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4-11-10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共12篇)

1.《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

关键词:买菜,教学案例,以学生为本

教学内容:听:《钉扣子》;唱:《买菜》;动:创编歌词,音乐游戏。

教学目标:(1)能用自然的声音,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买菜》;(2)欣赏《钉扣子》,回忆其他有关劳动的歌曲;(3)律动时自信大胆,动作整齐,体验音乐的快乐。

重点:能跟随音乐整齐律动,唱出歌曲的情绪变化。

教学手段: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1)播放《钉扣子》的音乐。同学们,请你们来猜一猜这首歌曲歌名好吗?(做动作给学生提示)生1:缝衣服。生2:穿针。生3:钉扣子。对了,这首歌曲就叫作《钉扣子》。

(2)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律动。你们会钉扣子吗?生1:会。生2:不会。那今天你们跟着梅老师一起来学习钉扣子吧!(播放音乐)你们真能干,跟老师一起学会了钉扣子。周末快要到了,如果你来当家,你能做点什么呢?有人愿意上来做动作让大家猜一猜吗?(邀请四五个学生)同学们真勤劳,会做这么多的家务。梅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去看看他在当家的日子里做了什么?播放图片———菜场。这个小朋友在菜场里都做了什么?咱们来听一首歌曲。

2. 学唱《买菜》

(1)初听。生1:和奶奶去买菜。嗯,同学们听到了一个小朋友去买菜,还有呢?想想歌里还有让你印象比较深的吗?生2:买了很多菜,鸡蛋、萝卜……好的,同学们听得很仔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就叫作《买菜》。我们再来听一次,看看歌曲中是怎么描述这些菜的?

(2)复听。听完这一遍,有同学能说说吗?生1: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啊……嗯,你们的记性都不错,我们来一起有节奏地念念这段歌词,鸡蛋圆溜溜啊……播放课件,熟练后律动(拍腿、拍手、鸣指)。接下来的这句是一段数板,节奏发生一点点变化,该怎么读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播放课件,熟练后律动(拍腿、拍手、鸣指)。出示完整歌谱。做接龙游戏(游戏过程略)

(3)学唱。现在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老师先来唱一遍,请你们跟着我的琴声默唱。准备好,把腰挺起来。生心中默唱。好的,现在我们来分句学一学。这是一首湖北民歌,我们要把这种民族风味唱出来,声音明亮一点轻松一些。生分句学唱。同学们表现不错,但是老师还是要提醒一下“嗨”字要整齐地出来,还要注意后面有个4分休止符,请大家唱得短促有力,不要拖拉。还有“哎呀呀……”这里重复了两遍,请你们在情绪上做一点变化,之前啊拿着这么多的菜,感觉怎么样?生:太重啦!那咱们要把累的感觉唱出来,之后呢,想到要拎着菜回家做好吃的,心情又如何呢?生:兴奋。哈哈,一下子来精神了,咱们再来唱一唱,把这种对比表现出来。生演唱。老师觉得你们的声音还不够明亮,不够好听。这个小朋友跟着奶奶去买菜开不开心啊?生:开心。那你们要把这种开心劲儿表现出来,老师用两种声音表现,你们来选择,看哪种更合适?生:第二种。咱们再唱一次吧!生演唱。同学的进步可真大。梅老师也买了4种菜,你们能不能根据这4幅图,创编下歌词呢?我先来做个示范,豆腐白嫩嫩啊……生朗读歌词。我们把创编好的歌词带到歌曲中唱一唱吧。生演唱。

3. 游戏

同学们唱得这么好,作为奖励,咱们跟着音乐,来跳个舞吧!生随音乐舞蹈。

4. 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菜场里认识了这么多的蔬菜,你们除了知道蔬菜可以食用之外,还有哪些其他用途呢?生1:可以做工艺品。生2:补充营养……嗯,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老师再来补充一下。同学们刚才说到工艺品,我这里也准备了两张图片,你们看茄子、西瓜都被做成了什么?生1:真好看。生2:小猪。生3:宫灯……除了这些啊,蔬菜还能成为乐器。生:啊?真的吗?你们不相信?那咱们来看一段视频(中国达人秀)。你们相信了吧?这可是个真事,除了中国有人把蔬菜变成乐器,在西方奥地利也有一个蔬菜乐团,他们将蔬菜制成乐器,还在世界巡回演出呢!

5. 下课

同学们,我相信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就能有所收获。最后,让我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教学反思:《买菜》是苏少版二年级第五单元“小鬼当家”中的一课,在这节音乐课中,我设计了欣赏《钉扣子》、歌唱《买菜》、律动舞蹈等音乐活动,在音准方面并没有什么难点,就是要注意数板处声音正确响亮和整个风格的把握、注意两段做出一些变化。所有活动也都是饶有趣味的、激发学生想象的,学生们怀着愉快、兴奋的心情参与音乐活动,学习效率挺高的。

纵观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舞蹈动作如果先示范一次,学生们可能学得更好一点。或者最后也可以大胆模拟买菜情景的歌曲表演,让学生们有更真实的感受。

2.“角的度量”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二

[关键词]角的度量 导入 观察 渗透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30

量角是一种测量行为,学好量角可以为学生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及今后的几何学习奠定基础。以往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总喜欢采取讲解量角要领、示范操作量角过程、学生模仿量角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多了一份约束,少了一份自然。那么,怎样才能使技能操作的教学在数学课堂中显得自然、厚重呢?前段时间有幸听了一位教师的讲课,使我深有感触,豁然开朗。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滑梯吗?(出示公园里的滑梯图片,各个滑梯的斜度不同)看到这些滑梯,你们想滑哪个?

生:第二个滑梯。

师: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吗?

生1:第一个滑梯太平了,滑下去不刺激,没有意思;第三个滑梯又太陡了,危险;第二个滑梯最合适,既刺激又好玩。

师:真厉害,一下子就说中了要领!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滑梯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生2:滑梯的斜度不一样。

师:是啊。那么,滑梯的斜度多大才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

教学片断二:

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然后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生1:量角器的中心有一个小圆圈。

师:我们把它叫做量角器的中心点。

生2:量角器上有许多像射线一样的线。

生3:量角器上有两圈数字。

师:是的,我们把它称为外围刻度与内围刻度。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字有规律吗?

生4:内围刻度和外围刻度上标注的度数都是到180度,不过一个是逆时针排列的,一个是顺时针排列的。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接下来我们就学习用量角器上的刻度帮助我们量角。

……

教学片断三:

师:请大家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先画一个90度的角,再画60度和30度的角,然后比较它们哪里不同。

生1:它们叉开的大小不一样。

师:请大家再画一个21度的角。(许多学生为难了,觉得没法画)怎样才能画出一个21度的角呢?刚才大家通过观察量角器上的刻度,对0刻度、角的顶点等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量角器,找一找21度在什么地方。(学生学习画角)

师:刚才大家画的很准确。下面请大家随手画一个角,并量一量这个角的度数。

生2:我画的是45度的角。

生3:我画的是153度的角。

师:你是怎样量角的?

生4:我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指向153,就是153度。

……

教学反思:

听了这节课后,我才发现数学课原来可以这么上,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教学时不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且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1.导入自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述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滑滑梯活动入手,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度量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意义,为学习“角的度量”奠定了基础。

2.观察认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上述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不是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根本不会去注意量角器上有什么。但在这里,由于教师的有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被激发,他们积极踊跃发言,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对量角器的丰富感知。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且为学生接下来的正确量角与读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渗透无形,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都认识角,但感知不是很深刻。因此,让学生量角,其实是一个让学生深刻理解角的概念本质的过程。上述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角的概念本质,让学生自由画角。这样既使学生深刻理解角的一边与零刻度线重合等知识,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自我实践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思考的机会,使教学有意但不刻意、严肃但不失活泼、有意但不张扬。

3.《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三 篇三

我问学生: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壮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

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

生1: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

生2: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

生3:我——我——我的孩子们,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应该好好教育你们的时候却不负责任,我愧对你们!

生4:我——我——我的朋友们,我的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着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

生5:我——我——我的孩子们,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

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里有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生成性,与小弗郎士一样,他们也在经历人生的一课:面对失去,我们该怎样,一个人的心灵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忏悔意识等等。

我说:既然意蕴是如此丰富,你们不妨一一添出来。

一位学生表示反对:韩麦尔先生欲言又止言不成句,更能体现他复杂的心情,可谓百感交集。另一位学生补充:语言只是冰山一角,人的内心才是海洋,说不出来才显得他痛苦之深、爱国之深、悔恨之深。

一位学生又说:这是无声胜有声,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

思考:语言比读法不同于语言分析与单纯的表情朗读,他通过词语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比较中,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比如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现场生成会纷至沓来;通过语言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体味原文的妙处,获得一种隽永的回味。语言的玩味,应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增或减,精心设计;窍用甚至“创造”一些用以比较、参照的词句,在比照朗读中,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选词(句)知文的效果。可见,这种变式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又有有效方法。

片断案例一:

教室里鸦雀无声。“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小陆同学满怀感情的朗读深深感染了同学。

“当、当、当……”录音机里突然传出了敲钟声,沉重,遥远。趁同学惊诧之际,我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后的彩色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的心情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观察,阅读,情不自禁地朗读,极其认真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生1: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

生2: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出课堂出学校的最后信号,所以他难过到极点,脸色惨白……

生3: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们啊”,说明他对同学,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念极了。

生4:他只向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里的人心里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5: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情景激动人心。这是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的。他把丧失故土的痛楚,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恢复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聚在里面了。

生6:韩麦尔的神情、写的字使小弗郎士更加震动了,他从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生7: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高潮,我要是小弗郎士,这一课我真的永远忘不了。

4.《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四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教师进修学校

包 勃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教师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下面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 定好教学目标

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布卢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定好教学目标 是教学成功的的利器之一,没有它教学就会在矛盾无定的迷津中踌躇不前。

二 定好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体现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的,而体现人物爱国主义旋律的“乐曲”,恰恰是课文的重点句,所以,把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重点句的含义作为重点,教学时才能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与小说思想感情存在两大差距:一是国别,二是时代久远,所以要把迁移学生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

三 倒车回环法

倒车回环法是根据本文结构的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和效果。

四 更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目标倒推导入  法

我这样导入  新课: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一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目标导入  用了时代倒推法。由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切身感受到的高兴心理与学生想象的6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课的心理导入  新课,把时代的镜头倒推了60多年。学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种心理培养了学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导入  用疑问做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思考的余地。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兴趣。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谈目标导入  的两种心理感受)

(二)课文内容倒领法

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在黑板的右侧竖着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激发“老师为什么先写这几个字?”

先板书这几个字,即写出了课文的灵魂,目的是用课文灵魂来统帅本文的学习。这样的教法一反以往“顺叙”的教学和模式。这样不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还给学生一种“尝新”的感觉。

教师激疑启迪了学生潜在智慧的思维,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马克・吐温讲过:“人的好奇心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

学生答疑后教师点拨:“‘法兰西万岁!’是课文的灵魂,是人物爱国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然后提问:“铸成本文灵魂的‘血和肉’课文重点语句)是什么呢?”请学生默读并圈点课文与本题有关的重点句。

当学生圈点后,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想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此文的吗?”在关键处留下了悬念。

这一问题在学生刚刚平静的思维湖面再投石,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教学环节。

(三)作者、时代背景读后讲

这样打破了老式的解题、作者、背景……教学程序。对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解决难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 以文魂为统帅析重点解难点

(一) 分析重点

以母子系统问为导线。

点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书上圈点好铸成文魂的‘血与肉’,这些重点语句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文笔凝聚在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成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上。”

到此学生也解开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为什么得先写这几个字之谜。

教师提出两大问题(母问):1.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2.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达出来的?

这两问的答案是课文灵魂的两根主动脉,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用两个母问为源头设计支流问题(子问)作为分析重点。

子问设计:

1.小弗郎士:A.学习态度有什么变化?B.感情有何变化?C.思想感情如何变化?D.主要心理活动是什么?

5.《最后一课》教学手记 篇五

(一)成长就是一瞬间

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读到:

“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的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韩麦尔先生的话,是小弗朗士情感的分水岭,是他的成长契机,他从懵懂调皮到心灵的震荡,进而思想和行为都发生变化。这句话后,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看待周围的眼光都不同了。

他的内心不再留恋画眉鸟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而是有了从未有过的,因为不能学法语的万分难过,也懂得了为之前对上课毫不在意的懊悔,课本也从讨厌变得像老朋友一样的亲切。

在他的眼里,终于明白和理解其他的人的——韩麦尔先生那一身只有督学视察时才穿的衣服;镇上的老年人来到教室里来。这一切在小弗朗士的心里,都不是懵懂而混沌而是清晰了,明朗了!

我跟孩子们说——成长就是一瞬间。在人的一生里,总会有某件事,某句话,某个道理来触发你的成长,而这一瞬间之后,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瞬间。

就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面对老高说不下去爸爸的死讯时,“我”看见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具,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我”突然意识到这里就数我最大了,突然也拥有了从未有过的镇定和安静——这一瞬间,“我”长大了。

就像《木兰诗》里面的木兰,拿到军帖的那一刻,从理云鬓贴花黄的女儿情怀里,蓦然认识到为人女替爷征的责任和担当,于是女儿为身男儿为装,远行千里至边疆——这一瞬间,木兰长大了。

同学们也来分享自己长大的瞬间:陈婧潇说,爸爸工作地点更远了,等他走了之后的失落,让心里的感悟更深了;王振力说,小学时一次调皮受伤,看到妈妈的着急,懂得了“皮”对于家人的影响,三年级的一次考试,刺痛他的分数让他从此认识到学习的重要;蒋渝说,进入初中没有几天,周老师逮住整天疯玩的我和我的同伴,对我说,你是我们班成绩特别优秀的同学,不应该是这样的表现。自己也开始反省自己;刘睿飞说,在一次跳绳的比赛,因为自己的疏忽和轻敌,只得了第九名,还因此连累了整个学校,痛失第一.......

孩子们细数自己的成长瞬间,回忆着,感悟着。

我接着说,人的一生里有很多成长的瞬间,这样的瞬间越多,你的成长也会更充分,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也更深刻。要让这样的瞬间变多,首先,要有海纳百川,敢于接受的胸怀;同时要多看,多听,多历和多悟。敢接受,多思考,也许对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吧。

回到课文,韩麦尔先生的话是导致小弗朗士变化的直接原因,它激发了一个顽皮的不爱学习的孩子的爱国热情,这个孩子是特别普通的一个,他的转变也真实感人,作者通过他的转变,以小见大,也自然而然的呈现了一个宏大的爱国主题。

(二)勿做生活的迟悟者

小弗朗士是《最后一课》的场景里最迟被事件波及到的人。这之前并非没有机会让他窥见这个事实,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前布告牌发布的消息,败仗和征发,都没有让他联想到这个自己的生活的关联。当他看到教室里多了老年人,韩麦尔先生的正式的打扮,他也是诧异。他得知这个消息也是韩麦尔先生的直接的告诉。

当然,我们无法去苛责小弗朗士,毕竟他年纪太小,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里,做生活的迟误者,总是带有那么一抹悲剧的色彩的。

《老王》里老王对自己的埋怨: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的人生悲剧里,迟悟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当然,先见之明是需要智慧的积淀,起码的,要学会从生活的细节里,捕捉到事件的痕迹,从而有自己的思考,对事物和事件的走向有自己的判断。

虽然,现在的认识是粗浅的,也可能是有误的,但是现在能有这样的意识,长大之后也许会对人对事,有更多的清晰明白,少一些犹疑,多一分不惑。

6.《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六

答者:好的。我这里就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 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在我看来, 无论是读《最后一课》, 还是讲《最后一课》, 都可以从释题入手。文章的正标题是“最后一课”, 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叙”, 有些选本删去了副题, 似有不妥。这两个方面都有可琢磨之处。

问者:太好了!钱老师的具体思路是怎样的?

答者:我们可以抓住三个问题, 一个一个地来解答。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写“最后一课”?

这是一篇表现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主旨确定以后, 就有一个问题:从什么角度来表达?

于是, 就有了两个层面的选择。首先的选择是:不是一般地写爱国情怀, 而是要把这样的感情置于非常状态下, 写“亡国”之痛。在正常情况, 太平年月里, 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国家的存在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意义, 爱国是自自然然, 无须特意强调的;但是, 到了国家有难、民族危亡的时候, 人们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此而爆发的爱国情怀, 就具有了震撼力。

接着的问题, 就是写作材料的选择。这也不完全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 首先还是一个认识问题:“亡国”之痛, 痛在哪里?“从柏林来了命令, 今后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小学里, 只准教德文了”。这里提供的信息是真正令人恐惧的。入侵者不满足于仅仅占领土地, 更要占领人心;而占领人心的关键, 是从根底上摧毁被占领民族的文化;而摧毁其文化的关键, 又是禁止其下一代接受本民族语言的教育:这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因此, 亡国之痛, 不仅痛在土地的沦丧, 更在民族文化的毁灭, 尤在民族语言在下一代中彻底消灭!

这里提出的民族语言教育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系, 是作者终于找到、发现的一个核心, 构成了文章的“魂”。它决定了文章的选材:写“最后一课”, 最后的法文课, 最后的民族语言的教与学。关键是“最后”这两个字, 它牵动了所有的人———老师, 学生, 家长, 以至普通村民———的心, 它所激发的感情, 空前强烈而复杂, 它所引发的思考, 也空前严峻和深刻。写文章要找好聚焦点, 抓住“最后一课”这一个瞬间, 就把一切都照亮了。

文章的主题也由此而产生。而且作者有意将其直白地说出, 而毫不顾及所谓“文章贵含蓄”之类的写作戒律:一般情况下, 文章的主题应隐含于叙述、描写之中, 让读者自去领悟;但在某种情况下, 也无妨直说, 只要有足够的铺垫, 也会产生一种震撼力。本文即是如此。因为事情太重大, 情势太严峻, 情感太激烈, 就非得直抒胸臆不可。在前文情感的几番顿挫以后, 由老师直接点破, 也是势所必然———

“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也是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应该在我们中间保住它, 永远不要把它忘了, 因为, 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 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 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

这里的关键词是“保住自己的语言”, 这也是“最后”的坚守:民族语言守不住, 就什么也没有了。民族文化没有了, 个人与民族生存之根也没有了。这正是本文的深意所在。

这样, “最后一课”, 就成了具有一种普遍意义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民族, 在不同的时代, 都会遭遇“最后一课”的问题。

因此, 当我在读法国作家都德写于1871年法、普战争之后的这篇《最后一课》时, 心里想着的却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军队占领上海“租界”时, 中国的“最后一课”。这也是一个学生 (作家徐开垒) 终生难忘的永恒记忆。四十年后的1980年, 也是都德小说写作、发表一百年以后, 他也写下了这个瞬间, 题目就叫《我的“最后一课”老师———怀念王统照》。文章一开头就讲到了都德的这篇小说, 并且说:“‘你们走吧’, 这是这篇小说的结束句, 但在我的脑海里, 这篇文章永远没有结束过” (文收《中国百位名人学者忆名师》,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0年出版) 。它不但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 而且只要存在民族侵略问题, 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最后一课”。

而且, “最后一课”的意义, 还可以延伸到民族问题之外:一个教师在离开讲台的不寻常时刻, 他往往有许多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话, 要向学生倾诉, 交代, 这就是“最后一课”。最近我在网上就看到一篇题为《我的最后一课》的文章, 这是一位大学教师不满意于现行教育体制愤而离职时, 对学生的临别演说, 也是从都德的这篇小说说起, 联系着当下中国教育、思想、文化问题, 充满了危机感, 具有一种震撼力。

看来, “最后一课”还要继续讲下去, 成为永恒的教育、思想、文化、文学话题。都德的开创性的描述, 因此而不朽。《最后一课》成为文学经典, 教育经典, 绝非偶然。

问者:第二个问题呢?

答者: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小孩的自叙”?

主题、选材决定了以后, 还有一个如何叙述的问题, 其中一个要点是叙述者的选择, 也就是由谁来讲这“最后一课”的故事?

从文章看, 这“最后一课”的在场者, 有三类人:今天的讲课人哈墨尔老师, 听课的学生, 还有特意赶来旁听的以霍瑟老人为代表的“村子里的人”。也就是说, 从理论上讲, 这三类人都可以充当故事的叙述者。选择谁, 就决定于作者的写作用心, 决定于他对“最后一课”的理解与把握。

其实, 最容易被选作叙述者的, 应该是哈墨尔老师。他在这所学校教法文, 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 他最懂得法语对法国人的意义和价值, 占领军禁止教授法语, 对他的冲击, 应该是最大的, 他理所当然地是这“最后一课”的主角, 而且事实上,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小说, 描述的中心依然是他。

———但作家都德却偏不选哈墨尔老师作叙述者。

如果选霍瑟老人来作叙述者, 也会别有特色。因为他作为一个年老的村民特地赶来听课, 这本身就已经很特别了。而他听课的神态又那样特别:他带来的那本“边缘都磨破了的旧识字读本”, 背后好像隐藏着一段历史;而他和孩子们一起拼字母, 他那“激动而颤抖”的声音背后, 又隐含着怎样的“说不出的味道”:这都使我们觉得, 在听这“最后一课”时, 他一定有许多的感受、感触和感慨, 让他来作叙述者, 说不定能给我们以意想不到的启示。

———但作家都德也不选霍瑟老人作叙述者。

他选了“一个小孩的自叙”, 而且是“我”这样一个平时不用心学习法语, 还喜欢逃课的调皮的学生。

这道理其实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禁止教授法语, 其要害是要在法兰西共和国年轻一代中消灭民族语言, 因此, 上“最后一课”, 这是一场引导、争夺下一代的生死搏斗:年轻一代将决定法兰西的未来。作家选择小弗郎茨来作叙述者, 正是要把叙述的焦点, 放在法兰西的年轻一代, 对这一“取消民族语言教育”事件的反应, 他们在听“最后一课”时心理的, 情感的, 思想的反应:这才是最重要, 最关键的。

于是, 在小说中, 就有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也就是说, 作家通过叙述者的选择, 写“一个小孩的自叙”, 就把“最后一课”的叙述变成了一个“在民族危难时刻, 年轻一代精神成长的故事”, 这就将小说的叙述大大地深化了。一个人, 特别是处于生命起点的儿童, 他们的成长, 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瞬间爆发, 一个照亮一生的闪光。而集中了民族危机的“最后一课”正是促成这样的爆发、闪光的一个特殊时机。作家抓住了它, 就把一切都写活了。

而且作家写得很有层次感, 如前文提到的, 写出了小弗朗茨成长过程中情感、心理的几番顿挫。

小说开始时, 小弗郎茨还是一个普通的顽童, 他对“温暖”“晴朗”的“天气”的向往, 在逃学过程中既被“吸引”又努力克制自己的心理, 都和所有的国家的儿童一样。但当他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时, 却没有意识到, 生活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于是, 就有了他的“惊奇”和“纳闷”———“晴天霹雳”———“后悔”———“受惩罚”这一系列的情感、心理反应。于是, 就有了他上“最后一课”时的特殊感受:“我从来没有这样专心听过讲”, 联系着上文他的“后悔”:只要能背记住这些分词规则, “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出的啊”, 就不难体会此时他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去“专心”听课的, 这课堂上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细节, 都会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里!值得注意的, 还有他对讲课的老师, 对同时听课的霍瑟老人的观察, 是那样的细致入微, 对他们的心理、情感、思想的分析, 是那样的深入到位, 这都是平日的小弗朗茨所不可能注意到, 不可能理解的, 但在此刻, 他却突然看到了, 懂得了:他确实在这一瞬间, 长大, 成熟了。我们前面说过, 本来哈墨尔老师、霍瑟老人, 都有一个独立的故事, 现在, 通过“我”的观察、领会讲述出来, 既突现了他们的形象, 也写出了小弗朗茨的成长, 真可谓“一石二鸟”。在小说的最后, 当“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时, 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地“在讲台上站了起来”, “他在我眼里, 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这“站了起来”, “显得高大”的, 岂只是哈墨尔老师!霍瑟老人这些普通村民们站起来了, “我”, 小弗朗茨, 也站起来了。

小说最后定格在哈墨尔老师所写的“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 以及老师的最后一句话上:“课上完了———去吧。”这诚然是一个没有下文的戛然而止, 但或许更是意味深长的:通过这“最后一课”, 小弗朗茨, 法兰西的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 这才是最重要的, 未来的一切就孕育其中了。这或许是作家最想传达给我们读者的一个信念吧。

这就是说, 选择谁充当故事的叙述者, 这是和作者对故事的理解, 以及他要通过对故事的讲述, 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是直接相关的。因此, 我们也完全可以作一个写作试验:选择哈墨尔老师和霍瑟老人作叙述者,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述故事, 从而发掘、表达出另一种意思, 写出另一篇《最后一课》。

问者:钱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

答者:作为读者, 在读完了都德写的这篇《最后一课》以后, 我们还要思考, 追问——“最后一课”对今天中国语文教育还有意义吗?

猛一看, 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都德的《最后一课》, 写的是一个民族危机时刻的爱国故事, 而且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法国。仿佛离今天的中国已经十分遥远了。我们再也不会面临占领军的威胁了, 再也不会有“最后一课”了。

但我们真的不存在民族危机吗?《最后一课》所提出的问题:“民族语言教育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系问题, 已经自然解决了吗?

事实上, 只要我们敢于正视现实, 就必须承认:当下的中国, 正存在着危机:民族文化的危机, 民族语言的危机, 民族语言教育的危机。而这三大危机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 当我们读到《最后一课》里小弗朗茨和哈墨尔老师的“后悔”之词, 不能不有触目惊心之感———

“我这是多么的后悔啊, 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 后悔自己逃了学去掏鸟窝, 到沙亚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书, 文法书, 圣徒传, 刚才我还觉得背在书包里那么讨厌, 显得那么沉———”

“我们每天都对自己说:‘算了吧, 有的是时间, 明天再学也不迟’———过去咱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 就是把教育推延到明天———”

“我们都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你们的父母并没有尽力让你们好好念书。他们为了多收入几个钱, 宁愿把你们送到地里和工厂去。我难道就没有什么该责备我自己的?我不是也常常叫你们放下学习替我浇灌园子?———”

是的, 我们不能不追问自己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 老师, 学生和家长, 对民族语言和民族语言教育危机的责任, 千万不要到了“明天”为今天的马虎、掉以轻心而悔恨。

我们也因此重新认识了语文教育与学习的意义:我们的教学, 就其实质而言, 就是在保卫民族语言, 坚守汉语家园。请记住哈墨尔老师在民族危难时刻所说出的那番话:“法兰西语言 (注:汉语也一样) 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也是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应该在我们中间保住它, 永远不要把它忘了。”

我们还要以上“最后一课”那样的神圣情感, 那样的民族责任感, 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像哈墨尔老师那样“耐心”地讲解, 像小弗朗茨那样“专心专意”地听课。

这样, 我们, 老师和同学, 学习了《最后一课》, 也都有了“成长”。

问者:非常感谢钱老师, 您对《最后一课》的释题讲读真是别具匠心, 我想广大语文教师肯定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再次感谢您!

晓苏, 本刊主编。本文编校:舒坦

7.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篇七

一、导入 1、1870年7月法国首先普法战争。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禁止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2、都德,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最后一课》写于1973年,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

幻灯显示:

1、《最后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而这“最后一课”为题,不仅揭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更包含了一种悲愤的情绪,暗示了本文的主题。

3、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用对比手法,写了最后一课与平时的不同之处,烘托了严肃、庄严的氛围。

三、仔细探究——人物

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原因在之一就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在这篇文章里,细致地描写了当国土遭到践踏,当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一)关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之前,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齐读第1— 6小节,这一段发生在小弗朗士去上学的路上。

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对学习不感兴趣)—— 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 —— 但他还能管住自己,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情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2、来到学校之后,听韩麦尔先生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朗士是怎样的心情? 我读课文11小节,学生齐读12 — 17小节。听老师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他“心理万分难过”。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留恋、不舍、懊悔、难过)

包括下文整个第14小节,也都是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表现的都是这样的感情。自由读,体会。(刚才是用词语来概括,现在提升一步,用完整的句子来概括。)——对课本的留恋、不舍。——对自己以前不好好学习的懊悔。

——对再也不能上法语课,再也见不到韩麦尔先生的难过。“可怜的人”——写出了他对老师的理解、同情!

3、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关于韩麦尔先生

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文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韩麦尔先生。

在文中小弗朗士对他的评价——可怜的人,小弗朗士为什么会这么评价他的老师? 在你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自由朗读)

(读文章19—29小节,19、20我读,余下学生读,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给三个选项,任选其一,用至少四句话来证明你的看法,当然要结合文章来说。)——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参考:

一、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示例:“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二、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明确: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写。(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对文中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

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课型〗

阅读课;主要教法: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问题探究;1、如果文章不写第2、第3自然段,效果会怎样?明确: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2、小说如果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

3、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明确:

⑴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忘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⑵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的真正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5、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思考交流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思考讨论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二、学生质疑明确:一个“也”字,清楚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质疑。

答疑。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布置作业1、阅读自读课本89页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思考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什么异同。

9.《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0 篇九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10.《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篇十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背景及作者。(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提问:最后一课,是指在什么时候上的一节什么课。老师是谁,有哪些学生,“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

补充:懊悔、喧闹、惨白

三、整体理解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2、讨论课后练习一

补充:按这三种划分法,各自的起讫段落。

点拨:按情节发展划分层次的方法;划分层次的多可能性。

明确:三分法最为合理及其理由。

四、默读全文

1、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2、划出文中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六、作业布置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 人物 形象

上课前(1-10) 小弗郎士

上课时(11-23) 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

要点1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

二、阅读11至23段

讨论:

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

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神态、语言、动作

2)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四、板书总结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人物 形象

小弗郎士 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笔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

五、作业

11.《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 篇十一

余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深沉情感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老王》,一起来了解作者杨绛(展示课件)读: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已经过了103岁的生日,仍然在坚持写作,著有《杨绛全集》。这个故事,它所记叙的生活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展示课件):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这个文章里面还有个词叫干校。(展示课件):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干校就是改造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地方。像种田、住牛棚。杨绛和钱钟书都曾在干校呆过,当他们平反之后从干校离开回到北京的时候,钱钟书带着两麻袋书稿回来。在那个劳动改造的时代,还坚持写书。这篇文章里面还提到了个有趣的词语。“老王就是常常给人家运冰,他运的冰比人家大”有冰箱难道还用冰吗?哦,这个冰箱是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

(展示课件):冰箱,指当时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其实就是一个纸盒子或是木盒子里面铺上棉絮,把冰放在里面,把需要保暖的保质的东西放在里面,这就是同样的一个“冰箱”的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在那个时候人们还用上了现代的冰箱,那是不可能的。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里面的生字词来梳通一下,荒僻,齐读(展示课件):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嵌: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攥:用手握住

伛;弯(腰)曲(背)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同学们齐读)

作者在最后说到:想起老王就心生愧怍。这些词语里面有些词语要注意,取缔,取缔是带有权利行为的动作,不是个人行为,你不要说我来取缔你的什么……。取缔是政府有关的组织它明令这个事物不能做了,就叫取缔。取缔这个词在课本当中是很有深意的,当时老百姓就是那些踩三轮车的工人,连踩三轮车的自由都没有了,都取缔掉了。

好,我们这节课是散文欣赏课,我们给同学的任务就是话题研讨

(展示课件):散文欣赏话题研讨,分析论析

上节课给大家的一个教学抓手是句。这节课给大家的一个抓手就是词,我们只抓几个词就可以把这篇文章能够进行深入地理解,并且训练同学们通过抓词品析这个词来品读文章深意的能力。所以品析的方法是扣词品析(展示课件):扣“词”品析

好,给大家第一个话题:“三轮” 二字,非同小可

“我常做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了……”“三轮”一直延续到课文的大半部分,所以同学们要思考的是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每位同学独立思考三分钟

(课件展示):话题一“三轮“二字,非同小可(独立思考三分钟)

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同学举手发言)

男同学:三轮是老王唯一活命的用具,从侧面体现老王生活的艰辛和当时社会的苦难。

余老师:说的多好啊,三轮首先表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一个工人,通过三轮,看到三轮后面的东西。

女同学:我觉得第一句的三轮可以表现出作者和老王非常的熟悉,也为下文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作出铺垫。

余老师:分析的多好啊!“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用手比划)这就是关系。我是他的顾客,我坐他的车,我还建议你看后面一句话“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闲话二字很重要啊,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老王和我说闲话的时候我了解的。你们看,扣一个词就可以观察或者了解到很多内容。

男同学:三轮说明了老王只有靠这么一个工作没有其他工作。余老师:他只能靠三轮维持生活,所以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很难挣到钱的一个人,你这里品析的很到位,他只有靠三轮很难挣到钱,而且三轮又被取缔,这就为后文送香油送鸡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衬托作用。我还告诉大家一个内容,老王在蹬三轮的时候在职业上是没有组织的,没有组织实际上就是没有单位,没有人管他,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呵护他,他永远是孤身一人的在那里踩三轮。在文革时代没有组织是很可怕啊。好,你来

男同学:我觉得三轮二字像一根绳子一样,把全文都系了起来,使全文变得更加通顺。

余老师:两个字,同学们都知道的。三轮二字就是全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他有多方面的表达作用、表现作用,其实在后来的送香油送鸡蛋的时候已经没有三轮了,但它仍然表现老王的忠厚老实,我觉得你太厉害了,有许多八年级的学生都无法说出来这两个字的意思。

女同学:第七自然段可以体现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老王只能靠三轮活命,而他的载客三轮又被取缔了,所以我觉得当时这个社会是很黑暗的。(同学们笑声)

余老师:有那么一点吧。连载客三轮都取缔了,一个普通的拉三轮车的工人,又有残疾年纪又大了,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所以从三轮二字能依稀看见当时的社会状况。深刻啊!还有人来吗?

好,我们来梳理一下,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老师说三轮二字非同小可,(小结)第一,三轮表现了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所以杨绛写的故事是普通人,或是比普通人境遇还要差的人的故事,因此感人。三轮表现了老王的贫困、生活窘迫与生计艰难。这样一个连自己养活自己都很困难的老人,生活都无法维持的人为了感谢杨绛一家人的关怀,他居然在临死前给杨绛送去了不知道哪里弄来的好礼物。三轮表现了老王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的品性,故事里面也有细节,他搬得冰都比人家大,他甚至还问我们有没有钱,好像他很有钱似得,讲仁义,就表现在课文后面那个重要的故事上。三轮表现了“我”的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照顾,课文中讲到我女儿给老王买了鱼肝油,我们常常坐他的车,与他闲聊,这都表现了我们一家与他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和照顾,(课件展示):三轮表现了: 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 老王的贫困、生活窘迫与生计艰难 老王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的品性 “我”的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照顾

余老师:三轮”一词非同小可啊,每扣一个词我们就可以把文章读的很深很深,每抓一个词我们就可以把文章抓的很深。大家还说一下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先给大家一点点时间扫描课文,看一下课文内容,你觉得还有哪个词也很重要,“我抓哪个词就可以了解很多内容“ 余老师:这么快就举手啦!(递话筒)

女同学:我觉得前面的几处“一只眼”,也体现了老王的生活艰苦。因为老王是一个拉三轮车的,他一只眼看不见,可以体现出他很可怜。也可以表现他生活的窘迫。

余老师:这眼病是他年轻的时候留下来的。同时也写了他眼病都没有办法去治,那么可以说他原来就是一个很穷很穷的人。这就看见了背景。

男同学:第四自然段那个“破破落落“可以体现老王的贫穷.余老师:是啊,“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写出老王住的地方根本不是好地方,环境差啊,甚至有一个句子都让我们觉得老王的苦难。我问起那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啦,他没有说他的家在哪里,他不愿意说他有家,他并没有家,他只有一个人。

男同学:第四段的“荒僻的小胡同”也体现他家的贫穷。余老师:荒僻,离城市很远啊,住在这个小胡同里面。这个“荒僻”让我们很有感触,它离城这么远,请同学们想一想,他给我送鸡蛋送香油之后是怎样回去的呢?那么远,而且第二天就死了,这留下的空白让我想老王是怎样坚持走很远很远的路回去的,荒僻二字很重要。男同学:我从第五自然段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这里看出老王是一个老实的人。

余老师:他的心思从来没有要去欺骗一个人,或者欺负一个人,他只是靠自己的体力去赚一点钱,所以他并不会说:啊,我送你的冰是大的钱要贵一点,他压根没想这点,老实人啊,本分人。

男同学:我觉得这个“闲话”两字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故事的体现都在他和老王说的那些话。

余老师:闲话一词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不少照应的地方 例如刚才我们所说“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们的家”就是照应说闲话的,说的太好了 好,最后让你来说一下

女同学:我从16段的“滞笨”可以看出来,老王是在身体很不舒服的情况下依然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可以体现出我们和他的关系以及老王对我们的好,为下文作者的愧怍做铺垫。余老师:说的太美了!

滞笨是什么意思啊?人快死了,他走路可能都是僵直的,他再也很难迈步了,所以,用“滞笨”一词写了他临死之前身体状况。

说的多好啊!

现在大家再来品析一个词,病了二字,作用重大(课件展示):病了二字,作用重大 这种情况下给我们送来了新鲜的很多的大鸡蛋,这里注意语感,“大”字的作用,那个时候,鸡蛋在哪里买的呢,鸡蛋在那个时候是很珍贵的东西啊,我们真的不知道老王是在哪里买的香油和鸡蛋的?

男同学:“病了”还可以体现老王的艰辛和辛苦。

余老师:病了并没有人能够照顾他,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且我知道老王病了,还是通过人家传来的信息才了解到的,但是老王居然在那个日子里来到了我们的家,这怎能不让人感动? 男同学:“病了”二字说明老王身体非常不好,把大鸡蛋送给我,不给自己补营养,表明和我们关系非常好,是那种姐妹兄弟一样的。

余老师:这就叫做得到了人家一点点关照恩惠就始终记在心里,然后还要报答人家,这就叫做感恩之心。

男同学:我觉得“病了”可以体现出老王对我的关爱,因为他身体已经很差了,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但是他还是坚持过来送了好香油和大鸡蛋。余老师:好香油,大鸡蛋。

这里面读出了两个很关键的词,一个是“直僵僵”,直僵僵就是这个人已经不像活人了,镶嵌就是表现直僵僵的,就在门框里面站着,他原来是伛着背的一个人,现在直僵僵地站在那里,完全没有活力。就是这样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我们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让我们去想象。女同学:我觉得病了可以从侧面体现出老王重感情。讲仁义。因为他即使病了还是为了感激我们家人对他的照顾,病重时给我们送来了鸡蛋和香油。

余老师:他一定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一定知道自己快死了,所以就在想着怎么感激这一家人对我的照顾呢,于是就有了这感人的一幕。

男同学:我觉得病了这个词可以为下文做铺垫,可以表示出他已经活不了多久了,他已经十分虚弱了,病了这个词还可以与老王在临死前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这个事产生鲜明的对比。余老师:人竟然要死了都不能动了,居然还能出来给我们家送点东西,而且重病之中还要去买东西呀,很多故事背后的东西可能更让人感动。

男同学:“病了”表示老王他自身本来就不方便,但他并不把自己的病当做自己的阻碍,还是一心要为人民做贡献,表现了老王舍己为人的品质。(同学们的笑声)

余老师:嗯,这话有点说大了,他不是舍己为人,他是感谢人家。

女同学:“病了”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善良,因为他病了,这个鸡蛋他自己不吃还送给别人,感恩别人,同时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可怜,因为他社会地位本来就低下,又病了,这使他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余老师:老王到哪里弄来的钱呢?那钱怎么不用来看病呢?他也许是用了他终身的积蓄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周折买来了好香油和大鸡蛋。

好吧,继续做读书笔记。

余老师小结:病了二字,作用重大,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怀着非常沉痛的心情来写老王的。

(展示课件):用了五个“直”字:三个“直”僵僵,两个“直着脚“ 用了五个“直”字生动地描述老王濒临死亡的状况,用了五个“直”啊,三个直僵僵,两个“直着脚”,直着脚走路是怎么样子啊?已经没有知觉了,机械地迈动步子,多么心痛的描写。但是作者写老王送香油、送鸡蛋,用了三个表示赞叹的字“多、好、大”,那么多的鸡蛋,那么好的香油,那么大的鸡蛋。(展示课件)作者写老王送香油、送鸡蛋,用了三个表示赞叹的字“多、好、大“

(教师小结):“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故事情节来看,从整篇文章来看,它是故事内容情节的重要转折。是故事事件的重要转折。

(展示课件):“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故事情节的重要转折。

重病之中、临死之前还心念旧恩,极真实极感人地表现了老王的感恩之心。老王的这种病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它不是一般的病,他马上就要死了,还来给人家送好香油大鸡蛋,没有别的,就是感恩之心。一个渺小的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他的良心在闪光。

第三,老王病了,纯美人性,不带一点污染,不带一点杂质,淳美的人性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现在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前面写了这么多老王和我们家的故事都是铺垫,都是为了这个故事的出现而来的,如果一开始就写老王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一点感染力都没有。所以前面形成两个字 “铺垫”,从开头到送鸡蛋前面都是铺垫。大家以前学过《我的老师》没有啊? 全体学生:学过

余老师:巍巍写的他的老师那前面都是铺垫,铺垫的情感最浓烈的时候就是自己梦里去寻他的老师,到了高潮,没有前面的铺垫专门写梦,就没有感染力,就没有后文的感人,而且我觉得这不是梦,是幻觉,幻觉比梦更有感染力。

老王病了,他给我们家送来了好的礼物哇,但是作者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来很愧疚。

她在写自己没有送老王下楼时就已经愧疚了,她说很抱歉。作者用了一个含有深刻情感的、深厚情谊的词“抱歉”,抱歉是和愧怍呼应的。大家马上就可以阐释了作者在课文结尾处用的愧怍一词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这就是第三个话题——“愧怍”一词,含义丰富(展示课件):“愧怍”一词,含义丰富,请结合“送香油、送鸡蛋”的描写部分进行阐释。独立思考三分钟

愧怍”一词,含义丰富,我们大家再来细读“送香油、送鸡蛋”这一部分,根据这一部分来阐释作者多年之后想起这个事来心中愧怍的理由 好吧,思考一下!

作者想起来就愧怍,理由何在啊,“愧怍”一词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再来交流一下吧!

(把话筒递给最末尾排的男同学)

男同学:愧怍就是在老王病了的时候作者没有给老王送鸡蛋和香油,反倒老王来送鸡蛋和香油。

余老师:说的多好啊,不仅没有送,我想起了他病了我都不知道啊,所以内心总是充满了深深的遗憾

男同学:在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候我有点认为他是在向我要钱,余老师:我也是尊重他,知道他穷,给了他钱,但是老王的本意是来——? 学生接口:感恩的

余老师:对,感恩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误会让我永远的不得解脱呀。女同学:我觉得愧怍一词是照应上文老王给我送大鸡蛋送香油,但是我却没有请到屋里他坐坐、喝口茶。

余老师:多么抱歉啊,我居然没有把老王送下楼,我没有看见他怎样直着脚一步一步离开我的家,这是想起来心里愧怍。女同学:愧怍是说老王对于我是报恩,但是我帮助他却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老王给我送好香油大鸡蛋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余老师:嗯,对。老王这样一个人,而且在快死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买到鸡蛋和香油呢,他又经历了多少困难呢,想起来让我愧怍啊。

男同学:我就觉得作者给老王那一点钱是很愧怍的,因为老王在病的时候很辛苦去买鸡蛋送过来,然而作者却给了他一点钱,就像平常老王给我送冰之类的,把老王的关爱什么的当成了往日送货的一样。

余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到最后一次送油的老王心里本来的想法,也就多多少少带了一点误会吧,而且在作者来说也是应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给了钱,所以心生愧怍呀!男同学:老王重病时用最后积蓄给他买来了鸡蛋。作者居然不知道,而且还没有送他下楼。

余老师:对,真的是很愧疚,而且还要注意一个细节,当我知道老王死了以后,老王送给我的鸡蛋都还没有吃完,这想起来更难受,这人送我的东西都还没吃完,就走了,而且走了很多日子啦。男同学:愧怍一词,我的看法和刚刚其他几位同学意见一样,我认为老王送我礼物,我居然没有请老王进来喝茶,送老王下楼,就是因为我没有去帮助一下生病的老王,让他就这么走了,所以,这么多年了我感到愧疚。

余老师:老王已经死了,而我还幸运地活着,这也是一种愧怍。有人说,幸运这两个字有着深刻的含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里,幸运的人指的是(学生回答作者)作者,她感觉到老王对自己就像亲人一样,但是“我”对老王还没有到这种情感,这就是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深刻含义。

女同学:我觉得作者感到愧疚的原因,老王对她做的事是认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样,而作者认为像坐他的车这种事是很平常的一样,可老王却把它看成一种恩惠。

余老师:是的。人的用心程度不同。所以,她(作者)认为没有领会老王的深意所以愧怍。

有非常多的内容例如老王死了十多天还不知道,后来也没看看去,都是愧怍的理由.啊,那么一个普通的人,那么一件小小的事,居然让作者心生愧怍。

那么愧怍二字写出了什么呢?

(课件展示):“我”对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 “我”对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课件展示):老王来的时候,我没有请进,老王离开的时候我没有送下楼,我因此而愧怍 他死了这件事让我想起来心中不安,(课件展示):我还活着,尽管生活是多么艰难,但老王却死去了,我甚至还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

我还活着,尽管生活是多么艰难,但老王却死去了,我甚至还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一个身边很熟悉的劳动人走了我还不知道,因而愧怍。

(课件展示):回想起来,我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为他做的事太少,所以愧怍

回想起来,我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为他做的事太少,所以愧怍。反过来想,杨绛他们在文革那个残酷的年代里又能为老王做些什么呢?

很多很多很多理由,作者都在愧怍之中。

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作者的愧怍是悲悯情怀的表现,彰显了纯美人性,老王这篇课文,从两个角度两个人物表现的都是一个共同内容,那就是纯美人性,真情实感等同于纯美人性,这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难有见到到这种纯美人性的机遇,文章给我们

(课件展示):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彰显了纯美人性,这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谢谢同学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在又回到了我们语文课堂上来,扣词品析是一种美妙的研读方法,当然,你也可以扣句品析,扣段品析。这样你就变得眼光非常犀利,思维非常的敏锐,这就叫品读、欣赏,而不是谈所谓的感受。

(课件展示):扣词品析是一种美妙的研读方法,当然,你也可以扣句品析,扣段品析。

12.《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课时安排】 1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及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

一、新课导入

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介绍

阿尔封斯 ·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2、简介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整体感知

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做细致的人物分析。2、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方法指导: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梳理情节

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3、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4、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四 合作探究

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的见闻和感受。

2、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举例说明。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等几个方面来谈小弗朗士的变化,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⑵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是个极重要的人物,是他的爱国热情影响了小弗郎士。请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地方,并以下面的句式说说他的爱国热情。• “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爱国的,因为……”

• ⑴穿礼服

• ⑵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 • ⑶赞美法国语言 • ⑷下课时脸色惨白

• ⑸尽全力书写“法兰西万岁”

5、学法与答题指导:如何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

• 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 抓住肖像 神态 语言 动作 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 • 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 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答题模式:……是……(性格· 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

五、语言品读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1、“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2、“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3、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思考: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 “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 最后一节法语课; • 一堂爱国课; • 最后的教书生涯;

•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明确主题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主题、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2.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

七、总结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八、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你还知道哪些爱国故事或名言?请与大家分享交流。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古诗名句(爱国忧民)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上一篇:英语请假条范文病假下一篇:形容夏季的唯美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