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开题报告

2024-09-03

某某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开题报告(共4篇)

1.某某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开题报告 篇一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科类)论文题目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侯文雅

学号

12121404153

专业

会计1204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当今社会中小企业为数颇多,但发展艰难,其中存货的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粗放,所以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其管理层次停留在单打独的家族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重视到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他们过多的把精力放在生产和销售上,忽视了存货的限额和数量控制,从而造成了存货的积压,导致公司现金流出现断裂,产品生产不畅、资金积压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探讨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来降低企业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活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个企业要像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本文选择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发现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寻求其解决对策,希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存货管理理论的研究已经相对完善,对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西方国家存货管理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JIT技术是存货管理的第一次革命。1953年,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业耐一创造了一种高质量、低库存的生产方式--即时生产(Just In Time,JIT)。JIT技术是存货管理的第一次革命,其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量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在日本JIT又称为“看板”管理,在每一个运送零部件的集装箱里面都有一个标牌,生产企业打开集装箱,就将标牌给供应商,供应商接到标牌之后,就开始准备下一批零部件。理想的情况是,下一批零部件送到时,生产企业正好用完上一批零部件。通过精确地协调生产和供应,日本的制造企业大大地降低了原材料的库存,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事实上JIT技术成为日本汽车工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的来源,而丰田公司也成为全球在JIT技术上最为领先的公司之一。数控和传感技术、精密机床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在工厂里的广泛应用是存货管理的第二次变革。这些技术使得工厂的整备时间从早先的数小时缩短到几分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机器很快从一种预设的工模具状态切换到另一种工模具状态而无须走到遥远的工具室或经人工处理之后再进行试车和调整,整备工作的加快使怠机时间结构性发生了关键的变化,困绕着传统工厂的在制品库存和间接成本也随之减少。仍然是丰田公司在70年代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开拓。作为丰田的引擎供应商,洋马柴油机公司(Yanmar Diesel)效仿丰田进行了作业程序的改革,在不到五年时间里,差不多将机型增加了四倍,但在制品的存货却减少了一半之多,产品制造的总体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100%以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存货管理的第三次革命。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后,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如ERP、MRPⅡ等),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市场销售的信息充分共享,计划、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部门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协同。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使生产预测较以前更准确可靠。戴尔公司是这次革命的成功实践者,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展开网上直销,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制产品。一开始,在互联网还局限于少数科研和军事用途的时候,戴尔公司只能通过电话这样的网络来进行直销,但是互联网逐渐普及之后,戴尔根据顾客在网上的订单来组织生产,提供完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戴尔提出了“摒弃库存、不断聆听顾客意见、绝不进行间接销售”三项黄金律。戴尔公司完全消灭了成品库存,其零件库存量是以小时计算的,当它的销售额达到123亿美元时,库存额仅2.33 亿美元,现金周转期则是负8天。

(二)国内文献综述:

虽然我国关于存货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研究。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国内学者的不懈研究和探索,关于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一些机构和学者采取调查、培训和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来学习和交流存货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值得高兴的是西方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已被我国一些企业运用到实际当中,并取得实际效果。例如,在七十年代引进即使生产制,在八十年代引入MRPII,90年代引进供应链管理理念和ERP信息管理系统以及2004年以来发展起来的射频识别标签等,这些理论和技术对我国企业存货管理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作用,大大的提高了企业存货的管理水平,降低了企业的存货库存量。在企业的长期管理和实践中我国企业还摸索出一系列适合自身的存货管理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团购、招标法、成本否决、采购性价比、采购价格论证管理、计算机模拟采购、战略采购管理等,并不断地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对于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张晓东(2012)在《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化程度较低、存货管理人员参差不齐、存货过多占用了大量资金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

徐家尊(2012)在《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策略研究》中提出:欧美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帮助之下,及时地控制了他们的存货,而在亚洲,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落后,供应商没有及时获取这一消息,因而造成了这些供应商的存货从次年年初开始急剧膨胀。陈雅劼(2013)在《关于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中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制度不健全,而部分企业对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还不够重视,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明确,时常出现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或一人说了算的现象,造成存货库存量过多、占用资金过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

周富燕(2013)在《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与对策》中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重三轻”。重形态存货管理,轻价值形态管理、重存货管理的形式,轻存货管理的实效、重存货的一般管理,轻重大问题的处理。2.提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研究

王桂莲(2008)在《谈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上至国家下至百姓,都较过去更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要想提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必须健全企业存货内部管理制度,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扬长避短,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李艳(2011)在《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出:中小企业提高企业存货管理需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和要求,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制度。

国燕萍(2014)在《浅议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与对策》中提出:中小企业应积极推进存货的信息化管理实施,通过利用软件、网络等信息化平台,将存货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注重采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控制,但是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的不够重视,不去实施存货管理。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才会出现许多问题,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如何实施存货管理的对策。所以本文从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方面全面分析和探讨,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将存货管理方面的研究推向深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引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等。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理论概述 中小企业的含义

存货及存货管理的概念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理论方法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特点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研究意义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库存占用资金过高,流动资金短缺 账实不符,虚增和虚减库存 缺乏有效的存货统计方法 存货信息沟通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管理模式不当 外部环境的影响

提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的对策 运用科学的方法,降低库存,提高资金运转率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 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运用第三方物流加强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 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结论:总结全文,指出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演绎分析与归纳分析等方法,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预期目标

本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引起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问题的重视,为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所需要的条件: 1.能够上网的电脑; 2.指导老师的指导; 3.图书馆;

五、课题分阶段进度计划:

序号

起止日期

工作内容

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

2016年3月28日—4月24日

搜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交指导老师审核并修改。

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2016年4月25日—5月15日

撰写初稿,交指导老师审核并修改

完成初稿

第三阶段

2016年5月16日—5月29日

撰写二稿,交指导老师审核并修改;进行外文文献翻译。

完成二稿、外文文献翻译

第四阶段

2016年5月30日—6月12日

完成定稿,填写毕业论文手册,经指导老师同意打印并装订成册;准备答辩

完成定稿、答辩

第五阶段

2016年6月13日—6月23日

完成答辩,将毕业论文相关资料归档

完成归档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2016 年月日

2.某某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开题报告 篇二

上世纪中期以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 经济重心逐步向服务业转移。金融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行业, 以其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各国的重视。近年来, 中国金融服务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等条件的制约, 导致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缓慢, 并呈现出以下问题:

(一)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类型结构不平衡

可以清楚地看到保险服务在跨境交付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占据绝对比重, 而且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差距越来越大。如表1所示, 其他金融服务占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除了2009年以外, 其余年份均低于10%, 说明我国银行业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6-2010

(二) 我国跨境支付金融服务贸易常年逆差

过去的20年,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更加深入, 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极大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政策的实施, 最终使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从表2中的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从2006年至2010年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总体状况, 即常年逆差状况, 同时逆差额逐年增加。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发展差距大

下图清楚地说明了在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 保险服务贸易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趋势。如图所示, 保险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金融服务贸易, 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量贡献最大。同时也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相对比较落后, 虽然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但目前却造成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内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2010

(四) 我国金融服务业监管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大一统”的国家银行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的, 相对应着金融服务监管理念的演变一直没有停止过, 只不过每个时期演变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因此, 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缺陷仍然是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顽疾。

二、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创造良好金融服务贸易环境

政府加强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应从下列几点入手:一是努力打破任何限制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障碍。凭借政府的力量及双边和多边的市场开放谈判, 对外国政府施压, 迫使其进一步开放市场;二是增加对资金的投入。在众多的经济刺激投资中, 要下意识地倾向于金融企业, 增强其各方面装备, 以提高其金融服务贸易的实力;三是颁布优惠政策。为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金融服务贸易的行列, 进一步促进金融服务贸易更好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并颁布与财税相关的鼓励政策。

(二) 完善金融监管, 提升金融服务贸易国际信用度

在当今全球经济紧张的形势下, 健全的金融业监管体系是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必须要以国际标准为前提, 对金融业进行业务监管和行为监督,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应针对金融业建立与之相应的控制和风险防范系统, 完善信息监管体系;二是应建立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 使各分业的监管主体之间能协同监管、相互辅助;三是对外资银行要加强监管, 使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能够公平竞争, 在两者间保持一致的监管政策, 针对外资银行特别实行的种种不必要的优惠要逐渐降低或取消。四是要加大对金融秩序的维护力度, 严厉打击金融犯罪, 切实提高金融业的安全性。

(三) 加快“走出去”战略, 拓展金融服务贸易空间

为扩大“走出去”的规模, 加快走出去的速度, 深层次地占领国外市场, 尤其是欧美市场, 可以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快对海外金融机构的收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扩大当地业务, 而且能够破除机构网点业务员的“本土化”现象, 与此同时还为员工定期的实习及培训提供很宝贵的机会;另一方面对跨国公司以及本地的金融企业进行有针对性地投资, 这样有利于在海外机构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 从而达到拓展金融服务贸易空间的作用。

(四) 完善法律法规, 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

我国在关于金融服务外包方面的法律体系接近空白, 对这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因此加快完善与金融服务外包等相关法律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完善法规可重点考虑如下几点:一、完善个人数据资料保护法。我国可根据国际相关法规, 对相应的资料跨国流通的监管法律加以完善, 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二、加强保护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由于金融服务外包一般采取电子交付的方式, 这就需要我国完善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立法, 从而保护网络坏境下的新型知识产权。

(五) 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 培育多元化金融主体

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滞后。而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可以说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惟一途径。为此, 我国需要加快对金融市场化的改革, 尽快培育出多元化的、具有活力的新型金融主体, 促使同业间竞争激烈的同时, 更有助于增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环境的不断开放, 金融业在一国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战略领导地位, 而金融服务贸易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它贸易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我国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为政府和企业更准确的把握金融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金融业,服务贸易,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锡军.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经贸.2011;2

3.某某企业出口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开题报告 篇三

题 目: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7年3月首批村镇银行在国内6个首批试点省诞生。截至今年6月底,全 国正式营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村镇银行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 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 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 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民融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但是当前村镇银行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经营成本高,成立时间短,盈利空间小,筹集资金困难,风险控制难,还面临同业竞争威胁 等问题,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将严重阻碍其发展,不利于改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 构,缓解决农村资金供需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将着重其发展过程中所遇问 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 Hugh T.Patrick(1995)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农村金融模式:一是 “需求先于供给” 模式,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 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二是 “供给先于需求” 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 关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而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 段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有顺序问题。

此后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供给和需求。Mark Drabenstott 和 Larry Meeker(1997)指出资本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 提出美国农村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并从扩大社区银行的可贷资金、发展农村二 级市场、开发农村股票资本市场等三方面提出如何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来提高农村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Junior R.Davis、Angela Gaburici 和 Paul G..Hare(1988)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对罗马尼亚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的决定因素进行了 分析,定量方面着眼于影响贷款和储蓄的因素:农民收入、资源和贷款的使用; 定性方面着眼于金融服务供给者与农户的关系,同时也考虑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过程中农户参与或者不参与的动机。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及供给主体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出版了《经济发 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973)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这两本书,提出 了“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集中表现为经济中 实际利率过低甚至为负,主张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和容量。他们对非正规金融持不欢迎态度,认为非正规金融 的存在是对正规金融的抑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合作金融体系的社会性质逐步消淡化,市场型合 作金融理论成为目前金融合作金融理论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对农村金融组织体 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合作金融的范围,学者们把更多的眼观投向农村商业性金融 以及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如Wyn Grant和Anne Mac Namara(1996)通过对农 村专门金融机构和银行的访问分析了英国和爱尔兰农户的外援资金提供者的情 况,讨论了两国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及其随后的商业化,同时指出,大农户往往 能更好的利用借款机会及新的金融工具。Brian P.Cozzarin(1998)创立了农业部 门两大契约关系的概念模型,从而得出最优化契约和一体化组织形式是比合作金 融更重要而且更有效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结论。Korotoumou Ouattara Douglas H.Graham(1988)研究了贫困国家农村金融互助组织在金融服务、存贷款方面 的优点和不足。他肯定了乡村银行集体借贷的优点,但也具有产权不明、规模过 小的缺点。在对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的研究方面,Hans Dieter Seibel(2001)指 出,随着货币经济的膨胀,非正式金融机构进入了农村金融市场,但在规模、延 伸和持续性上都受到了限制,他认为应该帮助非正式金融机构改进管理并整合到 更广阔的金融市场,提出了使非真实金融正规化的观点。Shahidur R.Khandker 和 Rashid R.Faruqee(2002)通过对巴基斯的农业信贷调查分析指出,正规贷款机构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贷款远高于非正规贷款。当给农业项目信贷予补贴时,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明白这些项目是否值得支持。Kelless。Tsai(2004)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微观金融的潜在客户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金融组织,他将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归结为:正规贷款的有限供给、国家执行贷款政策能力有限、地方政治经济分隔趋势严重、许多微观金融组织存在制度缺陷。⒊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研究

在对小型银行的研究方面,Hauswald和Marquez(2002)从信息成本的角度说明了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大银行一般座落在远离中小企业借款人的位置,从而使得其难以获得这些潜在客户的关系型信息,并论证了关系型贷款将随信息距离或生产关于借款人的特定信息的成本的提高而缩减,而上述成本一般与物理距离相关。

对于社区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优方面,Berger和Udeu(1998)认为,大银行在向大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势,而小规模的社区银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特征,它们可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来获得各种信息,因而在向这些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而Berger、Udell(1995、2002)从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权利配置方面分析了小银行对关系型借贷的适用性,认为大银行喜欢硬数据且不大愿意向信息获取困难的借款人放贷,而社区银行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借贷上拥有比较优势。同时Berger,Klapper Udell(2001)以及Berger和Udell(2002)从关系型贷款独特的处理程序及代理问题的存在入手论证了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在盈利能力方面,Berger(1995)通过对银行规模与银行赢利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规模并不能算作银行盈利的充分条件。

Keeton、Harvey、Willis(2003)认为在过去10年中,相对于大银行而言,社区银行整体保持着自身良好的盈利能力,虽然他们的盈利水平在最近3年也有一些下滑趋势,但是除极少数机构外,社区银行依然独立运作、盈利良好增长迅速,并且吸引大量的新进入者。

(二)国内相关研究

村镇银行的设立改变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模式,其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村镇银行的改革实践,我国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⒈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

关于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方面,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在体制上是一种探索和创新,完善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一是设立村镇银行属于一种增量的改革,通过适当降低门槛,充分调动各类民间资本、城市金融资本甚至是外资到农村地区创业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设立村镇银行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三是设立村镇银行可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竞争来提升当地整体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而李莉莉(2007)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之举,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并为民间资金提供良性发展渠道,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而张鸣鸣(2007)则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有利于完善农村服务,加速推进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正规金融。何广文(2008)则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中国农村金融史上的重大突破,农村金融将从增量角度改善农村金融的结构和布局,然而仍需多角度创新。

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其面对着复杂的农村金融环境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内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徐希龄(2007)认为组建村镇银行最大的困难在于发起人制度,国家规定必须有一家银行作为发起人,且必须占20%的股份,而我国大型银行基本不管,中型银行认识不清,小型银行条件又不具备,因此严重阻碍了我国村镇银行的设立。

高凌云、刘钟钦(2008)指出了由于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条件影响、信用制度体系不完善、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使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并据此提出了灵活确定贷款期限、逐步完善信用制度体系、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以及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等防范信用风险的对策。

李长健、卞晓伟、张磊(2008)支付结算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不畅严重制约了其业务开展,部分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尚未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征信系统,没有在人民银行开户,致使银行之间的清算、客户资金的跨行汇划只能通过当地农信社才能实现。此外,由于没有得到当地人民银行开户允许,存款准备金无法上缴,结算不畅通,企业基本户无法开立,难以发展大的客户群体,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受限,各项业务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徐瑜青仅009)通过实地调研得出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吸收存款困难、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受限、对公业务受限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并指出要实现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选址、审慎经营、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以及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

杜晓山(2008)认为:不少村镇银行在人才和管理上、股东之间的协调配合上、资金来源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村镇银行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仍然按照传统银行的理念与业务实践来经营;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方面,一些村镇银行与普通银行没有太大区别,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村镇银行的贷款规模一般很小,许多农民、企业往往拿不出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或业务与财务报表;村镇银行的主要定位是解决小企业、微小企业以及一般农户的贷款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倾向于种养业和专业大户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放大不放小”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农业保险等配套措施不完善,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等。

秦晓晴(2008)则通过2008年7月在湖南湘乡的实践活动调研成果的分析总结,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的诞生在其目标地位上与实际是有偏差。由于村镇银行经营和发展面临的瓶颈,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难“一心为农”。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必须要满足其自身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目标,因而就存在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冲突。一些村镇银行在服务上就逐渐偏离三农的服务目标,主要为当地的大企业和对外出口企业服务,普通的农民需求更为旺盛但却在金融服务中较为缺乏,疏漏的中小型企业以及更多的农业大户的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而在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上如何寻求平衡是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而王学忠(2008)也认为金融资本远离小农经济,导致了农户与村镇银行之间的资金供求矛盾,使村镇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存在内在冲突,危及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冲突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为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优化村镇银行经营环境,降低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资金需求;逐步改变农村小农经济状态,以达到缓和冲突,营造适合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环境之目的。

(三)评述

从目前国内外对村镇银行的已有研究来看,一方面村镇银行的研究己经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认识也逐渐深入,各种研究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另一方面,大多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结构组织体系大体框架的分析,缺乏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论证,或只强调对现有制度进行修正;对农村银行业金融结构的进入方、投资主体或控股股东的性质、来源和控股程度缺乏深入的研究;在应对措施上往往只是泛泛地强调金融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多元金融供给主体等,很少从政府和非正规金融如何联动、如何具体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如何从农村内外资源的整合、如何研究市场化农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对进一步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条件缺乏深入的研究。

我国国内现在的研究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巫待深入研究。如缺乏对村镇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的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对村镇银行的运行机制、市场定位、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方面的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并且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因此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将深入研究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4.企业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四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工商机关按照国务院改革精神,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主体登记效率,成为了此次改革的排头兵。在商事制度改革的同时,机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诸多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搞好企业监管工作是市场监管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

沁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自2015年“三合一”机构改革以来,经股室业务调整,通过设立行政审批股,实现了登记与监管的职能分离。经过近半年的工作,现将我县企业监管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准入监管分离,监管责任到人

改革之后的沁县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股负责行政审批环节,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由企业监管股与四个所全面负责。通过划片,责任到人,使所有企业都能落实到监管网格中,为企业监管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监管档案,掌握企业动态

四个基层所在接收企业监管工作后,对辖区内企业进行了摸底,逐户建立监管档案。按照2015国发【62】号文件《关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精神,根据所属企业的行业属性及行政许可情况确定其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权责法定、依法行政,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开展监管工作,厘清了市场监管部门在查无照工作中的任务。

三、加强年报宣传,逐步提高年报率

2016年初,我局在接到市局关于开展2016年报工作的通知后,印制宣传彩页20000份,大型公告30份,通过政务大厅窗口发放,街头张贴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还通过沁县电视台播放年报通知近两个月,截止目前,共年报563户,比去年同期年报数提高了130余户。

四、强化信用监管,规范市场主体

通过对2015已列入异常名录的管理及2016的即时信息抽查工作,我局从三大方面对企业信用公示情况进行了监管。一是通过移出异常对其经营场所(住所)真实性,对其资产负债情况,损益情况进行,股权变更、股东出资等即时信息公示情况,年报等方面信息进行全方位核实;二是通过委托沁县欣源会计事务所对异常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审计;三是通过在全县开展规范实际与登记不符市场主体专项整治,通过实地检查与邮寄送达等方式,对全县企业开展清理,对经邮寄无法联系的企业或经核查已停止经营的主体列入异常或劝其依法注销,挤净了统计过程中的水份,以便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

现阶段的企业监管工作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认识有偏差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并非企业监管的全部,还包括“查无照”、“企业违法查处”等企业监管其他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实施以来,不少工商干部认为搞好信用信息工作就搞好了企业监管,对其他方面的企业监管工作不够重视。

同时,不少同志认为企业监管只能通过抽查方式进行,却忽视了《无照查处取缔办法》、《公司法》、《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对于企业行为的规范监管作用。

2、宣传不到位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开展近三年了,以沁县2015信用信息公示为例,全县共有在业各类主体6525户,2015个体未年报户为166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未年报户为718户,企业未年报户为392户,年报率仅为57.4%。造成年报率低的一大原因为宣传不到位。一方面,近两年来,县级以下工商机构都处在改革时期,队伍工作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宣传局限于报刊、电视、短信等传统的方式,没有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应运到宣传中;第三,系统反映的在业主体并不等于实际在业的主体数,我县现有主体6525户,而实际经营的主体只有4500多户,存在大量已停止经营,但未依法履行注销程序的主体,而这部分主体成了年报的基数,影响了年报率。

3、抽查走形式

按照《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信息公示的相关行政法规,抽查并非局限于通过工商综合业务系统看一下企业是否年报,是否及时公示限时信息。更应该在抽查过程中、移出异常名录过程通过实地核查,对其公示的经营场所(住所)、实际经营情况、公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质性核查。同时,在执法人员无法对财务真实性作出检查结论时,应当委托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财务公示情况进行审计,避免出现因企业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而致使执法人员承担责任的事故。

4、业务系统不能满足信息监管需求

信用信息监管包括年报信息、即时信息两大方面。目前的业务系统在即时信息监管上尚不能满足监管需求。建议系统增加未如期履行即时信息企业提醒,以便执法人员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哪些企业产生了即时信息而未公示。同时,执法人员反映,系统批量拉异功能会将已注销企业拉入异常;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1、加强一线执人员培训。特别是对于“三合一”的部分县区,不少从其他机构合并过来的同志对于企业监管完全不了解,而工商执法人员也没有能与时俱进,对最新的法规进行学习。

2、增加宣传途径。建立类似“大同工商”型的公众号,进行法规等多方面内容的宣传。

3、建议系统进行升级,增加即时信息监管提醒平台。

上一篇:一分钟排球加油稿下一篇:大学军训心得第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