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如何择校择专业

2024-08-03

考研如何择校择专业(精选4篇)

1.考研如何择校择专业 篇一

当的考研落下帷幕的时候,考研的战火渐渐升起。然而在你加入20考研战团的时候,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选择哪所院校?选择什么专业?考研择校择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它基本上决定了你之后半年甚至一年的复习方向,乃至毕业后的就业出路和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它比考研本身还要重要得多。

很多学生都对择校专业的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清晰的了解,对未来没有合理的规划,对考研相关信息没有清晰的掌握。然而,你无需过多担忧,我们将会在这里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备战之初你该如何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并开始崭新的奋斗历程。

有很多学生会问,“老师,您给我推荐一所院校吧。”这个问题着实令人难以回答,因为他们没有说出自己的要求和标准。选择专业院校时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逻辑顺序——“先专业,后院校”。专业决定了你今后发展的一个路径,院校决定了你人生发展的效率。简单来说,专业决定了你以后从事的行业,院校决定了你成功的速度。隔行如隔山,专业一旦确定,你今后的路径基本上也就定型了。下面具体来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

如何选专业

目前,全国共有14大学科门类,包括文学、史学、法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体育学、经济学、教育学,里面有冷门的,也有热门的。目前比较热的学科门类集中在工科、医学、经济、管理、法学和文学。相对冷门的学科集中在哲学、理学和农学。

但热度不等于难度,热度不等于优势。选择的准则应是——看长远,标杆是“就业”。专业的选择决定了你以后所从事的行业的领域。你对某个行业的热爱程度决定了你的工作热情、从事这个行业的时间,甚至是生活质量。

继续坚守本分沿着自己的专业道路走下去,还是另寻他路跨专业学习,这是一个令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如果比较喜欢自己本科所学的专业,在报考时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选择。

但也有学生不愿意继续选择本科所学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几种情况:

本科所学专业不是自主选择的专业;

所选的专业与自己所想的不一致;

随父母意愿。

在选择考研专业时,考生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就想在学术上继续深造;有的优势不在此专业上,想让本科专业在别的学科上发挥优势。

那么,考研专业应该怎么选?你的标杆一定是你将来的就业。一切不以职业规划为标准的读书都是在浪费青春。社会需要的不是你的学历而是你的证明力和你所能创造的价值对于不同的专业,我们的定位如下:

(一) 偏理论与偏实践

国内的专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偏理论,像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经济学等,这些专业学科门槛比较高,读研的目的是提高内功,选择学校重点是考虑它的学科实力;另一个是偏实践,像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这些学科门槛并不是很高,不是学相关专业的人也可以从事这类的工作,读研的目的就是获取“平台”,证明你的综合能力。因此选择学校时,应尽量去选择一个综合性或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学。

(二) 跨专业与不跨专业

跨与不跨的标准是什么?在这里给想要跨专业的考生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工科跨学社会学科,跨文史学科相对比较容易,而文史学科、社会学科跨工科、医学和理学几乎不可能。

第二,如果你本科所学的核心课程涵盖了研究生初试的专业课科目的考试类型,这就不叫跨专业。考研跨不跨专业的标准并不是专业名称因为本科专业粗,而研究生专业划分得较细。

第三,考虑你是不是喜欢所学专业,如果志趣不在此大胆去换一个专业。

第四,考虑所专业能不能为你以后的职业积累某种优势或能不能在你考研成绩上提供某种帮助。

选定专业后,以专业为纬度,到网站去查所有包含这个专业硕士点的院校有哪些。

比方说,你要考民商法学这个专业,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着“民商法学”这个专业名词到“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去查全国有多少个学校在招这个专业,查“专业目录”。“专业目录会盖所有这个专业的学校的初试科目、科目数量、招收人数、导师信息、特殊附加招考要求初试参考书的范围、复试是否加试某些学科等。

有的这些信息都会在这所学校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里有相关规定。“专业目录”非常重要,里面的每一个信息都要多加注意。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去确认“专业目录”里面的内容,千万不要道听途说。

下次我们会给大家如何选院校给出一些建议。

2.考研如何择校择专业 篇二

报考专业恐怕是许多青年学子所面临的最艰难的一项选择。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名情况来看,同学们往往更加青睐所谓的“热门”专业。但是“热门”专业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如何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天真”的热门专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自己的考研专业。

“天真”热门专业=“现实”个人发展?

考研前选择合适的专业,就如同恋爱前选择心仪的对象一般。恋爱前,我们往往要判定什么类型的异性适合自己,“知彼”必须先“知己”。“窈窕淑女,”未必就是所有男性的最佳选择。同样,判定什么专业适合自己,也是这个道理:“热门”专业虽然很吸引人,但未必是所有考生的最佳选择。那么,如何才能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专业呢?考|研教育网建议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

1. 兴趣相投

选择恋人,多半是因为对方有一些吸引你的优点或特质,谁也不想整天对着一个没有feel的人生活。同理,选择专业意味着选择了读研期间的学习研究对象,这个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职业及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很难想象一个人在不感兴趣的学业或事业上能做出多大的成绩。只有选择了自己立志研究的方向,考生才有可能将漫长的复习过程坚持到底;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研究领域或事业上有所突破。

2. 性格匹配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与恋人分手了,使用频率最高的理由往往就是性格不合。可见,性格匹配对恋爱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专业也是一样。气质与性格对人的职业活动具有一定影响,因此,选择专业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的职业要求,还应认真分析,自己的气质和性格能否适应将来这类职业的要求。一般说来,性格开朗、活泼、热情、温和的人,比较适合从事外贸、涉外工作,文体工作,教育工作,服务工作以及社会交际型的职业;多疑、好问、倔强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科研、治学方面的工作;深沉、严谨、认真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人事、行政、党务工作;而勇敢、沉着、果断、坚定则是公安、企业家、领导者、军人不可缺少的性格。职业与性格的匹配往往使人们在职场如虎添翼。因此,有职业指导师建议:热情、善于言谈的学生,比较适合选择师范、法律、旅游等专业;细心、同情心强的学生,适合选择医生专业;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强的学生,宜选择工科类的专业;组织协调能力俱佳的学生,宜选择财经、管理、数理等专业。

3. 能力适合

恋爱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相貌平平的男生,个人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不强,要想追求一个相貌出众又出类拔萃的女生,恐怕是很难成功的。同样,考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时,首先应该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实力,从而为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素质与学习能力来选择报考方向,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准确地为自己定位,这是明智的选择。一方面,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考虑到自己在相关领域学习与科研的实力。特别是如果要报考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在投入激烈的考研竞争前,请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那些跨专业的考生,如果不了解自己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与考研专业之间的关联以及优势,就盲目跨专业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很可能面临“好梦难圆”的困境。

报考“天真”热门=就业“现实”热门?

既然选择恋爱,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希望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希望与自己所爱的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对于考生而言,考研是二次革命,是决定未来发展路径的好机会。因此,很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都会考虑到该专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因为没有人会希望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之后,“毕业意味着失业”。据统计,为了有更好的职业前景而选择考研的学生占到60%以上。但是,很多考生把“热门专业”理解成“好就业专业”,这样就导致一些专业竞争激烈,而另一些专业无人问津。是不是报考“热门”就等于就业“热门”、报考“无人”就等于就业“没门”呢?恐怕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心理学来说,很多人考研容易有从众心理,看到考研的人多了,自己也决定考研,看到考金融、法律的人多了,就认定“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另一方面,媒体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出发,自然对一些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给予更多关注,使考生和家长们产生了“热门”专业必定好就业的错觉。

“天真”热门专业=“现实”易考/易学专业?

有的男生在追求女生之前特别重视成功率:如果追求成功的把握较大,那么男生会鼓足勇气向女生表白;如果女生属于不易追到的人,那么除非男生意志特别坚定,“非卿不娶”,否则男生追求的意愿可能会大大降低。随着考研竞争激烈程度的逐年加大,考生会倾向于考虑专业选择与提高考研成功率之间的关联程度。然而,如果一味选择“热门”专业,势必会遭遇异常激烈的竞争,成功率将会大大降低;如果“委曲求全”,规避风险,选择相对易考但却不感兴趣的专业,那么将会在学习期间遭遇学业困难,从而影响以后的就业。

最后王老师给同学们介绍几种专业报考小技巧,帮助大家规避专业选择和考研成功率的两难困境。

1.重视“热门”相关专业的“空窗期”。如果觉得考“热门”专业风险太大,可适当地考虑与“热门”专业同属一大类的相关专业,这样既可以规避考研风险,又可以实现攻读相关专业的理想,就业前景也相对较好。

2.利用“热门”专业历年报考人数的“空窗期”。有些学校报考情况具有大、小年之分,比如上一年报考人数比较多,下一年人数会有所下降。而且有的专业在小年时还会出现报考人数不足的情况,像山东大学法学院的行政法报考人数就不足。所以同学们在报考专业时,一定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尽量多找到一些内部“情报”。

3.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考研择校参考 篇三

(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市政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工大浙江大学大连理工西南交大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

西安建筑北京交大天津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华南理工华中科技

二级学科

081401岩土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煤科院北京建井研究所 铁道科学研究院 天津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

081403市政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天津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扬州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南昌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济南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南华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桂林工学院 重庆大学 后勤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天津大学

天津商学院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河北工程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中原工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大学 南华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株洲工学院 广州大学

重庆大学 后勤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石油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

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天津大学 河北理工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苏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扬州大学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解放军理工大学 徐州空军学院

浙江大学 华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烟台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三峡大学 长江科学院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中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汕头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深圳大学 广州大学 桂林工学院 重庆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石油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新疆大学

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081420*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北京交通大学

081420*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天津大学

081420*土木工程管理大连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重庆大学

081420*土木工程施工同济大学

081420*土木工程材料河海大学

081420*海洋建筑物与环境浙江大学

081420*消防工程中南大学

081420*水木水利施工重庆大学

081420*工程环境控制西南交通大学

081420*现代结构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081421*环境岩土工程北京交通大学

081421*建筑材料天津大学

081421*风施工同济大学

081421*军事工程仿装与材料 解放军理工大学

081421*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 中南大学

081421*城市环境与生态工程 重庆大学

081421*景观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

081422*地下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 同济大学

081422*地下工程规划与管理 解放军理工大学

081422*土木工程材料 中南大学

081423*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 同济大学

081423*国防工程内部设备及智能化 解放军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福州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中南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重庆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古工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鞍山科技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科技学院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解放军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华侨大学 福州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学院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理工大学 烟台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三峡大学 武汉岩土力学所 长江科学院 中南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株洲工学院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大学 桂林工学院 海南大学 重庆大学

后勤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石油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华大学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 贵州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081402结构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燕山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工学院 大连大学 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庆石油学院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苏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扬州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宁波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厦门大学 华侨大学 福州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烟台大学 济南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三峡大学 湘潭大学 中南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中南林学院 南华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暨南大学 汕头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工学院

桂林工学院 重庆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后勤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华大学 贵州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4.考研如何择校择专业 篇四

以下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相关词条来自百度百科,如有疑问或想获取关于相关词条的详细信息,请自行查阅百度百科。

一:院校实力

首先说说院校排名。至少目前为止,针对学校的官方排名还没有,只有民间的排名,而民间排名也多受诟病,他的优点是可以给大家择校给个参考,但是缺点是里面水分太大,不可全信,更加不可认真。教育部一般只有学科评估(一级学科),目前教育部已经给出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大家可以去网上搜搜就知道各学科的排名(这是最权威的)。官方虽未给高校进行排名,但是各种头衔、工程和项目的名额分配已经按实力排名划分下去了,大家看看各个高校的头衔就基本上知道这个高校的实力和排名了。

下面就高校的一些头衔或称谓予以介绍:

1.国家重点大学:这是上个世纪的称谓,现在已经由211工程,985工程等代替。原88多国家重点大学在有了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命运各有不同,绝大部分进入了211,但是211又考虑到地域等问题,像江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就没有进入211工程,而沦为省重点高校,虽然说没进入211不能代表高校实力不强,但是能看出这些高校的前途和国家对其重视度吧。

2.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工信部等部直属院校:共112所。部属院校的级别自然要比省属院校的级别高些,而且基本上所有的部属院校都是本一院校和实力较强的院校。同时还有些院校是曾经直属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如水利电力部门,央行,司法部,卫生部等,但是院校调整后,没有继续留在部属大学行列的院校,这些所谓的相关行业的子弟院校的对应专业在业内享有广泛的人脉和极高的专业认可度,这些学校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在本专业就业必然会占尽优势。

3.省属重点大学:目前国内除了985工程和211工程外各省市各部委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在非211高校当中重点扶持了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地方高等院校成为省部级重点大学或者特色重点大学。一般包括五类:

(1)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只针对中西部高校)。其中包括100所左右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民间又称“小211工程”。

(2)省部共建高校(非211高校共计有61+10所)

(3)中国ZF奖学金计划(含211高校共计181所)

(4)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只针对理工和综合类高校、含211高校共计133所)

(5)地方所属(省、直辖市)重点大学

4.“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到目前为止共有112所,并且以后不再增加。但是211工程里面也是良莠不齐,因为有些是为了照顾地域因素,必须每个省份都要有一个,所以有些实力还待提高,而且实力未必敌得过一些非211的省部属重点大学或省部属特色大学。112所211工程大学除去985和特色985外的院校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教育部或者工信部等部属院校,一种是省属院校,如南京师范大学就是省属的211大学。

5.“985工程”:是我国ZF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985工程在211工程之后,是从211工程里遴选出的优先建设的高校,基本代表着实力位于第一层次的高校了。共有39所,这里并没有考虑到地

域问题,基本是实力的象征,所以有一些省份没有一所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一样,985工程院校数目以后不会再增加了。

6.“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务院决定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官方也称“特色985”,民间俗称“小985”。这是从112所211工程院校中的非985院校中另外选出有专业特色的38所。这是最容易和“985工程”混淆的称呼了。“985工程”是院校建设项目,“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学科建设项目。

7.9校联盟:代表着中国最顶尖的高校,在国家的教育建设战略中也是优先建设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8.珠峰计划: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民间俗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培育21世纪科坛“三钱”即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而出台的一项顶尖人才培养计划。到目前为止共20所

9.31所副部级高校:是中国行政级别最高的31所高校(军校除外)。

10.34所研究生自主划线高校,是研究生录取的本一批次,也是考研的同学心目中的最佳理想院校组。

11.研究生院。全国共有56所高校有研究生院(还有24所试办单位)。研究生院体现了一所大学相应的教学规模、科研实力等指标。研究生院高校可自行审核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且保研比例为15%,而没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保送比例不超过5%。研究生院类似的建制还有研究生处、研究生学院、研究生部等,但都不是研究生院。所以很多高校虽然网站有研究生院,但是不是教育部认可的研究生院。

12.本一院校和本二院校:理论上有资格在本科第一批招生的高校都可以叫本一院校。但是我认为本一专业和本一院校的定义不同。比如说很多二本院校部分专业在本一批次招生,但是其学校实力是本二批次的。所以我认为本一院校是指112所211工程院校(当然包括985工程等了)和省部属重点院校。剩下的都是本二院校。这些并不矛盾,比如南京邮电大学大部分专业是在本一批次招生,但是他是二本院校。

注:如果非要给院校按综合实力划分档次的话,一般由高到低的顺序是:9校联盟》珠峰计划(20所)》31所副部级大学》34所研究生自主划线高校》39所985工程院校》56所含研究生院大学(还有24所试办单位)=38所特色985高校》普通部属211》省属211(省部共建211)》省重点高校》普通二本。(这里面的很多称谓是包含关系)

二:专业实力

好的学校不代表所有的专业都好,甚至很烂。特别是这个世纪初的高校合并GC,很多牛校和大专甚至中专合并了,所以他们合并来的这些专业有借壳上位之嫌,其实力我想不用我说你们心里也有数。

同时这里的专业实力是抛开就业因素的,因为就业这个东西不好说,行行皆能出状元,实在无法说哪个专业就业好,哪个专业就业差,总之对其感兴趣的的专业就是好专业。先说明一下什么叫一级学科,什么叫二级学科。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13大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二级学科是其下的学科小类。比如,传统的中国语言与文学/中文是一级学科,而具体到下面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以及语言方面的专业都是二级学科。

下面我简要的说明一些专业好坏的鉴定标准:

1.重点(培育)学科:重点学科,有校级、省级、教育部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等不同层次。获得国家重点学科立项的都是该校该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领先的学科,国家通过给予资金以及政策的倾斜保证该学科的发展,使其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向世界一流学科冲

击。一般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就代表这个专业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了,也代表这个学校的这个学科的建设到顶级了。所以选专业时先找国家重点学科,再选部级或省级的重点学科。当然一般除了名校和专业特色很强的高校,其他一般院校很少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2.学位建设:当一个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时代表这个学科的建设水平已经到很高的境界了,表示你读其中任何一个本科专业都可以在这个学校读到博士,如果再有博士后流动站,那就代表这个学科的学位建设已经达到顶峰,学科的建设水平也基本到顶尖了。很多特色院校可能只有二级学科博士点,而很多二本院校甚至没有一个博士点。其次是硕士点,如果没有博士点,对应的专业要是有硕士点也是表示这个专业建设的还算成熟,如果连硕士点也没有的话,这个专业的实力就乏善可陈了。所以看一个学校的实力只要看其博硕士点的数目就能看出个大概了。

3.重点(培育)实验室:有校级,省级,部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不同层次。是理工科的实力象征。这个和重点学科一样,国家级的一般院校很难有,只有牛校才有。

4.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有校级,省级,部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等不同层次,不仅代表其现今的学科实力,也基本上代表国家,省,校的重视方向,关系到这个学科的发展前景,战略地位。

三:地域问题

其实一个院校的录取分和这个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是息息相关的。一个综合实力强的的学校要是处在偏远的地区,他的高考录取分数可能没有在发达地区的低一层次的学校高。比如兰州大学是985,我想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录取分数可能有些年份没有只是211的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的高吧。这有一个原因是高考报志愿时排名是以省为单位的,人数不多,录取分数波动也会较大。但是考研时全国考生在一起排名,可能地域的差距会比高考报志愿低很多,分数的波动也会很小。

再说学校的影响力,其实除了清华北大复旦级别的大学影响力能覆盖到全国外,其他的影响力辐射程度有限。打个比方,如果你家在南京,想最后回家乡工作,那么就算你能上西安交通大学,我建议你考虑一下学校的影响力辐射度和你的高校人脉,你最好选东南大学。四:综述

上一篇:市场评估报告下一篇:公司周年纪念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