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教学法政治课堂

2025-01-06

情境式教学法政治课堂(10篇)

1.情境式教学法政治课堂 篇一

一、环境熏陶形成体验情境

宋代大儒程颐说:“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环境陶冶就是利用特定的人文环境, 隐性影响受教育者情绪与状态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处于有益的环境当中, 不断体验课程的目标内容, 强化情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 完全可以通过教室黑板报、宣传栏、墙壁来进行环境塑造, 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以及课本内容, 让宣传栏、板报“说话”、让墙壁生动起来。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进都是思想政治的光芒, 都能得到美的熏陶、情绪的感染。比如说:教室走廊命名。“民主路”“法治路”“自由路”“和谐路”等。比如说会说话的板报。教室的板报上可抄录部分目标课程的关键知识点,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历史启发故事等, 加上精心设置、插配的图画, 定期更换, 使学生只要走进教室, 就能生出对思想政治的感悟和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体验情境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同时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活动影像等多种功能进行捕获、编辑、存储、播放。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 有利于将思想政治理论、概念的符号性、抽象性特征具象化、趣味化,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讲到诚信价值观时, 教师可以课前搜集相关影视文艺作品片段, 比如《卖拐》等, 或者在网上查找相关问题的社会热点事件, 比如说“老人倒地扶不扶”等, 通过集体观看和讨论, 让学生在法律与道德、个人与社会之间进行思考、探索和选择。

三、利用社会事件创设体验情境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的教条罗列和讲解, 而是一种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本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并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所以,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时代主流思想是教师的必做功课, 一方面可以将这些社会热点话题与目标课程内容相结合, 通过问题和悬念的提出来刺激学生的参与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学生的分角色扮演, 分组讨论, 来发现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 对相关问题的内在思考。教师要注意问题提出与问题解答的节奏,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寻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 进而达到在情境中认知、思考和生成自身知识。

四、情境创设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交往的过程, 是互动的活动, 是师生通过有效课堂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示教者老师, 受教者学生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关系, 而非二元对立, 只有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和探讨, 才能让学生丢掉隔阂, 感受思想政治之美。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心灵的启导者, 育人的关键是育心, 教师应通过角色的转变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由知识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关注学生成长, 形成学习共同体, 不断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找到根源所在, 及时反省自身不足, 通过互动与调整。其次,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 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亦师亦父、亦师亦母、亦师亦友。教师要在课上课下多关心自己的学生,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 利于生动环境的塑造和个体关怀的开展。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体验式教学, 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模式、新境界。因此,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的学习环境塑造、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来创设体验式教学的情景, 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积极性, 并且在制定措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通过以上多元努力, 才能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已成为国家、社会人才培养的重大事业。在把学生转化为时代英才的过程中, 单纯的文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在呼唤“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栋梁, 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被学生看做老生常谈, 兴趣不高, 参与度较低。本文就思想政治课体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廖芳, 钟晴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J].教书育人, 2013 (6) .

[2]欧光南.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科教文汇, 2007 (10) .

2.浅谈高中政治课情境式教学 篇二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素质教育 高中政治 情境教学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强调:政治课教学要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反映在政治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好领路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理论,并进一步学会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政治课堂上实施情境式教学会有良好的效果。

一、政治课堂上的情境式教学

政治课堂上的情境式教学就是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学生比较了解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最终形成对抽象理论的初步认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情境展示得更加具体、生动,达到更佳的情境创设效果。

二、情境式教学的优点

(一)情境式教学融趣味性与针对性于一体,能调动学生主动性

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需要强化理解,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难有实效。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把生活经验引入课堂,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并使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我在讲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开课前先出示一张人民币,再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吗?”由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纸币入手,引起学生对货币产生这一问题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示货币的产生过程,其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二)情境式教学能增强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家政策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应更加具有时事性,体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阐明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搜索相关资料,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从思想意识上强化其对时事的关注程度。如我在进行《民主选举》教学时,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自己所在地区的选举情况,了解我国相关选举政策,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正确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教师往往都是采用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提起学习兴趣,甚至会对政治学科产生厌倦或畏惧的情绪。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相应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师创设了一个购买商品的情境,先让几个学生演示,然后提出问题:“大家购买的同一商品价格是否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查看教材,从中找出理论依据: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接着用多媒体展示材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菜价上涨的原因。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基本思路,由材料中得出结论,再把理论运用到材料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政治课堂的情境式教学如何开展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

1.问题式情境。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题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如在讲授几种消费心理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在现实生活的消费中,有无此种心理?你如何看待这种消费心理?为什么?”2.材料式情境。材料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没有材料的理论只能说是空中楼阁。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但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我在进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时,搜集了很多与政府相关的教学资料,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但为了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反面材料我只选择了安徽“阜阳白宫”的例子,而正面材料则选择了很多。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政府的认识,我又从实际出发,搜集了湄洲岛管委会2014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大事(其中就包括我校的初中楼改建工程)的材料,引导学生切实感受政府的责任。3.动手操作式情境。我们常说“光听光看,不如动手做做”。这正体现了动手参与式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创设学生亲手参与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进行《新时代劳动者》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模拟民工讨薪维权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加深学生的体会。

(二)政治课堂情境教学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通过亲身实践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变。2.开放性原则。开放式教学要求政治教师不能只拘泥于课本材料,而是要旁征博引,适当扩展,需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情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适时性与适量性原则。在材料选取和情境的创设上,一定要坚持运用有效的时事材料,要摒弃已经过时和无用的材料,杜绝出现材料重量不重质、过量而不精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进行政治课教学时,设置教学情境,可以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调动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爱学政治、愿学政治。

参考文献:

[1]苏娅.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J].新课程研究,2009.

[2]李士学.高中政治情境化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思想政治教学,2001.

[3]肖艳楼.浅析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J].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情境式教学法政治课堂 篇三

姜堰市南苑学校

江学新

2003-9-25

【关键词】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情境创设 形式 途径 要求 目标

【概述】情境创设是课堂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充分发挥这一形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的效用,是困绕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情境创设的常见形式,情境创设的有

效途径,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实现情境创设的终极目标等几个

方面,联系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就教于同仁。

众所周知,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

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那么,怎样才能适应

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创设能贴近社会生

活实际、体现时代精神、有一定思考价值、学生能感悟、体验,蕴藏教材知识的具体场景或

氛围,并应用于教学之中,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升华品德,陶冶情感,提高智能,实现研

究性教学目标,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将我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点

滴体会涂抹出来,以就教于同仁。

一、情境创设的常见形式

1、文字。即把情境材料以简明扼要,真实准确的文字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文字材

料的阅读、分析,领略材料所蕴含的课本知识,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

现自身思想觉悟的升华。这是一种最普遍、最常用的形式,多用于现实生活中某一事件或社

会某一热点问题的陈述。

2、图表。即把情境材料以图形、表格、坐标系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数

字或横或纵的比较,分析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加深对这一现象之间的联

系与本质的理解。这种形式轮廓清晰,层次分明,常适用于时间跨度较大,或项目、类别结

构较复杂的情境材料。

3、漫画。即把情境材料以生动直观、诙谐有趣、意味深长的画面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

对漫画中的人、物、提示语的评析悟出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寓意)以及漫画所提醒人们应

注意的经验或教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在幽默中得以

增强。这种形式能够使材料中深刻的道理浅显化,一般适合于讽剌生活中的某种行为或现象的情境材料。

4、实物。即把情境材料以直观形象的实物为中心,创设必要的背景,以构成一个整体,展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感物生趣,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自觉把实物与课本知识联系

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从而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这种形式

常伴随幻灯、影视、录像等多媒体一道进行,适合于演示某些场景的情境材料。

5、表演。即把情境材料以小品、话剧等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出来。通过模拟排练,角色扮演,学生亲临其境,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真切

地体验“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乐趣。这种形式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检验学生对

课本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他们乐学、善研的习惯,意义重大。常用于反映社会生活或日常生活的情境材料。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1、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学习生活是学生整个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管理,家庭态度等。在这些方面作为以学习为主体的学生,感受多,体

会深,认识实。例如在教学“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这一章节时,可以创设这

样的情境。

初二学生小勇家境困难,母亲常年生病,父亲外出打工挣钱。由于该生先天口吃,再加

上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父母决定让其辍学,学校也没过问此事。请问,小勇还能回到课堂

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材料贴近学习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高,气氛浓。

同学们从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两方面展开,指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在义务教育中各

自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小勇应怎样珍惜权利和履行义务。情境所产生的效果,不仅是为材料

中的小勇同学出谋划策,对一些厌学生也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2、贴近日常生活实际。

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层次,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接触不

同人物,有着不同的经历。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

析,去结论,是创设情境的源头活水。如在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我创

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授:

嚼口香糖是许多人的爱好,随地吐口香糖成为不少人的习惯,不信,同学们看看自己座

位的周围,数一下有几处有口香糖污迹。情境一展示,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教室里发

出叽叽喳喳的声音。稍后,教师发问,随地吐口香糖有何危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环境

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提高哪些环保意识?作为中学生,为环保事业发

展能做些什么?情境所带来的收获是:该班迅速作出反应,第二天便向学校发出“做环保卫

士”的倡议,下午活动课,校园内沸腾起来,师生齐动手,校园内外环境焕然一新。

3、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包罗万象,学生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耳

闻目睹社会上的真假善恶,有他们的认识,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评价。因此教师应循循

善诱,正确引导,让学生变模糊为清晰,化消极为积极。例如在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

律保护”一章时,我创设出这样的情境:

月份某校三(2)班学生在政治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活动课到市场上开展关于消费者

维权情况的调查,同学们根据调查情况用漫画的形式展示自己所见所闻(打出二幅漫画)

这就是从学生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作品。下面请大家共同赏析。同学们分别从销售者的违法侵

权行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消费者维权的正确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多角度多层面

地加以分析,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贴近热点问题。所谓热点即指人们比较关注、议论较多、影响较大的事件、事物、问题等。教材中涉及到的热点知识较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问题,根据教学之

需,针对热点问题,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设疑、质疑、析疑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我国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知识时,正逢本镇人大换届选

举。于是我先让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外国公民、未成年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符合选民资格的成年人的角色。让他们各自介绍,帮助学生弄清了选举法对选民资格的规定。然后将

事先准备好的票箱、选票、宣传标语一一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按照选举程序,模拟选举人民

代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宪法和选举法为公民这一基本权利的实现所提供的法律保障和物

质保证。并要求他们为本地人大换届选举做好宣传工作。这样的情境创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

参与的舞台。让他们在表达、表演的过程中体验与回味,总结与提高所学的知识。

5、贴近时代主题。我国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科技、理论、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思想政治的教学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创设贴近时代主题的情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要求。如在教学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这一框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多媒体显示漫画 配文字朗诵。

美英两国绕开联合国于 2003 年 3 月 20 日对伊开战。这一行为遭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谴

责,纽约、华盛顿、伦敦等世界上数以百计的城市爆发了反战示威游行。

诱发思考:(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2)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

源是什么?表现形式有哪些?(3)美英发动对伊战争的意图是什么?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该怎么办? 这样的情境创设对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开阔视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振

兴中华的使命感,弥补封闭式教学方式的缺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境创设还可以从贴近学科间交叉知识,贴近国家大政方略等方面来进行。

三、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情境材料要富有新意,具有吸引力。例如在讲“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

斗争”一框时。展示这样的情境材料:2003 年 2 月 17 日北京市新修订的《中学生守则》中

删去了“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中的“敢于斗争”而增加孝敬父母,远离

毒品等条目。为什么要删去“敢于斗争”四个字?这个新观点富有新意,一下子能把学生注

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讨论进而全面理解“敢于和善于”的深层涵义。

2、情境材料要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如讲“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时,可设计这

样的情境: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年份 1978 1985 1991 1995 2000 2002

收入 343 739 1701 4283 6280 7703

图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列举家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证明

这一变化。你认为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材料提供了相关数据,问题又便于学生从身边举例进行佐证,自然加深对社会发展

动力的理解,增强走强国之路的信心。

3、情境材料要幽默风趣,具有想像力。如讲“家庭生活中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义务”

时,可展示这样的情境:

漫画中中年夫妇的“愁”说

一人生病全家愁明了什么?作为初中学生尚未成年,自设四种情形,回答怎样履行瞻养扶助父母义务?

这样具有开放性的论题驱动学生发散思维,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能够找到想象的“触发

点”。

4、情境材料要渗透德育因素,具有感召力。例如,在复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一

知识时,可以提供这样的情境材料:

1949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02 年 12 月 5 日,胡

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学习时讲话指出:我们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

围绕艰苦奋斗的话题:甲说:艰苦奋斗是战争年代和困难环境中的口号,现在已从“温饱”

进入“小康”,艰苦奋斗已经不适时宜。

乙说: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扩大内需就要

不断地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消费,因此,再提艰苦奋斗的口号,与十六大精神不

相符合。”

丙说: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还很多,艰苦奋斗精神

不能丢。

问:以上三人的说法谁是谁非,请加以评析。在评析中是非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锻炼,觉悟得到提高,体现了正确的教育导向。

另外情境材料的问题设计,要紧扣情境,注意照应基础知识,要有一定的梯度和一定的思考价值,便于揭示本质。

四、情境创设的终极目标

情境是为学生学习而创设的。只有学生走进情境,感知、领悟、体验情境,综合能力得

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那才真正发挥了情境材料的价值。现就以教学“正当防卫”为

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第一步:展示情境。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作为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情境展示的艺

术,掌握好情境展示的时机和方式。就时机而言,讲究的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就方式而

言,注重的是灵活多样,形象生动,情境有大有小,只要能唤起学生的探究争鸣的欲望,实

现教学目的即可。例如在刚接触“正当防卫”这一新知时,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2001 年 6 月 15 日,李家兄弟为承包果园之事发生纠纷。李宗义的妻子建俊霞被李自超打成重伤。两

家因此变成仇人。建俊霞怀恨在心,于 2002 年 9 月 7 日上午,以捉青蛙为名,将李自超 5 岁的女儿李敏骗至村 6 米深的蓄水池边,然后将其推入池中。致李敏死亡。案发后,建俊霞

声称:我是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试问:建俊霞的行为是否属正当防卫?

第二步:感知情境。情境展示后,教师应遵循感知的基本规律,注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作出直接反映。情境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引起学生感 知。例如对上一情境的感知,教师应指导学生清晰了解本案中的行为人行为发生的时间、地

点、后果等,以及案情的起因和结果。

第三步:领悟情境,领悟是指认识情境中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教师应以情境的客观意义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去发现情境中所蕴涵的本质意义,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正当防卫的含义,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建俊霞的什

么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建俊霞的“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的基础上。

加以点拨:在法律上对正当防卫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法侵害行为

正在进行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建俊霞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她本应依法报案,请求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不应

该在不法侵害行为发生后且对不法侵害者李自超的女儿实施犯罪性质的报复。建俊霞的行为

是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

第四步:体验情境。“体验”即让学生亲临其境,运用情境中所蕴含的知识去解决新情

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运用知识于实际,来检测所学知识丰富直接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技巧。为了体验上述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某日放晚自习后,我独自一人回家,突然从胡同里窜出一歹徒,用匕首抵住我的颈部,逼我交钱。情形一:博

斗中,我夺得匕首,且刺伤了歹徒,歹徒无力行凶,能否再用刀刺向歹徒?情形二:恰逢他的父亲路过此地,为保护自己,能否将匕首刺向他的父亲?情形三,迫于他的淫威,暂且忍

辱受害,事后能否以牙还牙?情形四:情急之中,我拾起道旁一块砖头,猛力砸向歹徒,致

歹徒面部严重受伤,这是不是防卫过当?一连串的假设,必然给学生身心带来极大震憾。

第五步:升华情境。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

类旁通,学以致用。教学中的情境只不过是个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范例中获得的意义经

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工制作,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去,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系统。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本人、他

人、国家或集体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如何见机行事?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后,如何

依法维权?合法权益未受侵害时如何防患于未然等。都有利于升华情境。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是课堂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是

吸引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实现

由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独立

性,能动性的桥梁和纽带。政治教师要设计好情境,用好情境,发挥情境在课堂研究性教学

4.小学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四

小学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但作文教学多以命题作文为主,“老、旧、虚、拼”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以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为切入口,联系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1、创设有效情境;2、紧扣年段目标;3、对比学习范文;4、多元评价;5、接力日记;6、办作文报;7、悦读悦写等。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丰富学生表象,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情境体验;丰富表象;教学策略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一线教师困惑最多的地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多以命题作文为主,“老、旧、虚、拼”现象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创设有效情境,指导写作方法,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缺乏观察意识,对作文缺乏兴趣。

写作心理研究指出: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但在多数情况下,写作时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并不出现于眼前,赖以转化的物质基础其实就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留在人脑中的记忆表象。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不同的“物”在人脑中的表象并不处于相同的水平,同一表象在人脑中也不完全凝固不变,常常会淡漠和遗忘。因此,表象储存的质量如何与作文质量直接相关,有效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

据此,我以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为切入口,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内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丰富表象。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性情陶冶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并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创设有效情境,丰富学生表象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兴趣,提供想象、联想和猜想的空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观察和写作。

如我执教的实验作文课《莫比乌斯圈》。上课伊始,我给学生一个难题――怎么让一张白纸从两面变成一面?然后引入莫比乌斯圈。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当学生处在半信半疑时,我们顺其自然地进行实践检验。实验(1)自制一个莫比乌斯圈。将一个长方形纸条ABCD的一端AB固定,另一端DC扭转半周后,把AB和CD粘合在一起,得到的曲面就是莫比乌斯圈。实验(2)将莫比乌斯圈沿中线剪开,把这个圈一分为二。实验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常理应该会得到两个圈儿,奇怪的是,剪开后竟是变成一个更大的圈。如此类推,当再将大圈再沿中线剪开,又会发生什么奇迹呢?……

又如在执教活动作文课《趣“味”无限》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先播放一段汽水广告视频,激发孩子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平常的喝法,集思广益,让孩子们想出更多品尝的方式。然后就是现场品尝汽水,引导学生抓住这种瞬间的感受。创设这种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感知,指导学生观察,丰富表象,促进表达。

二、紧扣年段目标,凸显训练重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段的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可见,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进行片段训练。

如我在四年级执教的精品课程课例《赛龙舟》。()为了丰富学生体验,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利用国庆假期观看我镇举办的五人龙舟公开赛。在课堂上,我重点让学生针对比赛场面进行片段描写。为了降低难度,我设计了这样的提示语:

比赛场面异常激烈!只见两岸的观众   听!    看!

最精彩的还是

该环节从片段着手,紧扣整体规划主题,先整体描写围看观众的热闹场面,再抓住具体人物的细节,点面结合,最后巧用过渡语,突破训练重点。

如果说中年段的习作在学生写话与作文(写作)之间起着过渡、承接的作用,那么高年段的习作重点就应该是提高学生细致描写能力的同时,指导布局谋篇的方法。

在上学期精品课程建设中,我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启示》。该单元中每篇课文都是指导学生布局谋篇的优秀范例。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上台排列《钓鱼的启示》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两篇课文的 篇章结构,用五角星代表作者受到的启示,两个小圈分别代表简单的开头和结尾。通过图形排列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领悟到本次习作的布局技巧,理清自己文章的写作思路、开头、结尾、精彩片段等。同时,这样的板书设计也为学生后面堂上练笔留下借鉴和模仿的样板。

三、对比学习范文, 开拓学生思路

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两种较明显的观点:一是不该使用范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由表达,使用范文会让的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二是认为应该使用范文,因为小学生还小,自己的积累较少,对事物的认识也少,太宽的范围反而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觉得提供范文给学生未尝不可,因为我们是希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暂时的模仿是为了更切实的发展。再者,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些同类的“范文”进行对比学习那就更好了,因为这样既能防止思维受限的毛病,也能开拓学生的思路。

如我在一次习作课上指导学生为学校写一份解说词。我出示了六张校园照片:植物园、快乐园地、大操场、棋苑、优秀学子以及老师自己。学生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题材的训练,如何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呢?这时候,我出示了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学习:

片段一:东方小学的整个操场铺着人工草坪,四季常绿,操场边还种了一些花草树木,真美啊!我们经常在操场上快乐的活动和玩耍。

片段二:这是东方小学的大操场。整个操场铺着人工草坪,四季常绿,让人心旷神怡。操场边还种了一些花草树木,特别是两棵高大挺拔的罗汉松,想守卫校园的卫士,更像一位舞蹈家,伴着风儿,献上最美的舞蹈。大操场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我们在操场上举行运动会;我们在操场上踢足球,每次足球踢上天,我们的快乐也飞上了天。

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下,学生领悟到要把一张静止的照片写活需要联系活动、展开想象。他们触类旁通,兴趣盎然地选择其中一张照片写了起来。

四、多元评价,增加评改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习作分享不仅扩大了学生作文的读者,让更多的人读到他们的`作品,使之拥有广大的读者,这无疑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一)学生朗读,师生共评。

学生写完作文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作文,查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实现自改、自查、自纠的阶段。然后,教师出示评价内容:①观题目、看开头;②用事例、说具体;③善用好词好句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④真情实感,结尾升华。结构包括:①文章切题、中心突出;②层次清楚、详略得当;③首尾呼应、结构明了。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予修改方法。在这一过程,教师要将规范的修改符号演示给学生,并主要进行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自信心。

(二)小组互改,推荐佳作。

同桌或者四人小组根据修改方法,运用恰当的修改符号交叉修改作文,在文章后面写上评语。这种由传统的教师批改转变为同伴评议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最后小组内推荐优秀佳作,可以粘贴在教师公布栏,也可以放到QQ班群上共享,为学生创设了习作交流与体验成功的舞台。

五、接力日记,培养写作习惯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我开展了小组接力写日记比赛。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8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每天交一次,老师根据日记质量酌情给分,每周统计一次,评出名次。日记命题有时为全开放式,有时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故事接龙……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记本在一个同学中传递,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传递。讲评课上,教师挑选优秀日记在班上朗读,收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之效。

六、班级作文报,唤醒写作冲动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于获得说话权,在舆论的平台、与读者见面的载体――报刊上获得说话的权利。离开发表,也就离开了作文最本质的实用功能,离开了作文最能召唤人写作冲动的激励功能。办班级作文报,标题自拟,精选优秀作品,当中穿插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精彩点评,甚至还可以添加学生对作文课堂的感受,然后用电脑排版、配上插图和花边,最后印刷,发到每个学生手中。

七、从阅读到“悦读”,充实心灵体验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其实是阅读。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并有意识地对课文阅读进行了有选择的拓展与链接,并以交流、朗诵、评价等形使学生走进“悦读”.这样才更有利学生走进阅读,使阅读成为孩子自觉的行动,成为孩子快乐的选择。

习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创设有效情境,才能唤醒学生写作冲动,丰富表象,指导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5.情境式教学法政治课堂 篇五

摘要:《广告创意与策划》作为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文章以模拟情境式的广告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广告教学实践方法改革。

关键词:广告策划与创意;模拟情景式;实践

《广告策划与创意》是广告学体系中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广告策划的全过程,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广告调研、合作沟通、项目策划、团队运营等综合能力,策划水平是衡量广告人才专业素质的核心指标之一,而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广告策划课程的关键。模拟情景式的广告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广告公司环境,提供学习、训练、竞争平台,让其打造属于自己的广告公司,激发其实践创造的欲望,使课堂教学与广告创作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学生适应广告市场的真实能力。

一、模拟情景式教学实践实施流程

模拟情景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所教授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情景设计。对广告专业的教学而言,模拟情景式教学是模仿广告公司实战环境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组成团队,模拟小型广告公司的日常运作流程,让学生扮演广告公司中的一员,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承担广告公司中的某种业务角色,让他们在高度模拟仿真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对市场的综合能力。老师作为策略引导者、方案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力求将课堂从教师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变为以客户真实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思维交流和碰撞,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

(一)成立广告公司,让兴趣“动”起来

对广告专业的学生而言,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模拟成立广告公司这一行为本身对学生而言有新奇性,意味着从课堂内容走向了真实市场。根据社会群体稳定性的相关调查研究,要求学生以5人为一组分别成立广告公司。在模拟的广告公司中,明确各部门各职位的要求,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专业特长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来选定自己在广告公司中所承担的业务。其中广告公司总监一名,除外有客户部、市场部、创意部、策划部以及媒介部等,根据选择分别负责广告公司运作中不同环节的工作。在课堂中讲述华盛顿合作原则,强调广告是团队合作的工作,广告公司总监需要做好团队管理工作,培养成员的协作能力,职位选择亦能为其进入职场做铺垫。在本次教改的实际运作中,学生对为自己所建广告公司确定名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数十上百个组合中最终选择能代表其公司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名称。广告公司的定位是要在客户、潜在客户、员工和公众中建立其独特的形象。学生在定位过程要根据公司的人员组成结构来考虑能为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传播服务、解决何种问题、想得到哪一类客户以及公司的实力。在确定公司的定位后,建立自己的宗旨,并把它写出来,作为企业CI系统设计的基础。CI系统的设计工作能够加强学生对其所述团队的归属感,学生经过多次讨论、头脑风暴、无数次的推翻再来,最终将每一位公司员工的精神导入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系统中。由于经费的限制,有些学生选择用手工的形式将其公司的名片、信封、笔记本等制作出来,别具匠心创意颇多。在广告公司形象展示环节中,有58%的小组主动拍摄2-5分钟的企业形象宣传片,从脚本设计、拍摄、出演及后期剪辑等环节均由其公司成员完成,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另有33%的小组以动漫、场景应用的形式来表现其所在公司的定位、理念和企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培养深厚的技术功底。

(二)校内外横向合作,让学生“动”起来

模拟情景式实践教学应建立在对真实广告环境了解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以学院为依托,利用各种资源寻找企业或相关社会机构,进行校企横向合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作需求和广告环境。目前本学院已与四家社会单位二家广告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分别为甘肃莫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甘肃一建集团、广东天亿服饰有限公司,以及兰州海润广告有限公司、临夏永和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学生可依托此资源展开进一步的业务联系,包括产品、包装设计、平面广告的制作、企业形象广告的方案设计及品牌推广方案的设计及执行等。除学院资源外,更鼓励学生自主的寻找和开发广告实践项目。学生以模拟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与目标单位联系,获取客户需求,并进行理解与分析,通过分组讨论然后由教师总结分析,进入创作环节。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动态环境中学习、实践,希望最终能形成面向社会,自负盈亏的专业性广告团队,由此实现真正的教、学、研一体化。

(三)提案设计,让创意“活”起来

在广告主营销策略的指导下结合市场调研、消费者洞察,找到其产品在推广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根据问题确定策略继而通过头脑风暴进行创意思考,鼓励多形式的广告作品,媒介策略的`组合要突显其产品的特性。创意亦要求体现在最后的提案环节中。首先在课堂中用实例讲述“如何做好一个提案”,以“你的故事如何设计”开头,告诉学生提案时的结构逻辑简单明了,要将所学理论与所作策略结合起来,考虑提案结束后想要客户记住的什么。要将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努力的内容浓缩到15分钟-20分钟之间,善用图表来说明,将观点视觉化。其次要确定客户的组成,由老师、业界代表和学生模拟客户代表组成。由各广告公司的代表进行提案陈述,老师、业界代表和学生模拟客户代表可提问质疑,学生需根据客户的反应来调整自己提案的状态以及对提案现场的控制。通过提案的实践环节,学生学会了感性的说故事更需要通过理性的设计;学会了将方案大声说出来配合语音的起伏效果更好;学会了把握陈述时间,因为要预留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学会了热情是提案中最生动的部分,要自信的说服客户;学会了适当的玩笑会调节提案氛围,让整个会场轻松起来,能更好地的掌控提案节奏。

二、模拟情景式教学实践评价体系

(一)引入监督和评估机制

根据小组成员所承担的工作量、工作进度、完成质量,团队的协作能力,课堂陈述效果等多方面综合来评估,可采用老师、学生共同打分的模式。通过整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分别评出“最佳策略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文案奖”、“最佳提案奖”、“最佳实效广告奖”、“最佳团队奖”、“最具潜力广告人奖”(个人)等多项大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肯定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依托行业资源,共建评价体系

依托学院与具有实力的广告公司合作。前期组织学生去广告公司参观,对广告实战的关键问题进行讲解,后期有请业界人士参与模拟情景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从广告创意、策划撰写、方案执行力、广告的效果测评等方面对学生提交的广告作品进行打分,在保证方案执行力的情况下结合教师评估、模拟广告主的意见共建广告策划作品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检验实践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程度。

(三)利用新媒体,搭建网络广告模拟平台

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网站为学生提供广告信息的发布平台以及优秀广告作品库,择其优者或被企业及相关机构采纳的作品,既可激励学生又可吸引更多的合作单位,进一步扩大横向合作的范围,为广告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

三、模拟情景式教学实践教学的局限

在本次广告策划与创意的授课及实践方式的改革中,模拟情境式教学模式虽然能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走向专业广告公司提供了可贵的经历,但在教改方案首次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单一的客户资源降低学生的创新程度。本校地处夏官营镇距离城市商圈较远,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实际客户资源十分有限,且客户运营规模小能够利用的媒介资源稀少,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且由于合作商家可提供费用的有限性使得大部分的创作依旧只能停留在方案层面,无法付诸实践。第二,单纯追求方案的创意效果而忽略广告执行力。广告业界的实战过程须在广告公司、媒介和企业内部才能发生发展,难以被搬进课堂,学生进入实践环节难免会发生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学生无法模拟完全真实的媒介运营环境,在方案讨论与制作过程中一味强调创意性,媒介组合偏理想化,忽略广告执行层面以及广告效果的测评,无法体会广告行为的复杂性对广告策划案的影响。综合利弊分析发现,模拟情境式的广告策划与创意教学实践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可使课堂教学与广告创作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适应广告行业各岗位需要的复合型营销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建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张瑞.《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青年记者,.

6.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教学 篇六

情境即情况、环境, 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课堂教学情境, 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 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 不同的学生, 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主要实验的情境创设形式有:

一、文字材料情境

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 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事件经过、建设成就等, 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学以致用。以事实为依据创设材料情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巧妙地设置材料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本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引出观点,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 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利用事实材料, 就如同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中, 向他们展现现实生活的复杂与多样, 让学生在典型的环境中, 综合运用知识发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 有机地利用事实材料,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启迪智慧, 开拓他们的思维。

如在学习“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后,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 我举了一个广告求异创新的案例, 案例如下:英国伦敦一条街上有三家裁缝店, 裁缝个个手艺高超, 其中一家首先挂出广告:“本店有伦敦最有名的裁缝”。另一家也不甘示弱:“本店有英国最好的裁缝”。人们认为, 第三家一定会打出“本店有世界上最好的裁缝”。然而第三家店却挂出了一条极为普通而又非常巧妙的广告“本店有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第三家店的广告体现了辩证法的胜利, 是思维求异创新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只介绍前两家店的广告语, 让学生设计第三条广告语并说明理由。通过自学设计, 学生思维被激活, 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质疑创新。

二、语言描述情境

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 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 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 激起情感, 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 是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师生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过程。目前, 教学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语言, 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 具体形象的描述, 恰当巧妙的比喻, 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 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境, 用以适当的表情、姿态、语言等, 会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无尽的思索, 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些的积极性。如:许多古诗和新诗都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在高二的哲学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诗歌这种语言艺术, 加上教师或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诵,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又能化抽象的哲学道理为形象、直观。如:我在讲完《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之后, 用多媒体打出《母亲》这首诗并深情地朗诵, 同时提出问题:在这首诗里, 怎样体现了矛盾的基本含义?

妈妈的腰弯了

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

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妈妈的皱纹深了

她把美丽和青春给了我

妈妈老了

她把不老的心灵给了我

……

同学们被诗中描写的那种伟大、圣洁、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在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的同时, 更加深了对矛盾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设疑引思、设疑探究,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 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如, 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课时, 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对国家政策不理解理, 财知识缺乏等现象以及教材本身的要求,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贷款消费与适度适度消费矛盾吗?既然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为什么还要鼓励贷款消费呢?如果让你当家, 你会如何安排家庭消费?

问题提出后, 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之中, 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讨论, 形成自己的看法, 最后指导学生总结, 明确经济学道理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

7.运用情境教学 优化政治课堂 篇七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眼中只有规规矩矩的学生,那些爱问好动的学生,在课堂不但不会被提问,有时甚至受斥责,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疑问是创造的先导,当有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大脑才能活跃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认识史就是一部怀疑和标新的历史。爱因斯坦精辟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技术的真正进步。”提问题是学生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造的萌芽。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注意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探索作答。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回答问题新颖、独特、标新立异的学生,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不迷信课本固有的答案,积极思考,追求创新。

二、创设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的强调学生生理上的反映和体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情境教学正是利用他们的感官和经验,使学生对动作获得鲜明的印象,产生真切的感受,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境界,使他们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学习。如在讲《可持续发展》一课时,先让同学们把自己找来的赞美洞庭湖的美文佳句在班上宣读。同学们介绍了洞庭湖美丽的风景后,我把自己准备的洞庭湖现实的图片资料介绍给大家:洞庭湖的地理环境及四周的工业布局的现状,同时还给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泥沙沉积的情况及其严重后果,请同学们动手计算洞庭湖的体积及填满泥沙所需要的时间。辉煌的历史和严峻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深深地震撼着学生。在随后的分组讨论发言中,同学们以详实的资料,令人信服的数据分析出“长江泥沙沉积”“工业环境污染”“酸雨形成”“农田减产”等实际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出了“洞庭湖及四周环境已日趋恶化”的结论。通过学习,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而确立面向未来环境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

三、创设实践情境,体验乐趣

学生终归是社会的人,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受学校教育之外,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政治教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后探究”作业,让课堂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搞社会调查,了解村里独生子女户有多少,多子女户占的比例是多少,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从调查的情况看,独生子女户占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多子女户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通过课堂生活化这种形式,同学们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口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了人口忧患意识,加深了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

四、创设参与情境,保持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和满足学生“学会”,更在于引导他们“会学”。如学完《守护我们的共有家园》一课,我就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调查、访问、观察,然后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写成调查报告、小论文等。通过让学生调查身边的污染情况,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户去调查,拜访亲友去咨询,翻书上网查资料,写出了一篇篇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使学生体验社会主人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在讲授《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一课时,让学生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分组、出题、现场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既能牢记书本内容,又举一反三。总之,要尽量让学生明白政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政治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并养成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习惯。

8.情境式教学法政治课堂 篇八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高三政治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的探索

孔令昕

目前,高三政治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效教学的现象,比如重机械记忆、轻创新能力,多教师讲解、少学生思考,重应试“窍门”传授、轻思维能力与学习兴趣培育,等等。

如何提高高三政治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怎样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呢?笔者认为,尽管提效的途径和策略不是唯一的,但高三政治教师若能针对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有质量的变式题目,引导学生适时适度的开展变式训练,则会在高三政治学习与复习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对于变式训练,许多教师并不陌生,但真能从现实问题出发切实地分析变式训练的意义并落实到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去,却并不是每一位政治教师能够做到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以浙江省嘉兴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为例,从四个方面谈谈高三政治教学开展变式训练的重要性。

1.针对死记硬背的痼疾,变式训练可以活化知识,夯实基础

在政治学习中,学生死记硬背历来是一种无法改变的顽症,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近三年的高考政治部分的命题趋势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如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不到位,就很可能在选择题答题过程中错选,在主观题上则会造成方向不明、思路不清、答非所问的情况。而在日常高三政治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虽然能牢记一些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等等,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却十分肤浅,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通过材料不变变选项或者选项不变变材料等方式,会对基础知识的内化和落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2.针对复习课单调枯燥的病征,变式训练可以凸显主体,激发兴趣

对高一高二的思想政治课而言,要上的灵活、有新意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到了高三,政治课以复习为主,为高考而高考,单调无趣、枯燥无味往往成其代名词,每天的政治复习课忙于记笔记、做练习、看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等等,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厌学情绪严重。如何在高三政治复习课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我认为,变式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不同角色,比如变式训练的“策划者”,从最初选择试题和背景材料,到后来的编制变式设问,直到最后参考答案的设置,甚至必要时还可以体验批卷者的角色。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要想出色完成某项任务,需要深入挖掘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自主探究,需要同学们的集体智慧,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这样的自我体验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效率的提高定能顺利达成。

3.针对作业量大低效的积弊,变式训练可以摆脱题海,提高效率

目前,在高三政治教学中仍然存在“题海战术”的现象,为了落实重难点知识,为了学生在课后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政治这门功课,很多高三政治教师总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企图覆盖各种习题的解法,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为了完成政治作业而没有认真审题便草草了事,结果是同样的题目做过多次还会再次做错,同样的角度练习多次还是无从落笔。实践证明,题海战术只会加重高三学生的负担。但教师若能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在同样材料背景下对问题进行灵活变换,便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摆脱“题海战术”,提高高三政治课复习效率。

4.针对复习条块分割的问题,变式训练可以接通思维,促进迁移

在复习的初始阶段,按一定的模块或知识系列进行一块块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某一内容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但是,如果在后期的复习中没能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就可能使知识条块分割,出现学生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一旦遇到灵活多变的设问往往无从下手,缺乏应变的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比较差。如,材料背景是在描述某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设问却问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或者该地政府应该如何打造文化强省等等。学生在答题前也许对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以及政府的相关基础知识背得烂熟,但遇到实际问题,还是难以将已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与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起来。面对这一客观现实,高三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对于试题的讲解也不能停留在一问一答上。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角度,产生一个个“类似但有区别”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变”的题目中发现“不变”的本质,进而探求“不变”的规律,在角度多变的变式训练中,利于高三学生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调用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四种模式

高三政治的变式训练的模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在一个背景材料(文字、图表也可以是漫画)下从不同的模块知识角度设置同类题型(如前一问是从《经济生活》角度谈措施,后一问则从《政治生活》角度谈措施)的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模块角度设置不同类题型问题(如前一问是体现类,变式后是原因类),也可以变换不同背景材料设置同一类型问题等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以下四种模式无论从可操作性,还是实效性方面都是值得尝试的。

1.同模异角。高中阶段政治学科共开设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高三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在相同材料、同一模块背景下设置不同角度的问题开展变式训练。

案例一:(20嘉兴市二模。40)近年来,一些电视台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过多过滥、形式雷同的婚恋交友等节目充斥荧屏,对此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上星综合频道(卫视)应以新闻宣传为主,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律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开办一个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与此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

(2)该《意见》的出台过程和内容是如何体现矛盾观点的?

讲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说法可以等量代换为矛盾观点?学生思考后会总结如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从其他哲学原理角度进行变式,如:

变式1: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为什么下发该《意见》?

变式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理由。

变式3: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理由。

虽然三个变式题目都同属《生活与哲学》模块,但从不同的哲学原理角度出发进行设问,答案也都有所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变式训练不是讲授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注重以一个点为中心编织的知识网络。就拿上述“变式1”而言,想答好此题必须明确辩证唯物论所包括的知识点,即“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而这些知识点之间也是有联系的。通过一个背景材料,只要变换不同的哲学角度,便可轻松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可见,开展变式训练有利于学生找到解题的窍门,形成“趣学”、“乐学”的.氛围,大面积地提高高三政治教学质量。

2.异模同角。即在不同模块背景下设置相同角度的问题,这样的变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模块知识的迁移能力,感受同一问题在不同模块背景下答案的组织大相径庭。

案例二:(年嘉兴市二模。40)略,同案例一。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在原问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限定在同样背景材料下、同样的设问角度,自己思考还可以从哪些不同模块角度分析此问题,既可以是一本书的模块知识,也可以是模块下的具体知识点。在此要求下进行变式训练会让学生在初始阶段方向更加明确。现展示学生的部分学习成果:

变式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变式2:结合材料,运用有关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变式3:结合材料,运用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变式4: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

以上变式训练是在同样的背景材料下,同样的设问角度,即分析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的必要性,所不同的是原问是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分别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政府的相关知识”、经济模块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角度进行设问,无论是思考角度还是答案组织上都是截然不同。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加强对必要性一类题目的答题规范,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对审题的关键,即运用什么知识要特别关注。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在自己编制的设问基础上组织参考答案,并在同学中交流。现展示变式1的参考答案: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其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规范文化市场,弘扬主旋律,既推动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③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是政府引导文化市场发展,净化社会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的要求。④国家广电总局下发该《意见》是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树立政府权威,审慎用权的必然要求。

这份参考答案是在学生自主编制、同学之间交流、师生共同修改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在共同学习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如前面重要性第二点所述,一些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苦口婆心强调的道理如今都“无师自通”了。

3.同材异型。同样的背景材料,从不同或相同知识范围设置不同题型的设问,主观题的题型大体有三种,即“是什么”――体现类、说明类等、“为什么”――原因类、依据类、意义类等、“怎样做”――措施类等。通过同材异型模式的变式训练,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深化内化书本知识,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六:(2012年嘉兴市二模。41)材料二:就解决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人大代表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在网上征求群众意见。网民甲认为解决小微企业的困难关键在于政府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放水养鱼”,减轻企业税负负担;网民乙认为小微企业要走出经营困境的根本在于企业自身“练好内功”,降低经营成本。

(2)请用“财政”和“企业”的相关知识分别指出网民甲乙所持观点的合理之处。

原问属于评析题的一种,在认真分析后,我鼓励学生一起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不同模块知识设置不同题型的变式问题,部分成果展示如下:

变式1: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就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应如何履行政府职能。

变式2:请用“银行”和“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小微企业遭遇融资难和借贷危机的原因。

变式3: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可见,变式1属于措施类的题目,变式2和变式3都属于原因类的题目。通过不同题型的变式训练,学生可以熟练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对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有很大帮助。

4.异材聚问。不同的材料,通过聚焦的方式,可以整合相关知识而综合理解运用。政治变式训练不仅可以变知识范围、变设问角度、变不同题型,也可以在设问不变的前提下变换不同材料背景。例如,我们在案例六原题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设问不变变材料的变式训练,既可以选择最新的时政材料加以选编,也可以寻找以前做过的经典例题材料,让学生在”似曾相识”中提高应变的能力。比如,在相同设问的前提下变换这样的背景材料:

案例七:(2012年桐乡市高三摸底考试41)材料二:就“民间借贷”问题,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民间借贷”有其必然性,为大量民间资本提供的投资渠道,为求贷无门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资金“输血”,国家应该加以扶持。小周认为,“民间借贷”容易引发非法集资等行为,催生诸多民间高息借贷的乱象,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政府必须依法加以规范。

设问:请用“财政”和“企业”的相关知识分别指出小张和小周观点的合理之处。

与原设问(请用“财政”和“企业”的相关知识分别指出网民甲乙所持观点的合理之处)对比,除了人物称谓有变化,其他的知识范围和设问类型、角度均相同,所不同的就是背景材料。通过设问不变变材料的变式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背景材料在作答时的重要地位,避免出现答题过程中的“虚”,即针对性不强,脱离材料,简单照搬教材或老师归纳的观点,一味的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和死记硬背的知识泛泛而谈。实践证明,经常开展异材聚问的变式训练,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无论是调动知识能力,还是分析综合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以上是我在高三政治教学过程中对开展变式训练的粗浅尝试。需要说明的是,变式训练的模式不仅限于以上四种,应对不同材料、不同背景、不同设问,其变式训练的模式与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利用变式训练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效率还需我们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此外,在具体开展变式训练时,还应重点关注一些问题,比如变式训练是相对常式训练而言的,它绝不是一味的求奇求新,变中求怪。以上笔者阐述的变式训练模式分类也是相对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应以课本内容、学科指导意见和高考考试说明为本,以历年常考的考点为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现状,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课本题、高考题出发加以变式,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足思考和尝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切忌教师讲完一个变式又讲另一个变式,使变式训练成为师生的负担,失去变式训练应有的意义。要适时适度的开展变式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在高三后阶段的学习与复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尝试“变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自主探究,成为变式训练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高三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9.情境式教学法政治课堂 篇九

小学英语教学是儿童在本族语言环境中接受外语教育的起始阶段,由于他们生活在汉语交流的生活环境之中,加之乡镇儿童学龄前英语教育存在差异,使学生学习英语感到抽象,单调乏味,容易对学习英语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抓住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围绕儿童兴趣,构思情境交融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上台表演,师生可以合作交流,可以全班互动,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打造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课堂环境。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风气,使他们通过小学英语教育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认真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构思情境交融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的构思要遵循教学大纲的培养目的,钻研教材,抓住小学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紧密结合小学生好奇好胜、活泼爱动,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构思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可选择与教学有关的图片,儿童歌谣,英文儿童歌曲,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英语情境条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动姿艺术的作用,形成情境交融的英语课堂互动氛围,为学生提供轻松展示自我的平台。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产生探知英语知识的兴趣,强化求知的欲望。形成学生在情境导入―在情境中快乐的学习―留恋在情境中结课的教学体系,为他们课间、业余留下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的回味。科学构思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课堂导入的关键环节,感知是学生产生情感,产生兴趣的关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如游戏导入、温故知新导入、外文歌曲导入、创意情境导入等诸多方法。导言设计要紧扣教学主题,有新意、趣味性强,接近学生欣赏和理解能力,如在导入Birthday这一课时,先问学回自己是如何过生日的? 然后模拟过生日的情景。打开多媒体出现生日快乐的字幕,播放 “生日快乐”的音乐,第 1 页第 1 页 丰盛的生日蛋糕映入学生的眼帘。大家会一起唱起《生日快乐歌》“Happy Birthday to You……”把学生的思路立刻带入自己生日宴会的回味,把日常生活情景搬进课堂,使学生感知情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好奇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接着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的主题,刺激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构思情境与教学语言艺术、动姿艺术交融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于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直观教具,使学生参与的活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英语课堂环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动姿艺术,是学生融入情境之中的纽带,把教学艺术融入情境的教学环境之中,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师生共鸣的课堂氛围。

3.1 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构思要处理好教师课堂主导与学生课堂主体的关系

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我表现空间,使学生融入情境教学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之中。如:用英语趣味游戏、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小组抢答竞赛等等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如:五年级英语教学的问路对话:Excuse me,which is the way to the Town Hospital? 教师制作好多媒体PPT,标注学校附近位置的路线图,根据画面的线路图标记和学生进行问路对话。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课文中的对话,也复习巩固了一些常用句型、常用词汇,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对话中出现的错误。在互动中培养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在互动中加强对英语的记忆,在互动中体验学好英语的成就感。

3.2 做好情景构思与教学艺术的融合

规范语音、语调,用韵律和谐、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与动姿语言艺术唤起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兴趣。语言艺术和动姿艺术的有机结合,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针对小学生模仿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教师的动姿艺术很重要。一名好教师就是一名好演员,一个手势,一个

第 2 页第 2 页 眼神,一个面部表情等动姿语言艺术,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根据直观形象的教学要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效果,及时调整,变换语气、语速、语调,增加对学生的感染力。讲到Animals一课时,老师可根据课文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动作,如:dog,cat,tiger等等,势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互动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强化单词、语法、句型的记忆。

情景交融式教学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通过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不断发展完善,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只有把教师的语言艺术与动姿艺术科学地融入情境教学模式之中,才能达到情境交融,产生师生共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氛围,提高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

10.教学情境让政治课堂充满灵性 篇十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政治“情境”课堂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浅谈几点在创设政治情境课堂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在生活情境中“学”政治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去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明代学者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为此,在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体会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如在讲必修一“国家的宏观调控”时,一上课我就以这样一条消息作为导入:“2007年5月,太湖流域无锡段水域大规模暴发蓝藻,发出刺鼻臭味,污染了湖水。同学们想想,结果会怎样?”一时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城里的饮用水会告急,水的价格会很快上涨。”还有的说:“赶紧运水过去高价出售,狠赚一把。”这时我依次呈现“人们排队购买纯净水”“原来8块、5块钱一桶水,现在卖到15块、10块钱,有的商店甚至卖到50块一桶”“水已售完”等图片,以证实同学们猜想的正确。看到这些图片,教室里开始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神情也变得严肃了。有同学忍不住站起来说:“老师,这样下去可不得了,这会破坏市场交易原则,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社会不稳定的。”“还会使得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那怎么办呢?我们国家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我及时启发学生:“肯定不会发生。”生:“为什么呢?”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不会不顾人民利益的。”这时我继续呈现新闻资料:“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多次明确指示,要千方百计、不惜代价,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确保全市生产生活用水供应。他要求市委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尽快改善水质。市政府通宵开会紧急处理这一突发事件,自来水公司也不惜成本,每天耗费六万多元除臭,并结合‘引江济太工程稀释污染水源,力争把这次事件对市民生活的干扰降到最低点。”看到学生此时已经完全进入了情境,我直入主题: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学生这时候才明白老师的用心,经过讨论分析他们得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像这样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既能铺砌台阶,化难为易,使学生既因境生疑,又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台阶,入境释疑,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情境应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有“境”无“情”不仅会让课堂变成死水一潭,“无情无味”也难以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而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能传递信息,制造困惑;还要“情”足“味”浓,以情感人,以情传情。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我每天都从网上收集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在灾难面前,共产党员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国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走向富强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越是在压力与挑战面前,越能焕发出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在由地震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经过这次劫难,他们会更加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彼此相爱、好好地活着,国家也会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这种巨大的凝聚力足以战胜任何困难。事实证明,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学内容更加震撼学生的心灵,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的使命感和来自学生们强烈的思想共鸣,也真正理解了新课程为什么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二、在问题情境中“思”政治现象——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前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问题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的一个主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提出一系列有价值、有难度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神入”的学习方法,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时,一开始,我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材料并抛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2007年以来粮食、大米、蔬菜、猪肉等商品价格上涨较快,物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物价上涨会对哪些人有影响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消费者和生产者。”我顺势引入本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接下来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1)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人们对猪肉的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大米、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会使人们大量减少对它们的需求吗?(3)猪肉价格的上涨,使人们对鸡肉、羊肉、牛肉的需求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猪肉价格的上涨,对猪农的生产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中蕴涵了怎样的经济生活道理?利用巧妙的问题设计情境,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教学主题上来,让学生带着新的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很快就解决了本框要解决的价格变动的影响问题。在问题情境下,教师不仅要求专求精、求广求博、求新求异,更要求实求用。在情景材料的设置上,我牢牢抓住一个“新”字,穿插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问题是政治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种在观点上的矛盾冲突就是设置问题情景的有效材料,这种以矛盾

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驱动力。例如,在教学“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知识点的时候,我给出了哲学史的两句名言,一句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命题,而他的弟子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引用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进行判断,问题情境也就创设出来了。学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激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积极主动地投入讨论中来。

在政治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氛围,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疑惑;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这样,政治学习对学生来说,才不是一种负担和外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进取意识和愉快的体验,从而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三、在实践情境中“悟”政治道理——让学生真正学到“活”的政治

华罗庚说过:“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实践是最根本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也特别注重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积极动手、动口,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使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政治教学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我曾在学习必修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组织班里的学生成立了兴趣小组,并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利用节假日普查如皋的文化遗产。在如皋这么小的地方,学生刚开始觉得没什么“文化遗产”,但经过认真调研、分头查访后,他们却发现,像如皋“火腿”“肉松”“工艺丝毯”“盆景”“木偶戏”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原来自己生存的每一个角落、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文化的痕迹。这些发现让学生们很有成就感。可见,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在实践中,学生不仅领略了如皋文化的独特风采,也陶冶了爱国爱乡的情操,真正做到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根据中学生表现欲强,喜欢模仿和表演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扮演角色,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因此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借力打力,转“危”为“机”;其次,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课堂的“非预期因素”,能让那些转瞬即逝的火花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再次,教师还要能把预设之外的因素转化为“生成”平台,使学生思维发散,灵感闪现,让不曾预约的精彩能不期而遇,时常光顾。显然,要使得“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如鱼得水”,教师除了不断学习、广猎信息,更应注意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上一篇:实验班美术绘画教案《好朋友,头顶头》下一篇:最搞笑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