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清明节的一段往事散文

2024-10-08

忆清明节的一段往事散文(共3篇)

1.忆清明节的一段往事散文 篇一

一段乡忆散文阅读

有些眷恋是与生俱来的,不管是在一碧千里的春夏,或绵黄天际的秋冬。那些零星记忆就像蓝天里的丝丝艾发,在光阴温慈的梳理下,渐渐柔顺起来。

始终忘不了小时候在乡间田垄上奔跑的身影,沟渠四周布满了生生不息的野草,那时候的田间地头,草的品目繁多,穿插在野草之中的小花自然也像遍布的星星那样,羞怯地探头张望,每当花期如荼之际,风儿贴心轻拂,花粉随风飘扬,自由散落在田间,等到来年,当春泥苏醒,草茎破土,于是那些藏在密草之间的花种也会从花蕾里张开小嘴,吐露着舌头,煞是好看。

母亲插队那年也是我诞生的那年,依稀地记得,家坐落在阳澄湖畔的一个河塞地带,老屋朝南,院子前是一条宽不足二十米的小河,东西走向,过河东百米就是烟波浩渺的阳澄湖,往西则呈锥形,连着农田的沟渠,再往西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田野。

老屋是养育陪伴我童年成长的摇篮,为此,细心的母亲特地在院落西周植满了各种花草,栀子花,白兰花,月季花还有几株玉兰和桂花树,在不同的花期里,我和母亲都会用这些花的活色生香来稀释岁月带来的烦忧,也会用这些树的枝盛叶茂为岁月刻下曾经的.轮廓。

那个年代的农村空气清新,村落静谧,农舍错落有致,除了时尔从农间地头传来的几声本地童谣或沙家浜之类的,最热闹的就数那些鸡鸭猫狗的嬉闹声了,如果一定要挖掘出记忆中最美的乡景,那就莫过于乡间的清晨与黄昏了。

农村的清晨一般是由第一声鸡叫开始的,四季中的每个清晨似乎改变不了雄鸡周而复始的原始本能,没有闹钟的年代,人一天的开始就是在鸡鸣和自己的生物钟里起步的。

不管春夏秋冬,农村的清晨始终就像一个素颜娇羞的少女,无论是薄薄蔼蔼的纱雾,或沥沥霏霏的细雨,无论是惺惺忪忪的太阳,或斯斯艾艾的黛幕。你都能在慢慢廓清的回忆里听到穿越小半个世纪的时光回响。

农村人都有早起的习惯,这不能归咎于那个年代的精神匮乏,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文明中,从古至今都传承着农夫农妇们朴实而又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母亲也不例外。在夏季,我常常因炙热难寝而随母亲一起早起,每次母亲打开鸡舍时,我就会相帮着往院落周围撒上一些稻谷,于是,那些披着五颜六色衣裳的鸡崽们欢快相互争啄着,时而追逐,时而呜鸣,吵醒了沉睡在梦中的那些花花草草,此刻也正是太阳初升之际,花瓣和草叶上汁满了露水,亮晶晶,圆莹莹的,母亲看到后偶尔会嗔笑说,小鬼头,你怎么把眼泪洒到花儿上去了啊。

而就这个时候,每家屋顶上的烟囱里陆陆续续会升起炊烟,借着风势会淡逝在晨幕里,当流动的空气里穿梭出枯焦的秸秆和梓木味时,我知道,大人们一天农耕劳作即将开始。

挣公分是那个年代的标签,也就是说一个劳动力一天干多少时间的活都以记账的形式积累成年终的分红。所以,为了完成工作量,很多人都会在早晨把做好的午饭带到地头,后来我才知道,大人们是为了抓革命促生产,为了村头的大喇叭里的表扬通报。每次从黄昏里远远飘来革命歌声时,母亲就会和乡邻们扛着农具,卷着裤管,踩着西落的余晖从田间归来,那时的黄昏是农村最质感最丰腴的景致,当然也是我那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当夕阳落尽星星未亮之时,灶膛里的火苗已把母亲的脸印得通红红的,像极了在年初头上待嫁的新娘子,要不是灶上大铁锅里飘出的饭巴香味,我甚至会忘记饥饿。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那份画面至今还软绵绵地躺在我的回忆之中。

黄昏中的水乡农村,美的无法用言语表达,倘若光凭记忆,就足足可以愉悦你一整天一整宿甚至一年年地循环回想,当天边最后一支云稍被夕阳叼走时分,当晚霞缓缓收卷起氤氲在河壑上的水晕那一刻,当游离在竹林里的吴侬软语摇曳出一曲低吟浅唱时,那种乡野情景体验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何止是奢侈。

如今,那些个农村的田埂洼溏,竹林菜园上早已建成了林立高楼,那曾经的独木小桥,蜿蜒流淌的小河也成了母亲那代人时时唠叨的念想,有时,每每路过这里,我依然会感觉到从童年脚步声里传回的温暖声响。

2.清明忆奶奶散文 篇二

(一)

清明节快到了,连续几夜都梦见了奶奶。梦里的她,依旧穿着那件灰白色的对襟袄,清瘦的面容,满头银发被风微微拂起,站在那儿朝着我慈祥地微笑。我大声地喊“奶奶!……”然后欲飞奔过去抱住她,我想告诉她,我想她了,很想,很想。但怎么也喊不出声,用尽全力也迈不动半步。夜半醒来,皎洁的月光泻进屋子,泪水顺着耳根已经濡湿枕巾……

在童年记忆中,奶奶是陪伴我最多的亲人。我是家里的二姑娘,与弟弟相差三岁,在弟弟出生之前,父母害怕应付不过来,就把我托付给奶奶照顾,吃穿住行,寸步不离。可以说,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

小时候,我和姐姐一直跟着奶奶睡,晚上,姐姐一个人盖一床被子,我和奶奶同盖一床,我就睡在奶奶的脚头。数九寒天,冰天雪地,屋子里即使有个烧稀煤的土炉子,也无济于事。睡在被窝里久久暖不热,奶奶就把我的一双冰凉的小脚抱到她的怀里,然后听着她讲了许多遍的故事进入甜甜的梦乡。

上了中学之后,每周从学校回来要洗衣裳。那时候我们这儿用水很不方便,每天吃的、用的水都要到一里之外去挑,洗衣裳也要到水池那儿。那一年冬天特别寒冷,我和奶奶端了衣服去水池上洗,我手刚伸到冰冷的水中就缩了回来。奶奶把我拉到一边,寒风呼啸,我站在旁边冻得直打哆嗦,奶奶的一双手冻得通红,在冰冷刺骨的水中为我洗着一件件衣裳。

每周回来一次,周末奶奶总是做好了饭菜等着我。学校伙食差,每次临走时,奶奶都会炒好菜,装在罐头瓶子里给我带上,还有奶奶亲手烙的饼。当时条件有限,带的菜也就是炒土豆丝与霍菜,而那菜就着烙饼,吃起来真叫一个香,至今回味无穷。

自奶奶去世之后,在街头买过无数张品种繁多、味道不一的饼,甜的,咸的,果酱的,豆沙的,葱花的,油酥的。可是,我再也寻不着能够超越当年那熟悉味道的香。

前两日与弟弟忆起奶奶,回味她老人家曾经做的菜盒子,弟弟颇有感触地说:“如今街上买的菜盒子就是吃不出味儿,姐,你说奶奶当年做的菜盒子,无论是萝卜馅,还是韭菜粉条馅的,又香又软,味道咋就那么的正宗呢?若是现在咱也能掌握奶奶做饼子的技术,在街上的任意一处开家煎饼店,生意保准火爆。”我听后笑了,心头掠过缕缕难以言说的感伤。也许我们所眷恋的,是留在时光深处的那种无可替代的爱的味道,奶奶已经不在了,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再寻到那相同的味道呢?

(二)

参加了工作之后,当时我的.工资一个月仅仅35块,小姑娘家领了钱必定是想添些衣物与生活用品那些的,所以外出监考,开会,一向也舍不得花钱。奶奶心疼我,每次都是估量好了时间,做好饭在门口等着我回来。我骑着自行车,老远就能瞧见奶奶站在门口的大柿树下朝着路上张望,见到我,赶紧跑回家给我下面条。

奶奶高高的个子,清瘦的面容,一头银发齐整整地梳到脑后挽成一个头疙瘩,然后用头网网住,非常利落。记忆中,炎炎夏日,六月如火,奶奶头上总是顶着一块蘸了水的方形手巾在灶台做饭,一阵忙碌之后,可口的饭菜就上了桌。由于奶奶操持家务一向能干利落,父母亲从地里一回来就能吃上现成的饭菜。奶奶的一生,围着锅台忙忙碌碌,为我们做了一辈子的饭菜。

奶奶经常给我们讲起光绪三年全国各地闹旱灾、虫灾的故事,当时她们把树皮和野菜都吃光了,整整一年没见过五谷的面,各处人吃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她是从那些艰难岁月里过来的人,所以过日子非常节俭。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年天气干旱,奶奶说:“天气红炎炎的,咱家好几口人吃饭呢,粮食可得节省着些……”她想方设法往白面里面掺了玉米面蒸馍,煮玉米面饼子,煮玉米粥,曾经受过那个年代没有吃喝的熬煎,就怕我们由于收成不好再挨饿。

奶奶成年几乎不出门,任劳任怨地守护着我们这个家。平时舍不得花钱,但是每当留意到勤俭的奶奶用针线缝织她那有点破漏的头网子时,外出的时候,我就顺带着给她捎回来两个,一并捎回来的还有奶奶每天扎裤脚口的白腿带。这时,奶奶总是会埋怨我的破费,我笑着说:“奶奶,那不值几个钱的,再说了,给您花钱,我乐意。”然后奶奶就乐呵着接受了我的孝心。

跟着奶奶一住就是二十几年,结婚那天,与奶奶难分难舍。拉着她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奶奶也舍不得我,不住地抹眼泪。

还好,结婚后,我依然留在娘家村子的小学任教,距离家不算远,我就经常可以回家看看她老人家,顺便给她带些稀罕的东西。只是由于当时条件不太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婚后每逢节里节气,我们回家时,老远就能看到奶奶微微佝偻着身子,站在门口的大柿树下张望。她看到我们,张着没牙的嘴巴,脸上一下子乐开了花。把我们迎进屋里,她就忙活着给我们张罗饭,我和姐姐也一起帮忙。饭菜端上桌,奶奶只瞧着我们津津有味地吃,只顾瞅着我们笑,自己却忘了动筷子。

(三)

结婚的第二年,我就报名到县进修校学习,县城距离我们那有十多里地,路也不好走,每天骑着自行车一路颠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到达。每天早出晚归地去上课,非常辛苦,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再去看望她老人家。

殊不知,在这期间,奶奶突然病倒了,一向勤劳能干的奶奶再也不能下地了,我每次赶着去看她时,她都会哭,每次看到她流泪,我的心也会随之疼痛。终于,她还是没能熬到我进修校毕业就离开了,那年,奶奶七十八岁。

那天下午,我上课回来,家里主要的亲戚都来了,父亲告诉我说奶奶快不行了。我的腿似灌了铅般沉重,一步步移进屋子,他们已经为奶奶擦洗了身子,穿上了入棺的衣服。只见她静静地躺在床上,只有微微呼出的气息,而已经没有了回气。

我趴在奶奶的床前,握着她尚有一息体温的手,声嘶力竭地喊道:“奶奶!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即刻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抬起头,我看到,奶奶的眼角滚落出一滴泪。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神志清晰,她听见了我的呼喊,她无法丢下我们,只是她已无法发声,她的眼睛已没有了光,然后她的头一沉,我感受到握着她的指尖逐渐冰凉……

这一眼,竟是诀别!她走了,我慈爱的奶奶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她一直支撑着,等到我回来了之后,却永远地离开了我。在她离开后的那些日子里,我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陷入无边的沉默,我不敢想起她,眼前却都是她的影子,然后是止不住的泪无声奔涌。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走了,从此,我成了一个孤独的孩子。

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奶奶却走了,每当家里买了好吃的总会想起奶奶,想到,她老人家要是现在还在该有多好。当年由于上进修校没能在她最后的时刻好好地尽孝,这是留给我一生中永远的遗憾,常常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该有多好。

家乡的传统孙女不能给奶奶上坟,但是我无法做到。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如约前去看望奶奶。

3.清明时节忆奶奶的散文 篇三

奶奶去逝已经30多年了,每每看到我的女儿晓爽高兴地跳着、叫着、笑着、闹着扑向我的母亲怀抱的时候,便想起了我的奶奶……

奶奶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记忆中她瘦弱的身躯,和蔼的面容,慈祥的目光,不屈的个性,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质朴勇敢勤劳含辛茹苦的品格。父亲八岁那年,爷爷便去世了,奶奶从此守寡,一个人撑起了一片天,为了孩子的发展与事业,在那样一个从一而终的年代奶奶终生未嫁。记忆中,奶奶生活清苦,拉扯着父亲、大伯两人,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要知道在旧社会,一个农村女人支撑一个大家是多么的不易,奶奶却把这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我能记得的奶奶和我最早的事情,就是奶奶每天都会背着我出去玩,我当时最喜欢趴在奶奶的背上玩的。有一次我在奶奶的背上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奶奶问我睡得好不好,我好纳闷奶奶是怎么知道我睡着了,而奶奶却告诉我每次在她背上睡着的时候她都知道。童年的我就是在奶奶的背上把我们小村庄的路“走”了一遍又一遍。儿时的记忆已经朦朦胧胧,但这样一个画面,会经常游离于梦中,飘浮在脑海里——一个月光明媚的夏夜,奶奶坐在老式竹靠背椅上,椅子历经岁月的磨砺,已微微泛红,在月光下闪闪发亮,我坐在小板凳上,依偎在她的膝下,双手抱住奶奶的腿,头放在她的膝上,眼睛向上望着奶奶,倾听奶奶讲神啊、鬼啊的故事,以至于我真的相信世间真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东海龙王、牛郎织女……这一幕幕温馨的画面至今还在眼前闪耀……上学后,奶奶便成了我的保护神。童年的我由于活泼调皮贪玩,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亲在百里以外的矿山工作,每周回家一次,都要认真检查我的作业,看作业的书写是否公正,数学答题计算是否正确,这一切正是我所最担心和最害怕的,为了躲避父亲对我的惩罚,每当父亲回到家中,我便早早跑到奶奶房间扑到她的怀里,一口一个“奶奶”叫着,晚上钻在奶奶被窝里跟着奶奶睡觉,但是这一切躲不过父亲的眼睛,当父亲拿着笤帚要“教训”我时,我马上又扑进了奶奶的怀里,奶奶拿着拐杖,严肃的对着父亲大声训斥,说道:“孩子还小,由我好好教育他就行了。”父亲没法只好做罢。印象中,奶奶是纺线织布染布的行家。夜晚,在昏黄的油灯下,她搓棉条,摇纺车。我学着把棉花扯细,铺匀,将一根竹筷放在中间,然后用一块木板沿着一个方向搓,一会儿搓成一根棉条。起初搓得不匀,一头大,一头小,又松垮垮的,后来搓顺手了,也挺好看的。奶奶纺线,左手拿着棉条在锭子上一绕,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慢慢放线拉开,再用右手把纺车轻轻反转一下,拉长的棉线就绕到锭子上。我看着奶奶纺线,右手旋转,左手拉开,姿势非常优美。我听着纺车吱吱嗡嗡的声音,均匀而有节奏感。我见到锭子上的线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缠绕得很有规律,形状像个大白桃。奶奶每纺完一个线锭,我就跳过去摘下来,就象采果子一样高兴。奶奶织布,双脚上下踩踏,双手左右抛梭,手脚非常协调。装着线团的梭子左右横飞,分派经线的线网上下交错,令人目不暇接。布织好了,白色的做夏衣,冬衣要染色。奶奶用山上采来的草药拌上稻草灰和锅底墨,放在锅里煮开,然后把白布放进去再煮一段时间,就成土青色了。我小时候,多半穿这种衣服,柔软暖和,而且耐脏。

勤劳是农民最本质的性格,但是奶奶的字典里似乎从来没有过困难二字,遇到挫折她都乐观对待,很让人敬佩。奶奶虽然包着小脚,走路不太方便,但做事却非常麻利。我很奇怪,问她为什么与我的脚不同。她说,她小时候女子都要包脚,把一双好脚包成病脚,人要吃好多亏,但是在那个年代没有办法啊。那时每天早上奶奶都要到几处井边挑水,由于常年使用辘轳和“拧不够”,奶奶的腰弯成了驼背,以至于走起路来拄着拐杖,依旧摇摇晃晃,颤颤悠悠,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知道奶奶真的老了,要不怎么说起话来罗里啰嗦,吃起饭来半天才咽下一口,还有那花白的.头发和额头上那深深的皱纹更让奶奶显得饱经沧桑,同时也让我感到了心疼与震撼……

上一篇:深化电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下一篇:南京师范大学gis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