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法律论文

2025-01-04

东京审判法律论文(11篇)

1.东京审判法律论文 篇一

《东京审判》征文

以史为鉴 自强不息把握今天 弘扬国魂——《东京审判》启示

题目:国耻难忘

姓名:文理

专业: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201010801068

70年前,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此期间,发生了百团大战、莫斯科保卫战······《东京审判》讲述的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前两天看了<<东京审判>>,它是我唯一认真看完了的一部电影,以至于让我不想说九一八,而是想让大家知道国耻难忘。

影片首先以日本遭到原子弹袭击为背景开始,梅法官和尚南外出遇到两个喝醉的日本人,他们叫嚣着:“是美国人打败了我们”、“支那猪滚出我们的国家”。由于受到了挑衅忍无可忍的司机,当场击毙他们,通过这个开端揭示了当时问题的复杂性,也预示着日本军人和民众对中国的蔑视和敌视,必然会给审判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何况我们中国的检察组只有几人。

当看到影片中那些甲级战犯在审判台前,仍不可一世,神态傲人,坚决不肯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甚至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不以为然,亦或是为此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时,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愤懑,同时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但是,邪不压正这是个永远不变的真理!在中国和其他十一国组成的联合法官团及检察团的努力下,从确凿的证据、犀利的语言、灵活的语术上,就使这些战争罪犯所有的荒谬的辩解变得那样的苍老无力,最终法庭判决了这些战争恶魔的罪名成立,并将以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为首的七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当我们看到7名甲级战犯以级刑结束他们的生命时,我们也为所有在战争中牺牲的人们终于可以安息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以史为鉴,自强不息”的面貌。而在这曲折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的法庭梅汝敖用他那不卑不亢、正气凛然的气度折服了整个审判团,在整个审判过程中起了举足重轻的作用。这部影片讲述了以一代律师梅汝璈为首的中国人“以史为鉴,把握今天,弘扬国魂”的高尚德行。这种精神,既是每个人的,更是民族的。一场战争的爆发,不仅是给个人带来灾难与不幸,带来更多的是对民族精神的迫害与侵蚀。所以,历史,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在这个日渐和平的年代,“爱国”一词日渐淡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时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让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步;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把握今天,不虚度光阴,为中国的发展谋福祉,做贡献;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使我们中国的民族之魂生生不息!㈠、以史为鉴,才能让民族自强不息。

以史为鉴,才得以使一个民族不断发愤图强,努力向上;才能使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不断兴旺,不断繁荣。《东京审判》正是描述的这样一个国家,面对日本军阀惨绝人寰的侵略,中国人民仍能坚强的坚持抵抗,最终以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了这场战斗。一个民族之所以可以这样永不气馁的坚持抵抗,这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结果——只有坚持抵抗,我们才能走向胜利,这样,中国人民才有熬出头的一天,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场战争,一段历史,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无论我们曾经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支援,还是抵抗······这一段段的历史让我们更明智,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更加自强不息,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

然而,东条英机、土肥原贤

二、广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等7名甲级战犯被绞刑,后来的结果如何呢?国人心里只是稍稍的欣慰,心中留下的还是难以抹灭的深仇`愤`恨,并且还有耻辱。直到今天他们依然存在在日本,他们的人民居然认为这些个战犯是因公殉职,直到今天被当作神供着。在日本的国难日中,日本国内对靖国神社的顶礼膜拜,显然是害人害己的恶劣行为。可是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国难日中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回到“九·一八”,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都不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每个人都要铭记历史,让警钟长鸣。历史的责任加到了我们每一位国民的身上,我们要努力学习、工作,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㈡、以史为鉴,不断提醒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果忘记了过去,等于了背叛历史。不断地以史为鉴提醒我们:历史不容忘怀!而在《东京审判》中,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开头,是因为法官的座次问题,梅汝敖坚持一定要按日本签定投降书的顺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为这关乎中国的尊严,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坚持,这是一个中国法官的坚持,铮铮铁骨,义正词严,最终,法庭长只能对梅汝敖说:you win……。还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

“中国会因为有你这样的斗士而自豪!”

“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

这短短的两句话让我震撼,它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让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一个法官而感动。

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不断地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所以争取中国在军事法庭的出庭顺序成了中国的代表律师梅汝璈的重要任务;而于梅汝璈自己:如果答应的话,就是侮辱了中国!他正是怀着这样的心理,秉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坚持不再英国之后出场,最后,他的坚持为中国挣回了面子,为中国人争回了脸!从1946年5月开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共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其间共开庭818次,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规模超过了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也是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日本法西斯的种种罪行在审判中一步步被揭露。(数据来自网络)但是让日本人知道了中国人不是软弱可欺的,我们已经让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正义,不懈,坚强不屈。我想,这就是他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保持着对祖国的一片热诚,以史为鉴,提醒自己要时刻记住自己对祖国的责任!

㈢、把握今天,是为了弘扬国魂。

只有民族精神是最为宝贵的,只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中国才有真正的进步!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东京审判》以梅汝璈为首的爱国者的带领下,他们时大时小的爱国行为,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得非常充分。让我震撼的是当进入判决阶段时,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和一句极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来”,浓重的压抑,激昂的斗志充斥了荧屏,一个砰然摔碎的水杯,一个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讲话,紧揪住了我的心。尽管早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经开始发凉了,失望,不,绝望已经开始浮现于眼前,11个法官如果按这个频率出现,中国将没有任何的机会,“YES”“YES”“YES”“YES”,MY GOD!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有一刻我会喜欢英语。漫天的乌云突然消散了,心里别提多敞亮了,真有拨云见日,花开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赢得了胜利,他用对战争犯的正确判处,告慰了了百万被屠杀的中国国民的亡魂。所以,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把握好今天,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总结:一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不计其数的分离和家破人亡,但

是,铭记一段历史,以一段历史鉴,确是能让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让我们将我们中国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东京审判》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家恨,真实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论战的撼人心魄。身体里流着中国鲜血的我,绝不会忘记。就像英达说的那样:“人家都没有忘记我们就更不能忘记了。”这部片值得我们铭记心头,一次次的观看。它虽然只是一两个小时的电影,但是它所带来的精神启示确实绵长,令人震撼的!

记住: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无论是忧是喜,无论是贫是富,无论是伟人还是鼠辈,无论是强壮

还是瘦弱。

我们都是一个中国人!

国耻难忘,请大家记住!下面是日本的暴行,来自网络:

1、对中国人民的屠杀:仅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被杀人数就达20万人以上,还不包括被日军焚烧的尸体、投入长江或用其他方法处置的人。日本法西斯奸淫烧杀,劫掠财物,无恶不作。

2、对太平洋地区各国人民的屠杀:他们曾在马来亚的亚历山大医院、泰国的琼蓬角、荷属东印度的望涯群岛、苏门答腊的库达拉查、爪哇的加达尔巴士等100多个地方实施了大规模屠杀,其暴行骇人听闻。例如:日军将妇女强奸后,把汽油浇在她们头上点火焚烧。

3、拷问和其他非人道待遇:日军在其铁蹄所及之处,对被拘禁的俘虏与和平居民实施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包括烙刑、电刑、悬吊、坐钉板等。

4、解剖活人和吃人肉:实施解剖活人暴行的不仅有日本军医,还有其他军人。如在菲律宾,日军抓住了一个年轻妇女,将她的乳房和子宫割去。1944年底,日本第十八军司令部曾发出命令,让部队吃盟军的尸体。

等等等等~~~~~数不完~~~~

下面让大家看看东京审判时,日本战犯受审的情形。

2.东京审判法律论文 篇二

一、媒体审判的渊源及定义

媒体审判这一概念最初源于西方的传播新闻法, 是由trial by media翻译来的, 其原意是指新闻媒介通过对案件的报道和评论从而影响案件的审判的一种现象。国内学者魏永征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 一些国家通过法律或者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禁止和防范这类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媒体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 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者败诉等结论。”

二、媒体审判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 媒体自身的报道评论不规范。

在对案件的报道和评论方面, 媒体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说在法院作出判决之前, 客观记录诉讼进程的消息少, 而抒发情感、体现倾向性的评论、调查多;在议题设置上, 法律解读、社会反思少, 而寻求看点的“花边新闻”多;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 客观叙述少, 主观评价多;在操作手法上, 平衡处理少, 一面倒的多;甚至媒体会不惜一切去调查案件当事人的家庭背景及生活环境, 并无节制地进行报道, 给公众造成不良误导。这些不规范、不真实、歪曲的报道存在违背法律程序、影响司法公平正义、损害当事人正当权益的问题, 大大影响了司法的独立性。

(二) 关于媒体监督的法律规制缺失。

媒体监督不同于媒体审判。媒体被称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 此第四权主要表现为媒体发挥自己的特长, 代表社会公众对以上三权即公权力进行监督, 同时设法维护公民的正当权利, 所谓“恶猜公权、善待私权”就是这个含义。但当媒体对司法机关未审先判、献媚公权时, 其已彻底丧失了媒体的职业道德。

目前, 关于媒体监督还未形成系统的制度规范, 其法律法规知识零散地出现在了宪法、诉讼法、民法及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中, 对于非法律专业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来讲, 在学习及操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 所以滥用监督权的行为时有发生, 导致媒体审判现象愈演愈烈。同时因为缺乏相应的惩治措施, 出现部分越权或缺位的不规范监督行为, 即媒体审判行为得不到惩罚和更正。

(三) 媒体自身内部自律不严格。

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准入门槛较高, 相对较为成熟。而网络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准入门槛较低, 尤其是微博的兴起, 使得网络媒体与普通大众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媒体从业者的需求量也相应提高, 各家媒体为了各自的需要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也降低了标准, 使得媒体从业者鱼龙混杂, 且内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要求, 加之从业者素质低, 法律意识淡薄, 他们在对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的报道中, 未能秉承新闻客观性的要求, 掺杂了自身的倾向性予以报道, 从而超越了媒体的界限, 误导了公众。

(四) 司法公开意识不强, 对媒体监督心存芥蒂。

由于当前各个法官的办案质量、水平和能力不一, 而司法公开则意味着将有多个部门和人员的监督, 其将承受巨大的内心压力, 一旦其司法行为与大众的评价不一致, 又将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另外, 司法部门没有真正认识到司法公开的重要性, 导致他们司法公开的意识不强;加之, 越来越多的媒体审判干扰了司法程序, 妨碍了法院独立公正办案, 使得司法部门对媒体持消极态度。

三、放纵媒体审判的影响

(一) 媒体审判是对司法独立、公正的践踏。

司法审判的灵魂是公平正义, 我国是法治国家, 法律讲究程序正义, 注重证据而非感情的控制。媒体可以揭露和抨击社会上的各种不法行为, 但并不能代替法院进行司法审判;媒体可以批评各种丑恶现象和错误行为, 但并不能代替党政部门处理任何事件, 更不能代替司法部门作出司法裁判。如果媒体审判现象越来越严重, 就会严重影响司法的公正性, 这对我国政府的法治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二) 媒体审判是对新闻自由价值的严重违背。

新闻媒体有充分表达自由的权利, 公众有获得知情的权利。但媒体新闻自由的权利并不是无限制的, 而且媒体的新闻自由的价值是为了追求真实、客观的实际现象, 以使事实呈现在公众面前。但媒体审判掺杂了媒体自身的主观判断, 妨碍了司法的独立审判, 这是严重歪曲事实的扭曲司法的行为, 违背了新闻所追求的自由价值。

(三) 媒体审判的结果是不可预测、不可逆转的。

媒体舆论报道对公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无形中就会内化于心。一旦公众思想受媒体观点的左右, 他们就会不自觉地作出错误的判断, 对案件的判断就会有倾向性。如若法官也受此影响, 将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他们作出的对被追诉者罪行的最后判决具有终局性, 一旦形成将是不可改变的, 悲剧将会上演, 没有哪个人是能一定确保幸免的。正是这种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逆转性, 不容得我们去宽容、去放任媒体审判现象的泛滥。

四、国外关于媒体审判的相关制度

(一) 美国。

1. 新闻自由受宪法保护。

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初步确立了“批评政府无罪”的原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也规定:除非初审法院有充分、特殊理由封闭法庭, 新闻媒体进入法庭采访受宪法保护。而且美国法院一般允许媒体摄影、摄像。美国还制定了信息自由法和新闻自由法, 保障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

2. 限制媒体过分干预司法。

美国法院对媒体干预司法进行了事前、诉讼中和事后的特殊制度。事前:如果陪审员受到媒体影响, 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 即丧失案件陪审员的资格;诉讼中:包括隔离陪审员和变更审判地点, 陪审员隔离制度就是法院通过阻断陪审团成员与外界联系, 防止陪审团形成偏见。而变更审判地点即将案件移送到媒体影响较小的地方审理, 或者引入外地陪审员;事后:当事人如果认为陪审团受到媒体过分影响并因此对判决不服, 可以此为由提起上诉。如果证据确凿, 上诉法院会支持上诉人的诉求, 予以改判。

(二) 英国。

1. 新闻自由受宪法保护。

英国的《藐视法庭法》赋予媒体辩护权, 如果案件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 而且关系到公共利益问题, 那么媒体发表公正言论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法院并不会以藐视法庭罪对媒体兴师问罪。

2. 保证法官的审判权不被媒体限制或剥夺。

一是限制报道内容:对于正在审理的案件, 媒体只准公布最基本的情况, 而与案件无关的且对被告不利的信息则不准公布;二是限制信息发布时间:法官对于信息公开享有决定权, 掌控着审判进程中公众可以获知哪些信息。如果法官认为部分信息的发布有造成重大偏见的危险时, 可以下令推迟信息公布的时间, 直到法官认为合适的时间为止;三是延期审理和当事人的上诉权:为了防止陪审团受媒体误导, 英国法院可以决定延期审理, 如果当事人自己的公正审判权受到媒体报道的不当影响, 可以该理由提起上诉;四是藐视法庭罪:媒体报道法院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有许多禁区和危险。如果报道带有倾向性的同情或憎恨当事人, 对审理案件的法官的行为进行评价, 法庭要求提供而拒不提供报道的信息来源等, 都有可能被判藐视法庭罪。

(三) 德国。

1. 基本法保证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并行不悖。

德国基本法第5条规定:人人有以语言、文字及图画自由表达及传播其意见的权利, 并有从一般公开来源接受知识并不受阻碍的权利;第97条规定:法官应独立行使职权, 并只服从法律。德国基本法的规定使得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并行不悖。

2. 限制媒体过分行使新闻自由。

德国法律规定, 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禁止媒体报道评论, 法庭内不得录音录像。如果法院认为信息的提供会对司法程序造成不良影响, 有权拒绝向媒体提供信息。

五、对媒体审判现象的规制

从国外关于对媒体审判的相关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都保障新闻媒体自由的权利, 但同时又都对媒体报道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当然我国媒体也有新闻自由权, 而且此权利的行使也应该受到限制, 即应该对媒体审判现象进行规制。

(一) 媒体报道评论规范化。

媒体应该以来源合法、明确、客观真实、中立报道、独立评论等原则为出发点,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在保障新闻自由价值实现的前提下, 保障司法独立、司法公正。

(二) 完善媒体监督立法。

司法部门与各部门密切配合, 齐心协力, 建立健全媒体监督管理法规, 明确媒体监督的原则、监督的范围、监督的方式以及媒体审判的责任追究, 规范媒体监督行为, 杜绝媒体审判的现象。

(三) 加强媒体行业自律, 提高传媒队伍法律素养。

媒体有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 但必须严格遵守司法相关规定, 尊重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提高行业自律性, 以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 注意平衡媒体的商业利益和司法的公平正义两者的关系, 将两者统一起来。同时, 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 提高法律素养,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依法行使媒体监督权, 彻底抑制媒体审判现象。

(四) 增强司法公开意识, 提高司法审判的透明度。

切实提高法官队伍的办案能力、水平和质量, 使依法公开的各项内容都经得起检验和监督, 消除法官对司法公开接受媒体监督的心理畏惧, 切实增强司法公开意识, 自觉接受外部监督, 保持媒体与司法的内在一致性。

当代中国正进入一个急速发展的转型期, 媒体对司法案件的作用随着近几年影响性案件的层出不穷而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 这使得媒体审判存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们应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来规避媒体审判, 以保障媒体与司法的良性互动运行。

参考文献

[1]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 .周泽.舆论评判:正义之秤——兼对“媒体审判”、“舆论审判”之说的反思[J].新闻记者, 2004

[3] .董坤.当司法遭遇“媒体审判”[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4] .谢苗苗.论“媒体审判”与司法独立[J].法制与社会, 2008

[5] .谭世贵.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J].中国法学, 1999

3.《东京审判》解析 篇三

[关键词]民族和历史 主观视角 多重视点 新主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下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场对战争罪犯的审判随即开始。”

“1946年远东国际法庭成立。”

“1946年3月A4月,11名来自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印度、菲律宾的法官相继奔赴东京。”

“1946年3月20日受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委任梅汝璈飞抵东京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

影片在一系列的年代数字和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之后,将我们带回了1946年的东京。导演高群书直接用纪录片史料的方式把当年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倚爆炸的情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与之相随的还有废墟中无辜的人们惊慌而又无助的表情。

一、民族和历史的角度审视军国主义

“所谓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就是站在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它指涉的问题既是个体的,又是群体的;既是情感关注的,更是冷静理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反思”。《东京审判》的价值坐标,不仅是努力还原当时东京审判的历史事实,更在于用流变中的评判标准重新打开尘封的历史书页。

(一)对军国主义的彻底的质问

什么是军国主义?这是创作者自始至终都在试图回答的问题,与其说这是对战争罪犯的审判,不如说是对军国主义的探讨。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谁是最终的胜利者,战争的双方都为罪恶的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幕后的黑手就是传说中的军国主义。它不是军队,不是士兵,或许在某种意义上也不是那些发动战争的首领,因为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当人们无法解释谁来为这场非正义的战争负责时,历史站了出来,以法律的、人类的名义,而不是以文明或宗教名义,做出自己决判。与军国主义相应的是,我们在历史沉思的背后,看到了人的异化,人的悲哀,人的可怕,以及人的罪恶。军国主义用它反人类、反和平、反世界的伎俩让世界卷入了战争和相互屠杀的深渊;完整意义上的人被消解了,人的异化和人的工具性,被推崇到极致,这才是这场劫难最令人深思的地方。当东条英机在被叩问“如果你和你的同僚无罪释放的话,你们还准备一起重复过去做过的事吗?你们还会让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吗?”他固执而又毫不忌讳的回答令所有有良知的人都感到震惊:“是!”;条英机最后的遗言竟也是“余生为战士,久已准备以展示身份而死”。军国主义使这些人在心智上发生的严重扭曲由此可见一斑。

(二)站在民族和历史的角度宣判

影片虽然是主旋律电影,却摈弃了一般主旋律电影所惯用的以国家利益和国家荣誉至上的单一的视角,而是站在民族和人性的立场上反思战争,并努力将国家意识削弱到最低。民族与国家的最大不同在于狭隘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本位的存在与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主要是讲民族的共性,民族的无利益冲突性和平等原则。站在民族的角度反思战争,能够将狭隘的民族情感降到最低,以更为宽容和博大的胸襟兼顾战争双方,更具有反思人类自身本质的倾向,也更容易贏得其他民族的认同和接受。在影片的多重视角的审视里,没有哪个国家是战争最终的胜利者,所有卷入战争的民族在战争的面前都是可怜的弱者。这里,创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悲天悯人的情怀上,而是将所有民族一起放置在历史的天平上,让人们看到真实的赤裸裸的自己:不随意褒扬一个民族,也不偏见和歧视一个民族,只陈诉一个民族的集体特性,让历史自己作出宣判,是真正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二、主观视角的叙事和多重视点的思想审视

(一)主观视角叙事的介入

在文本的叙事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视角:全知视角和主观视角。全知视角是摄影机以无所不在的方式进行拍摄,它是全知全能的,能从故事的不同参与者的角度洞悉事态的进程,清晰呈现事件的完整面目。相对于全知视角而言,主观视角要受到比较大的局限,它所呈现的画面要求观察者在场,并使摄影机模拟观察者的主观视线。这就要求主观视角叙事既要把事件讲清楚,同时又不能越过观察者本人。《东京审判》在这方面做的很妙。1、主观视角的应用增强了历史的见证和说服力,使我们可以以亲临者的身份介入历史,以当事人的视角见证这场审判的过程,拉近了我们同历史的距离。当我们在进行观影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和主人公融为一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化身为主人公,梅汝璈的观察此时就是我们的观察,他的视线实际也就是我们的视线。这时,我们不再是置身于历史之外,而是亲临历史,真切感受那场审判的惊心场面。2、悬念的设置。由于主观视角的局限,使我们不可能越过主人公的视线,进入每一个历史的场景,从而当我们置身于某些事件之外时就会引发我们对事情的期待,与我们的主人公一起等待事件的最后结果。当美国法官卫勃爵士和其他国家法官两次讨论关于中国的法官位置顺序时,当千叶小姐和肖南唱歌突然被杀时,当最后究竟是谁投了赞成死刑的票选时,我们都和主人公站在同样的视角,不是全知全能,而是有所保留和悬念。这种保留和悬念,不但是对影片内容的,更是对影片思想的,它激发了我们的思考和对影片的参与,并用一种开放的“对话式”结构,让我们自己在和影片的“对话”中去获取作者对影片可能设想的种种假设,令人有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二)多重视点思想的审视

观察视角的单一并不代表思想审视视角的一维,相反,创作者在线性的叙事架构下,用事件的不同主体,全方位看待历史事件,从而在思想审视上形成了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1,当事者梅汝璈的审视视角。作为东京审判中唯一的中国法官,他的“在场性”使他的视角具有历史的力度和权威可信性。影片中,梅汝璈是一个具有高度民族感和荣誉感的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始终都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情感出发考虑问题。不管是对于法官座位顺序的疑问,还是最后量刑阶段对使用死刑的考问,都表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爱国情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一个斗士,我只是一名法官,一名中国的法官”。当然,梅汝璈并非是单一的国家情感象征,——“人就是要深受其害,才能真正认识到战争的罪行和可怕”,他更像是这场审判

的终极代言人,他见证了战争的罪恶,看到了战争双方在这场战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看到了集体人类因战争而引发的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应该说,梅汝璈是一个多重意义的形象,既具有个人的情感和脆弱,又具有理性审视的智者智慧。

2,日本军国主义的审视视角。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独的个人意识中”,“思想只有同他人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差异的存在恰恰是多元性和矛盾性的体现,不但不会掩盖历史的真实,更有利于揭示历史的真相。作者在影片的叙事文本中,让军国主义分子站到历史的台前,用他们那近乎愚蠢的固执让人们对军国主义有一个感性而深切的认识。当土肥原贤二、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战争罪犯面对镜头一次次说“我无罪”的时候,作者不但没有避讳,而是用“闪白”的过渡特技让他们说出来。于是,在白色恐怖般的过渡下,人们除了感到一阵又一阵地荒谬和气愤外,剩下的就是在他们可笑的言语和卑劣的行径上的冲突和矛盾中引起的对军国主义的再次认真思考。

3,普通人的审视视角。“根据红十字会和宗善堂报告,伊等会联合组织埋尸队五大队,连续工作四月以上,计埋男女童尸身一五五三三八,而私人之掩埋尚不与内,据估计我同胞之被残杀者。至少在二十万人以上。现南京市市民向罪行调查会控诉日寇之奸淫、沉江、虐杀者日有十数起。”的确,战争中最大的牺牲者莫过于无辜的平民,南京大屠杀、华北无人区这些可怕的字眼对于普通的平民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早在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梦》里,就已经对战争进行过了深深的反思,并从战争对平民伤害的角度指出了战争的罪恶。在《东京审判》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战争中最大受害者——平民的问题,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普通人为这场人类的浩劫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缨子悲惨的随军遭遇,正夫君杀了弘二的人性扭曲,雄一在情感上的迷茫与疯狂,芳子之死,这些都是在军国主义的蒙蔽下,普通人受害的真实写照。(当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二百多万人的巨大牺牲,其中大多数也是平民。)正如影片中所言“他们扰乱了世界,荼毒了中国,而且葬送了自己国家的前途。”在这里,创作者用普通人的经历控诉战争,从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的角度表现普通人悲惨的生存境遇和内心痛苦,历史成为了小人物的历史。

三、细节和其他

影片在大的框架内采用时间顺序,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为我们一步步拉开东京审判的幕布,人物、服饰、场面设置都以黑白色调为主,呈现出史诗般的庄严和深沉,并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时地插入纪录片的影像资料,凸显出一种“真实电影”的风格。

细节是最真实的。在《东京审判》中细节不仅出彩,而且增强了文本和历史的真实性。审判前夕,我们通过主人公梅汝墩的主观视线,看到了战犯颤抖的手;同样也是这双手,上面不知沾染了多少中国人的鲜血,今天这双不可一世的手终于颤抖了,终于要开始为自己的罪孽赎罪了。还有一个细节更令人深思:芳子来到小酒馆,广播里先传出来的是日语版的《祈祷》(一首祈祷世界和平的歌曲),当广播切换到另一个台时,传来的却是东条政府“临时军费追加预算38亿日元”的声音。透过这一细节,影片用一种对比的方式不无讽刺地直指军国主义的虚伪和可怕。当所有人都在祈祷世界和平和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仍在一意孤行,不能不令人深思。

影片中大量使用“淡入淡出”和“闪白”进行画面过渡。特别是在审判中,当“淡入淡出”的剪辑特技配之以特效音效之后,形成了强烈的是听觉冲击,起到了延宕情绪张力,提高了悬念力度的效果。审判中,镜头之间“淡入淡出”的迅速过渡,在叙事上和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错顿感,仿佛时间就在这一刻凝固了下来,将观众的审美期待值大大提升。此外,影片在努力再现当年东京审判的过程中,通过插入纪录片资料和黑白色调的设计,力图以一种纪录的风格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不管人们对真实怀有怎样的看法和疑问,人都应该始终保留一份追求真实的态度。

四、新主流电影的再次尝试

新主流电影,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制作和批评的一个重点。“新主流电影试图在中心位置的电影、以政府公益为转移的主旋律电影、主流商业电影、处于边缘位置的电影、以个性原因为转移的影片之间找出一条合适的演变途径。”1993年起,中国电影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原来内容上过分重视“文以载道”和思想教育,逐步向影片中加入一定的商业元素转变。市场体制下的,我们讨论的电影体制改革,与其说是改革电影管理制度,不如说是改革电影自身的实际生存能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是新主流电影追求的双重目标。如何更好地整合两者,从《红色恋人》、《我的1919》,到《生死抉择》,再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东京审判》,无不是新主流电影适应市场化和商业化要求所作出的的努力尝试。

导演高群书的这次尝试,将新主流电影的问题再次提到了人们面前。新主流电影,实际上就是要中国电影在现有的生存境遇和文化环境下,摸索和掌握“意识形态机制中商业电影的基本文化规律和文化原则,在其规范下进行电影实践,进入主流意识形态的生产空间,加入到‘社会共识’的重构中去,以电影文化的重建加入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建,最终实现人/社会与自身现实关系的重建。”影片《东京审判》将二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这段鲜为人知的敏感性历史题材搬上荧幕,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市场买点。同时,影片演员整容集合香港、日本、大陆,看得出导演试图用文化认同打开更大市场的野心。全国公映选取在9月1日,有意借“九·一八事变”的到来,配合国民的爱国情绪,赢得更大的市场票房。当有人还在强烈要求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时候,高群书以自己的实践来告诉人们:中国电影缺乏更多的,其实是创作群体的忧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是对电影,对观众负责的态度。

经过两年多,817次的漫长庭审:

“1948年12月22日晚,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广田弘毅、木村兵太郎、武藤章七名甲级战犯被执行死刑。”

“1978年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以“昭和殉难者”名义移入靖国神社。”

五、结语

4.推荐电影:东京审判 篇四

关于这周的电影,关于中国的民族之梦,本人推荐的电影是《东京审判》。可能比较多的同学会看过,我也有浏览一些其他的纪录片,但还是这一部对个人的震撼以及影响较深刻。

《东京审判》这部电影的背景时间是二战结束后。其作品是重现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由11国(包括中、美、苏等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战犯的艰难的国际审判。个人认为国际检察团与日本战犯及其律师团针锋相对的辩论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片段。主要人物为中国委派的梅汝璈法官及一位《大公报》记者肖南。其中,梅汝璈法官的以其爱国之心和对某些原则问题上的坚持维护了中国尊严。

与“民族梦”的联系:虽然当时日本已经投降,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国际的地位还是比较低,受到了其他国家的轻视甚至“欺负”。而对于日本战犯们的罪名的确立,是对所有战争中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对历史真相的坚持。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战争的憎恶以及和平与正义的坚持。另一方面,战争结束了,而中国的民族梦从民族的独立转化为民族的崛起,富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5.东京审判有感 篇五

历史是本书,教会现世的人们生存。屈辱的历史是本血书,教会活着的人们面的死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被人们忘记,这不光是耻辱,也是需要我们警醒的悲剧。这悲剧不光属于中国,也属于日本,属于当时所有被战火燃烧到的国家,属于所有参与战争的死者、生者及其后人。这是段战争史。

战争从来都是非正义的,任何借口不能改变其吞噬血肉、尊严和人性的本质。侵略战争尤剧。中日的对立由来已久,两国人民相互敌视。日本对华侵略之后,这种敌视上升到了顶峰。

两百余万与我们流着一样血脉的人被日军戕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而是一个个母亲、孩子、丈夫、朋友,一个个医生、工匠、教师、农夫、官员和士兵。不论身份,不论职业,面对战争的所有人都一样无力。战争永远的拆散了多少家庭,伤害了多少心灵。看着挚友饱受鞭挞的苦恨,爱人被杀害的悲怆,自己行将死亡的绝望,妻女被人奸淫的惨痛,现在所有打着“时代进步,忘却纷争”口号的人都从未认真想过,当这些被加诸与自己身上时的那份彻骨仇恨。历史不该被忘却,它警醒着我们不要让这些再次

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仇恨也不应该盲目,那份仇恨被不理智的加诸在了整个日本民族身上。战争是罪魁祸首,而策划并发起战争的罪人才是真正凶手。不光是中国,当时的日本也满目疮痍。长期战争的消耗、美军的轰炸和日本政府对民众欺骗性的征召带来的伤痛也是日本人不可忘却的悲伤记忆。而这一切都源自于统治者阶层的阴谋。他们当受惩罚。

只有至深的疼痛才能让某些人不再健忘。

惩罚那些罪人,让死者瞑目,生者安然。我们看到了817次开庭所展现出的为了给所有亡魂一个说法的坚韧,这里当然有政治的妥协、法律的漏洞、利益的纠葛。但在这些之上的,是死的裁决!以公正之心,以善良之名,以人类之愿!

6.东京审判影评 篇六

首先,极烂的剧情配上无能的导演。我们说剧情不行是编剧的职责,但作为一部电影总策划、统筹的导演,也绝脱不了干系。一部反映如此深刻历史题材的电影,《东京审判》的剧情,烂到可谓是掘地三尺,不见真章。比起《英雄》、《无极》有过之而无丝毫不及。

整部影片来看,就是关于一次长达两年5个月,818场的审判,而整部电影却显得波澜不禁,审判过程变得冗长而烦闷,而穿插在中间的情节就是那个家庭惨不忍睹的杯具,结果变成了闹剧!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失败,也是高群书作为一个导演严重的失误。

高群书自白书中说到,找演员难的问题,因为影片涉及到超多的英文对白,对内地演员很有难度。虽然我也不推荐找内地演员,但也不至于找一些港台的.!!连历史都不懂的一群傻瓜,还期望能演出什么感觉。整部影片精彩的地方只有两个,就是影片刚开始时,刘松仁的大义凛然和最后的悲愤疾呼。其他时间呢?平淡无奇的话外音,几个蹩脚演员,稀稀拉拉的表演!给人感觉在影片中根本找不到北。审判剧情进展缓慢,其余剧情画蛇添足!没有高潮!!!!犯了所有大片的大忌,影片能够没有结局,但绝对不能没有高潮!作为这种观众有巨大感情诉求的影片,就该有几个场面不断让观众掉眼泪!!没有实质性剧情进展和资料,或者称为故事进展是这部影片的第二大失败。在整个片子构架上出现了如此巨大的缺陷,绝对是导演的无能。加上选演员的潜力和实力,这个导演的优秀性实在无从谈起。

有了一个头,有了一个尾!相对于一些连头尾都没有的影片来说,当然已经相当出色。但是对于高群书自认为能够杀进内地三甲的影片来说,这样的剧情能够吗?《英雄》虽然整个剧情有点造作,故事过于简单,但人家至少还有。《无极》整个影片是一出闹剧,但人家的特技制作,及情节曲折、关系复杂也远胜于《东京审判》。也许有人要以《东京审判》是历史题材作为辩词,但是谁能真正地还原历史本身,个性是商业片。更何况具体的故事情节!!东京审判完全有更多的空间表现广度,而是导演没有表到达位。这就是导演的无能带动了剧情的无光!!!!但此刻中国如此制作水平的整体环境下,或许能够打进全国三甲,要强调的是,这不是一部好影片!

刚开始对这影片还有些许期盼,毕竟在此种题材电影还不多见。刘松仁演得不错。然而影片只有开头和结尾才有这第一主演的表现机会!!!高群书的出发点是好的,甚至借钱拍摄,这种为民族大义而不顾个人小利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同样的作为一个导演无能也是显而易见的。《东京审判》自9月1日上映之后,截至上周末票房成绩已过千万。观众给他的回报已经足够。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期望高群书能有点自知之明,不要拿自己善良去玷污那些时刻触动着人类心灵的历史!!这不是让观众为难嘛!你怀着无比崇高的出发点,想找到点民族的凝聚力,结果适得其反。祖国人民骂你不是、捧你不是。就只能恨铁不成钢了。

其次,演员的选取。刘松仁的特质演梅博士律师十分适宜,盟军的辩护律师整部影片表现算是沉稳。但除此之外,其余没有一个演员令我满意。个性是特意找的几名演员朱孝天、谢君豪、曾志伟和林熙蕾等。这些蹩脚的演员,竟然还有人说他们显演技,实是有眼无珠。这些人的演技,我不去做过多的评价。但是他们清一色有一个特征,不适合演这部电影,不了解历史。所有的这些演员在理解采访时,都表示不熟悉这段历史。没有真正的了解历史,融入历史,演得造作自不必说。找不了解历史的人,去演观众感情诉求如此强烈的电影。除了无语,就只能说制作方是白痴。更是对历史的玷污。从头到尾朱孝天、林熙蕾最大的作用就是两个摆设,在影片的很多镜头,个性是法庭里,我们能够看到无故冒出林熙蕾装出的可怜楚楚的模样。但这些表演对整个剧情根本无关紧要。去掉这些,整个片子还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的感情故事,对影片起到的是烘托作用。但蹩脚的表演,不但烘托效果没到达,简直成了影片的最大笑料。有人甚至说,看到曾志伟说那句“狗日的日本鬼子”时想喷饭。一部志在激发起民族情感的电影成了一部喜剧。不明白是对历史的讽刺还是对演员、导演的讽刺。

第三,整个片子节奏混乱。从头到尾观众的情绪都很缓和,本来题材比较沉重的影片,观众自然的有一个心理预备。然而在调动观众的情绪方面,《东京审判》可谓寸功不尽!!这主要原因就如我在第一点说到的剧情和导演问题,那里不在多做重复。

第四,关于电影的真、善、美。在表现影片真的方面,《东京审判》只是借助了一些历史数据和历史资料,例如二战时牺牲人数,南京大屠杀被杀的人数等。但整体效果上不能给人带来强烈的真实感!这主要体此刻细节的处理上。在讲到日本兵强奸完中国妇女之后,强迫中国人强奸中国妇女那一段时,这本来足以令人触目惊心,然而的然而,看完那一段我怎样觉得都难受。感觉上好像中国人在编了一个自己都觉得不要脸的故事去污蔑日本人!!我自己都觉得我这种感觉相当的龌龊!!!但是的但是,这个感觉是影片带给我的!!!!可见在表达这些事情的时候,影片的处理是如此的草率和没有水准!!!整体效果上历史杯具变成了一处闹剧。我看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中国制作的一个关于东京审判的一个宣传专题片!!!!!“真”的感觉,在《东京审判》里我找不到!!!

关于“善”。《东京审判》是对邪恶的审判。是对正义的宣扬。对战争的控诉,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对日本的控诉,影片很少提及战争危害这方面。影片中,我想象的这部影片中有一个最出彩的地方就是邪恶与正义的论战。关于战犯与律师之间,不主张与主张死刑的律师之间就应有一场关于人性探讨、法律探讨全方位的对战。然而我很少看到,更多的时候是梅律师在唱独角戏,使得我觉得这是一个宣传片的色彩越来越浓!!“善”作为这部影片的主题定位已经到达,但是那里的“善”显得过分单一!!!关于“善”显得过分表面和浅薄!!!我们就应发掘更令人深思的问题!!!但是影片没有做到!

关于“美”。美就是纯粹的感性决定了。这部影片在镜头的整个感觉上,还是具有一种美感的。在营造整体的氛围上,也算是成功,那种适宜的灰色调个性适合人思考。梅律师对着窗外抽烟的镜头,个性漂亮,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中国的“国父”——周恩来!!(顺带说一句,周恩来一向是我心中的中国国父)。从容、深思、魄力、聪明、果敢!!……一个男人所有的优点,都凝聚在袅袅烟圈升起的那一刻。那个美感就永远的留在我的心中。虽然《东京审判》没有加入超多战争的特技镜头、没有一些大片的美轮美奂。但美感还是到达了我的要求。

7.《东京审判》的毁灭与重生 篇七

《东京审判》的诞生过程,涵盖了中国电影圈民间筹拍一部主流大片的混乱历程

导演高群书算是见过些世面的人,他也清楚拍电影对他而言首先是工作而不是梦想,可他还是期待这工作是“一次充盈着欢爱、情致、愉悦、酣畅的表达,一种混和着理智的锋刺和感性的昂扬热度的渲染”。

当他怀抱着这个梦想兴冲冲地闯进中国电影圈的现实中时,才发现,他完全想错了。

主流电影理想

一直做电视剧导演的高群书,总梦想着拍现代中国的主流电影,“我们现在有艺术片,有很大的商业片,但是惟独没有主流片。”他认为,“一个国家电影产业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是:是否有稳定的以主流片为主的产业结构,比如美国,比如韩国和泰国。好比一具身体,现在我们就只有肢体,却没有撑起四肢的躯干。”

他想造中国电影“躯干”的野心不是凭空而来的。近两年,高群书导演了《征服》《命案十三宗》《危险性游戏》等一系列相当“主流”的电视剧,都得到不错的收视率和业界口碑。甚至在电视台总编室的朋友跟他开玩笑说,高群书是最受投资商欢迎的导演。

机会出现在2005年4月,朋友打来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拍一部审判二战战犯的“主旋律题材电影”。剧本叫《远东国际大审判》(后电影改名为《东京审判》),是关于1946年中国政府参与东京审判的题材。以中国法官梅汝王敖为主角。

这是一段对于中国人极为重要却鲜为老百姓所知的历史片段。梅汝王敖则是这段经历中尤为关键的人物。而关于梅汝王敖在东京审判时的所作所为,比较详尽的仅是梅汝王敖自己写的半本日记,和另一本写了一半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二战日本战犯的审判开庭,梅汝王敖作为惟一的中国法官出庭。庭审历时两年零5个月,开庭次数达818次,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大审判”。梅汝璈在法庭上态度强硬,据理力争,最终11名法官就日本战犯死刑问题投票,以6∶5的结果决定执行死刑,把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7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在一般老百姓看来,这类题材的电影属于弘扬民族优良品质、歌颂优秀人物、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旋律”影片,应该是由国家级的电影机构来投拍和运作,而且还属于那种得拼命往里砸钱的大制作。此前的几部爱国影片均是如此,像同属于“抗战”题材的《太行山上》,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耗资5000万人民币。

《东京审判》却是一次纯粹民间的操作,投资和创作均没有任何官方背景。而国内尚没有民营公司运作大型主旋律影片的成功先例。

可作为中国第一部二战题材电影、重大历史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强烈的故事冲突,加上国恨家仇,又鲜为人知,如此难得的电影题材很少导演会不动心。“梅汝王敖”“东京审判”“主流片”那些日子在高群书大脑里萦回不去。他想冒一次险。

高群书更愿意把《东京审判》定义为“主流”而非“主旋律”,在他看来,所谓“主流”就是传达老百姓意志,“比方说,以前的《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就是主流电影,(虽然)它带有很强的官方意志,但也带有很强的人民意志,所以老百姓到现在都很爱看。但后来,大量有才华的艺术家,都去欧洲获奖,却忘了电影的本体是什么——电影是让人民得意,而不是仅仅让自己得意的。所以到最后,主流片断档了。”

他一直想接上这个档。为慎重起见,他特意上网查了查投资方沙隆达集团的背景,网上资料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然而,高群书的这次充满理想的电影之旅,以欣喜和憧憬开始,却以几近悲壮的方式收场。其间每一个失控的环节都反映了目前中国影视圈的混乱和无序。

筹资的投机与冒险

“我见证的不是一部电影的诞生,而是一部电影的毁灭。”这是高群书在《东京审判》拍摄完成之后,最大的感受。

最早带着剧本来找沙隆达集团合作的,是九江长江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孙昌平。他在饭桌上描述了诱人的投资回报前景,这吸引了从事化工行业的沙隆达集团副总裁郑天华,并随后签下合约:九江公司的孙昌平运作国家资助、赞助款以及“人员设备折抵”合1000万元;郑天华代表的沙隆达公司投资400万元。之后他们又拉上了郑的朋友、北京某医药公司总经理岳路,游说其投资400万元。整部电影投资1800万元。

孙昌平提供的1000万元里,包括他许诺能拿到的无锡市政府的600万元赞助款,他告诉合作者“他们(市政府)只求一个‘五个一工程奖,争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荣誉。”——政府投资主旋律电影,在之前屡见不鲜,也是政策鼓励的。他还告诉另两个完全是电影门外汉的伙伴,像《东京审判》属于国家级重点影片、重大革命题材影片,开机后还可向广电总局申请国家资助,至少能拿300万元。运气好可以拿到600万元。

孙替他们算的账是:电影只需400万元就能启动,政府和国家的赞助一到,他们不但可以从1200万元中迅速拿回投资,电影还能运转。两个从没涉足过电影圈的人相信了这个“短线投资”项目。

2005年4月9日,高群书也和九江长江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签下一纸合同,开始他的电影处女作。却没想到,这张合同不但差点使他第一部电影夭折,也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更使他不断地陷入各种麻烦之中。

很快,郑天华和朋友的800万元资金逐步到位。高群书分别从美国、日本与港台地区落实了演员,同时也找来以前拍电视剧中合作的工作人员。由于影片以再现当时法庭现场为主,需要全部英文对白,而且考虑到票房因素,高群书启用的中方演员主要来自港台地区,他和助手一一敲定了刘松仁、朱孝天、曾江、曾志伟、林熙蕾等明星。这过程中,多数商谈均是在一次次的饭局中完成。

2005年5月,影片开拍。到6月初,800万已经基本用完,而孙昌平打包票的政府国家投资音讯全无。按照高群书的回忆,“记不住是哪一天,好日子一下就结束了。也就是说,资金断档了。”

演员经纪人开始打电话直接找到投资人,询问部分演员的二期酬金为何逾期未付。而剧组百来号人每天的吃喝拉撒各项开销还在继续……至此,投资人无心再填无底洞,他们只想尽快找新的资金进场,最好自己能全身而退。这期间剧组又不能停转——演员档期、摄影棚租期都定死的,一旦停下来,非但项目不保,也无法再吸引新的投资。

而这些,还只是这部电影多舛命运的开始。

导演成了制片,既是爷又当孙

演员催款、各方催债、合作方找孙昌平要钱的混乱局面一直拖到了7月初,所有人都想有一个了结了。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让孙昌平出局。

几经催(逼)款,孙昌平被迫退出,但拒绝签退出的合同,他以消失的方式一走了之。而最早与剧组签署的合同,事实上依然在日后具备法律效力,这个“后患”他们始料未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孙昌平此前在其他经济纠纷中的债权人追债上门,寻人不成,他把整个剧组告上了法庭。

这时,另两个进退维谷的商人,也在思量如何尽快抽身,并且尽可能地拿回投资。年近半百,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娱乐圈,根本想不到这里的水有多深。二人相继病倒。除了每天缠着惟一的“圈内人士”——高群书,恳求他出面找钱接拍之外,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跳楼”。

本想也借此逃离这个烂摊子的高群书,被缠得心软,况且自己对这个片子已经投入大量工作,心有不甘。犹豫几天后,他答应继续拍片的同时开始四处借钱。

钱借到之前,他先在剧组开会,向大家保证“从今天开始我就是天下最傻逼的制片人了……我只能保证剧组跟我干到最后的任何人,都按照以前的合同把钱发给大家;如果不相信,现在立马滚蛋,我决不挽留半句,无论是谁。”

之后十几天,高群书一边继续拍戏,同时又四处求人借钱。在电视剧中的好人脉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那些投资电视剧的老板们对电影没有一点兴趣,甚至根本不想听高群书谈电影。高最后只好承诺,自己用电视剧版权作抵押。

最终还是以前的合作伙伴,出于信任答应借高300万元,朋友徐嘉暄筹来了200万元,这笔款在电影关机的前一天到了账。高告诉记者,这期间,除了应付债务和拍片,法院还因在债务官司中他们无法还钱,屡次要封这个电影。

2005年7月23日,高群书记得那天下午的阳光很好,在北影厂的摄影棚,他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后,一句话没说掉头就出了影棚。

棚外,投资人和会计都等在一旁。他们刚刚从银行取出了现金,高叮嘱完按照前一天晚上拟好的单子给大家发酬金后,就上了汽车再不想回头。他说,“这一刻,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之后半个月,高群书对外几乎断绝了联系,整天在工作室里打CS和DOD游戏。不仅如此,他说,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他不能听到任何关于这个电影的信息。“不管是谁,只要一提电影这两个字,我就像猫被踩了尾巴一样,心里号叫一声。”

谁来为主流爱国影片埋单?

在采访、自己的博客和其他不同的场合,高群书总忍不住反复咀嚼那段痛苦的记忆。他认为,这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不能不说的疼痛。可疼痛并没有因为关机和付清了片酬而结束。

也许是因为影片出身“主流”,不被看好,高群书高薪请来做后期的“名剪”,几经推托,最终还是在答应之后爽约了;同时为电影做宣传的徐嘉暄告诉记者,在宣传过程中,一些媒体也怕把握不好政治尺度拒绝为影片宣传;听到片子即将上映,参与后期工作的职员也开始讨要酬金,还有欠特技、录音、作曲、剪辑、机器、加印拷贝的钱……一屁股的债再次砸向高群书。而电影的最后字幕中,高群书不得不与孙昌平并列作为出品人出现,这还是电影局出面协调的结果。

8月10日,事隔影片拍摄完成一年有余,徐嘉暄去上海与上影厂商谈《东京审判》发行的具体事宜,同时请来了上海联和院线的老总们看片。一年多孕育的酸甜苦辣这时候就要分娩见分晓了,因为院线经理的看法几乎就代表观众的看法,他们最知道观众喜欢什么。

徐嘉暄说,发行商和院线开始都不看好《东京审判》,甚至很排斥,除去影片本身的“主旋律”色彩,当时中日两国之间敏感的关系也是发行的阻力之一。尤其是院线经理的态度特别不好,他们直剌剌地跟徐说,“现在有那么多片子可选,不一定非要选你这一部。”

看完片子后大家的反应和之前刚好相反,经理们在会议室讨论得很热烈,徐嘉暄从有限听得懂的上海话里猜到,大家好像是“都表示要上,还因为分拷贝‘打架,因为我们在上海只有三个拷贝。”“后来他们商量出一个比较奇特的方法,从8月16日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一小时一场在各大影院轮流放映,他们称之为‘接力放映。”

还没来得及开心,在8月14日徐嘉暄拿许可证过程中,又出了状况,孙昌平的九江公司作为另一出品方,“要求不把‘五个一工程奖给他们就不盖章,直到电影局领导下令不盖章也发许可证,才拿到了影片的许可证。”高群书说。

一拿到许可证,徐嘉暄立刻发短信给高群书,“看到许可证一直想落泪,走出电影局的一刹那很心酸,未来的路仍然艰辛,坚持,再坚持,我们一定能赢。”

出于宣传效果考虑,发行方将影片定在拿到拷贝第三天,即8月16日在上海匆忙点映。而徐嘉暄介绍,因为资金困扰和市场预期的不确定,他们目前发放的拷贝数大约是送全国影院正常数的一半。

8.东京审判读后感 篇八

(一)在中国漫长而又悠久的历史中,其中有一段历史深深的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那段日子里,多少爱国人士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希望挽救自己的国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最终,在二战结束后对战犯的审判中付出了他们该付出的代价。《东京审判》记录了这一审判过程。

《东京审判》是在一种沉重而肃穆的气氛中缓缓揭开了序幕,黑底白字,简洁而富有历史的韵味,主人公那深沉的声音,带着我们走近了那段仿佛已经在记忆中淡去封尘历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场对战争罪犯的审判随即开始。1946年1月1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来自美、中、苏、法、英、的11名法官相继奔赴东京。受当时国民政府委任,梅汝璈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大公报》记者肖楠随行报道此次审判。1946年4月19日,审判正式开始。审判过程中,日本辩护律师团副团长广濑一郎公开置疑所有法官的资格,其疯狂和嚣张令法官们震惊。7月5日,审判继续开庭,面对山口正夫的缄默,国际检察局亮出神秘王牌,前日军陆军省兵务局局长田中隆吉和清末代皇帝溥仪的相继出庭,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让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一系列日本侵华事实和分裂中国的阴谋浮出水面。血的证据面前,东条英机、土肥原贤

二、板垣征四郎等战犯心惊肉跳,度日如年。南京大屠杀作为单独单元进行审判。松井石根极力狡辩、抵赖、推卸、否认,中国检查组当庭展示搜集到的证据,一幕幕惨绝人寰的事实在世人面前展现,让包括和田芳子在内的日本人陷入信仰坍塌的痛苦之中。土肥原贤二以他多年做特务头子积累的经验,利用英美法系的漏洞保持沉默,使得检察团及法官们无从下手。板垣征四郎在中国检察组首席顾问倪征燠面前低下了头颅;东条英机在季南面前彻底溃败。东条英机失利的消息传遍日本,被仇恨吞噬的北野杀害哥哥正夫、妹妹芳子,最终在肖楠的手里熄灭仇恨的火焰。审判因量刑问题出现分歧,梅汝璈据理力争,终于以六比五的微弱优势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名战犯送上绞刑架。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人们的褒奖和景仰。

法官座次安排是中方法官代表梅汝璈体现维护民族荣辱,体现他爱国的第一件事。各同盟国也许根本就没想到中方会因座次安排此事提出异意,并且会据理力争。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国际社会就没把中国放在眼里,他们以为安排中方代表参加就已经是对中国的厚待了,而且还没把中国安排在苏联代表旁边,这是很全面的考虑了。梅汝璈第一次提出异意时,用的是很平和的态度,甚至以幽默的方式提醒法官团重视这个安排来表现对所有战胜国的尊重。第二次宣布座次的会议前,法官团秘书通知梅汝璈准时并着正式法官袍参加会议时,他的凝思表现出他对公正安排的怀疑。果不其然,维持原来的安排。这次,梅汝璈用行动表达了他的抗议,用力地合上笔记本,决断地起身离席,留下满场的谔然。韦博爵士追出向梅汝璈解释,梅汝璈慷慨激昂地表达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所受的苦难最多、时间最长、损失最大,而且按照日本投降签署次序来安排座次也是最公平的。他愤然脱下象征着权力的黑色丝质法袍,欲退出预演,以示抗议。即使这样一个小问题,一个1平方米大小的座位的安排,也象征着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及对死去的数百万亡灵的哀悼。韦博以这只是彩排供媒体拍照、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的决定及中美关系来试图打压梅汝璈,他没有放弃、没有屈服于权势,他说的“如果这些照片和报道传回国内,我的软弱令国人蒙耻”、“我对这是麦克阿瑟的决定表示怀疑”及“我会向我的政府申请,如果不获批准,我将自行辞职”充分表现了他维护国家尊严、民族荣辱的坚持。他是中国的法官,意味着他要为中国做到一名法官应该做到事,尽到他的责任。梅汝璈这个11人的法官团中最瘦小的法官,令所有其他法官对其肃然起敬。从梅汝傲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也体现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他始终维护着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所以在法官去远东军事法庭彩排的时候,梅汝傲走在一群外国法官中间,他很坚定的坐在了应该属于中国人的位置上。

在法庭最后环节的工作——判决书的书写问题上,梅汝璈再次以其凛然正气和爱国之心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和尊严。当时,有人主张判决书统一书写,但梅汝璈认为,有关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部分,中国人受害最深,中国人最明白自己的痛苦,中国人最有发言权,因此,这一部分理当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经过他的交涉,由这次历史性审判而形成的长达90余万字的国际刑事判决书,留下了梅汝璈代表4亿多受害中国人民写下的10多万字。

“我只能说,我尽力了。”这是本片最后梅汝傲说的一句话。是啊,他在审判日本罪犯的过程中,用尽自己一切所能用到的方法来维护我们国家的荣誉和尊严,他的爱国之心不就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地方吗?

在本书中,日本人也有他们的爱国之心。

北野雄他是爱国的,他绝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他根本无法相信自己所热爱的国家会在中国犯下那些不可饶恕的罪行。国家正处兵荒马乱之际——长岛原子弹事件刚使日本人民损失惨重,国家首领又被送上军事法庭。每一个日本青年都对外国势力充满了无限憎恨。他认为是中国给日本带来了灾难。当他知道弟弟战死在中国战场时,他更加痛恨中国,他心里的复仇的种子不断增长。当正夫告诉他弘已使他杀死的,这导致他疯狂了。偏狭的国恨家仇以及当时军国主义的过度侵害只能使他最终走向毁灭。看了电影《东京审判》,好像给我们喝了一杯烈酒,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又像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促使我们对法西斯阴魂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相信看完这部影片,很多观众会重燃爱国之情,也相信很多观众也增加对日本人民的仇恨,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决不是影片所期望的结果。

爱国主义绝对不是无尽的仇恨,对他国的鄙视,而是要我们学习影片中梅汝傲法官在和外国势力交接中不卑不亢,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在关键时刻站起来,大喝一声:“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

东京审判读后感

(二)日本发动的法西斯战争,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日本国民带来了深久的隐痛。战争就像一个怪兽,吞噬着生命、荣誉、国土,也在吞噬着热血和理想。如今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日本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人们淡忘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中日八年战争,看了《东京审判》并不是要我们引起我们对日本的仇恨,而是告诉我们事实,让我们记住历史,接受教训,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生活。

虽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还是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在审判开始,关于各国法官座次排序的时候,中国被排在了美国英国之后,然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抗战时间最长,牺牲最大,应该排在第二位,而不是在英国之后。

在面对卫勃庭长说:“这次审判是采用英美体系,对于这次审判是件愉快的事情”,梅汝璈博士据理力争说:“这是国际法庭,并不是英美法庭。我来东京不是为了愉快,我的祖国,遭受日本侵略长达五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审判日本战犯,是一件严肃、沉重的任务,绝不是愉快的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打过霸权主义的存在,大国的经济实力决定着政治。所以我们要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这样在政治上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梅汝璈博士的据理力争为中国赢得的不仅仅是面子,更是尊严。()这其实是对中国的一种侮辱,梅汝璈博士据理力争,争得第二的位置,挣得其实不是位置,而且不仅仅是面子,更是中国的尊严,更是对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肯定。

广濑一郎作为东条英机的辩护律师,在上庭的时候提出要求庭长卫勃回避本次审判,而且对法庭上的所有的法官的资格提出异议,认为这次审判完全依据大国沙文主义的傲慢和偏见,依据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民间感情来主宰这些曾经为亚洲和平和共同繁荣呕心沥血的公务人员的生命,对法庭的公正性严重质疑,也为法律的尊严感到悲哀。还说日本同中国之间的战争只是兄弟间的争吵。我想他是多么愚蠢,竟然把那么残酷的战争说得那么轻松。那么多的人命在他的眼里似乎一文不值,这样的人又是多么的可悲,一点都不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也许是他们受军国主义、大日本主义、天王主义的毒太深,但无论如何战争是错误的,他们应该承认而不是狡辩。

在《东京审判》过程中,在问到发动这场法西斯战争是否有罪的时候,土肥原贤

二、板恒征四郎等等一声声无罪,在我耳边环绕很久都无法散去,一声声无罪,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我想他们怎么这么顽固不化,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还认为自己没有错,认为自己做的很正确。对待这样的人绝对不能手软,要给他们一点教训。

我对审判中东条英机的话语记得最深刻,他说,日本帝国的政策乃至当年合法,其职位的官吏所奉行的方针,不是侵略也不是剥削,只是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程式列事。他还说如果他和他的同僚无罪释放的话,他还会继续发动战争。看到这里不仅心里生气,而且有点担心。生气的是日本竟然把发动这场战争说成是正义的,好像他们受审判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现如今,日本篡改教科书,否认战争,参拜靖国神社等等。日本的各种动画片、电影进驻中国,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意识,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而如今中国却很少有人记得那八年的战争,中国对这方面的教育业越来越少。现如今的中国人沉浸在各种娱乐之中,各地大办娱乐节目,其实这会麻痹中国人的意识。作为当下大学生的我,其实以前也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我应该好好了解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的教育也应该更加重视那段历史的教育,接受经验教训。

书本开头通过梅汝璈博士给我们描述了战后横滨和东京的凄凉落寞的惨象。横滨和东京所有的工厂都被炸毁,街道也都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受伤的民众。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杀死了日本十多万民众。美国在东京投下两千五百万吨的汽油弹,炸死东京八万多人。在中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烧杀抢掠,在南京杀了30多万普通民众和士兵,中国总共死了三千五百多万人,无数的地方被毁灭,成为一片废墟。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日本发动的这场法西斯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不仅是对中国的灾难,对于日本来说也是巨大的灾难。这给我以巨大的震惊,我知道利益是战争的目的,但是生命不应该比利益更重要吗?生命不应该比利益更值得敬畏吗?生命不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吗?难道在他们眼里生命就那么不值钱吗?我始终坚信生命永远不应该被利益所代替。

正如梅汝璈博士说的:“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我并不是提倡我们要记恨日本人民,要报复他们,但是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不应该止步不前,要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们要记住历史,记住教训,绝对不能让历史重演。

东京审判读后感

(三)以审判二战的日本战犯为题材的《东京审判》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的法官对28名甲级战犯长达2年的审判过程。影片的结尾,各国法官在量刑问题上产生很大分歧,中国法官梅汝璈从法律角度痛斥了日本战犯大肆掠夺中国资源以及违反人道的滔天罪行,在投票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时,终以6比5的票数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7名甲级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有这么一个场景特别震撼人心:在一个小酒馆,当美丽的老板娘轻轻哼着日本民歌,带着对战后的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带着她天性中的纯良翩然起舞时,一颗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射穿了她的身体,她于是那样倒下去,灿烂的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便萎谢了,春花在战争所带来的阴郁中随风飘零,她那样倒下去了,满地的鲜血,她的眼中还有不甘,还有迷惑。这些,真实而客观,战争不仅害了中国人,同样也对他们的本国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伤害。所以这一场审判就更为重要。要向那些罪人们讨回血债的不仅是中国人,他们更应该向自己的国人有一个交代。在这场审判中,我们不仅要惩罚战犯,我们更应借此敲响警钟,要远离战争,珍视和平。

《东京审判》,好像给我们喝了一杯烈酒,燃烧起我们的爱国之心,又像给我们打了一针清醒剂,促使我们对法西斯阴魂永远保持清醒头脑。我想,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有了更直观和更清楚的了解,也更能体会今天的来之不易。这直撼人心的教育作用是深厚的,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少年们。

9.东京审判观后感 篇九

还记得梅汝傲说过的话:“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他不屈,不愿中国被排在英国的后面,我想,是中国人都不愿,只是,也唯有那么个别能够体现中国人的骨气。梅汝傲代表着中国,去日本参加审判,他想看见的是,那些残忍的日本军官受到极刑,而并非道歉那么简单,就像是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放的一首歌——《It’s too late to apologize》

我们能很清晰地听到那句入股的歌词“That it’s too late to apologize, it’s too late……”是的,作为中国人,是永远无法原谅他们的所作所为,道歉已经太迟了,已经无法弥补我们内心的伤痛了。

让我备受紧张的时刻便是揭票对战犯实行不实行死刑的那短短的几分钟,好漫长,都在猜测着结果,猜测着下一票会是“YES”,还是“NO”。我们都希望在梅汝傲精彩的说服后,会有人大大改观。当最后的票数为5比5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紧张了,其中也包括梅汝傲。直到最后,从主法官老卫的口中念出“YES”之后,掌声和尖叫声充满了教室,影片中梅汝傲轻轻的闭上眼睛,他如释重负。

影片的结尾梅汝傲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只能说,我尽力了。”是的,他已经尽力了,为了中国,他险些失去了自己辉煌的职业。他的爱国,被透露得淋漓尽致。

而我们呢,活在21世纪的我们,可以说既是幸运的,又是可悲的。幸运是因为我们活在可以说是没有战争的年代,至少在中国没有;可悲是因为早早被划分文理的我们,与历史断绝了来往,对于现实一无所知,当然,我觉得更加可悲的是,在我们这代年轻人的身上,完全看不见爱国的影子。

“爱国”这两个字是虚妄的,它其实并不存在,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触及,就如同梅汝傲奋力拉票判日本人死刑一样。其实他是可以仁慈一点的,就像别的国家的法官一样,决定放他们一条生路,改过自新。可是,作为中国人,他无法忍受国家被摧残,人民被虐待的现实。这现实残酷的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忍受。为了那些死去的无辜的人民,为了帮祖国洗刷冤屈,为了在未来中国能够在世界上立足,他毅然坚持着。

谢晋老先生认为:《东京审判》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的确如此。《东京审判》关乎的是一段中华民族不可也无法忘却的记忆,是每个中国人必须牢记的历史。但是,电影无法承受历史与现实之重,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们更应该清楚怎样才能阻止历史悲剧重演!

10.东京审判法律论文 篇十

1 出任远东军事法庭法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取得胜利的同盟国分别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设立了两个国际军事法庭。前者的名称是“国际军事法庭”,后者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但人们一般称这两个国际军事法庭为“纽伦堡国际法庭”和“东京国际法庭”。

1946年2月15日,盟军最高统帅部根据各同盟国政府的提名任命了11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度、菲每国各一名。其中,中国法官就是梅汝璈。

中国法官梅汝璈当时年仅42岁。他早年从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多所高校担任法学教授,长期从事英美法学的教研工作,舆论对其评价颇高。梅汝璈的经历和学识使他成为军事法庭法官的最合适人选。

2 初到东京

梅汝璈到东京履新之初,便与一些西方的同行有过辩论和争执,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座次之争了。法庭庭长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的澳大利亚法官韦伯爵士,他想让两位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左右手,于是便提议法官席次应按联合国安理会惯例来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梅汝璈不同意韦伯的意见,他认为法官的座次应按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这样美国和中国便分处第一、二位,分别位于庭长韦伯的两侧。

对于梅汝璈的提议,几个西方国家的代表不以为然,韦伯也不愿接受。梅汝璈愤怒地说:“我拒绝接受这种不合理的安排。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受侵略最深,抗战最久,牺牲最大,而英国却只是一味地忍受和投降,中国绝不能接受排在英国之后,我认为中国政府也不会同意被安排在英国之后!”随即他脱下象征着权力的黑色丝质法袍,以退出预演相抗议。

最后一刻,法庭终于接受了梅汝璈的意见,没人能够承担推迟明天正式开庭的责任,因为这个日期已经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

3 法庭内外的较量

盟军总部国际检察处根据各同盟国的意见选定了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作为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的对象。但在这个战犯名单里,并没有出现日本天皇裕仁的名字。

作为日本的最高元首,裕仁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要求审判裕仁的呼声极高。但出于对战后利益的考量,美国政府和麦克阿瑟宣布“保留天皇制,不逮捕也不起诉天皇”,理由是《波茨坦公告》允许日本在战后保留天皇制度。

梅汝璈主张审判裕仁,他在与其他法官交流这个问题时提出,保留天皇制度与起诉裕仁并不矛盾,可以由新天皇即位,同时起诉裕仁。

梅汝璈的主张得到了其他一些法官的支持,日本天皇由此也差一点儿被送上了法庭,只是后来由于麦克阿瑟的庇护,才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审判。

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3日开始,至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的时间。在起草判决书时,梅汝璈认为对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人受害最深,最具发言权,主张日本侵华罪行这部分应由中国人书写。法庭接受了梅汝璈的提议,决定由他负责判决书第四章《日本对华侵略》的起草工作。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当时庭审工作已经结束,各种资料、证据堆积如山,梅汝璈和他的助手竭尽全力,向法庭提交了200多页、长达十余万字的判决书章节,获得了法官会议的认可,为东京审判作出了贡献。

梅汝璈在远东军事法庭的另一件壮举就是将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等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的战争罪犯依法送上了断头台。

在法庭判决阶段,由于各国法律体系以及法官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所以在给被告定罪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也没给庭审提供具体的量刑依据,庭长韦伯主张将战犯们统统流放荒岛,正如对待当年的拿破仑;而印度法官巴尔博士则主张无罪开释全体战犯,理由是“世人需以宽宏、谅解、慈悲为怀,不应该以正义的名义来实施报复”;美英法官支持死刑判决,但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那些发动太平洋战争和虐待英美战俘的战犯身上,对其他战犯则态度暧昧。

“若不能严惩战犯,决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惟蹈海而死,以谢国人。”面对这种局面,梅汝璈忧心如焚,夜不能寐。他查阅了卷帙浩繁的资料,向法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曾采用砍头、挖心、水溺、火烧、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发指的暴行,主张对首恶必须处以极刑。

在梅汝璈的不断交涉、周旋下,许多法官认同了他的观点,最后通过投票,决定判处7名战争罪犯死刑。

11.《东京审判》观后感 篇十一

《东京审判》,一部极具教育意义,能燃烧每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的电影。每次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洗礼。本周二在辅导员的组织下,我们再次观看了这部经典的电影,心情激动而且很久都不能平复,深刻体会到民族尊严,民族地位的重要。

《东京审判》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菲,十一个国家组成的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28名甲级战犯进行审判。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持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共开庭880次,审判记录共48412页,有419人出庭作证,有779人书面作证,受理证据4300余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最终把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送上绞刑架。

这部戏的很多镜头都让我难以忘怀。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开头,是因为法官的座次问题,梅汝敖坚持一定要按日本签定投降书的顺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为这关乎中国的尊严,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坚持,这是一个中国法官的坚持,铮铮铁骨,义正词严,最终,法庭长只能对梅汝敖说:you win„„。还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中国会因为有你这样的斗士而自豪!”“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这短短的两句话让我震撼,它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让我为中国有这样的一个法官而感动。

记住这场战争,更要记住这场审判。记住这场战争,让我们明白,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我们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白,和平的重要性。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铭记历史,并用自己的行动去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们期待和平,拒绝一切暴力的战争,战争只能让我们的生活动荡,民不聊生,只有和平我们的国家才能蓬勃的发展。

记住这场审判,他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有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强大,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才能提升,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有义务在任何场合维护我们的国家荣誉,争取国家的利益,不让我们的祖国蒙羞,我们的国家正在蓬勃地发展,我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历史已经过去,未来的历史由我们创造,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勿忘国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看完电影,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清醒的认识现时的中日关系,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我对日本还是很气愤的。大家都说中日非得再干一仗不可,而我想说的是,能和平解决的,还是少动干戈的好,毕竟战争是罪恶的,如果我们因某种原因不得不与之一战,那就在经济上,政治上,轰轰烈烈的来一场,决不能让日本有招摇的治本和机会。

作为当代大学生,当以振兴国家为己任,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也不论身在何处,都应时时关心国家命运,只要国家需要,就一定挺身而出,为国奋斗!

上一篇:环境监察分局实习报告下一篇:英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