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方案

2024-08-25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方案(精选16篇)

1.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方案 篇一

小海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考核方案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五)互动性原则。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一)评价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行为习惯、科学文化素质、情感态度和学生的个性特长等四项内容。

1、行为习惯评价项目主要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勤劳俭朴、参加锻炼、社会公德、团结友爱、勇于实践。具体评价标准是: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行队礼;知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法律,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课堂上注意听讲,多想、多问、大胆提问题,考试不作弊、卷面干净;待人接物讲礼貌,不随地吐痰,不打架骂人,尊重老师和长辈;在校做好值日工作,爱护公物,在家里学做简单的家务;合理花钱,学会储蓄,爱惜物品,不浪费,生活学会自理;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公共场所中行为规范,即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与邻居、同伴和睦相处,主动关心他人,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广泛地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变化。

2、科学文化素质评价项目主要分为考试项目和考察项目,考试项目具体分为语文、数学、外语;考察项目分为: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书法、体育、微机、实践及其他。具体评价标准为: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写话)、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计算、应用题、概念;单词、听、说、读、写;科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器乐或舞蹈、唱歌或视唱;工艺、绘画、美术字;读写姿势、作品;运动能力、技能技巧;基础知识、操作;动脑动手能力、作品独自完成。

3、情感态度评价项目主要有:独立性、坚韧性、和谐性、创造性四个方面。具体评价标准为:认真完成作业,生活自理,在活动中爱动脑筋,有自己的看法,面对困难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有始有终,持之以恒,正确对待挫折;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在活动中善于和同学、老师交流合作;认真制作小发明或完成小实验。

4、个性特长素质评价项目主要从班级、学校、县市省及国家层面的各类表彰等情况。

四、评价方式与方法

(一)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1、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和阶段性测试评价(1)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目标或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给以及时的肯定、表扬、鼓励或纠正。

(2)阶段性测试评价: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单元学习内容,采用书面、口试或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每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情况。

2、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的综合性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成绩、期末学科测试成绩、总结性评价成绩三者相加,最后形成终结性评价并以等级形式呈现。

(二)评价方法

1、重视日常评价。班主任、学科教师要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状况与发展、学习特点与潜能等情况,对学生达到的学科和学段目标进行随机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中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期末考试的信息等。成长记录要典型、客观、真实。

五、评价结果

(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客观、公正的整体描述。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注意积极鼓励,正面肯定成绩为主。

评价等级分为A、B、C、D、E五级,依次对应优秀、良好、中等、一般、不合格,描述小学生综合素质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对学生某一方面表现评价为“不合格”时,应极其慎重。

(二)小学生毕业标准由小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两部分组成。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及格以上和综合素质评价一般以上,准予毕业。

小学生升入初中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小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和成长手册应一并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带到初中。

2012.9

2.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方案 篇二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学习动力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活动,是对学生素质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与学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新的教育理论认为,评价方法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与研究,使评价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的需求来决定。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现将日常工作中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及时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本着及时尊重的原则,及时评价能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尊重更能够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这一点特别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就拿一个简单的“租船问题”来说,学生会给你很多个不同的答案,我们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作业评价

小学生的作业评价是实施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发挥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给予评价,应采用动态、灵活的评价方式,不要把眼光仅仅停留于传统意义的“对”与“错”上,要多层次、多维度地看待学生作业。如:对学习努力,由于其他原因(如家里有特殊情况,知识有缺漏等)作业完成情况不够好的,教师也要不吝对其表扬鼓励。画图形时,有的学生创意好,绘图不够美观;有的有创意,但绘图中有错误等等,教师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赋予适当评语,指出他的优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学生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教师尤其要对思维质量高的解题方法给予特别的嘉奖并在全班推荐。但教师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

在学生作业的批改中,我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采用评语加等级的评价形式。教师要多准备一些评语,如“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不过要是再认真一点就更完美了!”“最近你的作业进步了,老师真为你骄傲!”……对每次相对优秀的作业奖励一颗★,然后再用星换红花,用红花换更高的奖励,这样一次奖励的评语或几个奖励的符号,学生看后能激起学习的动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获得学好的信心并更努力学习。

三、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赏识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但是每个学生对赞扬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渴望关注、渴望赏识、渴望赞扬”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对于孩子,特别是小学生来讲,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动作、一声赞扬的话语,都是他们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四、自评、互评相接合

在评价中自评、互评结合的方式是实施综合评价的重要方面。在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讨,研究进而实行评价。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自我评价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但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评价。生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值得提倡的。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中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评价,不但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更能发现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以达到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歆.关于综合素质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8(3):37-39.

3.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篇三

一、对学生的评价力求做到日常化

1. 利用“跟踪作业”,记录学生进步的历程。跟踪作业包括对学生课上作业、课后作业以及平时小测试的跟踪。我精心制定了跟踪作业的评价办法,就是合理用“优”和“星”来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全程记录,促进学生的良好转变和健康成长。在课堂作业中,对一次就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我奖励他(她)一个大“优”,同时告诉学生在连续得到三次大“优”之后,就会得到一颗学习榜样星的奖励,不要骄傲;对经常作业出错的学生,我会要求他(她)再做一次,做对之后打一个小“优”,并且鼓励说得到三个小“优”就可以换成一个大“优”,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得到三个大“优”,就会评上学习进步星,要继续努力。对课后作业的跟踪,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平时的小测试,我不仅采用这样的方法,而且还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体会。我把这些作业归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记录下他们小小的进步,真实的学习感受。同时,我要求学生把每次完成的课上及课下作业写上日期,也装订保存起来。每到月末,我都会组织学生举行一次“成长回顾”汇报会,让孩子们仔细翻看自己一个月的跟踪作业,说说自己学习上的变化,并把学习上的收获和大家一同交流分享。在汇报会上,孩子们都快乐地讲述着自己学习上的进步,总结着学习上的收获,描绘着今后的奋斗目标,甚至是美好理想。我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收获写下来,作为自己成长阶段上的美好见证。

2. 建立学生日常评价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的能力。开学初,我给每个孩子印制一张学生日常评价表。上面设置:遵守规则、团结互助、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参与劳动、学习能力这几个栏目,要求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努力向前进步,并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评价。评价时,小组内的同学首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分别为自己小组的成员进行评价,如果认为该同学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就在相应的栏目里给其印上一面小红旗。学期末,把四个月的评价进行综合汇总。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跟踪评价对学生起到了监督、引导、鼓励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小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也能使学生懂得赞美与欣赏别人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二、增加多元的评价主体,充分发挥家长的评价作用

从家长参与评价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其实在过去,家长也是自始至终参与着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家长处于隐性状态,效应不是很明显。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的评价效应,在学生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我会在成长记录册中对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描述,家长及时了解后,能够配合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一次,我在我班李卓俊的成长记录册中写道:你的读书量少,导致你的知识面狭窄,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孩子的家长看到后,及时与我联系,询问该给孩子买什么书看,并能正确引导孩子读书。如今的李卓俊成了我班看书最多、知识最丰富的孩子。就在前几天,他爸爸在他的评价手册中写到:儿子,看到你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爸爸真高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到孩子的评价中,增进了教师、家长间的沟通,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找到了切入点。

三 、运用“语言”激励评价的魅力

在实施激励性语言评价时,我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任何一个方面的点滴进步,都通过评价的方式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你的想法很独特”,“你很善于思考”等等,都能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就算当时学生在发言时出现困难,教师的一句“我想你一定在思考,大家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都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4.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篇四

为推进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具有我校特点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导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黑河市教育局、五大连池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综合素质评价应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特长六个维度,共十二个评价要素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而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办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二、基本原则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激励性原则。评价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之强化,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心,注意激励学生。

3.差异性原则。评价既要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间差异和个性特长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4.科学性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注重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公开,努力提高评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5.参与性原则。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评价活动变成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标准

1.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中关于“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确定我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和个性特长发展目标三个方面。2.综合素质评价要在小学学生综合表现详实纪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表现详实纪录是指能够表明小学生在学校期间多方面素质及个性发展状况的关键性材料。综合表现详实记录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考试成绩。(2)社会实践活动。(3)个性特长与获奖情况。(4)道德品质。

四、组织领导

1.中心校成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督查全镇小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查处评价过程中的违规行为。2.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相关人员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各班级也要成立班级评价小组。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落实评价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任免班级评价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认定评价结果。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价小组人员需班级学生一半以上认可,方可入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心组织机构

主 任:张 武

副主任:王守平高玉宝

成 员:赵兴林 李凤成 栾小军 曲 利 夏云龙

五、工作程序

1.宣传培训。学校应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程序、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并进行培训,做

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2.组织自评。学生依据《五大连池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所列的评价标准写出自评报告,整理并提供相关证据,确定六个维度的自评等级。所搜集整理的有关材料要求提供完整的原始记录,保证材料的真实性。自评报告应如实总结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字迹工整。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既是被评价的对象,又是参与评价活动的重要主体,所提交关键性材料和自我鉴定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3、班级评价小组负责审核学生的个人评价材料。

4.组织班级学生互评。各班分二至三组开展互评。先由学生自我介绍自评意见,出示相关表现材料,然后同学集体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六个评价维度共十二个评价要素分别根据各要素的权重打出得分,得出互评等级建议。A等达6 0%以上的记为A等,A+B达6 O%以上的记为B等,A+B+c达60%以上的记为c等,否则记为D等,对每个学生的互评情况应单独形成评议记录材料,供班级评价小组参考。5.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每学期和每学年的发展情况进行 评价,撰写描述性评语,并以等级形式呈现评价结果。

6.班级评价小组评审。根据中心校和本校制定的评价标准,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意见,以及各项客观佐证材料,班级评价小组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初步确定学生的各项评价等级,并将评价结果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审议后,对被评定为A等的学生名单应及时在学校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接受监督;B、c、D等级的学生,由班级评价小组及时以通知单或其他形式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

7.收集反馈意见,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进行复评。再次公布复评结果。对有重大分歧的评议意见,应提交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集体审议裁定。

8.撰写综合性评语,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整理相关材料归档,待学生毕业时,一并归入《毕业生档案》。

9.总结上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每学年末将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写出书面总结与《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名册》(文本和电子文

稿各一份)一并报中心校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六、评价结果的使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是小学生毕业以及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1.作为毕业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中,如果“道德品质”被评为“D”等(待合 格),则不能毕业。

2.作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七、实施要求

1.评定主体要多元化。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学生自评、互评意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建立诚信协议书制度,教师和学生应签定诚信协议,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客观公正评价学生。

2.确定等级应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实际水平,并与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实际分布状况基本相符。

3.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注意以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内容为抓手,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及时将相关数据和评语做好记录,同时应充分参考学生和教师提供的关键表现记录和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状况资料,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把握所评价的等级。

4.班级评价小组要客观公正的对待学生自评、互评意见,参考自评、互评所提供的信息,在集体评议的基础上进行等级评定,撰写综合性评语并逐一签名。如果出现经过讨论后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应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得出结论;如有重大的原则性分歧,应提交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裁定,并逐一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上签名。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讲诚信的教师和学生,实行责任追究。5.评价结果应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应进行核实与裁定。公示制度要得到保障,对评价的结

果,被评定为A级的学生名单应予公示,其他等级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评价结果经公示后,校长应签名并加盖公章,存档备查。

八、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1.对借读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原则上在其就读学校进行,就读学校要对借读生认真评价。

2.对弱智生、伤残生的评价,根据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本方案进行评价。

5.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篇五

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精神,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生评价工作坚持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形成,以多种评价方式、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导向作用,使我校学生评价工作逐步迈向适用化、常规化、科学化的轨道,为全面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二、小学生评价工作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评价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评价学生。坚持三个发展的评价宗旨,即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发挥评价的功能:评价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仅要看到学生现有的水平,还要看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发挥其潜能,获取最大的成功。

(二)全面性原则

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体现评价目标的全面性,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体现评价手段和方法及过程的全面性。

(三)差异性原则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标准,因材施评,做到看基础、看发展、看进步。

(四)科学性原则

评价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摒弃单纯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反馈性原则

评价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六)激励性原则 评价应以激励为主,给学生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信心和目标。

(七)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力求全面、简便、明晰,易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操作。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

(一)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与表现能力和实践与操作能力五个方面。

结合《关于进一步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全面做好中小学生综和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评价内容确定两大类,第一大类为过程性评价:

此类评价采取随机评价的方法,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评价,好的加分,差的减分。减分具体内容见附表1。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果,参加各种比赛、竞赛、展示活动取得的成果、荣誉等等进行加分。展示成果加分见附表10。

第二大类为阶段性评价:

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的评价

1、非测试性评价。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与表现能力四个方面。具体评价内容和标准见附表5。

2、可测试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科成绩,体质健康测试,艺术素质测试,理、化、生实验测试和计算机操作测试。学科成绩具体内容见附表9。另四项测试内容和分数见表11.(二)评价方法

1学生自评

学生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表现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对照自己平时表现,实事求是的作出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改进不足。

2同学互评

由班主任老师组织,班级同学之间开展互评,作出认定,反馈给班主任老师。3教师评价

一是由班主任老师组织所有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然后综合学生的表现作出评定。

二是学生学科测试由任课教师评定。体质健康测试,艺术素质测试,实验测试和计算机操作测试由学校统一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测试评价。

(三)评价的操作与实施

1过程性评价

主要由班主任老师向学生、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收集每日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生取得的展示性成果,依据评价标准给与评价,做好记录。在期末与阶段性评价时进行综合。阶段性评价

(1)非测试性评价的实施

这一类评价过程分为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每学期评价两次,期中期末各一次。阶段性评价项目中每一项指标满分为100,由等级评价和评语组成。85-100为优,75-84良,60-74为合格,59以下为待合格。

等级评价是把阶段评价进行期末汇总,公式:总分(自评互评教师评)÷次数(自评互评教师评)=学期分数。然后将分数折算出等级:

权重分配比例

自评占20%,互评占30%,师评占50%.评语由班主任在学生等级评价的基础上,给每一个学生写出评语。评语应具有激励性,期待性,客观性,针对性,艺术性。

(2)可测试性评价的实施

一是中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这一类评价由平时,期末,总评三部分组成,由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等级评价。

85~100为优秀

70~84为良好

60~69为合格 59及以下为待合格

权重比例分配为

平时成绩占20%,期中占30%,期末成绩占50%。

二是体质健康测试,艺术素质测试,实验测试和计算机操作测试类评价。此类评价由学校组织,每学期评价2次,期中期末各一次,期末汇总。测试项目和办法根据教学计划,见附表11.所有评价结果确定后,由班主任老师结合学生表现写出评语,在期末反馈给学生,并由学生带给家长,并要求家长阅读签署反馈意见。

(四)、评价结果的使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继续试行“A、B、C、D”等级制,评价结果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基本依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评价工作的重大改革,今后,也是学校的常规工作,我校领导和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结合《关于进一步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全面做好中小学生综和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精神,加大对学生评价的管理力度,切实把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六

1.综合素质评价两部分组成,以100分为基础,参照2和3两部分分别进行加或减分,期末时算入总分,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首要标准之一。

2.附加分

(1)每月评选优秀小组两个,组长加10分,组员加5分。

(2)每月学习小组评选1名学习模范,再评选班级学习模范2名。小组模范加10分,班级模范加20分。

(3)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运动会、会操比赛、拔河比赛、艺术节、元旦文艺汇演等)并取得较好名次,根据情况加1——20分。

(4)检举班级违规违纪学生,经查实的加1——10分

(5)学习雷锋活动(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做好事等)根据情况加1——10分。3附减分

(1)班级记录迟到、早退、自习课大声说话、未完成作业等,情况属实的每次减2分。

(2)旷课1节减10分,请假2节每次减1分。

(3)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的(上网、打架、带手机、早恋、不按时回家、顶撞老师等),根据情节严重性和悔改态度减10——50分。

(4)值日生不认真值日扣分的,组长减学校减分的3倍,组员减2倍,值日班干部没有采取督促措施的,值日班干部减学校减分的4倍。

(5)无故顶撞值日班干部和组长,经查实每次减5分。

7.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方案 篇七

一、认准一个目标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是我们评价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的评价标准、构建的评价体系要“为了孩子的一切”。教师要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符合形成性评价所必需的多元价值观,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整合两个标准

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时,我们尽量做到评价内容的完整、全面、科学。将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相整合,从而形成所要评价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以及交际能力等方面。对于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我们用的是质性分析、纵向比较、量表评价。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考查评价,设计了一系列的评价量表。比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分为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二级指标包括“思想道德认识”“态度和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倾向性”和“自主性”等。

学科学习目标是以新课程对各学科的具体要求为蓝本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既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测评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根据学科特点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比如,“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表”中的一级指标包括:观察、听觉、表达、想象和情感。而小学生音乐素质发展评价表的一级指标则有唱、认、听、动等几项。

三、遵循三项原则

为了切实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坚持遵循三项原则。

1. 可行性原则。

从评价对象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六、七岁的小学生,他们无论是在认知水平、鉴别能力、情感素质,还是在欣赏水准等方面都还相当稚嫩,也有他的独特之处。因此,我们在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评价方法时,既考虑到生情、学情,也考虑到了校情和所处社区的情况,尽可能用通俗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评价方法。比如,开始我们采用了“奖小红花”“美丽小贴画”的形式,可没过多长时间,有的学生就没兴趣了。经过调查后发现,“小红花”对学生再也没有那么大的诱惑了。于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采用了“星级评价”“奖励印章”“奖励小图案”等形式。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不同表现,奖励代表不同寓意的小图案,采取这种评价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 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特征。改变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基本素质的发展;只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素质变化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二是综合素质评价还应具有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教师、家长、学校、学生甚至包括社区都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

3. 因人而异原则。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处境和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鼓励并极力创造条件把学生的个性挖掘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性和独特性。比如,班里的李响同学,直到六岁的时候才会说话,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我们在对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重点放在口语交际上,依据因人而异的原则,放低口语交际评价指标,用发展的眼光、用真诚的爱心,挖掘其潜能,使其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采取四种方式

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我们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采取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以达到多层面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方式。

1. 成长记录袋评价。

我们设计的成长袋名字叫“成长乐园”,成长袋的封面是画有一群小伙伴手拉着手在草地上跳舞唱歌的图画,寓意着学生在“成长乐园”里快乐成长。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独立完成成长记录袋的收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共同完成。而家长在进行成长记录袋评价时,不能客观地予以评价,抱有“私心”。基于此,我们把大量的收集、评价工作交给教师和学生自己。学生把获得的每一颗星、每一枚图案、每一份答卷、最得意的作品放进成长记录袋里。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体验到成功就在身边,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2.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面对学生个体学习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采取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成立学习小组的方法。各组根据喜好给自己小组起名,有“勤劳小蜜蜂组”“美丽花蝴蝶组”“蓝猫组”等,把代表各组的卡通图片贴到教室后面的园地里。我们的评价指标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采取的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习小组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评价等,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都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准确而客观地报告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收获和体会,让学生从中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中获得学习小组有关方面的反馈信息。

3. 园地式评价。

为了让学生乐于评价,主动地去迎接评价而不是适应评价,我们设计了几处含有评价意义的园地,如“瞧!我真棒”“今日明星”“追星小组”“班级荣誉”等。各个小组把小组得到的☆贴到其卡通图片下。所得的☆全部都由学生自己粘贴到相应的栏目下,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主动愉悦地接受评价,学生对此乐此不疲。

4. 录音式评价。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对于书面评价,学生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通过家长的转述,评价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也不太愿意接受。为此,我们尝试把学生的操行评语改为说话录音,然后再放给学生听。学生既感到亲切又能欣然接受。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向师性特别强,往往把教师说的话当成“圣旨”。把操行评语改为说话录音,仿佛教师就在学生身边说话,让学生在和声细语中看到不足,在鼓励声中汲取进步的动力。

8.网络平台助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篇八

关 键 词综合素质评价;互联网;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28-03

北京市自1995年开始推行使用《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2014更名并改版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1-6)使用至今,主要采用纸质文本呈现评价结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受众学习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其对教育的影响也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2015年获批的北京市规划办课题“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下简称‘小综评’)操作策略的研究”首次提出了“互联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路,为顺义区“小综评”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实践空间。由此,课题组设定了“网络平台助推小综评”这一研究内容,基于一线教师的实践应用,探索发挥网络平台优势,补充纸质评价短板,让“小综评”更加多元、立体、及时、有效。

一、借助班级博客,积累立体评价素材

班级博客是以班级为单位,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交流、资源共享和互助互进的网络平台,挑战传统学生思想交流、资源共享的教育类博客网站。[1]从实际应用来讲,班级博客像是一本立体日记,由班主任创建,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记录班集体的点滴生活。这为“小综评”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即时和阶段性的评价资料。

1.因需设置板块,积累日常评价素材

班级博客的板块设置由师生共同协商产生,因此,每个班级的博客都带有本班的“DNA”。这些带有个性特征的板块承载着细化落实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同任务,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日常评价结果,形成了个性化的评价资料包。例如,天竺二小王瑛老师针对一年级新生创建的“猜猜我是谁”板块,设计了阅读自我描述猜名字这一游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展示与评价自我。“用故事记汉字”板块则让学生把语文课中一些难记的汉字用分析字源编故事的形式写下来,实现对学生识字效果的评价。张晓彤老师针对中高年级的阅读推进设置了“读书感悟”“妙笔生花”“我要告诉你”三个分板块,形成了学生阅读评价检测体系。

2.多种方式呈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

“小综评”手册指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包括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部分。尤其是阶段性评价更加侧重于质性评价,需要真实、生动的描述性评价素材。班级博客丰富的内容呈现方式则为质性评价提供了可能。例如,张美丽老师在班级博客中设置了“班级日志”“小活动大舞台”等栏目,教师每天用手机随手拍摄或录制学生生活的精彩瞬间上传,既有课堂学习的思维火花,也有课下活动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展现的风采;“晒晒我的小生活”栏目,则由学生自主选择最能表现自己心情的照片,并配以文字上传。这些文字、照片、视频立体真实地呈现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成长轨迹,再辅以测试考查、作品分析等评价方式组合,形成了较为全面真实的评价资料包,使过程性评价得以充分落实。

3.分享正面素材,引导学生择优而学

“小综评”手册中的评价标准已经非常细化,力求逐条明确。然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要用这些刻板的条目做标尺,筛选学生或给学生定性贴标签,而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面向全体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2]班级博客的栏目设置和评价资料的属性指向明确,各个板块多从展示、分享、交流的角度出发,上传资料多是学生正向、阳光的行为习惯、优点荣誉、分享美好生活的图片、视频、文字。例如,“小活动大舞台”板块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如开学典礼、读书启动会、各项展示活动中获奖同学照片等。在这些正能量资料的积累、分享、展示过程中,孩子们获得愉悦的感受,并在潜移默化中择优而学,向好而仿,从而获得更多更好的评价结果。

4.参与权限灵活,获取多元评价素材

班级博客为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生生交流互评、教师评价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师生能够借助不同职能的板块,展示面对面不便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自我认识和行为的矛盾和变化;可以是同学之间的赞赏或建议,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不仅如此,博客也对家长开放权限,家长不仅可以浏览内容,增进对孩子在校表现的了解,也可以在相应板块上传学生在家的表现资料,并实时参与互动交流。例如,“小话题大讨论”板块主要针对班级近期发生的典型事件、某次主题活动,或针对某一评价内容的专设话题开展讨论交流,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参与讨论,开诚布公、各抒己见。

二、借助微信应用,克服传统评价缺陷

与博客和微博相比,作为一种基于手机的最新传播工具,“微信再一次改变了人与人的沟通方式”。[3]其点对点的交流特点以及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等功能,为“小综评”超越传统评价提供了可能。

1.点对点“窄化”交流,指向个体内差异评价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学校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对被评价主体重视不够,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有效保护。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4]只有给予个体内差异评价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评价正确的导向,实现健康的教育。而微信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模式,呈现出“窄化倾向”,具有传播主体精准、传播内容私密等特征,[5]尤其是教师家长微信好友点对点交流,为实现学生个体内差异评价提供了新的通途。

在微信应用中,教师和家长建立起点对点的好友交流方式。这种沟通直接指向每一个家庭中鲜活具体的每一个学生,其定点、私密的特性,关注保护和呈现每个学生作为 “独立生命个体”的发展过程,聚焦“独立生命个体”展开评价。因此,建立在这一环境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注重每个学生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现在和未来的比较,真正把小学生的生命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6]从而引导“小综评”工作回归“育人”原点,观照每一个生命个体。

nlc202309090651

虽然“小综评”明确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受现阶段评价方式以及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限,对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的评价,仍存在泛化、空洞、流于形式的问题。而家长在孩子情感表现、情境中的意志表现、品德表现等方面,拥有评价的优势。由此,将学校评价与家长评价全面结合,能够聚焦“多元发展人”的评价,为“小综评”提供更为全面、客观、多元的素材,并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使学校真正走向全面育人。

2.“三步走”精准分类,引领家长更新评价观

传统评价往往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才为家长提供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对家长评价观念的指导和引领。微信的公众平台和朋友圈功能则为家长即时关注学生评价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学校可通过即时对话与分享,引领家长不断更新评价观念,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利用班级公众号开展“小综评”主要通过三步推进:

第一步是创建班级公众号,组建由三类群体构成的班级粉丝团队。一是班主任,承担班级公众号的创建及管理工作;二是本班科任教师,可通过班级公共号推送与本班学生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参与相关话题的研讨;三是本班学生及其家长,可通过班级公众号了解班级日常状态,在平台上与其他家长、学生或教师进行公共话题的交流。

第二步是分类推送班级信息。第一类是班主任定期发布学校及班级重大事件、决策规定等(呈现评价标准),做到学期整体目标与阶段评价目标相结合,可细化到周或日。第二类是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推送的每日随手拍,呈现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精彩瞬间,便于家长及时把握班级总体动态,了解学生在校精彩表现(充实评价资料)。第三类是班主任定期选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敏感话题、不同性质的典型事例,组织家长开展讨论(评价标准的理解应用),引导正向激励评价。

第三步则是通过以上参与评价过程,细化家长类型,最终实现精准推送资源、分类指导评价的目的。

作为微信的大众用户,教师和家长都会通过朋友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教师,其朋友圈既是作为自然人的情感表达空间,同时因其众多家长好友的可视权限,使其必然要承担起育人的职业责任。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在朋友圈发布的与“小综评”相关的内容包括:学生在校某一良好行为习惯显现的例证,如俯身拾起垃圾、课余收拾班务、学生互帮互助等充满正向引领作用的画面,以及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教育故事等。较之班级公众号,教师在朋友圈发布图片、视频或文章时则往往会配上简短的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这实质上是教师评价用语的案例式、片段化。例如,茹娜老师发布的《一位怨妇妈妈的蜕变经历》分享引导语是“妈妈的天空是孩子生命雨的颜色”。通过家长浏览教师貌似个人观点的表述,引导家长关注并学会正确评价学生。

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网络平台虽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网络。在研究应用网络特性为“小综评”服务的同时,也须警惕其负面影响。如公共平台中家长语言的非理性化、去个性化、去抑制性特征对学生评价的影响;把握平台资料的公开性与隐私性权限,减少对学生的不必要伤害。要做到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综合实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从而达到引领学生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班级博客(Blog)平台的创建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2014-05-15)[2016-06-12].http://www.bjedu.gov.cn/xxgk/zxxxgk/201602/t20160224_7328.html.

[3]汪梦竹.网络社交新媒体的狂欢[J].媒体时代,2013(10):23-25.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5]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7-72.

[6]王勇,李怀苍.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9.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篇九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和《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的精神,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香河六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关注个体差异,突出发展、变化过程,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一张试卷选拔人才的作法,突出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功能的激励性,关注和兼顾学生的差异和特长,扩大评价的涵盖面,分散评价的关注点。

(二)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和实施,积极探索运用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

展的评价机制,彻底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三)通过综合素质的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过程。

三、评价的组织和方法

(一)成立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其职责是落实评价方案,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及规则,认定评价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等。

(二)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成员不得少于3人,小组成员给学生授课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具备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意识。

(三)评价方法:由评价小组对每个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应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和查阅学生的成长记录等方法,并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评价的结果,给予学生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针对各项评价内容,每个评价小组成员应陈述对学生的评价结论及事实依据,对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如果集体讨论后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应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评价结论。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经过更为广泛

和深入的调研和讨论后做出决定。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两部分:(1)综合性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尤其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2)等级。由分项等级和总等级组成,均采用A、B、C、D来呈现。对被评为D等者,应极其慎重;取得A等的学生名单要在所在学校内公示一周;学生体质健康考核不及格者,总等级不得评为B等以上等级。

四、评价的内容及说明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由《香河六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和《成长记录袋》组成,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必备材料,也是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

1、基础性发展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三年来的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者应从这六个评价维度所包含的要素及其关键表现入手,通过整体判断对各维度给予一个等级(评定等级为A、B、C、D)。同时评价者应以上述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语,其中还可以包括等级评定中没有包含的内容,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

2、学科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是学生三年来各学科在每学期中的考试或考查的成绩、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的整体呈现。其材料应依据《初中学生综

合素质发展报告书》。

3、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三年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记录及考评情况,分别对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做出终结性等级评定。评定等级为A、B、C、D。

4、爱好特长

由学生自主填写,如有显性材料能证明其特长的,可将材料装入其成长记录袋。

5、获奖情况

由学生自主如实填写,并将有关获奖的证明材料复印件装入其成长记录袋。(由评定小组审核)

(二)成长记录袋

1、作品集。包括满意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发表的或自己满意的文章、书法、美术、音乐或电脑制作的作品,科技小发明的文字资料等能表现学生特长和才艺的作品或成果,也可收入部分代表作品的产生说明或入选说明,分析和评价自己作品的反思材料。

2、《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每学期末由班主任填写,依据同学的反映以及教师的观察、评价、考试或考查成绩及各科教师对学生的描述性评价而得出的学生进步的系统性、持续性记录。

3、综合实践活动材料。三年来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记录与考评情况,并附有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证明材料(学校或社区证明)。

4、获奖证书。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评比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五、评价结果的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综合素质评定的等级达C等以上的才能准予毕业,才能被高一级学校录取。其中综合素质评定的等级达B等以上的才能被重点高中录取。

六、制度建设及要求

(一)学校要根据《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的项目要求,建立健全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完善学籍档案管理。每学期都要依据《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学籍档案材料要成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的依据之一。《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是对学生毕业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学校要对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决定装袋内容。成长记录袋要能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每学期进行一次材料整理,保留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材料。毕业时,成长记录袋中应只保留典型的有代表性和能体现学生特色的材料。

(三)学校要对学生三年来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综合实践活动和个人特长等方面状况进行全面总结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要能反映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步和潜能,并提出改进和

提高的建议。

10.音体美学科学生素质等级评价方案 篇十

等级评价方案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并以《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各年级的课程目标和教学领域为基准,制定我校对学生音乐素质等级评价标准如下:

一、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并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发展。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

3、整体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

二、评价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依照《标准》要求,根据各年级教学目标,我校对学生音乐素质等级评价主要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及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几个方面测评,具体内容见(湘版)音乐教材学生学习评价表:表一 “音乐小花在开放”、表二 “在音乐中长大”。

三、评价方式

我校音乐课程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与他评有机结合,形成贯穿于音乐教学全过程的、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从评价的时间上看,评价表中“今天的表现真棒”与“小红花的家”等内容属于

课堂即时评价,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一期的收获真大”、“音乐的感觉真好”、“我们班的小明星”、“老师对我说”等内容属于期末总结评价,在学期末完成。从评价主体看,“今天的表现真棒”、“一期的收获真大”、“音乐的感觉真好”、“我们班的小明星”由学生自己填写,其中包括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老师对我说”由任课教师填写,属于他人评价。

四、评价等级和标准

依照评价表的填写结果,给学生打出音乐素质等级评价。测评等级均按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给以评定。

A(优秀):学习兴趣、习惯和毅力均为最佳状态;积极、大胆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并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对他人的评价中肯;音乐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强;音乐情感的表达准确,并富于创造性。

B(良好):学习兴趣、习惯和毅力状态较好;能比较积极、大胆地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有较好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对他人的评价较为中肯;音乐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较强;音乐情感的表达基本准确。

C(合格):学习兴趣、习惯和毅力表现一般;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参与态度欠佳,与他人合作意识、协调能力一般,对他人的评价欠中肯;音乐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一般;音乐情感的表达一般。

D(待合格):基本没有学习兴趣和习惯;不积极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能与他人合作,对他人的评价不中肯;音乐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差;表达音乐情感差。

安定区新集初级中学

2016年3月

安定区新集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学生素质 等级评价方案

为了完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推动新课改的实施及深化,增进学生健康体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开创体育教育教学新局面,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新《体育与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本评定方案。

一、评价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的为指导,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的成长,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引导发展学生潜能,张扬个性。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进新体育课程的建设。

二、评价方案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提高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能力,提高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习惯,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评价方法

评价包括学习过程积累、体能与技能、两部分,即学生成绩=过程积累分(40分)+体能与技能(60分)=100分。

1、学习过程积累40分

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表现。(1)、出勤情况10分

以每节课教师或体育委员的考勤为准,无故缺课每年累计达10课时定为体育课成绩不合格;出满勤、不迟到、不缺课、不早退的学生得满分;旷课1次扣1分,缺课1节扣0.5分,迟到、早退课4次扣1分。

(2)课堂活动表现30分

学习态度10分:喜爱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合作精神10分:具有集体荣誉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情意表现5分: 根据体育活动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会动脑、会学习有创新精神。

回答问题5分: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发言,认真、准确,每次得1分。

课堂活动表现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小组长组织,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个别学生的成绩适当调整,最终确定每位学生的量化分数。

以上是对学习过程积累部分内容及赋分的阐述,40分是最后的折合分,学期末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体委和小组长对平时各项成绩的记载和对每位学生的印象评定出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

2、测试部分60分

主要包括体能与技能两方面(1)、体能测试30分

小学体能测试共2项,每项10分。测试项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目标的所学内容而定。体能测试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参考量化表查成绩,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

(2)、技能测试30分

小学技能测试共2项,每项15分。测试项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目标的所学内容而定。

四、学生成绩表述

将平时积累、体能、技能分数统计得出学生成绩,采用四级评定制予以表述。A(90分以上)、B(76-~89)、C(60~75)和D(60分以下)四个等级。

不及格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如果有进步可以再给一次机会重新测试,重新评价。

学生体育全面考核后,教师在学生的自评、互评基础上,评出学生的成绩等第。

安定区新集初级中学

2016年3月

安定区新集初级中学美术学科学生素质

等级评价方案

一、评价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要求我们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体系,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要求。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堂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积极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目的

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以及不足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创造能力。

三、评价的方法

1、基础知识以书面文字,随堂抽测为主。低年级以命题画形式出现。

2、基本能力:通过口头和动手相结合,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根据《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龄断,即低年级(七年级)、中年级(八年级)、高年级(九年级)。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从“学习态度(40%)”、“基础知识(10%)”、“基本技能(50%)”、“个性发展(10%)”四个方面总结评价学生成绩。评价总分为110分,“个性发展”作为加分。

3、评价分四个等级:A 90分以上(优秀)B 75—89分(良好)C 60—74(及格)D 60分以下(待合格)

四、具体操作:

(一)学习态度

1、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2、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勤奋踏实,认真有耐心。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活动,按时完成各种美术创作。

4、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综合能力

七年级

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及所学知识,动脑筋制做作品,学会合作,并妥善保存自己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八年级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国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通过对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即兴临摹,写生和创作,体会其不同的创作规律,使学生对在现行美术作品和表现行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3、进一步认识设计艺术及其几个主要类别,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4、能运用美术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宣传自己、宣传集体、宣传学校;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技巧策划、筹备,集体布置一个美术展览。

5、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认识视觉传达实际的范围和特点,体会视觉传达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6、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九年级

1、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2、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以及结构比例知识。

3、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4、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5、是否初步认识形、色、肌理和空间等在造型活动中的作用。

6、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事物的比例关系。

7、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8、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9、能否大胆地用图像和立体造型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安定区新集初级中学

2016年3月

安定区新集初级中学音体美学科学生素质等级评价方案

11.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初探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强调评价标准的多维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更注重其激励功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对其语文的综合素质进行发展性评价,其做法具体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养成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意识,我们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的操作如下:开学初,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平常表现,依据组内异构,组间同构的原则,让学生们自由选择组合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一定一学期,在这一学期内一个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自己在语文方面的各项成绩都由小组长选出记分员进行记录。记录所得的分既是周优秀学习小组评选的依据,又是学期结束后学期优秀学习小组和语文学习优秀个人的依据。采用这种形式把学生的个人学习和小组成员的学习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课堂表现评价促学生听课效率的提高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课堂听课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加入了课堂学习评价。课堂学习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的听课习惯、听课纪律、回答问题及问题回答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课堂评价的积分加入小组评价积分中。由于评价加分的加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课前预习评价促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讀而精思。”这句话提示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多读和预习的重要性。在平常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生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预习后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上课,目的明确,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自然会好。基于上述考虑,本学期我们把学生的课前预习评价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年级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或用课前预习诊断卡或用预习本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小组长和老师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和学生学习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课堂清单评价促学生当堂知识的把握

为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对自己该掌握的知识能做到心中有数,本学期在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我们的另一项大的举措就是课堂清单评价。老师在进行授课之间都要进行精心备课,筛选出课堂教学中最应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出几道孩子在5分钟左右能完成的题目,在教学完毕后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既做到了了解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又做到了对学生的知识把握有全面的了解,以便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五、书写等级评价促学生书写的规范

身为一个中国人能写一笔端端正正的中国字是让我们无比自豪的事情。为规范学生的书写,本学期,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们还对学生的书写进行了评价。为有效调动学生的练字积极性,教导处在开学初,就出台了实验学校写字书写等级申报办法,让孩子在逐渐晋级中体验书写及收获成功的快乐。另外在每周的练写成果展示中,对孩子的书写情况我们都要进行星级评定,并把所有学生的作品上墙展示。让孩子在欣赏别人作品中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在这一次次的书写等级评价中,各班孩子的书写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势头,书写水平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读书评价促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为拓展学生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进行的评价比较多。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促学生读书的有效性。首先,读书记录评价促学生阅读。在此项操作中要求每班都要有一个读书记录本。学生每天的阅读情况都要在读书记录本上有体现,然后家长签名作为证实。老师进行阶段性评价。其次,读书笔记本评价促学生阅读知识的内化。针对学生的阅读每星期我们都要求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书写。读书笔记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加词佳句摘抄和读后感。老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一周阅读进行评价。再次,读书手抄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各年级都要分主题布置专题读书手抄报。写出的手抄报要在年级内进行评选,评选出的好的作品进行校内做专刊展评。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为让自己的手抄报做的详实,必定要进行书籍的查阅,从而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阶段性读书交流会促学生语言的表达。为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推荐阅读一段时间后,各班级都要进行读书交流的活动。在读书交流会中,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阅读进行评价及引导。此项举措既促进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1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反思 篇十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任何评价都是以一定的目标为准绳的价值判断过程,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实质在于改革以分数为唯一价值尺度去评价学生的弊端, 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 真正作到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进步”为基本指向, 培养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完善的个性与人格, 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努力实践, 在达到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为此,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坚持多样化、多元化和发展性的评价原则。

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综合素质评价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评价过程机械化、概念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是否理想的评价模式就会带来理想的评价效果?如果不是, 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我想原因很简单, 因为只要有人类参与的活动就会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下面谈谈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证据不足

学生三年来的各种获奖, 有一部分没有证书, 有的遗失了;学生三年来参加的各项活动, 特别是集体项目没有个人证书的……针对这些问题, 我校是这样作的:学生本人提出申请, 小组内讨论并认定其结果的真实性, 班主任审核, 最后教务处、政教处审批。其结果就可以作为证据运用了。

二、班级之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大的问题

在实际评价中, 出现了三个突出问题: (1) 班级之间的评价标准把握有差异; (2) 班级评价与小组评价结果相差较大; (3) 班级评价时, 大部分学生只是一个记录者, 自评是A他也评A (大约占80%) 。

解决的办法: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加强学习, 统一思想, 统一标准, 严格按照标准来考评每个学生, 作到证据充分, 让学生心服口服, 评B等的是比A等的差一些, 还要在某方面努力。第二、三个问题是自评较高, 班级评价也跟着高了, 这时班级评价就要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学生。我想如果在开始学习方案时, 认真解读方案, 让学生明白每个等级的硬指标和软指标, 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三、分组评价应注意的原则与方法

(1) 分组原则:按照公平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分组时兼顾男女生比例、学生表现、学习成绩、爱好特长均等。

(2) 评价步骤: (1) 评价准备阶段, 班主任主持将本学年内的各种与评价相关的成绩、奖励及不良记录予以确认, 适度公布。 (2) 学生事先按评价表书写个人行为描述评语, 在评价小组会上发言。 (3) 小组评价会议上, 组内同学根据学生发言所讲内容及实际表现填写互评表。 (4) 小组会后, 专人负责整理、汇总计算得出学生评价结果。 (5) 责任教师填写评价表。 (6) 师生评价结果整合。

四、关于构建系列活动评价模式的探讨和设想

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存在较多的主观成分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其客观性不易把握。综合素质评价三年只进行一次, 间隔较长, 不能体现评价的即时性和过程性, 降低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另外, 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成长记录相脱离, 没有明确学生成长记录在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成长记录形成虚设。

13.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方案 篇十三

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2015)

一、指导思想

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中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举措。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招生与考试制度,探索学生评价机制改革,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是评价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推动力。促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本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起“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的教育质量观念;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根据其学龄特点,体现出不同的评价梯度和发展要求。既要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切实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提升提供平台和空间。

三、评价目的

(一)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运用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引导和帮助学生发展。

(二)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明确发展方向,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

础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三)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四、评价内容及实施

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发展目标分为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亦称“基础素养”)。学科学习目标是指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基础性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纬度的表现。

(一)学科学习目标评价

实行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和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

1、学生日常学习评价。

指对初中学生三年各学科学习成绩的阶段性和过程性评价,由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小组学习、活动参与、出勤以及期末测试等内容组成。学生日常学习评价采用等级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个等级公布。学生日常学习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每个初中学校每一学科A等级的学生数原则上控制在全校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5%至30%范围内。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是学生毕业及升学的重要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学习评价结果每一学科均 2

须达到C及其以上等级;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参加补考,补考工作由各初中学校负责统一组织,补考成绩达不到C等级的考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

学生日常学习评价每个学期进行一次,不得组织统一的期末考试。

2、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

1、内容及标准

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纬度,每个纬度又包括若干要素。

2、组织实施

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工作由学校组织实施,分为学期评价与毕业评价。学期评价一般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主要用于改进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毕业评价在初中毕业前进行,由各个学期的评定结果汇总合成,主要用于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高中段学校招生。各学校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日常评价的基础性作用。要采取恰当方式把日常评价结果纳入毕业评价中,避免日常评价流于形式、总结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支撑的现象。

(1)学期评价

①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由班主任组织进行。事前,应当就学生评价的意义、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及家长作出说明,提出要求。

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描述和分析自己在6个纬度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为自己每一个纬度确定一个评定等级。

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家访、信函、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并介绍学生的表现情况。家长根据以上情况和对学生的日常了解,提出评价意见。

②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由班主任通过班会等方式组织。学生按班级或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评定内容与标准,结合每个学生日常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对其6个纬度下的关键表现进行等级评定。学生互评后,要计算出全体学生对某一学生各纬度的平均得分(全体学生给分之和除以全体学生数),然后根据得分与等级之间的转换原则,转换成相应的等级。

③教师评价。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各科教师参加的班级评价小组。班主任在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6个纬度的日常表现,参考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过程的表现、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及家长的评价

意见,为学生写出评语草稿,分别从6个纬度为学生初定1个评定等级并就此集中或分别征求评价小组成员及有关单位的意见,修改评语,维持或变更评定等级。对于班级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要通过集体研究,慎重作出评价结论。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研究决定。

④确定总评等级。根据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评定得分,按照最终得分=学生自评分数乘20%+学生互评分数乘20%+教师评价分数乘60%的公式计算出每个纬度的最终得分,并根据得分与等级之间的转换原则,转换成相应的每一纬度的总评等级。

每一纬度最终得分和总评等级之间转换原则为:90分以上为A(优秀);75分至89分为B(良好);60分至74分为C(合格);59分以下为D(不合格)。

等级评定为A等级的应当公示。各个纬度的A等级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学校年级总人数的30%,上一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估先进的学校以及省、市级规范化学校,A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不超过35%。一所学校各班A等级学生的比例原则上应均衡确定。

学生的6个纬度尤其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评为D等级时要极其慎重,要有充分资料予以支持,并将学生的材料提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核批准。除非学生有严重违法乱 5

纪或犯罪表现或国家有强制性规定,思想道德素养一般不评定为不合格。

⑤撰写评定报告及报审。班主任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就评语和评价等级向被评价学生征求意见。在完成逐一向学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学生的总评等级,定稿评语,撰写本班学生本学期评价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填写相关评定表格,存入学生档案,并将评价结果通知到学生和家长。

(2)毕业综合评价

①各纬度毕业评价等级由各学期每一纬度总评等级汇总生成。依据每一学生各学期每一纬度的总评等级分值,计算出每一纬度的平均分值(所有学期评价等级分值之和除以学期数),根据得分与等级之间的转换原则,转换成每一纬度的毕业评价等级。

②学生毕业前,学校需打印或填写《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以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并将毕业综合评价结果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若学生及其家长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应以书面形式在公示期间向学校评价委员会提出申诉或复议,学校评价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诉或复议之日起一周内给予答复。如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评价委员会的复议仍有异议,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和程序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反映。

3、结果呈现

初中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结果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综合评价结果评出后,学校评价委员会应对综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确认。

(1)综合性评语。包括学生自我综合评语、班主任综合评语两类。其中,学生自我综合评语由学生本人填写,主要填写学生本人初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班主任综合评语,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各学期和初中阶段的总体表现,经过班级评价工作小组的集体评议,客观、公正、准确地对学生各学期和初中阶段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写出整体描述性评语,重点突出学生的发展、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既要充分反映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又不回避学生的缺点和问题,对学生优点、进步的描述,既要充分又不能夸大其词;对学生的缺点或不足,要在具体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改正或改进的建议。评语要具体,反映学生特点,不能千人一面,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其健康发展的期盼,体现激励性,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

(2)评价等级。是指每个基础性发展目标各个纬度的评价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对六个纬度的前2个纬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进行合格、不合格的评定,后4个纬度(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7

实行四等级评定,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评价标准详见《初中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表》。

五、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与完善

(一)普通初中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档案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评价等级、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综合评语以及初中阶段发展的突出表现或标志性成果等内容。

(二)学生成长档案要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

各教育科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督促学校积累、整理实证材料,指导农场学校、薄弱学校拓展实证材料的来源,引导学校提炼好实证材料。实证材料的提供务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证材料的内容,主要收集以下几类实证材料:①各类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或终结性考试或考查成绩;②考勤、教师观察等日常记录的统计资料;③关键性作品、作业;④综合实践活动有关记录和证明;⑤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获奖证明;⑥关键性评语(班主任、授课老师或其他重要人士);⑦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特长鉴定、医学检查等证明;⑧自我描述;⑨其它相关重要材料。

(三)各初中学校在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资料的分析与概括,避免以偏概全。

学校要特别重视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各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合理划分各部门、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学生、家长等在收集整理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实证材料方面的职责,将该项工作常规化。

(四)要严格规定学生发展标志性成果的种类,对可能加重学生负担和大量占用学生校外活动时间的项目,不作为标志性成果和认定特长生的依据,不与升学挂钩。

信息技术作为学业考试科目后,其他任何单位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为标志性成果,不与升学挂钩。

(五)学生评价结果经评价委员会批准后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成长档案包括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

六、组织领导与制度保障

(一)初中校长、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主要职责:①制定评价方案、实施细则和审核评价的规章制度;②组织对学校负责人和教师的培训,开展相关宣传工作;③对下级评价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价程序;④组织专家对下级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反馈意见,以指导学校改进教育教学;⑤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质询、质疑与监督,并制定具体投诉方式与处理办法。

(二)学校成立评价工作委员会,由校长、学校有关中层负责人、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

主要职责:①确定学校具体评价方案,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②对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培训,开展相关宣传、解释工作;③指导班级成立评价小组,组织并监督本校评价工作,处理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④组织教师对全校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反馈意见,指导改进教育教学;⑤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仲裁。

(三)学校成立评价监察小组,建议由学校党组织负责人(校长兼任书记的学校由校党支部推荐人选)、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

14.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方案 篇十四

(二)评价内容及依据

1、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合作交流与探索实践、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劳动与技能6个方面的内容。

2、评价依据。评价以《寿光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为依据。

(三 )评价方法

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本人平时表现,依据学校印制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中各等级的评价标准,整理并提供相关实证材料,确定自评等级。

2、学生互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根据被评价学生平时表现、学生本人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以及所提供的实证材料,依据各等级的评价标准,确定互评等级。

3、班级评价小组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班级评价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和调阅学生的成长记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将日常的片断事实和记录作为评价依据应慎重,避免以偏概全。

对于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要通过集体研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评价结论。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研究决定。如对学生最后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际表现明显不符,经班级评价小组审核,可以进行调整。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建立记录档案,要如实填写《寿光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评价结果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认定。

(四)评价次数

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学期评价与毕业评价,学期评价一般在学期末进行,每学年评价二次。毕业评价在初中毕业前进行,由三个学年的评价结果汇总合成。

(五)评价结果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等级评价和综合评语两个部分。

1、等级评价。等级评价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六个维度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再对各维度加权出总等级。等级评价包括学期等级评价和毕业等级评价。

⑴学期等级。每学期从6个评价维度所包含的要素及其关键表现入手,通过整体判断对各维度给出一个等级,以A(优秀)、B(良好)、C(不合格)呈现;学生各评价维度等级要依据各评价主体评价的结果综合生成,具体办法为:分别将各评价主体评出的等级A、B、C分别赋值为3、2、1,然后按照P=0.6Pj+0.4Ph算出总分值,四舍五入后再还原成等级,其中Pj代表教师评价,Ph代表学生互评(含学生自评)。

⑵各等级所占比例的划分原则。各学校每个学年学生综合素质每个维度的等级达到A级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该校各学年学生总数的30%(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项目不受限)。

学生综合素质等级中B级的比例由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一维度评为C级应慎重。

⑶毕业等级。毕业等级由初中三年每个学生每学期综合评价的等级加权生成毕业等级,也以A、B、C三个等级呈现。

⑷毕业等级合成办法。先将各等级赋分值:A = 3,B = 2,C = 1,然后按照N=Q25%+B25%+J50%算出总分值,依据A级比例不超过年级学生总数30%的原则,再还原成等级。其中N代表毕业等级分值, Q、B、J分别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等级分值。

毕业生将毕业学年的等级直接作为毕业等级。毕业生将八年级、九年级两个学年的等级合成为毕业等级,具体的合成办法是N=B30%+J70%。毕业生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学年的等级合成毕业等级,具体的合成办法是N=Q25%+B25%+J50%。

2、综合性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描述,尤其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班级评价小组负责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综合评语填入《寿光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

15.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方案 篇十五

但倘若要问:“评价”这个词会带来什么感觉?大家普遍感觉压抑。在日本, 有研究者专门对此做过调查。调查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像天堂与地狱 (因为有喜有忧) ”“像拔牙、像吊桥 (因为心里没有底) ”的回答, 甚至还有“像烧红的烙铁, 因为会受到伤害, 必须抛弃同情与怜悯”这样的体验。可能不只在日本、在中国, 甚至在整个东亚文化圈, 许多人从评价想到考试, 想到竞争, 想到失落, 甚至联想到“地狱”。“评价”何以让人产生这么多的负面体验?这恐怕与长期以来我们对评价工作的不当定位有关。

如何使评价变得让人喜欢, 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近综合素质评价, 需要每个人从根本上反思根深蒂固且习以为常的评价观念。

是指向过去, 还是面向未来?

日常评价工作确实更多地是在跟“过去”打交道:对过去已经学过的东西进行复习检查, 对已经走过的学习、生活经历进行总结回顾;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证书进行收集和整理, 并据此做一个鉴定, 归入档案……可评价绝不止于此。

人的成长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 对其评判是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人的发展有一个从潜在到显现的过程, 一个各方面素质的孕育、显露、走向成熟的过程。可能某些方面的天赋较早地显露出来, 而另一些方面素养的形成却是一个漫长、不断改进的过程, 甚至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关于人情绪、认知及社会性发展的生理基础——脑神经, 传统的看法是幼儿时期差不多定型, 而新近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科学家们发现, 相对于公交汽车司机, 伦敦的出租司机拥有更大一点的海马体 (方位定向中枢所在) 。如果大脑不使用, 那么神经元硬件就会减少。人的经历、感觉、思想和行动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现代脑科学已对此给出非常清楚的解释:脑电波通过神经之间的连接在流动, 神经腱通过这种方式发生改变, 并将信息传输得更好。

青少年的才能、素养更多地处在潜在状态。“认识你自己”, 是每个人一生的重大课题, 对成长中的孩子显得尤为重要, 也更加困难。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知道, 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或自卑, 或自负, 或最终被埋没, 发不了光。

评价不是对孩子的过去给一个鉴定、贴一个标签, 通常给孩子下结论都为时过早, 它的要义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 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质所在、成长空间所在, 并为之提供适当的舞台使其潜质能够显露、充分发挥出来, 并由此得到提升。

现实中不只在政界、商界, 而且艺术、学术领域一批精英在成年之后才“冒”出来, 他们的可贵潜质在中小学时代并没有被发现、激发;或者他们的才能 (如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 有所显露, 却不被教师认可, 更谈不上得到成人欣赏, 相反却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被视为“差生”。

人是可以不断超越自己的。对孩子的评断, 首要是维护生命的尊严, 对生命固有秩序及超越性本质保持应有的敬畏, 不要轻易对成长中的孩子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

是全面考核, 还是关注个性?

提到“综合素质评价”, 自然会想到人成长的各个方面: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不错, 综合素质评价不同于人的某方面的素质测评 (如体能测试、器乐演奏技能测评、数学水平考试等) , 所要面对的是整体的人, 是对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 其内容范围涉及德智体美诸多方面。

但是, 全面观察分析并不要求学生每个方面平均发展, 每门功课都去争“优”, 所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而是为了把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 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把握其优势、潜能、特点所在, 将其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揭示出来, 引导其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业、生活道路的目标。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选对舞台, 选择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 然后尽情地发挥自己独特的才华和能力。

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给学生越来越多的选学、选考的机会, 提供给学生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 学生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 不知道该看重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越来越多的机遇和选择面前, 会变得更加焦虑、盲目、退缩。综合素质评价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 在直面各种挑战中, 观察并分析自己的长处, 克服自己的不足, 发现和培育自己的个性品质, 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 扬长避短, 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应特别关注“社会实践”维度, 关注学生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特定实践任务的胜任情况, 不只是发现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而且能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它是对德智体美几个方面要素的综合, 是一个人品德、智力、体力、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

从成长的角度看, “社会实践”还是素质形成的基本途径。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关门读书、重复解题倾向, 学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被削弱了。将“社会实践”单列, 是对当前学校教育薄弱环节的强化。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综合素质并不是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简单相加, 也不只是停留在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上, 而是集中表现为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 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 特别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综合素质的内容划分, 为的是使评价内容更加明晰。现实生活中, 人的综合素质是个整体, 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不是孤立存在。

有一个例子, 说的是某小学一年级招收了一个新生, 这个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测试时, 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 《人民日报》, 不带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 又拿起小提琴, 有声有色地演奏了一段 《梁祝》。据说, 他还擅长电脑, 汉字输入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 简直是个“神童”。过了一学期, 任课教师却发现, 这个孩子的妈妈对孩子要求高, 只要孩子参加的考试都要优秀, 而且要拿第一。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错, 但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朝气。有一次, 这个“全能冠军”因为不会跳绳, 怕体育测验, 所以撒谎说肚子痛, 躲在厕所里不去上课了。后来, 老师一了解发现, 这已经是第二次了。如果这样的学习生活状况不改变, 这个孩子今后会发生些什么?他的生活有多累?真不愿再想下去。

造成这样不良教育生态的原因之一就是成人脑中那套从“三好”到“五全”, 到“全能”的考评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是挖空心思研制出一套“大而全”的指标体系, 将学生游戏、学习、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一一罩住, 而是帮助学生在把握自身成长轨迹的基础上, 选择符合实际的努力方向。

日常评价工作中对完整而统一指标体系过于执着地追求, 容易将某些成人认定的标准异化为某种绝对不变、不容置疑、至高无上的“神圣形象”。孩子生活在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是在成人窥视、监督中, 感受到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圣贤”压力, 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不堪忍受之重。

在人的发展问题上, 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 强调统一要求, 不如关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

每个人的生命有自己的底色, 同时也有与底色相协调的其他色彩, 否则过于单调, 没有了生气;生命活动有自己的主旋律, 同时也有和声、有插曲, 否则生命活动失却应有的律动、活力, 成为无法忍受的“凝固的时空”。

是划分等级, 还是识别类型?

当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致力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 刻画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质时, 便会发现有血有肉的个性:有的孩子从小对昆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能用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演奏许多曲子;有的孩子善解人意, 交往能力强;有的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有独特的表现等。

“多把尺子衡量人”本来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应有之义。一旦我们把综合素质评价聚焦到整体的人, 聚焦为对丰富多样的发展可能性评判, 这样的评价必然以分类为主导:长于学术, 还是长于技艺?善于沉思、独处, 还是乐于交际、群居?富有想象力, 还是务实行动?没有必要, 恐怕也很难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这样讲, 并不排除从单个维度对人的某些方面的素质测评出高低。如对学生的某门学科学业水平、某种能力甚至某些方面的情感态度, 均可开发出有一定信度、效度的测量工具, 量出个水平高低来。

只是这类测评无论多么精确, 都不能用来标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状况;同时, 将这些单方面测评结果简单相加, 也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状态。

与社会分工相适应, 评价既要分等, 也要分类;既要分析, 也要综合。如果说, 单方面的素质测评重在分析, 重在分等、分出水平的话, 那么综合素质评价重在综合考察, 重在把握发展方向、发展类型。两者各有侧重, 同时又相互衔接, 共同发挥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重要作用。

分等、分水平是一种评价思路和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分类, 从类别中看出个性差异, 也是一种评价思路和结果呈现方式, 并且它比前者更为重要、更加迫切。

人的个性原本就是丰富多样的, 每一个生命原本都可以占据自己应有的生态位, 发挥自己特定的生态作用。不只是人, 其他生命存在个体, 从本体论意义讲都是平等的。只是受制于先天的遗传、群体的传统、习俗、制度以及个体选择意识和能力不足等,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适合的舞台。

1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取向 篇十六

研究者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定义为:立足学生发展本位,综合、系统评价学生在各阶段、各方面的总体发展状况,并为开展适合的教育而进行的教育评价的循环过程。

综评模式从内涵上讲有两个主要部分:评价内容,包含爱党爱国、团结守纪、文明礼貌、学习能力、劳动态度、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十个方面。评价方法,包含定量的分数评价和定性的描述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以学生成长档案袋内容为主要依据,采取自主评价、他人互评、选择权赋予评价、多元智能评价等评价方式。

综评模式是一种可操作、可深入探索的教育评价方法,从教育价值的取向上来看,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

一、目标取向:注重“育人”,

兼顾“选人”

(一)泰勒的传统教育评价思想

现代教育评价之父,拉尔夫·泰勒(美国)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活动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泰勒评价模式有一个预期的教育目标,在过程中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努力实现教育目标,会产生两个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和未达到预期目标。显然,这是对学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要求的结果性选择,基本属于封闭式的阶段评价。

(二)综评模式的操作实践

综评模式兼具选人与育人的导向性功能,在义务教育阶段,综评模式引导对学生开展“确定弹性目标—实施教育教学—开展教育评价—分析目标达成度—再次确定弹性目标”,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发现,石柱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评价目的是为了找出学生继续发展的方向和方法,要求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合理分配评价权重,给予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力。这一系列的评价操作是为了培育每一个学生,从客观上抑制了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过重选拔取向。

当然,在初中升入高中的过程中,综评模式也发挥了应有的选人作用。综评模式中规定“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10分的总分记入学生初中升高中考试加分”“综合素质特优学生可直接保送进石柱中学读书”等。研究者认为,石柱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在目标取向上侧重于育人,由于受到县域内落后社会经济的制约,导致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仍旧阶段性地偏重教育的选人价值取向。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综评模式的评价和促进作用将会更有力度,其育人价值取向会得到更大彰显。

二、功能取向:倡导“扬长”,

正视“补短”

(一)“扬长”与“补短”的教育旨趣

管理学上有一个通俗的例子,叫做“木桶原理”,也称为“短板理论”。这一理论也时常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被应用,教师指责某某学生这里不好或者那里不行,或者偏爱哪一个学科,结果可能是坏的没有变好,好的却可能变坏,适得其反。

在综评模式的思维里,我们可以将木桶里的“水”换做棉花,或是阳光、空气。试想,如果一个拥有短板的木桶装满了棉花,它也一样满满的,很充实。假设生活里只有容易流失的“水”,拥有短板的木桶也只能补缺短板,才能变得充实。现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曾说:“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观察。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人至少拥有九种智能,且每个人都有优势智能组合,“木桶与水”的组合只是其中的一种。

(二)“扬长”与“补短”的价值诉求

综评模式在基础教育研究者倡导的“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尝试寻找突破。“扬长教育”主张“为了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我们举例假设一个发展中的学生拥有较好的体育运动基础,身体条件比较优秀,但是却有口吃的毛病,那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运动员或者与此相关的从业者,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原本条件给予培育和评价,而不是企图使他成为演说家,在没有成效之后还要给予打击或者放弃对他的教育。研究者认为,能力基础上的个别“短板”对个体的正常学习生活并不会起到破坏作用,反之对“长板”的重视能够激发他的学习热情,体现出学生追求个性绽放的价值。

班级授课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对于大面积培养人才的需要,它的优点固然重要,然而它却有着先天性的缺点。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限制,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整体的情况,就需要进行统一的控制和安排,有时控制是过多的。这样整齐划一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它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班级授课制使几十名年龄相近,但兴趣、志向、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方法,按统一的进度授课,无法照顾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情绪体验。

综评模式主张对学生进行扬长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绽放。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创造机会使得学生学会表达自我、锻炼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还应拓展学校教育的接触面,使学生走向社区、街道,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各种兴趣班、兴趣活动小组等,开展实质性的活动与锻炼,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发现和进一步发展。

三、结构取向:坚持“一体”,

摒弃“间断”

(一)传统学生评价在结构上的缺陷及影响

基础教育现行的管理机制中缺少一以贯之的跟踪考评方法。单以升学为例来说,学生在小学时的评价结论往往不能够带到中学,或者只是在入学的时候以“成绩单”作为依据;初中学生升入高中时,以中学升学考试成绩为准。其他诸如学生在小学的发展评价极少会被带入到中学作为教育学生的参考资料,这是教育过程中学生评价基础资料的间断。

基础资料的间断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第一,对学校而言,会带来学生管理上的工作繁琐与信息缺失。一个成长中的学生必然会有许多发展变化,在低一阶段生活学习的评价信息不能带到高一阶段作为评价参照,使得高一阶段学生评价者必须重新从最细微之处认识了解学生,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若忽视学生细微信息的收集,那么学生评价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第二,对学生而言,对学生缺乏发展性评价的资料。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有高低起伏的,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发展性地眼光,一个学生从70分考到80分和一个一直都得到80分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不同的。学生评价的结构性断层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不能够给予后进的学生以充分的鼓励认可和指导,也就相应缺少了帮助挽救表现为下降学生的有效措施。

(二)综评模式的实践探索及效用

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综评模式选择了一体化的评价结构。一体化评价的载体是学生成长档案袋,即采取档案袋评价方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档案袋评价受到了高度重视,也非常值得自主创新学习评价借鉴。

通过档案袋评价使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设计,学会选择,学会反思。在成长记录和作品展示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评价标准来判断自己所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使学生有了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其次,档案袋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发展与个性特长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心智潜能准确地了解和成长目标恰当地预期,将因材施评与因长导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评价的效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改变与对新评价方式的探索实践毋庸置疑。然而,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发生、发展都需要学校和教师有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储备,它是需要组织性和系统性的评价策略。因此,在操作层面应关注评价模式的时效性,这样,才会发挥评价本身的应有功效。

上一篇:初一八班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汽车销售谈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