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教案

2024-07-04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

1.雨霖铃教学设计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鉴赏词的意境

1、找出词眼:伤离别

离别:事 伤:情

2、根据上下片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幅画面,并取一小标题。

明确: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板书:

上片:长亭别离: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下片: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重要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例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三种景物既可说是眼前所见,也可说用比喻形容词人那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用比喻修辞,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离愁,情景交融,这正如贺铸在《青玉案》中“度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细致出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态。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更加强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八、布置作业:背诵七首词

2.雨霖铃教学设计教案 篇二

苏轼评王维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其实唐宋诗词中许多优美的篇章, 都在读者头脑中留下了美妙的画面, 画中景是诗中的意象, 景物的选取安排则是诗的表达技巧。因此, 鉴赏古诗词, 可以抓住文中写景的词句, 构想画面, 通过对物象的揣摩、探讨、品味、涵咏, 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教学目标:1、扣住文中意象, 还原生活场景, 体会文人情怀。2、分析画面特点, 探讨构画技巧, 鉴赏诗词妙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设置情境化

课前教室内播放李叔同《送别》歌曲, 营造感伤氛围。

导入:长亭古道, 芳草细柳, 晚风残笛, 夕阳远山, 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

教师范读, 学生说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哀婉、缠绵。

二、意象组合场景化

学生自由朗读, 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意象, 概括按时间顺序出现的三幅画面。

1、别前不胜凄凉———

画面一:“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1) 借助意象, 学生描述场景:时当秋季, 景已萧瑟, 正值天晚, 暮色阴沉, 一场暴雨之后, 微凉的风中传来蝉儿衰弱的鸣叫。

(2) (多媒体显示图片) 讨论: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从哪些景物上表现出来的?

明确:画面给人一种凄清之感。寒蝉———初秋时节的蝉, 叫声短促凄苦;骤雨———秋雨增添了寒意, 天凉心更凉;长亭———离别之处, 愁意笼罩心头。文中的景物 (意象) 是作者刻意抓取的, 唯其传情而用之。作者借助这些意象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意的气氛, 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 打下情感的基础, 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力和感染力。

2、别时伤感茫然———

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1) 学生想象画面, 简笔勾勒, 口头表述:词人站在河边, 极目远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上, 烟雾弥漫, 水波动荡, 远处山色朦胧, 雾气升腾。

(2) 画面的底色是怎样的?意象的选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整幅画灰蒙蒙的, 好似一幅泼墨山水画。

意象选择的特点:“烟波”以“千里”形容, 描绘水面轻烟笼罩、浩淼旷远的景象。“暮霭”本就让人压抑, 加以“沉沉”来形容, 着色更浓, 更给人一种郁闷之感。词人还没有离开, 便想象到行程之远, 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此处句句写景, 实际上字字含情:旅人前途茫茫, 情人相见无期, 景无边而情无限。

(3) 教师补充:在诗文中我们常会看到类似的画面, 请看这些描写:

(多媒体显示) 林逋《相思令》:“君泪盈, 妾泪盈, 罗蒂同心结未成, 江边潮已平。”

刘克庄《长相思》:“烟迢迢, 水迢迢, 准拟江边驻画桡, 舟人频报潮。”

浩淼动荡的江面一如离人起伏难平的内心, 朦胧的雾气恰如离人郁积心头的愁云。以烟雾弥漫的江潮之景寄寓离别之情, 既合理, 又合情。

3、别后愁情满肠———

画面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 学生连缀意象, 描述画面:一舟临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2) “杨柳”在古诗中常常出现, 说说你熟悉的句子。

学生回答:“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等等。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取柳依依之态;此外, “柳”与“留”谐音, 含挽留之意。“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 暗写别时情, 含蓄而有韵味。

(3) “月”的意象跟什么感情相关?

学生吟诵与“月”有关的诗句:“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可见, “月”这一意象与“思乡怀人”的主旨有关。文中词人酒醒以后已是晓风拂面残月当头的清晨, 睹月思人, 月缺人不圆, 心中的离愁更添了几分。

这里作者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三、虚实相生立体化

1、 (多媒体显示) 诗歌中, “实”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的实象、实景、实境, 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 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空灵境界中的虚象、虚景、虚境, 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

2、三幅画中, 哪些是虚景, 哪些是实景?明确:第一幅是交代恋人离别的环境, 属实景。后两幅均为旅途之景的想象, 是虚景。

3、讨论:虚实结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全是实景, 品之无味;皆为虚景, 流于浮华。虚实结合, 语言有了挥洒自如的灵动之美, 画面有了浓淡相宜的立体之美。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 以浓墨重彩渲染前路漫漫、感情无以寄托的凄苦。“杨柳岸晓风残月”简笔勾勒设想中的凄清之景, 为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两处虚景与前面的实景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强化了离人凄切的情怀, 传达出一种淡远的神韵, 丰富了诗中的意象, 开拓了诗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四、点染移用形象化

1、 (多媒体显示) 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 中锋点景物, 侧锋层层渲染, 画面才有立体感。移用到诗歌上, “点”是正面点明主旨, “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 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 意味更为浓郁, 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2、结合文中画面, 讨论文章主旨。

明确:“伤离别”。

3、探讨文章点染技法的妙用。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离别冷落的滋味, 再以途中杨柳垂岸、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 形象地表现了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

此外, “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也用此技法, 前句点情怀, 后句以景染之, 突出离别之愁。

4、学生激情诵读, 感悟全文的意境之美。

五、知人论世巧深化

1、 (多媒体显示)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 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 《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 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 原名三变, 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 由于擅长词曲, 熟悉了许多歌妓, 并替她们填词作曲, 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 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 别无出路, 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 流连坊曲, 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 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 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 (慢词) , 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2、教师归纳:《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是作者离开汴京时与情人的话别之作。可以看出, 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 不得不离京远行。这种郁闷的心情与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人生际遇的悲苦, 情人离别的伤感, 使文章画面暗淡, 格调低沉, 但却又是他内心深沉情感的真切表达, 所以读后不觉消极, 只觉感人。

3、播放歌曲《离别》, 回放画面 (包括学生的简笔画) , 领悟词人的深沉情感。

3.《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三

《雨霖铃》是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词作以“离别”为线索,上图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图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自然,场面栩栩如生,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此词不仅具有语言形式美,且具有丰富的绘画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已学过一些诗词,但是诗歌鉴赏评价能力较差,且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法,因此,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应为教学重点,赏析艺术手法应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朗读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诗歌,所以,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既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并把握其意境。

2.品味语言,进一步掌握“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手法。

德育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情感,品味鉴赏名句。

教学难点:缘情设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读—赏—练)

(一)情境导入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相看泪眼》,在歌声中感受本词的情调,用古人写离别的名句导入诗歌。

(二)读诗歌,悟情感

1.听读。听配乐朗诵,让学生在听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进入词人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之中。

2.试读。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从书面语言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范读。示范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和情感。明确本词感情基调和本词的主旨句。

(三)赏语言,析手法

1.问题引路。纵观全词,作者是如何表现“伤离别”之情的?请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

2.教师点拨。作者写景细腻生动,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并进行赏析吗?

3.学生自由赏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播放文中出现的几幅画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教师巡回查看指导,课堂反馈。

(四)扩句子,升能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评论家称为“今古俊句”,请对此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进行扩展,要符合原词意境。(50字左右)

此步骤中,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明确写作要求与步骤,学生自主写作,课堂展示。

教师展示:

一舟临岸,酒醒梦回,清风吹来,更觉凄冷。两岸的杨柳在晨曦中依稀可辨,抹着一层伤心的碧色。抬头望去,西方一弯冷月如钩。

黎明的秋风送来阵阵凉意,船停了,酒醒了,只见岸边的杨柳稀疏的枝条在萧瑟的秋风中摇动,一弯残月将尽,让人倍感凄冷。

(五)课堂总结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柳永在仕途中多次跌倒,最终在文学领域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词坛的无冕之王,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词曲。同学们在乐声中再次朗诵《雨霖铃》。

(六)课后拓展练习:比诗歌、明类别

通过不同类别的送别诗,进一步掌握送别题材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送别诗的类型: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南浦别》等。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别董大》及李白《赠汪伦》等。

3.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劝慰警示之意。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 永

4.《雨霖铃》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 ?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齐读)设问,串讲: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之图,那么你们头脑中的这个图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2、怎样的一个傍晚? ——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这样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但是人要留,船却要开了“兰舟催发”。“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

2、正因为如此,后面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这里通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通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俊在:(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五、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六、课堂小结: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和着录音一起诵读,去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这幅美丽的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赢在课堂》中《雨霖铃》的内容。

2、准备字词默写

3、准备全词默写

4、预习《声声慢》

八、拓展:(时间允许的话)

读完这首词,让我想到了当代人写的一首歌——黄磊的《背影》。这首歌的意境与《雨霖铃》有几分相似。让我们在歌曲中,去体会去品味吧。

附一: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 情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别时 兰舟 不舍

(实)烟波 暮霭 楚天 愁 苦

5.雨霖铃教案 篇五

高一语文组 梁秀娟

教学目标

1、感悟《雨霖铃》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一、情景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致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下来我们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时期的一首词《雨霖铃》。

二、介绍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整体感知

1、指导《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翻译句子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何与人说。

“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

“骤雨初歇”——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2、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4、思考:《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 明确:《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黯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今宵酒

醒”后的凄凉、惆怅以及日后无人述说的孤独、无聊。

5、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明确;词的上片主要写了离别时和离别前的情景,下片是对离别后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6、课堂小结:(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四、赏析词

1、名句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确:

“寒蝉” ——听觉感受,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

此词不单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他人生的况味。

五、赏析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问题: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明确:

1、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景物 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 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意境 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2、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1)、“别”生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别赋》(2)、“秋”伤情: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3)、“酒”乱情: 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

揽得乌纱归?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

[板书]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 ——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难分难舍(情景交融)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惆怅伤感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虚实相生)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300字左右。[附录]:

6.柳永《雨霖铃》教案 篇六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7.谈《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篇七

一、情景交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送别时的时间、地点。清秋时节,一场秋雨刚过。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寒”,骤雨过后,必是满目萧索,在这凄凉萧索之中,远处传来一阵阵寒蝉凄切的嘶鸣。试想:在苍茫而又冷清的暮色中,耳边是凄 切的蝉声,眼前又是充满别意的长亭,这该是多么撩人愁思的境界呀!别离的恋 人即使不 言分别,离情已倍 加凄恻。词人捕捉了晚秋这萧条冷落的景物,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感,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那浩渺无 际的江面泛起粼粼水波,傍晚浓重的云雾和楚地空阔辽远的天空,都与词人无边无际而又难以排遣的愁绪相似。词人把抽象浓重的愁情融入具体可感的景物之中,景物也被涂上了黯淡 的色彩,使人感受 到的不单 是自然景色,更有这种景色充塞着的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以及别后的孤寂和落寞。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连续四次参加进士科考试,都以落榜告终,这对于以儒家济世安民、建功立业为理想的他,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所以《雨霖铃》写的虽是词人与恋人的惜别之作,却摆脱不了仕途绝望的悲情意识,词人离愁别绪的背后深藏着仕途绝望的悲鸣。

二、虚实相生

本词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是实写;下片设想 别后情景,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虽是想象中的景象,却又是虚中有实,虚景实写。词 人写的是眼前的真实景物,汴河岸边,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 凄楚。作者摄 取的是生 活景象———“杨柳岸”“晓风”“残月”,却被赋予特殊意义。古典诗词中“杨柳”有特定内涵,“柳”与“留”谐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汉代长安有一桥为灞桥,人们送别至此,折柳赠别,这一典故 使杨柳与 离别联系 在一起。所以“杨柳岸”浸透着一 种“伤离别”的凄 清冷落之 情。古代远行之人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候,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意。另外,“月”有团圆之意,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愁,更能表达词人的离愁别绪。整个画 面充满了 凄清的气 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都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这样虚实结合,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作 品的艺术空间,更好地表达了恋人因离别而无比迷茫之愁。

三、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本词白描手法的运用,生动刻画了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蒙眬,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真可谓“此时无声 胜有声”,“举手长劳 劳,二情同依依”,把和恋人分别时的动作神态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勾画得极为逼真,真切的刻画出“别亦难”的悲痛心情,把离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简直让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四、点染巧妙

点染手法,即先直接将情“点”出来,然后再用 具体的景色和事件来进行“染”。刘熙 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 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

刘熙载的这段评价,实际上就是以 画法论词,指出柳词中的点染技巧。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哪堪?感情极为 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

8.“情”驻《雨霖铃》 篇八

一、秋风秋雨生悲情

词的开头,作者特地选取了“寒蝉”、“长亭”、“骤雨”这些带有强烈感伤特征的景物入词,为全词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凄切。作者融情于景,景中显情,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冷落凄清的悲凉画面:深秋傍晚,阵雨刚过,寒蝉哀鸣,暮色凄切,晚风瑟瑟,空气清冷,景物萧条,空间寂寥,时间无情,这一切都让读者可见可闻,触之有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叫人心中顿生寒意。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那凄凉悲怆之情已溢于言表。

二、时间无情催情人

时间无情,恋人情深。都门帐饮,欲食无味,欲饮无绪,欲留不能,欲走不忍。“骤雨”给了暂留的机会;“初歇”则是催发的缘由,留恋实在不忍分别,催发则又不得不别。主观愿望是“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每个春夏秋冬……”;客观现实是非走不可。先前放荡不羁得罪了皇帝,“何需浮名,且填词去!”这就是圣旨。我已经“奉旨填词”这许多年了,好不容易才有了这屯田员外郎的小小官职。去就任,想来后半生该是有些着落了。如果不去,说不定又会激怒皇帝,收回这“浮名”,再叫我“且填词去”,那又咋办?“花前月下”,“浅酌低唱”的日子,哪能延续一生?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尖锐对立。为了将来,为了久远,不得不忍痛割舍这依依爱恋之情。我们仿佛看到了柳永那颗扑扑跳动的十分矛盾痛苦的心。

三、相顾无言泪千行

情切切,意惶惶,泪眼望天光。老天啊,我到底该怎么办?我不能再停留了,我还得去赴任才行啊,快给我离别的勇气和力量吧!这是柳永心灵的抉择。只见他们两双手紧紧相握,两颗心始终相连。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任深秋的晚风刮起他们的头发,任黄昏的天光照着冰冷的泪滴。他们木然不动地凝视着,凝视着。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聚在这默默的凝视中了。无需说什么,什么也无需说。一样的眼神,一样的泪花,一样的心理,一样的情感,一样的心愿,一样的祝福:“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离死别亦不过如此,说它“催泪”、“断肠”实不为过。作者以典型的动作神态描写道出了人物内心无可言状的丰富情感。这是难舍难分的真挚、强烈、执着、深厚情感的总爆发,字字深情,催人泪下。

四、遥想去处空茫茫

那将要去的地方啊,多么遥远!抬眼望去,烟波浩淼,愁云漫漫,暮霭沉沉,水天相接。这哪里是去上任,简直是流放!从今往后,马上就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了。环境的空旷寂寥正映衬了心境的惆怅空虚。去了那里以后,到底又会怎样呢?仕途会顺畅么?后半生是否就一定有了依托?一切都是未知数,只有天知道。前途的渺茫似乎已成必然。如此无奈,如此失落,怎不叫人感伤万端?

五、冷落时节更销魂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销魂,人之常情。可我与恋人分别为什么偏偏要在这冷落清秋呢?这岂不是雪上加霜,太过残忍了吗?显然这销魂程度大大超过了他人,这叫人如何承受得了!难以言状的凄凉痛楚,自己还得默默忍受,心灵的伤痛简直无法医治。

六、晓风残月断肉肠

尽管“帐饮无绪”,“举杯如有千斤重”。但还是“醉不成欢惨将别”。醉意朦胧中想到,待得清醒时分,一定是次日凌晨了,那时自己又将身在何处呢?想象中,一幅凄凉感伤的清秋晨景出现了;扁舟空空,江面茫茫,江岸寂寂,杨柳萧萧,残月淡淡,晓风清清。只有眼中景,不见送别人,好不凄凄惨惨戚戚!真是字字景语,句句深情。而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无穷无尽的愁怨怎不叫人柔肠寸断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折柳道别的习俗,更加重了这深沉强烈的伤别之情。

七、万千情意向谁诉

“别时容易见时难”,从此与心上人天各一方,形单影只,纵有良辰美景,也是虚设。千种情,万般意,向谁倾诉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由此可见其心,皎如日月;可见其志,坚如磐石。春花秋月不能动其心,美人佳酿不能移其志。一心想的是“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柳永对爱情如此执着、专一,实在感人。

回想与心上人一起时,两情相悦,双宿双飞。如今分别,泪眼相向,难舍难分。一片痴情。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难道我柳永的真情,还不能感动苍天吗?难道我柳永的一生就该如此命苦吗?苍天啊,您睁眼看看我们的一往深情,就成全我们吧!这是我柳永心灵的呼唤。

9.《雨霖铃》教案 篇九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10.雨霖铃教案 简案 篇十

安仁中学 罗勇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品味词的过程中,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4、鉴赏词作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2、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2、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品读学习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师谈离别导入。

二、解题《雨霖铃》

三、深入探究

1、定基调

2、抓词眼

3、抓意象

4、品离情

通过学生的听读、自读、全班读、小组的合作学习来完成。

四、拓展练习

李叔同《送别》

五、作业

1、将《雨霖铃》改写成一篇散文或写一段赏析。

11.从《雨霖铃》看青楼文学内容 篇十一

摘 要 青楼作为我国古代艺术之乡,酝酿了无数艺术作品。从古代诗人词人对青楼女子的描写再到妓女自身的艺术创作,都是青楼文学的展现。《雨霖铃》作为柳永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以其寒蝉凄切的伤别之情感动了许多痴男怨女。从这首词看青楼文学,从古典主义的全新视角,重新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另一全新天地。

关键词 雨霖铃 青楼 文学

青楼文学独有的韵味犹如琵琶语的细细低吟,对于青楼女子爱情、性欲和道德的论述成为青楼文学的叙述主题。《雨霖铃》中体现的词人与青楼女子的离别之情正是青楼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

一、感情的缠绵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的缠绵正是表现了雨霖铃的精髓之处。而青楼文学也是将最多的笔墨放在刻画心理情感变化上。“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的愁苦、心中的烦闷,情人的点点珠泪敲打在柳永的心上。而柳永将这首词赠给了这个情人,而这个情人即使青楼女子。缠绵悱恻的情感历程给了使人此人创作的灵感,才得以创作出令人感同身受的作品。

在青楼历史上青楼女子与狎客情真意切的事例数见不鲜,一般来说妓女处在烟花巷柳之地,最不易发生感情,但是由于跟诗人词人的交流以及自己的身世处境,一旦情深根种便做飞蛾扑火,就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伤情一般。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描写妓女的爱情诗词,或悲凉,或感慨。蒋防的《霍小玉传》就叙述了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故事,而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爱情则让人不禁万分叹服。

妓女本身由于受当时市场的影响,高级的妓女是有真着很高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所以一旦妓女深受感情的折磨,想要抒发自己的命运的悲苦与感情的无奈时,诗词就成为了最好的形式。蜀中名妓张窈窕曾作《赠所思》中曾说“与君咫尺长离别,遣妾容华为谁悦”。张窈窕的这首相思之诗,望眼欲穿的是那份难舍的感情,而肝肠寸断的则是那份伤心的爱情。青楼文学中,妓女的诗词占有很大的比重,那叙述的主题也大多是男女之事,也许是从事行当的关系,他们的感悟更加能够触动人的心弦。

二、性欲的纠结

虽说青楼文学不乏俗不伤雅、雅能惯俗的诗词,但是在那些狎客手上还是出现许多床帷只是的词曲。这些床帷之词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及其少见的露骨之词。封建文化的约束导致中国正统言论是很少近女色的,山水、志向、爱情等这种题材较多,而在描写情欲方面,青楼文学则占了大多数。

在中国古代,嫖娼可以说是从高官重臣到底层百姓通行之事,高官的光顾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唐朝兵部侍郎把床帷之事描写得可谓是一丝不挂,如《五更》中所写:“怀里不知金佃落,暗中唯觉绣鞋香。此时欲别魂俱断,白后相逢眼更狂”。青楼文学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类型,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边缘文化。性欲也是狎客经常光顾的原因,妓女大多是是中上等姿色,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既可排忧解闷,又可欢度良辰,何乐而不为?

在社会地位上,各类歌妓都身处“奴婢贱人”的行列,受到唐宋两代“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法律制约,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常作为货品进行买卖,或作为礼品赠送他人。柳永早期的歌妓词中就是把歌妓作为一种玩物的,这是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歌妓的歪曲。“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青楼对于性欲的放纵以及对于男女之情的歌颂,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楼是士大夫摆脱家庭的负担、伦理责任获得心理松弛与平衡的绝妙场所。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中指出:“原因其实在于他们渴望与女人建立一种无拘无束、朋友般的关系,而不一定非的发生性关系。一个男人可以与艺妓日益亲昵,但不一定非的导致性交不可[1]”。

三、命运的悲苦

在狎客中间没有几个是对妓女真心的感情付出的,等到年老色衰时“老大嫁作商人妇”,是妓女的无奈,也许从良是比较好的出路,但是从青楼逃脱的她们又重新陷入了封建伦理的束缚之中,她们從青楼走出来到底是对是错,比青楼眼里万分的家庭封建伦理是对从良妓女的考验,有许多的妓女从良后无法忍受家庭封建伦理的约束以及社会对妓女身份的歧视,后来又回到了青楼。

英国思想家罗素曾指出:“娼妓有好的一面,她不但可以召之即来,而且极易掩饰自己,因为除了这门职业,她没有别的生活,而且那些曾和他在一起的男人仍可不失尊严的回到妻子、家庭和教会中去。”所以,对于狎客而言,青楼是他们宣泄情绪而没有负担的一个场所,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流连忘返与对于青楼的歌颂[1]。

四、青楼文学与诗词精神

青楼名妓对于唐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她们诗作的成就,传播的能力,还在于他们为诗人们提供了激发灵感的环境和氛围,这些灵感无疑对诗人们的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中唐以前使人们集中大量的观妓诗常有逢场作戏、自作多情等成分,那么中唐时期出现的相当数量的“送妓”、“赠妓”、“别妓”等诗则倾注过为深挚的感情交流,其中不乏有血有肉的名篇佳作,比如说白居易《琵琶行》、杜牧《张好好诗》等。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最初唐人绝句入乐,乃是先有诗,然后配以乐,却是“由乐定词”,即按照歌谱的长短、节奏上填上歌词。王安石曰:“古之歌者,先有词,后有声,故曰歌咏言,声依永”。具体而言,要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词、审音用字、选声择调,其目的则是为了能够适合歌伎的歌唱。这就促使词人倚声填词时,不仅力求文辞优美,且要兼顾音律和谐,并力求去学习新的东西,以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2]。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青楼[J/OL].[2008-02-17].http://baike.baidu.com /view/57423.html.

12.雨霖铃教学设计教案 篇十二

本文主要以被古人称为“千古俊句”的《雨霖铃》词中两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教学为例,四读渐进,以期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基础上突破教学难点。

一、初读知情景交融

请学生读读触动心弦的一处词句,讲讲初读感受。在对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达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指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确实脍炙人口,清代词评家贺裳称其为“千古俊句”,那么它究竟俊在何处?好在哪里呢?请结合具体意象谈一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初读感受出发,进而利用名家评语,启发学生借助意象深入意境。这一问开口很大,但又以科学的预设引出学生的自然生成。在对文本的研习中,学生可以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谈此句中先以“酒醒”即愁醒,点出情感;再以“杨柳”“风”“月”三个叠加的意象共同渲染出凄冷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补充“柳”字的谐音双关,渗透其他有关“柳”的意象的古诗词,加强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深刻体会。

二、再读解虚实结合

这一环节分四步走:

1. 教师问:此时的“杨柳岸”是否是离别时候的岸?

设计意图:这一问启发学生理解“杨柳岸”已非实写离别时的岸,而是词人想象一夜醉酒漂流后,第二天清晨孤舟临岸的凄凉情景。

2. 教师追问:其实词人当时未上兰舟,正与恋人执手相对,此时此刻,他为何虚写这般情景?进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想象那风中的柳色柳姿,好像柳永的心上人还在岸边迎风伫立,向他频频挥手,向他呼唤:“不要离去,不要离去!”而到那时却已是羁旅孤独,天各一方。

设计意图:想象和联想是进入词的意境,进入词人心境的重要的“入境”方法。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到虚写能开阔意境,倍增其愁,不仅写出离别的悲痛,还写出羁旅漂泊的失意。

3. 教师引导:除了这一处虚写,前后文还有几处虚写?找出词句后,想象词人置身什么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会引发词人怎样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另两处虚写,并鼓励学生同样用“入境”的方法自主探究。从上阕结尾的虚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读出柳永仕途落魄,前路迷茫,相见无期之愁。这种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从下阕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一句中读出词人用虚写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渲染出别后相思之苦,仕途多舛之恨,漂泊异乡之叹。

设计意图:从上一步的师生合作“入境”到这一步的学生自主“入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雨霖铃》独特的三重虚写带来三重不舍,从刚刚离开到一夜之后到年复一年,时间、空间不断转移,产生了虚实结合、倍添悲愁、拓宽意境的艺术效果。

4. 用柳永的《雨霖铃》与同样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来表达情感的欧阳修的《踏莎行》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对比两首词在虚写层次与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设计意图:这一步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迁移拓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体会到,《雨霖铃》三重虚写把才子失意的悲伤跟相思离别的感情完全糅合在一起,比起欧阳修《踏莎行》的一重虚写,情感更为丰富,意境更为高远、开阔。借用叶嘉莹的评语:“在柳永的词中就开始出现了非常可注意的一点——出现了高远的景物,而且结合了他的志意,结合了他的志意的追寻和落空。”

三、三读能以声传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入境”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人生旅途的知音。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以声传情。

学生朗读词句时,教师指导朗读主要有两个要点:

1.“今宵酒醒何处”中“今宵”可读平调,“酒醒”在平调上蓄势,“何处”可顺势读出升调,这“何处”二字是遥想,是痛心之思,要读出词人酒醒后愁绪复苏,不见伊人,在他乡独自漂泊之苦。

2.“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杨柳岸”后略作停顿,但要声断气连,因为“柳”“风”“月”三个意象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为一体的。紧跟着“晓风残月”中“晓”字可重音延读,“残”字可重音轻读,读出词人凄凉冷落的内心感叹。

设计意图:诵读是促进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关键。“入境”之后继而“知音”,在诵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做到“情动于中而声形于外”。具体地说古诗词诵读应注意“三度”,即语调要有“高低起伏的抑扬幅度”,停延要有“张弛鲜明的疏密尺度”,音强要有“见强知著的刚柔强度”。

四、四读悟平中见奇

针对个别学生诵读“晓风残月”时将“晓”“残”二字都处理成重音重读的现象,教师可作点拨:如此重音重读,“晓风残月”可否改为“凄风冷月”,这样岂不更加悲痛一点?

设计意图:这一点拨看似还在探讨诵读之法,实则是将文本研习引向深入。习习晓风,清冷微寒,如相思挥之不去;熹微残月,徒留缺憾,含人事得失无常之叹。没有“凄风冷月”般摧肝裂胆之痛,有的是“晓风残月”般隐隐、淡淡的哀愁。晓风、残月,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却更容易引起从古至今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旅人的情感共鸣。宦游士子、远行骚客、迁谪官员、羁旅商贾,去国怀乡,思人伤己,晨起赶路,亦是晓风残月相伴,愁肠百结,真可谓平中见奇,千古同悲。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千古俊句”,四读渐进。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古诗词教学,确实要在读中品,品中读,品而入境,读而知音。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内涵,读出文字背后词人的形象、词人的内心,更要读出古人、今人内心共通的情感意蕴。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13.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2)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

寒蝉 骤雨 长亭

悲戚

(实)

别时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不舍 愁苦

(实)

别后

杨柳 晓风 残月

孤寂 落寞

上一篇:技能比武颁奖主持词下一篇:研究生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