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2024-10-25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13篇)

1.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一

关于我校公共安全教育的自检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据总校布置的安全教育具体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对我校的安全教育进行自检自查,报告如下:

一、落实工作

首先对此项工作做到了大力宣传,利用学校晨会和间操时间向学生广泛宣传。使学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不但从校内要做好宣传,校外也同样做好宣传,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确

保学生在学校的安全。

检自查情况

1、成立了领导小组,有专人抓,并且明确自己身上的职责,工作目标明确。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全体教师

2、根据上级精神每班每学期由班主任上两节公共安全教育课 教师有教案和上课记录,课程分布能在每班课程表上体现出来,到2016年10月20日止,每班已上一节。

3、根据上级精神,我校于2016年10月10日上午第三节课成功进行了全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演练。

4、我校建立了安全工作例会制度,每月例会一次,每次例会并备有详细的记录,要求教师同样也备有详细的记录。

5、时时对学生进行饮食安全教育校内外活动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我校本月的安全主题定为消防安全教育。

6、搞好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为了做好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晨会时间要求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确保学生知道什么活动是安全的,让学生自身树立起安全意识,除些之外,我们还利用广播与宣传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最先知道、了解、排除隐患。

三、存在的不足

我校从这一年来看,并没有重大事故与案件发生,师生共同在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学习,但也存在着不足:

1、家校联系力度不够,有个别学生无法保证放学回家路途中的安全。

2、宣传力度不广泛,尽管学校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但社会上引起的重视还不够。我们也会在短时间内弥补自己的不足,保证师生无重大事故发生。

xxx小学

2016.10.21

2.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二

一、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两个维度:多元中心治理和择校制

所谓教育公共治理改革,是相对于传统教育公共管理而言的,它包括两个维度:从治理结构上看,其主要改革框架是要在公立学校系统内突破教育官僚制结构,实现多元中心的治理;从机制上看,它在公共教育系统内注入市场因素,引入竞争机制,比如采取凭单制的形式为学生择校提供自由。

教育官僚制包括学校内部官僚制与外部官僚制。学校内部官僚制虽然也侵入了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但学校教育还是在科学训练与艺术性之间求得相对自治的空间,因为学校毕竟在教学上具有自己独有的专业领域。外部官僚制主要是指学校外部力量对学校治理形成的官僚制结构形态,它具有垄断性经营与生产的特点。教育外部官僚制结构的缺点在于,学校一旦“失败”,官僚系统内的治理力量很难实行自救;而且这样一种垄断性特点使得公立教育系统过于笨重,缺乏灵活性,不能回应学生的教育需求。

在公立学校系统内引入社会与市场的力量,突破教育外部官僚制,改进教育的公共治理,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政府、市场与市民社会各自在公共教育管理中的权力限度问题,实际上是个如何在相互合作与相互监督的关系中加强政府的主导、控制与监管的问题。特许学校就涉及到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相互分离的问题,政府如何与学校经营者处理好关系是特许学校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此外,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兴建职业技术类或特色实用类的学校,关键也是要处理好各自的权限与职责,在此基础上谋求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公共教育多元中心治理的结果存在两种可能性,它既可能导致公共性的衰退,也可能保障教育公共性。拥护与反对的声音都有。从公共行政理论看,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拓展“公共”和“治理”的内涵,认为“公共”不是政府的同义词,[1]它既不属于公共权力领域也不是市民社会领域,而属于一个超越私人领域之外的空间;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2]同时,学者们认为,公共行政的范式也需要转换。欧文·休斯认为,公共行政是与官僚范式、技术路线、服从、政治与行政二分、过程等范畴紧密相联,公共管理是与非正规组织、市场范式、技艺、责任、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结果等范畴紧密相联的。[3]治理理论想要突破的正是官僚制结构,寻求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治理主体不限于政府,还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市民社会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各组织形成相互协作机制,最终形成一个有别于官僚系统的自组织网络。教育公共治理也需要形成政府、市场与市民社会三种力量之间的合作治理,它强调的是三种力量的互动关系及其形成的框架或模式。倡导者认为,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学校间竞争,可以改善效率;反对者认为,市场的力量会损害教育的公共性。后者包括,个人利益超越公共利益之上;[4]个体价值超越于教育的公共目的之上;[5]公共教育对培养公民精神与德性的公共责任的放弃;[6]强化种族分离。[7]

同样,对于公立教育系统内部的凭单制式的择校改革也有不同的声音。倡导者的出发点是在公立学校之间实行竞争,可以提高学校质量,也为学生提供择校自由,特别是为那些“失败”的学生或得不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的学生提供择校机会。反对者认为,自由择校的结果必然是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利益受损:普遍的凭单制方案只会加剧美国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隐蔽与阻碍对平等的追求;[8]学校教育中的择校制,包括凭单制、特许学校和磁石学校使富裕的、白人家长和学生享有更大的特权。[9]

显然,改革教育外部官僚制,并非是要在公立学校系统内完全推行多元中心治理。以查布(John Chubb)和莫伊(Terry Moe)为代表的教育市场化改革倡导者认为,公共教育可以由政府供给,但不一定由政府生产;市场化的教育生产更能提高学校的学术成就。这样的说辞有它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如果市场化的教育生产完全被证明更能提高学校的学术成就,那么,多元中心治理就完全有理由在公立学校系统内外全部推行,它就获得了政治上的正确性。事实上,教育多元中心治理的合理性在于:官僚制系统内的学校失败使得外部力量治理的尝试可以推行,所以它主要是充当传统公共教育的外围竞争物,改善了一些“失败”的学校,也满足了“失败”学生的教育选择需求。

同样,择校也并非是完全的择校。个体择校虽然来自于个人自由的理念,但这样的改革首先还是政治上的考虑。全面地推行凭单制必定因损害低收入者的教育公平而造成公共性的衰退,这是哲学上的考虑而不是政治上的考虑。

二、教育公共治理公共性转型的可能:政治的考虑与家长的需求

教育公共治理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前还没有成为一种理论话语,[10]在实践上也还不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换句话说,当教育公共治理成为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时,改革开始进行。20世纪80年代后,教育公共治理成为政治与社会的问题,即“失败”的学生和学校影响到国家的竞争力。当然这是一种政治的考虑。

通常认为,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与福利国家的失败有关。应当说,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是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失势和新保守主义学说抬头的背景下进行的,或者说是在福利国家的失败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把教育公共治理改革放到公共服务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总体上说是对的,但是,它与其他公共服务改革的原因与动机还是有重大差别,虽然采取的形式基本类同。通过比较两者的差异,可以看出教育公共治理改革关涉到公共教育利益和个体教育利益。

公共服务改革主要是从经济效率上考虑的,着眼于缩减公共开支,教育公共治理改革则不同。其一,国家希望提高公共教育质量,增强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以满足经济竞争的需要。1983年《国家在危机中》的报告把美国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归结为公立学校的平庸和失败,一些公司也把注意力引向学校失败和经济衰退。于是,教育市场化取得了政治因素的支持。其二,个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财富的向上转移,大公司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大量解雇,信贷市场化加深出现了大量的个人债务,制造业转向工作时间长而报酬低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导致美国中产阶级的急剧萎缩。身份危机中的中产阶级放弃了对教育公平政策的支持,优质的公共教育成为首要资源。[11]

一般公共服务的改革主要着眼于缩减公共开支,提高公共服务的生产效率,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的“善治”。教育服务改革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被期望是国家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手段,同时也与个体的教育需求密切相关,不过这种需求并非完全基于学业考虑。作为教育市场化的主要形式———公共投资凭单制,最初目标是瞄准低收入者,特别是黑人低收入者,其后扩展到在公立学校失败的学生和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最后扩展为所有家长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凭单计划。从凭单制的参与学校来说,起初是在公立学校内进行,其后扩展到私营学校,后甚至扩展到宗教学校。凭单制的推行从所有人到所有学校,表明教育公共治理改革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政治考虑外,即实现教育的公共性,解决教育公平,提升劳动力的经济竞争力,它还表明教育服务改革与个体的教育需求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择校制,尤其是跨学区的择校,对学校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预定的影响,即学校教育模式并没有产生改变,学校的行为表现也没有得到改进,[12]对部分学校而言倒是减少了问题学生,降低了入学率。择校制的存在与家长的需求密切相关,然而,家长的择校需求并非完全基于学生的学业失败,学校的安全和种族歧视问题对家长的择校有很重要的影响。拉波斯基(Thomas Rabovsky)认为,家长的择校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基于学校的安全与种族歧视的考虑,而在高年级阶段才是基于学生学业失败的考虑。[13]所以,就择校制而言,政治的考虑与学校和家长的考虑是不相吻合的:政治上的考虑是基于学校与学生“失败”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但学校没有改进教育效率的愿望,家长则是基于学校安全、种族因素与学业因素的多种考虑。应当说,政治的考虑与家长的需求共同推进了教育公共治理公共性的转型。

三、在教育均衡政策与官僚制失败下的个体择校需求应对中实现公共性的转型

教育外部官僚制比较好地保障了教育公共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公平,但是公平永远是动态的。教育外部官僚制的问题就在于,它可能存在学校教育的失败问题,其自身系统内难以迅速调整,缺乏回应性和灵活性。其在系统内的可能解救办法就是寻求外部力量,改革教育官僚制型态,实现多元中心治理。

同样,公共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教育均衡和相对优质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按学区就近入学政策如何应对学生“失败”就成为一个问题。可能的解救办法是在公立学校系统内外推行择校制。

这两个问题归根结蒂是一个问题,即教育官僚制系统如何应对学校“失败”与学生“失败”的问题,这个问题因为它的政治性使美国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使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教育市场化或私营化会冲击政府垄断性生产教育下的公共性问题,因为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工具在形式上是中性的,而教育市场机制的运作过程也是中性的,缺乏对“公共性”的价值追求。因此,教育公共治理改革在教育的政治性与哲学性之间存在冲突。公共教育关切公共利益,而教育哲学则关切个体幸福。教育公共治理改革一方面要保卫公共性,但同时也需要避免呆板的教育均衡政策与公共性对个体教育需求的忽略。均衡化的教育政策与“失败”学生的择校需求之间总是存在矛盾。这就是美国教育公共治理在现代性社会中的境遇。

这种境遇实际上是现代性自身矛盾的体现。集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始终跟随着现代性自身。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对此有过激烈的争议,除了各持自身的理论观点之外,至今没有也不会有同一化。现代政治哲学就是这样,“诸善共舞”,既要公平,又要自由。但正如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ille)的深刻洞察,自由与平等往往是矛盾的。事实上,集体与个体的矛盾问题在卢梭那里就有了最为深刻的探讨。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下的人是最为自由的,而人的社会化因为使人活在他人的认同中,从而使人失去了内心的快乐和真正的自由。当然,卢梭知道,人是无法逃避政治社会的,也不可能重返自然状态;卢梭的政治哲学也不是主张回到自然状态,而是要为政治社会的联结的正当性找到合适的方式,[14]为在人道的范围内朝向自然状态寻求最大可能性。对择校制的探索实际上在一个层面上保持了这种卢梭式的追问。

从终极上看,教育公共性与择校自由之间一定是矛盾的。作为问题的实际解决,教育政策必定是调和的产物,必定是在两种政治哲学———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和以家庭选择为中心———之内寻求平衡。有些学者试图调和这种冲突,[15]还有一些学者,如帕奎特(Paquette.Jerry)、[16]库克森(Cookson.Peter)、[17]库恩斯(Coons.John E)[18]等从治理结构上对择校制、凭单制、特许学校等提出了很多改进策略。比如,帕奎特主张在某些领域实施政府管制,为公立学校择校制提供平等框架;库恩斯主张实行有目标的凭单制(针对穷人和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与普遍的凭单制。这些策略都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治理结构以解决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矛盾,解决公共教育系统的低效率状况,既想保持学校教育的公共性功能,又想有限地满足个体的择校自由。

教育公共治理正是在这种价值冲突中、哲学的追问中实现了公共性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仅表现为治理结构上的转型,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公共性内涵的转型:既持守教育均衡,又尝试满足个体择校自由。在转型中对教育公共性丧失的担忧是对的。但是,从终极上看,多元中心治理与有限的择校是方向性的策略是必然的趋势,这是由教育官僚制的缺点所限定的。只要操作方法得当,它不但不是教育公共性的衰退或丧失,反而是教育公共性的提升。当然,多元中心治理与择校,只可能是某种限度内的突破,或者说它是教育官僚制的外围存在物,旨在给传统的教育官僚制解放出某些活力,弥补均衡教育政策下的对个体教育需求的反应迟钝。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想突破教育官僚制系统,也不会以个体的教育需求作为最高的指向。它的基本的政治逻辑是,始终要体现教育的公共性。

作为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主要政策成果,特许学校通过实现多元中心治理,为学校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外部力量的保障,弥补了教育官僚制的缺陷,既保卫了教育公共性,又在均衡教育政策下通过择校制回应了个体教育需求。它是对教育公共性内涵的重要拓展和提升。这种内涵的拓展与提升,可以解除我们对义务教育治理与政策的保守的认识:即认为教育的公共性意味着教育的政府生产与治理,意味着统一的就近入学。

四、对中国教育公共治理的反思

中国当下的教育公共管理改革(指义务教育阶段,下同)并不处在美国教育改革的阶段,因此,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对中国有多大的借鉴意义是值得反思的。多元中心治理与有限的择校制对中国并没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可能的借鉴在于,实行多元评价,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

当下中国的教育官僚制系统存在的问题与美国教育官僚制的问题并没有相似性,我们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灵活性和回应性的问题,而在于我们教育官僚制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为教育质量普遍还不高、教育还不够均衡,自身该承担的职责还没有履行好。我们现在还不是引入外部力量实现多元治理的问题,外部力量无法改变教育官僚制普遍的效率不高(教育质量不高和不均)的问题;也不是推行择校制的问题,相反还需要杜绝择校制,因为教育不均衡的条件下更应禁止择校。

中国与美国的教育官僚制系统有一些共同点,比如义务教育的政府统一提供与生产;而差别主要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好教育行政与专业发展的关系。教育教学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艺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有自身相对自治的空间。美国虽然也有官僚制侵入日常教学领域的问题,但总体上对于行政与教学有一套区分的系统。教育官僚制有自身的优势,政府统一指挥、统一生产、强有力的教育质量监管,但统一指挥是指教育理念、教育大纲、教育监管的统一,而不是教育公共权力的高度统一。因此,教育的质量改进与均衡发展有赖于教育官僚制系统自身的改革,而不是靠引进外部力量。美国教育的多元中心治理,改变的是教育生产的主体结构,而不是改变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最需要改变的是教育模式,而不是谁来治理的问题。多元中心治理对我们当前教育问题于事无补。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主要策略,即教育多元中心治理和教育择校的有限尝试,是在学生学业“失败”上升为一个公共问题的条件下,因教育官僚制自身缺陷而必然采取的策略。它并不想整体突破教育官僚制和实现完全的择校自由,而是在持守教育公共性的前提下对教育官僚制缺陷的自我调整和弥补;它不仅仅体现为治理结构的改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卢梭式的追问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公共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公共治理实现了公共性的转型。对教育公共性的内涵我们需要重新理解。

3.民办教育应充分发挥公共教育职能 篇三

具体来说,由于对民办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有些地方存在着歧视民办学校的现象,个别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对民办教育实行“封杀”政策,大大限制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从民办学校外部监管来看,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还不够大。以湖北省为例,除黄石市、黄冈市以及赤壁市等少数市、县、区有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外,多数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其次是管理不到位,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民办学校的设立、变更、终止、招生、教育教学、财务运作等诸多办学环节的管理上不到位甚至缺位。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应作为社会上的个人、组织和社会团体回馈社会的公益性事业来发展。但从民办学校内部来看,目前仍有部分民办学校的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他们对举办者投入的资产、国家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没有分别建帐,混淆了学校资产不同来源的产权性质。有些举办者趁机肆意支配学校资产、抽逃办学资金的现象十分严重。

针对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民办教育的办学效益,充分发挥其公共教育职能,成为当前及今后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加强党对民办教育的领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解决民办高校党组织隶属关系不顺畅的问题。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维护民办高校和谐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发展民办教育的工作力度,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建立、健全各种协调机制。例如,在信贷、建设规划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合理的优惠政策,让其能享有同公办学校同等的地位;建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互通机制,实现校际教师人才资源共享,使民办教育成为真正的优质教育;加强对民办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的监管,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确保民办学校运行安全;建立民办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评估机制,督促民办学校依法办学,提高教育水平等。

发展民办教育是为了完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与教育的差异性需求。为此,民办教育要力争办成优质教育,不能走低标准、低水平的办学道路。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落实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全方位管理。例如,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政府可建立相应的督导制度,由省级教育部门向民办高校派督导专员。督导专员除了要监督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外,还要监督、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参加学校发展规划、人事安排、财产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的研究讨论。

此外,由于发展优质的民办教育需要优势的资金支持,所以应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对投入的办学经费施行优惠政策,以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其公共教育职能。

4.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篇四

1在宁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接受不少于160个学分的教育,不低于60门课的学习,而公共艺术类课程仅仅占其极少的一部分,公共美术类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在最近几年,南京许多理工科高校加大了对公共美术教育的投入,但是实现公共美术教育在理工科高校里生根发芽乃至蓬勃发展,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南京市5所普通理工科高校的美术教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修艺术课的出发点:35.69%的学生选修艺术课程是出于兴趣,51.78%的学生选择是根据课程性质类别学分的需要,9.2%是随意选择,3.33%是迫于无奈。从学生的出勤情况看,24.52%的学生能保证全勤,32.21%的学生基本参加、偶尔旷课,有38.64%的学生只是偶尔去,4.63%的学生很少去。而在经常去的学生中,一多半的学生会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干其他的事情,仅有一小半的学生会认真听讲。选修艺术课的初衷直接反映了学生对学习艺术课程的态度。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本着是否好拿学分、课程轻松的目的,对于自己的美术素养、全面发展完全没有考虑,选课呈现盲目随意性,这也直接导致理工类院校学生的美术素养及美学知识是不容乐观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关于改革在宁理工高校美术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些建议

公共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否科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否合理,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在宁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的突破口。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2.1设置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据了解,目前在宁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多数高校将美术课程定位为选修课程,开课数量种类十分有限,没有任何针对性,无非就是作品鉴赏,课程开设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事实上,学生的美术基础千差万别,这就要求美术课程的开设,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别,对于不同的学生需求,也应有不同的内容。可以开设难易不同的多门课程,有层次、有阶段地设置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课程体系可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模块,如:可将涵盖美术基础理论与常识的“美术欣赏”作为核心课或必修课,基本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美术欣赏的.基础;一些本身艺术知识稍丰富、艺术素质较好的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修难度稍大一点的内容,如“书法”、“陶艺”、“美学”作为选修课程,需要一定基础的技能实践课。学生有机会从多个视角接触美术,可按照自身培养需要进行选择。学校通过教学计划对理工科学生选择公共美术类课程进行最低学分限制。

2.2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统一,内容的选择要考虑普遍性、广泛性并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充一些新的内容。如:创意就是可以延伸的一个范畴。创新的关键在于把互不相关或联系不大的旧事物结合起来,产生新的事物。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丰富的想象力;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方向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需结合高校自身特色设置课程。

2.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中,应该联系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出取舍,灵活地把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在一起,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可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组织学生举办业余书画展,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扩大受益面;除此之外,还可考虑把课堂搬到校外,组织学生参观画展,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关于美术的知识知之甚少,而美术作品鉴赏可以让学生对美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作品,逐步深入解剖作品的相关知识,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提升美术的欣赏水平,至此,我认为已经达到了针对理工科学生美术教学的目的。

2.4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

首先,提高公共美术课程教师的素质。可通过培育、引进、激励等措施提高艺术教师的学历层次,并要求教师对理工类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来适应综合教学模式,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融和。其次,配备充足的教师队伍,要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队伍。设置适量的公共美术类教育专职教师编制,依据教学或学科建设需要,还可聘请一些校外专业人士担任授课教师。

3美术公共课程的“有效性”开展建议

3.1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

公共美术学科在理工类院校的推广的前提是大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可通过多种方法积极宣传公共美术教育,需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经常开展主题活动。并找寻不同学科和美术知识点共同点或者协作点,让同学们知道美术知识不仅能陶冶性情、提高欣赏水平,而其中的专业手法,诸如配色、比例等专业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学习。

3.2公共美术课程和理工科专业特色相融合

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研究成果等优势,开发精品课程,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公共美术类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形成学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特色。通过对理工类专业内知识架构梳理,提炼适宜专业范畴内的公共美术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力求所学美术知识能够在学生专业学科进行相互促进,提高学科建设的创新性。如,学市场经济的学生了解一些产品包装设计,机械专业的学生了解“黄金比例”、人体工程学,他们的作品与成果将会更具创造性、智慧性。其次,立足服务理工类专业为基础,积极申报公共美术教育课题研究。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在实践中。建立专门的艺术教育科研机构,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通过制定科学的规范、管理及沟通措施,积极和各理工类专业教研室交流、学习,总结教学经验及专业意见,服务好理工科专业教学的工作,促进公共美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良性、共融发展。

3.3公共美术课程和地方特色相融

合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可以使美术教学变得更生动精彩,使课堂教学本土化、生活化、社会化。南京物产丰富,自身自然环境、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质,丰富的民间工艺、建筑、雕塑等为高校公共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为美术课程资源的探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些颇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文化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内容。

3.4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高校自身配备的艺术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上的美术厅、图书馆、博物馆、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好社会公共艺术资源,培养理工科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举个例子:可以通过画展指导,使美术馆成为艺术讲解、欣赏和临摹的课堂,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各地多种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设施也相继建成。这些都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高校可以主动开发资源,与这些社会文化部门加强合作,开放、共享艺术资源,将其纳入高校公共课程教育的总体规划,使之更适应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总而言之,理工类院校需要把重视艺术素养的观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之中。认识到通过对美术专业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自我素质,还能促进知识结构的平衡,从而反哺所学专业知识。根据自身专业特色打造特色公共艺术教育品牌,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贯穿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起一套适于本校学生良性发展的、较为系统和完备的公共美术教育体系,使美术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公共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篇五

杨玉梅

很多人都会知道,当一个农民在生命快要结束的那一瞬间,他会默默无闻地忙着播种收割;当一个医生在生命快要结束的那一瞬间,他会急着去救治躺在医院的病人;当一个老师在生命快要结束的那一瞬间,他会认认真真地教育每一个学生,赋予每一个学生,这才是尽职尽责,而当一个在路上行走或开车的人,在生命快要结束的那一瞬间,会想起什么呢?

课上,我上了一节生动有趣而受益匪浅的课。同学们都非常专心致志,有时捧腹大笑,有时深表同情。首先,看了一些关于交通的知识,哪些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我们不应该做的。其中有一些很滑稽的动画,接着,我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际的小游戏,他先说出一些交通安全中存在的情况,再让同学们判断是对还是错,如果这道题是对的话就要摆出一个错误的手势,反之就摆出一个正确的手势,有些同学因为反应迟钝,一时做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下一个节目,我们看了一场短剧——《流泪的花季》,里面的主角都是一些伤残的小孩子,有的小孩子因为爸爸妈妈出了车祸而从此失去了世界上最亲爱的人,有的小孩子因为去帮爸爸买烟而在过马路的时候被大货车撞伤了腿,就上次的农民子弟学校学生放学过马路时而造成一死,好几个重伤。

一次又一次的交通安全失误,都使小孩子们的幼小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他们的人生道路才刚刚开始,就因为一场事故,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上天对他们是如此的不公平,不公平……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可以让它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失去,这样很不值得,一些平常很注意任何事,做事非常有原则的人,也许他们的警惕性会比较高,但也不可以随便了事,因为这

样的人往往会以为自己一定会没事,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些平时对交通安全极度不留意,不关心的人,也许他们的交通意识比较淡薄,但到了适当时候,他们可能会变得十分小心,因为这样的人知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就象上次,我过马路不小心,差点被摩托车撞上。

6.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篇六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校外活动工作 D、教师的培养工作

2、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其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类型 B、胆汁质类型 C、粘液质类型 D、抑郁质类型

3、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机关不包括( )。

A、学校 B、权力机关

C、行政机关 D、党的机关

4、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方式(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5、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甚大,主要包括( )。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D、在做中学

6、践行“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教师应( )。

A、不断学习,刻苦钻研 B、把握规律,科学施教

C、严于律己,严格执教 D、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7、格式塔心理诞生于19,其中代表人物主要有苛勒、考夫卡等,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的基本观点是刺激与反应。(判断题)

8、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课程结构以综合课程为主。(判断题)

9、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经验,把课程目标分为行为取向和生成性取向两种类型。(判断题)

10、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判断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ABCD。

6、【答案】ABCD。解析: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要做到:好学不倦,努力精通业务;把握规律,科学施教;严于律己,严格执教;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7、【答案】×。解析: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的基本观点是整体,而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刺激与反应。

8、【答案】√。

9、【答案】×。解析: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经验,一般把课程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和表现性取向三种类型。

7.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七

关键词:群众,美术教育,发展

群众美术教育活动, 可以让群众感受更好的文化氛围, 展示其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用自已喜欢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发现和观察美丽事物, 在画纸上尽情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美丽的世界。本文就群众美术教育的发展略加论述。

一、群众美术的教育

(一) 注重继承、借鉴与创新

群众美术教育同其他艺术一样贵在创新, 但创新不应高于继承和借鉴单独存在。在教学中尤其要以美术理论为基础, “以形写神, 和谢赫的“六法论”直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 包括着一系列艺术创作上的经验与理论, 加之还有民间美术中的珍藏, 我们可以从这个丰富的艺术传统宝库中得到宝贵滋养。在借鉴西方艺术方面, 近些年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大量涌人我国, 并已经渗透到艺术教学领域。而现代主义绘画明显有异于十九世纪以前的传统绘画。这样一种巨大的艺术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一定有它艺术上的原因。我们完全可以用沙里淘金而不是生吞活剥的办法, 既不一概排斥, 又不盲目接受, 并结合我国的文化精神, 吸取有益于我们的因素。对于创新问题, 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与结合。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 形式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新的材料、结构、样式、语言、手法、风格等等, 创作者都应该在创作中结合自我的真实感受大胆尝试。

(二) 美术教育的实践性

根据美术教学自身的特点, 尤其强调参与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技术”是关键因素。实践性中提到的“技术”, 可以理解为绘画技巧和方法, 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 目标定位并不是培养未来的画家, 弱化专业美术技能。如果一味的强调“教”的技能, 如何画, 提供一个标准供学生参考, 只会让学生的创造力淹没在“模仿式”的教育中。“技术”的学习与表现因人而异, 要明确技术是为表现个人情感和意愿服务的。怎样用技术表现情感, 让学生自由的进行发挥, 最终达成个人情感的表现就够了, 再适当的结合一般性的美学规律进行修正指导, 创作出新的、美的、充满个性和爱的形象。技术不应是一堂课的唯一目的, 而应该是为美化生活、转达情感服务。

(三) 美术教育的愉悦性

愉悦性旨在体现美术学习活动的感性、愉悦的特征。将美术学习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 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 表达个性和创意, 获得愉快的体验, 增强自信心, 从而养成健康的人格。这种愉悦性的体现, 要源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性。

二、如何推动群众美术活动的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对促进美术活动的开展与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如何培养群众美术组织核心骨干人才是推动群众美术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通过聘请文化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艺术工作者对群众美术爱好者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和基本功实践训练;通过举办内容丰富、类型各异的美术作品展览促进群众美术爱好者的交流活动;通过整理美术创作成果和收集美术遗产工作丰富群众美术活动的历史和内涵。影响群众美术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除了核心骨干和人才队伍建设外, 还有政府和社会对群众美术活动的物质投入等的影响。政府要投入经费促进公共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多渠道的投资, 吸收社会各界资金以创造出适合群众美术活动开展和传播的物质基础。在建设投入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管理的投入, 通过对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的培训表明群众美术活动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认真落实各项保护群众美术活动的措施.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序顺利开展。

8.西方公共安全教育的启示 篇八

谈到公共安全教育,大多数老百姓往往不知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安全还要教育?出事了人人都知道得跑的”,这是笔者在一条小巷咨询一位大叔所得到的回答。这样的回答看似令人震惊,实际上却是中国普通民众对安全教育态度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公共安全教育不给力的一个侧面反映。

无时不在的日本公共安全教育

在日本,一般学龄前儿童就已接受过3小时的安全逃生模拟教育,这些知识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说,往往影响终身。接着自幼儿园开始,孩子就会接受各种安全教育课程,比如6至12岁的孩子就有消防课程、防震课程,主要内容是教导孩子在危急时逃生自救的技能,而且这种知识教育以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进行。

以下是一些日本幼儿园和小学安全教育课程的几个活动:

呼救比赛:在教室讲台上,摆放一个测量声量的分贝仪,让孩子们作比赛,在分贝仪前高喊:“着火啦!救命啊!”看谁喊得响亮,以分贝值最高者为优胜。

防烟体验:日本的大城市一般都有防烟体验车,车上可模拟火场,在车内施放少量烟雾,组织孩子用湿毛巾捂上口鼻,进入浓烟密布的环境,然后匍匐前进逃生,使其体验火场逃生自救的情形。

攀绳跨越:用一根结实的绳索,水平地拴在两幢建筑之间,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组织孩子攀绳跨越,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腿的移动,由此及彼,让孩子感受用一根绳索逃生自救的难度。

消防写生:日本的消防队一般都对外界开放,也规定有学生家长接待日,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消防队参观写生,消防队员们表演救火及其自救业务,给孩子们讲授防灾安全常识。

日本的防灾教育并不主张孩子参加救火活动,也不鼓励孩子充当救火小英雄,而只是教育他们遇到火灾时呼喊报警,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日本的报刊和电视台,经常宣传防灾自救知识。日本的消防队一般都是开放型的,可以随时为国民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大型公共汽车上都有紧急疏散门,注有“太平门”字样。所有这些对孩子都能起到提高防灾意识的作用。

由于日本民众有高度的公共安全意识,所以到处都有群众组织的公共安全服务队伍,比如“妇女防火俱乐部”和“青少年消防俱乐部”等群众组织便在救灾中十分见效,一旦灾情发生,便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 同时日本还将分散在各地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登记形成网络,平时组织他们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这些安全服务团体,都是“要曹操,曹操就到”,而且不用交学费。

两次影响美国公共安全意识的火灾

1911年3月24日华盛顿广场大楼内衣厂起火,141名工人不幸遇难。重大灾难开启了美国人的防火安全意识,也促使美国加快了防火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这次惨剧成为美国防火立法依据,随后美国的《劳动法》便规定,在工作场所每3个月相关人员都必须进行一次防火训练。

2001年“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被恐怖分子袭击后起火倒塌,它加深了美国对高层建筑防火的反思。袭击发生之前,美国对高楼的防火规定严密到包括烟雾警报器的设置,逃生门的位置、距离,中央警报装置的定期更换等。正是有如此严格的规定,使毫无预警的恐怖袭击发生时,有1.5万人从两栋110层高的世贸大楼基本实现有序撤离,堪称现代史上危难之时人类自觉维护秩序最壮观的场面!袭击发生后,美国对高楼全部进行重检,从严从速要求做好安全防范,对高层建筑的防火意识细化到室内烟灰垃圾桶的设计。

在美国,几乎每个公民都接受过逃生培训,公共安全意识早已深入每个人生活的言行举止。6岁的小孩看见别人玩火,就懂得严肃批评对方不要“玩火自焚”,即使对方是孩子的爸爸。消防人员还会把郊区废弃的房子改造成民宅,然后将学校的孩子召集起来,把房子点燃,让孩子亲身目睹一栋完好无损的民宅是怎样在瞬间变成一堆废墟,由此使孩子认识到防火的重要性。另外,美国公共安全教育者还专门为学生设计一种扑克,上面印着一些防火知识,使孩子在游戏中了解安全防火规则。美国各大城市还在市民集散密集地设立自动消防安全电子访问台,万一发生险情,经过专业训练的、由普通居民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可在5分钟内被召集成军,配合灭火,实施救援。

中国“说多做少”

2009年9月,日本地震教育专家田中礼治先生拜访了四川泡桐树小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泡桐树小学校长周英在目染了田中先生的教育方式之后感叹道:“我教书这么久,很遗憾地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中国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田中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是‘说’得多,日本是‘做’得多,这是两国安全教育的不同。”田中先生的话对于中国教育者来说虽颇为逆耳,但确是事实。不少日本公共安全教育者,一直热衷于中日两国公共安全教育的交流活动,把日本的先进经验与中国人分享。因为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日本民众更能够体会同样生活在多难之中的中国民众的需要,同时也具备了更强烈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意识。1985年4月19日哈尔滨的天鹅宾馆大火中,多名日本人全部脱离危险,而大多数中国人却葬身火海。显然,在公共安全教育方面,被不少中国人称为“小日本”的国家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的“老师”。

2008年5月23日温总理在北川小学的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告诫我们对国家要记住这四个字。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民众必然有极其坚韧的力量。然而,我们拥有极强的忍受灾难的能力,却极少从这些灾难中培养一种防御灾难、保护生命的危机意识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有些城市下定决心做好公共安全教育,甚至像法国一样设立“公共安全日”(法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将10月11日设为“公共安全日”)。但是,设立“公共安全日”当然不是一劳永逸的举措,它仅仅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警示作用,并无法代替公共安全教育所需要的行动本身。如果对公共安全的重视仅仅在于设立形式上的“公共安全日”,现实中便会有太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喊口号治理模式,我们在安全日之外也难以安心。

公安部曾经派出31个督察组对全国的交通、消防等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他们了解到,群众安全意识淡薄,认为公共安全是公安机关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他人违章也袖手旁观。而调查显示有近1/3的居民、近1/2的学生缺乏自救逃生知识。而目前中国安全教育尚未在学历、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中加入安全内容,这已是火烧眉毛之举了。最后督察组得出如下结论:法制和教育是提高公共安全能力的治本之策!

因而,目前中国在公共安全教育上所做的工作,借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从日本和美国公共安全教育情况,相信很容易可以看出我们应当从中学习什么。那就是:从娃娃抓起,少说多做!而且是年年做,月月做,天天做,时时做!

行万里平安路,做百年长乐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曾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显著。公共安全事件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社会深层次矛盾的体现之一。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践行“以人为本”,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像对待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一样,把公共安全教育作为基本国策来对待。

9.学校公共卫生教育知识综合 篇九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⒊维生素分为A、B、C、D几十种。维生素具有微量性、调节性和特异性。⒋缺乏维生素A会患上干眼病,缺乏维生素C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患佝偻病。

⒌心脏分为左右两半,上下四个腔,即或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脏外面包着一层膜叫心包,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⒍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⒎健康人的体温为36——37℃,脉搏为60——90次/分。

⒏眼球的结构:眼球是由结膜、巩膜、角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组成的。

⒐营养性贫血主要是缺铁引起的,7——14的少儿血红蛋白低于120g/L,即可定为贫血。

⒑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⒒构成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其他传播途径。

⒔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⒕青春期女孩的生理变化:乳房慢慢胀大,12岁左右来月经,骨盆扩大,皮下脂肪增加,皮肤有光泽、体态丰满而富有曲线。

青春期男孩的生理变化:处生殖器长大,喉结突出,嗓音变粗。

在青春期,身高、体重、肩宽、胸围、臀围都明显增加,心脏功能逐渐完善。脑和神经系统逐渐成熟。

⒖心理健康标准:⒈智力正常。⒉情绪反应适度。⒊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⒋行为协调,反应适度。⒌人际关系协调。⒍个性健全稳定。

⒗远离毒品:

毒品是指某些吸食后容易产生依赖性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包括:海洛因、鸦片、大麻、冰毒、摇头丸、吗啡、可卡因、罂粟。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2011年“6.26”国际禁毒日主题为:“青少年与合成毒品!”

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请记住: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 ”。副标题是“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

⒙每年的第二周是北票市规定的防近宣传周。

⒚几种动物传染病:狂犬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

10.二年级公共安全教育期末试卷 篇十

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题

1、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

红灯表示绿灯表示黄灯表示

2、火警电话,警匪电话急救电话。

3、学校门前的道路没有行人过街设施,应施划

4、行人经过铁道路口时,在没有交通信号和管理人员指挥下,确认无火车驶临,应 前行。

5、交警交通指挥手势信号有

6、不能用

7、课间、课余活动做游戏时要

二、选择题:

1、如果你经常外出带着家门的钥匙,下面的哪种做法可能会有危险()A钥匙挂在脖子上.B钥匙放在衣兜里.C钥匙放在随身的包里.2、、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A、正确 B、错误

3、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A、正确B、错误

4、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A、正确 B、错误

11.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87-02

一 国内外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均十分注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诸国就兴起了“艺术教育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美国只有中小学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后通过与当时富有创新精神的苏联教育机制的比较,开始在高校推行公共美术教育,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即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自20世纪40年代起,正规的艺术课程纳入学科体系已有60多年的历史,开设有视觉艺术导论、艺术史、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西方音乐、和声与对位、爵士乐等15门课程。哈佛大学设有3所艺术博物馆,是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英国牛津大学的业余艺术社团多达一百多个,涉及各种艺术类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1]

公共美术教育在中国历史渊源悠久。古代“六艺”教育思想中侧重文字识读和书写的“书”教,即书法教育,是中国古代公共美术教育的端倪。近现代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肇始于清末洋务学堂的“图画手工”科[2],在“实业救国”的社会情境下,大学堂公共美术教育注重实业性。民国时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得到初步发展。任职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就是“蔡元培亲自组织筹备并领导的学生业余美术团体,它不仅发挥了高校美育与社会美育普及的功能,也是蔡元培本人针对民国早期北京美术界及美术教育的现状创造出的一个机能性组织”[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大学和师范学校,公共美术教育以开设艺术课程和组建艺术社团的形式而进行。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全面展开,始于建国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法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两个文件,确立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公共美术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好发展。

二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公共美术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忽视与质疑,也还要面对自身的零散与混乱——缺乏整体形象与整体意识,这是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直至目前还无法克服的重大(甚至是致命的)弱点”[4]的确,从该课程的性质来看,仍存在较大不足,诸如课程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兴趣不大等问题和现象。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上不重视公共美术鉴赏。从师生层面都存在观念对公共美术鉴赏不重视的问题。教师因为学生的不专业性对其不免敷衍了事,学生自身视该课程为积累学分,积极性都不高。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不够专业。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是由专业美术教师兼任。三是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主要以开设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两门课程为主,就丰富的美术门类而言,或从年轻学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来看,都远远不够。四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方式不灵活。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素养,缺乏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兴趣不大。

三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普通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美术教育,并不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其教育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拟立足教学实际,以教学改革为研究目标,从学科性质、教学现状、具体教学改革举措等方面入手,以求切实推进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借鉴欧美国家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探索推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具体如下。

(1)明确课程目标,正确认识公共美术教育学科的“公共性”。公共美术教育“公共性”是公共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理解公共美术教育的首要问题。钱学森曾说:“现在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就是在我们教育中缺乏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思想,只重视专业,不重视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美术教育包括“专业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教育”两类。“专业美术教育” 主要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公共美术教育” 是指面向普通高校各学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 是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注重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衔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美术鉴赏内容的解释如下:“通过对美术鉴赏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简史、各种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及作品,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尊重与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5]大学的公共美术教育应在高中美术教育基础之上,不能重复教学,应对其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钱初熹指出绘画作品鉴赏应从以下六个角度分析:“第一,侧重于社会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二,侧重于艺术家生平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三,侧重于心理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四,侧重图像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五,侧重于比教学研究的鉴赏方法。 第六,综合角度的鉴赏方法。[6]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应从多角度对作品予以鉴赏,提高进一步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3)丰富课程类别,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美术通常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7]应将丰富的美术种类引入课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感知造型艺术的趣味和特点。除美术鉴赏、书法鉴赏等课程外,应同时开设其他美术类课程,如民间美术欣赏、工艺设计欣赏等种类更为多元的美术普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4)提高师资力量,应引进专门的公共美术教育教师。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大多由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擅长技能教学,不能满足大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需求。从公共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来讲,技法类教师无法满足这一教学需求,应增加专门公共美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5)充实教学内容。目前公共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介绍经典的名作为主,内容凸显单调、枯燥之不足,无法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应把当代艺术热点问题、以及民间美术等多元内容,积极引入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以河北省为例,其依托燕赵传统文化,拥有丰富悠久的地方艺术资源,目前所收录的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文化资源多达290余项,涉及农民画、剪纸艺术、年画等多项民间美术,是公共美术教学内容特色化构建的丰富资源。丰富公共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多举办由本校经验丰富和知识渊博的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开展的专题性讲座。课堂与讲座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某一种美术种类的认知,并提高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6)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积极借鉴并应用互联网、多媒体、图像、影视数据、微信等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授课效果。同时通过开设中外美术资源信息平台,拓宽学生接受公共美术教育的机会,提高其艺术修养。

(7)注重实践教学。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在课堂教学同时,应重视艺术现场的实际考察,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多看原作,把教学现场移入博物馆、美术馆,通过更直接和丰富的资料,开展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美术作品的原作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是课堂教学课件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带学生多看原作,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眼光,让更多的学生养成主动进入艺术博物馆的习惯,丰富其学习和生活的内容,提高艺术品位。

总之,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列维、史密斯在《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一书中说:艺术并非一种玩物,也并非一种装饰性的调节,而是一种必需,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8]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公共课程,应明晰其公共性的课程性质,并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走入艺术殿堂,享受视觉审美愉悦的同事,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2]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莫艾.蔡元培与北大画法研究会.文艺研究[J],2008(1).

[4]陈振濂,李立编.思想的轨迹——陈振液教授学术演讲录(下)[M].杭州冷印社出饭社,2005::665.

[5]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81-82.

[6]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14-125.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美术课程研究开发中心.美术鉴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通识教育,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的教育。所以,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重视技能, 服务经济”的教育理念成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专才教育意识仍然顽固、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社会, 重视技能的教育模式往往被解读为“重技能、轻人文”, “重专业、轻文化”。这些现象正如费洛姆所批判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 主要在于造就与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 而不是针对学生人性的发展。”这种功利性质的教育模式也会制约职校生全面发展, 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 增强职校生人文素养的使命使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走入了研究的视野。

一、通识教育解读

何谓通识教育?目前的学术界趋向于:以人类知识的角度, 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 为学生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 获取广博的知识, 并通过知识的提升和内化进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均衡发展, 目的是通过知识间关系的构建、提升和内化, 最终培养人。这与我国教育界近年来一直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诉求耦合。这种均衡发展的理念彰显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从这个角度上讲, 通识教育的性质是除专业性和职业性之外的具有广泛性、非功利性的普遍研读的教育, 内容涉及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 以培养健全个人为目的, 直接指向人的发展。

(一)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耦合之处在于对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

全人即完整的个人, 强调个人智力、尊严、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针对现代教育中“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强调人的整体发展, 倡导培养完整的人, 使人在包括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隆·米勒认为“全人”包括六个素质, 即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这六项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标, 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 培养具备完整知识、完善人格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缓解现代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价值观错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要求学识与人格的平衡、个人与群体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

作为“全人”, 完整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识教育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 使学生的知识广度获得拓展, 而且通识教育用整体观来构建知识, 能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的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使学生人格完善。这与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 通识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身体, 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有全面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 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诉求, 而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

作为完善的人, 需有完整的知识构建, 认为不同的学科只是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 学科彼此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通识教育主张以整体观看待知识, 认为知识不是割裂的, 而是系统的。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互动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 通识教育则体现出全人教育的知识取向。

(二)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通过知识的内化进而转化为内在品质与外在能力与气质。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 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实质上,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识教育主张文理会通、古今会通、中外会通。知识的贯通学习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 是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职校公共艺术教育释义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受职校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 发展职校生的创新思维, 陶冶职校生的情操, 塑造美的心灵, 最终以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 通过包含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实施。

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 作为职校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公共艺术教育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 从人文角度,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 得到审美经验并内化为气质品质, 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培养职校生审美情感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

唯物论认为, 世界万物在一定条件下构建起联系。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概念, 但两者在内涵上却有着渊源。厘清两者的关系, 可以为通识教育开拓研究领域, 同时可以使艺术教育拓宽研究视野。

(一) 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辨关系

公共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两者的契合之处是以通识教育的观念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艺术教育以艺术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通过艺术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来实现人的完整、自由、和谐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 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1.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追求人的自由发展

从历史上看,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 主张人的自由发展, 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那时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艺术教育。可见, 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同源。从艺术教育本质上看, 艺术教育亦是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文克尔曼认为“艺术之所以优越的原因是有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灵上的自由。这与通识教育一脉相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形成的《艺术教育发展路线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参与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机会。”艺术作品中多数不充斥功利性, 容易以最纯真、质朴、原始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艺术教育, 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受无功利性的喜怒哀乐, 在情感领域中获得无限的自由。

2.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统一, 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发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 而完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美的熏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艺术所表现的美具有和谐有序的特点, 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满足而愉悦, 进而使情感纯洁、情操陶冶、心灵净化。艺术教育能够通过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质。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 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培养其高尚情操, 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进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终使其心灵净化、情感升华。对于艺术教育能够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 古今中外有着共识。《论语·宪问》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样成为完人时说:“若臧仲武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成人矣。”可见, 孔子认为“诗、礼、乐”是培养完人的途径, 对人的思想的启迪,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即由诗开始, 以礼为依据, 最后由乐完成。《美国教育国家标准》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由此可见, 艺术教育的实施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达成提供了可能性与实施路径。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智能发展。智能是个体认知方面各种能力的综合, 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其中,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 创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现。近代心理学家在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诺贝尔获奖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 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艺术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 同时也能改善认知思维品质, 培养创造力。其原理是艺术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内多向思维的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欣赏等环节, 调动多种思维运用, 起到培养、锻炼智能的目的。生理学认为负责艺术形象思维的右半脑的启动可以抑制负责科学的左半脑抽象思维的兴奋, 以至左右半脑平衡, 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暂时的放松, 从而劳逸结合, 达到事倍功半。科学史上很多杰出科学家都是这种平衡协调发展的典范, 以至于国外很多综合性高等学府均把艺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可见, 艺术教育的启智作用是真实存在的。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道德完善。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形象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来理解和体验审美客体。此时, 美便是一种理想中的载体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对美的追求过程, 实质上是在认识与道德、现实与理想之间作出了批判的选择。正如柏拉图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 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一旦看到美的东西, 他就会赞赏它们, 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 作为滋养。因此, 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说:“诗言是其志也, 礼言是其行也, 乐言是其和也。”可见, 艺术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规范中均发挥作用。

3.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一样彰显强烈的人文情怀

“人文”见于《易经》:“文明以止, 人文也。关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辞海》对“人文”的界定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综上,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 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传承人类文明。而艺术教育认知功能不仅同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世界和历史, 而且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贝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 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 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 这些都可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蕴藏着人类最具代表性的伦理哲学;承载着人类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着真、善、美的价值观;散发着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情怀。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 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艺术作品中, 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能相互关联呈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艺术作品中的感性特征呈现出外在世界与人内在世界的具体性, 使人们能细致入微地体验自然的内在生命, 人生的悲欢苦乐, 现实生活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生活的意义。所以, 经过艺术熏陶的人, 与自然有着更多的灵性沟通, 常怀有悲悯之情和敬畏之心, 因而更热爱自然与生命, 更具有豁达平和的胸襟, 更能明白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价值。可见, 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在运作过程中均关注着人, 传承着人类文化及文明, 进而使学生学会与自我、他人、社会相处,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通识教育理念下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

1.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诉诸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必修课成为职业学校的课程的目的是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所以, 职校生公共艺术教育有着比其他学校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这就要求职校公共艺术教育要确立以学生整体人格的培育, 素质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 强调以生为本, 关注学生发展, 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艺术欣赏教学, 使学生获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艺术体验, 实现受教育者与艺术作品的共鸣, 从而将艺术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内化为人的心灵, 外化为人的行为, 真正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自由发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向应从人文角度诉诸实践教学

从人文的角度实施公共艺术教学, 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淡化艺术理论和技能培养。职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实施对象是非专业的职校生, 切不能把艺术课上成纯艺术理论的讲授或是艺术技能的传授, 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学, 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 培养学生用人文的眼光和价值观去审美, 从而看待所有的事物, 达成豁达、包容的人文情怀, 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3.职业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应以开放、多元的视角实施

开放、多元的视角审视职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就把职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定位在通识性上。对于艺术的内容进行连接和整合, 或是艺术门类间横向交叉融合, 或是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纵向拓展, 使其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广度。这在教育部刚刚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中已做明确要求。通过跨学科、跨门类的知识的整合和对话, 可以激活学生的灵感和想象, 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 多层面的知识贯通、交叉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文化底蕴。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 公共艺术教育亦然。既然如此, 职校公共艺术教育应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期待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职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解决职校“半人”教育现状, 促进职校生完善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2]奚传绩.艺术教育丛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8.

[3]赵峰.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

[4]栾晓梅.艺术教育与全人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1 (10) .

[5]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 (2) .

13.公共艺术教育自评报告 篇十三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工作的通知》(教体卫艺[2015] 397号)文件要求,我校自接到通知之日起,召开专题会议,迅速安排部署。成立以XXX校长为组长的自查自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和公共艺术教学部负责人组成,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分解评估指标,提出明确要求,认真进行自查自评。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办学条件

学校简介

二、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办学思想明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强化艺术教育育人功能,将公共艺术教育列入了学院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院工作计划,并列入学院工作总结,全面提升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一样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学院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进一步明晰,领导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和综合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设立公共艺术教育委员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从工作规划、教学组织、队伍建设、场地设备使用、条件保障等方面统筹安排。

一是成立了以XXX校长为主任委员的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党政办公室、院团委、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和公共艺术教学部等部 门负责人担任,全面负责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二是艺术教育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统筹安排全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以及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等工作。

(三)设置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

学院成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设有教学部主任、副主任等专职领导,并设有教研室,公共艺术教学部为学院二级机构,足额配备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坚持把公共艺术课教学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注重教学质量报告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基本要求》文件精神,认真将公共艺术教育列入学院教学质量报告。

按时向河南省教育厅提交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全校开齐了8门艺术限选课程,并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与教学计划中。

同时开设有艺术类任选课程。

《XXX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并且通过考核,作为学生毕业条件。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我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内容设置合理,课程教学大纲规范。

公共艺术课程中《XXXXX》、《XXXXXX》已成功申报为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严谨、科学、全面,教学督导开展认真,组织教师听课并写好听课记录,开展教学会议和教研活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期末教务处牵头组织教师和学生网上评教。

课程教案、授课计划、课件和评分标准等教学文件齐全。

教学档案管理规范,期末考试组织认真,试卷、学生成绩及试卷分析等资料齐全。

(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空间

我校坚持把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作为提高学 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立足点,以其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师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院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艺术活动及两次单项比赛活动,节目单、校园网通知、图片等资料齐全。例如成功举办了“XXXXXX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及XXXX大型文艺晚会等全校性艺术活动,同时利用XXXX系、XXX系等教育资源举办XXX等一些列单项比赛活动。

按照教育厅要求,在学院团委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学校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包括音乐舞蹈表演和绘画书法作品展演等活动,活动方案、专项活动经费等材料齐全,以彰显学校文化艺术精神面貌。

积极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积极准备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重视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优异成果。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了校级各类大学生艺术社团,包括音乐表演类、舞蹈表演类、绘画类、书法篆刻类、手绘设计类、动漫类、影视类、公益服务类、体育健身类等多类社团,注册社员XXXX余人。社团章程规范,并配备有指导教师,有训练场地并专人管理。社团常年开展活动,资料管理档案齐全。社团活动紧贴大学生校园生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参与热情高。

开展高雅艺术普及活动,校园网通知、活动图片等相关资料齐全。

开展有各类艺术讲座,例如“文化艺术大讲堂”等公共艺术讲座,校园网通知、活动图片等相关资料齐全。

(七)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公共艺术教学部共有X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X名,兼职X名,外聘教师X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X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X%;高级职称的教师X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X%;兼职、外聘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X%。

专、兼职教师档案资料齐全。

教师积极参加校、市、省级教改质量工程项目,立项、结项资料齐全,公共艺术教学团队成功申报为XX级优秀教学团队,具有学术技术带头人X人。

教师积极参加校、市、省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资料齐全,其中XXX等多 名教师参加省、市级教学技能比赛获得X等奖。

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了《教师工作量及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科研成果登记办法》、《论文、著作认定实施细则》以及《科研成果计分办法》等管理制度和文件,为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公共艺术教学部教师每学年都已高质量完成了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公共艺术教学部教师每学年都已高质量完成了学院规定的科研工作量。学院科研工作考核文件及教师科研相关材料齐全。其中XXX项目1项,XXX优秀教育教学成果1项并获一等奖;公共艺术教师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XX余篇,为我校艺术教育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级各类艺术比赛,获奖及相关资料齐全。其中技能大赛获得X项国家级X等奖,省部级X项X等奖、X项X等奖。

在教材建设方面,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采用优质教材选用和教师自编相结合,保证学生选修的需要,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其中XXXX主编《XXXX》教材一部。

X名教师中XX人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XX人参加了省级培训。我院艺术教师在职务评聘、工资、住房、奖励等方面,享有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我校制定了《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成果奖励办法》、《教师指导第二课堂工作量化办法》等制度措施,将艺术教师课外指导学校组织的学生艺术活动计入了教学工作量,并按照制度措施严格执行。

(八)加大经费投入,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财力保证

近年来,我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并将公共艺术教育日常经费单独列入了学校财务预算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公共艺术教育专项设施及活动专项经费申请批文及财务支出凭证齐全。XXXX年用于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就达到X万元,生均经费X元,XX年至XX年间艺术教育经费累计XXX余万元,基本满足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需要。

我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日常经费使用规范,专款专用,没有截留、挤占、挪用现象。

(九)努力健全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

学校近两年加大了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000人座位以上的场馆XX个。

学院有开展艺术教育活动200座位以上的小型文化艺术场馆X个。符合视听教学要求的多媒体教学场地数X个,设备齐全,并为教师配有专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XX年修订完善了《图书资料管理办法》、《图书资料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和文件,现有艺术类图书资料XX种,XX册,并藏有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和相关数据库,满足了公共艺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待加强

每学我们都积极认真组织了学院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并有大量优秀作品,但参与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次数较少,缺少国家级艺术展演活动奖励。

(二)缺乏公共艺术教育适用教材

公共艺术课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既就是教育部列出的科目,因为兴趣和侧重的不同,也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教材。所以,教师上课时往往推荐一本和多本参考读物,课堂学习与教材内容不能够完全对应。

四、整改措施

(一)加大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参加力度,加大骨干教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对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指导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在年终考核、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公共艺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艺术展演活动方面加以倾斜。

(二)加大艺术教育活动大型场馆设施建设的力度,完善资金投入,加紧健全大型文化艺术场馆设施,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夯实基础。

(三)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了解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土艺术文化,加大校本教材和自编教材的建设力度。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上学期音乐游戏教案《小手小脚》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简简单单的话-坚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