸣。
王策三先生是“坚持理论科学性质”的代表,他指出“在许多年中,教学论往往与教学法、教学经验等同起来。一些基础理论问题未得到研究,教学实践中许多重大问题也未得到理论上的探讨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也要防止把教学论搞成教学规律汇编或教学规律清单。”“教学论揭示规律,是要通过研究事实,在解决教学问题中,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经过艰苦细致、曲折反复的过程,才可望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并通过建立自己的教学论诸范畴和理论体系具体地系统地表述出来。”(注: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8.)徐勋教授没有否定教学论要坚持理论科学的性质,但他认为理论的源泉是实践。他引证西方教学论自拉特克、夸美纽斯直到当今的学者都强调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艺术、教学技术的学问,是应用科学,而苏联学者一般认为教学论是理论科学,还有学者认为是边缘科学,并以它的对象――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为依据,认定“教学论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这两个特点”。(注:徐勋.关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之我见[J].教育研究,1986,(3).)
老一代的争论未果,新一轮的烽烟又起。有的学者认为,“将教育研究分成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这种分类方式过于笼统和简单”,而赞同根据研究的目的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外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类。“外推的理论研究实际上是一种以理论研究为主,但是又将研究视点推向实践应用的兼具理论与应用色彩的研究类型。我们认为,从学科性质来看,教学论正属于外推的理论研究。”这样定位意味着“教学论既要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主,不断提高理论成果的抽象概括水平,又要在已有理论原理的指导下,开展必要的应用研究,解决教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操作问题。例如,提供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课堂控制的一般技术,等等”。(注:田慧生.对教学论学科性质、地位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8).)
一些学者似乎不满意这种缺少共识的状况,他们指出:“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分歧和模糊性,使我国教学论成为一个既含基本理论,又含教学实践,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应用研究的庞杂体系,它面面俱到而任何一面都难以深入到学科内容结构……”并预言,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和教学论学科的不断分化与综合,“教学论将因其主要是阐明教与学的原理、揭示教学规律的学科而越来越成为一门理论学科。”(注:蔡宝来,王嘉毅.现代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及研究对象[J].教育研究,,(2).)
还有学者回应说,“我国教学论界对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性质是有所认同的,而且在不断努力。问题的关键是,现代教学论的理论性应如何实现?”他们认为目前应重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二是要着力提高研究者理论素养与思维水平。”“三是对现代教学论的理论性不能笼统论述,应予以具体分析和落实。”“现代教学论发展到今天,它自身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每一个分支学科又都有其特定的理论指向,也有不同的理论建构目标。”(注:李瑾瑜,徐继存.也谈现代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及研究对象[J].教育研究,1998,(12).)也就是说,理论性是有不同层级的。
对学科性质的探讨还涉及对其逻辑结构的认识。英国教育学家穆尔(T.W.Moore)在《教育理论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教育理论是一种逻辑上复杂的结构,可以用大量不同的方法加以评价。就它包含经验判断而言,它要受有关的经验事实的检查;就它包含价值判断而言,它易受各种哲学论点的责难;就它是一种论点而言,它要受内部的一致性的检验。假如某种教育理论经不起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检验,人们就不会用它来指导教育实践。”(注: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所以,理解一种教育理论如教学论的逻辑结构十分重要。对教学论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同,对其逻辑结构的理解也不同。
自然科学界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称为“上游”“中游”“下游”,如果非要作一番比喻的话,教学理论很像是处在“中游”的学科,即应用学科,因为它既不像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那样“基础”,也不像学科教学法那样“应用”。教学论当然是一种理论,但理论学科是可以区分为“描述―解释”的理论和“构想―规范”的理论两种类型的。根据穆尔的观点,教育理论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它与描述性理论、解释性理论(后两种又称“科学理论”)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实践性理论通常是一种处方,或更有可能是若干处方,而科学理论通常是关于事实的概括的结论。应该清楚的是,任何试图构建和创立一种实践性理论的人,都必须用与科学家相当不同的方式着手研究。”科学理论的研究始于“事情的某种可能状态是这样的”这种假定,而实践性理论则开始于另一种假定:“事情的某种可能状态应该是这样的,而且要达到某种所希望的目的。”“一种实践性理论必须始于目的或目标。然后人们必须确定,在既定的环境中,什么是实现这个所希望的目的的最佳手段……”“一种实践性的理论主要由一套有各种理由支持的建议组成。”它的.结构可以用简化的方式表示如下。(注: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P作为一种目的是希望达到的。
2.既然这样,Q是达到P的最有效方式。
3.因此,从事有关Q的任何事情。
接下来,穆尔详细讨论了教育理论的各种假定,它们是:(注:根据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第491-495页内容概括。)
1.关于教育目的或种种教育目的的假定。都涉及“要培养特定类型的个体和要实现特定的社会”这些价值的假定,且进一步假定这些目标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2.关于受教育的人(一
般是指儿童或学生)的本性的假定。其基本假定是,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教育儿童时所做的一切,对儿童将有一定的持续的影响。
3.关于知识的性质以及教授这些知识的合适的方法的假定。这里的一个假定是,知识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说上述第一点是关于教育过程终点的假定,第二点是关于教育过程起点的假定,那么第三点就是关于如何把起点上的人引导到终点的假定。
笔者赞成穆尔对实践性理论的假定,也赞同他关于教育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经验判断和价值判断这两类判断,但不能赞同教育理论是“一种处方”或“若干处方”的说法。至少,我国的教学论体系不是“一种处方”或“若干处方”,尽管有的人希望它是现成的处方,尽管有的人试图将它变成处方,尽管几乎每一本教学论教科书都包含着数量不少的处方,如怎样备课、怎样上课等等。然而,教学论从本质上讲不是处方,甚至也不完全是实践性理论,它也包含有穆尔所说的属于科学理论的那些“关于事实的概括的结论”。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几本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教科书,如苏联东欧、北美西欧和我国及亚洲国家教学论著作,从中不难看出,既使是在最强调教学论的理论性的苏联教学论,也没有把教学论看成是纯粹的基础学科,而是包含着为数不少的穆尔所说的“实践性理论”;北美西欧国家的教学理论著作大多是关于“如何教学”的应用性指导,但也不要因此而误解欧美的教学论都是“处方”而毫无“病理分析”。布鲁纳的两本书《教育过程》和《教学理论探索》就有很浓厚的理论色彩,这仅从前四章的标题就不难看出:“成长的模式”“教育是社会的创造力”“论教学的若干原则”“人类:一个研究的课题”。(注:布鲁纳.教育理论探索[M].邵瑞珍译,林慧芬校订,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中也有大量的心理学理论阐述。我国教学论教材中反映的教学论学科结构,就其共性而言,都属于那种在“描述―解释”基础上对教学实践加以“构想―规范”的实践性理论,它要探讨的基本问题既包括做好教学这件事的行事依据,又包括如何提高教和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其理论的基本逻辑结构都是“目标假定―对象假定―内容和方法假定”。
二、教学论与课程论是何种关系
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课程设计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和自我更新等问题;课程编制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课程改革理论包括研究革新的要点,交流革新的意见,用教育学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确切性,衡量对个人实践的影响,检验适应地方情况的程度等(注:施良方,崔允huǒ@①.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4.)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是20世纪以后的事。一般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博比特(F.Bobbit)19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随后,查斯特(W.W.Charsters)、泰勒(R.W.Tyler)、布鲁纳、麦克唐纳德(J.B.MacDonald)等西方学者对推进课程论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传统上,原苏联学者并不把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只在他们编著的教学论著作中用一两章篇幅很有限地谈谈教学内容――课程理论问题。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版了两本专门研究课程问题的著作,一是Β・С・列德涅夫所著《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是В・В・克拉也夫斯基和Ц・Я莱纳主编的《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这表明前苏联学者已开始系统地探讨课程问题。
事实上,课程论所研究的对象――课程,和教学论所研究的对象――教学,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关系是十分密切、几乎不能分开的,由于这个缘故,再加上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使得中外学者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上众说纷纭。原苏联长期以来只是把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学者也受其影响,倾向于“大教学(论)、小课程(论)”的体系。西方学者在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上也看法不一。例如,著名课程论学者塔巴(Hilda Taba)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有区别的,课程的范围大于教学,课程的重要性也高于教学。哈利・布朗迪(Harry Broudy)和蔡斯(Robert S.Zais)也认为课程是个更广义的概念,课程是母系统,教学是子系统。著名课程学者坦纳夫妇(Tanners)则认为课程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布鲁纳和麦克唐纳德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不同教育领域,尽管有时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它们仍保持着各自固有的特点和独立性。比彻姆(G.A.Beauchamp)更为明确地提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并列的下位理论。有人把西方学者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概括成五种主张:“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式”。(注:Oliva,P.F.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ed).New York:Harpercollings Publishers Inc.p.11.)但从整体上看,西方学者持“大课程观”者还是居多,即普遍认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上位概念,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注: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要悟,他提出:“课程与教学:教育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论与教学论:现代教育学的两个分支”见《教育研究》第4期。)
西方学者经过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的讨论,已形成如下共识。(注:施良方,崔允huǒ@①.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24.)第一,课程与教学虽然有关联,但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知识或活动或经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教授、对话或导游)。第二,课程与教学肯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而且这种交叉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第三,课程与教学虽是可以进行分开研究与分析的领域,但是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第四,鉴于课程与教学有着胎联式的关系,“课程―教学”一词也已经被人们接受。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课程问题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对这个关系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样化。有学者概括出五种关系模式,即:大教学论模式;交叉论模式;二元独立模式;二元相互联系模式和大课程论模式。(注: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国内持二元相互联系模式论者认为,“教学论与课程论是两个关系密切、部分内容相互交叉但同时又有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和专门对象的平行的教育分支学科,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无论是将教学论纳入课程论还是将课程论纳入教学论都是不妥的。都不利于这两门学科自身的发展。……比较实际的态度应当是既注重二者的区别性和独立性,承认它们平
等的学科地位,同时又重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注: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要悟,他提出:“课程与教学:教育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论与教学论:现代教育学的两个分支”见《教育研究》19第4期。)
主张大课程模式论者对这种“两分法”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使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而分开的观点,可能产生一种误导,致使人们走向极端,出现教学研究与课程研究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教学实践与课程实践相互独立、相互脱离,最终给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课程事业和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他还强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他“意识到课程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大课程论下分为课程论、教学论、分支课程论、分支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每个下位学科又包含着大量的次下位学科。”(注: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5).)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学者在批评分离论的同时,自己又一再地将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层层分离,骨子里仍未脱去二元论的束缚。揭去“大课程论”这件外套,人们看见的还是“一袋马铃薯”。
另有学者指出,20世纪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造成这种分离的根源是二元论思维方式以及支撑这种思维方式的社会背景和“科技理性”。“在制度层面,课程与教学极易成为两个分离的领域,二者的关系也被视为一种线性关系。课程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和手段,它规定着学校教育‘怎样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注: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2).)这样就造成了课程与教学的割裂,这也就意味着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20世纪初,杜威以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反对传统教育的二元论错误,努力消解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通过强调教材与方法的内在连续性、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以及通过“主动作业”这种具体活动方式,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20世纪末,在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后现代哲学等思潮的影响下,以“解放兴趣”为核心,开始了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当“制度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的时候,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是“一系列事件”,是“学生有机会学的东西”,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这样,“课程与教学不再是社会对教师与学生施加控制的手段,而是教师和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原来处于分离状态的课程与教学也就通过师生不断的变革课程和共同开发课程而重新整合起来。(注: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0,(2).)
概括起来说,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上,完全的各自独立论已经没有市场,但主张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同时注意相互照应者不在少数。试图将二者统整起来的要么用课程论去统合教学论,要么反之。这些观点的一致性在于把研究对象――课程和教学在现实中的分离视为当然。而笔者认为,二者的割裂是人为的,必须真正超越二元对立的立场,开展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无需计较由谁来统整谁。这两门学科,目前依然可以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照地向前走一段时间,但最终是会走到一起来的。毕竟它们本来就是指向几乎同一个事物,区别只在于视角和侧重点而已。它们之间的关系目前看是交叉的,但最终是整合的。
在全国教学论年会上,对于是用课程论去“整合”教学论(说得难听点是“吃掉”教学论),还是保持原来的状态――“大教学论”,抑或课程论教学论都有权利存在最好是并存共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关系到教学论存在的合理性这一根本问题。“非教学论”的观点和行为一方面在认识上反映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教与学的统一的要求,在实践上反映了教学的任务面临着从知识性教学向发展性教学的转换;另一方面有泛化课程的概念和忽视教学论学科发展逻辑的基本事实,既不利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论和学习论的发展。(注:胡定荣.21世纪中国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应为与难为(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三、重新理解教学论性质的起点在哪里
学术争鸣没有真正的终结,只是人们都希望在每一轮争鸣之后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为此就需要有探讨问题的新起点。概言之,至少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寻找新起点。
1.课程和教学理论性质的认识起点。认识到教学论是一种实践性理论,确实是一种突破,因为在学科谱系中,与教育学在性质上最接近的学科是医学、法学之类,它们都是需要以实际效果来证实其价值的,而且,教育学(包括教学论)是无论如何也提炼不出(也不需要提炼出)一套如物理学般严密的概念、命题和法则的。叶澜教授将教育学研究理解为一种事理研究,(注: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3-321.)给我们认识教学论性质以新的启发。从教育研究对象――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务出发,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教育研究是关于事理的研究,即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事理研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它既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以说明外在于人的事物“是什么”为直接任务,也不像精神科学,专事说明主体“我”之状态、变化、性质以及为什么会如此。它以人类自己所创造、所从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既研究事由与事态、结构与过程、目标与结果等一系列与事情本身直接相关的方面,也研究如何提高活动的合理性、效率、质量与水平,是一种既要说明是什么,又要解释为什么,还要讲出如何做的研究,包含价值、事实和行为等等。事理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动态性,它关注人作用下的事物间的转化。这里不仅有形态的结构的转化,而且有物质与精神间、不同主体间、实践阶段与水平间、人所在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社会与个体间等多方面、多形态、多时态、多事态、多主体的多重多次转化,其复杂性质是任何物质形态间和任何精神形态间的转化都不可比拟的。教学论显然既要回答教学是什么、为什么,又要解释怎样教学;既要说明教学的依据,又要为提高教学的合理性、效率、质量和水平提出改进的原则和方法上的指导;既要在具体的教学情景、活动场合展开综合性研究,又要关注教学进程中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教学论作为实践性理论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才得以充分揭示。
2.现实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起点。诚然,着眼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论探讨,是需要有相当的抽象层次的,但笔者仍然感到关于教学论研究对象、任务、学科性质和逻辑结构的讨论过于抽象,似乎渐渐飘离了火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实生活,变得枯燥乏味起来,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无论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还是将来要做“人民教师”的师范生,都
不会愿意听我们抽象地谈论什么“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任务、学科性质”云云。mén@①心自问,每天都在发生的教学革新和正在全国开展实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难道不是我们教学论研究的活生生的对象?难道不是我们面临的实实在在的研究任务?这些天天都在发生的现实,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真实生动的现实基础?由于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寻找某些“统一”的教学规律的尝试也变得越来越艰难。有的学者认为可以把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表述为“教育、学生和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统一”,(注:吴也显.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9-12.)而我认为,说“相互作用”是正确的,求“统一”却未必可能,也未见得有必要。一节课、一项活动的进展,一个班、一所学校的发展,都可能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锁定,其运动方向、趋势和结果具有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很难用什么统一的、基本的规律去“预测”。
3.探讨教学论问题的方法论起点。从我们的教学论教科书中可以找出诸如社会与个人、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兴趣与纪律、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这样一些数不清的“对立统一”。诚如庞朴所说,“二分法以其明快简洁给人们带来认识和实践上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僵硬的习惯和谬误。”(注:庞朴.三分法论纲[N].文汇报,2000-02-26.)曾有一度流行“从……转向……”,甚至因为要注重“学”,所以要把教材改为“学材”,把教室改为“学室”,就差没把教师改成“学师”了。把本来并非截然对立的事物当作不可通融的两极对立起来,然后笼统地说说或A或B、非A即B、既A又B之类的轻松话,俨然就“辩证”了。这种两极化加庸俗化的二元论手法,早就遭到过杜威的抨击。但杜威的解决办法是连续性原则,暗含的前提仍然是两极。庞朴提出的办法是“三分法”。他说教科书总把同一性规定为两点,一是互相依存,一是互相转化。事实上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同一性有三个内容,被我们漏掉的一点是“直接的同一性”如“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也就是说,“二”中有个“一”在,相对者中有个绝对者在。这种“相互即是”是三条中最重要的一条,“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具有一种‘通识’,才能看见它的存在,才能把对立双方直接‘通为一’”。(注:庞朴.三分法论纲[N].文汇报,2000-02-26.)杜威反复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实则是从“行动”与“反思”的对立之中看到了“一”。如果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碰到的是多个变量的复杂的而且是动态的相互作用,那么对立统一的方法论显然就不够用了。我们必须把对象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状态和不断运动状态来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审视,而不是简单化地“抽出”两极。我们过去往往从事物的静态的横截面来考察事物的结构,而复杂思维所关注的结构是流动的变化的过程性的结构,事物在流程中实现无限向有限、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这也就是所谓“动态生成”的观点。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氵加郭
6.老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篇六
新沂市北沟第二幼儿园 张娜
好久没有去读书馆看书了,无意中发现一本《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使我眼前一亮,也许由于自己也是一名教师的缘故吧,我带着好奇心拿起这本书《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是美国家庭教师协会推荐读物,看了之后使我受益匪浅。让我们懂得了很多,会说话本是一名艺术!更何况我们是为人师表那,说话更加的讲究分寸。其实老师和父母一样,都需要高水准的交流能力。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教学的风格。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一位培养教育孩子方面的权威所编著的。他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年轻时做过教师,在美国有大量崇拜者和追随者。他的一系列畅销书改变了美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窘迫处境,为数百万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开辟了成功交流的有效途径。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变成了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为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主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因为是做一名幼儿老师的,所以在读到某些话题时内心颇有一些感受:在读到“真正的老师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从不对孩子们讲大道理,他们不让孩子们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们做出什么保证。他们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忧心忡忡。他们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有一个沮丧的孩子需要帮助。”看到这里,我深受启发。联想到以往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反省的同时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一些言行了,不能将训话作为一个必要的手段,不能想当然地对学生灌输大堆大道理,不能让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了就不是好孩子了,想起以前自己,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耐心,甚至常常用“以往的经验”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去细心的了解所发生的一切,简单的处理一些学生的错误,学生只会暂时的收敛一些不好的行为,过后不久便会遗忘,那么,这种惩戒性的手段已经证明不是最好的方法。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以前自己偶尔也会将一件小事来夸大,以为可以杀鸡警猴,谁知学生只会暂时的收敛一些,过后时间不长,便会遗忘。那么,这种惩戒性的手段已经证明不是最好的方法。我想很多学生最不喜欢老师的习惯就是,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分原由的将自己大训一顿。把和这件事有关的,和这件事无关的所有东西一次都骂过来。最最让人难堪的是,老师为了自己“爽”,把学生的人品进行了一大批评。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可想而之了……学生来到学校为的是接受教育,而不是为了听到老师的人身攻击。我们老师应该学习如何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训斥会更爽。“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孩子的品行。”这是和学生交流的基本原则。不要因为孩子犯了错,就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教师会对孩子生气,首先就是因为你是爱着孩子的,你希望孩子好,“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真的不能够这样去宣泄自己的愤怒。
我们愤怒,但是老师的愤怒应该是理智的。我们应该明确自己愤怒的态度和立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决定是什么样的风格。老师应该恪守的黄金法则是:可以愤怒,但不可以带侮辱性。这是不是就是有些老师很受学生欢迎而有些则让学生很讨厌的根本原因呢。老师尖酸刻薄的语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大敌。老师刻薄的语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阻碍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孩子在收到伤害以后,强烈的报复心理也会一天天的滋长起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是否能够主动地了解每一件事情发生的当时的状况,并换角度去思考,谅解孩子,亲自给予孩子同感和安慰。如此下去,学生才不会继续无理取闹。在这里,我了解到,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等。我们对孩子说什么,孩子对他自己说什么。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正如书中所说那样,“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喜欢和信任,他人的鼓励,支持,加油和风趣,还需要自己去开拓,实验才能取得成就。”用心理学是“移情”
老师尖酸刻薄的语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大敌。老师刻薄的语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阻碍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孩子在收到伤害以后,强烈的报复心理也会一天天的滋长起来。师生之间觉得不能进行毁灭性的交谈。深谙教育的老师会避免开那些毁灭孩子自信心的话语。老师对孩子的职责在于拯救而不是伤害。如果一位老师喜欢批评人而又天生伶牙俐齿的话,那么他就负有一项严肃的责任:要么学习新的交流方式改变自己,要么另择职业,以免自己滥用天赋,让孩子受到伤害。同时,作者还谈到:“学习的过程不仅总是现在时的,而且总是个别的具体的。”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教施材”有点像。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做。这其中包含了各种方式的爱,有温暖,有关心,有安慰,有同情,有温柔,有艺术技巧等等,显然需要我们老师日积月累的理论和经验去创设更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情景。
老师有得天独厚的机会来消除学生在幼年时代所受的不良影响。他们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成长的经历铸就了孩子的性格和命运,父母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老师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和父母一样,也能够打开或者关闭孩子的心灵之门。
7.别墅设计:舍得是一门学问 篇七
全国优秀设计师、武汉市十大新锐设计师、嘉禾装饰汉口总部首席设计师。曾多次获得设计奖项,设计作品先后多次刊登于:《户外钢笔写生技法》、《家居空间设计手绘创意详解》、《手绘笔记本》,《装修指南》、《装潢世界》、《新生活》、武汉电视台《品味空间》栏目等。
设计理念:
点点用心滴滴经典
擅长风格:
中式、简欧、混搭以及其他各种设计风格
作品诠释:
舍得是一门学问,有舍才有得,这其中奥妙无穷。就拿装潢设计来说,舍与得同样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大户豪宅的设计,在空间运用上,有时候需要大刀阔斧,去掉一些用处不大的壁垒台面,或许空间更大气,更开阔。有时候又需惜墨如金,千万别忽视某个角落的一梁一柱,只需稍加处理或许能让整个线条更加协调、更具品味。
8.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篇八
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 家长只有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引导他走上成功之路。孩子小的时候,依赖性比较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一方面,沟通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沟通也越来越困难。 家长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而且你越想知道的事,他越不告诉你。有时还会发生冲突。如果家长经常和孩子发生冲突,孩子就会慢慢关上与父母沟通的大门。 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切忌简单化和生硬的态度。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也是我在家教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时我甚至会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我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宁折不弯的倔脾气,在他的要求的不到满足,和我们发生冲突的后,我一般都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后来随着他的.年龄增长,牛脾气收敛了许多。但现在沟通有时也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在他上高中以后,学校里的事主动和我们说的越来越少。不过总体来说沟通上还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探索了一些方法。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基础。这和与朋友交流一样,关系好坏是决定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我把和孩子的关系定位为伙伴关系。人们常说感情是培养出来的,业余时间我尽量陪孩子在一起。这些年来,我觉得在儿子感到高兴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沟通的时候,一是陪他散步的时候。上小学时作业比较少,晚饭后我经常陪他一起散步,边走边聊;二是陪他打篮球的时侯;三是带他到外面吃饭的时侯。有好吃的东西吃,这时他的情绪最好,也是最好说话的时候。 加强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要通过读书、看报,扩大知识面,这是和孩子交流的资本。平时看报纸和电视时注意了解一些重要新闻事件并和他交流,既扩大了孩子的视野也促进了父子感情;二要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孩子有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不是只关心他的学习,这样交流才能比较容易进行。我和儿子都关心体育新闻,特别是NBA,只要有姚明和火箭队的比赛,在他没有时间看时,我会把从网上看到的消息通报给他。共同爱好是交流的很好的载体。我在这种交流中更能了解他的思想和平时不想说的事情,比如他的学习和表现情况。 通过阅读进行交流。在为他购买课外书时,注意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一些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引导作用的书籍给他看。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我觉得这是他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比较关键的时候。于是给他买了《我为什么没有成功》这本书,书中讲了一些成功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他非常喜欢看。进入青春期后,我又买了一本关于青春期知识方面的书,放到他的书架上。刚进入高中时,我又写了几点建议送给他,希望他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尊重、理解和支持是沟通的前提。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对他的决定我尽量作到理解和尊重并提供必要帮助。特别是进入高中后,他担任了班干部,除了学习之外增加了班级管理等很多额外的工作。他的爱好比较多,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我对他的这些做法一般都积极支持,有时还帮他出谋划策、查找资料等。对于他不太愿意主动说的事,我尽量不问或找合适机会再问,这样他也愿意和我说。 和儿子沟通出现问题时,我会暂时让步,再找适当时机去解决。我希望永远能够和儿子有很好的沟通。因为我觉得一生都能和孩子很好的沟通是值得珍惜的。
9.广告是一门艺术 篇九
第二,广告的艺术生命在于创意。《现代广告学》指出,创意即构思,成功的构思,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广告的主题和广告主的要求、意愿,在进行一系列市场调查,消费者心理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经过一番精心地思考和策划,最后塑造成一个形象或意念。要恰如其分地给广告消费者一个有鲜明内涵的意念。“创意”的问题解决得好,广告就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日本VAT酒的摄影广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幅广告,画面是日本影星中野良子的全身像,短发、西装套裙的服饰,笑容可掬的形象,显示了一种豪爽英俊之美。如果这种美到此为止,那只不过是表现一个影星的形象之美而已,不能算是广告美。这幅广告创意巧妙之处在于人物右边放了一瓶有VAT字样的酒,左手拿了酒杯。这样的画面结构使人一看就明白,这种美已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美了,而是一种VAT酒之美,是一种广告之美。广告设计师,把宣传的内容寓于人物性格形象美中,他很懂得并善于运用这样的美学原理:倾向不必特别说出,而应当让它从形象画面中流露出来。
第三,广告宣传方式是达到广告宣传目的的必要手段,也是广告艺术的一个具体体现。广告宣传方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只要能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就有可能收到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第四,广告设计创意,就是通过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最佳合璧,以富于美感和新意的信息、丰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能力,在激烈的商品和广告竞争中,创造出别具一格、出奇制胜的作品。因此,艺术价值在广告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广告的影响是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艺术的位置在广告创意中的位置是突显的。广告创意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用有关的、可信的、品调高的方式,在以前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清新的联系并表现出来,这里就需要用艺术表现的手段。广告的形象层是广告艺术表现的表层结构。广告的形象是从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概念性形象。广告具有传达产品信息的目的。产品特点、功能、使用方式等作为广告表现的具体内容,要求广告形象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具体性,由此完成广告推介产品的认知功能。
10.美食是一门“学不完”的学问 篇十
成为会魔法的厨师
祁志坚英语名为Ricky Kee,原马来西亚名为KEE CHEE KEEN,现在的中文名也是由此音译的。
祁志坚小时候就对“吃”充满了浓厚兴趣,再加上父母在酒店餐饮行业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他,除了吃现成美食外,还经常去厨房观察美食制作过程,尤其那些厨师将几种普通食材炒成一盘色香味全菜肴时,过程美得如同施展魔法。祁志坚不禁感叹:我也想成为一名会魔法的厨师!
美食是一门学问
1989年,祁志坚正式进入厨房,由于之前对烹饪的“耳濡目染”,他比平常的学徒进步地更快。祁志坚一开始是跟着一位德国师傅学习烹饪,由于口音问题,两个人语言沟通困难,但是祁志坚选择笑对困难,他每天拿着小本子跟在师傅后面观察、研究,把烹饪用的食材、配料、方式都详细地记下来,业余时间还会认真琢磨自己的“美食宝典”。最终学有所成,成为著名的东南亚菜系厨师。
22年来他曾就职于吉隆坡香格里拉、吉隆坡希尔顿酒店、上海松江开元名都大酒店等多家星级品牌酒店的行政总厨和厨师长。难得可贵的是,他一直保持着学者的态度。他认为,美食是一门学问,而且永远无法毕业。他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工作,虽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他仍喜欢抽空去国内外餐厅考察,品尝当地美食,既可以扩展饮食文化,又可以激发烹饪创意。
和武汉的美食之约
2006年,祁志坚受朋友邀请来到中国上海,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的繁华、复古让他迷离,甚至最终决定来上海发展。祁志坚的丰富经验,他很顺利地进入了上海松江开元名都大酒店。说到这里,祁志坚特别兴奋地说:“当你走出厨房,看见的全部都是中国人的时候,我感到特别亲切,得到了未曾有过的满足感!”积极的心态、高超的烹饪让祁志坚受到更多中国餐饮业的关注。
今年10月,祁志坚能来武汉主厨锦江国际大酒店,也是受州逸集团的HR诚意邀请而至。其实这并不是祁志坚第一次来武汉,早在2009年的时候,他来武汉考察,满大街的美食让他印象深刻:户部巷的臭豆腐、周黑鸭的鸭锁骨等。提到武汉美食的祁志坚说起话来神采奕奕,让人忍俊不禁。只是没想到2012年他还是缘归此地,有句话说得好: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了。祁志坚与武汉的美食之缘是必然的。
他邀您来锦江品鉴
祁志坚现任武汉锦江国际大酒店行政总厨。他希望能把最好吃的马来西亚菜肴带给江城人民,为此他将不懈努力,结合本土人口味,不断发挥自己的美食创意。为了做出更受欢迎的菜式,他经常观察正在吃饭的顾客,通过他们的表情来判断评价。食客们简单一句“真好吃”就足以让他乐上一天。
12月初,锦江国际大酒店锦绣西餐厅自助晚餐新推东南亚区美食,祁志坚会用最美味的东南亚菜肴向您真诚地问候。除此之外,为了拉近江城人们与东南亚美食的距离,他计划明年在锦江国际大酒店举行东南亚美食节,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11.教学是一门艺术 篇十一
一、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师魅力
幽默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师的魅力。教师通过教学幽默,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教师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精神世界,使他们觉得站在他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可敬畏的“教师”,而且是一个风趣可亲的“朋友”。和谐幽默的气氛可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情感交流,共同步入一个相容有趣的教学世界。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从学生办的墙报上看到:“幽默 严肃=苏老师。我们的苏老师上课象说相声一样,你想不听都不可能,每到关键地方都会有个“包袱”抖开,感到很轻松,总觉得一会儿就下课了。我以前一点儿也不喜欢英语,现在最喜欢英语课了。”学生们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有幽默感的老师的敬佩与崇拜。老舍先生也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幽默的教师,在诙谐的举止言谈中,总是对学生充满爱意,流露出一种体贴、理解、信任的真挚感情,给学生以鼓励、宽慰和力量。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是热爱生活、热爱外语教育事业、乐观向上的人。因为幽默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它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能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组织教学,就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提高批评的效果,改善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让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和帮助。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如饮一杯清新的甘泉,让学生浅斟细酌,回味无穷。学生定会把课堂当成汲取知识的精神乐园。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高大起来,学生由接受你的人,自然会发展到接受你的知识和你的教育。可见,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技巧对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枯燥乏味的学习往往令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一堂成功的英语课,要求教师精神饱满、激情飞扬、语言生动幽默。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往往会打破沉闷、活跃气氛,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阵阵欢声笑语中获得知识。记得我讲sleepy这个单词时,正好有个男同学打瞌睡,我说了一句:知道sleepy的意思吗?看看宋一辉同学就知道了。全班同学都笑了。宋一辉感到很不好意思,但精神抖擞地听完了这节课,可谓一箭双雕。学生心情舒畅、积极投入与心不在焉、消极应付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借助于幽默的语言来让学生活跃起来,努力营造出利于师生交流的乐学情境。但幽默并不能解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更不能替代英语教科书。
教学实践中证明,教师可在上课之初运用幽默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开始新的学习;也可以在上课之中运用幽默,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提高学习效率;还可用在课尾,让学生回味无穷。当然幽默的目的并不是只要引得学生开心大笑就行,而是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培养其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所以我们选用的幽默不可哗众取宠,误了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幽默时,教师本人语言动作要协调一致,有时需一本正经,有时需绘声绘色,要象演员一样学会一定的表演技巧。在教学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制造幽默,效果会更好。幽默具有“寓教于乐”的功效。相声小品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它成功运用了幽默这种形式,它能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受到教育和启迪。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幽默,就会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说学生调皮了、回答问题出错了等等。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以幽默的教学技巧化解矛盾,以不牺牲或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对有骄傲情绪的学生,善意委婉的幽默可使他心有灵犀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一些“调皮”、不守纪律的学生,缺乏幽默的教师往往方法简单粗暴,容易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形成对立。对学生的错误,可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其中幽默的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更为有利,也易于被学生们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一味地批评学生,不但会伤害学生的幼小心灵,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倘若选择幽默的语言给予幽默的批评,不但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而且能让学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所具备的幽默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也是一种人格魅力,它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幽默也能给人以轻松的感觉,可以开启人的智慧,提高思维能力,从意识上去缩短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过得真快,真有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制造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或者使用生动幽默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欢乐,一定会使学生精力集中、情绪高涨,使学生在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在和谐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教师同行们多一点幽默,多给学生一点幽默,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幽默的魅力!浅谈如何将幽默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泰兴市三高
2011-10-27 08:04:44 作者:高一英语组 陆志娟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幽默,体语幽默,辅助幽默等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同时幽默艺术在课堂中的使用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能哗众取宠,要从实际出发。关键词:幽默艺术 语言幽默 体语幽默 辅助幽默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幽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推进课堂教学;幽默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中学英语课程标准》页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借助于幽默这种艺术形式。
英语教学中幽默艺术运用的类型
(一)语言幽默的运用
培根说:“善言者必善幽默。”可见幽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风格。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运用得当,便会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运用英语而且要幽默来激发学的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据研究表明,如果在叙述一个概念时紧接着举一个幽默的例子,学生的记忆就更深刻,更长久。教师在讲授单词的时候,可选用猜谜等语言幽默手段进行讲授,效果或许更佳。例如:在讲单词bride(新娘)时,可以给出其相对的单词bridegroom(新郎),并问学生“怎么区分哪个是新娘哪个是新郎呢?”然后自问自答“当然有房子的是新郎喽。”(因为新郎bridegroom中room的含义之一是房间。)“不过,有时新娘也会后悔,何以见得呢?因为最好的男人best man都成伴郎了。”学生们听后定会哄堂大笑,同时也在笑声中记住了这些单词。
平时教师可以通过改编教学参考书的例句,用学生熟悉的本班同学和电影、体育明星等举例,使幽默形象化,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参考书为教师提供了许多例句,以方便教师的备课。但例句中的人物、地点、事件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把它们改为学生所熟悉的地点、同学及明星的名字,使其仿佛有其事,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此外教师还需教师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积累这些素材里常出现的冷笑话或幽默故事,并可以恰当地运用到课堂中去。学生由于熟悉这些,很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这样的幽默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
(二)体语幽默的运用
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幽默化的眼神、表情、体态、手势等动作形象来“幽一下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沉思。以自己的动作产生视觉幽默,使幽默更加形象化。体态语言的恰当使用不但可以增强知识的传授效果,而且通过情感的影响可以起到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一种理论认为:幽默的最高形式是形象的,而非语言的,如卓别林的奇异举止常常令观众忍俊不禁。讲台即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滑稽的模仿动作,让学生领会到另一种幽默——形象幽默。学生在欣赏幽默时不仅听到了教师的声音,而且看到了教师的面部表情。这些动作、表情和姿态,都能不同程度地传播一定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确切地理解幽默。
(三)辅助幽默
指教学辅助手段中的幽默因素如电教幽默,像用漫画幽默画制成幻灯片、用幽默语言灌制的录音带、带有喜剧色彩的录象等都可以成为“既幽且默”的好材料。教师在运用幽默时,可以借助于幻灯片、漫画、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幽默故事,让学生边听教师的讲解,边欣赏那幽默、夸张的图片。学生得到视觉、听觉双重感受后,记忆效果自然会增强。例如,我们在讲授语法时态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将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用三张漫画展现出来。(漫画内容:一学生上课正在做梦,梦到昨天父亲奖给他一个梦寐以求的iphone4手机,上课时玩得起劲,哪知被老师发现没收,第二天父亲被叫到学校„„)。学生在看漫画的过程中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三个时态的特点及区别。
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难受周围的人欢迎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迫切要求英语教师也懂得幽默,善用幽默。富有幽默的英语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以一种生动而饶有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难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英语教学幽默是有效完成英语课堂教学任务的点睛之笔。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幽默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到课堂上“寓幽默于英语课堂教学”,并非是要去刻意追求。教学讲究语言艺术离不开幽默,但其目的并不是只要引得学生开心大笑就行,而是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培养其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故教师选用的幽默不可哗众取宠,误了教学。2.运用幽默必须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故教师选材要适当,恰到好处,切不可离题万里,漫无边际,使学生欢心一时,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3.要注意幽默的剂量;如到处乱用,学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幽默的语言动作,而不是他们应该学习的内容,这样就本末倒置了。毕竟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知识。如果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幽默上,课堂气氛虽好但教学目的很难达到。
12.经营是一门艺术 篇十二
规则是需要掌握的。鲁宾菲尔德在《基业成长》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这些基本原则,比如如何选址、如何管理店铺、如何打造品牌等,很多经营管理方面的图书都讲过这些内容,但是同样的内容在这位星巴克重量级人物的笔下,还是让人品出十足的新意,不时带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们对自己的经营产生许多新的感悟。
零售业经营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灵魂在于创造力。鲁宾菲尔德在星巴克淋漓尽致地发挥着创造力。他像一位导演,站在舞台中央,精心指导着每一个细节,一点点将星巴克雕琢成世界著名品牌。
我们不可能将鲁宾菲尔德在星巴克的做法完全照搬到自己的零售企业中,但他告诉我们许多先进的理念、原则和模式,这些都是零售经营的真知灼见。
在零售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导演”,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空间。你也能够像鲁宾菲尔德那样,让你的零售店铺充满你个人风格的“符号”和色彩。这样的工作,关键不在于哪种风格更好,而在于长期坚持这种个人特色和风格,让整个空间充满人格的魅力和某种独特的氛围,让空气中都飘荡着这种“符号”,而它实际上就是你的核心价值观、你的理念,
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将这些“符号”散布到全球的星巴克连锁店。它的连锁商不仅销售咖啡,还销售除了家庭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放松的场所”,这就是鲁宾菲尔德为星巴克打造的特色。
理解并做到这些只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鲁宾菲尔德还告诉我们成功经营零售企业的其他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注重细节。不仅要在大的方面体现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对一些细小的方面,你同样也要加以重视。在星巴克,这种对细节的重视甚至体现在天花板、地板的设计上。
二是如何让分布各处的零售店面表现出同样的风格、理念和氛围。鲁宾菲尔德让星巴克的连锁店具有相同的元素,体现出相同的感受,这从整体上强化了星巴克的品牌形象。
三是对于想做大的零售企业而言,需要始终跑得比别人快。星巴克在这方面表现为全球的快速扩张。商业竞赛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稍微放松自己,就有可能被别人赶上甚至超越。
四是需要不断创新。形象地说,就是你要在这场长跑中拥有独创的技巧,让对手永远在模仿你,捉摸你,也就永远跟随你。
13.当好班干部也是一门学问…… 篇十三
您好!
这些天,我遇到了烦心的事想请您帮帮我!我们的老师很器重我,选我当班长。当干部就是一种荣耀,好像做班干部就是为了炫耀似的。但,又可曾有人想过,班干部是荣耀。但更是—种责任所在。因为这个荣耀的光环。就像给人套上一层枷锁,你是班干部,就必须什么都是模范是榜样,其他普通同学不守纪律,你不但不能加入,更要去制止这个行为;其他同学可以吵架,明明是对方先挑衅,自卫反击有什么不对,你却不能如此,只能一味地警告警告再警告,无故受辱,只能当这个事不存在。还有因为我管理比较严格,在班里得罪了不少人。许多以前跟我要好的朋友,现在也渐渐疏远了,我觉得很苦恼,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件事?开心果姐姐,如果换了是您,您会怎么做呢?期待您的回信。
—位苦恼的学生:QYQY:
你好!
感谢你对开心果姐姐的信任,我很乐意帮助你。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做为班干部,这方面的苦恼可能会比别人更多一些。
做好班干部是一门学问,需要正确的思路、灵活的方法、智慧的头脑,需要把握说话的时机,讲究处事的艺术。所有这些都需要向生活学习,需要不断实践、积累。所以,你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只要肯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你说呢?
这里我们着重说说,如何执行老师的命令。按理说,老师怎么说,班干部就应该遵照执行。事实上,做事是需要掌握火候和讲究艺术的。对班主任的建议应当听,但要辩证地听,灵活地用,切忌机械复制,言听计从,缺乏主见。有时候,班主任只是单纯站在自己的权威位置来考虑问题的,具体的细枝末节的问题,还需要班干部灵活把握、机智处理。同样的问题,老师可以凭借权威,时同学们发号施令。同学们不敢违背;如果班干部也用同样的方法,简单照搬照抄的话,多半会砸锅的。因此。要想做一个好干部。还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如何获得呢?其实也不难,那就是,遇事多动脑,凡事多思考,打好群众基础。注意在同学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赢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让自己真正成为同学们信得过、靠得住、处事公的好干部。要做好这些,不仅要有优异的学习成绩,高尚的道德情操,出色的人格魅力,而且要甘于吃苦,乐于吃苦,心胸豁达,性格开朗,不计较(或很少计较)个人得失。
以上只是一些工作原则,具体到处理日常班务,还需要从生活中、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些工作方法,这样才能使你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我在学生时代,也当过班干部。我能理解你此时的心情,更知道做班干部的苦辣酸甜。
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会先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方法。先从自己身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自己的改变开始,改变工作方法,多跟同学交流和沟通。我还会站在同学们的立场上。反思这些问题,找到改善同学关系的好办法。
我可能会召集班级会议。请大家给我提提意见,帮我找到不足之处,并尽快改正。我还会借机请同学们理解我的工作,原谅我曾经的过失。我会让这样的班会成为鼓劲会,消除隔阂会,沟通情感会,吐露心声会,凝聚人心会,让我们的班级开始新的起点。我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在一天天改变,我在一天天努力,我们的班级在一天天进步。
在班会之后的日子里,我会事事处处为同学着想,替同学分忧,把班内的同学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处事公平,一碗水端平,不厚此薄彼。我会让班级的同学拧成一股绳,汇成一条河,齐心协力开动班级这艘大船,驶向胜利的终点站。
我相信,只要我的心是真诚的,我的行动是扎实的,同学们会逐渐走近我的,所有的矛盾会随时间一起流失的。你相信吗?有信心像我一样做吗?来握握手。开心果姐姐相信你!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班干部只有能容得下他人,班级这条大河里,才能盛得下你这艘船,你也才能真正被大家所认可、所拥戴。其实,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就拿有同学违反纪律这件小事儿来说吧,明明是他们自己有错,我受到批评和指责,但是,有些人就是心存侥幸,想耍赖皮或小聪明,不想被人管束或者被老师知道。从速一点上讲。如果问题不严重,班干部可宽容他们,放他们一马,事后跟他们谈心,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不把矛盾直接上缴或扩大,他们就能在心理上找到平衡点,怨气自然也就不会撒到你头上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呢?
祝学习进步,天天快乐!
14.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 篇十四
——读《有效的课堂管理》有感
Managing Your Classroom记述了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Gererd Dixie, 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反思以及对“技术管理策略”的探究。虽然本书是以英国课堂为研究对象所写的,但书中讨论的问题、提出的理论性见解以及实践性建议是在各国教育中普遍存在并受用的。由于传统教育体制和班制上的差异,书中的一些建议并不适合在中国施行,但通过阅读此书,让我接触到了一些很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课堂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开拓,尽管中西方在课堂管理的方法上有很多相通处,然而依旧存在着一些观察和思考角度上的差异,多方的了解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仅列出书中让我印象深刻、幡然醒悟的几点并略作感谢:
第一章的内容就是“班规建立期”,一个接触一批新的学生时,必然遇到的问题。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论是班规还是教学合作都是从这一天开始建立,即使需要一个磨合期,也要建立在一定基础水平之上,老师们也大都清楚这一点,所以我可以想象一个新入职的老师面对开学第一天会有很多紧张,但书中还列举了多位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在开学前忐忑不安甚至失眠的情况,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书中提到了瑞格(Wragg)的“印象管理策略(impression management)”,这就要求你在学生面前的表现应保持一致,至少在建立好班规前应该如此,如果认为有必要还可以改变你的教学行为,如:
你是否避免经常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如“嗯”“哦”等)
当你站在讲台上时,是否能对班上的情况尽收眼底?
你是否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即经常记不清楚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至今我对开学第一天,见到初中班主任的画面记忆犹新,干练、强势、有能力,讲话做事都能让你认真以她为中心,第一天放学我就对妈妈说,我喜欢这个老师,她一定能带好我们班,现在想起来她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相当成功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制定和推行班规就会相对有效一些。
师生共同参与班规的建立是当下流行的做法,如:
我对你的期望是什么?„„
如果你做不到以上几点,我期望你能接受以下结果:„„
你对我有哪些期望呢?„„
建立这样一些班规的确并不是什么难事,本书重点强调的就是今后的推行,以期植入这些概念,让学生能下意识的去执行,为此对班规也有一定的要求,简单总结就是,要尽量短而精,很多孩子根本没那么多心思去记那些长长的话,或者你可以保留完整版但最好有一个精简版,易看、易听、易记。在推行期,学生会不断地考验你是否在认真对待这件事,为此,还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惩罚措施的具体内容,如:
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打扫5分钟教室
第三次——放学后留校第四次——通知家长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采取公平一致的处理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要不断给学生灌输复习这些班规,如:可以在教室墙上挂上一些简单图画加以说明,许多孩子是靠视觉而不是靠听觉来学习的。在整个学期或学年一贯的贯彻班规是有相当难度,但值得去执行的一件事(回忆教过我的老师,这的确是不容易做到的)。另外,关于班规的弹性,当出现新情况是,对原有班规进行调整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将其完全废除,我认为不能完全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从学生心理角度去考虑的,不能让孩子有一种,过去的所有努力其方向都是错误的感觉,而且完全的废除有一种颠覆感,会产生新的相对更加不稳定的“适应期(settling-in period)”。
在“获取心理优势”这一章,作者列举了很多教师应该做到来获得心理优势的事,如准时上课、记住学生的名字等,从这一章我接触到了同一管理策略的不同使用方法,但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自己也亲身感触过的,所以本章教会我最多的还是这些策略的原因,从学生心理等角度的分析,而且以下的很多方法,无论是针对学生的迟到还是不专心听讲,都在强调,你可以暂且不作深究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但你必须向学生表命你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让他们清楚你所期望的行为举止是什么。
关于准时上课。以前只认为这是一个老师的基本职业操守,迟到也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有了一开始的几分钟不安定,又就需要时间来进入状态。本书的作者认为“在你进教室之前的一小段时间里,学生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套标准、一种行为准则和一种高度的默契,他们很反感那些擅自闯入其中并破坏规矩的人”,我理解为同学们在建立一个心理上的整体时已经把迟到的你排除在外了,所以要想再融入他们你就必须再花些时间。由这点也想到了公开课前,老师去将要和她配合的班级与孩子提前接触,使孩子们能把她纳入这个体系中,以此来获取心理优势。如果迟到,一定要做出榜样,道歉并解释原因,“当面对学生迟到问题时,为保持教学连贯性,你只需要简单告诉迟到的同学你课后会处理此事,就足以向全班学生表明你对待迟到的态度了。”
关于有效使用表扬这一管理策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直接表扬和老师的个人接触外,作者还提到了另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临近表扬策略(proximity praise)。初读时感觉很新鲜,因为说实话自己没有想到过,书中给出的一个例子是“除了迈克尔外,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写研究报告,道恩和玛利亚坐在迈克尔两侧,为了让迈克尔写报告,教师可以说:‘道恩和玛利亚,你们都在认真地写作业,表现真棒!’”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为激励的手段,在我们的学校也会嘉奖表扬表现好的学生,但以此为主要目的的个别表扬,至少在我的受教育生涯中还是鲜见的。另外,在直接表扬上要尽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如:詹森,你讲的第一句话确实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讲得真棒!
乔治亚,你在地图上使用的图例真精彩!
关于扫视和巡视教室。这恐怕是作为一个学生感受最多的管理方式了,当老师在参与一个小组的共同学习时,每隔几分钟就抬起头来看看其他学生,对未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的的学生,可以用眼神或手势流露你的不满,或悄悄告诉他们,对表现不错的同学可以提出表扬,这样一来可以让他们感激你的认可,继续努力,二来可以让其他学生知道你了解全班的情况,激励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其实,简单说来,这一方法对于一个学生心里所想的只有简单的:老师在监督着我。
作者还谈到了“硬件环境的重要性”,这一章主要探讨的除了教室的必备各种教学设备外,更多关注的是教室布局、学生座位分布和教室总体环境。作者经过调查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有八分之七的学生认为,在一间不熟悉的教室中上课,学习效果明显不如原来的教室。作者主要是从教学设备和学生课堂用具以及学生习惯性心理上阐述的,这一点在我国来说就不算是个问题了,因为我们的教室固定,更换并不频繁。但是作者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在同一教室大环境下,定期改变或按照课程需要改变学生座位布局的意见,带给学生新鲜感和创造性的意见,这在我国也是难以得到实现的。
可以说这本书写的浅显易懂,主要面对的就是即将或刚刚踏入教师行列的读者,对于我们来说的确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多思考一些,但内容上稍显单薄,要想更多的发掘课堂管理这门艺术、教育教学这门学问,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更广的学习。
温凯
200840904063
【论文语言是一门学问】推荐阅读:
交际语言论文07-09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10-07
对比语言学论文08-30
全语言教育论文10-11
应用语言学纲要论文07-06
日语语言专业毕业论文10-06
90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10-23
幼儿语言领域研究论文11-04
文化语言学论文选题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