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2024-07-13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精选15篇)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一

摘要:体育文化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论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进而探讨其功能,以此来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向前进步,养成师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特征;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划归为校园文化的范畴,又可以划归为体育文化的范畴。

它既可以帮助学校养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也可以帮助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与助推师生身心健康成长。

但是,当下部分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发展体育文化,造成体育文化还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价值。

而这主要归因于高校尚未认清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没有足够重视体育文化建设。

因此,各高校应该认真解读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涵义,科学把握其特征、功能,以更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1],师生广泛参与其中,是一种以体育活动为主的文化类型;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文化一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界定。

广义上来说,它被限定在了高校之中,以师生为主要参与者,教师通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各项活动,如体育赛事,来达到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创造出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体育精神、学生心理素质等)都属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2]。

而从狭义上来说,它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

笔者在该文中采用广义上的概念界定。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虽然隶属于校园文化这一大的范畴,但是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征。

2.1内隐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本质上来讲,摆脱不了自身的文化特质。

它以内隐的形式,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行为。

一旦高校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提升集体荣誉感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2.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其他类型文化形态没有本质的区别,来源于时代,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是不能规避的事实。

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文化也随之得以丰富。

高校是教育工作开展之主要场域,也是重要场域,属于社会文化大系统,必定会受环境影响。

高校这一特殊场域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其他社会因素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当下体育精神的时代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高校体育文化,使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2.3多样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开展各项活动,而且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具有很大的自主权。

师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令人可喜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单靠一两节体育课是远远不能够的,必须将课内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

课外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有体育课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很高,有利于全新健身、终身教育的实现。

与此同时,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2.4全面性

高校校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自主能力等多层面的发展。

同时,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集体的荣誉感、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以及完成体育项目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美学素养与审美价值的养成。

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只是针对体育这一方面的内容,它更注重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全面性教育。

2.5层次性

在不同分类依据下,高校体育文化有许多种层次划分。

从内容来看,有专业性与一般性之分;从活动类型来看,有竞技型和健身型之分;从形态上来看,有以耐力、速度、力量、平衡与协调、锻炼与提升智力等不同衡量标准的体育文化。

师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一特性也使得越来越多师生参与进来。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通过体育课教学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与体育能力,以最大限度展现出体育文化的功能。

3.1教育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业余文化[3],会潜移默化地将体育知识与能力作用于学生。

很多人将体育限制在了狭隘的竞技性活动,而忽略了它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架构。

高校体育文化中,体育教育占据一定地位,学校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养成一定体育能力。

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体育课的教育教学。

相关课程的安排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其次,环境熏染。

高校完善的体育场所与设施、器材等物质文化,以及其他的制度、精神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环境的熏染,营造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最后,一旦将这种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与活动,那么就会一生受益。

3.2健身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只不过将体育活动限定在了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体育文化范畴之内,其具备健身功能不言而喻。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组织开展不同类别的项目与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学生亦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达到更高层次的健身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健康保障[4]。

3.3美育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与追求美两者间并不矛盾,而且两者间联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体育运动并不缺乏美——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都可以达到美的享受,甚至激发对运动美的追求,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标准,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另一方面,师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也可以使自身达到运动美的目标。

3.4导向功能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体育运动除了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以外,更重要的影响在于社会影响力,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将在高校形成的体育意识与能力带给其他人,促进整个社会体育氛围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

3.5创造与超越的功能创造与超越是体育文化中最具文化意义的功能。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竞技型的体育活动必然存在打破记录——这一现象就是对原来记录的超越,同时也创造了新记录;健身型的体育运动中也存在个体自身的超越与创造。

同时,这种精神养成后,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超越自己,创造更高价值。

4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为校园文化之表现形式,对于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知名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应该科学认识其特征与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展示全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练志宁.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地位及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1(6):8-10.

[2]陈灿辉.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8(5):90-92.

[3]蔡继云,亢瑾.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科技视界,(8):136-137.

[4]伍建军.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效及构建途径[J].广西教育,2012(19):152-153.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二

通过调研分析, 我们大概就高校教师体育文化生活的状态进行了分析, 大体发现高校教师的体育文化生活状态具有一些特点: (1) 被调查对象当中, 高校教师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大约只占到四分之一左右。 (2) 高校教师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大多数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7点半到九点之间以及早上七点左右。 (3) 高校教师从事的体育文化生活主要是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健身锻炼。 (4) 高校教师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健美。 (5) 高校教师当中男性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人群比例大约占到五分之四左右。 (6) 高校教师从事体育文化的项目主要以常规体育项目为主, 时尚体育项目的参加者相对较少, 只占参加项目的15%左右。 (7) 教师参加体育文化生活的人群当中主要是35-50岁的人群居多。

二、高校教师缺乏体育文化生活的因素分析

对于调查现状, 笔者通过访谈法就相关的因素做一归述; (1) 教师参加体育文化生活的人数相对较少, 主要原因在于, 对于高校教师来讲, 虽说不存在坐班制度, 但是由于其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是的在工作之余很难在有心情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文化生活, 再加上很多女教师需要在课余货架料理家务, 这占去了他们非常多的时间,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高校繁重的科研压力是他们没有办法去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又有因素。目前在各个高校快速发展阶段, 学校对于教师的科研任务年年在增加, 这些增加的科研任务使得他们在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实验和调研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也没有精力去休闲娱乐。 (3) 大多数教师喜欢选在晚上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是因为在晚饭之后, 很多教师为了自己身体健康因素的考虑, 希望在饭后能得到锻炼, 所以晚饭后成为锻炼的重要时间段, 而早上锻炼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早上轻微的活动可以帮助自己提高白天的工作经历。 (4) 对于大多数年轻教师来讲, 他们因为存在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往往在工作之余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 希望自己能继续深造, 还有一些年轻教师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去从事一些兼职工作来增加收入。 (5)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 由于本身所处学校这个环境, 一般教师都喜欢在自己周围的或者附近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所以学校的体育场馆成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场所, 而在大多数高校, 我们调查分析, 学校场馆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教学使用的, 所以场馆的功能和从事的项目相对比较简单和常规, 在这种场馆限制、时间和地点有限的条件下, 大多数教师对于项目的从事都是选择简单方便的, 另外, 在项目选择上, 很多教师也不愿意去花费太多的时间、经历和物力去学习时尚的体育项目, 再加上经济收入的相对偏低, 使得很多教师在体育爱好上的投资有点力不从心, 而传统体育项目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 也是众多教师喜欢这篮球、羽毛球等项目的重要因素。 (6) 另外, 在从事的目的性上面来看, 大多数教师去从事体育锻炼都存在一定的被动型, 他们往往都是因为身体出现各种疾病或者出现各种病症的时候采取希望通过锻炼的方式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所以在年龄上面, 大多数人从事锻炼的年龄都在中年人以上, 而年轻人往往自认为自己身体很好, 这也是年轻人从事体育文化生活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7) 而从事体育锻炼当中男性较女性人数较多, 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讲, 女性较男性的课余文化生活时间较少, 大多数女性教师都承担者重要的家庭劳务, 这也是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高校教师体育文化生活兴趣和质量的策略

对于学校教师的体育文化生活的开展和提高, 笔者建议, 在整个学校应该定期的组织教师去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协会和各种培训班, 这些协会和培训中心的成立, 一方面可以把教师组织起来, 时刻提醒他们来参加体育锻炼, 形成一定的群体策动性,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对于体育运动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外在提高教师参加体育兴趣方面, 学校应该在教师的待遇和生活状况方面给与更多的考虑,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生活状况, 只有教师从心理上轻松下来, 才能把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摘要:体育活动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应该是司空见惯的行为, 但是对于这司空见惯的行为笔者通过周围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发现高校教师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并就差异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文化活动,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剑:“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年。

[2]周月朗:“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压力及其管理策略”, 《教师教育研究》, 2006年。

[3]李素:“论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生活方式”, 《管理观察》, 2008年。

[4]何远航:“泉州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8年。

[5]袁书卷:“浅析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向”, 《教育探索》, 2007年。

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足球运动 高校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具有抑制病态精神、引导人积极向上的作用。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传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足球运动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强势渗透的大背景下,利用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与信念教育,净化高校文化环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高校体育精神文化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指在高校校园环境中,以体育为载体或以体育为依托而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知识、体育风尚等体育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精神与文化教育属性。体育精神文化具有培养个体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以足球文化为例,通过足球锻炼和足球活动,学生可以挥洒个性,培养自身独立性和体育美学欣赏能力。(二)时代性。体育精神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在发展过程中会受社会风气、时尚潮流和社会经济结构影响,同时也会给社会风尚等带来反作用。(三)稳定性。体育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会以体育思想、规则的形式稳定下来,并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四)渗透性。体育精神文化会以各种体育活动的形式向个体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渗透,并最终影响个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从功能来看,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具有精神激励、道德规范、知识结构优化、价值导向、休闲娱乐等功能。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加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

2足球运动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影响

2.1足球之于大学生体育观念

足球运动不仅可以提高个体身体器官所能承受的运动量和身体负荷刺激能力,改善个体身体器官的功能,还能使个体在群体对抗和分工协作中舒缓孤单、消极等消极心理,使个体感受到运动的愉悦,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从某种程度来说,足球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再则,足球运动风尚作为时尚圈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正能量和个性展示等作用,同样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2.2对大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目标影响

足球运动具有传播体育知识的作用,大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内、课外两种形式获取足球知识甚至娱乐健身知识,了解足球文化,感受体育知识的多样性与丰富内涵,还可以通过课内、课外等途径参与足球运动。这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拓宽知识面、增加个人知识储备、优化体育知识结构的新路径。虽说大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兴趣,增强体质,但是,许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明确体育目标。如在知识储备充分的基础上,大学生还会有意识地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体育目标,并采取有效手段实现目标,享受足球运动带来的满足感。

2.3对大学生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影响

足球运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系复杂、要求严格的行为准则和项目管理要求,足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是足球精神发展的产物。大学生可以足球精神为指引,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集体合作意识、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使自己的发展理念、思维方式与群体意识保持一致,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去,并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心理准备。

3足球比赛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足球运动最早起源于巴西,南美洲、欧洲各国的足球运动运动水平都较高,足球运动在这些国家也较为普及。虽说足球运动历史悠久,但是直到1900年,足球(男子足球)才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不过在此之前,各国足球联赛已经是风生水起,如英格兰足协在1888年时就曾经举办过全国性的足球甲级联赛。如今,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世界杯、欧洲杯都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顶级足球比赛。在这些影响深远的国内国际赛事上,那些身怀绝技的足球运动员,用自己的汗水和技术展示了足球运动的动人魅力,也给世界各国的观众呈上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促进了足球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播。这些足球组比赛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有:

3.1提高的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水平的国际赛事中,足球运动的速度与力量之美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球员们高超的传球、运球和射门技术,常常让人目瞪口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手机收看这些高水平的赛事,与同学共享观赏、讨论赛事的乐趣,并通过赛事开阔视野,感悟足球的力量美与精神美,加深对足球战术、足球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丰富自身体育审美理念。通过足球文化,大学生还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文化。

3.2影响大学生的体育精神

高校足球运动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育运动锻炼机会,也给大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充实体育知识提供了机会。在以足球为时尚的大学生群体中,许多大学生为了提高足球技能,丰富足球知识,常常用课余时间去练球,去收看足球比赛。如此一来,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许多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足球知识学习和足球活动参与获得心理满足感。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都会发现,足球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拼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这也会促使大学生更加珍惜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机会,也会使他们在体育精神引导下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飞.足球运动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马良骥.影响武汉市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发展因素的研究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3.

4.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四

高校的体育文化对高校学子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大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因而高校要在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开展中,营造具有较强体育文化的氛围,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领悟其中所含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环境下形成的为校园主体所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体育文化是体育健康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起着主导作用。其所含的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内容则是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以及方式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高校的体育文化,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表现时代体育风貌的时代性,体现内容多样化的多元性以及适应广大校园师生的普遍性。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其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今天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校要注重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帮助师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优化体育课程教学

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体育课来让学生感悟体育文化。体育课是学生接触体育最基本的形式,借助其实现对学生的体育文化影响是极为有利的。高校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体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体育课要将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并重,采取较为合理科学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对体育文化有一个感性深入地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体育文化所包含的理念,进而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逐步提升体育文化素养,促使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深刻感悟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以及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完成。当前的高校学子中,有很多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由于缺乏强制性,多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都与体育活动无关。高校要着力改变这一点,首先从思想上使学生明确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提升对于体育的兴趣,从而鼓励学生走出寝室,走向草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能促成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3.丰富体育教育形式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为此高校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体育活动以及组织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等。体育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经常性的运动会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为增强,同时学生之间就体育文化所进行的交流或者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身心都实现了较好的发展,这也符合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在要求。

4.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作为体育文化实现的载体,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就成了高校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的各大高校中,体育设施的建设及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备,学生无法实现一些体育项目的练习;高校对于体育设施的管理不够完善,致使许多体育器材无法得到正常使用。高校要注意到当前的许多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基于此,高校要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使体育活动场所以及体育器材得到不断完善,帮助实现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小结

5.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论文 篇五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面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它在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一个育人的特殊环境,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工程,它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体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身心文化”范畴,而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全面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因此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他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校园内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体育竞赛的水平、参与竞赛的认输,参加者的积极程度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必要性

1、陶冶师生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早已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其中寄托着高校师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使高校体育群体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充分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教育

体育理论教育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综合知识素养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理论课教育已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应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同时要根据大学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首先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

三、体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注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内容一同涌入校园文化中,鱼目混珠。如果我们不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想性,听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在校园汇集成潮,影响学生的话,就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2、广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站、电视及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感化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3、注重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所以要把学校各部门组织起来,制定相应的制度,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

4、提高组建体育俱乐部的能力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

5、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

四、结论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加强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能提升人口的质量,塑造良好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结合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现状出发,应从观念和思想层面上、教学环节及教学模式上、多元化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行机制以及学校竞赛活动运行机制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胡建忠,周建生。校园体育文化本质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4):116-118。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6.高校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论文 篇六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最初指人对自然界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自身的培养和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化,“文化”的概念经过了古希腊、罗马后期,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科学定义。一般认为英国人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下的定义对规范“文化”概念有重要意义。尽管人们对“文化”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几乎都把“文化”与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联系起来。“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系统、知识技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宗教信仰体系等都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将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文化”定义为:普通高等院校师生共同参与,以院校为主要活动场所,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群体性文化,它是学校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息息相关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良好的体育道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师生参与广泛、热情度高的特点。因此,它能促进学校的整体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然而在学校体育文化环境中,不仅要求师生坚持经常锻炼身体,而且要促使“终身体育”的理念为师生广泛接受,使“一生锻炼,锻炼一生”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良好习惯而传承下去,实现“健康地工作和生活”人们一生追求的这一目标。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育竞赛中那种讲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也必将更深刻地感染着学生,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无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能促进师生吸收正能量大学生在整个大学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大约是70%,另有20%的教师和10%的行管人员,所以只有调动和带领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或比赛,整个校园的体育文化水平才能得到提高,进而迅猛发展。一般院校在校大学生男女比例相差不太大,但是就一些体育项目而言,男女发展并不均衡。例如球类项目男生参与得比较多,而健美操、交谊舞、形体操、排舞、广场舞等,则是女生参与得比较多,兴趣也高。根据不同的兴趣参与不同的体育竞赛活动,学生们吸收到的体育文化截然不同,达到的锻炼效果也不尽相同。在体育比赛中,师生的斗志被激发,热情被调动,拼搏的勇气被鼓舞,从而可提高师生的上进心,使他们学会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吸收到正能量,拥有健全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充满生机活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师生共同参与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不仅能提升学生体能,融洽师生关系,而且体育活动中的平等、友爱、诚信、互助、尊重等原则也会渗透到人际关系中,有助于实现师生和谐,共建和谐校园。

三、校园体育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1.开展多种富有文化内涵的体育项目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自立、自控、自强、自信的特点和较强的自控力、独立性、坚定性、责任感。开展能够展现体育文化内在魅力的各种活动,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网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田径比赛等,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节等,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师生交流,从而推动校园群体化、集体化,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重视学生身体锻炼,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体育教学是通过一切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科学安全的体育教育方法来促进的。学生体育成绩的提升,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提升,专项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体育文化来支撑。通过体育选修课的学习,提高篮、排、足等专项技术;通过对体育舞蹈、广场舞、健美操的学习,塑造优美的体型和良好的气质。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安排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只有这样体育文化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健全,学生身体健康才有保证,校园文化才能有序发展。

3.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性格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深受体育文化影响,其性格也较为乐观与活泼。具体表现为善于交流,回答问题的方式较为直接,不会含蓄扭捏,见到老师会流露出欣喜的情绪,并会礼貌回应。而另一些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内向沉默的性格特征会更为明显。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的交往能力一般要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

4.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1]。爱好体育的大学生,他们的性格多较外向,比较热衷于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或者足球等。这些运动项目需要大家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作,促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主动与人接触,可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意志力,使其通过运动来增强安全感和成就感,并且通过课余时间的自学、自练、自评、自控的体育锻炼来消除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5.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和谐发展要保持和激发学生的活力,学校就必须关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题,特别是关注提高体育教师的各项素质,培养体育教师的各项专业技能。“教书”和“育人”是相互促进的,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书。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教书”和“育人”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善于在教书中育人,自然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影响学生,为学生提高觉悟奠定思想基础;同时又能够在育人中促进教书,通过与学生有效互动,使自己把书教得更好。社会在发展,教育对象在变化,体育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只要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够使体育课上之有趣,学之有味,取得良好的效果,使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在课余时间里,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以班级为单位,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添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同学关系,缓解学习压力,构建和谐校园。

四、结论

大学生思想活跃,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矛盾心态,如有进取心,却不遵循客观条件,遇到挫折和矛盾时不够冷静,不会换位思考,易产生不和谐的心态。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引导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来锻炼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思想理念,形成自理、自主、自控、自强、自信的人生准则。在大学校园中,体育文化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师生的精神面貌、文化水平、身心健康等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体育文化的加强和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和谐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未来社会是知识密集型的智能化社会,竞争激烈,需要大批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只有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人才。

7.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该文以塔里木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230名学生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226份, 有效问卷197份, 所有得到的数据采用Dps7.05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分析处理。

注:根据郑日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的评价标准: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7~28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6~16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5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情况

通过对所有问卷数据、信息统计结果如表1。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有3%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有36%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般, 有39%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 有39%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集中在差的水平。调查结果总体显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8.17, 处于6~16分这个范围内, 说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 学生的社会能力急需提高。

2.2 学生参加体育文化行为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2.2.1 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次数对适应能力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 每周参加1次运动同学占总体36%,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5.54;参加2次的同学占总体33%,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7.26;参加3次的同学占总体16%,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9.12;参加3次以上的同学占总体15%,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15.46。通过对比可知, 多数学生一周的锻炼次为1~2次, 锻炼的次数增加,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有明显的增加。

2.2.2 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间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间为0 h的同学占总体11%,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3.36;参加活动时间为0~1 h的同学占总体24%,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4.81;参加活动时间为1~2 h的同学占总体49%,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9.20;参加3 h以上的同学占总体15%,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13.48。通过对比可知, 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间多数学生为1~2 h, 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时间的增加,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呈现升高的趋势。

2.2.3 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担任的角色对适应能力影响

被调查学生中, 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作为组织者参加活动有36人,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6.66;作为裁判员的同学有23人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9.74;作为运动员的同学有135人,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10.43;作为观众的同学有135人, 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为7.48。由数据可知, 学生多数以运动员和观众的角色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运动员和裁判员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要高。

2.2.4 参加体育项目形式

比较不同锻炼形式下的社会适应力得分差异, 我们分析, 得出结果学生单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形式参与锻炼的学生, 只有7.54分;而最高的则是喜欢和朋友、同学一起锻炼的学生得分为11.34分, 结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肯定比一个人锻炼要更有利于社交能力的发展。通过分析得出, 不同活动形式的社会适应力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 且与朋友、同学一起的得分明显高于一个人锻炼的得分, 不确定自己运动形式的学生的得分相较喜欢一个人锻炼的学生要高。

3 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

被测试学生整体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值处于适应能力较差的范围。而且有78%的学生处在一般水平线下, 学生的适应能力亟待提高。大多数学生每周参加运动次数在1~2次, 运动时间为1~2 h的学生占最多, 学生参与运动的形式多以同学或朋友结伴一起运动, 学生更多是以运动员和观众角色参与体育文化活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不同程度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是显著的。

4 形成原因

4.1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因素

学校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情况和活动氛围, 从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文化运动的态度和行为。普通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缺少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 体育知识匮乏, 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较差的特点和学生自我中心意识严重、对于体育文化活动认识程度不够因素, 使学生出现参加运动态度不认真, 次数不够, 时间不足, 人数减少的现象。学校应该通过建设投入为学生提供舒适的活动环境, 通过宣传加强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引导, 通过体育制度完善为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通过体育课程的改革和社团的建设为学生体育技术水平提高、体育知识提升搭建平台。为学生养成热爱体育、参与体育、终生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

4.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

授课形式单一, 授课时间分散。目前我校全部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 一周每个班级上一次体育与健康课程, 教师一学期要教授300名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 因此无法完成对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行为引导, 从而不能调动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体育课教学内容重复性较强, 多以身体锻炼和基本技术学习为主。缺乏技术运用和赛事参与程度。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成绩而学习, 感受不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却只感受到体育课程枯燥和乏味。这与90后学生对体育的需求相差甚远。

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一直沿用“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学生体育欣赏水平提高, 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急剧增多, 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渴望。学生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仅只是学习技术和锻炼身体, 而是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感受体育、体验体育。

成绩考核标准停滞不前。应试形式的成绩评定只重视学生技术水平和达标的结果, 忽视了学生在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道德水准的提升和体育技术能力上的发展。

4.3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是学生体育参与的内因, 也是决定因素。它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学生自身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取决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观、是否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能否产生再次参与运动的欲望等等, 因此,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才是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关键。

5 结语

通过多部门多渠道有计划地宣传, 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认识水平, 使学生正确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同时打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品牌活动,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和活动中来。

注意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教授, 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体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并让学生懂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 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俱乐部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给学生提供不同水平赛事平台, 向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转变, 加强体育文化活动中人际交往, 让大学生体验更多角色,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丽琴.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体育学刊, 2007, 14 (2) :79-82.

[2]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3]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1) :1-11.

[4]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决定[Z].2006.

[5]李晓强, 段旭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理论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 :48-50.

[6]吴红胤.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3) ;93-95.

8.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体育;校园体育文化;价值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 Recreation Sports 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ENG Jin-li, ZHANG J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This thesi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starting with a study of the features, connotations and values of recreational sports,mainly deals with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recreational spor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various kinds of recreational sports by college students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 life style of them an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Through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recreational sports activities, we can better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sports culture on college campu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Recreational sports, Campus sports culture, Value

前言

高校校園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的交会点,既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属于校园文化的亚文化〔1〕。而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闲体育,已悄然进入校园并为大学生们广泛接受。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校学生休闲体育的概述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余暇时间里,为了满足个人休闲和身体锻炼需要,自愿选择从事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大学生休闲体育是充分发挥休闲时间的教育功能和提高学生休闲生活质量的体育教育〔2〕。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休闲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在余暇时间内进行的智力开发,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以及发展他们身体素质等内容〔3〕。这种体育活动的涵盖面很广,它泛指学生在体育课外所参加的所有体育活动。针对以上概述,本文将高校学生休闲体育界定为:除去生理(吃饭、睡眠、处理个人卫生等)必需的时间,在上课和有组织的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之外的时间里,大学生为了促进身体健康、陶冶情操、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以满足个人休闲和健身需要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它主要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完全是为了满足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需要;以校园精神为特征,以课外活动为内容的一种体育活动。当然,高校学生休闲体育亦不同于一般性的健身活动,它是一种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文化活动。

2大学生休闲体育的特点

休闲体育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也有田径、健美操、武术等运动项目,它可以是娱乐性的项目也可以是竞赛性的项目。休闲体育的参与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者是集体参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参加的运动项目来选择。从参与的人数上来讲,它是高校学生广泛参与的一种活动,在大学生中有着最广泛的参与人群,并且随着休闲体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其参与人数也在逐步增多。从它对参与的大学生本身产生的影响来看,它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连续性而又具有持续性的,这项参与不仅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影响,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影响终生。休闲体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加,有着绝对的参与自主性。

3休闲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3.1休闲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

休闲体育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由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4〕。休闲体育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学生们精力充沛,对体育锻炼有极大的热情,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创造能力的积极向上的群体。他们要求在学习之外有轻松、自由的时间来放松身体和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休闲体育正是这种适合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热爱。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甚至影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终身体育事业的发展,他们同时也成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

3.2休闲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目前,心理压力过大、不良饮食习惯和体力活动不足等造成大学生体质迅速下降,体质亟待提高已经成为其共识,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触动和冲击。面对如此多的压力和负担,他们要求通过一种方式来进行缓解。休闲体育所创造出来的轻松、愉悦的环境正好适应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锻炼方式,使学生能身入其中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境,还能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改善多种不良身体状态,使全身肌肉、骨骼得到充分锻炼,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另外休闲体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能力的开发,舒缓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5〕。

3.3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休闲体育是大学生自我表现方式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增进大学生与客观世界的交流〔6〕。运动休闲是向大学生进行休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使人学会生活,更能使人学会休闲、娱乐,安排好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它是通过轻松、自发的体育运动形式,追求身体放松,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使休闲锻炼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持久稳定的终身体育运动观念。

nlc202309022035

3.4休闲体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影响

在倡导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生体育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下,休闲体育以它独具的价值整合,不仅成了大学生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对大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育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休闲体育生活,研究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和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大学生休闲体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提高大学生休闲体育生活的质量和层次,已经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积极地促进高校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对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和构建和谐校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能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体育参与态度、动机、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不仅对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对倡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终生体育观念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它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7〕。休闲体育所独具的价值整合和社会适应力,可以引导人们融入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当社会成员具有了这种价值观念,就拥有了社会团结的纽带,它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目前,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大学生休闲体育经过传承、整合、改革和创新对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校园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8〕。

4开展休闲体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4.1加強对休闲体育的认识,培养大学生休闲体育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体育知识专题讲座等向学生传递休闲体育信息,传授体育健身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价值观念,进而积极投身到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体育活动中来。

4.2积极营造休闲体育锻炼气氛,促进休闲体育参与

积极营造浓厚的休闲体育锻炼气氛,开展有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的休闲体育参与。吸引大学生们有目的、意识地投入到休闲体育锻炼活动中去,让休闲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们的一种生活需要,并以此激发大学生的休闲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以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大学生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向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方向发展。

4.3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组织休闲体育人才

长期以来,高校的休闲娱乐活动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少。随着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虽不同程度的增设了运动休闲的教学内容,但仍远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对运动休闲的需求和身心健康的需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休闲体育教育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些高等体育院校和体育系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培养专门的组织休闲体育教育的人才也成了当务之急。

4.4加强休闲体育宣传和对休闲体育的领导和重视

高校要加大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课堂、社团、网络等多种传播媒体进行休闲体育宣传,增加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关注度,使休闲体育趋于时尚化、流行化。建议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相关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自觉、自愿的、有目的地去参加自己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使休闲体育步入一个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休闲体育的支持,建议高校领导将休闲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中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满足大学生的休闲体育需求。

4.5注重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完善休闲体育管理组织形式

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增加相应的运动场所和配套的运动设施,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改善和提高体育场所的环境,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各体育组织机构的作用,比如设立体育俱乐部和大学生体育文化中心,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制定有关休闲体育的规章制度,完善休闲体育的管理组织形式,确保休闲体育活动的全面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2):64-65.

〔2〕李晓东,彭钢.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9.

〔3〕邓景华,等.论高校余暇体育〔J〕.体育学刊,1996(4).

〔4〕黄伊聪.从休闲体育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5).

〔5〕曾芊.论休闲体育的心理健康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25-27.

〔6〕朱玉芳,徐奕宏.探讨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发展中的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5(5):110-112.

〔7〕赵龙,等.论运动休闲在高校中的意义和拓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3(4).

〔8〕邱金昌.谈休闲体育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34-135.

(责任编辑:李宏斌)

9.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九

甘肃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现状调查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体系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们从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基础的学校体育基本情况,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主导的大学体育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主体的高校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评价等方面对甘肃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年,卷(期):2009 14(5) 分类号:G649.28 关键词:甘肃省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建设   现状  

10.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十

2.1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以封闭题为主,只设计了1道开放题。调查对象从我省高校中随机选取115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放数量共计1150份,回收1150份,回收率是100%,其中,有效问卷是1144份

2.2数据分析

11.浅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  体育文化  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发展, 不仅在于学生本身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在于学校是否具备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调节和推动作用,还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参与最多的是校园体育文化。

当代校园体育文化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为指导思想,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既要有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建设以育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体育文化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课内、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营造校园内的文化生活和环境氛围,提升师生体育素质和精神品质的文化活动。它具有浓郁的校园特色,是校园中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从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上进行组合构建,无论在设施、器材等物质准备,还是在学校对体育文化规定的各种法规、条例,学生的体育行为情趣和风尚、体育精神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完善地构建. 它的结构是校园体育文化系统得以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整体性并具有巨大功能的内在根据,同时它也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趋向。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包含着多个方面,其中育人功能是其主要价值所在。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 完善他们健康的行为形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园体育文化还具有健身和调节的功能。大学里繁忙的学习和教学会使得师生都感到心灵的疲惫,这时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会缓解心理压力,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高效能的体育文化是当代高校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能够渗透和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和身心健康地发展,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架构与发展

1、精神道德的发展

体育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它的外在表现通过全体师生精神状态反映出来。英国的牛津、剑桥百余年来每年必定举办划船比赛, 用体育的竞争意识来促进其他方面的竞争。实践证明,这个活动有利于两校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形成和培养。这种精神力量一旦形成,必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朝气蓬勃、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将学生内在的动力调动起来。高校体育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这种良好的形象除了在校园内产生影响外,还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更加显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辐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还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推动力,这种力量使师生员工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上,都能积极进取,以校为荣。

2、物质文化层面的发展

物质文化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表层,校容校貌、学校的自然环境、学校的建筑风格、体育场所的分部和布局,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反映。学校体育教学科研的条件可以反映出办学思想、教学方针、价值观、人才观。学校开展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竞技体育运动、体育科研活动的环境、条件设施、活动内容和形式,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和补充。物质方面的还包括体育本身的资源开发,福利体育、投资体育的观念要转变为社会、企业与学校共建体育。高校体育要发挥它的场馆、器材优势和人才优势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社会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3、制度层面上的发展

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在目前都是一种有约束的行为。考虑到人才的素质和教学的规章制度,约束的行为很有必要;但有约束的行为要能很好地约束到每一个人,重要的是使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外部诱导信号产生,即可得到响应并迅速转化为行为,这种有效的軟约束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深化

1、培养高校体育文化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必将从校园大文化格局中突破出来,通过扬弃,形成核心的统一。这个核心就是把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师生健康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在与学校其他文化活动的整合过程中,实现新的追求。

2、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大学生的感情世界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让大学生用全新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未来世界。通过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各种讲座,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加大体育课的广度和深度, 不断渗透人文精神,提高师生的人文修养。在大力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同时,营造一种生动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氛围。根据学生爱好,开办不同形式的体育课,让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同时,给大学生提供发展体育才能的天地,培养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能力。在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文修养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典范,要不断更新观念,增加自己的知识,用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大学生。

3、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体育和艺术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伴侣。艺术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来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需要肢体语言来表达;体育也是把人类情感和力量通过动作来表达的,两者有着和谐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人们实现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应,不仅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效果,是别的课程无法取代的。在高校体育文化的深化方面,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进一步提高其艺术素质,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品位。

五、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体育文化建设能给校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华滨,邹师.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2]徐林.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4).

[3]宋福林.关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1(1).

[4]陈昱.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反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

1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竞技体育,作用,关系

一、引言

校园体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属于校园环境下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学生个体观念和其意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这片沃土,高校体育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高校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体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笔者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研究高校体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中超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 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的,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而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学生在竞技体育中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

3. 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领导组织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的意识,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 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地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6. 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柏慧敏等.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8 (4) :79-82.

[2]汪焱.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创新的方向与营造的基本途径[J].体育科学研究, 2006, 10 (1) .

1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十三

摘要:中国现代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依赖教师的教育工作,因此,教师的队伍建设就成为一个研究对象,依目前的情形来看,高校中对教师的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和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能力都有待加强。下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学术交流;创新能力;职业道德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学科,由此看来,对高校中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就极为重要。高校中的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升,有利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还有利于进行科学研究,所以,体育教师的责任艰巨,如何建设一个具有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的团体,值得深思和研究。

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

1.1思想

对个人而言,思想是行事和说话的坐标和向导,对高校教师而言,首先要坚守教学育人的根本准则,培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循序善诱、诲人不倦,并且思想上要与时俱进,摒弃个人主义。高校教师的思想境界高,近朱者赤,大学生也容易耳濡目染,如沐春风,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从而在思想上形成乐观豁达、有进取心、政治素养高的个性。

1.2道德

一个普通教师的合格标准是道德素质,一个高校教师更该达到这个要求。中国文化传承至今,名垂青史、耳熟能详的孔孟,还有近代家喻户晓的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吴玉章等,作为教育界中的典范,都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道德素质的缺陷是不能弥补的,一个不具备道德素质的人也不可能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所以,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1.3能力

古人早就意识到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关键,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教授学业、技能,解答困顿、迷惑,没有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很难做到以上这些。且现在技术的发展迅速,各种现象日新月异,要保持和时代接轨,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将最有用最符合时代进展的知识教给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各方面技能,都是尤为重要的。

1.4职业素质

我们常讲,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而老师是花园里的花匠,花匠对花朵向来关爱有加,悉心栽培,教师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栽培也需要耐心和爱心。所以,一个高校教师的基本的职业素质是要仁爱,以豁达的胸怀容纳千万的`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2.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教师的队伍结构混乱

自从高校扩招后,高校的教师团队也发生了变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教师人数增加、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学缘结构向好的方向不断改进,基本能跟上万象更新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脚步。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是不停息的,所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一,虽然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得到了改善,但是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人数还是过少,整体学历水平需要提高;其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现象屡禁不止,学缘结构有待改善;其三,教师队伍的普遍年龄在不断向着年轻发展,这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的同时,也给教学质量方面、教师团体管理方面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教师聘用和流动机制缺陷

高校教师的人数日益增加,高校招聘的教师来源也各种各样,虽然高校能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但是教师的人事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招聘高校的毕业生,二是在其他学校或者单位中转调教师;三是引进外教,壮大师资力量。但是因为教师的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在不同的地方,各个高校中教师的调转比较混乱,相互的逐鹿也不够良性。调整对教师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应对高校之间的人员流动的幅度,才能接受高校的用人以治事的行动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挑战。

2.3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团队的各方面能力有所有加强,但还是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如今我国大力建设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注重对人才的培育,这样的时代背景给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加大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就急需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高校的任务还是光荣而艰巨的。要跟上国家的政策,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就需要教师积极配合,提高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性的教育。高校必须响应时代的号召,迅速的打造一个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奠定基础,准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一份力量。在中国的高校中,教师大多致力于应用研究,具有创新性质的研究和自主创造方面的就很少。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还只是留在学历的高低、知识的深浅和富饶的文化背景,开发多方面的能力这个层面,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2.4师德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在高校中,还存在这一个现象,就是有些教师没有教师应该有的职业道德,没有自控力,为了一己之力就做出一些伤风害俗的事情,虽然这知识少数,但却是害群之马,使整个教育界的风气受到污染,形成恶性效应,对于这类现象要严肃处理,并加强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此外,受到这种现象的渲染,在多数教师身上的品性被削弱,其一,教师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不能认真教书育人,完全一副“混日子”的模样;其二,教师只是做好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其三,教师不能做到表率作用,自己的行为举止都不加重视。

2.5教师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有待增强

在国际上,高校之间的交流渐频繁起来,所以,高校的教师也应追逐时代前进的脚步,相应地提升自己在国际间交流的能力,以便使中外高校的教育水平都有所提高。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高等教育的交流因此也有了新的进展,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交流,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与日俱增,高等教育的前景光明,发展脚步也活跃了起来。高等教育在各国之间的交流的频繁对各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不仅将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的鸿沟填补得越来越小,还让各国不同的文化彼此了解,增进了民族情谊,最直接的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之间高校的交流国际化,需要大批的教师为此奉献一份力量,这无疑给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提出了挑战。

3.未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探讨

3.1改良教师团队的结构,整体提高教师修养

为了实现教师团队学历整体提升的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多招纳高学历的人才,留在教师这个职位上;其二,加大力度培养在职的教师继续学习,争取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对于教师团队的学缘构成的改进,首先要减少本校学生留校人数,多在社会上招揽人才,扩大人才的来源渠道;其次多创造一些海外学习机会,或者去其他高校考察的机会,让留在本高校的教师丰富阅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更很高更远的学术境界;然后,在其他高校调入人才,减少企业单位人员的流动。其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聘用教师和培育教师时,要全方位考虑,不仅要考虑学历,还要重视教师的能力;二、“近亲繁殖”现象有利也有弊,它会阻碍高校合作交流,阻碍人才的成长和学术的进步,但却不该因噎废食,完全禁止本校学生留校,只有适度调整,才能让本校的传统源远流长下去。

3.2改革完善高校内的人事制度

在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上,改善聘用合同制,遵守基本的准则,根据需求设定岗位,在社会上公开招贤纳士,选择各方面皆优的人才录取,合理安排教师队伍,打破人员身份的隔绝层,在需要的岗位上聘用教师,保证教师团队内部人员的流动有序、拥有共享资源并且稳步发展,保证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有生气,教师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离职、转调,可以晋升,也可以加薪。学校的用人制度要灵活,可将终身制和合同聘任制结合起来执行,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岗位,可以长期聘用也可以短期聘用,以个人的进步推动整个集体的进步,以此实现对教师团队的整体开发的目标。在分配制度上,严格按原则办事,根据岗位的职能确定薪酬,岗位变动薪酬也随之变动,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制定薪酬的多少,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注重教师的业绩和奉献。根据教师的不同岗位分别管理,并实行评优制度,对其进行考核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教师岗位的不同、职能的不同等等。

3.3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

现在教师团队中青年人和中年人居多,因此应该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育工作。将提高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能力作为核心,重点培养其教学的能力,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增加海外交流的机会,鼓舞继续学习,将现代化的教书育人体系打造得更完善。学校要对教师的培养工作下一定的成本,积极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起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此外,一定要完善对教师的奖惩机制,实施鼓励措施,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要重视起来,让教师自主地去学习。

3.4重视培训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规范学术问题

学校要重视教师道德修养的培育,多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让教师的法制意识、职业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有有所提升,以此散播教师对全国的思想上的影响。提倡科学、端正风气,杜绝因私废公、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贪图一时的利益,提倡埋头苦干、实事求是、不务空名。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之相辅相成的还要改革完善教师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措施,完备对教师的考核体系,加强社会对学校的监督,对违反师德的行为不留情面,严厉打击。

3.5支持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丰富教师阅历

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国际上,高校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教师对外交水平提高,给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契机,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鸿沟逐渐填补,各高校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随着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增长。为了将这一良好局面继续持续下去,应该大力支持高校间的国际交流,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上的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1]常彦君.新时期高校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1).

[2]马浩鹏.新时期如何推进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07).

[3]姚绩伟;汪君民;赵志明;曾梦娟;刘彬华.基于学生体育权利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05).

[4]赵静.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流的缺失与建构[J].当代体育科技.2015(32).

[5]彭小伟,杨国庆.对当前体育教学方法范畴的重析与再认[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04).

14.高校体育教师量化分析论文 篇十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云南省11所(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大理学院、红河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二本及以上院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及单位名称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为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检索2001―20的期刊论文。关于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的期刊文献,及访问各高校相关网站,收集到必要的数据资料,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比较分析法

对我省二本及以上院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省体育科研的整体现状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1.2.3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各院校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及所占比率的分析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省二本及以上的11个高校中,其中最高的为曲靖师范学院占19%,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大理学院15%和云南师范大学14%。最低的为西南林业大学仅为1%。从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发表论文所占比例较高的为综合类的师范院校,地州的师范院校所占的比例都较高,而非省属类和其他非师范类综合院校比较低。这表明,云南省各高校之间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

2.2云南省二本及以上院校体育科研外显特征和刊源特征分析

科研论文不仅是反应教师科学研究的标志而且科研文章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学校的声誉、学术影响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我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总体发表体育类科研文章总量为1183篇,其中发表数量最多的为曲靖师范学院217篇,最低为西南林业大学15篇。体育类核心期刊79篇,仅占发表总数的6.67%,11个高校发表科研文章总量平均数为107.55,核心期刊平均数为7.18,在发表论文总量上有6个高校都低于平均水平,体育类核心期刊79篇,仅占发表总数的6.67%,在核心期刊上有7个高校都低于平均水平。超过平均水平的为省属综合类的师范院校和地州的综合类师范院校,其余综合类非师范院校整体都低于平均水平。核心期刊以G8体育类为主要参考依据,其中,各高校所发表的科研文章中核心期刊所占比例前三名的分别是云南师范大学22.29%,云南民族大学13.95%,云南大学12.20%。这说明无论从总体数量还是核心期刊数量上看我省这十多年来发表的体育科研文章总体数量偏少,各个高校发表的文章数量参差不齐,核心期刊所占的比例较低。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虽然在发表科研文章总体数量上为第一位217篇,但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只有4篇,仅占发表文章比例的1.84%。这表明,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的论文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各高校体育院系发表科研论文不同类别情况分析

合作研究和会议论文是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合作研究和会议论文标志着与外界交流开放和相互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合著率越高、合作度越大学科发展的水平就越高,因此合作率和合作度是衡量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以及衡量论文研究广度深度的重要因素[3]。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省各二本及以上在高校公开发表的1183篇科研论文中其中独著类(即个人独立完成)为467篇占总量比例39.48%,合著类为716篇占总量比例的60.52%。合著类的科研文章总体上还是超过了半数以上,就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合著率较高的为云南师范大学78.92%、云南大学72.17%和大理学院72.07%。但从我省各高校参与论文报告会并发表会议论文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很不乐观,大部分高校只有为数几篇的会议论文,甚至还有高校的会议论文为零的状况。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在各高校所发表的体育科研论文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自己学校办的期刊所收录,这无疑有自我保护之嫌。经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发表科研文章仅仅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晋升、评职称等。在数量上有相当的基数,但就科研论文的`质量却让人堪忧。从总体上来说我省高校体育科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多与外界沟通交流。使体育科研由个人研究向集体化合作化研究的方向发展是符合我国体育科研仍至我国科技研究发展规律。

2.42001―2012年云南高校公开发表论文的趋势分析

高校体育的体育科研文献数量直接反映高校体育科研领域的研究进展,各高校发表的科学文献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科学化程度[4]。图2为云南省2001-2012年11所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发表科研论文年刊量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我省2001-2012年高校发表体育科研论文共计1183篇,年平均量为98.58篇,最多的为2012年共计254篇最少的为共计21篇。发表体育类核心期刊总量为79篇,年平均量为6.58篇,最多的为16篇。从图2的年刊总量曲线的走势上我们可以看出,从2001-2012年云南省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我省高校体育科研成果在日益增多。但核心期刊数量上只有小幅上升,论文的总体质量却不是太高,这就需要体育科研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体育科研的工作中来。

2.5各高校体育科研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承担这教学任务,同时还还充当着体育科研的重要角色,他们代表着体育科研的权威和第一信息的掌握者。因此,高校体育科研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5-6]。从表3中可以看出:截止2012年云南省二本及以上的11所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共有429人,教授44人,占总数的10.26%。副教授136人,占总数的31.70%,讲师及助教249人,占总数的58.04%。11所高校中体育教师人数也有较大的差距,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师资队伍最多为89人,几乎是其他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两倍以上,其中最少的为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师资队伍24人。在各高校中教授比例最高的为云南师范大学14人,占总数的15.73%,云南大学次之6人,占总数的13.64%,还有个别高校的体育师资教授人数为0。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我省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我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成果,从总体数量和被体育类核心期刊收录上来看都不是很乐观,而且各高校之间体育科研发展不平衡。相对而言省属师范院校和综合类地方高校情况还比较好。有近一半的高校科研成果都低于平均水平,还有出现核心期刊数量为零的情况,这就给我省的高校体育科研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树立正确的科研目的、精心选择研究课题、潜心实施研究过程、用心创造科研成果。少一点功利思想,少把科研与生活压力、晋升压力等以外的因素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促进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3.2在各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发表科研论文不同类别情况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独著和发表在自己学校主办的期刊上,加上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会议论文,这无疑有很多弊端,只是自己在埋头搞科研,这样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就不会很高,各高校应该经历良好的体育科研机制,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生长点,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同时利用各高校的各种优势资源,实现资源互补,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进行综合科学研究,真正实现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3.3从2001至2012年,云南省二本及以上高校体育院系发表科研论文年刊量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以后增长的比较快,但有些许回落,但总体势头还是很好,就核心期刊年增长量不是很大,应该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在原有科研论文基数上加强发表论文的整体质量。以及进一步完善科研奖励制度,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激励教师更好的投入体育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高校体育科研的整体层次和发展水平。

15.新时期高校体育的文化建设 篇十五

长久以来, 国内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普遍都集中在强调其“强身健体”的作用方面, 而将文化的传播寄予了文化课程方面, 带有偏见的认为, 体育的教学不能起到“文化”的内涵, 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将文化的内涵人为的进行了限制, 也限制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西方国家将文化概念引入体育教育的探讨和研究, 世界上如今正在兴起一门新兴的体育研究领域:体育人类学。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关注点就在于将文化的概念涵盖在体育发展之上。顺应着这种国际研究趋势。我们国内的高校体育教育也在这个领域进行大胆的探讨, 在文化的关注下, 对新时期高校的体育的发展从结构、功能及转型上作深入的探讨。

1 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

1.1 认知体系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 认知结构的变化属于学习进展的结构。当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在他头脑中就会相对应的形成一种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结构是在先前已有就够基础上进行的“变革”。因此, 这样看来, 认知结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文化现象,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当中, 是应该被普遍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是高校体育文化改革中的灵魂以及核心, 也是衡量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最终标志。

1.2 表意体系

表意是一个语义学上的概念, 将这个概念引入体育文化的研究, 主要是突出一种浅层行为文化。结构语言学中, 将符号视为具有表意功能的基本单位, 可以将具体的能指以及所指联系起来。将这个含义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 就是要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向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体育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组织群体性的竞赛活动。利用这种活动活跃校园的体育氛围, 利用体育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 以此来让高校的体育教育具有一种文化特征。可以说, 表意体系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要目标就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体育精神的的动态反映。

1.3 评价以及规范体系

评价和规范体系属于制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制约性的文化。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就是意识到“规范”一个学校合一个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 我们在高校发展体育文化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 就要不遗余力的将不符合现代化体育教学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发展章程以及传统运作模式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 确立具有活力的现代化体育教学评价和规范体系。使得体育教学富有竞争性的同时, 展现出现代化的活力。并且要通过这些规范章程有效地反映出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价值观, 充分地弘扬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

按照更加精细地划分, 规范又可以分成正式性约制和非正式性约制。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 我们认为更加严格的正式性约制应该被放置在最后, 应该是一种不能轻易进行应用的强迫性制约。而对于非正式的约制要进行有效地开发, 尽可能地进行灵活的原则制定, 充分保证学生和校方的多方面利益。充分地利用非正式性约制, 通常可以达到比正式约制更加具有效力的作用。有助于保持体育教学灵活性和生动性。

2 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功能

文化人类学派中的功能派, 在多年的研究中总结出, 人类在世界上的主要目的是生活, 而文化是人类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的重要手段。虽然在形式上, 文化有种种的变异, 但是如果考虑它们对人类生活需要的满足上, 即使形式不同, 但是最后的功能效果却是相同的。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的履行, 可以极大程度上规定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

2.1 文化的导向性功能

人们的意识对于自己的活动通常具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 利用这种原理,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体育价值观。利用这种价值观形成一定的体育文化导向功能, 并且促进学生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体育学习动力, 形成一种外在逻辑。指导自己的体育学习以及锻炼。

比如, 在对新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了解学生基本的体育学习倾向以及自己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 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各种运动的学习态度, 找出学生基本的兴趣点。然后根据这些基本的情况安排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请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兴趣项目进行学习。

这样做的最大优点就是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呆板的课程安排, 了解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向, 利用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 形成一种有效的兴趣导向型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一种积极的体育学校价值观。

例如, 在高校女生中,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一些体力性的对抗项目都有着一种排斥性情绪, 而对于健美操、瑜伽以及竞技舞蹈则有很大的兴趣。结合这种调查结果, 我们在对女生的教学安排中将瑜伽学习以及舞蹈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 将球类的学习只放在掌握基本技术的阶段。这样的课程安排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出勤率一直都有非常好的保证, 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 练习主动。

可以说, 我们通过这种紧密结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 打破了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的对于体育课程的一种轻视心理, 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学习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2.2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性文化功能

将竞争意识引入高校的体育教学, 主要的目的不是增强学生的好战心理。而是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 提升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对于一个社会来讲, 责任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我们完成既定任务的效果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气质。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将这种责任意识和体育活动最鲜明的竞赛性质联系在一起, 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体育中体会责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比如, 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两节课中, 我们都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对抗的活动。在学期开始, 我们都会让每个项目按照参加学生的人数自由的结成不同的小组, 在学期末的对抗赛中, 这些小组就是主要的参赛成员, 并且我们还邀请相关的领导进行观摩,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对抗活动, 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在无形中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 每个基本动作都要求自己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在跆拳道项目的学习中, 教师在每节课都会被学生问很多关于技术上的问题, 而且学生到馆的时间非常的早, 利用课前以及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练习。不让自己成为全队的“拖油瓶”。我们对于学生的这种对抗没有名次排列上的压力, 只是希望这种机制可以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并在同时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责任感。

3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文化转型特征

首先,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体育教学中生物观念向人文观念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在只关注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上。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更加人文化发展的趋势。

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中, 从死板的球类以及田径类项目为主, 扩展为以学生的兴趣以及需要为中心, 扩散式的进行课程的设置, 充分体现出对于学生主题性地位的尊重以及对于体育发展的全方位认识。

最后, 由单纯的教学目的向体育教学的文化多元化功能方向拓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 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课程设置, 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自己都对于这门课程设置的具体涵义缺少深刻的认识。在引入了相关的文化概念后, 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时, 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学生进行一种体育科学文化、群众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文化等多元功能的培养。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积极地进行体育教育的文化性延展。

参考文献

[1]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郝勤.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内涵及基本经验[J].体育科学, 2009.

[3]秦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上一篇: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介绍下一篇:城市规划局是做什么的