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2024-09-23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精选17篇)

1.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一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高高在上,以绝对的权威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学生一味的洗耳恭听,习惯于教师讲什么,他们记什么、学什么,根本不会有“异想天开”的时候,也谈不上什么学习热情。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吗?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呼唤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提倡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根据多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着力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二是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比如,教师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可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老师希望你能做到”等激励性语言表露自己对学生的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激励和鼓舞。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又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尽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气奋发向上的动机。教师还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指导,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要求等设计各种教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学生参与的面要广。

比如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某句、段、篇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读;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讲;对于教师提出解决课文重、难点的问题时,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同位讨论等等。同时又要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教师采用各种教法,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如我教《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自学,然后以竞赛的形式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创造机会给学生大面积参与,并把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参与训练,就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神圣殿堂,走进教室,就应该让学生们感受这份浓浓的学习氛围。在我班,我们的墙壁是战地,有各项活动、常规检查、学习竞赛的表格。这样明朗公开的表格式比赛,会让他们群聚过去,一是看自己的成绩,二是观察谁这次不如他,他会在心里窃窃自喜,又有谁这次超过了他,他也会不服气,这种良性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多数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但也有弊端,差孩子每次都排尾,时间长了就失去了信心,有些会变得自暴自弃,有些会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所以,我不会每次都将每个学生的成绩公布出来,而是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公布各次小比赛、小测试的成绩。墙壁上还有学生们的大量的优秀日记、习作。这样做,不但有益于学生们阅读到更多更好更贴近自己生活的作文,还能让学生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享受同学们的赞美,培养自己的信心,热爱写作。我们班有一批学习特认真的好孩子,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班干,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所以,在班级中我会利用一切教育契机,充分展示他们的闪光点,由点及面,在全班形成勤奋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氛围。差生有点滴的进步,比如:今天作业正确率高,或书写工整,或完成及时,都及时抓住进行表扬,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二

新课程目标指出: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改变课程过注重于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 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强调从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探究、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使每个学生的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使学生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目前, 《英语课程标准》已全面开始实施,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我们每一位英语老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

前苏联教育家、教学论专家,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说:“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 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信息, 把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欢乐园,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贪婪的吸吮知识的乳汁。“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效用无穷。” 所以英语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探究、合作, 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培养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 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沟通理解, 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 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 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 客观上的不对等指的是学识的不对等, 但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 尊重他们, 爱护他们, 关心他们, 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 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所, 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 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师要积极引导,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环境

在我们初中英语教学中, 要实现英语的自主学习, 教与学的环境不可忽视。如果我们的学生若整天沉浸于题海中, 隔三差五要应付小考大考等终结性测验, 又怎能谈得上“自主”二字呢?教师如果把精力都花在解题猜题等工作中, 又怎能“冒险”去研究、试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法呢?所以, 在课堂上笔者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交际情景中学, 达到学英语是为了运用英语交际的目的。笔者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小百科提问。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 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学习, 即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 进而善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知识具有双重属性, 它既是知识本身, 又是训练思维的材料。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探索规律, 学习和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从而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地学习。

总之, 英语课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学生参与程度如何, 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 而且要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 在新形势下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作为英语教师, 要一切为学生着想, 充分尊重他们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东峰.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 2009, (07) .

3.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三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69-02

引言

在初中阶段,上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1.彻底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传统意义上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常常实施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求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不要求学生自主地选择与思考,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动机,要求等。常常实施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强加给学生一些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等。因为所讲解的道德知识跟学生相差比较远或者是没有一点关系,最终的结果常常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为此,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非教授道德的有效方式,这是由于所有灌输或者是强制的策略都难以将基本的价值体系当作学生内心的坚定信念。灌输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元化的价值目标,然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彻底地转变之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说教”特点,以及有效地统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与理智能力,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键。

2.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特性,增强学生的主体观念

学生并非天生就存在主体的观念,这要求教师后天的引导和启发,就应当体现教育教学的强大作用。可以说,初中学生的主体观念始终处在“休眠”的状态,它要求教师进行唤醒。初中学生具备活跃的思维,也具备相应的判断和自主思考能力,他们的学习欲望比较强烈,发展潜力非常大,并且常常对体现自身年龄阶段、贴近生活实际的、新颖的教学知识充满巨大的学习兴趣,也想积极主动地进行参与。在激发学生主体观念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在学生的生活中融入主体思想教育和教学知识,应用生活教学与兴趣教学的新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搜集和应用生活实际中的一些案例,也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对实际生活的情景进行再现,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在课后的时候,教师还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从而激起学生的自觉行为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品”、“演讲赛”、“辩论赛”等一系列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政素材的收集

实施时政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收集时政素材,教师进行时政教学务必完整和及时地把握时政要闻,不可以超出自身的控制能力。教师不可以应用一部分“旧闻”来敷衍学生,这是由于学生对“旧闻”没有丝毫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务必跟时政要闻密切联系,为学生呈现最新颖的、影响最为普遍的要闻,且跟教材的内容相统一,以使学生在学课堂上作也可以知道刚刚发生的国家或国际大事,从而进行学习和探究,表达自身的观点与见解。教师对时政素材的收集务必确保时政素材的价值、准确性,并且务必通过正规的方式进行收集,像是能够在一些权威性的媒体中选用,例如有着较大知名度的栏目《今日说法》和《焦点访谈》等;也能够选用一部分发行比较广的杂质报纸,例如《南方周末》与《环球时报》等,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不选用较小普及性的地方性报纸,不可以把在教学课堂上撒播负面的、反动的,以及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要闻,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要求学生收集时政素材,如此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大事,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参与教学课堂的程度提高。

4.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体制当中,都是由教师划重点,而学生进行背诵和复习,几乎不存在其它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也只是限于记忆,这使学生难以有效地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当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普遍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表明之前的教学体制会被代替。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再限制于教材,其还能够有效地统一动画、声音、图片等资源,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和多媒体素材,自主地学习和理解,从而使单调乏味的理论内容向灵活的和属于自身的知识转变。

5.结语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依据学生的特點,进行素质教育,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保证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葛秋菊.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导入方法[J].吉林教育,2010年05期

[2]郭红心.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教书育人,2010年04期

4.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四

瑞金市象湖中学

赖瑞明

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物理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新课标从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上都是以“学生”为基本立足点的,所以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实践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现结合我白身的课堂教学及所观察的课堂现象,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1.树立面向全体的学生观。教师应面向全体,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实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提供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尖子生”和“学困生”的表现,更要关注一般学生的表现。

2.尊重个性差异,提倡欣赏教学。世界是千姿百态的,学生自然也是干差万别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教师的职责在于发现、在于引导。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欣赏教学,将学生的优点放大,使其能扬长避短,而不是一种“模予”教育,用生搬硬套的“模子”去禁锢学生,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生气、失去活力。好学生的定义不应该是“乖孩子,听话的孩子”,而应该是思维活跃、大胆创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有独特个性的学生。

3.关注学习品质,培养科学素养。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命运。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会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更会关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质,会使一个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初中物理应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仔细、认真、严谨、科学、敢于探索、敢于质疑、求真求实的物理品质。有位初二的物理教师在执教的一堂课中曾多次捉醒学生:“同学们,这个实验你认真做了吗?”、“这句话我们用物理语言应如何表达?”、“这位同学的发言,你听仔细了吗?”等等。教师的这些做法,看似细节,却切切实实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优化教学行为,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1.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我县使用教科版教材,该教材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科学地、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材,重组教材,引进开放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生活化。一切科学均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作为基础科学的物理同样是人类为了适应生活,为了改造大自然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只有当物理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物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教学内容弹性化。我们的教材是面向全体的,对于不同班级,不同个体,教师应敢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否定和重构。

2.优化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物理的学习,应让学生经历物理活动,感受和体验物理过程,“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蛊得快,但动手动脑做过了,学生就会记住了”。只有让学生亲历物理探究活动的过程,感受挫折、痛苦、成功和欢乐,才能激起他们对物理的亲切感。

3.优化作业设计。课堂练习及作业练习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机械重复和模仿型的作业,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每个人的水平不同,能力有差别,对全体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好的学生在做重复的劳动,而差的学生则根本完成不了。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2)提供不同的作业内容。现行教材上重复、机械模仿的作业较多,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作业。

(3)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课堂作业为基础性的作业,一般要求课内完成。自选作业为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实践作业如社会调查等。另外还可以采用写物理日记、编物理习题等形式的作业。

三、改变学习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学习为主,过度地重复练习、过度的封闭性练习,使学生思维僵化,缺乏主动性、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创造力,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所以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基于个性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是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不断增强自我了解、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想法,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2.基于合作的学习。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有许多重大的科学成就都是在团队合作中取得的,因此,从小应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具体学习活动之中。在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分工、学会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优、缺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5.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五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娶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娶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六

我们经常听说学生学语文一听就懂,一做就懵。有时老师越是讲如何做,如何理解,而学生越是糊涂,原因在于学生只循老师的思路而未能开发自己的思维。为此老师要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开发他们的思维,然后再讲解。这样比教师直接讲好得多。这是因为学生开发了自己的思维,动脑筋思考,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曾说:“要用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予提示,给予时间,不满足于问题的解答,应追求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加强自由讨论

自由讨论是不可少的课堂教程,它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整节课学习的高潮,思维的高潮。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讨论激发思维的火花,通过答疑明辨是非,加强了自由讨论的学习形式,学生面对学生敢于直言,敢于说对,敢于说不对,敢于开诚布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每个同学的看法或答案都不可能是准确全面的,但在七嘴八舌中,都示演了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整理,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评价、分析、筛选或优化,既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和观点的品德、作风,又补充了自己答案的不足。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词汇,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养成了自己虚心学习的好思想,好作风。

3、重视新课点拨

7.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历史是一门富含趣味性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学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要接受一定的历史知识, 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乃至解决问题。由此可见,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促使学生的才智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还要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便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思维空间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比较强, 尤其是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强, 基于此, 学生一般会比较热衷于多样化形式、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 常常对一些历史性的故事情节和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 但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还有一定困难。然而,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学生群体特征也在发生着不少变化, 特别是对于自主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 这时, 学生便会通过各种渠道, 如网络等, 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探知欲望, 调动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思维的空间中, 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师生之间拥有最佳的情感状态, 同时能够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构造最佳的心理环境, 为师生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应用, 促进学生个性的稳健发展。如果历史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消极或沉闷, 则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甚至让师生之间出现矛盾, 久而久之, 学生还会出现烦闷、厌学等不良情况, 所以, 积极的教学情绪能够直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 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 使自身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发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能够紧跟教学的教学步伐,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尤其在历史课堂中, 让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能力, 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 在讲解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中, 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将学生自身想象成为文成公主本人,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一个问题存在困惑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出现, 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思考, 而对于不同的见解和想法要积极说出, 进而解决问题。

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使其参与到教学中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每一位教师关注的问题。所以, 教师应采取任何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增强初中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认真思索, 并充分表达自身看法, 积极加入到讨论活动中, 并做好笔记。其次学生应时刻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 深入思考, 同时还要不断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 从而掌握初中历史知识内容,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角,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只有自己发现问题, 主动探究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才能逐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 初中历史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措施, 让学生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 遇到不懂的问题应积极思考, 详细记录, 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进而有效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组织讨论交流, 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 不断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 从而全面地分析问题, 并利用所学习历史知识对问题加以解决。比如, 在西安事变中, 对于是否释放蒋介石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应充分激发学生进行讨论,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互相交流和争辩, 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拓展思考问题的思路, 还能增长自身知识, 促进学生个性的稳健发展,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想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要从学生的自身出发,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采用讨论和辩论等方式, 不断调动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思维空间, 以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 初中历史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它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不断拓展学生自身创新思维,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葛海霞.初中历史教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J].成功, 2012, (3) :139.

[2]黄宁.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民风, 2013, (3) :376-377.

8.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41-01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而学生必须围绕着教师转,没有自主意识。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技能与创新能力常常被教师无意识的抑制和扼杀。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了。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培养新型人才。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常常对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感到枯燥乏味而产生厌烦,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参与课堂教学。

比如在上《摩擦力》这节时,我的安排是:课前让学生先了解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考点。并且,设置了一些问题,如“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预习课本。当他们对本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目标、有方向的學习时,就会占有主动地位。另外,在课堂上通过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归纳、总结。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和表达力,同时也可助于他们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表示教师失去了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采用恰当的手段引领、启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求知,学生对所学内容必须感兴趣。我认为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首先,巧妙的情境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我的教学通常会以故事导入或与生活相关的事件导入。下面列举几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讲述了由苹果落地引发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思考的故事,吸引学生对万有引力的思考;在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时,讲述了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投石机,把石头远远不断的投向敌军,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是利用了石头的什么能量打的敌军头破血流,进而思考这种能量与那些因素有关;在学习追击与相遇问题时,我的导入是:“现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警察抓小偷,猫抓老鼠,两辆汽车能否相遇或避免相撞等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利用物理知识探究这类问题。”当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时,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其次,设置问题情境也是一种好方法。问题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也可在教学中穿插使用。问题能够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思考,也能调动学生的胃口,使其主动盼望着问题的解决。在实践中“问题”应小而具体,有代表性,启发性,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再次,教师可依靠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用于辅助教学。利用电子白板或多媒体播放生动的情境动画或虚拟实验会使教学效果更佳。一方面,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达到如目眼前,身临其境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简化教学板书,节省较多的时间以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使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自主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前沿科学,在高中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高中学生感觉物理抽象难学,并对之望而生畏,不会学也不敢学。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有效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设法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时对学生的进步给以肯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树立信心物理的信心,体会收获,爱上物理,自觉学习物理。第三,对于实验课,教师应设计好实验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整理实验现象,交流结论,汇成实验报告。这样,可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并加强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助于学习。

总而言之,要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不喜欢物理变为对物理有兴趣,由对物理望而生畏变为热爱物理,勇于自主探究,积极学习物理。因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符合人的发展的需要,使其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 于修艳.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J].神州.2013年36期

9.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九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要使学生有效地由未知向已知转化,促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其蕴藏的学习潜力.下面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初中数学教学的体会.

作 者:赵珍联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七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61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G633.6关键词:观察思考 作业批语 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

10.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十

实施素质教育对于老师来说离不开课堂教学,因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在课堂上贯彻,素质教育的体系要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课堂上传授。当然,课堂教学是由老师来完成的,它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传授、掌握、模仿及应用知识的阵地。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呢?根据本人多年来的英语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必须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的思想和体系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即受教育者),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质,其次,要求我们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探索性和开拓性。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深层次地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参与的学生人数要广、要多,即学生的“参与面”要大。当然,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能力也有大小之分,那么,课堂上要想使全体受教育者都能积极、主动、深层次地参与,还得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环节的巧妙编导,知识操练的正确引导,技能训练的精心指导和学习疑难的及时疏导。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呢?首先,我们教师要克服“以教为主”的片面思想,正确处理好“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因为一堂课上得怎样,主要取决于学生学得如何,而不看教师讲得如何。其次,教师要把讲授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学生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获得充分运用语言实践的机会。”进行高密度、快节奏的语言实践活动。要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优生和差生)都有兴趣地积极参与,每堂课有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控制的、半控制的和自由发挥的练习,促使学生的自我活动能力,使他们手、脑、耳、口并用,从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教师要时刻记住: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而不仅是懂点英语知识,要让学生积极运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第三,要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从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所谓“教必有法,但无定法”,指的就是教学方法运用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有综合地运用多样教学法,才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以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无论哪一样教学法都应该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学得生动,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现有的语言水平,在阅读中找有用的词,找好的习惯用语;抛开书中现有的对话,去编新的对话,为进一步交际打开局面。

(二)课堂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对问题举一反三联单,触类旁通,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1)通过词汇教学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以词汇作为散发点,起点低,难度小,适合训练各种程度的学生。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词组搭配的方法, 如学习单词arrive(vi),可引导学生联想它的近义词(或词组)reach, get to, 及三者的联系和用法;学习单词spend,可导引学生联想pay (for), cost这两个词的用法,以及三者之间的用法区别.(2)通过课文中的对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学习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Section A部分2d对话:

Interviewer: Scott has as interesting job. He works at a radio station.

Scott, what time is your radio show?

Scott: From twelve oclock at night to six oclock in the morning.

Interviewer: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Scott: At eight thirty at night. Then I eat breakfast at nine.

Interviewer: Thats a funny time for breakfast!

Scott: Yeah. After that, I usually exercise at about ten twenty.

Interviewer: When do you go to work?

Scott: At eleven oclock, so Im never late for work.

可让学生先听这个对话,然后让学生听完对话后能否根据对话内容设置一些问题,由学生提问,其他学生回答,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如果老师还不放手,由老师自己来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及培养,要知道,回答问题要比提出问题容易得多。(3)通过书上现成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Section A部分的1a,我是先让学生自由地谈论每一副图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然后再把这些句子连成一篇文章。然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必须通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来体现,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还得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知识的运用促使交际能力的形成,交际能力的提高又促进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发展。我们老师讲课的高潮在介绍新语言材料和巩固练习上,特别是巩固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语言活动,通过反复操练语言材料,学生初步掌握了交际活动所需要的句型、用语,很快就会进入教师给他们创造的半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求知的状态之中。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接收。

教贵情深,你爱学生越深,学生敬你越切,他们对你的话言听计从,对你教的学科也倍觉亲切,并千方百计把它学好。因此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和蔼可亲,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学生乐于接近,敢于开口。失败时给予安慰和鼓励,成功时给予表扬和赞许,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效力。在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生动,学得积极。

11.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十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的建议是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同时, 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学生是学习个体, 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教育部2012)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 需要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语言技能熟练的境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促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也是英语学习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 在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采取以下教学环节:导入 (lead-in) 、扫读 (scanning) 、略读 (skimming) 、细读 (careful reading) 、深度阅读 (further reading) 和拓展 (extension) , 而忽视了阅读材料和学生的程度。相当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仍然以“讲解文本—罗列知识点—翻译课文”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单调乏味的讲解难以引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阅读兴趣, 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外, 教学目标定位偏离、教学模式单一、教材挖掘切入点不科学、深度不够、教学设计环节追求模式化等, 导致学生没有主体感, 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阅读策略。

因此, 要实现英语阅读课的效能最大化,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特点, 准确把握并挖掘阅读材料内容, 合理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 灵活展开教学活动, 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特点

英语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优化学习方式。英语课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学生主体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特性和创新性。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首先, 要创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其次, 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即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 把重心由“教”转到“学”, 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 以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 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解要少而精, 课堂上要多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 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工夫, 在“精”字上动脑筋, 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

一堂阅读课的设计及内容是否以学生为主体, 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衡量。

(一) 教师方面

1. 阅读任务内容与学生相关

阅读材料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相关, 是否对学生的思想有所启发, 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教育意义。

2. 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否有意识地把学习语言知识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启发学生提问和思考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在主动提问和主动寻求问题答案的活动及体验中获得知识。

3. 教学活动层次化

学生英语基础不同, 具有个体差异性, 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遵循差异性原则,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 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取得学习进步的喜悦,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 学生方面

1. 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是否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是否涉及学生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生活, 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个人体验。

2.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能主动参与、分享信息并取得个人进步。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运用了恰当的学习策略来发现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是否有自我评价意识并适时运用自我调控策略 (张智宏2012) 。

三、教学设计案例

(一) 教材分析

课例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Book 9 Unit 14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 7.Section B2a-2e的阅读部分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阅读活动, 以演讲的方式讲述了一名教师对即将初中毕业的初三学生的寄语和激励。内容包含教师对与这些初中生共同度过的三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包含了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 表达了对他们成长的欣喜以及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福。

(二) 学生分析

1. 知识和经验

初三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和句型知识, 但他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等仍需要提高。同时, 学生面临毕业, 教师也会在学生面前表达对他们成长的欣喜和未来的祝愿, 他们对此话题并不陌生。

2. 能力和心理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能就日常的话题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面临毕业, 心存对同学、老师和学校的不舍, 同时也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的期待。

(三) 教学目标

1. 能熟练使用相关的词汇、句型描述过去或现在的生活, 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初步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感悟。

2. 增强获取类似题材文章信息的能力, 能够分析文章结构, 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

3. 能欣赏演讲稿, 欣赏其行文方式和词句选择, 体验毕业演讲的语言魅力和其表达的真挚情感。

4. 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和表达, 描述初中三年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人, 并表达感激之情。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演讲稿体裁文章的阅读策略。

2. 运用所学知识, 描述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并表达感激之情。

(五)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学习方式的恰当选择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起点。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 (Edgar Dale) 通过实验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 (见表1) 。表1用百分比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两周以后能记住的内容的多少 (平均学习保持率) (转引自葛文山, 2012) 。

从表1可以看出, 传统的学习方式如教授法、阅读、视听、示范或演示等, 不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主动参与。这些学习方式的效果不佳,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的内容 (平均学习保持率) 不超过30%。教师可以尝试把整合三维目标、整体设计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创设认知情境和融合认知情感作为阅读课有效教学设计的要点。本次阅读课分为三个主要过程: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其中, whil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部分。学习活动中, 以学生为主体,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pre-reading阶段, 学生通过拿出照片 (教师课前留的作业) 分享并讨论三年里他们最难忘的事情和人。while-reading是核心阶段, 学生通过略读、寻读, 找主题句, 讨论并品味优美的文字, 用充满感情的表达活动理解文章内容, 体验语言魅力, 形成个人观点;教师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理解文章的语篇特点, 形成阅读同类体裁文章的策略。在post-reading阶段, 实现了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 感受教师对他们成长饱含的喜悦和自豪, 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真切感情。教师充沛的情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适时地布置口头表达作业既锻炼了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 又给了他们表达感恩之情的机会。

(六) 教学过程

讲授本堂阅读课之前, 教师让学生搜集三年里有关学校生活的照片, 教师也准备了一些本班的照片。

环节一:读前活动

Activity 1:Sweet memories

教师在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一段自动播放的PPT图片, 包含入学军训、外出博识课、运动会、歌唱比赛、拓展训练等活动的照片, 欢乐无限, 充满乐趣。课堂在学生对过去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欢乐笑声中开始。

【评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 这是激活学生背景知识和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良机。一组照片唤起了学生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课堂在真实的情境和欢快的气氛中开始, 为阅读文章话题内容进行了初步铺垫。

Activity 2:Discussion

课堂正式开始, 教师组织学生结对或四人小组讨论“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you have learned in junior high school?”或“What’s the mos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you have had in junior high school?”。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照片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 教师选取个别学生的回答并适当点评, 教师接着说:“We may find a good answer in the passage we are going to read.”自然导入阅读文章2b。

【评析】课前PPT图片的展示唤起了学生的美好回忆, 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通过讨论给自己印象最深、最重要的回忆, 进一步唤起了他们的阅读欲望, 并为开展后续阅读活动做铺垫。

Activity 3:Predicting

讨论分享了美好回忆后, 教师说:“This is the last unit of our English book in Grade 9, and the passage we are going to read is the last reading passage in this book, and also in our junior high school life.What do you think might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然后让若干名学生预测, 并将预测内容写在黑板上。

【评析】根据读前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预测, 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读中活动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环节二:读中活动

Activity 4:Skimming

教师结合学生的预测布置如下任务: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What kind of text is this?Is it a story, a speech or a notice?

b.Who do you think wrote it?

c.Who is it for?

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关注文章体裁和写作目的, 并与黑板上的预测内容进行对照, 检验预测是否正确。

【评析】有的放矢的阅读让学生加快了阅读速度, 了解了文章的体裁和写作目的, 并且检验了读前预测,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学习成就感。

Activity 5:Locat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对文章有了大概了解后, 教师让学生细读文章, 从文章中找到相应问题的信息, 并回答以下问题:

a.What were the students like in Grade 7?

b.How have the students changed?

c.Who should the students thank and why?

d.What will senior high be like?

e.How should the students deal with the future?

f.What advice would the writer give to students who are just starting senior high school?

学生通过寻读在课文中标出答案所在的位置并作答。这五个问题的答案分布在文章中三个不同的段落, 贯穿整篇文章, 并包含了重要的语言信息。在与学生核对答案时, 教师通过PPT展示答案, 并提供更多语境让学生体验该生词的用法, 让他们理解得更深刻。例如, thirsty, 在“You were all so full of energy and thirsty for knowledge.”一句中采用的是引申义“渴望的”。在这里, 教师可提供更多的thirsty的例子, 让学生对该词有更深刻的体验。

【评析】教师精心设置问题, 让学生根据线索在文中准确地锁定问题答案的位置, 训练了学生的寻读技能, 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细节。同时, 教师创设情境处理阅读中的生词, 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并为开展持续活动奠定了基础。

Activity 6:Analyzing structure

本篇演讲稿主要内容有三段, 每段各有自己的中心内容。教师让学生结对讨论课文的主体部分各段落的关键句或主题句。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发现此演讲稿分为三个部分, 每个段落为一个部分。

Para.1 changes in students from Grade 7 to Grade 9

Para.2 people to thank around you

Para.3 a new life to expect

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重新归纳总结段落要点, 以及它出现在段落中的位置, 并找出支持主题的句子和短语等。

学生讨论后会发现, 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要点句出现在段落尾部, 而第三段的要点出现在段首。在大多数英语文章中, 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处在段首句或段尾句。

【评析】从文章内容的整体出发, 聚焦局部信息理解。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和段落结构, 引导学生发现主题句在段落中的位置特点, 加深其对课文语篇特征的理解, 形成重要的阅读策略, 有效培养其阅读能力。

Activity 7:Further understanding

本环节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回答问题, 之后学生朗读文中重要的表达, 体验毕业演讲的语言魅力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Question 1:How does the teacher/principle feel about the students?Which sentences make you think so?

Question 2:How should the students do to the important people and Why?

Question 3:What should we do in senior high school?

【评析】此项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是本阅读文章的精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包含喜悦和自豪之情;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寄托了教师对学生如何做人的嘱托:学会感恩, 感恩身边给你帮助的人;第三个问题, 教师深切寄语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应该怎么走, 真切感人, 打动人心。此环节学生回答的问题正是文章的核心和精华。朗读能帮助学生熟悉语言, 培养语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和行文特点的基础上朗读这部分内容, 进一步体验语言, 有助于加深其对内容的理解, 进一步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爱和期待。

环节三:读后活动

Activity 8: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my junior high school life

教师呈现问题:Who is the person?When and where did you first meet him or her?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met him or her?How did this person help you?How has this person’s advice changed your life?采用结对形式, 让学生按问题顺序口头组织一篇短文, 适当选用文章中的表达和句式, 然后朗读, 并与大家分享。

【评析】此环节是对阅读输入的一种输出。读后活动的设计和阅读文章的话题类似。在讨论中, 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表达。通过环节二的活动, 学生感受本篇文章的语言魅力和真挚情感, 并使用所学分享初中三年内对他们最重要的人, 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这个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适当运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 使他们进一步感受语言魅力的机会, 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的机会。

Activity 9:Homework

Writing: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my junior high school life

【评析】此环节放在课后, 是对Activity 8的巩固和延伸, 同时也是将阅读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下的必要补充。在理解、欣赏并分析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 落笔成文, 实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延伸, 进而充实了阅读的内涵。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课设计要点

(一) 要能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最终回到生活中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本堂课的读前导入部分Activity 1使用了学生三年来活动的照片,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Activity 2是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照片, 和同伴分享最难忘的人或经历, 对课文产生了内在的阅读欲望;Activity8的同伴讨论、信息分享活动等, 使学生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学生通过阅读输入, 练习、分析并内化所学知识, 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产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的愿望。

(二) 要着眼于学生, 发挥其学习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师根据阅读文章特点设计相关的任务, 通过图表或话题等搭建支架, 引领学生逐步走向独立学习。在Activity 5和Activity 6中, 教师设计了根据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提问、填空, 目的是引领他们推进自主认知活动, 并通过问题设置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阅读自主性。

(三)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 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情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创造空间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必须要考虑的。本堂课的设计注意了活动难度的层次和梯度, 设计的问题和讨论也兼顾了学生的不同情况。例如, Activity 4的任务难度稍低, 英语水平偏低的学生也能轻易答出。Activity 7和Activity 8活动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引领, 让学生相互学习, 同时降低了学生的情感焦虑, 能让他们在融洽、轻松的氛围中阅读。

(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其形成相应的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形成相应的阅读策略是有效阅读课的重要特征。课例文本是一篇毕业演讲稿, 文章所涉及的开场问候语、分别时的祝福和对过去的回顾, 都明显地表现了演讲稿的体裁特征。Activity 6中教师引领学生总结段落内容, 发现文章结构以及主题句出现的位置, 通过搭台阶使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并培养他们自主总结、发现文章语篇特点和行文规律的能力。

结束语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需要个体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阅读者是阅读的主体, 因为阅读的主体存在个体差异, 所以阅读的效果必然存在差异。另外, 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对学习者来说, 通过与人讨论, 在做中学, 并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 能够达到阅读的高效化。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 在透彻分析阅读材料和了解学生的前提下, 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 设计层次分明的教学环节, 营造合理的认知情境, 升华情感理解,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葛文山.2012.优化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以一节评优课的教学设计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1) :5-10.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十二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主导作用必须淡化,而应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一、内容由学生确定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学生总是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或教师所阐述问题的记忆,喜欢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教师往往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知识陈旧,没有新鲜感,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由于受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学什么,要让学生来确定,包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会把自己已经熟知的内容作为一般性了解,把不懂的作为难点来学习,把未知的作为重点来探索。

二、课时由学生制订

教师在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就把课时安排好了,这很不科学。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由学生制订课时。学生认为这篇课文容易理解掌握,那就只用一个课时,他们认为太难了,一两堂课解决不了,那么就再增加一课时,这就避免了教师制订课时的盲目性。

三、方法由学生选择

从学习方法来看,学生善于动脑,善于对事物变化的机制进行探究,渴望找到疑难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创新意识。一堂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都让学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四、问题由学生解决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怎么办? 是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 还是让学生动脑筋寻根问底自己找到答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反复尝试。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勇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我告诉学生不管你们是通过讨论还是通过查资料等形式,最终找到答案,自己解决了问题,都是难能可贵的。

五、任务由学生完成

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任务当然由学生来完成。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出课文的韵味来;让学生理解词语,动手查字典、词典;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概括段落大意,找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及文体特点等等。

六、作业由学生布置

要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恰当的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均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布置作业往往一刀切,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而造成差的受不了,好的吃不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让基础差的学生又推选了一位课代表,每次就由两个课代表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作业量的大小和难度自然有所区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

七、测验由学生组织

除了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以外,每次语文测验我都让学生自己组织。我经常告诉学生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能够找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法和学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我们要重视考试但不要害怕考试,更不能患考试恐惧症。我指导学生根据题型自己出题,然后制定标准答案,考自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再依据标准答案评卷,学生自己做试卷分析。考试时,我也不去监考,学生的考风也非常端正。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考试的精神压力,同时学生组织考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使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13.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十三

“语文”是一种交际能力,它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学培养的人才能说会道,能读会写。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不是人消弭于知识之中,而是知识内化到人的知识结构中。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使之达到自学、自悟、自得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动”基础上的“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小组学习是实现学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信息、经验相互交流的一个好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类,在班级中建立精神放松,形体自由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创设条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优、中、差三个不同等级,分别用字母A、B、C表示,然后按ABAB、CCCC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水平相近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不管优生也好、差生也好,他们知识水平相近,有共同的语言,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探讨共同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教给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如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一项教学研究活动中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落实,为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

2、沿途看到什么景物?

3、作者怎样描写外洞、孔隙、内洞的?

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弄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学无法解决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授人以渔”。在课堂活动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学会主动、自主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如何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成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而创新教育是从培养想象力开始的,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正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对儿童来说,想象力对他们知识的获取和智力发展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课文内容后,教师做简要点拨:你能从中悟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吗?经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悟出了表达方法。此时再辅以奇特的雪景或形态各异的山石的投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撷取最基本的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展示创新的才能。再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课时,课文中说,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为什么不说话?他在想什么?教师利用这个“空白点”要求学生想象并把列宁会想些什么,充分发挥大脑联想、想象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它写下来。还可以依据姑妈的回信,想想列宁在信中会说些什么。这样,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多锻炼,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明日再练吧》这篇自读课文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鸭子吗?它们的腿怎样?走起路来有什么让人好笑的地方?”学生们听后马上回答:“鸭子的腿短短的,走起路来慢慢吞吞的,一摇一摆像跳舞一样。”我紧接着又问:“你们知道鸭子走路为什么慢吗?”这一问,可把学生问住了。这时我相机告诉学生:“你们读了《明天再练吧》这篇自读课文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这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调动起来,由此可见,善于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出良好的自学情景,学生就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单元的测试中,教师可以增加这样一道附加题:你最近读了什么书?请写出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通过评价去激励学生积极地阅读课外书籍,提高语文的基本素养。

14.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十四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快乐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所在, 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要着手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 以激起并不断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参与激情, 让学生自觉而积极地投身于体育教学活动中来, 增强学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热爱学生, 拉近师生距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由衷的关怀, 就是教育的血与肉。”他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 他的座佑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心, 发自内心的热爱, 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让教师走近学生, 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尊重与信任, 这样学生自然也会对体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2. 灵活教学, 形成教师特色。

一般化的事物对学生来说并没多大的吸引力, 而富有特色与个性化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参与动机。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趋于一般化, 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淹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不断地武装自己, 灵活教学, 创个性化教学,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 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对体育学科的热爱。

3. 现代教学, 增强教学趣味。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动态感与趣味性。将其运用于体育学科中, 更能展现体育学科原本的活力, 将那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直观的动作之中, 并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 辅以逼真的画面效果, 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吸引学生的眼球, 将学生的思维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之上,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二、创造宽广的参与空间, 让学生自主创造

初中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参与空间,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来展现这种个性与创造性, 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

1. 自主创编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体育训练或比赛前的前奏活动, 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热身活动可以打破人体静止状态下的生理惰性, 调动人体各系统活力, 让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起来, 既可以避免在体育训练中受伤, 同时又可以活跃身体器官, 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但是在以往, 热身活动内容单一, 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地完成, 这必然会影响到训练效果, 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而通过学生自主创编热身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去创造,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潜能,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这正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2. 自制体育练习器械。

体育主要以室外身体训练为主, 需要用到许多的体育器材。而大多学校所配备的器材有限, 实用性不强, 且不能做到人手一件。为了增强体育训练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自制体育器材, 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激励学生创新。如用硬纸片做飞碟、用易拉罐装上沙子做哑铃、用旧报纸等做接力棒等。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让学生更加努力

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并不是体现在某一次活动或是某一节课中, 而是需要体现在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中, 体现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这就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进行主动训练,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就是评价的功效。为此在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做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以评价来增强学生的信心, 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从而使学生更充分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1. 加强过程性评价。

不只是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 还要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如参与的积极性、团队的合作性, 以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各项比赛的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 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针,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客观看待自我, 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实施赏识教育, 体验成功。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哪怕微不足道, 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与鼓励, 这尤其对于一些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来说更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 强化学生的荣誉感, 增强学生的信心, 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更大的期待,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主动性与主体性。

15.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十五

一、转变观念,认识主体,变“让学”为“要学”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正确的行动。作为政治教师,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职责,不能喧宾夺主。初中政治课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此,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而学生作为有生命的教育主体,由于生存体验、教育背景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征,在教学活动中正因为学生的这些差异性,才成就了课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无限地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因为现代教育的幸福感就是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拥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和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陈旧的教育体制使学生过早地涤清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感受不到接受教育的幸福,从而产生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

面对这一现状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要改革“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教”是“导”,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全过程的参与者和能动的接受者,是学习整个过程的主动者。教师要按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践空间,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缘得以充分展现。

二、转变观念,尊重主体,变“要学”为“会学”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一个相互尊重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不例外。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就要在课上课下关心尊重每位学生,营造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只有在互相尊重、和谐相处、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才能将自己个性的主体能量充分得到释放。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见解、有独立需求的个体,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存在,真正做到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他们的亮点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信任、理解是尊重的前提,教师要把关心和爱护送给每位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应有的发展;师生之间还要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才会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应该尊重发现,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哪怕是一点或一个方面的点滴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发现,都要及时给予肯定,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转变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在教学中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尊重其创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有所获。不求群星闪烁,但求个个发光。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允知识的琼浆。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认识模糊时,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各自的才智,我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最后归纳的结果属于学生能接受的结论,再由能力强的学生或教师利用专业用语或课本知识给出答案。

三、发展主体,形成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学校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自主学习充分挖掘自我潜能。而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和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指导。“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思想品德教学传统习惯的体现,但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自觉行为,使其在教学中主动探索适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学生存、学合作、学竞争、锻炼能力等,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去探索、去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问题式教学,提前设计合适的问题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结果向全班学生展示,并交流。每组学生都有不同的见解和收获,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内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能看懂、读懂的问题教师不要讲,否则就会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创新,以此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总之,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理解、感知、学习;使思想品德知识成为学生整体素质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初中政治教师的历史使命。

16.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十六

[摘要]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重视对教师品德修养、管理和组织能力的要求;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作用,说明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应当承担的职责。

[关健词]主体地位 主观能动性 学习能力

无论是对小学、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来讲,教学工作都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其次还会有一些课后作业,辅导等辅助教学方式。但是,不管是对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还是发展到现在的语音、多媒体教学,课堂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在小学和中学和绝大部分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在一些相对活泼的课堂里面,学生会通过课堂回答问题和比较少的课堂讨论来参与教学,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堂绝对的主导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教师通过传统的课堂来传授知识,这是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体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我认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当被适当的提升,这样将更加有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教师的“教”或者是学生的“学”。只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从经验、知识还是阅历等方面,都比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具有思想、具有能动性和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所以,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激发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作为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品格、良好的道德情操之外,还必须具备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能力,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相应的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在教与学的天平上,达到一种均衡。所谓“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应当是这样的。所以改革教学的重点应该在教师方面。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良好的道德品格

这是教师从业的前提。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以及教学活动的公共性决定了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良好的道德品格一方面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另外还会通过教师的言行传递给受教育者,可以代代相传,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良好的道德品格也是社会的要求。社会公众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品格和情操。从5月12号以来的汶川的大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为了救援学生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学生,感动了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他们的行为对学生们今后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反之,一些其学生而逃的教师,则为社会、为人民所不齿。

(二)渊博的知识

这是教师从业的最根本的条件。首先,教师应当熟悉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前沿、发展方向,专业实践状况等等。其次,对每次所讲授的内容在专业知识中所处的地位要有比较好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层次、知识掌握情况对教学做较好的安排,对讲授的难度也会有更好的把握。最后,教师还需要一些综合性的知识,例如做人、做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知识。可以想象一个什么都不懂得教师是无法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

(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一方面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管理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对课堂、课后的学习要进行必要的控制。组织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另外,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秩序。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下边,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和各位同行共勉。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所处的层次,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自主进行比较深入的预习;另外,通过课堂相互的补充、讨论,可以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让学生讲授时间不能太长;另外,不能每次课都采用这种方式。最后,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大学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础教育部分则根据课程情况适当选择。

四、通过恰当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后,除了布置适当的客观题作业之外,应当加强主观题目的布置,例如:《企业所得税法》的查询,以及新旧法规的比较等等。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另外,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可以布置一些分组的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另外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这些教学方式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将其推广到其他的高等教育以及部分基础教育中。

17.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篇十七

一、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意义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执行大纲的灵活性,学生应当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一切教育活动军围绕着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来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好学”。并且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二、体育教学中阻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1、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书”,忽视了“育人”,或者简单的认为“教书”就必然“育人”了。这里我所提到的“育人”不单纯的指思想道德,而是指“人的发展”,这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既有 自然 性、社会 性的发展,还有人的心理、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师为了完成大纲的教学任务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充其量是“运动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2、“教授目标”和“学习目标”的不统一依据教学 理论,课的目标应具体化并成为“行动目标”,但就我国体育课集团教育目标的内容和目标确定的方式看,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还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个性结构中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教学目标”,而对学生来说,这些目标较抽象,很难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不统一,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主体性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3、教学 方法 单调,手段落后教学方法的单调主要表现为注入式教学,赶进度、赶任务,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乐趣。教学中仍然采用教师师范、学生模仿、口令指挥等传统手段,一些多媒体技术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的 影响 无法在实践课教学中广泛 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了。

上一篇:《恐龙的灭绝》 优秀教案设计下一篇:元旦晚会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