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精选16篇)
1.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例如我在第一册最后一课“迎新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投掷的游戏,在教室中画好有十个数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线上用沙包向小格内投掷两次,沙包投在有什么数字的格子里就得几分,然后把每个人的得分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上,再比比谁的得分最高,再让他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学“ 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爱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采用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方法。一上课就指导学生用学具,先摆 3 个△,再摆2个△,最后摆 4 个△。要求学生按着摆的过程列式计算:3+2+4=9。接着又要求学生从9个△中,拿走 4个△,再拿走2个△,并列式计算:9-4-2=3。动手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算理不讲自然明白,同时为新授课“ 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景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二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生活有多么广阔, 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 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 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 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会数学地思考. 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谈话:同学们喜欢拍照片吗? (学生回答) 好的, 我们就来玩一个拍照片的游戏吧! (教师示范: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架起一架“照相机”) . 仔细观察, 你拍的照片里有些什么? (边说边做些整理仪表的动作, 并摆好姿势) 谈话:还想拍吗? 好的, 请同学们转过脸去, 再拍一张教室后面的照片.
谈话:刚才每名同学都拍了两张照片, 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你拍的两张照片都有什么吗? 提问:同样都是在教室里拍的照片, 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二、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师生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练、个性心理形成的过程.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 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强的故事之中, 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采用这种方式, 学生的情感最投入, 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让学生玩超市购物游戏, 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再如:什么叫“一元超市”? 学生平时都见过这样的超市, 知道里面的东西全都是一元的超市叫“一元超市”. 活动中让学生一起来看看小羊们都买了什么? 喜洋洋要买一元的皮球. 它的钱能买到一元的皮球吗? 学生回答:能. 因为他们知道喜洋洋他准备的正好是一元. 再问:美羊羊准备的都是一角的纸币, 现在她可着急了, 他的钱能买到一元的娃娃吗? 学生都回答“能”.教师问;怎么想的? 让学生一起帮美羊羊数出10 张一角. 这些情境创设, 让数学知识恰到好处地显现出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三、创设有诱惑力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 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 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 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 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
(这时, 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角)
生1:我猜是锐角三角形.
生2:我猜是钝角三角形.
……
学生争执不休.
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从而掌握知识.
四、创设有空间的想象情境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 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如教学《观察物体》时:
谈话:同学们还想拍照吗? 我们再来为小猴拍照片好吗?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课前老师让你们保管的玩具猴, 让它面朝着黑板坐好.
谈话: 再请每名同学从信封里拿出四张小猴的照片, 我们来为小猴“拍照片”. 来, 拿起你的“照相机”, 开始—拍!
反馈:你是在小猴的哪一面为小猴“拍照”的? 你拍到的“照片”是哪一张?
提问:同一个小组的同学, 为同一只小猴拍照片, 为什么拍到的四张照片都是不一样的呢?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想换个位置为小猴拍照片吗? (学生回答) 在每次换位置后, 要先想一想, 在你的位置上为小猴拍的“照片”应该是哪一张? 拍完了在小组内说一说.
五、 创设有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 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 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话很富有哲理.
如《认数》中:谈话:看到小朋友数小棒数得又对又快, (出示2 捆铅笔) 小朋友你们猜一猜, 老师带来了多少支铅笔?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小番茄也带来了许多铅笔, (出示3 捆铅笔) 你知道这是多少支吗? 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辣椒也带来了几捆铅笔, (出示6 捆铅笔) 你知道是多少支吗? 蘑菇宝宝带来的铅笔更多, (出示10 捆铅笔) 请同学们十支十枝地数, 看看一共有多少支?
请小朋友围成小小组, 先在小组里数一数.
数完后, 提问:蘑菇宝宝有几个十支铅笔? 10 个十支是多少呢?
组织学生交流:那么10 个十是多少呢? (贴出:10 个十是一百)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呢?
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学生主体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构建的现状分析
1.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教师认为情境就是通过语言、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走进一种氛围和情境,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开展新内容。但是,情境不单是意境,更加强调的是情境的真实性。教师通过真实的物品、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基于生活化问题的真实性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虚假的教学情境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没有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对情境教学理念理解的偏差,也给学生的认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认为情境就是为了单纯地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的氛围,这种认识也影响恶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2.情境运用的非常规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情境的运用大多集中于课堂内容的开端,通过语言、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引入课程。很多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的特征,一个情境的创设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具有怎样的推动性,是否能够引导学生逐层地展开关于新内容的探索和思考,而往往只是通过丰富的手段、活跃的氛围起到带入课程的作用。
3.情境教学问题的设置层次性不够
情境教学的运用绝不仅仅是通过图片、视频、语言、声音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中,而是要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层次化地展开关于问题的思考。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情境并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仍然是直接通过讲授或者封闭性问题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机械地阅读教材内容,而关于教学内容的解读和理解则完全由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并以“标准化“的形式告诉学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1.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注重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绝不仅仅是情境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而更加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分析放在首位,根据课程标准,挖掘目标的具体教学,在新内容中筛选出重要的内容,确定新内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个位满十的进位算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母亲节,舒雅想给妈妈手工制作一个礼物,其中需要各色橡皮泥,超市最小款的需要8元,各色卡纸,超市一包2元,一些彩条装饰,超市组合要4元,请问舒雅需要攒多少钱?这个生活化的案例,联系着新知识和旧知识,回顾20以内的非进位加减法以及个位数字的准确运算,这些都是学生解决本节课内容的基础和支撑。接下来,教师以学生常去的麦当劳为例创设情境,儿童节麦当劳推出四个儿童套餐,A汉堡(9元)、冰淇淋(5元);B汉堡(9元)、麦辣鸡翅(8元);C薯条(7元)、冰淇淋(5元);D麦辣鸡翅(8元)、薯条(7元),请问你想吃哪个套餐,需要多少钱呢?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的探索中,并利用第一个案例的方法进行运算,进行自主探索。
2.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和生成,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
教学情境的设计和生成是情境教学开展的关键环节。教学情境的设计坚持有机生成的原则,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小学数学的内容,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情境。当然,如果教学情境能够根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开展而不断深入,形成层次分明的情境,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性地研究教学内容,其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过程中,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個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展示了问题,起到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促进学生交流的深入,而关于问题的答案则由小组学生进行游戏互动,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撑,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注重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和生成,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秀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56-58.
[2]于清华,张文利.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9:143-144.
4.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四
开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实践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调研,发现:学生不是缺少学习的资源,而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奖品激励下被动地去学。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极富童趣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在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在老师逐个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有效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情形。2.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另外,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在国内,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不少学校课改初期就开始研究,也有一定的经验,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没能很好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情境创设认识的不全面。很多教师认为创设情境就是课前导入,实际上创设情境应贯穿于课堂始终。
2.只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忽视数学的本质。低效的情境常常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热闹的生活场景所吸引,而缺失了数学思维的含量。
3.教师习惯性“越俎代庖”。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创设情境的依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而学生一脸茫然,因为学生缺少有关平均速度的生活经验,就像一个小朋友没有吃过冰激凌,却让他形容冰激凌的味道。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广大教师提高对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意义的认识,避免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2)通过研究与实践,依据小学生年龄跨度大的特点,找到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
(3)通过研究与实践,继续探索和完善有效教学情境的模式,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最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从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2.研究内容:
把创设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情境作为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认真研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二:教材中有哪些不合适的情境,如何改进?
问题三:低年级和高年级有效教学情境有什么区别? 问题四:如何发挥有效教学情境的价值最大化? 3.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观察、问卷、谈话、类比的方法进行调查。
(2)实践法:针对课题不断在课堂实践基础上验证,并修正教学行为和策略,以提高研究的高度。
(3)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搜索的材料进行记录、交流、总结、提炼,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并撰写结题报告。
(5)名师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法。4.研究的创新点:
(1)加强专业学习,探讨“有效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实验研究中,首先注重教师的专业学习,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不仅要学习“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理论专著、案例,探讨与之相关的多种策略,还要学习中外教育篇章,拓宽专业视野,让自己拥有最新理念。
(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为“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搭建平台。
数学素养提高了,对“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的研究才能深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①开展“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教学研讨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研究的平台。
②开展中心教研组“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提升的机会。
③开展“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赛课活动,感受有效情境创设策略的多样化。
(3)注重教师体验,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
在网络教研平台上建立“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工作室,成立“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协作组,把平时教学中与该课题相关的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及时上传,实现思想共享,共同成长。
五、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该项课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是@@市@@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安淑娟,她是省级骨干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市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市创造学会成员、区“名师”、区“新课程课堂改革讲师团”成员,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先后于2008年、2010年、2011年参与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实验与研究》、《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的制度、方法研究》等课题的试验研究,并于2010年、2011年、2012年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试验成果得到上级及兄弟学校的赞同与一致好评。
参与该项试验的@老师是@@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事业心强,喜欢钻研,2014年所做省课题《抓住数学本质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研究》已顺利结项,2015年所做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策略的研究》已申请结项,2015年“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执教的《因数与倍数》获省二等奖,在2014年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优秀辅导教师奖;@@两位老师均是市骨干教师,中小学一级职称,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并在@@市历届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老师锐意进取、见解独到,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多次在区、乡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奖。2.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主持课题全面工作)
副组长:@@(收集资料,剖析现状,设计各教研组课题活动方案)
成员:@@(进行实践研究,撰写案例分析并作好课后反思)
六、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
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均为市、区级名校,硬件设施齐全、资源设备先进,并具有完善的科研制度,详实的试验方案,能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
1、资源优势:学校具有较充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课程理论及实践的书籍和报刊等资料,拥有相当成熟的校园网络平台。
2、经费保证:学校具备满足课题实施的经济条件,并将不断增加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真正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
七、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
1.研究安排:
第一阶段(2016年6月-7月)为前期调研、搜集资料准备阶段。调研对象主要是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调研方式可以是随机访谈,可以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教学观摩。调研结束后,进入相关资料的搜集阶段,有甄别的为实际研究操作过程搜集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权威性的资料、文献,为后期课题实施和结题工作提供广阔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为分段实验,逐一实施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组工作的重要阶段。我们课题组将小学一至六年级按学段分为低中高三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心智能力,逐步开展研究工作,并对研究过程中教学案例和活动细节及研究心得感悟详细记录,为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17年2月—2017年5月)为阶段小结阶段。此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因为后期结题有没有理论高度和教学实践指导意义,有没有推广价值,就取决于此阶段。我们课题组将认真全面整理前阶段的资料,归纳总结研究经验,并再次对照相关资料和文献,旁征博引,查漏斧正,然后再社会调研,实践论证,并请教相关教研专家指导,书写阶段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2017年6月—8月)为整理、上报阶段。前三个阶段工作都已顺利完成,课题组就要全面细致的对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资料,笔记加以归类整理,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袋,按相关规定整理成册,对研究过程中的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要结合阶段小结报告,补充和完善,并请教相关专家指导修正,最终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报送上级课题研究领导小组。2.研究举措:
(1)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更加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更加全面、系统的数学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教师们能重视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和利用,努力探求创设和利用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并能结合实际教学反复实践与验证,最终形成个人教学能力和特色,从而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3.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努力探索出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方法和策略,收集一整套有效教学情境的教学案例,归纳整理出系统规范的操作指南,再推广到全区各个班级的数学课堂之中,提高全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将在老师有效教学情境的引导和启发下,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广,数学综合能力也越来越强。
呈现方式:主件:三份报告
5.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五
数学学习提倡做中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④只有创设出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才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四、创设问题情境要巧设“疑”
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③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能让学生自主实践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和自主探索。有质疑,自主探究学习就有了驱动,小组交流讨论有了需要,组内合作学习才势在必行;只有在讨论中探索、合作中交流,才让各自的情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
只有创设有质疑的问题情境,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效更有推动力。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设疑中思索、在释疑中突破,学有所思,学才有获,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简洁、生动和高效的数学课堂才得以诞生!
五、创设教学情境不容忽略的几个条件
1.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2.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3.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4.情境创设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发现、挖掘、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5.创设情境的内容要科学,难易要适度,时机要恰当;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思维清晰;要考虑多样性,追求情境的高效益。“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⑤
6.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六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课题研究
阶段性小结
2016年1月
数学课题研究组
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我组参与研究的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化开展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创设—探究—发现—应用—创新”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
本阶段通过研究,我们组教师逐步转变了教育理念,把课题研究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广大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会探究,学会猜想,学会转化,学会应用,并引导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科研,课题组成立开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一节好课的标准》、《课堂教学论》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其解读、《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撰写了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反思随笔,制作了精美实用的课件,还在学校公开上了公开课,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课后和校内所有的数学老师及其主管教学领导通过自我反思和集体评议的方式共同探讨课中的得失,收获颇丰。
二、认真组织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自本次小课题活动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每周一下午利用两节课后的时间进行研究,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前期的小课题研究阶段中,我们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老师们送课下乡,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学校骨干老师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
四、存在困难。
1、课题组成员首次尝试小课题的集体研究,教学设计阐述中比较注重过程讲述,教学实践多,缺少理论支撑,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
2、繁重的事务,课务,使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不善于书面积累素材,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足。
3、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4、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五、解决思路。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
2、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我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3、加强多媒体在本课题中的使用,使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现代化手段为教学的辅助作用,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7.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七
一、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意义与原则
(一) 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 而引入或建立的以实际形象为主体的, 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具体的场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让学生的心理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锻炼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并且很容易让原本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低年级学生产生浓厚的想要了解的兴趣, 从而实现原本的教学目的.
(二) 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原则
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 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兴趣爱好, 旨在把数学这门略显枯燥的学科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 并且更利于同学们的理解和学习.
二、有效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
(一) 根据现实生活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应当从实际的生活中出发, 并且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为了实际生活服务的.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所以作为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出发点,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同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二) 利用故事和游戏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节四十分钟的课程是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的, 那么针对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这一问题,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讲故事或者是做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就能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因为游戏和故事通常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 通过一个故事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往往要比直白的讲解和分析获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来直观的进行讲解, 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 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从而让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课, 热爱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
首先教师要根据每堂课所学内容的不同, 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脱离实际, 一切应当从实际出发, 并且要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作为基础, 太过复杂的教学情境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欲望, 反之, 太过简单的情景又难免会显得不够全面, 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 最后要注意的, 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 情境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 切不可主次颠倒, 因为大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和自我约束能力, 所以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 同学们对于游戏或者故事的热情太过高涨, 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致使偏离了原本制定的教学计划, 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 掌控学生的情绪, 适时的把学生们的注意力拉回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上面,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结论
简而言之, 有效情境教学的创设是当今教学当中, 尤其是学习数学这一类比较抽象的学科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习效率. 说到底创设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始终是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好的引导教学,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 如果应用得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但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刘洋.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探讨[J].成功 (教育) , 2013, 09:131.
[2]李如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5:98.
8.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八
1.便于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也就是在一些知识中融入一些角色扮演和游戏的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其中,不断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小学生相对于成年人的心理来说还缺乏成熟性,尤其是对于新的事物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完善。在理解方面,往往缺乏间接理解和抽象理解能力。在对于知识的理解上,往往只是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对于一些课外延伸不能够得到灵活应用,学生在进行理解上也比较困难,如果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全新的教学观念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更有利于增加课堂的氛围等等。
3.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可以使各科教师通过常设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本科目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教学法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的教学,在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等学科都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用
1.在创设情境教学中要让情境科学化。要求在学生接受的范围之内进行情境的创设,这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然的话会物极必反。比如科学化的应用图画法,图画的合理利用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结合教材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想象力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图画的表现。比如在学习简单的加减法的时候利用普通的图画向学生展示计算加减法的方法,这样学生对于掌握知识会更加容易。
2.创设情境教学要结合实际问题,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发挥创设情境的效果。比如在小学数学中“统计”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要准备一个晚会,同学们高兴吗?”这时同学们会表现出非常期待的目标和兴奋的神情,那么接下来再创设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于这个晚会的顺利开展,我们需要进行哪些准备活动呢?”然后学生们就会积极发言,会买些糖果,水果,彩带等等,教师把需要东西统计下来,那么数学这一问题就解决了,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在创设情境教学中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情境要与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以更好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也就是说在进行情境创设中要选择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事物,这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那么对于知识的理解上也会更加简单、容易,那么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中也会更加踊跃,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学习“超市购物”这一相关的内容中,在能够达到的条件之下,在教室中模拟超市,可以让学生去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对商品进行实际的标价,通过这种买卖活动,让学生掌握数学中“加减法”“连续加减法”等数学知识点。
4.在创设情境中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创设情境中就努力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身去发现和掌握数学问题和知识,这样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认识圆”这一知识点中,可以通过对情境的创设来学习这一点,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传授,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用剪刀剪出一个圆形,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地去讨论,让学生去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最后教师进行补充。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活跃起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各项机能还不够成熟,依然处于儿童阶段,心理上对于游戏还是比较热衷,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热爱游戏的这一特征,要结合这一特征进行教学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转变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一定的教学效果。
9.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九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已经习惯把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直接地灌给学生,而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枯燥单调使得体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课中适当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让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培养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能力,最终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情境创设就成了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在现实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谈在新课标下为体育教学情境创设所提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设情境;重要性及有效性;问题及策略;健康第一
正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征.在平时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使原本单一枯燥的练习变得具有趣味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使课堂教学变的生计盎然.”因此,体育教学要改变那种机械式的灌输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愉快宽松的学习情境.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却存在着许多困惑。例如:如何组织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传授、如何改变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其他教师在课改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分析认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应更趋向开放性,技术教学不易过重。体育教学的重点应在于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它的教学内容更精彩,课堂组织更活泼,设计教学更流畅。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呢?那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在《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中,根据教材内容,提供假设与预置环境,启发角色的自我投入,发挥想象与创造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借助于一定故事情节、环境氛围或动作表演等,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然而在运用中,大多数体育教师运用得较为死板,设计的情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从而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将针对此课题谈谈本人的看法。1 创设体育教学情境的重大意义
我们所说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完整身心地其中的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足以说明情境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趣味教学,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达到: 1.1 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的目的
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中会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能激发他们活动兴趣,学生在乏味、压抑甚至紧张的气氛中会表现出低沉忧郁的情感和消极情绪,所以让学生在欢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心理品质。比如: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在教学模仿不同动物走时,创设小动物找家、开火车等情境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1.2 动之以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动之以情,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比如:学生在体育活动比赛中取得了胜利,我就利用语言创设一种情境,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当一支队伍在打胜仗回来的时候,他们的首长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那老师现在就和那些首长的心情是一样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吗?我就及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自己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们也随之而动情,感到老师以他们为荣,进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3 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个性等方面施以鼓励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思想、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的一种独特表现。通过激励可以巧妙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的“能源”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跳上成跪撑这个动作时,教师让学生先观看多媒体呈现的各个组成动作,再加上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解说与鼓励,以及通过直观的图形创设情境,即利用场地设施器材和特别的教具等,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最终解决了各种惧怕心理的矛盾。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2、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已被广大小学教师所认同,而且情境教学也正主宰着小学体育课堂的主流。然而在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定问题,使得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2.1 情境教学变成了一种人为的“形式教学”,教师的教学缺乏亲和力
情境教学作为教学互动的环境,教师缺乏亲和力,学生就会缺少主动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情境教学就仅仅是创设了形式上的情境没有达到创设的目的。“入境始于亲”要使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就要让学生入境动情。那么,本身就要有一定的亲和力,或者说是与学生之间的一种默契。如:游戏《老鹰捉小鸡》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游戏,各种角色和规则是多变的,这样使简单的游戏妙趣横生,学生也会在其中兴趣倍增,体验快乐。但在有些课堂中,教师总是以指挥者自居,用命令的口气去指挥,强加一些特定的环境,使得游戏变样了。小鸡(学生)在母鸡妈妈(教师)的怀里没有被保护的感觉。老鹰在鸡妈妈面前就不能奋勇“捕捉”了。原因是师生已没有了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也不会自然而然的入境。2.2 情境的创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年龄特点
情境教学中的“境”是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它来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现,有些情境的创设存在形式主义,没有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脱离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导致创设的情境模棱两可。如在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教学中,教师以“探险”为主题展开学习,分别让学生攀登“九华山、天柱山、黄山”来感受攀登的乐趣。在活动中,学生能勇敢的参与,但是没有从情境中得到激励,并以此作为主动参与的动力。学生已失去了练习的兴趣。这样的情境教学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为学生我们的学生意识中还没有建立“高山”的概念。长此以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学,他们会慢慢的失去参与学习的动力。2.3 教学内容与情境脱节
创设情境是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服务的,在一节课中情境与教学主题不能有机结合,那么创设的情境就会变成“病毒”。其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无尽的“杀机”。2.4 创设的情境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很多情境教学中,体育教师常常创设一些“军人”“战斗场面”等为主题的教学过程,或者以“动物”为主题的情境,也有部分教师已经将音乐和故事情节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而且大多数教师在以学习和借鉴优秀体育课的做法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借鉴过程中,继承的多,开发的较少,缺乏创新。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课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与策略
从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少年儿童喜欢生动的情境,有趣的活动,易于接受主观形象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会增强学生练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感,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1 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语言描述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当我们在教学田径某项运动时,可以特定相近的运动现象来说明学习中的某个问题,通过旁征博引,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如:做体操的支撑跳跃时,学生往往推手慢。要求学生迅速有力的推离器械,可以把器械比喻成一块烫手的铁板,手碰到后必须马上推开。从而建立快速有力推手的概念,提高练习效果。3.2 教学内容和创设情境的有机统一
教学的内容必须通过一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讲解又是教师传授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基本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概念的基本途径。所以讲解的内容必须正确,具有科学性。用最精练的语言(术语)、最短的时间,把技术动作的概念、要领,直观形象地讲明白,把各种活动办法有层次地说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便于理解、记忆。运用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小侦察兵”的情境,按规定目标路线,动作和教师的口令进行,听到“上山”的口令,学生做高抬腿练习,听到“下山”的口令,学生做小步跑练习,等等,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运用语言功能。3.3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直观的教具,例如:投影、电视、录音、图片、挂图等工具创设情境,能增强学习效果,当教学比较复杂抽象的技术动作时,观看多媒体课件后使学生形象直接感受技术要点。可以弥补示范不足和增加讲解的失效性。还有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让掌握技术动作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练习,然后加以分析,必要时教师可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加以对比,这样,正确的技术动作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运用仿生物的声形动作创设情境
模仿动物的声形创设情境,能达到人景动情,寓教于学的目的,如:学习跳远时,可创设“小兔子过河”的情境,又可以让学生去联想森林中的草地有许多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的在吃草,有的在玩耍,让大家把小兔子玩耍时蹦蹦跳跳时的动作模仿下来,这样学生们都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想,在这个时候,学生们都想显示出自己所谓的“才能”。教学任务在学生们愉快的心境不知不觉的完成了。3.5 运用在大自然中的娱乐创设情境
学生都喜欢玩,创设一个在大自然中娱乐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通过意境情绪的驱使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学习短跑时可创设“穿过小树林”“支援全线”“移棒接力”等情境。
3.6 创设游戏情境,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学生活动目标性差,静止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兴奋,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善于模仿。因此,教学中利用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自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根据学生的容易兴奋,好胜心强,爱比高低的心理,可设计“抓尾巴”“斗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的游戏情境。结束语
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情境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感,加强学生的表现力,使体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时刻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确保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的宗旨,不断创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总之,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帮助体育教师适应新课程,驾驭新课程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为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服务。
10.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刍议 篇十
文/柴克恒
摘 要:国家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来源靠的是教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数学作为一门基本学科,是教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小学时期的数学教育无疑是基本中的基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发展的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如何开展等做出了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教学模式
现在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虽然已经开展了情境教学这一项内容,但是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些学校并不是十分合理,同时开展地也过于生硬和表面化,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情境创设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所以我们将针对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一、开展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原因
1.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身数学教学就是一项比较抽象而单调的课程,大多数小学生都很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开设情境教学的目的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地丰富课堂内容,不仅增强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还会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这就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
2.增强学生的体验过程
情境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和优势之处就是在于学生对整个课堂内容的体验感非常好,让学生摆脱了传统的学习和老师授教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简单直白地接受知识。
3.加强情感的交流
在长久以来的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都是只注重知识性,而对情感交流和人文教学的方面则略显欠缺,情境创设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情境教学中运用到了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情境和内容,()不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而且是一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二、情境创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新课改在我国的逐步开展和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课堂中开展的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项措施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和面对。
1.情境创设不贴近生活
在我们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在积极将情境教学的方式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但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并不能真正处理好和运用好情境教学,他们往往偏于形式化,很多的情境创设都是来自凭空的想象,并不是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和见到的场境和内容,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去理解教师所要讲解和引导的内容,不但不能够达到情境教学所想要达到的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目的,反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贴近于生活。
2.情境创设过于乏味生僻
很多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学内容都存在乏味和生僻这个问题,他们引用或创设的情境很多都是小学生生活中并没接触到的或者接触和认识比较少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折线的内容时,如果教师创立的是一个关于股票的情境模式,虽然说内容上确实是具有相似性,但是股票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生僻了。只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了重点,越学越迷茫,极大地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创设的形式探究
1.生活情境的创设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就再合适不过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场境、一个画面或者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可以运用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中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学生日常往往会接触到的,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为小学数学学习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
2.问题情境的创设
我们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创设一些好的问题情境,好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来源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问题的发出主要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很好地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探求一些数学问题和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数学的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成功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处于一个个人发展和发育的初期,所以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创立适当的成功情境,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激发。一次成功的经历是可以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的。一次次的成功是学生不断学习和求知的动力源泉。通过成功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会使一部分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并带动更多学生投入进来。所以,成功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目前我国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加入情境教学分模式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对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开拓思路,探究真正可行的情境创设并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从而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克军。创设情境,快乐学习[J].考试周刊,(22)。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中心校)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学习;有效情境;探究;思考;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26-01
经常有学生这样问我:“我们学这么多数学,有什么用?”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种挑战: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体现在哪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另外,对于数学创设意识,我的意见是:首先,数学创设意识在小学学习数学时表现为就是有“创见”,“创见”并非指创设出前所未见的新知识,而是指在某个问题、某些环节上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突破通常的思维模式,提出独到的解题方法,或对学习过的材料系统地理解、分类,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应用知识能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其次,培养学生的创设意识要尊重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化。
一、情境创设要引发学生的探究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认知平衡被打破时,在我们的心里就有一种渴望,总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解决的方法,并重新建立认知的平衡,这时的人们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强烈愿望,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因而我们教师就需要创设情境,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的主动去探究。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就这样设计的,首先以问题情景引入,引出要帮师傅们解决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是圆的面积和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解决了圆面积的概念后,我问学生:“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得出可以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已知图形,再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本教学片段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认知平衡被打破,已无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师傅们解决问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来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学生在这种内驱动力下,利用老师创设的情境,自主探究,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创设的情境如果缺少了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那这一情境就是无效的。而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因而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能激活认知,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百分数”的教学
1、情境创设
行道树是城市天然的空气清新剂。最近我市打算对部分行道树进行更新。消息传出,许多公司纷纷表示希望承担此工程。如果你是负责人,你会考虑什么?
生:实力、服务质量、诚信等。
初读信息,产生认知冲突
经过调查,市政府发现有三家公司在资金、诚信、工期等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所以有派人去他们以前的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得到的信息如下:
甲公司负责的1号路段,现成活树苗有23棵。
乙公司负责的2号路段,现成活树苗有19棵。
丙公司负责的3号路段,现成活树苗有47棵。
师问:看到这组信息,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我选择丙公司,因为这个公司成活的树苗多。
生2:我不同意!如果丙公司种了100棵,活了47棵,乙公司种20棵,活19棵呢?
生3:我同意某某的说法,我们现在不知道三个公司所负责的路段的长短,无法作出判断。
师:也就是说这里只知道一个成活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树苗的总棵数。(板书:成活棵数,总棵数)
再读信息,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出示详细信息
甲公司负责的1号路段中,共种树苗25棵,现成活树苗有23棵。
乙公司负责的2号路段中,共种树苗20棵,现成活树苗有19棵。
丙公司负责的3号路段中,共种树苗50棵,现成活树苗有47棵。
现在你会选择哪个公司?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讨论)
交流
生1:我选乙公司,因为他们的死亡数最少。
生2:在总棵数相同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如果总棵数不一样的话就看死亡的棵数是不行的。
生3:乙公司,因为甲公司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二十五分之二十三,因为乙公司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二十分之十九,因为丙公司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五十分之四十七,通分后乙公司的一百分之九十五最大,说明乙公司的种植水平最高,所以选乙公司。
师:百分之九十二、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之九十四还有一种表示方法你知道吗?
三、情境创设要渗透数学的方法
数学学习一是数学知识,二是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的素质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数学哲学的角度讲,数学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角度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及日常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2.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分析 篇十二
一、目标是否清晰
情境的创设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 要紧扣课堂目标和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如果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未能考虑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以至于冲淡了教学的主旨, 或者知识仅停留在教师呈现的情境表面, 没有挖掘数学问题, 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没有意义的,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无效的。
1. 目标模糊, 主旨冲淡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时创设的情境:
上课伊始, 教师出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图画。
师:同学们, 你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小桥。
生2:看到了柳树、房子。
老师心急了, 忙问:在水里你看到了这些物体的什么?这时, 学生似乎恍然大悟。
生1:我看到了水里有房子的倒影。
生2:还有柳树的倒影……
学生啰啰嗦嗦讲了一大通,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很仔细, 今天这节课就学习与“倒”字有关的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倒数) 。
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根本没有直击倒数的本质, 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可想而知, 学生对倒数的学习是云里雾里的, 对倒数的概念根本没有理清楚。这样的情境创设只能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 造成学生对“倒数”概念的认知偏差, 根本无法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2. 紧扣主题, 促进达成
在学生学习倒数之前, 有关两个数的关系或规律的问题已研究过多次。为此, “倒数的认识”的情境创设可以这样设计: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天天与数打交道, 并且我们也总结出有关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 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一个数除以它本身得1……这些在运算中都有着非常稳定的规律, 说明有些数两数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投影出示:
和和
5和和
和
请大家思考, 每组中的两个数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样的情境创设, 确定了研究主题, 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透过现象发现两个数的关系——乘积都是1。数学的发展来源于数学的内部, 从两个数的关系入手研究, 抓住了倒数的本质, 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
二、内容是否真实
目前, 教师们都努力在生活这个数学大课堂中提取数学素材, 创设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中探究数学问题,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但一些情境创设把教材内容丢到一边, 脱离实际, 创设的情境没有贴近生活, 或者不是太符合现实生活场景, 这样就削弱了教学情境的作用。
1. 真实缺失, 流于形式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时创设的情境:
一辆汽车在碰撞中前面的挡风玻璃碎了 (多媒体演示场景) 。
师:同学们, 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发生交通事故了。
生2:汽车前面的玻璃碎了。
师:那你觉得该怎样呢?
生1:打110。
生2:换一辆汽车。
生3:去修理厂换一块玻璃。
师:是啊, 换玻璃需要考虑些什么?
生:要先量出玻璃的有关数据。
生2:还要算出这块玻璃的面积。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汽车的挡风玻璃的形状是一个梯形)
师:这是什么形状?
生:梯形。
师 (板书课题) :那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案例中创设为解决配玻璃问题而必须学习求梯形的面积来引入新课, 这样的情境不符合生活实际, 因为汽车挡风玻璃是特制的, 只要换上相同的型号就可以了, 根本不需要计算它的面积, 这样的情境与教材内容缺乏真实性。
2. 提炼现实, 贴近生活
这节课是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为了引入课题, 不妨这样设计: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过梯形的认识, 大家回顾一下有关梯形的一些知识 (学生回顾) , 在实际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梯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 汽车的车窗、大坝横截面、水渠横截面等实景图像, 那么它们的面积又如何计算呢?然后教师引入课题。这样的情景创设看似简单, 却作用鲜明, 既复习了梯形的有关知识, 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储存先导知识, 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很快进入课堂主题。
三、是否尊重规律
创设生活情境, 应当尊重客观规律, 这样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 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无视生活常识, 胡编乱造出一些情境搬到课堂上来,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师的信任度, 是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1. 不合科学, 胡编乱造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的情境:
开学了, 鑫鑫商店进了各式书包, 5个拉杆式书包标价840元, 普通式书包每个156元 (出示商店书包场景) 。哪种款式的书包便宜?便宜多少元?马上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 我看到商场里的书包都是标单价, 没有标5件一共多少元的。
没有真实性怎能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显然, 学生不能接受这种不顾事实、没有科学依据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 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如果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不讲究科学, 长此以往势必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失去探究数学知识的原动力。
2. 符合逻辑, 讲究常识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开学了, 鑫鑫商店进了5个拉杆式书包共用去840元, 进了4个普通式书包共用去624元 (商店书包场景) , 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并解决) 。尽管只是简单的改动, 但这个情境创设显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也更符合实际常识,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四、是否考量对象
数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为角度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然而, 不少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 无视学生身心特征, 而创设的低效、无趣的教学情境不但没有有效地促进教学, 有时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1. 不顾对象, 苍白无趣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创设的情境:
师 (绘声绘色地) :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 (无精打采的声音) :听过。
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 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 (引出圆的周长)
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 学生中却有人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 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
数学情境创设的本意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知数学, 给纯数学增添一些生活味,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获得数学发展。显然, 这位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上面的情境在小学一、二年级是比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然而这样的情境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却显得苍白无力。
2. 因材施教, 重视差异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 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让学生去猜想、实践、类比、归纳, 从而获得数学发展。教材中的主题图就是一个很好的情景创设:一个学生绕着圆形花坛骑自行车, 问:骑一圈大约多少米?在这个情境中, 自行车行走的轨迹是个圆, 它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至此, 学生对圆的周长的含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对学生学习圆的周长是很有效的。
1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十三
岳阳小学 唐雷
摘要: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却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形式化的情境、偏离重点的情境、无思维深度的情境和无趣的情境等,这样的情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帮助作用,反而耽搁了课堂中的宝贵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针对重点创设情境,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思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选取趣味性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情境创设 问题 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常用的一种策略,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可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
情境往往是形式化的、偏离教学的、无思维深度的、甚至无趣的。本文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分析、思考及提出的对策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一线的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情境创设。然而,一些热闹的情境是否真正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也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准确的把握情境创设,让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创设一些流于形式,偏离重点,无思维深度,了然无趣,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情境。
1.形式化的情境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投身于情境创设大流,在他们看来,不管教学是否有效,只要戴上了情境创设的帽子,就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于是开始不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就随意的创设情境,或是把“现成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样的情境所展开的,试问这种“现成的”情境怎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种没有目标的情境,是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是流于形式化的。
2.偏离重点的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土壤,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为教学内容提供服务,是进行情境创设的核心与前提。而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却是在兜圈子、猜谜语、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虽然看上
去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所以,没有真正服务于教学的、没有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3.无思维深度的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常常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而提出一些无思维深度,甚至假问题的情境。如:在教五年级上学期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探究一开始,教师就问:能不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呢?然后直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然后极其顺利的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非常“成功”,但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被老师提问中的“完全相同”给固定了。为什么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学生不知。这也就在他们的认知上形成了空白,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虽然是问题,但却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
4.无趣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较快、较好的接受教学信息。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常常是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如:新课程(上海版)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是用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常常一味的借用书中这样的情境。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二年级的
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的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致使以后的学习枯燥、无趣,甚至无效。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教学情境的有效对策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知识蕴含在以情境为载体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揭示必要的数学思维和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又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还是贯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学科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境学习资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自身的学习需要,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如在教“凑整”(上海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时,我创设美国小朋友到中国购物的情境,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这个”商店不收美元怎么办?(2)请你仔细想一想1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多少钱?并出示出示1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8.0806元。
此时,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在小组内讨论,学生甲说:“我觉的一美元可以兑换8.081元”,学生乙:“她说的不对,我认为应该是8.08元,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分”,学生丙:“我跟他的
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应该兑换8.1元,因为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分这个面值在生活中已经不流通了,所以就是8元1角”,“不对,是8.08元” „„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针对重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教学情境既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探究内容最贴切的情境,让学生及时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很快投入到探究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把学生引导到建立数学模型上来。在教“可能性”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有同样大小的球,分别标有1~9这9个数字,请你选择其中的4个球放入盒子里,使以下条件成立:(1)摸出一个球,一定是双数(2)摸出一个球,可能是双数(3)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双数
学生通过在此情境中的学习,不仅知道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还掌握了通过改变条件可以使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件相互转换。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成功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3.注重思考性创设教学情境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
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在进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共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才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换化成长方形的面积?(2)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开?(3)转化完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变成了长方形的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不仅掌握了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解决,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要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最后也就顺其自然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种有思考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也真正的让学生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选取有趣味性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在教“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 „„ 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怎么数学教师上了给我们讲起了故事,这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学生也体会到了循环小数的“循环”之意,并且兴趣盎然。相信教师只要用真心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就不难挖掘出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素材。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教学情境的思考
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广阔的的数学探索空间。但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绝非是把“现成的”情境照搬过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在实践中多多反思,把创设情境的重点放在“趣”、“实”、“思”等方面,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务实高效的教学情境,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教学情境 《有效教学十讲》
1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 篇十四
关键词:情境创设,改变方法,学习兴趣,提高质量,小学教学
小学,作为学生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培养学习兴趣是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有效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从生活入手,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数学作为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在设计环节时,要从生活入手,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起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 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老师想为它找到一个知心朋友,你们想为它找到哪个朋友? ( 同学们七嘴八舌开始议论) 最终,根据学生的想法,为这条线找到一个最近的朋友, 那就是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线,进而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这样以找朋友的形式设计,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拉近了他们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二、从问题入手,激发求知欲望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学会思考,才会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每个学生探求知识的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都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还是以《 角的认识》 这节课为例,同学们,除了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角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角? 哪些物体上有角的存在? 小组之间说一说。 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会马上打开思维,小组同学间会相互补充,很好地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主动来学习新知。
三、从游戏入手,提高学习兴趣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如何使学生能在玩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很重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数学游戏环节,可以较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一节时,将学生分成学习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自己看、摸、数、记等方式,来了解它们的特征,整个教学都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来完成的,亲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15.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25
通常来说,有效的教学情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小学课堂上,通过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要想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乐于发问,教师就应该采用一定措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进行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自觉地在学习中提问,在提问中学习。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要想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是很困难的,需要教师将每一节课都能设计得精彩生动。下面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提出一些方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意图,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和精髓。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创设了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还应该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用生活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学生的交流。当然,创设的情景应该能体现基本思路和特点,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并能真正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创设一个简单的生活情景,学生能在熟悉的情景下提出问题和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感觉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实际生活,比较全面地了解问题的含义,将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想中做,在做中想,能够产生强烈的愿望,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可以从小学生的好奇心入手
由于小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存在很强烈的好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抓起,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创设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教师可以从和学生进行有趣的谈话起,在开始讲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制造悬念,诱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教师来和学生进行数字游戏,看看谁能考倒教师。当学生随便说出的数,能被教师不用计算就出答案时,学生可以自己进行验证。当游戏结束时,学生都在想怎样才能难倒教师,即使数字说的再大,教师也能回答上来。学生都想尽快指导答案,到底教师使用的是什么妙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都会在教师的引领写进入对新知识的探求。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并且学习效果也会变好。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可以从学生的活动入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能让学生投身到问题的情景中去,使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认真观察,表达和思考等过程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比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易拉罐和茶叶罐等这些物体,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分类,给物体找特征。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就能感知圆柱体制作材料和构造的特点。再让学生利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对圆柱体的认识。整个过程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同时还能学习知识。可以说,教师创设的情景内容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教师创设的情景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迅速的信息整合,准确地驾驭课堂,让学生能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会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并弥补一个教师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应该精选互动话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重要的问题是应该精心选择互动话题。因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对技能的训练程度和能力水平。设置情景进行教学本身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部分或者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情境活动中肯定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置情景时,要能面向所有的学生,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另外,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该尽量减少组织教学环节和重复和训练还价,给学生一定的表达空间。话题的选择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不能让学生生搬硬套。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寻找教学内容和生活的结合,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结语
16.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篇十六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其三: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大连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一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1、图像情境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都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由此可见,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3、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
4、操作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要抓住关键,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5、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教学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6、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分数比较大小时又继续这个故事:一个西瓜师徒四人,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应该一人四分之一。”结果八戒以自己胃口大为由说:“我要多吃些,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吃五分之一。”悟空听了切了六分之一给了八戒,连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
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7、知识情境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是老师的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旧知识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资源,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必要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要千篇一律。
8、课前情境
为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创设的情境。课前对学生的煽情活动。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的具体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07-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08-13
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07-16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06-1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10-02
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06-15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09-11
七年级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反思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