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2024-07-10

国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精选10篇)

1.国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篇一

(1)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

从研究地域上看,国外留守儿童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地区。研究主要涉及这些国家或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问题等方面。Bryant 认为菲律宾有 300 - 600万儿童因为父母在海外工作而留守;印尼约 100万,泰国约 50 万。Nobles 利用多状态生命表分析“墨西哥家庭生活调查”数据,结果发现超过 1/3 的墨西哥孩子在儿童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家庭分离,其中父亲移民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和父母离婚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一样长;根据 2005 年的摩尔多瓦人口健康调查表明: 1/5 的留守儿童在 5 岁以下。另摩尔多瓦教育部报告指出: 65%的相关机构收留着7-12 岁的孤儿或弃儿,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7]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Booth 对非洲某贫困且父母外出打工率高的农村地区 123 名学前儿童的跟踪研究表明,父亲外出后,母亲承担了对儿童的养育责任,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且母亲权威性不及父亲等原因,这些儿童在认知技能的准备上明显差于父亲在家的儿童,尤其在画图和词汇能力上的差距更大。相反母亲外出后,由父亲养育的儿童在入学准备上则与相应的同伴无显著差异。Moctezuma通过定性方法研究发现墨西哥留守少年通常成长为第二代移民劳工;在蒙古,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受社区人口流出的不利影响,一些农村学校入学率降低、校舍破旧、缺少教师和教学设施[55]。

一部分研究者受Bowlby影响,认为孩子与父母的早期分离会影响其后期发展。摩尔多瓦的儿童报告,在父母离开后,自己面临心理方面的问题,金钱和物质补偿不了远离父母的痛苦,这种痛苦甚至可长达 10 年之久。Gill,Birmaher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取决于许多个体的、家庭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过往精神疾病病史、暴露于创伤和早先已经存在的依恋障碍。

2003 年对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一般能较好适应社会并得到有力的社会支持,也能与家庭成员融洽相处,父母外出没有对其社会化、行为、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而在斯里兰卡,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较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未成年怀孕、滥用药物、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问题上有更大的风险。在摩尔瓦多,1993 - 2000 年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与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的增加有很大关系,其中 60% 的犯罪者是留守儿童。在墨西哥,父亲的缺席使儿童出现了问题行为,61% 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被遗弃的感觉。

综上所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研究的时间早,研究地域、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研究内容涉及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背景、规模以及因父母迁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外移民留守儿童有许多相似之处,已有研究对认识和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国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篇二

1.1 湖南遭遇反补贴调查的总体概况

资料来源:湖南省商务厅网站

自2004年以来, 中国频繁遭受国外的反补贴调查, 数量之多、频率之快, 涉及产品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在全球贸易经济史上是罕见的。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 同样面临反补贴调查的威胁。上面是2004年以来, 湖南省遭受的反补贴调查情况表。

1.2 湖南遭受反补贴调查的特点

1.2.1 涉案数量越来越多

2004年, 我国遭遇了第一起反补贴调查。从2010年3月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案件中, 涉及湖南企业的案件就达到了14起之多。单2009年一年, 涉及湖南省企业的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案件就达5起, 反补贴案件数迅速增加。

1.2.2 涉案产品范围越来越广

涉案产品由2004年的华钢制紧固件, 到铜版纸、复合木地板、非公路用轮胎、无缝石油套管、未加工橡胶磁、柠檬酸及柠檬酸盐、拖式草地维护设备、油井管、钢格栅板、铝挤压材、石油管材等, 涉案产品的范围越来越广。

1.2.3 涉案金额和征税幅度越来越大

从全国来看, 涉案的金额由过去的最多数百万美元增加到上亿美元, 单个案件涉案金额也在不断增加, 湖南省企业的涉案金额也由过去的数百美元增加到上亿美元。2005年11月21日, 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铜版纸提起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调查, 湖南涉案企业为湖南奥利经贸发展有限公司, 涉案金额为180美元;2007年7月31日, 美国立案对来自中国的非公路用轮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湖南的大成轮胎有限公司为涉案企业, 涉案金额123万美元;2009年4月, 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油井管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涉案产品金额为3.8亿美元, 湖南涉案企业衡阳钢管集团公司涉案产品金额达2.15亿美元, 在我国出口涉案企业中排第2位, 该案是迄今为止外国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最大案值的案件。

1.2.4 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

目前, 美国和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数起反补贴调查, 而且来势迅猛。此外, 欧盟、澳大利亚、印度等中国较大的贸易伙伴争相效仿, 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而且, 目前已有76个国家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地位国家, 所以, 今后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它们随时都有可能向我国产品抡起反补贴的大棒, 毫无疑问, 肯定也会涉及到湖南的某些外贸企业。

2 湖南外贸企业遭遇反补贴调查的原因分析

湖南外贸企业在短时间内之所以屡遭国外反补贴调查, 既有其外部因素, 也有其内部因素。

2.1 外部原因

2.1.1 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树立

加入WTO之前, 一些发达国家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认为中国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以及制成品价格并非由市场因素决定, 因此反补贴法不适用于中国。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 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不断得到承认, 反补贴问题随之而来。2005年美国为打开缺口, 专门修改“反补贴调查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条款, 认为应该对华采取反补贴措施进行贸易救济[2]。美国态度的重大转变, 预示着矛头直指我国政府的反补贴调查可能进入高发期。而且, 这两年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越来越多, 已有76个国家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地位国家, 按照国际惯例, 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就有可能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诉讼调查, 并实施反补贴保护措施, 从而导致更多国家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补贴调查。

2.1.2 国际贸易顺差加大

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国的市场都面临着“狼多肉少”的状况。我国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相似, 出口产业结构趋同, 这也必然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和这些国家出口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较强, 在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自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 贸易不平衡情况越来越突出[3]。例如,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2.1万亿美元, 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湖南2007年完成进出口总值968987万美元, 累计贸易顺差335697万美元, 同比增长18.4%。中国对国外出口贸易顺差增长过快, 这势必会影响这些国家国内企业的发展, 这些国家也就会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企业。当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工具都不能遏止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之后, 国外进口竞争产业和有关政策都无法抑制援引反补贴工具打击中国出口商品的强烈冲动[4]。

2.1.3 执行WTO规定的补贴政策还不到位

加入WTO后我国在补贴方面需要承担《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多边贸易体制项下有关补贴的各项法律规定, 以及我国入世议定书承诺的有关义务等。我国政府目前已在中央政府一级逐步取消了过去的各种补贴, 但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考虑, 通过信贷、税收、电价、运价等措施, 对很多产品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 湖南同样有着类似的情况。随着美国、欧盟等反补贴措施最主要使用者对我国各种补贴政策和信息关注程度的加大, 这种补贴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很可能招致反补贴调查。

2.2 内部原因

2.2.1 企业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湖南约有80%出口产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洲。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 2007年, 对这三大市场的出口总额为57.52亿美元, 占全省的85.74%。从出口国别 (地区) 来看, 对香港、美国、印度出口排前三位, 分别为81220万美元、68088万美元、44030万美元, 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2.45%、10.44%、6.75%,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大量低廉商品的涌入, 给国外的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2 出口商品结构失衡

近年来贸易摩擦迅速增加, 出口量不大, 但贸易摩擦频频发生, 与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有关。湖南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 出口产品中, 传统的、在国际市场中竞争激烈的产品多, 而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出口少, 虽然机电产品出口有大幅增长, 但所占比重不高。在商务部公布的2005年至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中, 190个国内出口名牌榜上有名, 而湖南仅有一个:华联瓷业。湖南外贸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增长方式, 是贸易摩擦频发的主要原因。

2.2.3 营销方式单一落后

我国加入WTO后,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湖南的外贸企业虽然发展相当迅速, 但私营企业占着相当大的比重, 大多数私营出口企业缺乏现代营销知识, 对国际市场缺乏总体了解, 打入国际市场主要靠低价战略。还有一些企业缺乏对进口国消费者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 并且不重视款式、包装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导致“好货”卖不出“好价钱”, 使中国产品虽享有“价廉物美”的美誉, 却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一些企业不能根据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致使某些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 导致过度竞争, 甚至恶性竞争[5]。这会造成对他国产业的伤害, 容易引起他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

2.2.4 出口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差, 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国出口企业只知道增加产品出口创汇, 对重点出口产品和重点出口市场的信息捕捉、分析、传递非常弱, 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动态更是掌握的非常少,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 很多企业都缺少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或者缺少对有用信息的甄别能力, 预警的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我国的众多企业还是对预警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参与行业协会等活动也并不积极。再加上行业协会工作效率不高等原因, 反补贴调查的预警信息就不能很快传达到所有被影响的企业中, 使企业经常处于消极观望状态, 限制了预警机制的充分发挥。这样就容易使出口企业陷入反补贴调查的纠纷之中。一旦摩擦发生, 要么就必须动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搜集信息加以应对, 要么干脆不应诉, 任人宰割。

2.2.5 对案件应对的重要性、必要性、特殊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一些企业遭遇反补贴调查不积极应诉, 也助长了国外对我采取反补贴调查的行为。在实际的反补贴案件诉讼过程中, 部分行业和企业还不能熟练运用补贴与反补贴规则, 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观念认识存在差距, 出口企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对待反补贴应诉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 遭遇国外反补贴调查不应诉的现象仍较普遍, 这不仅给湖南省产品出口造成了不少损失, 丧失多年开辟的市场, 而且助长了有些国家肆意对华反补贴的气焰。反补贴案件虽然是政府应对, 但最终反补贴税是转嫁到受补贴的涉案企业 (行业) 的, 从而达到限制或阻止企业出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商务厅规划处.湖南商务情况通报[EB/OL].http://www.hunancom.gov.cn/swtj/742.htm.

[2]龙彦.国外反补贴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魅力中国, 2010, (05) .

[3]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反补贴应对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EB/OL].http://www.mofcom.gov.cn.

3.国外青年自组织现状研究 篇三

【关 键 词】自组织 青年自组织 国外青年自组织

一、青年自组织概念界定

青年自组织的提出与“自组织理论”、“自组织”有关。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物理学的系统理论,但是如今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自组织”。德国物理学家H.Haken认为,如果一个系统不靠外部指令,其系统本身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它主要是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而所谓青年自组织,国内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描述,安建增认为青年自组织是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组织章程和组织框架的青年非政府组织。董悦等学者给出的的概念是:青年自组织是指既没有到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拥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备案的,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活跃的青年组织,是青年出自年龄特征或自身特殊的利益和需求,为实现某项目标并根据一定的规章进行活动的集体。从自组织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青年自组织是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由三个以上的青年人经相互之间频繁的交流沟通,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自发形成核心人物,其结构功能日趋复杂化,并与外部环境保持持续联系的特殊青年群体或青年组织。

二、国外青年自组织的现状及特征

虽然青年自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甚至更远,但严格意义上的青年自组织则出现于近代工业化以来的西方社会。1815年6月诞生的德意志大学生协会,被认为是早期青年组织的典型代表。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青年自组织不仅分支机构数量众多、参与人员广泛、组织结构也比较完善,而且其地位和功能也不断提升。各国青年自组织在规模上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国际化的发展,国外青年自组织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进军,步伐迈向国际化的发展势态也更加明显。国外青年自组织具有以下几点主要特征:

1、公共性和政治性突出

在西方两党或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下,国家内权利、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比较浓烈在这种环境中催生的青年自组织多以带政治色彩的压力团体存在,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共领域。比如,美国青年自组织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就相当广泛,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权益保障、加强青年与社会的沟通、失业和职业培训、残疾人和移民问题、发展性教育问题、防止滥用药物和吸毒问题等。国外青年自组织大都是某一群体或党派利益的代表,它们执行着向政府、社会反映其集体的利益需求,通过群体力量给政府施压,使政策的制定倾向有利于本群体或党派利益的方向。这种方式是青年国外青年公民表达政治立场,实施自治、向政府问责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国外青年自组织虽然涉及领域广泛,但公共事业领域却是大多数国外青年自组织都参与的,就算是趣源性的国外青年自组织也会参与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专门针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青年自组织更是为数众多。

2、生存环境宽松,社会支持力度大

在很多西方国家,青年自组织可以在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中生存、发展。其一,国外青年自组织的身份、地位一般都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而且有的国家还会出台相关的立法以保护和鼓励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其二国外青年自组织通过一定的程序较容易得到社会公共资源的扶持。在美国就有针对各种青年自组织的直接减免税务的相关规定。其三,在国外国家政府通过合作,承包等方式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邀请青年自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这种方式成为激励青年自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促进青年自组织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3、管理规范,信息畅通,运作成熟,生命力强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外青年自组织大都具有细致的组织成员权利义务说明和完备的管理规范,它们是组织成员协商的结果,所有成员都同意遵守这一共同协议。组织所作出的各项决定,及各项活动的参与等等都是组织成员出于自愿,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的。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年自组织之一——基督教男青年会(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其各级YMCA联盟与YMCA会员之间不存在领导关系,主要起到一种代表和协调作用,通常也不直接组织活动。各地方性的YMCA面向所在社区、独立规划组织其活动和计划。除此之外得益于西方社会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国外青年自组织历史根基深厚,较早建立了完善的本土化的组织机构体系,以此为沟通渠道,密切了组织成员的联系,保障了组织的凝聚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外青年自组织通过很多中介性的服务机构与政府、社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保持了信息畅通。完备的管理细则,民主自由的管理方式,畅通的信息渠道,这些就是为什么国外青年自组织能获得长久生命力,有的甚至历时百年不衰而且不断壮大的秘诀所在。

三、国外青年组织的发展趋势

1、自身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组织职能的变化趋势

(1)国外青年自组织的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非正式化、无边界化和国际化取向。首先,他们需要更为灵活的、平等的和更加高效的组织。因此,组织结构更加简约化、扁平化。其次,随着青年组织发展取向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大量服务性的组织、休闲型的新兴组织不断出现,当代青年组织也不再拘泥于已有的正式化组织模式,而是在原有组织模式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新颖、实用、为广大青年所喜闻乐见的非正式化青年组织模式,形成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交融发展的格局。最后由于组织的非正式化,成员流动性加大,出现无边界组织趋势。加之现代通信和交通的发达,使组织成员扩大到国际范围的同时组织活动范围也出现国际化的趋势。

(2)组织目标转向公益化和社会化。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的青年自组织在满足组织成员需求的同时也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自组织的形式提供公共物品,参与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大众。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青年主体意识的彰显、对自由与权利的崇尚,青年自组织倡导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新的社会思潮,其目标将逐渐向满足社会需要、服务青年生活、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为主要的旨向。

2、社会地位,角色的发展变化方向

(1)青年自组织与政府由相互独立转向合作伙伴关系。从政府角度看,随着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其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政府越来越认识到青年自组织在青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青年自组织由于自身规模的扩大,参与领域的拓宽,及青年需求的变化和提高等原因,在管理和资源上有些力不从心,发展瓶颈凸显。它们希望得到政府不仅在物质资源上的支持,更要在政策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上给予帮助。

(2)青年自组织人员职业化,成为青年就业的新途径。随着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壮大,组织活动的专业化逐渐加强,组织管理的的难度和工作量也与日俱增,越来越需要专职人员参与组织的日常管理活動,这就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就业岗位,拓宽了青年就业的途径。出于组织活动专业化趋势加强的要求,就职这些岗位的青年一般要通过相关的资格考试才能正式上岗。

四、国外青年自组织对我国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青年自组织的研究及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我国青年自组织发展及引导的一些启示。

1、创造宽松的外部制度环境,保持青年自组织的独立性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青年自组织给予正确定位和合理分类,引导他们健康有序发展。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在政策引导,制度规范的情况下尽量下放相应的权利,避免直接参与其组织活动,保证青年自组织真正成为为青年服务、反映青年诉求、代表青年利益的相对独立的组织。

2、加大服务性工作投入,在资金以及管理技术等软硬两方面给与扶持

通过健全政府服务购买机制、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开展社团领袖培训等,为青年自组织提供资金、场地、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推动自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开展有益活动。由于青年自组织成员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活动领域的拓宽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很多青年自组织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急需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给于支持和指导。

3、建立专门的中介性质的组织结构体系提供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构建政府与青年自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保持信息对称,加强与政府合作,鼓励其参与社会管理,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在我国共青团要在承担政府青年事务方面积极探索,建立青年自组织的服务平台,以加强联系、提供服务、开展活动为手段,把更多的自组织凝聚在体制内青年组织周围。

参考文献:

[1]李辉,练庆伟.国外青年组织发展的特征[J].当代青年研究2008,(07).

[2](俄)奥列格·雷日诺夫.向洋.编译,1991年以来俄罗斯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3,(03).

[3]马春雷,美国青少年组织观察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4,(09).

[4]高金鹭.英国青年社团组织的新变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2,(06).

[5]安建增.中美青年自组织生成逻辑的比较分析[J].青年研究,2008,(07).

4.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现状与趋势 篇四

2.1 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科技等都在影响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进程。因此,“整个社会和体育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体育社会学中最时兴的研究中心”。[2]

2.1.1 体育与政治的关系

曾有些人认为,体育就是体育,它与政治毫无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不少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体育经常也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服务,体现国家的意志,得到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3]体育的发展由此而得到了来自外部的强大的动力。因此,各国体育工作者在制定本国的体育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到政治这一重要的因素。日本体育社会学家认为:“日本的体育已被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所渗透。虽然它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但是它却获得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4]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和东欧阵营的分崩离析,致使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西方文化在这些国家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引起体育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突出地反映了体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这些变化也引起全世界体育社会学家的兴趣,成了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一个热点。[5]长期以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竞技体育被国家垄断系统所推动,造成了大众体育因经费缺乏而未能得到发展。9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体育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政策就是在国民健康第一的前提下发展大众体育。然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一政策是难以奏效的。

体育社会学的发展需要独立、自由思考的环境。因此,在开放的社会中,研究者选择课题经常是从个人偏爱出发的。然而,“近来,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在科学家的磋商下,执政当局显然已经建立了一些研究项目的次序,如果一个人希望他(她)的研究项目获得财政的支持,建议他(她)考虑那些政府优先的项目。”[2]这就是说,即使是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者,也不得不把政治作为选择研究课题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2.1.2 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原来,相当一部分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大众体育主要为福利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运动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社会对体育设备、管理、指导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各种体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经费投入。这些资源和经费主要是从体育“外部”社会获得的,除了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外,还要靠商业的运作,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因而,多数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受商业主义、政治色彩和群众娱乐的影响。不久前,

5.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 篇五

组织文化研究在八十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出现了四个走向:1. 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2. 企业文化 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3. 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4 .企业文化诊断和评估的研究。

1 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

九十年代,西方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的探讨发展到企业对文化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如:企业文化与组织气氛(Schneider, 1990)、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Authur K.O.yeung,1991)、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Myles A.Hassell,)、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Oden Birgitta,)等,其中具代表性的有:

1990年,本杰明・斯耐得 (Beenjamin Scheider) 出版了他的专著《组织气氛与文化》(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 ), 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影响组织气氛,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以及对组织的奉献精神,最终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益。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效益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1990年,霍夫斯帝德(Hofstede)及其同事将他提出的民族工作文化的四个特征(权力范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和不确定性回避)扩展到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增加了几个附加维度,构成了一个企业文化研究量表。

,爱德加・沙因(Edgar.H.Schein)的《组织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第二版出版,在这一版中,沙因增加了在组织发展各个阶段如何培育、塑造组织文化,组织主要领导如何应用文化规则领导组织达成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使命等,他还研究了组织中的亚文化。,爱德加・ 沙因与沃瑞・ 本尼斯(Edgar H.Schein &Warren G.Bennis) 出版了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生存指南》( The 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其中用大量的案例说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19,特瑞斯・迪尔(Terrence E.Deal)和爱兰・肯尼迪(Allan A.Kennedy)再次合作,出版了《新企业文化》(The New Corporate Culture),在这本书中,他们认为稳定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他们探寻企业领导在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满足工人作为人的需求之间维持平衡的途径。他们认为,企业经理和企业领导所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和谐的企业运行机制,汲取著名创新型公司的经验,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2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

1991年, 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 Kim S.Cameron and Sarah J.Freeman 发表了”文化的和谐、力量和类型:关系与效益“(Culture congruence,Strength,and Ttype: Relationships to Effectiveness)的研究;他们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以334家研究机构为样本,研究了文化整合、文化力量和文化类型与组织效益之间的关系。

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 科特教授和詹母斯・ 核斯克特教授(John Kotter & James Heskitt) 出版了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在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 22个行业 72 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列举了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并用一些著名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John Kotter &James Heskitt,1992)。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还有:1995年R.K.Divedi 的《组织文化与经营业绩》(Organ zational Culture & Performance)和19 Daniel R.Denison 的《企业文化与组织效益》 (Corporate Culture &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3 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

1991年,英国的JAI出版公司的《组织变革与发展》(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第5卷刊出了五篇关于组织文化的论文,其中,有关企业文化测量的论文有三篇:(1)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 Daniel R.Denison and Gretchen M. Spreitzer“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竞争价值的方法”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de velopment:a competive values approach),主要介绍了竞争价值框架,描述在此框架下所定义的四种主要的文化指向,目的在于探讨竞争价值模型对于研究组织文化的用途; (2) 克罗拉多大学工商研究生院的Rayamond F. Zammuto 和华盛顿.美国医学院学会的Jack Y.Krakower“ 组织文化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他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混合研究的范例; (3)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Robert E.Quinn and Gretchen M.Spreitzer “竞争价值文化量表的心理测验和关于组织文化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The Psychomentrics of The Competing Values Culture Instrument and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Quality of Life)表明不同文化类型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

1997年,Pierre DuBois & Associates Inc.出版了一套组织文化测量和优化量表(Organizatioal Culture Measurement and Optimization)其中包括用于组织分析的模型和用于组织文化研究的步骤。其模型包括七个方面:(1)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

市场竞争等);(2)管理哲学(包括使命、价值观、原则等);(3)对工作情景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决策过程等);(4)对工作情景的知觉(包括对工作的知觉和对管理的知觉);(5)反应:组织行为(包括工作满意度、 工作压力.工作动机和归属感等);(6)企业经营业绩(质和量两方面);(7)个人和组织变量(包括年龄、职位、个人价值观等)。

4 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

1992年,Roger Harrison & Herb Stokes 出版了《诊断企业文化――量表和训练者手册》(Diagnos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__Instrument and Trainer s Manual)他们确定了大部分组织共同具有的四种文化,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企业进行相应的变化,这种诊断可用于团队建设、组织发展、提高产量等。

,Kim S.Cameraon & Robert E.Quinn 出版了《诊断和改变企业文化:基于竞争价值理论模型》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work),这部专著为诊断组织文化和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为理解企业文化提供了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改变组织文化和个人行为方式提供了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关于组织文化评估的专著还未见正式出版,但是,1997年,David E.Birren. Richard Seel, Cliffrh 等在因特网上的讨论却十分热烈,主要是关于企业文化评估的维度和方法。

年7月18-21日,在美国波士顿召开了企业文化大会,这是一次企业文化研究专家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探讨的会议,其主要议题有:Terrence E.Deal的“理解现存文化的类型:确定你的组织的优势和缺陷”(Reading Existing Culture Pattern:identifying Your Organizational sStrengths and Weaknesses),.Jerry Greenfield de的“增加Ben &Jerry公司员工与顾客的忠诚” (Increasing Employee and Customer Loyalty at Ben & Jerry), Gary Bosak de 的“塑造和维持Sears公司的文化”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Culture Change at Sears,oebuck and Co)。

7月3-7日,爱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教授在美国的Cape Cod 论坛举办为期一周的讲座,其主题为“过程咨询、对话和组织文化”(Process Consultation, Dialogu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第一,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第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虽然也有专家学者的介入,但是由于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因此,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根据对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了解和对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 , 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三, 加? 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探索的发展而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践意义在于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供具有可操作化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吴江霖 《心理学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年 P 208

徐联仓 《组织行为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社,1993年 P 14-18

6.国外营养师的现状 篇六

在国外,营养师是健康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他们出现在医院、保健机构、诊所、社区、学校、政府、食品和制药工业、餐饮企业、研究机构、健身中心、私人训练及咨询等各个不同的领域中。

诊所营养师:负责确诊病人的营养问题,列出保健计划,并监督饮食变化的有效性。通常他们在医院、社区健身中心或保健机构工作。在那里,他们解决体重控制、饮食营养、心脏病、癌症、儿童和老年人等方面的医疗保健需求。

餐饮服务管理:营养师加盟到餐饮服务管理行业中,使得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零食小点都能够安全、卫生、成本经济地预备和配送。他们掌管餐饮服务的地点是医院、保健机构、学校、高等院校和商务场所。

营养咨询师:为个人、机构、商务组织和媒体提供有关营养、食疗和餐饮服务等方面的专家建议,他们经营的是自己的私人咨询业务。

保健营养师:他们在保健领域工作,了解大众的营养需求,确认社区中的营养问题,并发展营养教育项目和健康促进战略。通过在社会公共保健领域和社会服服务。务部门的工作,保健营养师们向其他公众部门、专家和公众提供讯息与咨询性。

社区健身中心营养师:这些营养师与社区和个人进行合作,目的在于提高其营养水平,抵御疾病,增进对饮食的关注以及提高个人对健康的控制能力。

教育领域中的营养师:在饮食学、护理学、医药、制药及配药、牙医学、食品生产和儿童保健等方面,他们对学生开设营养学、食品化学和餐饮服务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小学、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医院都有所开设。

商务领域中的营养师:在商务背景下,营养师们协助各自的领导进行研究,帮助促进生产,对管理和市场提出专家性意见。在营养师们的帮助下,食品和制药公司、市场协会和餐饮服务供应商得以生产出更好的食品和营养产品并投放市场。

7.谈国外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篇七

1 国外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1.1 氯盐对混凝土的劣化破坏

盐害的问题是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研究的重大课题, 特别是Clˉ在混凝土中扩散渗透的研究, 已成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研究课题。近年来, 为了搞清这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关系, 国外做了许多研究。

1.1.1 关于混凝土中临界的Clˉ含量的研究

1) 美国的Breit对砂浆的试验。Breit对含有Clˉ溶液的砂浆做电极试验, 得到如下结论:腐蚀开始的全Clˉ含量是水泥量的0.25%~0.75%, 试验砂浆配合比中, 掺入水泥用量0.25%以下的全Clˉ量, 不发生腐蚀。但是从Breit的试验中, 还不能确定发生腐蚀的极限Clˉ浓度。

2) 日本学者的试验。宫川配制了W/C=0.50的混凝土, 在其中埋设黑皮的异形钢筋, 在20℃, 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中埋放了3年, 得出结论:对生锈面积明显上升的Clˉ含量是2.5kg/m3, 如以对水泥质量比来表示为0.6%。但是此结果是在试验室用认真细致制作的试件进行试验得到的, 也还不能说明得到了临界值。

1.1.2 关于混凝土中Clˉ迁移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Clˉ迁移过程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水泥种类、混凝土掺合料、水泥用量、护养、集料影响等, 如:粉煤灰能提高抗Clˉ扩散性, 原因是粉煤灰表面或其周边生成的反应物, 使孔隙结构连通性中断, 称之为孔隙结构中断效应。 (Li/Roy的研究)

1.1.3 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Clˉ的扩散

研究荷载作用下, 混凝土中Clˉ的扩散, 使预测Clˉ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劣化破坏更科学和符合实际。

1.2 混凝土中性化的劣化破坏

混凝土中碱性低下的现象称之为中性化, 碳化即中性化之一。混凝土中性化之后, 失去了对钢筋的碱性保护, 使钢筋锈蚀, 因此, 混凝土的耐久性与中性化有密切关系。中性化对混凝土体积变化、孔结构变化、组织结构有重大影响, 此外, 如果表示出中性化进行的方程, 则可以计算混凝土寿命。

1.2.1 中性化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

1.2.2 混凝土寿命计算

1) 日本学者中性化计算方法:

求出P=P0和P=f乙t乙的交点t, 即为结构的寿命。

其中:D———保护层厚度;Ct———中性化平均深度;P0———结构需要补修时的腐蚀概率。

2) 德国学者中性化计算方法:

其中:y———碳化深度;D′———碳化混凝土中CO2的有效扩散系数;C0———大气中的CO2浓度-0.03%;m0———单位体积混凝土吸附CO2的质量;t———混凝土寿命。

1.3 冻融对混凝土的劣化破坏

混凝土冻融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一大难题, 混凝土在抗冻融/除冰盐冻融作用时, 关于劣化机理的问题非常复杂, 从1955年Powers发表了相关的理论开始, 直至今日, 对冻融实际破坏的理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在此对各国抗冻融/除冰盐试验或标准做出总结。

混凝土冻害的劣化过程, 在客观上的反应是表面剥落和内部出现裂缝, 姑冻融试验方法中, 必须能检验混凝土的抗剥离能力, ASTM c672、ASTMc1262、CDF、CIF试验均可。获得混凝土抗剥落能力, 但我国抗冻融试验方法中没有这方面要求, 并且我国目前还没有盐冻法。

2 关于我国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 是公认的难题, 并且有着广泛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已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 为尽快地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标准和耐久性设计规范, 在研究工作中要注意耐久性微观机理的研究与工程损伤统计数据积累相结合, 快速模拟试验和简便的现场实测并重, 工程材料和工程学科的交叉。

此外,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有很多, 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工作不应偏重于单一破坏作用, 对于综合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必须着重研究。同时, 我们不能设想等待研究成果很成熟, 再制定标准和规范, 应该根据现有成果加以实施, 并且不断细化、定量化和深化。

3 结束语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还包括很多, 如混凝土的强度、渗透性、碱集料反应、掺合料、保护层厚度、水泥品种、环境温度、湿度、CO2含量、冲刷、磨损、撞击、机械疲劳等等。

本文主要从Clˉ, 中性化、冻融破坏等因素入手, 以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成果和理论, 论述当前国外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现状, 对于其他因素方面不予以赘述, 读者可参考有关资料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1]冯乃谦, 邢锋.混凝土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冯乃谦.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3]冯乃谦, 路新瀛, 郝挺玉等.耐久性100年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1998.

[4]张誉, 蒋利学, 张伟平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5]日本建筑学会.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选建筑物耐久設計施工指針 (案) .同解説[M].東京:2004.

[6]笠井哲郎.日本の大型土木·橫选物:中硅會高性能混凝土年會上特邀报告[R].2002.

[7]T.U.Mohammed, N.Otsuki, M.Hisada and H.Hamada.Marine Durability of23Years Old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Proceeding//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rability of Concrete, ACI SP-192, June 2000.

[8]S.L.Sarkar, S.N.Ghosh.Minneral Adm:xtures in Cement and Concrete[J]ABI, 1993.

8.国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篇八

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各国教育发展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地理课程改革往往具有很好的先导性和可借鉴性。基于新课程背景,我国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国外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本文主要以我国对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地理课程改革所作研究成果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对国外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1. 研究美国地理课程改革现状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结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到90年代基于标准、生活化地理为地理课程教材编写依据,体现美国地理教材内容选择逐渐由注重理论向突出实用转变;内容组织由注重表述向重视探究转变,内容表达更加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地理实验设计与过程强调多样性、实用性、探究性与层次性,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包括概述、地理学科知识、地理技能与方法、地理观点等。实施过程中重视地理课程对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性、凸显地理核心技能培养、地理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等特点。美国中学地理教科书虽未统一教材,但注重通过地理活动以获取经验、强调体验式问题解决,并采用专栏形式组织内容,有助于提高学习地理兴趣和学生地理素养。美国生活化地理课程标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州对课程标准执行参差不齐、内容标准操作性不够强、地理教师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入了解、地理课程地位不高等。

2.研究英国地理课程改革现状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分为教学目标与说明、关键阶段1~4学习计划、地图三大部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技能,特别强调国际教育和环境教育。《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草案)》明确提出“地理教育最主要的是国际教育和环境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等系统地理知识为主,区域地理比重相对较少。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反映当前世界地理教育发展新趋势。

从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可以看出世界地理课程发展具有以下趋势:世界地理教育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向发展;综合考虑地理教育整体设计以照顾不同能力学生差异;突出能力培养和重视野外实习,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及时反映地理科学最新成果,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目前,英国中小学地理教育“正处于危机时期”。造成地理教育危机的直接原因是20世纪末英国地理教育改革,这场改革主要受内外因素影响。内部因素:地理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甚至出现大量非专业教师任教。外部因素:官方教育政策过度重视考试成绩以及文化重建主义影响;中央政府加强对学校的监控和管理;国家地理课程文本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教育系统内部国家课程政策、地理教师和学术团体之间没有达成协调一致关系。

3.研究德国地理课程改革现状

德国作为传统教育强国,地理学教育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德国的实科中学、综合学校与完全中学等各类学校都开设地理课程。从5~13年级均有地理课,其中学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为必修课程,课时较多,中学高级阶段则为选修课程,课时相对较少,且整个中学阶段连续开设地理课程强,课程地位较高。中学初级、中级阶段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穿插专题地理,中学高级阶段以专题讲述人文地理为主,结合区域地理实例。德国地理教材编写由地方负责,类型多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贯通,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专题相互穿插,实用性强。但地理教材使用有限期,5年后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更新、修改和完善,出版供应新的教科书,利于提高教材质量。

4.研究加拿大地理课程改革现状

加拿大地理课程融入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由于加拿大只有指导性教学大纲,尚未统一教材,教育部只对中学课程设计提出最低限度要求和原则性规定,其目的在于给学校留有余地,使校长和教师能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具体设计。因此,加拿大地理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特点:课程设计权利交给学校和地理教师,以多元文化角度开发地理课程;借助多种资源创设丰富学习情境;学习方式多元化并以体验学习为主;以质性评价为主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这些都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5.研究日本地理课程改革现状

日本于2003年4月全面使用新编地理教材,教材内容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且教材版本多达20余种。目前日本地理教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突出时间与空间概念,强调地理事物发展过程;重视学生自身体验,强调学生调查、考察及分析与综合能力;重视区域性与区域联系;加强“近邻国家”学习,内容表达丰富鲜活;由近及远,结合身边事物学习世界地理知识。200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最新的《高中地理学习指导要领》,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构成、课程处理建议等,将地理分为A和B,这三部分在A和B课程中各具特点,其中课程目标注重态度、能力等多维目标达成;注重过程、方法与能力培养;注重现实感与爱国心培养,课程内容更多体现生活气息、突出实践运用;重视知识联系、注重综合性学习。这些特点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二、国外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特点及研究中存在不足

通过对国外部分发达国家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现状相关文献研读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地理课程改革呈现如下特点:地理课程内容组织重视地理经验学习,突出地理实用价值,特别强调环境教育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地理课程目标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地理课程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且地理课程开设年限较长;地理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参与度,教学方式手段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2003年我国新课程施行以来,加强对国外地理课程改革探索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研究,对地理课程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深入研究较少;更多关注国外中学地理整体研究,对具体某一地方或某一教学过程研究较少;更多关注对国外地理课程的质性研究分析,而对量性研究分析较少;对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研究方法更多集中在历史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未能很好对其深入研究。

三、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交流与合作逐渐加强,人类科技也在快速发展,地理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地理课程改革应进一步加深对地理课程开发研究、地理教材设计与编写、地理教学与评价改革等方面研究。为此,可作如下探讨。

*逐步提高地理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课程中地位,促进中学地理课程连续性,解决九年级与高三年级未设置地理课程的问题。

*进一步修订地理课程标准,特别是对地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应进一步深化,使地理课程标准更具操作性。

*编写地理教材过程中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以生活中地理知识为主,鼓励多版本教材发行,处理好教材使用与教学考试间关系。

*地理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学内容注重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接受程度,更好激发地理学习积极性。

9.国外共产党现状及前景 篇九

目前,世界上约有100个国家127个仍保持原名的共产党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苏东剧变前世界共产党总数是180多个,剧变之初降到120多个。此外,还有20余个从过去的共产党改名或分裂出来的党),党员总人数约700多万(不包括中共),党员人数过万的共产党有30个,执政和参政的共产党约25个。共产党从地区分布看,亚洲29个,非洲8个,欧洲55个,大洋洲3个,美洲32个。从国外共产党力量现状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原苏东地区国家和越朝老古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表现各有不同。

(一)发达国家大多数共产党仍保持原名称,但力量有所下降,一些小党小组织还在为自己的生存问题而努力。

发达国家共产党受苏东剧变的冲击最为严重,力量损失很大。西欧地区尚有21个共产党,近百万党员,力量和影响较大的有法国共产党(现有党员约14万)、葡萄牙共产党(现有党员9万)、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现有党员9.6万)和意大利共产党人党(现有党员3.5万)、西班牙共产党(现有党员4万多)、希腊共产党(现有党员约3万)。还有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现有党员约7万),是原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的继承者,虽不是共产党称谓,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在德国东部有一定影响。在北欧地区的芬兰、丹麦、瑞典、挪威等国仍有多个共产党组织。这些党的党员数量多则几千人,少则几百人。美国共产党(现有党员约8000人)主要是由一些左派和反政府人士组成,但是美国的合法政党。日本共产党(现有党员约40万)是目前日本所有政党中组织最为严密的政党,基本形成覆盖日本全国的组织网,党支部发展到2.5万多个。该党在日本政治生活中有一定影响,在一些县、町中的作用明显。

共产主义仍是多数发达国家共产党继续坚持的奋斗目标,但主张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通过民主的道路来改造现行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主张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价值观。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在西欧许多共产党内部,存在着传统派与现实派两种势力的斗争,这种分歧导致一些分裂,有的正面临分裂的危险。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社会阶级结构日益变化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盛行的情况下,西欧国家的共产党很少能提出有吸引力的政策主张,影响力大为削弱。法共前主席罗贝尔・于等人认为,在欧洲,“不管什么类型的共产党,无论其名称如何,无论其参政与否,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维持生存,对像北欧、英国等国的小党而言,始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原苏东地区共产党力量继续存在,一些党内部派别众多,情况比较复杂。

原苏东国家现有共产党约30个,有一定影响的.只有俄罗斯共产党(党员约50万人)、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党员约14万人)、乌克兰共产党(党员11万左右)、阿塞拜疆共产党(党员约6万)、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党员1.6万)等。该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主要是由原来执政的共产党内不同意改变党的名称和性质、仍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派别组成,但多数共产党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共产党。除个别党外,绝大多数政党是合法政党,有一部分党进入议会。在没有改名的共产党中,大部分人数不多,影响较小。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总体而言目前已渡过为生存而斗争的阶段,有的党员人数略有增长,但主要大党面临深刻危机。如俄共近年来,在中右翼势力的夹击下,社会支持率一再下跌,内部分裂,组织队伍进一步萎缩,党员老化,影响力明显不如以往。在国家杜马选举中仅获得12.9%的选票,不再是杜马中的第一大党,明显被边缘化。

(三)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继续在困难中探索。一些政党通过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一些政党仍未摆脱困境。

亚洲发展中国家共产党数量较多,党的力量有强有弱。力量较强的首推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现有党员79.6万人,并有下属群众组织的会员4059万人,是全印最大的左翼政党。印度共产党现有党员50多万人,所属群众组织680多万人。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有党员11万左右。在本国有一定影响的还有叙利亚共产党(费萨尔派)、黎巴嫩共产党,但党员都只有数千人。东南亚有些国家的共产党由于主客观原因,力量一直下降,近年来逐渐销声匿迹。

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一直是左翼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本国政坛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是巴西共产党(约有20多万党员)、智利共产党(约有4・7万党员)等。巴西共支持现在的卢拉政府,动员全党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取得参政地位,党的影响不断扩大。委内瑞拉、乌拉圭等国的共产党的人数只有数千人,在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10.国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篇十

通俗地讲建筑垃圾是建筑产品建造过程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遗弃物。建筑垃圾产生于两个过程:一是建筑产品建造过程。二是建筑产品寿命终止拆除过程。建筑垃圾从使用性上划分三个类型:一是可以直接利用型,如从垃圾中分离出来的木料、砖块等。二是转化利用型,如铁丝、钢筋头、碎砖瓦块。三是不可利用型,如油漆等。

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已达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而堆放和填埋需耗用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运等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又加重了环境污染。另据报道,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建筑类型的施工材料统计分析,每1万㎡ 的建筑施工中,会产生500—600t建筑垃圾。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仅建筑施工中就产生超过4000万t的建筑垃圾,严重地浪费了建筑材料。由此可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已成为社会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按建筑垃圾的来源进行分类如下:

(1)土地开挖:分为表层土和深层土。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2)道路开挖:分为混凝土道路开挖和沥青道路开挖。

(3)旧的建筑物拆除:分为砖和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和灰浆、钢铁等。(4)建筑工地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即工程中没有使用而多余出来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即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木材、金属、纸和其他废料等类型。

建筑垃圾的成分除了金属材料外,绝大部分为混凝土、砖瓦,还有木料、塑料制品、钢筋、铁丝、电线及五金配件,经过拆分、归类后集中回收冶炼,可重新制成金属材料。混凝土、砖瓦等经过破碎、筛选、可作为原料,用于制做砌块、砖及墙板。从理论上看,建筑垃圾是一种再生利用率很高的资源。国外建筑垃圾的排放与利用状况

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索将垃圾变为一种新资源,将其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大产业。据美国“新兴预测委员会”和日本“科技厅”有关专家作出的预测:在未来30年间,全球在能源、资源、农业、食品、信息技术、制造业和医药领域,将出现“10大新兴技术”,其中有关“垃圾处理”的新兴技术列在第二位。

世界上首次大量利用建筑垃圾的国家是联邦德国,在二战后的重建期间,循环利用建筑垃圾不仅降低了现场清理费用,而且大大缓解了建材供需矛盾。至1955年末,循环再生了约1150万m 废砖集料,并用这些再生集料建造了l7.5万套住房。德国现有200家企业的450个工厂(场)在处理建筑垃圾,年营业额20多亿马克。

1997年,丹麦建筑垃圾排放量约为340万t,约占各种垃圾总量的25%。自采用废弃物税收以来,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比例明显增加,如今约有90%的建筑垃圾得到了重新利用。在短短的几年里,丹麦建立了一个以技术方法、科学和组织结构以及管理工具密切结合的联合系统,确保了对主要废弃物流动的控制和对大部分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日本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十分重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将建筑垃圾视为“建设副产品”。从1974年起在建筑协会中设立了“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委员会”,在再生集料和再生集料混凝土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并于1997年制定了《再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此后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拆除混凝土为主的再生工厂。据报道,1998东京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已达到56%。目前在住宅小区的改造过程中,已实现建筑垃场就地消化,经济效果显著。

日本对于处理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因此,他们制订出相应的规范,建造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与再生骨料。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与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

据报道,日本全国建筑废弃物实现资源再利用率已超过五成,其中废弃混凝土利用率更高,有的处理废弃物工厂的规模达到100t/h。目前,日本已经掌握成熟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

美国在混凝土路面的再生利用方面成绩斐然,1984年至1985年间,仅8个州就拆除和再生混凝土路面257公里。目前美国每年拆除的混凝土大约为6000万t。

欧洲共同体国家每年废混凝土的排放量,已从1980年的5500万t增加到目前的16000多万t,而废砖排放量将基本稳定在5200万t左右(不包括欧洲共同体有新成员加入)。显然,废混凝土与砌筑废物的比例已经向废混凝土转移。我国建筑垃圾中的可再生硬质无机组份比例在不断提高,其中废混凝土的比例增幅最大。

总体来讲,国外大多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将其减量化,并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功能。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加工

美国的CYCLEAN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 地回收利用再生的沥青路面废料,大大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使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地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用于发电,每吨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仅剩下2—3kg的有害重金属物质,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

日本建筑垃圾的成分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废料,石膏废品及木材为主。从建筑工地运来的垃圾经过磅后,采用机械和人工方法,按木材、纸片、混凝土、塑料、金属等进行分类,分为粗选和细选两个过程。

3.1 粗选

粗选过程比较简单,主要是用手工方法分检出大块的木材及包装纸箱等,用铲车等工具挑选出大块混凝土。

3.2 细选

将粗选后的建筑垃圾混合物用铲车送人机械流水线、以进一步细分,其生产流程。残渣进行焚烧,以进一步减少垃圾物的体积,对不溶不燃物掩埋处理,大大减少了掩埋物的数量,从而节省了大量土地。分类的材料,废纸,金属及较大块的废木材,可直接卖给有关企业作为原料进行再利用,其余的废混凝土、废塑料及碎木材等,还要进一步处理。

3.3 废木材处理

碎木材由皮带运输机送破碎机进行破碎,经磁选除金属后,经过多级筛分机进行筛分,分为造纸原料,水泥木屑板、刨花板和密度板原料,牲畜垫栏原料及燃料原料等,放人不同的储库内,作为原料供应有关企业。

3.4 废混凝土处理

用抓斗将大块混凝土敲碎,回收其中的钢筋,混凝土用建筑垃圾破碎机进行破碎,经筛分除去砂土,清洗干净的碎混凝土可作为铺路基的材料,还可用作混凝土的集料。日本近年建设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率超过了三分之一。据Et本建设省对74万项工程建设废弃物的调查结果,将其再利用、中间处理以及最终处理所占比例汇总于下表中。从表1可知,再生利用率最高的是混凝土块和沥青混凝土块,而经过中间处理后减少率最高的是混合废弃物与建设污泥。此外,从处理方法上看,排出量约为6700万t/a(除去建设废土),其中再生利用率35.2%,中间处理减少率19.7%,最终处理率59.7%。国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情况 4.1 日本

在日本,建筑垃圾被视为“建筑副产品”,他们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重新开发利用,其再生材料被用于建材的原材料、道路路基、扩展陆地围海造田的填料等等。

日本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生产规模最大的工厂生产量达到lOOt/h。日本政府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的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作适当处理。

4.2 美国

美国每年产生城市垃圾8亿t,其中建筑垃圾3.25亿t,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经过分拣、加工进行转化,再生利用约占70%,其余3% 建筑垃圾“填埋”(利用)在需要的地方。

美国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致可以分为3个级别:① “低级利用”,即现场分拣利用,一般性回填等,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0%~60%;② “中级利用”,即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种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40%。美国的大中城市均有建筑垃圾处理厂,负责本市区建筑垃圾的处理;③ “高级利用”,如将建筑垃圾加工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这部分利用的比例不高)。

美国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完整、全面、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在建筑垃圾管理政策方面,已经演变了“三代”。第一代是基于政府主导的命令与控制方法,通过行政手段实现污染控制;第二代是基于市场的经济刺激手段,强调企业在建筑垃圾产生方面的源头削减作用;第三代是在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实现政府倡导和企业自律的结合,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美国对建筑垃圾实施“四化”,“四化”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化”。美国对减量化特别重视,从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从政府的控制措施到企业的行业自律,从建筑设计到现场施工,从优胜劣汰建材到现场使用规程,无一不是限制建筑垃圾的产生,鼓励建筑垃圾“零”排放。这种源头控制方式可减少资源开采,减少制造和运输成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比各种末端治理更为有效。美国还把处理建筑垃圾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培育,深人探讨如何使建筑垃圾处理形成新的产业。据统计,2O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到本世纪初已增至60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达18000亿美元。

美国政府制定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从而在源头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促使企业自觉的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美国住宅营造商协会正在推扩一种“资源保护屋”,其墙壁是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成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回收来的,所用板材是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 的聚乙烯制成,屋面的主要原料是旧报纸和纸板箱。这种住宅不仅积极利用了废弃的金属、木料、纸板,而且比较好的解决了住房紧张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此外,美国的CYCLEAN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可以100% 的回收利用再生旧沥青路面料,其质量与新拌沥青路面料相同,而成本可降低1/3,同时节约了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大大减轻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对已经过预处理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采用焚烧法进行集中处理。

4.3 法国

CSTB公司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废物及建筑业”集团,专门统筹欧洲的“废物及建筑业”业务。公司提出的废物管理整体方案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对新设计建筑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研究,从源头控制工地废物的产量;二是在施工及清拆工程中,通过对工地废物的生产及收集作出预测评估,以确定有关的回收应用程序,从而提升废物管理的层次。该公司以强大的数据库为基础,使用软件工具对建筑垃圾进行从生产到处理的全过程分析控制,以便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内的不同阶段作出决策。例如可评估建筑产品的整体环保性能;可依据有关执行过程、维修类别,以及不同的建筑物清拆类型,对减少某种产品所产生的废物量进行评估;可以对废物管理所需的程序及物料作出预测;可根据废物的最终用途或质量制订运输方案;就“再造”原料的新工艺,在技术、经济及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作出评价,而且估计产品的性能。

4.4 荷兰

建筑业每年产生的废物大多数是拆毁和改造旧建筑物的产物(石块、金属、塑料和木材的杂乱物)。目前,已有70% 的建筑废物可以再循环利用,但是荷兰政府希望将这个百分比增加到90%,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建立限制废物的倾卸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

4.5 德国

将建筑垃圾分成碎旧建筑材料,道路开挖和建筑施工工地垃圾,如德国环境基金会总部的建筑就是采用了旧混凝土集料。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将垃圾中的各种可再生材料十分干净地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对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垃圾经干馏燃烧处理后有害重金属物质仅剩下2—3k,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占用大片耕地的问题。碎旧建筑材料主要用作道路路基、造垃圾填埋场、人造风景和种植等。

4.6 新加坡

新加坡于2002年8月开始推行“绿色宏图2012废物减量行动计划”,将垃圾减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在建筑领域,建筑工程广泛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理念,优化建筑流程,大量采用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施工量,延长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并预留改造空间和接口,以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同时,对建筑垃圾收取每吨77新元的堆填处置费,增加建筑垃圾排放成本,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

为减少建筑垃圾处理费用,承包商一般在工地内就将可利用的废金属、废砖石分离,自行出售或用于回填和平整地面,其余则付费委托给建筑垃圾处理公司。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场所内,对建筑垃圾实施二次分类:已拆卸的建筑施工防护网、废纸等将被回收打包,用于再生利用;木材用于制作简易家具或肥料;混凝土块被粉碎后加工用于制作沟渠构件;粉碎的砂石出售用于工程施工。未进入综合利用厂的其他建筑垃圾被用于铺设道路或运送至实马高岛堆填区填埋。

新加坡对建筑垃圾处理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新加坡有5家政府发放牌照的建筑垃圾处理公司,专责承担全国建筑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及综合利用工作。建筑垃圾处置公司须遵守有关环境法规。未达到服务标准的,国家环境局可处以罚金,严重的吊销牌照。如非法丢弃建筑垃圾的,最高将被罚款50000新元或监禁不超过l2个月或两者兼施,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也将没收。

在综合利用与处理过程中,新加坡建设局等部门也介人管理。如建设管理部门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将建筑垃圾处置情况纳入验收指标体系范围,建筑垃圾处理未达标的,则不予发放建筑使用许可证;在绿色建筑标志认证中,也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纳入考核范围。国外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法规和政策 5.1 日本

日本对建设副产物处理有一系列完整全面的措施、政策和法律。1970年制定了“有关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称废弃物处理法)。1991年3月,日本建设省实行“再循环法”,提出有效地利用资源。1994年10月制定了“建筑副产品对策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建设副产物再循环政策。1997年月1O月,修改“再循环法”制定了“建设再循环推进计划97”。1998年8月,建设省制定“建设再循环指导方针”。1998年12月,进一步修改了“推进建设副产品正确处理纲要”。2000年5月制定公布“建设工程用材的资源化等有关法律”(简称“建设再循环法”)。2000年6月制定公布“推进形成循环社会基本法”(简称“基本框架法”)。

5.2 美国

美国是较早提出环境标志的国家,美国政府制定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撤回自随意倾卸”。

5.3 德国

德国政府在废弃物法增补草案中,将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比例作了规定,并对未处理利用的建筑弃物征收存放费。

5.4 丹麦

丹麦建筑垃圾循环再生率很高,主要激励措施是对填埋和焚烧建筑垃圾的征税。环保署(EPA)进行的一项分析表明,税收在建筑垃圾再循环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从1987年1月1日起,分配到焚烧或填埋场的每吨垃圾的税收约为5欧元。至1999年,也就是说在12年后,填埋税增加了900%。建筑垃圾循环率提高到了90%。我国存在的差距(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和水平都不高,绝大部分依然是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全国每年生产的4000多万t建筑垃圾,需几万人去分拣。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工人待遇低,专业分拣的人员又很少,大多数可以回收的资源白白浪费掉了。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能力,设备落后。垃圾处理多采用简单填埋和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人们健康。有些城市甚至不做任何处理,导致环境问题加剧。

(4)建筑垃圾处理投资低,法规不健全,建筑业者整体环境意识不高。(5)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落后,大量的手工操作,是产生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7 几点建议

为确保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再生,我国须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1)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没有的技术方案,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无从谈起。国外建筑垃圾的再生技术已经成熟,而我国在此方面刚刚起步,应该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战略和技术方案。科研工作应集中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建筑垃圾回收和利用方法、再生建筑材料的市场化措施,再生材料与环境相容性的分析方法,再生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再生技术的经济性评定等。

(2)立法工作

首先应禁止填埋具有再生价值的建筑垃圾,相应地规定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和堆放,排放单位必须配置相应的处理设施或支付较高的处理费,委托专业机构处理和利用其建筑垃圾。凡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材料或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对于专用的建筑垃圾再生机构,国家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保证他们的正常运营。一旦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法律颁布,就应该通过严格的监督执法来使法律得到确实的遵守,做到令行禁止,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宣传教育工作 要让与建筑垃圾打交道的每一个人都懂得建筑垃圾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宣传和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的最新技术和工艺方法,鼓励全社会利用再生建材或产品。

(4)加大扶持力度

上一篇:党组织书记述职工作情况总结下一篇:何家沟小学2010年秋季开学工作督察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