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心得

2024-08-11

语文公开课心得(15篇)

1.语文公开课心得 篇一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风光旖旎的夏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科院第15届小学优质课观摩评议会,齐大文化宫池塘里那美丽的荷花就和我们每位参会者的心情一样澎湃!本次在培训中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真是一次既难得又珍贵的学习机会!

纵观这次语文观摩课,大部分教师都是围绕文本,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涵,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属于语言文字的东西,感受语文的语言魅力,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来自北京市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的楼晓老师在《鲸》的一课能把握课文主要信息,从立题确立——文本选读——信息重组——自信表达四个环节正确引导学生了解鲸,关注鲸的命运,课堂上渗透了关注自然捕捉信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暑假课外作业阅读中去!我以后在教学中也要围绕主题,多角度选择阅读材料的方法。

质疑永远比释疑更重要,来自赣州市章贡区厚德路小学的曾梦佳老师在《妈妈的账单》中一课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曾老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曾老师在课上反复引导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朗读中释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我以为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从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自行求解。

2、在比较中释疑课上通过妈妈和彼得两个账单内容的对比从而体会得到了母爱的伟大!此外在这21节课中各位老师都很注重学生在启发引导中释疑,有些问题,涉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去释疑,统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赵丽君《三个儿子》这一课一位学生质疑:“办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位儿子?”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释疑,这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激活了。

在这些优质课中更让我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一位教师该如何运用语言,我知道了在课堂中要重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师只有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 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教学重在习得方法,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从文中提炼信息的方法,运用文字的方法,教科文就是为了教语言,就是交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一小学 李治萍的《台湾的蝴蝶谷》一课让我懂得了阅读不仅仅是文本的阅读而且还是心灵的阅读,在《小屋》一课张琨老师就和学生同步心灵一起走进了作者幸福的童年,通过心灵的阅读在这节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回味了美好的童年!济宁学院附属小学 的魏冬梅 老师在《搭石》一课很重视识字写字教学魏老师通过从甲骨文到现在汉字的一个演变过程的游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就像拿了一把开启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一把金钥匙。总之在这次优质课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用一个平常心对待,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

在互动评议中来自教科院的专家向我们诠释了“语文课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有人戏称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杂家”,这个不太相符的称谓,实际上就点出了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还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专家说阅读教学要想语言文字运用的点上去教,要交给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教学生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总之学识渊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旁征博引、轻松地驾驭课堂。授予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不感兴趣吗?如果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的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所以,在今后的成长中一定要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课堂上才能处处闪现亮点。学无止境、学无界限,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倡导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切实地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服务。

2.语文公开课心得 篇二

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课件往往是由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所以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课堂上有可能涉及的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

其次,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堂的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教师仅仅扮演讲解员的角色,注意力常常放在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上,这就使得原本应该由老师和学生扮演主体的课堂,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所操控,阻碍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另外,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但也有弊端,内容多,课堂节奏快,难免重点不突出,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考的过程。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

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更好地体现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让多媒体课件牵着走。

二、课堂内容的安排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就是一堂优秀的课,第一步必须有一个好的导语,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但遗憾的是,许多公开课的导语往往显得牵强,不着边际,纯粹做做样子,成了一种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的华丽的形式。其实,每一堂公开课之前,学生大抵知道要讲的内容,所以实在不必再兜一个大大的圈子,有的时候,简单反而有一种独特的美,简洁明快的导入语也会让听者感觉耳目一新。

导入新课结束之后,第二步老师往往会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或自己读,或听老师,录音读,但不管怎么样都是要带着问题读,如果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就一定会被认为是外行。这是不符合我们平时的阅读习惯的,很难想象,每一次阅读都要带着问题,阅读将会变成多么累人的一件事情。当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初衷是好的,目的是让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开动脑筋。可这样就难以全面欣赏课文所带来的美感,因为要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留意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就难免破坏文章的整体感,课文会被各种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教师先入为主设计出的问题,往往会限制学生的阅读思维,把学生引入已设定好的圈子里,使得学生难以有别的见解,只能顺着老师的思路读课文,从而失去了阅读的个性。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教师,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走向独立,发展自我。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变教法为学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学习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引导学生自学,而不是以教参为权威,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狭小的圈子里。而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解疑,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深度的挖掘

窦桂梅老师提出了“深度语文”的理念,反响甚大。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变得厚实、隽永,充满了文化气息。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突破,但是这“深度”是不是也应该有界限呢?

当下,为了追求深度,有些语文课被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这样的课堂往往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张扬人文性,其结果多数是知识点太浅,而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深究思想内容,过分注重思想意义的挖掘,议论过多,脱离文本,对于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会慢慢变淡,语文也会丧失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深度不能脱离文本而单独存在,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注重情感的抒发,有的侧重思想的深度,还有的强调知识点的介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根据课文本身的侧重点决定课堂的深度,而不能一味地强调深度,让学生迷失了方向。

3.语文公开课现状刍议 篇三

一、语文公开课应该表现学生还是表现老师

当前,新课程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教学当然主要用来表现学生,老师的“教”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如果说要表现老师,主要不是指表现老师主宰课堂教学的居高临下的位置,而是用来表现老师是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表现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有效关注学生的。必须要明确的是,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表现是否成功,必须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真实自然的体现。

但是,在语文公开课教学中,还是发现有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习惯于表现自己,这种自我表现或多或少地压制着学生的表现,使学生仍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被动学习的身份并没有被改变。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公开课教学不仅不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载体,反而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障碍。

二、语文公开课应该完美无缺还是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老师总是希望自己所上的公开课是完美无缺的,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堪称典范。事实上,任何一节公开课都不能做到完美无缺,会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如果哪一位老师真的能上一节完美无缺的公开课,那么他的课便失去了研讨的价值。

笔者认为,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是进行评课研讨的出发点。公开课教学中的成功之处确实能让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受到鼓舞,而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屬于个别老师的问题,往往更有属于老师们在教学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就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先进的教学观念、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在这种碰撞中逐步渗透到老师们的思想中,从而促进老师们在实践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三、语文公开课应该展示平时的教学还是刻意雕饰

有一位老师,他平时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可这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原来他为了使课堂变得“热闹”些,用了完全不同于平时的教学方法,结果却适得其反。

每当有老师在上公开课过程中责怪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教学,我总是断定这样的老师平时从来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过。老师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学,是旧观念的表现。对于语文课教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语文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必要的。

4.语文公开课心得 篇四

小学语文“挖掘农村乡土资源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昨天,我参加xx工作室组织的小学作文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老师的课,收获良多。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我们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平日乡间生活的点滴,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老师们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观看PPT,一边听老师的启发式的语言,勾起了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乡间生活的热情。

我们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教育孩子们留心乡村生活的每个角落,正确的引导,留下他们真正的童年生活和体会,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专家和教师们的点评,更是使我受益匪浅,活动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要说真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老师们的习作课,选题用心,很有意义,所以在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方面卓有成效。

要想让学生写得好,教师更要准备好。乡土资源很多很广,但要学生写好,教师更要了解,什么是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比如: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见的多是河水中的鱼虾,田间的青蛙,山上的鸟雀,林中的知了,而不是北方的高粱地。合理整合,多方位收集素材显得格外重要。

听了他们的课,我觉得我更应该多读书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多么重要呀,牧主任最后总结时说我们要让学生“加强积累,读写结合”我觉得我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更应该有深厚的积累。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如果我能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绘乡间的美好,能出口成章,就能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田野里奔跑。对比我自己的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说,面对学生的困惑时我也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我想,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像专家他们那样有更丰富的知识。在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静静地看课外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5.语文公开课心得 篇五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在青马工程第一课的学习中,王宇甜校长、谢蓓院长、聂妈、李春朝学长的分享与交流中受益匪浅,感触很深,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让我对“青马工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查阅了资料,原来“青马工程“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简称,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我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看到这里,我更加坚定、更加坚信自己加入了一个怎样优秀的组织,一同学习,共同进步。

这节课的主讲人使我们敬爱可爱的聂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对党忠诚的信念。让我更深一步的理解了“不忘初心”的含义,聂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们对于“青马工程”的意义更加清晰,也让我对中国共青团有了新的认识。

我想,青马工程的第一课,让我们打开了“青马工程”的大门,将平行时空中没有许多交集的各部门成员联系到了一起,有了交集,共同进步。

6.公开课心得 篇六

说到公开课的真实,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一节好的公开课我认为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效的课;

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

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通过本次公开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如下环节不可忽视: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要深入钻研授课内容,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授课方法。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对象熟不熟悉,能否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这些都需任课老师在课前仔细琢磨,做好设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好每一节课。

2.在讲课前,要懂得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整节课的气氛就会很活跃,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课堂中,思维活跃,对老师所提问题会做出很快的反应,于是师生配合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3.课堂要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目前,正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尽量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的。例如小组间进行竞赛,分任务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要重视课堂中的教学用语,力求生动活泼,简明精炼,多做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说些赏识性的语言,不仅维护学生自尊,还能使师生关系更为亲密融洽,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他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我觉得我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2)巧设疑问,激发求知。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巧妙的疑问,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只有把问题设计的巧妙,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的设计上花点心思。

通过上公开课,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好的话,我们的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想在以后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和把握,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枯燥的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特色,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专业课。

再次,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如下环节不可忽视: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要深入钻研授课内容,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他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3、情景教学设计。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在课堂设计上也尽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一节学生能接受的情景教学场景。

4、教学过程中注重个别差异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参差不齐,既要比较全面地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比较恰当。每一小组都安排有一至两个英语水平相对好点儿的同学,这样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激发那些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同学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起带头的作用,以一带一或以一带二,本人积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用英语进行对话,体验到说英语的乐趣。从而慢慢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在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好的话,我们的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学生和我盼望已久的公开课终于来了。尽管之前在校内已开过两次的课了,但是学生和我还是紧张。从本次公开课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体验到了快乐、感动。快乐是因为课堂本身带给我的意义,感动是因为我的学生他们虽稚嫩但认真的表演让我感动。同时并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也感谢本专业老师之前对我课程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教务处领导对我本次开课的支持与鼓励。这次的公开课对于我来说,不仅起到锻炼自我和展现自我的机会,还对于自我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接下来谈谈同行们对我课堂评课的内容:

本节课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认为开得比较成功。我综合一下听课老师们的评议是:

1,这节课成功地应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2,教师的课堂设计良好,采用分小组成立企业表演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的掌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3,寓教于乐,寓德与教,本节课程亮点较多,比如引入《弟子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展现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这是晋江职校一位同仁的原话);

4,整节课教师教态自然,引导得当,与学生之间进行了很好的互动,效果良好。

5,当然也提出了不足,比较多提到的就是没有板书。由于制作PPT授课,而忽略板书的书写。

二,总结经验教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课前的准备。本节公开课整体设计的方案,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从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PPT制作、指导学生表演内容等,我不断修改、更正。

2,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现风采。在开公开课前学生和我都紧张,因为学生有9人上台展示本企业的产品。我就采用心理暗示法,鼓励自己好好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舞台”。

3,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这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4,通过三年半的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几点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若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教师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我个人更注重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包容学生缺点,帮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

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要过硬,这样才能更吸引学生。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引导。只有真的用心去关心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受得到。他们会懂得去感恩的。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引用网络最新,最火的一些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或新词语。

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比如以分小组的形式,或成立企业的形式,或小组比赛的方式,学生表演展示的方式等等。

7.由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篇七

一、课改理念心中有, 教学方法不得法

这节课授课教师运用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理念上看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教师具体的做法却与新课程理念谬之千里了。教师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难理解的句子。在小组中自行解决问题, 由一名学生讲其他小组成员记录。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上去课堂还给了学生, 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但这样的小组活动变成了优等生一言堂的局面, 仅仅是给优等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不能照顾全体学生, 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 时间长了会更加助长学生的惰性心理。

二、过分地追求形式, 忽略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节课设计的课外活动太多, 首先是由一首歌曲《隐形的翅膀》导入, 课堂上有人物模仿, 让所有学生模仿主人公做盲人捉蝴蝶的动作, 知识链接讲海伦·凯勒的故事, 课堂拓展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 并说说以后在生活中遇到残疾人你会如何去对待他。短短的40分钟除去小组活动, 教师讲解, 阅读课文, 又设计了五个活动, 形式上课堂气氛活跃, 活动形式丰富, 理念上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整节课下来给人感觉为活动而活动, 忽视了学生能力发展, 忽略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淡化了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过于频繁, 这也是我们发现实施课改以来的一个弊端, 教学形式“变化多端”, 一味追求“创新”, 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 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 学生生字还没有掌握, 课文还没有读熟, 就让他们漫无边际地想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 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 否则再漂亮的课件、再感人的故事、再动听的歌曲用多了也会失去新鲜感, 学生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堂上过多拓展延伸, 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整节课中, 学生一会儿讲故事, 一会儿谈体会, 一会儿说做法, 孩子讲得故事绘声绘色, 对海伦·凯勒了解得丰富又全面, 身边的名人知道的不计其数, 想想四年级的学生, 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 课堂上设计过多的拓展延伸, 势必会让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在课下查资料、背故事, 剥夺了他们快乐的权利。从一个个灵动生命的口中说出的不是天真而是世故, 从孩子的眼中看到的不是快乐而是苦恼, 学生苦于课堂上这么多的我要说, 苦于这么多的又要做。这些的做法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初衷, 这样的拓展活动只有适度、适量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课堂教学淡化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 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现在的语文课堂再也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 仿佛所有的活动只有老师的才会达到教学效果, 课堂上再也不会有鲁迅作品《三味书屋》中师生共度的景象。语文是我们的母语,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 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知识, 通过学生的自学自悟就能理解了, 而往往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要无畏地提高难度,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实不然, 真正的教学最高境界应该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语文学科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语文味, 语文味需要学生与文本的接触进行品读、研读才能体会到。这节课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要关爱残疾人, 理解残疾人, 而淡化了文本的特有魅力, 一个可爱的女孩、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孩子的眼中消失了, 让孩子记住的仅仅是对残疾人的态度, 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淡化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8.语文公开课教学应保持课堂本色 篇八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脱离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习惯,一心为迎合听课人的心理,刻意追风赶时,改变平时上课的方式,不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新奇;评课缺乏科学性、严谨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刻板 缺乏灵活性

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前,要把很多精力和时间花在备课上,导语怎样设计,教学的逻辑顺序怎样安排,结尾如何收束等。一切安排妥当,在课堂教学中一成不变地按预设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惟恐稍有改变,犯评课者之忌。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种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临场应变,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但一些教师却不敢越雷池半步,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备课或仅为备课而备课,或为投评课者之所好,却忽视了备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变化,不能灵活驾驭课堂。

二、盲目效仿 缺乏实效性

一些教师盲目效仿时髦的讨论式教学形式,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该形式,也不去研究讨论教学中学生素质及问题的设置、过程的引导和调控艺术等方面的因素,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盲目效仿,其结果是整个课堂一锅粥,学生七嘴八舌,一片混乱,教师对课堂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预定时间一到,教师急于“抬”出自己的答案,使讨论早早收场,又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这样的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值得怀疑。此其一。

其二,不少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为了调动所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热闹、新鲜、刺激,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盲目效仿运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准备一节课,通常要花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可谓图片丰富,资料详实,拓展宽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听课者也不禁为教师如此精心周到的设计而暗自惊叹。但请问:这样做才是上好课的唯一手段吗?当然,我们提倡在需要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但不能主次不分,使语文教学变味。

其三,盲目追求高节奏、高效率。很多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为表现自己上课的效率高,一改平时的上课习惯和节奏,把原本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硬是浓缩为一节课完成,这样必然造成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限之间的矛盾,教师手忙脚乱,时间仓促,往往一个问题没弄透彻,又急于转入下一步活动,其结果是教师什么东西都提到了,学生却什么东西都没弄明白,还必须不懂装懂地努力配合教师。这样所谓高节奏、高效率的课真正的效率有多高,只有上课教师自己知道。

三、听课评课 缺乏科学性

一些教师上公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怎样更为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为了宣传自我、评定职称、调动工作等,没有丝毫的教研目的。上课的指导思想、目的不端正,其他一切也跟着变了味。这样的教师从备课开始,一心只想着如何打动和吸引评课人,得到评课者的好评。评课时,多数人都是点评教师的教学设计怎样,表现怎样,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了解学生到底听得怎么样。按理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或听课后究竟有多少评课人真正关注过学生呢?充其量只是看看课堂上的表面气氛而已。其实,作为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不管凭经验还是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一定能感受到学生学得怎么样,能了解到教师上课最真实的一面。因此,评课还必须重视一点:应关注学生。

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在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我们提倡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坚决反对打着“新理念”的旗号,为自己的一己私利或其他目的搞“花架子”教学,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综上所述,语文公开课要返璞归真,反对华而不实。当然,这并非说语文课不要好的形式,而是说教学形式应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不必刻意追求新奇,要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严防形式主义教风的形成和泛滥,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正确对待语文公开课教学,形成科学、民主、务实的教风。

9.匆匆公开课听课心得 篇九

3月6日下午听了郭老师课《匆匆》,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于都这样一篇文章,本就是心里享受与情感体验。听了郭老师的的课更是感受深切,从众位老师的评课中也感觉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到了语文课堂。整堂课的教学突出一个“悟”字,在读书中悟,讨论中悟,在老师的引导中悟。一.课前三分钟的设计

课前由学生主持,两位同学站在讲台前发言讲故事,这一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众发言时最好的锻炼机会。同时课前三分钟也让孩子从可见的游戏中收回心思,整理好情绪,为上课做准备。二.导入

郭老师以余秋雨先生的话为引,自然流畅的切入到课题,以倾听为切入进行范读。让人听之动容,在此处个人认为如果配上音乐,再加上郭老师的优美诵读,课堂效果会更好些。三.新课

(一)引导学生“用心读”

为了使学生感知课文,郭老师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感触深的句子,并分段的让孩子们去体悟,作者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无奈,引导学生体悟到时间流逝的无情。要 珍惜时间,从当下开始抓住时光,勤奋努力学习。

(二)引导学生“用心听”

郭老师引导学生用心听,名义上是听,实际上是读。她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读后畅谈体会,说自己的感受。这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散文的理解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郭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都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来表达出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三)引导学生“用心说、写”

郭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后部分是让学生仿写,每当学生写完一句,郭老师就读给大家听,或者是让学生大声朗读。在一遍遍的说和写中,学生的文字表达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得到强化。在练笔后,学生对学习、生活中时间的运用必定有新的感悟和启发。四.从教研中学到的知识更丰富

10.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十

——xx老师

不知不觉,来到育才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日子里,美丽的校园、睿智的师长,可爱的学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幸听的几次公开课,更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赞叹不已,不愧为名校名师!翁颖老师教学思路明晰,语言幽默;黎尧老师课上知识内容层层相扣,循序渐进;王历权老师逻辑严谨,深入浅出。他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展现了名师对数学归纳法这一经典课题的精妙解读。我还听了两位老师讲的线性规划,通过同课异构这种形式,让我看到了育才教师的创新、进取。曲洋老师通过情景导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安璐老师的课亲切、自然,深入浅出,彰显出了精湛的教学功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忠良老师的公开课,他的这堂课主题是评讲试卷。这样的公开课机会可不多,要好好把握。听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习题课的宽度与广度,意识到讲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把题讲清楚的水平上,还要从更高的教育认知来分析习题,巩固知识。通过听这些名师课堂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

一、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二、认真备课。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只有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三、积累经验、掌握方法。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生命的学生。学生们不按套路的问答,往往会让我这样的新手教师紧张慌乱。所以,要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1.语文公开课心得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 公开课 “沉浸式”教学 特征

一、“沉浸式”教学中教师的基本特征

1. 对语文“沉浸式”教学者的共性探讨

“沉浸式”语文教学提倡课堂因师生共同有效沉浸教学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对教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其一为理论素养。“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全身心投入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沉浸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其二为阅读素养。“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调动学生阅读积累的能力,教师丰富的阅读积累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因此,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2. 语文“沉浸式”教学者的个性展示

在公开课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缺乏个性,千人一面的教师。经常看到教师们用充满诗意的语句开篇,充斥在耳边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惊人的一致:“你太棒了!”“说得太好了!”“很好!”“大家给点掌声,好吗?”似乎大家都认同了一种教学模式。如果有一位教师用整体把握、局部揣摩的方式上得很成功,那么接下来你听的都是这个格调;如果有一节公开课因讨论而成功,那么接着就刮“讨论风”,如果最近强调从文本出发,那么所有的公开课都会强调“注意从文中找出依据”。你无需听更多的课,因为听不到个性鲜明的课,更多的是重复和雷同,缺乏创新的勇气。

二、“沉浸式”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特征

1.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起来的教师,大多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尽管如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差强人意:共性太多,个性太少;接受有余,创造不足。

“沉浸式”教学则不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他们充分感知,亲身体验,通过自主阅读语文材料,通过文字信息,去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触摸蕴含其中的情感,把握作者的价值取向,学会鉴赏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获得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沉浸式教学注重两者的有机统一,善于在教学中将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培养的条件。既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又有教师知识的传授点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两大任务,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比如在说明文的教学的过程中,在这类体裁作品的教学起始阶段,学生就应该在有经验的教师引导下学习什么是说明文,并且了解说明文的一些必须掌握的要素,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懂得了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是知识的接受。

而在具体学习说明文的时候,学生在了解相关说明文要素的时候,会被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慢慢地就掌握了学习一类文章的能力。

在沉浸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获得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这是它的又一特征。

三、“沉浸式”教学中课堂的基本特征

1. 重视教学内容的分类研究

语文的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文章的体裁不同则教学沉浸效果也不同。譬如诗歌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章样式,它独特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只需加上一点背景音乐,读者就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了。更不用说简单的文字背后丰富的意蕴和想象空间了。说明文比较严肃,学生更多情况下以旁观者身份学习课文,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客观、科学的认识。因此,教学者要充分认识到各类不同文体的不同特性,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

从文章取材和表达中心来看,有的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似乎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者自己生活中的事。另有一类文章,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有的还比较遥远,隔着国度,隔着年代,隔着思想的代沟,学生很难进入作家的内心深处。对于这类作品的处理,教师则应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间接经验,帮助学生架起通往作品理解的桥梁,消除他们在解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障碍。例如鲁迅的作品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将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情况进行补充,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作者,也能对鲁迅在那个时代的呐喊产生共鸣。

2. 关注教学方式的正确使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说,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但是,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式,也应占据一席之地,比如朗读、板书、讲析等。

从教学手段来看,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带来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说教学一些课文时用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可以渲染气氛,特别是一些专题,媒体就可以凸现其专题信息量大、便于整合的特点。对于一些缺乏直接经验的学生来说,现代化媒体提供的视频音频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参考文献】

[1]杜江舟. 追寻我心目中的巾帼英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实验公开课全程实录.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2(4):12-15.

[2]李清臣, 冯娇. 真善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理想追求——以小学二年级A老师一堂公开课为例. 考试周刊, 2012(3):31-32.

12.语文公开课心得 篇十二

这个比喻有点尖酸, 但一点都不刻薄, 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教自己的书, 用别人的话说吧, 用自己的汗水耕别人的田。一堂课, 尤其是公开课, 为了更“优质”, 更“完美”, 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

一、两大恶习现状

(一) 迷信权威, 追赶时髦。

回想这几年来, 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教育理论, 时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时而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所崇拜的专家或名师, 时而于漪, 时而钱梦龙, 时而新锐郭初阳;我们所热衷的各种教学方法, 时而“六步自学法”, 时而“质疑式教学法”……

新名词漫天飞, 各种教法到处泛滥, 老师们也晕头转向, 抑或随“风”而动, 热闹的开课背后, 心里其实茫茫然。

跟在别人理论后面、教法后面不停地“作注”, 绝不是真正的教育。

(二) 故弄玄虚, 不知所云。

前年, 笔者有幸参加学习了魏书生的报告会。会场很大, 但魏老师亲切随和, 他的报告会纪律非常好,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深入浅出地讲着他自己的教育理论, 神采飞扬地站在那里连续讲了一天都不累, 至少没表现出累。

报告过程中, 他批评了一些老师将明明很简单的话故意深奥化, 让人云里雾里, 摸不着头脑。例如:“这里有几根萝卜。”一些老师才不这么简单告诉你, 他偏说:“此乃萝卜若干。”

是的, 眼下这样的误区还少吗?某老师上公开课, 为了彰显与众不同的视角, 以及特有的新意, 从某“高手”处搬来一份高深资料, 稍作“翻新”, 然后就对农村的写作水平尚属一般的学生开出一课《打造非常语言———个性语言之陌生化表达》的作文课。

课堂上, 老师让学生品析语言的“非常搭配”:“寒冬的数声鸡鸣啼亮了又一个早晨”;“成群的白鹤聚散无常, 一起在夕阳里, 翅膀驮了霞光齐飞”;“河中间, 几艘携侣夜游的小舟, 载着月光划出一两声浅浅的呢喃”, 学生无从入手……

毛泽东当年批评“党八股”时说有些同志写文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笔者认为, 这样的作文课, 对于极个别写作功底深的学生来说, 他或许会眼前一亮, 但对于大部分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 这位老师是“下决心不让学生听懂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良的现象中蕴涵着怎样的本质呢?笔者认为, 究其原因, 是源于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源于时下一味强调的改革创新, 个性的标榜;更源于那挥之不去、萦绕于心的浮躁……

面对这些极度盛行的不当做法和不良风气,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冷却那日渐升温的虚浮与狂热, 来改善我们的教风, 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二、对策初探

(一)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当摆正心态, 这是前提;

要关注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 有自己的教学思考;更需要团队合作, 同伴互助。

1. 摆正心态, 扎实课堂。

这是前提。笔者曾反思:假如只是平时的家常课, 那位同仁还会像上《打造非常语言———个性语言之陌生化表达》作文课那样“挖掘”, 那样教吗?所谓公开课, 为了不负厚望, 教师总是力求推陈出新, 但曾几何时, 我们的课堂已经变成了“电影院”, 师生变成了无师自通的“演员”, 大家心有灵犀地“演绎”着, 课堂成了秀场。

公开课, 我们该如何把握?如何走出困惑, 不致沦落教者“呐喊”, 听者“震撼”, 学生“摸不到方向”?如何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传道”、“授业”和“解惑”?

笔者认为, 保持平和, 端正观念, 真正深刻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最大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实效这一看似十分简单的原理是有助于抑制浮躁的教风的。

2. 沉下心思, 提高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是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有自己的思想, 敢想、敢质疑、敢为天下先, 有探索勇气的人。语文老师要想自己底气足, 克服自卑心理, 努力成为有学识高素质的老师, 必须耐得住寂寞, 坐得住冷板凳, 厚积薄发。在平时生活中自己必须常阅读、勤写作、巧上网, 多读教学论著, 多写教学反思、总结, 还可以在网上开个人QQ空间、个人教育博客、个人收客 (shouker) 、做网络书签、网络收藏夹、网摘, 等等。

3. 团队合作, 积极议课。

任何教学的成功, 不应该也不可能纯粹靠个人的力量, 应合理利用团队的力量, 取长补短, 博采众长, 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议课, “议课是参与者 (执教者和听课者)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反思, 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笔者在参加“骨干研修班”学习时, 曾开出《信客》一课。课前, 同组学员确定议题, 讨论的主题是:文本人物的品读。对于这篇《信客》, 一般情况下, 大家的分析是应重点强调信客任劳任怨、眼界开阔、阅历丰富、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等优秀品质, 笔者根据个人的理解及生活经历, 解读出他的孤独、寂寞, 他的执著, 他的淡泊名利和宁静致远。

课堂中, 当笔者“神采飞扬”、“手舞足蹈”地倾倒完自己所谓的独到见解后, 却发现学生的眼神是迷离的, 而课堂何时已经成了孤寂一片。

课后, 经过大家“热烈”的议论, 笔者发现自己对“信客”已经挖得太深, 走得太远, 已经脱离了文本人物的原始内涵, 以一个文气书生的解读方式, “一厢情愿”地进行理解, 过分拔高了一个朴实的乡间普通邮递员的境界, 还“旁征博引”了《佛经》中“无欲则刚”、《论语》中孔子学生申枨的典故、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的故事, 以我们农村学生现有的积累和阅历, 是无法一下子接收和消化的。最终, 经过讨论后大家明白了:教师再精妙的环节, 再天衣无缝的设计, 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 违背语文基本认知规律,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难以达成的。

虽然从传统意义上讲, 笔者这节“靶子课”好像失败了, 但这样的议课学习、研讨和交流, 针对性强, 富有深度, 不为开课而开课, 只为改进教学质量, 讨论活动形式活泼, 气氛轻松, 效果良好,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确是堂“好课”, 让笔者受益匪浅。

(二)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应该切实尊重学生, 这是关键;

可以狠抓课内文本文眼———“切入点”;也可以合理开发课外的课程资源。

1. 尊重学生, 飞扬个性。

这是核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然而, 越俎代庖的现象却总是不断上演, 而且方式不断“更新”, “与时俱进”。学生们习惯性地“嚼”着老师喂的“营养餐”, 钉在座位上, “听听感动, 想想激动, 下课后一动不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遭到了放逐, 个性化解读严重缺席。

诚然, 课堂教学的组织, 如果没有学生个人情感的投入, 它将是苍白无力的, 如果没有教师合理地深入文本, 根据学生水平和特点设计问题, 那再好的创意也是无效的。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当尊重学生, 问题设计应具开放性,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这个个性化的解读过程中, 学生依托自己的“阅读期待”, 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 或进行质疑、批判, 最终在动态的交互过程中建构个性意义。

2. 细品语言, 善于抓“点”。

有人说, 文本是我们美丽的倒影。我们该如何领悟教材, 正确解读这个“靓影”呢?“语文课是美的, 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著名语文教育思想家陈钟梁先生这样教诲我们。

杨聪老师执教《小石潭记》时, 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出说明作者去游小石潭的原因的词语。学生找出“隔”后, 他就以“隔”字为切入点组织教学, 带领学生顺着柳宗元的脚步去追寻, 由“隔”而追求“不隔”, 最后终因小石潭边的凄清悄怆的景色令人无法相融, 无法“不隔”而不得不怅惘而去了。杨聪老师沉入文本, 品味语言, 整堂课抓住了一个“隔”字, 层层推进教学, 引领学生深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十分高明。

3. 落实基础, 巧用方言。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因子, 任何学习能力的形成、知识系统的建构都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石, 因此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同等重要。

那我们怎样做既落实好基础字词, 完成基础知识教学, 又能兼得情感的培养, 能力的提高呢?———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我们的温州方言是一个宝库, 它是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之一。

例如笔者在上《范进中举》一文疏通重要字词时, 用标准普通话, 字正腔圆地解释:“带挈” (dàiqiè) :提携 (这是课文的注解) 。学生很漠然, 这种消极接受的情景让笔者心感不悦, 灵机一动, 便又用方言造句补充: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别人“带挈” (dáxí) 的事情还真不少的哩。学生眼睛一亮。又如分析精彩动词:“邻居见他不信, 劈手把鸡夺了, 掼在地下, 一把拉了回来。”“掼”guàn字用方言一读:“掼 (gu觛) ”在地下 (即为方言“地上”) , 学生很快明白是“狠狠地砸到地上”, 从而感受到了邻居此时是何等地着急。然后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讲讲还有哪些有趣的方言。学生变得活跃, 举出“汤” (开水) 、“廿”niàn (方言读niā, 二十) 、“弗走” (不走) 、人客 (客人) , 鞋拖 (拖鞋) , 等等。

沉闷的课堂顿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水。虽然教学进程有点被打乱, 但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了起来, 语文兴趣得到了培养, 对方言的关注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得到了培植。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走向何方?行走在教改中的我们, 一直在努力探寻。我们发现, 也坚信:摒弃不良的风气, 审视教师自我, 关注课堂, 扎实文本, 可以让我们在提升课堂的亮度和广度的同时, 更可以追求它的深度和厚度。

摘要: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正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但在现实教学中, 却不同程度存在着“迷信权威, 追赶时髦”和“故弄玄虚, 不知所云”两大恶习,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本文认为, 教师应当抑制浮躁, 关注自我,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真正扎实文本, 扎实课堂。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恶习,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李镇西.教有所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3]蔡少军主编.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3.

13.公开课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不知不觉来32中已经快一个学期了,在这一个学期中不停的和我的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学习怎样上好高中的体育课。为了这次公开课也准备了很久,课也是在焦老师的指导下一点一点的改正。虽然今天的公开课顺利的上了下来,可是总体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高中的体育课不像初中会有中考的升学压力,高中体育课相对于轻松一点。正因为这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多半是在自由活动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健美操的教学中,我劲量利用一些比较流行时尚的音乐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次的公开课也是我步入教师行业以来的第一次公开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看到校领导在旁看课,心里还是很紧张的。课堂的开始在给学生展示新动作的时候自己还是紧张的出了一点点的小错。对于自己的心里素质这块还是需要很大程度的去提高的。在整个课程的设计流畅性上只能算是正常的上满了一节45分钟的体育课。在公开课结束后,指导老师也给了我很多专业性的指导。在组织学生队列队形中专业的术语还是不够,组织学生队形队列也过于散漫。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加以注意改正。并多看指导老师的课,多听别的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从中学习宝贵的经验。总体自己感觉这次的公开课还算顺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

14.语文公开课心得 篇十四

党校公开课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心得体会1

7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长不短,却是实实在在的转折点。中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及时、给力,让基层逐步风清气正,让党风逐渐纯洁归拢。放眼未来,只有这样的教育成为常态,才能培育出一大批真正的共产党人。

永恒的课题

习近平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告诉我们要牢牢记住自己最初的目标,这样才会有方向,有前进的动力,迎难而上,在未来的道路中不迷茫、不彷徨。“使命”,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成为我们终身的课题。

思想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坚持思想建设、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94岁鞍山老兵张贵斌,深藏功名,坚守初心。71年前,他放下锄头扛起钢枪。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塔山狙击战的战斗英雄,曾经先后在战场上立下的3次大功、4次小功,记录着他出生入死、浴血战场的英雄本色。65年来,他深藏功名搞建设。立杆架线一心扑在农村电网建设上,家乡父老的认可与信任,才是他最在意的“军功章”。如今,他不求享乐轻得失。不愿浪费国家一分钱、不愿给社会造成一点麻烦,耄耋之年仍作着力所能及的贡献。他是94岁的张贵斌,是战斗英雄,是建设尖兵,也是知足自在的老人。这种初心是源于思想自觉,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自觉才能守住这份初心。

直面问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提出了8各方面突出问题的“清单”: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阳奉阴违的问题;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出问题;层层加重基层负担的问题;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甚至充当保护伞的问题。没有什么外力可以达到我们,能够打到我们的只有自己,我们要直面自己的问题所在,勇于担当问题,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要做勇于担当,敢于直面问题,做使刀刃向内的好党员,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初心、使命。

党校公开课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心得体会2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在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上,坚持做到“四常”,真正让初心永远保质保鲜、永不褪色变质。

常用“真经”对照,永不“蒙灰沾尘”。党章党规是共产党人的真经,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初心使命的鲜明写照和根本遵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的保持,也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和职务的提升而自然的提高。党员干部要像经常洗脸抹面、经常打扫房子、经常擦拭镜子那样,坚持把党章党规当成案头卷、床头书,经常重温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经常对照党章党规“扫描”,检视自己有没有违背初心使命的行为、“党员的八条义务”做得怎么样、“党的六大纪律”执行得如何,从而使初心不为灰尘泥所蒙垢、不为钱权色所俘获、不为利欲情所羁绊,始终保持初心如炬和丹心向阳,始终保持政治信仰不变和政治立场不移,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永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常用“目标”对标,永不“超然象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担心什么、盼望什么,给践行初心使命提出了新的考验。党员干部要经常对标党的奋斗目标,坚持深入身入心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感知群众期待,真实掌握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盼,认真检视自身在树牢群众难点、贯彻群众路线、为民服务方面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胸怀爱心之心,增强为民情怀,不断叩问初心、滋养初心,充分使出“洪荒之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在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中彰显初心使命。

常用“榜样”对表,永不“落后掉队”。每个榜样都是一座精神丰碑,释放着无限的光芒和力量,可以感召人带动人凝聚人。革命先辈先烈和新时代的英模典型人物,是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杰出代表和光辉榜样。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党员干部要经常向“榜样”的力量对表,以革命先辈先烈和新时代英模典型为镜,照一照自己在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工作干劲、奉献精神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深刻剖析反省一些背离初心使命言行的根源,明晰整改的方向和路径,真正将汲取的精神力量,内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坚持实践实干实效锐意进取,自觉发扬“实干家”的精气神,始终做到“遇见困难不退缩、遇见矛盾不规避”,勇于攻坚克难,敢于直面矛盾,敢于亮出党员身份,真正以新担当新作为建功立业新时代。

常用“处方”对症,永不“能量衰竭”。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推动党的伟大事业长盛不衰的最大优势。“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党员干部要自觉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处方”对症,坚持以刀刃向内、刮骨病毒的自我革命精神,时刻以英勇无畏的状态去杂质、消病毒、防污染,经常着眼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善于打好“预防针”和“治未病”,把自己肌体的“疾病”治早治小治经常,始终保证干事创业“能量满满”。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时刻落到实处,自觉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坚守初心、守护初心,担当使命、不辱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争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新时代干将,坚决不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

党校公开课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心得体会3

近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近年来,新颁布或修订的党内纪律法规、基层工作条例,是制度的“与时俱进”;航母出海、“胖五”升空等诸多成就,是科技的“与时俱进”;个税起征点提高、药品降价,是民生的“与时俱进”。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与时俱进中锻造出来的,而组工干部作为党的组织路线的具体执行者、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推动者,更要紧跟新时代步伐,不仅知“汉”,更晓“魏晋”,要身子进了新时代、思维冲在最前沿,善于从今年的主题教育工作中汲取智慧,勇做推进党建和组织工作的“排头兵”。

牢记使命,在提升政治站位上flag新高度。主题教育特别强调思想教育,通过学习党史国史、开展红色教育、重温入党誓词、重问入党初心等,使全党上下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政治站位“更上一层楼”。政治站位是“四个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于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来说,绝不能纸上谈兵、空喊口号,要在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扭住主题教育这个终身课题的“牛鼻子”,始终把维护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作为最大的政治,思想上充分信赖、感情上深刻认同,在政治站位上flag新高度,做“高飞雁”、不做“井底蛙”,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信仰忠诚的工作取向。

紧扣主线,在立足谋划全局上pick新理念。主题教育聚焦新时代党的建设主题,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提出“十二字”总要求,强调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都要围绕主题、主线、总要求展开,确保了党内集中教育控“全场”、不走神。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组工干部立足全局通盘谋划,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育党员、配强班子等重点领域,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从全局中寻突破、于难点中强着力,以全新、系统理念推动组织工作顺利开展。

协同推进,在整合系统资源上get新效能。主题教育不硬性规定时间节点、不简单强调前后顺序,强调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使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又各有侧重、穿插进行,从而提高整体质量、提升整体成效。“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是很难成事的,组织工作涉及面广、覆盖面宽,绝不能单打独斗,要注重协同推进这项“系统工程”,既练好“内功”整合组织系统资源,形成科学分工、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又善借"外力”加强与政府、人大、政协、群团等各部门协作,内外合力,凝聚起推进党建和组织工作的整体合力,从而提高工作效能,扎实推动组织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校公开课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心得体会4

党章党规党纪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重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参加党章党规党纪轮训,是对每位党员干部的一次思想的碰撞、灵魂的洗礼和党性的升华。

什么时候党章党规党纪得到有效执行,什么时候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强。这次党章党规党纪专题集中轮训,大家进行了系统自学,认真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和领导干部的标准,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柯昕野书记在开班动员会上提出“强化五种意识,做到五个自觉”的要求,为我们送来一场“及时雨”、一帖“清醒剂”和一碗“心灵鸡汤”,让我认识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认识到在岗一日,工作不松,既然组织选择了我,我就要实干担当,全力以赴,为实现临海千年古城新崛起而努力。

一是要严明纪律、严守规矩,做最忠诚的捍卫者。在遵守政治纪律方面,我将切实加强纪律学习,将党章党规党纪学深学透,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同时,要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把纪律和规矩落实到开发区每个班子成员的分管业务中,落实到干部的监督管理中。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一个人只有敬畏法纪,才能慎初、慎微、慎行。反之,如果目无法纪,必然迷心智、乱言行、丢操守。要经常用党章党规党纪和“三严三实”的标准对照自己、警醒自己,做到修身、用权、律己要“严”,谋事、创业、做人要“实”,认真做好遵纪守法、“三严三实”的表率。

二是要克己奉公、廉洁从政,做最坚定的践行者。坚持严以用权,时刻谨记自己岗位的职责与使命,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做到公私分明;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做到工作公开透明;坚持严以律己,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在管好“工作圈”的同时,也要管好“亲友圈”和“朋友圈”,努力使自己、家人、身边的人抵制住各种消极诱惑,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基层党员干部。

三是要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做最有力的执行者。我有时问自己,怎样才算是新时期合格的基层党员干部?通过这次集中轮训学习,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愿冒着担责的风险、扛着转型的压力、领着不多的薪酬,却依然想着新形势下开发区如何做到创新突围和在全省开发区中有一席之地;同时,还要具备一种强大的自我纠偏能力,当偶尔出现内心有纠结、工作有松懈,只要上级一点拨、组织一教育、同志一提醒,马上又能头脑清醒、精神振奋,一如既往地投身工作。“干”字当头,“实”字为先,认真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集中精力抓项目抓发展、全力以赴抓招商促投资、坚持不懈抓创新促转型、务实担当抓服务优环境,为争创省十强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现代化新城区贡献自己力量。

党校公开课观后感_观看党校公开课心得体会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个初心和使命一直是激励我们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我们共产党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党九十多年以来,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从弱小到强大,从逆境到顺境,我们党义无反顾,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起又一起震惊世界的人间奇迹。

乡镇干部的初心是什么?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赤子之心,是勇于担当奉献、敢于攻克难关的奋斗之心。我们匆匆前进,可能有人会忘了自己的路,迷失方向,丢失初心,以至于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偏离为民服务的原则,打破清正廉洁的底线。我们党之所以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就是要提醒、引领我们抬头亮眼、反省正身,回味初心、感悟信仰,看自己的“初心”是否仍在、是否炽热,政治信仰是否未变、政治立场是否未移、政治方向是否未偏。

乡镇干部能做什么?我们的使命就是通过努力让贫困群众越来越少,让“两不愁三保障”越来越成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核心指标和基本要求。只有农村群众摆脱贫困,中华民族才能阔步前行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党员干部队伍,才能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不负人民重托。

乡镇干部的要比什么?我们要比的是自身能力素养,比的是群众的满意度。自身先要成为本领过硬、作风扎实、体魄强健的实干家。本领过硬就是要有提笔能写、开口会讲、遇事儿能扛的工作能力,“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的工作方法,有善于抓核心、抓关键、抓要害的工作胆识。作风扎实就是要有工作做细做实、把党的好政策落细落实、把群众的好声音听细“听实”的干劲,有在关键时刻能豁的出去、顶得上来的韧劲。体魄强健就是要有不怕苦、吃的了苦的好身体,要有能正确处理高效工作与快乐生活之间的关系,善于解压、勤于寻“趣”的心态和能力。把学习放在心上,把实干抓在手中,把自律落在脚下,才能实现“本领、作风、体魄有保障”,才能让群众实实在在的满意。

15.语文公开课心得 篇十五

[公开课片断1]

一位教师在教《乡愁》一诗时, 要求学生用一种颜色来描绘乡愁, 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有的说“乡愁是银白色的, 因为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亮是银白色的”;有的说“乡愁是黄色的, 因为故乡就在那片黄土地上”;有的说“乡愁是灰色的, 因为乡愁是孤独的”。授课教师对这些精彩回答都不置可否, 只是不停地追问:到底应该是哪种颜色?到最后, 教师把电脑键盘一敲: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着深蓝色的画面, 硬生生地弹出了一行文字:“乡愁是深蓝色的, 因为大海是蓝色的。”如此裁决后, 教师带着一脸疑惑的学生进入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中。

[公开课片断2]

一位教师在执教《钱塘湖春行》一诗时, 说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幅画, 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 并说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带学生回答后, 教师正准备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认为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画, 它还是一首动听的歌。”教师一怔, 似乎课前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认识。但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 于是顺势让学生继续想象, 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立刻说开了:“我听到了春水上涨的声音”“莺是自然界最出色的歌手, 我听到莺的歌声”“燕是报春的使者, 我听到燕子说‘春天来了’的报春声”“我听到了草长花开的声音”“ 我听到了 蜂蝶绕花 飞舞的声音”“我听到了马儿轻快跳跃发出的清脆的马蹄声”“我听到游人对钱塘湖春景的赞叹声”……这时, 教师脸带笑意地说:“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是呀, 这么多自然界的声响组合在一起该是一首多么动听的歌啊!”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流活动, 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但语文教学是围绕语言而展开的师生活动, 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 超出既定框架的教学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两节公开课的课堂上都出现了这种“意外情况”, [片断1]中教师以课前预设为准, 硬性地控制课堂教学进度, 为完成预设任务、实现既定目标而追求所谓的“统一性”,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 没有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片断2]中, 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个性感受,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将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学习资源作为了学习内容, 并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引向深入。

两位教师对课堂生成的不同处理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认为教师的备课应该只是搭建了“房屋”的框架, “精装修”的过程应留在课上, 预设不应过于细致, 主要应考虑实施过程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 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与目标指向, 为他们提供学习与活动的框架, 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预设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 它不是僵化的、固定的, 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的。因此, 课前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求知需求。新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设计最核心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的内容、情境、步骤和方式等, 尽可能多地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读经验和感受, 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可能”, 切忌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其次, 预设应具有灵活性与弹性空间。许多教师的教案往往设计得很细致, 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等, 都要精细安排。这是因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教”, 而不是学生如何去“学”, 这样就很难应对课堂上因学生思维活跃而出现的“意外情况”。

那么,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时, 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呢?

首先,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断创设新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使其不断产生新的需求, 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

其次, 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堂理念, 要认识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的场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独创性的理解, 与学生平等对话, 不能因怕出漏子、怕失控、怕浪费时间、怕打破预设的进程而瞻前顾后, 而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完美生成。

再次,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变化着的, 总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意外情况和事件。而在这些变化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 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要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情况开展教学, 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 使凝固的课堂变成鲜活生动的课堂, 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春节的温馨贺词下一篇:大学生说课比赛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