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2024-10-24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篇一

《开天辟地》第一课时

1、通过对重点句、重点词的品味,感受盘古的神力无比及巍峨形象。

2、通过对课文第7自然段的品析,进一步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记成涌。

3、认识文章“对仗”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热,七嘴八舌说成语

师:听说,我们班同学积累了很多成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会说()天()地的成语吗?(每个学生说完后,老师相机板书。)(昏天黑地 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改天换地)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今天,我们要走进关于天地的美丽而动人的神话故事。(板题)12开天辟地。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辟”(书空).“辟”也是“开”的意思,所以“开天辟地”又说是“开辟天地”。多么有力量的题目呀,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过了吗?还想再读吗?那就捧起书,自由自在,痛痛快快的放声读一读。(自渎提示)师:看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读书有这样认真 专注的劲,相信你一定能将这课的生字新词读好。正音 指导书写

出示词组:

昏睡 混沌 混浊 雷霆 板斧 凿子 合拢 崩裂 破碎 冉冉上升 一丈 加厚 柱子 巍峨

身躯 血液 筋脉 皮肤

万顷 三山五岳 开天辟地 精疲力竭 纵横交错 梳理概括

师:这一篇课文就好象一部电视剧,有4集精彩剧情,先前同学们说出的含有天地的成语 老师筛选出了4个,我们一起读一读.(生读)师:发现了吗?这4个成语,刚好能概括课文的4集剧情.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老师指着黑板成语生说)

师:好,这4个小标题连在一起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昏天黑地 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改天换地)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一找。

揭示两种概括的方法。(:

一、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段朗读课文,再概括段意,理解词语。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韵 师: 同学们,盘古就是这样开天辟地 改天换地,天地万物就是这样诞生的,你相信吗?(生回答)师:你看,这就是神话,他有丰富的想象,他有太多的不可思议,有太多的神奇。师: 你们都不相信,那你们喜欢吗?生; 喜欢。师: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天辟地这个神话,走进盘古,走进盘古开天辟地时的远古时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究竟在远古时代,天和地没有分开前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生读)

师: 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天地没有分开前是什么样子的?(板书: 混沌一团)知道混沌在这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吗?(生: 搅在一起)师: 在这里是指什么和什么搅在一起?(生: 天和地搅在一起。)师: 对,天和地搅在一起那种状态就叫混沌。(课件)瞧,这就是混沌一团的宇宙,很久很久以前,整个混沌一团的宇宙就像个大鸡蛋。

师:想想这混沌一团的天和地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当时没有光明,没有水,没有山,什么都没有。)将这种混沌一团的天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齐读)。在远古时代,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有超凡能力的神,而这些和神有关的故事,我们就把它称作:神话故事。

师:这就是神话的神奇之处。它是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思议,天马行空,大气磅礴。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感受神话的神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板书:开天辟地 生齐读课题。(生如果读不到位教师范读。要求读出力量感。)开和辟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开天辟地又可以说成开辟天地。

2、出示词语:混沌一团 开天辟地 化生万物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到这三个词语,我们就像看到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发展过程,能用上几句连贯的话,用上以上这三个词语来说说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吗?(要求:简洁,明了。)

课文中,还有一句话能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你们还记得是哪一句吗?(指明回答,如果人多就齐答。)

3、过渡:这就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本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屏显:

一、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话,让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一幕幕重现在我们眼前。

二、新授

1、第一幕:昏天黑地

A、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指名读。注意“混沌”一词的读音。

(评价语:读对了:你真小心,连特别容易读错的一个字都注意了。你能把这个词语再读一次吗?读错了:这位同学有一个词语没读准确,谁听出来了,能帮他指正吗?)出示词语:混沌。知道在课文中什么意思吗?(天和地搅在一起。)

B、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天地间的第一个人——大神盘古。(师旁白:很久很久以前,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时候,天地尚未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这里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没有鸟叫,没有虫鸣,没有山川,没有河流,甚至,也没有时间。四周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睁开眼睛,此时的盘古,你有什么感受?

2、第二幕:开天辟地

A、是啊,盘古也这么想。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的这一幕:开天辟地。这个叫盘古的大神,在混沌不分,昏天黑地的巨蛋里昏睡了一万八千年。引读:“一天„„变成了地。” 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们的老祖总盘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

预设:

1、力大无穷。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猛劈猛凿,巨石崩裂。

2、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这一部分学生可能比较难体会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一丝微光”为切入点,展开想象,对光明的迫切和无限向往,给予了他无穷的动力。(板书:追求光明)

B、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读,说说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的?(急切的、敬佩的、渴望的„„)

同学们,你们看,挥手之间,巨石崩裂,天地出现。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观察这两句句子,有什么特点?(字数相等,句式相近,意思相对。)轻而清对重而浊,冉冉上升对慢慢下沉,天对地,这种句子就叫作对仗句。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轻而清,这就是天,天的感觉,重而浊,这就是地,地的感觉,同学们,我们不但能从意思上看出天地的不同,还能从声音上,从感觉上感受天地的区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天和地的感觉来

3、第三幕:顶天立地

A、电光火石间,天和地分开了,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老师不但看到了天地出现了,还看到了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站在天地中间,不由地使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顶天立地。是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第三幕。(板书:顶天立地)(出示三至五自然段)引读:天和地分开后,„„重新合拢。情境朗读:

(1)天地开辟,盘古在其中,他头顶天,脚踏地,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巍峨的巨人„„

(2)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几千年过去了,这个巍峨的巨人„„(3)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这个巍峨的巨人„„

B、师生对话。万八千岁,一万八千年啊。盘古盘古,你撑在天地之间这么长时间,你不累吗?(累。)你休息一会儿行吗?(不行啊,我一休息,天地就会重新合拢。)你都撑了一万八千年了,休息一会都不行么?(不行啊,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光明,才能把天地分开,万一休息,前功尽弃怎么办,我怎么都要坚持下去。)虽然您是个巍峨的巨人,可毕竟还是血肉之躯,不是一根柱子呀,这都已经过去了一万八千年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你不如就放弃吧。(不行,开天辟地是多么艰难呀,即使我是巨人,一次已经使我筋疲力尽了。哪里还有力气再来一次呀。)相机板书:坚持不懈 C、出示第六小节。齐读这一小节。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疑问么?出示词语:“精疲力竭”。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是啊,此时的盘古,经过漫长岁月的苦苦支撑,精神已经极度疲乏,力气也用尽了,他心力交瘁地倒下了。可是此刻的盘古,没有感到痛苦,反而„„(含着微笑倒下了。)他为什么含笑倒下,这微笑中包含着什么?这是怎样的微笑呀?

预设:

1、因为他开辟了天地,创造了光明。这是幸福的微笑。

2、因为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死而无憾,这是坦然无畏的笑,是英勇乐观的笑。

4、第四幕:改天换地

A、引读:盘古虽然倒下了,可他舍不得这个自己创造的世界。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

1、句子都差不多,出现了9次变成了。(很多变成了,反映出盘古把自己身体所有的部分都奉献给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2、很多形容词,准确写出了时间万物的特点。

3、左眼变成了„„,右眼变成了„„。等句子也是对仗句。

4、万顷良田后面变成了省略号。

B、光芒万丈、皎洁明媚、奔腾这样一些词语多准确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的特点啊,盘古虽然倒下了,可他对这个新世界依然无限眷恋,于是他把自己的生命幻化成了世间万物,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你看,那风和云就是盘古呼出的气;你听,那轰隆的雷霆就是盘古发出的声音;你感受到了吗?那奔腾的江河就是盘古流淌的血液。发挥你的想象,照着书上的句子写一写,盘古的身躯还会变化成什么? C、齐读最后一小节。

D、这两段文字是我国典籍中对盘古开天辟地的最早记载,你能对照课文的描写读懂它吗?

三、合作探究

A、同学们,开天辟地的故事我们学完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则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丰富的想象编造出来的。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故事呢,这个故事又表达了他们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

C、你看,这就是想象,古代劳动人们在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想象出来出了这一则则奇妙的故事,看来人们探索宇宙,探索天地的脚步很早就开始了。

课后,请你们完成两个作业:

1、再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对仗的句子。

2、读读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神话,并写下你的感受。

2.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篇二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读“猛、肢、肌、液”等10个生字,读准“血、降”等多音字,会写“滋、润、阔、创、降”等14个生字;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2.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牵手神话的魅力

设计《盘古开天地》学习单(如下表),要求学生自主填写。

二、课中学———探究神话的奥秘

(一)学前检测,人人过关

1.课文朗读检测。

①同学们,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奇故事,昨天大家就走进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你愿意把这个奇妙的故事读给同桌听吗?

②同桌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互相纠正,互相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2.字词读写检测。

①这儿有一组词语大家来看一下,谁能够把这些词语读正确?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都是三点水的,在生字学习时我们可以用同偏旁归类的方法进行识记。

②同学们,学生字时,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形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在课前学习时没有注意到的,请在书上写一到两遍,看清楚每一个字的笔画。

(二)直入重点,感受夸张

1.独自学习: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文中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句子,圈一圈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圈画出来的词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与同学分享。

3.研读第四自然段。

①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吗?对了,就是最后一句,这句话老师觉得也是全篇课文最夸张、最富有想象力的一句。请大家齐读一遍。

②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宇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变成一个又一个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③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趾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变成了()的()。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的句式,试着再写一两句。

④是啊,盘古,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再真真切切地看一遍这些神奇的画面好吗?(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片段)

4.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想象画面,讲讲故事

1.同学们,刚才我们采用了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学习故事的方法,相信大家脑海里一定有了一幅幅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了。合上书,闭上眼睛,试着把这些画面连起来———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盘古开天地”了。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3.班级展示,评选优秀神话王。

三、课后学———延伸神话的神韵

引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又岂止盘古这一个神话,比如还有:精卫()、女娲()、嫦娥()、八仙()、哪吒()、大禹()、愚公()等。老师今天再给大家推荐一篇神话故事———《后羿射日》(附后),请大家按照学习《盘古开天地》方法独自学习,要好好地体会神话的丰富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方法。

附:

后羿射日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黎明预示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动物像邻居和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动物将它们的后代放在窝里,不必担心人会伤害它们。农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担心动物会把它们劫走。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和动物彼此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对方。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的寻找食物。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作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他的太阳吓得全身打战,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

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天上没有了太阳,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

一天早上,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人们看到了太阳的光辉,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挂在天上,温暖着人间,禾苗得生长,万物得生存。

3.《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8课

教材简析:《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故事,歌颂了盘古的献身精神,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了一个神奇的人物,展示了一股神秘的力量,揭示了创造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更是无私奉献的过程。全文语言优美凝练,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形象感。

设计理念:“教学文眼”就是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具有刺激性、新奇性和发展性。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抓住“教学文眼”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本教学设计以“创造”为教学文眼,紧扣“创造”一词,让学生在朗读、想象、拓展中,揣摩并领悟、体会盘古的创造过程,感受其间的动人情愫。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导出神话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1读词语,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2小结:这是五个神话故事的标题,这些神话都是我们祖先通过大胆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通过再现学生已读过的五个神话故事的标题,使这些神话故事在学生头脑中快速闪过,把学生带入神秘、瑰丽的神话世界中,从而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有总体上的感知,知道神话具有“大胆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1导语:有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

2思考: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并把它画出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问题:“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句话能读成哪个词?(创造)

4一边板书词语“创造”,一边引导学生从两个字的偏旁上推测、理解创造的涵义。(“创”是“U”旁,表示创造时要用刀劈开东西,用刀斧披荆斩棘!“造”是“辶”底,表示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程。)

5小结: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有意思,两个简简单单的偏旁就把这个词的意思说明白了。“创造”就是通过大刀阔斧地改进,长时间地努力做出新的事物来。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去感受全文,找到中心句。再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找出中心词“创造”。这个词也成为本堂课的教学文眼。最后引导学生从字形上去理解“创造”一词的涵义。层层深入,步步紧扣,在教学初始就把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交给学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潜心品读感受创造

1学习第二段。

(1)盘古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请学生读读有关的段落。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指名完成填空。

(3)从填写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4)师生合作读所填中的三组反义词。

(5)从这三组反义词里读懂了什么?

(6)从“渐渐”、“缓缓”、“慢慢”这三个词语里,能发现什么?

小结:如果在一段话里,多次出现同一个词,就会让人感觉重复,乏味。所以,课文里用了一组同义词。这也正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所在。

(7)指名读第二段。

(8)全班齐读。

(9)思考:这一段能让我们感觉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板书:漫长)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填词,并对所填词语进行分组、辨析,一方面巩固复习近、反义词知识,同时使学生知道天地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重点对所填词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学习第三段。

过渡:天地终于缓缓地分开了。因为天地初开,厚重的天总是要向下坠,盘古咬牙向上顶着;结实的地又似乎不忍与天分离,一个劲儿地向上挤,盘古只好奋力向下蹬着。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地站了很久很久。到底有多久,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

(1)引导:“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这个“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到底是多少年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

(2)默读:古文中的描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3)师生共同对概数“一万八千岁”进行单位换算。一万八千年=6570,000天=157,680,000小时

(4)自由发言:“万八千岁”,多么庞大的数字呀,盘古就这样默默地、日夜不休地站了这么长时间。如果这时候盘古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问些什么?

盘古呀盘古,________?

(5)小结:你们看,盘古粗壮的手臂开始颤抖了,他的有力的双腿变得僵硬了,他的眼睛困得不停地眨呀眨,他的嘴唇干渴得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可是他仍然咬紧牙关,一动不动地矗立在天地之间。孩子们,你们觉得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板书:艰苦)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文本内容中有许多空白,需要教师去补充。一句“不知过了多少年”,很难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漫长、过程的艰辛。所以在本教学环节中,古文的引入,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白。为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官刺激,教师把概数“万八千岁”进行单位上的换算。通过让学生数数位,读数字。两组庞大的数字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是巨大的。学生此时情绪高涨,急需抒发。这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向盘古提问,借此表达对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的心疼、崇敬、赞美。

3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

(2)问题:这一段让你知道了什么?

(3)你们还能从课文里找到像“奔流不息的江河”这样的短语吗?

(4)自由发言:说说带“的”字的短语。

(5)完成连线题。

呼出的气息太阳和月亮

双眼辽阔的大地

肌肤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四肢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汗毛滋润万物的雨露

发出的声音茂盛的花草树木

血液隆隆的雷声

汗水奔流不息的江河

(6)师生合作进行有无修饰词对比读,感受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

(7)拓展。

①你们的朗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盘古创造的伟大。大家来猜一猜:世界的屋脊“珠峰”是盘古的什么变成的'(鼻子、头)

②欣赏图片进行句式练习。

a展示图片。

b用“________的________”的短语说话。

c它们都是盘古的什么变成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桌之间交流。除了图片上的事物,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d句型:盘古的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

③小结:的确,盘古把他的身体化做了璀璨的星空,汹涌的大海,巍峨的高山,美丽的花海。所以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也是________的过程。(板书:奉献、牺牲)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从词入手,通过让学生读、找、说、练,感受语言的节奏感与形象性,帮助学生感悟、积累语言。在句式训练上,遵循教师从扶到放、学生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感受,对盘古创造世界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盘古的情感逐渐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感悟寓意升华情感

1总结:因为有了盘古漫长的创造。我们才能看到高远的蓝天,听到小鸟婉转的歌声;因为有了盘古艰辛的创造,我们才能听到泉水叮咚,闻到花儿的清香;更因为有了盘古无私的创造,才有我们现在这多姿多彩、神奇美丽的大千世界!

2再一次充满感情地品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4.开天辟地 教学设计 篇四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摘要: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直入课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再读课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识记生字。作业:学生描红课后二题。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概括主要内容。在文中找出能概括组要内容的一句话。精读课文,学习盘古是怎样开辟天地的,学习对偶句,体会盘古意志坚定,指导背诵第六、七、八三个自然段。作业:收集并阅读其他的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和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本节课学习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本节课学习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板书)。

二、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1、出示自学要求:读准字的读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把课后生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并多读几遍。

2、拼读课后生字,并说出在课文中分别组什么词。

3、出示词语: 凿子 板斧 皎洁 雷霆 皮肤 混沌 血液 巍峨 合拢 筋脉 光芒万丈 万顷良田 世间万物 三山五岳 巨石崩裂 纵横交错 筋疲力尽 柱子 雨露甘霖 冉冉上升 一丈高 加厚

(指名读 请生当老师领读 生当老师指读)

4、生再读课文,小组内开火车读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请每组4号开火车读文

6、师生共同学习词语 A.混沌一团(板书)

“混沌”是什么意思?(模糊不清)

随着盘古的醒来,宇宙发生了变化,混沌的天地裂开了、崩裂了。B.猛劈猛凿 巍峨 长柱子

(1)“猛劈猛凿”中包含了两个动作,一个是“劈”一个是“凿” 联系课文,知道是用什么劈用什么凿吗?(斧和凿)找学生做劈和凿的动作。

(2)巍峨都是什么部首?(山)巍峨在这里是形容盘古的高大,高大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中说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

C.升高一丈 加厚一丈 头顶天 脚踏地

(1)“一丈”大约3.3米,和一层楼的高度差不多。

(2)头顶天 脚踏地 可以概括为“顶天立地”(板书),找学生模仿盘古做顶天立地的动作。

D.找学生读第七段,其他同学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光芒万丈 皎洁明媚 三山五岳 纵横交错 万顷良田 雨露甘霖

板书: 化生万物

请你大声地读一读四字词语,齐读这一段。

三、再读课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指导学生按顺序简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盘古-------------,-------------,之后,他又-----------地撑了几千万年,他临死的时候身躯--------------,从此宇宙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2、用课本上的词语完成填空。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填空。

3、小组互相汇报、评价。

老师小结:这就是抓住关键词语,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4、课文中也有概括文章内容的话,你能找出来吗?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句话。指生回答,并评价。

5、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我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2)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四、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观察,并说出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2、生互相交流。

生A:本课的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生B:写液时,要注意三点水要写在左半格的中间,并且有一定的弧度。生C:写拢时,不要少写一撇。生D:竭的右下是点,不要写成撇。教师示范书写:斧 拢 竭 学生描红生字,并展示。教师评价,生纠错。

五、作业:学生描红课后二题。板书: 混沌一团

开辟天地----------(猛劈猛凿 巍峨 长柱子)

顶天立地----------升高一丈 加厚一丈 头顶天 脚踏地)化生万物----------(光芒万丈 皎洁明媚 三山五岳 纵横交错 万顷良田 雨露甘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对偶句。

2、体会盘古意志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背诵课文的第七小节。

教学重难点:体会盘古意志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复习上节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概括主要内容。

2、在文中找出能概括组要内容的一句话。

二、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话是-------(生齐读)那么,盘古是怎样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是怎样化生出世界万物的呢?

(一)学习盘古是怎样开辟天地的?

过渡: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盘古是怎样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的?把你认为能够解决问题的句子或词语用波浪线划出来。

生1::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喀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生2: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这句话呢,指名学生读句子。

(二)学习对偶句

出示课文:大鸡蛋破碎了,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注意停顿与重读:大鸡蛋破碎了,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读的过程中,哪些字重读了?

(轻、清、冉冉上升、天、重、浊、慢慢下沉、地)你发现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词性相对,字数相等,朗朗上口,这叫对偶句。)你还能从课文里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这种类型的句子有:

A、左手持凿,右手握斧。B、头顶天,脚踏地。

C、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D、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想想咱以前学过对偶句吗? 出示第一课学过的句子:

A、在昨天和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起金桥。B、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请生反复读句子,品读对偶句的朗朗上口的特点。

(三)体会意志坚定

过渡:经过盘古的猛劈猛凿,天和地终于分开了,那天地分开后,盘古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

1、创设情境:让学生当一回头顶天,脚踏地的盘古,请学生伸出双臂向上作托举的动作,静静站立。

2、在学生托举双臂的同时,老师当记者采访学生。

师:现在你们都是盘古,我来采访大家。

师:“请问盘古,你撑在了天地间这么长时间,你就不能休息一会吗?

生1:“不能休息,一休息天和地会合拢的。” 师:请问盘古,在这一万八千年里,你就不能坐下来歇一会吗?

生2:“不能歇着,一歇着我就前功尽弃了。”

师:盘古,虽然你是个巍峨的巨人,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不如放弃吧?

生:“为了能让人民见到太阳,看见见光明,我不能放弃。” 师:同学们,现在你累了吗?

生:很累。

师:请同学们放下手。

出示: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生齐读)

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让我们用一个词夸夸盘古:意志坚定(板书)

(四)、指导背诵第六、七、八三个自然段

1、过度:终于,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盘古知道天地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

2、读第七自然段,用笔画出盘古用身躯化生出哪些世间万物?

理清描写顺序,躯化成了万物:气--声音--睛--肌肉--血液--筋脉--皮肤--汗水。

3、此时,你又觉得盘古是个怎么样的人?(板书)无私奉献。

4、按照盘古化生的世间万物的顺序,气--声音--睛--肌肉--血液--筋脉--皮肤--汗水,逐一进行背诵。学生练习背诵。

5、当堂检测:指名背诵第七小节。

三、作业:收集并阅读其他的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13 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意志坚定

盘古

5.开天辟地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理清课文条理。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理清课文条理。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2、指导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1、示范生字的写法。

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动手画出生字词语,同桌互读,正音,并交流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自由练读课文。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小组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用他的身体创造出美丽世界的故事。)

3、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加深理解和感悟。

2、练习描红,抄写生字。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1、练读课文。

2、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二课时

开天辟地 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理解体会对仗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盘古创造的美丽世界,体会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1、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献身精神。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复述课文内容。

二、研读交流。

1、读了课文之后,盘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2、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2)引导读书思考:从这篇课文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吗?请在书上画出来,并和小组同学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时予以点拨指导

3、重点研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巡视指导

三、朗读回味

四、课后拓展

将自已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展示给自已的小伙伴们看。

复述课文内容

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自己对盘古的印象。

(重点在于体会“对仗”的写法。“轻”对“重”,“清”对“浊”,“上升”对“下降”,两句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默读课文,画出“对仗”句子,并和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对仗的。如:

①左手持凿,右手握斧。

②头顶天,脚踏地。

③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

(3)集体交流。

(1)认真读课文,体会盘古给人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美丽世界。

(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世间万物是如何形成的。)

(2)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世界。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3)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一些优美的词,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12、开天辟地

分开天地

精疲力竭--生化万物

不让合拢

6.《开天辟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化生万物),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简洁,明了。

课文中,还有一句话能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你们还记得是哪一句吗?(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过渡:盘古用自己的身躯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的。

二、精读感悟,用心体会。

(一)过渡:是啊,盘古也这么想。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的这一幕:开天辟地(板书)

(二)(2)全班齐读这一句。思考:句子中哪些词语仿佛让你亲临开天辟地的现场?(猛劈猛凿 巨石崩裂)

(3)你找到了盘古开辟天地的哪些动作?(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怎样的凿和劈啊?知道朗读中感受:谁来读。能读的更猛一些吗?加上动作再读,主要感受“猛劈猛凿”。

师:你们读的真好!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一个“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的盘古正在“ 猛劈猛凿 ”。请你把词语放在句子里朗读,把他威武神勇的样子读出来。

过渡:盘古就靠这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引读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1)谁愿意再读读这句?听了他朗读,你有什么感受?(2)轻而清,飘飘渺渺,干净透彻,这是天的感觉;重而浊,雄浑厚重,这是地的感觉。女生读天的部分,男生读地的部分。(3)你们瞧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呢?引导生观察句子,点拨:像这样前半句和后半句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思相对应的写法称为对偶。在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运用对偶能增强文章的节奏感,能高度概括文章,还易于记忆,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

过渡:天地分开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出现,那盘古是不是就可

以休息了呢?(不是)为什么?我们接着往下寻找答案。

(三)容易才找到光明,才能把天地分开,万一休息,天地再合拢怎么办,我怎么都要坚持下去。)虽然您是个巍峨的巨人,可毕竟还是血肉之躯,不是一根柱子呀,这都已经过去了一万八千年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你不如就放弃吧。(不行,开天辟地是多么艰难呀,我是神,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3.请生放下手臂,谈谈感受.(累、手臂太酸了、好想赶快坐下、我都累得快趴下了、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师:可盘古坚持了几千万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英勇无比 意志坚定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永不放弃)相机板书:意志坚定 坚持不懈

4.让我们一起再来用心朗读

3、因为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死而无憾,这是坦然无畏的笑,是英勇乐观的笑。(板书:坦然乐观)

过渡:盘古虽然倒下了,可他想要这个自己创造的世界变得更美,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

(四)暖的阳光时,不要忘了我们的大神——盘古。此时让你再来形容这个大神,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板书:无私奉献)

2.让我们再一次深深的记住:盘古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大神。四.拓展延伸:

1、再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对仗的句子。

2、读读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神话,并将自己搜集到的神话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一听。

板书设计:

13.开天辟地

开辟天地 力大无穷 追求光明

盘古 顶天立地 意志坚定 坚持不懈

7.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篇七

这么美好的文字, 怎样才能不落入教内容的窠臼呢? 我想到了崔峦老师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中所强调的那四点: 落实年段目标, 夯实识字写字教学,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有了先进教学理念的导航, 下面就能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等特点, 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新词, 会读“滋润、血液、祖宗、逐渐”等词, 会写“创造”一词,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创造”的意思。

2. 通过朗读、品味、想象, 评价体会文中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品读第四自然段, 熟读中积累好词, 能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进行积累运用。

3. 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 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 我又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的现状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读中积累好词, 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进行积累运用。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创造”的意思, 体会盘古的创造精神。

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科学的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依据课标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式、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发现、合作学习、朗读感悟、想象说话”等多种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依据课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阅读对话要求, 我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1. 动画导入, 初步感知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

2.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 想象细读, 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言语表达。

4. 回归整体, 升华认识。

5.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 我着重凸显以下四点:

1. 动画激趣, 开启想象之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伊始,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 ( 西游记、葫芦娃、哪吒闹海) 学生一看都特别兴奋, 这时我抓住猴哥这首歌里的一句词“猴哥猴哥, 你真了不得”。问学生“孙悟空有什么了不得的?”学生争着答五行大山压不住他, 他敢闹上天庭, 他会72变……

正是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 所以学生一下子就被神话故事的神奇所吸引, 产生了浓厚的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 紧扣创造, 得意得言。“创造”是本课的中心词, 是学习的关键, 所以我就由“创造”这一点, 辐射到句子、文章, 直到神话故事, 民族文化, 处处体现“语言文字运用”。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聚焦创造的: 学生在找出并朗读了文章的中心句后, 我追问学生, 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就是题目中开的意思, 比比谁最先找出来? 学生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起来, 迅速找到了, 此时的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这时来指导书写, 效果非常好。

对于写字, 修订后的课标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所以我指导学生写好“创造”, 夯实写字教学。然后从两字的偏旁联系到它的意思进而质疑“盘古是怎样创造出天和地的?”从而精选课文段落与词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做到言意兼得。

3. 展开想象, 言意相协。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极具特色, 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颇具气势的排比句式, 以及大量形容词、偏正结构短语,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范例。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同位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想象画面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引领学生体会宇宙之美, 变化之神奇。学生能在文字的指引下想象出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能通过入情入境的读把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 读中领悟文中潜藏的好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能自主地积累这些好词。然后, 用和盘古对话的方式, 把“他”换做“你”, 引导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在音乐声中, 学生深情朗诵神奇:

你呼出的气息,

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为我们带来了凉爽。

你发出的声音,

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给我们带来了甘甜的雨露。

你的双眼,

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使我们的世界有了光明和生机。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拓展:

生1: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

生2:他的骨骼变成了洁白的雪山。

生3:他的头发, 变成了闪烁的星星。

这样, 便有效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 激活了思维, 发展了语言, 创造了神奇。

这一环节的设计, 主要利用想象这一灵感的源泉, 让学生恣意徜徉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之间,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 又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 从而达到言意相生, 言意相协的目的。

4. 自主探究, 学中得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策略, 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边想象画面边读书, 抓中心句概括文章和段落主要内容, 逐步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阅读方法的习得, 是基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考量, 其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关于板书设计, 我力求在简洁、美观的基础上突出本课重点和叙述顺序,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总之, 本课从对教材的解读, 到课堂的教学, 都紧扣学段目标, 立足文本特色, 关注学生学情, 着眼“学习运用”, 浸润在神奇的想象中, 彰显出语文学科的本质诉求。

附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神话

创造顶天立地神奇

8.《开天辟地》 篇八

1921年到1927年,毛泽东、杨开慧、周恩来、陈独秀、宋庆龄、蒋介石他们正值青年,因此导演胡玫认为,《开天辟地》演员表演应该尽量生活化、自然,另外着重表现毛泽东、孙中山和蒋介石的爱情。在艺术风格上,不仅要体现大气凝重的历史感,还要铺面而来一种革命的青春气息,当然还有浓烈的战争场景以及宏大的群众场面,这是胡玫标志性的创作手法。显然,《开天辟地》中既有共产主义年轻领导人的信仰和热血,还有他们的爱情选择、生活的柴米油盐。

第一场

人物:蒋勤勤、卢奇、赵立新

事件背景:蒋介石叛变,孙中山不相信,因为曾经一起打过江山。而蒋介石要来见孙中山,宋庆龄想要阻挡这次见面。因为孙中山不相信,于是有了历史上也是剧中会展现的孙中山广州的一劫。

横店初春乍寒。刚到片场,就看到薄衫单裙、梳了简单发髻的蒋勤勤与一身中山装打扮的卢奇,两人在一座庭院中看似散步聊天,实则是剧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谈话。见到记者围过来,两人打趣地说:我们都是重庆人,要不要拿重庆话接受采访?对于记者体贴蒋勤勤只穿了那么薄的衣服时,她掀起半截裙角,赫然露出里面的棉裤。“刚才拍的是夏天的戏,卢奇老师还扇扇子呢。”蒋勤勤说。

片场采访

蒋勤勤:永远做一个聆听者

Q:剧中宋庆龄穿的就像你现在这样朴素吗?

A:宋庆龄流产之后就是穿着旗袍了,之前是分身的衣服。还以旗袍为主,她的衣服我们现在来看谈不上漂亮华丽,但是绝对大方得体。

Q:你刚刚演了宋美龄,又演宋庆龄会有不适应吗?

A:会有,我压力还挺大的。刚刚在张国立那个戏里边演了宋美龄,然后现在又过来演了宋庆玲,我觉得还挺分裂的,这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人物,而且她们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完全不同,播出也是前后脚。

Q:在表演上是如何区分的?

A:宋美龄主观能动性会比较强一点,她是一个好表现自己的人,宋庆龄比较温婉,她会做一个孙中山旁边的聆听者,因为孙中山是导师,也是她的偶像,最崇高的。

Q:为演宋庆龄做了哪些准备?

A:我并不是为了这部戏才做了解的,在很早之前,我拍《四世同堂》的时候,试完妆黄磊就和汪俊说我可以演国母,这时候我就比较有心了,开始收集宋庆龄包括宋美龄的资料。

赵立新:

你绝对没见过的蒋介石

《开天辟地》中有一段情节是开代表大会的时候,蒋介石在最落魄的时候和毛泽东在一个酒馆里见面。赵立新说,两个都是伟人,殊途不同归,但在那个时期还是展现出非常生动、个性化的一面。探班那场戏是蒋介石没有得势的时候,孙中山不太待见他,他很郁闷,一急他就回家乡了,跟小孩一样,最后孙中山写信说“介石速来!”结果他回来一看又没什么事叫他干,一着急就又回去了。

Q:这次会重点展现他的性格变化吗?

A:会。会表现他和陈洁如、宋美龄的爱情。还有他是一个大孝子,包括他和孙中山使小脾气,还有他的发迹史,这个时期他是丰富的也是饱满的。

Q:你怎样为人物找支点?

A:我去了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走访了几位90岁以上见过他的亲戚或朋友,有些老跟我反复地交代说,你一定不要丑化他,还说你千万不要以为蒋介石会骂人,他从来不骂“娘希匹”。我说我保证不骂。我看了蒋介石的日记,尤其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他从国民大事到生活小事包括他和车夫间的一些矛盾都写了。

Q:你和汤灿拍摄中有什么好玩的事情?

A:她在现场穿着宋美龄的绫罗绸缎,然后唱着喜儿的白毛女,我觉得很荒诞。哈哈。

第二场

人物:陈建斌、靳东

探班的地方在一间大学教室。陈建斌饰演的李大钊到了天津,和靳东饰演的周恩来在教室里的一场戏。戏份简单,两人需要从狭长的教室走廊有说有笑地穿过。而教室内的布置、学生走位花了不少时间试戏。陈建斌身穿土黄色的棉袍,戏外他习惯性地把手揣进袖拢里。他问在场的记者觉得他像不像李大钊,记者反问他,他意味深长地说:“不像,李大钊本人更秀气一些。”

片场采访

陈建斌 怀着一颗纯净的心

Q:你觉得自己造型和李大钊是否相像?

A:我仔细研究了李大钊,他本人比我秀气、漂亮。我戏里有两身棉袍,李大钊本人是这样的,就义前后他穿的都是这身棉袍。

Q:剧中有没有展现“南陈北李”的佳话?

A:这个戏第一集就有。有好几段展现他们如何建党以及建一个什么样的党,关于这方面有特别详细的阐述,我觉得挺激动人心的,两人在一间特别朴素的农舍里,一个特别普通的情况下两个伟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Q:演这个角色有压力吗?

A:如果你怀着一颗纯净的心,决定为他全力以赴,就不会有什么压力,做这个戏,是想做点事,这些东西都在我们的基因里。

第三场

人物:张萌、黄海冰

探班日恰逢张萌生日,当天剧组为张萌特地准备了温馨的庆生环节,导演、主演们也纷纷献上了对张萌的真诚祝福。而最具亮点的是“主席”黄海冰赠送一本毛泽东诗集作为礼物给张萌,并当场朗诵了《虞美人枕上》。

《开天辟地》再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相知相恋,重现了两人组成家庭后共享天伦之乐的短暂时光。剧中杨开慧除了要展现出作为伟人背后的女人不求回报、真心付出的精神,更要传递出聚少离多的生活迫使杨开慧独自一人抚养孩子长大的不易。

片场,黄海冰自信地表示,戴上头套穿上长袍的自己,非常贴近那个年代的毛泽东。而张萌谈起杨开慧,说她是民国“将爱”第一人,坦诚她为那份峥嵘岁月里红色恋人的相知相守唏嘘不已。

片场采访

张萌:把杨开慧研究透了

Q:你怎么理解杨开慧这个角色?

A:杨开慧对我来讲挑战真的蛮大的,我本来是个活泼的人,杨开慧也是很有个性的人,她无论怎样转变,唯一不变的是对这个男人的爱,为了毛泽东杨开慧要付出一切,这是这个戏的关键。

Q:之前做了功课吗?

上一篇:扶贫总结材料下一篇:福利院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