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2024-06-15

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14篇)

1.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篇一

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和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情境 动手能力 小组合作

数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投入教学,实现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投入教学,关注教师的授课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设置问题思考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给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可以更好地思考和探究。教师的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像是导火索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在对问题的细加工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受台风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4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3米处,这棵树折断前有多高?教师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想要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思考会知道这道题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就在教师的问题带动下被激发了,促进了学生攻克问题,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营造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中心,简单、生硬地教学,很容易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而且容易产生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帮助下,给学生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中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交流,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的简单方式。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并适当地做出指导和矫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就可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能力,为学生创设小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他们通过测量、剪拼、折叠、转化等方法,探索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经过了小组的探索,再让不同小组用不同的方式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这样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方法,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很高,兴致也很浓。

三、数学理论结合实践,实现学生动手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动手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明白数学知识,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工具:剪刀、纸、尺子。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证明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这条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学生通过动手,亲历了学习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和透彻。而且在实践中学生进一步验证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和等腰梯形的判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上一层楼。所以,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动”来调动学生的“学”,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

四、利用互动型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也就是教师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快就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减少了课堂关注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互动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起来,共同讨论和探索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师通过呈现问题――引导回忆――课堂辩论――归纳总结――灵活应用等几个教学步骤,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学生和教师积极地互动起来,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增加。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去发言、去思考,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促进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总之,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以上只是其中几种,教师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关注课堂,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伟.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时代周刊.2010.

2.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篇二

一、了解学生,激发兴趣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因此,我认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寻求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才能创设一个让每位学生都乐意学习的情境。如在上“平均数”这课中,就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从孩子们身边去发现素材。第一次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利用课本上的例子,让孩子们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他们虽然能提出来,但是我觉得缺少一点什么,应该是缺少热情和兴趣,而且还有部分同学因为没有兴趣,一直在被动的学习。而在第二次上这个内容时候,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先和孩子们做游戏,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数来比较,很难区分胜负”,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在脑子里也产生了疑问,争先恐后的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课时,一开始为了引入分数,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每天都在黑板上写字,有谁知道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呢?大家想知道吗?然后找一学生上前测量。学生得出的数据为长3.6米,宽1.01米。老师问:这里的长和宽能用整数表示吗?有的学生回答:不能。有的学生因为容易分心,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老师的问题没弄明白,也没有去思考。所以,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班级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教学很难施展,效果不好。如果“拿一个梨,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哪其中这一份我们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简简单单就可以创设生活的情境,而且能直观的刺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显然,数学情境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也更需要老师的用心和精心准备。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创设接近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走进数学学习的主题。

二、情景设置,务实为要

当前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时,为了能使课堂活跃,课上得生动一些,精心准备画面优美、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课件,因而在情境创设中经常也会带点“俏、虚”的味道。我曾经在一本教育教学杂志上看到某位教师在上“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他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一片结满红彤彤熟透的杨梅林,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在一阵惊讶声中,教师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你们想到这里的杨梅林去玩吗?”学生齐喊“想!”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说:“好,只要大家这节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下次春游时就带大家到那杨梅林中尽情的玩耍……”然后,教师拿出6粒杨梅,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2粒,列式:6÷3=2。再拿出7粒,平均分成3盘,每盘分得2粒,还剩下1粒,列式:7÷3=2……1。整节课,不少学生还停留在那艳丽、诱人的画面中。下课后,学生蜂拥而上,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带我们去杨梅林玩?”教师随意的说了一句:“等下次春游到了再说。”顿时,学生流露出受骗不满的神情。这种情境似乎表面上“俏”,但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教学过程也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情境还有点虚假成分,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了一个学生去商场买旅游鞋的情境:商场里一种款式标价每双127元,第二款标价5双共565元,哪种便宜?便宜多少?这样的情境一出示,马上有学生提出:“我看到商场标的是单价,没有标5双一共多少元的”。课后,我亲自到超市调查了商场标价,验证了这位学生的说法。这样的情境,与生活实际不符,不但不起作用,反而造成负面效应。但是,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个错误资源,表扬这位学生能认真观察生活,也未尝不是好的设计,让教师的“错”成为精彩的教学资源。所以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真实,形式的朴实,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吸引学生的眼球,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不能一味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去迁就新课程理念,而要看“情境”是否能有效的为教学服务,情境创设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

三、以“情”入境,激发情感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教师如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多个兴奋点,唤醒学生“我会学习、我要学习”的渴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东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此时,再抓住学生迫切的求知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心灵之花要靠情感之水浇灌,有了心灵之花,方能结出智慧之果。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重视情感因素的渗入,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是数学情感教学的最终归宿。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创“情”情境,激发情感,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激“活”情境,巧妙贯穿

我认为有价值的数学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情境表面上,没有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那么这样的情境就毫无意义。所以,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情境设置还不能只为某一个教学环节服务,而要将一个情境用足用活,巧妙贯穿到多个教学环节中,让它从头到尾发挥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前用电脑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教师设问:“小熊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是圆形的。经过新知学习后,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是车轴不在圆心的车子上颠簸。教师设问:“车轮已经改成圆形的了,为什么小熊还是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车子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平稳的车上高兴地行驶。这个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我曾经也上过“圆的认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由于当时上课的学校是农村完小,没有多媒体的设备,因此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用硬纸片做了3种轮胎(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3辆车在课堂上表演。这种根据实际创设的情境教学,当时也博得了课堂一片喝彩。

3.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篇三

关键词:情境 生活 疑惑 实践 多媒体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64-01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懂得,要想上一堂成功的课,创设教学情境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又要求教师上好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数学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是感兴趣的,兴趣是学习最好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创设好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举例谈一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

1 利用数学源于生活 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选择有现实意义的生活问题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利用天气越来越热了,大家都喜欢喝冷饮,你会开启瓶盖吗?运用什么工具?省力吗?为什么?从身边是入手学生感到亲切,容易进入状态。进而又跨学科整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乐于去探索、感知动力臂与动力之间的反比关系;再如在拉面的制作中,拉面的粗细与拉面的长度呈现的反比关系。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生活的小事,比较亲切,也比较亲切,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反比例函数关系做好了铺垫。

2 利用求知源于疑惑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当我们对問题产生疑惑时,就会触发我们的解疑动机。作为学生,只有在自我的迫切要求下,才会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进而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积极的心理满足。所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在应用阶段,我引用了两个情景:一个人听到一则新闻后一小时传给了两个人,他以后再没有告诉其他人。而那两个人同样在一小时以内每人又分别将这则新闻传给了另外两个人,以后他们再没有告诉其他人。如此下去一昼夜(24小时),则新闻能否传遍一个一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又如一张报纸只有0.01厘米厚,但是一张报30次以后,它的厚度能否超越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么?能还是不能?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说几米,有的说十几米,我说这个个数据大得让你无法想象。学生说不可能吧?于是师生共同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共53 687.09米,快有7个珠穆朗玛峰高了,学生一下炸了锅,充满了好奇和不可思议。通过计算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乘方的不可思议,学以致用。这个情景富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促进积极参与。从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入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当同学们充满疑惑时,教师便适时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了。这种直觉与真相的强烈对比,有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和严谨性的培养。

3 利用目的源于实践 创设实践教学情境

学数学的目的最重要运用于实践,也就是“学以致用”,重在能力的形成。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际应用,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感受学习的成功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相似的应用的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操场,自己设计方案,测量旗杆,楼房的高度。

在阳光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设计,实地测量,收集数据,紧张的计算,进行互相交流,逐步修正存在的问题。最后同学们兴高采烈,主动对自己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基本上都是利用标杆或人,如何构造相似三角形,如何利用相似计算,如何减小误差等等,积极性非常高,效果也很好。

接着,教师又提出疑问:同学们做的不错,可如果今天没有阳光,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能测量了?就得改天了?同学们沉默了,然后开始议论,有的组开始了行动。效果不言而喻,有利用三角尺的、小镜子的、标杆的,最后进行了精彩的总结,每个同学都有了巨大的收获,相关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与发展。

4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创设信息平台教学情境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成为数学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対数学教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化动为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是学生能从多角度感受数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内容是,我设计这样的情境:教师展示风景名胜(如金字塔、希腊的八台农神庙)、特色建筑(如东方明珠塔)、日常实物(门窗的设计)、美术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人体美等,通过展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如:在学几何图形的变换时,这样设置情境:动画展示三角形、矩形等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旋转变换,翻转变换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引导、探究图形变换前后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这样动态的直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他们更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

4.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模版] 篇四

滕志林

关键词:十一

五、教学情境研究、课题管理、成果。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学校开展十一五扬州市规划课题“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研究的过程情况,从课题组的成立、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含义的界定、课题管理采取的措施、子课题实施情况、课题实验取得的效果和成绩、课题研究遇到的困惑等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正 文:

一、课题组的成立:

2006年秋季,为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教学研究实验,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我校向扬州市教科所递交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市级规划课题研究的申请材料,于2006年10月开题,2010年10月顺利结题。

本课题按教研组下设五个子课题。政治组子课题:“用政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语文组子课题:“追寻语文味的课堂”,英语组子课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数学组子课题:“数学-生活-数学”,理化组子课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学校“十一五”课题中心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本课题以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和国外皮亚杰为代表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首位)为支撑,遵守新一轮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施研究,教师充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在高效、愉快、有序的课堂情境中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三、课题含义的界定: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目的在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学生活动空间中创设不同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使课内与课外相通,教学与活动结合,学校与社会相通。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

四、课题管理采取的措施:(1)资料管理。

各课题组有专人负责课题资料工作。方案、计划、教案、个案、调查、测试、音像等过程资料均存档,特别重视原始资料的积累与保管,负责资料管理的成员定期搜集、归纳提炼,向课题组提供鲜活的信息,开发信息资源。

(2)成果物化。

构建教学模式,组编论文集,推荐优秀教案。课题组每学期一总结,每学年撰写阶段研究报告,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教师每月完成随笔两篇,定期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或向报刊杂志投稿。(3)制度保证。

学校课题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了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的自身学习与提高,做到了五个一:①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研究探讨情境教学如何设计。坚持执行集体备课制度,重在研究课堂情境的生成、创设、有效等,突出学法指导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等问题。②每周一组织一次“教学沙龙”,着重交流:两周以来,本人学习了哪些新的教学理论?教学工作存在哪些得失?在教学中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③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回顾与展望”,交流课题研究的体会,讨论下一步研究的预案。④每学期组织一次“优秀课”评选。优秀课评价标准专设“情境创设及运用效果”一栏,通过听课、评课、磨课形式提高教师的上课水平。

(4)尊重激励。

课题研究是项劳心劳力的工作,需要得到鼓励和肯定。对于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①庆功表彰,发挥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课题研究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②评优晋级,突出课题研究含量。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增加课题研究成果比分,在评聘职称、评先晋级方面,突出其科研成果。③利益分配,实行政策倾斜。学校设立多种奖励项目,重奖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奖励。

五、子课题实施情况简介:

语文课题组: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构建有语文味的课堂。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上,语文教师对学生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学生的情感状态,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上,教师创设语文味的四部曲是: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合作探究。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英语课题组: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平时要求学生间尽量用英语表达交流,每节课前要求学生就学校、家庭、个人、天气等方面用英语演讲,课堂上每位老师能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学习用品来表演学习内容,同时各班还组织了英语“PATY”,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排、演出文娱节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近几年中考我校英语口语测试满分率均在90%以上。

政治课题组:把沸腾的社会生活请进课堂,使政治课富有动感,具有吸引力,结合时政,引导学生关注时局的发展,让学生站在新闻的最前沿。指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理性分析时事政治,如初二的法制课上,教师根据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组织学生开展诸如“道德与法制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会,会上学生踊跃发言,且言之有理有据,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思想道德都有了提高。

数学课题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枯燥的数学概念、方法的学习生活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取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的,形成“生活-数学-生活”的良性循环。在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节教学中,让学生自备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理化课题组: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将日常生活与学生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用物理、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与现象。注重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观察动画视频等,放手让学生操作,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结论,由感性向理性飞跃,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

六、课题实验取得的效果和成绩:

几年来,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与课改之前相比,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①初步建立了持久稳定的教学效果,将丰富多姿的具体活动化为不断激励,教育空间得以拓宽,令学习效用发挥得更深更广。②增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感,通过“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了学生与老师、同学、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作用。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力,课堂上创设了一种探究的教学情境,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究的精神,通过情境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

本课题研究时间虽短,但成绩已经从学生、教师方面体现出来。(1)学生方面:

各种竞赛成绩喜人,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有一人获全国二等奖;在省初中生数学竞赛中有一人获省一等奖;在省初中生化学竞赛中,有二人获省二等奖;在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竞赛中,有一名同学获市三等奖;在省第9、10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有多人获省一、二、三等奖;在高邮市英语能力竞赛、口语竞赛各有一名同学获市一等奖;几年来,有40多名同学的文章在大市、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考试成绩与实验前期相比有明显提高,初一、二在市期末统测中总均分名列全市前茅,初三毕业班每年均有40名左右学生被重点中学录取,有100名左右学生被普通中学录取。

(2)教师方面:

全校老师在课改实验过程中,积极探讨并总结理论与经验,每学期都完成一篇课改专题小结。李校长在扬州市百名校长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展示中获二等奖,在扬州市“成功杯”百名校长有效引领校本教研展示中获三等奖;教科室主任滕志林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物理教学》《物理教师》《理科考试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共发表物理文章100多篇,自编论文集《滴水成像》;孔老师围绕课题撰写的论文《初中英语情境教学》在《英语大课堂》发表,薛主任的《浅析初中化学课情境教学策略》论文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藏老师围绕语文组子课题撰写的主题文章《追寻语文味的课堂》在《扬州教育》发表,吴校长的《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在《中学课程辅导》发表,余老师的《反比例函数三个重要性质的运用》在《初中数学教与学》上发表,《找出题目中隐含的圆》在《中小学数学》上发表;朱庭喜老师的《元素化合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化学教与学》上发表;嵇元庭老师的《关注课堂为教学插上理想的翅膀而努力》在《英语教学研究》上发表;赵春霞老师的《浅谈如何创建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在《英语大课堂》上发表。另有20多篇教师论文在各类报纸上发表,有10多名教师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我校教师以课题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积极创新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洗课、磨课,自身上课能力迅猛提升,十一五期间,有两名教师在扬州市赛课中获一二等奖,有近10名教师在高邮市赛课中获一二等奖;李校长被评为高邮市名校长,吴校长被评为高邮市优秀教研站站长,滕志林、刘伟高被评为扬州市骨干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高邮市学科带头人,三名教师被评为高邮市教科研先进个人,两名教师被评为高邮市教坛新秀,多名教师被评为镇先进个人。

七、课题研究遇到的困惑:

(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的,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

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

(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

5.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篇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重要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如猜谜、游戏、数学历史背景介绍及合理利用多媒体等。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鲜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游戏、制作模型、猜谜、小故事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使所学的内容在学生心中埋下趣味的种子,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气氛。然而,在很多老师看来,创设情境这一部分是十分烦琐的,不仅要寻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还要考虑所设情境的科学性、匹配度,因此更多的老师选择了使用练习或复习巩固来代替创设情境,我们不能一概地否定这种做法,在老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在引入课题上是既方便又有一定效果的,但是,这里在提倡课堂趣味性上则有所不足。能否在兼顾教师备课效率和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注意积攒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使得需要使用时,不至于盲目搜寻呢?

6.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篇六

一、情境故事化,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7.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篇七

一、如何创设合适的情境

1. 重视以问题为核心

经常所说的“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 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由于“问题意识”反映了学生基于内发与主动的求知欲, 产生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中, 因此, 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动平台, 情境不仅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 而且应提供一个能够原创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 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稍加思考, 就有学生马上提出:“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 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学生的这一质疑激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触发了学生想弄懂其中的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列举验证, 明白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2. 以合适的情境为目的

课堂情境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其蕴含的数学关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 情境素材选取的恰当与否,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 在教学“游戏公平吗?”这部分教材的“实践活动”中, 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掷瓶盖”的情境:掷出瓶盖后, 盖面朝上, 甲胜;盖面朝下, 乙胜.并让学生思考: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 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 甲队“高喊不公”, 课堂上, 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 也经常有继续失败的无奈和沮丧……半节课过去了, 同学们却没有得出“游戏公平”的结论.然而, 不少老师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瓶盖有不同的两个面, 投掷后的结果应该只有“盖面朝上”和“盖面朝下”两种情况.可学生在试验中却无法体会到“游戏是公平的”.也许上课老师并没有思考用瓶盖作素材, 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实验, 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此, 瓶盖整体结果的不匀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偏向, 游戏的不公平性是不可忽视的.可见, 游戏中“盖面朝上或朝下”出现可能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对“形状是否匀称、结构是否均匀, 操作的条件是否相同”等因素的忽视, 导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那么又怎样出现“等可能性”的局面, 结果使教学在“等”中走向“无奈”, 使学生在“无奈”中感受“不公”.

3. 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为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 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 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从情境创设的角度看,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以外, 还在于教师没有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问题解决) 反映在情境中的任务要求上.

二、数学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 数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知识的更好表达.

有些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 教师要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 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 我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 让学生用力拉, 怎么也拉不动, 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似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 (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 , 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 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 我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 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名同学拿出三根小棒 (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 , 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摆成和刚才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 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 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 从演示到实验, 从静态到动态, 讲得很少, 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 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凸现数学本质.

数学问题的核心是提出思维含量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实质就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 从而打开学生此起彼伏的思维闸门.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火花, 促使学生深刻思辨, 凸显了学生思维的生命活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情境没有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 或者没有什么思维价值, 那么它是否浑浊了数学课的本质呢?

3.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切合学生的心理.

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那么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突出趣味性.例如,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时, 拿出做好的任意四边形展示给学生, 然后告诉学生将这个四边形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 请同学们观察猜想是什么四边形?然后活动演示改变四边形的形状, 让学生观察在整个运动变化过程中这一“中点四边形”会出现什么变化? (有时像平行四边形, 有时像矩形、菱形) , 学生自己动手, 感觉兴趣大增, 然后老师肯定学生猜想是正确的.此时自然有同学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这时引出课题, 只要同学们学了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后就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和奥妙.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诱导, 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8.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寓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情境创设主要是对教科书中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和对现实生活的挖掘。教材不是完美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也不是标准答案,只要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取得原有教学情境的教育价值而又更符合学生实际,就应大胆地创设新的情境。

一、立足学生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

数学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的一个体系。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是教师创设情境的依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熟悉、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一旦进入课堂,就能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价值,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些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教师要真正立足于学生的经验,通过提炼现实生活来创设情境,以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使学生体验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实用价值。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数学味道浓浓,教学效果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要好得多,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地用于生活,情境的现实性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学习对象,因而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情境也可能提供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而要求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获得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具体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现代教学论认为: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知识用于生活,培养其实践能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应用情境,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巧设悬念和疑点,创设深层问题情境

9.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篇九

二、创设对话情景,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1、运用实物创设对话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实物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具,它能创造生动形象的情景,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比如:在课文7AModule2Unit2Seasonalchanges中,为了让学生能在视觉上直接识别sleeve,ribbon,trousers,blazer,shorts,skirt,socks,shirt和blouse等单词,笔者在课前准备了男、女生的不同校服,课上一一向学生展示的同时教师问:What’sthis?学生答:Apairoftrousers.在直观的实物前,在教师的提问下开展师生间对话,尤其讲到shirt和blouse的区别时,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两个单词的差异。等学生熟练之后,再引导他们进行生生间的操练,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2、多媒体展示创设对话情景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上适当地使用PPT进行授课,经常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因为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为教师组织情景教学提供了彩色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场景的设置,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影响下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7AModule3Unit2Windyweather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台风的危害性,我安排播放一段关于台风来袭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并仔细观察画面,聆听录像中的声响,身临其境的感受台风的到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课外的自然情景延续到课内,使学生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创设真实情景,培养学生交流语言的能力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现实生活交流的能力,我们完全可利用在新教材中的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题材、词汇,如问候、问路、购物、打电话等设置情景对话。

根据选择的会话材料,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和指导,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真实情景对话中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的句型和词汇,达到用以致用的目的。

4、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巩固运用知识 在英语教材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学内容感觉不够深入,如果能有所延伸,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延伸教学内容中创设任务情景,也是笔者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本中有一个听力的训练,只要求学生看八张图片,在听有关的材料后为图片编顺序,个人觉得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太简单了。所以在备课时,我把听力内容打印出来,去掉了一部分动词、名词、副词等单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听边填充。学生既训练了听力又达到了词汇和语法训练的目的。在最后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环节中,前一天布置回家作业时让学生按自由结合组成小组,从网上、报纸、书籍等搜索资料,围绕课文内容加一个故事结尾的任务。学生对此项活动很积极。在课上我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讨论和汇总收集的资料,并确定故事叙述的形式。学生们根据收集资料开展了热烈讨论,等到表演时,三组学生进行了形式不同展示。A组是口述,B组以shortplay形式,C组是故事接龙形式,故事很精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气氛相当浓厚。教师在创设任务情景中,让学生融入课外知识,自导自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中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课堂教学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恰当的评价体系给以支撑,而评价作为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为了使评价能够有机地融入英语教学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活动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我等方面的评价。对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的评价,基本出发点是寻找学生的优点并给以鼓励和表扬。可以从内容的恰当性、语言的规范与流利性、小组成员的配合程度、学生的创新意识等角度做出评价。当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语言信息,给予婉转的指出或提醒。总之,合适的评价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促进他们的发展。

四、情景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接受知识的能力出发,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课堂行为与知识、情感、能力相互融合在一起,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10.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篇十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内容,创设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家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明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可见教学的情境创设既是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恰当地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我们在各年级的教学时要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性地把书上的结论转变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融于情境中学习。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们要把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情境中发现。

第二,我们要善于用好“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如糜红玲老师讲到的在教学六年级 “轴对称图形 ”一 课 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我们也要善于用好“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例如糜红玲老师讲到的“有余数除法 ”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尝试分10支铅笔,看分好以后的多余情况来理解什么叫余数。又如,第四,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善于用好“创设动态情境”的方法。例如教学小学二年级的直角的认识时,我们要用好书本中的插图,并配合生活中的一些视频,从而让学生从中更好的理解什么样的角是直角。

11.历史课堂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历史课堂 ; 运用 ;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8-01

在实践研究中按照情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情境教育包含了“情” “境” “活 动”“思维”“美育”这五个要素,在情境教育中这五个要素相互渗透,整合成一个整体,在老师的设计下,共同作用于学习或者研究者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进步。在这五个要素中,应当以情为纽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境”为烘托,渲染环境,创设课堂氛围; 以“活动”为手段,活跃课堂,扎实教学;以“思维”为核心,挖掘学生创造能力;以“美育”来感染学生,培养完美人格。五个要素相互渗透,整合成一个整体,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具体如下:

第一、以情感为纽带

教学中的学习环境、学习主体、教师、教材这几个环节之间,学习主体是主要环节,如果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和其他环节之间的距离感越大,那么教学效果就越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缩短学习主体与教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距离感,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当:1.教师表达情感,建立心理上的美好桥梁,老师与学生之间,传递真情相互交融。2.教师同时把情感注入教材,结合实际,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3.采用最佳手段,在学习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会合作。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与老师和历史教材之间,建立情感纽带,以“神”入学,在情感的驱动和深入中让学生的心灵真正的进入历史情境。

第二、以“境”为烘托,渲染环境,创设课堂氛围

这里的“境”应当包括自然环境和认为创设的虚拟环境。在历史教学中。因为教师的教学主要在课堂上,所以这里的“境”的体现主要是教师创设适合本课教学的虚拟环境,使学 生仿佛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教师创设虚拟的教学环境手段包括:利用声音、图象、表演剧等有关的辅助设施制造适合课堂教学的历史氛围和历史环境。

第三、以“活动”手段,活跃课堂,扎实教学

把历史活动融入学科课程,目的是以求保证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活动利用角色效 应,以求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同时以活动结合能力训练,以求进行更扎实的教学。

第四、以“思维”为核心,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我们塑造的不仅是学生的灵魂,还要挖掘学生潜能,使学 生变得更聪明。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更要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目标。

首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之情,使学生 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表现出对学生的热切希望,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鼓励,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在教师创设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总之,教师教学中要不断鼓舞学生,不断地给予肯定,为之鼓劲,与学生真情交融、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精神,在持续的激励中,不断地得到强化,使学生创新的潜能得以激活。

另外,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在宽阔的思维空间中提高悟性。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必然要展开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创新的土壤,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同时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观察,拓宽创新的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为了巩固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适时地不断训练,与思维相互结合,与生活结合,与学生活动结合,强凋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自主的学习。

第五、以“美育”来感染学生,培养完美人格

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为了学生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体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手段。在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上通过图画再现、音乐渲染和表演体验等体现情境教育中“美育”的特点。

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在教学中还要表现教师美的仪态,从培养人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角度来认识与实践。总之要有培养完美人格为宗旨的“人本位”的教育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另外,在研究中我们还总结出在情境教育与其它要素整合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首先要通过教师的“情”和所创设的“境”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2.学习中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情境。通过优化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理解教材,用和历史有关的所创设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旋律,角色的扮演或实物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历史。

3.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把学生带入一个又—个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不断意识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在这期间,丰富学生的想象,鼓励求异。

4.教学中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其实情境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情感来组织教学的,在教学中更要抓住时机创造机会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没有细腻的情感,缺乏同情心的人,就不可能有崇高的理想。而缺乏同情心就会对人漠不关心,并从漠不关心发展到自私自利,发展到残酷无情。”情感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任何美好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熏陶与培养。面对世界,面对家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在对学生的以情感为纽带的教育教学中,创设适合与教学内容的“境”则会使教学更具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和更加充满智慧和情趣。

12.如何创设数学教学中思维情境 篇十二

课堂教学中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强烈的认知冲突, 即创设好了思维情境, 学生便有了展开积极思维的动因、平台和空间, 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思维情境的创设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新课引入时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 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首要环节, 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 师生便不易同时进入“角色”, 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质量欠佳。引入新课时的思维情境创设笔者以为有下列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一节时, 设置如下问题提问学生:不过河, 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 难以下手解决的问题,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为引入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

2.提出疑点,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学”的中心在于引导, 引在堵塞处, 导在疑难处, 搞好引导, 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 根据教学内容, 提出一些疑问, 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 提问学生: (1) 你有5元钱, 还了2元钱, 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 (2) 你有5元饯, 还了8元钱, 还有多少钱, 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学生必然是顺利做好了前者, 而在第二问上卡住, 形成了冲突、疑问。

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 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 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 根据教学内容, 进行直观演示、实验操作, 就会使学生感兴趣, 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 学习信心倍增, 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 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 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两根x1, x2及x1+x2, x1·x2, 并探索发现其中的相互关系。

此外, 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 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 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 去适应新知识。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 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 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造“愤”、“悱”意境。“愤悱意境”, 即所谓“欲知未知, 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而又不可得, “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 学习积极性最高, 一启则发。其具体作法是,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用旧知识作铺垫,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创设迁移情境, 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 层层设问, 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 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 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 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数学知识由于结构的特点, 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 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 教师是怎样“想”的, 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 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 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从中反馈出的信息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 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 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 一是通过“制错找因”, 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 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 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 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 先直观后抽象, 先浅后较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 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系统化, 初步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在小结时, 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 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 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理解把握所学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课的结尾还应精心设计必要的思考、探索性的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意犹未尽, 为知识的延伸、新的情境创设留下空间。

13.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篇十三

摘要: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适当穿插优秀歌曲和趣味故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具体场景,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模式。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创设 教学情境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谈一下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几点尝试:

一、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来。例如,在讲授“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我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和相关资料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讲到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图片;让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变化:通讯方式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化、衣着服饰的变化、住房条件的改善等,这样就拉近了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现象联系在了一起,使思想品德课中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课堂激情。例如讲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漫画《红与黑》,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土地乱占滥用仍很普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部分地区已经超过临界状态,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相当尖锐。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以增强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适当穿插优秀歌曲和趣味故事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放在第一位,所以只有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思想品德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德育任务。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穿插一些寓意深刻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例如讲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讲到“科教兴国”时,播放《中国创造》;讲到“全面小康”时播放《越来越好》和《好日子》等,就可以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例如讲到“爱是高尚的情感”时,引入《骆驼妈妈》的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集中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借助这一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使学生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去爱母亲的德育目的。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例如讲解“直面风风雨雨”一框时,由学生自己举出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对待挫折,勇于战胜挫折,使他们增强承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问题意识、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潜意识中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以达到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

14.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的尝试 篇十四

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

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教师就可以直观的给学生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1平方厘米就这么大。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那么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低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只知道人民币的不同面,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不了解。如果教师能打出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讲解再加上生活中的认知,学生会对人民币认识的很透彻。在教学中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生识记“晶”字时问学生:天空一个大太阳天亮不亮?学生答:“亮”。那在大太阳下面还有两个并排站的小太阳天空会怎样?“更加明亮了”。师:不仅明亮还有些耀眼,三个太阳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晶”字。这种让学生充满想象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毫无激情,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是冷漠、无激情的来听。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是没有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打破“教材是唯一知识源”的传统思想。

2、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落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3、密切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4、教师创设多种情景,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广泛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获得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实施情境教学的措施:

1、强调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倡导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短时间、大容量、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获得情感体验、心灵感受,拓宽视野,磨练意志。

.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知识。

.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用实际行动去尝试、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上一篇:2022年母亲节新颖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把握生活的小船――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