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共16篇)
1.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电功率》教学
摘 要:“核心素养”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而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结合教学经验,就在电功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谈了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电功率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钟启泉教授曾指出: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最重要阶段就是基?A教育阶段,而基础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本文将以电功率教学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形成物理观念
引入新课时,可以创设情境:展示8月与10月电费单,让学生分析两个月电费差距悬殊的原因。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因为夏天空调用的时间多,对电能消耗多。教师进一步提问:可是现在秋季白天越来越短,电灯用的时间也变长了啊?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不同的用电器对电能消耗情况不同。
在以上情境引导的基础上,实验演示:分别将电吹风和100W的灯泡接在模拟家庭电路中,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分析得出: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的不同,表示电吹风和电灯消耗的电能快慢不一样,为电功率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从电费单子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不同用电器电能消耗情况不同的思考,进一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对电吹风和灯泡工作时对电能消耗快慢不同形成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建构电功率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迁移,建构物理概念
有了电流做功快慢会有不同的初步印象后,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机械功率的定义、公式、单位、物理意义等相关知识。采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小组自主学习得出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并找学生展示讲解。
教师补充: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计算时,还可以使用另一套单位,电功可以用“kW?h”,而时间用“h”,得出电功率单位为“kW”;进行电功率计算时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简化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过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等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让学生通过对比旧知,自主得出电功率相关知识,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问题引导,激活物理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1)用电功率的知识分析炎热的夏天家中电费变多的原因。(2)使用1000W的电热水壶比使用2000W电热水壶更省电吗?(3)从公式W=Pt中,你能想到哪些省电的好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解答。
视频播放:播放公益广告《电器待机带来的电能损失》。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明确:电功多少是由电功率大小和用电时间长短两个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大功率的用电器不一定费电;要想省电可通过减少用电器不必要的使用时间和换用相同效果的小功率用电器(使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来实现。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观看公益广告,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四、自主实验,提升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电功率公式P=W/t与电功公式W=UIt相结合,推导出电功率另一个公式P=UI。进一步提问:从公式P=UI看,用电器的功率与什么因素有关?给学生提供器材:电池、“2.5V,0.3A”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实验:(1)让灯泡正常发光,测出此时电功率。(2)将灯泡电压调至2V,观察灯泡亮度变化,测出此时电功率。(3)将灯泡电压调至3V,观察灯泡亮度变化,测出此时电功率。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难总结出实际功率与电压、灯泡亮度与实际功率以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既收获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五、巧设迷局,形成科学态度
教师提问:把“220V 25W”“220V 60W”“220V 100W”的三盏灯接入电路,哪个灯最亮?教师演示:将“220V 25W”“220V 60W”先后接入220V的模拟家庭电路中,学生观察到“220V 60W”的灯比“220V 25W”的灯亮。再将“220V 100W”的灯泡接入电路,此时教师悄悄地调节藏在家庭电路板后面的变压器,把电压调到70V左右。打开开关,此时“220V 100W”的灯泡灯丝微微发红。学生惊诧于看到的现象,教师揭示谜底:拿开电路板,露出变压器,实物投影变压器显示的电压值,并将灯泡两端电压逐渐调至200V,灯泡逐渐变亮。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220V 60W”的灯比“220V 25W”的灯亮的现象,造成“灯泡的额定功率越大,灯就越亮”的错觉,当学生观察到“220V 100W”的灯应灯泡灯丝微微发红时,与自己的预想产生较大反差,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深刻体会用电器上标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使用时的实际功率不是一回事,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的渗透,猜测不一定准确,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总的说来,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形成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养成科学素养。充分利用好每一节堂,将“核心素养”下的教育落到实处,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彭前程.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2016(2):1-2.[2]郭玉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J].新课程教学,2016(2):11.编辑 鲁翠红
2.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二
一、培养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对过去的遗忘, 对现在的不满, 对未来的憧憬。语文的教学过程, 其实质是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的过程, 学习是继承传统文化, 运用是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所产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 大多数以学习实践为基础, 称之为“实践创新”。它较为容易获得, 只要把握知识的积累, 管控发现问题的心里意向, 一般都能办到。在语文尝试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 (1) 尝试比较鉴别。在提取储存的知识时, 指导学生尝试比较, 再加鉴别, 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底蕴。如, 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是作者从“到”、“过”、“满”等字中比较鉴别后推敲出来的。 (2) 尝试诱发。以实践创新学习活动的意念、灵魂、直觉为载体, 发展探索性思维。如,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 门子的多处发笑, 老师可问“曹雪芹是文学大师, 为什么只写门子的笑态, 而不描述修饰他的心态, 你能说出作者的用意吗?”学生各抒己见, 发展了创新思维。 (3) 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通过不同的学生, 对同一人物的不同扮演, 体现实践创新, 审视人物的外在形象和思想内涵, 提高学生辨析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实践创新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个过程, 尝试教学的七步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通过做基本训练题, 进入学习氛围。再通过自学课本, 做尝试题, 相互讨论, 做第二次尝试练习等学习实践活动, 让学生具备创新的精神, 以适应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
二、适应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德育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人格品质呢?我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品质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上面。爱的对象, 应包括:除狭义上的亲情友情以外, 更有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活环境等等。爱的教育方法有: (1) 要尝试体现学习的阶段性。阶段性是指我们教育要适应初中生的心理和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交友意识不断增强。我们要尝试着教育他们与他人和谐共处, 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相应增加, 涉及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 因此紧扣教材开展尝试学习, 结合社会实际加以评说, 并用实例加以论证, 用艺术形象来注释, 如此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十分有效。 (2) 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应对学生平常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行为, 要认真观察, 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 做到说话真实坦诚、准确无误;态度大方, 言行得体。要求学生作文具有真情实感, 不胡编乱造。课内外阅读要有益健康, 增长见识, 陶冶情操。 (3) 尊重学生。尊重是做人的道德, 老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总之, 尝试教学中在人格品质方面对学生尝试爱的教育, 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是做人的起码要求, 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品质。
三、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国家提倡“五讲四美”的道德品质。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称之为四美。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四美教育的方法有: (1) 尝试心灵美的教育。心灵是人的灵魂深处的感情和思想。初中学生正处审美观的形成初期, 他们一般注重仪表美, 而忽视心灵美。如, 《我的老师》、《背影》、《孔雀东南飞》等教材中描述了主人翁的心灵美, 同时又体现了作者的心灵美。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让学生与作品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 使其更加完美。 (2) 尝试语言美的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 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 我们要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的语言更加优美。 (3) 尝试行为美的教育。如, 英雄儿女王诚拿着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的行为, 董成瑞举起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的行为, 闻一多做最后一次演讲时慷慨激昂的行为。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不断用美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使其学生行为更加美丽。 (4) 尝试环境美的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美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自然环境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如, 湖南的矮寨大桥, 西藏的千里雪山, 内蒙古的万里草原, 云南的少数民族等。而通过人类改造出来的美更有价值。如, 绿化山川、改造沙漠、美化城市等。还有, 《国宝——大熊猫》, 通过对大熊猫的介绍, 突出了保护动物这一主题。在教学中, 我们要尝试着渗透这一主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环境的思想品德, 并按照美的要求来创造美的环境。使其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断得到美化, 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摘要:核心素养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热门话题, 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在尝试实践。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探索:培养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适应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品质, 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审美能力。
3.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三
[摘要]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赵勇校长曾说:教育如同养树,养树在“养根”,只有养“根”,才能长得壮实了,参天大树才能长成,自然硕果累累。何为“根”?为何“养根”?如何“养好根”?这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
何谓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都教授说:核心是相对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等最为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何谓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用以适应自身终身学习和改造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有品质。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谈谈对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物理观念与应用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石。要求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
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當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剩下来的东西”呢?应该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概括性认识,即物理基本观念,如自然观、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守恒观、物理价值观等。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物理观念,应当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该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那么又该如何进行“观念构建”的教学呢?通过“体验”加“感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观念,而“体验”加“感悟”最好的载体便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等。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强、参与度高、合作性强,对概念建立、规律理解更加深刻,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是回归物理科学本质的教学。
比如,一个具备“运动观”的学生,当他面对运动问题时,会自觉地观察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加以分析,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学最后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研究小车的运动——分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先演示小车下滑,设置情景,继而提问学生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
学生:小车的运动快慢和s、t有关,只需测出s和t即可,再由v=s/t求得速度。
教师:有无其他方案可以研究?比如,假想把小车加长,某人在某位置每隔1s作一标记点(在小车经过的位置上)。那么这些点能否反映出小车的运动情况呢?
学生:把小车加长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过,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要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可:在小车的尾部拖上一条纸带——“你走你的路,我打我的点”。这样,小车的运动信息就在纸带上“记录下来”了。
练习:甲同学用手代替小车,匀速拉动纸带;乙同学左手拿秒表,每隔1 s打一点;右手手腕紧靠桌面,并且笔要拿竖直;打第一个点标上0,后面依次标上1、2、3…,求出1到6计数点的速度v。还可以改变拉动纸带的速度,如加速、减速、忽快忽慢,再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刚才练习中,同学们其实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只不过,是“人工”的。如果我们用交流电做电源,利用电磁原理,每秒打50次,就可以改进为“电磁打点计时器”。
二、科学思维与创新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中心。要求物理教学以思维为中心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从哲学层面理解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时,应该是旧有理论中合理的部分,而不应该盲目地完全摒弃或全盘收纳;创新时,也不是空手起家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旧有理论持有正确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纵观物理学史,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在此前的认识之上的,在明确问题之后,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进行新的观察和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模型和假说。而新的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接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例,枣糕模型不能解释卢瑟福发现的a粒子散射实验,于是卢瑟福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鉴于此,本课教学应该抓住“四个环节”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开展教学:电子的发现一汤姆孙枣糕模型一a粒子散射实验一核式结构模型。以“a粒子散射实验”环节为例,驱动教学的四大问题为:
(1)为何用?阐明“a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动机;
(2)如何做?介绍“a粒子散射实验”的操作过程;
(3)有何得?说明“a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
(4)有何获?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成果。
显然,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经历创新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求物理教学以过程为主线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重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感悟自然界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否则就是假探究、伪探究,实验于是也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例,科学探究的主要分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显然,编者想着重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各类实验探究或思维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探究”理念,二是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守恒”的思想。就本节课而言,首先从车厢碰撞挂钩、台球碰撞变速、粒子碰撞转化等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规律的欲望——碰撞前后是否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此时学生虽有较大好奇心和积极性,但毕竟因为知识有限、能力欠缺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实验,教材在适当的环节给出了提示或明确说明,如“实验的基本思路”、“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教師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活化、深化科学思维。学生根据对实验器材的熟悉程度和已有知识将会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只需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维进行因地制宜的实验。“不变量”不是“守恒量”,从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才能走向普遍性,才能成为规律。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灵魂。要求物理教学以育人为目标
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具有的以符合科学的方式待物做事的心向、意识等内心准备状态和行为意向,它包含理性态度、实证态度、质疑态度、非功利态度等。态度是可以学习的,积极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的结果,具备科学态度方可担当,才有责任心。广西师范学院吴晓莉教授曾说过,科学态度是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追求真理的勇气、尊重规律、习惯于理性思考等特征,它们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最关键部分。正如温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所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人类破解地球各种危机、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法宝和希望。因此,物理教学不能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而是用物理核心素养来梳理物理培养目标,真正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担。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本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方面,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以良好的示范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不搞现代迷信。比如,做演示实验或解题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律或解题步骤进行,不拼凑数据,不弄虚作假,对误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释。这些对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探究》为例,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角度看,本节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从宏观角度审视本节课教学中应该培育的科学态度,如下表。
4.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四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偏向形式化,基本是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之后再总结实验结果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这种形式并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政策,这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根据新课改的新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实验,而这一切都要基于物理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其重要性,并寻找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式。
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1.1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主旨是在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高中学生即将面临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而物理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正确理解物理的基本内涵将有利于学生系统物理思维的建立,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物理基本知识、物理操作技能,以及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和学习态度之上提出的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强调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运用,不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科学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科学导向,由此可见,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和社会认知的决定性条件[1]。
1.2重要性
由核心素养的概念可知,学生借助学校教育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进行物理实验的动力,而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只有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有效提高,物理的内涵才能够充分体现,也才能够被学生充分理解,二者相互促进且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离不开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物理这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支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才是正确的物理教学方向。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如下:
2.1开展小组合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虽然思维不够缜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所缺乏的不是刻板固守的强硬纠正,而是有力有效的方向引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想要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正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实验教学[2]。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督促更加有效,例如,教师要进行实验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名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这名同学不动手操作,而是指导小组其他成员亲手操作,出现疑问时可以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2.2结合生活实际
虽然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等框架的制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恰恰相反,这种制约反而会使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道路,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约束的,这为教师制定了教学思维的导向,教师需要根据这一内容将实验设计得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脱离开实际的实验都是不科学的,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符,因此,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探寻物理实验的踪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矿泉水瓶瓶盖的内外径、小水杯的深度、水笔笔盖的内外径等,要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
2.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师要将这一内容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参与,加强学生主动认知与学习,物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学生参与将提升物理思维的建立能力[3-4],例如: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曾经分别让三个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第一个同学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两个摆长相等、质量不同的单摆,结果两个单摆摆动同步。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基本一样,因此得到实验结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在不同高度同时放开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实验结果两个单摆摆动也同步。同样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因此得到了第二个结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则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两个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的单摆,实验结果在第一次实验里发现两个单摆摆动不同步。这一下子,这位同学有点慌了,赶紧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只好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笔者问全班学生:“从刚才第三位同学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本来预想,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单摆的周期和摆长有关。”但出乎预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第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位同学的脸更红了。笔者想马上反驳,说结论应该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这样的话,显得苍白无力。那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么我们就请一位“高手”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在大家的推荐下,一位大家认为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重新做了第三个演示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的摆动,甚至有个不相信的同学又上台做了演示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此时,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笔者接着说:“其实,不是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而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三个同学得到的不应该是大家的质疑,而应该是大家的表扬。”疑团彻底揭开了,上台做实验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通过这次小小的“曲折”也明白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还学会了应该更深入的看问题。再如:老师在进行打点计时器实验测定匀变速运动时,首先老师示范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而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期间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2.4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时,基于本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笔者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下,然后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但有学生按教材中的原方案操作实验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后,学生觉得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实验室所提供的小车质量没有办法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实验室有质量更大的小车吗?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围着实验桌进行讨论。笔者提示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更改实验方案啊!虽然已经临近下课,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陷入了一阵思考和讨论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不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这个前提条件的创新实验方案。是的,对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蜻蜓点水地应付过去,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潜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或许会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有所创新,收获无限的知识。这也是符合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创新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的重要支持,而物理这门学科对树立学生科学观和综合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又是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5.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五
同煤一中
赵玉霞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自主探究,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调控。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这一手段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后,学生根据问题进入探究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合作,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其次,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学生讨论后及时归纳总结及时恰当的评价。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探究得以优化,从而提高探究效能呢?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位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制定的学习目标,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当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总的长期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制订阶段性目标时,比如单元目标等,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目标既要具体,更要具有操作性,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对照制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付诸学习行动,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什么和怎么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科学组建合作探究小组
组建合作探究小组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要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这样也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对在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一是讲解实例,认识合作的重要性。二是组织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可采用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实验前提出探索目标,在小组合作中看哪组配合得好、最先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并由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这样做能使学生体会到:优异成绩不是因为单个同学而取得的,而是靠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败。三是创造机会,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实验,带有研究性、探究性的实验,综合趣味性的实验,经过多次训练,形成团结向上、乐于合作学习的氛围。
四、创设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要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程序过细,问题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发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五、组织引导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组织引导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交流充分,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第二,加强过程指导,适时加以点拨。“导”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是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时间,二是要生成科学探究最佳的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能力。课堂中教师应对探究环节予以引导,又要充当小组顾问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使探究得以顺利进行。
如例如,在讲《声音》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上一些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这哨音是由于管内空气柱的产生的,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什么?”然后,让合作小组自己制作一些“乐器”,并说明原理和方法。这个问题,把声音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这样,整个课堂在分析和问题中进行,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较好地实现了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自主学”的转变。
六、构建科学的评价手段
及时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定性而轻定量、重个体而轻整体等各种毛病,不利于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手段。这里,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合作探究的科学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
(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形成性评价,并且组织小组成员间和小组间的相互评价,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
(三)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小结反思,反思应包括探究活动的启示、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等。重点是提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视觉要多维性,既要注重整体,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求全责备,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6.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六
摘 要:近几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科学技术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为了使得我国能够更好的进行世界贸易和交流,不同种类的外国语言逐渐流入到我国的学习之中。目前,英语作为在我国流通最为普遍和广泛的外国语言之一,我国教育事业对于英语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加强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习和宣传,同时,还在我国设立了相应的英语等级考试,充分跟体现出英语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之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探讨有关教学策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策略
伴随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十分明显的方向,其中,英语作为国际贸易和世界交流的重要语言之一,在我国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伴随我国素质化的教育理念不但推广,对于我国初中英语的教育教学十分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其主要是以英语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技能。对于初中生而言,英?Z学习主要掌握四个方面:听、说、读、写,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上述四个核心内容开展英语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1]
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实际目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于核心素养的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但是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如下:[2]
1.注重应试考试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发展期间,初中英语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是为了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目标,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作用,家长和老师对于英语课程的成绩过于重视,但是对于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十分缺乏,甚至会忽略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实践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反之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会出现相应的阻碍作用。除此之外,在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老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取单一而又枯燥的教学模式,开展机械化的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会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可见,基于现代化的发展观念下,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积极围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开展初中英语教学。[3]
2.缺少课堂互动
对于英语课程而言,其本身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的内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情况下集中注意力在课堂学习之中,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严重缺乏,课堂学习之中与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上述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学”和“用”造成一定阻碍,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哑巴式”英语,学生严重缺乏对于英语语言的说和读,使得英语语言难以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上文中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在此期间的问题一目了然,提高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和深入,因此,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结合学习的个体差异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英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利于开展学习的最好前提,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得英语教育教学更加利于展开。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情绪,通过构建真实合理的语言氛围,在开展讲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兴趣,并在活动之中穿插本节课的英语内容,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游戏之中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进而减少学生的惧怕感和厌恶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在讲解Unit3时,可以预先让学生准备自己身边亲人和朋友的照片,在课堂游戏环节,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营造出真实而又生动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到英语的乐趣;其次,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展开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老师可以举办趣味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进而使其能够在轻松欢快的环境下开展英语学习。
2.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听说读写作为核心素养的内容,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于学生听力能力的训练,进而引导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听力训练,提高自身的英语理解能力和运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热情的进行口语训练。此外,书面写作能力同样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英语评定标准,老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可以采取写日记或者指导学生进行就地取材的方式开展教学,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灵活运动,更好的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掌握。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个体差异,开展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7.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七
所以, 物理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必须改单纯的“学科教育”为“科学教育”, 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 还要为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奠定必需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的基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 深刻地认识到, 在物理教学中, 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关键, 也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树立现代科学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今后的教学, 必须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下,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学生基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状况等等, 做出符合实际的整体安排。更注重由“教”向“导”、由“学”向“用”的方向转化。
教师要转变观念, 用新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处理教材, 教师要切实把科学探究引入课堂, 今后要通盘考虑课堂与课堂外的教学活动。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 正确地说, 发现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布鲁纳看来, 学生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仅属于程度不同, 没有本质的差异。
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物理, 学好物理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一丝不苟的作风。为此,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做好表率, 以认真做好演示实验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学生。例如, 在演示实验中出现异常情况, 特别是实验数据和预想的有出入是常有的事。此时, 教师不能随意更改数据, 不能为了实验的精确而凑数据, 而应实事求是地记录, 如实向学生解释, 并认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实验, 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 教育学生要按操作规则进行实验, 要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坚决摈弃弄虚作假的做法, 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崇尚真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良好作风,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力, 对感兴趣的事物, 人们总是积极地、愉快地、集中精力地去探究它。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
物理教材的内容丰富生动, 有物理原理、定律、概念发展的来龙去脉, 有物理事实的发现、发明, 还有科学家的事迹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通过这些学习, 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受到感染和影响,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 激励他们树立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从序言到每一个新概念、规律的引入都要恰当地渗入一些史料;在第一节物理课上可做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或趣味性较强的且今后要涉及到的演示实验。如演示小车突然加速或刹车时, 立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后或向前倾倒;演示水杯中斜插一支筷子, 发现在水面处发生偏折现象;也有一些课的内容比较适宜用物理学史等一些人文素材进行引言课, 教师可选择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 经简化设计, 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 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 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 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如“牛顿第一定律”、“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等内容, 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加深对科学方法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和勤奋学习的兴趣。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物理实验中有与知识内容密切联系的演示实验, 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学生分组实验, 有重在培养兴趣和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课外小实验, 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好材料。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学时, 抓住本学科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感知事物, 再通过思维转化为智能。
科学的实验方法要求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教学中, 设计探索性实验, 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 让学生亲身探求新知识, 成为发现者,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授“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时, 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的课外活动课。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做到, 而且很快就能接受“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对称特点的事实。在讲“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时, 把两个演示实验设计成两个分组实验, 让学生亲自做, 使他们能做到、看到、摸得着、听得到, 增强感染力。讲“欧姆定律”及“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时, 有不少同学比较难理解和掌握, 可把这些内容设计成两堂完整的实验课, 先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 再从理论上判断,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把难学的、难理解的东西转化为易学的东西, 从而加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验中, 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这些都是构成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 通过实验教学, 不断地完善学生这方面的品质, 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
学生实验时, 教师应该倡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提出疑问, 这样既能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笔者在讲述“阿基米德原理”时, 采取“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实验中, 做完前两个步骤 (即用弹簧秤称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力的大小, 再将石块没人装满水的溢水杯中) 后,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弹簧秤示数变小, 说明石块受到了浮力, 同时水从溢水杯中溢出, 流入小桶中, 那么, 浮力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再用弹簧秤称出小桶的水重, 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的重量的结论, 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
总之, 物理教学重视实验教学, 而在实验教学中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以此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另外, 在目前教材中, 安排了许多需要学生课外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这些实验或活动选材容易、操作简单、费时不多, 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 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郑春旺.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5.
[2]张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法[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
8.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八
初高中衔接 正迁移 核心素养 教学主张
“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高频词组,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成为中学物理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初高中衔接教学如何实现新的突破,是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初高中衔接教学也应朝着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努力。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教材的对比分析,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理念引领,提出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四点建议。
一、寻找知识衔接的深化点
物理观念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从教材内容上看很多知识是初中的拓展与延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较高的台阶。以“质量”概念教学为例,初中阶段把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高中“质量”概念的教学是在不断进阶和深化的,必修1是从惯性的角度认识质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必修2是从万有引力的角度认识质量——质量的大小与万有引力大小有关,在选修3-5则是从能量的角度认识质量—质能方程,质量的概念在不断深化,内涵在不断丰富。
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要寻找知识衔接的深化点。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初中教材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深化:一是破除前概念影响,初步建立科学概念;二是领悟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实验方法,体验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培育科学态度和责任;三是强调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四是突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定律建立的重要意义;五是为后续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做好铺垫,以便在学生头脑里建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动力学理论。
二、探究难点问题的突破点
高中物理教材中引入了很多抽象的概念,导致高中物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机械运动,在初中阶段只定性研究了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相对运动或静止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表示,引入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变速运动[1]。而高中必修1部分则是定量描述机械运动,首先引入质点概念,把研究对象视为质点;接着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认识位移和路程、时间与时刻的区别;然后在此基础上,用位移s与时间t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加速度概念用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高中必修1部分重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即位移随时间、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v-t图像、s-t图像等。高中必修2部分在必修1定量研究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更加复杂的曲线运动,定量研究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天体运动规律。
在初高中机械运动衔接教学中,从速度到加速度是一个衔接的难点问题,教学中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突破过程。困难之一:加速度意义的理解。学生往往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容易把速度的改变量和加速度概念混淆。困难之二:几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关系的梳理。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三者大小、方向之间关系的梳理。
三、弥补数学知识的空白点
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必要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用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数是初级运算,往往是用数值来量化长度、时间、速度、力、质量等大小。在高中则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用正负号描述矢量、用极限思想求瞬时速度、用解析几何分析平抛运动、用数学推导研究向心加速度等。因此在重视初高中物理知识对接的同时,还要关注数学工具的对接。高中物理用到的初等数学知识主要有:直线方程、一元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定义、主要性质、特殊角度三角函数值)、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正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不等式性质等。
在牛顿第一定律衔接教学中,以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为依托,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方法,需要补充数学极限知识。如下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BDC中,sinθ=h/BC,在取极限的情况下,由于h有限而BC无限,则sinθ→0,θ=0,于是右侧斜面BC成为水平面。
可见,随着物理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将更加复杂和多样,教师要站在学习进阶的高度不断补充相关的数学知识。
四、搭建物理思维的断层点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物理观念的断层,导致物理思维的断层。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来看,初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高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对学生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
初中物理知识更多具有表象性,所以对理解和分析的思维要求较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多运用识记方法来学习物理、获取知识;高中物理知识有一定综合性和复杂性,处理问题时思维程度要求较高,往往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形式到辩证逻辑、由模仿到思辨的思维过程。高中物理还需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图像法、理想模型法、极限法、比例法、整体隔离法、守恒法、合成分解法、等效法、对称法、推理归纳法等。
以牛顿第一定律衔接教学为例,初中课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根据伽利略的小车实验,进一步推理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下概括出来的;而在高中必修1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分析,从实验→假设→推理→结论,利用一系列的逻辑思维,经历简化物理场景到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体验理想实验中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思想方法。弥补思维短板,利用极限思想使“有限”变化的量变成为“无限”变化的质变,从而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导出理想化的条件,搭建学生的物理思维断层点[2]。
物理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核心素养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3]。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提出寻找知识衔接的深化点、探究难点问题的突破点、弥补数学知识的空白点、搭建物理思维的断层点等四点建议旨在降低初高中学习的进阶,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贯彻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形成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培育科学态度与责任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初高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促进初高中物理知识的正迁移,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陆星琳,邢红军,张婷玉.高中“牛顿第一定律”的高端备课[J].物理教师,2014(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7054/201404/xxgk_167226.html.
9.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九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0.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养 篇十
杨思团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太平中学
678205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初中物理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初中物理实验探究、STS材料和物理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有机整合教材和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探究 STS 物理学史 科学素养
引言:初中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十分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使教材的功能难以得到完美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淡化或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导致教育功能失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未来的社会发展与进步需要高素养的公民和人才,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程。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就要有高瞻远瞩,胸怀祖国的忧患意识,树立以落实课程的目标要求为己任,以提高学生素养为准则的崇高品格。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素养已成为广大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和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新要求。中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到理解精神,掌握精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做到科学素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谈几点心得。
1·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由此说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极为重要,刻不容缓。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灵魂,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实验探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懂得实验探究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物理学的原理、规律都来自于实验探究;其次要让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提出问题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和实验评估);再次是教师务必明确实验探究是学生的探究,务必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独立完成,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四是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和归纳,逐渐形成学生稳定的行为;五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严谨态度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怀。
北京市物理学研究院,全国物理特级教师陶昌宏老师,在为2012年国培学员的讲稿中写到:物理教学要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重点的基本特征。钟启泉教授在《新课程的观念与创新》中这样写到:人有自发追求潜实现的内在倾向,潜实现或创造潜能的发挥会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感,让学生的身心处于积极欢乐的状 态。探究性学习以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出发点,立足于发展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2。
陶老师和钟教授的论述说明: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是极其重要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实验探究,更要重视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使学生通过对问题探究过程获得体验和技能,获得思维和智慧,进而形成学生的意识,完善学生的品格。
2·STS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素材
STS是初中物理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丰富,内容全面,涉及的科学领域较广,是增长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素养的现成素材。宋静教授在《浅议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写到:STS教育是让学生在创设的实际技术情景和社会情况中去学习理解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去认识和掌握科学理论,科学方法,进而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李教授的论述告诉我们STS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物理教师务必引起重视。
2·1.用好教材中的STS材料: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科研成果,了解新技术材料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物理学的成就和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从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魅力和物理学的力量。
2·2.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电视和信息网络系统中STS素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融入STS内容,可以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效率。
STS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用好用活了这些素材,不仅能够充实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学生良好的意志和品格。
3·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发展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是硕果累累,成就辉煌,但所经历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和艰难的,是无数的物理学家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渗透物理学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认识了解物理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从中感悟科学和真理的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初中物理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教师要重视教材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源源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1.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在国际社会日益交流密切的大环境中,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在生活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通过多角度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塑造以及对核心素养观念的延伸,希望通过师生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努力,有效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改变教学结构体系,引导学生的思维取向
所谓教学结构体系的调整与改变是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传统的英语结构体系是教师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只做到了“授之于鱼而不是授之于渔”。这种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阻滞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想彻底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有关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配合探索一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向多方向发展的道路。具体的实施措施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又要符合知识体系的要求,让教学计划能与学生的发展特点得到有效的契合,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成效性具有不可小觑的显著作用。例如,在进行学习“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在教学结构体系中能适时增加一些新鲜血液。教师可以先用有关的句子表达一下课文中自己在假期都做些什么来代替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样通过多种教学结构改革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散,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变教学育人导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教书育人实现教学手段的成效性是当今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如今教学的内容不应只放在学生的分数上,传统的分数定终身的传统理念应该及时地予以摒弃。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将育人的导向放在注重学生的理想观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当今世界缺乏的是多种综合能力于一身的综合素质性人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将这些新时代的理念授予学生,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在育人方向上要讲究课程整体的功能和价值,在评价学生的能力时要进行多角度的培育。同时,教师应在英语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作为新时代的教学目标,使英语课程的新课标改革能够万变不离其宗,使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育人的首要前提。例如,在授课“What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手把手教学的育人方式,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能够先准备好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或者比较有意义的地方的照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上用简单的英文讲解一些有趣的事,教师要积极予以鼓励。科学合理育人导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多方面学习英语的能力具有显著成效,可以极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是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理念已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核心素养是当今时代发展必要的元素,学生应该充分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式注入日常的英语教学方式上。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以后是否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应该及时否定只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应该在教学中促进学生能力向多方面发展。如: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每周组建一回外教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動,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勇敢、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有效的一些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统教学理念是让核心素养的观念进入英语课堂的重要一步,故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塑造。
当前我国核心素养观念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故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摸索一条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高研.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朱黔.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3]周奕君.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亚太教育,2016(24):31.
[4]董蓉蓉.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6(37):61.
12.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素养,培养途径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逐渐意识到,所谓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单单是GDP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的竞争,实质是创新的比拼。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创新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所以笔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开始,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地完成的使命。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理念及综合的科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感悟探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的相关问题。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结合国际对科学素养的界定来看, 科学素养是指在获取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 对日常生活现象或者规律加以合理清晰的解释,在遇到问题时,知晓其过程或方法,不盲目迷信,听信他人言论。比如电视里播报过某地村民看见家附近有“鬼火”,而经过科学研究人员相关了解研究后知道,所谓的“鬼火”不过是该处有沼气池,夏天温度高,引起部分沼气发生自燃现象。所以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效利用物理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厚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秀教育的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人师者,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研究兴趣,该堂课便已经成功了一半。物理课堂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对于能够培养科学素养的素材善于累积,切实写入教案里,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使课堂的模式与思维活跃起来。
2.巩固基础知识,倡导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材上干巴巴的理论其实体都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完成的科学结晶。所以在物理实验室里还原知识体系,在讲解相关基本知识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明确一个科学理论的诞生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人人都是参与者与主导者,真正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3.举办课外活动 ,开设专题讲座。物理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更广阔的思维平台。比如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自制望远镜、潜望镜;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社会调查活动,等等,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来说,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在合适的时机邀请专家学者,就物理前沿问题或者热点问题,比如当今社会军事方面的先进物理武器,隐形飞机、雷达;近几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等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述给学生,使他们对于物理的了解不只是限于书本和课堂,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
三、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
1.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迫于升学率的压力, 使得教师与学生一味地追求好的分数。所以教师课上“满堂灌”的现象便不足为奇 ,而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就是成绩单上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快节奏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唯恐知识讲得不够多不够细,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的思考被无情地忽视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思者有慧,教师不妨在课上留有部分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与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要知道,思考的意义要比学生会解几道大题更深刻。
2.运用科学方法 ,培养探究能力。“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尤为重要。例如,中学物理中对叠放的物块进行受力分析时, 往往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会使得问题变得简单; 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摩擦力时,除了依据题中条件外,还可以采用假设法;在研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分布时, 用铁屑的分布情况等效实际磁场的分布,等等。正因为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该怎样设计实验,控制哪些变量,采用的科学方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物理学史的渗透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与经历, 体会学者攀岩科学高峰的勇气与毅力。物理学不是一部历史,物理学家也不是一堆数字与符号的代言人,他们和今天的我们一样,都是自然奥秘的探索者。开普勒一生颠沛流离,生活极其惨淡,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也没有使他的梦想泯灭,相反,他以超出常人的毅力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开普勒三大定律。伽利略再接再厉,对千年未变的“真理”向亚里士多德问难,最终建立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这些科学家们不畏艰险,不惜自己的生命,不贪慕个人利益,不惧权威,勇于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科学态度, 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13.对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的思考 篇十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 课程标准体系逐渐向以个人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转化,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深化的新目标,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物理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物理教学是什么样的关系?物理教学中如何转移到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是我今天与各位老师交流的内容,一、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什么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是学生在接受高中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集中体现的带有物理特征的品质。
正因为这样,按学生素养发展的自然顺序有三个层次:
1、物理的核心知识:指核心概念、核心规律、重要物理实验、重要的思维方法
2、物理的核心能力: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3、物理科学品质:学生对科学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具备的科学精神、合作意识。在这三个层次中,核心能力、科学品质才是物理教学最本质的追求,是核心素养中最具活性的部分,因为它们是学生进入社会以后适应环境、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它们的形成必须以核心知识形成过程为载体,以核心知识的掌握为基础。
二、核心素养与物理教学。我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为什么要尊重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这不仅是从伦理层面而说的,更是从生命的层面而讲的:每一个生命,不仅是现实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因为每一个生命秉承了百万年发展的结晶,传递远古的信息,荷载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本能,它精美无比,神奇无双,我们要深深敬畏它,尊重它,作为一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提升它,发展它;这不仅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更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在当下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还要为未来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够获得尊重、获得自主发展做好准备。物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拥有科学的兴趣、态度,合作意识,为学生进入社会后自主发展、更好的发展做准备。
三、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策略:让学生重演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
14.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十四
抚顺十二中 佟军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过去重视知识传递的“双基”教学目标发展到“三维教学目标”,重视科学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的运用。但从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角度来看,上述改革还是不够的。基于党和国家新时期对人培养的要求,教育要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新目标。
一、什么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提出了如下四方面构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第一,“物理的观念与应用”,它是指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从物理学家在建立物理概念、寻找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以真实的物理情景为基础形成学生的物质观、运动观及相互的作用观。第二,“科学思维与创新”,它是指从物理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一种认识,是基于经验、事实等建构出一种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一种综合分析、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其中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第三,“科学探究与交流”重点是指知识的传承上摒弃过去教师主导的讲授,回归知识的本源,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第四,“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指对待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即能否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与研究物理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等能力。
二、如何在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物块+滑板模型”为例)
(一)以实际情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与应用的核心素养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物块+滑板模型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是难度较大的一个模型。同时,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一般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这方面的失分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与应用的核心素养。
以往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首先给学生一个物理模型(学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模型跟实际生活中的哪些运动相对应,也不知为何要建立这样的模型),接着由教师来分析这个模型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然后再运用各种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进行推导得出结论。最后学生记住结论,再进行相似题型的训练,达到掌握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完全没有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之中,因此,也无法在学生的头脑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新的物理核心素养要求物质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是在实际的物理情境中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做新的调整。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在桌面上放张硬纸板,在纸板的下面垫几只圆柱形的笔,在硬纸板上面放一个文具盒或者新华字典。记下白纸和文具盒相对桌面的位置及文具盒在纸板上面的位置,然后用力敲击文具盒,使文具盒在纸板上动起来。观察文具盒、纸板的运动情况,比如,纸板、文具盒相对桌面的位移,文具盒相对纸板的位移以及分析文具盒和纸板之间的作用力。
这样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就能非常准确的分析出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摩擦力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能准确地找到他们的对地位移及相对位移。这样的教学过程,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以实际情境为基础,构建模型,引导学生重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科学的探究是解决物理问题一切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不容易。但学生只要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最终就能解决问题。因此,科学探究方法是物理核心素养之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现在的教学一改以前由教师总结规律,学生记忆结论,然后通过大量习题练习达到掌握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模型的构建就没有物理学,新的教学模式在前述实际情境的基础上,由学生来构建物理模型。我们在构建物理模型时,鉴于研究的可行性,不可能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到。所以,在构建模型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点。如图1所示:一个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物块以V0的初速度滑上长木板。图1
由学生自己提出模型中可能隐含的物理问题:物块和木板的受力是怎样?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最终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等。学生自己设置已知、未知来解决提出的问题。总结这类模型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如图2所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题目,在将环境理想化的情况下,忽略地面的摩擦,构建物理模型。同时,教师在学生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引导性地向学生提出知识点,如物块与小车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并指导学生针对各个作用力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在学生完成模型设计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物块在车面上滑行的时间是多少,若使物块不从小车右端滑出,物块上小车左端的速度v0应该不超过多少?通过物理模型的构建分析问题,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点。质量m1=0.3 kg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长L=1.5 m,现有质量m2=0.2 kg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以速度v0 =2 m/s的从左端水平向右滑,最后在车面某处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另外,物块与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取g=10 m/s2。
求:物块在车面上滑行的时间t为多少?若使物块不从小车右端滑出,物块滑上小车左端的速度v0应该不超过多少?学生亲身经历从模型构建,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图2 不计地面摩擦的物理模型
(三)打破原有思维结构,重组新的物理模型,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
模型的拓展:与其他的模型组合。拓展一:前述例题,要求学生掌握摩擦力的知识点,为了能够拓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可将例题的车长设置为实际数值,且仍以v0的速度滑上小车,同时,向学生提出滑块落地时与小车距离的思考问题。
拓展二:为增加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对拓展一增加难度,将小车右端固定的一个竖直半圆形轨道半径设为R,要求物块不脱离轨道,要求学生思考R的取值范围。
拓展三:教学的实施:在这部分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在上面例题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改造,每一组改编一个新的题型。
这种模式应是一种不同于过往的大胆尝试。在以往的教学中,题目往往是教师直接给学生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将题目与学过的模型对应起来,因此,解决起来就非常的困难,更难理解教师的出题意图,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新的教学模式由学生自己设置模型,一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二是营造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信,敢于挑战权威(教师),敢于质疑。三是通过对模型的重组和习题的编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及科学态度和责任的核心素养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复习课的主要工作是对例题习题的讲解,这往往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非常明显,一是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二是教师的讲解缺乏针对性,三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削弱,四是没有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展示自我的机会。现在的教学过程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每组改编的习题进行展示,本组组员对该题设计的思路和运用的模型进行解释。其他组可以对该题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价。这样做,一是培养合作精神。由于单凭个人的力量要成功改编一道习题是不容易的,那么学生在改编习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本组成员的合作。学生会在这种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体现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合作交流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二是在学生讨论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三是在题目真实性和合理性的评价中培养学生相信真理,服从真理的科学品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协作及对科学的态度和责任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借用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的话,“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等同于房屋的地基,决定着房屋的高度。因此,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错过了此刻就很难弥补”,而高中阶段就是关键期。因此,教师无论在上哪一门课,都要紧紧围绕物理学的核心素养设计和展开,不要仅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
2018年4月26日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复习课中渗透研究
15.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物理;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49-001
学校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阵地,负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到初中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而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他应该担当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角色。《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但是根据笔者十余年的中学物理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只是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掌握了几个公式,解决了几道题目而已。严重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毒害严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也存在严重的滞后。笔者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提高物理教师的科学本质观
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理解教材、讲授知识、建立教学模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目前大部分教师并不缺乏正确的科学本质观,但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还延续着分数为纲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价值取向,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沦为做题的工具,失去对科学本质的兴趣。
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实现育人和成绩的双丰收。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知识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是灵活应用实验功能来创设学习物理环境,即通过实验为学生展现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在有效获取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发展能力,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对于他们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生活,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参与的力度。单纯的教师演示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一些演示学生根本看不清。在演示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实验。
另一方面,要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具有演示实验所不能替代的优点。既可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体会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得出结论;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而合作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组建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并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成果和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一个具体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1.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驱动性问题,并以这个问题设定一个项目。
2.学生通过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合理分工。
3.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实验探究。
4.形成成果并展示。
5.项目评价。
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是一种激动人心的教授科学的方法。在基于项目的科学课堂中,学生通过探究和他人合作,来寻求现实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学生运用技术来进行探究、开展合作,并创作成果以展示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这种教授科学的方法激励学生去学习和探究,它与科学家们所做的工作是相似的,同时它也符合了科学教育的课程标准。
鉴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现状,可以通过组建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基于项目的科学教育。例如在参加“金钥匙”活动过程中就可以给参加活动的兴趣小组设定项目,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完成项目。
四、关注科学前沿与物理教学的结合
物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物理教学应当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让学生掌握新知识,避免用陈旧的课本禁锢学生、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新知识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紧迫感和创新思维,以实现物理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国际科学综合实力竞争的需要。
物理教学和科学前沿相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要关注和追踪前沿物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知识储备,把自己也当成新时代的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第二,教师要结合新知识、采用新方法对自己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以便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随着物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物理学中的某些基本概念与传统物理学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做法,避免用太过绝对、太过确定的逻辑阻碍学生疑问精神的产生。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开放的教学态度,鼓励学生多创造、多思考、多疑问,同时教学过程也没有必要全部安排在课堂上,可以让教学深入家庭、工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为物理学本身就是实践科学,只有在不断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培养出物理学思维,才能避免物理知识的“片段化”,使学生不仅了解物理学的过去、体验物理学的今天,更能预知物理学的未来。
五、物理学科与多学科的整合
尽管物质科学是科学的主要部分。但科学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科学的方法、技能,不同的科学领域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科学领域又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割裂。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整合。
16.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 篇十六
一、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渗透核心素养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具有创新精神,合理提出猜想,渗透核心素养
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例如:《圆的周长》,在探究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接着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并让学生指出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短?最后总结:圆的直径的长短,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大部分学生受前面学习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有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的猜想。这时,教师出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验证。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 9个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它们能否被3整除?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先前的猜想是错误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时教师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观察第2列数“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数能否被3整除?再观察观察,你想到什么?接着指出:看来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也与数的排列顺序无关,那么,究竟与什么有关,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
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
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
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等等这些猜想,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探主究验证,将大错化小错,小错化了。
三、进行合理提炼,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
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为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提供桥梁,而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构建面积公式这个数学模型时,首先应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探究图形面积的一种简单方,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这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量进行分析,并初步得出:当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时,这两个的图形的面积相等。于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高。接着提出如果要去测量现实生活中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的田地,你认为数格子的方法合适吗?从而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
又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当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规律后,教师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并重点提出a+b=b+a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讨论a和b可以是哪些数,这样不仅关注学生了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论文初中物理问题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体育核心素养论文免费06-15
小学核心素养教学论文06-13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分析08-24
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材料07-05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07-04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08-19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11-19
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06-12
核心素养下教育教学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