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乡探索“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之路(精选3篇)
1.王集乡探索“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之路 篇一
关场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着力培育和全面提升特色扶贫支柱产业,持续拓宽贫困人群稳定增收渠道,实现我村建档立卡户高质量脱贫、贫困村高成色摘帽的目标,现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当前现状
关场村全村辖9个合作社231户8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户497人,贫困面58.5%;经过近年来的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干群协力攻坚,86户337人实现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全村现有贫困户39户16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8%。
经过近年的精准帮扶,关场村形成以柴胡、苦参等中药材为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食作物为辅的产业格局,全村共发展苦参800亩,柴胡1200亩,人均增加收入550元;依托退耕还林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中蜂养殖,目前正常运转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合作社养殖中蜂140箱,带动6户贫困户增收;全村现有30户农户发展中蜂养殖。
二、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
定》以及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基本思路,重点推进建档立卡户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以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产业奖补为抓手,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以增强产业带贫能力、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为目标;以助推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为抓手,深挖村级主导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总体目标
立足本村实际,把脉户情,精准施策;利用产业奖补资金,激励农户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进行中药材粗加工,扩宽产业链,增强市场导向力,强化带贫能力。
四、发展计划
(一)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在现有柴胡、苦参2000亩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和鼓励农户增加种植面积,增加产业收入。
(二)进一步扩大中蜂养殖规模
鼓励有技术的建档立卡户扩大养蜂数量,力争户均达到15箱。
(三)进一步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结合本村产业实际,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进行中药材粗加工,扩宽产业链,增强市场导向力,强化带贫能力。
(四)突破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立足村级主导产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高效利用产业扶贫政策,争创收入,充实村级集体经济。
2.王集乡探索“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之路 篇二
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按《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收集上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工作的函》,现将宁洱县“一县一业”产业报告如下:
经分析,宁洱县“一县一业”发展产业为薄壳山核桃(碧根果)。
一、把薄壳山核桃(碧根果)列为宁洱县“一县一业”产业原由分析
薄壳山核桃(pecan),又名:美国山核桃,商品名:碧根果,因其坚果壳薄,光滑美观,仁丰易取,口感细腻,食味香润爽口。果实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及维生素B1、B2、C、E等,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0%左右,是一般核桃的4倍。常食用能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滋养脑细胞、增强脑功能、健脑益智及润肌肤、乌须发,此外,还具有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抗衰老,预防前列腺癌等作用,所以也叫长寿果。
适应性分析:
薄壳山核桃喜热、喜水,在宁洱高温多湿环境下,薄壳山核桃表现出生长快、投产早、果壳薄、含油量高、果质细
2的发展,农户最缺的就是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渠道。企业最缺土地和劳动力,企业在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时最需要农户的支持和信任。双方在村委(合作社)的协调和监督下,企业和农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权利分明、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在宁洱为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发展量身定制了“农户+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村委(合作社)”创新共赢的“721”合作种植模式。
(1)农户出土地出劳力,占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75%的所有权、70%的收益权。
出土地:用农户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脚及与其它作物间套种的土地,充分利用了农户的土地资源,节约用地成本,劳动成本,避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保护了环境。
出劳力:负责所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的日常管护。(2)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出种苗、出技术、负责回收产品。占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25%的所有权、20%的收益权。
出种苗: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免费给农户提供合作种植所需的全部优质种苗以及20%的补种种苗,并负责指导协助农户做好后续的品种优化及改良。
出技术: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实行1000亩以上规模设置一名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指导的原则。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全程参与指导合作种植农户管理养护薄壳山核桃。
负责回收产品: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按市场发展随行就市每年一订产品收购价格,负责回收合作种植的薄壳山核桃。
(3)村委会(合作社)负责监督农户与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占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10%的收益权。村委会(合作社)负责监督农户与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调好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积极配合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做好原料产品的订量及回收工作。
三、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规模及现状
在宁洱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以“721”合作模式,已经在宁洱县推广种植53538.4亩薄壳山核桃,现少部分已经开始初投产,总共涉及到9个乡镇、72个村委会、662个村民小组,15156户种植户与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参与合作种植薄壳山核桃。其中建档立卡户1472户,现已有少部分已经开始初投产。
薄壳山核桃产业为新兴产业,种植周期长,6年后才能
五、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薄壳山核桃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产业链发展相关的部门及种植户认识还不到位、种植周期长、涉及面广,6年后才能实现初投产,前期投入时间长不产生效益,导致部分种植户管理懈怠、甚至于放弃管理。
(2)薄壳山核桃前期种植无经济收入,合作方村委会在发动、宣传、引导协助上积极性不高。
(3)创新的721种植合作模式,与现有的政策性支持项目要求不匹配,项目实施难度大,争取项目支持困难。
(4)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在早实丰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技术保障上不够完善,与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政府科研部门研发能力薄弱。
(5)我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经济实力弱小,打造薄壳山核桃全产业链,力不从心,特别是在科技研发及加工销售环节薄弱,再加上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所以在技术服务上也难以全面覆盖、精准到户。
六、为解决第五点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实做好做优做强全面精准有效的提升我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千方百计促进薄壳提质增效,让种植户尽早增收,让宁洱县的薄壳山核桃产业早日为宁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强有力的贡献,为宁洱县贫困人民如期脱贫防止返贫奠定坚实的长效产业基础。特制定如下精准扶贫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一)、遵循原则
1、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实施以覆盖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县721合作种植的贫困村、贫困户为主,镇、村、组、企全面配合推进,面积落实到田间地头、落实到户。
2、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将薄壳山核桃管护效益体现到贫困户当年收益中,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3、各乡镇打造1个10一50亩标准薄壳山核桃管护示范点,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促进薄壳山核桃产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让我县的这张薄壳山核桃名片打响。
(二)、规划时间和区域布局
1、规划时间
①、第一: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 ②、第二: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 ③、第三: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
2、区域布局
全县规划实施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乡镇6个,共计面积30000亩,占全县推广种植薄壳山核桃总面积53538.4亩的56.03%。其中:德化镇9000亩,涉及7个村,54个组,73
10成糊状,接着加入硫磺粉搅拌均匀,最后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即成刷白液。刷白高度为主干部分1米至1.5米的高度,刷白时要做到均匀周到,大龄树要先刮除糙皮再进行刷白。
5、新植及查缺补植
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将死苗缺苗的部分在三个内补齐。
(四)、组织实施及管理
1、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项目的实施,由各乡镇政府统一领导,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成立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前,各乡镇政府和云南富德核桃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要求将管护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建立管护台账。县级主管部门根据管护台账进行技术指导,检查验收。
2、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项目建设技术要求高,需要组织技术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村民参与实施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工作,最大限度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提质增效管护,通过劳务投入,增加农户收入。
3、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管护实行企业统一组织整形修剪、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培训。
4、薄壳山核桃树的整形修剪、施肥工作,每天整形修剪株数和施肥数量经农户签字、施工人员签字、村民小组负责人核实签字盖章、乡镇带队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确认。
5、各管护专业队要详细记录施工日志及管护培训参加人员及时间,并保留影像资料。
(五)、投资标准及资金来源
申请2011至2015推广种植薄壳山核桃提质增效面积30000亩,其余推广种植面积自筹解决,亩均预算500元/,连续投资三个共计预算资金4500万元,申请政府拔付。投资预算分项目参考标准为:
1、专用肥200元/亩;
2、整形修剪(含培训及其他)100元/亩;
3、病虫害防治(含刷白及1、2、3、4号专用药)100元/亩;
4、新植及查缺补植100元/亩(补植实生营养袋苗合10元/株,补植10株折合为1亩);
申请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基肥专用肥、病虫害防治药(含刷白及1、2、3、4号专用药)、查缺补植用苗、整形修剪工具、技术培训等实物性支出和技术补助。县财政局根据项目设计将资金拨付项目实施企业后,企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验收支付给务工人员相关费用。
(六)、验收办法
每个抚育阶段完成后,乡镇和实施企业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逐村、逐组进行自查,填写薄壳山核桃示范点抚育管护分阶段自查验收表。管护结束后,县级主管部门依据薄壳山核桃经济林管护台账逐村、逐地块进行抽查验收,出具验
3.村“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篇三
(2011——2015)
发展支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农民致富、农业振兴、农村发展的一项伟大工程,必须坚持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会议精神,按照上级各部门关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订我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与产业现状
阳高乡河南滩村花椒芽菜基地喷灌项目区位于平顺县东北部河谷内, 依山傍水,地理位臵为东径113°31′56.20″,北纬36°21′32.68″,距县城50公里,河潞线自西向东绕村而过,环村水泥路可通达大部分花椒芽菜耕地,交通方便。全村55户,186口人,劳动力110余人,国土面积3300余亩,耕地面积160余亩,水浇地面积130余亩,灌溉渠总长6千米。2010年人均纯收入2385元。全年年平均气温为10.15—12.30‴,年降水量为521.0—893.0mm,年日照时数为1877.0—2604.0小时,总体气候温和,交通、水电等自然优势,又是是优质花椒的主产区,农户勤劳朴实,种植经验丰 1 富十分适合花椒芽菜规模化发展。
2006年,我村在县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与县“大红袍”公司共同合作开发“花椒芽菜种植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农民的直接经济效益,花椒芽菜由原来的29.5亩发展到现有的130余亩,涉及50余户,150余口人,改变了该村传统的农业结构。同时采取“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销售模式,三者之间分别签订生产购销合同,保证质量产量,保障农户权益。
通过近几年我村严谨种植、推广种植新技术等多项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亩产由第一年的300—500斤提到到现在的800—1100斤,种植户由原来年收入2700—4500元增加到现在的7200—9900元,并且带动了周边村和其它乡镇现已发展花椒芽菜2000余亩。特别是在今年,提高品牌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建设无公害设施蔬菜产业,通过架设防虫网、合理种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尽量做到不打农药、不上化肥,保证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品牌基础。
但由于近年来劳动力外出打工和学生在外读书带来的劳动力流失现象越来越突现,严重制约着我村的花椒芽菜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激发农民发展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发展壮大花椒芽菜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是切实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本土化、实际化。注重在基础设施、专业人才、市场营销等方面下功夫,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做成明星产业、品牌产业。
具体目标:整合土地资源,开发荒涂地,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亩;组建新型专业合作社;发展温室种植50亩;修建高位蓄水池喷灌设施;培养种植能手、大户、科技辅导员;带动周边村种植花椒芽菜;建设花椒芽菜基础加工厂房。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将那些条件较好、适宜种植却由于人力有限无法种植花椒芽菜的耕地进一步整合起来,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开发滩涂地、废弃地,采用集体经营或对外承包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
(二)、组建能切实为种植户服务的专业合作社,架起连接龙头公司和农户的桥梁,对种植有困难的农户建立帮扶机制,实现农户收益最大化;
(三)、不满足于已有设施,建设温室大棚是经济效益、品牌影响、集中管理的最佳方案,且耕地集中连片、平整开阔,便于修建大棚。考虑到我村经济基础薄弱,在争取上级扶持和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宜分批分次的少量建设阳光温室大棚;
(四)、喷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水方法,可以减少深层渗漏和田面无效蒸发,比常规灌溉节水40%-50%,而且又有灌水均匀,不产生地面径流、保肥、省工省地等优点。河南滩村紧邻浊漳河,水质水量足以满足灌溉需要;
(五)、培养种植能手队伍,夯实人才基础,是实现丰产丰收的根本保证,要借助上级农业部门常年举办的培训,与农业实践相结合,形成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帮助农户合理种植、科学管理;
(六)、河南滩村是平顺县第一家将花椒芽菜从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的拓荒者,随着该产业效益的日渐凸显,周边村种植农户渐渐多了起来,但整体规模依旧处于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离真正的产业化、规模化还相距甚远。要做到有影响、有品牌必须把发展思路统一起来,劲往一起使。
(七)、建设包括储存、保鲜、成品制作、包装、运输 一体的基础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逐步向产品上游发展,夺取成品话语权。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2012年,整合土地资源,开发荒涂地,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亩;组建新型专业合作社;修建高位蓄水池喷灌设施。
第二阶段:2013年——2014年,带动周边村种植花椒芽菜;培养种植能手、大户、科技辅导员;发展温室种植50亩。
第三阶段:建设花椒芽菜基础加工厂房。
五、保障措施
(一)、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任国平副 组 长:任广勤 成 员:任民显
柳树发 王凤明 申松崎
联 络 员:柳文庆 技术指导员:柳树发
任俊虎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申小雨
(二)、宣传培训 成立宣传和教育小组 组 长:任国平副组长:任广勤 成 员:王凤明
柳树发 申小雨
(三)、长效机制
领导组成员负责起草相关的规划、制度、项目建设,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执行。相关具体负责任要严格按要求执行,不得变相、曲解、违规执行,更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徇私舞弊。将花椒种植发展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同村组干部的误工补助挂钩。做到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层层落实任务,明确责任,为花椒种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宣传,大造声势
召开党员会、支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宣传花椒芽菜种植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花椒芽菜种植发展中来。同时利用广播、标语、村务公开栏等宣传载体强化宣传,为打造成我村的支柱产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强化培训,提高技能
以村委办公室、农民夜校为阵地,积极组织广大村民进行花椒芽菜种植的技术知识培训,定期请县、乡农业技术员到村上讲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村民花椒芽菜种植的技术水平。
3、强化示范,典型引路
组织种植户代表到先机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改良技术。全村每个组至少发展5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全村的花椒芽菜科学种植。
4、完善考核机制,推进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将“一村一品”工作纳入村干部考核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年终进行总结评比,对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实施效果不明显、经济效益低、达不到标准的在下一予以调整。
5、建立花椒芽菜种植协会,发挥服务作用。抓好村花椒芽菜种植协会的建设工作,发挥协会在花椒种植发展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
6、强化落实。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组户,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层层落实任务,资金投入以农户为主的办法,全面发展花椒芽菜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