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开的抒情散文

2024-10-27

紫藤花开的抒情散文(共16篇)

1.紫藤花开的抒情散文 篇一

木槿花开的抒情散文

外面的花开得那么艳丽,掩藏在花下的思念,在这个季节那么明了、那么汹涌。我对自己说,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都是我向往的。我经常说:别走草皮上,踩着别人了。每当我说这句话时,心会无比的疼,就像别人在我心上践踏一样。的确,有时候我是一个极度忧伤的人,曾经一度出现自杀的念头,但由于没有勇气而终止那种想法,如若我是勇敢的,那今天我就是一个孤魂野鬼,到处飘荡了。

经常看到满树的花,就会忍不住想摘一朵,因为没有安全感,觉得长在树上没有拿在手心里来的实在,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病症吧,而且病的不轻。但所有的这一切,在我看到木槿花开那一刻便终止了。看到它,我心里那种安全感突然爆发,就像一个少女遇到自己幻想多久的伴侣,那是一种期盼,是一种渴望。

花开了,在枝头招摇着,我问木槿花:你是否怕有天颓败,有天枯萎。她摇了摇身子说:你觉得我美吗?--美。--那就够了,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我只想把我这一刻的美好,欲望是无止尽的,如果没有尽头无休止的要求,那只会失去自己。就算我再想开的久,可怎么能敌过自然的更替,与其痛苦的去幻想永远,还不如用心把我属于自己的每一刻。一个的人快乐,并不取决于他悲伤和逆境的多少,而是他是否有一颗幸福的心。--我懂了,我不如你来的透彻,也许真的要求太多。

下雨了,一滴滴的落在花瓣上,雪白的花瓣瞬间变得可人,我知道,这是这个季节给我最好的礼物,是上天对我额外的恩赐,这只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幸福,而这种幸福只有在极度悲伤后才可以感受到。对于这样的景象我常会迷恋,不论是雨打湿了木槿花、还是雨打芭蕉,都那么美妙。雨大了,打落了花瓣,我的心跟着树枝一起疼痛,疼那些掉在地上的花朵,疼它们无枝可依。我的心也许太过脆弱,才会心疼这样的自然,才会那样迷恋雨和花。娇艳后经过洗礼,颓败后沐浴重生,所以我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出现那种杂乱的思维。而这样的思维便是我幸福的来源,模模糊糊,快快乐乐。

风起了,吹散了快凋谢的花,在空中美丽的旋转、飘荡,优雅的落下,唯美、和谐。

思念这个季节,思念花开满树的季节,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光,有点迷离、有点妖娆。常怀念这样的幸福,因为我感觉幸福对我来说很稀奇,而自从看到木槿花开后,心变得那么容易满足,觉得这世间一切都那么美好,生活那么可爱。有时会有一点淡淡的忧伤,但还是阻止不了那颗幸福的心,有过哭泣,也觉得幸福。

花谢了,但遗憾却不曾留下,因为每一朵都那么努力的盛开过,每一朵都那么娇艳的`存在过。静静的捡起地上的花瓣,放在手心,还是那样的实在,本以为掉在地上的残花不会让我有那般感觉,现在知道那是错误的幻觉。不论树上还是在地上,它都可以让我心疼、让我欢喜。那一种感情从没有因为环境或状态而改变,从不曾改变。遗留在手心的花瓣,是它最后的归属,属于我的归属。

人其实就像那棵木槿花,从花开到凋谢并没有多久,而人却总没有那般懂得珍惜。总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去追求那些得不偿失的东西,最后让自己伤痕累累才知道自己错得那么离谱。然后回想起那些错误,只有老泪纵横的份了。就像我曾一度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任意挥霍青春,现在明白了,懂了,却失去的也多了。过了那些爱做梦的年代,总感觉自己不再年轻,顾虑的多了,洒脱少了,完全不像90后的人,而像70、80后的。

不论自己有颗什么年代的心,对木槿花的依恋从未减少过。就像仓央的这首诗,那种感情始终存在。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每次读到这首诗,心理都会有说不出的感觉,时间愈长那种感觉愈强烈。有时会一个人忍不住反复的吟诵,别人觉得我像一个疯子,每天做些让人反常的事,其实我比任何人都明白,我没有疯,我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达自己。有时过于极端,有时过于牵强。我知道,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深深的爱恋,对那一棵棵的木槿花。

你住在我心理很久很久了,久到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看到你绽放,我的心突然像在大海里遨游一样。我温柔的向你招手,你微笑的面对着我,点点头,我陶醉了,被你纯洁深深吸引着。轻轻地走在你面前,摘下一朵,缠绵地抚摸着,没有一丝的冰凉,只有来至指尖的触动。这时我感觉到了你的心,坚定而不缺柔情,这也许就是面对凋零你还可以那样坦然的所在吧。这时我就会不断自责,说自己不如你豁达,没有你开朗,总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忧心。

常一个人静静坐在窗前,看那盛开花,思恋也渐渐被勾起,思恋远方的你,思恋同你一起看木槿花开。亲爱的,你是否看到,木槿花又开了,还是那么美丽、还是那么迷人。而这时总有一颗晶莹的东西从眼角滴下,落在手上,支离破碎,才发现心会那么疼痛。不知道人这是怎么的,越长大泪腺越发达,有时控都控制不了。我把这样的情况归结为自己的一种病态,“感动病”,这种病随着年龄的增加随之曾加。

我愿化身为木槿,长在你必经的的路旁,等你从我身旁走过,那时你会看到,努力盛开的花朵全是对你的思恋,那满地的叶子,是前世凋零的心。

木槿花又开了,微笑地对着我,我给它一个拥抱,那个盼望多久的拥抱,是那么温暖。

2.紫藤花开的抒情散文 篇二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首先应从标题入手,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 《白杨礼赞》一文中, 通过对 “白杨”进行 “礼赞”, 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 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 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 朝夕相处, 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 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 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 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 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 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 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 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 如《绿》, 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 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以 “某种感情”为线索, 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 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 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 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 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 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 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 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 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 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 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新陈代谢的声部, 由弱到强, 渐渐展开, 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 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 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并不断升华, 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 是充满生机的, 历史是向前发展, 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 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 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 第二幅是春花图, 树上———树间———树下, 动静结合, 色味结合, 虚实结合, 高低结合, 明暗结合, 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 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 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 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 来到不同的地点, 描绘不同的图景, 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 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 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 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 泉水隐入其中, 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 一闪而过, 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 “膝下的爱女”, 当“我”伸手欲揽时, 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 却悄悄跑近, 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 来到补山亭, 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 树木越茂盛, 绿意就越浓, 但泉影就越不可寻, 而泉声却越发悦耳, 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 依山而上, 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 如枕泉而眠, 倾听鼎湖山的泉声, 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 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 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 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 富有音乐美, 简洁准确, 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 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 蜜蜂赶来采蜜, 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 具有生命力、活力,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 《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 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 紧紧靠拢的枝, 片片向上的叶, 光滑淡青色的皮, 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 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 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 象征着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 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摘要:初中生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要抓住标题,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准线索, 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眼, 把握文章中心;描绘画面, 明确景物特点;品味语言, 感悟散文语言之精妙;分析手法, 领悟写作技巧。

3.茉莉花开(散文) 篇三

“动脉硬化、耳鸣、左耳失聪……”医生一边飞快地在病历本上记下一堆蓝色的字一边轻轻地说,母亲频频点着头,照常锁着眉头。这样的表情是我熟悉的,从三十几岁开始,她的眉心就有重重的皱纹。她紧紧盯着医生翕动的嘴唇,目光惶恐、谦恭、小心、虔诚。她未必信赖他,但是她会身不由己地被对方的权威所左右,像个孩子般盲目。

透过百叶窗帘,我看到窗台上有两钵茉莉,白色的花一簇簇地从叶子里钻出来,淡淡的香糅合着正午的阳光,热辣辣地晾在窗台上,白得耀眼,白得心神不宁。

“好了,先吃这几副药,以后有什么问题再来找我。”医生合上母亲的病历,抬头微笑着对我说。他是我的熟人。我向他道谢并告辞,母亲也跟着道谢,她的声音跟在我的声音之后,像一味中药,厚朴,还有些歉疚———我们没有排队便直接享受了诊疗。

在医院门口,我要母亲打的回去。在这个城市,打的便宜得要命,让我每次都有赚到了的感觉。

母亲不肯,她坚持要走二百米路到车站坐车。我没有坚持,我说服不了她,就像她说服不了我一样。

“那我有事,先走了,你过马路小心。”我向她道别,转身向街对面走去。我从来不触碰她,从来没有挽着她的手逛过街。告别也是这样,无论我到哪里去,去多远,有多久,都是两人站在刚好听得见对方声音的地方,干干脆脆地说完话,然后转身离去,像两根同极的磁铁,一碰就紧张地弹跳开。

我走得很快,我知道母亲一定在看着我,审视地,刻骨地看着我。我的脊背中央有一根线热辣辣地炙痛起来,像搁在放大镜焦点下的火柴,噗地一下燃烧,火焰迅速蔓延到全身。

我经不起她这样看,小腿肚子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我穿着一件白底蓝花的棉布短袖娃娃衫,白色的超短裙,黑瘦,头发总有梳不平的绒毛,扎成一把马尾。我不漂亮。那年流行白色超短裙,每个女孩子都有一条。我的这条套上身时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而且它是母亲用化纤料子自己裁剪缝制的,和棉布上衣很不协调,经不起近距离的审视。

但我只能这样,母亲很少带我到集市买衣服,十四岁前我的衣服都是姨妈们买来送我的。母亲也很少给自己添置衣服,穿来穿去似乎总是那么几件。她有件淡绿色的衬衫,压在箱子底,放了很多年。我记得她穿那件衬衫的样子:扎着两根粗黑的短刷子辫,白嫩丰腴的手腕从淡绿的袖子里伸出来,散发出上海牌雪花膏的香气。

记得我对她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把这件衣服给我穿吧。她听了咯咯地笑,用火钳夹着蜂窝煤往炉子里送。那年,我五岁,她二十九岁。

后来,她拿出那件衬衫给我,我看了看,说,现在谁还穿这样的领子,尖尖的,又大又笨。

她不会打扮自己,也不会打扮她的女儿。有时,母亲参加工会组织的旅游,带回来一大包七零八碎的衣裙和布料,热热闹闹地分给我和她的姊妹,但对当时极度需要好看衣服的我来说,还是没有一件合适的。

我和她天生就有距离。这一点也许在她哺乳时就感觉到了,襁褓里的我总是哭,折腾得她整夜不能睡。她恨得把我丢到摇篮里,任我去哭、去嚎。可随便谁抱了我,轻轻地走几步我就不哭了,只是一到她怀里,就又开始哭、嚎。

穿白色超短裙去上学的那天我来“好事”了。

我一直知道会有这一天。班上的女生几乎全都来过“好事”了,她们神秘地笑着,小心地,隐秘却又张扬地,从书包里掏出一包东西,飞快地跑出教室,直奔厕所。然后回来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着说着,就有几个人小声地笑起来。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问哪些同学需要休息,她们就高高地举起手,在男生复杂的目光中,走到走廊下休息。

比起她们,我似乎是棵晚熟的植物,跌跌撞撞地跟在她们后面,听她们说班上的某某很帅,某某的“好事”来得很早。她们个个比我高大,肤色匀净,像上了釉的桃子,胸脯微微地隆起,从背后的浅色衬衫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白色棉布小背心的痕迹。

而我,一直没有这些迹象。

也许有的,洗澡时我已经感到胸脯隐隐地痛,里面有小小的核。我为之恐惧、羞耻,我想也许我要死了,得了某种难为情的绝症。但我没有告诉母亲,我为我身体的一切守口如瓶。因为就只是一张纸条,一张夹在铅笔盒里的纸条,让我挨了她结结实实的一巴掌。那纸条上写着:“我喜欢你,星期天去看电影好吗?”

那天,几个女生把我拉到墙角凑着耳朵对我说,“你的裙子,你的裙子搞脏了!”说完,她们吱吱嘎嘎地笑起来,脸色潮红。她们真的很想体贴人,但看到意外发生,还是忍不住地兴奋,有一点幸灾乐祸的快乐。我扭头望去,我的短裙上绽开两朵殷红的喇叭花,像雪白底子上打横画了两块水墨重彩,鲜艳夺目。我的头轰地响了一声。那天下午,我走过操场,一大帮高年级同学在打篮球;我走过三四条走廊,不时地碰到一群一群的男女学生。回想起他们的笑声,还有对话,肯定是冲着我的。

我将身子紧紧贴在墙上,无地自容,最糟糕的是我的书包里除了一堆课本,什么也没有。

当时我窘迫得想去死,想从高高的五楼跳下。

为这点事去死肯定是矫情的。但我真的无数次想过去死,死给母亲看。

她从不夸我,走亲戚时,总对亲戚说我又懒又笨,什么也不会。我讨厌她看我的目光,黏稠、阴冷、厌烦,像把带锯齿的刀子,一下一下剜着我单薄的身体。她同样厌恶我看她的目光,她无数次说过:我像地坑里的老鼠,看人的样子又狠又毒。

我多年后想起她这句话,发现她一直是了解我的。那种地坑里老鼠似的眼光,斜的,悄悄地瞟一眼过来,又瞟一眼过去,看似没有来由,其实都在心里暗暗地下了套子。这无疑是令人厌恶的,我那瘦小干瘪的身子里藏着这样不光明的神色。

阳台上的茉莉花蓊蓊郁郁地开着,家里总是养这种植物,大概因为它容易活。

它的香在阳光里热烈地喷发着,屋子里卫生间的水哗哗响,母亲边洗衣服边哭。她的声音毫不掩饰地响亮。这次加级她又没有加上,上次是说她参加工作的年限不够,这次是说她学历不够。母亲觉得委屈,她说她是中等师范毕业生,虽然是半工半读的三年,但是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去的,凭什么比不上那些初中毕业跑去夜大进修两年拿到文凭的老师?凭什么不能让她代课?她抽泣的鼻息声和着哗啦啦的流水声、搓衣板一下一下撞击在木盆上的咚咚声,让人感到又刺耳又羞耻。

我趴在阳台上将脸埋在茉莉丛里,深深吸气,吐出来的却是灼热的白气。把这种粉白的小东西捏在指尖,稍稍一用力,就成了一抹蔫黄的汁液。我看到楼下的老妇人走出院子抬起头往我家张望。

母亲好像以为只要走进这两室一厅,门一关,就可以肆意发作了。她大声地咒骂我,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声地喝斥父亲,摔扫帚,摔她的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我越来越多地与她顶嘴,与她争吵。她操起细竹条子劈头盖脸地打,我不逃,拼命地忍住不哭,直到她打累了,或被父亲拉走。

她的脾气越来越坏,当着亲戚的面,当着同学的面,恶毒地骂我。

我爬上高楼时总会有意地扒住边沿往下看,我想象的死亡总是和跳楼有关,只有这样才能最快、最直接地在母亲一声尖叫还来不及出口的时候从她眼里消失。我积极地准备有一天,在她的暴怒煽起了我足够的勇气,就那么跳上凳子,跳上桌子,然后从窗口一跃而下。

偶尔我们会结成同盟———母亲要我跟她一起去书记家送礼。

我拘谨地坐在书记家黑色人造革的沙发上,瓦数不足的白炽灯光昏昏欲睡地罩在头顶。母亲坐在身边,对着书记絮絮说着那些缘由,她的神情和若干年后,我带着她去看病时一样,惶恐、谦恭、小心、虔诚。她对领导总是本能地害怕,像看待父辈一样敬畏。书记是个秃顶的矮胖老头,他沉着脸埋在沙发里一直耐心地听母亲说,不插话,最后吭吭地咳了几下说:“你的问题组织上会考虑的,是比较遗憾。但是,你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这次的几个老同志情况比较特殊,如果这次他们评不上,以后就没希望了。”母亲的眼睛黯淡下来,她不知道该怎样继续,她更说不出“按原则办事”之类的硬话。

回来的路上,我在前面,她在后面。一路上我们没有说话。

她始终是单位职工庞大队伍里的一粒石子,随时可能搬到这里,填到那里。母亲继续兢兢业业做着她厌倦的一切,年年领着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和十五块钱的先进工作者奖金。

她愈憎恨我,我地坑老鼠式的恶毒愈激烈,我口齿清晰地指责她:没用,没本事,只会在家里横,像头丧失理智的母兽。

开联欢会时,她在单位里给一帮青年工人倒水泡茶,也是我鄙视她的原因。

“那么多人,水瓶就在桌上,谁要喝谁倒,你为什么要去给别人倒茶?”

“这有什么关系?”她肯定会说。

她不知道,在学校,一个出了名的调皮男生往我抽屉里扔鞭炮,我冲上去啪啪给了他两耳光。那个男生愣了一下,醒过神来,狠狠地还我一掌,我飞出两米之外,鼻子重重地撞在课桌腿上,血呼地流下来。我爬起来,向那男生走去,他又给我一掌,我又飞出两米之外,我再爬起来,抹了一把鼻子,血粘了满脸,再走过去。其实我真的不明白我一遍遍向他走过去是为什么,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我只是傻傻地爬起来,向他走过去。那个男生被其他男生抱住了,他们诧异地望着我,望着我皱巴巴的,糊满汗水、灰土的衣服,还有脸上纵横的血。我奇怪地没有哭,站在课桌前,望着那个男生。那个男生奇怪地笑了,回到他的座位安静地坐下。而我,哭了。

我知道我的父母不会冲到学校,揪出这小子,拽到教导处,或者干脆掴他两耳光。他们不是这样的人。而我呢,我是怎样的人?

“茉莉花开了。”母亲手里捧着一小撮白花走到我面前,她的手心掌纹深纵,指节粗大肥厚。她已经是个往衰老里去的妇人。她的皮肤依然白皙,但已经是干燥失水的橙子。

家里还是种着茉莉,数量一年比一年少,除了母亲,什么时候开花没有人关心。我就着母亲的手掌看了一眼,淡绿的须状花托,脆弱得稍一用力就与白色小花冠分离了。淡淡的香,它从来没有淡出过我的记忆。

母亲把花撒进茶杯里,茶几上摊着我给父母签的夕阳红旅行团人身保险保单。她看我的目光成了已经磨去锯齿的刀子,只有背没有刃。随着她的衰老、病痛,她似乎越来越默认我的悖离。

她的一切我都要颠覆。我咬着牙对自己说。她在人前说不出话,不会应酬、不会客套,我在人前滔滔不绝,似乎没人能让我害怕;她退让,我攻击;她隐忍,我嚣张;她厚道,我刻薄。总之,我否定她的一切。我竭力地改变自己,改变骨子里她渗透给我的东西。

我从不向她诉苦,尽管我的日子并不比老实巴交的她好过,尖锐和迟钝都是容易受伤的品质。她跟我说起谁谁可怜,我就不耐烦地打断她,“还有比你更可怜的吗?”很多次,她被我激怒了,叫我“滚”,我冷笑着,立即“滚”。然后,她又害怕了,打电话叫我回来。

我穿裸露出大半截肩膀的衣服,脚趾甲上涂着蓝色指甲油。她看了不满,却不说。她看我赤着脚在地板上走来走去地听电话,笑嘻嘻地和对方说三道四。她警惕地问:“是谁?”我总是挑衅地,毫不在乎地回答:“喜欢我的人呗。”

她对我的嚣张无能为力。

一天,她看着我在镜子前梳弄头发,突然说:“你长得像外婆。”我停住手,她在镜子里我的背后望着我。我笑了,我早知道这个秘密。我说:“那我会不会跟外婆一样苦命?疯了,然后死在外面?”母亲“呸”了一声,眉心的皱纹迅速地拢在一起,重复从前那种凶狠的样子,狠狠地说:“哪有苦三代的?苦我们两代就够了。”

她终究是我母亲。我的鼻腔有点涩。

电视上一对母女在说悄悄话,女儿伏在母亲怀里说:“妈,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女儿!”

我在心底低低地说:“不,下辈子让我做你的母亲,让我来,来保护你。”母亲坐在我身边的小凳子上,低头包着粽子———我喜欢的豆沙粽。其实,我一直都和她很像,很像。

4.向阳花开抒情散文 篇四

那年的春天,与你相约,可以转身,可以再见。也许若干年的时光,让彼此陌生,却也在某个刹那回首,那段相识的青春,芬芳了你我各自的人生。

另一个春天,又再次与你相约,相约分别,相约远离。或者,彼此都要孤独一些日子,过自己的生活,也渡自己的心情。让所有的过往在心中沉淀,慢慢累积成一份厚重的誓言。

我不问为什么,做什么,我承诺:我会遵守约定,坚持一份心情,给予一份了解,学会暂时割舍,让心自由高远。

喜欢怎么样的生活……

我曾告诉你,有一个好朋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纯真的心情面对一切,懂得宽容,心事单纯,这种人生方式值得欣赏,不累也不厌倦,那种人生的选择完整而美好,轻松而自由。而我更想告诉你的是,无论要走多少的路,无论看到多少的风景,保留我们本性中至真至纯的东西,一生都不要改变。

我一向喜欢平凡、简单,你一直在逃避,却也一直在思索。明白你的孤独,你的寂寞,甚至你的冷淡和你的无所羁绊。但也分明看到你心底的无奈和失落,所以,相约春天的约定,我只有点头,不可拒绝。

在这一季的风和日丽里,我看不见你纯洁的笑脸,也看不见你的伤痕,却依然感受到你的负累。

可是,心灵的枷锁一直背负着某些沉重的痕迹,烙印深深,谁可以轻松抹去?

没有谁愿意伤害别人,友情应该是不败之花,随时光流逝,随青春老去,却愈久愈深,愈长愈厚,而了解的相知,就应该是一辈子。

缘分也是断断续续、长长短短的相牵相连,偶尔想念,也可以是一种永远。有时,面对现实是残忍的事,面对自己却又是迷茫的事。但你又想去向哪里?做着某些年少时无法实现的梦,怀着某些一如既往灿烂的希望,追寻你的某些理想,让我感动也让我真心祝福。

又是阳春时节,知道你爱着某些春天的消息,友情也是在来时来,在去时去,也是一个缘字,更是一种约定。

和你的友情在岁月的风雨中平静如水,没有波澜,那种自然平和的极致让人留恋,却也让心云淡风轻,你懂浪漫不只是某个清晨的朝霞,你也懂得珍惜应该是一生一世的永恒。

约定再续友情也是友情,哪怕空白、遗憾,忧伤还是祝福,我会懂得呵护并珍藏。只是,在短暂的别离之后,你的前方还有些什么,或许,你还会孤单,还会寂寞,但希望我的友情珍存在你的心里,我的祝福可以让你一路平安。

“再见”是未知的一句话和一种心愿。人与人之间,有再见的悲哀,也有永不再见的快乐。但我祈祷你我可以在重逢时依然,还是一张淡淡的笑脸,只轻轻的一声问候,就可以在友情的路上,看到花开如海,阳光一片。

而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结着一串紫色风铃般的心愿,谁说,时光

不可以回头,谁说分别一定要挽留,而那各自行进的路上,仍然有挂牵,有关怀,有想念,有祈祷。

5.静看花开抒情散文 篇五

每天都会下意识地打开空间,在那里静静停留。明知道没有任何关于你的更新提示,可还是会去打开,一遍又一遍阅读那些早已谙熟的文字。没有任何要让你感觉我存在的意思,只是想在这没有温度却有温暖的空间里肆意地宣泄,只是因为不舍放弃,不舍错过……

每次上线,并不是所有的好友都是你在关注的,但是,当你期盼的头像一直灰暗沉默,总会忍不住飘过一阵失落。在一长串的好友名单里,有的是你可以永远忽略的,有的是在你心情愉快的时候可以畅聊的,有的是你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倾诉的,有的,则是一直不敢也不肯轻易点击的。

有一些故事,没有波澜,却是铭心。有一些心情,可以描述,却不能表现。有一些眼神,可以邂逅,却不能回眸。有一种距离,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

回家的汽笛正在响起,那是你我年年月月永久的旋律。夕阳下,我看见一只白鹭栖息在牛背上,构成了一幅简约的宁静与遥远。

恍惚中,我听见久违的短笛声又一次悠扬。

6.花开半季,情暖三生的抒情散文 篇六

流光似水,佳期如梦,身在异乡,犹如一叶浮萍,在成长的道路上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却始终是人生长恨,浮生一叹。不曾失望伤心,也不曾落泪轻吟,只是静如深潭,且行且唱,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草原留下了我最美的回忆,值得用一生去珍藏。有那么一个人,即使我走遍了千山万水,踏遍了万里河山,也会在不经意间想起。

那些曾经的过往,早已注定成画面,埋葬在记忆的最深处。经年累月,即使布满了尘埃,只要心弦一动,便会骤然绽放。

离开了草原,来到了江南,一个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城市,一个孕育出众多名人的城市,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行走于西湖断桥,领略扬州唯美,叹苏园壮观,沉醉于优雅水乡。江南的一切,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无论到了哪里,我都爱极了那里独有的气息。不论是江南水乡,还是悠悠草原。

霎那间,通过一张画。看见了什么是美的真谛。完全忘记了在哪里,只是盯着那张画,看了又看,仿佛画里的脸成了自己的脸。就这样沉迷了。

闲暇的.时侯,经常独自一人在街头行进,仿佛要将前程望进。柳絮舞凌风,连朝语不息。遗世独立,而又风情万种,不在乎地久天长,一旦选择执手,就算抛弃一切,也会伴君走天涯,纵然万劫不复,也会义无反顾,即使一无所有,也是无怨无悔。

就这样做一个坚强的女子,率性而为,即使身处逆境,也会昂首挺胸的追寻理想中的人生。丰富,鲜明,勇敢,用自己的真心面对生活,面对世界,不在乎外界的看法,生命是灿烂的,是快乐的,是真实的。

7.浅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篇七

第一, 细腻委婉的描写极富画面美。朱自清在散文 (特别是写景散文) 中善于运用描写来细腻的刻画对象, 力求做到逼真、形象, 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的美, 就好像是一卷工笔的画卷, 丝丝入扣, 栩栩如生。比较典型的就是《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从第四段开始描写月下的荷塘。首先看到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看到的是叶子中间, 零星点缀着地白花。那些花儿形态各异,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吹过, 展示给我们的是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接下来又写月下荷塘整体的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最后写荷塘四周的灌木、杨柳和远山。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 将一幅的月下荷塘的美景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第二, 多样的写作手法极富情趣美。朱自清用精湛的技能, 将观察到的声音、色彩等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艺术手法传达出来, 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在他笔下, 一切事物都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风轻悄悄的, 草绵软软的。……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花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描绘春天。《荷塘月色》中通过众多的比喻, 用“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等可感可触的事物、“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声音来形容静止的, 呆滞的荷塘、荷花、荷叶、荷香,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验来表现月下荷塘的美感。这种化静为动, 点石成金的表现手法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

第三、巧妙的构思, 精确的剪裁, 使文章在很小的篇幅里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朱自清的散文, 虚实结合, 详略得当, 充分展现其精密的构思。《春》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的精巧构思, 不仅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 而且行文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作者先全面、整体地观察春景, 从山色、春水和阳光几方面勾勒出春景的轮廓, 总体观察后, 再微观描绘, 有次序地、精细地观察春天的各种景象。“绘春”中描述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 在这五幅图的顺序安排上作者也下了一番工夫。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 是人们最先看到的春天 ;次写“春花”, 因为花迎春, 它是春的象征 ;三写“春风”, 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春的温度 ;四写“春雨”, 雨润春, 既体现了春的特点又表现了人们对春到来的喜悦, 自然就过渡到了“迎春图”。尽管各幅画面观察的方法, 描写的角度不一样, 可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融入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对未来的喜爱赞美之情。“迎春图”中, 作者就像是一位丹青高手, 用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 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 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第四, 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中有着真挚的情感,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往往都倾注了作者的深情。他笔下的自然都是人化的自然,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写真。他在“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 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 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在《绿》中“我”把梅雨潭的绿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

总之, 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也奠定了他宗师的地位。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散文, 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让我们在理解“美”的基础上学习“美”、靠近“美”。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一生创作了130余篇散文, 很多散文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余光中称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心境温厚, 节奏舒缓, 文字清爽。语言洗练, 文笔清丽, 极富有真情实感, 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在其抒情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以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背影》为例, 分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希望能窥视其文被人称为“美文”的原因。

关键词:朱自清,抒情散文,写作特色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紫藤花开的抒情散文 篇八

【关键词】《白杨礼赞》;现代抒情散文;转折

《白杨礼赞》是现代散文史中的名篇,其中应用的借物言志、象征等表达手法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同时,《白杨礼赞》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是现代散文的转折点,并开辟了新的写作范式。

一、《白杨礼赞》的创作历程

在1938年,矛盾开始了自己的新疆之行,这一旅程历时两年,在这两年内,矛盾写下了大量的文章,在事后编辑为《白杨礼赞》、《时间的记录》、《见闻杂记》等集子,西北之行给予了矛盾非常深刻的创作启发。在当时的社会,抗日战争爆发,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的优越阶层,虽然会免遭屠杀,但是往往不得已必须要迁徙到他乡。矛盾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开始他的西北之行,在迁徙的途中,他发生了高亢的声调。

二、《白杨礼赞》的创作姿态

《白杨礼赞》并非是作者一时的感慨,而是对于自己西北之行的总结,可以说,矛盾将自己对于西北最为深刻的情感都融入到了《白杨礼赞》中。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对西北黄土高原风景进行了描绘,塑造出了白杨树挺拔、傲然的形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句话中既包含肯定,又有否定,之所以用这样的表达形式,就是为了塑造白杨树不折不饶、力争上游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对白杨树的品格进行了新一轮的论证,重新审视白杨树的审美趣味,他用铿锵的词句赞美白杨树,也是赞扬西北高原的抗日军民。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感情的荡漾,作者反复使用准确、有力的形容词释放自己胸中的情感,因此,《白杨礼赞》并不是简单的礼赞,更是作者对于情感的宣泄。

三、《白杨礼赞》中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救亡精神高涨,知识分子开始走出禁锢,深入到民众的现实生活中,重新审视我国以及整个世界体系,知识分子开始分析中国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大众化运动发展起来,这给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白杨礼赞》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新的意象与抒情方式,在以往,很少有作家描写白杨树,矛盾当然也了解这一问题,因此,在文章中提出,白杨树并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是却以退为进表现出白杨树中蕴含的新美学。除此之外,矛盾还清算了旧的美学与意象,借此表达出了白杨树的灵魂。《白杨礼赞》中虽然蕴含着矛盾的情思,但是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在这一时代下,大量新意象诞生,白杨树开始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彻底摆脱了五四后乡土文学的卑劣形象。同时,农民也开始翻身做主,作家们纷纷改变了自己以往对于农民的态度,积极从他们身上攫取时代的精神,《白杨礼赞》正是这种典型新美学的佼佼者。

四、《白杨礼赞》中散而不乱的结构美

《白杨礼赞》尽管内容广泛,联想与想象丰富深刻,并且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但是“散”而不乱。 全文以白杨为线索贯穿, 形成一个严谨美妙的整体。开篇点出白杨树“不平凡”,暗含了“礼赞”的强烈之情。 继而撇开白杨,笔锋一转而写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及“单调”之感的“潜滋暗长”。 表面上似乎不再写白杨了,线索像是断了,其实不然,写西北高原恰恰是在写白杨,在为后文的盛赞作铺垫、设伏笔,暗中仍在写白杨。以至紧接着写“猛抬眼”见到白杨的一刹那的惊呼,感情为之一振,再次礼赞。然后又正面写开了白杨的“极普通”,于“极普通”和“不平凡”的矛盾之中,突出白杨的“不平凡”:“力争上游”,“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在描写白杨外貌的基础上,又由白杨展开联想——联想到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点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表达了白杨,对白杨所象征的伟大人民及其美好的精神的强烈赞颂之情。全文无一处不在写白杨,无一处不体现白杨的光辉形象。

五、结语

《白杨礼赞》从抒情开始到抒情结束,运用了很多惟妙惟肖的写作手法来形象自然地说理。抒情与说理结合后,可以直达主题,很直观地表达内心的思想情绪,也可以运用诗歌、对偶、比喻等修辞方式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同时,还要让文章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蕴涵哲理并给人一种启示。议论和抒情,常常以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并不是在一段叙述后加上一段议论,而是在特定的主题之下,将议论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郑江义.横看成岭侧成峰——作家笔下的白杨树形象浅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刘娜.情景交融 如诗如画——简析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的艺术美[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08)

9.春以为期心暖花开抒情散文 篇九

光阴,从容地在季节的转变中无声流逝,告别一段素雪情怀的时光,轻轻推开春的门楣,展开四季的崭新卷首,生命的润泽之上,谱写一曲春之恋歌。一帘春雨外,你唱着一首多情的歌,携一季的熙暖,款款步入我的襟怀。

——思引

春,是复苏的季节,是梦愿绽放的季节,带着温暖的记忆,美丽的希望,旖旎走近身边。这么美妙的季节,最是欣喜有你陪,一同感受生命的美好,一起迎接花香淡淡的阳春。你说,你最开心的是看到我快乐的样子,仿佛春花灿烂,从来不懂烦扰。而你,是我最盎然生机的一抹春色、一缕春光,温柔参差在我的季节中,暖意融融,明媚晴朗;让我怎能不开怀!

春,已然悄隐在萌动的枝头,孕育一场盛大的春之宴,等待绚烂绽放的时刻来临。空气日渐温和,时光如此安详,一切仿佛那么甜怡。一径安然丛林中,聆听绿意挣破束缚层层开裂的脆响,聆听雨滴润泽细软绵柔的吻音。万物经历了寒冬,超然淡泊了许多,而那些稍纵释放的激情,又随春来的暗示蠢蠢萌动起来。推开一窗明朗的心情,花蕾娇艳,翩然蝶舞,继而从容馨香的幸福,扑面袭来。临窗静坐,轻描心蕾,一笺情长中,默写你的样子;时光的间暇,宁静中伏笔,甜美心事研磨在文字的温香中,思想开出最美的花儿。蘸笔依然醇美的心蕴,深深感念的是,你又赋予我喜欢的文字以生命、生机,多好!

走过漫长的.严冬,趟过一条暗石磷峋的河,走进春的茵茵葱郁。曾经的情深缘浅不再去追问,一份爱恋安放在心上,柔柔感受阳光煦风的焙暖。关于失去和拥有,已然学会用淡然的心态去诠释,这样明媚温暖的日子甚感珍贵。遁着一声声清脆鸟鸣的轻唤,转身的顷刻,相遇你灼热的目光。奈何光阴如何的打磨,冰融雪化的时节里,你还是季风轻狂的模样。娇嗔地道一句:我又没有很想你!你不说话,看着我坏笑的样子,表明你不信。只想轻柔隐在你温暖的胸口,依心为岸的与你相知,与你守一份清平中的寂寞。一潋风情低眉旖态,眼波微漾温柔妩媚,深情醉美在你的宠溺里;做你眼中春色妖娆的女子,年华绚烂的光阴里与你倾心相爱。

春的静谧处,偶然与往事无语对坐,斟满一杯昔日的暖香,悠然细品、曼妙回味,心波上层层荡开爱的涟漪;我们一起走过的来路,点点滴滴,哭过、笑过,闹过、怨过,沿途洒下的欢喜、忧伤,仿佛都定格为记忆的美好,经年恋恋回望。一直以来,你包容着我偶尔被你娇惯坏的小脾气,不厌其烦地宠溺着我。贪恋你给的温柔,贪恋细语盈润的幸福时刻。你为我做的太多,你宠我宠的太多,一份爱,经历离合悲观,沉淀为一份永恒。惟念,有你相伴的年华,美丽,温和。我只想岁月如春,温暖生机、万物清新;我只想生命如春,阳光明媚、绚烂花开。偶尔轻涉聆风听雨的时光,采一捧温润雨露、一朵娇艳的心花,滋养在春暖的心怀。

说好的,要一起远行千里,即便坎坷,即便岁月还有雪雨风霜,坚定的信念不会改变,不会动摇。你说,就算忘了自己也不会忘了我。你问我:你知道我有多爱你,知道我有多么心疼你吗?我怎么会不懂,经历那么多风风雨雨,走过一段段迷途的荆棘,你依然紧紧牵着我的手;那份握在掌心里的暖,已然沁入心怀。感受这个爱的季节,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这份爱,温暖了一生一世的心眸。你永恒是我爱的题序,是我语言中最深情的一句叹语!想起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么温暖!你是浪漫蓝海岸最美丽的浪花朵朵开,十指相扣,温馨漫步,让海风替我轻拂你微笑的面庞,将心情荡漾在春光粼粼的海面,原来春的胸怀,也可以这样的广博、深情!

春,如一汪清澈的甘泉,滋润着心的枯涸,春的韵律,舞步轻快、欢歌飞扬。春风拂过树梢,春色悄悄蔓延、萌动,不张扬,不喧闹,安静的不忍去打扰。仿似忘了世间还有纷繁、忘了世事依然纷扰,只是这春暖融融的人间,心怀里的美好渐次叶茂、枝繁。仿佛冬的严寒从来就不曾来过,记忆中唯有静雪飘飘的美,延绵在春的怀抱,出落成桃色夭夭的模样。

春,是朝气勃发的季节,是万物不安分的苏醒,是诗意浪漫的季节。而你是我心的窗棂泻落的一缕阳光,是款款吹入心怀的一缕春风,轻轻飘散,柔暖漫漾。恬静中,一首歌悄然温柔在耳际:“如果你抬头看见那天上飘的云,那是我们最美的相遇。”。那天你说:来世我们还要一起。我只怕那山高水长路途太遥远,只怕岁月凉薄了想念,光阴苍老了等待。惟念,春以为期,轻许诺言;但求此生的倾心爱恋,惟愿未老的你,每个春来的时候,一直都在身边。

10.紫藤花开作文 篇十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紫藤花开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一假日,我和妈妈来到了上海嘉定紫藤公园游玩。

嘉定紫藤公园很小巧别致,坐落在上海嘉定区博乐路护城河畔,因紫藤而小有名气。

走进公园的大门,迎面扑来的是一片紫藤花的海洋。密密麻麻的紫藤花在紫藤架上竞相绽放,开得那么热闹,层层叠叠,缀满曲折绵长的走廊,美得令人窒息,紫、红、粉红、鹅黄、洁白,它们轻轻柔柔地缀在细细长长的藤蔓上,相互依偎,又仿佛在热烈交谈。一串串、一簇簇、一团团,像维吾尔族姑娘头上披散的小辫儿;像一片带着童话色彩的瀑布,从空中倾泻而下……仿佛这里的紫藤是最无拘无束的,甚至可以开得这样肆无忌惮,难怪这小小的.公园会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这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漫步紫藤架下,紫藤的花海把我层层包围,仿佛投入了紫藤的怀抱。我抬头仰望,紫藤株干虬曲千姿百态,纵横交错,有的如同一条巨龙,交缠在一起;有的笔直的耸立在那儿;有的则委婉曲折,在那里潇洒地打了个圈儿……那紫藤花一簇簇、一团团,从藤叶间挤出来,仿佛充满好奇地瞅着我们,当我们迎接她的目光,却又羞涩地扭过头去看着别处。细看花瓣,深深浅浅、错错落落仿佛巧手姑娘精心描绘、细心点染而成,温和中伴着热情,神秘里透着典雅,端庄间溢出高贵。微风吹过,如同一串串风铃般的紫藤花在翩翩起舞;花香四溢,让我整个人都沉浸在了这如同仙境般的梦幻之中……

穿过紫藤长廊,沿着鹅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湖边,湖面上漂浮着绿萍,绿萍星星点点,如同夜空中的星星,把湖面点缀得更加有韵致。湖中央有一个小亭子,游客们可以一边坐在那里休息,一边观赏着美丽的风景。湖边有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有的状如卧兔;有的形似大鱼,有的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花。湖边有一条小河,跨过小桥,我们又仿佛走进了丛林深处,四周都是树、草藤、花等植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高大遒劲的红松树,枝繁叶茂、红中带绿,郁郁葱葱,一年四季默默地守护着,仿佛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静静守护紫藤花的美,犹如我们的父母呵护着我们,无怨无悔。

11.抒情散文化网评的修辞魅力 篇十一

7月17日至8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 2004年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首轮揭幕战中逼平巴林队,而后一路过关斩将,力克印尼、卡塔尔、伊拉克,杀进半决赛。在8月3日晚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半决赛中,中国队与伊朗队在 90分钟内战成1:1,30分钟的加时赛双方依然未分高下;在残酷的点球大战中,中国队在肇俊哲先失手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先是利用对手击中横梁将比分战平,其后刘云飞将伊朗队第五个点球扑了出去!中国队一雪十年不胜伊朗之耻辱,点球4:3(总比分5:4)击败伊朗晋级决赛!著名体育记者李承鹏就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网评。下面是网评文本原文:

李承鹏:给小说一个光明的尾巴 国足将修成正果

http://spots,sina.com.cn 2004年8月4日9:21 新浪体育

关于这场耗费了中国球迷太多荷尔蒙的比赛,阿里汉的用词远比他的用兵更加生动:“这是一部小说,跌宕起伏的小说。”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场被迫互射点球的比赛描绘成一部很西部牛仔风格的小说,那么我们拥有了一个《艮好的开头,并正向一个很富想象力的结尾奔去——工体那个男中音在说:公元2004年8月7日,决赛!

点正?正点?第五轮的点球在徐涛撕破声带的一声大叫“往前压”中,在刘云飞子弹般截杀另一颗子弹的电光火石中,一个几近子夜的故事就发生了,你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东道主巨大的气场中发生的,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主裁判宽严皆误的判罚中发生的,因为它发生了,所以它发生了,我并不认为中国队打出了宏大叙事般的气势和内容,70分钟11人打10人,120分钟1比1,阿里汉飘忽得近手“忽悠”的行兵用人,离了郝海东就不知道对手球门在哪儿——中国队其实还是那支中国队,并不因为子夜时分发生过一场拔枪对射的动作戏而成为盖世英雄,但中国足球的命运却开始了某种变化——至少这样的结果让你觉得生活在某些方面变得“点正”,中国足球在某个时刻变得;“正点”!

已经平了历史上的名次,刘云飞那一扑将中国足球推到一个命运的关口:是创造历史,还是重复历史?这真是一个问题,重复历史就是没有历史,因为中国足球就是这样一个轮回的怪物,像轮子上的小白鼠上上下下辗转腾挪,但永远不能突破命运(2001年除外)。

谁还会怀疑中国队能击败宿敌日本,让我们的民族气节在不抵制日货的情况下也有一次图腾。一切可能回复到2001年10月 17日五里河的光景。人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让幸福的河流洗濯我们的臭脚。

文章不长,却激情澎湃,把每个中国球迷的感受抒写得淋漓尽致,读来如饮醇酒,如饕大餐,幸福的滋味流遍全身的每个细胞。但有人却认为,当下的竞技体育评论“杀气”太重,不够客观,胜利了把人捧上天,失败了把人一棍子打死。笔者却认为,体育评论,特别是竞技体育评论,虽然不能太过偏激,但也不能冷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否则,就会失去那些大赛之后需要感情释放的读者、观众和听众。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成者为王”,这也是它的残酷性之所在。因此,体育迷(当然也包括体育评沦员)对自己祖国的运动员和运动队胜利的欢欣和失败的伤心之情就不难理解。一句话,激情文字正是热爱体育的当代读者的需求。

上引文本,“情”之倾表,不是声嘶力竭、直不转弯的叫喊,而是用各种修辞技巧盛装渲染,表情抒意,达到很高的语言艺术境界。下面对文本中的各种修辞手段作一归纳。

1.仿拟

仿拟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词。仿拟是当代新闻报刊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修辞手段之一,笔者曾将其类分为5种:仿音,仿外,仿古,仿广告用语以及仿流行用语(《新闻知识》,2003年第5期,39页)。上举例文中有两处仿拟:

①已经平了历史上的名次,刘云飞那一扑将中国足球推到一个命运的关口:是创造历史,还是重复历史?这真是一个问题……

②人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让幸福的河流洗濯我们的臭脚。

这是两例典型的仿外的例子,仿拟的都是外国著名人物的名言。例①仿拟的足莎土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that is a question.(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就笔者阅渎报刊的经验来看,哈姆雷特的这句话似乎被中外记者仿拟得最为频繁。例②仿拟的是古希腊圣哲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里,文本作者“反弹琵琶”地反话正说,表达了中国队再次战胜日本队夺取亚洲杯冠军的强烈愿望,用得恰到好处。

2.借代

借代的修辞方式是故意不用需要说明的人或者物的名称,而是借与该人或者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即借乙名代甲称。例文中有两处运用了借代:

③关于这场耗费了中国球迷太多荷尔蒙的比赛,阿里汉的用词远比他的用兵更加生动:“这是渊部小说,跌宕起伏的小说”……

④……我并不认为中国队打出了宏大叙事般的气势和内容,70分钟11人打 10人,120分钟1比1……

例③中的“荷尔蒙”本为生物学术语,由英语单词hormone音译而来,指激素。由于人一激动,体内激素就会增加,因此作者巧妙地借用“荷尔蒙”婉指“激动”。例④中的“宏大叙事”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时髦新词,指描写重大题材的叙事方式或文本,这里借用来喻指犹如重大历史事件那样波澜壮阔的场面。

3.转品

-:

汉语修辞系统里的转品,指词性的转换。转品是一种词的活用,能给读者以新鲜感。例文中即有一例:⑤……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这场被迫互射点球的比赛描绘成一部很西部牛仔风格的小说,那么我们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并正向一个很富想象力的结尾奔去……

例⑤中的“西部牛仔风格”,由于前面有个副词修饰语“很”,因此临时由名词短语变成了形容词短语,喻指踢点球的双方队员像美国西部牛仔那样刚强、剽悍。

4.造词

体育新闻评论与报道是新词产生的肥沃土壤。体育记者为了表意的需要,常常杜撰新词,或者旧词赋新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⑥点正?正点?第五轮的点球在徐涛撕破声带的一声大叫“往前压”中,在刘云飞子弹般截杀另一颗子弹的电光火石中,一个几近子夜的故事就发生了,你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东道主巨大的气场中发生的,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在主裁判宽严皆误的判罚中发生的,因为它发生了,所以它发生了……

⑦……阿里汉飘忽得近乎“忽悠”的行兵用人……

例⑥中“点正”,是个临时造词,指守门员刘云飞站位正好,不左不右,扑出了对方的射门,同时还寓含“运气好”的双关意义。“正点”是旧词生新义,这里不指车船按时出发或到达,而是指中国队的胜利来得及时。“气场”是合成词,由“势”“场面”的前半部分组成。例⑦中的“忽悠”,本不是新词,原是方言词,意为“晃动”,此处被作者赋予了新义,是“飘忽”的同义词,用以强调“飘忽不定”。

12.写景抒情散文专题教学初探 篇十二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的讲法与多数教师最传统的讲法一样,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这两段历来为人称道的写景段落的赏析上。从修辞到写景角度,从写景手法到叠词使用等,赏析个不已。有时甚至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直接简化为只赏析这两段。如此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未将文中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学生学后,脑中只会留下优美的写景段落,而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却理解浮泛。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合起来想的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鉴赏这类散文就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心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有多个。于是,那一片片风景中就“埋藏”了一条连续的“情脉”,阅读时要力避将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割裂开,斩断贯穿于其整体的这条“情脉”。

细读《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会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点,即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三幅图景,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作者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初中学过的《春》也描画了多幅图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而,这三篇又有不同之处,它们代表着此类散文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用不太准确的语言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而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就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荷塘散步,作者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心情暂得平复。青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不宁静的现实。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的美景。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图景,传达出自己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现实生活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作者的情绪又被“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重拉回了不宁静。作者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图景,借之表达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指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五幅秋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感伤与落寞,都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看,其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春》亦属“景异情不移”。五幅春景图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不同侧面绘春,共同的情感指向是作者对生机盎然、充满无限希望的春天的喜爱与赞美。春草图、春风图写大地回春,春向我们走来;春花图、春雨图写春之美,春色之盎然;迎春图写春带给人们朝气、活力与希望,引领人们向前,作者的情感在这五幅春景图中也贯通递进而难以割裂的。

专题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提供几篇此类文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小鸟,你好》描绘鸟语花鲜的清晨的三幅图景:冬青吐翠图、小花初放图、小鸟啼啭图,三幅图景“景异情不移”,共同构成了一大幅蓬勃生命图,共同的情感指向为生命是多么美好,传达出大病初愈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总想为你唱支歌》绘四幅图景:夕阳里的左公柳、沙海中的民勤人、枯死的胡杨林、戈壁石,也是“景异情不移”——讴歌民勤人坚强不屈的精神。《彩色的荒漠》是“景异情移”,绘三幅图景:灰色戈壁图色彩单调、荒凉艰苦,让人满目苍凉;胡杨林图展现了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挺立的胡杨树,让人感受到不屈的意志;塔中油田图以石油工人工装上的红色为主色调,展现出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

13.紫藤花开 篇十三

一走近,就闻到一股清香,我和妈妈都陶醉了。再仔细一看,粗壮的枝条你缠着我,我缠着你,十分亲密,有的甚至十几根缠在一起,拼命向上攀爬,铺满了整个长廊,花儿开得正艳,盛开的紫藤花吹着紫色的小喇叭。半开的紫藤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女孩儿,遮着自己的半张脸,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未开的紫藤花苞真可爱呀!真像一个个小狗尾巴,微风一吹就一摇一摇的,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呀!嫩绿的叶子衬托着一串串紫藤花,显得格外美丽。一阵风吹过,绿色的叶子在飘拂,紫色的花朵在抖动,芳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紫藤花一串一串的向下垂着,就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葡萄。它们一朵接一朵,一株接一株,彼此紧紧相依着,就像亲密无间的小伙伴在说悄悄话,远远望去就像紫色的瀑布,不禁想起诗人李白的一首诗,“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就是一串紫藤花,戴着紫领巾,穿着紫运动服,站在春光里。一阵春风拂过,我自由自在地跳起曳步舞,不光是我一串,一廊的紫藤花都在翩翩起舞。风停了,我停止了舞蹈,小鸟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蝴蝶飞过来,告诉我传播花粉的开心。

14.又见紫藤花开三年级作文 篇十四

操场,课间,只是匆忙的一瞥,那一抹紫,映入眼帘。哦,又是一个春了,又见紫藤花开。

那压弯藤条的一串串紫藤花,是安静温柔又绚丽的紫色。紫水晶般的花簇垂在那里,似女孩娇羞的脸庞。花簇间有半开的,也有全开的。淡淡的清香在木廊间游走、氤氲。那艳丽的紫,无声地传播着春的风韵,将简陋的木廊装点得如梦似幻。那丝绸般质地的花瓣,再停上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整个画面似有道不尽的`唯美风情。

风,走过,那紫色的花瓣纷纷扬扬,渲染了天空,渲染了大地。若是在这梦幻般的木廊中,放上一架古琴,再坐上一个窈窕淑女。悠悠琴声伴随着阵阵花雨,花瓣落在那女子的发间,额际,或是落在琴弦上,随着纤纤玉手的抚弄而舞动。花与人相衬,美好而和谐。想着想着,我的心仿佛也要融化在这木廊间了。在纷纷扬扬的花雨中,若是来一个轻盈的回旋,凤尾裙轻轻飞扬,一头乌发再点上几片紫色,任那风吹散了唐风,吹落了宋韵,只留下梦境般的紫。恰似美人娇睡里,绛唇袖舞醉东风。

我来到木廊间,花香染过了指尖。这一架子紫藤,在我刚入学时就有了,她承载着我小学的记忆。每一朵花,仿佛是一个温馨有趣的片段,陷入了那美好的回忆中。那一朵朵浅浅的紫藤,像极了少女矜持的笑容,开在我心灵的深处。呵,转眼也快5年了,岁月荏苒,若白驹之过隙。

15.紫藤花开的抒情散文 篇十五

一、先秦时期的书信体散文

先秦时期“书”体的涵盖范围广,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曰:“按昔臣僚敷奏, 朋旧往复, 皆总曰书。”春秋战国时期“朋旧往复”的书信留存较少, 而“臣僚敷奏”的书信则占了这一时期书信体散文的绝大部分。春秋时期学术被贵族垄断, 即便战国时期私学兴起, 士人们大都秉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把文学作为政治发声的工具。这一时期的书信以实用性功能为主, 如姚鼐所言“春秋之世, 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 或为书相遗, 其义一也”, “书”与“面相告语”的行人辞令并无不同, 性质类同国书。《左传》中载有春秋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几则书信体散文, 如文公十七年郑子家的《使执讯与赵盾书》, 成公七年巫臣的《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和襄公二十四年子产的《寓书以告士匄》。这几封书信“辞若对面”, 就事论事, 文字简洁质朴, 颇有陈骙所评“达而法”的特点。

战国时期的书信体散文主要保存在《战国策》、《史记》等书中, 近些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保存为数不少的书信体篇章。战国时期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纵横家奔走驰说, 书信多成为他们游说的工具。这一时期书信的内容虽然仍以言说政事为主, 但性质上却发生了转变, 信中的私人色彩日益凸显, 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如乐毅的《报燕王书》便是一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书信。乐毅在信中采用对比的手法, 以昭王的识人之明、赏罚得当和治国有方反衬惠王的偏听偏信和愚昧昏庸。吴讷认为此文“敷陈明白”, 信中不但表达了乐毅对先王知遇之恩的感激, 还流露出了对惠王的不满,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归燕后处境的担忧与恐惧, 最后以“臣虽不佞, 数奉教于君子矣”表白自己的心志。读罢书信, 乐毅的形象立刻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 其“所欲言者在是, 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 所不欲言而竟不言, 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语言含蓄蕴藉, 却能让读者体会到文字背后鲜明的感情色彩。

二、秦朝的书信体散文

秦朝唯一有文学作品传世的是李斯, 《史记·李斯列传》中录有其三篇书信体散文, 分别是《谏逐客书》、《论督责书》和《狱中上书》。其中《谏逐客书》作于公元前237年, 严格讲不能算是秦朝的作品, 鉴于其时秦统一六国已成定势, 我们姑且将其视作秦朝的书信体散文。秦朝统治者已经有意识地规范政治文体, “秦初定制, 改书曰奏”, “书”的言政功能开始转移到“奏”上, 但实际应用中, 书、奏同源的现象依旧存在, 这也是文体分类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将《谏逐客书》和《论督责书》划入奏议类, 笔者认为真正能代表秦朝书信体散文的当属李斯的《狱中上书》。李斯受诬下狱, 并被屈打成招, 为脱离困境, 他在狱中写下了这封书信, 希望秦二世能悟而赦之。李斯在信中故意正话反说, 将自己于秦的七功说成七罪, 貌似自责, 实是自矜。“文生于情, 情生于身之所历” (黄宗羲《四明山九题考》) , 李斯身处囹圄, 发愤而著此书, 全信一气呵成, 以是为非, 暗讽黑白颠倒的时风和秦二世的是非不分。

三、两汉的书信体散文

我国的书牍文完全脱离公牍的性质, 而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 当始于汉代。两汉的书信体散文仍有与政治相关的, 如枚乘的《上书谏吴王》、《上书重谏吴王》, 邹阳的《上书吴王》, 朱浮的《为幽州牧与彭宠书》等, 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政治大多作为书信写作的背景出现, 书信的抒情性因素得以扩展, 审美功能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一些书信则完全成为文人自陈积悃的工具,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书信体散文功能的转变与其文体范围的缩小不无关系, 自此“惟朋旧之间, 则曰书而已”, “书”成为民间交往的主要文体。

西汉时期的书信体散文抒情色彩浓厚, 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这两篇散文都是写给友人的回信, 由于这一时期书信的私密性较强, 作者往往在信中畅所欲言, 以昭明心曲。《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任安在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即将被处决之前写的来信的回信。司马迁在信的一开始埋怨任安不了解自己的志向, “士为知己者用”, 而武帝不是自己的知己者, 推贤进士不过是自取其辱。信中随后写道李陵事件的始末及自己受刑的原因, “家贫, 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 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让司马迁饱尝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情不自禁处只能空叹“悲夫!悲夫!”。司马迁的悲愤是真实的, 故而千百年后仍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引起读者的共鸣。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同样是感情色彩较为强烈的一篇书信体散文, 清吴楚材认为这篇文章“宛然外祖答任安书风致”, 正因其真情实感的肆意流露终给杨恽招来杀身之祸。杨恽因冤被废为庶人, 本就意气难平, 他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 “诚荒淫无度, 不知其不可也”。杨恽“情动而辞发”, 将积蓄已久的委屈与怨愤悉数写来, 他借讽刺孙会宗之机, 提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理念, 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而其人又向来好发人隐私, 直言无忌, 如此不吐不快的性格, 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意料之内。

东汉在经历了时代巨变之后, 统治者好儒任文, 提倡讲经论理, 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 在儒、释、道的交融影响下, 人们的理性思考多了, 表现在这一时期的书信体散文中就是作者对情感的表达趋于平稳含蓄。“天下之文莫妙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次则能言其意之所欲言”, 能酣畅淋漓地表情达意固然好, 但蕴藉的言说方式更能启发读者, 正如《文心雕龙·知音》所言:“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朱穆的《与刘伯宗绝交书》见于《后汉书》本传注, 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绝交书, 这封绝交信短小精悍, 以叙事为主, 将得势时对方对自己的亲附和落魄时对方对自己的轻视娓娓道来, 没有激烈的言辞, 只是在文章最后感叹:“咄, 刘伯宗, 于仁义何其薄哉!”我们感到更多的是作者对世风日下的悲痛与无可奈何。延笃在《与李文德书》中详细描写了当前的闲逸生活, 大有归隐之志, “夫道之将废, 所谓命也”一句所流露出的道家思想, 使他的情感表达显得平淡冲和。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总结了自己在宦海沉浮多年的处世经验, 马援在信中采用“两两比较法”, 为侄子指明当效仿的对象, 严厉中不失温情, 感情真挚自然。

16.抒情类散文阅读方法例谈 篇十六

四平的《高原鹤川人家》是一篇抒情意味浓郁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流水般悠远绵长的语调满怀深情地歌颂了滇西北水乡村寨,这里景色美、人情美、情感美,优美的水乡美景,淳朴从容的民风人情,村寨匠人、女人的深厚感情都使作者抑制不住情感的流淌,但作者感情的抒发又不是如大江大河汹涌澎湃,而如同村落中流水泉涌温润绵长、回环往复。阅读此文,要抓住“水”的丰富内涵,“水”是本文的线索,是文章的灵魂,写人、记事、抒情都围绕着“水”。另外,本文的语言风格也如同流水般缠绵曲折,整散错落有致,如山间的潺潺流泉,润泽万物而不事张扬,纯净、协调、流畅。

玉树记(节选)

阿 来

就是这样,被强烈地震夷为平地的古镇正在生长,飘摇的天让人微微晕眩。

那个挖掘机手,轻轻一按手里的操纵杆,巨大的挖斗就深掘地面。那个开混凝土罐车的司机,不耐路上车流的拥堵,按响了声量巨大的喇叭。喇叭声把路口那个疏导拥堵车流的年轻交警的呼喊声淹没了。

这样的情形令我感动。

工地的间隙里是板房中的小店。饭馆。四川汉族人的饭馆。青海藏族人的饭馆。撒拉人的清真饭馆。肉店。蔬菜店。电器店。旅馆。生活还在继续,热气腾腾。不像我去过的别的灾区,浩劫之后有一种哭诉的情调。驰名整个藏区的嘉那石经城在地震中倾圮了,但虔城的信众们并不以为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六字真言,那些祈祷文,那些整部整部经卷的功德与法力会因此而稍有减损,人们依然手持念珠绕着石经城转圈、祈祷,为自己,为他人,也为整个世界。

我也因这样的情形而感动。

当然也听到好多生命毁伤,家破人亡的故事。但人们只是平静地述说,就像在述说遥远的故事,就像这些故事不是亲历,而只是听闻,是转述。活脱脱就是流行在青藏高原上那些口传故事的风格。讲这些故事的,有失去了不止一位亲人的人,有失去了自己刚建成不久的颇具规模酒店的人,有震中受重伤,身上的一些关节被替换成合金构件,回到工作岗位就服务于众人的人。还有,一位一定要在震后的玉树办起一份文学杂志的朋友。我没有看见有人流下过半滴眼泪。反而,我看到很多的平静与微笑。我喜欢这种平静中的达观。

高原上难得的温暖季节依然如期而至,草地碧绿,百花盛开。我四处走动,看到人们依然按照习惯,在靠近漫漶流水的草地上搭起帐篷,外出野餐。当我在附近的小山上把镜头对准一丛丛点地梅细密的小花时,从河谷中的野餐地,有悠远的歌声传来。歌声从谷地中升上来,达到与我平齐的高度,稍作盘桓,又继续上升,上升,升到了比后身侧的岩石峰顶更高的天上。我趴在馨香的草丛中,用镜头对准细碎的花朵,取景框中,焦距始终模糊不清。扶摇而上的歌,调子与词句我都非常熟悉,但那一刻,我却因为心头涌起的热流而泪光闪烁。

一位年轻的活佛,定要请我到他家里做客。他让我坐在比他高的座位上,亲手为我沏茶。然后,打开电脑听他新写的歌。他说,他要写出一种歌,采用流行的方式,但不是一般的情爱表达,而是有宗教感的,要有对于生命和对宗教本质感悟与思考。也许,他的歌与他的追求间尚有距离,但我想,催生他想法的这些因缘,同样也将是我从这块土地上领受的深厚教益。能有机会在这样一块土地上,沉潜于自己的族群和文化之中,做一个学生,并不断收获新知识新感受,是上天对我的厚爱。

(《散文选刊》2011年10月上半月刊)

1. 请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

(1) 我喜欢这种平静中的达观。

(2) 催生他想法的这些因缘,同样也将是我从这块土地上领受的深厚教益。

2. 本文中使作者感动的因素有哪些?

高原鹤川人家(节选)

四 平

滇西北高原的鹤庆,是一片北枕横断山、东临金沙江的宁静坝子。清澈蜿蜒的河流、禽鸟栖息的湿地,呈现出高原水乡的情态;遍地的泉涌、静谧的潭水,流露着泉潭之乡的情性。

一阵甜润、馥郁的桂香入怀,无形中悄然牵引你行走。踏着石板铺就的巷路,溯清流而上,迎桂香而行,确实是一种惬意的经历。这是一个泉香风馨的村寨,清流在小巷中间流泻,行人在流水两边往来,民居在小巷两侧排列,花影在家家院落摇曳……于是,在泉影桂馨里,心底温情尽得润泽,恬淡清净的感觉在心里复活。

坚实路面的粗粝、沉稳,和缓流水的温软、柔婉,使小巷成为具有某些象征意味的生命脉络,它们在把一个个充满生气的院落勾连的同时,又将一个古老村寨的往事和现实串联在一起。

这个叫做石寨子的村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村民世代以打制银铜手工艺品为生。忠诚守信的传统,使“鹤川匠人”的名声一直成为石寨子的自豪。漫长岁月里,石寨子的男人始终是茶马古道上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既没有马帮的粗犷气势,也没有商人的富足身价。他们或者是父子同行,或者是师徒相伴,挑着简单的工具和炉子行走四方。滇缅的彝寨、傣村,湿热丛林、孤独山乡,都有过他们敲打的锤声;川藏的藏区、羌地,高寒山区、闭塞村落,都有过他们点燃的炉火。尽管他们凭着精湛技艺和勤奋,可以在异域都市找到自己的生活,也能够在异地他乡获得栖身之地,但是,深情的鹤庆匠人心里,无法淡漠家园泉水的清朗光泽、家乡流水的温柔情意,更无法忽视家人的长期守望、殷殷期待。

小巷中不时会有精致的石桥出现,它们或不起眼地静卧流水之上,或微微鼓出流畅的弧形,在方便人们行走的同时,让悠悠的清流有了一种节奏,使静静的村巷多了一份韵致。不清楚是流水因小巷而存,还是小巷顺着流水而修建,它们总是或一起扭转身子拐弯,或一同直奔前方,显露出始终相伴同行、彼此不离不弃的意味。

悠悠岁月里,一代代石寨子女人的守望和期待也在不断延续。男人们远走他乡之后,石寨子的女人不仅要照顾老人、抚养孩子,浆洗缝补操持不辍,柴米油盐计划周详,还要在田地里耕种、收获,下草海割草、捕捞,到磨坊碾米、磨面……日子虽然十分艰难,但她们并没有改变信念:唯有守住自己家园,期待中的自己才不会失望;唯有不使田园荒芜,漂泊中的亲人才不会失落。尽管岁月会随着流水而去,容颜会在如镜的潭水中变老,她们泉涌般绵长而坚韧的守望,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真情的风景,更是远方亲人心间最温馨的牵挂。

因为水的缘故,简洁、幽深的小巷里多了许多温润绵长的氛围。因为水的润泽,宁静、平和的村寨中有了充沛鲜活的灵气。随便走进一个白族庭院,就可以看见茂盛的花木、奇崛的盆栽,当然还有平和的笑脸、亲切的眼神。特别令人羡慕的是,那些普通庭院的绿荫下、花丛间,总会有清澈的泉潭,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一样清纯无染;尽管泉眼不等,却一样泉涌不竭。泉水从一个个庭院中悄悄涌出,静静地汇成不息的流水,聚集到平静的龙潭,再流向平阔的田野。在流水的作用下,村寨边的水车已经转过了千年的岁月,磨房里碾出的稻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nlc202309010441

艰辛闯荡的历练,清明泉流的滋润,使石寨子男人不仅见多识广,而且更加懂得包容和吸收,因而成就了一辈辈技高艺精、名声远播的工艺大师,并不断延续和丰富着“鹤川匠人”的内涵。然而,技艺在身,名气在外的匠人、大师,一直把自己看成石寨子的儿孙,并坚守一个男人的诺言,用回家的行动报答养育之恩、守望之情。

千百年来,一代代石寨子的男人们,在行走四方与回归家园的历程中,不断带给家园希望和变化,并使这个古老村寨有了“工艺之乡”的荣光、“大师摇篮”的美誉,更使石寨子手工艺声名远播。对于那些历经千辛万苦的游子,又有什么能够比回报亲人、造福乡里更自豪的呢?

石寨子的街巷流泉、庭院泉潭,以及随处可闻的小锤敲制银器的声韵,共同营造了一个独特而美妙的水乡情境,成为一个让人流连不已、回味不尽的所在。

明朗的光影中,几位白族老人缓缓行走在午后的小巷里,尽管他们的背影苍老、脚步迟缓,但那种家园漫步的悠闲、心底无忧的从容,尽在泉流水影中映现。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3日)

3. 本文中的“水”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4. 请概括村寨的匠人与女人的性格特征。

5.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 (1) 作者为灾区人民的坚强与乐观而欣慰。

(2) 作者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坚强与乐观而受到深深的感动,作者认为这是人生中难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2. (1) 灾后重建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人们重新建设家园的干劲。

(2) 灾区人民热气腾腾的生活场面,不是哀伤与哭诉,而是乐观地生活。

(3) 人们信仰的坚定与执著并没有因灾难而改变。

(4) 人们面对灾难的平静、坚强与达观的态度。

(5) 灾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没有改变。

3. (1) 流水小桥人家,流水使村寨美丽而又充满充沛鲜活的生气。

(2) 流水使村寨中的人们心灵温润绵长,心境从容。

(3) 流水将一个古老村寨的往事和现实串联在一起。

(4) 流水的包容和吸收,是成就一辈辈技高艺精、名声远播的工艺大师的重要因素。

(5) 家乡的流水是家人长期守望、殷殷期待的象征,如一根根充满温柔情意的丝带牵引着匠人们即使远走他方也要回归家乡。

(6) 村寨女人如同泉涌般绵长而坚韧的守望是远方亲人心间最温馨的牵挂。

(7) 流水是本文的线索,它使写人、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起来。

4. 匠人:技艺精湛、勤奋、对家乡及家人忠诚、依恋与牵挂。

村寨女人:勤劳、善良、坚韧,对家乡及亲人有流水般温润绵长的情意。

5. (1) 本文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村寨的美丽风光,流水般平和淳朴的民风,技艺精湛的工艺大师,勤劳、善良、坚韧的村寨女人以及村寨匠人与女人流水般深厚绵长的感情。

(2) 本文整句的运用富有特色,句式整齐,整散错落有致,音韵协调,有一种流水般回环往复绵长悠远的韵味。如:“尽管岁月会随着流水而去,容颜会在如镜的潭水中变老,她们泉涌般绵长而坚韧的守望,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真情的风景,更是远方亲人心间最温馨的牵挂”。

“因为水的缘故,简洁、幽深的小巷里多了许多温润绵长的氛围。因为水的润泽,宁静、平和的村寨中有了充沛鲜活的灵气。”“清流在小巷中间流泻,行人在流水两边往来,民居在小巷两侧排列,花影在家家院落摇曳……”

上一篇:《你好李焕英》初中生的观后感下一篇:六上习作五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