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诗歌存在的问题(共10篇)(共10篇)
1.当前 诗歌存在的问题 篇一
“2009年两会申论热点剖析之一”——“现行征地制度的改革”
问题背景:现行征地制度使我国土地管理成为手续繁琐、成本居高不下的管理,造成目前征地中矛盾多、批地中关注多、供地中关系多、用地中问题多,引发了社会的不安定,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风险。这种状况如不能尽快改变,必将产生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
今年的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就指出了目前土地征用存在五方面问题:“一是征地范围无限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势头难遏制。据统计,2002年至2007年全国耕地净减少6300万亩,其中70%以上为非农建设占用。二是被征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使农民缺乏保护耕地的动力。三是征用土地低成本导致建设用地利用不集约。四是规避征地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五是大量征地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和社会管理风险。”
对于这五个问题,戴斌老师尝试从申论对策的角度,希望给以前上过老师课程的同学做一个热点延展,从而给大家一些写作的思路:
(1)征地范围无限制。
【广州新东方戴斌剖析】对于这个点,我们首先要延伸到目前的国策——“保护耕地”。因为大部分的征地如果是不合理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占用了耕地。我们的09年国考,刚刚考了“粮价”调控问题。说明目前农业的发展问题是关注的焦点,我们国家人口那么多,如何解决好“口粮”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的。
(2)被征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使农民缺乏保护耕地的动力。
【广州新东方戴斌剖析】这个方面需要构建一个利益分配机制,涵盖地方政府、农民和用地者三方的利益机制。同时要保障好利益分配的透明度问题。
(3)征用土地低成本导致建设用地利用不集约。
【广州新东方戴斌剖析】这里是三个角度,一是要将土地征用的价格与市场价格挂钩,而是要科学确定土地的使用性质,三是要注意规模化效应。
(4)规避征地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广州新东方戴斌剖析】这里主要是对于一些当地政府或集体组织违法用地问题的总结,这里关键的一点是加强监督,尤其是对于基层部门的监督,避免“山高皇帝远”的现象,同时加强好素质教育,因为很多时候,违法者甚至不知道这是违法的行为。
(5)大量征地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和社会管理风险。
【广州新东方戴斌剖析】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其实有一个办法就是让社会力量介入,但监管起来又会很难。呵呵,坦然这个角度,戴斌老师也没有什么对策了。因为“征地”是很重要的,是不能“业务外包”的,但如果政府来做,成本问题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两难啊!
当前征地拆迁存在的问题、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及郊区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征地拆迁项目不断增多,其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随之而来的征地拆迁纠纷也不 断增多。由于该类纠纷的存在其一定的复杂原因,对其处理的法律依据也有一定困难,所以由此产生大量群体上访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一、当前征地拆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作是稳定、有序进行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征地数量大(即征地范围无限制——占用耕地,危及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出发和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虑,把保护土地及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对土地用途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对农用 土地转为建设用地规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实行“占一补一”的耕地占用补偿制度。但近几年来,有些地方“一窝风”的建开发区,不论项目有无或多少,先“圈” 地再说,导致粮田荒芜、土地闲置;有的地方征地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先用后征或边用边征;有的地方在招商时对土地争相压价,恶性竞争,使土地资源流失。各类 开发区遍地开花,使我国耕地锐减:我国耕地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已低于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到2010 年全国耕地保有量的19.2亿亩,对我国粮食安全已亮起了“红灯”。
(二)补偿政策较乱。(即征补偿标准不一,引发矛盾)
一是在农村,征地补偿政策不一的问题非常突出。不同时期的补偿标准不一样,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补偿标准更不了样;乡与乡、村与村,甚至于同一个村的同类地块也不一样,造成农村基层干部工作难做,农民群众思想难通的困难局面。
二是在城镇,居民房屋拆迁的补偿政策更乱。有些地方在不同时期 以政府行政规章和文件的形式出台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不同标准的居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造成区与区、街道和街道,甚至同一条街道上同类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不一 样的情况,引发了不少纠纷。
三是农村村民与城镇居民的补偿标准不一样。农民与城市居民进行比较,这在城乡结合部位也是引发矛盾纠纷的重要因素。
(三)利益分配矛盾复杂(即被征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补偿费标准偏低,使本已非常有限的征地补偿费用成为当事人争夺的目标。排挤他人的分配额,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补偿金,是造成基层群 众自治权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例如基层村委会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嫁城女、入赘婿等能否享有分配权、享有多大分配权,其处理的差距很大:有的规定不 能享有分配权,有的规定在一定条件享有分配权,也有规定享有分配权,但该分配权较同村组其他成员要小等等,于是没有享有分配权或没有享有完全分配权的村 民,以要求享有村民待遇为由,纷纷诉至法院,对该类案件因缺乏法律依据,很难使当事人服判息诉,从而导致群体上访事件,甚至越级上访的发生。
(四)工作方法简单。正常的征地拆迁工作是发展经济、重塑城市形象、改善人民群众工作和居住环境的好事,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但是涉及到广大被征地的农民和被拆迁的 居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有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有的地方工作方法简单,如在拆迁之前不进行必要的公示,就随意在房子 上写上很大的“拆”字,甚至不签拆迁协议就停水断电、上房揭瓦,严重影响拆迁的正常生活;
有的工作人员把思想暂时不通的拆迁户称为“刁民”,把确有困难的 群众称为“钉子户”;有些地方把拆迁工作交给“拆迁公司”,甚至随意出动警力;有的地方搞株连,象前段时间出现的“嘉禾事件”可谓恶劣之极了。
二、当前征地拆迁问题的成因
(一)政绩观的偏差。在一些地区,GDP是衡量干部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GDP的增长率影响到干部的升迁。有的地方行政官员为了在有限的任期内早出“政绩”,不 顾本地实际情况,置长远利益于不顾,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杀鸡取蛋、竭泽而渔,只管自己“政绩”显赫,而不管群众的承受能力,盲目地大量地搞征地拆迁,使资源过量消耗和严重浪费。加之保护耕地的意识不强,无视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国情,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认为,要发展经济必须多上新项目,而上新项目不得不 大量占用耕地。在资金短缺、科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土地几乎成了有的地方扩大投入、增加产出的唯一选择。于是出现了很多开发区“开”而不“发”,“圈”而 不“用”,过分征用土地的现象,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策:一是要将土地征用的价格与市场价格挂钩,二是要科学确定土地的使用性质,三是要注意规模化效应。)
(二)政策法规及地方性规定不够衔接。
我国法律对国家征用土地及私有财产应当给予补偿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遵循“等价有偿”的原则,对拆迁程序、评估、补偿等方面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在这个文件实施之后,各省条例作了修订,但有的市、县却未作相应修订,这样就使有些地方法规存在一些与国务院和省条例不相衔接的地方。又如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城市环境改善后原先划定的土地级别不能随之调整,使得拆迁补偿价格与实际市场价格不符,一些土地级别低的地区房地产价格因市场调节因素明显高于土地级别高的地区,但拆迁区位补偿仍低于土地级别高地区。至于各地乡规民约的规定不一致,那就更是法律所鞭长莫及的了。
(对策:完善地方性立法,使之与上级法律法规衔接;合理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按照实际市场价格进行拆迁补偿;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促进法律实施。)
(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乏力。
那些因历史原因或城市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既无合法产权和土地使用证明,也无其他合法建房手续的房屋,还有已被规划主管部门认定的违章建筑,在拆迁中其合法性待定,但大多数无证照房屋都是困难群众的安身之所,对无证照房屋的补偿,没有政策依据,拆迁主管部门不能视为有证房屋补偿,其实际补偿与有证房屋差距较大。还有虽然土地多年前已被征用,但房屋一直没有拆迁,这部分已经成为居民的拆迁户,是按照农民拆迁还按照城市居民拆迁,这直接关系到被拆迁户的根本利益。另外,还有违反规划用地、用地手续不全、欠交土地出让金和规费、施工资料不全、无法竣工验收、非法补办用地手续等一些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四)、保障措施不够配套。
主要是就业、交通、生活、医疗、教育等措施不够配套,引起群众上访增多。例如在就业保障方面:按照现行政策,征地拆迁农民转为居民,领取了劳动力安置费,就视同安置就业,有的人因为领不到待业证,同时由于文化、技能等方面处于弱势,找工作很难。在养老保险方面:现行社会养老保险 政策,投保年限必须交费满15年,距离退休时间不足15年的就不能进入社会保险统筹,这就意味着男45岁、女35岁以上就不能参加社会保险统筹。
在子女就学方面:各区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学生上学都有免缴有关费用的优惠政策,拆迁户子女原来学校和新购房学校所在地往往不一致,对学生入学有不同的规定,被拆迁人 在购房期间,因办理户口和房产证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拆迁户子女上学就成问题,且其子女上学必须交纳一定的赞助费或借读费用。
三、解决征地拆迁问题的对策
征地拆迁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将征地拆迁工作推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何谓正确的政绩观?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所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做到干一任的工作,想几任的事情,切忌使现在的“政绩”成为后人的包袱,切忌做那些花哨一时、贻害一世的事情。我们作决策、定思路、想问题、做工作要常思是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否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谋利益。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地方不切实际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超越了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
(二)完善相关地方性立法,促进依法行政。
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各级地方政府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 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实也出了不少力,做了不少事。但是为什么有些地方、有些群众还是有意见呢?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和服务型政府。
其一是要规范征地、拆迁工作的主体,不能盲目动用行政权力进行拆迁。
其次是规范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行政规章,对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予以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补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各地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性较强的《安置拆迁补偿办法》已经迫在眉睫。
同时,要教育和监督行政工作人员在征地拆迁工作中,规范具体行政行为,做到征地规范化、拆迁合法化、补偿标准化。
(三)妥善处理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坚持执法为民。
拆迁安置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所以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 加以解决。在处理征地拆迁遗留问题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对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虑,以赢得工作的主动权。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的不同情况,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实行目标管理,突出重点,地方领导干部要进行包干负责,奖罚兑现。对于部分拆迁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如适当提高农村补偿标准和对 确有实际困难的“一籍多户”进行照顾等等,要在政策上适当倾斜。此外,要保持拆迁安置工作的延
续性,切实落实对被拆迁群众的承诺,勤政为民,真正做好被拆 迁群众的“公仆”。
(四)加大拆迁安置法律政策宣传的力度。
在多年来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拆迁安置法律政策的宣传。首先,要在每项重点工程建设的拆迁征用地之前召开动员大会,向被拆迁村组和拆迁户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是一项有益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其次,要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宣传工作。对参与拆迁安置工作的干部要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培训,尤其对被拆迁范围内的村组党员和干部进行更深层次安置补偿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利用他们 的幅射作用,教育和提高全体被拆迁安置群众的政策法律素质。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发现和提出的政策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认真负责地解释和说明。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及时做好拆迁安置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就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许多矛盾都可得到预防和解决。
(五)妥善处理征地拆迁的信访问题,及时化解矛盾。
凡涉及征地拆迁的信访问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做好拆 迁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民情,充分考虑民意,努力改善民生。要认真排查、梳理拆迁中的不稳定因素。要高度重视拆迁信访工作,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组织专门力量,集中进行排查,对已发生群体上访和有可能发生围堵党政机关、阻断交通等集体上访的拆迁项目,要重点排查,力争从最基层和源头上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化解矛盾。对已经发生的以及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制定工作方案,排出时间表,千方百计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六)提供良好的配套措施,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针对基础设施、交通、商业、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规划弥补,提供更多的社 会保障和配套措施,加强对拆迁群众的帮扶工作。一是提供就业保障。预防因被征地拆迁户不能就业,“坐吃山空”。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就业免费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为其提供条件。二是拓宽社保渠道。可以将一次性补偿细化为老年生活保险补偿、儿童读书保险补偿和最低生活标准补偿等,由相应的机构定期发放,切实解决被拆迁户的实际生活困难。三是解决跨区域拆迁户子女就学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协调,制定统一的办法,妥善解决跨区购房拆迁户子女就近上学问题,确保拆迁户家庭的子女能够及时就近按同等条件入学。
(七)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征地拆迁工作利国富民,对加速经济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同时,拆迁、安置、补偿涉及到被拆迁群众的直接 利益,也是被拆迁群众最关心、最实际、最容易引发各种矛盾焦点问题,这些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好坏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在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工作水平的提高。我们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就会得到广大被拆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这 项工作有序推进;反之就会遭到部分拆迁群众的抵触,使工作受阻。为此我们要牢记“五心”,转变作风,打造诚信政府形象。即在拆迁安置工作中,接待群众咨询要热心;调查补偿情况要细心;听取群众意见要耐心;核实安置补偿标准要公心;善后安置要关心,从而树立起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加强对于基层部门的监督,同时加强素质教育。)
2.当前 诗歌存在的问题 篇二
正是由于上述优点,使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在这股广场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各地城市纷纷建成了一批广场,但由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城市 (如大连) 在广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也有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注:虽然按使用功能来划分,广场有交通集散广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等类型,但本文着重议论的是游憩广场,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市民广场”。),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广场尺度过大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1)势必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它项目的建设;(2)势必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使广场不具备亲和力,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造成广场尺度过大的因素不外乎以下3点:(1)当地行政官员盲目追求形式,追求所谓“气派”;(2)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科学地引导业主,而是一味地迎合业主的意见;(3)地县一级城市中的地价也相对于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较低,这也是一个原因。
2、空间围合感不强,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有较强的领域感。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致使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有的广场周边的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其原因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是新建筑没有与旧建筑相统一。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手法有三种:(1)向心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会使得广场的围合感及整体性都非常好。(2)轴线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多用于矩形广场,能获得一种特殊的肃穆气氛,尤其适合于政治性、集合性广场。(3)特殊式平面布置。在广场平面不规则的情况下,新建筑可以采用寻求以旧建筑在布局上的共性特征为媒介,借助这种“特征”与旧建筑布局“对话”的手法,使广场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秩序,以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
3、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4、大草坪的弊端
4.1 可接触性不强
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呆板,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可视却不可达,不免令人扫兴。而且会造成广场很大,视觉空间开敞,但游人只能在路面和局部硬质铺装上活动,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国外的一些地区在处理草坪的使用与维护问题时,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这对立的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这既养护了草坪的生物机能,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这些成功的处理手法可供我们借鉴。
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除了保障公共行为的实现外,也要做好既有空间的设计。能否保障半公共行为和私密行为的实现,这既是社会对人的态度的体现,也是广场设计品位高低的反映。但是,在漫无遮挡的广场平面空间中,游人的私密行为又怎能得到保障?这使得当前的一些广场失去了应有的人情味。所以在广场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场的空间层次、游人行为的多样性及广场内容的可接触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广场的领域化倾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有人提出“小就是美”确有道理。领域性的创造可运用植物、建筑小品及铺地等多种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及开敞空间,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2 对不同季节处理重视程度不够
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广场设计时理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是,大草坪这种单一的景观处理手法实难与各季节的景观特色相协调。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阳乔木,使得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萧条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这些不利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所以广场设计应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及景观处理。在南方城市比如深圳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冬季植被比较单一,但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如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广场,在冬季就举办冰雕、雪雕等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广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青岛的广场调查分析报告中,曾体现了一些受访群众的意愿:他们希望广场应多设置美观耐用的固定长凳,设置一定数量的电话亭,设置一些挡雨设施等。这反映出目前广场中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这样会制约广场服务功能的全方面发挥,减弱广场的舒适性及吸引力。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在不妨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摘要:由于广场具有良好的功能兼容性和独特的景观综合性, 各地建设广场的热情不减。本文针对当前广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了其原因,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3.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问题分析
一、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德育方法上。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知识大爆炸、知识更新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这些都对高校德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如今高校德育过程中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采用的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说教,基本是一种“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的模式,教师常常用对待物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现在许多老师上课从到尾一个人讲,而不管是否符合学生需要,不管学生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上课则是被动听讲,在课本上重要地方划上红线,以便在考前重点记忆。一些教师教学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难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目标。可以说在高校德育过程一些教育者很少尊重学生的需要,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德育的人性化缺失。
2005年1月17-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将来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看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德育方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而不应是教育者主观性的一味传输。时代呼唤人的个性发展,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还在努力压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时代要求德育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还在一味地进行与生活相隔甚远的道德灌输;时代的多元化要求人的主体选择,而有些德育工作者却还在一厢情愿地进行说服教育。这些缺失人性化的德育方法,已大大降低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别说德育为先了,只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这种德育已被远远甩在了后面,更别说培养光复民族大业的有志青年了。
(二)在对待受教育者上。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高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往往是主客体的关系,一些教育者高高在上,对学生态度冷淡,不关心学生,不把学生当作“人”,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简单地使用命令、强制压服的方法对待学生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近几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多次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在说到如何教育时,均提出要以人为本,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既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进行疏导、开导、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关心人,以情感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体现。然而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者却忽视学生个人的自我价值,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不能够回归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更多的是采用强压式、命令式象对待物一样的对待教育者,致使人性化的缺失,造成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逆返,不利于大学生现代独立人格的形成。
(三)在德育内容上。高校德育在内容上,比较空洞,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再加上教育者教条式的说教,使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难以产生认同感,更谈不上对这些内容的信仰。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枯燥乏味,单一死板,脱离实际,不能满足需要,不能够感染人、吸引人。当前高校德育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过于理想化,“高、大、空”。而这些过于理想化的德育内容容易造成形式化的弊端,因为一些学生虽然可以在口头上讲一些道德理想,在思想政治考试中也能够得高分,但实际生活中却我行我素,并不能够实践这些理想,造成言行不一。造成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社会,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在当前的高校德育离大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造成大学生大一迷茫,大二困惑,大三大四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到底学些什么,大学生也突显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心理困惑、学习困难、法律意识谈薄、就业迷茫、人际交际困难等。
二、造成高校德育问题的因素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学生主体的缺位。当前高校德育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教育方法还是以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客体,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一味地强压和灌输。再加上扩招之后,招生人数的俱增,师生比进一步加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更加明显。一位德育教师在面对众多学生的情况下,很难做到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使学生参与进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也就出现了学生主体缺失的现象。
(二)经济的趋利性导向,致使德育目标的高大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德育目标并没有脱离传统目标,使人“物化”、“工具化”、“政治化”。尤其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的趋利性也导致高校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带有趋利化的导向,教育者总是夸大的站在市场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去引导教育学生,而不是站在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以完善学生的人性为目的,引领学生过上高尚的道德生活,致使德育目标高、大、空。
(三)理论教育脱离实际,造成德育内容的空疏化。目前高校德育理论与之前中学阶段德育理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纯理论的内容太多,而相关理论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都知道,尽管能够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德育内容不能与实际很好结合,不能帮助学生真正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德育内容的空疏化,也致使德育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德育中的上述弊端的存在,虽然使学生掌握了较多的道德知识,但一些大学生并不认同这些道德知识,更不能将这些道德知识落实在行动上。
参考文献:
[1]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四
峗 皓 一.班级管理的界定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均把班级管理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抓,在教育管理上予以足够的关注,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目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目前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深化我国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对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改进的策略。
二.目前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教育管理理论知识
班级教育管理是培养祖国下一代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科学领域。因此,班级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知识、理论涉及面也十分广,其中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者缺乏班级管理理论积累和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班级管理的理论和知识,大多停留在传统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和自我管理经验的积累上,因此许多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培训。现如今,许多刚从师范学校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被任命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他们非常缺乏班级管理的知识、理论和指导。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培训意识。领导者认为师范类毕业生就自然能胜任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管理好班级的能力。当然,在很多学校特别在私立学校还存在着为节省培训费用,而不对教师进行上岗培训的情况。二是“应试教育”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在“应试教育”思想
体制影响下,考分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特别是那些私立学校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更大的环境里,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也都把考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为了考分、升学率,学校只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教师身上,并与教师的福利工资相连,致使教师把大多时间用在了教学上。班主任加班加点进行教学,再也没有精力、时间去学习管理知识。.班主任受到传统班级管理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大多数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作是容器、工具,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长此以往,导致了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操作情况不尽人意,班级成为班主任的“一言堂”。其实,最为有效的管理应该是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怎样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力量呢?.班主任管理方法陈旧、单一 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班主任管理方法陈旧、单一,大多是“严”字当头,但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不再敢犯任何错误,这样做无意中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在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改进班级管理的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冒险。有时过严的班级管理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至今,班级管理的方法主要还以压迫法为主,就象人们常说的那样:好的班主任要能压得住学生,只有压得住才能管得好。久而久之,班主任对学生压则灵,不压则反弹。批评、指责、惩罚成为了惯用的压迫法,因为这种手法收效快、简便易行。班主任应明确自己的使命是塑造灵魂,而非管制学生;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而非学生集体的独裁者。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并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引导。
4.人们对班级管理评价的标准陈旧
人们对班级管理的评价仍然仅仅停留在“纪律+成绩”的层面上,班级管理从属于应试教育。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遵规守纪,考分高升学率好的班级就是优秀班级。而对那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提高,情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创有特色的班级不闻不问。在这种思想制导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班主任工作服从于总的教学工作。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完全服从教师;教师服从教学;教学服从成绩。班级管理从属于应试教育。.班级工作烦琐,班主任大多十分辛苦
班主任除本身作为一名科任教师外,还是一名学校的员工,班级的管理者。即除教授好所授的科目外,还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管理一个班级的大小事务。为了管好一个班级,每天的常规工作就要占据他们1/3以上的工作时间,如六到场(早操、早自习、两操、午自习、课前歌声、集会),更不用说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时还得利用休息时间下教室、寝室。班主任每天都被班级、教学事务缠身,很少有时间、精力去研究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效率化。有些班主任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对班上的事什么都不放心,非自己亲自过问不可,其实班主任完全应该也可以把一个班级的重担让几十个学生分担的。不要老是认为学生自觉性差,能力不强。班主任大可不必面面俱到,越俎代庖。要分清哪些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事,哪些则仅仅需要自己当参谋、出主意,另外,即使对属于班主任份内之责的班级常规管理及各种事务,班主任也不应该一手包办,而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班级,处理班级事务。
三.进一步改进班级管理的对策
班级作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校进行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技能训练以及课外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对班集体进行综合治理,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一般来说,学生学风的好坏,素质能否全面提高,关键在于班主任工作态度如何、教育艺术水平的高低、教育是否恰当等,在学生的成长中,班主任起着导航、定向的作用,基于班主任工作的这种重要性,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是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下面就如何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谈谈进一步改进班级管理的对策。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跟其他管理一样,没有制度不行。在开学之初班级就应根据学校规章制度,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实行广泛的民主,让班级成员都参与讨论,搜集意见,反复表决修改,使班规能够体现绝大多数同学的意愿,为班规的顺利执行打好基础。班规可分为文明条约、纪律细则、竞争目标、奖惩细则等几个方面,将这些规范制度分解成若干条具体的目标要求,与班长、组长、各学科委员等分别安排各自的目标责任,实行层层落实,分而治之,奖惩有据,从而激活班级管理。通过规定班级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互相监督,文明向上;并用这样一套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来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制定了好的班规,仅仅是有了好的章法,重要的是遵守执行,抓好落实。而且班主任老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好率先垂范,起好榜样带头作用。比如,执行班级考勤,如果老师上课迟到,要主动进行检讨并改正。实践证明,通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对规范班级纪律,规范学生行为和建立良好班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重视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建立健全班委会班级管理制度 班主任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选拔和培养一批好的班干部是协调各个力量进行有效管理的好方法。因此,要建立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而班干部就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骨干。班干部不是自然成长的,班干部的能力与威信也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在于班主任的培养与自我实践。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得力助手,选用好班团干部,不仅能使自己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班委会在班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班委会工作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教师每接一个新班级后,欲真正选出优秀的干部,必须在竞选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应研究学生档案。了解学生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成绩、家庭环境等情况,通过这些原始资料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其次,班主任在组织班干部成员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意,由班级全体成员进行选举或推荐,选出关心集体,有威信,有工作能力,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在班级中,实行“干部竞选制”和“干部责任承包制”,实现班级管理自责化,做到班级管理事事有人做,事事有
人管。最后,在班级干部培养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始终坚持的原则是要使班级体朝着自我管理的方向发展,在班级小干部的工作中,班主任只起组织协调的作用,在各项工作任务划分明确之后,其他的监督权给全班学生,每周的班会由班长来总结本周的工作,每天由体育班委来总结站队情况,由劳动班委总结值日情况,并实施奖惩制度,学习委员检查预习情况记录在案,每个干部手中都由一份名单,期末家长会,让小干部们自己总结工作,公布表现突出和优秀的名单,颁发奖状和奖品。班主任在幕后监督检查,更多的时候是全班同学的互相监督和自我管理。实现了班级管理的自责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就得到了提高。班集体建设能够实现自我管理是班主任最大的愿望,这是需要时间和漫长的过程。
3.班主任要发挥任课教师、家长的积极作用
班级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作为班主任应充分调动身边可利用资源,更好的为自身的工作服务。首先,是要取得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只有取得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班主任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放心的干。其次,学生的教育发展,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家长通力配合,发挥最佳的群体效应,才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教育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家校教育的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方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教师要尊重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学校班级管理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家长配合的力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小学生个性品质雏形的形成是在家庭之中,家长的言谈举止,文化情趣,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教育的目的、要求,及时的向家长作宣传。要把家长看成是班级管理的生力军,千方百计的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不断总结、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还要重视发挥优秀家长的力量,把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好教材,经常在班级中宣讲,使学生产生光荣感、自豪感,从而有效避免教师管理班级孤军作战的现象。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在当代信息社会,家校联系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借助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的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在这一方面,教师的积极主动,更能赢得家长的配合、支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班主任应教育学生尊重科任教师,努力为科任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
律,要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通过召开家长会或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使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在学校内、外的情况都能有所掌握,这对学校和家长相互间的配合教育非常有帮助。班主任还应利用班会、开家长会和组织家访的机会,向学生和家长大力宣传每一位科任教师的优点,用班主任的信任度提高科任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和家长对课任教师树立起信心,为本班成为优秀班级而共同努力。班主任还应特别关注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千方百计关心他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感到孤独。此外,班主任是授课组的核心,只有调动授课组的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班级管理最优化。班主任要积极做好课任教师的工作,使课任教师对班级成为最优班级充满信心。
4.教师应转换角色,公平地对待学生
教学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如果班级中无良好的情感氛围,班级管理无法走进学生内心,只能治表不治里。所以除了严格的管理之外,还要求班主任有更多的感情投入。长久以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把自己定位为领导者,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领导的架势。新时期,在班级管中班主任要从领导的位置走下来,应本着服务的精神建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变学生服务教师为教师服务学生。其次,教育不公平现象严重。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感情,应该是公平的,没有偏爱与歧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关爱与尊重。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淘气,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中的差异。每个班级里,优差生都有,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身心正在发展,是非观念尚未成熟,犯错误是正常的,及时适当的批评和纠正,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的存在,进行改正。对那些成绩不理想,不守纪律的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当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老师不要总用一副严肃的面孔去说教学生,而应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他们,给他们自我改正的机会,因为宽容是一种力量,它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战胜自我。教师还应多一些帮助,想办法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用爱心融化这部分学生的内心,带动他们进步,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班主任应该做的。这样不仅加深了师生情感,更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团结、融洽、和谐、向上的良好学习环境。
5.更新教育教学意识,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眼光宜长远,要善于对班级的前景目标及近期目标进行规划。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们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育教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不学习就意味着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别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总结自身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的能力。争取由经验型的管理转化为科研型的管理。当然经验并不是不好。但经验管理有很多弊端:例如经验管理主要说明的是过去,而且呈现着直观性、表面性、非连续性、零散性和个别性的特点,故经验要在科研的提炼下才会放射出璀璨之光。班级管理也应该有它自身的课题研究,有它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作为一名班级任,不但自身要有丰富的经验,还应不断地学习、总结、研究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更新班级管理的方法,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现在的班主任很少给学生做引导工作,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压制、处理学生上,造成本末倒置。其实引导工作比压制更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效率,事半功倍;要想学生平时遵规守纪,首先就得做好其引导工作。通过设置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让学生明确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先在他们心里树立评判标准,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然后再行动,接近目标。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出学生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期期有计划,月月有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引领学生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对于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应多进行心理疏导,少一份批评指责,应让其自己评判自己,让其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并改正。在这一过程,班主任由原来的法官、领导角色转换为一名帮助者,这样学生就容易去接受,并积极去改正。如何用最经济的人力、时间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摆在每一位班主任面前的重要课题。把用在班级管理上的时间、精力节约出来放在其他各育的发展上,那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况且作为一名班主任随时把学生放在眼中,这既不可能,也不见得是件好事,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将因此而大大减少。要想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除了利用好班干部这一方法以外,当首推提高学生自觉性的办法,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主任只起引导、帮助的作用,引导他们建立自我评判标准,引导他们经常作自我反省,帮助他们改正错
误,从而形成管理上的自觉,让他们真正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在家在校一个样。
5.当前妇女儿童权益存在的问题 篇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维护妇女儿童权益领域呈现出一些新问题。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问题突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以及习俗、政策、法律等诸多问题,很多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使用、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补偿、安置补助费分配等问题上,权益屡遭破坏;很多孩子,从刚一出生,就和他们的母亲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一状况的存在,不仅是对妇女及其子女土地使用权及收益权利的侵犯,又往往导致了这些以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的妇女、儿童经济的贫困。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被侵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村妇女嫁出本村后,无论其户口是否迁出,婆家是否分得新土地,原居住地村小组收回其承包地,或土地被国家征用后,少分、甚至不分土地收益金给“出嫁女”;二是离婚、丧偶异地再婚妇女被婆家所在地村小组强行收回承包地,或承包地一直被原夫霸种;三是农村妇女外出就读中等专业以上学校,户口迁出后,土地即被村小组收回,导致毕业后无工作期间成为无业游民。
二、妇女劳动权益受侵害现象依然严重。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男女劳动权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就业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女工劳动保护规定不落实。女性因为性别在就业、再就业中受到歧视的现象较男性突出,有的单位和部门在招工中存在招男不招女、减员增效中裁女不裁男的问题,理由是女人结婚生孩子耽误工作,还要负担其生育费用。男女两性在工作职位和晋升机会上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他们之间收入的差异,所获得的社会保障和职工福利的差异,实质上反映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与男性所存在的差异。女工劳动保护规定不落实的问题也有发生,妇女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应该受到而没有受到特殊保护,不少企业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的劳动范围等不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缺乏女工劳动保护的意识。
三、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权益保护状况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存在道德、学习、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
1、道德滑坡: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支持能力强,但儿童自律能力差,行为缺乏亲情及时有力地规范,男孩讲究吃喝、看碟上网,打架偷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女孩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内心渴求关爱,导致早恋、被诱奸、早孕,留守儿童道德普遍滑坡。
2、学习偏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有亲情差距,对留守儿童学习管理介入困难,逃学、厌学、辍学时有发生,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3、心理失衡: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特别需要倾诉、关爱和指导,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的疏导,他们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形成畸形心理后进行矫正型教育困难。
4、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病后无助、自杀、奸幼、早孕、拐骗卖淫等危害着他们,侵害后没有亲人倾诉,往往不易发现。
四、婚姻家庭类问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象在一定范围的人群还有表现。例如在涉及离婚案件的审理中,依然还有当事人认为老婆是自家的,“打老婆”并不犯法。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和其他思想的影响,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甚至变相“包二奶”和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的问题,严重侵害了妇女的权益。“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一些地方和范围内还根深蒂固,在农村生男生女不一样,歧视生女孩的母亲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单亲家庭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单亲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单亲家庭的孩子所得到的是失衡的爱:一是相当多的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甚至比双亲家庭还高,把全部心思都扑在孩子身上,因此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二是有部分家长认为单亲对孩子的伤害太大,自己欠了孩子,因此处处迁就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无理要求)。三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健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突然缺了父亲或母亲,缺乏双亲家庭所具备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使孩子容易出现孤独、无助、焦躁、自卑和缺乏自信心、上进心等心理问题。四是不少离异的父亲或母亲不给或少给子女抚养费,使孩子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六、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偏低。
妇女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与男性有较大的差距,女性的参政意识较男性而言仍显得相对淡薄,女性社会事务参与度和参与意愿低于男性。在有些单位配备女领导和在农村选举女代表抱着“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实现所下达的指标而已,还有相当一部分女性自己也觉得当与不当与自己关系不大,如:在高层女性中呼声比较强烈的要求修改男女公务员退休年龄不同的规定,在不同层次的女性中有不同的声音,较高层次的女性认为,50多岁的女干部正处在年富力强阶段,工作经验丰富,家庭负担也基本解脱,让她们提前退休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和男女不平等的行为。而工作在一线条件比较艰苦的女性则认为,提前退休符合自己的现状。可以看出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方面明显存在着男强女弱的现象。
6.当前农村治安存在的问题亟需关注 篇六
当前农村治安问题增多存在4方面原因亟待关注 当前,农村治安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多,如封建迷信活动严重,骗取群众钱财的案件时有发生;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多、人口流动性增大导致盗窃、伤害等多发性犯罪居高不下;由于征地拆迁、争水、争地等纠纷引发的案件呈现数量多、人员多、诉求高、时间长、易缠访等特点,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基层认为,当前农村治安方面的问题日益增多主要存在4方面原因:一是农村政法力量单薄。首先,严重不足的警力与日益突出的社会治安形势相矛盾。其次,基层司法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无法完全适应农村治安形势的需要;二是乡镇治安力量减弱。大多数乡镇干部深入基层时间少,对调解纠纷等工作方式方法少,工作流于形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和措施未能充分落实到位;三是村级组织涣散无力。有些地区村庄由于区域调整,村干部数量大幅减少,岗位职责不明,甚至有些干部素质差,群众基础差,干群关系相对恶化,无力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对一些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四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一些群众不知法、不懂法,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一旦发生有悖自己意愿的事情就到处上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农民防范意识欠缺,防范能力低下,导致盗窃等可防性案件居高不下。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适时组织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主动进攻的态势,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给予严厉打击;开展农村治安专项整治,对治安混乱区域、路段和村社分析原因,梳理线索,列出重点,集中快速整治;强化巡逻防控,加大对案件多发路段的巡逻力度,提高防范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二是大力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在警力、经费、装备上继续向农村派出所倾斜,扎实推进派出所警务勤务改革,把农村派出所建设成为打防控一体化的战斗实体。三是加强村级治保组织建设,广泛开展群防群治。建立健全村级治保会和调委会工作制度,切实解决一些治调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确保治调工作组织、人员、报酬、场所“四落实”。加强对治保干部的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其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组织巡逻等职能作用。在经济条件好的乡村,组建专职巡逻队,常年开展巡逻防范;在经济条件差的乡村,组织村民成立义务巡逻队,进行轮流值守,从而实现乡镇、派出所、村、户之间的整体联防网络,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四是广泛发动群众,抓实普法教育。要把全民普法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经常、抓深入、抓实效,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手段处理、解决问题,保护自己;广泛发动群众提供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对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给予奖励;积极宣传敢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加大表彰力度,弘扬正气;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7.当前大学教育存在问题的探讨 篇七
大学教育作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用,与中小学教育相比,有其自由的发展空间,其教育目的由中小学时代的“囫囵吞枣”的接受教育升华到培养人的品味与丰富内心世界为主。然而,当今的大学教育在很多地方违背了这些,其变得越来越乏味,体现在办学追求人多规模大、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体制缺陷和教学评估不切实际等现象。为此,本文就大学的办学方向、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办学方向
当前大学教育过分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大学。为了得到国家或者政府的科研经费倾向和排名,很多大学采取联合多所大学进行合并,组建更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虽然综合性大学有很多好处,但是其组合后也相对削弱了部分专业甚至部分学科的优势,很多大学合并后其社会影响明显降低,个别专业甚至出现萎缩现象。对于当前教育办学方向笔者认为可有以下几点考虑:
(1)大学教育办学方向应向专业化发展,做到学有所用;(2)大学教育应向职业技能型发展,避免大而空的教育模式;(3)对于当前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教育办学应多与企业合作,做到教有方向,学有所成;(4)专业设置要合理,课程开设要有针对性,而非胡子眉毛一把抓;(5)不反对大学合并,但大学合并后应体现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人类精神之大,而非规模大,人数多,因此大学合并在中国应深思。
2 教育理念
当前的大学教育授课方式仍以老师讲课,学生做笔记听课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很枯燥,其不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而是做完多少教学工作量,拿到多少课酬和奖金,容易导致学生烦躁的情绪,“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形太多;同时教育教学也应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前沿,体会社会等。对于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堂讨论与教师授课相结合,这样的教学知识点容易消化,课堂气氛活跃,效率更高;(2)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这样的教学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同时也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3)老师教学应从灌输教育走到学生主动学习上来,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味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4)开展相关前沿教育讲座,拓宽知识面,丰富学习生活等。
总之,教育理念应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中国特色人才需求发展等。
3 教育体制
我国教育主要是官办教育为主,辅以民办教育。但官办教育的弊端就是教育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而民办教育受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多盲目扩招,急功近利、惟利是图,最终变成赚钱机器,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不为学生负责,不为就业市场负责,只为上级负责的态势;同时整个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不合理,有些学校出现师资拥挤而有些学校是招不到老师,东部教育明显强于西部地区等;再者还有学术腐败现象,为了拿职称拿经费,大量所谓的“高职称”或者“海归派”人士,占据学校相当大比例的经费而往往专于谋求个人私利或四处走穴甚至不做相应的课题研究等。针对当前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教育教学应进行社会调查,将社会需求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点;(2)增强教育监督力度,监管教育成效;(3)鼓励创新,将创新作为学校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之一;(4)大学教育应该与就业挂钩,生源分配应合理,师资配置应均衡;(5)建议加大民办教育的资格审核制度,建立行业准入制度,避免滥竽充数等;(6)大学教师的准入应更严格,应对课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进度,对有名无实的应严肃处理。
4 教学评估
大学教育的教学评估是高等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其体现在对教育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在社会上展示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服务,教育教学是否得当,教育教学质量是否好等。对此,学校的教学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所理解的教学评估在现实中却违背了这一宗旨,变成了:(1)教学评估不是评估教学质量,而是评估教学设施设备;(2)教学评估不是评估教学水平,而是评估准备材料;(3)教学评估误导了教学和科研的价值取向,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和研究者的研究精力,将教师的工作误导到了做表面文章;(4)教学评估不是评水平,而是评关系。
针对以上教学评估现象,笔者认为大学教育的教学评估应着重于以下几点:(1)教学评估应重教学成效,教育水平;(2)教学评估应评估教学成果,重社会应用能力;(3)教学评估应评真才实学,而非人际关系。
总之,中国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只是众多问题中的几个方面而已。提出这些存在的问题固然简单,但如何进行当前存在问题的改革和创新仍然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提出问题和给出解决方案等方面入手,对高校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也为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作者自己的建议,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中国教育能越办越好,办出世界一流的大学。
8.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探讨 篇八
【关键词】金融监管;问题;措施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作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约束规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完善。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陷,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金融监管的效果,对于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因此,积极的探索金融监管的有效措施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1.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政府对于金融监管的外部条件不健全
政府作为金融监管重要的外部环境,在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对于金融监管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政府的很多相应的措施没有及时的到位,造成了市场监管政策跟不上市场的需求,监管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利于监管的多维度发展。当前,我国的法律对于金融监管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很多金融行为在法律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對于违反法律的行为没有给出明确的惩罚措施。法律的立法仍存在较大的漏洞,集中表现在法律对于金融活动的行为没有给出确切的规定,这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没有法律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条件,金融监管的各种手段与措施就缺乏应有的支撑,金融监管的实施就很难得到保证。由于这种外部硬性条件的缺失与不足,导致了金融监管的长期疲软,最终形成不良的金融监管风气,这严重破坏了金融监管的严肃之风,对于监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破坏性的影响。
1.2金融监管的独立性不够
金融监管只有在自身独立的情况下才能行使各种有效的手段,如果监管缺乏独立自主性,监管的作用就很难充分的发挥出来。我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在业务的诸多方面都没有自主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在很大程度上服从政府甚至财政部的指令,这对于监管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消极影响。银监会分支机构在实际监管中很难不受地方政府的制约,政府对银监会的过度约束对于金融监管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消极影响。当金融监管与政府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对监管部门施加各种压力,使其充分保护政府自身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金融监管的作用就很难充分的得到发挥。从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金融监管目前基本上还是属于分业监管的模式,监管工作由不同的几个部门共同实现,各个部门在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需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但是,当前的部门配合与协调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合作状态,同时,由于职责的不同,各自的职责范围也缺乏严格的界定。
1.3监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金融监管的进行是由监管人员来完成的,因此,监管人员自身的道德与业务素质直接影响了监管的效果。由于我国金融监管人员中很多都是年龄较大的员工,由于他们对监管部门的贡献而占据着重要的职位,但这些高龄的监管人员知识较为陈旧,学历水平达不到要求,易被社会的诱惑而吸引,这些都是监管的重大隐患。由于金融监管人员普遍的缺乏应有的在职教育与培训,这就使得监管人员不能很好的把握当前金融监管的重点与难点,不能针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在金融监管实际中,监管人员的疏忽或是故意的违规操作都可能对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监管老员工的知识陈旧,不能很好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相应的业务操作,这就造成了监管的准确性差、成本高,因此就影响了监管的效率与效果。
2.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2.1完善国家立法,塑造良好的金融监管外部环境
法律的强制性要求是金融监管制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是金融监管有效开展的重要外部支撑,只有法律的立法进一步完善才能保证金融监管的长远有效开展。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关于金融监管机制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对于金融活动的各项规定,明确金融的合法行为界限,为金融监管塑造良好的参考依据,这也是金融监管机制正常进行的基础性条件,对于金融监管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法律的不可抗拒性意识,严肃对待各种违法行为,将金融监管执法工作坚实的落实。对于金融监管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或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使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对于金融监管机制存在问题或缺陷的企业应及时的给予改进的建议,促使其完善金融监管活动,这种政府的引导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金融监管风气,有利于良好金融监管氛围的形成,对于金融监管机制的顺利开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2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提高监管质量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现代科技对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渗入到各个层面,在金融监管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为其服务是金融监管机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金融监管的时代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手段的不断广泛应用,金融监管实现信息化对于监管的质量与效果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更多的金融监管人员接受最新金融知识的传输,提高金融监管的理论水平,使其理解更多的先进技术理念,掌握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在监管工作中,将这些先进的理念与手段应用到金融监管实际当中,这样可以使金融监管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严谨性,可以大大降低因为人际关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实现客观的金融监管,从而提高金融监管的质量,这对于金融监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3不断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
金融监管活动的进行都是在金融监管人员的操作下才能实现的,因此,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对于金融监管的正常进行有着关键性的意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对于金融监管效果的影响更加明显。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加强对金融监管人员的重视,增多再培训的机会,不断增强其业务能力,使其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物质观念高度发展,很多的金融监管人员都存在利欲熏心的情况,利益的诱惑会导致很多违规金融监管行为的发生,因此,企业应重点加强监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与修养,不断提高抵御诱惑的能力,这在金融监管中有着重要的隐性作用。在企业内部树立金融监管道德先进模范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模范作用,使更多的监管人员投入到榜样的学习中,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这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促进良好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宰高林.论我国金融企业经营及金融监管模式的改进[J].法制与社会,2008,(27).
[2]高秦伟.企业经营与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演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3).
[3]宋军.监管水平约束下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研究[J].当代银行家,2004,(3)
[4]赵保国,魏巍,曾建飞.中国银行业企业经营趋势研究:金融制度变迁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
9.我国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篇九
(一)外资质量不高
一方面,外商为了保持其技术垄断优势,将高端核心技术控制在自己手里,或是向我国输出已经失去竞争力或正在普及和标准化的技术,即使转让了部分高精尖技术,往往要附加各种
[6] 限制性条款,不利于我国技术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存在只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问题
(二)外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外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从外资来源来看,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是国际投资的主体,而从流入中国的外资看,我国外资来源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或地区,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我国的投资所占的比例不高。
外商投资来源过于集中在某些亚洲国家,不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整体提升。
2.从外资的产业构成来看,我国急需发展的农业利用外资额最少,而工业中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最大,另外服务业中房地产利用外资的比重也很高。这种外资结构的倾斜加大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使三次产业之间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距离扩大,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负面效应;
3.从外资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东、中、部地区相比较,无论在外资使用量方面,还是在外资规模和效益方面,三者都有很大差距。这样的区域失衡状况容易加剧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造成更大的不均衡,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4.从外商投资形式来看,我国外商独资化趋势明显,合资企业比重下降,且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外方控股比例失衡,或由外方绝对控股或外商独资
而外商独资企业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必然对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构成威胁,而且外商可能会滥用优势垄断地位,损害公平竞争以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从长远来看,这将会削弱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5.从外资利用形式来看,外资并购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外资并购的领域多涉及制造业、流通业、高科技产业等,部分产业涉及国家安全,如果我国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被外商控制,则不利于我国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还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动荡,并引发新的危机。
当前中国货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出口市场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低价竞销现象严重,外贸经营秩序亟待改善
2)货物出口经营方式粗放,低价格、高物耗、数量扩张的出口模式未能根本改变
3)出口高度依赖发达国家市场
4)外贸顺差激增,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加大
5)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货物出口贸易影响愈益严重
1)较高的贸易依存度
2)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
3)贸易方式不合理
4)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不强
5)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6)机电产品技术含量不足
7)纺织品、服装所占比例大,价格低。对策:产业高新化
市场多元化
10.当前网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十
近几年来,网吧的管理一直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问题。为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的管理,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保障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地政府不断加大网吧管理的力度,积极探索网吧管理的长效机制。我就当前网吧管理工作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并对网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网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情况严重,超时经营现象普遍。未成年人上网是社会反映最大,也是影响网吧经营正常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经屡次整顿,但未成年人上网仍占一定比例。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县11个网吧中有2个存在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尽管多数网吧都在醒目的地方标有“严禁未成年人入内”、“禁止24小时营业”的告示,但大多数网吧只认“钱”不认“人”,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相当困难。调查表明大部分的青少年反映到网吧上网时,业主从未问过自己的年龄,即使通宵达旦上网,业主也从不劝阻。有的业主为牟取利益,甚至还在网吧内出售各类烟、酒、饮料和小食品,推行“吃喝玩一条龙服务”,为上网者供应食品、饮料、零食和提供通宵服务项目,使网迷得以整日整夜乐不思返。
2、网吧经营环境差,业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少网吧室内拥挤,空间狭小,光线暗淡,通风设施不健全,空气污浊,环境很差,进入网吧内,使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严重影响上网者身心健康。从调查情况看,有部分网吧消防设备不达标。调查的11家网吧,虽然都有公安部门下发的《安全合格证》和《消防复查意见书》,但业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有的使用可燃材料装修,擅自开业;有的安全出口数量不足,个别网吧都安装了固定的封闭门窗、栅栏,只有一个出口,即使有两个出口的网吧,多数仅留一个出口且不敞开,有的还在门前挂上一层布帘,一旦发生火灾,人员难以及时疏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网吧管理执法不够严。在调研中发现,文化执法部门的管理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管理部门由于人员和硬件配备、管理技术诸多方面的限制,对网吧的监管主要靠工作人员到现场检查,技术手段很有限。由于巡查部门人员数量少,管理覆盖面窄,无法对全部网吧实施全面、及时、有效的管理。
4、部门协调配合不力。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分散、责任不清的现象。从现行文件规定看,文化、工商、公安、电信等多部门都有分工,工商管登记,文化管稽查,公安管治安消防,电信管网络,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出现部门脱节,职责不清,处罚依据、标准也不明确。
二、加强网吧管理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将网吧管理纳入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考核评价体系,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体系。县、乡镇人民政府要在农村网吧管理中充分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管理责任。要发挥基层工商所、派出所、文化站的作用,积极建立乡镇专兼职文化稽查队伍,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保证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不留死角。
2、建立网吧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文化执法部门要及时制定网吧整治稽查管理措施,对未成年人上网和超时经营现象加强日常监管。认真执行网吧现场检查记录制度、网吧日常检查频度最低标准制度和网吧违法经营案件处理公示制度。针对网吧管理的热点难点,分别选择适当的时间开展专项整治集中行动。
二是聘请社会监督员。
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网吧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形成政府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政府要聘请部分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同志以及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网吧义务监督员有对网吧进行视察,监督其经营行为的权利;有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行劝阻,及时向文化行政部门举报的权利;有对违规网吧提出处理建议的权利。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建立举报奖励基金。三是建立视频监控系统。改善监管手段,势在必行。(1)设立门槛,目前将我县11家网吧已安装视频监控设备。(2)开放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实现对网吧的全程、实时监管,有效的净化网吧经营环境。3、严格控制网吧数量,着力推进网吧存量市场结构调整
“严格控制网吧数量”是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也是我县网吧面临的紧迫任务,为坚决贯彻这一决定,加大对网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得审批新的网吧,对擅自审批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在处罚中被吊销营业执照的网吧,不得再次开业经营。要在现有网吧存量市场中推进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不断提升网吧服务水准和行业形象。鼓励网吧连锁经营单位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等方式来推进。
4、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协调配合网吧管理工作涉及文化、工商、公安等政府各部门,要确保网吧管理取得实效,必须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实现齐抓共管局面;要加紧部门间协调配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法经营、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对群众举报、考核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要加大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对违规违法行为惩处的力度,尤其对未经批准的黑网吧,更要加大打击力度。
5、大力加强正面教育,倡导文明、健康上网
要教育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作用,大力倡导文明、健康上网,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校园网络设施,不断提供和更新健康向上的网络资源,满足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的需求。要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采取家庭与社会联手、“疏堵”结合,使未成年人远离网吧。同时大力加强对网吧经营户的法律、法规教育,努力提高网吧业主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要大造声势,向社会公布违法经营网吧的黑名单,重点监管列入黑名单的网吧,对诚信经营、管理出色、文明上网的场所予以表彰。
6、加强对网吧管理工作的保障
【当前 诗歌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09-07
当前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10-30
当前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8
当前税务稽查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剖析06-24
当前基层部队士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09-04
当前农村村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8
当前基层国税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06-12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3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0
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